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等职业教育8篇

时间:2023-04-01 10:06:37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篇1

一、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德育观念

(一)树立高职德育的特色观

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注重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择业观教育,尤其要把职业观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在预演、模仿企业人、职业人、社会人的过程中,为实现充分就业作好非智力方面的思想准备。要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德育特色,还要以就业为导向选择、设计德育内容,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德育评价,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就业导向特色的高职德育模式。

(二)树立高职德育的人本观

传统的高职教育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单纯地理解或定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或削弱德育,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以就业为导向,造就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高职德育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把德育融人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从高职人才培养的角度说,如果德育缺失,培养出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自制力和意志薄弱,敬业爱岗意识不强,就难以被企业接纳而实现就业,即使是暂时就业,也终究会被企业排斥。

(三)树立高职德育的实践观

高职德育的实践观是由德育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首先,从道德运行过程来看,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师所传授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还要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必须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职业性、社会性,它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达到1:l。实践教学中的实验、课程实习、模拟实训、毕业设计、企业见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既是形成职业技能的主要教学过程,也是进行德育实践、形成道德品质与行为的德育过程。由此可见,正是由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积极地自我发展。

(四)树立高职德育的开放观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这就要求高职德育也应是一种开放的德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高职德育培养的目标不只是好学生,更应该是好员工、好公民,应以开放的眼光向前看。“德育要求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因而德育内容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不同的专业其德育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从横向上看,高职德育绝对不能“闭门造车”,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到工厂(实习基地)、到社会都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就决定了其德育素质的形成,除校内影响外,还直接受家庭、工厂、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德育素质的好坏,也会反过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家庭、工厂、社会的德育状况与德育建设。

二、以就业为导向选择德育内容

(一)把基础文明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基础工程

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是高职德育的基本任务。具有爱国心、民族责任感,具备现代文明意识,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现代人才最起码的人格品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我们应树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意识与规则,强化学生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使学生牢记在任何职业岗位上,都要始终如一地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去做人做事。

(二)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特色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就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能力上的综合反映,良好的择业观念必须是:顺应时代要求;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具有宽泛性和可调试性。加强x,l-~生择业观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确:职业分类是由社会分工所致,无论什么职业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别。无论是何种类型企业,无论是沿海企业还是内地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肌体不可分割的细胞;无论何种就业形式,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职德育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结合起来,使之具备更加实际、富有弹性和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择业意识,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

(三)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核心内容

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竞争优势之所在。首先,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规守时、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学会正确处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依据不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分专业进行特殊职业道德训练,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的针x,j-性。第三,高职德育应当把培育学生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精神,热爱科学、献身事业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作为必修内容。

(四)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重要补充

高职生既带着高考失败的阴影,又面临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因此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磨难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高职德育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实,相信他人、相信组织和社会,遇到困难不退却,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德育途径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两课”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两课”教学不能遵循旧的模式,必须彻底摒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突出引导和启发,

突出案例教学,在内容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其他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中蕴涵了丰富的职业道德的教育资源,真正做到管教管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利用实践教学网络,强化高职德育实践

高职教育中课程的实验、课程实习、校内实训、毕业设计及企业见习、企业实习等,既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实践的过程与实践的基地。传统德育往往只注重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案例的讲授,只是在观念上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德性”与涵养,却忽视了道德实践,没能形成“德行”。高职院校应把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纳入德育课程教学体系,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和考核,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形成道德行为。如在学校或企业的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的职业要求,对学生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严格的考核制,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三)以企业的要求营造育人环境

首先,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根据联合办学或订单式办学企业的文化来改造校园文化,在办学理念上凸显以就业为导向,在产品定位上满足企业的要求,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引进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其次,第二课堂的开展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这一主题,多开展企业与学校互动的活动,如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到企业进行见习参观,举办企业招聘现场会,成立就业指导协会等。新晨

四、以就业为导向丰富德育评价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空间可以拓展到企业,企业员-1-和指导学生实习的师傅也成为学生德育评价的主体,从而形成了由学校教师(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管理者等)、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员工、同学、家长及学生本人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

(二)评价内容综合化

德育评价应从认识、实践、心理3个层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查,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既要关心学生的知识、能力,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既要根据在校期间表现,又要看实习期间的表现,特别是高职德育的评价更要看学生在实践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突出其实践性。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德育考核具体可分为理论与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课前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创新;实践考核应重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中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情况、日常行为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评价过程中尽可能让所有的评价主体都能参与,努力把德育教学和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使这些层面相互补充、相互贯通,体现德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

一、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应把学生的技能考核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考核结合起来,使实习成绩成为技能成绩与职业道德考核成绩的综合。

高等职业教育篇2

高职教育的特色可以从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与普通高校相比,其办学模式“特”在哪里。(这个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俞仲文院长已有专文作了深刻、有独创见解的全面论述。详见深职院1998年第3期院报)。另一是与中等职教相比,高职教育究竟高在何处。这关系到高职教育如何与中职教育合理衔接;如何确定培养目标的智能结构、职业综合素质及其培养途径;如何确定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如何改革招生制度,确定高职入学考试标准等一系列问题。高职人才是一种类型十分广泛的人才群体。有的属于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智能型应用人才,有的属于操作技能很强的高级技艺型人才,有的属于职业综合能力宽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不同类型的高职人才,其智能、素质结构、科学文化基础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回答高职教育究竟高在何处,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对不同类型高职人才的智能、素质结构作出基本分析之后,才能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

一、职业(岗位)技术中科学含量是区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标尺”

按学历进行界定,高职教育属高等教育范畴,教育对象必须是受完高中阶段教育或具有相当于高中程度的学力;学习年限至少2?3年;毕业时授予高等专科学历证书。一般地说,学历与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最为密切,故高职与中职最明显的差异是文化程度。但实际上文化程度并不能作为区分中职和高职的唯一标尺(或主要依据)。因为在职业教育中衡量学生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所掌握的程度。这种技能和能力虽也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但他们自身有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的提高发展过程,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通过反复的学习、实践、锻炼,才能从初级到中级,再达到高级。那么能否用职业技能和能力作为区分中职和高职的唯一标尺或主要依据呢?我们认为,这也是不确切的。因为中职与高职是教育层次上的区别,而不是人才规格、级别上的高低。譬如,有些手工工艺领域的高级技工,他们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靠自己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反复琢磨、锻炼成长起来的。故无须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予以培养。

笔者认为,区分中职与高职的标尺应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中的科技文化的含量和水平。当就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必须以大专以上的科学文化为基础时,则就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途径。技术学原理告诉我们:现代技术与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按技术中科学知识含量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各类专业技术大致上可划分为:技艺(手工技术)??技能??技术??科技(理论技术)??高科技(高新理论技术)五个层次。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实践的方法体系,每项专业技术又可分解为生产经验、科技知识、技术实体(工具)和技术管理四个要素。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其四个要素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技术层次愈高,科技知识和技术管理要素的比例愈高,相应的技术实体也愈复杂。要掌握这些科技知识,操纵这些高新技术实体必须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技术层次愈低,生产经验要素的比例愈高,相应的技术实体愈简单。生产经验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积累;操作较简单的技术工具靠的是精湛的手艺,需要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经反复实践,才能做到熟能生巧。由于各行、各业、各工种、岗位的技术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化技术系统,它往往是由多项技术、多层次技术渗透、交叉、复合而成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故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项目要不停地更新、变化和提高。而职业教育层次的定位则要以职业岗位专业技术的类型和层次(科技含量和水平)为主要依据。

转贴于

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的简史告诉我们:高职教育一般都起步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新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工业的技术全面改造,再加上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引入,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化,大批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迫切需要一大批有较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型的实用人才及管理、经营、服务人才。现实还告诉我们,高职教育是与知识经济(或称高技术经济)同步向前发展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它要求加快提高普及教育的层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对职业学校教育而言,则要在全面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这种职业能力不仅能满足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而且还能适应今后转岗及广泛就业的需要。不仅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心智能力和现代社会通用技能(外语、计算机应用、汽车驾驶等)的培养。可以预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高职教育是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职教育的“高”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即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实现型人才系列中的高层次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和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高中、中专培养的中级实现型人才。对于实现型人才而言,其实现能力是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戴士弘先生撰文(“谈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介绍,“高级实现能力”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多的现代科技知识。(2)较强的基础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3)较好的智力素质。(4)较好的社会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它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时代和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逐渐浮出水面,登上了历史舞台。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始。

根据向阳生涯的专家指出,推动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仅仅依靠学校老师的指导是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还需要市场提供大量的专业的中国职业规划师来共同推进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

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固定的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

2.职业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职业生涯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应连续不断地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知识、能力、期望水平等的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等。

3.职业生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学生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并将其规划转化为现实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具体包括:职业生涯定向教育;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能力培养;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宜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调查发现,在实践中,职业发展教育还存在几个不足:

1.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系统性。

就业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其实,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发展(职位-职业-事业)、学生需要的实现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高低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即学生能力越强,事业越成功就越能实现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以及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实施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内容与方式肯定应有所不同。

2.职业生涯教育缺乏协调性。

将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就业指导如何反过来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做得还很不够;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服务社会、获得成功缺乏指导,没有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含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光靠一个就业部门决不可能实现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学校教务部门、招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含学工部、团委、院系学工办)也在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他们的工作如何与就业部门协调增效呢?此外,专业院系的领导、老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因为这关系到院系、专业的发展,说到底学生有出路老师就有活路。

3.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科学性。

现实中的职业发展教育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很多人凭借过去做毕业生分配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职业指导。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可以用“七个一”来概括:挂了一块牌子、建了一个网站、引进了一个系统、办了一份报纸、成立了一个协会、开了一门课、出了一本书。职业心理测验与职业咨询有相当高的专业要求,搞不好不仅不能帮助人甚至还会害人。课程教育这一块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没有统编教材,当然也几乎不可能统一,课是要开,可怎么开,讲什么?另外,我国政府至今没有出台权威的定期更新的职业词典,社会上究竟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如何分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系统的解决。

三、推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建议

1.要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特点进行科学整体的规划。

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专业化,包括课程和教师的专业化,职业生涯教育研究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再下功夫。职业生涯教育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从基础教育开始,整体规划实施。教育要与劳动,学校要与社会、企业协调配合,整合多种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2.职业生涯教育的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职业生涯教育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指导服务处的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就业指导服务处也要参与其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将企业部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进行整合,各部门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只靠单一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是教育部门需要关注的,介绍“职业世界”是劳动部门需要关注的,而企业侧重介绍不同岗位需要的能力,并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

高等职业教育篇4

[关键词]唐之享;政府;高等职业教育;作用;启示

Abstract:ThecontentofTangZhi-xiang''''sArticleClumpofEducationisprofound.Itmainlydiscussesthegovernment''''sfunctionsanddutiesinthe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undertheconditionofmarketeconomy.Itholdsthatthegovernmentshouldleadth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hroughkeepingtotheorientationofschool-runningandsettingupgoodinstitutions,andplayanimportantroleinmacro-control.

Keywords:TangZhi-xiang;governmen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function;enlightenment

唐之享于1993年1月到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协助省长分管教育等方面的工作;2003年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后,也主要是联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他是先作为一位组织上安排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而与教育结缘。除了他为湖南教育事业所做的实际贡献外,一部集多年教育实践与思考之结晶的《唐之享教育文丛(撷英集)》(以下简称《撷英集》)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位教育管理者的情怀和教育研究者的睿智。

《撷英集》共10个部分,145篇文章,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展现了近二十年来湖南教育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演绎了作者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哲学等视角对教育问题的思索。本人作为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对其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尤为关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一个国家或地方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可以折射出它的经济与社会的发达程度。唐之享认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建设经济强省必须抓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首要责任在政府,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当时分管教育工作的政府领导,他的这些观点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心。细读《撷英集》对于职业教育的探究,本人受到不少启迪和鼓舞。

一、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作用

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充分完善的条件下,政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举办者,它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正如唐之享所指出的,从政府的职能和其特殊的地位来看,只有政府才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具有法律的规定性,也是任何一个部门或行业所不能替代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教育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撷英集》始终贯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灵魂和核心,详尽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办学的指导思想、根本的政治保证和最终的培养目标,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观点系统化、理论化。唐之享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的,它规定着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学方针,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作为政府,在体现国家意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职业教育并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等方向性问题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立有益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是法规与政策、制度的制定者。1996年,我国颁布和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仍需大力完善和健全。唐之享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法规与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1](P1084)他还从多个方面指出政府应如何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制度环境。如:省级政府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法规、政策,使各项法规得到更好的落实;我国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不够完善,需要政府牵头,逐步科学的、权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强劳动稽查,通过劳动准入制度,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政府要建立教育教学宏观管理和质量监督机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宏观管理文件和质量评价标准,来规范和评价学校的办学行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行业、企业和市州政府举办,涉及到社会各方面的办学责任、办学行为以及劳动制度等等,省级政府必须建立督导制度,通过督导来引导、规范各方面的行为[1](P856)。

二、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超常扩展,“从招生看,2005年全国高职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1998年的5.6倍,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39.80%提高到2005年的53.10%,年递增1.9个百分点。从在校学生规模看,2005年全国高职(专科)在校人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0%,比1998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从院校数量看,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是1998年的2.5倍,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0%”[2]。但是,就整体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时间还不长,办学类型还尚未完全定型,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还不强,办学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的有效引导和宏观调控是极为必要的。

1引导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引导,主要是通过对示范院校的建设来实现的,政府应通过示范院校的建设,来引导区域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正如唐之享在2002年时所指出的“要办好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一批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学校来引导。一方面骨干示范性学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起着支撑作用;另一方面,骨干和示范性学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龙头,起着带头和引导作用。办好骨干示范学校是政府的职责”[1](P857)。

2006年1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预见,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通过这批示范性院校的探索,必将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实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职能由计划调节变为宏观调控。唐之享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职业教育的调剂、引导和促进作用,但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仍然在政府,即使行业、企业办学,也要靠政府去发动和组织”[1](P857)。1999年4月,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的“建议书”(草案)中也有与此一致的观点:“政府不应从构建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责任中撤退。没有政府制定、协调、经费支出和标准设置方面的领导作用,终身的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无法达到。”

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控手段主要有政策手段、法律手段、制度手段、经济手段。在政策手段上,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的制定来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例如: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湖南省颁发的《湖南省职业院校学生生均经费标准》、《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标准及管理办法》等等。在法律手段上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法规进行规范。制度手段则是通过建立投入体制与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唐之享认为,各级政府“应帮助学校进行资本经营,盘活资源,多方面吸纳教育资金,如吸收银行贷款、国外教育资金、企业资金和社会其他资金等,并在征地、基建等方面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1](P824)。经济手段则是政府通过设立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的专项经费直接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投资,或者通过贷款贴息、配套投入等方式拉动社会资金的投入。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唐之享着力强调应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政府主导与社会各界参与、政府主导与学校自主、政府投入与院校自我发展等四个关系。他的这些论述,不仅仅在于强调了政府的责任,也明确了政府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定位。

二十一世纪初,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如何在实践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自主创新,打造一流的示范院校,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唐之享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们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还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正在指导着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增强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崇尚与认同感。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篇5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它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是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编写的,全面反映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创新发展成果的2014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近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总体保持提升态势;二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资源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三是政府以财政专项引导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地积极探索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初显成效;四是高等职业学校在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和区域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诚然,面对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质量提升的同时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如就业及生源市场供需变化挑战高职办学模式,“升本”诱惑挑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挑战高等职业学校独立空间等难题。在10月18日于江苏泰州召开的“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鼓励高职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方位,不为所惑”, “把握方向,坚定前行”, 指明了专科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轨迹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

为了有效缓解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急缺的矛盾,国家教委于1980年批准成立了南京金陵职业大学、江汉大学、无锡职业大学等13所短期职业大学。这批职业大学的诞生,开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例,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始。

在1985年到1993年这一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1985年和1991年,先后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明确强调“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时期。

1994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指出:“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5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1996年9月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把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第一次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1999年,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召开,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印发实施,为高等职业教育规范、健康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02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再一次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为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1999年至今,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这些年中,不论是从招生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注重教育规模的扩张,质量提升远远不足。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既定政策,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迅速扩张,大家都想做大做强,已经形成了一种强扩张态势。这种速度型增长将高职院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到了规模上,明显地暴露出重速度、重数量,忽视条件、忽视质量的倾向,造成了规模扩张过快、质量提升不足的后果,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配套设施不足,教学质量堪忧。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图书设备、教学仪器设备、实训基地等办学条件均达不到标准要求。现有的实践实训条件陈旧,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跟不上,学生的实践技能跟不上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最近几年,高职院校极力扩张规模,通过各种渠道借贷融资,圈地建房,已经耗尽了财力,缺乏经费购置实验实训设备,而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一些工科类专业,对实验实训设备的要求很高,更新换代周期很短,因而投资巨大,大部份院校财力所不及,导致很多院校是校园宏伟、校舍漂亮而实验实训设备简单、设施落后、数量不足,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得不到高标准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或由于设备设施的落后、老化,滞后于生产一线的发展与更新换代,接受了过时的技能训练,学生既浪费了学习时间,又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

(三)办学缺少特色,升格取向普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缺乏自己鲜明的特色,或者是重复中专办学的传统,或者是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没有挣脱学科体系的束缚。由于学院之间竞争激烈,办学经费短缺,加之社会上各类思潮的影响,大多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高职院校都期望升格为本科,所以就没有在如何办出自己特色上下工夫,在办学的模式上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没有把握好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办学方向,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脱节,使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和特色,削弱了竞争力。

(四)师资队伍尚未达到相应的水平和要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而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转型而来或是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拥有的只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少专业实践和操作技能,难以完全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五)学校分布不合理,布局有待优化。

高等职业学校分布不均,一是集中在沿海地区或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一是集中在中心城市。例如,湖北省绝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都集中在省会城市武汉,全省现有53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位于武汉市的就有30所,占57%;如果加上武汉城市圈其它8个地市的8所,武汉城市圈的高职院校总数为38所,占总数的71%。高等职业学校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我们应优化高等职业学校布局,以适应全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的均衡。

三、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历来重仕轻商、重仕轻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老话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受儒、释、道三教影响颇深,这三者长期的融合积淀也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重道德而轻功利、重治术而轻自然,表现在教育实践上就体现为崇尚教育的伦理价值、贬低教育的实用价值。而这种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在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时首先就存在着偏差,仅把高职教育当成一种“末位教育”,也使高职院校成了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成为学生、家长最无奈的选择。

(二)高职教育定位的偏差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教育部把“高职”与“高专”混合使用,统称为“高职高专”,这在一定程度上招致了对高职教育的误读,混淆了“层次”和“类型”,使大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完全是一回事,都是一个教育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只能办专科层次。而实际上,“职业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的是“高等普通教育”,它们同属于“高等教育”,二者只有类型的不同,没有层次的高低。

(三)对高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成本补贴我国实行的是高学历高补贴,高等职业教育享受的国家补贴最低,这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因为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需要更高的教育成本,是一个高投入的领域,理应得到政府更多的经费支持。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对高职教育定位的偏差,高等职业教育被置于高等普通教育之下,从招生到经费的投入都享受最少的国家优惠政策,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资源紧张,教学手段落后,升格取向普遍。

四、如何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定位。

所谓“高等教育”,是指“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种教育及少量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一般教育课程计划所提供的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可描述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一样,都属于“高等教育”,它们是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如果我们将“高等职业教育”置于“高等普通教育”之下,必将在许多方面对高职教育产生不利影响,阻碍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多元化。

随着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传统生产技术体系必须进入理论技术体系的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将进一步发展并逐层升级,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即形成与高等普通教育层次相匹配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合理完善的层次结构,以培养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级高技术人才。

(三)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内涵。

“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衡量学院地位的标准,不在办学规模大小,而在办学质量高低;不在外延的扩张,而在内涵的提升。因此,在连续几年的扩大规模之后,高职院校应注重提高办学质量,苦练“内功”,提升内涵。

(四)培育高职院校精神。

高职院校精神,是一所院校的内在气质和价值追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理想和动力。它是在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中形成的无形的“精神财富”,对高职人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激励力,对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向作用。如何培育高职院校精神呢?首先,高职院校应当确立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发展目标,因为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是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大环境。其次,通过多种途径,着力营造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校内环境。校风是学术氛围和人文氛围的结合,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外在表现,是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小环境。院长的治院理念是院校精神形成的关键。院长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扮演着总设计师的角色,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精神的培育与学院领导者的教育造诣密切相关。

(五)扩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高等职业教育要千方百计为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社会公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使“学者有其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与学分制职业教育、国内办学与国外办学并存的发展之路,形成完全开放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六)增强发展动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教师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我们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教师拥有的只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实践和操作技能,所以我们必须把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李芳.我国高职教育滞后原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7年第20期.

高等职业教育篇7

[论文摘要]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顺应国际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从转变观念、确立核心价值、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建设、注重知行统一等方面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创新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诸多论题中,如何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讨论的焦点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论者依然强调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差异与对立,没有看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区别,认为只要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模式就可以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本文提出,应当把职业人文主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

一、职业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具有社会性。职业本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只有在社会之中提供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职业才能存在,才有它自身的意义。第二,职业具有历史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经历着一个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第三,职业具有道德性。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纽带。因此,职业必然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职业具有“生活”性。任何职业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承担,每一个人也都必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事一份职业。因此,职业不仅关乎社会,而且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职业本身就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之所在。总之,职业的内涵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人文主义为基本价值诉求,就是要突破“专业学习训练+人文(通识)课程=融合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框架,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全面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创新模式。具体来说,职业人文主义教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职业社会使命。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化生产网络上不可或缺的纽结。每一种职业都以其专业化的劳动和贡献服务于社会的良性运行,推动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个直接服务社会的舞台,也是选择一种社会使命和责任。崇高的职业社会使命,体现着具体职业和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也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和意义源泉。

2.理解职业历史文化。在职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那些影响行业兴衰的典章制度文献、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职业技术革新事件、成就卓越的行业先驱人物等构成了每一种职业或行业发展变迁的轨迹,积淀为每一种职业或行业的独特历史文化。只有理解职业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职业选择的社会意义。

3.培养职业价值意识。特定职业既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包含着特殊的职业价值意识。职业价值意识具体体现在: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信仰、职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凝结为每一个从业者的职业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职业价值意识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从业者的内在价值理性和道德自觉,这是职业人文主义诉求的核心内容。

4.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亦是一种人生教育。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人生需要引导,职业生涯需要设计规划。设计职业生涯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确定人生的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设计,真正体现着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依据

1.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实现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职业人文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彰显职业的人文主义性质,真正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职业人”。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实现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职业水平和职业形象提供人才支持。

从文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个体。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渗透在职业教育之中。职业人文主义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自己所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意义,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方向感与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开拓和谐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通过培养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

2.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的要求。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倡导和关心职业教育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文主义取向。

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人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指出“办职业教育,最易犯两种病。其一,学生误解了‘自尊’的一个名词,于是不知不觉看轻一切作业。随你学什么工艺,都成为贵族的工艺。除掉规定工作课程以外,不愿动手。其二,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为了防止这两种弊病,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一律要写誓约书。誓约书的内容是:“一、尊重劳动(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值担任);二、遵守规律(校中有全校学生组织自制团,自订一切规律而自守之);三、服务社会(学生除校内服务外,兼于校外从事一切相当之服务)。”此外,黄炎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在培养崇高的人格及深博的学术,而以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专科学校的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时。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他还强调“生利主义”对师生之精神的指导作用:“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所呈现象正与衣食主义相反。生产一事一物之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这种“利群之精神”就是一种超越一己私利、以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族群共同福祉为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总之,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强调必须把正确价值意识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职业教育。

3.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新职业主义思潮,主张把职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构建一个以培养高技能的、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劳动者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其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定位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职业训练,而是要从“培养工人从事单一的、刚性的和细琐任务的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中摆脱出来,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通常包括“共同的知识与理解”“与民主社会相关的共同的价值观”“可迁移的学习内容”“共同的学习经验”等。显然,这里强调的“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人文素质。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潮对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职业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美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兴起过一项以提升青年的学术成就和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学校向工作过渡”(简称STW)改革运动,进入21世纪之初,这项改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持续。在其基础上,当前美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学校向生涯过渡”(简称STC)改革。从STW到STC的转变,绝不是单纯的名称的改变,而是反映出美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倡导学生本位,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终身发展。很显然,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努力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职业训练和人文教育,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大势所趋。

三、实践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策略

1.确立职业人文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和社会阶层逐步分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样化、世俗化和功利化。我国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呈现出式微之势,教育目标也越来越功利化和工具化。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训练轻道德养成、重专业成长轻全面发展成为普遍现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被误读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技能训练、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作为人的发展必需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谐人格的塑造、全面素质的培养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人才培养周期较短,不可能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大量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性出发,消除“职业/人文”二元对立的思想,充分挖掘“职业”本身的人文内涵,确立职业人文主义理念,探索基于职业特点、面向职业生活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应当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价值诉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理念。

2.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在劳动对象、工作任务、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其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所面对的主体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理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一所面向首都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以财经贸易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财经贸易类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人文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财经贸易类职业的特点,我们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确立为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目标。“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这五个要素组成的财贸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体系,是根据时展对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提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简明性和整体性,构成了一个从情感层面到认知层面再到行为规范层面,紧密衔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

3.科学设计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注意其职业性和全面性,主要包括: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和职业生活实际,发挥对学生职业学习的理论指导作用。第二,职业历史文化课程,主要介绍职业发展的历史和独特文化。例如,根据行业和职业特点,我们筹建了中国商业文化教学中心,就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十大商帮、京商、中华老字号、中国商业街、中国货币史、中国广告文化史、立信会计文化等专题编写教材,开设通选课程,使学生理解财贸职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第三,职业道德和法规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并牢牢掌握所选择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法律法规。第四,职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普通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了解并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第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活与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关系,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把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把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起来,按照“社会所需、个人兴趣所好和力之所能”的原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思考。

另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在校园里设立以“丝绸之路”“运河通商”“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为主题的雕塑,举办中国货币史的展览,张贴古代著名商人、现代财贸行业先辈和模范人物的画像和格言,邀请知名商贸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确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确的价值观重于娴熟的职业技能”的意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我们精心设计了“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教育板块,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构成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体系。

4.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想实现职业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必然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加强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作为学院师德建设的主题。我们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真诚地爱学生,以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做诚信的表率、严谨的模范和创新工作的标兵。我们相信,只有师德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

5.注重知行并重。职业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只有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利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体验职业生活,逐步培养清晰、自觉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同职业价值、体验职业精神,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人文品格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5]余祖光.学会做事:全球化中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6]石伟平,等.新职业主义:英国职业教育新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7]刘春生,等.美国基于新职业主义的职教理念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

[8]付雪凌.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9]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10]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1]陈新文.从人文学科到人文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12]武任恒.人文主义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6).

高等职业教育篇8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往也日益频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国政府都看到了教育事业和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性。早在1999年,我国就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且追随着时代的脚步,愈加重视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上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指导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从世界的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主要看人才水平和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经济发展理念的进步,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培养出的高等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差,整体素质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和竞争力。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高等教育并没有真正受到相关部门和实施区域的重视。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缺少专业人员的系统性研究。专业人员对问题的研究较多,对高职教育的系统研究和整体研究很少,研究人员对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大于对实践的研究,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人才发展观念急需改变;其次,受传统教育文化和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很多问题。当前国内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思想定位不明确,责任分工不明确,现阶段急需改变传统高等教育观念,要认识到职业技术性高职教育的应用型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在不同经济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不平均。高职教育的发展应稳步向前,不应时快时慢。由于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有弊端,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认识不够,政策不配套,规模与水平不相符,教育不规范等问题都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果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从观念上加强对技术和实际应用的重视,注重理论和实践统一,支持高职教育,那么发展前景就十分广阔。

三、我国高职教育与国际高职教育的对比

在国际范围内,高等职业教育的短期发展历史并不长,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也存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类型与其他发达国家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短期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最早由一些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提出,根据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分析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我国根据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特色经验,提出了在高等职业发展中的有效措施和担负的责任。

四、高职教育的发展策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