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8篇

时间:2023-04-03 09:47:50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奥巴马,政策贸易战,实质

2009年4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英国伦敦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全力恢复世界经济增长,防止其陷入严重衰退;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加快推进相关改革,重建国际金融秩序。①讲话告诉我们,在金融危机日趋严重,世界经济尚处低谷的今天,各国应该知道,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合作应对是正确抉择,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但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往往是越需要开放自由贸易环境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越是严重。自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各国为了本国利益不受和少受冲击,纷纷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和其他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并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那么,何为贸易战及其实质呢?

一、贸易战与贸易战的实质

贸易战(trade war)又称“商战”,由于一些国家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称为贸易战。如果贸易战的武器仅限于相互提高关税税率,对此则称为“关税战”。事实上小论文,外国对华贸易战至少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鸦片战争之所以爆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英国用非法的贸易战手段——贩卖鸦片掠夺中国的贸易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巴统”等组织对华打“经济封锁”的贸易战;1989年春夏风波之后,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经济制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对华贸易战更是常战不休:纺织品贸易战、对华反倾销战、对华反补贴战、对华知识产权大战;进入21世纪以后,中韩“大蒜”与“手机”的大战刚刚平息,日本便对华发起了“蔬菜贸易战”…… ②纵观诸多的贸易战,其背后的实质是利益的争夺。这种利益依其类型可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科技利益等,依其主体又可分为国家利益、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而隐藏在贸易战背后的实质,即贸易战争夺的是经济利益,破坏的是贸易原则,掩盖的是政治图谋。

(一)贸易战争夺的是经济利益

有贸易就有贸易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没有盟友、只有争夺经济利益的“战争”。经济利益是贸易战表面上的也是最初的导火线。这种经济利益包括了国家利益、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实际上,中国早已身处贸易战中,并且国人已深受其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长期的经济封锁曾使中国错过了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世界经济黄金发展机遇,使中国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推迟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外国自1979年开始对华的反倾销战已使我国损失了100多亿美元的贸易利益,按1亿美元的贸易额可以创造1万个工作岗位来计算,中国仅仅因为外国对华反倾销战就丧失了100多万个工作岗位,这也是为何中国“下岗”人员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这是贸易战对国家与个人的利益损害。

事实上,贸易战对公司的损害更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公司在贸易战中不仅承担着经济上的损失,更遭受着企业命运与行业的风险。正如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先生在2002年福耀玻璃与美国的“反倾销案”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加征11.8%的关税主要是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福耀是行业内的最大厂家,一直以“为中国汽车玻璃工业树立典范”为己任,福耀的所作所为会成为别人的样板,而说这样的企业有倾销行为,对福耀是很大伤害。而相对于公司今年预计的14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这点保证金并不构成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他还一再强调,起诉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维护公司的合法权利,更重要的是不能成为美方以此理由制裁更多中国企业的判例。据了解,包括福耀在内的中国汽车挡风玻璃企业面临的反倾销,是继钢铁、温州打火机之后中国企业的又一次大规模贸易战。③

(二)贸易战破坏的是贸易原则

如果说贸易战直接损害的是经济利益,那其间接损害的则是包括以公平、自由等为主要内容的贸易原则,还破坏了贸易协定、贸易伦理和国际惯例。“标志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达到了新高度并有了制度化保障是1995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其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促进贸易的全球化和自由化。”④但贸易的自由化与公平化总是理想化的东西,面对着渗杂着各种因素和利益于其中的贸易,总是在破坏着贸易的这些原则。特别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只从本国利益出发,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小论文,这既损害了贸易原则,又无助于危机的解决,这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拖累着经济的复苏。

胡锦涛同志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指出:“我们应该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以各种借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各种以邻为壑的投资保护主义行为,共同反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我们希望有关国家放宽对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出口限制,努力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多哈回合谈判事关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我们应该共同坚守2008年7月有关各方达成的共识,在现有框架基础上继续前进,推动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⑤“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已经感觉到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余本林表示,中国政府主张开放公平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能够在磋商合作中妥善处理,不希望贸易战。

(三)贸易战掩盖的是政治图谋

当今贸易战爆发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贸易利益的争夺,常常是和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搅合在一起。有时纯粹的政治原因也会引发贸易战,这样就使贸易战爆发的原因趋于复杂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WTO),是人类共同在发展主义的大旗下,将政治意识形态的纷争有意模糊后创造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换言之,WTO就是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经济发展的世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发生的一切贸易战,都只能用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而非政治手段。这也是WTO成员国普遍认同的一个原则,正如中国总理温家宝所说:“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表述的就是这种愿望。“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愿望终归是愿望,这种愿望始终无法掩盖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最近,由美欧两大国际经济实力英雄先后挑起对中国纺品的贸易大战,虽说只是WTO平台上众多贸易大战的冰山一角,但却让我们更进一步地看清除了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尽管中欧眼下已经针对一触即发的纺品大战达成了“停战协议”,但等待我们解决已知和未知的各种各样贸易大战,都必须淡化“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愿望,而实事求是地站在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中全面审视经贸大战的实质,才能够使贸易大战得到尽可能合理的平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中国威胁论”者他们背后的政治图谋迫使我们不得不作出淡化“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愿望的选择,而全面考量发生在WTO平台上的国际贸易大战。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也许就能让我们看清楚贸易大战背后的政治实质。

二、奥巴马访华前中后政策的变化

《经济参考报》11月9日报道,“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输美油井管反倾销反补贴(以下简称“双反”)案的倾销调查初裁,决定对从我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11月6日,我国商务部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双反”调查;同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步裁定,对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铜版纸、从中国进口的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反”关税。这一切距离中美互相承诺不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才一周时间,距离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日期11月15日只有不到10天。”⑥

11月15日奥巴马如期访华。11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设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奥巴马表示,双方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美国支持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美方愿与中方一道小论文,以建设性方式解决贸易摩擦,共同反对保护主义,并为实现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打下基础。

奥巴马回国后立刻采取了对中国最大规模的贸易制裁。从媒体透露的全部信息来看,奥巴马访华期间,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唯一提出的要求,就是美国不要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此外中国再无其他公开要求。况且不要搞贸易保护主义这个要求,本来是奥巴马自己在G20会议上提出的要求,要求各个国家不要搞贸易保护主义,帮助美国安全度过金融危机,特别是要求中国购买了美国大量过剩产品和淘汰产品,如购买美国大排量越野车等,就是中国应美国要求做出的牺牲行为。可是,当道·琼斯指数返身向上的上涨趋势刚一确定,美国立刻翻脸不认人,反手就狠狠地给了中国一巴掌。

三、政治图谋是奥巴马政府贸易战的实质

从访华前的大规模“双访”到访华中的“反对保护主义”再到回国后对中国最大规模的贸易制裁,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戏剧性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美国长期以来对华政治上两面政策前提下产生的经济两面政策,再次暴露了美国政府掩盖在贸易战背后的政治图谋。

早在中美贸易摩擦初露端倪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江涌就谈到,中美之间利益广泛,早就坐到一条船上,不可能斗得连船都翻了。当时几乎全世界的舆论都质问奥巴马:美国说一套做一套,这回在全世界面前输了理,你如何面对G20峰会?怎么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戏剧性的是,奥巴马政府在G20峰会上竟拿出一份针对对美贸易的顺差大国的“可持续及均衡增长的框架”协议——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尽管中美双方曾表达过希望“同舟共济”的各种承诺、声明,但是如今,美国大闹特闹,快把“船”斗翻了,业内专家认为其背后有着更深的含义,即配合奥巴马访华,增加其与中国谈判的筹码。专家认为,在如此贸易战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将显得尤为刺眼,它无疑将成为届时美方向中国施压的重点之一。早在10月24日,奥巴马在致函美国纺织团体协会时表示,中国必须停止操控货币的行为。致力于新兴市场的美国投行Roth Capital副主席DonaldStraszheim也表示,中国经济正开始下行路线,而美国对中国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满。

中美之间的任何贸易战,毫无疑问的是,美国首先考虑的是政治图谋,其次才是经济利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小论文,以对我施压。在美国的很多涉华报道中,经常出现将经济问题涉及到不相关的政治类事情上去的情况,甚至有时会涉及一些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语言。美经常干涉中国内政,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政治规则和经济规则不一样,某些利益集团的力量,往往会导致一国出现经济上受损而政治上通过的事件。”由于金融危机,美国失业率不断攀升。在这个时候,美国人环顾世界,发现欧盟和别的国家进口到美国的产品锐减,而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总量虽然减少了,但占据美国从国外进口产品价值的份额却大幅提高。在很多美国生产商面临财务危机、工人面临失业时,我国出口的产品就成为美国民众情绪的“靶子”,包括轮胎在内的“中国制造”成了美国市场的假想敌。而奥巴马本人在选票和支持率上,对工会力量依赖颇深,所以这次特保案是奥巴马和美国政界各种利益群体博弈的产物。

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出现一股“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其目的在于适应本国政治、经济需要,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另外,逐渐兴起的国际投资保护主义也值得我们关注。因此,在世界经济尚在低谷的今天,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我国外贸的外部环境与风险,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期有效地化解风险,迎接挑战。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奥巴马,政策贸易战,实质

 

2009年4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英国伦敦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全力恢复世界经济增长,防止其陷入严重衰退;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加快推进相关改革,重建国际金融秩序。①讲话告诉我们,在金融危机日趋严重,世界经济尚处低谷的今天,各国应该知道,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合作应对是正确抉择,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但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往往是越需要开放自由贸易环境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越是严重。自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各国为了本国利益不受和少受冲击,纷纷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和其他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并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那么,何为贸易战及其实质呢?

一、贸易战与贸易战的实质

贸易战(trade war)又称“商战”,由于一些国家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称为贸易战。如果贸易战的武器仅限于相互提高关税税率,对此则称为“关税战”。事实上小论文,外国对华贸易战至少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鸦片战争之所以爆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英国用非法的贸易战手段——贩卖鸦片掠夺中国的贸易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巴统”等组织对华打“经济封锁”的贸易战;1989年春夏风波之后,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经济制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对华贸易战更是常战不休:纺织品贸易战、对华反倾销战、对华反补贴战、对华知识产权大战;进入21世纪以后,中韩“大蒜”与“手机”的大战刚刚平息,日本便对华发起了“蔬菜贸易战”…… ②纵观诸多的贸易战,其背后的实质是利益的争夺。这种利益依其类型可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科技利益等,依其主体又可分为国家利益、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而隐藏在贸易战背后的实质,即贸易战争夺的是经济利益,破坏的是贸易原则,掩盖的是政治图谋。

(一)贸易战争夺的是经济利益

有贸易就有贸易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没有盟友、只有争夺经济利益的“战争”。经济利益是贸易战表面上的也是最初的导火线。这种经济利益包括了国家利益、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实际上,中国早已身处贸易战中,并且国人已深受其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长期的经济封锁曾使中国错过了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世界经济黄金发展机遇,使中国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推迟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外国自1979年开始对华的反倾销战已使我国损失了100多亿美元的贸易利益,按1亿美元的贸易额可以创造1万个工作岗位来计算,中国仅仅因为外国对华反倾销战就丧失了100多万个工作岗位,这也是为何中国“下岗”人员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这是贸易战对国家与个人的利益损害。

事实上,贸易战对公司的损害更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公司在贸易战中不仅承担着经济上的损失,更遭受着企业命运与行业的风险。正如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先生在2002年福耀玻璃与美国的“反倾销案”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加征11.8%的关税主要是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福耀是行业内的最大厂家,一直以“为中国汽车玻璃工业树立典范”为己任,福耀的所作所为会成为别人的样板,而说这样的企业有倾销行为,对福耀是很大伤害。而相对于公司今年预计的14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这点保证金并不构成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他还一再强调,起诉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维护公司的合法权利,更重要的是不能成为美方以此理由制裁更多中国企业的判例。据了解,包括福耀在内的中国汽车挡风玻璃企业面临的反倾销,是继钢铁、温州打火机之后中国企业的又一次大规模贸易战。③

(二)贸易战破坏的是贸易原则

如果说贸易战直接损害的是经济利益,那其间接损害的则是包括以公平、自由等为主要内容的贸易原则,还破坏了贸易协定、贸易伦理和国际惯例。“标志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达到了新高度并有了制度化保障是1995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其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促进贸易的全球化和自由化。”④但贸易的自由化与公平化总是理想化的东西,面对着渗杂着各种因素和利益于其中的贸易,总是在破坏着贸易的这些原则。特别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只从本国利益出发,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小论文,这既损害了贸易原则,又无助于危机的解决,这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拖累着经济的复苏。

胡锦涛同志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指出:“我们应该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以各种借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各种以邻为壑的投资保护主义行为,共同反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我们希望有关国家放宽对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出口限制,努力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多哈回合谈判事关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我们应该共同坚守2008年7月有关各方达成的共识,在现有框架基础上继续前进,推动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⑤“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已经感觉到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余本林表示,中国政府主张开放公平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能够在磋商合作中妥善处理,不希望贸易战。

(三)贸易战掩盖的是政治图谋

当今贸易战爆发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贸易利益的争夺,常常是和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搅合在一起。有时纯粹的政治原因也会引发贸易战,这样就使贸易战爆发的原因趋于复杂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WTO),是人类共同在发展主义的大旗下,将政治意识形态的纷争有意模糊后创造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换言之,WTO就是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经济发展的世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发生的一切贸易战,都只能用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而非政治手段。这也是WTO成员国普遍认同的一个原则,正如中国总理温家宝所说:“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表述的就是这种愿望。“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愿望终归是愿望,这种愿望始终无法掩盖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最近,由美欧两大国际经济实力英雄先后挑起对中国纺品的贸易大战,虽说只是WTO平台上众多贸易大战的冰山一角,但却让我们更进一步地看清除了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尽管中欧眼下已经针对一触即发的纺品大战达成了“停战协议”,但等待我们解决已知和未知的各种各样贸易大战,都必须淡化“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愿望,而实事求是地站在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中全面审视经贸大战的实质,才能够使贸易大战得到尽可能合理的平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中国威胁论”者他们背后的政治图谋迫使我们不得不作出淡化“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愿望的选择,而全面考量发生在WTO平台上的国际贸易大战。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也许就能让我们看清楚贸易大战背后的政治实质。

二、奥巴马访华前中后政策的变化

《经济参考报》11月9日报道,“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输美油井管反倾销反补贴(以下简称“双反”)案的倾销调查初裁,决定对从我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11月6日,我国商务部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双反”调查;同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步裁定,对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铜版纸、从中国进口的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反”关税。这一切距离中美互相承诺不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才一周时间,距离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日期11月15日只有不到10天。”⑥

11月15日奥巴马如期访华。11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设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奥巴马表示,双方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美国支持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美方愿与中方一道小论文,以建设性方式解决贸易摩擦,共同反对保护主义,并为实现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打下基础。

奥巴马回国后立刻采取了对中国最大规模的贸易制裁。从媒体透露的全部信息来看,奥巴马访华期间,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唯一提出的要求,就是美国不要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此外中国再无其他公开要求。况且不要搞贸易保护主义这个要求,本来是奥巴马自己在G20会议上提出的要求,要求各个国家不要搞贸易保护主义,帮助美国安全度过金融危机,特别是要求中国购买了美国大量过剩产品和淘汰产品,如购买美国大排量越野车等,就是中国应美国要求做出的牺牲行为。可是,当道·琼斯指数返身向上的上涨趋势刚一确定,美国立刻翻脸不认人,反手就狠狠地给了中国一巴掌。

三、政治图谋是奥巴马政府贸易战的实质

从访华前的大规模“双访”到访华中的“反对保护主义”再到回国后对中国最大规模的贸易制裁,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戏剧性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美国长期以来对华政治上两面政策前提下产生的经济两面政策,再次暴露了美国政府掩盖在贸易战背后的政治图谋。

早在中美贸易摩擦初露端倪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江涌就谈到,中美之间利益广泛,早就坐到一条船上,不可能斗得连船都翻了。当时几乎全世界的舆论都质问奥巴马:美国说一套做一套,这回在全世界面前输了理,你如何面对G20峰会?怎么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戏剧性的是,奥巴马政府在G20峰会上竟拿出一份针对对美贸易的顺差大国的“可持续及均衡增长的框架”协议——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尽管中美双方曾表达过希望“同舟共济”的各种承诺、声明,但是如今,美国大闹特闹,快把“船”斗翻了,业内专家认为其背后有着更深的含义,即配合奥巴马访华,增加其与中国谈判的筹码。专家认为,在如此贸易战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将显得尤为刺眼,它无疑将成为届时美方向中国施压的重点之一。早在10月24日,奥巴马在致函美国纺织团体协会时表示,中国必须停止操控货币的行为。致力于新兴市场的美国投行Roth Capital副主席DonaldStraszheim也表示,中国经济正开始下行路线,而美国对中国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满。

中美之间的任何贸易战,毫无疑问的是,美国首先考虑的是政治图谋,其次才是经济利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小论文,以对我施压。在美国的很多涉华报道中,经常出现将经济问题涉及到不相关的政治类事情上去的情况,甚至有时会涉及一些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语言。美经常干涉中国内政,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政治规则和经济规则不一样,某些利益集团的力量,往往会导致一国出现经济上受损而政治上通过的事件。”由于金融危机,美国失业率不断攀升。在这个时候,美国人环顾世界,发现欧盟和别的国家进口到美国的产品锐减,而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总量虽然减少了,但占据美国从国外进口产品价值的份额却大幅提高。在很多美国生产商面临财务危机、工人面临失业时,我国出口的产品就成为美国民众情绪的“靶子”,包括轮胎在内的“中国制造”成了美国市场的假想敌。而奥巴马本人在选票和支持率上,对工会力量依赖颇深,所以这次特保案是奥巴马和美国政界各种利益群体博弈的产物。

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出现一股“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其目的在于适应本国政治、经济需要,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另外,逐渐兴起的国际投资保护主义也值得我们关注。因此,在世界经济尚在低谷的今天,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我国外贸的外部环境与风险,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期有效地化解风险,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①⑤胡锦涛: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英国伦敦,2009年4月2日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奥巴马,政策贸易战,实质

 

2009年4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英国伦敦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全力恢复世界经济增长,防止其陷入严重衰退;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加快推进相关改革,重建国际金融秩序。①讲话告诉我们,在金融危机日趋严重,世界经济尚处低谷的今天,各国应该知道,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合作应对是正确抉择,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但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往往是越需要开放自由贸易环境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越是严重。自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各国为了本国利益不受和少受冲击,纷纷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和其他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并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那么,何为贸易战及其实质呢?

一、贸易战与贸易战的实质

贸易战(trade war)又称“商战”,由于一些国家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称为贸易战。如果贸易战的武器仅限于相互提高关税税率,对此则称为“关税战”。事实上小论文,外国对华贸易战至少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鸦片战争之所以爆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英国用非法的贸易战手段——贩卖鸦片掠夺中国的贸易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巴统”等组织对华打“经济封锁”的贸易战;1989年春夏风波之后,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经济制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对华贸易战更是常战不休:纺织品贸易战、对华反倾销战、对华反补贴战、对华知识产权大战;进入21世纪以后,中韩“大蒜”与“手机”的大战刚刚平息,日本便对华发起了“蔬菜贸易战”…… ②纵观诸多的贸易战,其背后的实质是利益的争夺。这种利益依其类型可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科技利益等,依其主体又可分为国家利益、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而隐藏在贸易战背后的实质,即贸易战争夺的是经济利益,破坏的是贸易原则,掩盖的是政治图谋。

(一)贸易战争夺的是经济利益

有贸易就有贸易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没有盟友、只有争夺经济利益的“战争”。经济利益是贸易战表面上的也是最初的导火线。这种经济利益包括了国家利益、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实际上,中国早已身处贸易战中,并且国人已深受其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长期的经济封锁曾使中国错过了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世界经济黄金发展机遇,使中国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推迟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外国自1979年开始对华的反倾销战已使我国损失了100多亿美元的贸易利益,按1亿美元的贸易额可以创造1万个工作岗位来计算,中国仅仅因为外国对华反倾销战就丧失了100多万个工作岗位,这也是为何中国“下岗”人员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这是贸易战对国家与个人的利益损害。

事实上,贸易战对公司的损害更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公司在贸易战中不仅承担着经济上的损失,更遭受着企业命运与行业的风险。正如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先生在2002年福耀玻璃与美国的“反倾销案”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加征11.8%的关税主要是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福耀是行业内的最大厂家,一直以“为中国汽车玻璃工业树立典范”为己任,福耀的所作所为会成为别人的样板,而说这样的企业有倾销行为,对福耀是很大伤害。而相对于公司今年预计的14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这点保证金并不构成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他还一再强调,起诉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维护公司的合法权利,更重要的是不能成为美方以此理由制裁更多中国企业的判例。据了解,包括福耀在内的中国汽车挡风玻璃企业面临的反倾销,是继钢铁、温州打火机之后中国企业的又一次大规模贸易战。③

(二)贸易战破坏的是贸易原则

如果说贸易战直接损害的是经济利益,那其间接损害的则是包括以公平、自由等为主要内容的贸易原则,还破坏了贸易协定、贸易伦理和国际惯例。“标志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达到了新高度并有了制度化保障是1995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其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促进贸易的全球化和自由化。”④但贸易的自由化与公平化总是理想化的东西,面对着渗杂着各种因素和利益于其中的贸易,总是在破坏着贸易的这些原则。特别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只从本国利益出发,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小论文,这既损害了贸易原则,又无助于危机的解决,这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拖累着经济的复苏。

胡锦涛同志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指出:“我们应该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以各种借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各种以邻为壑的投资保护主义行为,共同反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我们希望有关国家放宽对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出口限制,努力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多哈回合谈判事关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我们应该共同坚守2008年7月有关各方达成的共识,在现有框架基础上继续前进,推动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⑤“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已经感觉到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余本林表示,中国政府主张开放公平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能够在磋商合作中妥善处理,不希望贸易战。

(三)贸易战掩盖的是政治图谋

当今贸易战爆发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贸易利益的争夺,常常是和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搅合在一起。有时纯粹的政治原因也会引发贸易战,这样就使贸易战爆发的原因趋于复杂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WTO),是人类共同在发展主义的大旗下,将政治意识形态的纷争有意模糊后创造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换言之,WTO就是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经济发展的世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发生的一切贸易战,都只能用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而非政治手段。这也是WTO成员国普遍认同的一个原则,正如中国总理温家宝所说:“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表述的就是这种愿望。“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愿望终归是愿望,这种愿望始终无法掩盖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最近,由美欧两大国际经济实力英雄先后挑起对中国纺品的贸易大战,虽说只是WTO平台上众多贸易大战的冰山一角,但却让我们更进一步地看清除了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尽管中欧眼下已经针对一触即发的纺品大战达成了“停战协议”,但等待我们解决已知和未知的各种各样贸易大战,都必须淡化“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愿望,而实事求是地站在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中全面审视经贸大战的实质,才能够使贸易大战得到尽可能合理的平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中国威胁论”者他们背后的政治图谋迫使我们不得不作出淡化“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愿望的选择,而全面考量发生在WTO平台上的国际贸易大战。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也许就能让我们看清楚贸易大战背后的政治实质。

二、奥巴马访华前中后政策的变化

《经济参考报》11月9日报道,“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输美油井管反倾销反补贴(以下简称“双反”)案的倾销调查初裁,决定对从我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11月6日,我国商务部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双反”调查;同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步裁定,对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铜版纸、从中国进口的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反”关税。这一切距离中美互相承诺不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才一周时间,距离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日期11月15日只有不到10天。”⑥

11月15日奥巴马如期访华。11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设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奥巴马表示,双方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美国支持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美方愿与中方一道小论文,以建设性方式解决贸易摩擦,共同反对保护主义,并为实现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打下基础。

奥巴马回国后立刻采取了对中国最大规模的贸易制裁。从媒体透露的全部信息来看,奥巴马访华期间,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唯一提出的要求,就是美国不要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此外中国再无其他公开要求。况且不要搞贸易保护主义这个要求,本来是奥巴马自己在G20会议上提出的要求,要求各个国家不要搞贸易保护主义,帮助美国安全度过金融危机,特别是要求中国购买了美国大量过剩产品和淘汰产品,如购买美国大排量越野车等,就是中国应美国要求做出的牺牲行为。可是,当道·琼斯指数返身向上的上涨趋势刚一确定,美国立刻翻脸不认人,反手就狠狠地给了中国一巴掌。

三、政治图谋是奥巴马政府贸易战的实质

从访华前的大规模“双访”到访华中的“反对保护主义”再到回国后对中国最大规模的贸易制裁,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戏剧性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美国长期以来对华政治上两面政策前提下产生的经济两面政策,再次暴露了美国政府掩盖在贸易战背后的政治图谋。

早在中美贸易摩擦初露端倪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江涌就谈到,中美之间利益广泛,早就坐到一条船上,不可能斗得连船都翻了。当时几乎全世界的舆论都质问奥巴马:美国说一套做一套,这回在全世界面前输了理,你如何面对G20峰会?怎么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戏剧性的是,奥巴马政府在G20峰会上竟拿出一份针对对美贸易的顺差大国的“可持续及均衡增长的框架”协议——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尽管中美双方曾表达过希望“同舟共济”的各种承诺、声明,但是如今,美国大闹特闹,快把“船”斗翻了,业内专家认为其背后有着更深的含义,即配合奥巴马访华,增加其与中国谈判的筹码。专家认为,在如此贸易战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将显得尤为刺眼,它无疑将成为届时美方向中国施压的重点之一。早在10月24日,奥巴马在致函美国纺织团体协会时表示,中国必须停止操控货币的行为。致力于新兴市场的美国投行Roth Capital副主席DonaldStraszheim也表示,中国经济正开始下行路线,而美国对中国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满。

中美之间的任何贸易战,毫无疑问的是,美国首先考虑的是政治图谋,其次才是经济利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小论文,以对我施压。在美国的很多涉华报道中,经常出现将经济问题涉及到不相关的政治类事情上去的情况,甚至有时会涉及一些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语言。美经常干涉中国内政,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政治规则和经济规则不一样,某些利益集团的力量,往往会导致一国出现经济上受损而政治上通过的事件。”由于金融危机,美国失业率不断攀升。在这个时候,美国人环顾世界,发现欧盟和别的国家进口到美国的产品锐减,而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总量虽然减少了,但占据美国从国外进口产品价值的份额却大幅提高。在很多美国生产商面临财务危机、工人面临失业时,我国出口的产品就成为美国民众情绪的“靶子”,包括轮胎在内的“中国制造”成了美国市场的假想敌。而奥巴马本人在选票和支持率上,对工会力量依赖颇深,所以这次特保案是奥巴马和美国政界各种利益群体博弈的产物。

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出现一股“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其目的在于适应本国政治、经济需要,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另外,逐渐兴起的国际投资保护主义也值得我们关注。因此,在世界经济尚在低谷的今天,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我国外贸的外部环境与风险,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期有效地化解风险,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①⑤胡锦涛: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英国伦敦,2009年4月2日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篇4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的特点,提出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及具体思路。本文在对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理论综述的基础上,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来源于新贸易理论,但目前尚存在对立的理论观点。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综述

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是对资源差异的反应,一个技术要素密集的国家,会出口技术要素密集的产品,而进口资源相对稀缺的产品。如果两个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相当,且拥有相同的自然资源,那么他们就不会进行相互之间的贸易。然而,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在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大幅度增加,由此改变了传统理论观点。

新贸易理论则强调被传统理论忽略的几个重要因素,即规模经济、干中学和不完全竞争。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时机和传统的差异造成的,此时国家之间的贸易行为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资源优劣的差异,而更多地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技术优势或规模优势。规模经济导致的报酬递增,本身是对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一种聚集,这种聚集反过来又进一步使经济规模扩大,这就形成了在某个行业的相对优势地位(Lucas,1988)。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该国可以扩大其在某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而规模经济和“干中学”等原因又可以使该行业的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优势(Krugman,1987)。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个行业规模较小,其行业成本必然相对较高,自然会在国际市场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就是国家通过生产扶持、出口补贴、税收优惠、进口关税等贸易和产业政策手段来扶持本国战略性目标产业,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Brander(1984,1985)指出一国政府通过对特定产业提供适当的出口补贴或R&D补贴,能够提高本国厂商的竞争能力,从而使本国厂商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增加利润,最终增加本国国民福利。同时,对外国垄断厂商征收进口关税可以转移其所获得的垄断租金,提高本国的国民福利。Lester(1992)指出高新技术产业比其它产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国家可以通过政策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这些产业,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微电子等重点高新技术行业而获益,否则将在国家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可见,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质是将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竞争主体由企业扩展到国家,将企业竞争策略上升到国家经济政策,借助政府的力量和国家公共财力来应对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效应。

但是部分经济学家对其实际运用持怀疑态度,其中Dixit(1986)认为政策只对一个行业寡头厂商进行补贴,其扩张和利润转移必然伴随着其他行业厂商的收缩和利润损失,即对一个行业进行补贴暗含着对其他行业征税。另外,Grossman(1994)从出售的保护政策角度进行分析,政治家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各个利益集团为获得贸易保护而给予政治资助。因此,衰退行业中厂商在对政府的游说上会做出更大投入,政府也通常有支持衰退行业的动机(Baldwin,2000)。Brander(1985)指出双方政府同时对本国厂商给予补贴,会使两国的福利都会受损。

国外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及其启示

(一)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由资源配置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二战以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崛起,进入数十年的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崛起的原因被认为是成功地使用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主要通过大藏省和通产省控制和调控外汇、信贷和利率等方面,从而控制重要资源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日本政府把钢铁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目标,1963年到1970年日本的钢铁产量增加了3倍,产生了新日铁、住友金属、川崎制铁等一批世界级的钢铁企业,不仅满足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自20世纪70年以来,日本面临其他国家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转而实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日本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不是采取直接管制的方法,而是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其技术进步,比如对研发活动进行适当补贴,或者鼓励企业联合研究开发有前景的新技术项目。战略性贸易政策使日本部分产业世界领先,如汽车工业、家电工业、芯片制造等,成为出口的主导产业。

(二)美欧航空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纠纷引致WTO最大诉讼案

航空工业是美国和欧洲战略性贸易政策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客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家飞机制造商,双方在民用和军用飞机市场展开长达数十年的竞争。由于美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装备购买者,其国防开支和军事研究经费远远多于其他工业国家。这样使其在诸如战斗机一类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经济的产品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优势和规模经济向民用航空业的外溢,使美国航空工业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而欧盟持续20年不断对空中客车公司进行补贴和扶持,使空中客车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空中客车飞机交付量为305架,成立34年来首次领先于波音成为世界第一。

美国指责过去十年间欧盟对空中客车的补贴达到了350亿美元,其中巨型客机A380就获得了至少67亿美元的补贴,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欧盟指责美国政府通过国防合同和军事研究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向波音公司提供了数额更为巨大的补贴,自1992年以来美国政府对波音公司的补贴高达数百亿美元之多;此外,美国以出口退税的方式每年向波音公司提供2亿美元的出口补贴。美国和欧洲关于研发补贴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纠纷日趋激烈。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7月在瑞士日内瓦总部决定,就美欧关于对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两大飞机制造公司提供补贴的贸易争端分别成立专家仲裁小组。这场诉讼将成为WTO有史以来金额最大、影响最广的一讼案,至今该案尚未了解。

可见,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在当今强调自由贸易的格局下,各国通常以鼓励技术进步的形式予以实施,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又相对比较隐蔽。

(三)发达国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启示

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着眼于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通过扶持使本国产业走向成熟,从而增强本国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国外实践来看,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目标产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首先,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通常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较大,并对工人支付高工资,对该产业进行补贴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增加本国福利。另外,西方发达国家间要素禀赋状况接近,技术创新能力高低是决定国际分工差异的基础,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

但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不确定性。第一,在一国政府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时,由于无法获得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准确的数据,通常不知道在当时是否应该增加、减少或取消补贴,以及变化后可能得到什么样的结局。这使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制定和实施时增加了不确定性。第二,如果一个产业获得补贴,这一产业将从其它产业吸收资源。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日本钢铁工业投资收益率只有制造业的一半左右,表明战略性贸易政策使资源从收益高的行业转移到了收益低的行业。因此,即使政府政策能使本国企业成功地在某一产业获得战略优势,也有可能使其它产业处于战略劣势。

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仍然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为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创造出在某些产业的竞争优势和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仍然需要实行积极的贸易政策。可以结合中国科技兴贸战略,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主动选择部分具有战略意义以及显著外部经济的产业予以必要的扶持。

(一)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目标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有必要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行业体系结构,才能避免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因此应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重点培植一批产业,如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如计算机、电信、生物技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标不是片面追求外向度,而是在扩大开放中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变我国目前产业结构整体水平较低的现状。

(二)通过研发补贴使高新技术产业获取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其它国家强大的竞争压力,国内又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支持,因此以研发补贴为战略性扶持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补贴可以补充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成本的不足并降低企业的风险;同时,政府研发补贴的介入可以加速企业研发速度,迅速提高企业生产规模,既能使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取得优势地位,又能形成对国外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技术壁垒。

(三)将开发区作为发展壮大出口优势企业的载体

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将具有类似技术优势和出口经验的企业集中在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并按照有关规定实施相应的税收优惠。专业性的开发区可以有效地实现产业集群,园区内企业的技术外溢可以强化技术外部效应,有利于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加强,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为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必要的基础。

(四)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应采取适度和审慎的原则

复杂的市场结构和形式多样的企业个体,都会影响到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效果和实施成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推行可能培养出更多的政策依赖性,甚至导致大量的寻租行为,从而使政策工具的作用被扭曲,反而恶化了资源的配置。同时过度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容易引发贸易争端,也不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所以应全面权衡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得与失,采取适度、审慎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战略目标产业。

(五)根据国内产业特点灵活进行补贴和有效保护

在WTO框架下,通过实施过高的名义关税提供对战略重点产业保护将遭遇强大的国际压力。可以适当地根据产业的技术特点,来安排必要的阶梯型关税,增强对重点产业的有效关税保护。WTO的相关协定对于补贴和国内税的要求则主要体现在非歧视的原则上,因此,可以根据本国产业在技术上、文化上和产品上的差异,实施形式上的非歧视、而实际上偏向于国内产业的补贴政策和税收安排,从而为本国产业提供支持和保护。

参考文献:

1.BaldwinR,RobertN.Freetradeagreementwithoutdelocation.CanadianJournal

ofEconomics,2000,33(3)

2.BranderJ.,B.Spencer.TariffProtectionandImperfectCompetition.inH,Monopolistic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篇5

关键词: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中美贸易

纵观国际贸易发展史,贸易自由化从未得到广泛地实施。现实与理论的背离,促使经济学家开始寻找贸易限制措施和贸易保护的合理性。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政策选择上,民族国家总是采取关税等贸易壁垒来维护其自身既得利益,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如今,萨缪尔森和他的学生巴格瓦蒂关于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之间的争论,使贸易摩擦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此领域,国外拥有大量文献,国内文献也日渐丰富,所以对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对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有现实意义。

一、贸易摩擦概念界定

贸易摩擦概念多是通过表现形式来界定,这种界定存在以偏盖全的缺陷,没有揭示出贸易摩擦的实质。王厚双将贸易摩擦定义为经济战的一种表现形式,认为“经济战的实质是发展机会与生存空间的争夺战,因而贸易战是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为了本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需要,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而展开的限制进口与扩大出口的激烈对抗”。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贸易摩擦已经延伸到国民经济诸多方面。赵晓、柳阳认为贸易摩擦是国际经济摩擦的子集,国际经济摩擦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一种相向行为或是由此行为产生的一种结果。笔者较为认同后者看法,本文定义为“在经济社会中具有一定经贸关系的各经济主体,为了在双方经济交往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获得满意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与经济伙伴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有三方面含义:一是适当“接触”是摩擦产生必不可少的前提,贸易摩擦产生前提是国际交往的存在;二是摩擦是相向运动的结果,因此,贸易摩擦取决于国际贸易交往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相向行为;三是作为相向行为的结果,贸易摩擦会导致非正和的博弈结果,即不会使双方都受益的贸易摩擦。

赵晓、柳阳将贸易摩擦分为商品贸易摩擦、制度摩擦与文化摩擦;赵谨提出微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与技术性贸易摩擦五种分类方式。分类的意义在于,由于引发不同经济摩擦原因不同,解决手段也不同,明确摩擦类型有利于一国建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可以针对不同摩擦采取不同对策。

二、贸易摩擦成因的理论研究

任何经济现象都有理论基础,贸易摩擦也不例外。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按照分析角度不同,可将贸易摩擦成因理论分为三种:一是从微观经济角度分析;二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三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

(一)贸易摩擦微观理论

微观贸易摩擦理论是指由贸易一方对另一方出口激增造成的贸易摩擦分析,由贸易双方在国际分工中比较优势变化和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引起。一部分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另一部分是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

完全竞争市场上不会形成贸易摩擦,但如果市场失灵,相互交往的国家间就会出现国家经济扭曲问题,出现贸易摩擦。为这一理论做出贡献的是巴格瓦蒂(JBhagwati)和琼斯(RJones)。他们认为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如果交易条件难以满足,就会出现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另一个重要理论是由哈罗德(Rharrod)、迪克西特(Dixit)和诺依曼(Vnorman)等提出和发展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其囊括重要命题包括:当失业增加和收入下降超过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的福利时,该国就会放弃自由贸易,转而实施贸易保护,进而导致两国贸易摩擦。所以依据H-O理论创建的特殊要素模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是对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应用理论。

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理论分析又涉及三个领域:其一,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各国政策的介入能够改变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收益后果,结果便会因追求收益的重新分配而引起各国的贸易摩擦。日本学者广濑宪三在此理论中加进制度因素,强调国家间经济制度不同的可能性有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近来对日美贸易摩擦的研究也表明,国家间结构和制度差异是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相互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的企业生产活动中存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对该领域做出贡献的主要学者有帕那格里亚(A.Panagariya)、三边信夫和后藤纯一等人。他们的分析模型都有一个相似分析步骤,即首先分析存在外部效果和规模经济时国内自给自足的经济均衡,然后讨论外部经济联系条件下的均衡,接着比较两种经济均衡的收益水平。

其三,国内国际产业结构和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产业结构静态和动态的不相配,是贸易摩擦频发的深层次原因。根据上述分析表明,贸易摩擦微观理论体现了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相互作用,同时,也说明开展国际经济活动,在处理贸易摩擦时,斗争与妥协都是重要的,都是正常的国际关系。

(二)贸易摩擦宏观理论

从国际宏观经济学角度对贸易摩擦解释一般是从两国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不平衡方面入手。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利用弹性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公式CA=TB+NF(其中CA表示经常项目,TB表示贸易余额,NF表示来自国外净要素支付)进行分析;二是储蓄-投资缺口法:以小宫隆太郎为代表,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公式,即:Y=C+I+G+X-M。整理得:NX=Y-C-I-G=S-I。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影响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因素就是影响贸易差额的因素。

中美贸易摩擦研究中,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是利用弹性方法分析的;而麦金农教授等大部分经济学家是利用储蓄-投资缺口法分析的。我国学者施建淮指出上述两种方法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分析都是片面的,主张从全球视角来看待美国贸易逆差。

综上,主流贸易理论分析的优点在于使我们的思想脱离了贸易限制不能获利这一传统理论假设的禁锢。但上述都存在理论逻辑上的缺陷,无论是传统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性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盛斌,2001)。

(三)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学理论

贸易政治经济学起源于对纯贸易理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存在性的困惑,它另辟蹊径地从收入分配角度出发,引入公共选择理论范式,从政策决策过程角度来探究贸易干预的水平、结构、形式和变化。代表性的理论有霸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管理贸易理论。

霸权理论认为当世界上存在的一个经济超级大国逐渐失去它盟主地位时,外部竞争冲击压力将迫使它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持自己经济利益。这很好解释了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在纺织品、农产品等领域实施贸易限制的情形。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代议制及投票规则下,人数较少而利益分布较为集中的一方对投票结果的影响更大。Stigler和Peltzman等人指出:政府很少追求那些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相反,政府寻求的是那些使之政治支援最大化的政策。

管理贸易理论则认为管理贸易是一种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次优模式。经济学家K.Bagwell和R.W.Staiger通过建立Bagwell-Staiger模型把管理贸易理论一般化,并进行分析。而T.J.Prusa和S.Skeath采用案例分析法将Bagwell-Staiger模型进行扩展,认为现代商业政策已经明显受到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开放运动影响,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手段成为WTO框架下合法的也是最重要的管理贸易手段。

经济学家对贸易摩擦问题研究的这一路径转换,不仅生动地描述了贸易摩擦的动态演进过程,使之更加符合现实世界中贸易关系的发展变化和政府、企业的行为选择,也丰富了贸易摩擦问题的理论内涵和研究思路。

三、中美贸易摩擦实证研究

2000年以来,在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间,引发了关于美国贸易政策不同观点的争论。萨缪尔森(P.Samuelson,2004)与鲍莫尔(W.Baumol,2000)主张贸易保护,而主张全球化、自由贸易、鼓励接受“外包”贸易的则是萨翁上世纪60年代的弟子巴格瓦蒂(J.N.Bhagwati,2004)。Elizabeth Van Wie Davis在《1995-2000中国对中美关系的视角》中指出中美产生贸易不平衡并进而引发贸易摩擦是由于中国缺乏政策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执行两国签署协议造成的;但美国商会会长兼CEO Thomas J Donohue则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某些争端责任不在中方,中国并不是在有意操纵汇率。由此看来,国外理论界和商界对中美贸易摩擦原因所持观点不太相同。

同时,国内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微观方面以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倾销问题为主。尹翔硕、王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东亚因素》侧重研究“贸易迁移效应”;中国已经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赵晓提出应从战略角度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于铁流,胡方提出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贸易体制改革;卢艳铃认为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是成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导火索。

宏观研究方面,许承明以1983-2000年美国历史数据实证研究得出:美国利率长期偏高倾向以及贸易伙伴对美元资产及储备需求推动,造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王义中则根据标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建立计量模型,采用美国1982-2002年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影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原因是其国内因素;王蔚认为美国认定我国“非市场经济”有许多宏观因素,包括资本项目下的兑换受限、政府过度强调出口创汇等。也有学者从政治角度分析,李昌风认为中美频繁发生贸易摩擦是美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种极强的偏见;刘志涛认为是美国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综上所述,国内各种相关研究差别不大,无论是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得出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和建议。笔者认为:实际上,中美贸易摩擦有多层次的原因,其表面原因: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人为原因造成中美贸易差额统计不一致;真正原因:中国产业结构中确实存在转移性和结构性问题。

四、展望

国内外对贸易摩擦理论研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还不太一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可以预见,今后此方面会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国内理论界也会在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方面总结出新观点,更真实反映摩擦现状。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

2、赵瑾.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摩擦[M].商务印书馆,2003.

3、赵建.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4、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2005:7-8.

5、卢艳玲.加入WTO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特点、原因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贸,2005(3).

6、许承明.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原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3(5).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篇6

经济危机曾经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虽然自由贸易理论占据理论高地,各国在实行对外贸易政策时,却或多或少还是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对本国出口给予鼓励,对进口实施有形或无形的控制。尤其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后不久爆发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基本上主导了西方各国的贸易政策。

一次大战后,西方各国试图恢复正常的贸易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于是一些国家试图恢复金本位制,并要求推进自由贸易。但是,更多国家是在要求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自己则千方百计对本国贸易实行保护。随1929年大危机爆发,各国都陷入困境,保护主义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结果,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元、英镑和法郎三个贸易和货币集团,集团间完全实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并有严格的外汇管制,只是在集团内实现有限度的自由贸易。这种困境一直延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的是,凯恩斯经济理论也在客观上支持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凯恩斯在大危机后掀起了经济学的革命,在凯恩斯那里,出口贸易是促进本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手段,而且贸易具有乘数效应,因此他主张政府通过政策刺激本国出口,保持贸易顺差来刺激本国需求,并且借助顺差带来的货币供应增加来维持低利率水平。虽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产业,但是其理论逻辑支持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二战后,贸易保护主义形式发生了变化。GATT建立后通过连续八轮的贸易谈判,将阻碍国际贸易的关税大幅度降低,并且在第八轮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将GATT升级为WTO,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就此偃旗息鼓,在自由化的旗帜掩盖下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改头换面,层出不穷,并且由一系列理论支撑。由于很多保护主义措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与历史上出现的保护主义有很大不同,因此也被称作“新保护主义”。又因为很多保护措施的目的不仅仅是本国工业,而是要维护其市场垄断地位或者扩张海外的市场,又被称为“超级保护主义”。就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态看,主要是隐形保护方式、各种非关税壁垒,比如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都可以被用来限制进口和保护出口。

从理论层面讲,二战后出现的战略性贸易理论,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布兰德、巴巴拉•斯宾塞和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不论在促进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还是在维护本国企业免受国外竞争对手的冲击方面,都需要国家的贸易政策发挥作用,从而为国家通过干预贸易、提高和维护本国产业的战略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由此形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体系。由于战略性贸易理论否认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即自由竞争的市场,战略性贸易理论也就否定了自由贸易政策,它为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战略性贸易理论同时也在另一个维度上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比如关于规模效应和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就为贸易扩大和贸易自由化提供了新的理由。克鲁格曼本人后来也从政府干预贸易可能产生扭曲的角度,修正了贸易保护的理论。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自由贸易

尽管保护主义并没有偃旗息鼓,但是改头换面的保护主义终究无法正面否定自由贸易的理论逻辑,也无法名正言顺地宣称保护主义的合理性。这得益于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战后建立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也为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而全球化的发展也对世界各国自由贸易政策提出了要求。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自由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在战后确立了主导地位,贸易保护主义只能以修正主义的方式对自由贸易理论作出补充和局部改进。

战后另一个重要的发展特征,是世界市场空前扩大,世界经济整体性大大增强。一方面,获得独立的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以自主形式参与到国际分工的行列,这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世界经济的规模急剧扩大。另一方面,原来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原计划经济国家通过改革转型也都陆续加入到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这也在客观上使自由贸易的力量得到增强,因为世界市场随着新兴和转型国家的加入日益扩大,贸易迅速扩展给所有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机会,各国福利的增长也从来没有像二战后那样迅速而惊人,尽管在利益分配中不平等、不均衡始终是一个困扰全球化的难题。

正是因为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自由贸易虽然不断受到形式多变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并且有增强的趋势,但是战后的贸易理论主流和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仍然是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扩大世界市场的同时,也通过产业的全球布局和转移,将原来存在的国家间的生产体系打破重组,改变了原来的商品交换体系和格局。尽管这种生产和交换格局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在生产和贸易格局中获得更多利益的本质。但是交换,也就是国际贸易的内容和形式,毕竟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不再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而是将生产过程转移出去,并进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是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而变成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当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是生产和交换的组织者,是整个价值链的主导者。但是原来发达国家内的利益格局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改变,发达国家原来的制造业者和工会就成了这一改变的利益受损者,他们就演变成为商品自由贸易的反对者。同时,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利益集团由于其利益重点已经转移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以及其他领域,比如与贸易相联系的投资活动和金融活动,他们也不太在乎商品贸易的自由化,他们需要在新的领域制定自由贸易的规范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贸易保护主义难成主导

历史上经济形势恶化时期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二战后保护主义也没有被完全克服,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衰弱,在国际商品贸易中的利益趋向发生了变化,保护主义倾向有所增强,但是,还不能因此作出保护主义抬头并将压倒自由贸易、甚至将中断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样的判断。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判断是,贸易保护主义虽有所增强,但难成主导;经济全球化高潮已过,将迎来经济全球化在低潮中发展的时期。作出这一判断的基本原因如下:

第一,尽管美国提倡“公平贸易”的主张属于“超级保护主义”的范畴,奥巴马上台后也一定会增强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但是美国对外贸的依赖以及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利益,使美国任何一届政府都无法公开反对自由贸易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政策精神。美国在WTO和一系列国际组织中承担的基本义务,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利益也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美国全面地从原来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义务中后退,美国的霸权利益也将受到损害。所以,美国会采取越来越多的保护主义措施,加强双边和区域的互惠贸易安排,但同时会在不损害美国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大大增强,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在相对下降。任何以邻为壑的政策都可能引起报复并最终损害本国利益。贸易保护主义具有以邻为壑的特征,所以,美国已不具备实力大张旗鼓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而不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报复。

第三,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尽管各国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存在意见分歧,但是世界各国采取了合作态度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并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这充分说明,共同的利益让大家不得不选择合作和共同的经济政策。

未来国际贸易分歧和贸易摩擦可能会加剧,贸易保护主义会有增强的倾向。但是,自由贸易不会被轻易否定,国际合作的基本方向不会逆转。在经济衰退背景下,世界各国还是需要通过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不会停滞,而将是在低潮中进一步向前发展。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国需要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通过维护全球自由多边的国际贸易体制来保护中国国际贸易利益,因为,自由贸易旗手的责任早晚会落到中国这一制造业贸易大国的肩上。

(摘自2008年12月6日《文汇报》)

点评

全面退回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已不可能

贸易保护主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居支配地位。19世纪之后,随着经济学主流认识的传播和普及,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自由贸易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繁荣的正确选择,故自20世纪之后,自由贸易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同,随之全世界贸易量也大幅度增长。这是20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然而,尽管从基本经济原理上来看自由贸易有很多优长,但每逢经济危机和商业周期,贸易保护主义就不时抬头,成为西方各国政治家们选举拉票的政策选项。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已,目前美国经济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衰颓期。在此情况下,人们担心新当选的奥巴马接任美国总统后会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不是没有理由的。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篇7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 比较优势升级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技术创新为引擎驱动经济内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正确利用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当发展中国家利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时候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使命做出适当的调整。古典贸易理论基于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收益不变和不存在外部经济性的假定,认为技术条件、要素禀赋和消费者偏好不同导致的国内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原因。与古典贸易理论相对应的贸易政策是自由贸易,而且自由贸易政策是占优策略。基于其假设前提,古典贸易理论的逻辑无懈可击。遗憾的是,依据古典贸易理论很难解释普遍存在的形式各样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及GATT和WTO这样的推动自由贸易的国际组织的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离现实太远,随着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大量出现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新贸易理论变应运而生。新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正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收益递增和存在外部经济性,它能够很好地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在贸易政策领域的体现便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它认为贸易保护是占优策略,但会使各国陷入囚徒困境的局面,所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俯拾即是的绞尽脑汁的各种贸易保护手段和GATT、WTO这些国际贸易组织的出现,WTO正是为了避免世界各国陷入贸易壁垒高筑的“囚徒困境”局面而出现的国际协调组织。除理论解释上的成功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对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要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现实

肇始于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集中关注于通过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产品竞争市场上扩大生产、增加出口来达到转移利润的目的,战略贸易政策的这样一种使用目的对发达国家来讲是很适合的,却并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和发展目标。一般来讲,一个产品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内销到出口要经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商业转化、产业化和出口这几个生命周期过程。

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因为具有雄厚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能力、完善的技术转化机制以及高端的产业和贸易结构,即它们在产品或产业成长的前期阶段都已具备了完善的基础,因而它们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如何扩大生产,占领更大份额的国际竞争市场,这决定了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关注产业成长后期阶段的生产和销售;然而,对于基础研究和技术创能力薄弱、技术转化机制不健全以及产业和贸易结构低端的发展中国家来讲,许多产业(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尚不具备前期成长阶段的基础准备,如果就照搬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思路(利润转移理论),用于为产业后期阶段的扩大生产、增加出口提供策略支撑,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将使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缺乏适用性,也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一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是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所以提升要素禀赋结构是改善产业和贸易结构的根本,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应该循此思路来展开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贸易结构升级提供帮助,这与发达国家基于利润转移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有很大不同。

二、发展中国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与发达国家基于利润转移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相比,发展中国家基于比较优势升级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表现出以下不同特点:

1. 实施目的不同。

如已经论述的,由于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处于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着不同的实施目的。这一点不同是基础性的,由此决定了以下的其他不同点。考虑到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不同实施目的,国内学者基于利润转移视角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适用与否的争论都是不相关的,赞同亦或反对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一旦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思想与我国的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基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比较优势升级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在我国有很好的适用领域和广阔的研究前景。

2. 实施手段不同。

发达国家传统的基于利润转移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其常用手段直接以贸易政策的形式出现,如进口关税和配额、出口补贴和信贷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基于技术创新、产业培育、贸易结构升级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其手段可能间接地以产业政策的形式存在,如基础研究组织模式选择、研发补贴、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国际研发合作安排、产业集中度选择、率先注册国际技术产业标准等。

3. 结果不同。

发达国家基于利润转移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往往表现出国际对抗性,是通过以邻为壑的方式获取利益,所以常常以“囚徒困境”结局;发展中国家基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从外部经济理论出发,考虑到技术创新的知识溢出效应,对博弈双方是互惠的,不会导致“囚徒困境”的局面,故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也可以用来抓住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机遇,为本国的技术学习、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 政策制定的策略原则不同。

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是占优策略,而基于利润转移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则认为贸易保护是占优策略,这两种政策制定的策略原则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机械性,也与现实中各国制定贸易政策的原则不符。所以,发展中国家基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约束条件做出更加灵活的安排,既可以是贸易保护,也可以是自由贸易,以吸收上述两种策略原则的优点。要善于竞争,更要学会合作,这才是策略博弈的艺术所在。比如,当某种发展中国家所需的国外技术是以产品贸易渠道进行扩散时,发展中国家就可以利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手段增加该产品的进口,以加快技术学习的步伐。

三、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虽然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国情和所处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上述诸多差异,但其研究思想——贸易政策国际互动对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进行博弈分析——与肇始于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仍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从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中还是可以得出一些能够指导发展中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的一般原则。

1.日本和美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经验

日本是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并取得了辉煌战果的典型代表。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限制进口以促进出口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使其汽车工业、半导体工业和通信电器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占领了美国等传统出口国的市场。日本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循序渐进式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路径。首先,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对象来看,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等到这些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以后,逐渐减少对其保护,然后将保护中心转移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来。这一方面反映了保护的暂时性,也保证了保护的渐进性,使得产业升级能够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帮助下按经济规律有序进行。其次,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手段上来看,表现出从“硬扶持”向“软扶持”转变的特征。先是对保护产业给予补贴、退税、低息贷款等资本支持,随后则转向提业发展指导、信息服务、组织联合研究上来。这一方面符合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保护需要,也顺应了WTO的规制,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为国内企业提供保护的同时,强化国内竞争。贸易保护带来的温室环境,容易使国内企业丧失不断进取的动力,所以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强化竞争就变得非常重要。而日本政府在这一点上则做到了良好的平衡。

在日本的强力竞争下,美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具有战略性贸易政策色彩的保护手段。包括对传统和新兴市场采取不同的出口战略,在公平自由贸易的名义下提出了一系列反倾销、反补贴条款。此外,美国一直对军事技术采取政府采购举措。美国还于1984年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法案》 ,放松了关于合作研发的反托拉斯管制,使美国研发领域的合作有了显著增加,对增强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也有着不同的国情,它有着完善的金融市场、世界第一的基础研究能力和顺畅的将科学进行商业应用的渠道。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在这些方面差距都很大,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时必定有着不同于美国的研究内容。

2.法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教训

与日本和美国相比,法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则带来了较多的教训。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全,企业厌恶风险,技术相对落后,再加上法国政府追求安全、荣誉等非经济指标,法国的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采取的是政府直接介入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式,实行了产业国有化、指导性五年计划、将最强的几家企业合并成“部级冠军”、非关税壁垒和政府采购等举措。但总的看来法国的战略性贸易(产业)政策在提高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方面并不成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采用一步到位的策略。这违背了产业发展、产业升级的规律,难以成功。

(2)在为国内企业提供保护的同时,没有强化国内竞争。通过将最强的几家企业合并成“部级冠军”后,便没有能够与之竞争的市场力量,从而缺乏前进的动力,最终危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法国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和保护没有注意到仍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指导作用。法国政府将国家的安全、荣誉等纳入产业政策的目标,而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则考虑过少;采取一项政策时,没有邀请关注市场状况的私人专家进行协商,导致政策与市场相悖而不是对其进行补充。

3.发展中国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综上,通过对日本、美国和法国实行战略性贸易或产业政策的经验教训进行回顾,可以发现,战略性贸易或产业政策要取得成功需要遵循几点一般原则:

(1)战略性贸易或产业政策只是对市场作用的适当补充,不能影响市场基础配置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在实施战略性贸易或产业政策时,要让官员、产业代表和学界专家进行充分的协商,以使政府和市场发挥各自的应有职责,实现良好的配合。

(2)在为国内企业提供贸易保护的同时,一定要强化国内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否则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会由于国内企业的不思进取而成效低下。

(3)要根据产业发展各阶段的迫切任务和产业升级的客观规律制定合适的、循序渐进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做好保护的暂时性和连续性的动态匹配。此外,要根据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保护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以与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相适应;按照不同产业的不同发展特征,制定适宜的扶持措施,切忌一刀切。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需要以创新为引擎驱动经济内生增长,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应该借鉴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思想和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则要考虑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和发展目标的差异,从而明确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目标、更加灵活地变更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手段和策略原则,从而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起到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贸易结构优化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河南新型工业化发展动力与对策研究”(2012BJJ04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保罗. 克鲁格曼著. 海闻等译.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0.

[2]韩民春,曹玉平.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进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5.

[3]韩军.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二种不同取向——对“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的比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6(6)

[4]胡昭玲.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适用条件评述[J]. 南开经济研究, 2002(3): 51-53.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篇8

(一)对外贸易规模由小到大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28年间,对外贸易增长了12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1年的23年间,对外贸易增长近25倍,年平均增长22•1%;加入WTO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机。2004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02-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4倍多,年平均增长为25•9%,七年进出口总额占中国60年进出口总额的70%以上。60年来,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到2008年达到8%以上。中国的出口总额经过30年徘徊到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由不合理到相对合理新中国初期,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则主要是机器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改革开放后,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战略性转变,198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接近出口总值的一半,1989年上升到71•3%。从根本上扭转了大量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工业品进口的落后局面。进入90年代,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的主力军。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7•9%,到1998年,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6•2%,成为中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同期,机电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5•6%。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2002年至2008年七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平均增速分别高达36•8%和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20•8%上升到2008年的29•1%,进口比重从28•1%上升到30•2%。

(三)对外贸易额由逆差到顺差中国对外贸易差额经历了从小额逆差到微量顺差再到巨额顺差,从外汇极度短缺到成为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的历史性转变。1950-1977,其中头6年全部为逆差,平均年逆差约8•5亿美元,其后年份为小额顺差或逆差;1978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大幅增加。1995年对外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05年一举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接近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8年末达到1•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四)贸易伙伴由单一到多元建国初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半。80年代末中国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中国的贸易伙伴已遍及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08年,中国前十位最大的贸易伙伴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对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合计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78•4%。

(五)自由贸易区建设由少到多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2003年以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得到大发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和渠道。中国与五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2个自由贸易区,到2008年占到中国对外贸易额的1/4以上。中国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凸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诸多自由贸易区建设如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中-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等的带动效应。同时拓展跨地缘优势,建设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中国正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包括沙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巴林6国)谈判建设自由贸易区议案。

二、巨大成就的理论与战略保证

60年对外贸易巨大成就的取得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是中国特色国际贸易理论和中国特色对外贸易战略的不断优化、形成合力的必然结果。

(一)中国特色国际贸易理论的保证

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又对实践产生反作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主要引进于前苏联,此时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持否定态度。加之世界政治二元化格局,形成东西方对峙的两大阵营,人为地把统一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市场体系分割成“社会主义大家庭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致使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空间十分狭窄。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呼唤中国化的国际贸易理论问世。邓小平基于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客观趋势,依据中国的国情,科学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观点、思想和理论。其基础理论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外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大块组成,其应用理论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帮助中国发展对世界有利;一国两制、共同开发;利用好中国这个大市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等六大观点组成。邓小平的国际贸易理论不同于马克思、列宁和前苏联的国际贸易理论(时代不同、任务不同、内外部环境不同、世界经济走势不同),更不同于西方古典和现代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它所回答及解决的问题和重点,不再是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原因、比较利益的获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发挥,而是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针对国际经贸关系中存在失衡的现状,突出地解决当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贸易条件的改善,二是贸易利得的公平分配,三是反对贸易歧视。因此,以邓小平中国特色国际贸易理论指导中国的国际经贸发展更符合中国国情,更能促进中国国际贸易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本着外为中用原则,从抵制-引进-借鉴到运用之路。由于中国对国际贸易理论理解不深、与中国国情结合不够,它们在产生正面效应的同时,带来了负面效应(中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不少问题,或多或少地与其有关)。

(二)国际贸易战略的保证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是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兼容互补的模式。这一战略模式要求:沿海地区和出口竞争能力较强的轻纺行业以推行出口导向为主;其他地区和出口竞争能力较弱的重化工行业,以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为主。兼容互补战略模式的战略重点,在出口贸易战略方面,要求合理安排出口产品结构,大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和完善出口产品生产体系;在进口贸易战略方面,把进口的重点放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及软件上,实行以进养出,把来料加工出口作为发展中国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中国拥有10多亿人口,国土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实行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综合兼容的战略模式,较之实行单一的出口导向战略模式更符合中国国情,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较快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进入实施“大经贸战略”的新阶段。大经贸战略指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产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与交流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外贸、外资、外汇、外援等各种经贸活动相互融通、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种战略构想。中国是潜在的贸易强国,中国对外贸易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世界经济的走势。大经贸战略正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顺应国内“两大转变”和国际“三大潮流”(经济市场化、经济国际化和经济信息化)的要求而提出的。实践证明,它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极大的推动效应。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起,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进入全方位开放和发展的更高阶段。中国加入WTO后,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从而要求:(1)中国对外开放从自主单向开放变为相互双向开放;(2)从政策导向开放变为按照WTO规则要求开放;(3)从货物市场开放变为服务贸易市场和技术贸易市场的开放;(4)从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变为协调管理的一般自由贸易政策,即通过谈判确定中国在贸易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逐步实行贸易自由化。

三、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回顾历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在于运用逆向思维和反思,找准影响和阻碍中国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害问题,那就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非科学性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非均衡性。

(一)关于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型

外贸增长方式转型是中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之关键所在。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型已卓有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非科学性,若掉以轻心,让分散的非科学性聚集起来,将引致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倒退。外贸增长方式转型中的非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尚未摆脱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型的认识误区。认为转型只是指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那什么是集约型呢?一般认为,集约型即质量型、资源节约型、科技高含量型。上述理解是欠科学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外贸增长方式转型包含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以及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型转变为内延扩大再生产型两个层面的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集约型和内延扩大再生产型具有复合和综合的特点。在内容上,它们包括生产进步、科技进步、管理进步、信息进步和教育进步的全面要求,不能简单地把集约型(或内延扩大再生产型)等同于质量型、节约型和科技高含量型;在实现过程上,它们是一种动态要求,不是静态指标,而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不能简单地以近期出口业绩等指标加以衡量;在目的和手段、过程和结果上,它们体现出既管目的又管手段,既管过程又管结果的有机整体和高度统一,不可分割,更不可对立起来,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只管结果而不管过程。二是尚未走出速度和数量的惯性漩涡。对外贸年增长速度,以及对对外贸易总额最大化、对外贸易顺差最大化和外贸企业利润最大化表现出由衷地偏爱。以为只要把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提高起来,把对外贸易总额增加起来,对外贸易效益就会提高,国民从中得到的社会福利就会增加,转型的目标就会实现,而淡化了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危机的洞察、防御、化解和转嫁能力的培养。应该看到,速度和数量不过是外贸增长方式转型的直观现象,转型的科学标准和实质性要求,是以应对危机、化解风险的潜在素质和能力作为衡量尺度的。国际贸易是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家、货币汇率、消费偏好和贸易规则等的制约。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包括有独立关税的地区)都可以通过更换外贸政策,出台贸易规则而不费吹灰之力地把中国外贸企业创造的效益减下去,把他们的损失转嫁给我们。因此,中国外贸及其企业的抵制压力、规避风险、化解转嫁的能力大小,理所当然地应成为转型成功与否的客观标准和核心标志。

(二)关于外贸发展的均衡性

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是绝对的。发展方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发展状态的稳定性和均衡性具有决定意义。在理念上,既要看到中国飞跃发展的可能性,学会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承认“自然是不能飞跃的”,即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在长时间内和整体上,更多的发展形式是渐进的。因此,中国跨越式发展之后,必须实现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新均衡,即回到稳定和协调的均衡状态,以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也不例外。应该看到,中国在外贸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大量非均衡现象,集中表现在:第一,国家在宏观政策,如行政手段、贸易差额目标、出口导向战略、对外贸易依存度、“两个”市场安排、贸易利得、国民待遇等方面,存在失衡:偏爱行政手段、偏爱贸易顺差、偏爱出口导向、偏爱对外贸易依存度及国际市场,偏爱贸易利得和偏爱外国国民(超国民待遇)的倾向;轻视市场机制与行政措施均衡、贸易顺差与逆差均衡、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均衡、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对内贸易依存度均衡、贸易利得与规则利得均衡,以及中国国民待遇与外国国民待遇均衡。第二,企业在微观策略,如发展战略设计、市场营销渠道布局、“三大贸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内部结构比例和发展速度等方面,存在失衡:重出口、重发达国家市场、重传统货物贸易,轻进口、轻发展中国家市场、轻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第三,行业协会在中观协调,如行会规则、监控系统和措施、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排名奖励等方面,存在失衡:明显地倾向或偏爱于外贸出口的有功之臣,重业绩轻德行,重“荣文化”轻“耻文化”,重“战文化”轻“和文化”,使外贸企业之间摩擦日益加剧,很难造就出规模经济给全行业每个成员带来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外国采取歧视政策面前,形成不了合力;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扩散面前,表现出软弱无力,致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社会成本加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