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8篇

时间:2023-03-14 15:04:48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1

关键词:中美文化;视角;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 ,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美国虽然是个历史仅二百多年的国家,但其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是世界强国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美两国文化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伦理性与认知性

中国传统哲学是讲伦理的,中国古代贤哲注重人事而轻视自然。中国哲学所讲的自然常被纳入人文意的范畴之内,因而形成自然与人文不分,主张“天人合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由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伦理和道德问题的关注。人是认识的对象与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伦理和道德的现实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中寻求相应的启示。

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西方哲学是求知识型的,倡导对宇宙、自然的探索和认识,而非中国的人生哲学、伦理哲学。西方文化注重探索自然奥秘,追究宇宙起源,哲学家把探索和认识自然的本性看成自己神圣的使命。哲学家们热爱智慧,崇尚理性,不断地探索自然。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哲理的探索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培根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即人可以用知识战胜自然。近现代西方人进一步发展了古希腊先哲们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以探索自然奥秘作为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感兴趣的研究任务。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西方人不断排除臆想和猜测,以自然界本身的原因来说明自然现象,从物质的本身解释其种种属性,从而产生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逐层深入的逻辑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形成了西方科学认知性的思维方式。

二、主体性与客观性

中国古代先哲们也对宇宙进行过探讨与思考,只不过是非常笼统、模糊、简约的,提出宇宙是一个整体,是运动的、和谐的、平衡的,中国的主观性思维不以大自然作为认识的对象,不把认识自然作为探索自然的目的,而是以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为目标。大多数中国人很注重情感体验层次上的意象思维,个人的情感需要、评价和态度在思维和处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使用。由于过分重视情感因素和心灵体验,导致中国人在思维上缺乏概念的明晰性和确定性,没有形成形式化和公理化的思维传统。在个人心灵体验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或从具体感受中抽象出一般原则,使中国人很自然地将主观情感投射到自然万物之中,使自然万物皆具有人的特点。

西方社会往往以客观主义精神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首先把视线投向自然世界,然后再把这种源于自然世界的思维转向了人类生活世界。西方思维方式注重理性,注重客观性。比如说西方人看到一条河,就会将河当作一个客观物体来观察,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如河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河水,为什么河水往一定的方向流,然后对其进行定义,一旦定义之后,所谓的“河”一词就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而不能是其他的意义。而以后每当看到河的时候,就必然将其对应在“河”这个词的概念上。

三、具体性与抽象性

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种不同的侧重和选择,都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周易》以“观象制器”解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推衍构字之法,中医以“观面象察舌色”诊治疾病,天文历法研究“观象授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观“天象”预测气候变化,美学则以“意象”为中心范畴,将“意象具足”视为普遍的审美追求。汉文化 “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解析的过程中,以探究世界的始基为最终目的,以分类方法为主要手段,试图从物象的类别中提出该类物象的共相,再递级上升做纯思的抽象概括,将各类物象的共相归在一起,形成柏拉图所称谓的“理念世界”,而各类共相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以概念为内核的语言符号,不像汉语的共象仍以象语来表达。西方文化“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四、直觉性与逻辑性

中国的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知识,注重整体思考,因而注重直觉体悟,即通过直觉从整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和规律,追求豁然贯通,顿悟。因此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描述现象和总结经验,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本质的哲学思考。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西方人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重视语言分析,包括语法、语义、语用分析,都与思维方式的逻辑性密切相关。

五、意象性与实践性

中国传统意象思维方式亦称为象征,是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富于灵感,带有跳跃性和创造性,但它的缺点是不够严密、精确,缺乏科学性。从这种思维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人长于文学艺术的创造,而乏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实证性是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西方的实证性思维重视语言的作用,把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认为要把概念与观念具体化,必须借助语言。语言是概念的形式、观念的结构、沟通的媒体。

六、模糊性与精确性

古代中国人把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体,思维对象是模糊的,思维主题也是模糊的,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方法和工具整体、综合地把握其总体特征,注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不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分解剖析。注重定性把,忽视定量分析。

然而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分析解剖,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

七、求同性与求异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要求个人和社会的信仰和观念一元化、一体化、同步化,造就了传统文化的“大一统”思想。

不同于东方人“异中求同”的思维习惯,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则是“同中求异”。西方人的思维趋于多元化,注重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寻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重视追根穷源。

八、后馈性与前瞻性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取经验教训,立足于过去。中国人重视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偏向于注重时间而非空间,有较强的历史意识,而较弱的空间意识。

与之相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注重与向前看,着眼于未来。西方对自然奥秘富于好奇和想象,不断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未来的发展善于提出预测和预言,不断探索、开拓并创新。

九、内向型与外向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因此求稳、保守、节制。内向性思维导致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自然静,人也静,以静对静,只有静才能体悟自然、自识本心,才能悟出人生真谛、寻求人际和谐。

西方开放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重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寻求外部世界对人最有价值的东西,追求自由与个性,因此求变、好动,富有全球观念和宇宙意识。

十、归纳性与演绎性

中国古代先哲从主体意向出对实践经验和内心体悟加以汇集、总结、归纳、浓缩,成为圣言、格言等,多为意会、领悟的结果。

但是西方注重形式逻辑,注重演绎法,把它看做是“能产生科学知识”的论证工具。演绎法不仅成为西方学者构建理论体系的一种手段,而且成了西方人比较习惯的一种思维方法。

综上所述:中美文化的差异是悟性与理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本质上是悟性主义,表现为主客体合一的主体意向性思维。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表现为主客体二分的主体对象性思维。■

作者简介: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2

关键词: 文化开放 文化包容 文化进取 平等 个人主义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但是由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而文化差异正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人们对于这些差异的了解甚少或仅有一些成见,因此文化冲突在所难免。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中美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主要方面及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促进中美间跨文化交际顺利、有效进行的助推器。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是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美国文化的特点

文化开放、文化包容、文化进取是美国文化的三大特征,也是美国文化的优势。美国文化的开放性,有利于美国现代化的推进;美国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美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美国文化的丰富多彩;美国文化的进取性,有利于美国人民战胜困难不断追求美好的生活。总之,美国文化的优势是美国发展的动力。

(一)美国文化开放的基本形式。

1.通过人员流动而实现的文化交流。

2.报刊、印刷品和音像制品是进行文化交流的最普遍形式。

3.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实现文化开放的基本方式。

4.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系统、电话的广泛运用,正成为文化开放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形式。

(二)美国文化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各种政治思想可以在美国存在。

2.美国容纳了各国文化之精华,且各种文化互相渗透、彼此交融。在美国,常见的有欧洲文化、亚洲文化、拉美文化、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等。

3.美国文化具有宽容兼纳的一面,美国的宗教和难民政策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三)美国文化进取性的特征。

1.美国人敢于探险,体现为对地理考察、对企业的风险投资。

2.美国人对权利和优越的追求,体现为美国人对公民权利及美国梦的追求。

二、美国文化模式

美国文化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和“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的概念贯穿美国的各种社会关系。美国人的平等观念以人性为基础,强调每个人生来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We are all human,after all.”在美国,“平等”是指机会平等,即所有人在生活中有同样的机会,无论其肤色、性别、国籍来源和如何,而不是在处境方面人人一样。在《独立宣言》中,杰斐逊提出要维护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模式的主要内容,这里的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美国人的个体观念根植于英国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哲学传统。个人主义在西方人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字眼。“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

个人主义使美国人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独立地求生存、求发展,而不依赖他人。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A・萨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是主导一切的。”

中国人看重的是群体意识,注重整体价值。个人应为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做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

三、中国人对美国的误解

(一)中国人认为美国种族歧视严重,是一个充满歧视的国家。

确实,美国曾经有过黑奴及种族歧视的历史,这是美国历史上的耻辱。但是,这也是美国人的荣耀所在,因为美国人通过自己百年奋斗不但解决了黑奴问题,而且基本上解决了种族歧视,以及其他各种歧视的问题。

在美国,歧视是十分敏感的话题,而且是非常严重的罪行。在美国求职招聘,不能过问性别、不能过问年龄、不能过问籍贯、不能过问家庭情况(包括是否已婚,是否有孩子),更不可把肤色、种族、民族条件作为招聘的条件。否则,就有歧视嫌疑,除非你能够说明这份工作非某类人做不可,否则就要被告上法庭,以涉嫌歧视罪被。

(二)美国的教育收费很高,穷人的孩子读不起。

谈起美国的教育,许多中国人的误解也很深。其实,美国教育是很公平的,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条做得非常到位。在美国,严格执行K-12义务教育制度,即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美国均执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学生不用交学费,也不收其他费用。无论什么孩子,只要在美国,都可以就近入学。大学虽然收费,但是,并不会因此导致有才能而无经济能力辍学的现象发生。因为美国有四万多个基金会,还有许多大型公司企业,他们会提前在这些大学里物色那些有才能而家庭贫穷的学生给予资助。所以,在美国凡是被录取的学生,都是有办法读完书的。

(三)美国人不重视家庭。

美国人的家庭成员之间消费常常使用AA制,孩子一到成年就与父母无关,父母老了孩子也无赡养义务,这对事事讲究孝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无法接受的。因此,给中国人造成美国人的家庭冷酷无情的误解。

其实美国人是很重视家庭的,美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强,他们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都是属于家庭的,所有节日都是一家人安静地聚在一起。

在中国,因为赚钱和工作两地分居的人家不少,即使家在一地也可能为了工作夜以继日,把物质的东西看得超过一切,错过妻子生孩子、耽误给孩子看病、不能给老人送终等。

白岩松在他的《你想象的美国其实是中国》一文中,一语道破了一个很多国人不愿面对的现实:“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

综上所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总是要求参与交际的双方相互间对自己的视野加以调节和改变。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视角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因此,从多角度比较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可以因对他方文化有深入了解而做到既不“全盘西化”又不固守己方文化而完全拒绝他方文化,使人们在交往中正确应对、处理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特别是中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和谐改变。

参考文献:

[1]李其荣.美国文化解读:美国文化的多样性.济南出版社,2005.

[2][美]卢瑟・S・路德克.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3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塑造文学作品的躯体,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彼此是不能够独立存在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创作的基础工具就是英语,其可以极具象征性及表达性地传达文学创造者的思维活动。通过文学创作者对英语进行提炼与加工之后,就能够表现出简洁、高雅、通俗、华丽等文体风格。由此可见,英语是一种极富独特性以及表现力的语言,能够在文学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将其独特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来。但是,英语会因为地域环境、历史发展以及等因素,存在一些差异,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原因。二者在很多方面都表现除了一定的差异,例如在特有的俗语、谚语、典故等方面。

而这些不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是除了母语国家之外所不能贯彻理解和掌握的。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所以英式英语往往会因为文化传承以及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而表现出一定的“正宗”优势,但是这也同时会导致文学评论家们在使用英式英语的时候不能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当然,这种在文化传承下形成的限制也是一种对传统尊敬,将英式英语久经历史沉淀的庄严与稳重完整的表现了出来。

虽然美式英语一定程度的将英式英语的大体继承了下来,但是也会因为地域、文化、制度等的影响造成美式英语变得更加具有革新性和叛逆性。还可能是因为美式英语的历史背景比较单薄,没有那么多思想上的限制,而且美国文学史上的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又表现的异常极端创新,尤其是在1930年之后,涌现出了各个流派的作家,并陆续获得了诺贝尔奖,使得美国文学体呈现出了全新的精神面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时影响了文学评论者们在英语应用时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正因为如此,美国文学评论相较于英国文学评论来说显得更加自由、创新。除此之外,美国文学评论极易激发文学创作者们的创作激情,使文学思潮得到进一步的开化,这就是美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坛上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与美国文学评论不同的是,英国文学评论一直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挣脱之间挣扎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的创作手法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转变到具有荒诞的特征,这都充分说明了在这个时期英国文学评论都是一直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打破间纠结与抗争的。但是,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进行思考与审视,这就造成了英国文学评论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TerryEagleto之外,再也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文学论家。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等文学理论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国文学思想的影响。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的方向进行的。并且英国文学评论与英国所具有的独特内涵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和变化是与英国时代的变迁分不开的。

正因为有了文学的产生,才有了文学评论,所以说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是与美国文学研究分不开的。并且美国文学受到其他文学的影响非常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殖民地国家。而其中对美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尽管美国文学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的深刻影响,但是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美国文学是英国文学在美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并且最终结出了新的果实,不可避免的是其有着部分的“遗传基因”,但最终还是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极具特色的个体。当然,美国文学评论也和美国文学具有同样的特征,美国文学评论也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受到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评论也在其中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三、总结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4

一、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对该民族人们生活的不同层面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骨干,文学作品的灵魂通过文字语言得以实现。英语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通用语言,其发展大约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在英语发展早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同根同源的,两者在语言特点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的英语语言文化与印第安土著语语言文化逐渐接触,为更好地适应北美大陆的文化环境,美式英语中出现许多新词汇,使得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之间产生很多不同,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虽然英美国家都以英语作为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是两个国家的英语都受到各自国家及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英式英语历史悠久,秉承一贯的文化传统,具有庄重严谨的特点。英国的评论家进行文学评论时使用的语言中规中矩,庄重、沉稳、不随意。他们以对文学作品尊重、崇敬的态度进行文学评论,这种语言运用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传统的影响,是对本民族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尊崇的体现。不同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是在英国语言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不具有英式英语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历史背景。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标榜“一切皆有可能”,这也使得美式英语在语言使用上更为自由、开放、标新立异。表现在文学评论上,其文学评论作品有很多创新,充满创新性和自由性。通常,美国文学评论的观点独到,对人们会产生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由于发展过程中历史背景不同等诸多原因,因此其文化历史传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极为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这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及其具有的妥协性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人本主义色彩在早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表现为评论中对人本主义的观点持保守态度。随着英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评论标准,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遭到大多数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虽然美国文学是从英国文学发展出来的,但美国文学受自身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独创性,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年轻国家,是一个勇于突破的民族,在独立战争和后期发展中,美国逐渐形成以独立、自由、民主为主的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的发展受文化传统遗留问题的影响较小。这种历史文化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富有创造力、勇于突破传统、善于表达新观点。

(三)人道主义差异带来的影响人道主义从十五世纪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人道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从广义上来说,英美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把上帝作为信仰的对象,具有浓重的人文指向,而这一指向对英美文学评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度,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使得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关于人道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人道主义的理解趋于保守,但理解得更为成熟;美国文学评论家与之不同,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更具创新精神。

二、结语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5

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评论 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是英美语言被英美民众艺术化使用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英美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性的反映,是英美文化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和了解的一个窗口。英语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表达功能的交流工具,在英美文学中,被用来表达英美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其风格也具有多元化。但是通过对英美两国文化载体语言差异、历史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1.英美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文学作品是文学评论的对象,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属于狭义的文学评论,而广义的文学评论则是对所有和文学有关的思想、人物、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文学评论建立在文学作品分析的基础之上,文学评论高于文学分析,分析是具体的,而评论则是广泛而深刻的。英美文学评论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类,它是一种运用文学理论现象对英美文学进行研究、探讨的实践活动,它可以揭示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指导英美文学的创造。英美文学评论其对象是英语文学作品,其目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表现形式、思想内容、创作风格等进行分析、议论,借此来提升英美文学爱好者的欣赏和阅读的水平,正确接收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同样英美文学评论也有别于一般的作品分析。由上文可知,文学作品分析比较重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属性进行分析思考,而英美文学评论则重视对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学艺术表现和外在表现进行思考评论。

2.英美文学评论中的文化差异

人类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差异,文学作品是一种借助语言表达展现文化内涵的方式,英美文学作品多以诗歌、戏剧的方式出现,它不仅代表了作者的思绪,更体现出了民族的情感,但因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区别,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导致英美文学之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差异。

2.1历史传统的差异。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在激进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其具有的独创性。这主要是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美国没有像英国一样带有较沉重的文化历史包袱。其次,美国为了争取独立而形成的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这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上可以没有任何包袱。所以,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很多作者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都是保持着一种较激进的态度,有的甚至还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人本主义的创新观点。然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是相对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历史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英国文学评论之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还是倾向于保守的一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明、文化的发展进步,在英国文学评论中这种人本主义观点,逐渐地受到了很多人的否定和质疑。

2.2载体语言的差异。美国是一个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平等的新生国家,在争取国家、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其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和民主的文化意识等都是新生的,所以美式英语也是其中新生的事物之一。新生事物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去创新,当然美式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就必定会带有创新和一定的叛逆的特质。由于美国的民主革命较为成功,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担,所以文学评论家在语言的使用上不会像英国的那样小心翼翼而是带有创造性,对美国文学作品的评论会比较张扬个性,并且也不会有顾忌的现象。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使用上的创新性,离不开美国民主、自由、个性张扬的氛围以及“一切皆有可能”的文化精神。英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良好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英语是正宗的英国民族文化发展载体,它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使得其在英国文学作品使用中具有很好的表现性。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在语言的使用上十分小心翼翼。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潜意识中对古老而悠久的英式英语有一种由衷的尊敬和崇拜,害怕在语言的使用上不当而亵渎了古老而悠久的英式英语。这使得英国文学评论缺少张狂特质和个性自由。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中美,文化,影视,差异

《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花样年华》讲述了一个在相逢恨晚的错爱故事:1962年的香港,两对年青的白领夫妻成为邻居,但周太太和陈先生竟然早就勾搭成奸,倒是周先生周慕云和陈太太苏丽珍被蒙在鼓里。终于幕云和丽珍发现了各自配偶的秘密,两个被配偶遗弃的人开始见面,共同商量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时光平平淡淡地过去,但别人的闲言碎语,竟让两人发现自己心底最不原发现的秘密:他们已互相地深爱上对方。于是就有了纠缠躲避刻骨相思,孤独难耐,有了雨中重逢的痛苦……终于,周慕云要离开香港,电话里他问丽珍:“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这将是他们之间,永远的秘密……多年后,周慕云再回旧居,却听说当年的邻舍已换成是一个商人的太太带着儿子住着,幕云带者惆怅离开旧地,却不知道他再次永远地错过心中的最爱。

《廊桥遗梦》讲述的是1965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卡独自在家。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的车停在门前。向她打听曼迪逊桥的所在。她带他来到桥边,完成工作后他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给她以表谢意。弗朗西斯卡心中泛起了一种特别的滋味,于是邀请他喝茶。夜色降临,她送走他后竟有一种依恋的心情。于是前往罗斯曼特桥,将一张纸条订在桥头。次日,罗伯特发现了纸条,并接受弗朗西斯卡的邀请。入夜后,两人在弗朗西斯卡家中共进晚餐,伴着音乐,二人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此后两人整日厮守在一起。然而弗朗西斯卡不愿舍弃家庭,两人痛苦地分手了。当她在1982年3月,得知罗伯特的死讯后,收到了他的项链和手镯以及当年的纸条。弗朗西斯卡在遗嘱中要求子女们将其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

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相同的是都讲述了一段婚外情,却反映出了中美两不同的文化观念,确切的说是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阴柔文化和阳刚文化的差异。中国人一直生活在比较压抑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容易内向。西方人在言论相对自由的空气中长大,容易外向。我们的内向文化和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苦难和沉湎痛苦有关。东方文化夸张我们身上的痛苦,而东方伟人是这种过程的胜利者。西方文化却恰恰相反,不会轻易地向别人叙述痛苦。阳刚不仅仅指肌肉发达、身材健壮和精力旺盛,还包括举止言行豪爽、果断、勇敢、富有责任心等等。阴柔指温柔,妩媚,灵巧,细腻,顺服。表现在文化上,我们更愿意说,中国文化是阴柔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阳刚文化。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少许端倪。同样是爱情。但表现方式和思考上面表现出了文化差异。

《花样年华》演绎了一出东方式的廊桥遗梦,却洋溢的是含蓄阴柔之美,而好莱坞的廊桥之恋,上演的是赤裸裸的情欲。影片中的周先生和陈太太,是60年代香港市井中的小市民。职称论文网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电影却紧紧把握住了中国人含蓄的男女情感表现方式。周先生和陈太太都成了被另一半抛弃的孤男寡女,当从相识到相依相恋,但并没有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甚至他们各自的另一半--陈先生和周太太的模样都没露,只有声音和背影,都使影片看来更含蓄。

《廊桥遗梦》都让中美观众为之感动,却有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美国人感动,是在经历了空虚迷茫的一代,更渴望纯朴的真情;对中国的观众来说,多半是浪漫的婚外之恋让人怦然心动。对美国人来说,是反思和回归,对中国人来说,婚外恋是一种率性。文化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从思维方式看,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内心体验,轻实验论证;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借助直觉体悟,通过静观,灵感顿悟,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整体把握。中国人的这种直觉思维方式对电影也产生着深远影响。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以逻辑、分析、推理为特征的,是通过分析实际情况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美国电影的成功是与其文化影响密不可分。如特立独行的英雄、风情万种的美女、大团圆的结局。在人物形象上,正与反的强烈对立,都很易于将追求心理宣泄的观众锁定在特定的空间。这种影片其实也颇合中国观众胃口。

文化背景对观众的心理产生也不同。中国观众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又常常会对正面角色产生“超人”般的道德期许。在国产影片中,同样是英雄美女,英雄在人格上就多半是道德楷模。传统的伦理精神会不自觉渗透、内化于观众的心理结构中。而西方人中的正面角色,在个人生活上没有那么多的道德约束。西方人崇尚自我,中国人集体主义。西方的艺术作品从中世纪开始就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同样是表现男欢女爱,中国影片会考虑大众欣赏习惯,进行较为含蓄的处理。而西方的观众会则认同“花心”英雄,女星们更是被装扮得艳光四溢,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英国电影007邦德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反之,中国观众认同的多是合乎礼仪的淑女。中国观众在心理上还有着“教化需求”,由于情感相对克制,中国观众会津津有味地观看悲欢离合的故事,却希望看到一个团圆的结局,但又排斥来自于西方的纯粹悲剧。

从影片也可以看出美国文化对美国人爱情观的影响。爱情首先是一种激情。 “真爱”是“坠入”的,像闪电从天而降,个人毫无准备,失去理性,惟有听从爱的召唤。“真爱”是激情的释放是灵与肉的交融,是自我的最高实现。虽然美国人也搞性革命,但他们依然认为浪漫爱情应成为性爱的基础。如果没有浪漫爱情,婚外性行为也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没有的话,婚姻本身也是非法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廊桥遗梦》中,一场婚外情与性爱被渲染得如此崇高美丽、可歌可泣,并且电影《泰坦尼克号》也是用浪漫爱情战胜了世俗的婚姻。而这一切在中国人看来是不道德的。所以只能用很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上可以看出,文化对影视作品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并且一般要符合国人的欣赏习惯。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用正确的眼光欣赏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郭晓燕 中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卷第1期

3,覃锋 浅探中美文化差异 山花 2007年第2期

4,李 莉 张 峰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山东电大学报 2008年第2期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7

关键词:跨文化 非语言交际 个人空间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除了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还大量地使用非语言符号传达信息。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博德惠斯特尔对同一系统文化中的人在对话中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结果,言语行为最多只占交际行为中30%左右,而70%的交际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来进行和完成的。其中,这70%的非语言行为是通过手势、眼神、空间和距离传达信息的。如今,非语言交流更多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可以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上。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空间变化对交际的影响有时比语言的一影响更重要。空间语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和深层文化的组成要素,是探索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个人空间,作为空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个人的文化,包括历史背景和价值系统决定的。

在新的世界格局下,中美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但由于社会实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存在着不少文化差异,其中空间语言就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双方的空间语言差异有助于顺利交流。本文拟从历史背景、价值系统两个方面分析中美个人空间文化差异,从中认识两国人民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减少误解,增进沟通,促进交流。

2.中美个人空间语言差异

霍尔认为,个人空间属于空间语的范畴。美国环境心理学家萨默给个人空间下了一个简明而科学的定义:个人空间是指围绕一个人身体的看不见界限而又不受他人侵犯的一个区域。换句话说,我们的个人空间是一种无形的包围在我们身体周围有边界的区域。我们是这个区域的所有者,谁可以或不可以进入这个区域,是由我们决定的。一旦这个空间受到入侵时,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反应,有时退缩,有时反应激烈。这些不同反应是我们个人的性格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中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个人空间语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价值体系,历史等因素造成的。

2.1价值体系不同

霍夫斯泰德认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利距离、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这四个文化价值维度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重大作用。其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极大地影响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空间语言。

2.1.1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主要维度,用来阐释文化变异体之间相异与相同的。集体主义是在指一种文化中对“我们”的认同度高于对“我”的认同,集体权利高于个人权利,集体化的需求高于个人的需求与欲望;集体主义文化推行组内和谐、组内合作精神以及以关系为基础的互动。相反,个人主义是指一种文化强调个人比集体重要,个人的权利和需求比集体的权利和需求重要。个人主义实行自我效能、个人责任和个人的自。

H.C.泰安迪斯认为,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观点、需求和目标,而非个人的;社会准则和义务是由集体决定的,而非依照个人喜恶;集体中的每个人都非常愿意相互合作。因此,根据泰安迪斯对集体主义的阐述,可以判断出,中国是个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文化中,集体意识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个人情感上依赖于,注重集体归属感。因此,在注重集体价值高于个人意愿的集体主义文化中长大的中国人,更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所以,他们会易于选择一个小的距离产生互动,以显示对他人的友好,便于愉快地交谈。这时,他们把互动的参与者包括自己看作一个小的集体,保持一个小的距离互动是他们情感上对集体依赖与信任的表现。

霍夫斯泰德这样阐述:“个人主义涉及到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人人都应该自己照顾自己和直系的亲属。”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目标是放在第一位的。他们把自我首先看作一个个体,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其次才是集体中的一员。西方文化往往被看做是个人主义的。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研究(1980),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国家。美国社会的所有价值,权利和义务都起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个人的表达,注重个人的隐私。“自我”概念深深根植于个人主义的土壤之中。在美国,私人生活和空间特别受到尊重和保护。因此,在交往中,人们也特别注意与对方保持相当的距离,以表示对对方私人空间的尊重。比如,美国人排队不会像中国人挤在一起,而是相互隔开一些距离,避免冒犯其他人的个人空间;在公交车上或是地铁里,人与人之间也都下意识地避免身体接触,如果车上人多,人们宁愿花几分钟等下一趟车,而不愿挤在一起。

2.1.2权力距离

另一种文化价值尺度是权力距离,它是根据连续的由高到低的权力距离来划分文化类别的。霍夫斯泰德发现,在一些文化中,那些握有权力的人和受权力影响的人,在很多方面,都相距甚远,这就是高权距文化;在其他的一些文化中,这两种人却非常亲近,这就是低权距文化。这种价值维度在少权利和多权利两方的价值观中都有反映。

在高权距的国家中,比如中国,新加坡和巴西,人们认为权利和权威是他们生活现实的一部分。自觉和不自觉地,他们都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认为在这个世界中人是不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位置,而这些位置是按无数的纵向标记安排的。社会等级是普遍的,制度化的平等。人们的很多行为和对空间的运用都与其文化的价值体系直接相关。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交际场景,我们都可以看到高权距文化价值维度的影响。学校里面,孩子们很少打断老师的讲话,而且很少提问问题;学生不会和老师坐的很近,以显示对老师的尊敬和对权威的尊重;在公司里,职员更不会站在老板很近的地方,因为相对远点的距离表现了他们的服从和敬意。

许多西方国家比如美国、澳大利亚、挪威和新西兰都是低权距文化国家,这些国家认为应当尽量最小化社会中的不平等。这些国家的人们相信他们与权力接近,而且应当获得权力。对于他们来说,阶级扮演的是建立在方便基础上的不平等的角色。下级人民认为他们与上级是平等的人,上级也这么认为。掌权的人,像是公司主管或政府官员,经常与他们的下属或选民交流,尽量看起来没有事实上那么高高在上。因此,在美国低权距文化影响下的交谈中,下级并不刻意地和上级拉开一定的距离。在美国的校园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和学生像朋友一样交谈,而不是像中国一样,学生毕恭毕敬地站在与老师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仔细聆听老师的教悔。

2.2历史背景

历史承载着一种文化认为最重要的信息,文化的历史包涵了它的世界观、种族认同和交流的模式。分析一个国家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文化的形成方式,思想观念的产生过程以及对现在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影响。

每个中国人自我认识与认同都主要来自历史。不管个人的能力如何、性格怎样,生活环境和政治立场有什么不同,也不管住在中国本土,还是分散在世界各地,他们都由共同的中国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大部分的社会价值观来自儒家的思想。儒家伦理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奠定了政治基础。儒家思想提倡温和,善良,礼让,节俭和谦逊,这些归根结底来源于一个儒家的基本概念――“和”。人与人之间要友好亲近,相互礼让包容,要给对方留 “面子”。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会下意识地缩短与对方的距离,有时,甚至会围在一块儿,来显示友好和亲近。此外,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男女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因为儒家文化教导人们: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在中国,女人之间手牵手,肩并肩是常见的现象,而很少见到中国男人与女人有亲密的举动,除非他们是爱人或亲戚关系。

西方文化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美国文化强调自由、科学和哲学,这是典型古希腊文化的特点;提倡民主法律,这属于古罗马文化。因此,美国文化是吸收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精髓的混合文化。而且,为独立和自由艰苦奋斗的那段历史,根植于美国人民的心中。后来又受到社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影响,独立、个人自由和私人权利的概念更是根深蒂固。这些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并反映在人们的交往中。所以,在美国的历史文化作用下,人们会下意识地与交流的对方拉开距离,来保证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害,自已的隐私不受侵犯。

3.结论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取决于很多条件,正确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的空间语言就是其中之一。个人空间语言在不同文化下是不同的,缺乏这个意识就会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交流的失败。合理的空间语言有助于促进理解,减少异文化交际的障碍和误解。通过了解一些个人空间语言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差异,可以消除我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Edward Hall&Mildred Kead Hall,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International Press (1991)

[2]G.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 Beverly Hills (1980)

[3]Hofstede,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London: McGraw-Hill (1991)

[4]L.E. Harrison, and S.P. Huntington, Culture Matters: 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Ed. Basic Books (2000).

[5]William B. Gudykunst,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Progresses. Sage publications (1992).

[6]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顾嘉祖,陆异,郑立信主编,《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8

关键字 差异 文化 课堂教学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随着科技、政治、经济的发展,全球开始由单一发展转向多元化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是沟通世界的一个桥梁,由于各国国情和人文的不同,各国的文化业大相径庭。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文化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所以中美的沟通交流一道文化交流风景线,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个人价值观中,中国人更多的是提倡谦虚,这种谦虚和谨慎往往是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人们面对别人的称赞是往往或说:I do not think so或No no my English is poor,这样中国式的谦虚往往使西方人不明所以,美国人比较崇拜个人奋斗,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荣誉的取得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的。没有个人的勤奋努力,就不会有所成就和成功,所以当有人其进行赞美时,当时人则会很大方的说:Thank you,以至于这种回答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毫不谦虚的做法。

在价值观中中国人更多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这种思想取决于中国流传数千年的传统儒家文化,在儒家文化中以人为本成了它的价值核心,在它的理论学说中主要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团体内部的和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思想核心主要是“仁”和“性善”。美国作为后起资本主义的代表,他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以前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人为自己而活才是最具有意义的,在后期的文艺复兴中,人们越来越强调个性的解放,由于文化的影响,在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个性解放、独立、自主成为美国的价值观核心,这些观念时刻充斥着人们各个方面,如:生活、学习……

在生活中中美的文化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中就能体现出这其中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狗”代表的是一种贬义,在人们的习惯用语中有着很多这样的词,比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相反在美国文化中,狗是人类的朋友,是人们的忠诚伙伴,当他们称赞你时会说“You are a lucy dog”

在处事方面,中国人一直很看重“以和为贵”,这种思想一直都在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处事哲学锻造出来的中国人温和、妥协、温顺,“知足常乐”使得中国人即使是在危难关头也能不抱怨。就是因为这种思想时中国人少了竞争意识而多了妥协性,在清末的统治中,就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清政府的妥协,使得中国成为了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美国却在“”西进运动中更加体现了他们的典型性格特点——竞争、较量、不断追求新目标甚至不惜付出命的代价。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文化大师霍夫斯坦特赋予了文化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在礼仪礼貌方面: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特定的礼貌、礼仪,中美文化的交流虽然有利于两国之间文化交流,但二者的文化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进门脱鞋几乎是人们的一种日常习俗这被认为是一种礼貌之举,而在美国却不这样认为。在中国客人对吃放往往抱着一种很“谦虚谨慎”的做法,当主人再三的邀请下,客人才会进餐,而在美国却不是这样,当客人说“no thanks”时主人便不会再次劝邀。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你们慢慢吃”,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语国家人说:“You eat s1owly,eat slowly.”他会感到莫明其妙。在建议的表达上,美国人更愿意说“shall we leave?”在他们看来“Lets go”有命令的意思,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说法,所以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致谢中,西方英语国家的“Thank you”几乎适用于一切场合,就算是在家人之间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这个也同样适用,而在公共场合,一句“Thank you”会帮助你解决很多问题,而在中国我们通常会客气一番,说一些客气话,按照美国的习惯这个完全是可以不必的,者只需说“yes,please”或“no thanks”就可以了。

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及对方年龄、婚姻、收入、等以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对此却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所以在与英语国家人日常交往时对于这些问题应主动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误解,还有中国人表示关心的“Where are you going”和“What are you doing”(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有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之嫌而不受欢迎。

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说“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而西方人都忌讳“老”,也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所以在英语中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