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堂常规论文8篇

时间:2023-04-08 11:31:39

课堂常规论文

课堂常规论文篇1

关键词:正确认识;课堂气氛;目标方法;有序安排。

活跃的课题气氛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虽然常规训练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训练方法。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

4、尊重学生。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

课堂常规论文篇2

关键词:课堂常规;教学管理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40-01体育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文字科目的教学:学生 的注意分散,容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便于集中管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堂常规的教学,是一个深刻的问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管理策略,才能有效的发挥课堂效果,防止不良教学行为的发生,才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向前发展,也许,每位体育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发现以下几点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1.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各个环节,是实施课堂常规的首要保证

教师只有不断的深入钻研和理解教材,才能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备课时,尽可能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周围环境、备教师自己,对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课的顺利进行,这是实施优育课堂常规教学的首要保证。

2.制定合理的课堂常规管理制度,是实施课堂常规教学的必要保证

2.1要从各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常规管理制度,教师在制定课堂常规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考虑到学生能否接受,只有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建立的课堂常规,才能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2.2正确有效的课堂常规管理制度,其本身就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作为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常规管理措施,都应当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常规管理的成败,都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为依据,有些教师由于忽视课程标准和目标对课堂常规教学的制约作用,在课堂常规上往往无所适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导致课堂常规教学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不服从管理。

2.3在课堂常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常规的管理中来,只有通过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才会使课堂常规的教学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使 学生健康向上发展。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的重要保证

在师生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和学生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只有大多数学生喜欢这位教师,才会注意听他的课,注意力才会集中,思维才会活跃,学起来才有劲头,在执行课堂常规管理中,才能自觉服从管理。例如:我校部分顽劣学生,不搞学习,不是违规闹事就是进网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打篮球,看NBA,基于此点,我就开始班级篮球赛,给他们一个舞台,让其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深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打成一片,然后成立年级篮球队,招其入队,严格管理训练,使其改掉恶习,步入学习和训练的轨道上来,大部分学生都 能顺利通过三小科考试升入相应高中,还有两人考入一中。教师在实施课堂常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宽严有度,应当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充分认识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步学生真正感觉到老师对他的欣赏,只有建立了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常规管理的实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最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教学肯定是要的,只是教师采用的方式,方式可以不同,体现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也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健康、有序、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为了让我们的体育课堂更精彩,让我们一起从最基本的课堂常规教学做起。参考文献:

课堂常规论文篇3

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本着以教师为主体,以新的课改理念为导向,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核心,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引领,围绕“立足课堂,深化课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教研主题,以研促教,立足课堂,扎实有效开展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扎实、高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

1、教学常规常抓不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完善、规范教学行为,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益,教育教学有实效。

2、健全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的教研,立足校情开展教研活动。

3、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语文能力的提高。

4、加强科研指导,大力推进语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5、继续深入开展教材、教学用书及课程标准的学习,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每位教师努力做到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通过写教学随笔、个案积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创出佳绩。

三、主要工作

1、加强教研组建设,构建“学习型教研组”。

(1) 认真抓好理论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念。明确形势发展要求,学习新课程,在思想上树立新课程意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2)坚持集体学习研究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做法,语文组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除了参加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之外,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修内容,重在提高个人的素质品味。

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读一、二本理论专著。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3)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势,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也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2、严格执行和落实教学常规,强化教学管理。

教学常规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批改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方面。本学期要抓好教学常规的执行与落实。每个星期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常规的检查。

(1)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优化教育教学为目标,以转变教学方式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把学校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

(2)抓紧抓好备课工作,备课教师要根据年级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好教学计划,落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

(3)加强组内听课评课活动。要认真填写听课记录,不能弄虚作假。加强评课活动,发扬教学民主,浓厚教研气氛。

(4)重视教学质量的考评工作,认真做好教学的测评工作。各年级要根据年级的教学实际,搞好教学测评,搞好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在教学质量考查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口试的检查与阅读量的检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1) 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学计划要求,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各年级要积极探讨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年级组互相听课,共同提高。

(2)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备课中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挖掘教材的精髓,集思广义,进行教研活动,把课文吃透、吃准、吃精。使课堂变成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充满语文魅力的课堂,充满教学智慧的课堂。

(3)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语文教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变得准确、生动、形象,为学生示范。

4、积极开展科研,提高修养

1、通过听课、评课的研究方式及时与教师进行讨论、反馈,评析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共同商讨教改方向和教改措施,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教师要按时参加活动,参与讨论,提高专题研究的效益。

课堂常规论文篇4

学校曾有多人参加区组织的“课堂诊断”征文竞赛并获奖,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课堂诊断”教研范式的积极性。《关于在全区中小学深入推进“课堂诊断”校本行动的意见》颁布后,学校组织学习并制订了《小学校本教研制度》,为推进“课堂诊断”校本行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一、将“课堂诊断”作为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抓手

1、提高认识,自觉参与。

“课堂诊断”不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抓有效教学,根本的是抓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课堂诊断”作为校本科研的重要范式,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中诸多细节的分析研究,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课堂诊断”有助于教师通过对他人或自己课堂教学中问题与不足的发现和把握、经验与特色的总结和积累,进而提炼和升华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实现可持续发展。

2、完善制度,稳步推进

《小学校本教研制度》,落实了三级负责机制:首先,校长为校本教研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校长、主任每人负责一个备课组(语文、数学、英语、艺体四个集体备课组),督促检查“课堂诊断”工作的开展情况,保证了每次研究活动落到实处。其次,教科室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负责校本教研具体策划,负责各教研组常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全校课题组研究工作。科学、规范地建立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管理档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案例评比,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现场“课堂诊断”活动。再次,教研组认真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示范课、研讨课。理论、实践、反思三位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堂诊断”紧扣集体备课范式,提升教师整体的业务能力

从规模较小校情出发,沿用“系列小课题研讨”集体备课范式,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常规集体备课,解决贴近教学实际问题,让每个成员在解决问题的讨论、观摹和交流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将备课研究成果整理归档,供教师交流学习。校内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堂教学现场诊断活动。英语科教师参加现场课堂诊断获片一等奖,区二等奖。

开展中年课堂教学观摹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加强了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了听随堂课的频率,校教研室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并能认真诊断,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重视了中高年级语数学科的预学调研工作,每位教师能自觉参与研课、磨课。中年语文教师参加优课评比获片一等奖,区二等奖。

三、丰富“课堂诊断”校本行动形式,优化课堂诊断校本行动成果

课堂常规论文篇5

关键词:“让学”;课堂常规;内涵;行动纲领;学科特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32-05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始建于1999年9月,建校两年之后,适逢课改浪潮,十余年课改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洗礼,让这所年轻的学校在对教学改革的不断思索和实践中渐渐成长。“轻负担、高质量、和谐发展”,这是芳草园小学一直践行的教学理念,它成为学校推进课改、落实现代教育的思想依据,让学校在与各种新思潮、新理念的碰撞中寻找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适合学校发展的路径,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海德格尔把教学阐述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1]这一阐述在四年前为芳小人谋求课堂教学变革开拓了新的思路。

一、本立道生:“让学”课堂新常规的内涵

对“轻负担、高质量、和谐发展”的追求最终要落实在课堂的构建上,体现在对教学常规的执行中。课堂常规是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矩或程式。“教学常规的主要特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教学常规反映的是基础的、通常的教学原则和规律;二是强制性,既然是基础的、通常的教学原则和规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认真执行。”[2]

以生为本,本立而道生。课改让我们重新审视“教”与“学”的活动,在此之上建立新的教学观念,由基于教师付出的“教”,转变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随着对教学活动认识的更新,“常规”随之推陈出新,“让学”成为带动课堂新常规的必然选择。

关于“让学”之“让”,王尚文老师这样解释:“‘让’者,使也:既可以是‘逼使’、‘强制’,也可以是‘激励’、‘诱导’。当然,海德格尔所指的决非前者,而是后者。”[3]所以,“让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将知识教授变为知识研究的过程,是“教”让位于“学”,教师将学习的时间、空间、机会等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学”的理念,让芳小的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由“被动”走向“主动”,由“单一”走向“多元”,由“被控制”走向“会合作”。

1.“‘让学’课堂新常规”确定新的课堂价值取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4]课堂要适应未来的教育,不仅仅关注让学生“学会”这一目的,“让学”课堂新常规更重视“学会”这一的过程是否让学生“会学”。这种选择,让课堂价值不只体现在当下,不只“目中无人”关注学生的分数,它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将来,这是一种“为人的成长”而存在的教育。

2.“‘让学’课堂新常规”催生新的教师行为

海德格尔说:“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让学”课堂新常规提出之后,教师所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责任和能力。“让学”课堂新常规把教师的主导定义为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框架,把创造作为“智慧”的核心。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教师要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生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

3.“‘让学’课堂新常规”构建新的课堂关系

“让学”课堂新常规让课堂的交流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这样单项的联接,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频繁的互动。

海德格尔说,“教师必须能够比他的学生更可教”[5]。作为“让学”者的教师自身要有学习的欲望,身体力行,“他不但先学后教,更在教中学,边学边教,特别是以教为学,和学生一起学”[6]。“让学”课堂新常规使得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他传授知识和技能,但不仅仅盯在知识、技能上,他能够带动学生学,能够参与学生学。

“让学”课堂新常规在教室里构筑着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生生关系,通过合作、探究、反思等方式,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碰撞、交流,再返回个体。“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互相呼应”,产生“如交响乐一般的教学”。[7]

4、“‘让学’课堂新常规”形成校本特色教育

在“十一五”期间,芳草园小学提出了“阳光儿童教育”,倡导构建“阳光课堂”,而“阳光课堂”的特质就是“让学”。走进“十二五”,学校进一步构建“阳光城”,更加关注师生在这座“阳光城”里的生活,课堂生活当然是其最核心的部分。“让学”课堂新常规的提出,在追求健康的教育生态的同时,彰显了学校个性,形成了校本特色教育,指导和规范着全体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道术相辅:“让学”课堂新常规的行动纲领

过去的教学常规多重在要求,并不具有操作性,对于教师而言,好似隔岸观景,知道目标就在对岸,却不知应该怎样到达。正如李希贵老师所担心的:“如果不把这些新的理念转化为老师们容易理解的东西,就很可能把好‘经’念歪了。而且,旧的模式不能用,新的套路学不来,教学秩序就会陷于混乱状态。”[8]

“让学”理念让我们自主构建芳草园小学特色的教育哲学,“让学”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道为本,术为用,为践行这一理念,把抽象的观念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师生受益,我们推出了《芳草园小学“让学”课堂新常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常规》由三部分组成:

1.一级指标的构建:凝练“让学”关键词

“让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让热爱,一个是让实践”,“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9]据此,我们将“让学”课堂的特质概括为四个词:乐学、自主、互助、多元。

(1)乐学。学习有三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我们的“让学”课堂,努力超越前两者,让学生爱上学习,对学习饶有兴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课堂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从而有效地实现学习动机由外在向内在的转化,最终达到“乐之者”的境界。

(2)自主。“自主”是“让学”课堂的核心要素。我国学者庞维国归纳出自主学习的特征:“一是要有建立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二是要有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三是要有建立在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四是要有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10]

(3)互助。自主与互助是相辅相成的。“同伴互助学习”是“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定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作为学习生命存在形式的‘同伴’在‘互助’这一活动过程中不断创生,建构起学习的意义和发展的价值”[11]。

(4)多元。“让学”课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真正面向每一个,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作为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不仅是检验学习活动的一种手段,更是促进和改善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在同伴互助学习中,多元的评价主体、多维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及多样的评价方式,整合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习活动。

“乐学、自主、互助、多元”四大元素是我校“让学”课堂新常规的一级指标。包含对学生乐于学习的兴趣的关注和对放手让学生实践、及时指点实践的路径和方法的关注。

2.下级指标的构建:铺设“让学”途径

在新常规中,一、二级指标表达的是凭借“让学”课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品质及基本途径。如果说一级指标呈现的是“目标”,那么二级指标则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从不同的角度细化了一级指标;而第三级指标,则是对教师的具体要求,只有教师按照教学新常规的要求一一落实,才可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让学”课堂的状态,才可能达成我们的培养目标。一、二、三级指标环环相扣,形成了“让学”课堂新常规――

三、和而不同:操作中凸显学科特性

“让学”新常规拟订后,我们更加关注操作中的策略,关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导。在实施中,我们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成立学科核心小组,积极学习新常规,进一步讨论与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各学科如何体现“让学”课堂新常规进行了研究,在实践中验证、调整与积累,以突显出学科个性,真正对老师的教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各个学科既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方法等共性目的,又有不同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应用等个性目的。因此,在“让学”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下,“让学”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让学”课堂中的“以生为本”应当关注学科特质,而不能将“自主”“合作”“探究”等简单地变成形式,成为一种课堂上的技术炫耀;不能让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失去初衷,演变成“主体性神话”。

在骨干带领、全校推动对各个学科“让学”课堂新常规的研究中,“让学”新常规带有显著的学科特色出现在课堂上。以“让学”课堂新常规中“自主探究”为例,这是一种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我们希望通过先学、质疑、探究这三个途径来达成目标。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实现路径,试以语文和数学教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1.“‘让学’课堂新常规”下的语文学科“自主探究”

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习中的“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2]。“让学”课堂新常规下,教师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1)先学。“先学”不是简单的预习,它要求教师基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有指导性地给出前置性学习的思路和建议。依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先学单”,并考虑要适度的留白,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先学单”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设计更多的选择,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工具、学习方式、学习素材,为自主探究搭建起飞的平台。以“让学”为核心的“先学”,不同年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随着他的成熟度允许他有更大的自由”。

(2)质疑。针对先学,教师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并在课前对学生的质疑做出归类和筛选,优选出和教学内容与表达相契合的核心问题,并据此进行二次备课。以“让学”为核心的“质疑”,营造着“半肯”的教学文化。而“半肯”所营造的文化,是一种对话的文化、探究的文化、创造的文化。[13]所以这里说的“质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说是“从质疑到质疑”,学生在不断解疑的过程中,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3)探究。与质疑相伴行的,一定应该有探究。尤其在语文学习中,更应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诵读,探究情感;发挥想象,探究意境;品读欣赏,探究内涵。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14]对于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教师要给足学生不得少于10秒的候答时间,要求学生将思考所得以列提纲的方式做记录,并通过合作、辩论、头脑风暴等方式深入研究。即使是疑难焦点,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

2.“‘让学’课堂新常规”下的数学学科“自主探究”

我们的“让学”课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旋律。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究的策略是:(1)基于媒体情境等,为探究提供环境支持。(2)基于学生的实践,提出真实的探究问题。(3)基于思维的碰撞,边合作、边探究。

比如,王天石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知■+■,激起学生认知矛盾,让学生从各自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将自己方案自由地贴在黑板上,他们有的折纸,有的画图,有的通分,有的化小数……教师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将这些方法自然分类,引导学生们看似随机实则有序地汇报,引导他们互相提问,互相补充,反复对比,不断总结。在这样的数学学习环节中,培养了学生探索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探索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概括结论,培养探索思维的深刻性;充分利用争论和反思,培养探索思维的批判性;营造氛围,鼓励创新,培养探索思维的独创性。学生们的探究热情和探究能力超乎了教师的预想,让我们真切感受“让学”的意义。

“让学”课堂新常规让芳草园小学为了学生的成长智慧地前行:我们积极构建“让学”课堂新常规,在理念和操作之间架构桥梁;我们认真推敲各学科“让学”的策略,追求理想的课堂;我们反思“让学”对学校教育的意义――从课堂实践到形成学校对“让学”的文化诉求,开展“让学”课堂新常规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5][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28.28.

[2]冯发柱.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常规[J].教学与管理,1998(09).

[3][6][9]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59.7.369.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

[7][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44.

[8]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7.

[10]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11]左璜,皇甫全.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1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课堂常规论文篇6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

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虽然它不强调机械化、模式化,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强调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学生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

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在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教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就能一目了然地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课堂常规论文篇7

一、高校思政课大班教学的现状

目前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

根据思政课建设标准,各高校都按照思政课专任教师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置。这就决定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实行较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一个授课班级人数一般都是在百人以上,有些更大规模的班级,人数甚至达到了两三百人。这样编排班级授课,虽然有利于集中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但是却面临课堂教学管理上的问题。因此,如何管理好较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成为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大任务。

二、高校思政课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规模大、人数多,给课堂管理带来不便

首先是课堂考勤不便。一个班级人数这么多,如果教师每堂课都去点名的话,每节课至少要七八分钟或者更长,这样就浪费了很多课堂教学时间。其次是师生彼此了解少。很多情况下,老师都要上好几个大班,每个大班都有好几十甚至上百人,而且是各个不同学院的学生,所以即使教师上一个学期的课,也认不到班上几个同学,更别说叫出学生名字。有时师生在校园里或大街上相遇,也不会知道是自己教过的学生。

(二)课堂教学理论多,实践少,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加上老师在教学时更多从理论上对课本知识进行再现和解释,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明显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在老师一味地纯理论灌输下,学生容易课堂疲惫,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些教师教学中会举很多关于热点社会问题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充实课堂内容,但是由于缺乏走出课堂的机会,动手少,接触社会少,学生学习的纯理论知识难以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

(三)教师疲于上课,纪律管理松懈

高校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很重的科研任务。所以很多教师在上课之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写文章、发表论著等占去了教师大部分时间。所以教师疲于上课,甚至认为只要按时去上课,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学校就不会追究教师的责任。课堂教学的好坏,无法具体衡量和评价,因此教师也不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比较松懈。

三、高校思政课大班教学课堂管理策略

(一)转变课堂管理理念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效课堂管理应该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管理的核心是人,通过管理主体的人,达到既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目的。所以,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坚持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教师是课堂管理的重要角色,但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不能武断独裁,而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发扬民主,及时正确地处理各种课堂问题行为。最后,要树立管理即教育的管理理念。管理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在管理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提高管理质量。

课堂常规论文篇8

一、 教学管理常态化

优秀教研组的基本特征有:对先进理念和基本行为规范的认同并保持个人行为模式的独立性,学校教学文化的有效传承,等等。这自然关系到教研组的常态管理。“教学管理常态化”是指在教研组管理中,将分享、互助、指导作为目的,体现常规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教学管理植根于共同的目标、愿景和责任共担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团队成员间坦诚、互信的心理连接,使管理形成一种同伴间的学习。

1.人员常态——全员普查法

定期围绕一个常规主题(如备课的二次修改、作业批改、作文评语等),由全体语文老师参与检查。以作文批改为例,我们先呈现全体老师所带班级的作文本,再组织全体老师进行普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自然而然会进行横向比较,自我反思,并不断修正。这样的全员普查法实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正向引导作用。

2.时间常态——分级互助法

通过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等方式,将常规管理落在师徒结对的系列活动中,既是互查,更是互助;由备课组长牵头,落在年级组内教师的互相检查与改进中,实现小团队的成长。这样的分级互助法,使管理时间常态、真实,操作便捷、实效。

3.内容常态——随堂指导法

我们结合学校或教研组内开展的活动,进行相关内容的随堂指导。如全校性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我们就会结合教师的课堂常规管理、教师的语言评价、教师对书写的指导等方面随机评价,做到内容常态,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为老师的成长服务。

二、 课题导研常态化

课题导研常态化是指采用科研的选题方式,运用教研的组织形式,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导研稿”为活动载体,立足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小专题跟进式的教学研究活动。课题与导研相结合,将教学研究与实施安排紧密结合,最终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教科研一体化,从而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1.课题导研来源的常态化

从行动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带着一个关注点进课堂,进而在磨课中不断地完善它,最后在反思中以论文或案例形式形成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

“关注点”即课题,课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在选题上我校秉承“小课题、深研究”的理念,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需要解决并且便于实施、执行的课题。在语文学科中,每学年初,我们都会通过教师讨论的形式,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处或具体教学场景中的问题,再进行梳理分析,产生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分校区进行研究:如“小学语文训练层次性的实践和探索”、“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读写结合点的设计”、“新课程背景下写字教学的研究”、“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等,内容涉及到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

2.课题导研措施的常态化

确立课题后,围绕课题的主旨,组建研究团队,通过组织多层面人员参与、体验主题学习,逐步形成共同的愿景目标,使得课题教研得以落实,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研究团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全员参与性课题教研,旨在推进全体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二是年段组课题教研,如分别将“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读写结合点的设计”、“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作为各年段备课组的研究内容深入展开。

分组后还要对课题的研究模式进一步细化,使课题导研系统化,构成学校教研的特色。我们一般将课题导研具体细化为以下措施:学习课题方案,进行课题分解——各备课组根据小课题选择教材,现场备课——同课异构,重点研讨与课题相关教学环节——同课同构,逐步完善与课题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师撰写小课题研究课例或论文,形成相关的教学策略。

3.课题导研过程的常态化

教学实践是贯彻行动研究法的基本途径。在“课题教研导研化”研究过程中,具体展开研究的依托就是人手一份的“导研稿”。在导研稿上,包含着课题教研的主题、展开的序列过程、教师要做的听课准备(包括教材和相关理论)、听课中关注的一个“点”以及对相关教学环节的评析,等等。导研稿强化的是教师在研究过程的思考意识,引领教师保持思考的状态,训练思考的品质,从而为后期的交流与整理做好准备。

导研稿的过程常态化,使语文教师不断地对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反思、整改,把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环节放大进行品味、剖析,进行理念上的认同,从而来完善教学设计。导研稿强调研究者将实践体验与相关的学科教学理念作适度对接,通过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揣其本”过程,围绕研究主题积累系列经验,提升教学认识。

三、 研修精品常态化

良好的教研氛围和经常性的实时教研,对内能相互尊重、合作互助、共同成长,对外能接纳开放、接受批判、从善如流。如果说,“课题导研常态化”的教研模式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使我们的语文校本教研有了一定的深度的话,那么我们还要看得更远一些,教研组建设既要向科研的纵深方向发展,也要具备课堂发展的广度与空间,从而形成团队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于是,我们力求校本研修精品活动的常态化,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实在与有效。

1.课堂导航,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随着新课程、新教学规范的实施,教师的课堂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自身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教师的课堂导航。课堂导航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理论导航:教学理念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课堂走向,专题理论导航则是定期组织教师通过阅读、讲座、撰写体会等方式,学习教学前沿的观点,从而不断更新理念。

(2)名师导航:看名师录像课的活动很多学校都在举行,但要实现名师课堂的导航作用,停留在听过看过说过的阶段是不够的,还要选择名师课堂的一两个亮点进行迁移,使“鱼”转变为“渔”。所以我们集团的名师导航活动分两步走,一是解析名师课堂实录,二是类似教材备课执教,研讨的重点放在名师亮点的吸收与迁移上。

(3)专家导航:教研员会经常下到各校进行听课活动,教研员是我们课堂导航的专家。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家对我们课堂的导航作用呢?我们的主要措施是团队捆绑式导航,即以年段备课组为单位先进行磨课,教研员听课后进行评课,此时整个团队都参加。这样的好处是组内全体老师都全程参与了,课堂的导航具有过程性与前瞻性。

2.课堂思辨活动,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思辨活动应运而生,它是教师对课堂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辨、自我提高的过程。实践证明,在“辨”中追求真理,找寻课堂教学的规律,是切实提高教研实效、强调民主和平等的有效手段。

(1)每周一问,自我思辨

课堂需要经常性进行思辨,只有这样教师的研究能力才会不断提升。课堂思辨活动的第一种方式是“每周一问,自我思辨”,即是教师根据平时的授课内容,结合课堂上教学的得与失、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语言训练的成效,提出需要注意或解决的问题或环节,然后在年级组内汇总,再针对共性的话题讨论改进的措施,进行深入研究,这样的课堂思辨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紧密结合,更有实效。 (2)多样分组,理性思辨

教师个体对课堂的思辨,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团队对课堂的思辨更具理性,更能提升整个团队的课堂思辨能力,于是,我们又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思辨活动。一种是根据教师的任教年级分成低段、中段、高段三个备课组,这样分组的最大好处是便于教师围绕各年段共同关注的内容进行校本教研。主题集中,课堂思辨便具有针对性。另一种则是将全体语文教师分成A、B、C三组,每组都有不同年级的教师,每组都有学科优秀教师,并围绕同一教材分组集体备课与磨课,这样的分组便于老师们处理好小学阶段语文学习阶段性和整体性的关系。

四、 校区共融常态化

分布在集团两个校区的教师在理论研究、课堂实践等方面肯定是有差异的。所以,校区共融,和谐发展,也是我们语文教研组学习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校区共融常态化”是指集团各校区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与研讨活动,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从而达到集团和谐发展的境界。

1.理念认同,促进校区相融

两校区首先只有进行教学理念的融合,研讨活动才会步调一致。理念认同,我们主要通过头脑风暴、主题论坛等方式进行,在思想的碰撞中磨合与统一。如集团“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的论坛,两所校区共六个备课组分别提出了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困惑和需直面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读写训练时怎样更加有效?怎样更好地关注中下等学生?……大家畅所欲言,针对案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教研员老师的阐释和点评让在场老师听了顿觉豁然开朗。

2.活动实践,实现优势互补

近几年来,我们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浅入深,不断深化。“课题引领,扎实研讨”,围绕课例《从现在开始》,针对课题《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对于阅读教学中怎样渗透口语交际的环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课异构,校区联动”,课后就两堂课所体现的不同点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从文本特点与学生年段特点出发,就板块处理、课件使用、语言品味、情境营造等方面各抒己见;“行走在课堂内外”,分课堂展示、现场访谈、观点报告三个板块进行,教研活动形式更加新颖,互动更加充分;“以课例推进课题,以课堂提升质量”,课堂展示之后,两校区的语文教研组长分别就本次活动中涉及到的课例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3.博客交流,分享教研成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