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8篇

时间:2023-05-17 09:56:43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篇1

1 农林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林企业的财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林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管理。但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1.1 管理理念的问题

农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大多数都重视经营,轻视管理,这种思想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当中应有的地位。企业对经济管理的不重视表现为关注资金的筹集,轻视结构安排;重视物品的管理,轻视价值的管理;重视企业的收益,轻视企业风险控制。这些现象都会让农林企业资产的投入存在风险,影响到企业的营运和经济效益。

1.2 财务控制问题

一些农林企业不重视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的控制环节非常薄弱,让财务的管理环节存在很多问题。会出现企业的现金短缺、应收账款收不回、税务查账、虚报利润等问题。如果企业不重视财务管理,还会出现会计处理不慎重考虑,处理问题比较随意的现象,这样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使农林企业内部缺乏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经营者经常越权行事,让财务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农林企业的财务管理。

1.3 财务管理手段落后

农林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也主要是负责收款、付款、存货等营运资金方面的管理,财务管理仅仅在这些方面进行管理,无法从企业的大局进行把握。很多农林企业没有配套的办公硬件和匹配的管理软件,多数的办公用品是从研发生产部门淘汰下来的办公用品。财务软件也得不到及时更新和维护,缺少比较专业的财务管理手段。

2 针对农林企业财务问题完善财务管理方法

2.1 合理的财务管理定位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理财活动的结果,也是企业理财活动是否符合标准的衡量依据。农林企业必须对财务管理进行重视,把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这样才能让农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优化农林企业管理方法。完善财务管理方法离不开合理的财务管理科学的定位。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企业所担负的风险和很多方面都有依赖关系,所以农林企业管理的目标应该明确,让多方面的依赖关系获得利益,这样才能让企业价值最大化。

2.2 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

现代农林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企业正确的财务观念,企业的运营通常面临着很高的财务风险,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应该重视财务管理。这也对农林企业财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财务管理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学习和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知识,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才能让让财务处理跟上时代的步伐,让企业的财务人员有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

3 农林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每个农林企业都要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以及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制定适合企业本身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企业运营方面财务的重要保障。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让农林企业的资源合理的配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加入企业资产增减项目,替代固定的基金科目,这样可以全面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资金价值,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增加财务报表类型

财务报表直接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比如资金的规模、消耗资金、资金流动等。财务能够直接反映出企业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所以增加财务报表类型对于农林企业来说十分重要,让报表的类型全面覆盖农林企业资金流动的各个环节,能够保障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有序的进行。

3.3 推行责权发生制

农林企业推行责权发生制有利于会计核算制度的不断完善。责权发生制在交易出现时直接核算,不会受到现金支付因素的影响,该制度在企业财务核算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等特点。在核算工作时,不受先进支付时间的影响,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能够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便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4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

农林企业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培训的内容有工作中常用到的操作技能和会计理论知识,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技能水平,减少在工作当中的操作失误等问题。同时还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品德教育,改变会计人员重资金轻资产的观念,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041-02

一、引言

农垦企业是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商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工商企业的改革也逐渐趋于常态化。而农垦企业由于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在运营和发展中又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国的农垦企业既要适应我国现行的企业制度,同时也要有一套独特的经济管理机制,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特殊性的要求。

二、我国农垦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生产、流通、贸易各环节相脱节

农垦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我国的农垦企业仍然面临区域自封,生产、流通、加工、贸易等方面的脱节。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导致农产品流通的困难,大部分农产品仍然只能在本地生产本地销售。以南方很多鲜蔬为例,北方的市场基本没有实现销售。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流通成本和贮存成本较高导致的生产和流通相脱节,农产品具有易变质易腐烂等特征,如果要远程销售农产品,就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来贮藏农产品。另外一个是由于地域封闭导致的生产营销相脱节。无论对于工商企业还是农垦企业来说,市场营销都是打开市场,创造利润的第一道大门,很多工商企业都投入大量成本来进行市场营销,而农产品市场却鲜有投入成本打开市场。

精细的加工和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也是增加农产品利润的一种手段。由于市场竞争加大,工商企业都在生产和设计差异化的产品。突出产品的特点有利于产品的推广,也能在市场增加价格的筹码,提高利润。现有的农垦企业,大多只实现了集农民土地进行规模化的生产,生产的产品直接投放菜市场或投放超市,或有的精细加工一般都由承销商来实现,而批发给承销商的农产品往往价格低廉,而经过承销商加工后的农产品就变成了超市里各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加工品。

(二)信息化程度较弱

2000年以后,由于全球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在我国也得到普及,大部分的工商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开始开展电子商务。农垦企业由于自身具有局限性,在技术上、资金上、管理上都比较落后,导致信息化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农垦企业的领导者认为,信息化就是联通了网络,找人开发个信息系统,把档案录入计算机就是信息化管理,就是电子商务,管理人员因为缺乏信息管理的培训,对信息化重视程度往往较低,远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收益。合理的信息化能够在流通上、仓储上节约很大的成本。举例来说,如果订单能够信息化,就可以实现通过信息流减少物流的贮存站点,大大节约仓储成本。农垦企业只有加强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科技化程度较低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农业发展缓慢,而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加剧,导致我国农业目前的科技化程度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生产上,虽然已经部分实现规模化,但小规模的生产和经营不能适应农产品进口的压力,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导致我国现有农业的科技体系不能适应农垦企业的需求。因此从微观角度来说,科技化程度如果不能持续提高,那农垦企业就难以实现利润的增长。

(四)人才招聘培养较为困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垦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随着城镇化加剧,农民大批涌向城市,青少年大学毕业后也不能忍受农村艰苦的条件,而选择在城市工作,留在农村的大多都是老幼妇孺,简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以农垦企业的条件无法招聘更多有知识的人才,有些农场的待遇只有1500元左右的工资,这是农垦企业最现实的问题。要解决笔者上述农垦企业的三点问题,招聘和培养合适的人才是基础和关键。

三、提高农垦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现实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农垦企业的特定环境和较低的生活待遇,往往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的经济需求,难以招聘到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人才,即使招聘到的,这些人才往往也是很快跳槽,企业如果不克服资金困难来留住人才,往往很难得到长远的发展。但对于人才培养成功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以江苏云台农场为例,该农场采用后备人才培养的方式,投入资本进行后备人才库的维护,该后备人才库设置4人,平均年龄35岁以下,学历均在本科及以上,该后备库负责农场的信息化建设、产业的科技化提升、市场的策划等工作,不仅仅在待遇上留住人才,还满足了人才更高层次的需求。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我国对农业人才的培养远远不如发达国家。美国1862年颁布了《莫雷尔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需每年向各州分拨土地,各州以该土地为资本,每5年至少成立一所农工学院,以培养高层次的农业人才。我国政府应该从宏观上重视起农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参考师范学院,采用上大学减免学费的方式定向委培农业人才,毕业后,分配这些人才到各大农垦企业支援。

(二)加强农垦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化程度

笔者认为,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足、无法有效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提高效益、节约成本,其原因由来已久。农垦企业以工代农的模式虽然从整体上提升了团队成员的知识水平,但一直以来的聚焦农业生产,也使得员工与新技术、新形势有所脱节,加之农垦系统较为封闭,缺乏对外交流,仅仅闭门造车,久而久之也脱离了时代步伐。对此,农垦企业在改革进程中应该多注重以更开放的态度进行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招收与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相关的优秀人才,向有新想法、新思维的企业学习,并定期开展相关培训,逐渐融入社会大流。今年,阿里巴巴加强了农村淘宝网点建设,通过在农村设立站点,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同时帮助农民向价格更低廉、选择更丰富的网上市场选购农业生产必需品。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农民棘手的销路问题,又为农民的生产搭了一把手,还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收入,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加大生产流通贸易一体化程度,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的成长

农垦企业生产流通贸易一体化实际上是农垦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的标准化的一个过程。产品要创造利润,要经历四个过程,包括生产、加工、流通、销售,而四个过程把握的好的话都能节约成本,创造利润。生产上,农垦企业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加工上,要多些特色思想,就拿产品包装来说,精细有档次的包装提升了产品的差异化,产品产生高额利润,包装也能生成利润。流通上,信息化的广泛运用能够节约物流成本,根据农垦企业的规模来考虑采用何种物流模式来达到高效的配送和成本最小化。销售是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产品的特色进行宣传,使农产品品牌化。2010年,褚橙上市,当时市场冰糖橙竞争激烈,褚橙凭借其酸甜度适中,营养丰富的特点在市场进行大力营销,很快占据了云南省各大市场。褚橙昆明市场负责人蒋先生介绍,农产品销售一般要经过“农户——收购商——批发市场——水果店——消费者”几个环节,大量费用产生在中间渠道,而褚橙尝试取消所有中间环节,全云南现有500多家经销商直接与公司签合同,盘活了整个生产和销售链条。褚橙的成功就是生产、流通和贸易一体化的过程,农垦企业为了长远发展就要盘活每个过程。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垦企业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否在我国农业与国际接轨中起到领头和示范作用,关键就在于经济管理机制的创新。我国的农垦企业以土地为资源,是我国发展中的产业,农垦经济管理机制的创新必然能够使农垦企业担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在农业发展史上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启景.农垦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黄爱华.农垦企业内部控制应用研究[J].老区建设.2012(24)

作者简介:曹燕(1965-),女,汉族,辽宁锦县人,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垦企业经济管理与内部控制。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社;广东;企业化管理;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它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相关经营生产者或同类农业经营生产服务的利用者、提供者,实施民主管理、自愿联合的一种互经济组织。”它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背景与基础都非常特殊,由此决定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立过程中,不同成员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着差异性,造成其参与目的、要素投入、为合作社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风险各不相同。由此形成合作社社员的异质性结构:核心成员与普通成员。合作社实施企业化管理是指在农户联合的前提下,具备资源优势的若干“核心成员”组建理事会处理合作社的产品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为合作社赚取可供分配的更多盈余。国家于2006年正式颁布《合作社法》,它从扶持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繁荣的立场,允许企业入社,并同意企业创办合作社。不少企业为获利更多纷纷与企业进行合作或与农民群众创办合作社。它有利于增强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能力,促进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一、广东农村经济合作社实然发展概况

截止到2018年底,广东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5万家。其中有275家部级示范社、1376家省级示范社,包括手工、服务、渔业、林业、畜牧、种植等诸多行业,已经成长为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经济稳步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广东省坚持“提升素质、强化扶持、逐步规范、积极发展”的工作思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广东省委、省政府及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文件规范,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其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进入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成为促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增产、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等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农业经济合作社主要通过下列形式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可以居中协调双方的利益不均衡问题,优化双方的利益结合。它可以强化双方合作,以龙头企业的产品选择和市场调研来引导农户的生产、种植、养殖活动,形成流动化的企业运作链条。二是企业领办合作社。农民通过参与合作社的经济活动,使自身和企业形成相应的合约关系,合作社成为企业的原料场所和生产车间。但企业掌控着经济分配和生产经营决策的权利,成为名副其实的雇佣关系。事实上合作社在其中的地位受到削弱,它有利于削减生产经营的风险,增加农户收益,削减农户经营风险。但市场不够景气时农户的收益会下降较多。三是农户结合企业组建合作社。它属于利益共同体的发展形式之一,农户可以得到控股制权,进而形成剩余控制权,演变为对剩余利益的索取权利。其中主要是个体经营或私营为主的小型、微型企业。它们大多以20%的股权份额和农户共同组建合作社,形成稳定的经济合作力量,在不断推进纵向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双方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四是农民自主创办合作社。以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为基础拓展生产经营规模,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

二、广东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多重现实困境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水平不高,依旧处在该领域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农民经济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水平不高,效益不强,缺乏积极组织社员应对市场变化的较强意识和能力。(一)实际参与状况名不副实。合作社企业化管理应由企业和双方共同开展实施。然而从实践状况来看,结合龙头企业+农户、企业领办合作社、企业与农户共办合作社的实践状况名不符实的情况比较普遍。企业作为以盈利为核心目标的经济组织,相比于合作社与社员,企业凭借自身完善的管理制度、充足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对合作社形成较大或绝对的控制权。一方面目前部分合作社出现名不符实的状况。广东肇庆某农业投资公司参与当地葛根种植产业的过程中,受到合作社企业化管理水平不高,制度章程建设的规范程度不够,运作经营机制不够健全的影响,不少社员对成员的义务、权利、监事的职权、理事会的各种职责、成员大会的运作等不甚明白,缺乏足够的合作经营热情。大多数普通社员没有被视作专业成员,“核心社员”的数量比较少,不少情况下合作社无法享受政府部门的各种优惠政策,又不能充分参加相应的管理或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广东地处沿海地带,然而整体而言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缺乏懂得市场开拓、管理经营、具备专业技术的“能人”或带头人;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综合素质不够优化;影响着社员的企业化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收益分配影响合作动力。从组织管理理论和运营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企业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增强其组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强化合作社的经济盈利意识、产品规范化意识、市场竞争理念,健全管理经营制度,优化人才配置。企业在参与过程中更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诉求,立足于“经济人”视角节约成本、优化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的流程和理念,形成科学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惠州地区农民群众自发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比较少。企业作为非农民主体的形式,持续性介入农业经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企业凭借自身的综合优势,合作经营过程中对社员在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形成一定削弱。惠州地区不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大户、其他经济实体在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过程中出资较多,对合作社形成实际控制。一些农业企业只能通过合作社承包的土地拿到一定租金,企业赚到了较为丰厚的经济收益,但合作社社员却拿不到相应的盈利分红。不少企业缺乏结合当地村集体经济以有效协作应对市场变化,未能显著带动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增加。企业和社员受益的不平衡态势导致惠州地区不少合作社社员参与合作的动力逐步消退或有所弱化。(三)协同运营能力有所欠缺。惠州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都出现了合作双方的协同运作机制不够健全,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章程与企业协同运营的操作规程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资源配置的不科学性影响着双方的多元化合作发展机制。不少合作社的章程与本社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不少企业为了谋求更大收益,纷纷借助自身经济实力、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削弱社员在合作社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而且,当地不少合作社的发展产业和内容比较相似或相近,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得到政府部门大力扶持的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发展前景较好但实力较弱的专业合作社进行排挤,导致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韶关地区不少企业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场域中,处于主导地位或绝对控制的地位。当地不少合作社处于创立初期、利润低、规模小、生产经营设备不足,缺乏应有的组织性、规范性,协同运营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农村企业没有密切结合村集体发挥集体力量,未能针对农村群众综合素质不强、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未能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业务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引进、商标注册、信息搜集、农产品加工与质量认定认证等领域。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克服这些困难时通常力不从心,双方协同运营能力的缺失对当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三、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践行策略

(一)巧练内功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意识到,只有自身逐步强大、提升综合实力,才能推动自身企业化管理取得更大进展。合作社要加大营销人员、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所在行业的知识技能教育,通过强化他们的操作技能训练和基本理论教育来优化其综合素质结构这也是全方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的重要前提。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对接企业化管理的更高标准与要求。唯有如此,合作社才敢引进和使用更先进、更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生产种植养殖水平。广东省当地涉农企业应该与所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针对性的企业化生产经营教育培训,使社员掌握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养殖、统一化生产经营的质量标准和产品要求。合作社要立足于社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情况,持续配合企业实施相应的生产、种植、养殖、深加工方案。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又可以提高大农业产品的等级标准和产品质量。与此同时,合作社要逐步完善自身章程,制定规范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和标准,逐步契合和达到企业化管理的需要。最后,为持续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水平,应该持续改善农村专业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状况,形成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增强双方的合作动力。强化双方企业化管理的协同运营能力,促进双方人力物力财力等的科学配置,真正形成合作社和企业双赢的效果。(二)善借外力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善于借助企业的外部力量,积极借助企业的先进技术改善生产经营状况,通过区域性业务合作增加规模效益和产品服务的品牌影响力。积极对接所处产业链条的发展流程。吸收工商企业资本下乡以提供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对自身的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要善于借助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业的指导意见》,结合国家开展的农业职业教育、科学素养提升,财政投入支持、金融保险服务创新、用地政策、人才支撑、数字技术应用等扶持政策,积极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广东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站(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推广中心)联合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多家省内高校、多家报社与培训中心,将会于2020年分类分层培育1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积极落实《广东省精勤农民培育实施方案》。通过田间课室、网络课堂等,强化广大社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单位的专家学者等社会支持力量,积极促进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广大社员提业扶持、政策解读、金融保险与科技指导等领域的服务。广东省政府鼓励各地探索开展产量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等保险责任广、保障水平高的农业保险品种,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落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划方案,相关涉农企业要积极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特色商标,实施标准化生产,增强其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能力。政府部门应该为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指导合作社强化风险控制建设,既可以在合作社之间推行横向资金互助,又可以组织金融机构搭建二级资金互助网络,让商业组织为农民资金互助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丰富其资金来源。(三)精于标准助规范。企业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标准化加工、规范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政府与行业协会等积极互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将所在行业产业、产品服务的先进服务标准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的效果标准。企业要和合作社积极协同,帮助合作社健全管理章程与生产经营制度,并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来规范产品的生产经营与销售推广,强化产品标准化水平。惠州广大甜玉米专业合作社依据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相关建设标准,印制标准化种植规范发给各位社员,指导和带动他们开展标准化生产,并强化技术培训。结合生产管理不同环节的具体需要为社员培训相应的内容,强化其管理生产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意识。统一使用和管理肥料、农药与品种等。严格实施农产品采摘前的质量安检机制,产品实行定价销售与分选定级制度,并注册了“白云前”商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产地认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再上新台阶。实施品牌化战略,品牌化战略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商标注册,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在不断推广、持续营销过程中增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度。它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企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以高水平的质量检测和持续性的品牌建设塑造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品牌产品、使品牌传播效应更广泛。有效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聚焦人民的消费需求和销量。再次,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通过股份制合作强化企业化管理。它有利于激发农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增强规范化、机械化生产经营水平与科学种植养殖的能力,将生产成本与生产效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规避无序竞争与提升组织化、标准化程度,推动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建设。韶关市政府对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发展统筹规划,如今已经形成了“政府部门主导+龙头企业参与+合作社运营”的模式。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协调当地多家XXX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当地数十家合作社种植的46万亩玉米,从开始收割到收割结束只用了24天时间,通过实施各种激励制度和企业化管理措施,诸多环节井然有序、实现了连收带销的集约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忠丽.用企业化经营理念管理合作社——以黑龙江省克山县永昌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7(02):54-55.

[2]赵建群,张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村,2020,36(04):24-29.

[3]杨军.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广东和江西60家合作社的调查[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1).58-63.

[4]刘龙.农业合作社企业化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篇4

关键词:农业企业;新经济条件;内部控制

一、引言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企业的发展逐渐的走入了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发展时代。这种高新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条件下,企业的高速稳健发展必须建立在信息、知识以及技术的有效的利用和分配的基础之上。这种新要求的产生也逐渐的推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式、管理方式以及资源匹配方式的变化。而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的要求不断提升,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企业针对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包括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尤其是农业企业根据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农业企业从业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管理水平而言,更对农业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现代农业企业要想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在市场中占有先机,必须要由内而外进行深入的改革,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体系。

二、我国农业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信息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得我国现今的企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场面,尤其是对农业企业而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企业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我国农业企业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农业企业的起步较晚,大多数处于小型的农业经营产业而并非农业企业,而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企业的内部结构框架不合理也影响我国农业企业的内部控制。

首先,从农业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制度层面上看,不少农业企业缺少内部的管理制约体系,对人员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内部缺少统一完善的管理机制等严重的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物资的采买、货物运输、进货付款等职责不清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企业资金流向不明、企业内部奖惩机制不清、企业内部职责分配不明等诸多问题。

其次,从农业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层面上看,不少农业企业自身的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直接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使得岁企业内部的控制力不足。尤其是目前部分农业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随意用人等不良现象。更有甚者将农业企业发展为家族企业,使得农业企业之中人员的关系混乱。这些不良现象直接导致了农业企业不能够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时对企业的员工的工作进行审核,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便能够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最后,从农业企业的技术层面上看,由于信息技术水平的逐渐提升,信息化的作用逐渐的增强,也给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农业企业发展自己的网络平台和信息,对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向市场进行及时的推送。但是,由于目前部分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有限性,不能够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和产品进行一定的宣传和推广,使得部分农业企业在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力

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内部控制存在的这些严重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农业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力的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控制力其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建立符合农业企业发展的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建立农业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就是为了改进目前农业企业存在的管理制度、员工素质以及科技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个管理系统要包含建立新型的资金供给制度、新型的成本和费用控制制度和新型的分配控制制度这三个方面。在新经济条件下建立农业企业的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完善性,通过具体细化的管理制度对农业企业内部的人力和企业资金的流向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掌控,避免农业企业出现资金流向不明、内部奖惩机制不清、内部职责分配不明等问题。同时,通过人力资源制度的刷选提高进入农业企业的门槛,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对现有人员的评估安排合理的培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能力。最后,还要通过对费用和成本的控制增加对农业企业信息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农业企业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茵,沈明高.政府收入、税收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09(9).

[2]谷彬.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9(8).

[3]赵蓓,陈贺警.嵌入性与税收政策对外资投资决策的影响明[J].涉外税务,2008(8).

[4]夏杰长,李小热.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问题与完善机制[J].税务研究,2008.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篇5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企业的发展逐渐的走入了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发展时代。这种高新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条件下,企业的高速稳健发展必须建立在信息、知识以及技术的有效的利用和分配的基础之上。这种新要求的产生也逐渐的推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式、管理方式以及资源匹配方式的变化。而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的要求不断提升,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企业针对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包括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尤其是农业企业根据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农业企业从业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管理水平而言,更对农业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现代农业企业要想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在市场中占有先机,必须要由内而外进行深入的改革,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体系。

二、我国农业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信息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得我国现今的企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场面,尤其是对农业企业而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企业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我国农业企业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农业企业的起步较晚,大多数处于小型的农业经营产业而并非农业企业,而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企业的内部结构框架不合理也影响我国农业企业的内部控制。

首先,从农业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制度层面上看,不少农业企业缺少内部的管理制约体系,对人员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内部缺少统一完善的管理机制等严重的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物资的采买、货物运输、进货付款等职责不清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企业资金流向不明、企业内部奖惩机制不清、企业内部职责分配不明等诸多问题。

其次,从农业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层面上看,不少农业企业自身的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直接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使得岁企业内部的控制力不足。尤其是目前部分农业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随意用人等不良现象。更有甚者将农业企业发展为家族企业,使得农业企业之中人员的关系混乱。这些不良现象直接导致了农业企业不能够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时对企业的员工的工作进行审核,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便能够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最后,从农业企业的技术层面上看,由于信息技术水平的逐渐提升,信息化的作用逐渐的增强,也给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农业企业发展自己的网络平台和信息,对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向市场进行及时的推送。但是,由于目前部分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有限性,不能够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和产品进行一定的宣传和推广,使得部分农业企业在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力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篇6

(项目编号:2016SJD630119)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095-02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经济往来日趋频繁,信用信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使用,逐渐成为各个企业办事审批的前提条件。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征信信息需要不断完善,把不同领域的信息都包含在内。文章旨在通过调研情况总结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准备。

关键词:涉农 信用管理 问题

近年来,农业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涉农企业尤其是涉农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普遍存在信息不全、滞后等问题,涉农信用体系不完善,极易引发信贷风险。涉农信用主要包括农户、涉农企业、与农村业务紧密联系的金融机构。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经重的地位,涉农企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甚大,因此,对涉农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开展调研极具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江苏省涉农企业开展信用调研,发现涉农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涉农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助力。

一、加强涉农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涉农企业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户中有很多都创办企业、建设厂房,进行与农业紧密联系的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牧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农村生态度假等。但研究发现,这些涉农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水平较低,很少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信用问题,经济风险偏高。因此,加强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是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涉农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

(二)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据课题组调研显示:涉农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向亲戚朋友挪借,申请贷款非常难。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信用信息掌握不全面,涉农企业信息游离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贷款给涉农企业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风险,基于此,一些金融机构选择放弃贷款利益而规避风险。可见,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促成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氛围;有助于金融机构掌握可靠的农户信用信息,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三)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支柱,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涉农企业诚信经营是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工作,通过建立涉农信用管理平台,实现涉农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涉农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二、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课题组前期调查:涉农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金融需求难以实现是这类企业的典型特征。涉农企业具有固定资产比重较小、财务信息不对外公开、信用基础不足等特点,主要原因是农户为投资主体,缺乏相应的公司管理知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模糊,职能不明确,自身信用管理水平低,更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金融需求难以实现。

为了确保调研数据能够体现江苏省涉农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课题组首先了解到江苏省涉农企业的分布比例,并对照该比例进行选取样本,采取问卷调查与电子邮件往来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在设计上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的调研;二是企业自身信用管理表现的评价;三是对涉农企业信用缺失原因的分析;四是涉农企业希望得到的改善。课题组以苏南、苏中、苏北的涉农企业为调研对象,共发放调研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9份,有效问卷率94.83%。对被调研企业大多采用上门访问、沟通,调研结论是可靠的,有参考依据的。

三、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

(一)涉农企业信用现状

涉农企业的特殊性导致了涉农信用的不稳定性,这个不稳定主要是指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信用波动。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涉农企业以农业生产为主业,而农业的高风险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频繁且难以预防,涉农企业的收入因此时好时坏,农户信用也极具不稳定性。此外,农业产品的产量、收成质量、销售收入也会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调研显示:有些企业的果实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导致客户反馈不好,信用风险增加。可见,构建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时需要把非人为因素对信用造成的影响单独进行分析。

(二)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涉农企业金融需求有较大的代表性。课题组调研的569家涉农企业中,所有的企业都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企业需要发展,必然会产生资金需求,但是由于涉农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缺乏信任,以至于出现涉农企业存在强烈的金融需求但贷款难的局面。

调研显示金融信贷市场对涉农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使涉农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涉农信贷主体真实的信用信息,从而使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加大、信用成本增加,贷款门槛增高。涉农企业通过正规途径获贷存在难度,因此当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常常会选择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是以超高利率作为放贷条件,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经济困难期的涉农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三)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意识现状

涉农企业经营者缺乏信用管理意识,被调研的企业中有90%尚未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调研显示489家企业认为扩大业务才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信用管理就是诚信,太讲究诚信反而会影响企业利益。对这一调研结果,课题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涉农企业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对信用管理缺乏了解,]有认识到信用管理在约束企业经营行为的同时,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信用信息不健全,才造成贷款难,造成企业发展缓慢。

企业信用意识缺乏造成的另一后果便是假货遍布。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涉农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在没有达到国家绿色、环保等相应的标准时,为了眼前利益,选择了造假方式,而造假行为一旦被识破,将面临处罚或付出更高的代价。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者具备信用管理意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四)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在被调研的涉农企业中,89%的企业存在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情况。涉农企业为了开展业务过多采用赊销手段,以至于被客户拖欠货款情况严重。赊销产生大量的风险,不赊销又无法提高业务量,很多涉农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出F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涉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开展信用管理中的征信、授信工作。征信是指收集客户资料,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授信是指企业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合适的销售手段应用于该客户。开展了征信、授信工作的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赊销造成的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非常关心的内容,也是信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开展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涉农企业解决一系列的财务、业务问题,为企业创造丰厚的潜在收益。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很多企业对于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束手无策,随意搁置。这种做法只会造成企业坏账的无限增加,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涉农企业没有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

四、涉农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针对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需要我们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涉农企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为提高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是管理事务的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信用管理作为涉农企业构建时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涉农企业在后续发展中也许会少走弯路,发展更顺利。因此,制订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迫在眉睫,是江苏省信用建设的一项根本举措,通过制度约束,快速地帮助涉农企业认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信用管理相关工作并将其付诸实施。

(二)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缺乏

目前江苏省虽然有很多信用服务中介公司,但是还缺少专门为涉农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已有的这些中介机构对涉农企业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不知道涉农企业的需求与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谈不上为涉农企业深入的服务。信用中介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认识信用、开展信用建设、对企业进行评估并出具企业信用报告,信用中介机构只有开展具有指向性的服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涉农企业信用发展提供帮助。涉农信用中介机构的缺失,增大了银行交易成本,同时也增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课题组建议:政府对于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使更多的新设信用管理公司专门开展涉农信用业务,为涉农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助力。

(三)涉农信用管理体系尚未构建

目前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明显滞后的原因主要是信用管理工作尚未形成体系,体系是对信用管理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详细规划、设计。涉农信用管理体系的事前体系需要建立涉农信用中介体系、涉农市场信息体系、涉农企业征信体系等;事中需要建立涉农信用担保体系、涉农信用授信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体系等;事后需要建立评价体系、涉农信息服务体系等。只有建立涉农信用体系并在该体系中系统地实施信用管理,才能保障涉农信用管理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从而为涉农企业信用贷款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的涉农信用体系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以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课题组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把信用管理应用在不同领域,真正达到全民、全社会信用。J

参考文献: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篇7

一、理清企业思路,自身科学定位是走向市场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以何为本。这是这几年来一直争论的问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本位论”曾被视为无政府主义的观点。农电企业曾一度被定位为事业单位,农电是社会福利事业,“电力是商品”的概念非常模糊。近些年来对农电的定位在人们认识中长进了一步,被定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长期以来不识企业真面目,,不识企业方向,不识企业谋求发展的前景在何处,根本出路在哪里,因而贻误了我们的工作,贻误了农电企业跨跃式的发展。现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农电企业认识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当主角,农电企业的亏损得到了扭转。’如何确立企业的主体行为,笔者认为应解决三个层次:一是在经营策略上敢于承担主体,根据市场信息。自主与效益结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下农电企业员工高付出、高收入。高回报的路子,合理拉开职工工资收入的档次,充分发挥企业党、政、工的集体领导核心作用,全方位地调动全员职工的整体力量和生产积极性。企业经济的决策执行和利益的主体性能,要分解到企业领导和职工个人j形成人人身上有重担,个个肩上有指标,时时有压力的良好氛围。二是企业作为主体的同时,也

味着个人主体作用的加强,做到责权利统一。在企业运行中始终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特另是在干部聘任时,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考核标准进行双向选择,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企业领导和职工个人的责任和利益得到了明确,职工个人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出来,企业主体作用才能落到实处,企业效益才能大幅度提高,从而使企业资本积累纵横滚动中发展壮大。

农电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由市场决定自已命运已成定局,舍此别无退路。作为农电企业,要尽快摆脱旧体制束缚,确立主体意识,超拓思路、与时俱进,进入市场,站稳脚跟,寻求归宿,谋求发展,这是走向市场的重要前提。

二、转换经营机制,重塑企业形象是走向市场的关键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这是企业走向市场的关键所在。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能依赖政府,不能直接面向市场,导致经营机制呆板,效益低下;后劲乏力。企业走向市场必须要建立、健全同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具有生机活力的经营机制,这就需要转换经营机制,重塑企业形象。

农电企业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动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电力商品的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和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结合企业的压力和动力,运用市场经济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与需求的及时协调。市场经济的这些特点对作为经济运行主体的农电企业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必须要有生产经营自主决策权,使农电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以便使自己的营销符合市场的要求及其变化。二是必须对生产经营的成果负完全责任,使农电企业成为独立自主、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电力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只有这样,农货企业的职工才会真正关

心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注重经营效果,追求技术进步,促进生产

力更快发展。

目前电力改革势在必行,1998年3月全国九届人大会议之后,决定撤销国家电力部,交国家经贸委管理,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这样国家办电改为企业办电,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又进一步深化论标志着在中国承担电力行政管理职能仍多年的五大电业管理局实现政企分开,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国家电力公司的管理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大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重组。形成政企分开、输配分开、广网分开、主副分开的竞争机制。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历史性的改革。国家从1998年开始。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改造农村电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两改一同价”三大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供电质量,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改变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是调动政府,动员人民实施的民心工程、向心工程、福音工程、造子工程、系统工程。也是千载难逢、造福人民的一件大事。笔者认为农网改造这项决策有四好:政策环境好、投资环境好、舆论环境好、发展环境好。这一“民心工程”为农电企业走向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约占全国一切扬人口生活用电的农电企业,虽然农网改造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目前有一部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甘肃各县经济发展不一样;各县的用电水平、人口都不一样,情况千差万别。一是农电企业对体制转换适应不及时,思想不到位。、按产权归属界定管理认识淡薄,责任不到位;二是供电设施不符合标准,农户安全意识不强,供电企业安全措施不力;三是农电企业缺乏人力资源自。农电企业自省公司代管以来,堵住了乱进人的口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味地追求“减人增效”。对急需的人才也拒之门外,这不利于农电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不利于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农电企业的“减人增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企业管理中应实施资本逻辑管理,追求企业资本效率的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推行“减人增效”,农电企业本来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缺乏,已

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所以要制定些使农电企业人员能进能出的政策,使农电企业人才闭乏的状态得到改观。四是农电企业还缺乏劳动工资权、资产处置权,与缺乏应有的自相对应;农电企业对经营成果负总责,使职工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紧密挂钩。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县级农电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农电企业很难真正进入市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旧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转换。所以转换经营机制是农电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是当务之急。

在赋于农电企业充分自的同时,还必须强化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风险经济,企业经营决策风险要从过去由政府和社会承担转变为由企业和个人承担。企业亏损后,经营者和职工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从根本上扭转国家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状况。。一这样,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断其后路只得走向市场,背水一战,在竞争中一见高低,强化农电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农电企业盈不负亏的问题。对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应进行兼并或实行企业重组。二是部分职工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脆弱的问题。有些职工对企业走向市场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经受不住市场波动,要么高枕无忧,要么忧心重重,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听说竞争上岗,或减人增效,就惊煌失措,无所适从。这就必须加强职工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把企业前途和个人命运同发展市场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应变能力。三、运用价值规律。按照市场经营是走向市场的根本途径树立企业主体,转换经营机制,这只是农电企业走向市场的前提条件和关键一步。但作为市场主体的农电企业能否驾驭市场、占领市场且经久不衰,这则是经营艺术,需胆识和谋略。市场运作本质是用电力商品的价值规律,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制约着供求关系,激发竞争机制。

价值规律的基础涵义是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促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的原则是以价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一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交换,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作用是企业赖以走向市场的媒介和桥梁。企业法人就要掌握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机制,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去占领市场。走向市场要求企业全方位、多环节、全过程地面向市场。农电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要适应市场。充分发挥技术l、人才、规模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使农电企业由生产经营型的基础上转向经营生产型,由粗放型管理转变为集约型管理。

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应对“人世”挑战,农充企业经营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注重科技管理,配置人才投入。建立全方位经济信息网络,负荷预测网络。为供电全方位服务、制定经营生产提供信息导向、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注重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增加售电量,降低线损,提高效益水平。

第三、注重电能质量,提高社会信誉。向全社会提供自己完整产品;主要是提高电力商品质量、供电可靠性,搞好售后服务尽可能提供低价产品。改善营业环境,加强硬件管理,完善电网结构,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第四、注重企业决策。抓好安全管理。建完好企业决策、开发、营销队伍,把懂经营、会管理、善于驾驭市场的人才推向企业领导岗位;采取多种形式和更加灵活的政策,推广农电企业安全技术宣传,强化企业经营功能,为企业走向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五、注重国家投资,夯实物质基础。依靠国家投资i搞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技术装备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六、注重服务理念,提高办事效率。要搞好优质服务工作与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实践“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行业宗旨。促进增供扩销。保障农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第七、注重法律手段,维护用电秩序。要利用法律武器加强依法管电的职能。电力是商品,就必须依法经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电力设施及电能,坚决打击窃电行为,严惩不法分子,并运行法律手段追缴拖欠电费。对长期用电不交费及偷窃电力者,予以,诉诸法律。从而维护电力秩序,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篇8

关键词: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农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业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是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创新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应是经营者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在了解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充分揭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举措,促进农业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农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保证。

1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1 农业企业

一般认为,农业企业是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经营活动或以此为基础进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由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等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应根据农业企业的特殊性来组织财务管理活动,以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1.2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

我们知道,所谓财务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利用价值形式,采取专门的方法,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财务活动包括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的营运活动以及利润分配活动。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即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过程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鉴于此,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就是利用价值形式对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活动进行的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总称。农业企业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从而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1.3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企业也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逐渐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格局,随着农业企业性质的回归,它的一切有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应该紧紧围绕农业企业的目标展开,这就决定了在农业企业管理活动中要确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然而,由于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性,目前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明显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较为薄弱的财务管理基础、缺乏完善配套的财务监督机制、财务管理理念的落后,加之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会计人员分工不明确等原因,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由于各级政府更多地关注了制造业、商品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淡化了对农业企业的关注程度,农业企业成了各级政府边缘化了的产业,客观上形成了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层也对自身的发展不够重视,体现在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导致了财务活动的混乱,不能关注财务关系的协调,也就必然会出现对其他财务管理工作的弱化。

2.2 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与其他企业一样,影响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环境也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法律环境和政府的政策环境,而内部环境则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多年来,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农业企业自身也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从而直接影响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有些企业正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也不能得到保证,进而使财务会计信息失去应有的经济价值,再加上财务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计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也就无法形成对财务的严格管理,从而造成了资产的损失和流失。

2.3 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财务管理的理念比较落后,对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账”等核算工作上,对财务管理的重点也往往仅限于营运资金管理。还没有形成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决策等工作理念,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较强的认识,没有能够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同时,对财务人员的责任还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从而忽视了他们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还不能从数字变化的表面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客观的分析,不能对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2.4 资产管理混乱

由于农业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季节性等原因,对营运资金需求的波动较大,使得许多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缺少应有的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从而弱化了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在经济繁荣时,可供企业选择的投资机会较多,但由于忽视了财务管理,许多企业不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出现了盲目投资、盲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现象,由于农业企业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造成了许多农业企业在扩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时动用了日常周转的营运资金,使资金缺口更加突出,进而造成现金流的断链,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在往来管理方面,由于缺乏对客户基本的信用调查,在产品销售后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催款无门。在存货管理上,由于缺乏计划性,往往形成材料和成品物资的超储积压严重,如果管理不善,便会产生大量的存货霉烂、变质或毁损,严重影响企业利润的实现。

3 强化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3.1 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农业企业要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应当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相关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的规定,结合农业企业的实际,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工作,这是做好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这些制度应当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经费报销审批制度、企业往来管理制度和财务会计岗位责任制度等等。农业企业应根据这些制度的规定,加强对企业收入、支出、现金、往来和存货的管理,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3.2 全面实施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指企业根据确定的经营目标,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科学全面的筹划,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经营目标,编制业务预算,制定投资规划,编制财务预算,并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及时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对照和分析,从而调整和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

农业企业应当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以数量形式确定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并适时调整工作目标,使得企业的各项活动能按照事先确定的预算进行,从而加强收支管理,重点强化项目建设预算和现金预算,并层层分解、细化预算,把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奖惩制度进行奖惩。

3.3 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等会计核算工作了,也不仅仅是对账和财产清查等内容了,而是有其全新的理念了。首先,应当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即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要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并能科学有效地使用好企业的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强收支管理,确保能够做到以收抵支并能取得盈余、能够按期偿还企业的债务;其次是要严格进行财务控制,确保预算的执行和实施;第三要认真进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确保投资的效益和效果;第四要认真进行财务分析,为企业未来的决策提供依据。

3.4 强化资产管理

农业企业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现金的管理,合理确定现金需要量,现金不足时要及时采取融资措施,确保现金的流动性,在现金多余时应当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通过购买有价证券或理财产品等形式,取得利得收入,提高现金的效益。对企业的实物资产应当按照企业规模,科学确定库存限额,在不影响生产和销售的前提下,控制库存量,促进资金的周转效率。同时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多余的存货及时进行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生。农业企业还要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的“第二”利润来源,企业在客户选择上要事先进行客户的评价,选择优质的客户进行交易,在产品销售时要制定规范的信用政策,根据政策确定赊销对象,在往来产生以后,通过账龄管理,及时催收货款,防止坏账损失的产生,侵蚀企业的利润。另外,农业企业还应当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因为,创立一个农业品牌不同于制造业或服务业,需要很长的时间并要投入更多的科研精力,因此,企业要重视品牌的创立,更要重视对品牌的管理,实现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收益。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农业企业应当围绕企业管理的目标,确立财务管理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认真处理好与有关各方的财务关系,科学开展财务活动,关注企业各个财务环节的财务风险,从而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蔡晓梅,张丽莉,卓军.关于加强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上海农业学报,2011(27).

[2] 谢以华.关于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点探讨[J].中国外资,2011(11).

[3] 那顺朝克图.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

[4] 刘兴喻.浅谈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业,2008(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