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8篇

时间:2023-05-21 08:14:45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篇1

(一)组织体系相互协调

科研项目涉及专业广泛,自然科学、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工作具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因此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组织体系要以项目主持人为核心,以项目承担单位法人为责任人,由校领导和各专业专家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代行法人监督权利;要成立由科研机构、财务机构共同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或设置专门人员自申报项目之初至项目结题对经费预算进行全过程指导、跟踪与管理;学校各二级学院、物资采购部门、图书馆、实验室、人事部门适时介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范围内提供服务支撑,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共同参与科研预算管理。

(二)编制体系全面规范

科学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不可控制,科学实验与现场调研的实施有时会偏离原始的研究技术路线,使得项目经费支出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科研预算的编制需要科目规范、项目齐全、科学分摊。科研预算编制体系依据预算编制流程分为前期准备、预算编制、汇总平衡和预算审批。全额编制预算不仅要对项目直接需求的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直接费进行准确预测,更重要的是要对无法在直接费中列支的由任务承担单位提供的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进行全面核算,并对上级管理费用、科研人员绩效支出等间接成本科学制定提取比例。

(三)执行体系严格管理

财政拨款的科研项目多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开具虚假发票、订立虚假合同、违规发放劳务费等行为均被视为违规或违法,因此科研预算执行体系中,财务部门要通过限额控制对科研经费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票据的相关性、真实性和合理性,使科研经费列支与预算相符。

(四)调控体系相互制约

科研项目研究周期长,通常为一到三年,因此需要建立全面预算调控体系对预算成本进行差额分析,编制执行报告,加强项目审计,实行项目预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预算调整。科研预算调控体系中要加强校内专家,审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聘请的预算评审专家,中期检查专家,结项巡视机构等内部与外部专家和机构对科研预算执行状况的监督管理,各方相互制约,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与决算进行全方位的调节与控制。

(五)考评体系公开透明

科学研究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预算考评体系在强化经费决算与绩效考评的同时,结合科研创新程度对预算执行、财务管理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等各方面进行财务评价,综合评价预算执行与调整,做到决算公开、考评公正,将考评结果向各相关方公示,为预算管理专门人员提升预算指导能力、项目主持人提高预算编制水平、财务部门改进预算执行管理、科研部门进行绩效奖励、项目主管部门调整预算额度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二、当前高校财政拨款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通常规定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与核算,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负责监督,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管理组织形式松散使得在预算编制阶段只有科研处负责盖章,缺乏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指导预算直接费与间接费的编制,预算编制审查流于形式。在预算执行阶段,只有财务部门负责经费支出管理,科研处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与项目进度是否一致、是否属于合理开支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决算阶段,结余经费管理和考评结果使用缺少在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间有效沟通,使得决算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管理职能。此外,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审计部门以及专家的作用通常被弱化,科研项目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造成预算不准确,科研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

首先,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项目申请人不需要上报详尽准确的总体经费预算方案,承担单位没有编制预算定额标准,项目主持人对直接费包含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直接成本计算容易出现将日常办公耗材计入材料费、非野外考察使用的汽油费计入燃料动力费、外出参加会议发生的差旅费计入会议费、有工资收入人员的津贴计入劳务费等编制错误。其次,承担单位大多按照固定比例提取间接费和绩效支出,没有建立前期准备基础上的针对不同项目属性进行间接成本分摊的机制,也没有根据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不科学的编制不利于资源节约与共享,也不利于激励校内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三)预算执行控制不力

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在预算范围内可以自主支配科研经费,但由于项目负责人财务知识不够专业,对经费管理办法不熟悉,在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开据虚假采购合同、搭车购置小型办公设备、超标准支出劳务与咨询费用等随意和违规行为。财务部门报销的业务票据数额大,核算工作异常繁琐,对于票据相关性、真实性、合理性把关不严,未能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此外,审计部门对预算经费开支中期监管缺失,科研机构控制经费拨付与预算执行进度乏力,预算支出额度控制前松后紧,造成了经费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较大的矛盾,更无从谈及预算管理风险预警。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不重视预算评价,项目经费结余管理不力,预算评价体系不健全,对于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课题组缺乏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很多高校片面重视激励教师获得科研项目,忽视了项目经费的过程控制和财务管理评价的作用,项目决算报告、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结果没有通过校园网等载体进行公示,没有在科研经费管理组织内部得到充分重视。科研决算与考核的激励作用不完善不利于通过考核激励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健全科研经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提升科研支撑服务水平

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预算组织体系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实现了良好的沟通;编制体系使得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了承担单位科研资源共享;执行与调控体系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反馈能够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保障科研人员在遵照各项支出预算额度的基础上履行项目进度;考评体系有利于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造价值,调动科研积极性。

(一)健全预算组织体系,促进各部门有效沟通

健全预算组织体系要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的法人责任制,以项目主持人为核心,集中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物资管理等相关人员优势力量共同组成专门科研经费管理机构,完善上层组织与基层组织,最终形成以项目主持人、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委员会、项目主管部门为主体,校内二级学院、审计处、物资处、图书馆、实验室等各部门提供支撑服务,项目主管部门聘请预算评审专家、科研项目巡视机构进行外部监管的预算组织体系。上层组织通常是在学校领导层面构建的科研预算管理委员会,其职能包括负责审议确定预算目标、政策和程序;审定下达正式预算;根据需要调整、修订预算;制定预算控制和奖惩制度;仲裁有关预算冲突,以突出加强《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强调的科研项目法人责任主体职责。完备的基层组织机构是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充分有效开展的基础,通常应在科研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置由专门人员组成的科研预算管理办公室,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等全过程管理,加强各部门间有效沟通。项目主持人针对项目进度及项目需求认真编制项目直接费用需求表,执行预算,接受监督;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相互沟通,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完善预算管理办公室职能;财务部门做好经费执行报表,并配合审计部门、财政投资主管部门对经费支出及时监督、反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于部级项目经费,应由科技处统一管理,财务处设专岗核算;省部级及以下的财政拨款项目经费,由院部管理并监督使用,由财务处核算。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属国有资产,国资处统一管理,合理安排已有设备在各课题组之间的流转,促进资源共享。

(二)设计预算编制体系,科学编制科研预算

预算编制体系按照流程划分为前期准备、预算编制、汇总平衡、预算审批等子体系。前期准备过程中,预算管理办公室应制定直接费模板、界定直接费的内涵,并会同图书馆、物资处、二级学院、实验室核清学校图书资料、固定资产、实验设备等科研共享资源,为科学合理编制间接费用预算、避免重复购置做好编制准备工作。预算编制时,应由项目主持人按项目需求拟定详尽的总体经费预算方案,再根据直接费模板填报直接费。直接费的计算应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以及其他费用11项。其中设备费用于购置或试制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升级改造、租赁外单位设备,不得列支预算外设备、无入库手续设备、承担单位支撑条件的设备;材料费用于购买耗材、辅助材料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不得列支日常办公耗材;专项经费不得列支生产性材料、基建材料、大宗工业化原料;测试化验加工费用于支付给外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燃料动力费用于支付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无法单独计量的燃料动力费属于间接费用的开支范围,不能重复列支或分摊;会议费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而发生的会议费用,会议开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参加外单位举办的会议应列支在差旅费;差旅费为开展实验、考察、调研、学术交流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应为课题组成员支出,严格执行差旅费报销标准;劳务费是支付给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支出标准参照地区薪酬水平;专家咨询费用于支付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发放标准参照咨询专家标准。间接费是补偿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所发生的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其计算应在充分的前期准备基础上,各相关处室共同研究进行间接费用分摊。应针对各项目的不同属性进行管理费用等间接成本分摊,同时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进行汇总平衡后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经预算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预算审核后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对预算进行审批。

(三)严格预算执行体系,加强经费调控机制

首先,建立预算执行体系需要对科研经费开支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各项费用及细分项目设置限额控制比例,严格把关票据相关性、真实性、合理性,杜绝假采购合同,不得搭车购置小型办公设备,严格控制招待费、礼品费、旅游费、个人消费、福利出访、超标准支出劳务与咨询费用,使科研经费列支符合预算编制。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加强预算成本费用差额分析,通过比较成本和分析费用结构,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的基础上按照“五可调”、“六不增”、“一不动”的原则调整预算。即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支出预算经课题组申请,承担单位审批可以调整预算;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不增不减;间接费用不得调整。最后,对纵向科研项目编制季度报告、中期报告,加强审计,对超预算、支出不足或结构差异突出的项目进行预警,以便预算管理委员会能够实时控制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四)完善预算考评体系,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篇2

关键词:科研项目 预算 全面预算管理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科研院所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研发、创新等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等方面均提供重要的帮助。但是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院所,尤其是科研项目上并未进行成功的应用。因此,在科研项目中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于加快推广科研项目,提升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全面预算管理理论概述

预算是指企业利用价值管理的方法对其未来一段时间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预测,并利用数字将经营业务的预测数表示出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预测标准和组织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一段时期整体经营业务的总规划。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全面预算为基础,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财务或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控制、调整和考评,以便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对自身业务、资源、资金等进行全面整合的标准。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中的必要性研究

科研院所的收入基本上是由各项财政或非财政补助组成,资金及其有限。为了使科研院所的各项资金能够发挥其自身的最大价值,达到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科研项目应该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体系,对科研项目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不仅需要对预算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还需要对预算结构进行考评,使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科研项目。

(一)提升科研项目竞争能力

科研院所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财政补贴,预算在科研院所渐渐变成了一种形式,而非从科研项目的战略目标角度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科研院所得不到实质性应用的问题已经极大阻碍了科研项目的进程,打消科研院所人员对于科研的积极性。所以科研项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整合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项目管理制度优化,强化科研院所对于其科研项目的配置能力,避免产生风险。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过程,提升科研项目预算准确性

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院所的应用并不完善,科研院所对其科研项目的全面预算编制并没有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仅仅是一种形式。科研院所的全面预算不仅仅停留在编制预算上,而应将全面预算管理全程性的优势体现出来,使全面预算管理实施于科研项目的全过程,最终使全面预算的执行力和考评指标的准确性都大大提升。

(三)有效促进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机制

科研项目的支撑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和非财政补贴,此时资金使用的效率考评对于科研院所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长久以来,科研项目绩效考评的标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缺乏有力的依据,所以科研项目并没有行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因此,科研项目可以以预算编制指标的完成程度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为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机制提供有效依据。

总而言之,科研项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科研院所加强自身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科研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其对于科研项目顺利的进行和科研院所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问题

1、预算观念薄弱

在我国,大多数科研院所并未制度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所以对于其科研项目也不会有较为有效的财务预算体系。对于大多数科研院所缺乏有效预算体系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单位的管理者对于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的应用上往往流于表面,科研项目的资源使用并不能按照预算的编制执行。

2、预算编制质量较低

预算编制是一个较为严谨的过程,因为这关乎科研项目的进程。目前科研院所并没有设置完善的全面预算便便体系,财务人员主观因素对于预算编制仍然占据主要的位置,致使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科研项目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3、 缺乏监督控制机制

科研院所预算管理仍旧停留在简单、单薄的水平上,管理体制不健全,并且缺乏强有力的控制机制。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对于科研项目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提出以下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

科研院所应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这不仅要求科研院所的管理者也要求科研人员转变观念,提升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加强对预算管理的宣传。

2、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科研院所应根据自身运行机制和科研特点,建立与科研项目相关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和考评过程都进行详细的规划,使科研项目的预算真正做到合理有效。

3、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

科研院所应制定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对科研项目的资金资源使用效率是否按照预算执行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真正对资金的使用做到有效地控制。

五、结束语

科研院所是我国地位较为特别的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院所,尤其是科研项目上并未进行成功的应用。因此,在科研项目中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于加快推广科研项目,提升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篇3

关键词:科研项目 经费 预算管理

随着国家的发展与国家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家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科研经费规模的快速增长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使得科研项目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绩,并且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生产的各个领域之中,获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科研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作中屡遭困境。如何更好地对的科研积极性进调动,更加有效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的运用,已经成为了当前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预算编制意识淡薄

首先,科研人员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重要性认识的不足,认为编制预算的目标就是申报项目,只要把项目争取下来就可以了,没有根据项目的研究进度和实际需要进行认真测算、精心编制。其次,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够,自己单打独斗,凭经验估算,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及准确性,不能全面真实反映预期成果所需要的成本支出,从而影响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及验收评价。

(二)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导致专家评审时对编制虚高的预算进行削减,对编制偏低的预算未能给予调增,从而影响了项目经费的申请、执行及结题验收。如在设备费预算的测算内容中,应尽量安排用于购置专用设备,一般不宜列支实验室必备的常规通用和办公设备;又如差旅费、劳务费等研究过程中肯定会发生的支出,应根据科研任务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编制。

(三)测算依据过于笼统

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但实际操作过程,多数科研人员对测算依据的说明不够重视,测算依据过于笼统、模糊,不够细化和明确,致使专家无法确认项目的经费需求,也无法鉴别经费需求的合理性。虽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建立了预算评审结果的沟通反馈机制,给科研人员提供一次补充说明的机会,但意见的反馈是否详实,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确,科研人员的理解是否充分,都将会影响到预算补充说明质量,同样会影响到科研项目经费的争取。

(四)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监管不力

首先,平时不能全面、及时、 准确地反映和把握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验收时,调账频繁,没有真正起到预算前期控制和过程控制的作用。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没有按预算使用科研经费,且有部分经费没有真正用在科研上的现象,甚至有极少数人弄虚作假,用假票据虚列支出以及编造虚假合同违规转移资金等违法乱纪行为,这都大大改变了科研立项的初衷。

二、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责任体系

首先,充分发挥项目承担单位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单位领导的责任,提升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的责任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预算管理责任链,将预算管理科学化渗透落实到预算管理单元中去,促进预算管理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其次,建立健全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的职权;推进预算管理的协同机制,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联动,具体执行部门全力配合和落实的责任机制,促使科研项目经费合理、有效的使用。

(二)增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认识

首先要真正认识到科研项目预箅管理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确实发挥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能作用,抓好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保证科研资金的安全和完整。项目负责人消除“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认识误区,应树立“用好经费,接受监督”的责任意识。其次,定期组织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开展财经法规、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让科研人员了解和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及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把自律意识落实到执行制度上来,科学规范地使用好科研经费。

(三)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首先,熟悉预算编制方法,把握支出科目内涵。认真领会各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仔细阅读预算编制说明以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管理问答,了解科研经费的特点,熟悉预算编制要求和方法,把握各支出科目的内涵。其次,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要早筹划、早安排,要做前期的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变化,在同行业(同领域)公允的范围内据实编制;预算编制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考核指标等要求,预算的上报时间要求比较紧,必须要求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先期介入,分工协作,与课题负责人一起共同完成预算编制工作,避免在审核环节,提出修改意见,由于时间匆忙,致使预算未能很好的修改与完善。

(四)加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监督

构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切实发挥行业部门、科技主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和承担单位的经费监管职责,加强协调和沟通,形成监管合力,对提高科研经费的安全和效率,提升科研能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财务管理是科研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预算执行的关键在财务监控,监控有序则能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为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真正做到按照科研需求科学编制和实施预算,需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箅及验收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作用,让财务管理与监督贯穿项目管理的始终,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

参考文献:

[1]薛亚玲.课题制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分析、国外经验借及对策建议[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4)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篇4

(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从对企业内部调研结果来看,部分被访者被问及有关其对预算工作的态度以及预算的重要性问题时,被访者反馈意见主要为预算工作形式化较严重,发挥的实际作用不强等。由此可见,在电力企业内部的特殊企业文化熏陶下,科研人员逐渐形成了“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部分人员和部门对待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任务化思想较重,对编制预算不是十分重视,对预算管理工作错误的认为只是“形式”工作,缺乏从科研项目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合理细致的进行项目预算的工作态度,导致预算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预决算偏差过大,使得预算管理相应的战略指导作用发挥欠佳。同时,在企业内部,对预算编制水平的衡量缺乏量化标准,预算编制考核缺乏有效依据,预算管理制约性较低,也是导致预算编制人员预算管理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二)预算管理机构不健全

预算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健全而有效的管理机构。然而,在电力企业内部,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构。在集体访谈中,被访者被问及关于预算管理的主要部门相关问题时,其主要反馈意见是企业内部目前还未设置具体的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主要由项目承担部门负责。预算的主要工作被分散到其他部门,使得预算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由于预算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水平较低,预算质量水平不高,不利于后期科研项目工作的开展。

(三)预算监督力度较弱

科研项目预算执行需要确实有效地监督措施。在电力企业,预算的具体实施主要由项目承担部门负责,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从项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工作主要由一个部门承担,没有设置相应监管部门,容易导致项目实施出现偏离预算,项目实施不到位等情况,弱化预算的指导约束作用,使得企业面临项目管理整体风险。

(四)缺乏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首先,电力企业目前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精准度。目前电力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由项目承担部门负责,财务部门基本不参与编制工作,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准确的专业财务分析。此外,目前预算编制方法主要采用增量预算法,该预算编制方法和业务活动不对应,导致预算编制准确度较低,预算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其次,目前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欠缺预算管理模块,未将预算编制流程固化,使得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流程标准化程度较低,存在较大随意性。

(五)预算考核机制尚待完善

预算考核评价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预算责任和效率的体现。然而,在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实际工作中,尚未形成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通过访谈调研所得的一手资料可知,目前,企业内部对预算考核的重视程度还较低,考核评价模式相对简单,未建立细致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也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考核奖惩措施,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导向性不足。

二、电力企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优化改进措施

(一)优化预算环境

1.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实现预算全员化。预算管理内容多,涉及面广,要把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各部门转变预算管理观念,统一协调,紧密配合。首先,企业内部领导层要明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表明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决心,从实际工作上支持预算管理工作。其次,做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项目预算的透明度,使每个部门和人员都能成为预算管理的主体,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全员化。最后,各部门负责人和科研人员需要加强预算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技能。

2.完善预算管理机构,实现预算规范化。高效的预算管理,需要健全的管理机构来实现。在电力企业内部,需要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一般而言,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即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和预算管理执行机构。电力企业应建立由主要科研院领导、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财务部总会计师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即决策机构。同时由决策机构中的部分成员成立预算管理办公室,即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由项目承担部门等形成具体的预算管理执行机构。完善的预算管理机构,有助于为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二)完善预算编制

1.优化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电力企业可釆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如零基预算法、增量预算法、滚动预算法等。由于科研项目具有不确定性、不可测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对科研经费的预算因项目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定额的科研经费指导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对项目顺利实施的限制增多,以至于产生项目超预算执行等情况。基于以上情况考虑,电力企业可根据科研项目的特殊性,采用滚动预算编制方法。滚动预算编制的时间是不断延伸的,预算的内容可以不断更新,提高项目预算管理的精准性,便于部门加强预算管理。滚动预算从一定程度上避免预算编制上的盲目性,避免出现项目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从而降低预决算偏差过大发生的概率。

2.完善预算编制流程,实现预算编制的标准化。对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需要各部门协同完成,同时需要上级主管单位的检查审批,以保证预算编制工作合理有效。项目预算编制,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标准化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通过高效细致的标准化流程,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内部控制风险。电力企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需要根据总部公司的投资资金计划进行,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对资金计划核对后下发至各项目承担部门(以下简称承担部门)。承担部门内部组织具体人员编制预算,同时财务部门人员进行协助编制,以保证预算编制上的财务可行性。在部门负责人审核,科技管理部门审核以及主管领导审核通过后,预算编制可予以公开。预算编制流程的标准化,统一化,可实现预算编制的高效合理,实现资源节约。

(三)加强预算执行与控制

1.建立项目预算额度控制管理。为加强对预算管理的实时控制,可在立项完成后,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对每一个科研项目,将其在管理系统中作为独立的核算单元。根据在项目立项阶段提供的预算编制表以及预算编制说明,在系统中按每一个不同的核算单元设定项目额度,以实现在日常核算中的项目预算监控。项目额度的设定可以按照项目总额来建立,以总额为基数,可以确保项目在总体上能在预算内执行。同时也可以根据情况对相关费用明细确定一定的额度,来实现控制。如:人工费开支控制在项目总额的10%以内,间接费不得超过项目总额的10%等。具体的项目预算额度控制管理流程图如图2所示。

2.实现预算执行分析机制。为保证预算在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应该将预算管理纳入信息系统中,建立具体的预算管理模块,将预算管理固化,提高对其刚性控制。信息系统能对每个科研项目的具体预算数额进行存储和整合。同时对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项目实施差异度分析,进而实现有效监督和控制。当项目实际执行情况偏离预算的程度超过一定范围时,需要及时向科技部门和总部公司汇报,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力。

(四)适度预算调整

在电力企业中,项目管理需要符合公司总体要求。一般而言,项目预算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各项目承担部门要按照已经确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执行。但因项目进度或当年工作变更等因素确需调整的(如重大项目政策变更),经科研项目相关主管领导批准后可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整,可计划在每年的固定月份,由科研项目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召开项目预算调整会议,对项目预算不符合实际需求的方面进行调整,预算调整需要严格遵循分析、申请、审议、批准等环节,不符合预算调整程序的项目不予以调整。

(五)加强预算考评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篇5

关键词:科研项目 绩效预算 绩效评价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公共预算管理的改革浪潮席卷了发达国家,其典型的表现是绩效预算在各国的推广。目前,世界上近50个国家采用了绩效预算。所谓绩效预算是指政府部门按照其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即干多少事拨多少钱,是一种“产出式”预算管理方式。绩效预算的推广不仅是预算方法的一种改变,而且是整个公共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如何通过改革预算管理提高科研投入的产出效率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实施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科研项目实施绩效预算的必要性

预算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更多的是充当一种联系科研项目规划与科研项目成果绩效之间的工具。预算体系在分配资源的基础上,主要用于衡量与监控各部门的绩效,以确保最终实现项目的研究目标。

在科研项目中实施绩效预算,可以做到要求人们在编制预算时要以项目绩效为依据,更进一步说,就是要把划拨资金和项目研究要取得的结果联系起来。又因为绩效预算管理通过绩效核算手段,可以从资金使用的角度去分别规划科研项目各个相关部门在每一个阶段内可能取得的绩效。再者,绩效预算是一种示意图,就是预算资源的使用必须产生某种效益,而这种效益应是社会公众所需要的,并非简单地由科研单位认为应该取得的效益。那么把绩效预算引入到科研项目预算中后,就可以激励与推动研究机构更好的进行项目研究。可见,实施绩效预算可以做到追踪问效,促进科技资金投入的产出数量与质量。

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的实施步骤

对于科研项目实施绩效预算,可以学习西方国家的某些做法,并借鉴政府部门实施绩效预算的经验。绩效预算管理是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要做到事前制定计划,事中进行绩效考核、追踪问效,事后对项目进行回顾,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的结果。

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的实施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申请研究项目

在申请研究科研项目的同时,针对研究项目制定相关的绩效预算计划,制作成申报文本。绩效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说明绩效目标,提出考核该目标需要的定量标准、价值和比率;确定绩效指标,用于考核产出效果,并描述测量绩效的科学方法;说明为达到绩效目标要采取的工作程序、技巧、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其它资源等;确定管理者的权限和责任。该科研绩效计划上报给科研项目绩效管理部门审查,经专家确定可行之后,贯彻执行。

(二)整理绩效考核结果

项目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起对项目预算进行绩效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整理,形成绩效评价报告。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了预算计划的有效实施,达到预算计划的目标。为了规范绩效考核,项目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应该共同建立预算项目的绩效考核制度,这样就可以做到对项目跟踪问效。通过考核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点:项目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在某些方面是否需要改进;决定是否需要增减或维持项目的投入水平。考核要依据绩效考核的指标来衡量,应该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考核结果要编写成书面考核报告,以便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对改善预算项目绩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转贴于

(三)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对预算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回顾,利用好绩效考核报告结果。绩效评价的效果如何,主要看评价提供的一些信息是否被采纳以及是否应用到了主管部门的决策当中。所以对预算项目执行情况及进展情况进行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检查的过程中可以做到:了解评价较好的方面及其原因、评价不好的方面及其原因;意识到以后绩效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预算评价体系。绩效考核报告的结果可以作为以后科研项目预算支出安排的依据,为项目管理者提供更多的预算安排参考,改进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实施绩效预算的难点

分析国内外绩效预算制度的实践与有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我国的科研项目实施绩效预算管理在实际操作上仍面临着许多难题。

现行的会计制度不符合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无法提供具有信度和效度的资料库来支持绩效评估。我国预算会计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会计确认的时点不同。而权责发生制可以更准确、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所耗费的总资源成本。收付实现制的这些缺点使得作为绩效预算管理核心的绩效评估指标无法获得客观的基础数据,从而影响了绩效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绩效衡量与预算结合中存在着制度与技术限制的瓶颈问题。由于财务资料与绩效资料关联的复杂性,使得绩效衡量依赖于财务资料的正确性和连续性,由于科研单位的工作不像市场上的各种活动那样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科研单位活动的范围往往是那些不能马上看到社会效益的领域,短期很难见到经济效益的项目,这使得投入与产出或结果的不确定性很高,无法象企业采用成本效益法来简单建立一个确切的因果关系。另外,绩效衡量对资料需求和信息处理要求非常高,但现行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尚无法配合。可见,制度的不完善和技术的不成熟成为绩效预算的瓶颈。

绩效预算是一项综合性较强、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在科研项目中实施绩效预算,不是单靠哪一个部门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这要求财务部门在组织实施绩效预算的过程中要注意部门之间的协调。对于绩效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可抗拒的因素,应根据实际情况与相关部门一起适当改变有关绩效指标,随机应变,以确保科研项目中绩效预算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杨列勋,李若筠.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估问题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01(3)

2.龙建平.加强科研项目中后期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J].科技管理研究,2001(1)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篇6

关键词: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引言

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应大力开展科研项目,对各个领域进行创新,使我国走在科研领域的前端。而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工作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只有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才能保证科研项目按部就班地进行,进而提高科研项目的水平。相关人员在提高科研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中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预算执行工作中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相对应的策略提高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而保证科研项目可以顺利进行。

一、科研项目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预算执行意识薄弱

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使得经费进行合理的运用,能有效地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完成。但是现阶段的科研项目执行管理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限制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课题负责人及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相关人员不具备较强的科研预算执行意识,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课题负责人在账务处理过程中需要在保证符合账务制度的基础上,解决科研项目中的财务问题,因此忽视了预算执行工作,体现出人员预算执行意识不强的问题。科研人员在进行经费上报时出现资金与会计报表不符的情况,导致实际经费支出与预算偏差过大,进而降低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1]。

(二)科研预算制定与科研速度不相匹配

在科研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科研预算制定与科研速度不相匹配的情况,使得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质量无法提高。在预算执行管理的整个工作中存在着执行工作慢于研究工作速度的情况,项目立项后研究人员应立即着手研究工作,而相关的经费不能及时下发。因此,在进行经费管理中,课题负责人员需要在其他项目上进行费用的解调,在项目将要完成时再进行经费的管理,不利于科研预算执行工作水平的提升。另外,在资金到账后,科研管理部门无法快速地完成书面工作,使得课题负责人无法尽快得到经费,进而降低执行工作的质量[2]。

(三)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偏差较大

在科研项目进行前,相关人员会根据科研项目预估的具体情况,进行预算编制,使其成为预算执行的依据,提高经费管理工作的质量。但是在预算执行工作中存在着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工作偏差较大的情况,降低了科研项目整体管理水平。超预算的现象往往是由于在某一项目中,需要购进大量的设备、材料等等。在进行科研项目中会形成多个课题组,在某一课题组购进专业设备后,不会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与其他课题组进行设备共享,导致设备、材料等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以此增加了科研所使用的经费[3]。另外,在某些科目中,经费使用超出原有计划,出现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偏差较大的情况[4]。

(四)经费支出不符合规定

经费支出不符合规定也是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整个项目中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在燃料费用报销的过程中会出现支出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在实际报账工作中,相关人员常常以其他燃料的发票作为报销依据[5]。另外,材料费的报销中也存在着这种问题,相关人员不能全面地理解材料费的内容,将不属于材料费科目中的内容列入材料费中,增加了科研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中的困难,使得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6]。

(五)变相支付课题研究经费

在经费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常常以材料费使用、劳务人员费用支出等名目增加科研项目中的灰色支出,这些科目与实际费用支出不相符,相关人员会将这些资金用于可不报销的项目上,并且项目组还会预留一部分资金以备不时之需,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降低其管理工作的水平[7]。另外,部分人员为谋取自身利益,随意增加项目支出,使得科研费用增加,变相地支付课题研究经费。这在对科研项目实施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降低了整个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水平[8]。

(六)随意变更支出内容

研究工作与其他工作有着一定的不同,在项目研究进行前,课题负责人员及参与人员不能全面地对研究进度进行预算,使研究工作所使用的时间及工作量无法确定,也无法把握劳务费及材料的支出情况。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不能明确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根据研究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导致预算编制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材料及设备购买等[9]。在进行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为提高研究工作的便利性,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市场设备的更新速度进行设备的购买,不按照预算编制过程中规定的设备型号进行采购工作,使得整个科研项目表现出随意变更支出内容的情况,进而降低预算执行工作质量,限制着我国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工作的提高[10]。

(七)缺乏有效的监督

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预算执行工作中最为常见的问题,这一问题让经费的使用过于随意,因此无法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降低其发展速度。科研项目中参与人员及国家更加注重科研效果,在材料及现金设备的采购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未要求其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而是科研项目中使用到哪些设备,负责人就直接进行购买,影响了监督工作,导致预算执行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缺乏有效的监督工作,会进一步增加灰色支出,进而降低科研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11]。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人员的问题

在进行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改善前,相关人员应确定存在的问题,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改善这些问题,进而提高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保证科学研究工作可以顺利地进行。项目负责人员及课题组人员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经费的性质,不能明确国家对经费使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科研经费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另外,这部分人员不具备良好的财务知识,逐渐出现报销科目混乱的现象,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管理人员不能加强对费用核实的情况。项目负责人与课题组人员并不能全面地认识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性,不具备相关意识,这也会对工作开展质量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12]。

(二)监督管理方面的问题

监督管理方面的不足也是造成现阶段预算执行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国家并未认识到预算执行的监督与管理问题,因此,并未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相关工作。现阶段,往往是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后进行事后干预,而且科技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有限,无法对预算执行工作进行联合监督。另外,财务部门在相关工作中并未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过分注重经费的使用决策,而非对相关工作进行有效的审查。

三、加强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政策法规及相关财务制度和财务知识的普及

在明确现阶段影响预算执行工作的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后,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预算执行工作的管理,力求完善相关工作,使得针对性的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在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员应为参与人员普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与财务制度,加强其对财务知识的掌握,进而减少账目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通过相关知识的普及为科研项目参与人员树立起项目预算执行管理意识,保证其可以在相关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另外,要求相关人员对经费支出工作进行单独核算,避免出现资金借调的情况[13]。

(二)科学合理地完成预算编制工作

预算编制工作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员进行预算执行工作的基础,相关人员应提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保证在科研项目进行前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进而保证预算执行工作的依据具备良好的科学性,确保相关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全面性,保证其详细性,减少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工作中遭遇的阻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要根据科研项目的需求进行编制,保证其可以符合科研目标的需求,使其满足政策的要求,具备较强的经济性,保证预算编制工作可以符合科研项目开展的具体情况[14]。另外,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要对各种设备、材料的购进进行编制,明确设备的用法及材料的用量,以此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在进行预算编制前,相关人员要积极进行调查工作,保证其价格的合理性,进而提高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强化内部监督

在提高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在该工作中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以此强化内部监督,保证预算执行工作的科学性。管理部门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要对项目申报、科研速度等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管理,保证其按照预算编制工作进行。课题负责人要根据项目的研究情况对相关经费进行应用,使得经费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财务部门在工作中应根据自身的职能对费用支出进行核算,进而保证相关费用支出的合理性,以此提高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另外,各部门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交流,及时发现执行工作中的问题,并积极予以改正,进而提高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15]。

(四)强化服务意识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篇7

[关键词]项目管理;周期;整合;预算管理;思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006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03

0 前 言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己既定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开展的一种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的工作。项目具有时间有限、对象独特、需要逐步完善的特点。

项目管理将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创造独特成果的努力之中,以满足项目要求。主要包括: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和项目整体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种类别,具有项目管理内容特殊、管理过程调整性强以及管理成果不确定的典型特点。

由于缺乏科研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传统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仅指以年度为单位依靠科研人员的经验预计年度科研经费的支出,并以预计额对预算年度的科研经费支出加以控制。传统预算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周期和管理方式脱节,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实用性差,存在科研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难以保证、科研预算的过程管理沦为空谈以及科研预算的绩效管理无据可依等情况。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长期效益为出发点,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对项目的资产、时间、费用、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进行集成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将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运用于科研项目管理,并将预算管理穿插于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作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一种方法,服务、引领于科研项目管理全周期,使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之间更加契合。在实际运用中,预算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依托,从根源上促进科研预算管理的实效性;项目管理以预算管理为手段,促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能力的提升。

本文以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为基础,将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有机融合,从科研项目周期管理内容入手,分段剖析各阶段的预算管理的方向,以最终达到科研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1 科研项目周期与预算周期的有效整合

传统科研预算以年度预算为中心,忽视了科研项目年度之间的关联,因此以科研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作为预算全周期是科研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整合的“地基”。只有在周期上保持一致,才能保证两种管理理念的“基点”一致。应摒弃传统的先确定预算年度再确定项目预算的思路,合理分析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从预算角度合理分割科研项目周期,以达到预算管理目的。图1为传统预算思路图。

科研项目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方法的不同有多个种类,但大致可以将所有科研项目分为3个阶段,包括: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结题阶段。

以预算角度分析科研项目周期,可以发现大多数科研项目周期在跨度上不仅涵盖了一个预算周期的全过程也可能跨越多个预算周期;预算周期包含多个不同执行阶段的科研项目,且随着预算周期的变化各个科研项目的执行阶段也会发生变化。基于这种现象,应通过逐一梳理各个科研项目所处的科研阶段,按预算期对各阶段科研项目予以归集,合理分析各阶段经费特点,确定不同的预算管理方法,并采取滚动调整模式,以适应不同预算期的需要。

2 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管理思路

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运用,是科研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的重要环节,决定了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的实施效果。通过分析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各寿命周期任务中的作用,以及科研项目各阶段经费的使用特点,将预算管理的3个阶段(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决算和绩效评价阶段)合理应用于各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以不同的预算管理方式来适应科研项目各阶段的方略,将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的实施予以落地。图2为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思路图。

2.1 科研项目各阶段工作任务及预算管理方向

2.1.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科研项目立项是科学研究前,针对具体研究课题对项目依据、资金、人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完成标准等进行设置、论证的第一道程序。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项目建议书评审、项目可行性研究以及项目合同书签订。

(1)科研立项的对象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实际开展期将会对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产生影响,特别是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必将影响企业战略发展方向。

(2)科研项目立项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项目仅在前两个工作任务中就可能“夭折”,因而科研经费投入的风险性较大。

2.1.2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实施是科研项目立项后,通过对科研项目的详细计划管理,保证科研项目开展并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是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中最重要的阶段,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项目计划管理、项目跟踪管理和项目中期评估。

(1)科研项目实施依靠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它将科研项目按范围、人力资源、工作分解、采购、进度报告、成本、变更控制和风险管理8个方面制订计划,对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进行全维度把控。以上8项计划涵盖了预算的期间划分、人工支出、研发支出、采购成本以及预算变更等预算基础信息。

(2)项目的跟踪管理和项目的中期评估从项目管理角度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和目标实现性进行合理的评估与修正。可能造成科研项目计划的变更,应及时从预算管理角度进行应急性调整,保证各预算期预算的有效性。

2.1.3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科研项目的结题阶段是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是为保证项目建成后达到设计要求而进行的全面考核和质量检查的阶段。科研项目结题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项目团队自检、项目结题验收以及项目总体评价。

(1)项目团队自检工作需对项目成果逐一检查,找出项目问题和漏洞,明确修补措施和标准。项目团队自检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现项目成果与设计要求发生偏离的现象,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

(2)科研项目结题阶段的工作任务计划将有所减少,人员配备、资金需求等较上一阶段将有所下降。工作内容主要是成果收集、检查修正和验收评价,工作形式主要为资料整理和会议评审,因此管理性经费支出占比较大。

2.2 科研项目各阶段的预算编制思路

2.2.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根据科研立项阶段工作的预期长远效益和短期风险的矛盾特点,应以促发展控风险为引领,从长、短期双入手合理编制立项阶段的科研项目预算。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综合分析所有立项项目对企业资源长期占用后,将对企业资源配置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综合承受能力,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思路,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协商确定科研立项项目经费投入总限额。在保证科研立项项目的长远效益的基础上,防止资源投入的浪费。

(2)确定各预算年度所有科研立项项目经费限额,按各科研立项项目具体工作任务合理分配各项目年度经费额。在保证科研立项项目有序开展的基础上,确定科研立项阶段项目的年度经费。

2.2.2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的实施阶段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科研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时间跨度长、管理环节涉及部门广以及经费支出类型多等因素,预算编制需通过环境分析、相关部门协调讨论、明确资源划分利用等措施综合测算,确定各预算期预算额。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总量以不超过科研项目资金收入总量为限,因此首先应分析各科研项目的项目计划,以及各科研项目任务相关的经费支出限额,确定科研项目实施阶段总预算,防止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经费赤字,减少企业资金风险。具体可分为:以“进度报告计划”确定各科研项目预算期间跨度;以“工作分解计划”明确任务安排,确定各科研项目成本支出内容;以“采购计划”确定各科研项目外协和材料成本;以“人力资源计划”确定各科研项目人工成本;以“风险管理控计划”为基础估算各科研项目的不可预见费。

(2)按预算年度划分所有科研项目预算,综合评估科研项目预算对各预算年度的经营目标影响,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区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基础数据。

由于直接成本与科研任务直接相关,从保障科研任务节点要求出发,应首先保证各预算年度直接成本经费。在间接成本方面(如人工成本、资金使用等),应首先从企业整体资源承受能力、发展战略出发,合理规划科研项目与经营项目的资源占用情况,评估科研项目总资源占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金以及资产等资源占用成本,在各科研项目之间、各预算年度之间层层分配。

2.2.3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是科研项目的收尾阶段,该阶段更注重科研项目质量与成果的检查,应从项目保障工作需要和保障风险需求两个角度,确定预算期预算额。具体包括:①明确结题阶段各科研项目在预算期内的任务计划,依据历史结题阶段科研项目的各费用占比情况,结合目前科研项目实际任务,分项估算各类费用支出额;②在保障基本工作任务经费的情况下,以结题阶段各科研项目的重要性为系数,分项确定各科研项目的质量风险成本,以基本经费加上质量风险经费的方式确定各科研项目结题阶段预算。

2.3 科研项目各阶段的预算执行与调整

2.3.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1)科研立项阶段的经费支出主要为预研人员的工资支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应与人力资源部门定期沟通,通过重点分析各项目人员配置与人员工资支出的关系,确定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偏离度。

(2)对在预算执行中明确终止或因特殊原因面临重大调整的科研立项项目,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与预算管理部门联系,及时调整预算。

2.3.2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1)以预算控制为预算执行主线,保证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成功。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科研项目管理部门需通过对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进行过程控制。其中科研项目的成本控制实质即是对科研项目实际成本通过对比、检查、监督等方法,保证其经费支出在拟定的预算范围内。因此,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预算执行主要为预算控制,通过对科研项目成本的正确归集、实际支出与预算对比分析反馈以及对有超支预算可能性的项目及时预警等方法,强化预算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达到科研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目的的趋同。

(2)设立科研项目会计师制,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融合基础,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执行力。科研项目会计师制可以从管理形式上形成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任务管理的统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人员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人员的统一,能强化预算与任务、预算与实际的对接。通过科研项目,会计师对科研项目任务管理的参与度提升,逐步解决预算管理人员对科研任务进度和变化了解不及时、预算分析不准确、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失效等问题。

(3)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例会制,以定期会议形式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促进科研项目执行管理达到项目质量、进度和成本三者最优化。以科研项目经费管控反馈和交流的形式,使预算管理部门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度、项目质量情况以及项目风险情况,促使各职能部门共同对科研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科研经费预算调整,防止科研经费预算与科研任务的偏离,保证后期科研经费管控的实效性。

(4)以建立科研经费管理长效机制为目标,搭建科研经费管控平台。通过收集科研项目任务与科研经费支出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建立科研经费管理数据库,统计和分析科研项目实施与科研经费支出的线性关系,为后期科研项目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3.3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1)科研结题阶段的项目面临收尾,风险性支出的可能性增加,关注科研项目经费是否超支是预算执行过程关注的重点。

(2)科研结题阶段工作多以会议形式进行,会议费在经费支出中的占比将有所增加,预算管理部门应关注会议费支出情况。

(3)科研结题阶段人员调配的可能性增加,预算管理部门应注意各项目人员经费支出情况,会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时根据人员调配变化调整预算,明确各项目人员的经费支出。

2.4 科研项目各阶段的绩效评价

2.4.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由于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工作将对企业产生长短期影响,因此在绩效评价方式和评判标准上也应按短期和长期予以区分。

(1)短期工作完成评价:合理评估预算期内处于立项阶段的科研项目的任务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从人员配备、工作效率以及经费使用等多角度,确定科研立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定量指标有:任务完成工时与预算工时比、任务计划完成率、实际经费支出与预算经费比等。

(2)长期工作影响评价:对预算期内已处于实施阶段或成果阶段的项目,应以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实际实施过程的偏离度,作为立项工作绩效长期效果的评价依据,如:各类资源实际投入与研究报告的差异程度、项目实施效果与研究报告是否一致等。

不论是短期工作完成评价还是长期工作影响评价都应具体分析原因,合理判断责任范围。如:立项工作任务未完成是由于企业战略要求予以暂停、项目实际实施经费支出与立项可行性研究的差异是由于合同签订时确定的研发任务有增加等,均不应归属于科研立项阶段的责任。

2.4.2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成功与否决定了科研项目的成败,此阶段的绩效评价应以科研项目执行效果为基准。鉴于科研项目效益以社会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的特点,科研项目执行阶段的绩效评价应按定性和定量两类标准入手,建立以项目执行效果为重点,以项目支出合理性为辅助,多部门平行考核的绩效评价体系,从目标到结果、从时间到空间、从内容到结构,多角度分析项目执行和预算管理效果,评定相关部门责任。

在定性标准确定上,应注重评估“预算编制合理性”“预算管理过程控制能力”“部门间协作能力”等。内容可包括:部门对项目执行的协作性、原定项目计划执行情况、人力和资金对项目的保障情况、项目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项目计划制订的合理性等。

在定量标准的确定上,应查实科研项目执行的综合效益,从资源投入效益、经费控制效果、任务完成效率、科研经费支出与任务计划的配比度以及预算执行的偏离度等多个方面与预算进行比较,评价科研经费支出对企业经营效益的贡献。指标可包括:项目到款与资源投入比、经费支出与任务工时比、人工成本与任务工时比、经费支出额与预算额下降比以及实际任务工时与预算任务工时比等。

为防止出现按预算期间评价割裂科研项目整体性效益,而得出不合理绩效评价结果的现象,应合理评估预算期内经费支出的长短期效益。对可能产生长期效益的经费支出,应分期确认其经费支出成本,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例如,为科研项目研发购置的大额设备支出,需在科研项目后续预算期内长期使用,此类支出就应分期确认其资源投入成本。

2.4.3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科研结题阶段的工作内容是防范质量风险,防止成果偏差并纠正错误,此阶段的工作结论决定了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和效益,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和必然性。因此应从项目风险管理效果和项目成果效益两方面评价相关部门的业绩。

在风险过程管理方面关注评价项目管理实施过程对风险控制的效果,以及效果与经费支出的关系,将发现错误纠正偏差的经费支出与日常管理经费支出区分考核。

在项目成果效益方面应关注长、短期效益,包括:项目结余情况、项目成果的产出效应以及项目成果对企业的品牌效应等。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的绩效评价是对科研项目的最终效益评价,是对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价,与预算期的绩效评价存在期间性差异,应注意项目责任和成绩的延展性,正确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与业绩。

3 结 语

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的实施以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基础。实施过程需从项目管理的顶层设计开始,以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将预算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分支,利用信息化系统,全面集成项目计划管理与预算管理数据,做到任务计划与资源管控的全流程同步,最终完成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目标双向合并。

主要参考文献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篇8

【关键词】企业;科研项目;管理;项目资金;预算

一、引言

从当前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企业科研管理往往对项目立项、上报经费的拨款、结题审计、研究等几个大的环节方面比较重视,而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其效益关注不够。与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相比,企业对拨付的科研经费和自筹的科研经费管理过于粗放,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收支核算的好坏和结题的财务审计报告是否通过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

二、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科研项目立项的预算科目缺乏合理的预算。根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第三章规定,经费的支出范围中,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咨询费、会议费、管理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档案/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费用等十二个科目。首先,有些单位在申请课题时,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往往对课题研究工作中的经费支出情况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和估算,而是为了尽量增加申请经费支出类别和数额。其次,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由于缺少财务知识,所编制的项目预算经费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中实际所需的成本,造成预算编制科目与实际发生的费用不一致,实际经费超支。再次,有的企业管理部门对科研人员考评只认科研项目第一负责人、科研论文第一作者,致使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方面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导致申报项目规模小而数量多,科技含量不高,没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企业匹配的自筹资金投入大,这样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困难,使得团队的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受限,科研创新的学科优势互补和交叉集成效应难以实现,影响了重大科技成果的投入产出和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项目(课题)首先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实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其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尽管许多科技企业制定有详尽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资金来源的多层次、多元化,尤其是在横向经费管理方面,不容易被监督控制,导致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执行乏力。

3.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成本难以计量。科学研究与企业经营有着密切联系,把科学研究成果推向市场,用纵向科研经费作横向课题的实验经费或其他研发支出,使科研项目的成本难以准确计量;企业对从事科研所用的房屋、水电费、交通用车、仪器设备使用费以及科研人员的工资、科研津贴、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从企业成本费用列支,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开支范围。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成本核算”,实际上是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将经费花在何处,用途是否与科研管理条例规定的科目有关,科研、财务等部门缺乏协作审核,加之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项目是他们争取来的,因而出现了科研经费支出无序性和随意性,“专款未必专用”,而且支出结构也不尽合理。

4.科研项目结余资金处理不明晰。科研项目在预算编制时,各单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尽量多报预算,使得预算编制脱离实际工作;预算内容没有细化到具体开支项目上,缺乏可操作性;科技项目支出预算缺乏可比性和参考性,影响了预算编制数与执行数的差异性。预算编制的不准确、不细化导致科研项目资金不能按阶段及时用出去,形成结余。单位为了不使结余资金上缴,申请项目延期结题,集中采购支出经费,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使课题的预算收入和研发支出不匹配,同时也给财务核算和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5.科研资产管理混乱、材料领用大进大出、设备利用率低。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名义上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处等部门共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科研用较多。其次,由于科研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有些科研项目购置了固定资产,课题完成后固定资产使用率低下,造成科研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闲置长久不用,不仅占用了大量科研资金,而且设备利用率不高。再次,企业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等无形资产管理措施也非常薄弱,造成被侵权事件的发生和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6.科研项目资金流失严重。目前,研发机构科研项目资金来源主要由纵向、横向和企业自筹专项三部分组成。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由于其来源的多样性,有科研收入、有企业与事业合作项目以及其他单位投资等等,大部分要以科技服务或科研成果作为企业的投资回报。纵向财政资金(无偿性)和企业自筹专项按规定纳入科研管理经费的管理范畴,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失控。

7.科研经费绩效考评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首先,现存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规范作用不强。其次,企业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绩效考评管理监督检查意识不强现象,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尚未建立经费监管下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技术水平与经费开支的综合考核没有开展,成为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1)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断完善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企业科研部门、财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财经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科研部门、财务等各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断完善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体制。(2)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建立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度。根据科研项目性质和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实行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和核算,避免科研项目支出挤占科技企业日益紧张的经营费用,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以报销,国家明确禁止的消费项目严禁在科研经费中开支,建立科研经费审批权限制度,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盲目性、随意性,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3)加强科研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利用科研经费或结题经费购置的资产,按照国家和省级有关规定均属国有资产,企业应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核算、管理和处置,以达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目标,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4)制定科技企业科研结算管理办法,强化结题经费管理。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通称禁令)的第六条禁令明确规定:“严禁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科技企业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内部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办法,明确科研课题的结账时间和课题剩余经费的使用方向,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科研合同,按规定及时结题。(5)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建立健全科研经费核算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企业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努力构建以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管,资产管理部门、审计和行政部门参与的管理监督信息系统。(6)开展科研经费的结题审计和效益审计,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首先,课题结题审计是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其次,绩效考评注重的是科研结果的评价,而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科研支出目标的实现程度,很少有人将其纳入其中进行评价。因此,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经费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

参 考 文 献

[1]张振刚.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会计.2007(5)

[2]姬长全,张文颖,翟祥.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J].现代商业.2008(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