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8篇

时间:2023-05-23 09:01:27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篇1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准则

企业档案工作对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准则。档案工作者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来讲,就是要正确履行《档案法》的义务;较全面地了解党和国家各时期的方针、政策;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卓识的远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应具备甘愿寂寞、甘受清贫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全身心地投入到档案工作中,才能坐得住凳子,不被外面得世界所左右,将自己主动融入知识经济的主战场,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行业特点,一切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项中心工作,将档案这一重要的知识载体,自觉地融入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去,从而发挥档案资源的巨大作用。

二、精湛的业务素质是企业档案工作者立身之本

精湛的业务素质是档案工作者必不可缺少的,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档案工作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档案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和文化等广阔的知识领域。种类繁多的档案形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机构或人物,具有很多不同的复杂的特点。对它们的管理和使用,实际上就是对它们内在的知识内容进行不断地分析与综合,使其便于科学的利用,充分发挥其参考凭证作用。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对分散的各种档案等进行处理和整编,进行科学地整理与鉴定,选择与编研有价值的材料,主动向利用者提供系统的知识。这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体说来,档案工作是由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检索、利用、编研等各项业务环节有机地构成的。这些环节都有一定专业的研究领域。例如,整理工作必须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全面具备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

(二)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系统的档案基础理论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素质。档案工作者要适应知识经济,必须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使档案管理与企业工作同步发展。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档案管理学,而且还有文书学、档案文献编纂学、科技档案学、中国档案史、外国档案史、档案学理论与历史、档案学概论、档案保护技术学等等。全面系统地掌握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必须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要全面学习,持之以恒,既要有计划地学习档案学的专门著作,又要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规章、实施办法等文件。二是要勇于实践,认真总结。实践出真知,通过总结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要总结成功的经验,而且要总结失败的教训,通过总结,探索档案工作的规律。

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是对档案工作者的办事能力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档案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反映。办事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此,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的技术能力、具有参与能力和高效管理能力,还应该具有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和高效服务的能力。

(三)还需要及时掌握和熟练应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随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档案工作者还必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档案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编研工作对档案工作者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对编研作品质量高低,起着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求档案工作者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来管理档案。

总之,档案工作者对知识面的要求很广,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一定的文字、文化水平,以及一定的有关专业知识水平。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知识面要求更宽,应该是个“多面手”;做内部管理和编研工作的,知识不仅要有广度,而且要有深度,要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业务素质,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要热爱档案事业。热爱自己的事业,愿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贡献一切力量,这是档案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的职业思想。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它,体会它的意义,才能感觉到档案中的乐趣。热爱才有追求,追求才能勤奋,勤奋才有成果。

要有珍档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者甘当幕后角色,甘做人梯,默默无闻,扎实工作。企业档案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拼搏的顽强作风,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要有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的品质。档案部门既无钱,又无权,条件又很差,开展工作难度大,终日在做繁琐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提供利用等具体业务,这些工作许多都是在库房理关着门进行的,是不被人们了解的。特殊的环境,需要档案工作者培养一种甘于寂寞,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品质,充分体现自身的人才价值。

四、企业培养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人的智力、人的素质是不能引进的,对于培养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来说,关键是教育。因为教育是提高档案工作者必不可缺少的“充电器”。知识的产生和获得必须依赖于教育,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时代,教育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会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只有依靠教育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持续地推动企业的发展。档案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所以必须为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唱配角的档案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篇2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准则

企业档案工作对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准则。档案工作者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来讲,就是要正确履行《档案法》的义务;较全面地了解党和国家各时期的方针、政策;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卓识的远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应具备甘愿寂寞、甘受清贫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全身心地投入到档案工作中,才能坐得住凳子,不被外面得世界所左右,将自己主动融入知识经济的主战场,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行业特点,一切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项中心工作,将档案这一重要的知识载体,自觉地融入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去,从而发挥档案资源的巨大作用。

二、精湛的业务素质是企业档案工作者立身之本

精湛的业务素质是档案工作者必不可缺少的,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档案工作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档案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和文化等广阔的知识领域。种类繁多的档案形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机构或人物,具有很多不同的复杂的特点。对它们的管理和使用,实际上就是对它们内在的知识内容进行不断地分析与综合,使其便于科学的利用,充分发挥其参考凭证作用。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对分散的各种档案等进行处理和整编,进行科学地整理与鉴定,选择与编研有价值的材料,主动向利用者提供系统的知识。这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体说来,档案工作是由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检索、利用、编研等各项业务环节有机地构成的。这些环节都有一定专业的研究领域。例如,整理工作必须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全面具备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

(二)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系统的档案基础理论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素质。档案工作者要适应知识经济,必须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使档案管理与企业工作同步发展。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档案管理学,而且还有文书学、档案文献编纂学、科技档案学、中国档案史、外国档案史、档案学理论与历史、档案学概论、档案保护技术学等等。全面系统地掌握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必须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要全面学习,持之以恒,既要有计划地学习档案学的专门著作,又要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规章、实施办法等文件。二是要勇于实践,认真总结。实践出真知,通过总结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要总结成功的经验,而且要总结失败的教训,通过总结,探索档案工作的规律。 

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是对档案工作者的办事能力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档案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反映。办事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此,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的技术能力、具有参与能力和高效管理能力,还应该具有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和高效服务的能力。

(三)还需要及时掌握和熟练应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随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档案工作者还必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档案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编研工作对档案工作者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对编研作品质量高低,起着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求档案工作者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来管理档案。

总之,档案工作者对知识面的要求很广,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一定的文字、文化水平,以及一定的有关专业知识水平。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知识面要求更宽,应该是个“多面手”;做内部管理和编研工作的,知识不仅要有广度,而且要有深度,要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业务素质,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要热爱档案事业。热爱自己的事业,愿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贡献一切力量,这是档案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的职业思想。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它,体会它的意义,才能感觉到档案中的乐趣。热爱才有追求,追求才能勤奋,勤奋才有成果。

要有珍档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者甘当幕后角色,甘做人梯,默默无闻,扎实工作。企业档案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拼搏的顽强作风,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公务员之家要有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的品质。档案部门既无钱,又无权,条件又很差,开展工作难度大,终日在做繁琐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提供利用等具体业务,这些工作许多都是在库房理关着门进行的,是不被人们了解的。特殊的环境,需要档案工作者培养一种甘于寂寞,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品质,充分体现自身的人才价值。

四、企业培养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人的智力、人的素质是不能引进的,对于培养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来说,关键是教育。因为教育是提高档案工作者必不可缺少的“充电器”。知识的产生和获得必须依赖于教育,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时代,教育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会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只有依靠教育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持续地推动企业的发展。档案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所以必须为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唱配角的档案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篇3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基本素质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档案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档案法律、法规,全面细致、扎实认真地做好企业档案基础工作,牢牢掌握企业档案信息源开发利用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发展企业和谐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门业务工作,是一项涉及多种专业,多种学科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一批具备一定的档案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和较高政治素质的档案专业的专门人才。档案管理的特点、性质、任务决定和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1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准则

企业档案工作对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准则。档案工作者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来讲,就是要正确履行《档案法》的义务;较全面地了解党和国家各时期的方针、政策;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卓识的远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应具备甘愿寂寞、甘受清贫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全身心地投入到档案工作中,才能坐得住凳子,不被外面得世界所左右,将自己主动融入知识经济的主战场,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行业特点,一切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项中心工作,将档案这一重要的知识载体,自觉地融入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去,从而发挥档案资源的巨大作用。

2精湛的业务素质是企业档案工作者立身之本

精湛的业务素质是档案工作者必不可缺少的,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企业档案工作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档案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和文化等广阔的知识领域。种类繁多的档案形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机构或人物,具有很多不同的复杂的特点。对它们的管理和使用,实际上就是对它们内在的知识内容进行不断地分析与综合,使其便于科学的利用,充分发挥其参考凭证作用。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对分散的各种档案等进行处理和整编,进行科学地整理与鉴定,选择与编研有价值的材料,主动向利用者提供系统的知识。这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体说来,档案工作是由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检索、利用、编研等各项业务环节有机地构成的。这些环节都有一定专业的研究领域。例如,整理工作必须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全面具备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

2.2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系统的档案基础理论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素质。档案工作者要适应知识经济,必须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使档案管理与企业工作同步发展。

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档案管理学,而且还有文书学、档案文献编纂学、科技档案学、中国档案史、外国档案史、档案学理论与历史、档案学概论、档案保护技术学等等。全面系统地掌握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必须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要全面学习,持之以恒,既要有计划地学习档案学的专门著作,又要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规章、实施办法等文件。二是要勇于实践,认真总结。实践出真知,通过总结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要总结成功的经验,而且要总结失败的教训,通过总结,探索档案工作的规律。

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是对档案工作者的办事能力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档案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反映。办事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此,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的技术能力、具有参与能力和高效管理能力,还应该具有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和高效服务的能力。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可以说,知识经济就是知识创新,创新的经济。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面向未来,面向知识经济,首先,档案工作者观念要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础。无可否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仍然存在。所以作为当代档案工作者,决不能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而应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观念。观念创新了,工作就会出新思路,新招数。其次,多干实事,少说空话。这是开拓创新的必然要求,又是巩固发展大好形势,搞好档案工作的基本经验。再次,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抓住机遇,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有一种使命感,认认真真抓创新,扎扎实实促发展,把档案工作“无所作为”的困惑转变为“大有可为”的振奋。要兴利除弊,大胆改革,使档案工作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谓高效服务的能力,就是把服务于知识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作为企业档案工作者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而服务意识的强弱,服务效率的高低,事关企业事业的发展。为此,档案工作者要提高企业档案工作的科技含量,强化服务手段,开拓服务渠道,使档案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也只有这样,档案工作者因为“有为”而就“有位”了。

2.3还需要及时掌握和熟练应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随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档案工作者还必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档案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编研工作对档案工作者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对编研作品质量高低,起着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求档案工作者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来管理档案。

总之,档案工作者对知识面的要求很广,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一定的文字、文化水平,以及一定的有关专业知识水平。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知识面要求更宽,应该是个“多面手”;做内部管理和编研工作的,知识不仅要有广度,而且要有深度,要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

3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业务素质,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

要热爱档案事业。热爱自己的事业,愿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贡献一切力量,这是档案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的职业思想。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它,体会它的意义,才能感觉到档案中的乐趣。热爱才有追求,追求才能勤奋,勤奋才有成果。

要有珍档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者甘当幕后角色,甘做人梯,默默无闻,扎实工作。企业档案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拼搏的顽强作风,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

要有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的品质。档案部门既无钱,又无权,条件又很差,开展工作难度大,终日在做繁琐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提供利用等具体业务,这些工作许多都是在库房理关着门进行的,是不被人们了解的。特殊的环境,需要档案工作者培养一种甘于寂寞,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品质,充分体现自身的人才价值。

4企业培养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4.1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人的智力、人的素质是不能引进的,对于培养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来说,关键是教育。因为教育是提高档案工作者必不可缺少的“充电器”。知识的产生和获得必须依赖于教育,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时代,教育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会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只有依靠教育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持续地推动企业的发展。档案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所以必须为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唱配角的档案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4.2加强继续教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的内容和服务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档案专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未经岗位培训的档案工作者来说,强化继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继续教育是对档案工作者进行知识和技术更新、提高的有效途径。通过继续教育,以达到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开发档案人员的创造能力及管理水平,以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4.3提高培训质量。只有经过培训,掌握了丰富知识的人,才是最大的财富。知识经济的到来,迫使我们在人才培训或培训机制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调整、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要进行重新审视和改变,更新教育和培训观念,改革传统的办学和培训思路,应试教育必须从档案人员的素质、智能所取代,突出企业档案教育特点和实践的针对性,注重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秦斌歧.浅谈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郑红.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几点思考[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篇4

关键词:会计档案;质量管理;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16-01

会计档案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观上,它是制定一个单位财务计划的数据源,又是进行科学经济决策的信息源;宏观上,它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文献源,是有利于历史研究的记忆库,又是储备会计工作经验、智慧和技术的知识库。会计档案如此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会计档案的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收集不完整,归档不及时、整理不规范、利用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会计档案作用的发挥。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分析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流程,研究基于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会计档案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是当前加强会计档案建设,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最值得尝试的一种途径,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会计档案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

(一)理论依据

档案管理学的管理对象包括文书档案、专门档案和科技档案。会计档案是专门档案的一个重要门类,档案学的基本原理应当是会计档案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会计档案管理必须始终坚持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会计档案质量管理必须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要求,强调会计档案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与全方位质量管理。会计档案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对会计档案管理流程分析,质量要素分析及岗位职责分析的基础之上。

(二)法规标准依据

遵循法规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是保证会计档案质量的根本途径。会计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标准主要包括1996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于1999年1月1日颁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1978年颁布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三)实践依据

在充分依据档案学基础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加强会计档案质量管理还必须具体分析会计业务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把握会计档案的形成发展规律,紧密结合会计档案管理实践,制定行之有效、具备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质量控制方案。

二、基于过程的会计档案质量控制方法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要求和过程方法的基本理念,应从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对会计档案管理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一)会计档案收集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严格依据归档范围,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各立档单位应结合本单位会计档案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本单位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第二,严格归档时间,确保档案按时归档。会计档案收集工作应严格遵照会计部门保管一年期满应移交归档的规定,保证会计文件材料按时归档。第三,严格执行归档要求,确保档案归档质量。各立档单位根据会计档案归档的宏观规定以及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明确而严格的具体要求,保会计档案的归档质量。

(二)会计档案鉴定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严格遵循标准规范,准确判定保管期限。各立档单位鉴定人员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对档案的保管期限进行准确判定。第二,全面掌握利用信息,合理处置到期档案。继续保存仍然具有利用价值的会计档案,集中销毁不再具有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第三,确保档案安全保密,严格遵守销毁流程。各立档单位应指定专人销毁档案,档案的销毁应当严格遵守销毁工作流程。

(三)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第一,严格遵循分类方案,准确定位档案属性,各立档单位要根据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的质量要求,合理确定分类方案;第二,准确揭示文件内容,完整填写卷内文件目录;第三,准确拟制案卷题名,规范案卷编号。依据分类方案,排列案卷,全面反映案卷内容,完整填写案卷目录。

(四)会计档案利用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制度上,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的借阅制度、严格会计档案借阅手续。各立档单位应对档案的利用范围、利用方式、批准手续以及归还案卷的检查作出明确规定;第二,手段上,编制多种检索工具、提高利用需求的反应速度。第三,功能上,拓展会计档案的服务利用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利用需求。要探索会计档案服务利用的多种途径,根据利用者的不同需求,既可以提供会计档案副本或复制品,也可以提供会计档案原件,还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或者提供会计档案信息加工品,满足利用者的不同利用需求。

作者单位:61786部队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R埃文斯,威廉.M.林赛.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敖景.ISO9000:2000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策划[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3]孙磊.质量管理实战全书[M].北京:人民有点出版社,2011.

[4]冯家春.企业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J].档案与建设,2005,06.

[5]闫汉东.谈会计档案收集工作[J].档案天地,2006,04.

[6]魏黎.会计档案质量控制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档案,2009,04.

[7]唐力,张靖.会计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利用[J].交通财会,2005,06.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篇5

关键词:范式;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范式理论因其对推动管理转型和管理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管理领域更为突出。但对于范式、管理范式、范式理论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等的探讨,目前在档案学界尚属罕见。本文就这几个问题予以简单介绍,以期加深档案工作者对范式理论的理解,推动该理论在档案管理中的完善与转型。

一、当前档案管理范式的发展和转变

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历史时代决定着档案管理的内容和方式。纵观我国档案管理发展的历史,先后经历了档案史料管理、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和档案知识管理四种管理范式。

目前,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正在向自动化方式转变,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之中,伴随而生的大量电子文件逐步成为档案信息的主要传播形态,信息技术转化成为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最直接的要素;以网络为基础的档案信息平台初步建立,数字档案馆成为信息管理新的组织单位和功能单元。档案信息管理打破了原有的全宗、年代、机构和专题、专案等界限,追求更大范围信息的收集、储存和输出,信息资源共享将成为现实。而我国的档案管理正处于由档案实体管理向档案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过渡阶段,档案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还没有重大突破,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对此要有清醒认识,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在原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全面推进和实现从传统的档案史料管理范式、实体管理范式向信息管理范式、知识管理范式的转变。而对此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的,是档案工作者的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

二、构建基于“社会本位”维度下的档案管理新模式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为推进我国的改革,也为实现国人千年期盼之“中国梦”,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的改革在深入推动,内在需要档案管理这一社会管理活动必须变革,构建起以服务为理念、以公众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档案管理新范式,实现改革管理范式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以实现其服务公共利益的本质目标。

(一)公共利益DD档案管理价值取向的回归。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究其缘由,在于公共权力作为一种从属性权力,其本质来源是社会公众,假使其价值取向未能落脚于社会公众,其合法性必然遭受质疑。传统“行政本位”档案管理范式无疑就是忽视公共需求、公共利益的典型表现,为社会公众所质疑其公共性,与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性资源是明显不符合的。“社会本位”档案管理范式的构建,最大程度地将“公共利益”考虑进来,始终立足于“公共利益”的实现作为其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公众对于档案管理资源利用的基本需要,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层面而非政府层面的共享,档案管理的最终价值取向则是通过“档案”来重构“社会记忆”和传承“社会文明”。因此,“社会本位”档案管理范式强调开放性、共享性、免费性,唯有如此,才能彰显档案管理的价值取向回归。

(二)服务公众DD档案管理理念的本质。现代公共管理的核心意涵是以人为本、服务本位,以满足公众基本需要为出发点,以企业管理模式来重塑政府形象,引入竞争机制,让公众获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服务力。档案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公共管理的模式,必须将其管理理念定位于服务公众的基础上,并以此作为工作评价的标准。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传统管制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然失去竞争力,更弱化政府的公众权威,由此凸显档案管理“行政本位”的“肌无力”。“社会本位”档案管理新范式的引入,要求档案部门确立服务宗旨、树立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水平来为公众提供有效的、方便的、高质量的档案利用服务。这一转变,对于改善档案部门工作作风以及优化服务公众的形式,必将产生难以料想的“正能量”。

(三)多元格局DD档案管理组织机构的呈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共存的社会结构,公众的需求也开始彰显多元化趋势,原本政府“一元独大”的格局将被打破,从而形式包括政府在内的扁平式社会多元结构,以实现公众基本权益。在此过程中,档案部门必须深化改革,秉承“政事分开、局馆分立”的原则,从行政机构中分离,成为保存与传播社会文化财富的独立性机构。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档案管理、利用、开发,必须打破档案仅由档案馆独家“经营”的态势,建构起档案管理部门为主,民间组织、私人组织以及公众协同参与的“立体共管”之多元管理格局,为更好地实现服务公众的目标奠定根基,以实现类型广泛、覆盖面广、活力尽显的现代档案工作网络和机制。

三、社会的变迁对档案管理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档案管理活动将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管理主体必须对自身管理价值取向和管理理念有一种清楚、完整的、合乎理性的认识,才能目标明确地组织自己的管理实践。并在充分掌握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管理范式理论研究与实践效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转型期社会主客观环境与档案管理领域内部的变化,充分运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档案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从管理的价值取向、管理思维、管理机构、管理方式与手段、管理效果等多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取得一定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和实现从传统的史料管理、档案实体管理范式向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范式的转变,根据档案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大众化和信息化走向,在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资源优势、知识优势、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广泛满足政府,组织的管理乃至个人休闲对档案信息的需求,达到“效率”、“公平”、“服务”三者的有效统一。这既是档案界一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丁华东.档案管理范式的转型与社会变迁[J].档案学通讯,2012(06):8-11.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篇6

关键词:档案本质属性;观点;困惑;策略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about 20 kinds of ideas about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archives have come out, among which its “nature of original record” is regarded as its mainstream idea. The ideas nearly reflect the fundamental cognition from six different standpoints. After unscrambling them,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has realized there ismuch confusion in the research. The paper is about to deal with the strategy choices to clear the confusio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cognition basepoint, common-view terrace and boundary, and cognition method.

Keywords:essential attribute of archives; ideas; confusion; strategy

自1981年初,姚史清先生提出“原始记录是档案质的规定性”,[1]揭开新时期档案本质属性探索序幕至今,档案本质属性观点已近20种,其中,“原始记录性”说为主流观点,其余皆为“散户”之见。30年来,各种观点在论争中不断爆发,又在爆发中不断论争,呈现出一种奇特景观:既见不同观点相互论争,又见“散户”共同挑战主流,此起彼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反映了“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也透露了矛盾错综的学术乱象,令人喜忧参半。本文以文件和档案非同一事物为前提,讨论档案本质属性研究。

1档案本质属性观点简析

1.1档案形成过程解析。欲认识档案本质属性,必先了解档案从何处来、为何而来、向何处去、为何而去等基本问题,即档案形成过程。为此,笔者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档案形成过程的基本路线解析如下:

1.1.1本图主要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解析档案形成的基本过程,其中,略作修改之处,是文件的工具作用和前档案的凭证作用既有共生关系,也有承续关系。即,一方面,文件为处理事务提供工具,前档案为处理事务提供凭证,同为处理事务的必然产物,只不过前者是完全的,后者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按照人类处理事务规律,文件工具作用发挥在前,前档案凭证作用发挥在后,并为验证文件作用是否发挥、怎么发挥、发挥怎样等提供内容、方式、时间和空间等实据。

1.1.2如图所示,档案形成过程中,先有文件和档案,后有文、档管理工作,即文、档在前,其管理工作在后,而不是相反。且档案和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分为两个阶段,前阶段为前档案(半现行文件)及其管理工作(属文档形成者职能,为其提供办事凭证和验证实据,可自管或托管),后阶段为档案(非现行文件)及其管理工作(属社会档案部门职能,为社会提供历史文化信息),可见,前者在于“利己”(为形成者服务),后者在于“利他”(为社会服务)。

1.2档案本质属性观点基本解读。以档案形成过程解读档案本质属性诸观点,大致反映出六种不同立场的基本认识,笔者试撮要简析,以商同仁。

1.2.1以文件本质属性代替档案本质属性。其代表性观点是原始记录性说。此说建于整个文件运动的认识基础之上,根据各阶段文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致性,确定不同阶段文件都具有原始记录性的共同本质属性。这种只见各阶段文件共性而抹杀其个性的无差别观,反映了早期广义文件概念(即文件包含档案)泛化的粗放型认识。当然,从广义文件概念来看,此论显然无可非议。但从我国社会分工来看,广义文件概念并未得到社会认同,根据主要有三:一是管理体制不同,文件和档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机关;二是法规制度不同,文件没有专门立法,现行规定只有行政性规章,档案既有专门立法,还有以档案法律为主体的法规体系;三是社会属性不同,文件尚未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事业,档案已是一项独立的社会事业。再说,档案学已是一门独立二级学科,文件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可见,用文件涵盖档案于理不合。如果无视我国国情,一厢情愿地主张,以致泛化广义文件概念,不仅无益于档案学理论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发展,而且,势必造成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不利于相关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最终导致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科“被边缘化”,以致档案人看不清未来前途(绝非危言耸听)。基于此,笔者不主张用广义文件概念取代我国传统文件概念和档案概念,故不敢苟同原始记录性是档案本质属性的观点,因其未将文、档区别开来,质言之,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来说,它所揭示的是文件本质属性,而非档案本质属性。但因其影响时间长、范围广,故不少人一时难以接受质疑者意见。

1.2.2以档案管理行为代替档案本质属性。其观点有保存备查性、备以查考性、归档和集中保存性、鉴定和整理、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性等说。诸说均建于半现行文件和非现行文件管理工作的认识基础之上,即将管理工作的环节或目的作为档案本质属性。其令人难以接受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缺乏实践依据,前述已知,先有档案后有档案工作,换言之,没有档案就没有档案工作,因此,认识档案本质属性,只能从档案本身出发,才能抓住根本。否则,从档案工作出发,岂非缘木求鱼?二是不符合逻辑规律,如前所析,档案和档案工作之间既为因果关系,又非同类概念(档案为事物,档案工作属行为),因此,若用档案工作来揭示档案本质属性,岂非因果颠倒、逻辑混乱?如此观点,既然缺乏实践和理论的依据,就不可能科学合理地揭示档案本质属性,欲令人信服,愚以为难矣。

1.2.3以文件本质属性和档案管理行为代替档案本质属性。其观点有三属性的交集说、原始记录与归档保存备查性说。该说看到了前两类观点的认识局限和理论缺陷,试图扬长避短,吸收其合理的思想因素和理论成分,以综合归纳方式揭示档案本质属性。令人遗憾的是,该说看似优化了前两类观点,实则继续并集合了其思维短板,反而距离科学的认识观和方法论更远,完全有违立论者更新观念、发展科学之初衷。

1.2.4以档案一般属性代替档案本质属性。其观点有信息性说、结构性说、内在有机联系性说。该说虽看到了档案的某一方面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并非专属档案,不足以将档案与非档案区别开来,故未能准确揭示档案本质属性,其可信度不足道也。虽如此,但它们立足于档案本身探索档案本质属性的思维角度、路线和方法,却值得充分肯定。倘若继续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使视点再准确一点、视域再扩展一点、透视再深刻一点,其认识和发现将会距真理不远矣。

1.2.5近似于档案本质属性。其观点有非现行性、历史再现性、可追溯性等说。笔者以为,较之其他观点,它们更有助于揭示档案本质属性。理由如下:从档案发展史来看,档案不仅是“一个历史经验基因库”,而且,也是“一个历史思想基因库”,它具有“实用性+记忆性”的价值特性。[2]这些观点,正是基于对档案价值特性的认识而形成的理论概括,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近似于档案本质属性,或者说,距离档案本质属性的科学认识也许仅有一步之遥。虽如此,但这一步之遥的目标,据笔者看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要想准确探寻出来,尚需博采众长的胸怀、透视云雾的眼力、艰苦跋涉的毅力和勇攀高峰的胆识,否则,只能留下“寻隐者不遇”的遗憾。

1.2.6以文件本质属性及其后续作用定位档案本质属性。其观点有直接历史记录事后有用性、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的潜在有用性两说。它们从考量文件后续作用入手,来定位并揭示档案本质属性。虽然,其论述用语及含义不尽相同,但其论述方式却完全一致,即通过文件本质属性(直接历史记录、原始记录性)链接后文件特性(事后有用性、潜在有用性)的论述方式,对档案本质属性进行理论抽象和概括。倘以上解读未有违两说原意,则启示我们:研究档案本质属性应立足档案本身,文件本质属性只是认识档案本质属性的参照系,而非档案本质属性,更不能取代档案本质属性。因此,在档案本质属性研讨中,两说无疑对理论创新和深化认识有所助益。只不过,两说尚存两点疑窦:一是所谓“事后有用性”与“潜在有用性”,稍嫌活泛和玄虚,不便把握;二是将文件本质属性作为档案本质属性的论述成分,似画蛇添足,有嫌冗余。

2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的困惑

解读档案本质属性诸观点,笔者对其研究甚困惑:

2.1研究对象的确当性与不当性。何为档案本质属性研究对象?有人认为,这并非问题,即使当做问题,也是伪命题,因为,答案本已清楚:“档案”。其实,除“档案”外,还有四种答案,笔者分为以下两类:

2.1.1研究对象确当。这是指研究者以档案为特定指向,通过系统分析和比较档案与非档案的质的规定性,揭示档案本质属性,使档案和非档案区别开来的认识过程。如此观点,有非现行性说、信息性说、直接历史记录事后有用性说、历史再现性说、可追溯性说、结构性说、内在有机联系性说、凭证性说、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的潜在有用性说等。

2.1.2研究对象不当。这是指研究者以档案相关事物为特定指向,通过系统分析和比较一定的档案相关事物与一定的非档案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试图揭示档案本质属性,使档案和非档案区别开来的认识过程。如此观点较为复杂,主要存在四种情况:一种以文件本质属性代替档案本质属性,扩大了研究对象,如原始记录性说;一种以档案管理行为代替档案本质属性,异化了研究对象,如保存备查性说、备以查考性说、归档和集中保存性说、鉴定和整理说、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性说;一种以文件本质属性和档案管理行为代替档案本质属性,扩大并异化了研究对象,如原始记录与归档保存备查性说;一种将文件本质属性、档案一般属性等混为一体来认识档案本质属性,混乱了研究对象,如三属性的交集说。

2.2研究思路的循环性与不循环性。档案本质属性研究可有不同的思维模式,研究中或反映了相同的思维模式,或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模式,现分析如下:

2.2.1研究思路循环。这是指研究者对档案本质属性的探索被局限于某一种思维模式范围内,所形成的观点或大同小异,或实同名异,即所得结论基本上根植于同一认识基点,或者说,其思维路径围绕着一个相同的认识范畴作环形运动。如,保存备查性说、备以查考性说、归档和集中保存性说、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性说,均以档案管理行为作为其思维模式;再如,直接历史记录事后有用性说、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的潜在有用性说,均以文件后续作用作为其思维模式。因此,研究思路的循环性亦可谓之研究思维的同向性。

2.2.2研究思路不循环。是指研究者对档案本质属性的探索不为某一种思维模式所局限,其观点与其他观点或迥然不同,或大异小同,即其结论与其他观点不根植于同一认识基点,即其思维路径围绕着不同的认识范畴作放射运动。如,原始记录性说、历史再现性说、非现行性说、结构性说、内在有机联系性说、凭证性说、备以查考性说,其思维模式均不相同。因此,研究思路不循环性亦可谓之研究思维异向性。

2.3研究层面的明确性与模糊性。档案本质属性研究过程中,各种观点在认识层面上有所不同,出现了宏观层面(广义档案,下同)、微观层面(狭义档案,下同)、宏观与微观结合(广狭兼具)三种认识平台。

2.3.1研究层面明确。这是指研究者或从宏观层面,或从微观层面探索档案本质属性,虽然观点大相径庭,但认识层面明确,论述过程清晰。如原始记录性说、历史再现性说、非现行性说、凭证性说、信息性说等,均从宏观层面认识档案本质属性;保存备查性说、备以查考性说、归档和集中保存性说、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性说,均从微观层面认识档案本质属性。

2.3.2研究层面模糊。指研究者探索档案本质属性的认识层面不明确,既非宏观,也非微观,由于认识层面不清,论述过程犹如“雾里看花”。如三属性的交集说、直接历史记录事后有用性说、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的潜在有用性说,其研究层面令人难以把握。

2.4研究视角的一定性与不定性。综观档案本质属性研究各种观点,大致可分为“自然”形成、“人为”形成、综合形成三种认识视角。

2.4.1研究视角一定。这是指研究者或从自然形成,或从人为形成的视角来探索档案本质属性,虽然立场和观点对立,但视角清楚,论证集中,结论明确。如,原始记录性说、非现行性说、信息性说、历史再现性说、可追溯性说、结构性说、内在有机联系性说、凭证性说等,均体现了档案本质属性自然形成的基本认识;保存备查性说、备以查考性说、归档和集中保存性说、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性说等,则反映出档案本质属性人为形成的基本认识。

2.4.2研究视角不定。这是指研究者探索档案本质属性的视角不确定,既全非自然形成,也全非人为形成,由于视角不一定,其论证和结论显得有些勉强凑合或生搬硬套。如,直接历史记录事后有用性说、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的潜在有用性说、三属性的交集说、原始记录与归档保存备查性说等。

2.5研究方法的单一性与综合性。在档案本质属性探索中,学者们独立或综合运用了哲学、信息学、管理学、档案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

2.5.1研究方法单一。这是指研究者主要运用某一种学科基本原理或某一种理论观点来研究和揭示档案本质属性。如,原始记录性说主要运用档案学基础理论;凭证性说、保存备查性说、备以查考性说、归档和集中保存性说、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性说主要运用档案管理学应用理论;非现行性说主要运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信息性说主要运用信息论学说等。

2.5.2研究方法综合。指研究者运用多种学科原理或多种理论来综合研究和揭示档案本质属性。如,直接历史记录事后有用性说、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的潜在有用性说综合运用了档案学、信息学、预测学理论,历史再现性说、结构性说、内在有机联系性说则综合运用了哲学、信息学、管理学、档案学理论,等等。

以上论析的对立关系并非绝对的,一是相对于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特点比较而言的,二是相互之间或有某些交叉之处,三是为简便论述以期引起关注。

3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的策略选择

随着档案理论和实践发展提速,档案本质属性的基础理论作用和研究价值日益凸显出来,虽然,研究历经卅年并成就斐然,但冷静思量,面对困惑,笔者以为,现在正处继往开来的“瓶颈”阶段,继什么、如何继与开什么、如何开,需要档案学界举力聚智,谋划方略,破解难题,走出困局,开创未来。

3.1科学定位认识基点。档案本质属性认识基点就是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的逻辑起点,综观诸观点,其逻辑起点较为复杂,或信息,或文件,或档案,或档案管理,或文件兼档案,或文件兼档案管理,等等,意见纷繁,莫衷一是,争论频发,各执一词。当此之时,科学定位认识基点,确定研究逻辑起点,应是探讨档案本质属性的第一要务。笔者以为,研究一事物本质属性,当以该事物本身为对象,以挖掘其产生的原因和目的为认识基点,故此,探讨档案本质属性就应以档案为对象,以档案产生的原因和目的为认识基点,否则,舍本逐末,其结果必画虎类犬。

3.2着力搭建共识平台。探讨档案本质属性应先认识档案,当前,档案概念则有广义、狭义、广狭兼具三种层面的定义。广义者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所称“档案”,狭义者如李荣忠先生所谓档案是“办理完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3]广狭兼具者,如王岚先生所言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或得到,并经过鉴定、整理的文献记录”。[4]这些定义层面的差异,反映了作者不同的认识平台,决定了作者探讨档案本质属性时,在认识视域、思维走向、理论抽象、语言表述等方面必然出现一定趋异性,产生对于档案本质属性的不同看法,成为各种观点纷争的分歧所在。为增强论辩科学性,使学术争鸣成为真正有意义的理论探讨,充当理论建设必不可少的助推器,档案学界应着力搭建探讨档案本质属性的共识平台。笔者提议,建立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广义档案概念的档案本质属性认识观,这样,既可将此事物(档案)与彼事物(非档案)区别开来,也可避免将事物(档案)和行为(档案管理)混为一谈的逻辑错误,还可使档案概念周延性更强,做到应档尽档涵盖完全。

3.3积极形成共识界面。探讨档案本质属性应了解档案产生的原因和目的,现有观点反映了自然形成、人为形成、综合形成三种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界面的差异,正是学者争论不休甚至无谓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无谓争论,档案学界应积极形成共识界面。笔者以为,档案来源于人类处理公、私事务的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工具作用和凭证作用,有着共生与承续的密切关系,既为处理事务提供工具,也为处理事务提供凭证。只是工具作用在前,凭证作用在后;当且仅当处理事务的作用发挥完毕,才从“利己”者内部流通领域进入“利他”的社会公共流通领域,转而发挥历史文化作用。[5]由此可见,就广义档案而言,凡文件均可随着其作用依序转变为档案(自然形成)。就狭义档案而言,文件转变为档案的过程经历了两次选择(鉴定),第一次在工具作用发挥完毕,从中拣留只具凭证作用的文件;第二次在凭证作用发挥完毕,再从中拣留只具历史文化作用的文件。而这两次选择,看似纯人为,实则人为和自然兼而有之,例如,选择标准虽为人定,但构成标准的内容,却是一定的主观认识与客观需要有机结合的产物,绝非凭空想象出来的纯主观性东西。再如,选择工作虽是人为,具有一定主观性,但绝非任意或随意的个人行为,因为,必须遵照一定的客观鉴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档案质量。笔者认为,虽档案形成过程无处不有人为痕迹,但倘以人为形成观为指归,一是难免见仁见智,恐怕难成共识;二是树立“人为”标杆,难免以人治档之嫌和误导不当人工干预,不利于档案标准化建设。故笔者主张,以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自然形成观作为探讨档案本质属性的共识界面,这样,才能合理反映档案形成的客观规律,增强理论科学性。既可消解认识主观性,尽量避免无谓争论,又可加强实践客观性,尽量减少档案收集、整理、鉴定等管理工作中的不当人为因素,规范档案工作行为,促进档案理论与实践健康、科学发展。

3.4合理创新认识方法。探讨档案本质属性,既要以科学认识论为指导,又要用创新方法去开路。现有观点在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上异彩纷呈,不拘一格,提供了不少可借鉴之处,也存在一定局限,引发了纷争。笔者以为,档案本质属性作为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可谓档案学基础之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其探讨,可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建设的一项微型系统工程,现已进入探讨“深水区”,问题已充分暴露。此时,正是重新审视30年研究史,设定未来研究路线图的良机。为此,有必要借鉴“顶层设计”的理念和方式,跳出局部认识的束缚,改变此前“散兵”突击的研讨方式,重新设计和制定探讨方案。[6]具体而言,作为客观事物属性的档案本质属性,其研究应以唯物认识论和现代思维科学为指导,努力在现有同向性和异向性研究成果中,优选并整合出确能科学反映档案本质属性的标本性观点,充分运用哲学、信息学、管理学、档案学等学科的认识方法,开展以同质性为主的档案机理研讨。从这个角度认识和探讨档案本质属性,虽然,仍将遭遇各种波折,但可以肯定,“顶层设计”必将有助于未来研究廓清思路,减少失误,科学有序地向前推进。

档案本质属性研究虽历经30年,但仍方兴未艾,其原因,正如列宁所说:“真理很灵活,所以,不会僵化;又很确定,所以,人们才能为之奋斗。”[7]

参考文献:

[1] 姚史清. 什么是档案的本质属性[J]. 档案工作,1981(1).

[2][5]王仁秋,邹吉辉.略论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发展阶段[J].档案与建设,2010(8):32~34,35.

[3]李荣忠.“档案”定义之我见[J]. 档案工作,1980(4).

[4]王岚. 论档案定义的逻辑表述[J]. 档案学研究,1999(2).

[6]巩峤.“顶层设计”不仅是概念[N].青岛日报,[2010-12-20](6).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篇7

关键词:权变管理理论 医院档案管理 应用

1 权变管理理论概述

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和方法[1]。美国尼布拉加斯大学教授卢桑斯(f.luthans)认为权变管理理论的特征在于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权变理论以系统观点为理论依据,主要从系统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其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管理理论[2]。

2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概述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理论认识与剖析。目前中国档案界将档案管理工作分为“八项内容”与“两个方面”,并将其看作是一个与外界有直接的信息交换和制约关系的开放系统。其中“八项内容”实质上是档案管理学的内容,而“两大方面”即“实体管理”与“信息内容的开发利用”。实体管理是“手段”、“基础”,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是“目的”“方向”,同时它可以解释档案管理基本方法的“二元”现象,即实体管理与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分别采取了两种理论性质不同的基本方法:前者以历史主义为主,后者则是多种方法同时并用,并且以逻辑主义方法为主。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对档案管理基本方法的探讨。档案管理基本方法是历史主义的方法,它始终是档案管理的灵魂。由于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且形成于各个具体的社会组织与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人们保存使用档案的目的也在于考证历史、保持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所以其实体管理一般只采用历史主义的分法或以历史主义分法为主;而档案的信息则有多向成类性且人们对其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对档案信息的分类则是多种方法同时并用。一般以逻辑主义方法为主,并铺以历史主义的方法[3]。

3 医院档案管理运用权变管理思想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1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为实现权变管理提供了操作平台

医院档案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一个医院历史发展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客观地反应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条件下的重要工作、人物和事件,是医院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参考利用价值的文件、簿册、图表、录音、录像等各种门类和各种载体的宝贵财富[4]。对这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和系统的管理,可以极大提升医院领导决策科学化程度和医院现代化管理建设水平。一般情况下,医院设有综合档案室,主要管理党政文书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以及基建档案等,病案由于其特殊性,一般由病案室专门保管,本文对此不做探讨。根据档案管理基本理论,档案管理是一个与外界有直接的信息交换和制约关系的开放系统,并且不断和外部环境发生能量和要素的交换,这样,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就必然要跟医院这个大系统的发展变化保持协调一致,也只有这样,档案才能发挥其辅助科学决策的功能。而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正是权变管理思想的本质所在,因此,可以说医院档案管理的特点为实现权变管理提供了操作平台。

3.2 解决当前医院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需采用权变管理思想

在以业务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中,如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改善医疗环境是医院管理的重点,档案管理往往被忽视,近年来由于开展档案目标管理评审,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在管理方式和措施上仍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档案分散管理,缺乏系统性

在医院的发展和建设中,各级医院都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责,但涉及医院档案管理的制度、职责并不十分完善,造成部分归档的文件材料至今仍散存在科室和个人手中,已立卷归档的材料不够规范,借阅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考核和监督,阻碍了医院档案管理的发展[5]。加上档案载体复杂,业务部门无法长久保管。由于对档案法认识和执行不够,未能认清档案管理在医疗事业发展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部门单纯强调工作特殊性,不考虑完整归档的长远意义,因而妨碍了档案尽快地统一到院档案室管理。还有一些部门或个别人员未真正认识到:一些重大会议的照片、录音、录像等史料,形象、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全院当时的历史面貌和历史活动,具有极重要的认证和参考作用。这种现状如不解决,其对考察历史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6]。

3.2.2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

在医院管理中没有涉及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职责,没有检查考核措施,未将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在医院近期和远期规划中,一般对医院规模、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人员结构都做了比较详尽的规划,而对档案管理、设备投入等考虑较少或完全没有纳入规划中,造成档案管理水平不能与医疗业务水平同步发展,档案管理水平滞后势必影响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基础设施的修缮和医疗技术的发展。

3.3 培育优秀医院文化需要对医院档案实行权变管理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精神所在,是办院宗旨的重要体现。医院文化是由医院几代人在办院实践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档案中对一代又一代的办院人的精神文化都有了真实的历史记载,对于医院精神文化的传承与积淀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档案的真实与完整的记录,才能将一代代的医院精神文化传承下去,不断积累沉淀,从而形成厚实而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7]。在积累的过程中,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不断扩大档案的种类和外延,为培育医院优秀文化提供丰富的素材。

4 权变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应用的新思路

4.1 权变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中的应用

医院不同时期的各项档案一直在不同的管理部门内部保存,随着医院的变迁、机构调整,个别档案不可避免地要出现遗失或损毁,就很难保证档案的完整性,这种档案管理现状极不适应建设现代化医院的需要,而且对开发利用档案资料也十分不利。只有对各类档案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保证其完整性。根据权变管理系统观的理念,可将医院综合档案室独立出来,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对医院各类档案集中管理,并配置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对档案进行系统的管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也极大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水平。

4.2 权变管理对医院档案管理外部环境动态适应中的应用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主题。国家档案局在2002年11月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并指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适应国家信息化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中,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8]。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运用权变管理的工作思路,时刻关注不断变化的外部政策、技术等环境因素,并将其融入到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去,使档案管理工作真正达到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0-31.

[2]王健群.试探“权变管理理论”在师专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1998(11):100.

[3]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90-293.

[4]张秀玲.现代医院档案管理体会[j].经营管理,2010(1):87.

[5]姜月仙.新形式下医院档案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0(1):96-97.

[6]王凡,李金梅,魏海建.加强医院档案管理的探讨[j].中国临床研究,2010(3):258-259.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篇8

关键词:档案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41-04

课程体系,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由包含某一方面教育内容的课程相互组合构成的有机系统。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而构建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档案学专业能否为我国的档案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方向和灵魂,也是一个专业存在的基础。其次,分析学科内容,建立学科内容体系。学科体系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再次,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设置具体课程。最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不例外。

一、档案学学科体系的现状分析及体系重构

(一)档案学学科体系现状分析

对于档案学的学科体系,虽然档案界有所争论,但公认度比较高的是冯惠玲、张辑哲的分法。他们将档案学学科体系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学应用理论、档案史学、档案应用技术和档案学交叉与边缘性学科研究等五个部分。其中,档案学基础理论包括档案学原理、档案术语、档案法规、比较档案学等;档案史学包括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档案学史等;档案学应用理论包括档案事业管理、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等;档案应用技术包括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等;档案学交叉与边缘性学科研究包括记录信息管理、文件管理、档案社会学、档案心理学等。

这一学科体系为档案学学术研究划分了层次,指明了研究方向,有利于档案学进行有条不紊的学科建设;同时,它也为现有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搭建了内容框架,最底层的支流学科基本上每个对应一门课程。但是,笔者认为,以上学科体系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把档案法规和比较档案学归人档案学基础理论之下是比较牵强的。档案法规的存在依据是为了给档案事业和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秩序,即“维系之道的道之维系”。研究档案法规的价值在于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档案法规及其实施方式。’档案法规的研究要借鉴档案学和法学的相关理论,因为,要制定出科学的档案法规,一方面要不违背档案的本质属性和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合乎法理。所以,档案法规是以档案学基础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它本身并不属于档案学基础理论。比较档案学是以比较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充其量也只能算作一种研究方法,怎么能归入档案学基础理论呢?而且,这种研究方法既可以运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又可以运用到应用理论的研究,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的研究,所以,把它归入档案学基础理论是很牵强的。其次,这一学科体系的建立更多的意义在于,为档案学学术研究进行整体规划以促进学科发展,带有很强的学术性,而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完全面向学术的,更多的是面向档案事业或档案工作的某一方面,以这一学科体系为框架建立起来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难免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在学科体系与培养目标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课程体系发生混乱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二)档案学学科体系的重构

经过上述分析,笔者将档案学学科内容归纳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技术、信息法规与政策、档案与历史文化等五个方向。其中,档案学基础理论涉及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档案管理包括传统的档案室管理和档案馆管理以及电子文件管理等;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档案知识管理等;档案技术包括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缩微复制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以及电子文件环境下的系统设计、技术鉴定等相关技术等;信息法规与政策除了研究档案法规政策,还涉及普遍的信息法规政策;档案与历史文化涉及档案事业史、档案与历史研究、档案与其他方面的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档案的文化缔构功能等。这就是一个面向培养目标的学科体系:

二、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按照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文科专业目录,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下: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从当前的理论及实践情况来看,这一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当时确立的培养目标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过时

对人才需求方来说,单纯的信息资料保管者和被动服务者的价值越来越小,不是说这项工作不再重要,相反,在信息社会中这项工作的价值只会越来越大,而是说传统的信息工作者(包括传统的档案工作者)的传统业务工作被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档案学界而言,界内学者或第一线的工作者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带来的冲击。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档案工作者固守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去转变观念锐意进取的话,那么,他们将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在这种外来压力推动下,一些档案学者一方面对以往的理论实践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不断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理论,比如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反思了以往的来源原则,提出了新来源观;反思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反思了职能鉴定论和双重价值鉴定论,提出了文件宏观鉴定论,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档案工作方式和理念的“后保管范式”。同时,借鉴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不断拓展档案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积极转变角色,倡导变被动的信息提供者为主动的知识服务者,主张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打造新的档案工作方式。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人才需求方和人才培养方的价值取向都发生了转变,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过时了。

2.这一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缺乏指向性

诚然,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是档案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但同时也可以是其他相近学科的培养方向,如图书馆学、情报学。而且,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也不是档案学的唯一使命,档案学的使命不仅仅在于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现时的业务活动提供信息保障,还在于维系整个社会的记忆、参与社会文化的构建以及学术研究活动。这个培养目标的着眼点应该是微观层面的档案室工作,而忽视了整个宏观层面的’当案事业。即便把信息服务及信息管理工作作为培养目标,也没有明确指出是什么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工作,是传统的资料整理者,还是现代化的知识提供者。

(二)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在现有的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的机制可以大致概括为:对档案学学科内容进行细分——划分支流学科——把支流学科设为课程。这样设置好课程之后,为了突出重点,同时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档案学专业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层次划分,如表1所示。

表1为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这是一个三层结构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可以作为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表1的第一列的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其次为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再次为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显然,专业必修课是档案学的主干课程和社会上能力需求强的课程,如Ⅶ程序设计和档案微机管理,应该是档案学的精华所在;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相较于专业必修课,多为档案学的支流学科和相近学科;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为档案学的相关学科和社会上能力需求较弱的学科。对每一类课程的课时、师资投入也是按照层次区分的,由内向外依次递减。这样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之后,再以学分制来保证学生对每一类课程都修满一定的数量,并达到一定的质量。

这样的课程体系有一定的优势。第一,层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机制有利于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档案学理论、技能,又掌握一定的相关性知识,培养出通用型的档案专业人才,满足档案工作的要求。第二,这种层次式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档案学所处的学科环境,有利于档案学广泛汲取营养,促进自身学科发展。.但是,这种课程体系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割裂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如计算机绘图是科技档案管理学的辅助学科,却被分散到两个不同层级的课程类型中;同属于技术类型的课程被分散在三类课程类型中;档案法规与信息法学联系密切却相隔极远;等等。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零碎混乱,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分布凌乱,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课程杂糅在一起,使得学生难以进行有意识的选择,难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力。多数档案学专业的学生选课是盲目的、被动的,或者说,仅仅为了修满学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的又一个后果是,对档案学每一个方面的学习、研究都难以深入。比如,档案管理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很多方面,有程序设计、档案管理软件、网站建设、计算机管理等,但涉及的相关技术只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档案工作中遇到的某些技术性问题而抓取了相关学科的一些现成方法,并没有与档案管理的相关理论切实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浅尝辄止、“两张皮”的感觉。又如,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这几门管理性质的课程,在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犹如“鹤立鸡群”,虽然理论上认为管理学与档案学有密切关系,但在实际课程中,管理学的思想仍然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档案学中。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第四,过分轻视档案与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中涉及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有中国档案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文化概论、档案与文化、档案文献编纂学、社会学概论,其中主干课程两门,其余均为任意性选修课程,投入的力量较少,而对档案业务管理方面的课程却很重视。这样容易造成档案学专业人才类型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科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档案事业使命的充分实现。

三、信息化背景下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的完善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灵魂,因此,要想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必须科学地规定培养目标。完善档案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增强培养目标的适时性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信息化都要靠信息技术的支撑,档案工作自然也不例外,档案工作者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作为“故纸堆”的看守者和整理者,必须要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档案工作信息化要求把信息技术和谐地融人档案工作中,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出色的档案人员应该有能力根据组织的文档管理特点自行设计文档管理系统、建设档案网站。这应该成为信息化背景下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

2.增强培养目标的系统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培养目标应该是由多个分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这样才能有步骤地实现整体目标,同时这也是由档案学学科内容的多方向性决定的。每一个分目标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对应学科内容的某一个方向,这样就提高了实现目标的可操作性。基于上述分析,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总目标,培养档案事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人才;分目标1,掌握文档系统开发、档案网站建设、档案系统网络建设等系统的信息技术,为档案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分目标2,掌握信息法规、政策的一般理论以及档案法规政策的特色理论,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及法制规范;分目标3,掌握与档案及档案工作相关的历史文化理论、社会学理论,培养档案界的文化建构者;分目标4,掌握档案室文档管理理论及档案馆档案管理理论,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分目标5,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能够整合各类型信息资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

在梳理学科内容、明确培养目标、分析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就顺理成章了。表2为笔者对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结果。

表2中第一行的课程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专业英语除外,但因其具有通用性,故列入其中),以基础理论为核心分出五个方向,其中的课程为该方向所开设的课程。

(三)实现课程体系的保障

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现,必须从资源和制度两个方面人手。只有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开设相应的课程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具备合理的教学制度,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

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资源有很多种,大体可归为两类,即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包括教学空间、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软件资源包括师资、教材、课件、教学方法等。硬件资源是课程体系的基础资源,而软件资源则是决定课程体系质量的关键资源;在软件资源中,师资资源又是一切资源中的核心资源。与课程体系的实现相关的教学制度有学分制和评审制。学分制适用的对象是学生,主要是引导或规定学生修习某些方面的课程,并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以是否达到学分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评审制的适用对象是教学人员,通过设置一系列量化或非量化的评审标准来衡量教学人员的科研教学水平,促进师资质量的提高,进而保证相关课程的质量。基于资源和制度两个方面的考量,档案学专业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现,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1.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各方向的平衡

由于硬件资源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变性不大,因此,这里重点论述软件资源的整合。从表2的课程分布情况来看,档案管理和档案技术方向课程数量最多,其他三个方向的课程数量都较少,研究的热度也不及档案管理和档案技术方向。这说明,当前的课程体系还是注重培养档案管理方面的人才。这种不平衡不利于档案学专业的整体发展,应适当增加信息法规政策、档案与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的课程。另外,档案管理和档案技术方向的课程很杂乱,应加以整合。比如,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整合在一起,把秘书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整合在一起。在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按方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应该设立面向各方向的专业教学小组,并由各方向的权威科研教学人员组织档案学专业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各专业小组研究选择适于本专业方向的教学方法。通过以师资资源为核心的资源整合,达到提高各个方向课程质量的目的。

2.改革当前的学分制,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现

当前档案学专业的学分制适应于层次式的课程体系并保证其实现,如果不在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改革旧有的学分制,新课程体系的实现是无法保证的。在明确了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方向性之后,应该以相应的学分制引导并规定学生按方向选课。具体来说,档案学基础理论为专业公共必修课,学生可选择一个主修方向,该方向中的课程均为必修课;另外,还需选择非主修方向中规定数量的辅修课程以开阔思维;最后,以是否符合学分结构和学分值来判断学生是否完成任务。

推荐期刊
  • 民国档案
    刊号:32-1012/G2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陕西档案
    刊号:61-1006/G2
    级别:省级期刊
  • 档案
    刊号:62-1025/G2
    级别:省级期刊
  • 上海档案
    刊号:31-1703/G2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