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8篇

时间:2023-05-25 10:48:33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1

关键词“一带一路”医学留学生新疆

1我国来华医学留学生规模发展趋势

为保证我国来华留学生医学教育的质量,教育部一直对本专业进行计划管理。2006年,有30所高校可招收本专业的留学生,本着扩大规模的思路,教育部也逐步扩增可招生院校。2012年底,招生院校扩大到54所,到2013年教育部对开设临床医学学士MBBS项目的54所院校进行了专项检查,对于部分不合规的院校取消了其办学资格。现有45所院校有招生资质,为了保证培养质量,教育部对这些院校的招生数量也进行了大幅的削减。目前,新疆培养医学留学生的高校有新疆医科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这两所高校。这两所高校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成为了教育部认可的接受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的全国45所医科院校之一。

1.1全国来华医学留学生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来华医学留学生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以西医专业为例,2012~2016年五年期间,全国来华医学留学生总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2012年全国来华医学留学生数量为30474人,到2016年全国来华医学留学生数量为49022人。2016年来华医学留学生总人数比2012年增长了60.9%,学历生总人数比2012年增长了61.5%。分析2012~2016年我国医学留学生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医学留学生教育对海外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1.2来疆医学留学生发展趋势

1.2.1总体规模发展趋势

新疆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起始于1993年,到2007年医学留学生教育实现了规模化发展。起初,来疆医学留学生国别比较单一,主要生源国为巴基斯坦。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新疆医学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逐步提高,来疆医学留学生生源国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目前,来疆医学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美国、英国、俄罗斯、苏丹、哈萨克斯坦等28个国家。在规模上,2012年新疆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5019人,医学学历生占新疆学历生的比率为58.3%。2013年医学学历生人数与2012年相比出现了下降趋势,达到775人。2015年医学学历生人数达到1077人,占全疆学历生的比率为41.2%。到2016年这个比率降到20.2%。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2012~2016年,来疆留学生总人数有增有减,呈不稳定发展态势。而学历生总人数,在2012~2015年呈稳中递增态势,到2016年又出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新疆的来华留学生招生容易受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1.2.2来疆医学留学生学历层次发展趋势

来疆医学留学生学历层次,主要以本科生为主,高层次来疆留学生人数较少。2012~2015年,医学本科留学生人数呈稳中递增的趋势。尤其是2014年、2015年增速分别达到了19.7%和16%。这说明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增加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来疆医学留学生的吸引力。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数在2014年明显增加,2015年后又急速递减。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以及各层面优惠政策的出台,必将会有效提升高层次来疆留学生学的发展速度。

1.2.3来疆医学留学生中奖学金生的规模变化趋势

2007年以前,新疆来华留学生均为自费生,没有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从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大幅增加新疆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投入,新疆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3]。从2012~2016年来疆医学留学生中奖学金生的变化趋势来看,获得国家政府奖学金的医学留学生主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生人数略高于研究生人数,且获奖学金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数量上呈逐年递减趋势。可见,国家对新疆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资助力度仍需要加强。新疆医学院校应以服务“一带一路”为导向,借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来华留学生奖学金资助名额,促进来疆医学留学生中奖学金生的规模发展。

2新疆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的挑战与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疆已积极开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来疆医学留学生教育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2.1来疆留学生安全管理的压力增大

来疆留学生生源偏周边,主要来源于“一带一路”沿线及新疆周边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具有普遍的民族多样、宗教复杂、文化差异显著、教育背景参差不齐等特点。这些因素提高了对统筹来疆留学生教育发展和安全管理的要求[4]。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安全稳定管理是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日常管理中,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由于文化差异较大,宗教信仰不同,容易引起不同国家或不同信仰的留学生群体间的误解和矛盾。第二,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多数留学生选择自己做饭。虽然各高校配备了公共厨房,并严禁留学生在个人宿舍里使用大功率电器,但因为留学生消防安全意识不强,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行为屡禁不止。第三,由于医学留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加之学生受教育基础参差不齐、水土不服等原因,学生很容易出现精神和身体健康问题。第四,由于留学生防范意识不强,又对网络虚假宣传辨别能力弱,容易被卷入网络诈骗,引发人身、财产的安全问题。高校不得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耗费大量人力财力,预防、应对相关问题和事件的发生,保障留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和留学生生活的有序进行。安全管理将成为招收和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因素。

2.2生源国偏周边,生源质量不高

目前,新疆医学院校留学生主要的生源国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尼泊尔等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其他国家来疆留学的人数则相对较少。新疆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偏周边、生源质量不高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新疆高校招生渠道和途径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实现生源多元化发展难度很大;另一方面,这些周边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教育资源有限,留学生接受的教育基础参差不齐,在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因此,来华留学生存在普遍的生源质量差问题,加大了培养难度。

2.3教学质量缺乏保障,培养能力不足

教学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是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新疆医学院校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国际化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国际化水平不高、医学留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欠佳等问题。在日常管理中也未形成学业辅导、生活辅助、人际交往、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管理体系。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一带一路”背景下来疆医学留学生教育发展对策

3.1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政府的支持与统筹战略规划对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借力“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做好来疆医学留学生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积极发挥区域特色,促进来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发挥地缘优势,制定特色政策,拓宽人文交流项目。政府应根据新疆目前的来华留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总体规模,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并根据来疆留学生生源国特点,制定有利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特色政策,增强新疆对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强资金投入,健全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支持力度,给予留学生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调动高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拓宽招生渠道,吸引优质生源

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开端,是开启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金钥匙,做好招生工作是提高生源质量的关键。据笔者调研结果,新疆医学院校招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招生途径单一,二是招生宣传力度不足。目前,新疆医学留学生的招生工作主要通过招生中介机构来开展,而且合作的中介机构非常有限。因此,生源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新疆医学院校招生宣传的渠道较少,针对性较低,不能有效地将本校的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品积极推广给国外学生。各高校应注重学校的英文网站建设,积极更新学校的科研教学成果、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信息,通过招生中介的力量积极向海外留学生展示学校的形象;依托地方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机制建设,强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强网络招生,积极调动招生中介的积极性,积极与境内外有资质的招生机构合作,培养良好的、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此来稳定优质生源。

3.3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是留学生市场中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吸引海外留学生的重要条件。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提升本校的国际声誉,从而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首先,要加强“严进严出”意识,严把留学生“进出”关口。生源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因此,严把“进出”关口是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前期基础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相较于中国学生整体偏低[5],因此,严格入学标准、规范入学资格是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第一要关。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普遍存在“宽进宽出”的现象,“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留学生教育的“出口”质量堪忧[6]。医学院校应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要求,严把医学留学生“出口”关口。其次,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目前,新疆医学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与内地知名高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我国医学本科教育为基础,结合不同生源国的医疗卫生需求和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规定,制定完善的必修选修课程体系。设立校内校外留学生教学改革项目,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理论研究和精品、品牌课程建设。最后,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留学生教师的专业培训的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加大留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2

论文摘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而在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体系中,担当着弘扬祖国瑰宝任务的高等中医药教育率先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已经成为全球性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把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从中医药发展史和中医药教育发展史中提取出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通过梳理重要历史事件有利于客观认识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现状及其阶段特征,对发现问题、提出发展对策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宝贵财富。在中医药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成为继师承教育后的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正式成为高等教育医学门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迄今只有50多年。

一、初步发展(1956年一1977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对外教育应运而生,成为国际间文化合作与交流的纽带。1956年9月,上海、成都、广州、北京四所中医学院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医药教育正式步人高等教育殿堂,中医药学的知识传承也从传统的师承模式转为现代高等教育模式。

1956年7月,根据中苏科技委员会决议,前苏联派遣3名专家组成针灸考察小组来华,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1956年12月成立,198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习3个月。1957年4月,卫生部下达(56)卫厅秘字184号《关于分配朝鲜留学生到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的通知》,我国首届中医外国留学生于4月人学。朝鲜平安道保健部部长金孝善等一行3人在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针灸学》、《中医学概论》、《内经知要》等课程。同年前苏联、蒙古、缅甸等国留学生相继分配到该校学习中医学。1957年9月1日,北京中医学院招收首批外国留学生,这是建国后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起步阶段。随后上海、广州等中医学院也承担了中医药对外教育,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其阶段特征表现为:仅限于几所老校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以进修教育为主,学习课程集中在针灸学,总体发展比较缓慢。19“一1976年是“文革”十年动乱,像其它事业一样,中医中药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中医中药日趋衰落,中医队伍后继乏人,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中医药对外教育也一度中断。尽管如此,进人70年代后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针灸在美国引起轰动,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中医热”) 。 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北京、上海、南京建立了3个面向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开展以针灸学为主的中医对外教育。不久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开办首期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

二、稳步发展(1978年一1989年)

经历“十年动乱”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也有了新的航向,实现稳步发展。

1.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表现为:一是国际交流频繁,举办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学校增多,留学生人数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以及人类渴望回归自然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天然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的兴起,世界各国纷纷邀请我国派中医药专家前往讲学,开展医疗和科研活动,并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人士来我国考察。70年代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仅有200人左右,到80年代中期翻了一番,其中欧美学生和非洲学生占了相当的比例。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学校也由之前的几所老校扩大到全国各地中医院校。二是办学形式多样化,学习专业多样化。中医药在扩大进修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同时,发展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以及接受来华进行中医药研究的高级进修生。学习专业也从中医、针灸学扩大到中药、骨伤等专业。三是中医药对外成人教育进人初步发展期。从70年代以进修生为主转变为包括进修生、函授生、各类短训生、专业证书进修生在内的多种形式,自费生人数也逐渐增多。

2.突出特点

改革开放后,来华留学生教育也实施了改革。1978年以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开放自费来华留学生教育。自费生录取标准由各中医院校自行决定。1979年,国务院批准通过《关于接受自费外国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为我国自费来华的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条件。同年教育部召开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明确规定留学生必须学习两年汉语后才可进人中医专业学习。1984年,教育部召开第三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肯定了外国留学生的学位制度,从此中医药对外教育学位体系开始形成,留学生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扩大。在管理方面,自80年代以来,中医药高等院校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的自主权逐渐扩大,主要表现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录取权和在学校的管理权。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关于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禁止滥发证书的通知》,加强了证书的管理。1989年6月,中国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在北京成立;9月,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正式成立,这使得对中医、中药、针灸从业人员的业务质量的检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三、快速发展(1990年一2000)年)

进人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通人和,内政外交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外部环境来看,到1998年底,世界上有162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从内部环境来看,我国进人了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1992年党十四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政治、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

1.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显著增多据统计,从1990年一1998年,我国339所高校共接受了164个国家234691名留学生,年均增长率为28. 56%,比上个时期增长了15倍多,自费留学生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体,高校则成为接受留学生的主体。而这十年间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是前20年学生总数的40倍。据统计,1988年以后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达14700多人,是1988年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留学生总数的36倍。

2.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蓬勃发展,开展境外联合办学

截止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我国建立的三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为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近万人次的医务工作者。1994年在天津中医学院建立了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全国7所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后相继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各地中医学院也都成立了国际培训部或留学生办公室。在1994年和1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德赛科斯大学,先后分别联合创办了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合作项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与国外著名联合大学创办新专业的典范之作。这是西方国家高等院校首次向中医药学开放,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打人高等教育国际市场。

3.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法制化和规范化

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制定了本科留学生学位管理规定,率先实施学分制度,使外国留学生选课更加灵活,教学管理也更加规范。19%年6月,国家留学生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实行政府规定招生计划和奖学金名额[t8] a 1997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2000年出台《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留学生的接受方针、管理体制、留学生类别、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等重要内容,成为留学生工作进人法制化阶段的主要标志。随着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增多,我国中医院校也在逐步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

四、蓬勃发展(2001年至今)

21世纪以来,世界步人了信息化、学习化社会,中医院校留学生的生源由亚洲逐渐扩展到欧洲和美洲,留学生的学历层次也不断提高。各中医院校把扩大来华学历留学生的规模作为主要目标,在非学历留学生中,短期进修生占大部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留学生基本情况(部分)见表一。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3

论文摘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而在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体系中,担当着弘扬祖国瑰宝任务的高等中医药教育率先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已经成为全球性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把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从中医药发展史和中医药教育发展史中提取出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通过梳理重要历史事件有利于客观认识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现状及其阶段特征,对发现问题、提出发展对策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宝贵财富。在中医药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成为继师承教育后的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正式成为高等教育医学门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迄今只有50多年。

一、初步发展(1956年一1977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对外教育应运而生,成为国际间文化合作与交流的纽带。1956年9月,上海、成都、广州、北京四所中医学院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医药教育正式步人高等教育殿堂,中医药学的知识传承也从传统的师承模式转为现代高等教育模式。

1956年7月,根据中苏科技委员会决议,前苏联派遣3名专家组成针灸考察小组来华,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1956年12月成立,198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习3个月。1957年4月,卫生部下达(56)卫厅秘字184号《关于分配朝鲜留学生到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的通知》,我国首届中医外国留学生于4月人学。朝鲜平安道保健部部长金孝善等一行3人在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针灸学》、《中医学概论》、《内经知要》等课程。同年前苏联、蒙古、缅甸等国留学生相继分配到该校学习中医学。1957年9月1日,北京中医学院招收首批外国留学生,这是建国后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起步阶段。随后上海、广州等中医学院也承担了中医药对外教育,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其阶段特征表现为:仅限于几所老校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以进修教育为主,学习课程集中在针灸学,总体发展比较缓慢。19“一1976年是“”,像其它事业一样,中医中药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中医中药日趋衰落,中医队伍后继乏人,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中医药对外教育也一度中断。尽管如此,进人70年代后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针灸在美国引起轰动,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中医热”)。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北京、上海、南京建立了3个面向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开展以针灸学为主的中医对外教育。不久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开办首期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

二、稳步发展(1978年一1989年)

经历“”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也有了新的航向,实现稳步发展。

1.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表现为:一是国际交流频繁,举办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学校增多,留学生人数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以及人类渴望回归自然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天然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的兴起,世界各国纷纷邀请我国派中医药专家前往讲学,开展医疗和科研活动,并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人士来我国考察。70年代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仅有200人左右,到80年代中期翻了一番,其中欧美学生和非洲学生占了相当的比例。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学校也由之前的几所老校扩大到全国各地中医院校。二是办学形式多样化,学习专业多样化。中医药在扩大进修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同时,发展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以及接受来华进行中医药研究的高级进修生。学习专业也从中医、针灸学扩大到中药、骨伤等专业。三是中医药对外成人教育进人初步发展期。从70年代以进修生为主转变为包括进修生、函授生、各类短训生、专业证书进修生在内的多种形式,自费生人数也逐渐增多。

2.突出特点

改革开放后,来华留学生教育也实施了改革。1978年以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开放自费来华留学生教育。自费生录取标准由各中医院校自行决定。1979年,国务院批准通过《关于接受自费外国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为我国自费来华的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条件。同年教育部召开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明确规定留学生必须学习两年汉语后才可进人中医专业学习。1984年,教育部召开第三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肯定了外国留学生的学位制度,从此中医药对外教育学位体系开始形成,留学生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扩大。在管理方面,自80年代以来,中医药高等院校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的自逐渐扩大,主要表现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录取权和在学校的管理权。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关于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禁止滥发证书的通知》,加强了证书的管理。1989年6月,中国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在北京成立;9月,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正式成立,这使得对中医、中药、针灸从业人员的业务质量的检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三、快速发展(1990年一2000)年)

进人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通人和,内政外交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外部环境来看,到1998年底,世界上有162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从内部环境来看,我国进人了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1992年党十四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政治、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

1.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显著增多据统计,从1990年一1998年,我国339所高校共接受了164个国家234691名留学生,年均增长率为28.56%,比上个时期增长了15倍多,自费留学生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体,高校则成为接受留学生的主体。而这十年间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是前20年学生总数的40倍。据统计,1988年以后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达14700多人,是1988年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留学生总数的36倍。

2.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蓬勃发展,开展境外联合办学

截止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我国建立的三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为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近万人次的医务工作者。1994年在天津中医学院建立了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全国7所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后相继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各地中医学院也都成立了国际培训部或留学生办公室。在1994年和1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德赛科斯大学,先后分别联合创办了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合作项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与国外著名联合大学创办新专业的典范之作。这是西方国家高等院校首次向中医药学开放,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打人高等教育国际市场。

3.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法制化和规范化

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制定了本科留学生学位管理规定,率先实施学分制度,使外国留学生选课更加灵活,教学管理也更加规范。19%年6月,国家留学生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实行政府规定招生计划和奖学金名额[t8]a1997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2000年出台《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留学生的接受方针、管理体制、留学生类别、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等重要内容,成为留学生工作进人法制化阶段的主要标志。随着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增多,我国中医院校也在逐步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

四、蓬勃发展(2001年至今)

21世纪以来,世界步人了信息化、学习化社会,中医院校留学生的生源由亚洲逐渐扩展到欧洲和美洲,留学生的学历层次也不断提高。各中医院校把扩大来华学历留学生的规模作为主要目标,在非学历留学生中,短期进修生占大部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留学生基本情况(部分)见表一。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拥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历史发展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的道德传承,为中华民族世代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因此,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德医风有着重要的作用。

1高职医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和背景

高职医学教育学生大多来源理工类考生,基础较为薄弱,人文知识缺乏,加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并进,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及教育体制的不健全,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尽人意。表现在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模糊,缺乏诚信及责任担当;缺乏进取、奉献意识;缺乏审美情趣;注重享有,追求急功近利,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积极推动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成为当务之急[1]。

2中华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2.1有利于医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义核心价值的精神资源。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角度的阐述,亦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同质基因。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有利于医学生

“医乃仁术”的塑造“医乃仁术”意指医者要有仁爱之心,对病患者要关怀、要有高尚的医德,是古人对医德医风的精辟概述。医学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它的工作和研究的对象是人。它强调人文关怀,要求医务工作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幸福着想”,这些都要求医学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纵观中华几千年的医学史,华佗、孙思邈及张仲景等不计其数的名医用自己一生诠释着“医乃仁术”的伟大思想,他们是医学生专业思想引领的典范,是医学生一生职业学习的楷模。因此,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医者的大爱之心。

2.3有利于医学生

“高尚人格”的形成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传承五千多年,根源在于拥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品格。《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启迪人心的一种正能量,不断完善自我,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老子的《道德经》则深刻地阐释了古人对高尚人格的指向。高尚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对培养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综合素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肩负文化传承和医学人才培养的校园,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因此,医学院校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高尚人格的熏陶,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品质内化,进而达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

3高职医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3.1认识统一、高度重视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个重大的系统工程,要学校从领导到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对医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要站在人才培养着眼于中国的未来,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以关于加强传统文化建设的系列讲话为主线,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等加以规范,切忌形式化。

3.2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和加强人文等通识课程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医学高职专科学校,在重视学生专业课程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程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专业的讲授之中。例如,组织胚胎学中,讲到人的起源从受精到胚胎发育到分娩到成长,可将生命的来之不易,到母亲的伟大,将生命观,感恩教育等融入课堂,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从校歌、校训到校园雕塑、人文景观的打造,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浓密气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如:诵读经典诗词、读书月、主题讲座、文化展演等等。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投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深入养老院、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3.4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提升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要重视师资队伍人文知识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垂范、引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特别对于专业性较高的医学类院校,非人文社科类教师的身教言传以及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和体现人文精神更易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3.5重视网络媒体平台建设

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站、微博、微信、QQ等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多,且为广大青年学子喜爱。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社交和传播平台,通过微课、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多种形式,占据主阵地,传播正能量,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有深厚的人生哲理,也蕴含了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为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提供更为有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9.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5

关键词:语言文字 高等中医药院校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掌握和吸纳人文科学知识,而内化为自身相对稳定的修养与品质,是理想的道德观念、精神品格、人文修养、内在气质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人文素养教育是对理想人性的教育、培养,以塑造理想的人格,实现理想的人性。人文精神抽象化的存在形式就是言语符号。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1]。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故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其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和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加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培训和提高工作,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和教师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切实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使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一、语言文字和人文素养对医学教育特别是中医教育的特殊意义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特殊,因为医学不仅是融合了生命科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更是一种在医治疾患过程中运用科学关怀人的职业,若脱离了人文的考量,医学科学也就不再关注如何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所以,医学教育本身就应是以医学科学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人文教育,其目的在于塑造真正的医生,使他们在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基础上,怀有对生命、疾患、死亡和病人深刻的理解与深切的同情。

无论是传统中医药学还是西医医学,人类发展史上所取得的任何医学成果,任何旨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医学研究和思考的动力都来自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都蕴涵着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闪耀着人文精神的传承[2]。美国医学院协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1984年)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试行)》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均在毕业生应达到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别强调了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强调了人文素质、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的不可或缺性。特别在当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对于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提升、对临床诊疗处方书写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医药学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从根本上理解中医学实质,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研究,离开语言文字是无法向前迈进的。语言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两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3]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维,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从汉字的联想功能以及汉语积字成句、言外之意颇丰的特点可以观照汉民族的整体观念;从汉字崇尚精炼而又灵活的特点可以观照汉民族的实用理性思维。古雅洗练的经典医文、中药雅名、腧穴名称,不仅蕴涵着深厚的哲理,意蕴无穷,还传达了一种回归自然、淳朴清净的修养情怀,这是医古文即中国古代汉语在医学中的极大体现,是古代优秀文化的极大传承。由此可见,体现在中医药学中的民族精神的语言文字是非常重要的[4]。

因此,作为传承中华医药学术和中医文化精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其本身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中医文化精神的一方沃土。反之,人文素养更是所有从医者必备的素质与职业品德。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专业学习的需要。

二、语言文字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师资队伍建设

特聘部级普通话测试员及具中医文化特色的医古文专家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对各部门、各学院的骨干师资进行培训,并由受训人员在所属部门推广;面向全校教师举办演讲朗诵和教学技能竞赛,成立教职工杏林书画社,发现并培育优秀的语言文字师资队伍[5]。

(二)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掌握并能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沟通的第一步,是具备人文素养的基础。为了增强大学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与能力,纠正只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视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以赛促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语用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三)推普周活动

学校连年开展推普周活动,推出了《推广普通话倡议书》。紧密围绕“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主题,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让推广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促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

(四)融入专业课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训

各领域的工作都会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从思想之矿里提炼出来的成果,价值究竟有多大,是精华还是糟粕,究竟是被接受还是被埋没,人们一般是据其语言表达的效果来判断决定的。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如果思想的外衣靓丽得体,就会抓得住眼球;若平庸无奇,就会使人视而不见,错失良机。

由于应试教育及学生自身言语习得的影响,学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写、读”的投入精力太多,而对“说、听”较为轻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既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与必要的实践训练,也缺少评价机制,致使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多处于放任自流或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现状严重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展示。而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则愈发注重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加深。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的胜出率。

诚然表达能力不是上一门《演讲与口才》课程就能快速提高的,它需要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只有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实践,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技巧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素质,真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校201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在专业课程中倡导“课课有演讲,课课有写作”计划,就是一项旨在培养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有力举措。通过融入专业授课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演讲、写作的机会,为其能在人前大胆发言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培养口头表达意愿和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写作,用思路清晰、逻辑明确的方式来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见解,锤炼书面表达能力。夯实文字运用的基础,在未来就业中能以良好的语句使用能力、观点表达能力、信息理解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脱颖而出,具备更强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五)经典诵读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为源头。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鉴于此,学校连年组织参加校级、省级《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曾在全国中华诵读大赛总决赛中获留学生组全国冠军。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品读和感悟人生,构筑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

同时,为了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素养教育,将经典诵读与中医文化紧密结合,超越赛事而落实到日常学习,由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牵头,会同基础医学院和外国语学院数位专家,精心编撰并正式出版了具有中医药专业特色的经典诵读读本《中医经典国学名篇选编》。文以载道,中医与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光芒,历久而弥新[6]。学生们自发以此为材料开展的“中华诵·国医魂——浙中清音”晨读活动,已坚持了2年,习之诵之,既有利于提高文化修养,又裨益于中医临床,使诵读兼具文学性和实用性。

(六)中华书法艺术展示

校学生云水书画社和教师杏林书画社常举办软笔书法展示、硬笔书法比赛,以书法艺术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学校还连年组织参加省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留学生作品曾被省推荐至国家荣获了硬笔留学生组部级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

(七)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自2010年9月至今,作为国家首批“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试点单位之一,学校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依托中医药特色的文化资源,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实践中探索语言文字与人文素养的融通,使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热爱祖国医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该教育活动由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明确目标和责任单位,分层分步,形式多样,集约推进各项工作。活动架构了宣传载体等5大项目、校中华诵·经典诵读专题网站等16项具体工作,将国家“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战略主题贯彻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积极助推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7]。

三、结语与思考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与其说是人文精神的存在形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如说其本身就是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如胡裕树先生所言“语言同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的许多要素之间天然地存在着互相渗透、水融的关系”[8]。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教育路径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面向全体师生将工作落到实处:第一要提升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确保资金支持,建立长效机制;第二要在活动过程中提炼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让成熟的卓有成效的活动常态化;第三要提升教育层次,突破赛事、活动等传统方式,结合中医药文化特色创新教育方式,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等制度层面来规范推进;第四要加强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

(本文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课题。)

注释:

[1][5][6][7]国家语委,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2012年12月4日。

[2]陈敏俊:《创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机制》,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年,第21卷第1期。

[3]胡明扬:《西方语言学著作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页。

[4]殷平善,罗仁:《中医大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与医古文多媒体教学》,中医药学报,2008年,第36卷第4期。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6

“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论坛”在大家的支持、参与下,今天在这里召开。我代表中华医学会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和关心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及同行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依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依靠业务部门的管理和具体实施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做好。中华医学会是群众性学术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技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它具有“知识密集、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信息快捷”的优势,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是一只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应当起到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医学会在卫生部、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领导支持下,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经验。在2002年12月31日,卫生部科教司正式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项目评审部”牌子挂在了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承担政府委托的职能,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

为了贯彻国务院“转变职能、转变观念、转变作风”的要求。1999年,卫生部把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有关职能交给中华医学会承担,以更好地发挥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这是我国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转折。五年来,学会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组织参与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方针、政策的研究;负责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征集和审查工作;组织编写、出版用于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远程继续教育的课件;每年组织召开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工作会议;参与修改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组织学科组专家审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五年来共评审、公布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近9000余项,对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并承担了大量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发挥学会优势,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卫生部、人事部于2000年联合下发了《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这是一个具有法规性的重要文件。《规定》指出,“各医疗卫生单位,高等医学院校和学术团体应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落实”。为了贯彻落实《规定》精神,发挥学会的优势,我们举办了各种专业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1、学会各业务职能部门所开展的工作都和继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讲,学会内部各业务部 (室)的职能,实际上都是开展继续教育的不同形式,都离不开继续医学教育这项中心工作。多年来,我们与各专科学会和各业务职能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收到良好的

效果。

2、杂志是永不落幕的继续医学教育大课堂。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在国内医学期刊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具有广泛的读者群。阅读杂志本身就是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好形式。

3、2003年年底,由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等学术组织编写的第一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六个分册已正式出版,今年将有更多《规范》分册和部分《临床诊疗指南》出版发行。这是卫生部立项、财政部支持、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组织专家共同承办的一件大事。

《规范》和《指南》出版发行后,继之而后的工作就是医学会还要进行培训工作。中华医学会将利用各种方法对临床医生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并已决定与出版社继续合作,开发相关的产品。

4、为了落实卫生部提出的《继续医学教育“十五”计划》这一宏伟目标,学会不断探索新的继续教育的形式,对开展远程继续教育作了一些有益尝试。与中国教育电视合录制《医生之友》节目,开辟继续医学教育栏目,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各个学科的专题讲座、热门话题,邀请国内一流专家讲课。由于节目制作精良,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讲演水平高,覆盖面广,深受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欢迎。从 1996年至今,已有近10万名医生接受了培训。为推动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和完成“十五”计划的目标做出了卓越成绩。

5、中华医学会――礼来合作网站已经开通,并初具规模,并正在积极筹备在网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照卫生部制定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认真落实,确保培训质量。

6、《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临床技术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顺利实施,医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大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7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教育服务;质量控制;教育服务品牌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中医药大学课题项目(编号:NZYJG2013-11、NZYJG2013-12)研究成果。

中医药对外教育经过5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丰富多样。然而近年来,在国家整体教育服务总量稳步上升的环境下,境内中医教育服务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无论是从相对规模还是从增长速度方面来看,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发展都在放缓。中医药院校培养规模相对占比在全国占比从2004年的5.69%下降到2012年的3.87%。2004年至2012年,来华中医药留学生数量复合增长率为9.15%,而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6.00%,增速下降明显,中医药专业没有体现我国优势专业应有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境外中医药教育蓬勃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本土化趋势。我国境内高等中医药教育机构对外教育需要尽快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中医药教育竞争中确立竞争优势。中医药教育服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教育服务质量。由于教育本身的异质性以及中医服务的辩证施治的特点,中医隐性知识传授的质量控制非常困难,教育质量差异较大,行业水平良莠不齐。部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师资水平不高、英语课程缺乏、生源质量较差等,这些都会影响教育输出结果。目前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质量控制较为薄弱,整个行业缺乏符合国际惯例的规范管理。因此,明确规范的质量控制指标对于中医药对外教育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中医药对外教育质量管理实践

在留学教育开放的进程中,为了保障中医药对外教育的服务质量,国家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对教育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管理控制,这些举措大大推动了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政府层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推出资格考试、入学标准、学习过程要求等,直至2000年正式出台全面系统的留学管理规定文件。1978年,国家教育部推出“来华留学生数理化水平考试”。该考试主要针对申请奖学金的留学生,自费留学申请人录取标准由各中医药院校自行决定。1979年,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对来华留学生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要求来华留学的理、工、农、医的本科留学生,必须通过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考试,并根据标准录取;文学、历史、哲学、中医等专业本科留学生,必须学习两年汉语后,才可进入专业学习。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关于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禁止滥发证书的通知》,加强证书的管理。1989年6月,中国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在北京成立;9月,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正式成立,国家对中医、中药、针灸从业人员的业务质量的考核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1996年6月,国家成立了留学生基金管理委员会,实行政府规定招生计划和奖学金名额。1997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2000年正式出台《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留学生的接受方针、管理体制、留学生类别、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等重要内容,成为留学生工作进入法制化阶段的主要标志。[1]机构方面,国内几所主要的中医药留学教育院校都有实践探索。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制定了本科留学生学位管理规定,率先实施学分制度,使外国留学生选课更灵活、教学管理更规范等。随着中医药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教育市场上中医药教育新机构不断涌现,留学服务日益专业化,上述管理措施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竞争形势。目前尚没有针对中医药教育满意度的国际比较研究,从整体留学服务满意度来看,我国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丁笑炯等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对留学生教育服务进行分析研究,对上海四所高校的留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留学生对我国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而主要留学国家留学教育服务满意度都比较高。[2]为了开发新市场甚至是保住当下的市场份额,中医药对外教育需要更为高效的市场化管理,首要的就是质量管理控制。

二、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管理研究探索

高等对外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具备服务的基本特性,其质量在于顾客(学生)对于服务的感知。服务营销管理中对于服务质量的研究工具主要是PZB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以及克罗宁和泰勒的绩效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学者们将这两种方法运用到教育服务研究中,寻找服务质量影响关键指标。毛伦华等运用服务营销管理中的服务质量研究方法对来华体育留学教育进行研究,发现软性投入、硬性投入、课程服务、行政服务、员工表现、留学收获、学生互动、教师能力等因素对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文雯等指出,留学生对就读经历的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学校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后勤服务质量等,校园之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吸引留学生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献中的调查数据显示,作为国内教育资源最为充沛的北京,其留学教育服务很多方面的满意度指标值仍然低于世界城市平均水平。[4]中医药教育服务领域,张世勤从对外管理角度提出从建立教育管理质量评估体系,制定教育管理质量规范化标准和加强留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等三方面培养出规范化标准中医药人才。[5]王红梅等从教育实施实践活动角度提出,当前国际中医教育呈现出本土化、正规化、主流化的发展态势,主要面临着临床教育不足及尚未建立被国际普遍认可的标准规范等问题。为了保持中国主导地位、保证高层次中医药教育质量,应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建立标准化国际临床培训体系以促进中医教育的国际发展。该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标准化和基地建设两方面。基地建设宜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重视品牌建设和公关宣传,以提高竞争力和增加影响力。标准化建设则以临床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国际中医教育标准化全面发展。[6]

三、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中医药教育服务核心是中医药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留学活动中的其他服务。对外中医药教育服务市场竞争特性显著,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好各个服务环节,达到良好的整体服务满意度才更具竞争力。

(一)质量体系的内涵。狭义的教育服务仅指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然而完整的对外教育服务包含学生获取教育信息、选择教育机构,购买教育服务到消费的整个流程,包括入学服务、教育服务、居住服务、校园支持与服务等。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核心是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教学服务;除此之外,住宿、交通、餐饮等后勤服务;最是客户关系管理等其他服务。高等中医对外教育服务质量研究内容也应当包含相应的三个层次。中医药对外教育核心服务是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中医药对外教育质量标准应当包括: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控制规范以及教学产出标准规范。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需要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办学的教学设备与图书、办公与生活设施、师资配备、运营经费、临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办学条件,以确保中医药国际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行。学生应该有一定入学考核标准;受聘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授课教师的资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应对授课教师的资质设定最低的标准。学校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中,应当设置符合各国中医药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部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应当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制订和实施符合办学宗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研究确定合适的学制、学时和学分,根据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当地提供的医疗实践教学资源,规定必要的实践教学学时总数,各学期所学课程的安排要符合中医学学科内在的逻辑特点,同时要对不同课程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制订最低的标准。教学过程控制中各门课程知识点、教材选用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应有规范要求,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结果。在人才培养质量系统方面,要在课程合格率、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制定最低标准。已有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提出的《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既包含有教学过程规范指标也包含有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该体系是目前最为系统完善的规范指标体系。随后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经典医籍选读》等10门课程对这一规范细节做了很好的补充。留学生宿舍生活设施、体育设施、社交设施、宿舍网络条件、大学周围环境等方面因素,其中宿舍基本生活和沟通设施影响尤为重要。这类因素并非教育教学必要因素,但是对留学生培养都产生重要影响,对学校品牌有重要影响,重视教育服务品牌美誉度、希望增强品牌竞争力的学校机构应当将其纳入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中。文化适应、毕业深造、就业指导等日益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服务重要内涵,这些附加的服务内涵对留学服务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二)质量体系指标。根据基本操作规范指标,可以列出相应规范监控体系指标体系,机构可依据监控体系评估自测监控,以保证服务质量。监督指标体系详见表1。

四、结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中医药教育服务竞争,中医药教育服务需要提高自身教育服务质量、构建并突出自己的品牌内涵,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需要加强服务管理建设,建立包含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流程,从核心教学服务到生活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在内的完整服务体系,控制服务质量,树立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弓家培.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回顾、实践和探索[J].中医院管理杂志,2005,2:17~18

[2]丁笑炯.来华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0,6:38~43

[3]毛伦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维度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D].上海体育学院,2006

[4]文雯,陈丽,白羽,等.北京地区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和满意度国际比较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3(2):63~70

[5]张世勤.谈中医药学历留学生教育管理质量规范化及控制[J].江苏中医药,2005,12:54~56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8

关键词:美以美会中国社会影响

美以美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是1844-1939年基督教新教在美国北方的卫理公会所使用的宗派名称。1784年12月24日,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创设了耶稣圣诞议会,即美国卫理公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1]在该会历史发展中曾有过两次分裂,一是1828年由于部分会友坚持一般教友应有更大的影响力,要求扩大会友代表权,因此另组一非主教制的复原循道派,即美普会(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另一次是1844年因对蓄奴问题意见不合而再次分裂,南方教会于1845年5月成立监理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北方为循道监督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即中文的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Misson)。之所以在中国叫美以美会,是由于19世纪循道监督会成立了名为Methodist Episcopal Misson的宣教差会,简称M.E.M.,而该会在中国传教始于福建,名称用福州话翻译即为“美以美”。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三者于1939年5月10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召开的联合大会中,达成共识,重新联合组成卫理公会(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教友人数达到770万人,传教范围包括墨西哥、古巴、朝鲜、日本、中国、印度以及非洲。通常,将英国系统的卫理宗称为“循道公会”,美国系统的卫理宗称为“卫理公会”,在中国卫理公会的影响远较循道公会大。美国美以美会在中国的宣教工作,一方面开拓教会组织进行布道,另一方面还在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等方面有不少建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美以美会在中国的组织结构

美国卫理公会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来到中国设教的差会之一。卫理公会中的美以美会首先进入中国福州传教,1847年1月成立了第一个新教团。美以美会在中国的发展便以福州教区为基础,逐步建立福建、华中、华北和华西四大布道区,并成立年议会。而卫理公会的华东布道区最初并不是美以美会的布道区,主要是所属监理会传教范围。美以美会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中央议会,每4年开一次会,1923年开始可以自选会督,1934年女宣教部与纽约的宣教部合并,统一人事,各年议会的男女传教士和传道共同接受调派。1939年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于美国合组为卫理公会,1941年中国教区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也合并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相对而言,美国美以美会是清末和民国这段时期基督教当中在中国传教较为广泛的教会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影响最大。

二、美以美会在中国的传教状况

早在1835年,美以美会内已有人动议来华传教,1846年正式决议来华。美国美以美会在1847年9月派遣传教士柯林(Judon Dwight Collins)和怀德(Moses Clark White)夫妇从波士顿动身来福州传教,揭开了该会中国传教序幕。[2]其背景是由于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沿海城市,允许欧美商人和传教士进驻经商与传教。传教士虽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但传教的处境仍十分艰困。尽管如此,一些美以美会的传教士还是想着在中国扩大其传教事业,并进而将基督教传播至日本、朝鲜。教会为建教堂和传教等,出现依势强买强占土地、房屋,制造教民与非教民之间的矛盾,甚至干涉中国内政的情况,引起中国民众普遍反感。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使基督教受到严重打击,但也引发教会和传教士的反省和检讨,开始正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因负面形象所造成的问题与伤害,力图消除中国人民的不满,不再为教徒干涉官府办案,并重新塑造社会形象。此外,传教士也渐渐意识到在中国社会直接布道效果有限,开始确立以设立礼拜堂、学校、医院等改变人心和办教育医疗机构以提高民众对基督教认知度等方式传教。基督教也因其对人民社会的帮助,不仅宣教的阻力大为减少,也成功的吸收了不少教徒。1912年民国成立后,基督教被承认为合法宗教,促进了其在中国的发展。

美以美会在中国的传教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总的来说在清末和民国期间影响越来越大,经过近百年的经营,成为中国最 大 的 新 教 宗 派。到1947年,全国有传教士205名,约50000名教友,33400名试用会员,766个堂会,华传道494名,女传道426名,教区遍及东南沿海、华中、华北和西南。[3]

三、美以美会的教育事业

美以美会在中国宣教非常重要的手段是致力于教育事业。为配合当时中国对西方教育的渴求,美以美会在各布道区广设学校,施以基督教教育,将西方教育连同基督教一并传播。

在早期的五口通商时代,美以美会传教士大多开办过一些简陋的学校,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教友的资助。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教会所教授的英语和西方近代科学知识能帮助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洋行、海关、邮政等高薪行业工作,因此成为官绅和富豪子弟的首选,教会学校数量急遽增加。学校也开始建立正规教育体系,确定修业年限,采取分班教学,课程循序渐进,但仍以宗教教育、儒家经典和西方科学知识为主,涉及的科目包括阅读、语法、算术、地理等。学校也要求学生每天花一点时间做系统的体育锻炼。此外,学生一般都要学习中国经典,由本土教师主管。

高等教育是美以美会教育事业非常重要的方面。从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基督教各传教差会在中国先后建立了十余所教会大学,在当时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其中美以美会创建和参与建设了七所,分别是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福建协和大学。这些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落后的时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人才。这些教会大学大部分都同时在美国注册登记,因此学校颁发的是美国学位,优点是便于学生毕业后赴美留学深造,但这也是一种治外法权的延伸,又有文化侵略之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