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研工作打算8篇

时间:2023-05-26 08:53:14

科研工作打算

科研工作打算篇1

以云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为背景,阐述了课程群建设的思路,给出了课程体系总体建设方案,以及基础课程模块、特色课程群模块、实践创新模块三个课程群模块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可以为相关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群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课程群;教学改革

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专业内属于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内在逻辑性强、内容联系紧密的一系列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以培养目标为目的,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分配与实施[1]。云南大学于1984年成立云南省内高校第一个计算机科学系,并于2008年入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是云南省唯一的计算机类部级特色专业和重点本科专业。作为地方高校,我们努力把该专业建设成为云南省培养计算机技术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云南省相关高校的类似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1课程群设立的原则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校长韦恩•克劳福德认为计算机专业“提供更恰当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更多的教育”,它是我们改革的立足点。结合云南大学的特色,发挥计算机学科自身的学科优势,拓展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我们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理工结合、夯实基础、分类培养、强调实践、重视交叉、突出创新,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面向云南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桥头堡战略的高素质创新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实现以下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目标。

(1)结合云南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发挥信息学院群体学科的优势,理工结合,保持基础扎实的传统,建设有自身特点的基础课程模块;

(2)发挥学科优势、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围绕数据与知识工程、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和图形图像处理三个特色学科方向,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课程群;

(3)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沟通学校和社会为突破口,建设富有活力的实践创新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课程群总体建设方案

我们的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部分:基础课程模块,特色课程群模块,实践创新模块。其中,特色课程群模块又分为3类:数据与知识工程课程群、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课程群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群。这三个模块见图1所示,基础课程模块是我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奠定了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包括21门必修课程和7门选修课程;特色课程群模块包括三个特色学科的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今后设想的工作和研究生方向,选择其中一个课程群重点学习。经过系统学习该课程群后,可以对这一个方向更为专业,有利于就业和研究生继续学习;实践创新模块是以前面两个模块作为基础,在学习了前面的课程群后,参加该方向的科研训练、创新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的能力。

3课程群设置

3.1基础课程模块

基础课程模块包含21门课程学科和专业基础课和7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的设置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和国际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IEEE/ACM2005为指导,基本覆盖了CS(计算机科学)和IT&IS(信息技术与系统)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作为综合性大学,云南大学在数学、电子技术和物理方面有非常好的教学传统,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专业基础课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利于发挥理工结合的优势,在数学、硬件和软件课程上打下扎实的基础。

3.2特色课程群模块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海量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多媒体信息处理和高性能计算、移动互联网方面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我们发挥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课程群。

(1)调整课程内容。结合科研,面向需求,调整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删,把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在内容上进行合理组织,以培养目标为驱动,让学生广泛积累专业方向上的知识和技能。

(2)三组灵活的交互强化的课程系列,将帮助学生构建某一计算机领域的独特技能。在课程学习上,允许学生灵活地调整,要求学生完成至少3个特色课程群中的1个。

(3)紧跟学科前沿。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和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技术人才、项目经理等为学生开设新技术方面的讲座,具体讲授案例分析。

3.3实践创新模块

实践创新模块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沟通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确实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

(1)以数据与知识工程、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课程、图形图像处理三个教学团队为依托,打通“创新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三门实践类课程,采用学生-教师双向选择的办法,为每位同学安排专业学习导师,吸引同学参与到导师的科研或开发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2)课外科技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以参加科技竞赛为导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机制。一是规范开展,在本科必修课中开设《数学建模与实验》课程,为课外科技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形成固定规范的赛前培训机制,有专门的教师负责;二是注重课外科技活动的覆盖面,推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3)建设实习基地。与云南日报集团、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金软科技有限公司、中船705所积极合作,建立和完善了4个社会实践基地,并制定学生实践制定计划和指导书。目前,已经和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签署协议,将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和联合研究实验室。

(4)科研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数据与知识工程、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课程、图形图像处理三个方向,同时也带动其他相关方向的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例如DSP技术、软件并行处理、信息安全、生物信息处理等。此外,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并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云南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形成毕业论文,申报科研奖励,参加科技作品竞赛,促进本科生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发展。

(5)课程资格认证与就业。开展“课程实验—资格认证培训—就业”的改革试点,以“数据库设计及应用”课程为依托开展“IBMJava&XMLRelatedTechnology”课程认证,以“分布式计算”为依托开展Android课程认证。

4结束语

课程群建设的改革是等院校课程改革建设的发展趋势。课程群建设能够加强学科内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优化各门课程的内容,能够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紧密结合,更好地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云南大学将努力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成为云南省培养计算机技术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地方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科研工作打算篇2

科研、教学、育人,他始终不懈地恪守着四个字――精益求精。

他是一位学养深厚、治学严谨、追求卓越的学者,在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知识工程与符号推理、协议工程与移动计算、计算机辅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他更是一位献身教学、执着教改、倾心育人的大师,他把学者的敏思与严谨渗透到自己热爱的科研和教学中,20多年的潜心钻研和辛勤耕耘,摘得累累硕果、育得桃李芬芳。

他就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教学名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古天龙教授。

孜孜以求打造精品科研

1980年,在求学路上一直比较顺利的他却由于高考的失误错失进入北大、清华的机会,被调剂志愿到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当时,他只有16岁,在今天的人看来,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却表现出对自己兴趣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大二时他就确立了考研的目标,并开始进行知识的储备。4年后,他在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同时,也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系,攻读(电子)机械制造学科工学硕士学位。

1986年初,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开发天文望远镜。当时整个控制系统的精度不够高,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对天文数据进行处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古天龙开创性地提出了广义插值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机械电子设备的误差补偿控制。与此同时,他参加了机械电子工业部预研课题“双反射面天线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在场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5篇。尤其是他的延拓有限元分析技术,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令希先生的高度评价。钱先生推荐该项目研究参加了1988年在法国召开的第12届国际科学计算大会。

1991年,26岁的古天龙来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从此与广西这片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1993年9月,他如愿以偿考入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师从著名的过程自动化专家周春晖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复杂工业生产过程中离散事件问题的研究。由于表现优异,他于1996年1月提前毕业,获工业自动化学科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得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他的研究成果被《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刊物刊载,并在IEEE SMC和IEE ICIT国际会议上宣读。

博士毕业后回到桂电的古天龙在工作上如鱼得水。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中国的科学技术要发展,要立足于民族之林,需要及时地吸收和接纳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他默默地作着准备。此时,他已任职于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计算机系,主要从事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由于工作业绩突出, 他于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4年后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一个学院的代表团去访问澳大利亚,访问期间同澳方教授交谈时,对方对他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他很快便获得了赴澳大利亚CURTIN理工大学、MURDOCH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机会,在国外一待就是四年多。关于这次经历,他回忆道:“我已经作了准备,包括实践的准备和心理的准备,自然就抓住了机会。在国外的四年,使我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能力相对较完善了……”

对于当初的回国,古天龙归结于自己的桂电情结。他至今无法忘怀他读博士及出国期间,桂电领导所给予的支持。“那种真情,对人才的那种渴望的程度打动了我。我博士毕业以及每次从国外回家探亲,院领导都到机场接我。我在国外时,也经常保持联系。这些都打动了我!” 更重要的是,当时桂电计算机系需要学术带头人。于是,他从大局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计算机领域。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他一回到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就挑起了重担,一刻不停地投入到新领域的研究中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绩。他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基金、中澳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共计30余项,在国内首先出版了学术著作《有序二叉决策图及应用》、《软件开发的形式化方法》和《网络协议的形式化分析与设计》等共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3篇。由于卓著的科学研究成绩,他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广西高校杰出科技人才、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等荣誉。

精益求精奉献精品教学

蔡元培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古天龙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精品教学,并精益求精地为之奉献。

古天龙认为,当今时代,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的时候,更要注意其健全心智的锻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传授永远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启发了受教育者的知识源头,就会有汩汩流之不竭的知识清泉。古天龙深谙此理。他总是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说是给学生一碗水,即便给他们一桶水也难以为继,必须教会他们学会自己找泉挖泉。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古天龙在课堂上大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自学。他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下科研基础,打造好“渔”的本领。

古天龙忠诚于他所挚爱的三尺讲台,近些年先后开设本科生、研究生课程8门,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38人、博士研究生12人。在担任繁重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的同时,坚持在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大众化高等教育下教学型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形式化方法教育、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改革实践。他承担了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重点项目等12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8篇,出版教材《离散数学》、《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共3部。

他遵循需求牵引、工程应用、务实求是、创新实践的培养理念,建立了双闭环、自适应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筑了“相互支撑・有机衔接・梯度发展”的应用能力发展平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积极倡导并推进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的形式化方法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式化方法知识体系被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纳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计划。所编写的相关方面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和《离散数学》分别获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所承担项目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形式化方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建立及实践分别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与教学,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缺一不可。古天龙常说,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教学与科研是一名教师的双重任务。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科知识的扩展需要科学研究来驱动,所以,教师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跟踪学科发展动态、更新学科前沿知识、夯实理论知识;从工程研究、应用研究中把握行业动态、企业需求。但是也不能惟科研,高等学校教师的科研如果不能进入到课堂、不能融合到实验、不能结合到教学、不能促进人才培养,那是不完美的、不健全的。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古天龙清楚,要培养出精品学生,自己在学术和科研方面也必须不断提升。他的精品科研为他的精品教学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天龙结合科研实践,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他主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核心基础课程《离散数学》,2006年被评为广西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离散数学》精品课程网站及其CAI课件得到同学们的广泛使用和普遍好评,荣获2007年广西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2008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为此,他也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广西教学名师、电子工业系统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倾心育人打造精品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古天龙深知这一简单的道理:要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就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学和科研精品团队。

近年来,古天龙带领他的团队对电子信息类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培养方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他所领衔的工程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于2009年获准成为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基于“围绕一个中心(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两大特色(校企合作、科研与教学结合),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嵌入式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着重培养四种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理念,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该专业被认定为部级特色专业。

科研工作打算篇3

关键词:课余时间投入;职业取向;读研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大学是以学术为志业的人们和即将步入社会的准职业者们的天堂。①当今大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成本很高,之前已有许多学者研究过大学生学习性投入,②而在大学生课余时间投入上研究少之又少。学生课外参与投入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有学者估计,大学生在校期间70%的学习成果来源于课堂以外的经历。④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最高学府 ,在政治上有窗口作用、桥梁作用、展示作用、示范作用和参政作用;在育人上有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和环境优势 ,造就了一大批英才;在学术上有众多的研究机构 ,资料丰富 ,人才济济 ,硕果累累。中央民族大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⑤

研究民大的大学生课余时间投入与职业取向,对研究民族类高校大学生学业表现和职业期待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大部分学生为少数民族,绝大部分出自中国的中部和西部(见表1),大部分学生家庭出自农村和县城。通过调查民大本科学生课余花费最多的时间和经历、毕业后的打算以及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类型,来研究民大本科学生的课余时间投入和职业取向。

二、调查工具及方法

(一)调查工具——“大学生学情调查”问卷

本报告使用的“大学生学情调查”问卷是一个基于教育过程,以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与职业规划,旨在研究民族类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投入与职业取向。

(二)2013年调查抽样、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简介

2013年,“大学生学情调查”是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学生样本。最终在中央民族大学校园内,抽取并调查260位学生,通过随机的形式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40份,回收率为92.3%,其中有效问卷为221份,有效率为92.1%。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在校民族成分统计表(本、预科)显示,中央民族大学在校本、预科学生为11750人,少数民族比例为57.14%。⑥据2011年11月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央民族大学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港澳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822人,其中本科生11247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少数民族预科生481人;本科生(含预科生)来自55个少数民族的学生保持在60%以上。⑦抽样比例占本科生总数的2.3%,其中,抽样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7.0%,汉族学生占43.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本科生课余时间在做什么

为了全面、客观地分析民大在校本科生的课余时间投入,本文从在校本科生课余花费最多时间在做的事情入手,揭示民大本科生课余时间的投入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民大本科生课余时间除了娱乐消遣和写作业外,学英语是在校本科生的一大艰巨任务。一部分人会把时间放在兼职和和考证上。据图1数据显示,民大学生中,53.5%的人在课余时间会选择学习和考试,31.0%的人会选择娱乐消遣,7.5%的人在做兼职。由此可见,民大本科生课余时间的大部分都投入在学习、考试上。

图1在校本科生花费最多的课余时间在做的事情

如图2所示,民大在校本科学生,汉族学生的样本中,做兼职的比例为5.1%;少数民族学生样本中,从事兼职的比例为9.0%。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学生课余时间更倾向于做兼职。汉族学生中,课余时间学英语的为21.3%,少数民族学英语的比例为15.1%。由此可见,汉族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略高于少数民族。由于抽样中大四学生的比例较少,考研和考公务员的比例相对较低。在考研和考公务员的比例中,少数民族学生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倾向要明显高于汉族学生。汉族学生的抽样中,考研率为1.5%,而少数民族学生的抽样中,考研率为2.5%。汉族学生考公务员比例为1.5%,而少数民

族比例为2%。

图2汉族与少数民族本科生花费最多的课余时间在做的事情

2.本科毕业后的打算

调查数据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本科毕业后想留在国内读研。由图3显示,本科生毕业后48.4%的人打算在国内入读研究生学位,29%的本科生打算直接工作,21.3%的学生打算出国留学。

考研不仅是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求职筹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也可能是他们为了实现向上流动的个人理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做出的理性选择⑧。张德祥⑨(1997)认为高等教育的学历与职业的关系反映了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社会流动可以有各种途径,比起其他途径,高等教育对人们实现向上流动和代际流动作用更大。李玉杰⑩(2009)在对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研究中提出作为高端教育层次的教育形式,高等教育对个体职业地位的获得、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流动的影响是最深刻的。

由图4显示,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在国内读研,汉族学生中,选择考研的比例为54.7%;少数民族学生中,选择考研的比例为43.7%。而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倾向于工作,在选择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比例上,汉族学生为23.3%,少数民族学生为33.3%,少数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高10.1%。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在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上的比例对比不明显,分别为21.1%和21.4%,因此在选择出国方面,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想法比较接近。

图3本科毕业后的打算

图4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本科毕业后打算

3.本科生的职业取向

职业取向是社会成员对从事某种职业的倾向性态度和观念,它最终决定个人的职业选择行为b11。在本文中,笔者将职业取向定义为学生大学本科毕业后打算从事的行业和从事的单位类型。

3.1 毕业后打算从事的行业

民大学生在行业选择上,主要倾向于金融、教育、文体和法律方面(见图5),比例分别为24.9%、24.4%、17.2%和10.4%。这与民大的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有关。抽样中,专业为法学、文学、管理和经济方向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60.6%,仅有16%的样本为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专业(见表1)。

由图6所示,相比其它行业,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打算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都很高。少数民族愿意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高达27.8%,汉族学生的比例为20.0%。由此可以推论,少数民族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教育行业。

在文体和信息技术行业,汉族学生样本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少数民族样本的比例。总体上说,除了教育行业,其它行业里,汉族学生的选择基本都是要大于少数民族学生。由此可见,相比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学生在选择行业上更多样化一些。

图5本科毕业后打算从事的行业

图6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本科毕业后打算从事的行业

3.2毕业后打算从事的单位类型

由图7显示,在选择单位的类型上,民大学生更青睐于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其次是外企,再次是国企,而民营企业遭受冷落。31.4%的人毕业后想从事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23.7%的人表示想去外企,21.1%的人想进国企,而仅有4%的人表示愿意去民营企业工作。由此看来,稳定的工作对民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据图8显示,民大学生本科毕业后最想从事的3个单位类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打算从事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愿望略强一些,汉族大学生从事国企和外企工作的愿望略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汉族学生中,愿意从事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人数占30.1%,少数民族学生中,愿意从事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比例为32.4%。正如前面图2所示,少数民族学生在课余时间报考公务员的比例略高于汉族学生比例。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学生从事公务员职业的期望略强于汉族学生。在另外两个民大学生最想从事的单位类型中,汉族学生比少数民族学生比例略高。在汉族学生中,有意从事国有企业的比例占22.0%,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有意从事国有企业的比例为20.5%;在汉族学生中,有意从事外资企业的比例占25.2%,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有意从事外资企业的比例占22.7%。

图7本科毕业后打算从事的单位类型

图8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本科毕业后最想从事的3个单位类型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综合前面的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民大学生课余大部分精力投给了学习,而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读

深造和工作做准备。由此可见民大学生整体是勤勉、好学的群体,课余会把学习作为首要的时间投入。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民大在校本科生毕业后更倾向于在国内读研,汉族学生对本科毕业后打算读研的期望略高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本科毕业后工作的期望略高于汉族学生。

3.民大学生更倾向于毕业后寻找稳定的工作,尤其是做公务员和从事国企,而相比之下,不愿意从事民营企业工作。由此可见,在民大校本科生在择业上缺乏一定的创造性,不能打破规律,缺少改变的意识。面对社会的普遍现实,去考公务员,缺少挑战性精神。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所期待的未来职业单位类型区别不大,都是主要集中在考公务员和进国企、外企方面。而选择的行业中,金融、教育、文体和法律是民族大学学生最优先的选择,少数民族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教师行业。

4.民大学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投入在学习上,兼职时间比重不大。其实,兼职工作对择业的意义不大,对未来的考公务员和进企业直接联系不大。兼职获取的工作经验对提高工资没有帮助。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兼职多数是家教或者其它低技能的工作,主要目的在于赚钱,对于自身能力并无实质性锻炼,因此,不被用人单位重视。b12

(二)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课余时间可以多角度的规划,不仅仅把大块精力放在学习上,也可以多参加社交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大学不仅仅培养学习优秀的人才,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一纸文凭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学校和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丰富校园的文化和娱乐生活,不仅学习好,也应适当拓展其他方面的兴趣和特长。

2.读研也许是一种盲目行为,并不见得是最好的出路。高学历的大环境下,研究生学历泛滥已成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面临的一大难题。建议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工作,将知识转化成财富。如果有兴趣继续读书,可以工作几年之后,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再继续深造。

3.公务员热成为大学生择业上的一大问题,这与求职的心态有关,绝大多数人想求稳定、寻求铁饭碗。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正确引导,树立全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鼓励大学生做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全球化的社会,“仕途之路”并不见得为最佳职业选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学生应打破旧传统,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和改变。学校应当不断反思和总结教育的成果,提高教育质量,正确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长期就业目标。学生应当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为个人理想而不断奋斗,实现人生价值。b13

4.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适当做些兼职,但不要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大学期间的兼职工作可以锻炼人的客服苦难的品质和毅力,帮助大学生经济上独立,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直接经验来说,显得意义不大。(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阎光才.现代大学的人文关怀与本科教育的职业取向由庙堂、象牙塔到普通人的家园[j].复旦教育论坛.2003 年第1卷(5).

[2]王纾.研究性大学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2009年“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3]邓大胜,赵延东.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j].创新科技.2009,(2)

[4]梁庭望.中央民族大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3)

[5]孙汭睿,丁小浩.大学生课外参与投入的适度性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0,(6).

[6]熊倪娟等. 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与社会人的流动渠道[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 (2)

[7]张德祥.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1997 (3) .

[8]李玉杰. 论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j]. 教育科学. 2009 (5) .

[9]中国大学生调查.研究报告[r].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2012.5,(03):11.

[10]中央民族大学年鉴.学生及学生工作[r].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在校民族成分统计表(本、预科).2009:265.

[11]中央民族大学学校概况[n].2011.11. http://muc.edu.cn/about/1.html.

[12]wilson, e.k.(1996). the entering student: attributes and agents of change[a]. in t. newcomb& e. wilson(eds.),college pee

er groups(pp. 71-106). chicago: aldine.

注解

①阎光才.现代大学的人文关怀与本科教育的职业取向由庙堂、象牙塔到普通人的家园[j].复旦教育论坛.2003 年第1卷(5)

②王纾.研究性大学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2009年“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③孙汭睿,丁小浩.大学生课外参与投入的适度性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0,(6).53-61.

④wilson, e.k.(1996). the entering student: attributes and agents of change[a]. in t. newcomb& e. wilson(eds.),college peer groups(pp. 71-106). chicago: aldine.

⑤梁庭望.中央民族大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3)

⑥中央民族大学年鉴.学生及学生工作[r].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在校民族成分统计表(本、预科).2009.

⑦中央民族大学学校概况[n].2011.11. http://muc.edu.cn/about/1.html[n].

⑧熊倪娟等.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与社会人的流动渠道[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 (2)

⑨张德祥.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1997 (3) : 42

⑩李玉杰. 论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j]. 教育科学. 2009 (5) : 72

b11邓大胜,赵延东.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j].创新科技.2009,(2)

科研工作打算篇4

关键词:AHP法;研究生;奖学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86-02

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研究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评定奖学金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客观地对研究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是一项复杂而敏感的工作。本文依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学院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运用AHP法对各评定指标项目进行权重分配,是作为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奖学金评定应遵循的原则

研究生奖学金评选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激励导向。研究生奖学金旨在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积极性,促使研究生全面发展。第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奖学金评定平台。奖学金的评定是研究生关注、影响面很大的工作。处理得好,可以达到激励和教育的目的,也可达到资助学生的目的,处理不好,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激起矛盾。所谓公开,就是指标、名额、奖金的数目都要公开,让学生心里有数;所谓公平、公正,就是评定的方法和过程要保证公开、公平,评定的结果要让学生信服。第三,民主、平等、双向交流。研究生不仅独立意识强,而且各专业、各年级的情况也不相同。奖学金评定方案制定不仅要考虑本校本学院实际情况,更要考虑到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研究生的建议,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评奖中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

二、评价模型的建立

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既要反应问题的主要矛盾,还要兼顾次要矛盾,应对每一位研究生是公平和可比的,并且要便于获取和量化。结合交通与物流学院研究生在太原科技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的基本原则,研究生奖学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科研成绩、课程学习成绩和德育综合成绩三方面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三、AHP法确定

1.构造判断矩阵。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后,就可以逐层逐项对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其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形式如公式(1):

B=b■ … b■ ?噎b■ … b■?摇 (1)

对于单一准则来说,两个指标的比较,可分出优劣。其中系数bij的取值如表1。

同理,当Pi劣于Pj时,则bij可相应取上述的倒数(2、4、6、8的优劣是介于1、3、5、7的之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取相应的值)。

上述所建立的判断矩阵,使得判断思维数学化,简化了问题的分析。但是为了保证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到结论的合理性,还需要对构造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CI=λ■-n/n-1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其取值如表2)来查决策者判断思维的一致性。当n

2.计算权重。本文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中,选取不同专业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任课教师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打分,分值按10分制来打,依据表3填写。

统计调查问表的结果,得到判断矩阵如表4所示,运用方根法计算得其权重如表4所示,同时计算求得

λ■=3.057,CI=0.0285,CR=CI/RI=0.05

故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计算合理。

从表4可知,研究生二年级奖学金评定中科研成绩、课程学习成绩和德育综合成绩所占比重分别为0.30、0.55、0.15。

四、成绩考评方法

1.科研成绩。科研成绩分为论文、专利、科研获奖、竞赛获奖、主持科研项目五项。科研评分计算公式:A=∑(Di×K)

其中:A为科研总得分;Di为i类别项对应分值,i为各类别项;系数K为1/n,n为排名顺序。(1)加分。论文按级别划分为SCI、CSSCI【EI(JA)】、ISTP【核心期刊、境外国际会议和EI(CA)】和一般论文四个等级,论文分值分别取为50、30、20、10。.(2)专利加分:专利分为专利授权、专利公示和专利受理三个等级,打分分值为30、20、10。(3)科研获奖加分:科研获奖分为国家奖、省部级奖、市级获奖、校级获奖四个等级,打分分值分别为300、150、100、50。(4)竞赛获奖加分:竞赛获奖分为三个等级,又根据不同的获奖等级打分分值如表5所示(5)主持科研项目:主持科研项目分为部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校级项目,打分分值分别为10、5、3。

2.课程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以个人培养计划中已完成的全部课程成绩计算,学习成绩实际分数计算如下:

其中i为所修课程。所修课程成绩若是以等级体现,需换算成分数,具体为:优=90;良=80;中=70;及格=60。

3.德育综合评分。德育综合包括社会活动和学生工作。德育评分公式,见下面公式(图2)。

其中:ci为社会活动加分、n为参加的活动数。(1)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加分如表6所示。(2)学生工作:学生工作加分如表7所示,学生工作不重复加分,有多项加分者,取最高加分。

五、综合评分

根据科研成绩、课程学习成绩和德育综合成绩三方面的得分,再乘以相对的权重系数,求和得综合评比成绩,计算公式见图2。

综合总分=0.3*科研成绩+0.55*课程学习成绩+0.15*德育综合成绩

根据计算分值进行排名,按照排名次序进行奖学金的评定。

六、结论

该方法可操作性强,得到了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的普遍认可,并于2014年的高年级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中顺利实施,也将应用于今后的奖学金评定。

参考文献:

科研工作打算篇5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作为中国接入互联网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胡启恒院士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接人世界互联网所经历的艰难坎坷。

众所周知,Internet最早起源于冷战时期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的前身ARPAnet(阿帕网),该网始建于1969年,最初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分化为军用,民用两部分网络,到1992年,互联网在欧美国家已开始普及,联机数量超过100万台。商业应用业已萌芽。而此时,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对于联入世界互联网的大门依然紧闭。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互联网蓬勃发展:web技术、浏览器相继出现,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开始显现。对于打开国门看世界的中国科研人员而言,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陌生而新奇。他们对于连入Internet的需求开始变得十分迫切――再等下去,中国的科学界就会成为信息孤岛,为世界所隔绝。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无论是按术、经费、政治、还是政策上,都有着诸多困难,更重要的是,那时的美国并不愿意让中国联入网中。面对重重阻碍,中国互联网的先驱者们毅然踏上接人世界互联网的艰辛征途。

中国互联网之缘

确切地说,中国Internet的发展是由科研学术界的需求而提出和推动的。

1983年到1984年,正是国家重点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和大型粒子谱仪――北京谱仪(BES),从建造、成功运行到正式采集物理实验数据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北京谱仪(BES)的预制研究需要大量的蒙特卡洛模拟计算,而中科院高能所尚未有足够的计算机资源,因此北京谱仪的计算工作太都是借用水电科学院的M-160计算机进行,工作人员必须往返于高能所与水科院,费时又费力。有时,科研人员为了一点修改或一个输出结果,都要在路上花费两个小时。如何迅速更新和完善当时支持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的计算环境,成为迫切的需求。

当时,高能所的吴为民与肖健院士多次讨论,提出了建立远程终端的方案:即在远程终端所在地(高能所)与计算机所在地(木樨地水电科学院)之间,用特高频无线电联系起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站自1984年5月开始联通,并在同年7月正式启用。这条远程终端线极大地改善了科研人员对于M-160H机的共享和使用,也为后来的高能物理所联通ALEPH国际网络打下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互联网就是在这时候开始萌芽。

同样是在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之前,两个固定的地方几乎成了科学家们的“电子邮局”,一个是高能所,一个是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由于中国无法直接连接到国际互联网,必须通过国外的科研院校进行中转,因此那时发送电子邮件的价格非常昂贵――每K字节需要5~7元人民币,用电子邮件收取一页纸的信息需要付出20~30元人民币。而在收邮件时,对方一个附件就可能几百k,科学家们为了收取邮件,花费六七百元都有可能,他们对于使用E-mail的迫切需求可见一斑。

当中国迈出了网络通讯第一步后,入网的研究工作也即时展开,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信息接入持有戒心,甚至有意无意的设置一些软硬件兼容壁垒。尽管如此,仍不乏国际友人的无私帮助。1985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措恩(Wemer Zom)教授与早年留学西德的王运丰教授以及时任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澄炯建立起不错的私人关系,在1985年底,措恩凭借私人关系,说服联邦德国巴登-弗腾堡州(Baden-Wuerttemberg)的州长罗塔・施贝特(Lothar Spaeth)特批了一项专款作为此项目的经费,对中德计算机网络合作的项目提供赞助,其中包括一台至关重要的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1987年7月,他又从德国带来可兼容的系统软件,使中国的计算机具备了与国际网络互联及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条件。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努力,1987年9月14日晚,在当时承担电子邮件中转任务的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里,十几位中德两国项目组成员围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旁,试发中国发往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黑色的屏幕,绿色的字体,措恩仔细地往计算机里敲着邮件地址以及内容――“Acrossthe Great Wall we can.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天,中国人完成了对于互联网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触碰。

然而,由于一个数据交换协议的小漏洞,那封邮件并未发出去。6天后,项目组再次试发邮件。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发送键再次按下,与上次相比,这次大家都很紧张。过了一会儿,计算机屏幕出现“发送完成”字样。这意味着中国将可以直接和欧美各国及太平洋地区的几乎所有大学和研究中心通讯和交换信息了,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1989年,世界银行贷款支持中国高新技术的一些项目建设,其中之一就是要把中科院、清华、北大和中关村地区的研究所组成一个高速网络(NCFC工程)。从1989年开始立项,到1990年4月工程启动,再到1992年中科院、清华、北大三家局域网基本完成,直到1993年12月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三个院校网互连。

NCFG项目顺利完成了,但这个项目却遭到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这个网能有多少用户?现在来看,正因为这个质疑声的出现,而促使中国加快了接入Intentet的步伐。

实际上,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钱华林也认为,NCFC还需要联结起更多的机构,而不仅仅是国内的学术机构。眼看苦心搭建的网络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中科院专家们陷入了另一个局面――需要拟定出新的方案,让NCFC联到美国去。

“必须联到国际上去”,这点在钱华林看来毋庸置疑,不过联出去不是动动嘴皮子这么简单。联人国际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一个互联网外交的过程,专家们凭借外交家的手腕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多年来一直为加入国际互联网而努力争取着。

1990年开始,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胡启恒几次找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简称NSF)商谈,却困难重重。胡启恒的目的只有一个:谋求中国接人Internet骨干网,而NSF正是Internet核心骨干网的控制人。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钱华林约见了NSF国际联网部门负责人,正式讨论中国联人世界互联网的问题。“中国进入互联网,不是为了偷美国的技术,而是为了科学研究。”钱华林说,“平等 共享。这也正是Internet的意义所在。”

中国专家的执着和热忱打动了多国科学家,很多人都给予了超越国界的帮助。当时NSF负责互联网国际合作的斯蒂芬・沃夫曾回忆说:“(当时),我们静静地打开闸门,等待中国接入互联网。” 1994年年初,正值中美双边科技联合会议召开之际,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胡启恒代表中方向NSF再次重申联入Internet的要求,并最终得到了认可,中国正式从互联网的旁观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

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信道开通了,标志着中国正式全功能联入了国际互联网。

接入国际Internet一年之后,中国科学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百所联网),由王行刚牵头做方案设计。目标是在北京地区已经入网的30多个研究所的基础上把网络扩展到全国24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联并和Internet相连。在此基础上,网络不断扩展,逐步连接了中国科学院以外的一批科研院所和科技单位,成为一个面向科技用户、科技管理部门及与科技有关的政府部门服务的全国性网络。这就是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络一中国科技网。

事实证明,正是中科院开启了中国的互联网时代。2009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视察中科院过程所和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时提出:“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实现了中国和国际互联网全功能的连接,使我们国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确实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也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科院网络中心作为中国的互联网诞生地,为我们加快信息化进程,成功的迈入互联网时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回望中关村

经过漫长的发展,计算机革命终于星火燎原。中国计算机火起来,始自中关村;中关村火起来,始自中科院。

北京“中关村”闻名于世,与中国科学院的“进驻”和随之而起的“科学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确定研究所组建方案之后,部分南方的研究所须迁进北京,在京各研究所也都要扩充实验室和办公室,摆在当时院领导们面前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在北京选择一个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科研基地,时称“永久院址”。由此,也彻底改变了中关村这个当时略显荒凉的北京“大西北”的面貌。

随后,一座座科研大楼、一个个研究所、一家家IT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车轮,中关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名字,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院所林立、知识密集、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科教基地;而是成了当今中国改革历史进程中的新概念。

1984年,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提出“一院两制”的方针,中关村地区掀起一股科研人员下海的热潮。这一年,柳传志带着10名科技工作者、怀揣着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启动资金和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坚定信念,在中科院计算所一间20平方米的传达室里创办了联想集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当时,计算机只能在英文环境中运行,如何让计算机识别处理汉字,是数以万计中国用户的迫切愿望和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1985年,在时任中科院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前身)和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倪光南的带头研究下,联想率先推出了业界领先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汉卡),广受用户青睐,实现了创业者“把技术变成钱”的梦想,开创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传奇。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联想已然成为中国IT企业的标杆。然而1998年,一场关于联想“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的争论,却让联想面临两难。从整体来看,联想的“贸工技”道路还是符合当时的市场选择的:“只有对外开放,以市场为暂时的代价,引进先进技术,才是一国生产力迅速提高的共性之路”。

国际化战略同样成为联想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以12.5亿美金加5亿美元IBM微机的外债并购IBM台式电脑及笔记本电脑业务,这一并购使联想一跃成为IT业三大巨头之一。

纵观联想20多年的发展,从一间传达室到现代化的办公大厦,从11名技术人员到上万名员工,从初始资金20万元到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从坐在外国产品的末排座位到亚太第一,从名不见经传到国内PC行业的龙头,联想集团创造了中国企业发展的“奇迹”。从联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自主创新与跨越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中国科学院敢为天下之先,为中国信息时代立下头功。

正如联想之于PC行业,曙光的意义则深深烙印在超级计算能力上。作为丰富互联网应用和运行复杂计算的承载体,超级计算能力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实力,而且也决定了工程技术和国家安全方面的竞争力,现在已经成为大国激烈竞争的科技制高点。

1986年,国家启动的“863”高科技计划给中科院计算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计算所的科研实力和努力争取,以及当时的国家科委的论证,1990年3月,以计算所为依托的“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成立。中心把符合国际技术主流和市场需求的高性能计算机及其应用系统作为主攻方向。

三年后,第一项成果――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开始走向市场。1995年,中心又推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它是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实际运行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同年,曙光信息产业公司成立。

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重点行业,“曙光”二字,往往代表了中国高性能计算能力的最高水平。在2008年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强排行榜中,曙光5000A以峰值速度230万亿次、Linpack值180万亿次的成绩再次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可以研发生产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除此之外,中科院计算所还围绕CPu做出了大量创新性的研发工作。CPU芯片是计算机的心脏,由于当时中国缺乏自主的CPU设计和实现技术,不少与之相关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这样不仅经济上受制于人,而且对信息系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也面临着威胁。因此,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CPU芯片尤为必要。

计算所敏锐地观察到,研制通用高性能处理器是带动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1999年,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坚持提出研制高性能通用CPU的计划;2001年,龙芯CPU芯片的研制开始进行;2002年8月,龙芯1号处理器研制成功,成为了我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同时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有机无“芯”时代。随后研发而出的龙芯系列,更是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发展。

可以说,在中关村这片土地上,中科院是以“两弹一星”精神,打破美国计算机垄断,充分显示了中国“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决心,为互联网时代在中国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看那些曾经的风云

除了带动了中关村发展成为中国的“硅谷”之外,与中国互联网更为休戚相关的几件大事,都与中科院直接相关。

1999年4月9日,中科院,铁道部中铁通信中心、国家广电总局网络中心和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984亿人民币成立了中国网通公司,就是今天所说的小网通。

小网通的诞生,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被公认为是中国宽带IP网主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侯自强。凭借对因特网的技术特性和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时任中科院科健集团董事长的侯自强预测:通信技术正面临从电路交换到包交换的体制革命,IP技术将成为未来通信技术的主流,因此提出了宽带IP网的概念。这将使我国通信业抓住宽带IP网带来的历史机遇,实行跨越式发展和迎头赶上的战略。

侯自强的理念得到了广电部门的支持。1998年夏天,他利用北京有线电视网提供的城域光缆,在北京市内做了一次总长几十公里的小规模纯光纤IP实验,成功地传输了包括电视广播节目、IP电话、视频会议等业务。随后,他将实验报告和对IP技术的系统阐述上报给中科院领导,获得支持。

1998年10月,中科院向国务院递交报告,建议国家考虑利用广电的网络做IP网络。报告经国务院批回到信息产业部后,信息产业部下属的电信科学院软科学研究院受命研究IP技术的可行性。“他们研究的结果也得出IP是方向,但需要一个过渡期。”侯自强说。

在这期间,侯自强去了上海,并且做了一次后来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访问,即拜访了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上海联合投资后来成为小网通的四个股东之一,并成为宽带IP网计划强有力的推动者,侯自强的宽带IP网设想还打动了一个人,就是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瀛海威的经历让她对电信体制和带宽限制深有体会。1998年,张树新离开瀛海威后为宽带IP网在铁道部门找到了“同盟军”。

1999年1月,中科院、上海联投、广电和铁道部门联合打了报告,并直接报到当时的总理朱F基手里。批复很快就有了。同年2月11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召开,四方代表都出席了会议。朱F基总理当场拍板上马,并且提出了让侯自强意外的决定――把这个试验网络的建设公司化。很快便有了建设“中国高速互联骨干网――宽带IP网示范工程”的电信公司小网通的诞生。

同年,归国创业的田溯宁受到网通董事会的热情邀请,离开亚信就任网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最初的两年,小网通由十几人发展到近三千人,分公司遍布全国138个城市;在全国范围内铺设光纤1.2万公里,在26个城市设立和开通骨干网节点,IP业务覆盖全国111个城市,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5个城市开通了城域网。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或者说,网通代表了未来。”这是当时业内专家对小网通的评价。2002年5月16日,中国电信体制改革,网通与中国电信北方十省、吉通公司组建成为新的网通集团,2004年11月,中国网通在纽约、香港成功上市;2008年电信再次重组,中国网通与中国联通合并成立新联通。

从小网通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中科院以先进的网络生产力,带动了生产关系调整以及电信体制改革。在这之外,背靠中科院的众多企业,也为IT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革新。

CNNIC问世

1997%6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CNNIC)在中科院软件园的一间办公室中正式成立。成立当天,办公室内杂乱的排放着满地的电线。尽管这个机构对外宣称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并负责运行和管理国家顶级域名,CN、中文域名系统,但是刚成立时负责运营工作的只有7人。CNNIC的成立过程虽然算不上坎坷,但却也绝非一路坦途。

钱华林回忆,在与接入国际互联网之前,我国提前考虑到了域名的问题――域名资源的空白域名资源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中国必须拥有国家顶级域名“.CN”,才能真正在国际互联网上共享信息。

1990年12月,钱华林借着在美国开会的机会,想要注册“.CN”域名,让中国的网络拥有自己的身份标志。没想到的是,这一域名已经被一个叫T.B.Qian的人注册了。T.B.Qian就是钱天白。原来,在1990年11月28日,在德国教授措恩的帮助下,互联网上代表中国的顶级域名CN已经注册成功。后来,钱天白成了“.CN”域名的行政联络官,钱华林是技术联络官,这便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有名的“二钱”。

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联入国际互联网,中国CN顶级域名服务器暂时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在其诞生的最初几个年头,只能孤悬海外,不为绝大多数国人所知道。但是,域名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互联网上的国家,中国绝不能让自己的国家域名顶级服务器长期流落在国外。在中国正式联入国际互联网后,德国、钱天白、中科院三方共同提出把服务器移回中国。1994年5月21日,第一台中国国家域名.CN根服务器终于落户中国。当时.CN域名服务器由中科院“临时托管”。当天中科院便完成了.CN服务器的设置,并负责,CN顶级域名的注册和维护工作。从此,中国改变了国家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翻开了互联网发展新的篇章。

据CNNIC工作委员会委员、我国著名网络专家曲成义回忆,到1996年年底,中国拥有15万互联网用户。中央为了推动网络发展,发动了30多家院所和厂商加紧研究相关软件和硬件。1997年4月,第一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会上提出要按照国际惯例,组建一个互联网信息中心来管理中国的顶级域,CN,于是便有了CNNIC的诞生。

在筹备成立期间,CNNIC获得了中科院和当时的国信办的大力支持。胡启恒回忆,中科院此前已经有了NCFC项目和域名管理的工作基础,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便正式授权中科院组建CNNIC来负责国家顶级,CN域名的注册管理工作,在领导架构上,既是科学院的一个部分,又在业务上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领导。

工信部对国家域名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奚国华副部长强调,互联网的域名系统等同于电信网的信令系统,安全性尤为重要。作为国家基础网络设施之一的运行者,CNNIC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民生”为目标,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十六字方针,一定要把域名工作做好。一是要把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加强运行维护上的管理,打造出具有基础电信运营商运维水平的域名服务。

科研工作打算篇6

关键词:科研经费;农业科学院;使用问题;建议

科研经费作为科研项目实施的重要资金保障和来源,对科研成果有直接的影响,充足的可养经费可以保证科研项目更好地实施,但是由于在科研经费的报批和使用上存在较多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使其在使用时更加科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果,应将经费管理作为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口,研究政府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为进一步研究科研管理制度和创新国家科研经费使用体制打下基础。

一、现行科研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科研单位更注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项目经费的争取、科研成果的评奖、科研论文的发表,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认识不足,科研单位更看重到账的经费是多少,而在经费的日常使用管理上却比较宽松;其次,错误的将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当做项目科研经费的负责人,使得科研人员觉得自己争取来的项目经费可任意支配和使用,财务人员在经费使用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把关;最后,一些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监管责任的动力或认识不足,在利益的驱使下,将科研经费挪为他用。

(二)科研项目立项时不严谨

虽然国家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进行了相应的财政改革,实现了提前预算、政府集中采购、国库支付等,并逐步加强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科研经费使用混乱的局面,一些科研单位并不是为了科研需求出发,而是打着科研项目的幌子为自身谋取利益,为了得到科研经费的使用权,不惜费尽心尽,巧立名目挂牌立项,该行为不仅有悖于严谨的科研精神,而且大大降低了国家用于科研的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不科学

科研单位经费使用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完成的,但课题负责人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知识凭借相关的经验进行经费使用的预算编制,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遵循相关的及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仅凭课题负责人的主管意识和具备的经验进行编制,很明显经费使用编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于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并没有参与到经费使用预算编制中,很难对经费使用预算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

(四)缺失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财务评价和利用

科研经费的考核内容有: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经费总量等内容进行考核,然而并没有针对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过程进行相应的监督和分析,缺乏立项预算为基础的考核。加上在具体的工作中,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工作量大,工作程序复杂,使得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关于科研立项的相关知识,所以对科研项目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即便有评价也是流于形式。

二、提高财政性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建议

(一)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宣传,提高员工对其的认识

科研单位要切实落实好对科研经费正确使用的宣传和引导,做好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政策、法规、制度宣传工作,从而提高科研人员对经费使用管理的意识,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确保每笔科研经费均用在刀刃上。

(二)严格管理科研立项

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纵向课题的取得虽经过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专家组的审核,但为了从根本上打击立牌子骗取科研经费的违法行为,与此同时,还要防止一些单位在同一研究课题上变换花样,改头换面,在不同部门进行重复申报情况,有必要加强对科研立项的管理;科研经费横向课题一般是与委托单位以协议的形式实现的,并不是必须通过专家的审核,针对这种现状,更要严加管理科研立项工作,全面监督横向课题经费的取得过程,避免科研经费被挪为他用。

(三)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预算管理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关于科研经费的使用预算编制问题,科研大内管理者要对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工作进行全面的优化,并且根据自身所在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在编制课题经费使用预算时,课题组、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成立预算编制工作组,该工作组就是统筹协调课题编制工作,各个部门从不同的专业角度,针对科研内容并结合科研工作量进行细致、科学、准确的分析,以保证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的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化,以避免科研经M的浪费或超支。

(四)实现科研经费使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到科研经费使用的财务管理中,有助于科研人员随时查询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准确地编制科研项目的会计报表,做好课题项目核算变更说明与财务信息披露,通过该方法可以尽快发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

三、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会越来越重视,所以科研单位务必加强对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做到每一笔经费的使用都记录在案,严禁杜绝一切以科研为名的虚假经费申报行为,以保证科研经费较高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科研工作打算篇7

【关键词】 烟草工业;研发费用;预算管理;成本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全球禁烟呼声的日益高涨,中国的烟草产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烟草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变革。从2003年的工商分设打破行业内的地区封锁开始,到现在卷烟工业企业的跨省联合重组,中国的烟草工业一直在探索烟草专卖体制下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路子。在这种改革的背景下,烟草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建立生产制造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四个中心的卷烟工业企业的组织架构,并且赋予每个中心很大的决策权和自,打造扁平化卷烟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组织架构,增强卷烟工业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烟草行业的竞争力,以应对各种挑战。在这四个中心中,研发中心尤其被赋予了降焦减害、维护烟草消费者利益的重要职责,承担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应对国际烟草巨头挑战的重要使命。因此,研究卷烟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的使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探讨研发费用的管理可以有多种角度,本文试图从预算管理的角度对卷烟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的管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提高认识,明确预算管理服务于品牌战略

对于卷烟工业而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研发是第一品牌力。研发中心应从战略高度认识、推进预算管理工作,实现预算与管理的融合,使预算管理成为支持企业品牌发展的有效工具,提升企业品牌竞争能力,为实现企业的品牌战略打下技术管理基础。

研发中心预算管理的核心是科技发展规划及其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依据是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的依据是企业集团技术规划和品牌规划,技术规划和品牌规划的依据是行业的科技发展纲要以及集团的品牌战略。按照这样的思路,“要做什么事”、“要不要做”,“要做多少事”,“要花多少钱”就有了基本的判断依据,也实现了预算管理与研发中心使命职能、项目管理的融合。研发中心通过预算管理,体现品牌规划主导烟叶生产、卷烟制造、辅料应用等技术研究,确保资源在卷烟原料基地建设方面的有效投放,从而逐步实现烟叶品质的特色化,进一步提高基地烟的质量,使资源使用与产品品牌定位相一致,优质资源向高端、高档品牌倾斜,从而发挥预算在整合原料、辅料、制造工艺、研发储备等方面的作用。

二、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结合、优化资源配置

要有效地组织和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从而支撑企业集团的品牌战略。研发中心应成立相应的预算组织机构,同时指定综合管理部门作为预算管理的协调服务机构,以实现与项目管理的有效结合。

(一)项目申报立项是预算编制的基础

研发中心年底组织召开次年度工作目标沟通会,主要内容包括:1.总结研发中心本年度的各项工作,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主要分析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相关资源配置的合理性。2.传达并透彻理解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品牌战略、次年度的经营管理目标。3.按集团下达给研发中心的关键绩效指标,研讨下一年度的品牌规划和技术规划。4.在保证品牌规划和技术规划实现的基础上,初步提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所有这些都是编制预算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于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财务资源配置是表现方式,科研作业活动的管理才是实质。

年度工作目标沟通会后,各研发部门组织申报科研项目(含延续项目),并将科研项目分为原料保障及配套技术研究、产品实现、产品支持、应用基础研究、知识产权管理、科研合作等类别。研发中心科研项目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申报科研项目前首先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是否有利于支持品牌发展,并思考“做这个事要花多少钱”,并在项目计划书中明确项目进度、经费预算和交付成果。项目组成员除了中心的研发人员,有时还包括研发中心以外的相关部门、人员。为了确保精力投入,每个研发人员参与的项目原则上不超过三个。

申报的科研项目经研发中心初步审核、汇总,筛选后,再提交企业集团科技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审核时从专家角度重点关注项目是否有利于实现品牌规划和技术规划,同时对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经费的合理性进行评审,决定是否立项并在不同项目类别之间及项目之间进行资源的调配,做到“取舍有道,有所侧重”。然后研发中心综合管理部门对经科技委员会审核通过立项的项目,汇总研发费用专项预算,连同其他部门费用预算及资本性支出预算一并形成技术中心预算草案。在从项目立项到形成预算草案的过程中,资源配置始终坚持向有利于实现品牌战略的项目倾斜,各科研部门、各项目之间避免相互攀比的现象,并且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参与性预算编制程序,提高研发人员对项目经费预算分配的认同感。

(二)项目运作不确定性与预算调整

由于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可能存在需要由上级审批并配套经费的项目,研发中心可以采用项目预留费用的做法,以便待项目通过审批、配套经费到位后,有足够的经费预算启动这些项目。

项目运作往往还存在其它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可能会因为未通过阶段性评审等原因而中止,相应地,剩余的项目经费预算予以追回,并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即ERP系统,该系统与财务核算和管理系统集成)内对项目进行技术性关闭;另一方面,可能出现一些未预见的风险因素,经科技委员会确认需要调增项目经费预算,可以从预留部分追补,也可以通过预算调整程序追补。通过这些措施降低因为项目运作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预算执行障碍,确保研发费用预算严肃性和柔性的辩证统一。

(三)项目评审与预算执行分析

科研项目的评审工作可由研发中心项目监督审核小组进行,分为阶段性定期评审和结题评审。对各项目阶段性评审,重点关注研究方向、进度和经费开支是否存在问题,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预算执行的过程管理控制,避免出现财务、人力资源浪费。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有超支情况,严格按照集团规定的追加程序办理调整手续。项目全部完成后,由监督审核小组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鉴定验收(财务、审计人员参与对项目经费预算使用情况的审查),结题时需要由项目负责人就项目经费预算的使用情况进行说明、分析,项目经费预算如有结余,对结余部分也予以追回,并在ERP系统内对项目进行技术性关闭。

由于科研项目本身的特点,工作周期往往是跨年度的,因此对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并不局限于会计年度,而是贯穿项目周期始末。为帮助研发中心掌握预算的执行进度,可利用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管理”模块对专项费用进行单独管理,以方便按不同项目进行追踪、查询。

三、通过预算管理有效降低产品成本

逐步完善标准成本预算体系建设,尤其要重视提高原料使用效率,在确保产品内在质量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原料资源,努力降低产品设计成本。

通过预算管理,研发人员从开发新产品之初,就要树立成本观念,认识到“70%的产品成本决定于设计阶段”,使目标设计成本成为研发中心新产品开发计划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

研发中心与营销中心共同获取目标销区的消费者需求和同档次同价位产品信息,确定新产品开发定位并确定目标价位,由技术中心根据现有技术储备形成若干个产品组件,由财务部根据市场同类价位产品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进行测算并提出建议,综合平衡后形成目标设计成本,以保证新产品未来上市后的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做到“事前有预算”。

产品投放后,多方听取销区消费者与经销商意见,了解产品在当地的适应性,对研发效果进行审慎评估,只有技术被品牌使用、产品的销量达到一定程度才算是成功。

总之,企业的研发活动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品牌开发和维护以及日常管理的重要支撑,当然也是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卷烟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只有从企业战略目标和品牌战略着眼,从项目管理着手,降低产品的设计成本,才能在国内外卷烟制造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打造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姜成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行业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在2007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07.

[3] 姜成康.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努力奋斗――在2008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08.

[4]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8.

[5] 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预算(征求意见稿),2008.

科研工作打算篇8

关键词:科研经费;财务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扩大,审计及时地发挥了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督作用。审计中发现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科研审计中常发现的不规范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意识不强,项目经费执行预算不严格

近年审计中查出许多问题,如项目结余经费过多;差旅费、会议费超支;预算随意调整等等,这反映了科研项目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对经费预算的意识不强。

(二)经费科目超支,报销附件不全,证据力不足

科研经费要经财务部门监管,但缺乏可操作的详细规定。实际报账中会计人员只审核票据的合法性和有无科研负责人签字,对花销实质内容不核查。且购买实物不需要明细清单,会议费无会议通知,接待费、汽油费、交通费无从控制,造成经费科目超支,附件不全。

(三)科研经费流失,浪费严重,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经权威部门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本身的比例仅为40%,60%的科研经费流失和浪费。表现为:科研经费管理过于宽松,只要是发票,有主持人签字,个人、家庭生活开支,在科研经费中都给予了报销;部分科研人员虽然已拿了科研提成,却还不断化公为私,随意改变用途造成浪费。

二、加强科研经费报账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预算,实行信息化管理

应引入一套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对科研经费进行核算、分析、预算控制。按项目申报的经费预算进行定期跟踪管理,确保经费开支按预算进行,若有超标现象,应及时提醒项目负责人。

设立科研经费管理科,对科研项目从申报、编制预算、立项、经费支出、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等进行系统管理,实现从立项到结题的“一条龙”服务,便于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协调,提高效益。课题实施中确需调整经费支出预算的,课题主持人须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预算调整履行报批手续。

(二)结合各大部委文件及历次审计意见,形成一套详细的科研经费报销细则

科研项目来源不同,经费管理也应有所差别,要总结上级文件精神及审计意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报账规定,总结如下:

1、纵向经费中设备购置要注意是否有预算,且在预算中明确列示。电脑等数码产品不属于科研专用设备,一般不应报销,除非经费中已有预算。

2、测试费应包含测试内容、单价、数量,相关业务合同,结果报告等,而且应由学校科研部门审核盖章。

3、纵向经费中燃料动力为相关大型仪器运行发生的水、电、气消耗费用,不允许报销车用汽油费。

4、会议费为课题组开展学术研讨或课题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报销时应提供预算审批单、参会人员签到表、会议纪要、会议通知、宾馆盖章的机打支出清单等相关资料。

5、出国的国际合作交流费应列入预算,报销时应附邀请函、批件、出国行程表、出国调研报告等。

6、劳务费应包含劳务人员姓名、工作单位、身份证号、主要负责工作、银行卡号、领取签字等,并应打入该人员个人账号内。

7、纵向经费中不允许支出招待费、礼品费、旅游费等。

8、向校外课题合作单位拨付的课题合作经费,必须有已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书,经所在学院领导与科技处主管科室审核批准后,凭收款单位合法收据报销。

(三)加强科研人员学术道德建设,实行公务卡结算管理

公务卡结算提高了预算单位公务支出的透明度,对于强化财务管理、节俭经费、遏制违规支出、预防腐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实行公务卡结算办公费、差旅费、维护费、会议费、培训费、材料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印刷费邮电费、租赁费、图书资料费等,对不具备刷卡条件而又确需进行公务消费的,须严格审批手续,填写未使用公务卡结算审批单,经单位主要负责人核实,由学校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报销。

(四)在会计人员报账过程中要遵从严肃性、合理性、合法性、完整性、统一性原则。

在办理业务时,不仅要按照制度,按规范处理业务,还要考虑费用所列支的科目、指标是否合理;对于虚假的票据要坚决拒绝报销,保证发票合法是会计人员必须要做到的;办理业务时,必须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保证经济业务的原始发票填写规范、完整,要素齐全,需要附加的附件、购物清单、合同一应俱全。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