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8篇

时间:2023-05-28 08:21:26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篇1

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94-0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篇2

论文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结合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现阶段审计的一个重要审计类型,它与效益审计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审计目的是查证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主要负责人个人的经济责任,也就是审计对象主要针对领导者个人,而效益审计的特点是它的审计对象是单位,审计重点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效果、投资效果、资金使用效果做出判断和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与效益审计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其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的是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公共受托关系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效益审计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在某种意义上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综合,只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也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所以二者的结合会更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重点层面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以上思路,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进行结合,重点从经营决策审查、资金管理、管理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审计。

1.经营决策审查

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经济责任。以重大投资项目为审计重点,对经营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从立项科学性、决策程序、项目进度、决策效益等各个环节,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结果科学,并注重对领导决策是否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审查。

2.资金管理审查

主要是利用效益审计中对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评价,对重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进行详细的跟踪检查,评价其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借用效益审计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审查结果,可以对企业领导人经营管理能力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3.管理效果审查

借鉴效益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管理系统健全度、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管理科学性等内容进行的评价,从管理的角度考察领导班子的经营管理能力。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要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除使用常规的审阅法、核对法、访谈法外,重点应用以下方法:

1.分析性复核方法

分析性复核方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以此确定审计线索和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方法。

2.盘点法

实地盘点法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现金、有价证券、原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各项财产物资的实际存量进行实物清点的方法。这种方法数字准确可靠,但工作量较大。

3.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据企业的物料、能源平衡原理等对企业的物料、能源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通过对不同年度企业产销存整体物料平衡、能源消耗同相应产品产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盈亏、异常消耗等疑点,从而寻找审计线索。

4.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就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的实地察看的一种审计方法。实地观察法往往可以掌握到被审计单位账簿之外的一些重要经济信息和疑点,结合其它审计方法的灵活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率发现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在审计现场实施中,审计人员深入生产、仓储等一线部门实地查看,访谈有关人员。首先,审计组统一要求审计人员强化在审计过程中的观察意识,先实地察看分工负责范围内被审计单位的办公地点,经营场所,资产存放等等;其次,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保持职业的敏感性和怀疑态度,对一些现象保持机警,多一些设问,多一些联想,发现疑点及时报告。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就是对领导干部任期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而且是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监督与评价,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有效结合,增强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完整性及全面性,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仇立华,韩立春,杜凤红.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03(增刊).

[2]许百军.公共选择理论与对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目标取向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4 (04).

[3]陈亚芳.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N].理财杂志,2010(07):84-8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篇4

关键词: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年6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年1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任红林。关于起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篇5

关键词: 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 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和90 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 年6 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 年1 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论文网 LunWenData.Com]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 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 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 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 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 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 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任红林。 关于起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篇6

关键词: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Www.133229.coM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年6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年1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任红林。关于起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篇7

关键词: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层次分析法

一、经济效益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对于经济效益审计不同国家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国审计学术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看法:一是绩效审计论,指的是审计人员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效率、经济性以及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并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有效促进国有资源的优化利用,提升资金的整体利用效率。二是管理审计论,指的是对被审计企业或者单位的经济活动等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包含了对其工作质量、综合能力、人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的检查评价,并能够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优化整合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三是效益审计论,指的是通过独立的审计人员对单位或者企业经济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审查,对比经济效益评价标准给出相应的对此建议,以此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本文认为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从未来长期发展出发的一种建设性审计,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或者单位经营活动的审计分析,评价其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经济效益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被审查企业或者单位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由此可见对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效益审计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现状以及审计发展的水平来看,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真实合法的审计,指的是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详细的审查,评价这些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当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快速转型阶段,会计信息呈现出一定的失真性,因此真实合法的审计是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前提;二是对企业的经营业务进行系统全面的审计,具体指的是对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供、产、销等各个方面的系列业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审计,从而有效对企业的各类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挖掘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发展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三是对企业的管理效能进行审计,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时候需要综合分析企业的管理效能,管理效能的审计指的是对企业管理技能、管理人员等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四是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审计,主要指的是对企业或者单位的发展方向、潜力、规划等战略性问题进行审计,杜绝片面战略工程的出现,从而有效保障企业长期战略下的经济效益。

二、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1.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分析

我国零售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的审计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进行的厂长经济责任审计。实行经济效益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长期的经济效益得到全面的保障,但是我国零售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处于发展缓慢的情况,零售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发展前景是不太乐观的。

由于零售行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性行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其零售业所分布的网店和项目都比较多;零售行业具有收入和利润双重高的特征,其业务相对较为复杂,零售业主要涉及到了物品采购、进店费、物品销售以及盘点等方面综合复杂的环节;零售行业的人员流动性也是极为普遍的,因此对零售行业的内部控制性要求也是很高的,因此我国零售企业需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但是从企业内部审计的情况来看重点在于查错纠弊,而并不是对经济效益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考虑到零售行业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外资企业开始汹涌而进,我国零售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制胜点,对当前我国零售行业进行系统全面的审计是不容置疑的,当前已经有诸多的零售企业开始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并开始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执行落位。在最近十年的时间内,我国零售行业已经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效益的审计,零售行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了对投资决策、人事、管理、市场、信息系统以及后勤等方面的审计分析,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对社会关系、环境污染、政治环境等一些外部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审查评估。

2.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问题分析

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当前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

经济效益审计注重从经济层面、技术层面等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经济活动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现代管理方法等都是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和潜力发掘的重要方法。由于零售行业发展极为迅速,所需要的成长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实务工作等,并对零售行业经济效益的重点充分的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起来,但是当前我国零售行业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综合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当前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2)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缺乏全面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制的构建是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分析的重中之重,零售行业经济效益需要有一个评价全面得体的标准体系。但是当前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中并没有一定对应的指标体系标准,难以与实践活动相匹配。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当前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往往都是以财务指标为主,对非财务指标重视度不够,同时对一些未来价值性的指标过于忽略,导致当前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结构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是当务之急。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所表明的是管理审计中的思想及构建原因,是管理审计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但是如何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评价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较好的方法进行研究,多数的企业内部审计还停留在对一些简单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价,由于财务指标往往都是以有形资产为分析的重点,对智力资本以及一些无形资产过于忽略,对过往活动财务情况重视等,这些导致当前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分析存在诸多的不足,为了克服这些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来进一步优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层次分析法(简记 AHP)是由运筹学家T.L.Satty等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可以将问题的相关元素划分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几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决策。层次分析法将人的思维过程以层次化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并应用到经济规划、产业规划、能源利用等领域。在实践中使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首先需要将问题进行层次化的分解,在充分分析问题性质和目标的前提之下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隶属关系等将其进行聚集组合,从而最后形成一个逻辑联系紧密的多层次结构模,最终将系统分析分为最底层、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优劣排序。层次分析法计算简单明确且容易被掌握,可以适用于定量要求简单定性要求较高的分析中。层次分析法大致需要如下几个过程:明确问题、层次结构构建、矩阵建立、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以及结果计算等几个步骤。

层次分析法在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零售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在构建了层次模型的基础之上两两比较各层元素,并构建相应的比较判断矩阵,并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定量化判断,最终得到相应的判断矩阵。然后进行矩阵理论计算相应的特征向量确定权重向量。再次进行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得出每一个指标的总权重,计算结果。

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所在,我国零售行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也是重中之重,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促进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人性的法律制度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兴海.强化经济效益审计 全面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8):133-134.

[2]周立.刍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1):158-159.

[3]张海玲.基于节能减排视角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10.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篇8

【关键词】经济效益 效益审计 体系构建

不同的国家,对于经济效益审计有不同的提法,在英国经济效益审计被称为货币价值审计,在澳大利亚则被称为效果性审计,在美国,经济效益审计就是绩效审计,虽然不同国度提法不同,且称谓多种多样,但归纳来说,经济效益审计都表现了三方面内容,即经济性、效果、效益,通俗来说,少花钱是经济,花很少的钱把事办好是效果,事情办得又多又好是效益。我国审计界对于经济效益审计也有概念的界定,管理审计论的审计对象是经济管理行为,目的是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评价,针对其管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益审计论是由一个独立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审查,是一种分析企业经济现状,提出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效益提高的一种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是评价一个企业优劣的重要方面,改善经营,促进效益提升是企业的目标之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企业所进行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范畴,现阶段,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包含以下内容,真实合法审计、经营战略审计、管理效能审计经营业务审计,真实合法审计是建立在审计内容真实合法的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诸多违法造假现象频发事件的一种有效审计方式,此种审计方式主要审计会计资料,评判会计资料是否合理合法。

经营战略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划与发展潜能等,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企业投资浪费。经营战略审计对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评判,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此种审计方式的包括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三方面业务进行审计,采购审计要保证企业采购的材料质量与数量都符合有关规定,且价格合理,销售审计即包括销售是否合理,收入是否能及时收回等内容,生产审计是审查生产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有无资源浪费现象,生产效率高低等。企业的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密切相关,所以,管理效能审计自然而然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管理审计对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职能进行有效审计,找出管理之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有以下特点,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因此,具有复杂性、涉及范围广泛性的特点,经济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进行综合评判,给出建议,其建议不带有强制性,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改善企业经营。其次,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比较灵活,没有定性规定,效益审计方法也很多,运用大量价值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等。

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含的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因为只有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准确,才能真实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满足下列几个要求,评价的内容应全面而合理,包含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能促成企业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能实现企业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共同发展。这些效益指标体系能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效益增减状况,能及时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从而能快速找到解决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方法,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仅局限于财务方面,像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性指标也得到很多青睐。

(二)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具体方式

在经济快速发展,观念急剧变化的今天,单纯的以财务指标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已不能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做综合评判,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财务指标,更要考虑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涵盖的内容较为广阔,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指标、企业债务风险分析指标和企业经营增长分析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要获取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经营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等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获取的方式必须科学有效,计算要精准,依据公式进行准确计算,才能得出有效结论,以计算总资产报酬率为例,必须依据公式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支出)/[(资产年初数与年末数之和)/2]×100%进行计算。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指标建立在对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数据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评定。企业债务风险分析指标则要考虑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等。企业经营增长分析指标要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等相关要素进行分析评定。

非财务指标避开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考虑了一些看似与经济无关,其实关系密切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对于企业提供的服务的满意程度,这种满意程度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顾客满意度的评定,可将顾客的满意程度划分等级,每个等级设置相应分值,最终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获取有效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用残次品率、顾客投诉率进行评判,如残次品率=残次品数/产成品数。公司潜在发展能力与员工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观察员工积极性了解企业潜在发展能力。

三、结语

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密切联系,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本文从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出发,最终提出如何让建立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希望对公司的经营、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臣涛.浅析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J].财会通讯,2007(3):62-63.

[2]彭华彰,周铁锐,贺明明.国外效益审计的启示与开展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探索[J].审计研究,2005(1):25-2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