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8篇

时间:2023-07-06 09:28:09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 审计整改 改进建议

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对象针对审计处理意见或审计建议,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长期以来,国家相关法规未对审计整改有明确的规定;直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才明确提出“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要求采取措施“健全整改责任制、加强整改督促检查、严肃整改问责”。而关于内部审计整改的内容仅在2014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出现,相比审计署历次(1989年、1995年、2003年)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该部分新增内容是一个亮点。这些表明最近几年国家已认识到审计整改的重要性,将审计整改摆在了重要位置。但对国有企业来说,在“后审计风暴时代”以及实行审计全覆盖要求新常态下,要加强审计整改,解决屡审屡犯现象,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任重道远。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范,审计整改存在执行难的问题

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指出“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审计决定”;2010年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对被审计单位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建议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分”;2014年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督促被审计对象根据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整改”,但正式规定历时三年多仍未。对于被审计单位应如何执行审计整改,拒不执行应受到何种处分,哪些内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以及如何申请,内部审计机构应如何督促被审计对象进行整改等,并没有具体规定。审计整改规范缺失容易导致被审计对象审计整改执行不力,而审计整改检查也难以落实到位,使审计整改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审计整改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现象

一方面,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内审人员配备不足,审计任务繁重,每年要完成计划的审计项目已属不易,不愿花费大量精力去督促检查审计整改;且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审计整改是被审计单位的事,与内审机构无关,故审计业绩考核主要是以审计发现问题的多少来衡量,未考虑审计整改因素,导致审计整改检查报告大多只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报送的整改报告整理而成,较少去调查核实。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查出问题、追究了相关人员责任,审计工作即告结束,而未意识到审计整改是堵塞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的有力抓手,导致审计整改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只是敷衍了事。特别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继任者多认为审计是对前任的责任界定,抱着“新官不理旧事”的态度,消极应对审计整改。

(三)审计整改的合力未有效形成,y以推动审计整改彻底

国有企业审计整改普遍是由内审机构负责监督检查,内审机构缺乏有效手段或方法来推动审计整改。如,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问题需要人力资源部门来协调解决,预算不足需要财务部门来协调解决,违法违规问题需要纪检监察部门来协调解决。在缺少相关部门参与或配合情况下,未形成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内审机构未有有效的制约措施或解决方法来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对待审计整改,使之整彻底、整到位。

(四)审计整改的效果难以量化,不利于督促审计整改

国家未有审计整改的指导意见,审计整改效果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缺乏量化指标,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整改就会采取不同的执行标准,有选择性整改,避实就虚、玩文字游戏应对,特别是对那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审计建议。如,对同一违规问题,既可以采取行政处罚,也可以采取行政处分,还可以采取建立健全制度的方式进行整改,被审计单位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而内部审计机构进行检查时也无法对不同的整改方式进行优劣评判,只能作出定性评价,归类为已整改、未整改或部分整改。如果企业集团内部的不同单位相互“攀比”,相互学习审计整改的“优点”,就会导致整体整改质量下降,整改难以到位。

(五)审计建议缺乏可操作性,影响审计整改的落实

许多国有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为合署办公,如设立财务审计部、成本审计部、监察审计部等,由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甚至财务总监分管内部审计工作,这样内审机构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就会有所顾忌,审计中避实就虚,提出的审计建议也比较空洞,不能直面问题。同时,在内审转型升级后,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难以满足审计新常态需求,对问题总结提炼不够,难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特别是涉及一些深化改革的问题,一些探索性的审计建议更是针对性不强,整改缺乏操作性,导致被审计单位难以采纳,无法有效落实。

二、改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一)细化法律法规规章有关审计整改条文

要想增强国有企业审计整改的积极性,提升审计整改的效果,就必须从源头上来抓,在《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再次修订时要把审计整改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细化审计整改相关规定;审计署应尽早修订后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使审计整改和整改检查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2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方法及内容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本文所指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国有企业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国有企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不仅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还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要推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发展,在国有企业内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一个重要步骤。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目前,国际上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主要有三种:内部控制模糊评价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法以及自上而下审计法。

内部控制模糊评价法的原理是把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内部控制活动的评价中。它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活动因素集,然后分配这些内部控制点的权重,对这些内部控制点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利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内部控制活动的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法是指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我国五部委联合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注册会计师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求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然后是重大账户,最后关注过程中、交易或应用层次的具体控制。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是询问本身并不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应结合其他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一并进行。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评价。有效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健全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完整。从现代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来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主要包括:审查与评价控制环境;审查与评价风险评估过程;审查与评价控制活动;审查与评价信息与沟通;审查与评价内部监督等内容。

1.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控制环境设定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基调,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控制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各项控制措施能否执行及执行的效果。国有企业有其特殊的控制环境,具有规模大、产权结构复杂、主体多元化、布局分散化等特点,这些控制环境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影响是巨大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等。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国有企业控制环境的特点,以确定控制环境的审计重点。

2.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经营环境会产生变化,国有企业也会进行重组,生产过程中也会运用新的技术,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也会颁布针对国有企业的相关规定等等,这些情况均会带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时,就必须针对国有企业的这些情况,检查国有企业是否建立了相关的风险评估程序。

3.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关于风险应对方案得以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公司所有级别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包括授权、批准、报告、内部审计、经营业绩评价和资产保全措施等活动。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具有财务决策多层次化、关联交易经常化、经营多元化、主体多元化等特点,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活动时,应重点关注对控股子公司、关联交易、重大投资、对外担保以及募集资金使用等活动的内部控制。

4.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公司经营管理所需的信息被识别、获取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员工履行职责。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应对情况改变、保证控制有效的“神经系统”,关键是保证信息真实与沟通及时。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其不仅具有规模大、业务复杂的特点,还需接受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等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信息与沟通时,需要关注其会计记录是否实行电算化,是否存在管理层篡改会计信息的情况,企业内部各部门是否能够有效沟通,是否按照证监会等部门的要求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等。

5.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活动。内部监督是指企业评价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性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及时评价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内部审计部门是进行企业内部监督活动的主要部门,而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机构独立性差、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活动时,应重点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应当参照以下建议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

(一)借鉴国外先进的内部控制审计经验。美国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法案》要求建立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简称PCAOB),并要求美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实施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双重审计。该法案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已经仿效美国开始实施类似的制度,欧盟的大部分成员国也修改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

(二)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美国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主体是由专门机构认证的独立审计师,而我国尚未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也就无法由专门的机构进行认证,所以还是由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同时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且注册会计师长期进行审计业务,相对其他人员来说,具备更专业的知识及技能。但是当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甚至是所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还是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由于内部控制涉及到公司的财务、人事、生产、经营、技术、质量、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控制管理,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需要全方面了解公司的相关情况,根据被评价单位的具体情况设计评价方案、执行控制测试、与管理层沟通、出具审计报告。这一过程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应拥有在充分了解内部控制基础上,合理评价和全盘把握内部控制的能力,并能够为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建议

笔者所在的企业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省属国有煤炭企业,经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其仍保持着不少国有企业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比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虽然建立了,但具体的规章制度、议事规则等没有及时更新;在人事任免、预算指标确定下达等方面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比较多,等等。当然,对于比较新颖的“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基本上是按照集团层面的要求进行的,没有自觉意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和具有自我特色的指标评价体系。这就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随意性和随机性,不能形成长效机制。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及个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的现状

(一)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定不够完善和具体。企业有财务资金预算管理、成本费用控制、煤炭产销存计划核定、物资采购供应、合同管理等各项完善而具体的管理控制制度和措施,但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制度却不够完善和具体。没有完善、具体的规章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操作性就不强,就不能建立企业自身适用的判断标准和评价体系,也就做不出使用价值比较高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企业以上级单位印发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文件规定为基础,结合自身的一些特点加以改动,便形成了自己的规章制度。这样的规章制度都是很宽泛的,可操作性比较差。最后做出的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只能分清企业的潜赢潜亏,其应用价值不高,多数被存放在档案柜中。由于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约束,企业只有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内部单位和个人的个别监督检查,多是领导交办的特别任务,目标单一,随意性较大。由此做出的审计报告没有系统性,对企业整体生产经营也没有什么应用价值。没有独立、完善、具体的规章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无头苍蝇,完全没有方向。

(二)没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适用的组织结构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企业只是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室,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但审计室只是企业的一个部门,任何一个领导都可随意指派任务,工作具有很强的盲目性,浪费了宝贵的内审资源。同时,企业没有自己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没有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很难开展。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每次都要重新界定各项评价内容和指标,重新设计审计程序和审计底稿,非常浪费企业资源。每次都要重新学习,对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及个人都是不小的挑战。

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制度建设的建议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简称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应当由公司领导、审计、纪检监察、财务、生产、规划、销售和物资采购等部门组成。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政策和制度,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监督检查、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经济责任审计提前告知和公示制度。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5日前,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并要求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自收到通知当天,开始在单位“厂务公开栏”等宣传媒介中进行公示,直到审计工作结束为止。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监督检查实际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所以,应当提前告知相关单位和个人,便于其准备审计所需的相关资料。在进行审计公示时,应当公布审计对象、审计内容等,并公布举报电话、监督电话和联系人等主要内容。便于广大干部职工反映情况,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3.审计报告书面反馈及征求意见制度。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应当根据审计情况,及时形成书面审计报告,并向被审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反馈,征求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征求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本级及上级联席会议各成员部门或单位的意见。被审计个人及其所在单位应自接到审计报告5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否则视为无异议。以此做到审计报告符合实际,能够反映被审计个人及其所在单位的真实情况。

4.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情况通报制度。在审计活动结束,正式的审计结果出来后,联席会议应当将审计结果在“厂务公开栏”等宣传媒介中公告,并将审计情况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通报给公司领导、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或部门、被审计个人及其所在单位。

5.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审计结果出来后,被审计个人及其所在单位,依据审计结果首先提出自我整改措施,并对责任归属提出意见,然后报送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对上述措施和建议进行研究,结合各成员单位或部门的意见,形成最终的整改措施和责任归属意见。

(二)体系建设的建议

1.组织结构体系。①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最高管理(权力)机构是——职工代表大会;②日常管理机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由公司领导、审计、财务、纪检监察和生产等部门组成;③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内部审计部门,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分管财务审计的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担任,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担任副主任;④办公室下辖本级专职、兼职审计人员和下级兼职审计通讯员。本级专兼职审计人员进行具体的经济责任审计,下级兼职审计通讯员负责各种审计信息的上传下达。具体的结构体系如下图:

2.指标评价体系。①将企业“5年或10年规划”作为评价企业可持续性的指标;②将企业“年度财务预算”作为评价企业年度各项生产经营完成情况的指标;③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评价企业各种活动是否合规、合法性的指标;④将“优、良、及格、差”四个级别,作为评价企业审计结果的最终效能指标。具体评价体系如下图:

在实际工作中,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常常结合在一起进行,很难区分开来。只有将制度和指标不断具体和细化,其可操作性和时效性才会越来越强,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2010: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Z],中办发【2010】32号.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研究

1企业内部审计的定义

2001年《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给企业内部审计下的定义是为了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营运,而在企业内部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利用一系列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等进行评价,并提出改善的建议,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这一定义指出了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即增值性内部审计。我国从201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三条中这样表述:本规定所称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这一定义由我国审计署颁布,具有高度权威性,相对于2001年的定义来说,更加完善,更加丰富,也更加精炼。本文根据这一定义进行分析。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企业内部审计的定义包含内部审计内容、内部审计原则、内部审计成果和内部审计目的四个要素。内部审计的内容是企业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要全面深入。内部审计的原则是独立、客观,这是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的保证。内部审计成果是监督、评价和建议。这三个方面是无法分割的,监督是内部审计获取企业信息的起点,评价是对监督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定,建议是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处理后提出改进措施。三者构成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完整流程。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监督、评价和建议,促进企业完善治理,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2.1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值

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企业完善治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换个说法就是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实现企业增值。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应该只是一个成本费用中心,通过审计成果的运用,完全可以成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利润中心。企业内部审计不应该单纯地进行监督或者查缺补漏,而应该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积极发现企业运营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企业的治理更加完善,提高企业的运营质量和效率。

2.2企业内部审计本身的增值属性

审计的产生背景是现代化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构成委托关系。由于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是所有者管理企业的一种手段。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不同。就审计主体而言,外部审计的审计主体是第三方审计机构,如无业务关联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等,而内部审计机构属于企业管理内部机构。从审计目标而言,外部审计是审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内部审计则注重企业运营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合规性。就审计的独立性而言,外部审计强调审计机构与审计对象的业务没有利益相关,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属于单向独立,只强调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独立性,不强调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领导人之间的独立性。企业的价值在于可以为所有者的资产带来增值,管理企业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增加价值。企业内部审计本质上来讲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模由此,企业内部审计应该而且可以具有增值属性。

3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增值功能的途径

3.1企业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及改善风险管理实现增值功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和建议,是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相对于企业其他部门的独立对位,保证了其可以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方法和控制措施,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与否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报告,帮助企业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规避和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侧重于事中和事后的评价和建议。同时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信息优势,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能发充分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风险管理措施和制度的评价,来判断管理者是否使用了适当的措施来管理风险,而后在风险管理工作上向管理层提供建议。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发挥能动性,对企业存在的经常性、普遍性的问题,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进行调查、分析、预测,通过摸清问题根源,预估问题的发展方向,并进一步向管理层提供建议,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为企业增加价值。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侧重于事前的建议。这样企业内部审计就构成了事前、事中、事后贯穿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推动机制,为企业增值做出应有的贡献。

3.2企业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并改善内部控制实现增值功能

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确保企业运营的质量和效率、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合规和企业运营的合规性。企业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监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利用技术和方法对企业内控情况进行测评,从而寻找出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缺陷,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风险控制的评价来监督和促使管理者加强企业风险控制。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内部控制的落实情况、内部控制的实效等方面的评价,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为企业风险控制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针对监督和评价中内部控制的缺陷或偏差,内部审计人员运用科学方法找到出现缺陷和偏差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措施及建议。在建议之后针对改进的内部控制再进行监督、评价,继而提出建议,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实现企业增值。

3.3企业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并改善企业治理实现增值功能

企业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作的重要基石之一。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增值功能的发挥,主要依靠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的评价,向董事会报告审计情况,以便其了解并采取措施促进和帮助管理层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进而减少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促进企业价值增值。企业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企业治理环境、企业治理程序和企业治理过程来衡量企业治理的水准,找出企业治理的短板,提出改善建议,从而促进企业治理的完善,实现其增值功能。

3.4企业内部审计通过降低审计成本实现增值功能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自我监督和完善,加强自身管理,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样可以发挥其增值功能。新技术的应用、高端人才的培养、先进审计机制的引入等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要敢于革新自我,创新审计工作形式和机制,降低企业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通过自身的改革,实现增值功能。

4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发展时间尚短,还存在许多亟需改进的问题,以下分别从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审计活动和成果四个方面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4.1审计环境

一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不合理。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处于管理层管理下的职能部门,缺乏独立性,从而降低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二是企业内部缺乏审计文化。我国内部审计产生是由于国家监管的要求,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审计文化,而且大部分企业都不够重视内部审计文化的培养。多数部门认为内部审计仅仅是对自身的监督,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积极的配合。三是不注重运用内部审计成果。很多企业对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依然局限在监督这一职能,在对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程度都很低,只是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而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给出的其他建议没有进行有效地吸收和采纳。

4.2审计资源

一是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且整体素质较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很多企业都是为了应付监管而配备,甚至有些企业连政府要求的数量都达不到。同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整体较低,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难以发现。二是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相对落后。我国很多企业还是依赖传统的审计方法,以依赖审计者个人判断的抽样审计和详细审计为主,这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科学性,不仅降低了审计成果的质量,也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成本。三是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低。虽然目前我国有不少企业实现了内部审计的信息化,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很低,没有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系统,或者没有有效地应用所建立的审计信息化系统。

4.3审计管理机制与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方面不同程度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建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企业的内部审计体系不完善,审计规范没有细化,在内部审计活动缺乏实现内部审计制度的增值功能的体系。二是缺乏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企业内部审计应该是贯穿于整个企业运营活动中的连贯的过程,但是多数企业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制定内部审计计划,监督内部审计实施,参考和采纳内部审计报告的评价和建议等工作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体制。三是缺失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原因比较特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复核机构和人员,在内部审计成果质量的监管严重缺失,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4.4内部审计活动与成果应用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和内部审计成果的应用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审计范围较小。目前多数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着重在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对于更进一步的风向管理或者内部控制方面的,涉及较少,难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增值的目的。二是企业内部审计成果利用价值小。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好人员素质的原因,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不过关;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局限于监督,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挖掘,造成其审计成果利用价值小。三是后续审计开展不充分。企业内部实际工作应该是一个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活动。内部审计工作经过监督评价—提交审计报告—建议采纳和反馈—监督评价。把提交审计报告视作审计项目的全面完成,对于企业的完善和改进收效甚微,难以将内部审计的成果落实到实处,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

5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

5.1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健全机构

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机构与企业个部门独立开来,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同时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审计人员的工作权限,强化内部审计监管。二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要提高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构建重视设计的企业文化,引导各部门工作人员主动配合审计,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三要加强对审计成果的应用。企业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深入分析内部审计汇总发现的问题,对照问题找原因,对照建议找方法,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进步。

5.2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水平

一要扩大和提高审计队伍。引进审计人才,培养审计人才,不断扩大审计队伍,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用一支高质量的审计队伍来为企业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打下基础。二要改进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企业内部审计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通过审计信息化系统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天候监督,利用信息系统准确高效地查找问题和分析原因。积极创新审计流程和方式,用多元化的方法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三是尽量将审计流程前移。通过分现场审计和利用审计信息系统,由事中事后监督的审计模式更新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结合的审计模式。

5.3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管理,保证质量

企业要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严格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实现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提升管理水平,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促使审计人员按照制度和流程开展工作。同时要建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机制,构建权责分明的内部审计考核机制,制定质量管控不力的追责机制,强化对内部审计质量管控。

5.4扩大内部审计范围,提高价值

审计人员要注重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保持内部审计目标对标企业管理目标,扩大审计范围,尽力找出企业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审计机构要根据监督和评价,强化对问题和原因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提高审计成果的价值。最后还要加强后续审计管理,对于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形成内部审计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参考文献:

[1]邹娟.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分析[J].财会通讯,2012(21):43-45.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5

本刊讯日前,陕西省中小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经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布置会在西安召开。会议传达了审计署中小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经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会议精神,邀请省中小企业局介绍了全省中小企业有关情况,重点安排布置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经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与兰州特派办、设区市审计局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密切协同。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徐宗一向省厅相关处室、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审计局具体区分和明确了主要任务,要求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加强组织领导。厅党组书记、厅长屈方方讲话,着重强调:(一)高度重视这次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这次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是根据温总理批示和审计署要求布置的一项特殊的审计调查工作,是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增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发挥建设性作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关系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项社会性、政治性工作。大家要胸怀大局,深刻认识搞好本次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审计调查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这样那样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要坚决执行国家审计署的工作方案,各设区市审计局“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分管局长要具体抓。会后要立即组织,专项审计调查要迅速展开。(二)明确任务目的,端正指导思想。这次专项审计调查不同以往的审计调查,工作重点是掌握国际金融危机对陕西省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小企业基本情况和中央与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实情况,揭示陕西省中小企业的突出困难和外部环境,认真分析、科学判断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建议,以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国家和地方出台政策的落实,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严格按照任务分工,抓好审计调查落实。全省审计机关要努力工作,加强责任配合,及时沟通协调,严密实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好252户中小企业的审计调查任务。最终,要以高标准形成两个可以互相印证的高质量的审计调查报告。省市两级审计机关要加强与中小企业局的联系合作,加强与发改委、国资委、商务厅、银行等十几个部门的联系沟通,尊重这些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分析与看法,以丰富审计工作的思考与判断、意见和建议。(四)严格执行工作方案,依法依政策、廉洁文明的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内容要严格限于方案内容,围绕重点,搞好调查。若遇到涉及商业秘密,企业不配合、不支持的情况,要发扬审计精神,耐心做工作,灵活处置,一定要保证调查户数的落实。要认真执行文明审计要求,特别是严守“八不准”审计纪律,做到严于律己、不出问题。(绿叶)

欧盟:

建议限制审计师民事责任

近日,欧盟委员会了《关于限制审计师民事责任的建议书》,其主旨是为了在竞争性审计服务市场中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这份建议书的出台是对审计行业日益增长的诉讼趋势和审计师责任险承保不足的回应。建议书的目标是通过确保维持一定数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来保护欧洲的资本市场。欧盟各成员国可以自行确定限制审计师民事责任的适当方式,但是应当遵循建议书所述及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以保证任何限制方式对审计师、被审计企业、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公平的。

建议书推荐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式:(1)确立法定最高赔偿金额或计算该金额的公式;(2)确立法定审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应以原告遭受的损失中其实际造成的部分为限,因而不应为其他过错方承担连带或单独责任的原则;(3)规定允许被审计企业与法定审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在双方达成的协议中确定民事责任赔偿限额。建议书同时提出了欧盟各成员国在选择限制方式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1)审计师因故意造成损失的,不得适用民事责任限制;(2)如选择的某种限制方式未涵盖第三方,则不得采用该方式;(3)利益受损方有权获得合理补偿。

审计促进退耕还林资金规范管理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6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防范

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型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增长是我国现阶段实施的重要举措。科技型企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通过税收优惠及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科技型企业数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与此同时,科技型企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内部控制方面,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经济性和效率性的重要手段,而内部控制审计则是保证内部控制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从实践来看,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普遍存在,需要制定科学策略进行规避。本文的研究在丰富现有理论的同时也对内控审计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概念界定

1.1科技型企业的内涵

科技型企业是指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与核心竞争力,能通过创新不断开拓市场的企业。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的占比高于其他企业,这与其主营业务具有较大关联;组织特征呈现扁平、哑铃型结构,这是因为科技型企业以研发为主要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特征,科技型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一旦研发成功,其附加值和市场份额都会提升。

1.2内控审计的定义、要点及目标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过程,从而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过程,并提出内部控制改进建议。从内部控制审计的要素来看,主要包含五个方面(见表1)。从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来看,总体来说,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价;具体来说,内控审计的目标是对内部控制的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审查其是否确保了企业资产、资金等方面的安全。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亦是如此。

2文献综述

从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文献来看,现有文献主要针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王洁(2018)主要对科技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含内控意识淡薄、组织治理结构不完善和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并在增强内控意识、健全机制和人员素质提升方面提出了对策。赵英(2018)指出了内部控制对于科技企业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内控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意识层面、体系建设、评价和监督层面提出了解决措施。姚永江(2019)指出了民营科技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点与难点,并从民营科技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面性、精细化和实效性提出了内部控制策略。从企业内控审计方面的文献来看,现有文献专注于企业内控审计存在的问题、影响及引发的思考。陈俊涛(2018)指出了内控审计环境、手段和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体系建设、关注风险较大的流程和事项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边新城(2018)主要是针对内控审计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同时从内控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人员的专业性方面提出了内控审计的有效措施。云禄(2018)从信息化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内控审计引发的思考,对信息化内控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内控审计信息化改革方法。王海燕(2019)主要从内控制度审计方面进行探讨,指出了强化内控制度审计的方案。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集中于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不同类型企业内控审计问题、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方面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本文通过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恰好可以弥补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研究方面的空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3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探析

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既有一般企业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内控审计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正确的评价,而且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完善。本文主要从内控审计意识、审计独立性、内控制度审计和审计建议执行方面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进行论述。

3.1内控审计风险意识不强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内控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贯穿于内控审计的全流程。因此,内控审计风险意识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目前来看,科技型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对内控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科技型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加注重研发项目和成果转化,注重企业创新过程,因此会忽视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及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科技型企业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存在不足。从内控审计实践来看,内控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审计方案的制订和审计过程,往往忽视了内控审计风险。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且可能会对企业内控的完善产生消极影响。

3.2内控审计独立性无法保证

科技型企业的内控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等方面做出审查,从而保证企业资产、资金等安全。从科技型企业内部来看,存在内控审计独立性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内控审计部门容易受到企业管理层的牵制,有时会对部分审计结果进行隐瞒,不在公开的审计报告中显示。同时,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也无法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有时会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影响,这时审计结果就会有失公允,同时内控审计质量也会降低。如果内控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则内控审计结果就会失效,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有效性等方面也得不到检验[2]。

3.3内控制度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导企业内控实践的重要依据,是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条件。因此,内控制度方面的问题也会为企业内控审计带来风险。一方面,科技型企业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执行不匹配的情况,这样就增加了内控审计风险。在内控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无法依据内控制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无法判断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样就失去了审计的意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较为迅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多都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3]。在此背景下,相应的内控审计标准也不统一,增加了内控审计风险。

3.4内控审计建议执行不到位

从内控审计的实践经验来看,内控审计风险不仅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后续审计建议执行阶段依然存在。审计人员对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审查后,会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企业应当根据审计建议对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但是,部分科技型企业在收到审计建议后,并未严格执行内控审计建议,对内控方面的问题未及时整改。例如,某科技企业员工考勤制度执行不严格,内控审计人员依据企业情况给出了审计整改建议,建议企业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及奖惩制度,但是企业并未及时进行整改,导致内控审计失效。从这一层面来看,内控审计建议执行不到位也会引发审计风险。

4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为进一步防范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本文提出了风险防范策略。科技型企业应当从内控审计风险意识提升、内控审计独立性、内控制度和后续跟踪机制完善方面推进内控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4.1加强内控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

内控审计风险意识的提升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科技型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内控审计的重视,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深对内控审计的认识,充分认识审计风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企业管理措施制定过程中,应当包含内控审计风险管理的内容,从多方面防范内控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内控审计人员应当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应当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内控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充分认识每一个审计环节的风险,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提升。

4.2充分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内控审计结果有效,才能发现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而审计独立性则是提升内控审计结果有效性的必要手段。无论是内控审计部门还是审计人员都应当保持独立性,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不应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不断优化内部管理结构,避免内控审计部门和人员受到管理层的牵制,通过平行管理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另外,内控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样重要。内控审计人员应当定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在内控审计工作中出现徇私舞弊等行为及产生的不良后果。

4.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审计风险

一方面,科技型企业应当保证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执行相匹配。也就是说,科技型企业应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内控制度不能形同虚设,应当应用于企业日常运营与管理中。只有保证内控制度与实际执行的一致性,内控审计才能对内控制度进行全面审查,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科技型企业管理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科技型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对企业风险的防控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对内控审计风险的防范也具有重要意义。4.4完善审计后续跟踪机制,督促企业执行审计建议从我国来看,很多企业仅注重内控审计方案的制订和审计过程,往往忽视了对审计建议的执行,造成内控审计形式主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我国应当不断完善审计后续跟踪机制,督促科技型企业执行审计建议,对内控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审计后续跟踪机制不仅要对企业内控审计建议执行情况进行审查,而且要对整改后的企业内部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充分保证内控审计建议的落实。此外,科技型企业自身也应当提高对内控审计建议的重视程度,不能仅重视审计过程不重视审计结果,并且要根据内控审计建议对自身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优化,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5结论与展望

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对内控建设并不重视,因此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风险。这就需要借助内控审计的力量,来提升科技型企业内控的有效性。其中,内控审计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了相关风险后制定了风险防范策略。加强内控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充分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审计风险;完善审计后续跟踪机制,督促企业执行审计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随着理论的进一步丰富,还将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防范提出更加科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孙瑜.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加强内控审计[J].纳税,2019(15).

[2]彭如倩.GYGS内部控制审计改进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7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依附于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我国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多,将为内部审计发展带来原动力。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一、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充分行使其职能,在企业机构设置中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部分国有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重视

一个企业内部审计的开展力度,所起作用的大小,和企业领导人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对内部审计工作未给予足够关注的现象十分普遍。首先,对审计机构建设不够重视。有的单位至今没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个别单位还将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监察等部门之内,甚或有的企业还借改制之名撤并了内部审计机构。另外部分单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选配也不够合理,并未将精通财务和审计知识的精兵强将选配到内部审计岗位上,甚至更多的是富余人员充岗,造成内部审计机构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技能较差等问题。其次是对审计工作支持不够。审计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要碰到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以及存在后顾之忧,这需要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作后盾,恰恰很多企业领导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遇到很大的障碍,取得成果较难。

(二)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出现定位偏差

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审计项目一般有三种:经济效益审计、离任审计和发现违规行为后的经济问题审计。其中经济效益审计在国企内部审计项目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在70%以上。内部审计机构的这种工作定位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时效性,也为保证审计质量带来了困难。首先,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效益审计一般都属于事后审计,并无法使企业及时避免经济损失,降低经营风险,没有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所以内部审计在许多国企中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一个部门,并未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其次,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一般是在企业年终决算前,对企业的各个承包单位进行集中审计。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难保证高效的审计质量,容易使审计工作程式化,很难在企业内部树立起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的良好形象。这种方式也容易导致年终工作量大,审计人员无暇兼顾质量,平时又几乎没有审计任务,影响了审计人员工作经验的积累。

(三)内部审计的权限及独立性难以保证

审计署1995年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实际上很少有企业能够做到。如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参加有关会议的权限,但实际工作中却很少通知审计部门参加企业集团公司本部或下属公司的经营管理会议;又如该规定建议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经济处理、处罚的权限,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只有经济处理、处罚的建议权限。另外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相比,其独立性的实现也存在困难。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上级部门相同,相互之间地位平等,同时由于企业集团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无论从人员还是工作上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很难具有超然独立的地位。

二、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为实现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针对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企业领导人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企业领导人,一定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善于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通过比较分析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国外的先进经验表明,内部审计机构绝不是企业的花瓶,它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人首先要树立这样的意识,为自己经营管理的企业培育一支兵强马壮的内部审计队伍,充分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经费和人员经费,每年在年度预算中给予足额安排,让其发挥应有的监督和服务功能。在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干涉工作的进行,从而避免在行政管理层面为审计工作带来阻力和困难。

(二)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经济事项的事中审计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体,其活动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也应该以此目标为中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部门的存在价值。将审计的关口前移,必会在为企业避免经济损失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彰显,也能进一步得到企业的重视,从而为下一步工作的进行带来良性循环。同时,这也有利于从容安排企业的内部审计计划,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增强审计报告的权威性,使审计工作变得有效。

(三)进一步扩展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和权限

企业应赋予内部审计机构足够的监督职能,同时可以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审计的建议作用、测评作用以及评价作用等,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和出谋划策。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议经营者合法经营;通过财务收支与经营业绩审计,建议企业出具全面真实的财务报告;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测评工作协助管理层建立起一整套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发现企业发展政策的疏漏;通过进行一系列的专项审计活动,评价并改进工作程序,为公司治理发挥不同作用等。

总之,内部审计只有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围绕企业经营者关心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同时大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才能发挥应有作用,确立应有地位,实现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8

一、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论审计目标

独立审计产生于工业革命时代。那时,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其真实性。他们想了解会计人员是否存在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因而,此时的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会计业务也日趋复杂,此时,审计对象已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审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查错防弊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

进入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及广大投资者对投资收益情况的关心,整个社会注意力转而集中于收益表上。特别是1929~1933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从客观上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更加关心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在此期间,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本国的企业向海外拓展,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国家间资本的相互渗透,使审计对象日趋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审计目标也从原来的仅限于验证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扩展到内部控制、经营决策、职能分工、企业素质、工作效率、经营效益等方面。因此,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便从传统审计中分离出来,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成为独立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煞费苦心。因此,注册会计师单纯的报表审计并不能解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企业迫切需要事务所能通过审计,为其在改革管理体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信息,提出建议,给予帮助。但很多事务所尚无足够的能力或尚未注意紧扣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工作。这也是企业对社会审计缺乏内在需求的原因之一,应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注册会计师应牢记,客户是上帝,企业的需求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审计报告,仅仅是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但对改进管理的建议在审计报告中不便详细表述,然而众多的对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恰恰是委托人最需要的,也是他们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期盼的,因此,注册会计师除对会计报表“三性”表示意见外,如企业需要,可以出具管理建议书。管理建议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供了建立和改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有利于企业发展,同时也检查了前期建议改进结果情况。正是这种建议和改进的循环,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高管理水平起了重大的作用,深受委托人的欢迎。

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每一个科目都反映着经营活动的某一方面,从每一科目中都可以分析比较,看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强弱点,注册会计师有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对会计报表各科目反映经济事项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以管理建议书的方式给委托人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从管理建议书中获得收益的企业,把审计工作看作是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的参谋,对审计十分欢迎。审计只是规范企业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其最终目标应是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建议书虽只是书面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切不可忽视。

三、 从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发展论审计目标

随着会计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仅靠报表审计是难以保住市场份额的。事务所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和高瞻远瞩的思想,必须调整审计目标以适应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会计行为将逐步走向规范。因此,企业的报表审计将处于次要地位,而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将成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据统计,国际“六大”会计公司,对管理咨询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最突出的是安达信国际会计公司,它不仅在管理咨询业务方面所取得的收入已逐步超过了其在审计和税务等传统领域所取得收入的总和,而且,它还取得了在世界所有管理咨询公司中排名第一的地位。 国际6大会计公司中的其它几家会计公司管理咨询业务所得的收入也达到其总收入的20%以上。并且,它们也都分别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管理咨询公司中拥有席位。难怪有人说,现在的会计公司究竟是应当继续叫会计公司,还是应当称之为管理咨询公司。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管理咨询业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为此,注册会计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目前竞争较为激烈,国外同行的介入使行业竞争更为激烈,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被分解,业务范围不断缩小。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注册会计师除了巩固已有的业务阵地外,还应向周围辐射,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同时,努力向国际同行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想企业之所想,把企业需求当作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同时,把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好,把形象塑造好,牢记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真谛,相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崔华清,等.影响独立审计目标的因素[J].注册会计师通讯,1997,(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