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8篇

时间:2023-05-28 08:21:45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1

[关键词] 襄樊 农业 产业化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增产、农民增益、财政增收为目的,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或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以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襄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襄樊经济增添了一个亮点。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全市总人口577万,其中农业人口364万,乡村劳动力185.6万。襄樊现有耕地面积600.93万亩,占全省的12.8%,居全省第二位。襄樊既是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和二十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又是全国第二个地级吨粮市和国家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近年来,襄樊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优质专用弱筋小麦、优质“双低”油菜、中短纤维棉花、优质油桃、优质水稻、猪、牛、羊、禽、芝麻等都被列入全国或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全市已形成粮食、油料、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七大主要产业。枣阳优质桃、老河口优质梨、宜城优质油料、南漳食用菌、襄阳优质畜禽、古城花椒、保康有机茶、襄城奶业、樊城蔬菜等特色产业初具雏形,已培育出章陵牌面粉面条、万宝粮油、玉莲牌芝麻产品、绿生牌茶叶、梅园牌大米、仙仙牌大白桃等一批知名品牌。2005年,全市龙头企业达到469个,实现销售收入83.9亿元,上缴税金5.4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31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1个,带动基地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龙头企业13个。针对襄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研究对策,努力促进襄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高效、快速、健康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产业化覆盖面小

襄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稍有成就的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和经济状况稍好的一些地区,如316、207国道沿线、汉江流域等。而在其他广阔的地区几乎是见不到产业化经营的影子。

2.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缺少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

襄樊市农业产业化大多数产加销连接松散,仅仅有少数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关系,而且多数仍停留在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上,且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问题。基于农民的弱小地位、缺乏组织性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农民从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相对来说太少。在现代农业大生产过程中,单个的农民很难进入产业化大市场,很难承受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而种种原因又是农民难以达到必要的组织化程度,即使有也缺少相应的凝聚力。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其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并引导他们进入市场和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襄樊市缺乏建立这样的中介组织的相关经验、制度、运行方式等,致使襄樊市严重缺少真正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

3.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生产、加工产业链短

襄樊市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太少,水平还太低。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产品的品牌影响度的提高,多数品牌只是区域性品牌。襄樊市缺乏对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能力,很多农产品只是经过一些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上市了。从横向来看,襄樊市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从纵向上来看,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4.龙头企业规模小,发展困难;龙头企业还太少,带动能力还不够

襄樊市缺乏大型的现代企业,尤其缺乏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在带动能力上,现有的龙头企业亦是突现出其不足之处,带动农户的数量有限,全市有农户近100万,而直接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的只有40多万,不到一半。

5.政府的运作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较少,支持力度不够

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内在地要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原来的单纯“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在目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迫切需要有一系列的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法规、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真正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有机协调好,以促进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推进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1)积极创造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必须从四个方面积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首先是市场条件。要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同时加强对通信、交通、金融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其次是行政管理体制条件。要打破区域界限、行业界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再次是资本条件。对产业化经营企业实行优惠的信贷政策或给予一定的补贴。在税收上,对加盟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以使其能较快地积聚资金。最后是法律法规条件。农业产业化要健康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政府法规作保证。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使之健康、协调地发展。

(2)积极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政府要正确地引导农业产业化,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自身的职能定位,改变以往政府直接投资项目和直接向企业和农户下达指令的做法,学会运用政策和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进行间接调控,大力加强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服务。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1)科学设计布局,发展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生产基地。襄樊市在基地建设上要着重做到:一是布局区域化,逐步形成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如在宜城建立香菇生产基地、在襄阳建立双饱菇生产基地、在保康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二是经营集约化,使基地的生产要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以提高经营集约化程度、扩大产品产量和提高商品率;三是服务系列化,围绕基地发展加强服务组织和服务设施建设,把龙头企业、经济技术部门,以及官方服务组织的服务结合起来,从技术、物资、信息、运输、销售等方面为基地提供有效的服务。

(2)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投入力度:一是重视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当前农产品滞销、价格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种相同、产期集中、低质量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二是要充分发挥襄樊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襄樊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等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

(1)拓宽筹资渠道,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要改变过去把资金直接投放到企业、基地等具体实体组织上的做法,要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或其他途径来筹集资金,要让企业自己学会生存和发展。政府可鼓励一些信用担保公司的组建,如湖北省第一家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在襄樊成立并运行良好。为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题,2006年12月由襄樊市农业办公室牵头筹建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获襄樊市政府批准。该公司由万宝粮油公司、金华麦面集团等5家企业发起,共有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股,注册资本3000万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营,目前,该公司已正式运营,以后每年可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1亿元的贷款担保。

政府要引导金融系统对农业产业化大力支持。近期,襄樊市农发行主动出击,摸清情况新业务扩展后的情况,各县支行部也做了调研工作,通过初步调查摸底,全襄樊市符合范围的潜在客户有60家,发展后劲强劲。其中襄阳支行5家,拟贷款2120万元;枣阳支行3家,拟贷款1150万元;南漳支行15家,拟贷款3150万元;谷城支行9家,拟贷款11500万元;保康支行4家,拟贷款2000万元;老河口支行5家,拟贷款3150万元。

(2)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一体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需要建立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连接关系,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通过入股的形式与公司紧密联接在一起,使公司员工和农户成为企业的股民,农户与企业通过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地位平等,并通过分红实现了利益均沾。

针对襄樊市还没有这样的运行机制,可在金华、万宝、梅园、雨润、襄大、大山、回天、新丰、丽波、贤德等一些实力大、创新意识强的大企业中,选出一些企业进行机制创新实验,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这需要由政府来鼓励和引导,并对做试点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和补助。

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进一步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可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专业协会、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进一步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院校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科、教的结合;要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产品。要有组织、有计划、持久地抓好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农村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元服务组织。首先,要坚持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归社员所有,其中应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利润应按参与额进行分配。其次,要修订和完善章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依据,对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最后,要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保护其经济利益,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是农户与是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政府联系的中间环节,它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包括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科技服务机构等。无论发展哪一种形式,都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适应市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屠凤莲:农业产业化初探[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何新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阻滞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05,(5).138-139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2

淳安县拥有极其丰厚的资源,当地人民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依靠先进技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着重发展茶叶、山核桃、乡村旅游三大产业,成功创立了具有本土特点的特色农业产业。茶叶、有机蔬菜、山核桃、中药材、畜禽等都已成为淳安的名牌农产品。2000年淳安农业总产值仅120500万元,经过全县人民12年的努力,2012年的农业总产值已达到382488万元,翻了3倍多。据抽样调查,201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18元,而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575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淳”牌有机鱼入选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淳安县首个全国性的著名商标。“千岛玉叶”茶获得浙江十大名茶荣誉称号,3个枇杷样品也入选“全国十大优质枇杷”之列。2011年,淳安县23个乡镇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站,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总规模达120万亩,“千岛玉叶”、“红姑娘”等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淳牌”、“野娇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部级品牌零的突破,全年新增部级农业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23家。2012年,“千岛时珍”被评选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白坪山尖”、“瑶记”、“万寿岭”被选为杭州市著名商标。全县共有部级农业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3家。

二、淳安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淳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1.淳安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水充足。特别是千岛湖湖面宽广、云雾缭绕,具有立体调温效果,形成了“春暖早,秋寒迟,无霜期长”的特殊小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加之淳安县政府重视生态建设,水、气、土污染轻,给高品质茶叶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淳安县是农业大县,而茶叶收入又在农民纯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政府对茶叶的支持就是对农民的支持。淳安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从茶叶种植、加工到营销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各乡镇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奖励种茶、收青加工等。

2.淳安县山核桃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的自然环境很好的满足了山核桃的种植需求。自古以来,山核桃就是淳安县的一大特产,其栽培历史可追溯,是淳安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广大群众对山核桃的种植保持较高的积极性。淳安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山核桃产业相当重视,积极引导林农展开生态栽培,引进无性系良种,鼓励支持创办加工企业。

3.淳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地处浙江西部山区,其县城千岛湖镇,依山傍水,是国际花园城市,风景宜人,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而沿湖分布的那些美丽乡村,则犹如散落在湖边的珍珠翡翠,生态景观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灿烂多姿。

为了加大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淳安县政府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给予用地扶持、奖励示范典型、实行税收优惠、扶持宣传促销、补助规划经费、鼓励合作经营、提供信贷服务、鼓励利用国有集体闲置房屋及林农生产生活管理用房发展农家乐,以及支持国有林场利用林场闲置房屋、林木等各种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多项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

(二)淳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淳安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因为淳安县的大多数茶园都成块状分布,整体面积200亩以上的茶园不多,而且基本上是家庭式的培管经营,不成规模,茶农在使用肥料、农药等物时也没有具体标准,再加上约占全县40%的茶叶是家庭作坊炒制的,没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导致整体茶叶质量不一。

与茶产业相关的企业之间尚未达成高度一致的品牌意识,各企业只顾自己发展的现象较为严重,品牌规模效益不高,进而阻碍了千岛湖茶叶品牌的扩张进程,影响了整个地区行业的发展。再者,淳安县的茶叶品牌也仅仅依靠政府的宣传,其形式也局限于媒体广告、展示展销、举办茶文化讲座等方面,难以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2.淳安县山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非环保的种植方式,不利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山核桃产业的发展,产区农民对山核桃林的经营培管普遍趋于精耕细作,山核桃纯林占绝对比重,同时由于长期采取垦复及化学除草,致使树根、林下植被稀少,部分林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可持续经营存在困难。

(2)传统的采摘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目前,大部分林农由于工具落后,采摘山核桃的方式还停留在人工手动敲打,又因核桃树大部分都生长在坡度较大的地方,且树枝较脆弱,不结实,难以承受重物的压力,虽然人们在采摘过程中也利用蜈蚣梯、保险带等工具,但作用不大,林农坠亡事件时有发生。

(3)山核桃产品简单,市场竞争力不强。淳安县山核桃产品大多数是椒盐和奶油产品,虽然最近几年也研发出了手剥山核桃、山核桃仁及山核桃油等新产品,但总体来说,山核桃产品种类不多,难以在山核桃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再者,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以人工之力很难把握产品的口味,质量无法确保。全县山核桃加工企业仅有30家,其中通过QS质量认证的只有11家,企业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远远不及其它县。

3.淳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快速交通落后,缺少便利性。由于淳安县地处山地丘陵区,村与村,村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仅靠沿湖公路、山路来连接,且目前尚未开通便捷的公交路线,只有中巴车经过,班次也较少,旅游旺季容易引起游客的滞留问题,因而影响了游客游玩的质量,使得其兴致大减,不便于乡村旅游也的发展。

(2)旅游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性。淳安县乡村旅游依然延续之前的传统型观光游览,旅游模式与国内其他景点相类似,缺乏淳安特色。乡村旅游的形式基本是以“体验农业生产,感受农村面貌,享受农民生活”为主,没有充分将历史人物、民俗风情、民间传统工艺等融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缺少具有淳安文化底蕴的特色旅游项目。

(3)旅游产品单调,缺少特色。迄今为止,淳安县的乡村旅游业还没有建立完整全面的旅游产品市场,如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等都比较少,更别说具有淳安乡村特色的商产品了。来游玩的游客只能买点当地居民自制的野生鱼干、野生蕨菜干等,更不用说是有知名品牌的产品了,规模小且不正规,这种家庭作坊式的营销方式,严重阻碍了淳安县乡村旅游产品市场的稳健发展。

(4)服务水平不高,缺少专业性。在吃农家菜方面,虽然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都打着土菜馆的招牌,但其实并没有将本地食材做出其应有的特点,没有完全体现出本土特色,反而有些还迎合城市游客的饮食特点。在住农家房方面,乡村旅游经营者为使游客住得舒心,基本都将住房宾馆化,差不多的装修格局,使其失去了农家住宿的自然本色。另外,大多数经营者没有受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对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而且普通话、外语水平也亟待提高,难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淳安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

建议

(一)坚持因地制宜,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淳安实际,遵照自然法则和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积极促进农业结构转变。加大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研究分析茶叶、山核桃、有机蔬菜、中草药等产业的发展前景,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块化发展、产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充分利用淳安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府扶持力度,努力促使茶叶、山核桃、水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向更高的层次提升,积极培育有机蔬菜、中药材、松花粉等新兴产业。

(二)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特色产业专业化生产

政府应颁布更多鼓励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形式提升特色农业,促进专业化转变,在特色村、产业大户、专业带等积极建设条件上,启动“一村一类、一乡一类、多乡一类”的成长,持续性的加快农产品的集中化、专业经营水平,团聚特色产业,凸显农产品特色竞争优势,大力转变农产品结构,凝聚力量突现优势产品,将其发展成为主打产品。相对淳安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有机蔬菜、干水果、中药材、畜牧、精品渔业等产业,突出重点发展千岛玉叶茶、有机蔬菜、水果、蚕桑、山核桃、山茶油、有机鱼、三元肉猪、千岛湖本鸡等优势特色生态农产品。

(三)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

要把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政府应做好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管理特色农产品源头、严格检测特色农产品等重要工作。特色农业经营者应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班,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地和市场的跟踪检测,严格按照食用农产品产地标志卡管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来生产销售。另外,政府也可颁布一些优惠政策,如鼓励农业生产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对被认定为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的产品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未来几年,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紧建立淳安县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善淳安县及各乡镇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努力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

(四)完善经营制度,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

农产品品类众多的特点并不要求每种产品都去注册一个商标,也不能随波逐流,纠结于形式,导致社会资源的流失。目前,淳安县已有“鸿坑毛尖”、“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秀水玉针”、“雪水银针”、“千岛龙井”、“千岛绿园”、“鸿峰贡芽”等茶叶品牌,“瑶记”、“山之子”、“常香果”、“水竹坪”、“野花香”、“千岛皇子”等山核桃品牌。各农产品品牌应增强团队精神,合力打响“千岛湖”牌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从而将淳安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的市场。

(五)深化农游融合,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创新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3

一、华坪县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末,华坪县共有龙头企业5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初步形成了芒果、茶叶、瓜菜、生猪、肉鸭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全县共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0.5万亩、无公害鲜玉米生产基地0.7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0.7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1万亩。有鲜玉米布丁酥、乌木春绿茶等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芒果、雨台山绿茶等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金川红玉”、“乌木舂”品牌获得了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1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达6097万元,带动种植基地面积13.76万亩,带动农户数18675户;养殖基地规模2万头(只),带动农户2280户。从农业产业化总体看,初步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发展模式。

总体看来,华坪县发展农业产业化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

(一)交通便利

华坪县距四川攀枝花市中心仅74公里,已开工建设的丽攀高速公路和规划筹建中的昭―攀―丽铁路也将从华坪过境,为物资运送和农产品销售提供了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

(二)气候适宜

华坪县地处亚热带,光热条件好,无霜期长达303天,且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三)区位优势明显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和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而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华坪县又是滇西人川必经之地,这为本县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财政,金融扶持龙头企业概况

2008年华坪县恒华农林综合开发公司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2009年和2010年华坪县乌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共获得财政扶持资金150万元。

截至2010年底,华坪县金融机构投向龙头企业的贷款余额达5212.51万元。华坪金芒果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400万,顺利解决了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开发速冻芒果浆、芒果饮料、果脯以及芒果腌菜等一系列绿色生态食品,其产品供不应求,实现了年销售收入500余万元,销售利润200余万元。该公司的成立有效地解决了全县10余万亩芒果进入盛果区的销售问题,目前已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一家芒果深加工企业,华坪县乌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底借款余额达2000多万元,通过信贷资金扶持,该公司建起了7个茶叶加工厂,公司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引导农民不断改善茶叶种植技术,全年茶叶总产值达到1075万元,实现利润87万元,成为集茶园栽培管理、初制生产,精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到去年,华坪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4860亩,种茶农户从最初的45户发展到4024户,茶叶产业也逐步发展成为华坪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优势产业。通过信贷资金扶持,华坪县顺翔家禽养殖公司每年销售成品肉鸭70万元以上,成为全县养禽规模最大的养殖专业户,并成立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农牧公司,在这家公司的带动之下,肉鸭养殖户发展到20多家。

三、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扶持力度仍显不足

1.虽然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有所增强,但每年仅有一两家农业企业获得财政扶持资金,扶持力度远远不够。

2.近年金融机构出台一些支持“三农”的优惠政策。对“三农”的贷款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农业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贷款仍较困难。以华坪县2010年末为例,全县有农业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100家左右,而获得贷款融资的仅有7家。

(二)商业银行运营机制与农业产业化投入需求模式不相适应

农业产业化项目在经营初期具有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基于风险和收益比较,商业银行更愿意把信贷资金投入到风险小、见效快的建设项目上,真正投入到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资金十分有限。而适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贷款模式的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华坪县无营业网点,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三)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抵押落实难

农业企业主要以加工、营销农副产品为主,固定资产不多,而农村土地又不能作为抵押,因此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很大程度上难在担保抵押。由于担保抵押难以落实,许多农业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只能以个人名义取得小额贷款,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扩大经营规模的需求。

(四)农业产业化融资需求与现行信贷产品不匹配

一是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在融资需求方面需要有期限长、利率低的农业贷款来扶持,而金融机构对中长期项目放贷谨慎、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偏高,农业企业发展初期利息负担较重;

二是一些农业企业负责人对金融产品缺乏了解,认为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五)缺乏农业保险,农业贷款风险高

目前华坪县开办的农业保险仅有能繁母猪保险和农村房屋保险,而其他的农林牧渔业生产得不到保障,一旦发生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籽会引发贷款风险。如:1995年华坪县芒果开发公司向农行贷款468.5万元用于芒果种植,因1997年、1999年两次遭遇特大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25万元,致使该公司无力归还贷款本息,至2008年5月31日欠本息累计达1010万元;又如华坪县曾发生禽流感、猪蓝耳病等瘟疫,养殖业遭沉重打击,明华养殖公司计划年出栏量达到上万头,预计成为本市最大的养猪企业,但经受瘟疫后损失过大影响了预期目标的实现。

四、几点建议

(一)调整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农业具有弱质性,完全的市场化不利于农业产业投入,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扶持才能够促进其发展。一是财政、金融、农业等部门加强配合,推出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将财政直接拨款转变为通过金融机构发放专项支农贷款财政贴息的方式,把对集中在一两家龙头企业的拨款转化为对多家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从而放大财政资金扶持措施的效果;二是由于政策性农业贷款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等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建议农业发展银行增设机构网点,拓宽业务领域,扩大贷款规模。

(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鼓励大中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县域延伸服务、设立网点,建立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效率。县域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机构应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增强服务功能,创新贷款品种,满足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不同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引导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利率定价不易过高,注重长远发展,逐步向村镇银行过渡。

(三)完善农业信贷服务

一是创新担保模式。继续加大林权抵押贷款推广力度,探索办理农产品订单质押贷款等业务。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推出既方便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又能控制风险的信贷模式;

二是放宽涉农贷款审批权限。建议国有商业银行给予县级机构较为灵活的信贷审批权限,提高基层行自、增强业务营销的主动性,促进基层机构发展业务进而提高经营效益。

(四)加强支农信贷宣传力度

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通过结算、信贷、保险等产品对农业产业化提供较全面的金融服务。要适当充实基层一线信贷人员,强化服务和贷款营销意识,全方位、多渠道向社会,特别是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济组织推介新产品、宣传新政策,展示上门服务理念,增强银企互信,努力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4

关键词 种子产业;现状;问题;建议;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070-02

1 河南省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1.1 农作物种子科研情况

目前,河南省现有各类农业科研院所63家,农业院校24所,全省农作物种子科研工作由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体系组成。其中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全省农业科研创新的排头兵,“十一五”以来,育成省级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108个(其中国审新品种30个),占全省通过国家和省级审(鉴)定的农作物品种总数的1/4,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近年来主推的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玉米新品种郑单958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地市级农科院(所)中以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洛阳农林科学院、鹤壁市农业科学院等为代表的科研单位在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方面优势也较为突出,育成的周麦、新麦、洛试、浚单系列新品种全国知名。据统计,2000年以来,经国家和省两级审定通过的小麦、玉米新品种中,来自全省农业科研院所(校)的占80%以上,来自其他单位(企业)的不足20%。目前,全省年种植面积超66.67万hm2以上的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均来自省农业科研院所(校),企业还远未成长为种子科研创新的主体。

1.2 农作物种子企业情况

河南省现有注册登记种子企业700多家,其中注册资本超1亿元种子企业2家,3 000万元以上种子企业5家,500万元以上种子企业220多家,100万元以上种子企业460多家,2010年被评为“中国种业骨干企业”的有5家。由于河南省种子企业科研育种起步较晚,创新主体地位还未真正确立,目前全省多数规模以上种子企业依据自身优势,初步建立了企业研发中心、繁种基地和种子加工中心,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年经营种子量均在5万t以上。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依托农业科研单位成立的种子企业发展较好的有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新科敦煌种业有限公司、河南天存种业有限公司、河南浚单种业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中发展较好的有河南金博士种业有限公司、河南省豫鑫种子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等;其中河南秋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南金博士种业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1.3 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情况

河南省种子企业种子生产基地主要安排在该省和西北部分省份。省内制种基地主要以繁制小麦品种为主,重点采取公司+农户的繁种方式,常年繁种小麦面积30万hm2左右,生产小麦种子约160万t,生产出的小麦种子除满足省内600万hm2小麦用种外,还调往安徽、江苏、湖北、山东等黄淮流域小麦种植区约40万t。省外种子生产基地主要以繁制玉米种子为主,多采取委托当地种子企业代繁方式,每年主要在甘肃、宁夏、内蒙、新疆等地安排玉米种子制种基地,据统计,2011年全省共安排玉米制种基地2.6万hm2,制种总产达16万t,其中仅委托西北种子企业生产基地繁种面积就达2.3万hm2。

1.4 农作物种子管理情况

河南省现辖18个省辖市,167个市、县(区),已建立种子管理机构164个,是全省农业执法系统中最健全的专业执法机构,其中全额性质126个,差额性质14个,自收自支21个,参照公务员管理3个。全省专业种子管理机构共有编制数1 613个,实有人数2 445人,各级种子管理机构担负着全省种子市场管理、质量管理、品种管理的主要职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及有关种子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严格市场准入,积极开展种子市场监管,及时查处种子案件,在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连续九连增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作物种子科研方面

河南省是农作物育种大省,全省的育种队伍包括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种子企业和个体育种者。在近10年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生产上表现较好、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几乎全部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选育而成,如郑麦9023、矮抗58等小麦品种及郑单958、浚单20等玉米品种,远杂9102、豫花9326等花生品种,豫杂35、豫杂37等棉花品种均出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对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做出了全面部署。但由于河南省对从事商业化育种的原事业身份研究人员进入种子企业,涉及到的有关其身份、工资待遇、职称职务晋升等具体的政策还未出台,导致科研育种人员对进入种子企业顾虑重重,目前多数科研教学单位商业化育种人才仍然在原单位开展育种工作,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的推进极为不利,企业要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尚需时日。

2.2 农作物种子企业方面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是一项育种材料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河南省多数种子企业真正开展科研育种工作也是在最近10年,总体起步较晚,企业育种材料资源匮乏,育种团队年轻,企业自身研发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企业虽通过自身努力,选育出了一些新品种,但真正优良的品种少,还不具备在大田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条件,企业研发实力亟待进一步提升[1]。另外,河南省种子企业由于数量多,目前部分中小种子企业受利益驱使,生产经营侵权、假冒套牌、销售散装种子等现象依然存在,造成种子市场经营秩序和经营环境不尽人意,严重影响了部分较强种子企业的发展。而且河南省多数种子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绝大多数种子企业存在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营销网络不健全,技术服务不到位等现象,目前完全具备“育繁推一体化”条件的种子企业寥寥无几,与国内外大型种子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3 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方面

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多数基地由于都是基础农田,相对又不太稳定,种子企业不愿较大投入或不愿投入;加之管理落后,导致种子基地的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较差,影响到种子生产的有效供应和质量的提升。同时多数基地由于缺乏大型种子加工设备,部分设备老化落后,影响种子加工质量,特别是西北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先锋公司在西北率先采用收购鲜果穗进行玉米种子果穗烘干加工技术,不但确保了种子质量,而且有效缩短了加工时间,提高了供种效率,各地种子企业也不得不进行效仿,但建设这样一套种子加工生产线的成本很高,多数种子企业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另外,对种子生产基地监管不力,造成部分代繁种子企业或农户不能很好履行合同,目前种子套购现象依然严重,成为散装种子和假冒种子的主要来源。

2.4 农作物种子管理方面

河南省一些地方的种子管理机构存在职责定位不清、管理不力、措施落后、个别地方出现农业部门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不协调、分工不明、多头管理、重复管理、以罚代管等现象,一些地方由于综合执法缺乏专业人员和监管手段,给执法监管造成困难。全省大多数种子管理机构由于缺乏专项资金,种子执法所必要的检验设备和交通工具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更换,对种子市场管理带来诸多不便。目前,种子市场经营秩序虽有所好转,但如种子包装、标签不规范,种子生产经营档案不健全,假冒套牌,未审先售现象仍时有发生。

3 发展建议

3.1 农作物种子科研方面

企业研发行为是种子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2]。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科研单位退出商业化育种[3]。结合河南省实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进出种子企业的具体政策保障措施,以加快推进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向企业的有效转移。目前重点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现有育种机构和团队的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制,在保证科研人员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提高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部门还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企业自身也要不断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积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不断提高其生活待遇,以便更好地吸引人才。

3.2 农作物种子企业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河南省实施办法》的规定,落实种业发展专项资金,在全省择优支持培育一批(8~10家)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种子企业。同时制定省内支持政策,对达到省内相关规定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免征企业所得税;加大对种子企业购种资金的银行信贷额度,减少贷款利息负担;对种子企业购置生产加工制种机械按购置农机具进行补贴;对种子企业科研、生产加工、仓储等建设用地应优先提供用地指标。种企兼并重组是我国种业发展的趋势[4],要大力支持河南省优势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快速打造出全国种业龙头企业。

3.3 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方面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同时又是小麦产种大省,小麦种子安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因此要高度重视河南省小麦种子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把河南省小麦种子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列入专项资金进行支持管理,加强河南省优势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建设一批设施配套齐全、管理技术到位、质量监管有效的标准化小麦生产基地,增强种子生产供应能力。同时建议河南省对在西北建立稳定玉米制种加工基地的省内大型种子企业给予补贴或项目支持。另外,省政府在当地直接投入资金,建立大型种子加工中心和设施,采取委托部门管理,企业低价租用,或者代企加工的方式,支持河南省种企快速发展。

3.4 农作物种子管理方面

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及农业部新修订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种子管理机构,要把种子市场管理、质量管理、品种试验示范、种业信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一并纳入统筹考虑,切实完善种子市场管理体系、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各级种子管理机构的监管能力,为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4 参考文献

[1] 赵博,王丽英.种业新政下着力提升河南省种企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2(5):76-79.

[2] 靖飞,李成贵.跨国种子企业与中国种业上市公司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1(2):52-59.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5

银行卡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一个重要产业平台,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现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银行卡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人的利润空间和对分支机构依赖程度低等特性势必使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卡产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全面了解永善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提升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浅谈几点看法。    

一、 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1、积极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要大力宣传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挂图、张贴画、板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的社会影响力,在特约商户的受理点要张贴醒目的标志和公开投诉电话,以利于及时处理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宣传鼓励刷卡消费的措施,明确并宣传刷卡消费不收费。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安全用卡知识,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6

银行卡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一个重要产业平台,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现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银行卡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人的利润空间和对分支机构依赖程度低等特性势必使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卡产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全面了解永善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提升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浅谈几点看法。    

一、 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1、积极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要大力宣传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挂图、张贴画、板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的社会影响力,在特约商户的受理点要张贴醒目的标志和公开投诉电话,以利于及时处理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宣传鼓励刷卡消费的措施,明确并宣传刷卡消费不收费。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安全用卡知识,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7

一、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成效及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农业产业化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各地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扶持龙头企业成长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全省部级龙头企业由*年的9家增加到14家、省级龙头企业由100家增加到259家,市级龙头企业也已超过800家。*年,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7.4亿元,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为2.08亿元,与*年相比,企业平均规模增加了0.78亿元,增长了60%。

二是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年,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联系带动农户39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8%。其中,以合同、订单形式直接带动农户196.3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总数达到44.81亿元,同比增长12.6%,户均增长1150.58元,同比增长8.6%。同时,龙头企业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12.3万人,同比增长30.6%。

三是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省级龙头企业中,大多数建有专门的质检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90%以上通过了ISO9000、ISO14000、HACCP、QS体系认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6个,获得省著名商标84个,省名牌产品54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2个,绿色食品认证271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95个、省级585个。如赣南脐橙、国鸿猪肉、阳光乳品、南安板鸭、汪氏蜜蜂、煌禽烤卤、军山湖牌清水大闸蟹已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是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通过在省内外异地投资建厂、建基地、设专卖店的形式来扩大生产,壮大实力。汪氏蜜蜂园从2003年起已在全国各地建立养蜂基地31个,已发展专卖店2400家,农业产品销售收入达4.5亿元,实现税利8000万元,成为我国蜂业第一家。

2、主导产业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全省已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粮油、生猪、水产、水禽、水果等五大省级主导产业,油茶、花卉、商品蔬菜、茶桑、中药材等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其中,以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总规模达到4500万亩,产量330亿斤;以环鄱阳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面积170万亩,产量达9万吨;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两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出栏量达1000万头;以“南桔北梨,东枣西桃”为格局的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果业基地,规模达610万亩,产量160万吨。

农产品基地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仅在*年,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含14家部级)直接建立基地数7315个,基地面积达945.4万亩。同时,全省800多个市级龙头企业和众多的县级龙头企业也建立了大量的基地,可以说,全省农副产品绝大部分实现了基地化生产,形成了优势农产品块状或带状基地生产格局。

3、农业产业化经营外向度明显提高。全省60余家获得出口自主经营权的省级龙头企业,*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德兴市百勤异VC纳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产品畅销全球各地,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年,出口创汇1800万元。水产品出口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年全省水产品出口额达1.275亿美元,连续八年列全国内陆省份第一名。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到我省投资建设产业化项目。近几年,全省龙头企业共引进外来资本5亿多美元,仅*年龙头企业直接引进资本达到3.8亿元。一些龙头企业如南丰飞环酒业、江西苎麻、奉新米业,以改组改制方式,引进外来资本,优化了股权结构。

目前,已有赣南果业、泰纳南丰蜜桔、正邦科技、仁和药业4家龙头企业上市,汇仁、汪氏蜜蜂等企业正处于辅导期。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促进农民增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各级政府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大力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全省出现了合作社、协会、联合体等多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势头。到*年底,全省拥有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24家,其中,农业部示范点13家,省级示范点36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1371家,占46.7%;畜牧业712家,占22.5%;渔业336家,占8.7%;其他705家,占22.1%。拥有社员和会员62.5万人(其中农民52万人),带动农户98.2万户,资产总额达到9.7亿元,销售收入42亿元,农民社(会)员人均纯收入6750元。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也快速增长,到*年底,全省拥有农业产业化组织达15742个,比*年增加了1982个,增长14%,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3206个。

5、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省市县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998年省委、省政府制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决定》,有关部门*年、*年先后制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十百千”工程的意见》等扶持政策文件。各市县也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了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认真落实资金、税收、出口、投融资、行政审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如省财政从*年起,先后拿出9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中央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投向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9亿元,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和名牌奖励。各市县级政府都设有配套专项资金,如赣州市从2003年至*年每年从市财政拿出700多万元用于连片规模脐橙基地开发的扶持奖励。

各级政府还高度重视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科技信息和各种优质服务。大多市县建立了以科技特派员“联村、抓点、带片”及农技干部“分线、抓点、带面”的工作责任制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供技术服务,送药上门,下乡就诊。省、市以及大多数县级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都建有自己的网站(页),汇集了政策文件、市场信息、科技服务、办事指南、项目申报等有关信息以供企业、农户浏览和收集,企业和农户也可以通过网站、电话或等方式来获取政府的指导与帮助。

6、农业产业化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对做大做强农业的积极性。

一是龙头企业和一些合作组织纷纷加大了投入。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省级龙头企业有217家,占总数的80%,投资金额60.5亿元,并且在217个项目中有80%以上是农产品加工项目。江西国鸿和润合两集团将斥资新上两条百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永修县艾城养鸭合作社争取在近年内建立自己的饲料厂和冷藏库。

二是种养户扩大种养规模,转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全省出现生态畜牧养殖小区1043个,畜禽规模养殖户达22.16万户,其中小区生猪出栏达到450万头。南昌、樟树等一批县市规模养殖都在70%以上。

三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农业快速发展,比较效益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工商业资本进入。江西绿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是浙江一家从事建筑行业的民营企业在德兴投资建立的,抚州苍源药业是从房地产开发转向专门从事中药材金银花基地的种植和深加工的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及其联结机制

总体上看,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完善,从组织形式上看,有6大类型:

1、“公司+农户”型。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定单合同,形成利益联结体。农户按照要求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如樟树粮油公司、婺源大彰山茶、吉安温氏集团等。吉安温氏集团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与农户合作养鸡,公司对养户实行“四提供一回收”(提供鸡苗、饲料、药品、技术服务、回收全部合格肉鸡),农户一年可以养3-4批鸡,平均每只鸡可以获利1.3元左右,若每批养鸡5000只,年纯收入可达2-3万元。

2、“公司+基地+农户”型。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取得农民土地直接开办种养基地或示范基地,又把基地承包给农户管理,公司从基地获得产量质量稳定的原材料,农户从租赁和承包中获得收益。如抚州苍源药业、樟树天齐堂饮片公司、仁和公司等。苍源药业租赁临川崇湖乡荒山2.2万亩种金银花,倒包给当地农民种植,当地农民1个人承包100—500亩,年收入2—6万元,农闲在基地打零工,也有5—6千元收入。

3、“公司+合作社+农户”型。龙头企业通过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将农户与自己紧密联结起来。如婺源林生茶合作社,依托林生实业有限公司,建立有机茶8000多亩,目前拥有会员1426户,*年实现销售收入670万元,每户社员平均增收580元,年底还进行了利润盈余返还,共返还基地社员6.15万元。

4、“专业市场+农户”型。以专业市场为纽带,联结广大农户、专业户、商户,实施产销一条龙经营,带动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发展。如南昌的小蓝禽蛋批发市场、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乐平蔬菜批发市场等。乐平蔬菜批发市场,年销售量52万吨,销售收入6.8亿元,上交利税22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5.6万户,建立生产基地56万亩。

5、“专业合作社+农户”型。从事专业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民,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农民自发和政府引导两种形式。上高县养猪专业户自发成立牧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015户,年出栏生猪28万头,占上高生猪年出栏的35.7%。余江县的养猪大户,在县政府的引导下,成立养猪合作社,树立了“余江无公害生猪”特色品牌,合作社社员的出栏数达到40多万头,占全县生猪饲养量的76%,有效地促进当地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户经济收入的增加。

6、股份制型。是指将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在一起,农民既参加劳动,又集资入股,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式。如萍乡市江西天涯种业股份公司、宜春市恒天实业有限公司等。宜春市恒天实业有限公司,当地农户部分土地被征收后,用征地补偿款入股,同时有近400农民作为企业员工参与公司的生产和经营。

农业产业化联结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原来简单的订单关系向合同契约关系、合作制等方式演进,由合作制向股份制演进,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益增多,基础更加牢固。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的形式主要是合同契约制、订单制、合作制、股份制等。根据部分市县的调查,具有较稳定的联结机制如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的比重约占73%。

三、当前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

我省农业产业化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当前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弱。一是我省龙头企业尤其是部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我省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00多家,山东省销售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就有1000多家;部级龙头企业只有14家,而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分别有45、23、28、20家;我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只有5家,超30亿元的只有3家,超50亿元的没有一家,山东超50亿元4家,超100亿元2家;河南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达230亿元。二是企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我省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业,而且这些加工型企业中又是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少。如全省蔬菜深加工率仅为10%左右,在抚州全市89家加工企业中,精深加工企业只有12家。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也较弱,我省平均每个龙头企业直接带动的农户数只有安徽、河南等省份的60%。

2、企业融资困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在我们调研中,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小龙头企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企业本身来看,包括大部分省级龙头企业在内,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多在亿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中小龙头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各级政府的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担保能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获取贷款的数量。

3、一些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支持效果还不理想。有企业反映一些地方政府因农业产业化企业上缴利税不多等原因而不大重视龙头企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反映在税收、土地、融资、用水用电等方面还有一些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如可享受农用电价的一些龙头企业用电还是按照工业电价来收费;还有企业反映政府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不少,但投入分散,扶持效果受到影响。

四、兄弟省份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借鉴

1、调动全社会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一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产业化经营。江苏省把“三资”引入农业产业化的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年,农业招商引资规模以上项目投资额331.79亿元,外资项目10.55亿美元。二是积极拓展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渠道。山东省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来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山东寿光市有8.9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4万农民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在河南许多龙头企业就是农村村支书、村委主任或是农村能人创办领办的。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延伸,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江苏省为了进一步发展苏北经济,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在苏(中)北建基地;河南支持黄河滩区发展成规模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以此带动当地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2、明确主导产业,重点抓龙头企业。一是明确主导产业。山东省按照“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突出发展蔬菜、园艺、畜牧、水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主导产业。在这些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形成了寿光蔬菜、威海海产品、烟台苹果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二是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河南漯河是一个农业小市,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和产业基础设施,不仅培育了双汇等4家部级重点龙头企业,还吸引了江苏雨润、福建福源、北京中旺等多家国字号企业前来建立基地。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建设,拓展产品市场空间。如江苏省已经在上海连续举办了四届江苏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帮助企业集体营销,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形成以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为主体,连锁店、超市、专卖店和安全无公害农业产品基地为补充的多种经营模式,并通过媒体、网络、培训等工作做好农产品市场行情的服务工作,促进农产品流通。

3、高度重视合作组织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2003年,江苏省就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列为农业产业化三大经营主体之一,省财政每年拨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和发展了6000多个“有制度、有规模、有效益、有场所”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安徽省宁国市每年也拿出1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二是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企业+市场+农户”等基本生产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股份制等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在山东很多龙头企业和农民构成了股份合作关系,农民以土地和劳动入股,不仅可得土地租金和劳动报酬,企业还要进行利润返还,按股分红。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通过利润返还、兼并联合、按股分红形式带动种植基地338.1万亩,牲畜养殖量97.3万头,禽类养殖量2.6亿只,水面养殖22.6万亩,占各类基地总数的6.5%-21.1%。

4、创造农业产业化良好融资环境。首先是整合现有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明确扶持重点。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整合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33号)的文件,规定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均要按照“项目带动、明确职责、统筹安排”的原则,集中用于扶持省里确定的十大主导产业及其龙头企业。其二是加强政府与银行的沟通联系,积极为企业融资、贷款创造条件。山东省政府自2003年起每年都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支持山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协议》,当年新增贷款规模200亿元,以后逐年增加。其三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农民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采取由龙头企业担保或承贷承还的方式,贷款额度增加到0.5万元至10万元不等,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农户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其四是给予民营龙头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政策贷款待遇。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创新工作方法,给予高邮市双兔米业有限公司等大型民营粮食加工企业解决收储粮食优惠贷款,并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

五、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硬抓手。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我省农业产业化的新跨越。

(一)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1、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基本任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开放型农业为主战略,按照“有限目标、突出根本、抓住关键、凝聚合力”的原则,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运储保鲜能力、市场准入能力、合作和组织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江西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2、重点工作任务。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和市场份额大的龙头企业群,形成大中小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着力培育壮大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显著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精心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按市场化原则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增强农业产业化外源性活力;强化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改善投融资机制,创造农业产业化领域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和良好发展环境。

3、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200家,超10亿元龙头企业达到20家,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来源占农产品总商品量60%,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培育全国驰名商标20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0个以上,农户直接带动面达到60%,每户增收1700元。

(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

4、明确重点扶持对象。省、市、县要围绕省确立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分层次、有选择的重点扶持若干龙头企业。实行有限目标,集中投入,坚持数年,重点支持3—5家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年销售有望在2010年突破50亿元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5、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八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以及我省制定的《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有关税收、抵扣、金融、出口、引资、运输、用水用电、参会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土地要素供给优惠,龙头企业所需生产用地视同重点项目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时予以优先安排;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及设施农业用地等,视同农业生产用地,不办征用手续,各项规费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先缴后还。

6、加快龙头企业规模扩张。支持和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吸引国际、国内著名加工企业、外资和省内外其它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组建集团公司的,其注册资本可降至3000万元,子公司的个数可少到3家,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可下调至5000万元。省级龙头企业改制或组建企业集团中的各种登记费、评估费减半收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进行改革和运营,积极支持和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7、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充分发挥加工型骨干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率,逐步实现农产品由鲜销向加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粮食加工方向重点培育大型稻米精深加工企业,发展籼稻和大米深加工;畜禽产品重点发展冷却猪肉、低温肉制品、水禽产品和羽绒加工;水产品重点发展烤鳗、淡水鱼片和虾仁加工;经济作物重点发展赣南脐橙、南丰蜜桔为主的果蔬商品化处理与冷冻配送深加工,以及茶叶、蚕桑、白莲、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

8、建立完善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和优胜劣汰机制。对龙头企业的认定要突出其带动能力、市场扩张能力和对本地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在达到规模要求的基础上,省级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必须要达到70%以上,带动农户(特种养殖业和农垦企业除外)3000户以上(基地型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000户以上),年户均增加纯收入300元以上。加强对省级龙头企业的动态监测评价,实行两年一次的监测评价制度,对监测合格的省级龙头企业,继续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及时把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纳入省级龙头企业的支持体系,及时淘汰没有带动能力的企业。

(三)科学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基地化生产水平

9、科学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方向以及我省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粮油、生猪、水产、水禽、水果五大农业产业化省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油茶、花卉、商品蔬菜、茶桑、中药材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鼓励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10、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和基地化。建立以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两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环鄱阳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以“南桔北梨、东枣西桃”为格局的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果业基地等大宗农产品区域分工布局。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促进主导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向主产区集中,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品”、“数县一品”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生产格局。

11、提高农产品的高端市场准入能力。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等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帮助和指导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进行品牌开发;把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支持的重要标准。按照“统一对外,利益分享”的方法推动同地同类品牌整合,增强著名品牌的竞争实力。

(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12、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部署和建设好省、市、县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民建立各种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村组干部、农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发起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地方财政一次性给予2—3万元的开办补贴;在20天内给审查合格的合作社颁布发营业执照,免除办理登记、年检的费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机耕、病虫害防治、配种等技术和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暂免征收所得税,对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用于农、林、牧、渔的生产用地免缴土地使用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予以优先支持,对社员的信贷在数量、年限、利率、抵押物等方面给予优惠。安排一批省农业开发项目、扶贫项目、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基地建设、“一村一品”等项目,由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

13、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推广创新农业产业化多种组织形式。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成熟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山林、劳动入股的形式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合作主体按照市场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建立长期稳定共赢的利益联合体。对在实践中出现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要及时总结经验,加以引导,给予政策扶持,形成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等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

14、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当前广泛采用的合同、订单农业、租赁反包、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形式,要及时引导其向规范化、稳定化方向发展,提高合同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股份合作制方向发展。

15、建立农户直补机制。积极探索利用农户直补机制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方式的操作办法,可根据农户与龙头企业签定的定单合同,按照交易数量和价格的一定比例,将农业产业化的部分扶持资金直接补贴给农户。

(五)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农业产业化外源性活力

16、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新跨越的重大措施。积极引进省外、境外、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引进优良品种、先进开发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建好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库,拓宽外商投资农业的领域;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来我省从事开发型农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或与省内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起点高、外向程度高的出口创汇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17、实施出口导向型农业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我省的农产品出口结构,积极促进园艺、水产、畜禽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鼓励和帮助龙头企业申报和争取自营进出口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境外投资经营,带动农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积极帮助省级龙头企业争取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的出口贴息,按农产品出口额的一定比例对龙头企业进行奖励;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出口退税上全面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对出口龙头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的,按缴纳保费金额给予一定的补贴(不包括国家补贴);对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展销会、开展农产品境外商标注册和取得进口国市场准入所发生的费用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出口型龙头企业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完善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和通关服务,及时提供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和市场变化等信息。

18、建立实物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农产品营销网络。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批发、连锁、专卖、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建立健全产地到销地的营销网络,内联种养、加工、营销大户,外联农贸市场与超市。加快建设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的农产品购销网上超市,办好江西绿色食品信息网,建立农产品信息收集反馈网络,大力发展网上交易。

(六)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

19、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办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和科研人员以农业产业化科技需求为目标确定科研课题,创新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研发机制和研究路线,筛选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种养、加工、保鲜、储藏、运输等环节中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良种良法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农业技术、降耗减本等实用技术,促进一批高科技项目与龙头企业嫁接。完善科研推广机制和应用平台,按市场化方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20、加大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重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或超过全省科技投入的平均水平。加大政府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发挥科研资源分配的导向作用。加强农村科技网络建设和人才培训,组织好科技下乡和技术服务,围绕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育,实施“绿色证书”、“蓝色证书”工程,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七)优化金融环境,拓宽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

21、建立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新型合作机制。涉农金融部门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不断创新金融理念、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拓展质押担保方式,落实金融配套扶持政策。给予县级分支机构一定的农业产业化信贷审批权限;对龙头企业套用农业、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实行差别化的信贷准入;放宽对龙头企业的授信管理;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依据“物权法”,允许以流动资产、山林使用权、经济作物(果树等)和动产(如牛、猪)作为抵押,允许仓单质押,允许以大型超市进场权、网络无形资产等新的物权质押;允许龙头企业间的连担,允许法人代表、股东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龙头企业要加强诚信建设,健全公司财务制度,建立准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22、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产业化担保基金。逐步扩大基金规模,提高担保能力。采取信贷鼓励和风险补偿的形式,鼓励银行对龙头企业放贷,根据银行新增农业产业化贷款额和期限,按一定比例对贷款银行进行奖励。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联保基金,政府对联保基金实行再补贴。

23、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从农业产业化、农业开发、扶持资金、民政救济金中各拿出一定比例设立农业保险基金,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垫底资金,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按市场化办法由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经营亏损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比例分摊。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以消除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的后顾之忧。

(八)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24、建立政府农业产业化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从2008年起,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在*年5500万元规模的基础上每两年递增1000万元的额度,重点用于省级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基地补助、技术补贴和著名品牌培植。各设区市也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增长机制,安排一定的农业产业化的专项资金,用于省级以上项目的配套和农业产业化中小项目的支持。

25、建立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协调机制。实行存量调整与增量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将省预算内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水利基金、水利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资金,以及“科技三项经费”、省高新技术产业贴息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中可用农业项目的支农资金等,与农业产业化资金整合起来,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26、创新补助和奖励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激励和放大作用。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项目贷款贴息;对上一年度获得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和单位进行奖励;对龙头企业建设和扩大基地、推广良种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给予补贴;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以参股的形式对省级龙头企业予以支持。

27、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对已实施的项目,要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对连续几年扶持的项目,根据绩效评估情况,决定下一年的扶持力度和方向,并对负责使用的部门和项目进行奖惩。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和操作力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篇8

一、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成效及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农业产业化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各地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扶持龙头企业成长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全省部级龙头企业由*年的9家增加到14家、省级龙头企业由100家增加到259家,市级龙头企业也已超过800家。*年,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7.4亿元,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为2.08亿元,与*年相比,企业平均规模增加了0.78亿元,增长了60%。

二是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年,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联系带动农户39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8%。其中,以合同、订单形式直接带动农户196.3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总数达到44.81亿元,同比增长12.6%,户均增长1150.58元,同比增长8.6%。同时,龙头企业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12.3万人,同比增长30.6%。

三是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省级龙头企业中,大多数建有专门的质检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90%以上通过了ISO9000、ISO14000、HACCP、QS体系认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6个,获得省著名商标84个,省名牌产品54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2个,绿色食品认证271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95个、省级585个。如赣南脐橙、国鸿猪肉、阳光乳品、南安板鸭、汪氏蜜蜂、煌禽烤卤、军山湖牌清水大闸蟹已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是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通过在省内外异地投资建厂、建基地、设专卖店的形式来扩大生产,壮大实力。汪氏蜜蜂园从2003年起已在全国各地建立养蜂基地31个,已发展专卖店2400家,农业产品销售收入达4.5亿元,实现税利8000万元,成为我国蜂业第一家。

2、主导产业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全省已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粮油、生猪、水产、水禽、水果等五大省级主导产业,油茶、花卉、商品蔬菜、茶桑、中药材等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其中,以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总规模达到4500万亩,产量330亿斤;以环鄱阳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面积170万亩,产量达9万吨;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两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出栏量达1000万头;以“南桔北梨,东枣西桃”为格局的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果业基地,规模达610万亩,产量160万吨。

农产品基地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仅在*年,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含14家部级)直接建立基地数7315个,基地面积达945.4万亩。同时,全省800多个市级龙头企业和众多的县级龙头企业也建立了大量的基地,可以说,全省农副产品绝大部分实现了基地化生产,形成了优势农产品块状或带状基地生产格局。

3、农业产业化经营外向度明显提高。全省60余家获得出口自主经营权的省级龙头企业,*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德兴市百勤异VC纳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产品畅销全球各地,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年,出口创汇1800万元。水产品出口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年全省水产品出口额达1.275亿美元,连续八年列全国内陆省份第一名。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到我省投资建设产业化项目。近几年,全省龙头企业共引进外来资本5亿多美元,仅*年龙头企业直接引进资本达到3.8亿元。一些龙头企业如南丰飞环酒业、江西苎麻、奉新米业,以改组改制方式,引进外来资本,优化了股权结构。

目前,已有赣南果业、泰纳南丰蜜桔、正邦科技、仁和药业4家龙头企业上市,汇仁、汪氏蜜蜂等企业正处于辅导期。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促进农民增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各级政府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大力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全省出现了合作社、协会、联合体等多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势头。到*年底,全省拥有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24家,其中,农业部示范点13家,省级示范点36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1371家,占46.7%;畜牧业712家,占22.5%;渔业336家,占8.7%;其他705家,占22.1%。拥有社员和会员62.5万人(其中农民52万人),带动农户98.2万户,资产总额达到9.7亿元,销售收入42亿元,农民社(会)员人均纯收入6750元。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也快速增长,到*年底,全省拥有农业产业化组织达15742个,比*年增加了1982个,增长14%,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3206个。

5、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省市县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998年省委、省政府制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决定》,有关部门*年、*年先后制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十百千”工程的意见》等扶持政策文件。各市县也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了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认真落实资金、税收、出口、投融资、行政审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如省财政从*年起,先后拿出9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中央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投向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9亿元,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和名牌奖励。各市县级政府都设有配套专项资金,如赣州市从2003年至*年每年从市财政拿出700多万元用于连片规模脐橙基地开发的扶持奖励。

各级政府还高度重视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科技信息和各种优质服务。大多市县建立了以科技特派员“联村、抓点、带片”及农技干部“分线、抓点、带面”的工作责任制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供技术服务,送药上门,下乡就诊。省、市以及大多数县级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都建有自己的网站(页),汇集了政策文件、市场信息、科技服务、办事指南、项目申报等有关信息以供企业、农户浏览和收集,企业和农户也可以通过网站、电话或等方式来获取政府的指导与帮助。

6、农业产业化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对做大做强农业的积极性。

一是龙头企业和一些合作组织纷纷加大了投入。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省级龙头企业有217家,占总数的80%,投资金额60.5亿元,并且在217个项目中有80%以上是农产品加工项目。江西国鸿和润合两集团将斥资新上两条百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永修县艾城养鸭合作社争取在近年内建立自己的饲料厂和冷藏库。

二是种养户扩大种养规模,转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全省出现生态畜牧养殖小区1043个,畜禽规模养殖户达22.16万户,其中小区生猪出栏达到450万头。南昌、樟树等一批县市规模养殖都在70%以上。

三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农业快速发展,比较效益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工商业资本进入。江西绿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是浙江一家从事建筑行业的民营企业在德兴投资建立的,抚州苍源药业是从房地产开发转向专门从事中药材金银花基地的种植和深加工的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及其联结机制

总体上看,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完善,从组织形式上看,有6大类型:

1、“公司+农户”型。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定单合同,形成利益联结体。农户按照要求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如樟树粮油公司、婺源大彰山茶、吉安温氏集团等。吉安温氏集团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与农户合作养鸡,公司对养户实行“四提供一回收”(提供鸡苗、饲料、药品、技术服务、回收全部合格肉鸡),农户一年可以养3-4批鸡,平均每只鸡可以获利1.3元左右,若每批养鸡5000只,年纯收入可达2-3万元。

2、“公司+基地+农户”型。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取得农民土地直接开办种养基地或示范基地,又把基地承包给农户管理,公司从基地获得产量质量稳定的原材料,农户从租赁和承包中获得收益。如抚州苍源药业、樟树天齐堂饮片公司、仁和公司等。苍源药业租赁临川崇湖乡荒山2.2万亩种金银花,倒包给当地农民种植,当地农民1个人承包100—500亩,年收入2—6万元,农闲在基地打零工,也有5—6千元收入。

3、“公司+合作社+农户”型。龙头企业通过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将农户与自己紧密联结起来。如婺源林生茶合作社,依托林生实业有限公司,建立有机茶8000多亩,目前拥有会员1426户,*年实现销售收入670万元,每户社员平均增收580元,年底还进行了利润盈余返还,共返还基地社员6.15万元。

4、“专业市场+农户”型。以专业市场为纽带,联结广大农户、专业户、商户,实施产销一条龙经营,带动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发展。如南昌的小蓝禽蛋批发市场、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乐平蔬菜批发市场等。乐平蔬菜批发市场,年销售量52万吨,销售收入6.8亿元,上交利税22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5.6万户,建立生产基地56万亩。

5、“专业合作社+农户”型。从事专业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民,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农民自发和政府引导两种形式。上高县养猪专业户自发成立牧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015户,年出栏生猪28万头,占上高生猪年出栏的35.7%。余江县的养猪大户,在县政府的引导下,成立养猪合作社,树立了“余江无公害生猪”特色品牌,合作社社员的出栏数达到40多万头,占全县生猪饲养量的76%,有效地促进当地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户经济收入的增加。

6、股份制型。是指将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在一起,农民既参加劳动,又集资入股,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式。如萍乡市江西天涯种业股份公司、宜春市恒天实业有限公司等。宜春市恒天实业有限公司,当地农户部分土地被征收后,用征地补偿款入股,同时有近400农民作为企业员工参与公司的生产和经营。

农业产业化联结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原来简单的订单关系向合同契约关系、合作制等方式演进,由合作制向股份制演进,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益增多,基础更加牢固。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的形式主要是合同契约制、订单制、合作制、股份制等。根据部分市县的调查,具有较稳定的联结机制如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的比重约占73%。

三、当前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

我省农业产业化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当前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弱。一是我省龙头企业尤其是部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我省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00多家,山东省销售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就有1000多家;部级龙头企业只有14家,而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分别有45、23、28、20家;我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只有5家,超30亿元的只有3家,超50亿元的没有一家,山东超50亿元4家,超100亿元2家;河南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达230亿元。二是企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我省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业,而且这些加工型企业中又是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少。如全省蔬菜深加工率仅为10%左右,在抚州全市89家加工企业中,精深加工企业只有12家。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也较弱,我省平均每个龙头企业直接带动的农户数只有安徽、河南等省份的60%。

2、企业融资困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在我们调研中,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小龙头企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企业本身来看,包括大部分省级龙头企业在内,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多在亿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中小龙头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各级政府的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担保能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获取贷款的数量。

3、一些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支持效果还不理想。有企业反映一些地方政府因农业产业化企业上缴利税不多等原因而不大重视龙头企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反映在税收、土地、融资、用水用电等方面还有一些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如可享受农用电价的一些龙头企业用电还是按照工业电价来收费;还有企业反映政府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不少,但投入分散,扶持效果受到影响。

四、兄弟省份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借鉴

1、调动全社会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一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产业化经营。江苏省把“三资”引入农业产业化的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年,农业招商引资规模以上项目投资额331.79亿元,外资项目10.55亿美元。二是积极拓展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渠道。山东省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来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山东寿光市有8.9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4万农民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在河南许多龙头企业就是农村村支书、村委主任或是农村能人创办领办的。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延伸,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江苏省为了进一步发展苏北经济,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在苏(中)北建基地;河南支持黄河滩区发展成规模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以此带动当地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2、明确主导产业,重点抓龙头企业。一是明确主导产业。山东省按照“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突出发展蔬菜、园艺、畜牧、水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主导产业。在这些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形成了寿光蔬菜、威海海产品、烟台苹果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二是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河南漯河是一个农业小市,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和产业基础设施,不仅培育了双汇等4家部级重点龙头企业,还吸引了江苏雨润、福建福源、北京中旺等多家国字号企业前来建立基地。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建设,拓展产品市场空间。如江苏省已经在上海连续举办了四届江苏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帮助企业集体营销,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形成以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为主体,连锁店、超市、专卖店和安全无公害农业产品基地为补充的多种经营模式,并通过媒体、网络、培训等工作做好农产品市场行情的服务工作,促进农产品流通。

3、高度重视合作组织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2003年,江苏省就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列为农业产业化三大经营主体之一,省财政每年拨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和发展了6000多个“有制度、有规模、有效益、有场所”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安徽省宁国市每年也拿出1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二是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企业+市场+农户”等基本生产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股份制等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在山东很多龙头企业和农民构成了股份合作关系,农民以土地和劳动入股,不仅可得土地租金和劳动报酬,企业还要进行利润返还,按股分红。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通过利润返还、兼并联合、按股分红形式带动种植基地338.1万亩,牲畜养殖量97.3万头,禽类养殖量2.6亿只,水面养殖22.6万亩,占各类基地总数的6.5%-21.1%。

4、创造农业产业化良好融资环境。首先是整合现有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明确扶持重点。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整合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33号)的文件,规定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均要按照“项目带动、明确职责、统筹安排”的原则,集中用于扶持省里确定的十大主导产业及其龙头企业。其二是加强政府与银行的沟通联系,积极为企业融资、贷款创造条件。山东省政府自2003年起每年都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支持山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协议》,当年新增贷款规模200亿元,以后逐年增加。其三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农民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采取由龙头企业担保或承贷承还的方式,贷款额度增加到0.5万元至10万元不等,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农户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其四是给予民营龙头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政策贷款待遇。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创新工作方法,给予高邮市双兔米业有限公司等大型民营粮食加工企业解决收储粮食优惠贷款,并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

五、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硬抓手。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我省农业产业化的新跨越。

(一)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1、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基本任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开放型农业为主战略,按照“有限目标、突出根本、抓住关键、凝聚合力”的原则,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运储保鲜能力、市场准入能力、合作和组织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江西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2、重点工作任务。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和市场份额大的龙头企业群,形成大中小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着力培育壮大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显著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精心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按市场化原则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增强农业产业化外源性活力;强化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改善投融资机制,创造农业产业化领域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和良好发展环境。

3、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200家,超10亿元龙头企业达到20家,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来源占农产品总商品量60%,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培育全国驰名商标20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0个以上,农户直接带动面达到60%,每户增收1700元。

(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

4、明确重点扶持对象。省、市、县要围绕省确立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分层次、有选择的重点扶持若干龙头企业。实行有限目标,集中投入,坚持数年,重点支持3—5家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年销售有望在2010年突破50亿元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5、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八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以及我省制定的《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有关税收、抵扣、金融、出口、引资、运输、用水用电、参会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土地要素供给优惠,龙头企业所需生产用地视同重点项目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时予以优先安排;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及设施农业用地等,视同农业生产用地,不办征用手续,各项规费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先缴后还。

6、加快龙头企业规模扩张。支持和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吸引国际、国内著名加工企业、外资和省内外其它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组建集团公司的,其注册资本可降至3000万元,子公司的个数可少到3家,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可下调至5000万元。省级龙头企业改制或组建企业集团中的各种登记费、评估费减半收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进行改革和运营,积极支持和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7、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充分发挥加工型骨干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率,逐步实现农产品由鲜销向加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粮食加工方向重点培育大型稻米精深加工企业,发展籼稻和大米深加工;畜禽产品重点发展冷却猪肉、低温肉制品、水禽产品和羽绒加工;水产品重点发展烤鳗、淡水鱼片和虾仁加工;经济作物重点发展赣南脐橙、南丰蜜桔为主的果蔬商品化处理与冷冻配送深加工,以及茶叶、蚕桑、白莲、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

8、建立完善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和优胜劣汰机制。对龙头企业的认定要突出其带动能力、市场扩张能力和对本地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在达到规模要求的基础上,省级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必须要达到70%以上,带动农户(特种养殖业和农垦企业除外)3000户以上(基地型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000户以上),年户均增加纯收入300元以上。加强对省级龙头企业的动态监测评价,实行两年一次的监测评价制度,对监测合格的省级龙头企业,继续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及时把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纳入省级龙头企业的支持体系,及时淘汰没有带动能力的企业。

(三)科学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基地化生产水平

9、科学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方向以及我省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粮油、生猪、水产、水禽、水果五大农业产业化省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油茶、花卉、商品蔬菜、茶桑、中药材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鼓励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10、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和基地化。建立以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两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环鄱阳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以“南桔北梨、东枣西桃”为格局的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果业基地等大宗农产品区域分工布局。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促进主导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向主产区集中,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品”、“数县一品”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生产格局。

11、提高农产品的高端市场准入能力。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等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帮助和指导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进行品牌开发;把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支持的重要标准。按照“统一对外,利益分享”的方法推动同地同类品牌整合,增强著名品牌的竞争实力。

(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12、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部署和建设好省、市、县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民建立各种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村组干部、农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发起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地方财政一次性给予2—3万元的开办补贴;在20天内给审查合格的合作社颁布发营业执照,免除办理登记、年检的费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机耕、病虫害防治、配种等技术和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暂免征收所得税,对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用于农、林、牧、渔的生产用地免缴土地使用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予以优先支持,对社员的信贷在数量、年限、利率、抵押物等方面给予优惠。安排一批省农业开发项目、扶贫项目、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基地建设、“一村一品”等项目,由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

13、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推广创新农业产业化多种组织形式。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成熟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山林、劳动入股的形式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合作主体按照市场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建立长期稳定共赢的利益联合体。对在实践中出现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要及时总结经验,加以引导,给予政策扶持,形成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等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

14、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当前广泛采用的合同、订单农业、租赁反包、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形式,要及时引导其向规范化、稳定化方向发展,提高合同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股份合作制方向发展。

15、建立农户直补机制。积极探索利用农户直补机制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方式的操作办法,可根据农户与龙头企业签定的定单合同,按照交易数量和价格的一定比例,将农业产业化的部分扶持资金直接补贴给农户。

(五)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农业产业化外源性活力

16、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新跨越的重大措施。积极引进省外、境外、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引进优良品种、先进开发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建好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库,拓宽外商投资农业的领域;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来我省从事开发型农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或与省内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起点高、外向程度高的出口创汇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17、实施出口导向型农业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我省的农产品出口结构,积极促进园艺、水产、畜禽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鼓励和帮助龙头企业申报和争取自营进出口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境外投资经营,带动农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积极帮助省级龙头企业争取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的出口贴息,按农产品出口额的一定比例对龙头企业进行奖励;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出口退税上全面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对出口龙头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的,按缴纳保费金额给予一定的补贴(不包括国家补贴);对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展销会、开展农产品境外商标注册和取得进口国市场准入所发生的费用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出口型龙头企业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完善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和通关服务,及时提供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和市场变化等信息。

18、建立实物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农产品营销网络。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批发、连锁、专卖、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建立健全产地到销地的营销网络,内联种养、加工、营销大户,外联农贸市场与超市。加快建设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的农产品购销网上超市,办好江西绿色食品信息网,建立农产品信息收集反馈网络,大力发展网上交易。

(六)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

19、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办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和科研人员以农业产业化科技需求为目标确定科研课题,创新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研发机制和研究路线,筛选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种养、加工、保鲜、储藏、运输等环节中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良种良法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农业技术、降耗减本等实用技术,促进一批高科技项目与龙头企业嫁接。完善科研推广机制和应用平台,按市场化方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20、加大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重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或超过全省科技投入的平均水平。加大政府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发挥科研资源分配的导向作用。加强农村科技网络建设和人才培训,组织好科技下乡和技术服务,围绕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育,实施“绿色证书”、“蓝色证书”工程,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七)优化金融环境,拓宽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

21、建立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新型合作机制。涉农金融部门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不断创新金融理念、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拓展质押担保方式,落实金融配套扶持政策。给予县级分支机构一定的农业产业化信贷审批权限;对龙头企业套用农业、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实行差别化的信贷准入;放宽对龙头企业的授信管理;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依据“物权法”,允许以流动资产、山林使用权、经济作物(果树等)和动产(如牛、猪)作为抵押,允许仓单质押,允许以大型超市进场权、网络无形资产等新的物权质押;允许龙头企业间的连担,允许法人代表、股东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龙头企业要加强诚信建设,健全公司财务制度,建立准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22、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产业化担保基金。逐步扩大基金规模,提高担保能力。采取信贷鼓励和风险补偿的形式,鼓励银行对龙头企业放贷,根据银行新增农业产业化贷款额和期限,按一定比例对贷款银行进行奖励。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联保基金,政府对联保基金实行再补贴。

23、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从农业产业化、农业开发、扶持资金、民政救济金中各拿出一定比例设立农业保险基金,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垫底资金,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按市场化办法由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经营亏损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比例分摊。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以消除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的后顾之忧。

(八)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24、建立政府农业产业化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从2008年起,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在*年5500万元规模的基础上每两年递增1000万元的额度,重点用于省级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基地补助、技术补贴和著名品牌培植。各设区市也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增长机制,安排一定的农业产业化的专项资金,用于省级以上项目的配套和农业产业化中小项目的支持。

25、建立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协调机制。实行存量调整与增量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将省预算内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水利基金、水利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资金,以及“科技三项经费”、省高新技术产业贴息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中可用农业项目的支农资金等,与农业产业化资金整合起来,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26、创新补助和奖励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激励和放大作用。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项目贷款贴息;对上一年度获得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和单位进行奖励;对龙头企业建设和扩大基地、推广良种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给予补贴;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以参股的形式对省级龙头企业予以支持。

27、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对已实施的项目,要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对连续几年扶持的项目,根据绩效评估情况,决定下一年的扶持力度和方向,并对负责使用的部门和项目进行奖惩。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和操作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