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8篇

时间:2023-05-28 08:21:54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培养;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32

1职业素质相关理论概述

1.1素质

教育学所讲的素质侧重于社会属性主要指教育和环境影响如社会、教育、家庭等方面因素。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人自然属性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实践内化为稳定而内在的素养和潜能。

1.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下,在从业过程中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进行学习、积累、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1.3影响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因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便是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高职院校要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在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功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要注意到影响职业素质培养的各方面因素因势利导从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其中包括:观念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教学因素,等等。

2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素质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根据调查显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拓展能力而是更多关注学生是否将所学知识记住或者是考试的分数。这些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气,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却丢失了一次在课堂上提升自己关键能力的机会。

(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与现代高职教育存在差距。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这种讲授方式传递知识的方法单一、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用各种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

(3)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学校里大部分老师都不是很清楚职业素养能力的内涵。这说明学校缺乏对学生的能力观教育而这会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职业能力产生理解偏差如此的情况下培养出的职业能力必然是不全面的。

(4)在对高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职业学校存在以下现象,一方面是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教师数量有限,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绝对数量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一现象说明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师生比不足能全面投入到实践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5)学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不足。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是过于随意变动性强经常是今年设置明年取消专业发展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是为求升本求大求全专业设置结构没有突出学校特色。不合理的专业设置是一种对学生的不负责这些院校往往在办学上只看到学校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学校的长期发展对学生素质培养缺乏关注。那些不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专业最后往往只能取消或者低质量运行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而学生素质培养的不足又进而导致就业困难。

3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出了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对这些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分析。总结出的问题不是单个高职院校的个别问题而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的开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应该详细分析其原因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在业能力备受企业关注的今天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但培养效果却差强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对职业能力的概念不清楚。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将职业能力看作是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比如专业实践课中关注的只是学生能否完成特定的任务却忽视了学生是如何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是否有所反思等。

3.2高职院校不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目前我国高职学校采用的主要是传统本科的方式,教学上以讲授式为主评价手段上以闭卷笔试为主。这种教学虽然简便易行容易为人接受但实际上却与灵活的职业教育不符更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符。讲授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低但是这种教育也许在普通教育还有市场但在职业教育却是问题重重。对于理论课或许我们还可以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但对于实践课、职业素养课、职业道德课等却是弊端多多。

3.3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存在不足

课程内容关乎职业素质培养的成败,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课程内容难以适应职业需求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教材建设不足很多专业能够选用的教材非常有限。同时在学生的眼里职业素养课程太虚不像专业知识实际极易忽视。矛盾明显学校要求学生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却轻视开展职业素养课程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开展不尽人意存在短板。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突出一个是社会能力的重要内容一个是方法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此存在短板实在令人担忧。

3.4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不合理

高职院校所聘用的教师不同于普通院校的教师,应该在具有教育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相应专业的实操知识和经验即具备“双师”特质。同时在教学的开展中还需要引进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对兼职教师高职院校本身就缺乏引进动力兼职教师的管理本身不方便况且也不易引进。

3.5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存在问题

对学生而言进实训室也是畏首畏尾各种严格使用规定。如此就导致实训室使用不足没有达到教学效果最终通费了实训资源。缺乏优秀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实习的训练开展实训室的良好使用离不开优秀指导教师的指导。

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一要求出发,社会对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无疑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风伟.基于用人单位评价的中职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示范学院,2014:154.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也是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如何使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深度均不够,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不重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缺乏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竞争观念。因此,深化职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将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及体会,探讨如何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等。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意义

职业素质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其重要性表现在: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在校大学生,实际是“半个社会人”,他们从进入大学校园那刻起内心深处已在为未来做打算,但遗憾的是,这种打算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渗透,并不是职业的素质培养。当前,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在知识能力上顺应时展、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根本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在加强综合职业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架构合理、覆盖全面的素质教育体系。职业素质培养的立足点在于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成才就业,这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三、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1.注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①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规则意识,树立精业思想;倡导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社会。②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本专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2.培养职业创造能力

职业创造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实训、社会调查、顶岗实习、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求职创业必备的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3.以心理辅导为牵引培养职业心理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坚持教育、辅导、咨询、服务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四、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坚持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素质要求,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让学生成为职业素质教育成果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陈国荣,杨曙光.职业素质的构成与作用分析[J].新西部,2007(24).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培养;因素

1职业素质相关理论概述

1.1素质

教育学所讲的素质侧重于社会属性主要指教育和环境影响如社会、教育、家庭等方面因素。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人自然属性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实践内化为稳定而内在的素养和潜能。

1.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下,在从业过程中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进行学习、积累、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1.3影响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因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便是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高职院校要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在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功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要注意到影响职业素质培养的各方面因素因势利导从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其中包括:观念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教学因素,等等。

2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素质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根据调查显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拓展能力而是更多关注学生是否将所学知识记住或者是考试的分数。这些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气,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却丢失了一次在课堂上提升自己关键能力的机会。(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与现代高职教育存在差距。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这种讲授方式传递知识的方法单一、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用各种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3)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学校里大部分老师都不是很清楚职业素养能力的内涵。这说明学校缺乏对学生的能力观教育而这会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职业能力产生理解偏差如此的情况下培养出的职业能力必然是不全面的。(4)在对高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职业学校存在以下现象,一方面是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教师数量有限,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绝对数量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一现象说明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师生比不足能全面投入到实践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5)学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不足。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是过于随意变动性强经常是今年设置明年取消专业发展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是为求升本求大求全专业设置结构没有突出学校特色。不合理的专业设置是一种对学生的不负责这些院校往往在办学上只看到学校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学校的长期发展对学生素质培养缺乏关注。那些不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专业最后往往只能取消或者低质量运行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而学生素质培养的不足又进而导致就业困难。

3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出了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对这些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分析。总结出的问题不是单个高职院校的个别问题而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的开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应该详细分析其原因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在职业能力备受企业关注的今天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但培养效果却差强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对职业能力的概念不清楚。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将职业能力看作是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比如专业实践课中关注的只是学生能否完成特定的任务却忽视了学生是如何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是否有所反思等。

3.2高职院校不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目前我国高职学校采用的主要是传统本科的方式,教学上以讲授式为主评价手段上以闭卷笔试为主。这种教学虽然简便易行容易为人接受但实际上却与灵活的职业教育不符更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符。讲授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低但是这种教育也许在普通教育还有市场但在职业教育却是问题重重。对于理论课或许我们还可以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但对于实践课、职业素养课、职业道德课等却是弊端多多。

3.3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存在不足

课程内容关乎职业素质培养的成败,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课程内容难以适应职业需求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教材建设不足很多专业能够选用的教材非常有限。同时在学生的眼里职业素养课程太虚不像专业知识实际极易忽视。矛盾明显学校要求学生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却轻视开展职业素养课程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开展不尽人意存在短板。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突出一个是社会能力的重要内容一个是方法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此存在短板实在令人担忧。

3.4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不合理

高职院校所聘用的教师不同于普通院校的教师,应该在具有教育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相应专业的实操知识和经验即具备“双师”特质。同时在教学的开展中还需要引进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对兼职教师高职院校本身就缺乏引进动力兼职教师的管理本身不方便况且也不易引进。

3.5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存在问题

对学生而言进实训室也是畏首畏尾各种严格使用规定。如此就导致实训室使用不足没有达到教学效果最终通费了实训资源。缺乏优秀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实习的训练开展实训室的良好使用离不开优秀指导教师的指导。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一要求出发,社会对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无疑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风伟.基于用人单位评价的中职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示范学院,2014:1-54.

[2]藏桂美.浅析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国校外教育,2015,(5).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4

“双主体”育人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形成合力,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教师、用人单位、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即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作用;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用人单位监管教育力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关键词:

“双主体”;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一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双主体”育人就是学校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形成合力、共同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学校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共同教育、合作培养培训,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以此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尽快地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换,便于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职业素质的涵义

关于职业素质的界定,不同的专家、学者观察的角度不同,定义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朱慧认为,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1]68。盖晓芬认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也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通常可表现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能力、职业文化等[2]。可见,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从事相应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胜任相应工作岗位、完成一定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内隐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行为等),外显为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1]68,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既是高职院校的既定目标之一,也是社会赋予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学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与发展,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一)搭建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充分发展学校教育功能的作用

教育部强调高职教育“要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3]”。

1.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教育即是培养学生职业认识、职业定位的教育。新生入校时,可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明确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目标和方向,从而对自身的职业角色准确定位,根据该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符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性,提高职业素质训练的自觉性。

2.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优势,确定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对该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进行分析,通过层级分解,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等等;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课堂实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公共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强调素质教育培养目标,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分析引导等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3.构建三级联动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整体提升

首先,教务处(督导室、质量管理处)严格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严把人才培养质量观。其次,二级学院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提高,而且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最后,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要进一步拓展学生职业素质发展渠道,搭建各种职业素质发展平台,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活动中。

(二)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用人单位监管教育力度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试金石。学生的知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文件精神,构建完善、科学的学生见习、实习管理机制,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教学见习、实习管理团队。以本校骨干教师做学生理论知识的指导教师,用人单位有经验的技术骨干人员为实践导师,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负责学生的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去用人单位实习、顶岗实训,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互相选择的机会,为学生更好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彰显企业文化精神,突出隐形教育功能的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只有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被体验到、被领悟到。去企事业、单位实地演练有效地克服了学校理论教学、模拟实训与真实工作环境相脱节的现象,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不足的缺陷。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到了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熟悉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从中明晰了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增强了本职业的自豪感、责任感;懂得了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等优良的工作作风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是一个从业者必须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进一步加深了对职业、企业的认可、认同度,企业精神真正得到凸显,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修身养性,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社会对人才往往有这样的评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的是”。许多用人单位已经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质),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职业道德的修养、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道德是指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等。只有形成了对职业的正确认识,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遵守国家法律、行规和职业道德;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参与竞争、迎接挑战,乐于创业,敢于创新;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第二课堂(各种社团、协会、各种技能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职业素质得到综合体现的场所,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能够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培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团队争光的奉献精神;培养团结一心、携手共进的合作精神;培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拼搏精神等等。学生自身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修炼,使之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在实践中锻炼各种能力,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进一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力,从而缩短进入职业岗位的工作期。正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考文献:

[1]朱慧.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谈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3,(04):68-69

[2]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82-83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方向,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平台和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职业素质培育成为职业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已成为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高职教育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明晰了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科学理念,形成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特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培养模式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素质教育收到国家和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2014年5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说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不仅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加大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深刻精神指导下,既要保证学生技能水平,又要重视人才素质培养的质量,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

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体,其素质教育以专业技术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全面发展为旨归。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是全体“社会人”共有,包含了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而职业素质是从业者所必须具备并特有,包含职业技能素质、职业精神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在内的基本品质,是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每位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具有的品质。职业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精神素质实施主要途径:

(一)进行课程建设实施职业技能素质培养

课程建设升高至元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校企合作课程建设采取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导的建设原则,一工作过程及岗位需求等项目为基础,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企业提出课程建设和整体构想,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师资、实习实训等建设要求。选聘校企双方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将职业技能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进行讲授,实施理论一体化及真实情景教学,避免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脱节、课程教学时间自主性差、教学条件单一、缺乏现场真实感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得到职业技能素质提升,完成企业用人要求和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育任务。

(二)实施教育管理,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有的职业学院就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育管理,使教育管理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管理,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身职业素养。学生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员工的双重身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职业道德素质的领悟,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规划职业生涯,塑造职业精神素质养成

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的职业经理。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更要完成职业精神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有的职业学院将学生的职业规划贯穿于在校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加强与企业沟通,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共同培育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机会和环境考察自身的优势,学生通过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接受职业培训,了解到与自己以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既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也增强了就业意识、职业规划观念。同时通过与同学(同事)的竞争与合作,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三、职业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使素质教育不仅关注理论性知识教育,更要求学生在企业、行业真实的现场生产加工环境中进行时间学习。

(二)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利用企业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建设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实践技能操作,不仅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培养了专业技能,更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三)塑造学生岗位职业精神养成

校企合作对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通过自身的形象塑造、环境规划、宣传广告、工作状态、精神面貌、经营策略展现,不仅激励和鼓舞着企业员工,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职业精神养成产生了影响。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群建设,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进行课程设置,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和经营理念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同时聘请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专家参与教学,讲解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是由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职业素质的内涵决定的,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很重要途径,已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历史关键阶段,职业教育已成为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高职教育不断锐意改革创新,逐渐明晰了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科学理念,形成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特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培养模式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陶红林.依托校企合作,实施职业素质教育〔J〕.高职教育在线,2008,(23).

〔2〕闫欣洁.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及其提升途径和方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3〕童云飞,等.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4〕李桂玲.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全面有效提升.中国职工教育〔J〕.2014,(6).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教育;职业素养;现状;路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品质。这种能力品质要求大学生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为毕业后较顺利地走向社会、工作岗位,胜任本职工作,完成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养成,从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效果来看,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一种半游离的状态,不能真正反映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造成学生在就业后无法与岗位要求合理接轨;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的直观理解基本上滞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考试卷的标准答案,不能体现先做人,后做事的上岗要求,直接导致的结果是高职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呈下滑状态;学生对职业素质内在属性的理解呈多元化的现象,多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缺少从行业、企业以及发展的角度看职业素质的作用,不同程度地存在眼高手低的位置偏移。这就给高职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问题:职业素质教育究竟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获得受益?问题的所指其实是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路径的重新思考。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对职业素质的本质界定

(一)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生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职业性是指不同的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稳定性是指职业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日积月累积淀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处于恒温状态,为本领域的所有人奉行恪守,外界的力量很难打破。内生性是指职业素质从职业的角度出发,以职业的特点为依据衍生出的习惯或行为。发展性是指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素质的内容和形式发生相应调整。职业素质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类,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公民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个人修养,专业素质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基本素质是专业素质的前提,专业素质是基本素质的升华。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业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部分专业素质。其中基本素质的内容主要是由公民道德养成、岗位群职业道德与能力教育、敬业与吃苦耐劳的意识、基本的法律意识、团队合作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构成。部分专业素质是指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础性掌握或选择性掌握。从范围上可以划定在“学校人”向“职业人”的顺利过渡阶段。这是因为在校学生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模拟教学、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方式方法下完成学业,只是完成了“学校人”向“职业人”的初级过渡,而距离真正的“职业人”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就在于前者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是虚拟+真实,而后者则完全真实。从职业素质的稳定性和发展性来讲,学生在校三年时间,也不可能熟悉职业素质的全部内涵,因为职业素质是对所从事的职业起到关键作用的职业能力和人格品质,既是一个长期熏陶养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进入职业领地,很难把握其真谛。因此,职业素质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业素质在本质与外延上有区别,不是等同概念,二者的关系应该属于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三、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思考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目前开设有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训课程、见习课程和创业课程五大门类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在课程定位上兼顾了就业和升学的需要。从课时分配结构上看,有厚此薄彼的趋势,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课时远远大于实训、创业教育的课时。考试科目大于自选科目,还没有形成一套学生自我选择学习科目的教学体系。从发展的方向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提高而轻素质养成的现象。目前高职院校加大了投资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无论从双师型教学团队、教材编写、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但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造成部分学生客观上认为高技能人才就是高素质人才,忽略了职业道德素质对专业岗位的重要性。而且,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打出的口号也误导学生对人才标准的内涵的理解。从实施效果来看,存在着片面理解或一知半解的现象。由于缺乏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理解,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未能真正反映“职业人”对岗位的理解和实际要求,造成学生就业后与职业岗位要求接轨困难。从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解层面看,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正如前文所述,职业素质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使得职业素质非一天之努力就能享用终身,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真实的土壤、辛勤地耕耘、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深入,而决非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考试卷的标准答案。职业素质的关键要素就是要体现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

(二)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思考

1.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力。自我修养即通过学、看、悟、行等方法养成的一种自身素质提高的习惯。中国古代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就是学徒制。俗语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徒制对当前职业素质培养有两个重要意义即师傅的榜样作用和“做中学”的学习践行方式,而且这两个方面统一于日常的职业活动中,学徒以师傅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为榜样,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职业技能、内化职业素养。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种类,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同时职业教育又具有特殊性,可以借鉴学徒制中的“修行在个人”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本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培养出自我修养的习惯却是受益终身,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充分考虑为学生提供修身、养性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能力。爱岗敬业是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在校大学生来说,爱岗敬业主要体现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遵守校规校纪。做好这些就已经基本具备了爱岗敬业的要求,具备了一个职业工作者应有的素质。如有些发达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质量普遍比我国生产的质量要好一些,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技术水平高,而是利益于他们的技术操作人员认真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的良好职业素养。

3.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标尺,古人讲“举一反三”正是这个意思。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实现。加大实习实训教学,让学生从生产一线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入手,运用所学知识在指导教师、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尝试解决问题。在考核学生形式上,应鼓励学生更多投入到生产一线中解决具体问题,或者提出解决的方案。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第一年岗位体验实习、第二年顶岗实习、第三年毕业实习,其浅层目的是让学生对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深层目的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与他人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应该在实习实训中加强这方面的措施,引导学生自我组织管理、团结协作、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难关,进而达到实训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结语

职业素质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业素质在内涵界定上应有区别,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前者是一个真正的“职业人”所具备的素质,而后者则是“准职业人”所应有的素质。当前高职院校对在校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上存在着定位不准的现象,影响了培养效果。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合作分工,整体推进,将目标定位在“学校人”向“职业人”的初级过渡,并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工作者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孟范立. 谈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10)

[2] 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张,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就业,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首次提出了《就业促进法草案》。虽然有国家以及社会的支持,但是大学生能否胜任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当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司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选择越来越苛刻,已经逐渐从名牌高校人才的选择转到了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经验与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方面。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和缺陷,本文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展开探讨,希望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有所帮助。

1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职业层出不穷,职业素质表现出了多样化与多元化。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时无法做到一一对应,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时“主次分明”,以现代职业人才素质培养为基本要求,即以职业理想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道德为重点。1.1职业理想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而职业活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说明职业理想是人类最基本的理想。所谓的职业理想,即人们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种类以及对于所从事工作的成就追求,是个人在职业发展追求中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要想实现职业理想,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根据个人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制定正确的职场规划,然后向此目标进行努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1.2职业能力在职场活动中,只有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准确的转化为职业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所谓的职场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时,影响到办事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职场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叠加融合而形成的,根据能力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个大部分,在两大部分下,可分为多个小部分。见图1。1.3职场道德职场道德是从业人员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是人们立足于职场的根本,它包括职员与职员、职员与服务人群、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它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多变性。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因此职业道德也呈现出多样性。其次,规范性。职业道德除了受到社会的制约,也会受到具体职业的限制。再次,实践性。没有具体的职业,就无从谈起职业道德,因此,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所存在的问题

2.1对于职业理想模糊不清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生而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个人兴趣,制定适合自身今后发展的目标与理想,最终完成自己的就业目标。但是,高职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社会经验的不足,对于职业理想的含义表现的极为模糊。在就业面试中,往往表现得过于自我,经常将“自主择业”理解为“自由择业”。而且,由于金钱利益的冲击,使得许多高职生盲目考取资格证书,放弃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去选择大单位、高薪资和较为发达的城市,如此,不但影响了个人的就业,也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极为不利。2.2职业能力缺失职业能力的缺失表现在专业能力缺失和关键能力缺失上。专业能力缺失主要表现为高职生无法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而关键能力缺失是由于当前的高职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挫折,也极少承受外界的压力,使得他们经常表现出空虚、孤独等不良状态,很难有持久的热情去坚持完成某一件事。同时,因为他们享受惯了“公主”、“皇帝”的待遇,使得他们缺乏竞争意识,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较差,而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无暇关注它们的生活与学习,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也变得较差,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2.3对于职业道德理解不深众所周知,职业道德十分重要,高职生也不例外。但是,一旦问起他们职业道德,他们却很少真正了解。他们不清楚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对他们表示怀疑,试想,一个不知如何规范自身行为的人去从事工作,有谁会对他们放心,又有哪个公司会让他去独挡一面。

3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对策

3.1以经济市场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理想培养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必须以人才市场为导向。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越来越渴望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须尊重学生主体,避免他们缺失对创新创造的渴望。其次,培养他们职业主体意识。职业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之一,它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场目标,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职场计划,有助于学生个人事业的顺利发展。再次,应该提升教师的能力。教师是课堂的主要执行者,他们不仅负责学生的学习,还经常扮演“心理辅导员”的角色,为学生排忧解难。因此,必要的提升教师能力,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3.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高职生的最终目的是得到企业的认可,只有当他们真正取得企业的信任,才能得到就职机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在课堂上,着重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要做到“重基础,宽口径”,着重培养专门性技术人才,做到与专业对口,与就业市场相吻合。其次,完善课程体系,使课程具有针对性与灵活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再次,做好良好的实践安排工作。要以行业为依托,将办学与市场相结合,在校内实训基地,要求设备齐全,质量达标;在校外实训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用最短时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此外,做好校企合作工作,使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进入课堂,为学生讲解最前沿知识,使学生进入企业,了解真正的企业规则与运营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光丽,唐阚勇.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1,(09):72-73.

[2]陈跃华.两型社会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培养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04):26-27.

[3]龚彦忠.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困境与思考———基于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视角[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1):98-99.

[4]李学锋.具有中国特色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努力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55-56.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8

职业素质包括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显性的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职业形象等,隐性的职业素质如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忠诚度、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素质、健康素质等。随着人力资源观念的日益转变,这些隐性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这里所说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协作素质、创新素质、健康素质。

2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近几年国家招生政策显示,本科生招生比例开始下降,高职高专学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号召高校以企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专业和课程,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专业人才。国家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要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学校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关键。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它是高职院校学生夯实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保障,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石,是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的敲门砖,它更影响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与深度。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方向,要把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放在首位。

3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3.1改变学生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可以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训环节的培训力度,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更好的结合。二是可以开展订单班等多种办学模式。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设计课程和教学重点,把企业文化和企业所需的核心技能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不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三是可以开展双证书培养模式。所谓双证书,指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有毕业证书,还要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例如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前厅、客房、餐饮、播音主持、婚庆策划、调酒、茶艺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为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提供便利条件。四是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力度。学校要为学生联系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资质的实习单位。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熟悉企业文化和职业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力。

3.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强化双师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更深刻的领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真正内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步伐在加快,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已有的理论知识已落后于行业、企业实际。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投身于企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理论知识,不断摄取新的知识。高职院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不断学习行业新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标准,从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案例和亲身工作经历应用于教学,会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也使教学重点更贴近于企业现实。

3.3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