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信市场分析8篇

时间:2023-06-04 08:38:50

电信市场分析

电信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电信行业;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

一、电信行业定义及发展概况

电信,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在不同的地点之间传递信息。电信包括不同种类的远距离通讯方式,它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支柱。无论是在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还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电信这个高效、可靠的手段。电信产业具有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特点。当前我国主要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

当前我国电信行业发展总体来说增速较快,业务范围更广,行业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2013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实现11689.1亿元,同比增长8.7%,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连续三年高于同期GDP增速;电信业务总量实现13954亿元,同比增长7.5%;对语音通话业务的依赖下降,非语音通话业务的业务量大大上升;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对行业收入增长的贡献从上年的51%增长到75.7%;同时,用户结构进一步优化,3G移动电话用户占移动用户的比重为32.7%,2014年各大运营商更是在积极推进4G业务的发展;同时,固定宽带用户数量也在快速提升.

二、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根据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的定义,市场结构是指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的高低。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本文运用HHI指数对电信行业进行分析。

HHI指数是指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用公式表示为:

由表中的数据,计算HHI指数。2012年的HHI指数为3822;2013年的HHI指数为3760。根据1980年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公布的分类方法,H指数大于1800,则该市场为高寡占型;如果H指数大于3000,则该市场属于高寡占Ⅰ型。2012年和2013年我国电信行业的H指数都大于3000,则可以判断电信市场的市场结构为高寡占Ⅰ型。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H指数较2012年数值有所下降,说明电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在2013年,中国移动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中国移动的市场占有份额依然达到了一半左右,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占据了另一半市场。三大电信运营商完全占有我国现有市场,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是高度垄断的。

(二)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在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或以不同品牌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或信息提供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性的情况。当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在业务上竞争激烈,但许多服务依然大同小异。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学主要针对学生消费群体,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就有天翼飞Young和新势力与之相对应;中国移动的飞信和中国电信的易信都是一款沟通工具,二者在功能、使用等方面并没有太大差别。总体来说,三大运营商在业务上有许多重复之处,并未突出自己明显的特色。

但是随着客户对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也更加激烈,三大运营商都在不断探索。中国移动与多个国家签有通信协议,覆盖面广,出国使用方便;且对4G用户采取流量不清零制度。中国联通建立互联网数据中心,提供高速带宽、安全可靠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中国电信积极推动全球眼,新视通等业务。但总体来说,三大运营商在垄断之下,产品创新力度依然不足。

(三)进入和退出壁垒

1、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指“潜在企业”或新企业在同原有企业竞争中所遇到的不利因素。我国仅有三大电信运营商,用户使用数量和业务占有量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用户会更倾向于使用覆盖面更广电信网络,因此对新进入企业来说,获得大量新顾客的难度较大;并且电信产业投资成本巨大,小资本难以满足其需求,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在电信行业方面立法仍然不够健全,行业环境的公正合理性难以保障;在市场准入机制方面依然有待完善。

2、退出壁垒。退出壁垒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障碍。电信行业的设备设施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这些巨额资产在退出时往往很难出售和变现,从而沉没成本较大,退出壁垒较高。

三、促进我国电信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探索互联网时代新模式。当前,我国电信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必须加快转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转变思路,使传统电信业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电信运营商的先进经验。如国外电信运营商发展重点业务,保持向数据业务倾斜;同时国外运营商还积极在视频业务领域探索,争取提升用户体验获得更大收益。

(二)建立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结构。当前我国电信行业属于高寡占型,要促进其长期健康发展,就要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建立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结构。如果电信市场上存在多家运营商,那么该市场的竞争必然加剧,从而会促使各大运营商在产品、服务、技术改进方面更加积极;这会给该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也会增进社会福利。因此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增发移动牌照,并且要完善移动市场准入机制。如此一来,产品种类会更加丰富,顾客选择范围能得以扩展,顾客满意度也会相应提高,从而创造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监管机构要加强对电信行业的监管,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要不断健全与电信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电信业法律管理框架;同时,改进对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去除冗杂的管理层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要对电信运营商的运营实行有效监督;但同时,也要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调控为基础,对于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交给市场,允许一定的行业波动性。(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版.94~110.

电信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 电信业 农村市场 电信需求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多数城市居民已经拥有移动电话,城市市场接近饱和。为保持业务增长,电信运营商需要采取措施吸引不太富裕的农村消费者。事实上,农村信息化市场对电信运营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助于运营商在服务“三农”的大环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农村的整体消费环境将越来越好,将使电信运营商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永安会计事物所日前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市场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运营商业务增长的重要动力,预计电信在农村的市场覆盖率在2008年将达25%,农村业务将占整个电信市场的42%。然而,开拓农村市场一方面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必须不断拓展低成本经营模式,并提供价格低廉的手机和服务;另一方面意味着运营商从每位农村消费者身上获得的平均收入较低,而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则需要投入巨资,摊销成本较高。因此,虽然电信运营商日渐重视农村市场,但出于成本考虑,以及企业自身固有的逐利性,一直以来,电信运营商仍是把主要的市场精力放在城市。农村市场要么是没有运营商进入,社会福利得不到改善;要么是运营商争先恐后的进入,重复建设严重,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基于此,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开拓农村市场所面临的困境。

二、模型的描述

(一)假设前提

三、模型的分析

众所周知,农村电信市场的特点是消费者收入较低,人口分布稀疏并且不均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样的市场特点意味着运营商从每位消费者身上获得的平均收入较低,而且需要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摊销成本较高。同时,如果多家运营商进入同一个需求不大的农村市场就会导致价格战,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因此,运营商必须根据市场容量的大小和对手的决策来决定是否进驻某一农村市场。

但是先进入运营商一定会获得很多优势,比如用户的偏爱、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一来,两家运营商都希望自己尽快进入这一市场,如果两个同时进入,短期内必定都会遭受亏损,但是考虑到市场的长期潜力,谁也不会放慢进入这一市场的步伐。于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纷纷在同一地方建立自己的信号塔。这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山坡上会同时耸立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两个信号塔的现象。

虽然电信运营商充分竞争对手机用户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如果两个企业市场力量存在迥然差异,主导运营商可能会滥用市场势力,损害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利益。

四、博弈模型的启示

以上是电信运营商通过考虑运营成本、市场容量以及竞争对手行为决定是否进入某一农村市场,从电信运营商开拓农村市场的角逐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一个人口稀少,人均收入不高的农村地区,对电信服务的最大需求远远小于运营商提供服务的盈亏平衡点时,电信运营商是没有积极性去开拓这样的市场的。因此,在这样的地方,需要政府利用税收优惠、直接的财政支持等政策鼓励电信运营商进入,来保证电信服务的提供。

2.在一个人口相对稠密,人均收入相对较高的地方,但是也不足以容纳一个以上的运营商时,市场上要么没有运营商提供服务,要么是两家运营商同时提供服务,分享同一块小蛋糕。这样不仅使得企业收益小或承受亏损,同时,由于重复建设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因此,在这样的市场上,运营商可以通过事前协商,或由政府引导运营商在这一市场提供服务,考虑到垄断的弊端,防止中国电信企业延续“一家独大”的局面,可以考虑给中国联通在开放农村市场方面更多支持。

3.城镇附近比较富裕的、人口更加集中的农村市场,尽管该市场暂时还不能让两个电信运营商同时盈利,但是出于社会福利的考虑,鼓励多家运营商进入,通过竞争提供优质服务,但是要引导其正当竞争。

参考文献:

[1][法]让.雅科.拉丰.电信竞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2]高斌.通信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容月林.国内电信业的改革与发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电信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 电信市场过度竞争价格博弈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电信市场开始引入竞争机制。随着电信市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局面也日趋激烈。各运营商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地位,不断通过市场或非市场手段进行竞争。正是由于各种市场和非市场手段的实施,导致我国电信市场很快进入过度竞争的阶段。过度竞争指竞争各方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对社会资源构成极大浪费的无效率恶性竞争或者是使用非法手段进行的竞争。

一、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策略

1.主导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策略

(1)价格策略。在位企业实施降价战略,对竞争产品进行降价,只要使价格降到使巨额的沉没成本无法收回这一临界水平,新进入者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实施竞争。

(2)网络策略。在互连互通设置障碍,通过网络外部性的正负面作用将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进行网内网外差别定价。

(3)混合策略。将价格策略与网络策略并用实行竞争。

(4)虚拟网策略。为规避全网性的价格损失或政策风险(管制法规),在虚拟网内采取价格歧视,以排除后入者对原先市场的侵蚀,这是典型的利用网络外部性进行竞争。

2.非主导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策略

(1)价格策略。通过降价打入市场。由于网络规模小,通过降价损失的收入绝对值相对较小。因此,市场新入者主要是通过降价来获得市场空间,打破网络外部性。

(2)报复策略。原则上讲,如果一个主导运营商占了原来的全部市场,而新进入者无法互联,长远来看,不能互联的结果对要求互联一方来讲是毁灭性的,对方巨大的网络外部性足以将其扼杀。但另一方面,缺乏生存空间的要求互联方也可能利用这种网络效应进行惨烈的报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予以倾销而求得一部分市场空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一方的这种行为必然导致另一方采取相应措施抵挡,致使开始规模空前的“价格战”。

从以上来看,价格策略是主要策略。而一旦互联互通存在问题,肯定会引起价格上的过度竞争。同样,价格竞争也会导致互联互通问题,因为互联互通成本远远低于价格竞争所带来的损失,特别在法规不完善的环境中,是主导运营商最乐意采用的策略。

二、主导运营商与非主导运营商的价格博弈分析

本文以博弈的局中人主导运营商A(新进入公司)和非主导运营商B(当地中国电信)两家电话运营商为例。本博弈过程有以下四个特点:

先后次序的博弈。价格战之所以会打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家运营商之间存在先后次序的互相降价。

完全信息的博弈。两家运营商的定价行为是公开面对消费者的,彼此很容易的获取对方的价格信息。

动态博弈。实际上双方的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后选择、后行动的博弈方在自己选择和行动之前,可以看到另外一方甚至包括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所以这种博弈是一种动态的博弈。

零合博弈。虽然两家运营商都意识到了竞争与合作都是很必要的,但实际上在相关领域主要还是竞争,博弈一方的收益来自于另外一方的损失,因此可以看做是零合博弈。

当然,在电话行业的竞争博弈中,传统的产量或价格等决策变量将转换为资费。下面将从运营商A与B之间的价格战,以及两家运营商分别开发资费套餐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两方面分别建模分析。

1.寻找次优的市场均衡――运营商A和B价格战的博弈分析

运营商B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享受着国家的非对称价格管制政策,使其在价格上一直享有10%~20%的优惠。按照纯经济理论上的分析,这个10%~20%的价格优势足以使运营商B在一定的时间内完全打垮运营商A并占领全部的市场份额。

不过运营商A品牌的忠诚度,网络覆盖广度、通话质量、大客户服务等等,在这些方面运营商A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中高端客户,他们对价格不那么敏感,所以他们在运营商A的服务优势和B的价格优惠之间选择了运营商A。基于同样的原因假设B的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其服务的劣势地位。在此认为两家运营商的价格竞争基本符合双寡头厂商的价格博弈模型。下面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引进时间概念分析两家厂商价格竞争的过程。

博弈的第一个阶段,从1999年信产部将运营商A从原中国电信中剥离出来开始,此时运营商A所在的通信市场上首次形成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1999年之前,对尚在中国电信大家庭中的运营商A而言,市场竞争的压力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运营商A以接近80%的市场份额,使其高枕无忧的做出似在等待运营商B成长起来的姿态,当然运营商A的竞争惰性更大的原因是被国家的对运营商B的特殊照顾政策所限制。另一方面运营商B在国家不对称价格和政策优惠的照顾下不断增加其市场份额,仍然存在的份额差距并不影响运营商A赚到自己的一部分利润。虽然两家运营商在业绩上有差别,但这个阶段两家运营商基本上不存在价格战的问题,市场基本上是均衡的,在此认为他们的价格均为模型的垄断价格Pm。一方面是整个运营商A通信市场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是没有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运营商A和运营商B在合作博弈中各自赚到自己的那部分垄断利润。

但一方面是由于B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一方面是运营商A开始意识到运营商B的威胁,双方不可避免的价格战开始了,从运营商A的处境开始分析第一轮博弈,现在运营商B的价格优势已经威胁到自己的市场地位了,它应该怎么做呢?不妨假定:

(1)运营商A降价而运营商B维持原价,则运营商A获利20,运营商B损失10,整体获利10;

(2)运营商A维持原价且运营商B也维持原价,则运营商A获利10,运营商B获利10,整体获利20;

(3)运营商A维持原价而运营商B降价,则运营商A损失10,运营商B获利15,整体获利5;

(4)运营商A降价且运营商B也降价,则运营商A损失5,运营商B损失5,整体损失10。

表1 价格战博弈

不难看出,这个收益矩阵具有纳什均衡的特征。采用博弈论中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对运营商A和B进行分析。首先,对运营商A来说,降价显然比维持好,或者说至少比运营商B好,因为不论运营商B如何选择策略,运营商A采取降价的策略都比维持的策略收益要高,因此,对于运营商A而言,维持是其下策,因此,予以消除。同样,从运营商B的角度看,降价同样比维持要好,它也肯定会排除维持而选择降价策略。因此,两家运营商都选择了将降价作为策略,各自损失5而整体损失10,此时的整体效益是最差的。这就是纳什均衡情形,当每个个体都寻求利益最大化时,整体的利益却达不到最优甚至是最差的,即非合作博弈只能达到帕累托次优。

在此博弈中,双方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降价,结果却得不偿失,因此这种最大化行为是“损人不利己”的。降价后,运营商A的价格是P1,运营商B的价格仍维持比运营商A低10%。此时的结果不只两家运营商不满意,还有更重要的一方――政府,更不满意,因为运营商A和运营商B的所有资产都是国有资产,两家博弈的结果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2.资费套餐引进的博弈分析

由于价格战的结果让运营商A和运营商B都苦不堪言,两家必然是寻觅摆脱此种困境的竞争策略。由于通信产业的发展时间比欧美市场要短,因此,在不断地从欧美电话运营商那里学习成功的运营方式。欧美市场的电话运营商在取费方面几乎无一例外的首先对市场进行客户细分,然后针对不同的客户推出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套餐计划。这种资费套餐定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刺激客户尽可能多的增加通话时间,实际上是在做一种个性化的客户服务。每一种独特的市场细分之下都有其独特的资费套餐模式,采用资费套餐的计费方式比采用单一价格的计费方式具有许多优势,因为任何市场细分之下的营销都比把市场视为均质板块下的营销更有效率,这本质上是由客户群的千差万别的特性所决定的。对中国的通信运营商来说,采用资费套餐式的定价模型已是再也无法避免的趋势。

运营商A和B都有两种选择:采用资费套餐的方法取费或者不采用资费套餐,下面将构建该博弈模型。

假定运营商A先行推出自己的资费套餐,则运营商A在市场上马上就占有了一个优势,这种优势将会给其带来额外的利润S1。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在这里认为运营商A的先行一步并不能占有绝对的“先行者优势”,而是不可避免地在培育市场。对运营商B来说,进入的障碍存在但并没有如运营商A威胁的那么大,相反运营商B具有后发优势,这在经济学上又称为“免费搭车人”。这里假设运营商A的“先行劣势”给其在利润上带来的损失值为T1(一个合理的假设是T1

综上所述,基本的运营商A和运营商B之间的资费套餐博弈模型如表2所示。矩阵中的收益值,前者代表运营商A,后者代表运营商B。

表2 资费套餐博弈

当两家运营商都不采用资费套餐而仍在进行单一价格战的拼杀时,各自的额外收益值均为零。而当运营商A和运营商B都采用资费套餐时,两家运营商各自向市场推销各种各样的套餐,消费者在两个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之间转来转去,此时两家运营商的收益为矩阵中左上角所示的M1,M2。以下是对上述矩阵的分析:

(1)假设运营商A采用资费套餐,则运营商B也采用资费套餐获得收益值为M2 ;运营商B不采用资费套餐的收益值是-W2,M2>-W2,故运营商B肯定也会采取资费套餐方案。

(2)假定运营商A不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则运营商B一定会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并获取收益S2-T2 。

(3)假定运营商B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则运营商A也会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并获得收益M1。运营商A不采用资费套餐的收益值是-W1,M1>-W1,故运营商A一定会采取资费套餐方案。

(4)假定运营商B不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则运营商A一定会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并获取收益 S1-T1。

这个博弈矩阵不只存在纳什均衡,还存在前面所提到的上策均衡,即对运营商A和运营商B来说,不管对方采取什么行动,自己都有最优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尽快引进资费套餐模式,而不必在意竞争对手的策略。所以,不管是谁先推出资费套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的平衡取决于两家公司之间资费套餐的竞争。

3.价格战博弈过程中合作的分析

首先,由于价格战越演越烈,运营商A和B的收益都在下降,尤其对于运营商B而言进入市场较晚,用户的ARPU值(单位用户贡献值)较低,价格战对运营商B的影响较A而言,更加严重;其次,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国资委也不愿意看到企业的价格战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再次,过度的价格战也使消费者持币观望,运营商希望通过价格战的目的来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这样就使得价格战博弈的双方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这种合作,往往通过价格卡特尔来实现。2005年3月,上海联通突然消息称,在通信管理局的支持下,上海联通已与上海移动达成“规范移动通信市场秩序协议”,一场箭在弦上的客户争夺大战转眼偃旗息鼓。据介绍,两大运营商之间的这份自律协议囊括了沟通机制、互联互通、规范资费、经营行为,及对地铁、隧道社会公共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为防止不法分子有意欺诈、冒用市民身份证的行为,双方达成了定期交换恶意欠费用户“黑名单”的共识。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上海发生,在全国很多地方也出现类似的合作情况。但是由于双方以竞争为主导,合作仅仅是迫于形势,价格卡特尔实际上非常不稳定,经常出现缔约的一方率先破坏约定,再次进行价格战。

结合以上背景资料并参考当时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ARPU值,中国移动2005年9月的ARPU值是90元,中国联通为49.1元。并且2004年中国移动的净利润率为中国联通的6.25倍。由此可见,如果在销售相同产品的情况下,中国移动的边际成本要远小于中国联通的边际成本。

在一个产品和服务相对同质的市场中,相同的价格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均分市场分额,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其对应的边际成本必然远低于此时的价格。因此,为了实现总的利润的最大化,“作弊”的行为一定会发生,这个不稳定的卡特尔联盟也必然会解体。也正如本文的分析,在2005年7月,首先由移动展开了降价的竞争手段。

如图所示,由于MCMQ1,因此中国移动完全有降价的可能来博取更多的产量,以使其整体利润最大化。

图 两垄断寡头的边际成本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由于电信市场的成本特征即巨大的成本沉没性逼迫电信运营商不得不采用一切手段进行竞争,收回成本,而其中主要的竞争策略就是价格策略。同时由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特征,使得各运营商陷入一种价格战的“囚徒困境”,由于重复决策,使得博弈各方有可能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但相互之间的竞争占据主导地位,合作形成的价格卡特尔往往是不稳定的,缔约的一方往往破坏协议约定,重新挑起价格战,使得价格战屡屡发生,最终导致企业收益下降,国有资产形成事实上的流失。这种结局是由于博弈的各方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其收益最大化所形成的,虽然这种决策可能导致社会总的收益下降。

电信市场分析篇4

有报道称从今年11月起,中国移动飞信业务将向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用户开放,这两家运营商的用户将可以申请并使用飞信业务。但记者从中国移动飞信业务负责人处得知,此事尚在内部讨论阶段,中国移动对此"未有具体时间表"。该人士同时表示,如果真要向电信、联通用户开放,取消飞信号与手机号的绑定将是趋势。

易观分析认为,中国移动于2007年推出移动IM“飞信”,并在2008年把飞信业务定为关键业绩指标,把累计用户数、活跃用户数作为考核指标。随后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也推出移动IM产品。即时通讯市场竞争加剧。

易观国际认为,运营商推出业务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互联网的威胁,提升自身的为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实力,扩大现有的增值服务市场。而采取IM的模式是因为客户端是引导和方便用户使用业务的综合平台,客户端下游能统一用户界面、整合电子渠道,承载各项业务,形成与门户的互补,上游横跨各类终端。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从发展的角度看,仅做管道工已不能满足移动增值业务突破的需要,运营商需要通过IM类服务扩大目标市场的覆盖领域。

从生存的角度看,管道服务正在被边缘化,话音、短信业务正在被IP技术旁路化,数据服务的核心地位日趋明显,运营商需要通过IM业务建立一个跨越固定和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服务交付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从用户粘性角度看,通过将移动通信相关服务与互联网沟通平台、内容服务提供平台的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无缝通信服务,增强用户满意度,提升忠诚度。

从渠道价值看,IM业务可以相对容易的构建完善的营销渠道和计费渠道,并能够辅助电信运营商构建固定和无线相统一的广告平台、构建全新的数字内容销售渠道。

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研究发现,电信运营商IM业务尽管拥有品牌影响力、推广资源、用户基础、电信业务融合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几点问题:

首先是注册需要与手机号捆绑,提高了用户对IM业务的使用门槛,不利于用户的无障碍规模化发展,且手机号注销后IM业务随之消失,增加了IM使用风险。

其次是IM业务好友无法和手机联系人实现统一联动,操作环节复杂,影响用户体验。

第三是部分IM业务仅能实现文字短消息发送,PC版语音互通功能缺失,只依靠免费短信业务来增加用户规模和保持用户粘性,难以实现最终战略目标。

最后是缺乏自由寻找、选择并加入陌生网友的平台,未能充分将即时通讯软件的人际关系拓展交往功能,加之缺乏强有力的营销措施,运营商IM业务在对IM业务有强烈需求并且付费意识最强的年轻人之中吸引力不高。

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分析认为,IM用户市场空间已经处于严重饱和阶段,QQ和MSN借助先发规模化用户优势分别牢牢占据了绝大部分个人娱乐和商务办公市场份额, 从新进入的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来看,阿里旺旺通过电子商务协同优势保持了用户快速增长和良好的使用粘性,而百度HI借助百度搜索、社区、贴吧等一站式服务也在IM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因此新进入的IM业务必须拥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和有效的营销推广策略,才能迅速扩大用户规模并保持高度用户粘性。

易观建议运营商:

首先,探索与手机号捆绑与非捆绑两种自由模式,并通过实现IM和移动通讯好友及业务方面的实现便捷化联动,借以鼓励用户将手机号与IM业务进行捆绑,一方面降低使用门槛,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改善用户体验较好的提高用户网络忠诚度。

其次是在营销推广方面,除继续稳固原有的短信业务,利用独有的资源保持对用户注册和使用吸引力外,学习开心网的病毒营销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并以话费、活动赠品或短信业务、上网套餐等多种方式灵活激励,快速增加用户规模,占领IM市场。

电信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基础电信 竞争 策略 趋势

    随着电信业的重组,我国电信业将形成新的市场格局,市场竞争会出现新的特点。这次电信行业的整合,结果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效果及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显然现在还不能做出断论。基于此,对我国基础电信市场以往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能够为重组后的电信市场竞争提供借鉴,对于我国电信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的特点

    (一)同质化竞争为主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特征是同质化,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同质化,都是面对电信整体市场;竞争手段同质化,价格战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基础电信业务市场由于历史原因,除通信法规的限制外(不同通信公司,业务种类有所限制),电信运营商在服务对象、服务种类、竞争手段等方面大同小异。由于经营许可的限制所造成的通信技术差异,被相互进入和替代所模糊,比如,移动通信运营商,利用2.5G、3G技术进入互联网市场;其他电信运营商,通过IP电话进入固定长途通信市场。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价格竞争激烈

    各种通信业务市场以同质竞争为主,各电信运营商的营销重点是以资费下降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特别是争夺低端用户市场,主要集中在价格战上。在电信业务领域,一直以来都以价格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并没有形成电信市场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不正当竞争

    任何市场竞争应当遵守规则,但现在的电信市场竞争夹杂着许多不正当竞争内容。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在广告宣传上,内容虚假或含有诋毁竞争对手的内容;在业务推广上,采用不正当手段挖走竞争对手的用户;在互联互通上,人为设置技术障碍;在通信建设上,阻挠竞争对手的工程;在通信资费上,大打违规的价格战。

    电信市场竞争主体的变化

    电信技术的进步促进电信业务全球化,这又促进形成国际电信市场的竞争。随着电信市场参与竞争的主体日益增多,市场竞争主体范围越来越广泛,趋于全球竞争。

    首先,除了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铁路、能源、电力等部门也加入电信市场竞争。其次,以前许多运营商一直希望能提供集固定、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于一身的“三合一”业务,如今“四合一”服务(即在“三合一”的基础上加上无线服务)也具有了现实的发展基础。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更多领域的运营商开始参与到融合服务的队伍中,其中包括固网运营商、无线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尽管其间有管制的因素,同时,不是每个地区、每个领域的运营商都有机会开展这种“四合一”的服务,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白热化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融合类服务将为运营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已经成为全球通信业发展趋势,这将促使更多的行业有机会参与电信业务市场竞争。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逐步开放,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电信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也将进入我国通信市场,参与通信市场竞争。

    电信市场竞争趋势

    近年来,我国电信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引起了运营商、消费者、监管部门和国外投资者的共同关注。运营商们一方面痛恨价格战,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以降低价格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电信收入结构表明,新增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成本的降低。过量的价格战,导致通信企业增量不增收,每客户的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客户平均收入)值迅速下降。ARPU注重的是一个时间段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利润。很明显,高端用户越多,ARPU越高。在这个时间段,从运营商的运营情况来看,ARPU值高,说明利润高,这段时间效益好。投资者不仅看企业现在的盈利能力,更关注企业的发展能力。ARPU值高,则企业的目前利润值较高,发展前景好,有更好的投资价值。

    恶性价格战,不符合国家通信发展规划,随着3G时代到来,未来的电信市场竞争将由目前的价格竞争,转化为差异化服务、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和渠道竞争。

    (一)通信差异化服务和产品竞争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产品丰富、消费需求多元的时代,消费决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由从众型向个性化发展。电信市场竞争重点将转向细分市场,要求实施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以此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各电信运营商的产品,其核心价值相同,所不同的是性能和质量的优劣,市场竞争重点体现在差异化的产品上。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目前移动和固定通话业务发展相对成熟,运营商们为了提高ARPU值,纷纷致力于开发电信增值业务,使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各运营商试图不断开发新的电信增值业务,从而使产品差异化竞争,成为电信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如韩国SK电讯公司,在进行市场细分时,以5岁为一个客户群进行业务设计,从18岁以下到60岁的客户都有专属的业务。其中Nemo项目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地铁票,也可在指定餐厅、百货公司刷卡消费,费用与手机账单合并计算。SK电讯公司在推出此业务的一年时间内,客户就发展到300万,占韩国移动客户总数的近10%。可见,通信业的竞争已开始由网络技术、价格竞争,逐步演变为差异化服务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趋势。    

    (二)通信市场品牌竞争

    品牌要完全摆脱价格战的阴影。目前电信运营商在品牌战略方面,还是以资费要素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新的品牌就是一个新的资费套餐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品牌不会产生溢价,反而成了价格竞争的精美包装,目前,公认比较成功的“动感地带”品牌,也没有脱离价格的影子。未来电信市场的品牌竞争,就是要通过建立强势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摆脱价格战影子,让通信品牌给企业带来品牌溢价。如韩国SKT是品牌经营的典型,SKT的资费在韩国三大运营商中最高,但是,其用户流失率很低,这得益于强大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运作要处于战略层面,而非战术层面。电信企业的品牌分为企业品牌、客户品牌和业务品牌。运营商的品牌运作,目前更多放在战术层面上,宣传的重点主要放在业务品牌上,目的在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运营商的品牌运作应当着眼于长期的品牌建设,重点是企业品牌建设。战略意义上的品牌,不是推出多少种业务品牌,因为业务品牌会随着业务的升级换代消失,而企业品牌可以长存。

    品牌要体现独特个性。在市场品牌竞争中,各个运营商的客户品牌,其目标用户群应该互相避开。业务品牌内涵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加强产品的竞争力。“品牌名称”和“品牌内涵”两手抓。运营商打造品牌,进行新业务宣传,既要强调品牌名称,还要增加用户体验传达品牌内涵。如中国联通公司品牌图标是中国结,其品牌内涵是情感沟通。

    可见,品牌战略是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通信运营商要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领先战略,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但是,电信市场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通信渠道竞争

    渠道是宣传业务、发展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渠道的优劣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电信运营商渠道竞争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改造自有营业厅。电信运营商的自有营业厅承担了对全部渠道体系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我国现有主要运营商均有自有营业厅体系,这些营业厅除销售之外,还承担了客户服务功能,在视觉信息传播、市场信息采集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对现有营业厅进行VMD(可视化营销策略)的改造。我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种类多,结构复杂,因此运营商需要付出大量的营销努力以构建品牌忠诚。业务设计和资费吸引,只是用户造访店面的必要条件,而VMD则是促成这一行为的关键。VMD不仅仅是华丽的橱窗与装修,更重要的,它是渠道,是促销体系,是差异化营销战略体系,能够提高营业厅和产品形象,营造令人愉快的店内气氛,并能提高销售效率。

    体系改造。体系渠道占据了目前销售体系的最大比重,它们数目众多,且在形式、规模、紧密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渠道的所有权不在通信运营商。商和运营商之间是一种供销合作关系,经济利益决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运营商需要通过这一类渠道,增强渠道竞争力。商通过业务获取销售收入。商行为是否规范取决于商的素质。素质较差的商,甚至不惜在电信业务上降低价格,其目的促进终端销售业务增长,这样可能导致通信价格体系混乱,损害电信运营商的声誉。

    另外,数据业务种类繁多,变化速度快,结构和功能复杂,不易被用户理解,用户要求提供服务咨询活动,这是产品延伸价值,即服务价值。为此,要求对以销售为主的渠道进行管理体系的改造,并转化到销售和服务并重的经营形式。

电信市场分析篇6

随着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的电信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信行业是我国最早实行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基础设施产业,致力于打破电信业的垄断,引入竞争机制。2002年5月,中国电信业固话业务的原有垄断格局被打破。中国电信分拆重组为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卫星通信6家电信公司。为了在电信市场上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在2005年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出台《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本文首先分析建立有效竞争的重要性,进而指出价格管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导致过度竞争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电信市场有效竞争机制的重要性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也于1940年在《有效竞争的概念》一文中明确定义了有效竞争,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二者有效地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我国有些经济学家把有效竞争定义为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促进电信业繁荣和发展,改善服务和通信质量,从而使用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达不到这个目标的就是无效竞争,背离这个目标的就是有害竞争。现在通常讲的有效竞争,并不是从竞争的目标来说的,而是从竞争的环境和格局来说的,也就是应当营造一个怎样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才能是竞争成为有效竞争。

电信业是一个自然垄断性很强的行业,其规模经济明显,初期投入很大,且多为沉淀成本,而运行的可变成本相对较低,行业退出不容易,容易出现行业过度竞争。电信行业的过度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价格战。新进入运营商大量的基础设施网络必须要相当多的用户来消费,由于受到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的限制,新的运营商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只有通过不断的降价来争夺用户、扩大市场份额,于是引发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这样将影响股东利益和用户利益,从而引发投资者信心不足和用户对行业的发展预期,影响行业健康发展。二是行业内的兼并重组。由于过度竞争影响各运营商之间的利益,为了减少竞争对手,运营商之间就会出现相互并购或合谋,以减少竞争对手。这样将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基于以上的情况,建立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机制就非常重要,既能使用户得到利益,也能节约资源,减少电信企业的成本。

二、我国电信价格管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2005年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出台《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宣布将放开电信业务的定价权、其中国内长途电话通话费、国际长途电话及台港澳地区电话通话费、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和固定电话本地网营业区间通话费由原来的政府定价改为价格上限管理。价格上限标准暂按现行资费标准执行。但是我国的价格管制仍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管和执行,导致电信市场很难形成有效竞争。合理的价格管制是开展电信竞争的前提,管制政策影响市场行为,进而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效果。我国目前一些主要的电信业务市场,包括固定本地电话市场、移动电话市场等都没有达到有效竞争,因此当前我国最紧迫的任务是进行管制的治理,即如何保证管制机构能够制定出好的管制政策,并使其得到有效执行。

第二,价格上限管制给予了企业自主定价的权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过度竞争的出现。回顾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次大范围、大规模、大幅度的降价行为。这四次大规模降价的表面原因是新竞争对手的加入或新技术、新业务的引进,其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市场供给在短期内的突然增加和国家对电信价格管制的放松。结果导致各企业相继降低价格,从而也就引发了新一轮的价格战。

这种价格战是否是恶性的价格战或过度的竞争,本文将从电信企业的单位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来进行分析。根据近几年来移动通信的ARPU(平均每月每用户收入)值和MOU(平均每月每用户通话分钟数)值,直接计算出相应的单位平均价格(姜正新、程先锋,2005)。1999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ARPU值分别为299元和166元,逐年下降到2003年的102元和57元,都大约降低了2/3。同期MOU值的下降并不严重,1999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MOU值分别为356分钟和200分钟,到2003年分别为240分钟和174分钟,降低了不到1/3。可见,ARPU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资费的下降。根据ARPU值和MOU值,1999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平均通话费都约为0.82元,逐年下降,直到2003年它们的平均单位通话费分别约为0.43元/分钟和0.33元/分钟,降了50%之多,中国联通的平均单位通话费低于中国移动20%以上。2004年中国移动的ARPU值又比2003年降低约27%,尽管MOU值不降反升,但平均单位通话费又创新低,约0.29元/分钟。

根据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实际通信收入和利润等相关数据测算,中国移动的单位平均成本从2000年的0.57元/分钟一直逐年降到2003年的0.26元/分钟和2004年的0.20元/分钟。中国联通移动通信业务的单位平均成本也在逐年下降。到2003年约为0.29元/分钟和2004年约为0.24元/分钟。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平均边际成本也在逐年下降,2004年约为0.10元/分钟。到现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通话费更是降到0.10元/分钟以下,消费者虽然获得了价格上的实惠,可电信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并不兑现他们的很多服务承诺。

以上的数据表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通话费已经或者正要降到平均成本以下,目前的恶性价格战已初见雏形。

三、建立有效竞争市场的途径

(一)改变政府管制的方法

目前政府价格管制主要是上限管制,由于我过电信市场已经处于竞争状态,上限管制的作用已经无法体现出来。但是,激烈的竞争已经阻碍了电信行业的有效竞争。中国电信企业的规模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只进行上限管制而没有对最低资费的调整,一些小型的电信企业可能就无法存活,或者一些想进入市场的竞争者面对着高高的壁垒无能为力。那些在位的大企业为了保持其垄断地位的持久性,会极力地以低价排挤成本较高的小企业和提高壁垒来阻止潜在的进入者。所以对于管制也应该制定价格的下限,下限不是为了保护电信行业的垄断利益,而是要培养弱小企业和降低外部企业的进入壁垒,从而保证电信市场竞争的充分和有效性。

(二)注意管制价格的及时调整

根据电信市场竞争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价格管制政策,使企业对市场的需求变化能迅速做出反应。目前我国电信已经走出管制垄断阶段,政府需要密切关注各业务市场的发展状况,定期进行市场竞争状况评估,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业务采取不同的价格管制政策。

(三)价格上限管制给予了企业自主定价权,但应避免恶性竞争、交叉补贴等不正当的竞争,价格下降不能以降低服务标准为代价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不断完善有效的市场竞争架构,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把电信企业变成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

四、结束语

电信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电信行业 双边市场 垄断平台 非对称定价

引言

在双边市场中,不同的平台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其收费模式可以分为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在对称收费模式中平台企业向两边用户同时收取注册费、交易费或者采取两部收费制,如阿里巴巴等对平台两边用户实行会员制收取注册费等。而在非对称收费模式中,平台企业可能会对一边用户收取注册费而对另一边用户收取交易费,或者对一边用户收取交易费而对另一边用户采取两部收费制等。

本文聚焦于电信双边市场的平台企业,对于提供这类平台的电信运营商来说,平台定价策略及其价格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用户的参与热情,进而影响到使用平台的用户数量,最终影响平台的利润水平。如何拟定良好的平台定价策略,观察定价模式中的影响因子对平台利润与市场构造的影响,都是本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关文献综述

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的基础文献是Rochet,Tirole(2003)和Armstrong(2004)。Rochet和Tirole在考虑收取交易费的情况下试图建立一般性的模型,描述双边市场中价格配置与平台特征的关系,得出垄断平台在一边的定价与该边的需求价格弹性成正比的关系,但这一结论与现实情况正好相反,导致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构造需求函数时,没有考虑交叉网络外部性对平台两边用户效用的影响。

Aaron Schiff(2003)运用数理模型对双边市场中基于垄断平台的企业定价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了对双边用户收取接入费和收取交易费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当市场达到均衡时这两种定价策略是没有区别的。

纪汉霖(2006)在基于Evans(2003)对双边市场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并建立了定价模型,但在分析交易费和两部收费时假定交易次数为常量,这与现实并不相符,在现实中交易次数与交易平台两边的用户数量和相互匹配技术相关,所以在假定交易次数为定值的基础上给出的结论值得商榷。

本文在王昭慧(2009)设定的模型基础上将对称定价模式延伸到电信平台的非对称定价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在非对称收费模式下电信平台的最优定价问题,并探讨了影响平台定价的因子。主要结论有:平台匹配技术与平台用户的注册费和交易费都有正相关的联系,垄断平台有动机提高平台匹配技术;平台两边用户的交易次数增加将会使得平台降低交易费,但会提高两部收费制中的注册费;电信平台通过非对称性的定价将双边用户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内生化在终端价格水平稳定基础上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

模型假设与分析

(一)模型假设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假设定价模型基于垄断的电信平台,平台用户的效用函数仅考虑交叉网络外部性,忽略自网络外部性,设定平台一边的服务提供商效用与另一边的终端用户数量成正比,而终端用户的效用与平台另一边的服务提供商数量成正比,二者分别通过交叉网络外部性系数进行传导。

参数设定:双边用户服务提供商(s)和终端用户(c),ns和nc分别为两类用户的数量,αsc、αcs为各自的网络外部性系数且大于零,因为两者是正的网络外部性;prs和prc分别为平台向两类用户收取的注册费;pts和ptc分别为平台向两类用户按照交易次数收取的交易费;ts和tc分别为两类用户在平台上的交易次数,λ是用户搜索到平台另一边能够匹配的唯一交易用户的概率,λ∈[0,1],每类用户在平台上的交易次数分别为ts=λnc和tc=λns;平台为两类用户提供服务的单位固定成本为fs和fc,为两类用户提供一次交易带来的成本为rs和rc,ns和nc可以表示为两类用户效用us和uc的函数,ns=φs(us),nc=φc(uc),φs(*)和φc(*)分别为增函数。

(二)模型分析

1.服务提供商收注册费,终端用户收交易费。在电信双边市场中,平台向服务提供商收取注册费和向终端用户收交易费时,其效用可以分别表示为:

us=ascnc-prs ;uc=acsns-ptctc (1)

因为假定tc=λns,则整理移项得:

prs=ascnc-us; (2)

所以平台的利润为:

(3)

对(3)式分别求效用us、uc的一阶偏导数并求解得最优定价下的us、uc :

(4)

将(4)式代入(2)式可解得平台利润最大化的价格结构:

(5)

从(5)式可以看出,当λ=1时,对服务提供商收取的注册费与αcs负相关,对终端用户收取的交易费与αsc负相关,当服务提供商对终端用户的αsc足够大时,平台就可能对终端用户免费甚至补贴,所以平台会尽可能降低两边用户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当λ=0时也就两边用户的交易不能匹配虽能够对服务提供商收取一定的费用但不可持续;而当λ>0时,无论对服务提供商收取的注册费还是对终端用户收取的交易费都与λ正相关,所以电信垄断平台有动机提高平台的匹配技术。

分析结果表明,平台匹配技术λ的增大不但有利于注册费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交易费的提高,所以电信运营商有动机提高平台匹配技术,但会降低双边用户的交叉网络外部性。

2.服务提供商收注册费,终端用户收两部收费。在对服务提供商收注册费而对终端用户收两部收费时,平台两端S和C的效用可以表示为:

us=ascnc-prs;uc=acsns-ptctc-prc (6)

电信市场分析篇8

全年完成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通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上年下降%。通信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达到%。版权所有!

——固定电话发展再创佳绩。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万户,与去年新增万户相比,继续刷新历史最好水平,固定电话用户达到亿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新增万户,达到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比重达到%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总数中:城市电话用户新增万户,达到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

——农村通信需求日益增加。农村电话用户新增万户,达到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超过去年近个百分点。在地方政府和邮电部门的努力下,村村通电话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占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

——国内长途电话平稳发展。国内长途电话累计完成亿次、亿分钟,分别比上年增长了和。

——“一线通”(—)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步普及,“一线通”业务作为高速接入手段,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截至年底,“一线通”业务已经实现在北京、上海等个省会城市的长途业务联网。东部部分省市,已经实现了向地市的覆盖,用户总数达到万户。

——智能网等新业务快速发展。中国电信智能网自年以来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目前在全国范围开放的业务有电话卡业务、被叫付费业务、虚拟专用网业务等,其中电话卡业务具备国际漫游功能,被叫付费业务、虚拟专用网业务具备国内、国际业务能力,为用户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电话服务。

——移动电话用户迅猛增加。全年净增用户万户,用户总数达到万户,相当于固定电话的%。其中: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净增用户万户,达到万户,已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其中,中国移动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用户万户,用户达到万户;中国联通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用户万户,用户达到万户,移动电话市场占有率达到%。

——无线寻呼业务平稳发展。中国联通全年新增用户万户,用户总数达到万户,比上年末增长%。全社会无线寻呼年末用户总数超过万户。

——数据通信用户快速增加。我国数据通信已经逐步从最初低速、单一的业务发展到目前高速、多样化的业务,主要包括:数据专线业务、国际互联网业务、分组交换业务、帧中继业务和电话业务。年末中国电信各类数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万户,其中:分组交换用户达到万户,数字数据用户达到万户。全国性的集团公司用户已经接近家。

——国际互联网络用户发展迅猛。截至年底,国际互联网络使用人数达到万人,其中专线上网人数为万人,拨号上网人数万人,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上网的人数为万。其中:中国电信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到万户,吉通公司国际互联网业务专线用户个,拨号用户近万个。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他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人数为万。

“政府上网工程”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响应,截至年底,已注册的各级政府网站达到多个。电子商务方兴未艾,远程教育进展顺利。

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万台。国内网上中文站点超过万个。下注册的域名数为:下个,下个,下个,下个,下个,下个,行政区域名个。

——电话业务试验受到社会欢迎。

中国电信电话试验网于年月开通,一期网络覆盖全国个城市。中国联通、吉通公司电话试验项目在全国个城市开通运营,开通了多个国家的国际来去话业务。中国联通于年底在个城市开通网一次拨号业务。中国网通在国内个城市以及个国家地区开通运营电话业务。

——电信服务遍及全国各地,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中国移动通信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的县市。中国联通数字移动电话在全国除外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个城市开通运营。

中国联通国信寻呼公司无线寻呼拥护覆盖全国个地市个县市。其中兆⒏已经覆盖全国个城市,容量达到万户。

国信公司开通“国信网源”网站。截至年底,网上寻呼开通了⒏全国寻呼网、个省网及部分本地网,电子邮件到达呼开通个省网。此外,公司还与有关单位合作建成了覆盖全国六十多个城市的货运信息网络。

年通信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年,我国的邮电通信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成完整、统一、先进的通信网;到年,邮电通信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信网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版权所有!

⒈年通信发展目标

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总量在年的基础上增长以上。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以上,装电话时限不超过一个月;大力发展公用信息业务,满足各部门对数据通信的需要。

⒉年通信发展主要指标

到年,通信业务总量(各个通信运营公司总和)将达到亿元,年增长;通信业务收入达亿元,年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可完成亿元。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增万路端,达到万路端;长话业务电路新增在万路,达到万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万门,达到亿门,实装率提高到,电话网总容量达亿门;数据通信网新增容量万端口,达到到万端口;移动通信新增信道万个,达到万个;发展电话用户万户,达到亿户;发展移动电话用户万户,达到万户。

⒊年通信发展主要任务

要调整网络结构和布局,加强基础网、业务网和支撑网建设,进下扩大覆盖面,提高全网的技术层次和运行效益。加快建设以光缆为主体的长途干线网,新建省际、省内光缆万公里,并对“八五”已建光缆进行扩容改造,在全国形成“八纵八横”格状光缆骨干网的同时,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大多数地市。新建和改造扩容的光缆干线采用大容量的和传输系统,以提高传输速度,增强网络的可靠性。同时,对省际微波干线进行数字化改造,扩大卫星通信网覆盖面。推进本地电话网建设,全国大部分地区建成以地市为中心的扩大本地电话网,积极发展城乡电话。重点抓好移动网建设,尽早地实现国际联网漫游,到年数字移动通信比重达到以上。突出抓好数据通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络规模,到年覆盖县以上城市和有需求的乡镇,分组交换网容量达到万端口,数字数据()容量达到万端,加快计算机互联网络发展,大力发展数据通信业务和各类信息服务业务。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号信令网、数字同步网和功能齐全的电信网路管理系统。加快智能网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智能业务。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窄带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扩大的试验范围,向社会提供多媒体业务。

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内,中国的本地电话、移动电话、数据和多媒体及信息和服务业市场仍将有较大增长。

预计××年末,本地电话用户数将达到亿左右,—××年之间全国平均增长率为,其中城市地区为左右,农村地区接近。住宅电话仍是最大的用户群体;农村电话用户将逐渐成为本地电话市场的主角;中、西部地区差距将逐步缩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