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8篇

时间:2023-06-06 09:00:12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篇1

摘要:中国社会工作的建立和发展,应该扎根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土壤中,育化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作理论与方法体系。首先,需要整个社会科学界对中国进行切实的研究,使研究结论能够真实反应中国社会的特点,并为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方法依据。其次,社会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经验,并将之系统和专业化。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

一、社会工作的产生极其特点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当时,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急剧转型,西方社会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也由此产生许多弱势群体,例如失业和贫困的群体。社会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基督教文化所提倡的救人助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处于初始阶段的社会工作,所依靠的只是施助者的主观经验和善心,缺乏系统和专业性。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开始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按照格林伍德的观点,成为一个专业应该具备五个特性: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权威性、得到社会的认可、有专门的伦理守则及专业文化。在理论体系方面,社会工作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引入了许多理论,例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充实了自己作为一门专业的理论体系。此外,社会工作发展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实务技巧。同时,社会工作的专业所需要的伦理规范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完善。

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在西方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走出了一条“助人实践——专业构建——专业服务”的路径。这一发展路径的启示是,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有社会内部张力的推动。从“自发的、朴素的和零散的”到“系统的、专业的和自成一体”的,一个专业的形成必须经历这个过程。

以此反观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工作恰好是一个“理论先于实践”的状态(向德平,2008)。由于,社会工作在中国是一件“舶来品”,而国内社会内部张力还未充分展现,造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先于实践”。

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是什么样?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思考。

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的传入,在本质上是与人类同一性的前提分不开的。社会工作中的精神分析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系统理论等等,都承认了在这一个体上存在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之后,可以推论到另外的个体身上之。医学、生物学等基于生物性的推论,在不同人种和不同社会之间通行,这毋庸置疑。然而,社会科学的理论,在不同文化中的通用性并不强,所以单纯的内化西方社会工作的一整套理论是不实际的。如何在本国的土地上,自然发育出具有与西方社会工作相同社会功能的事物?这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当务之急。

我国的整个社会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西方理论,本土发育出的理论很少。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是在西方的土壤中发育的,它在中国社会的适用性还有待验证。所以,社会工作本土化必须建立在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验证的基础之上。除依赖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之外,还有的学者主张将社会工作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基础之上。江娅在论述社会工作的伦理基础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当中的仁爱、慈悲等文化可以作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江娅,2003)。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削弱了。传统文化之于当代的中国,就像西方文化之于中国一样,已经是一个在彼岸相距甚远的事物了。所以,社会工作与中国传统文化话的接洽问题,也面临着跟西方理论本土化一样的问题,即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性有待研究和验证。

根据以上论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关键在于“立足国情”,将注意力投入到寻找当代中国社会中真实存在着的规律当中,这种规律包括中当代中国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切实存在的一系列特点。这种基于实证基础之上的、关于中国社会切实可行的研究结果,在建立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方面才是具有效力的。

三、本土化的社会工作

大卫·豪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王思斌,1996)。“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指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理论。

由此来看,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是从比较高的层次来对人和社会进行阐释的理论,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以及它们的具体研究。这些通过具体研究建立起来的理论,为社会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危机干预等活动提供了明确可证的理论和方法依据。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由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引申出来的、关于社会工作实务的、具体可操作的理论。社会工作的伦理准则,也应该属于社会工作的理论。

依照大卫·豪的逻辑,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从两方面来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首先,应该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研究认清当代中国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特点。其次,再根据这些特点发展出适合中国社会工作开展具体工作的实际操作方法和伦理准则。

如何认清当代的中国社会,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社会工作要想具有可靠地、实实在在的理和论方法支持,需要整个社会科学切切实实的研究。特别是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如果能够真切地发现当代中国社会宏观和微观层次存在的规律,以此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那么社会工作的具体活动就具有了很好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可能性。

例如,王春霞在谈到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时,认为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式的亲情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工作中有较广泛的文化基础,社会工作者必须摈弃“家长制作风”,让案主学会自决。由于传统的消极求助心理,助人活动应以社会工作人员为主动,西方的等人上门求助的模式在中国会使社会工作变得被动,传统的乡邻之谊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社区工作的展开。(王春霞,2006)

在另一个层次上,社会工作者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其加以科学的总结和验证之后,推而广之,也可以作为中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在实践层次,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西方传入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带入到中国社会的实务工作中去,验证其解释力,删去不适用的,保留适用的,并且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和方法。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就是立足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发展出的一套关于中国人如何将不同的人分为不同的次序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无论是对社会工作本身,还是对中国社会其他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社会工作可以按照“差序格局”的规律来构建自己解决问题的路径。但是理论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改变自己。(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向德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取向及其反思,社会科学,2008,5。

[2]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程为敏,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社会工作,1996.2。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篇2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借鉴;反思

1929年社会工作者开始着手建立社会工作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特有的实务方法,先后有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等理论从其他学科被介绍和应用于社会工作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等,也被充实到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中,并成为了社会工作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随着社会工作的逐渐完善和成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具有独特价值体系、科学理论和实务技能的专业,理论的建构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特质之一。理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事物的存在变化及提供方法等多种功能,Walsh(2006)认为对于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在于预测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行为,辨识实践情景中的知识缝隙。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没有理论指导到自觉采用理论指导,从理论单一化到多元化,从指借用心理学到将社会学、认识论等学科都吸收过来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王思斌,2006)。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大卫・豪(David Howe)将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大体划分为7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调查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里奇曼的《社会诊断》为代表,开启了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大门,这一时期社会工作多关注实际工作,很少思考。第二阶段是精神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此时精神分析学说成为西方社会工作者唯一运用的理论,甚至社会工作也几乎等同于了精神分析工作。第三个阶段是“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在20世纪30至50年代,两大派别不断发生冲突,并且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第四个阶段为“获得”阶段。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是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工作的理论不仅在数量上得到增长,还重新找回了“社会”取向。此时,开创了社会工作独有的学派――“心理暨社会学派”。第五个阶段为“盘点”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因为社会工作理论在数量上的急剧增加,需要对已有的模式、学派进行梳理和分类。第六个阶段为“理论统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工作把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整合在一起,借用“系统理论”和“社会功能”概念,形成了一元化的理论框架。第七个阶段为“理论归类”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多元理论并存,这一时期社会工作者对各种复杂的理论进行整理、归类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模式。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取向

当前,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过系统的整理之后,其主要功能发展为分析和解释问题的性质、预测并制定目标和任务、选择干预方法和模式、评估服务结果等。因此,西方社会工作者有着比较强烈的理论意识,具体的理论取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工作理论模式在个案工作中形成了“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心理―社会模式”和 “行为治疗模式”;在小组工作中形成了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在社区工作中则形成了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等(王思斌,1999)。另一方面,当代国外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理论, 例如帕森斯(1988)从经验、要素和整体这三个层次来构建理论, 并把社会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大卫・豪提出将社会工作理论区分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的两分模型;默顿(1969)针对宏观理论体系的诸多弊端提出了使抽象理论和经验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层理论,认为中层理论是以下两种理论的中介:一方面是以观察到的特定等级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相离甚远的社会系统的概括理论,另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概括特点的有条理的详细描述;特纳(1987)进一步指出只有遵循中层研究策略, 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和命题才能更加紧密地组织起来, 因为理论强调经验研究, 这就促进了每一中层理论概念和命题的澄清、阐明和表述。

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对我国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借鉴意义

理论来源于实践,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是对这种已高度专业化的实践过程的概括与总结,因此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方面,当代西方国家在发展程度上显然要高于我国。尽管在历史、文化、制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有所差别,在不同的社会脉络下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工作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学习、借鉴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李晓凤,2008)。一方面,社会工作理论是一种独立的学科理论,本身就具备概括其共同规律的理论框架,能够对现代社会工作所涉及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理论的解释和回答,而在这些方面,西方社会工作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对我们来说有学习的意义。同时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中体现社会工作一般规律的内容是具有普适性的,可以为我国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所借鉴。

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工作正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需要吸取西方的先进经验,紧盯国际社会工作发展前沿,在充分学习与了解的基础上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异同点。如此,不仅有利于加速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过程,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在构筑中国的社会工作制度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立足本土的同时凸显独特之处,在建立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模式中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篇3



〔摘要〕 中国社会福利时代与构建福利型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实务模式建构营造适宜环境,社工专业发展、社工实务模式与社工实务理论创新等议题应运而生。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概念框架主要包括实务哲学、实务理论、实务模式、实务智慧、实务经验、亲身感受和社会生活实践七个类型,代表社工实务不同的层次结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源于生活实践,指导专业社会服务,确立社会服务基本原则,划分社会服务范围内容与优先领域,界定社会服务对象,规定社会服务过程与程序,选择适当的助人方法技巧,确定专业服务标准,指明专业服务发展方向,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发挥多种重要作用。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最突出的特征是融微观化、指导性、操作性、实践性、过程化、方法论、生活化和个性化于一体,将专业价值观、专业知识、专业助人方法和专业服务有机整合起来。中外历史经验证明:影响和制约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发展与理论创新的社会结构性因素众多,尤其文化与福利文化等结构性因素都深刻影响社工实务理论。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发展状况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模式和制度安排的结构功能。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的精髓是如何看待、回应和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福祉,实质是反映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理论创新能力,反映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现代化建设程度。

〔关键词〕 福利时代; 社工实务; 实务理论; 实务模式; 实务类型; 实务理论功能;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4-0078-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特色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研究” (10BSH060)

〔作者简介〕刘继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 100191。

一、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与社会工作实务理论议题

2010年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标志中国社会福利时代来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中、高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首次成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战略重点之一,社工专业发展、社工实务模式与社工实务理论发展等议题应运而生。〔1〕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等专业学科恢复重建的状况明显不同,专业学科之间差距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社工专业学科发展缓慢,曲折坎坷,不尽如人意,重要原因是缺乏适宜宏观社会环境与动力源泉,社会工作长期停留在“学科”,而非“专业”状态。〔2〕社工学科转变为专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工作实务,尤其是实务模式与实务理论的发展、完善。众所周知,社会工作实务、实务经验、实务智慧、实务模式与实务理论发展、完善、成熟的制度化前提与社会环境是社会福利制度。社工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福利服务的专业提供者。〔3〕令人鼓舞的是,2000年尤其是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社工实务、社工专业发展和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迈入崭新的历史时代。〔4〕更为重要的是,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清晰描绘“中国版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的美好发展蓝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奠定社工实务、社工专业发展与社工实务模式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基础。〔5〕如何高瞻远瞩、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框架与服务体系,大力培养社会工作者,努力发展社会工作实务、实务模式与实务理论,全面推动社会工作学科转变为专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现实、理论政策和专业学科意义,成为国家发展政策议程的优先议题。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实务经验、实务智慧、实务模式与实务理论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简言之,社工实务、社工实务模式与社工实务理论是衡量社工专业发展与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

二、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概念框架范围与层次结构

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概念框架范围广泛,内容繁多,主要包括实务哲学、实务理论、实务模式、实务智慧、实务经验、亲身感受和社会生活实践七个类型,代表社工实务不同的层次。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社会工作实务、实务模式与实务理论等核心概念界定不多,相关的基础理论政策研究极端匮乏,凸显社工实务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6〕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实务泛指所有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服务。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泛指对社会工作实务活动的理性思考、理论说明与理论解释活动的总称。按照社会工作实务与实务理论的性质、宗旨、目标、适用范围、行为主体、范围内容、主题、地位作用等划分标准,社工实务与实务理论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反映不同层次结构。需强调的是,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的类型划分是“理想类型”视角的,是笔者个人的观点。实际上,每种类型之间的社会边界并不是一清二楚、毫无疑义的,这种划分是为了分析方便。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篇4

一、充分认识加强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理论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实践活动的程度和力度,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科学的理论应当走在实践的前面,端正实践的方向,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1 三十年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要求我们研究总结。今年是全国工商系统恢复建制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们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干部队伍。”但是,还没有建立和形成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理论体系,我们需要对三十年来丰富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探讨,认真总结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理论有哪些新发展和新贡献,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用来指导和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这既是全系统广大干部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热爱、从事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加强理论研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商业贿赂、农资打假、信用建设等等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实践,都亟须新的理论指导,也给新时期市场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我们要跟上时展,应对时代挑战,提高执政能力,做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相统一,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不渝地大兴学习之风,加强理论研究。始终不渝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武装全系统广大干部,不断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3 科学的理论能够把握规律,预见未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为人类自觉运用这一规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还提出了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规律,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科学判断。是何等的鲜明、尖锐和透彻!至今已成为我们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支撑。马恩的理论研究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理论研究,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才能富于创造性、前瞻性。展望未来,才能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未来大胆地进行预测,勇敢地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二、刻苦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

做好理论研究工作,要求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这就需要我们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知识充实自己,丰富理论知识,打牢理论基础。

1 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真正做到学懂弄通,掌握精神实质。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其时代背景和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其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增强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特别是年轻同志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后,工作有热情,朝气蓬勃,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有开拓进取精神,但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理论功底不深厚、不扎实,更需要下大力气学习。只有提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政治方向,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矛盾,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才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行动。

2 认真学习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经济、哲学、管理、社会等专业知识。注重了解国家的经济社会宏观政策。注意收集、掌握理论界最新动态,关注社会的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同时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捕捉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敏锐性。不断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开阔眼界,拓宽思维,夯实理论基础。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在完成繁忙工作的同时去学习,要学会挤时间学习,我非常欣赏孔子的一句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忙完日常工作之后,如果有时间,就要抓紧时间学习来提高自己,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各种应酬上,学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自学、讲座、研讨会等等。自学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要学会看书,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看得多了,就能做到融会贯通。研讨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大家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目的。

工商学会作为一个从事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单位,更要走在学习的前列,努力学习,丰富知识,打牢理论基础,形成学习和研究的风气,培养一支肯学习、有理论、善研究的队伍,有思想、出思路,当好智囊、参谋和助手。

三、加强理论研究,为工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后,我们就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紧紧抓住服务发展这条主线,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加强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不断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推动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1 深入研究如何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最富于实践品格的科学理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并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把它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市场监管部门,我们应当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市场准入、关停并转等方面有所作为。要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与问题,针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需要我们在治理商业贿赂、打黑除恶、网吧管理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业再就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健全、队伍整齐的优势,切实查处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并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农村经纪人、订单农业等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科学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就在于它植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从事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不能搞空中楼阁的理论,不能唯理论而理论。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实践工作。

全国工商系统恢复建制的三十年,是我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巨大进步的三十年。从事理论研究,就要把三十年来工商行政管理发展的历史、现状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去认识、把握、总结、提升,及时总结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吸取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教训,进一步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三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无论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服务大局,还是在消费维权、依法行政、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凸显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实践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需要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努力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篇5

[关键字]社会工作,写作,融合,

一、写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在近几年在中国兴起,比西方社会晚了许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缺陷,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社会工作这门新兴专业不断地汲取着其他学科的营养,写作这门课程也进入了社会工作者的视野,目前国内大学都把写作列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一)专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者一般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机构从事工作,以救助他人、帮助他人为职业内容,在工作中无不与写作有关,如:调查报告、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等。

(二)职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一名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优秀的会话能力,同时也需要出色的写作能力。在从事社会救助时,时常会以书面形式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救济者困难的解决,如:被救助者在诸如婚姻、性等方面难以启齿,这就可以通过书面来交流,这时恰当的言辞有利于引导被救助者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决定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近几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得到长足发展,对自己专业课程的需要逐渐增多,写作作为一项传统课程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运用,他已经融入了多种专业之中,如:新闻专业有新闻写作,广告专业有广告写作等。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中也意识到写作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需要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

二、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中的困难

写作与社会工作到底不是同一专业,因此他们的融合在许多方面都有困难:(一)缺乏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目前的学者或者精通写作,或者精通社会工作,在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很少或者说是没有,而要使写作和社会工作相互融合需要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如果这一难题不解决的话,社会工作要建构适合自己的写作课程很难实现。

(二)专业性质的不同也是阻碍写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一大因素。两者到底是不同专业,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社会工作的实践性、随机性与写作的理论性、规范性的冲突。

(三)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属于全新的领域,没有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出现。没有理论的支持的观点是无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他所构建的体系也无法得到完善。

三、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社会工作之所以能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首要之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点,相联系的一面,这就使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有了可能。

(一)社会工作实践之中需要运用写作,我们在从事社会工作时,不论是调查还是汇报都离不开写作,可以说写作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工具之一。一方面写作为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写作提供内容,使写作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鉴戒,比如:社会调查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这一方法的结果是通过调查报告反映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写作中调查报告的写法,在加上充分的社会实践调查,那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二)实践证写作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无论从国外、香港还是大陆来看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之一。社会工作者需要有熟练的应用文写作技巧,这是由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职业所决定的,比如:公务员在工作中就离不开公文写作。

(三)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写作能帮助社会工作者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反映给社会工作者,然后通过动态信息反馈加以把握,以便及时的加强或修正决策,达到全面救助的目的,动态性信息是社会工作者解决这类问题必不可少的依据。

四、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

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也就是把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把写作的优越性,适合性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去,总结归纳出一套专门用于社会工作者的写作方法,使他系统化、理论化即形成社会工作写作课程。

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写作的区别联系,透视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取目前写作课程中与社会工作相联系的内容,例如:江少川主编的《实用写作教程》中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三章“机关事务文书”、第四章“会务文书”、第十七章“论述文体”可以成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中的“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学术论文”、“计划”对社会工作更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贯通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理论研究。人才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人才队伍建好才能发展他。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作,他需要解决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矛盾冲突,我认为这可以通过系统协调论来解决,我们把社会工作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工作写作,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看成他的要素,那么社会工作写作最终会适合社会工作这个大系统的。

(三)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使写作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理论来自实践,一切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理论,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把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渗透于写作之中,使写作与社会工作与相融合,把写作建成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四)要从三个层面来确立社会工作写作的体系:

1、微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各自的理论入手,分析各自的特点。

2、中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找出社会工作写作的理论基础。

3、宏观层面:从社会大环境入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写作与社会工作相融合。

五、总结与评价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理论也不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建设必然会的得到一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一课程的建设主要由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完善。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无论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工作写作课程都将渗透其中,我期待着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实用写作教程》江少川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篇6

上午9时,论坛举行开幕式。全国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秀榕、市委副秘书长王翔和市委宣传部、市委研究室、市社科院、市社科联等有关方面领导以及来自首都妇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妇女理论工作者、妇女社会工作者共150余人参加了论坛开幕式。

“妇女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分论坛讨论内容涉及女性参政议政、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依法维权、环境生态、身心健康、两性平等发展等多个方面。中华女子学院李明舜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啜大鹏教授分别就建立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机制和男女享有同龄退休的劳动权利问题进行探讨和呼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曲雯针对预防和干预家庭暴力问题指出,建立禁止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社会机制,需要革新政府的观念并巩固其主导作用,需要发挥非政府组织、妇女组织及专家学者的促进和监督作用,需要发挥媒介反家暴宣传及监督作用,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以提升政府各机构决策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反暴力意识也是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如何发展与维护城市贫困妇女、农村妇女和外来务工人员等女性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问题,市二中院立案庭左颖星法官指出,建立和完善农村妇女财产权益保障制度,从法律层面有效防止农村妇女生活贫困化,实现这部分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利益的平衡发展,是确保我国农村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司法人员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承担起社会导向的作用,在现代民法公平正义理念的指导下,弘扬尊重和维护农村妇女财产权益的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平谷区兴谷街道妇联王月东主席结合对兴谷开发区内的民营企业所进行的专题调研情况,提出了注重源头维护、加大宣传力度和执法监察力度以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加强女职工组织建设等有效对策。

“妇女与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建设”分论坛的主要议题是女性在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讨论中,与会者特别强调了社会变迁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刘英研究员、市委党校尹志刚教授等纷纷提出,社会学、女性学等人文社会学科需要加强对基础家庭理论的研究,尤其对于留守儿童、残缺家庭以及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应给与足够的关注;市二中院少年审判庭施忆法官结合审判中的具体案例对离异家庭中未成年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市家教研究会的徐岫茹、王文忠、杨忠健等同志建议将社会心理、家庭心理学教育引入家庭教育实践工作中,从而带动和谐家庭建设。针对构建和谐社区这一问题,朝阳区芍药居四社区居委会的社区工作者刘丛结合实际工作指出,在建设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社区中的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受到自身能力、精力和社区财力的限制,很难有效解决这些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中华女子学院孙晓梅教授认为,进一步完善社区的服务机制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为社区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尤为重要。她呼吁妇女理论工作者关注社区问题,积极将研究成果与社区实际工作相结合,创新社区服务体制建设,这得到了与会众多基层社区工作者的高度认同。

“妇女组织与和谐社会建设”分论坛集中探讨了妇女组织应如何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以更好地发挥组织妇女群众、引导妇女群众、服务妇女群众、维护妇女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团结动员妇女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与会人员将理论研究、社会调查与妇女工作实践相结合,就妇女组织在新形势下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健全组织网络、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工作领域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并针对妇女组织的新定位、妇女工作模式的再转型等论题展开了交流研讨。崇文区妇联副主席尹向敏将妇联组织的作用概括为“稳定民心”、“凝聚人心”、“传递爱心”、“减少亏心”、“巩固核心”,指出应努力做好维护妇女权益、提高妇女素质、调整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关注弱势群体等工作,使妇联组织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副“定心剂”,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针对妇联组织在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昌平区妇联主席王璐在发言中提到,尽管妇联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政府领导决策层面女性比例少、正职少,基层妇女干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的情况和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妇联组织服务妇女群众的能力、更好地团结带动广大首都女性投身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这一问题,*大学社会学系马凤芝教授特别强调了妇女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对妇女事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她提出,在建设和谐社会中,通过将社会工作引入妇女工作的途径,可以促进妇联工作用更明确的理念、更科学的方法帮助妇女、服务妇女,使妇女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篇7

关键词:马斯洛理论;企业员工;企业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经济

中图分类号:F24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前言

将马斯洛理论运用到企业经济发展中,将是解决对企业经济如何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企业发展的提升我们需要不断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将马斯洛理论不断的广泛运用到企业经济发展中来,以此在企业多层次中来激励企业的员工不断前进,通过对马斯洛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在企业发展中不断的激发企业员工的潜在能力,以此来将企业经济发展建设创造成为企业经济变化的主要路线。对于马斯洛理论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对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有着首要目标,这不仅是改进当下企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保障的前提。

一、在企业发展中对企业员工激励的方法

企业经济发展在对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单纯的体现在对企业经济的规划发展中,更多的时候体现在马斯洛理论在企业经济发展建设中,这将是企业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对企业经济发展建设中对于企业员工的要求我们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对马斯洛理论进行深入而充分的研究,⑵渫晟频挠τ玫狡笠捣⒄菇ㄉ柚欣础6杂谄笠捣⒄怪性惫さ幕本薪酬是发展企业经济建设中最为基本的需求,我们需要通过对企业员工基本薪酬的要求对马斯洛理论的不断反复充分的应用,而将社会企业经济发展充分的反映到企业员工的岗位建设中来,这也将是发展企业经济呈现出高低和难易的不同程度的划分。而通过在企业经济建设中对企业员工的基本薪酬的区别,让员工通过实现自身的价值可以找寻到属于自己在这个企业中的定位,这是一件利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事项。对于马斯洛理论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同时也对于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起到了保障的作用,这不仅是当下简单的描述将马斯洛理论不断的应用到企业中,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对于马斯洛理论从不同的层次上将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展现出来,在企业经济发展建设中指出根据马斯洛理论对于企业员工管理在不同方面的需要,以此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员工相应的激励措施。

通过对马斯洛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探讨的理论基础上,对于企业经济建设提出更为合理而且有效的管理机制,以马斯洛理论为企业经济发展建设的落脚点,将企业建设发展对于激发企业员工推进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以此来促进企业经济的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方向。在当下企业发展中我们不断的实行马斯洛理论,是将企业发展推进企业员工激励改革机制的一项重要手段,而发展企业经济最为根本的目的是不断的建立健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手段,这将是对企业发展最为正确的诱导手段,同时也是不断的改进企业员工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的一种方法,以马斯洛理论的探究来使得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积极向上,发展企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的稳步进程,以此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企业经济发展中,对于每个企业员工我们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要知道在每位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中,都需要对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来进行综合的评价,这势必需要将马斯洛理论充分的应用到对企业员工的评价中来,这将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又一核心价值问题。而通过现代企业发展对于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我们也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提高企业发展和员工自身能力的重要性,这将是随着马斯洛理论不断完善和探讨的一项重要过程。对于企业发展整体而言,我们要不断的发展企业经济,将企业经济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而将马斯洛理论不断的运用到企业员工的工作中来,也可以不断的在原有的工作过程中将企业发展的方向不断的融入进来,这将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企业经济推进下的最为主要的行为模式,也是我们通过对于马斯洛理论在工作中学习对企业员工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方法。

在企业发展中将马斯洛理论充分的应用到企业员工的思想理论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是激励企业员工深入发展企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更主要的是将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员工的薪酬制度结合起来,充分的体现出当下社会中企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企业薪酬制度的妥善处理企业与员工间的各项问题,是当下发展马斯洛理论的又一重要目的,对待企业员工薪酬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企业发展中不断的体现出来,将企业员工的薪酬不断的通过企业的公平性和公开性表现出来,这不仅是为了能够不断的发展企业经济,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企业员工的利益充分的在企业发展中体现出来。

三、结语

为了更加完善的发展马斯洛理论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将对社会经济建设中企业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为了不断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国家经济事业的发展,对马斯洛理论的建设有着更加重要的要求。马斯洛理论对于企业经济建设和员工自身素质提高有着严苛的要求,为了能够不断的促进和发展企业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我们需要不断的通过加速对科学技术创新来进行社会企业经济的改进,以此来促进企业经济对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创新要求。为了能够更加完善社会企业经济发展中对于科学技术的改进,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的改进当下社会科技进步与完善科技创新功能,这将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袁丁.从马斯洛理论探讨企业员工激励问题[J].经济师,2016(9):13.

[2]马旭东.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J].昆明理工大学,2016(1):51.

[3]黄瑞雄.科学人性化的心理学途径[J].江海学刊,2013(4):72.

[4]陶云武.员工潜能开发研究[J].复旦大学,2014(6):48.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篇8

2012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的重要一年。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理论学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对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区委要求和年初全镇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为做好今年全镇理论武装工作,特制定工作要点如下:

总体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区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接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紧密联系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展开深入的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研讨,进一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开放、拓展五缘六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力量、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为我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学习中要努力做到三个统一:一是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相统一。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用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二是理论学习与理论实践相统一。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使科学理论切实转变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于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理论学习与理论宣传相统一。着力回答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用科学理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调动干部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建设的积极性。

工作重点

(一)理论学习方面:

今年的干部理论学习要按照省委常委会的要求及省委《关于学习贯彻同志在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精神,把学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专题展开,全镇各部门可结合自己的实际作适当调整,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专题: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

各基层党组织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专题:围绕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和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区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

各基层党组织要紧密联系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和建设和谐侨乡的实际,紧紧围绕我镇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围绕十一五规划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有重点、分步骤地展开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把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区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上来,凝聚力量,不断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三专题: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各基层党组织要紧密联系我镇三农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同志重要讲话申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深刻认识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主要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工此反哺农业、城市文持农村的方针,认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形成工此和农业相互促进、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专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扎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坚实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重要支撑,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有力保障等问题,展开深入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深刻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扎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扎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不断提高全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五专题;深化改革开放,扎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各基层党组织要紧密联系我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紧围绕同志提出的深化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当前推进改革取得新成效、开放取得新进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在推进改革中要注意把握好的若干问题展开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深刻认识深化改革开放,扎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深化改革开放,扎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点领域;深刻认识推进改革中耍注意把握好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等重要问题,努力实现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更大成绩、发挥更大作用的根本要求。

第六专题:坚持以人为木,扎实搞好和谐社会建设。

各基层党组织要紧密结合我镇建设和谐侨乡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等问题,展开深入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深刻认识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和基木要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加快推进和谐侨乡、平安亭江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第七专题:加强对侨工作,扎实扩大海外交流合作。

各基层党组织要紧密联系我镇对侨工作实际,着重围绕如何发挥亭江在对侨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学习讨论,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对侨工作方针政策;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对侨工作的形势分析;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当前对侨工作的主要任务,全面贯彻中央对侨工作的方针政策,依托五缘、拓展六求,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作出新贡献。

第八专题: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扎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各基层党组织要紧密联系建党85周年的实践,接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同志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领导同志建党85周年重要讲话。要把学习党建理论同深入学习贯彻《》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路线和纲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深刻理解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的的重大原则和党内各项基本制度,深刻理解党员的权利义务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把学习贯彻《》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同深入学习同志一系列讲话紧密结合起未,同深入学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地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今年党建工作的各项部署,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第九专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各基层党组织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同志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中关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精神。耍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讨论宣传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木要求,牢记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为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和构建和谐侨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理论宣传方面:

各基层党组织、各部门、各单位耍注意培养自己的理论骨干,结合各自实际,用群众身边的典型事例,用群众自己的生动语言通俗易懂地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镇上下营造学习贯彻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厚氛围。文艺工作者要把科学理论融汇到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戏曲、小品等作品中,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镇理论宣讲员耍进--步发挥作用,深入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进行宣讲。基层理论武装工作要以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抓典型、抓载体、抓创新,推动基层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抓住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把广大农村党员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实践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教育部门要继续针对学生特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提高理论宣传的质量和效果,推进理论宣传取得新成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深入人心。

推荐期刊
  • 社会
    刊号:31-1123/C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大社会
    刊号:44-1717/D
    级别:省级期刊
  • 社会建设
    刊号:22-1410/C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法治社会
    刊号:44-1722/D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