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探究能力的培养8篇

时间:2023-06-18 09:57:08

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1

自2007年起,课标版《语文考试大纲》也在原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添了“探究”能力层级。根据考纲解释: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包括:(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概括一下,主要是从“作品意蕴”“背景意图”“自我见解”三方面进行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纯粹吸收,也不是单纯的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应对语文卷中的“探究”题,自然不能仅靠高三一年相关模拟题的强化训练;提高探究能力,应落实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其重中之重,则是师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长期富有实效地探讨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须致力于培养探究的兴趣、能力,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明确其特点与基本理念,掌握探究的常用方法。

这里,试结合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谈谈如何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以典型的探究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首先,自然是切实利用好课文后已有的探究题。审读苏教版必修二中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每篇课文后基本设有探究性思考题。下面试择其要者,作一个归类:

1.发掘意蕴型。

《我与地坛(节选)》――(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是怎样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林黛玉进贾府》――(脂砚斋评点“林黛玉进贾府”,有“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之语。阅读《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将它们和本文进行比较,讨论交流不同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

《祝福》――(阅读鲁迅的《药》,联系初中学过的《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想一想,《藤野先生》和《药》中的人们是怎样“看杀头”的?《孔乙己》中掌柜、酒客、小伙计是如何“看”孔乙己的?孔乙己是如何“看”自己的?《药》中的华老栓、康大叔、茶馆闲人、夏瑜的母亲是怎样“看”夏瑜的?《祝福》中鲁四老爷、鲁镇人又是怎样“看”祥林嫂的?你是如何看待鲁迅作品中“看”与“被看”背后的实质的?请和同学交流看法。)

2.探讨意图型。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阿房宫赋》《六国论》――(《阿房宫赋》和《六国论》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两文作者当时所面临的现实加以分析。)

《金岳霖先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并且认为“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3.提出见解型。

《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哪些人生的启示?)

《荷塘月色》――(文学经典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对作品新的感悟。)(“学习材料”包括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等4则)

《林黛玉进贾府》――(下面是清人脂砚斋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出场作的评点,你同意他的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由。)(附有评点5则)

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者注重引导高中生“联系已知”“结合材料”并“扩展阅读”,有意识地突出了在“比较”和“讨论交流”中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可针对课文,自行精拟思辨性强、思维含金量高的探究题。请看笔者就必修二课文设计的部分实例:

《我与地坛(节选)》――(第二段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表意上有什么区别?)

《说书人》――(有人评价师陀的《说书人》是“一首柔和而凄凉的人生行吟曲”。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祝福》――(如何看待祥林嫂“最后的疑惑”?这是“一个伟大的疑惑”吗?)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次相会,宝玉得知黛玉没有“玉”后,就摘下那玉,狠命地摔去,并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请探析这个情节的重要作用。)

自拟探究题,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具备探究的追求和能力。同时,既然名为“探究”,那么所拟题目就得体现探究的基本特点,具体包括:(1)问题的启发性――要能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他们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2)问题的开放性――探究题的答案是相对开放的,以文本的某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做拓展。(3)答案的个性化――鼓励个性化阅读,即阅读过程中不受他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4)答案的多元性――因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模糊性、多义性,也因为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有差别,学生有时会作出不同的却都符合要求的解答。

为真正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另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部分探究题可来源于学生――这就需要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认知的冲动性、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勇于创造、追求真理的精神;其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体验和观念。

二、针对有价值的问题,课堂增设“探究”环节

探究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启发、诱导下,围绕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表达、质疑、探索,以实现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活动。文学作品教学“探究”的关键应该是,如何进行切合文本内容特点的“探究”,如何进行切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探究”,“探究”的旨归如何落实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上。只有解决了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的探究,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语文探究。

为使阅读探究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具体操作时可尝试的两种做法是: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辅相成;主问题设置与小问题分解有机结合。例如针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是这样安排探究学习的:

(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两个问题:

1.小说中“我”被锯掉了双臂和右腿,如果写锯掉的是“双腿”,表现力上有无影响?为什么?

2.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在作业本上:(1)疑义相与析(课文难点解析),要求选取文中两到三个疑难点加以解析,也可再提读不懂的一两个问题求解;(2)妙处亦可言(课文妙点揣摩),要求选取若干精彩之笔作评析。

(二)课堂学习环节之一 ――交流预习所得,把握学生的认识程度;

(三)课堂学习环节之二――师生共同选点探究。比如:

1.第七段末句写到希特勒画像,有什么用意?第三十四段写“也许用不着我讲……”,为什么用“也许”这个词?

――表明各个城市都有;说明处处可见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

2.第四十九段写“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必须”有什么意蕴?

――典故“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以此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肯定自己眼下正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3.文末让门房比尔格勒出场,有哪些作用?

――①提供了一个见证人(比尔格勒是“我”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②表明从小的到老的,一个都逃脱不了厄运;③突出了造化弄人的意味,是人生戏剧性的一种强化;④前伏后应,联系前文看,更觉文思缜密(前面多处写到“烟草”味)。

(四)课堂学习环节之三――基于创作背景,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布置作业――认真反思自己的预习作业,写得不到位的建议重写。

三、在探究实践中悟出探究的方法

探究,必须重视学习过程,可以说是“过程”重于“结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以下理念:探究不是脱离文本的自说自话,不是断章取义的胡思乱想。探究的基础是文本,文本的意义具有多维的阐释途径,但意义本身(文本内涵与作者创作意图)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学作品阅读中,生活阅历还不丰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的中学生,更何况是学会领悟与吸收。换言之,文本解读虽有主观无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客观有限性的一面,应避免对一些传世名篇进行令人啼笑皆非的“创造性误读”。

还要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比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重在立足文本。首先,要懂得“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指“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并善于从这些方面加以挖掘。其次,应丰富知识积淀,了解一些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民族心理”指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及人的理想等方面)。最后一点,明确探究路径:留意文体特征;分析内容方面有哪些暗示;琢磨主要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例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林黛玉进贾府》中“摔玉”这一情节的丰富意蕴,可看出它既照应前文的“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构成这一回目内容的高潮;又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埋下伏笔(后来宝玉冷落《四书》《五经》,厌恶仕途经济,甚至把家庭给他的荣华富贵、娇妻美妾统统“摔”掉了);更重要的是这一“摔”,“摔”掉了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也“摔”出了黛玉的美(表现出黛玉在宝玉心中是何等的与众不同、光彩照人,且为宝黛二人的情感埋下了伏笔)。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2

一、引导学生从不自觉的探究到感受科学的探究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怀着好奇心和敬畏”,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探究周围的事物。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小,他们的探究只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科学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探究,使他们成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智慧的人”。

“科学探究室”为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会思考”的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场所。在“科学探究室”里,学生可以懂得“潜水艇的原理”,可以清楚地感知什么叫“静电屏蔽”,可以制作出“人工彩虹”,还可以明白“地球为什么是圆形的”道理――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探究室中的设备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探究:可以通过学生观察“自动上坡的旋转体实验”,让他们自己探究为什么会上坡的奥妙。可以通过让学生玩“手动仿古鱼洗实验”,使他们探究“水为什么会溅出来”的道理。从这一个小小的课题里,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验了如何做才叫科学的探究。每一个小课题,学生都会像这样,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而真正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探究还有科学的方法,也体验了科学探究带来的快乐。

二、积极营造实验的氛围以培养学生探究的个性

研究认为,如果对新奇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兴趣越多,求知欲越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与老师思维的灵活性、丰富性和学校的氛围密切相关。因此,老师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引起探究兴趣的环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探究室”恰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探究个性的形成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1.启发猜想。课堂上我们要利用“科学探索室”的实验仪器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猜想。如实验前先启发学生猜想:袋鼠是上爬了,还是下滑了;潜水艇的上浮与下沉和哪些因素有关等。教师力争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告诉学生科学家的新发现也离不开猜想,这是培养自己探究能力、形成探索个性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启发学生猜想,使学生体会到重要感、主题感,实验后又增加了一份成功感。

2.鼓励操作。学生动手实验最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通过动手掌握操作技巧,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情况设计一些实验,布置课外小实验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亲手做实验,亲眼观察实验现象,亲自归纳实验结论,通过实验不仅锻炼了操作技巧,而且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如当学习了有关地球的知识后,就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索室所提供的材料设计“地球是球体的”实验,再如当学生有了“折射、反射”等概念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探索室的材料制造“模拟彩虹”等等。

3.做后思考。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记录数字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受到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的熏陶,并认识到数字对研究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每次做完实验我们都应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步骤、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探讨怎样会更好,每个学生要有属于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发明。这是一个人探究能力的表现,谁越能表现自己,谁的探究能力就发展得越快。

三、使学生在试探究、做探究中培养探究的能力

1.在“试探究”中培养探究能力。“试探究”是一种对科学家、教师的模仿,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探究会有深一层的认识。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探究室的材料,如怎样制作“望不到尽头的长廊”,怎样证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等。我们要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不退缩,碰到问题时不害怕,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思维素质、思想品德素质。

2.在“做探究”中培养探究能力。有研究表明,人在早期确立起的对科学的兴趣、态度,对其成年时在科学素养方面所能达到的境界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做”,通过“体验”来养成。儿童只有通过探究才能认识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科学探究室为学生“做探究”提供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资料准备,学生可以在科学的海洋中尽情地思考,游戏,实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将充分地培养。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探究能力

1.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直观性优化课堂教学,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 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高度浓缩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物理规律、知识点和原理的过程,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物理规律,知识和原理的过程并能为掌握其它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在实验教学中有很强的直观性,可操作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推进物理素质教育的进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反思与评价、表达交流与合作等要素。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相似的探究过程,在知识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的方法,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发展创新能力。在做物理实验时,给学生足够充分的时间单独的进行实验操作,直到熟练的掌握。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使用实验器材,深刻的理解实验所揭示规律。在学生实验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我把一节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用于使凸透镜成各种性质的像,然后再收集相关数据。第二课时用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探究过程。这样就有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进一步完成较难的从相关数据归纳出规律的过程。最后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另外要求学生不动手之前把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等弄清楚。纵观整个科学探究教学,可以看出把学生的被动学习接受转化成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成发现认识过程,使学生也能向科学家那样思考和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把科学知识和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获取对科学的理解。用探究法进行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不仅最后得到一种正确的结论,而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2.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重视实验教学,不断研究实验方法,创设实验条件,将演示验证性实验改为分组探究性实验,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为验证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而进行的实验。虽然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巩固所学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初中生所处的人生阶段,对任何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获取知识、探索真理有强烈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是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依据事实或生活经验大胆猜想,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哪怕与书本完全相反的结论,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结论。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既增加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深度,又可以加强对演示实验的实验方案的设计,这样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先只让学生了解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和实验的关键步骤等,对实验结论不作了解,这样变限制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极大激发了学习和研究物理兴趣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探究实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制实验器材,但要注意准备的器材要尽量选用生活中容易找到的日常器具。如在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先根据日常经验猜想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准备气球、矿泉水瓶、海绵等、装沙子的容器,自制压力小桌。教学中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随堂小实验,如通过搓手发热的活动来感受摩擦生热;用手将空杯子压入盛水的盆中,学生感受手掌受力的变化,从而初步体验物体排水多少与浮力的关系。还可以用盛水的玻璃杯或球形烧瓶代替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用在盛水盆中放镜子代替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的色散;透过小水滴观察电视机荧光屏上的三原色等。这样既解决大量的实验器材短缺的问题,又通过实验制作,变纯观察性实验为创造型操作实验,鼓励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使学生脑、眼、手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潜在力和创造力。

3.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根据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意识,产生探索的强烈欲望。初中物理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加强了学生对物理与生活,社会和大自然的联系认识,理解物理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物理课外小实验是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的实验。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重要途径。要把有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体现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要重视实验和制作的结论和成果,更要重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体验,所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鼓励学生尽可能通过讨论自己解决,教师不当“诸葛亮”。初中物理中的一些知识化比较抽象、枯燥,而小实验、小制作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例如在生活中温度计,自制天平,设计制作机械模型,门卫自动控制电路,研究电冰箱内外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等。这样让学生明白了物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课外实验中没有现成的器材,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创新的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了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实验都会给自己带来的新的收获、新的发现,尝到了学习物理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也得到了增强。

现代教育已愈来愈多的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而这些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 通过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坚决摒弃 “说”实验,“讲”实验,演示实验走马观花,学生实验流于形式,小实验和小制作无人问津的错误做法,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调节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量的事实表明,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学生将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4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利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研究状态。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猴山上有一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叫多多。猴王就利用分饼的机会教育帮助他。猴王分别给每个猴子8块饼,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许多小猴子都拍手表示满意,唯独多多大叫着说:“8块饼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你16块饼,平均分4天吃。”话音刚落,多多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猴王又说:“那我给你32块饼,平均分8天吃完。”多多还没等猴王说完又嚷道:“太少,太少,还是不够吃。”猴王最后说道:“那我给你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怎么样?”多多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完商不变的性质你们就知道了。

通过“猴王分饼”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并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通过口答列式组成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算式,使学生发现猴王四次分饼,看起来分的饼是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饼的块数都是一样的。隐含着量的“变”与“不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商不变的性质。接着提出问题:猴王是运用了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从而揭示课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和思考算式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商不变性质,使整堂课自始至终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发生、发展并得出规律。

2 合作交流,还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是微小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机会和条件,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探索、研究,不仅能调动中差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在第一行摆4个,然后提出问题:第二行摆,比多2个,应怎样摆?请小组同学互相研究一下。学生都积极地思考、交流,最后汇报研究的结果,从而得出要先摆和同样多的4个,再摆比多的2个。然后我又设计了一组拍手游戏:①女生拍6下,男生比女多拍3下;②男生拍10下,女生比男生多拍4下。

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例题:美术小组做黄花7朵,做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做红花多少朵?提问:怎样求红花有多少朵?再次引导小组同学讨论,学生根据前面的基础,很快就会解答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 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升华

让学生自主地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并不是一味地“放”,教师要在重点、难点、关键处进行启发性点拨,疏通性点拨,帮助学生领会知识,解决疑难,实现思维的升华,做到“放”中有“收”。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先放了一段一个小朋友没钱买东西的录像,说明钱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人民币。之后,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小组同学互相研究一下,可以怎样分类。当学生说出是按面值大小分的时候,教师说明:这也是按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来分的,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师生共同认识分币,并进行爱惜人民币的思想教育。接着,让各小组同学用认识分币的方法自己来认识角币或元币,然后汇报。教师出示一块糖(标价1角),引导小组同学讨论:怎样用正好的钱来买它?学生经过讨论,有的说用2个5分币来买,有的说用5个2分币来买,有的说用10个1分币来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想,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多少个1分是1角?学生很自然地会得出1角=10分。紧接着我又讲了一个小故事: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平日十分节俭,最近它攒了10个1角币,可是携带起来十分不方便,它就去找山羊伯伯想办法,山羊伯伯想了想,收下了它的钱,给了它1个1元币,小白兔觉得很吃亏。然后引导学生想:小白兔吃亏了吗?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小白兔不吃亏,因为1元=10角。我接着追问:那么1元等于多少分呢?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很轻松地得出1元=100分,实现思维的升华。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学生 研究能力

创新是当下的主题思想,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创新的基础是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加以重视,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地养成爱探究的好习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人们深刻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在此提出几点简单的建议。

1.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

探究氛围的营造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基础,环境对于学生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回答已经存在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探索环境,使学生喜欢探索、善于探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探索成为一种习惯。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更加高效、准确的获取信息,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学校的教育本质不是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拥有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这是未来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初中数学老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教会学生深化课本的知识点,逐渐学会对知识点的归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不懂的知识善于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思考的好习惯。在课堂上,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后,就有欲望去研究和探索它,这是人的本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从多方面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3.1 增加课堂趣味性

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所限,理论性知识比较多,容易使学生形成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没有乐趣,只是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应为学生创造趣味性的情景,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数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便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3.2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布了很多学校,老师要积极运用科技成果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直接的刺激到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利用视频演示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的演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3.3 建立奖励机制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可知,他们对于老师的奖励还很重视,即使是得到老师的一句夸奖也会觉得很开心。老师适当的奖励对学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受到老师表扬后,他们的学习热情会大大的提升,不论是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在完成作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对学生的奖励次数要适当增加,奖励的内容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奖励机制应适当的调整,不能单单的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进步大的学生更应该给予奖励,从而使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积极向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知识进行解释,解释就是提出新的见解,这就会对学生现有的理解进行更新。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不相同,即便是同样的问题,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每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后,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直接的讨论或者同桌之间的讨论,使学生之间进行想法的交流,对各自的想法进行探究,在通过学习他人的探究经验后,进行相互的比较,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结论。这样的合作探究能够弥补自我探究的片面性,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5.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基础差的学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思想,在学习中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大胆猜想是探究能力培养的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更贴近真实答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猜想和假设的确定就决定了探究的方向,只有通过多次的失败和验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猜想。每当学生探究一个新问题时,就会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通过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排除,直到找到最可能适用的知识点,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并达到了巩固旧知识的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不局限于课堂之上。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指导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要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弥补自主探究的局限性,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是数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数学探究;小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当前,新课改要求基础教育应积极改善课程实施现状,纠正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以及灌输式教学方式,并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探究学习能力。但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仍然较为盛行,一些小学教师不积极进取,死扣课本,不转变教学观念,在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与成效的同时又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对这种教学方式加以改革,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从而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一、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前提

陶行知先生认为,民主是创造力得以发挥的最佳前提,这对于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放松自己,并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进而乐于展开对新知识的分析与探究,从而获取异于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得到的感知体验。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良好的课堂氛围之于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应予以关注;同时还应对学生的自尊心予以保护,不因表现差异而有好恶,应一视同仁,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各自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在“几”和“第几”的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一年级学生对此难以区分,教师不可因此斥责,而应将能够正确区分的学生与那些无法正确区分的学生编进一组,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将其排成两排,可以互相指出对面队列中有“几个”熟知的朋友,也可与对面的同学逐次击掌,从第一到第二、第三依此类推,由此帮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了解了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二、创设探究条件,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教学法是极为有效的。教师可将各类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加以表现,例如疑问的巧妙设置、困惑情境的创设等,均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燃思维火花并萌发出创造激情。在这种课堂导入环节中,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教师所要创设的课堂情境,并能够积极探索相关问题。而教师不应止步于此,还需对教材展开深入研究,拓展探究氛围。此外还应及时评价学生的个性化回答,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使学生不因个人成绩问题而对学习产生不良情绪,进而不断强化其探究能力及数学思维。以《米、厘米的认识》一章教学为例,教师可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些物品列举出来,如冰箱、床、电视机、铅笔盒、小刀等,先由学生就各类物品长度进行估算,然后对其进行实测,比较估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利用此类训练,学生的估计、估算以及测量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堂上预留出时间供学生分析、探究相关问题,其思维方式和探究方向均由自己决定,并允许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提出个人见解与疑问;也可由教师参考教学重难点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也非朝夕之功。但笔者相信,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手段与结构,最大化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并强化其创造性、主动性和主体性,通过各种有效策略强化其探究能力培养,最终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备创新意识与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婷.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1(54).

[2]何勇辉.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4).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增长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探究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时,才能想学、爱学,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充分利用新教材精心设计的“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科学世界”“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提供的素材,认真组织学生想、议、做,使学生受到一些启发,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从生活走向物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去感受“声音的世界”,由此进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使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更好地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3.“从物理走向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的实际,关注现代科学与科技的前沿成果,关注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将学生探究的焦点从课堂引到社会,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学习了“电功”“电功率”以后,让学生测定家庭用电器日耗电量,看电表是否“快”了;学习了“光现象”后,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还要求学生到眼镜修配店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力检查和镜片的配制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把学生快速带入物理情境之中。如,在学气压时,先做实验“将一个杯子装满水,上面盖一张纸板,然后将杯子口朝下倒置,纸片不会掉下来,水也没有溢出来”,然后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纸片没有掉下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让学生充分应用已学知识,去分析,去思考,去讨论,使之产生一种“我要学”的愿望。

三、加强探究引导,交给探究钥匙

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重视探究引导,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首先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搭桥,缩小探究范围与探究难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其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形成与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先进行演示,移动蜡烛和光屏让学生看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才能分别得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然后让学生自己大胆进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开展探究活动,提升探究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创造条件,结合教学与学生实际,广泛开展各种课外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物理知识竞赛,组建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制作一些小实验,展示各种科技小制作。让学生“做中学”“尝试中学”,不断提升探究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只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36-01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好奇心较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活跃的教学氛围,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培养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体系,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来一场猜数游戏。让学生在心中随便想一个数,加7减3,再乘以3,最后除以3,然后将计算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可以猜出学生心中所想的那个数。学生纷纷表示不相信,于是猜数游戏开始了,学生1先说出了自己计算出的结果为8,教师说学生1所想的数字是4。学生特别疑惑,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2说自己的计算结果是23,教师说想的数字是19。老师把两个结果都猜对了,学生纷纷表示很惊讶。紧接着又有几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又都一一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学生对此表示很好奇,对这次游戏中的奥秘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因此,积极创设数学教学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提供可靠的基础,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加强沟通和交流,构建自主探究平台

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为数学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自觉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究并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会主动获取知识,通过交流和沟通,为学生构建优良的自主探究平台,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为强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交流环节中,适度进行点拨。也可以对学生的数学探究互动进行组织和指导,促进数学自主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创建优良的合作交流空间,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在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为强化沟通和交流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学生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可以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播放到一分钟时停止,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对一分钟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一分钟时间挺长的,过得有点慢。教师对此并未作出评价,接着让下一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另一名学生说,一分钟的时间太快了,我还没有看够动画片。教师说,还有哪些同学有这样的感觉?许多学生都举起手。教师说,那我们来静坐一分钟,看看这次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静坐一分钟后,教师让大家谈一谈对一分钟的感受。有学生说,一分钟时间太慢了。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看动画片的时候,一分钟过得很快,而静坐一分钟时间就过得很慢?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指出时分秒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告诫学生学会珍惜时间。通过高效的沟通和交流,构建科学合理的自主探究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比如在“多边形面积”的学习中,在讲解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鼓励学生分组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排数与每排个数的乘积。

三、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多样化的数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亲自体验观察、动手操作,并进行自主推理和判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并掌握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过程中,为了深化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借助于竹竿、卷尺等工具以及相关数据信息来计算学校操场上的旗杆高度。通过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在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路.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