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8篇

时间:2023-06-18 09:57:16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1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2

近年来,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石景山区先后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关村石景山园在积极创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积极探索战略转型新模式

去年,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区县,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编制出台了《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加大规划引导。今年,区委区政府召开了2011年经济发展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进大会,并密集出台《关于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实施意见》以及《石景山区促进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石景山区常青藤高端人才集聚区管理办法》等多层次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在用好用足国家、市级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实际,构建完善的区级配套扶持政策体系,重点强化财政资金扶持、税收奖励、成本补贴、土地供给、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区政府设立了“石景山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首年资金金额3亿元,以后再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促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综合利用财政、税收、土地等各种政策,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进入服务领域,促进服务业活跃发展。谋划了一批包括创意总部园、银河综合商务区、中国动漫博物馆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项目,研究筹备了36个具有较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我区积极探索适合首钢新区建设的开发模式,以首钢工业区转型带动试点区建设。支持设立由首钢作为发起人的“北京服务・新首钢”股权投资基金,计划3年内募集100亿社会资金,首期10亿元已经到位,重点支持西部地区服务业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同时,“十二五”时期,市政府用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不低于40亿元,这些都将重点用来支持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

为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石景山区积极发挥产业资金引导作用,加快项目推进,按照在建项目保进度、拟建项目促开工、后续项目抓前期的思路,建立项目建设、启动、推进、储备滚动实施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平台,建立完善服务业企业个性化发展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现有行业中介联盟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行业中介组织体系。到2015年,石景山区将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比重将达到70%左右,服务业吸纳就业比重将达到7成以上。

加快建设“国家可续发展实验区”,牢固树立战略转型新理念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科技部会同发改委等国家19个部委共同推动的一项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去年,石景山区正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此为契机,石景山区加强组织领导,由区委区政府和首钢总公司联合成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石景山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了《关于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将石景山建设成为文化娱乐休闲的品牌区、传统工业转型的示范区、特色科技产业的集聚区、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区和社会功能完善的宜居区5个主要目标。区政府设立每年5000万元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投入,引导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

以可持续理念引领区域转型提升,石景山区正全面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如今,实验区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长迅猛,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32.7%提高到2010年的55%。科技创新更加深入,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石景山区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荣获“中国改革十大低碳示范单位”称号。空气质量连续5年持续改善,到2010年,达标天数已达到247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6%,城市环境卫生综合考评保持全市领先位置。

与此同时,石景山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商务服务、现代金融、旅游休闲5大主导产业,稳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CRD特色产业体系。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石景山区全力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依托西山汇新媒体产业基地、国际创意谷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等一批生态建设项目,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针对首钢新区的建设,石景山区建立起和首钢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石景山区新首钢投资服务中心的作用,完善支持首钢配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加速打造战略转型新支柱

中关村石景山园作为石景山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产业特色鲜明,园区企业主体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是文化创意企业,成为中关村“一区十园”中的文化创意特色园,初步形成了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

随着以数字娱乐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风生水起,如今,石景山区正在全力打造“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区”的品牌形象,中国动漫游戏城在稳步建设当中。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石景山区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纵深发展,重点推进新能源高端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电子信息产业。促进现代金融、旅游休闲、商务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3

达拉特旗曾是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最大、最具发展活力、最为繁华富裕的地区,在旗域经济发展中创造过许多第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受国家战略、资源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达拉特旗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实力相对滞后。2011年,达拉特旗经济总量仅占鄂尔多斯市的12.5%,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7.6%,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8.8%。作为鄂尔多斯市北窗口的达拉特旗,与包头市隔河相望,城乡面貌反差巨大。支持达拉特旗加快发展,既是达拉特旗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鄂尔多斯市总体发展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达拉特旗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有基础、有优势、有机遇。达拉特旗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是鄂尔多斯距离大市场最近的旗区,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境内210国道、包茂高速、包西铁路纵贯南北,正在建设的沿河铁路、高等级公路横穿东西,距离包头机场不到25公里,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达拉特旗煤炭、水资源富集,探明煤炭储量100亿吨,黄河过境178公里,具备水煤组合、发展能源化工的独特优势;达拉特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沿河黄灌区53万亩,占全市水浇地的56.4%,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条件非常优越。达拉特旗处于沿河经济带、呼包鄂城市群等经济区域的交错重叠处,几大战略在达拉特旗聚焦,为巩固提升达拉特旗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带来了重大机遇。这些年,全旗上下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着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工业项目建设,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将达拉特旗确定为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这是继鄂前旗城乡统筹试点、杭锦旗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实践创新,是为加快达拉特旗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达拉特旗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出的重要决策。

二、以产业振兴和城市重构推动达拉特旗跨越式发展

达拉特旗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化和新农村新牧区、民生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着力点,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为突破口,推动达拉特旗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沿黄现代化工业集聚区。达拉特旗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坚持工业化带动。要牢固树立工业立旗理念,加快资源开发,突出项目支撑、园区承载、基地带动、科技引领,着力培育发展煤电、煤化工、冶金、建材、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端主导、优势集聚、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依托树林召工业园区,全力推动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尽快形成5000万吨煤炭、650万千瓦电力装机、1000万吨铝及铝深加工、100条陶瓷生产线产能,建设自治区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冶金建材产业基地。以“双百亿”工程为抓手,打造大园区大企业,着力培育营业收入超百亿元、过千亿元的强企方阵,培育一批与大企业、大项目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加快推进三垧梁—福源泉—风水梁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努力把达拉特经济开发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备、产业特色鲜明、集聚能力突出的部级开发区,形成鄂尔多斯乃至沿黄地区最为强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大力度推进城市化,打造鄂尔多斯副中心城市。达拉特旗要在呼包鄂城市群发展中快速崛起,就必须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发展城市。当前,达拉特旗建设现代化城市开始起步,是十分关键的时刻。要真正建设一座能够承载鄂尔多斯人民长远发展愿景的百年之城。一要大手笔、大气魄规划设计。规划的眼光、气魄、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未来。要高度注重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学习借鉴包头规划建设经验,既要立足当前,着力建设好现在的鄂尔多斯副中心城市,更要谋划长远,规划好明天的黄河明珠城市,切实在城市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配备等规划设计上高起点、大手笔,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形成与包头融合互动、交相辉映的城市发展格局。二要大力度、大投入推动建设。围绕做大、做强、做美城市,大力度推进旧城改造,力争2至3年内完成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一个能够容纳50万人口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实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作支撑。要拓宽视野,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城市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搞活土地、金融要素,突破资金、项目瓶颈,以大投入推动大建设。三要大突破、大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市规模扩张与功能完善,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配套跟进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要把园区产业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发展,加快聚集商气、财气、人气。以发展高端酒店、休闲娱乐等生活业为重点,提升消费功能;加快发展物流、金融等生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努力使城市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优质平台。四要大改善、大提升品位形象。突出做好城市“绿”和“水”的文章,将黄河水引入城区,形成城市水系,完善绿地系统,着力打造绿色环抱、林水相依的生态格局,为群众创造绿色、优质、舒适的生活空间。深入挖掘历史文脉和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建设一批展示地方形象、体现时代气息、彰显人文底蕴的标志性工程和特色区块,塑造个性、体现特色、展示魅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以“七城联创”为载体,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让城市面貌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第三,大力度推进现代农牧业,打造现代化新农村示范区。充分发挥沿河地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空间开阔、连接城乡优势,按照“集中打造、连片推进”的思路,推广白泥井、恩格贝现代农牧业发展经验,率先完成沿河传统农牧业改造,着力提升农牧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沿河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集约化畜牧业,强化要素配套,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大品牌,真正把达拉特旗建设成为鄂尔多斯的绿色有机“米粮川”和呼包鄂绿色“菜篮子”基地。积极探索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农户加公司、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统筹城镇规划与农村牧区规划,以镇区和较大的村为中心,大力推进村庄整合,改变分散落后的面貌。对撤村并社中保留的村庄,要加快农牧民危旧房改造,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力争“十二五”期间消除土房、危房,从根本上改变农牧民居住条件。在沿河交通便捷的地方,集中规划建设居民新村,配套跟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把河滩分散居住的村民有序搬迁,将分散的土地改造成连片农田,既建设有现代化气息的新村庄,又发展大规模的现代农业基地。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 必由之路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是2006年,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这里先以开局以来几年做以简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形势良好

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国有一半左右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

二是政策落实比较好。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还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连带影响,及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

三是划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不少地区和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试点。全国有22个省区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各地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

三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四是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工夫不足。

五是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三)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面对新农村建设开局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当确立以下基本判断。

一是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转贴于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现代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展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和就业较快增加。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5

摘 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国上下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央多项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央连续五年发出关于农业的1号文件,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于新农村建设既要积极推进,又要注意防止各种偏差,确保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必由之路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是2006年,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这里先以开局以来几年做以简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形势良好

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国有一半左右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

二是政策落实比较好。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还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连带影响,及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

三是划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不少地区和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试点。全国有22个省区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各地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

三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四是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工夫不足。

五是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三)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面对新农村建设开局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当确立以下基本判断。

一是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现代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展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和就业较快增加。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6

一、新农村建设阶段出现的问题

一是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现代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展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和就业较快增加。

第三,加强农业设施基础建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备足后劲。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7

特征一:全面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目标的规定性。******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 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六个更加”从一般的规定性上清晰地规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生活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有一般就有具体。接着,******在报告中又具体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 目标内容。这就是经济上的“三个力”——经济力(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明显增强;政治上的“三个权益”——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上的“三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生 活上的“三个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个“三” 具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是由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总体达小康决定的。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 上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到2000年,全国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404亿元,折合10081亿美元,人均约850美元,超过了人均800美元 的目标,跨进了小康的门槛。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也必 须清醒地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所谓低水平 ,就是经济量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平衡,就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 距还不小。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完全达到。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 和更全面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 趋势明显扭转,发展水平比较均衡。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可见,“总体达小康”是 “全面建小康”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小康”是“总体达小康”的继起和发展。“全 面建小康”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源于“总体达小康”的历史前提。

特征二:重点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重点的规定性。******在十六大报告中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提出来,不仅提出了“三农 ”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了“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战略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全面建小康”的战略既讲全面推进,又讲重点突破,把“两点论 ”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又把握 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凸现了重点推进的战略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重点选择的“三农”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推进的特征是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农”国情决定的。所谓战略重点,就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主 攻方向或中心目标。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之内,当某些部门处于落后地位,成为整个 社会经济的薄弱环节时,它们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而,就会成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战 略重点选择得适当与否,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提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的重要判断 ,基本依据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三农”国情。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 。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平衡、不全面,差距主要在农村。具体看来,农民生 活水平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不少地方的农业生 产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条件差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我们说,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 其实,重中之重在农业、在农村、在农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 有全国的小康”。******同志也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 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 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见,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定位在 “三农”问题上,是在全面估量“三农”国情基础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作出的 实事求是的决策。可见,“全面建小康”的重点推进性特征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 农”的基本国情。

特征三:积极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任务的规定性。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 ,最关键的目标是要用大体20年时间,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 3000美元。过去20多年中,我国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到2020年再次实现GDP翻两番,同前一个“翻两番”意义 和要求截然不同。前一个“翻两番”是在GNP  2832亿美元,人均GNP  297美元的基础上 实现翻两番的;而后一个“翻两番”则是在GDP  10081亿美元,人均GDP  850美元的基础 上实现翻两番的。很显然,后一个“翻两番”难度加大了,这就要求后一个“翻两番” 必须是在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的经济增长,是综合兼顾经济指标、社会指标、 环境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积极推进的战略思维,是我们党在加快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又一个雄心壮志。

同积极推进的战略目标相适应,由战略目标的积极推进性所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和党建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均贯穿着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奋进精神。 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 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雄心勃勃 ,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 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 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组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跳起来摘 桃子”的,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文化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 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组文化建设和 改革的主要任务,其要求也很高,是积极推进的。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从来就是密不可 分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 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方面,十六大报告 提出了6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和健全 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 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斗争。这6方面的主要任务也是经过努力才 可以实现的主要任务,也是积极推进的。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项项 都闪烁着积极推进的思想光辉和积极进取的奋进精神。

战略依据——看战略任务所背靠的战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是 由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决定的。十六 大报告明确作出了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这是一个科学 的判断。在可以预见的20年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平与发展 的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国际环境保证。 从国内条件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内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供求关系发 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伴 随着国内条件的根本性变化,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到2002年底,GDP 达到10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6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0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 外汇储备26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有了强大的物质支持。总之,本世纪头20年“国际环境有利,国内条件具备”,是一个 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是面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党 的十六大提出了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全 面建小康”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来源于20年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

特征四:稳步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阶段的规定性。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根 据邓小平的提议,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到20世纪末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 ”的战略目标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在21世纪 中叶达到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出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在我们已经走完了前两步。10年走一步,10年又走一 步,20年走头两步,解决温饱问题和总体达小康,在整个“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可预见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是头两步,第三步则不同,50年走第三步,则是预期,是展望,是设 想。现在开始走第三步。面对第三步,必须把它具体化,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大完成了新“三步走”的战略设计,提出了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 立100年,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第二个10年和后30年的战略设想,这就是党的第三代 领导集体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中第一步的战略目标,1995年党的十 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的建设》已经进行了战略布署;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则 是新“三步走”中第二步的战略布署。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 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承上”,承接现代化发展 战略第一步、第二步战略步骤,“启下”,开启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战略步骤。正如 “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分阶段循序渐进稳定推进的战略特征一样,比照“三步走”设 计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同样体现了分阶段推进、循序推进和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8

特征一:全面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目标的规定性。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 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六个更加”从一般的规定性上清晰地规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生活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有一般就有具体。接着,江泽民在报告中又具体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 目标内容。这就是经济上的“三个力”——经济力(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明显增强;政治上的“三个权益”——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上的“三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生 活上的“三个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个“三” 具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是由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总体达小康决定的。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 上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到2000年,全国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404亿元,折合10081亿美元,人均约850美元,超过了人均800美元 的目标,跨进了小康的门槛。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也必 须清醒地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所谓低水平 ,就是经济量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平衡,就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 距还不小。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完全达到。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 和更全面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 趋势明显扭转,发展水平比较均衡。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可见,“总体达小康”是 “全面建小康”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小康”是“总体达小康”的继起和发展。“全 面建小康”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源于“总体达小康”的历史前提。

特征二:重点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重点的规定性。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提出来,不仅提出了“三农 ”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了“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战略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全面建小康”的战略既讲全面推进,又讲重点突破,把“两点论 ”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又把握 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凸现了重点推进的战略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重点选择的“三农”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推进的特征是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农”国情决定的。所谓战略重点,就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主 攻方向或中心目标。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之内,当某些部门处于落后地位,成为整个 社会经济的薄弱环节时,它们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而,就会成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战 略重点选择得适当与否,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提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的重要判断 ,基本依据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三农”国情。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 。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平衡、不全面,差距主要在农村。具体看来,农民生 活水平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不少地方的农业生 产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条件差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我们说,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 其实,重中之重在农业、在农村、在农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 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 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 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见,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定位在 “三农”问题上,是在全面估量“三农”国情基础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作出的 实事求是的决策。可见,“全面建小康”的重点推进性特征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 农”的基本国情。

特征三:积极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任务的规定性。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 ,最关键的目标是要用大体20年时间,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 3000美元。过去20多年中,我国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到2020年再次实现GDP翻两番,同前一个“翻两番”意义 和要求截然不同。前一个“翻两番”是在GNP 2832亿美元,人均GNP 297美元的基础上 实现翻两番的;而后一个“翻两番”则是在GDP 10081亿美元,人均GDP 850美元的基础 上实现翻两番的。很显然,后一个“翻两番”难度加大了,这就要求后一个“翻两番” 必须是在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的经济增长,是综合兼顾经济指标、社会指标、 环境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积极推进的战略思维,是我们党在加快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又一个雄心壮志。

同积极推进的战略目标相适应,由战略目标的积极推进性所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和党建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均贯穿着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奋进精神。 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 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雄心勃勃 ,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 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 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组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跳起来摘 桃子”的,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文化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 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组文化建设和 改革的主要任务,其要求也很高,是积极推进的。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从来就是密不可 分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 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方面,十六大报告 提出了6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和健全 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 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这6方面的主要任务也是经过努力才 可以实现的主要任务,也是积极推进的。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项项 都闪烁着积极推进的思想光辉和积极进取的奋进精神。 转贴于

战略依据——看战略任务所背靠的战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是 由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决定的。十六 大报告明确作出了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这是一个科学 的判断。在可以预见的20年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平与发展 的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国际环境保证。 从国内条件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内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供求关系发 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伴 随着国内条件的根本性变化,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到2002年底,GDP 达到10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6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0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 外汇储备26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有了强大的物质支持。总之,本世纪头20年“国际环境有利,国内条件具备”,是一个 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是面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党 的十六大提出了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全 面建小康”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来源于20年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

特征四:稳步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阶段的规定性。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根 据邓小平的提议,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到20世纪末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 ”的战略目标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在21世纪 中叶达到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出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在我们已经走完了前两步。10年走一步,10年又走一 步,20年走头两步,解决温饱问题和总体达小康,在整个“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可预见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是头两步,第三步则不同,50年走第三步,则是预期,是展望,是设 想。现在开始走第三步。面对第三步,必须把它具体化,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大完成了新“三步走”的战略设计,提出了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 立100年,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第二个10年和后30年的战略设想,这就是党的第三代 领导集体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中第一步的战略目标,1995年党的十 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的建设》已经进行了战略布署;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则 是新“三步走”中第二步的战略布署。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 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承上”,承接现代化发展 战略第一步、第二步战略步骤,“启下”,开启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战略步骤。正如 “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分阶段循序渐进稳定推进的战略特征一样,比照“三步走”设 计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同样体现了分阶段推进、循序推进和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