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作物市场前景8篇

时间:2023-06-19 09:25:03

农作物市场前景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1

观光农业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活方式改变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要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求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农村天地广阔,空气新鲜,自然环境优美,山村野趣浓厚,绿色食品多样,农事活动新奇,乡土文化丰富,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一种别具情趣的享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发展观光农业可以为城市人扩大观光旅游领域,学习和丰富农业知识,体验农民生活,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创造条件。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新异的农业景观和城市人扩大休闲旅游的强烈愿望相结合,形成了观光农业发展的客观背景。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加快观光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②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③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④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⑤开拓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

2观光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2.1观光农业的概念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1]。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2.2观光农业的特征

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所以它具有以下特征:

2.2.1生产性:具有农业生产的特点,可以提供绿色和特色农产品,满足人们物质需要。

2.2.2观赏性:是指具有观光功能的农作物、林草、花木和饲养动物等。通过观光活动,使游人获得绿色植物形、色、味等浓厚的大自然的意趣和丰富的观赏性。2.2.3娱乐性:指依赖某些作物或养殖动物区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供欣赏和取乐。

2.2.4参与性: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让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

2.2.5文化性:观光农业所涉及的动植物,均具有丰富的历史、经济、科学、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函,利用这些有趣意的文化知识,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光农业游览项目,增加农业文化知识。

2.2.6市场性:观光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的,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观光农业经营者必须有针对性的、按季节特点开设观光旅游项目,扩大游客来源。

3观光农业类型与功能

3.1观光农业类型按观光农业结构,可分为以下6类:

3.1.1观光种植业:指具有观光功能的现代化种植。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如引进优质蔬菜、绿色食品、高产瓜果、观赏花卉,组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自摘水果园、农俗园、农果品尝中心等。

3.1.2观光林业:指具有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林果园、绿色造型公园等。开发利用人工森林与自然森林所具有的多种旅游功能和观光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间场所。

3.1.3观光牧业:指具有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为游人提供观光和参与牧业生活的风趣和乐趣。如奶牛观光、草原放牧、马场比赛、猎场狩猎等各项活动。

3.1.4观光渔业:指利用滩涂、湖面、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展具有观光、参与功能的旅游项目,如参观捕鱼、驾驶鱼船、水中垂钓、品尝水鲜、参与捕捞活动等,还可以让游人学习养殖技术。

3.1.5观光副业: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过程,都可作为观光副业项目进行开发。如利用竹子、麦秸、玉米叶等编造的多种美术工艺品;南方利用椰子壳制作的、兼有实用和纪念用途的茶具,云南利用棕榈纺织的小人、脸普及玩具等,可以让游人观看艺人的精湛造艺或组织游人自己参加编织活动。

3.1.6观光生态农业:建立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彩的绿色保洁食品,为游人提供观赏和研究良好生产环境的场所,形成林果粮间作、农林牧结合、桑基鱼塘等农业生态景观,如珠江三角洲形成的桑、鱼、蔗互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景观典范[1]。

3.2观光农业功能

按照观光农业的功能,划分为以下7类:①观赏型观光农业;②品尝型观光农业;③购物型观光农业;④务农型(参与型)观光农业;⑤娱乐型观光农业;⑥疗养型观光农业;⑦度假型观光农业。在上述7种类型中,又可划分为若干个观光农业项目。

4观光农业发展特点

4.1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程

19世纪30年代欧州就已开始了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土地上搭起帐蓬野营,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旅游者骑马、钓鱼、参与农活,借此暂时离开繁华、喧闹、紧张的城市,在安静、清新的环境中生活一段,食用新鲜的粮食、蔬菜、水果,购买新鲜的农副产品。但是,这时还没有提出“观光农业”这一概念,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然而农业旅游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文化交流。也吸引了农场主和旅游开发者的视线,使他们认识到,如果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观光农业,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必会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大田景色的观看,代之以具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园内的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并相应地产生了专职从业人员,这标志着观光农业不仅从农业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而且找到了旅游业与农业共同发展、相互结合的交汇点,标志着新型交叉产业的产生。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又出现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3]。

4.2中国观光农业的发展

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中国地区景观差异大,农业资源异常丰富,农业景观新奇多样,这些都是促进观光农业发展的内因。近年来,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多样化、高层次的文化娱乐,回归大自然,向往田园之乐的愿望强烈。因而,广阔的客源市场和旅游需求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外因。9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农村条件的日益改善,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世界各国观光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触发了中国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在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仿效,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建阳县黄坨乡蛇园、东山县“海上新村”、“鲍鱼观尝村”;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傣族的民舍;广西柳州水乡观光农业区;安徽黄山市休宁县风凰山森林公园;山东枣庄石榴园;吉林净月坛人工林场;四川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海南亚珠庄园;河南周口市“傻瓜农业园”、睢阳县的绿雕公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等。这些农业观光基地大多项目独特,条件优越,即可观光游览,又可操作度假,还有许多农业节活动相辅,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观光农业基地。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特点是:①观光农业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农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森林浴、乡土文化欣赏等。目前由于农业观光区服务设施不完善,度假型和租赁型的观光农业项目自然偏少,观光农业仍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②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观光农业区往往靠近旅游景区或景点,观光农业的项目是旅游业项目的组成部分,旅游者通过观光农业可以获得丰富的农作体验和田园风光的享受。③观光农业多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区和大城市郊区,以及特色农业地区。随着旅游需求增强,为当地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5北京观光农业的发展

5.1观光农业的发展优势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太行山、燕山山脉自西向北环抱,山岭雄伟险峻,峡谷奇特幽深;永定河、潮白河水系纵贯京郊,河湖矿泉散布,溶洞瑰丽神秘,融南方山水和北国风光的雄壮于一体。气候上,北京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核桃、柿子、板栗、苹果、桃、梨、白杏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这些名特优传统品种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而且还为开发观光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北京市旅游市场广阔,旅游业发展十分兴旺,但观光旅游景点(区)多数为自然风景名胜和人文古迹,缺少反映大自然特色的观光旅游空间场所。因而在京郊发展观光农业不但有助于北京旅游业的多样化发展,而且对北京市农业的高效发展,京郊的环境美化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随着旅游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原有的旅游景点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旅游需求,在京郊开发观光农业景点(区),把游客引向郊野,使游客进入“农业大千世界”,既减轻了城市观光旅游区的压力,又开辟了新的旅游市场和领域;既满足了不同旅游消费层次的需求,又为北京实现高效农业开辟了一条特殊的有效途径。

5.2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郊区观光农业始于80年代后期,自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率先建立观光采摘果园以来,京郊各区、县观光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开发和形成了一些观光农业项目和景点,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目前,北京郊区共有观光农业景点(区)119个,年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获得经营性收入超亿元。目前,北京观光农业主要有以下6个类型:①农园观光型,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等为主,建立了教育农园、农业公园、市民农园或租赁农园等。②农园采摘型: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花圃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花)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③森林旅游型:以森林区优美的环境、洁净的空气,来吸引居民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度假、森林考察、避暑疗养等健身活动。④渔场垂钓型:利用水库、池塘、渔池等水体进行垂钓、驾船、滑艇、食水鲜和水上娱乐等内容的水域旅游活动,全市拥有专门垂钓的渔场面积已达万亩以上,可供四季全天垂钓的大型垂钓园约有50多个,经营垂钓的单位共400多家。⑤畜牧观赏狩猎型:利用牧场、养殖场、狩猎场、跑马场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乐趣。⑥乡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或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开设农家旅舍,建立乡村休闲民俗农庄,让游客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⑦综合观光型:在观光农业景区内设置多种项目,如北京昌平县下庄乡开展山区特色旅游项目—“亲情旅游到下庄”,既观农园寻田园风光,又乐民俗享乡野风情,同时还利用大杨山自然风景区搞红果采摘活动。

5.3观光农业的区域布局

根据北京市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特点,全市观光农业发展区域布局可以划分为3个圈层、8个地带(区)。

5.3.1三个圈层。①近郊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个区。这里交通方便,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农业以园艺农业和高档次果菜种植为主,观光农业应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作为主,可以重点发展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垂钓场及市民租赁农园等观光、体验农耕项目。②中郊平原区:包括大兴、通县、顺义、昌平4个区。这里是首都粮、菜及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河流穿行其间,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特征明显,应以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农业教育为主。③远郊山区:包括房山、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平谷6个山区县、区。这里自然景观优美,森林资源丰富,观光农业应以休闲疗养、农村文化体验、自然风景观光等为主。

5.3.28个地带(区)。①潮白河沿岸观光农业带:本地带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包括通州、顺义、怀柔、密云四县、区。这里是全市的粮食、蔬菜、畜牧生产基地,农业发达,水面宽广,发展观光农业潜力大,可以逐步发展成为瓜果采摘、农业观摩、民俗采风、农家生活体验、自然风景游览等功能多样化的大型观光农业基地。②永定河下游观光农业带:本地带位于北京市南部,包括大兴、房山2县、区。这里平原广阔,沿河沙地面积大,是全市的粮食、蔬菜、瓜果重要产地。西瓜种植、生态农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可以逐步发展成为瓜果观赏采摘、森林旅游、野生动物观赏及农家生活体验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观光基地。③小汤山观光农业区:本区位于昌平县中部。由于地热资源的独特优势,特种菜种植及特种水产养殖规模较大,水平较高,而且温泉疗养及垂钓对城市居民颇具吸引力,观光农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可以逐步发展成为多种观光农业项目密集区。④八达岭、十三陵观光农业区:本区位于昌平县北部和延庆县南部交界地区,紧靠八达岭长城和十三陵名胜旅游区,游客流量大,森林、草场、果树资源丰富,发展森林旅游和果品采摘观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俗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发展成为以旅游为主,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区。⑤慕田峪、云蒙山区:本区位于怀柔县中部。该地区森林资源和果树资源丰富,干果种植和虹鳟鱼养殖规模大,重点发展森林旅游、果品采摘、民俗旅游、虹鳟鱼垂钓等项目,可以逐步发展为具有民俗观光、森林浴健身、科考、避暑、度假和垂钓、品尝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观光农业区。⑥金海湖观光农业区:本区位于平谷县东部,湖水面大,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大桃生产独具特色,可以逐步发展成为水上旅游、观光桃园、桃果采摘、桃花欣赏等观光农业区。⑦十渡观光农业区:本区位于房山区西部,包括具有北方“桂林”的十渡风景区和称之北京“小西芷”的蒲洼山区。这里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流水养殖有一定规模,可以逐步发展成为流水养鱼垂钓、乡土民俗旅游、果品采摘、山区狩猎、野生动物观赏等观光农业区。⑧灵山、百花山、妙峰山观光农业区:本区位于门头沟区,这里灵山有全市独一的草甸景观,百花山花木种类繁多,妙峰山玖魂花种植历史久、规模大,可以逐步发展成为灵山牧场旅游、百花山观花旅游、妙峰山玖魂观光、采摘旅游等观光农业区。

6观光农业发展问题之讨论

观光农业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新型产业。目前,国内外对观光农业的研究仅限于资源开发、项目选择及客源引进等应用方面,对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方法研究较少。为此,作者对观光农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学习和吸收国外观光农业发展经验,现提出有关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看法,以供讨论。

6.1观光农业的性质

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产业的交叉性。观光农业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观光旅游功能,二是农业高效功能,三是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由于农业与自然有关,旅游业与市场有关,农村与人文有关,因而观光农业具有自然、人文和市场的一体化特征。观光农业由农业延伸而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观光农业不是遍地开花、处处发展,而是在具有观光农业条件、区位和接近旅游市场的地区才能获得发展。所以观光农业的发展更具有条件的限制性和地区的选择性,发展观光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因而成为当代农业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6.2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景观学是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最早的“景观”含义是地方风景或景色。在19世纪早期,“景观”的地理含义为“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一般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又称人文景观)。农业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重特征。它是在一定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下,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生物、技术措施,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综合体。农业景观学是农业科学和地理科学交叉的学科,是研究农业与其特定地点景观—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农业景观学着重研究景观的3个基本特征:一是结构;二是功能;三是变化。所以,发展观光农业要以农业景观学的理论为指导,重视农业景观的建设、改善和塑造,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观光和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6.3观光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根据观光农业的发展特征,观光农业的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观光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②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游合一的新型产业。③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观光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④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要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首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农业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2

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一)农产品流通信息的共享率低且传递不畅近年来,虽然农业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全国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基本上完成了联网或者搭建了企业网站平台,但是经过调查却发现,重复建设、信息分散、信息滞后、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内容质量低下、信息查询及获取不便等问题依旧存在。这就会造成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批发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进而致使我国的农产品流通只是被动接受市场自发性的调节。

(二)给予农民的信息服务力度不够目前,虽然涉农机构都搭建了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但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些信息网络平台在乡、村一级出现了断层,加之农村的信息化团队尚未切实建立健全,还不能对农产品市场的交易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统计、综合分析和及时等工作,造成所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严重滞后且质量较低,不能切实有效地起到市场信息应有的指导和服务功能,造成广大农民获得信息的难度和成本升高而实际效果却下降。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掌握信息较少、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难以很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对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筛选能力不足。因此,无论是所做的决策还是农产品的流通都有很大的盲从性,盲目跟风的现象还是时常发生。

(三)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不足且农产品流通渠道有限原本应该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在现实中却难以切实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角色。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是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生产,统一组织程度低,而分散、细小的生产模式也限制了农产品的交易方式。另外,农民的观念素质、经营理念和经济实力也都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所需“成熟市场主体”的要求,因此,农民_般很难与产品销售区域构建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进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另外,农民在准确获取市场信息、有效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标准并得到相应指导等方面也都存在一系列的难题,这导致了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信息阻断现象的产生。不成熟的市场主体以及有限的产品销售渠道很难承担和消化无限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就使农产品的销售陷进“因规模小而销售难,因销售难而无法增加规模”的恶性循环中。

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分析

(一)电子广告模式电子广告模式是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的初级模式,是一种为农产品企业进行网络宣传,强化其广告效应,为农产品实物交易提供服务而不进行实际交易的模式。该模式具有覆盖面广、广告时效性长、实现方式灵活、互动性强、制作简单、费用低廉等优点。但这种模式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进行网站的建设和曰常管理、维护,因此,对参与者有很大的限制,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产品企业才能参与,并不适合我国农产品市场参与者的主体普通农户,另外,这种模式受到百度、谷歌等大量搜索引擎的挤压,自身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发展前景很不乐观。

(二)网络直销模式优点是能给买卖的双方都带来较好的收益。卖方的收益主要体现在推销和广告投入的费用下降,在维护好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有效打通网上销售渠道,以较低的成本打开新的市场。买方的收益主要表现在可以获得详细的商品信息、实惠的价格、便捷的购物、多样的选择等方面。这种模式下也有一些不利因素:一是该模式一般为卖方驱动,对买方来讲,交易的安全性、便捷性以及购物过程中产品的可选择性等都是由卖方来控制,这就使得该模式下不能有效代表交易双方的利益;二是宏观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用户对网购的偏好情况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流通模式的发展。因此,综上而言,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模式的投入成本较高,对于广大的普通农户来说,一般很难负担的起,另外这一模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后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优势,而目前我国分散性大、规模较小的普通农户根本不具备这一条件,只能依靠有规模、有实力的大企业才能很好地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再者,仓储物流、网络支付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也是普通农户无法解决的。因此,这种模式目前并不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不适合广大农户参与。

(三)网络信息平台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以专业化媒介的身份为平台用户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政策和客户等方面的信息。优点是有效降低了农产品企业捜集相关信息的成本,且因参与用户众多,客观上分担、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这种模式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得到了一些市场参与者认可和使用。这种模式只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的网上交易提供信息服务,并不进行具体的农产品销售,实际的交易都是在线下开展的。但这种模式也有不足,它仅仅实现了信息流的高效传递和畅通,而缺失了与之配套的物流和资金流,未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有效统一起来形成“三流合一”,这使普通农户在使用该平台时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物流和资金流,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模式的便捷性,发展前景不好。

(四)电子交易市场模式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市场模式是指由农产品中介机构搭建电子交易市场平台,只负责平台的运营管理和曰常维护,并为农产品企业和农户提供各种电子交易或增值服务,而自身却不参与网上交易的模式。这种模式涉及到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交易主体可以是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农产品的批发、零售企业,同时也可以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市场模式中一个完整的交易流程包括:商流一物流一资金流一物流。该模式是整个价值链优化的内在要求,主要运用网络专业化的分工来得以实现。该模式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行业性,主要体现在作为行业供应系统聚集平台,价值链条上的各方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易,这不仅能有效拓宽流通渠道,对于价值链条上的所有相关企业而言,也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供货方(或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另外,由于该模式既可是卖方驱动型,也可以是买方拉动型,因此,其服务客户类型的基本不受限制,相关农产品企业可充分利用该模式节省捜索和交易的成本,同时在平台上可接触更多的供应商和采购商;而农产品供应商也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得到更多的客户群,从而拓宽销售渠道。这种模式市场规模很大,发展前景广阔,但进入的门槛却很低,普通的参与者既不用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不需要过多的投入,操作流程和管理维护简洁易懂。综上而言,这种模式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利于推动中小农业企业和农户的积极参与。

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建立和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充分发挥其积极导向作用将电子商务环境充分应用于农产品的流通过程,需要依托一定的信息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它也需要诸如信息网络、市场经济和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等多种繁杂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要做到这些,仅依靠农户和企业的力量明显是不足的,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整体规划和引导全局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要制定并施行利于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搭建和发展的优惠政策,尽量减少甚至消除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障碍、明确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策略和必要的政策支持、提供良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环境。要想让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具有一定的品牌化和标准化特色,只能在政府部门的支持、推动下,大力推进相应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工作进程,进而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电子商务品牌发展和产品营销策略,使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小规模、大群体”是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普遍特征,具体体现为参与主体的种类繁多、分散性强、层级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等。因此,应积极构建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的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的流通网络,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将原本比较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机连接起来。这些农业合作组织一般都比较了解农村市场和农户的需求,当前应以此为依托,逐渐将其转变为农村最大的农产品流通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利用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平台收集和推送各种农产品实时供求信息,并综合运用多种网络资源平台,形成一个由上而下并全面覆盖农村的完善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促进农产品市场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参与者实现广泛的信息交流,最终推动农产品交易流通模式的根本变革。

(三)加大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训力度农户的积极参与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能够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但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其受教育程度一般较低,难以很好地运用电子商务流通平台开展营销活动。因此,我国当前应当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方案,积极培养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掌握必须的理论技术知识、熟悉网络营销策略的新型农民。经过培养的新型农民应能够深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电子商务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熟悉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操作使用,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所需要的各类信息资源,并能在相关的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上进行相应的农产品交易。政府部门应积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制定并施行相关的优惠政策,并大力引导大学生下乡,有效开展电子商务的示范和推广活动,进而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3

关键词:美国;城市农业;生态景观;可持续

1我国城市农业生态景观的建设进程

随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和农业景观的发展,休闲农业景观融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城市农业景观是将农作物(如果蔬、稻麦等作物)作为城市的绿色形态基础形成自然景观,还原农村的田园景观、特色农业示范园等形式,与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习俗结合,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参与、娱乐健身等多种体验式活动,实现城乡景观的自然过渡,平衡地域之间的生态环境差别。城市休闲农业景观是城市田园综合体的载体,是支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发展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一大措施,集循环农业、创新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模式,能够让农村和城市居民受益颇丰。

2美国城市农业生态景观

(1)规划背景。美国较早提出农业景观的概念最初关注的焦点是为了解决工业化对城市的污染,提出将城市和农村田园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在19世纪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出应该逐渐消除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界限,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麦克哈格教授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指出“设计要将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乡村有机得结合起来”,霍华德、凯文•林奇、麦克哈格等人的思想影响了现代欧洲城市将农业景观引进城市景观的思潮。在另一方面,农作物作为适应性、生活补给能力较强的作物,其在经济匮乏的年代其优化生活功能成为栽种绿色植物时的首选,在资源再生和保护、生态疗养、绿色建筑、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显著,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农业景观的发展。(2)美国农业景观的特点。①以土地形态划分农业景观。休闲农业景观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观赏游憩的功能,依据不同的地形形态特征,建立合理的农业景观体系。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构成农业景观的3种基本结构单元,针对不同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组合演绎,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法产生了合理的农业景观状态,在基质的基础之上,几个较为大型的农业斑块之间串联其他小斑块是最优的形态组合。②创意多样的农业景观形式。美国是最早创意农业景观的国家,是在农业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上形成的多样的农业形式。例如农田迷宫是景观创意趣味的典型之一,对农田植物进行有意识的修剪和塑造建成迷宫的形状,其新奇有趣的造型吸引市民和游客的亲身体验的游乐心理。③鼓励民众参与体验的景观机制。美国政府也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手段促进民众的积极体验。将农业的经济收益和民众的身心健康相联系,比如在居民社区中引入农业景观植物,实现互利共赢的销售活动,强调城市居民和乡村村民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实现农业景观植物和经济的双赢,共同投资的城市农产品景观园地,鼓励了人们休闲假日参与劳动体验,同时享受愉悦的农业景观感知体验。

3启示

(1)保留和尊重场地的原真性和风土人情。在吸取国外农业景观的先进理念的同时,依据规划场地的地理环境特性差异、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气候等采用合理的基础建设技术,结合既有的场地建设,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将农作物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结合考虑,农业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尊重场地和人情的差异才能展现出原汁原味的风土景观。(2)转变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和审美方式。在城市中创建和发展农业景观,需要改变人们对农业的固有的认知观念,农作物是集观赏性、审美、调节气候于一体的多功能植物景观,它不仅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功能,而且它经济方面的功能甚至要高于单一的观赏性植物。改变以观赏性花草为景观植物的固步自封思维。农业植物在营造景观上具有独有的优势,比如我国多地区创建的应景季节性景观“油菜花节”、“桃花节”等农业节日,参与者可以收获美好的视觉体验和丰收乐趣。能够让快节奏下生活的人们体会到田园情趣,发现农田之乐。(3)完善农业生态景观管理信息化建设。我国目前对于农业景观有大量的文献资源,可对于生态景观量化信息的记录却很少,缺乏实质性的可操作性依据,不仅应该搜集城市各项基本农作物和设施信息,其他各行业的设施信息和农产品观测信息同样必要,综合已有的各规划和已建成的信息,查漏补缺,综合整理分析,对其进行消化、储存,做出最大限度的利用。在发展信息化的农业生态景观,对场地各项指标运用科学管理措施,达到最优的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对美国成功的农业景观管理思路、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引发对我国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中农业景观的思考,调动人们对营造新型农业景观的认知和积极性,依据城市规划地的实际状况,尊重场地的原真性,提高信息化的农业景观建设等都是建设农业景观城市不可缺少的条件,合理分析场景的现状,运用正确的景观理论作指导,才能确保城市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都市;规划;凤泉区

中图分类号:F590.75;TU985.12+8(614F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570-0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公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作为重要的旅游经营模式之一的都市休闲农业也受到了公众的普遍喜爱[1]。都市休闲农业是把城区与郊区、农业与旅游、各类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农业,其主要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市民前来观光、体会、娱乐、休息等;具有改善生态、高效生产、观光休闲、餐饮度假、文化体验、活动参与、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与特征[2],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该园区现状已纳入建设用地规划农田;项目区定位是都市休闲农业园区。园区东临新中大道、北临区府路、西面是新乡市化纤厂,总面积8.2 hm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1 园区开发SWOT分析

1.1 优势

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紧邻新乡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新乡市是中原经济区内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较为发达,市区人口有100万。良好的城市基础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客源市场。项目区所在的凤泉区为新乡市的风景旅游区,规划面积为12 km2的新凤泉湖风景旅游区位于园区南300 m处,旅游区的建设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园区周边基础建设齐备,交通便利,给水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电力与通信设施基础较好。而且新乡市目前还没有成规模的都市农业园区,园区不存在同类竞争。园区场地现为农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1.2 劣势

园区的西侧为新乡市化纤厂,属于中度污染企业。厂区排放的有害气体对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新乡市化纤厂先后进行了环境保护治理,增添了先进的环保生产设备和污染处理装置,使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工厂景观对园区景观仍然会造成一定的视觉影响,需要进行遮档。尽管园区地势平坦,适合种植,但是缺少地形的起伏变化,使景观显得平淡,需要根据景观建设要求进行改造。

1.3 机遇

2006年3月,《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增加农民收入”内容中第一次提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鼓励改变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鼓励并支持发展观光农业。为此,郑州市专门出台了《强力推进城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用以指导都市农业规划,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农业观光休闲需求。新乡市政府在《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国务院于2011年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3]建设将极大地促进河南省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都为园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4 威胁

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园区发展的前提[4],因此,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游客的消费潜力,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项目建设资金是园区顺利开发的保障,资金筹集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合理分配投资收益,从而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激发投资热情。都市休闲农业园区以有机、绿色和高效农业为目标,在生产设施、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上都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园区的健康发展还需要高效管理,并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上不到位会使园区的发展受到拖累。园区要通过加强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食品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联合来解决智力支持难题。

2 规划原则

2.1 生态保护原则

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位于新乡市规划区内,将会纳入新乡市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因此园区的建设应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相一致,在建设中除了满足观光农业的要求外,还应发挥城市生态保护的功能。

2.2 复合功能原则

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集生产、休闲、餐饮、自种体验、采摘、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走复合功能的道路,以满足城市公众多样化的休闲游憩需求[5]。

2.3 市场导向原则

目前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主要是优质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品牌、绿色旅游品牌、餐饮特色品牌、文化品牌以及反映农耕文化[6]、民族风情、田园文化、乡村风貌、农事民俗等人文景观文化范畴[7,8];必要时应向商务会议、康体运动、文化展示等方面进行延伸。

3 规划设计

根据市场定位、农业生产和景观特色要求,园区划分为设施农业区、市民菜园活动区、果园采摘区、休闲垂钓区和特色餐饮区(图1、图2)。

3.1 功能分区

3.1.1 设施农业区 设施农业区主要从事设施蔬菜的生产,以农业部颁布的《蔬菜标准园》[9]为指导,进行蔬菜示范种植。逐步建设蔬菜生产设施、管理用房和冷库,选择优良蔬菜品种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GAP认证的生产,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蔬菜产品的营销采用供应本地高档宾馆和超市为主、游客购买为辅的模式。

3.1.2 市民菜园活动区 市民菜园活动区主要是为了使市民能够切实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集“休闲、劳作、收获和科普”于一体,是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市民每年缴纳一定的认种费用后,就可获得18 m2菜地。管理上采用园区管理加市民自理的方式,管理者为认种者提供农具、种子、肥料,并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通过在认种的菜地耕种、收摘亲手种植的新鲜蔬菜,锻炼身体,享受丰收的喜悦,让市民们增长农耕知识和种菜技术。

3.1.3 果园采摘区 果园采摘区主要在露地种植桃、樱桃、葡萄等果树,供游客进行采摘。选用名优果树品种,实施绿色无公害管理。果园采用行间套种,进行立体种植,下层种植紫花苜蓿、红薯、花生、辣椒等作物。平时散养鸡、鸭、鹅等禽类,既可以节省养殖场地,又可以除草施肥,还可以形成“果满枝头,鸡鸭满园”的农耕景象。同时,将“绿色”禽蛋产品推向市场,也是一种园区宣传的手段。

3.1.4 休闲垂钓区 休闲垂钓区临近特色餐饮区,可形成“赏翠荷、品美食、休闲垂钓”的特色,主要提供观鱼、嬉水、垂钓、观光等休闲方式。规划设计休闲垂钓长廊、亲水平台、亭廊栈道等垂钓设施。组织开展钓鱼赛事,提供优质垂钓服务,垂钓中心提供鱼竿出租,有各类鱼饵出售,在垂钓池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提供与垂钓相关的人性化服务。

3.1.5 特色餐饮区 新乡市的长垣县餐饮历史悠久,特色美食名扬天下,被誉为“厨师之乡”,长垣烹饪技艺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碗、油旋等被列为新乡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这些优秀的地方特色资源建立特色餐饮区,主要汇集河南省各地的名优特色小吃,其中以原阳特色美食为主打。相应地设计有生态餐厅和地方老字号街区,并在特色餐饮区规划一处水景,优化就餐环境。

3.2 空间布局

空间的整体布局旷奥相济,开合有致,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地融于一体。通过流线型设计来组织、引导人们的视线。园内不断变化的游憩线路和公共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视觉景观观赏范围,设计时通过视觉范围的收放变化使各个区域的景观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生动的画卷。

3.3 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能营造出瓜果飘香、红满枝头的丰收景象,所以园区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桃园、樱桃园、柿子园、梨园、葡萄园等小园区。园区的景观绿化根据主题特色,多采用本地乡土树种,在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季相和色彩等自然美的同时,结合水体、建筑、地形进行合理配置,使园区四季芬芳、清新淡雅;做到全方位多种类绿化,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乔灌木植物与藤本植物、水生植物与草本花卉以及地被植物等合理配置、疏密相间,使四季植物皆有景可观。

3.4 设施规划

建筑设计突出田园风格,以木石结构为主,采用大坡顶来取得与环境的协调。为了增加景观观赏面,立面采用大面积落地玻璃,塑造内外统一的优质就餐环境。道路由主干道和游步道两级组成,主干道采用彩色沥青路面,游步道采用青石材料铺垫,道路线形流畅,移步换景,时时形成良好的对景。园区给水主要是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通过管网和市政供水管网直接联通,建设遍布全园的自动喷灌系统;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排放和污水排放等子系统;通过改造地形,将全园雨水汇集到垂钓池内,并对水量及时进行补给,污水则直接排放至市政排水管网内。

3.5 夜景规划

都市休闲农业园的夜间游览需求高。园区夜景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高柱式庭院灯,主要分布在主干道路、游步道以及休闲小广场范围;②景观照明,包括园区入口和主要建筑的轮廓照明、建筑小品和景观树木的投射照明等;③安全照明,主要分布在台阶及坡道等处,提供补光照明;④水景照明,垂钓区水系的四周设置水下投光灯,打造优美的水景。灯具尽量采用LED灯以节省能源。

参考文献:

[1] 刘喜波,郭 伟,李建东,等.凡河都市农业区功能定位与规划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4):483-484.

[2] 邓键剑,范俊芳.湖南休闲农业园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分类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2):16-19.

[3] 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州学刊,2011(3):73-76.

[4] 孙娴娴.湖州太湖“渔人码头”休闲渔业旅游改造项目的SWOT分析和市场定位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1(4):110-112.

[5] 孙晓刚,郝立群,万 友,等.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920-1924.

[6] 徐筱婷,王金瑾.生产性景观演化的动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2):141-143.

[7] 孙白露,朱启臻.试论中国农业文化的价值及保护[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173-177,182.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5

江门市杰士养生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江门市杜阮松园凤山,由广东杰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3年投资建设。目前企业经营的蔬果有盆景番茄、草莓、紫椒、彩椒、生菜、西葫芦等20多种,产品培植与养护走精品路线,绿色、生态、健康、养生为其品牌理念。销售方式以会员制为主,为会员提供个性化定制与服务,同时提供高档星级酒店的蔬菜配送,其市场目标目前定位为探索高端市场需求、稳定拓展会员群体、坚定精尖产品培育、打开养生市场品牌。另外,“养生谷”还配套建设了休闲游泳池、篮球场等设施。

一、“养生谷”优势条件与市场潜力

(一)位于高档小区集中地

“养生谷”地理位置良好,居于高档小区集中地。其中,驾车至福泉新、御景豪苑、五邑碧桂园等别墅小区五分钟即可抵达,至灏景园、瑶村小苑、越秀・星汇名庭、五邑锦绣豪庭、海逸城邦等别墅或高档住宅小区,15分钟内也可抵达。有利于实施开拓高端会员市场的营销推广策略。

(二)周边旅游资源丰富

“养生谷”周边旅游资源丰富,面向风光秀丽的席帽山,邻近大西坑风景旅游区,周围还分布有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凤飞云风景旅游区等景点。2014年底江门市启动席帽山公园建设项目,总占地约86.5公顷,山脉总面积1万多亩,水面面积380亩,以体现“山高望远”为特色,按“四季各异”的特色打造林体,未来将成为又一生态郊野公园。大西坑风景旅游区景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被誉为另一个“市肺”;景区内植物种类繁多,还有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拟与白水带、公坑寺联合开发,共同申报部级森林公园。

(三)具有良好可进入性

“养生谷”区位优越,道路通达性高。起点福泉路正在升级改造,将实现双向6车道通行,而与之相连的城市内部主干道――北环路升级工程,预计实现80米宽道路、双向12车道,将成为市区车道最多的城市快速道路之一,两项工程均预计2017年底完工。届时将实现整个城区产品与服务的快速传递。

同时,“养生谷”毗邻杜阮北高速入口,5分钟内即可到达;距离江门市主要交通节点――江门市汽车总站仅10分钟车程,外延性强,可顺利接纳省内外游人和客户。

(四)政策优势

《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4大重点之一,根据江门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江门将“撮合”农业与旅游业联姻,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继“碉楼、海岛、温泉、生态”之后的第五大旅游品牌。2015年3月江门乡村旅游文化节启动,以打造“醉美江门100村”为目标开展乡村旅游十、百、千工程,打造10个乡村旅游示范镇、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0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经营户),以推动江门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二、“养生谷”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建议

(一)坚持“养生”理念,做强“休闲养生农业”品牌

如今在人们物质日益富裕的同时,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对修身养心、延年益寿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寻找一个适宜休闲养生的地方去旅游、度假、休闲、颐养身心,已经成为时代热点,所以“养生谷”可坚持“养生”理念,将“休闲养生农业”品牌做大做强。

给游人提供完美田园养生新体验,实现健康休闲生活,针对不同的职业人群,可以开设不同的养生园区,如养眼农业园区,园内种植具有强烈眼部保健功效的农作物,配合大面积多彩的田园景观和娱乐设施等;养脑农业园区,种植具有补脑健脑功效的农作物、鱼类,另设锻炼脑力的设备等;以此类推,开设养颜、养心、养生等专项农业园区。

(二)加强科普宣传,开发科教旅游项目

全面展示现代化农业设施、高新栽培技术、高效管理模式和独特的经营理念,开发科教旅游项目,寓教于乐,让游人在感到新鲜的同时了解农业,认识现代农业种植,掌握作物的栽培管理过程,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可以考虑建设种子墙,介绍物种的相关知识以及演变进化过程;将每一树种或每一个品种区域的旁边设立标示牌,标识名称和简介;展示传统和现代农业的劳作农用器具、农事活动和节气等,使游人在感受发达的现代农业同时,了解中国农业历史进程,达到推广农业知识的目的。

(三)开拓高端市场,开展旅游农耕体验

利用“养生谷”周边高档住宅小区的积聚优势,可以合约认购的方式,实现新鲜疏果的高端私人定制与配送,开展休闲体验式旅游农业。能够吃到绿色、环保的蔬菜瓜果,是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追求,习惯了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的人们,渴望享有恬静、悠然的农家田园生活。

(四)整合农业资源,提供体验式农居生活

规划增建简易的木屋农舍,与其他农业资源配合,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农村生活缩影呈现与覆盖,届时游客将可远离都市喧嚣,在“养生谷”参与农业耕作、农作物培育采摘、家禽养殖等,闲暇时可在林中漫步,在田间嬉戏,享受农家乐饮食,全方位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居生活。

(五)统一规划设计,纳入龙马里休闲村落建设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开始更多的选择前往距离较短且景色宜人或者乡土文化氛围浓郁的乡村来达到休闲的目的。龙马里休闲村落于2014年启动规划,该村落建设以天然生态村落的大背景为依托进行开发建设,实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事活动等,“养生谷”与龙马里村落可以进行捆绑式规划建设,将“养生谷”纳入龙马里休闲村落建设规划,资源共享,错位发展,最终将二者合体建成综合性更强、更具潜力和市场优势的乡村旅游资源地。

(六)以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为特色,拓展现代农业温室公园建设

“养生谷”是采用先进温室智能监控系统的现代农业,技术含量高,从功能设计和使用上,突出高科技含量;而现代农业由于克服了传统农业对气候、土壤、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可以实现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同时,种植方式、栽培模式均可实现多样化,如种植时可以园林风格进行设计,植物以立体种植、平面种植和人造景观种植相结合,将种植行为用景观形式表现;栽培时既有传统农业的土壤栽培,也有现代基质培、水培、喷雾培等,可以作为科研、科普、展示、休闲、观光的综合性场所。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6

关键词:观光农业 区域规划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性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观光农业,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地理区位优越

河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首都北京,东与天津毗连,周边与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山西五省接壤;是东北地区入关的必经之路;京广、京九铁路、107国道、京津高速公路纵横省区,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优势。

农业资源富饶

小麦、玉米仍是河北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但蔬菜、药材等特色种植成线连片,枣、桃、苹果、葡萄、梨、柿等各色果树围山绕路,成为花海果山,尤其坝上的坡状高原,让多彩的作物装扮得犹如一条条彩带飞舞。河北省林业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在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市尤成规模。动物养殖品种多、饲养量大、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养猪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养羊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市。另外,石家庄的无极、藁城,廊坊的三河、大厂,唐山滦南已成为部级养牛示范县(市)。张北坝上地区则以盛产“张北马”著名。渔业由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部分构成,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特别是唐山、沧州。淡水渔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唐山、保定最多。

区域特色突出

河北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构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众多河流使冀西山地地表形态千差万殊,南北纬度之差导致的巨大气候差异进一步强化了渐变但迥异的农业结构和区域文化,形成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已被列入河北省凉城旅游度假区的涞源县、围绕省会石家庄的众多名胜区和度假区、临城县溶洞和涉县娲皇宫等。悠久的历史又给河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省现有古遗址、古建筑群落300多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居全国之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此外还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很不平衡。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自发形成、传统自然阶段,既缺少有效的开发利用,更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亟需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笔者认为,河北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认真分析市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方便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市场定位 从功能上看,河北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的是以观赏、品尝、习作、休闲、度假、受教育为主的服务。因此,市场定位是:以省内各市及京津市场为主,以省外及国际市场为辅。第一目标市场是省内各市及北京、天津两市的游客;河北周边省市游客为第二目标市场;其它省市和国外游客为第三目标市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一、二级目标市场,中远期应逐步向三级目标市场拓宽。从消费群体看,以机关干部群体、大中小学生群体、妇女儿童群体、老年人群体为主,围绕这些消费群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变潜在市场机会为现实市场机会。

发展前景 河北省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河北省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厂、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观光农业客源市场主要面对那些不了解农业生产和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仅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4个城市人口就约为400多万人,其潜在客源市场较大。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来华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与日俱增,临近京、津两市的优越位置,使河北能够占有广阔的海内外、省内外现实和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可见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发展模式

总体来说,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基于自然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地区区位环境优美,分布于自然风景点(区)周围,可借助于原有的旅游业基础向外延拓展,其目标市场可辐射多个大中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可在风景点周围根据资源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利用特有的环境和风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如在保定易县凉城旅游度假区、石家庄市周边县抱犊寨、龙凤湖、苍岩山、五岳寨和嶂石岩等风景点附近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张家口崇礼在怀抱冬日雪场的白桦林、承载长城的空中花园及干枝梅簇拥的万亩松林等在现有基础上科学规划、深入开发。建设风景林、草场和发展干鲜果品生产等,扩大现有基础,实现规模经营,推动旅游开发。

基于农业产业的观光型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可在原有农、林、牧、副、渔产业发达基础上拓展旅游业,其目标市场可瞄向近邻一个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有五种类型:农园采摘型,如顺平万亩桃园、涿鹿万亩葡萄种植园;科技农园型,如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区、保定昌利农业科技示范园;森林旅游型,如阜平县山场、灵寿县五岳寨原始森林公园和位于鹿泉市封龙山麓西山森林公园;观光渔业型,如保定市安新县白洋淀水域;观光牧业型,如张家口坝上地区牧业资源。

基于人文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地区区位多见名胜古迹,民俗民风浓厚,具有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其目标市场为异地的消费群,该模式可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休闲度假方式即“农家乐”。如白洋淀的张嘎村农舍旅游,狼牙山下农家游等。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开发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

随着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才能使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针对城市三口之家可推出“欢乐家庭农家度假旅游”;针对城市青少年可推出“农村知识修学游”;针对曾经插过队、下过乡现已回城生活的当年知青,可推出“忆峥嵘岁月游”等。

品牌策略: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

河北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和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河北的农业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促销策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

准确市场定位 国内旅游要立足京津及周边市场,同时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内陆省份客源市场。要十分重视和组织好假日旅游,搞好“河北人游河北”活动,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国际旅游要坚持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及常驻京津外宾市场。

强化促销意识 紧密结合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组织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活动,努力提高河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优化市场促销机制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内外促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部门协作促销与区域联合促销相结合,综合性促销与专题性促销相结合。国内市场促销要鼓励开展片区间的联合促销。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旅游宣传的财力支持,保证旅游整体宣传和重点活动的开展。国际市场要搞好省域合作,特别要搞好与京津两市的区域联合促销,互补互促,共同发展。

完善和创新促销手段 针对不同市场设计制作各类宣传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甚至可邀请海内外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海外媒体来河北实地考察或采访。要利用包机、专列、游船等运作方式,更多地招徕游客。组织好国际、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的展示工作,切实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

2.鲁怀坤.观光农业及其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2

3.路丽等.太行山丘陵区观光农业区域规划与发展模式构想 ―以河北省为例.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7

关键词:观光农业区域规划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性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观光农业,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地理区位优越

河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首都北京,东与天津毗连,周边与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山西五省接壤;是东北地区入关的必经之路;京广、京九铁路、107国道、京津高速公路纵横省区,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优势。

农业资源富饶

小麦、玉米仍是河北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但蔬菜、药材等特色种植成线连片,枣、桃、苹果、葡萄、梨、柿等各色果树围山绕路,成为花海果山,尤其坝上的坡状高原,让多彩的作物装扮得犹如一条条彩带飞舞。河北省林业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在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市尤成规模。动物养殖品种多、饲养量大、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养猪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养羊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市。另外,石家庄的无极、藁城,廊坊的三河、大厂,唐山滦南已成为部级养牛示范县(市)。张北坝上地区则以盛产“张北马”著名。渔业由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部分构成,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特别是唐山、沧州。淡水渔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唐山、保定最多。

区域特色突出

河北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构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众多河流使冀西山地地表形态千差万殊,南北纬度之差导致的巨大气候差异进一步强化了渐变但迥异的农业结构和区域文化,形成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已被列入河北省凉城旅游度假区的涞源县、围绕省会石家庄的众多名胜区和度假区、临城县溶洞和涉县娲皇宫等。悠久的历史又给河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省现有古遗址、古建筑群落300多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居全国之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此外还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很不平衡。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自发形成、传统自然阶段,既缺少有效的开发利用,更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亟需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笔者认为,河北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认真分析市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方便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市场定位从功能上看,河北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的是以观赏、品尝、习作、休闲、度假、受教育为主的服务。因此,市场定位是:以省内各市及京津市场为主,以省外及国际市场为辅。第一目标市场是省内各市及北京、天津两市的游客;河北周边省市游客为第二目标市场;其它省市和国外游客为第三目标市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一、二级目标市场,中远期应逐步向三级目标市场拓宽。从消费群体看,以机关干部群体、大中小学生群体、妇女儿童群体、老年人群体为主,围绕这些消费群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变潜在市场机会为现实市场机会。

发展前景河北省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河北省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厂、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观光农业客源市场主要面对那些不了解农业生产和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仅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4个城市人口就约为400多万人,其潜在客源市场较大。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来华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与日俱增,临近京、津两市的优越位置,使河北能够占有广阔的海内外、省内外现实和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可见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发展模式

总体来说,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基于自然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环境优美,分布于自然风景点(区)周围,可借助于原有的旅游业基础向外延拓展,其目标市场可辐射多个大中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可在风景点周围根据资源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利用特有的环境和风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如在保定易县凉城旅游度假区、石家庄市周边县抱犊寨、龙凤湖、苍岩山、五岳寨和嶂石岩等风景点附近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张家口崇礼在怀抱冬日雪场的白桦林、承载长城的空中花园及干枝梅簇拥的万亩松林等在现有基础上科学规划、深入开发。建设风景林、草场和发展干鲜果品生产等,扩大现有基础,实现规模经营,推动旅游开发。

基于农业产业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可在原有农、林、牧、副、渔产业发达基础上拓展旅游业,其目标市场可瞄向近邻一个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有五种类型:农园采摘型,如顺平万亩桃园、涿鹿万亩葡萄种植园;科技农园型,如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区、保定昌利农业科技示范园;森林旅游型,如阜平县山场、灵寿县五岳寨原始森林公园和位于鹿泉市封龙山麓西山森林公园;观光渔业型,如保定市安新县白洋淀水域;观光牧业型,如张家口坝上地区牧业资源。

基于人文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多见名胜古迹,民俗民风浓厚,具有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其目标市场为异地的消费群,该模式可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休闲度假方式即“农家乐”。如白洋淀的张嘎村农舍旅游,狼牙山下农家游等。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开发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

随着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才能使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针对城市三口之家可推出“欢乐家庭农家度假旅游”;针对城市青少年可推出“农村知识修学游”;针对曾经插过队、下过乡现已回城生活的当年知青,可推出“忆峥嵘岁月游”等。

品牌策略: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

河北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和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河北的农业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促销策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

准确市场定位国内旅游要立足京津及周边市场,同时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内陆省份客源市场。要十分重视和组织好假日旅游,搞好“河北人游河北”活动,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国际旅游要坚持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及常驻京津外宾市场。

强化促销意识紧密结合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组织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活动,努力提高河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8

关键词:农作物景观;导入;价值;作用

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处于喧嚣和枯燥的闹市中,很难体验到自然生态的田园风光。这也使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厌倦,在他们看到淳朴的自然景观,无限延伸的农田,静静流淌的溪流以及随意点缀的树丛,这即在人们的心绪安宁和生理舒适之间达到了交融统一,从而不自觉地出现远离城市的美感。所以,生态农业观光、山水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农业在本质上属于物质资料的具体生产方式,其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它的美并不是指农业的本身,而是农业景观,即农业本身所展示出现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

随着现代大、中型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膨胀,大型城市的距点与距点之间逐渐缩小。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找到切入点并增加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怎样以创新的设计方法来促进城市绿化及增强公众对城市绿化的参与性;如何减低城市绿化成本、增加绿化的多样性、增加绿化覆盖率以提高城市品质。

一、 农作物景观的定义

农作物景观是指农业作物中可供观赏的作物。农作物获得的产品是植物本身利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不同在土地上组成独特的单元镶嵌,具有明显视觉特征;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与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位置,兼有经济价值、食用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农作物景观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农作物在景观水平上的实践活动。农作物景观设计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土地肥力”以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1]

二、在城市绿化中导入农作物景观

目前,中国所面临的耕地和城市之间的紧张程度越来越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导入农作物景观就实质而言是确保城市土地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城市范围在通常情况下为几百公里,其大大覆盖了农用土地,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农田转化为了住宅,这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进行农作物景观积极导入可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居住、并且能够实现食物持续化生产的模式。在农作物景观的导入过程中应确保其色彩统一、排列整齐,使其与城市设计以及建设保持一致。同时,很多温室可以生产食物,其产生的能量通过加热能够给市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方便人们进行享用的同时实现了景观体验价值。

三、现代城市中农作物景观的主要价值和作用

1.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农作物景观的积极效果

城市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进行压缩,导致耕地大幅减少,因此,在都市发展过程是否可以将农业发展与城市景观进行有效结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进行农业景观的导入能够采取有机耕作的方法,对害虫整体控制,对作物进行轮作、堆肥施用、覆盖栽培,其能够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把城市中废弃物当做肥料来使用到农作物中,确保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在导入过程中,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代替能源,但是应注意的是对先进技术依赖不能阻碍农作物景观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市空气的洁净,防止出现热岛效应,以确保生态城市的有效建设。在缓解城市人口的作物供给同时更多的提高农作物景观体验,这样能够使得公众参与性大大提高。在导入过程中还应实现文化资源的营造、发展农作物经济、积极开发旅游资源。结合农作物具有一定季节性的生理特性,应确保人们对季节性农作物的掌握和了解,此外还应减少农作物景观的单调性,实现植物景观种类的丰富多样性的体验。

2.农作物景观导入现代都市的主要价值

第一,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也就是所谓的生产性价值。在城市中我们能够发展利用率较低的空间,比如阳台、屋顶,这些区域实质上都能通过重新整合而获得新功能和价值,在对缝隙空间以及土地加大利用率的过程中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其在美学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农作物景观的重要作用就是对其美进行展示,这种景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持续性以及生产性的审美实体化方面,此外,还体现在其受欢迎和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形成了审美的完整模式。

第三,其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因为农作物是规律性的生长,所以能够使得城市活力不断增加。如果农作物景观得到妥善照顾,那么其就能精细的、优雅的的进行不断变化,并体现出色彩上的洁净,通过有意义形式进行美的发掘,在采用“色彩和线条所组合的纯粹形式”来进行美的欣赏时,线条的粗犷和颜色的精致统一与其范围和尺寸进行有机结合,呈现出现令人惊艳的形式美,以此来更好的带动城市未来景观发展,确保景观能够呈现出比较强烈的视觉效果。

第四,其在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农业景观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如果确保景观色彩绚丽、形成区域主题景观特色,那么能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第五,其在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吸引市民积极参与到农作物的生产创造过程中去,通过市民对植物不断了解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增强,让那些在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接触到乡土气息,以感受大自然的泥土芬芳,这具有很强的科普教育意义。此外,还能加强人们在景观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的意识,为景观的可持续、生态化、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六,其在食用方面具有一定价值。通过农作物景观的塑造,可以使得其收获季节加以食用,并且生产出种子,方便下次的种植,以此来确保绿化价值观的养成。

结束语

现代农业景观,是自然和人工有机创造而得出的,这就决定了农作物景观和自然景观在审美构成上具有相同的质域,但是其又体现不同的哲学原理。所谓农作物景观在构成上呈现出多样性,是农业生产、农业自然景观、生活场景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审美潜能。总而言之,在现代都市中进行农作物景观的导入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可行性,应充鼓励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将农作物景观导入现代都市展示了生产性植物在不失其作用的前提下是如何融入到城市空间的,为城市食用生产提供了探索性策略,通过开发低利用率和被忽视的场所提升了空间品质,降低了热岛效应,设计农作物景观参照乡村耕作的经验四季轮作的精心规划,四季轮回,色彩各异,此消彼长,空间亦不同,而换季时收割和播种也成为一道风景线,是未来景观设计城市绿化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仰辟.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8(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