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研课题的评价8篇

时间:2023-06-26 10:16:33

科研课题的评价

科研课题的评价篇1

[关键词]课题研究;答辩;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42-03

课题研究与答辩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确立科学的考评理念,制定科学的考评细则,规范课程研究与答辩的运行机制,是确保该考核方式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它在提高学员对国际政治经济及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关注度,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训练学员的政治思维,提升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研究与答辩在30分的形成性评估成绩中占到了15分,对学员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使它能更客观地反映学员平时学习的效果,探索科学化的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科学的考评理念: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基础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的科学化需要科学考评理念的指导。科学考评理念来源于先进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理念、知行育理念、创新型教育理念等都是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基础。

(一)坚持主体性教育理念

坚持主体性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员为本,通过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来牵引并组织课堂教学。在考核中,我们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人格,重建师生的角色地位,实现从以教员中心到以学员中心的转变,从简单划一型的考核评价向全面综合型的考核评价转变。通过考核,促进学员自主学习,加深学员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使其深刻感悟政治理论的魅力和实践价值。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方式,通过学员自主选题、拟纲、撰文、答辩,训练学员的政治思维,激发学员内在的学习动力与潜力;通过学员自主设计题目,自主开展研究、自主表达思想及自主展示成果,充分展示其个性。通过研究、答辩等环节,教员能及时、有效掌握学员学习情况并反馈学员,使学员进一步改进完善,真正做到以考促学。

(二)坚持知行育理念

坚持知行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把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统一起来,既注重对学员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学员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法制观念、历史观念及国际视野,增强学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考核中,不仅把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而且把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目的,强调通过考核提高学员的理论践行力、政治认同感、道德修养等各种能力。课题研究与答辩,要求学员围绕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选择研究题目,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进行阐释,撰写论文作为课题结题报告,以答辩的方式进行结题验收。学员既可以对理论问题进行思辨性研究,也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证性研究。这就使考核成为一个学习探究的过程,成为学员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理论现实问题、解决困惑的过程。教员作为引导者,把握着课题研究的方向,掌控着学员思想的动态,能指导学员正确地、科学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

(三)坚持创新性教育理念

坚持创新性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全要素的创新,优化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形成性考核评价中坚持创新,就是要实现考核评价理念、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内容及考核评价方法等的创新。课题研究与答辩,在考评理念上,要注重学员的可持续性发展。不管是研究环节的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还是答辩环节的主考与考生之间的互动,都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协商的氛围之下。评价结果是在评价主体、客体双方最大限度地认可的基础之上做出的。根据评价结果学员可以进一步改进学习,教员可以改进教学,实现教与学的效果最大化。在考评内容上,不仅注重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对学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化、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等的考查,实现对学员全面评价引导。在考评时间、空间上,更加有弹性,更加灵活。学员可以在充分准备后迎接答辩。这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潜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使学员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制定与实施科学的考评方案: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实践

在科学考评理念的指导下,制定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实施方案,明确考评目标、规范考评方法与考评细则,能使考核评价不断规范化、标准化。

(一)制定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实施方案

明确考评目标。根据党中央2005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将课题研究与答辩的评价目标分为四个子目标。在知识获取方面,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学”,是否准确掌握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把握当今世界战略态势及主要力量对比关系。在能力提升方面,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懂”,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在政治认同上,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信”,是否认同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能否深刻理解我军的强军目标,正确认识我军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及忧患意识。在理论践行上,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用”,是否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制定考评细则。课题研究与答辩占考试总成绩的15%。在开课之初,教员给学员提出若干选题方向,由学员自主拟制题目开展研究,教员全程指导,期末结课前以口试答辩的方式结项。为避免学员“搭便车”,要求学员4人一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

(二)课题研究与答辩考评方案的实施效果

学员学习自主性强了。实施科学化的考评方案后,学员开始主动思考如何选题、破题、解题,开始主动与教员沟通,探讨问题。学员选题时首先要确保准。准,就是属于课程的研究范畴,没有跑题。学员在开课第一周、在不熟悉课程内容体系的条件下,想选准题目并不容易。学员要想准确选题,必须提前看、自主研,吃透教材。这在一定程度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选题还要确保时代感强。这就要求学员必须关注现实,追踪热点、焦点动态,在大量收集、分析研判资料的基础上选择题目。2013级有几位学员曾选择“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我国的税收制度改革”作为题目,虽说这都是当下的热点问题,但并不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研究范畴,因此是无效选题。后来经教员多次引导后,学员选题变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影响”“香港占中事件浅析”。为了选好题,学员开始自觉研究教材内容体系,关注时事,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学员学习效果好了。课题研究与答辩,从选题、列提纲、撰写文章到答辩,教员与学员都会不断地沟通。每一次沟通既是学员对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汇报,也是教员对学员阶段性学习的考核与反馈。通过汇报――反馈机制,使学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比如,有一组学员的选题是“国际恐怖主义的现状、危害及应对措施”。选题初衷是因为2014年“伊斯兰国”制造了不少震惊世界的恐怖事件,这使他们对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问题很感兴趣。为了做好题目,学员上课时非常认真,特别是在教员讲到相关内容时,他们主动与教员交流,思考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对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影响等。而且,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学员对知识的关注度高了,听课更认真;与教员的共鸣多了,课堂气氛更好。

教员引导作用强起来了。实施课题研究与答辩的考评机制后,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员“主动灌”、学员“被动听”的情况,学员开始主动与教员沟通、探讨问题,课间提问的学员多了,教员对学员的引导也多,探究的学习氛围基本形成。教员不再是课堂上的孤独的讲授者,而是一个引导学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领路人了。

三、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对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实践的思考

在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困难与问题。同时,也深深感觉到,要想顺利推进、推广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方式,必须教、学、管协同作战。

(一)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实践需要实现小班化教学

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每个教学班少则八九十人,多则上百人。实行课题研究与答辩的考核方式后,教员工作量急剧增加。教员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对学员进行课题研究辅导。学员课题研究小组一般是4人一组,一个教学班大概有20个的课题小组。为保证课题研究质量,教员与学员要反复沟通,反复修改。而政治理论课并没有辅导答疑课。答疑时间只能由教员与学员队协调后自行安排。而军校学员的学习训练任务安排得很紧凑,教员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很难找出共同的时间来答疑。这无形中会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答辩环节也需要时间来保障。目前,100个左右学员的班级,需要3名教员同时开始,历时4个小时才能够完成答辩任务。因此,在现有组班方式下,想保质保量推广课题研究与答辩机制困难重重。课题研究与答辩机制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即再增设1-2名助教,由“一名主讲教员+两名助教”共同完成任务。

(二)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实践需要学员营的支持配合

应在学员连队化管理模式下实行高低年级学员的混编。同一个教学班的学员被编入不同的学员营、分散在不同的连、排、班之中。学员课下在一起集体活动的时间并不多。而课题研究与答辩是团队行为,需要各课题小组在课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而同一小组的学员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学员班之中,如果各班活动安排不一致,就难以确保课题研究小组集智攻关。这就需要学员营出面协调,给学员提供时间、空间及网络学习资源,确保学员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三)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需要教员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与答辩重在训练学员的政治思维,提高学员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对教员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不仅要讲好课,还要能指导学员开展学术研究。教员科研能力强,才能有效指导学员进行课题研究,在研究―反馈―答辩时给予学员高质量地启发、辅导、点评,才能使课题研究与答辩发挥育人的最大效益。因此,政治教员要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应增强持续学习的意识,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打牢理论基础,掌握认识、分析问题的思想武器;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时刻关注与学科相关的前沿动态,把握时代脉搏。这样才能组织高质量的课题研究与答辩,确保考核目的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红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科研课题的评价篇2

[关键词]区域教研;思品学科;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51-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创新资助项目,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B―b/2013/02/2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晓光(1968―),男,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常州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江苏理工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学校品牌管理和思品课堂变革。

2013年11月,常州市戚墅堰区教师发展中心领衔全区各中小学,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一年半来,我们以该课题研究为依托,带领相关团队,从管理、研训、课程开发、区域教研、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管理[HTSS]

通过问卷调查、教师沙龙、专题访谈和现场观察等途径,了解思想品德学科(以下简称“思品学科”)教研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优势与长处,进行相应归因分析和发展空间与可能性分析,形成调研报告。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每学期抓牢常规调研、质量调研、教学研讨等契机对“小学科”课程改革持续发力。

组建教研共同体,聚力构建区域教研模式。一是组建区域学科课程建设指导组,由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亲自担任组长。主要任务是以指导“‘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课题研究为抓手,统筹学科课程建设。二是建立各校跨学科教研网络。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跨科跨级跨中小学教研,加强对课程问题日常诊断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统一全区相关学科教学进度,规定每周三、四上午为“小学科”专题研修时间。

二、研训[HTSS]

一是全面研训。借机区本研修及校本研修,组织所有相关学科教师专心研读新课程标准,紧扣“学习―迁移―实践―反思―升华”五环节,通过专题研训、读书沙龙、草根论坛等途径,在课程目标、教学资源、小组建设和学科特色等方面助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特邀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名誉主席、杭州师大教科院张华院长,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姚卫伟教授,常州教科院朱志平院长、顾润生教授等一批市内外课改专家莅临指导,解答课题实验疑难,探讨区域课程建设之路。二是多层结对。注重发挥区域内骨干教师示范作用,举行优秀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和数字化学习优质课观摩活动,以点带面,促进成长。鼓励有特长互补或相同需要的教师跨校、跨科、跨年级、跨中小学建立师徒或结对关系,扎排下海,并肩前进。三是网络教研。课题组建有“‘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网站,设有理论学习、成果共享、特色建设等栏目,及时上传和更新理论文章、优秀课例、教学资源等,并链接汇聚各级各地相关优秀教育资源网站。各“小学科”建有专门的网络教研平台,即时释疑解惑,随时随地培训,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经验、知识和智慧共享。

三、课程开发[HTSS]

1.研制《“小学科”课程建设指导纲要》。在市教科院专家龚国胜、李令永等悉心指导下,课题组编制《戚墅堰区“小学科”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为全区“小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开设、课程特色提炼提供方向性意见。例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及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开设建议和课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以“课程内容”为例,分类列举了一些课程的主题或专题,供学校和教师们开发课程参考。如《礼仪与我同行》《诚信:立身之本》等。

2.精品课程开发建设。校、区层面广泛开展“小学科”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提供范例。

精品课须符合2011年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需求。规定所有区级“五级梯队”优秀教师均需按“四项要求”参加精品课评选活动,即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评测练习等。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各方面专家按照“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内容与实施”“课程技术与评价”三个方面标准、16个主要指标进行评审。一年来,已进行两批评选,共评出“小学科”精品课56门。在最近教育部举行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中,我区共有12节“小学科”精品课脱颖而出,将代表常州市参加省赛相关活动。

3.建立学科课程基地。为推动课程建设的规范有效实施,我们着力开展“小学科”课程基地建设。以初中思品学科课程基地――常州四中为例,第一,制定了该校思品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第二,开发了“礼仪与我同行”等具有较高质量的思品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4门;第三,2014年8月,以“常怀仁爱之心,常存正义之气,常施礼貌之举,常有明理之智,常立诚信之本”为核心内容,成功申报江苏省“新五常”文化教育课程基地;第四,有力影响了本区初中思品学科及本校其他“小学科”的课程建设。

四、区域教研[HTSS]

区域教研活动严格按照需要调查―主题确定―过程规划―素材呈现―问题讨论―观点提升―行为跟进―评价反思的程序进行。

1.单一学科特色教研活动。2014年上半年,主要进行了包括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改进、基于标准的教材分析等基于区域需求的学科特色教研活动。初中思品学科以“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索”为主题,开展专题研讨6次。

2.跨学科特色教研活动。2014年下半年,在深化单一学科特色研讨的同时,全心推动课程研究向纵深发展,举行了包括基于问题的跨学科教学研讨、开发多视角的教学设计、实现多渠道的教学资源共享等研究活动。初中政史地学科围绕“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当场训练的实践研究”主题,举行全区规模跨学科教研活动及沙龙活动5次,吸引很多其他文科教师主动参与。

3.“小学科”普适性教研活动。主要包括优秀教师示范引领、教师读书沙龙、教师培优推优等活动。初中思品学科开展的活动主要有:

①名课研析。通过对名家视频课例或名师课录文字的欣赏与品味,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②区域会课。以区内二至三名教师汇报课为案例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对课堂教学诊断与分析,帮助执教教师更科学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捕捉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点,提优教学能力和素质。

③对比教学。主要通过“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形式对课堂教学对比剖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实现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教学策略的最佳选择。

五、课程评价[HTSS]

1.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前提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思想品德学科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立德树人职责及协同合作职责等指标。每学期通过教师展示课、学生发展状况、对教师进行观察、与教师谈话、发放问卷等途径,运用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调研、家长评教、专家测评等方式实施评价。

2.发展性学业评价。发展性学业评价,主要包括对发展性学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对学生思品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三个方面。

学生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把握基本知识评价指标、提高能力评价指标、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指标等。要求期中期末试题真正体现教学三维目标,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及一定坡度。

品德发展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思想方面评价指标、品德方面指标、能力方面指标。思想方面评价指标包括积极要求进步、严格要求自己、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品德方面指标包括遵守社会公德、有文明、讲礼貌、遵守法纪;能力方面指标包括有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评价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过程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日常成长记录来评定。

所谓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就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和品德发展过程性评价综合起来进行总体的发展性评价。其公式是: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测评分=思品发展过程性评价分值×权重40‰+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分值×权重60‰

另外,视学生平时特殊表现设奖励或处罚分,作为加减分直接计入总分。最终,将总分分成优、良、中、下四个等级,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张行涛.联片互动区域性推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科研课题的评价篇3

关键词 新课改 教科研 普通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是从确定现代化课程观念到更新课程内容,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的改革;是从变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到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从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到开展以校为本研究,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教研制度的改革。学校是课改的主战场,教师是课改的实践者,教育科研是课改的导航线。

新课改确定了普通高中教科研的基本思想: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的教育科研应遵循“三个面向”,贯彻“两全方针”,坚持“三个原则”。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两个方针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个原则即“以校为本,思想引领,特色发展”。“以校为本”就是立足于学科教学,扎根于教学一线,以本校为研究的主阵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研究主题,以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研究目的。即“在学校中,为了学校,依靠学校,发展学校”。“思想引领”就是以办学思想引领教育科研,以教育科研引领校本教研,以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发展,以教师发展引领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引领学校发展。“特色发展”就是立足于“实践性、主体性、本土性、文化性”,开展特色科研,培育特色教师,建设特色学校,打造特色教育。也就是教育科研要实现“三化”,突出“四点”。“三化”即课改科研课题化,课题研究校本化,校本研究特色化。课改科研课题化就是指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思想和发展规划,根据制定的课改目标与课改任务,结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科研课题,以科研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课改工作。使教育科研成为建立在先进课改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基础。校本研究特色化就是课题的研究不仅要体现课改精神,不仅要突出以校为本,更要注重建构学校的特色。我们认为,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必须具备“六个”要素,即“有思想、有模式、有方法、有中心、有规划、有重点”。“有思想”就是要建构自己独具特色的研教思想;“有模式”就是要建构自己独具特色的,能体现自己研教思想的研教模式;“有方法”就是要建构自己独具特色的能充分体现自己研教思想的研教方法;“有中心”就是指具有时代特色的,能促进自身发展的,在较长时间内都要进行研究的中心课题;“有规划”是指对教育科研工作,尤其是中心课题的研究做到有构想、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就是指研究的重点要突出、明确。“四点”即把立足点放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践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这样,教育科研就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充电器,优质课的生产线,鼓动教育教学腾飞的翅膀。

新课改为教育教学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它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简单改良,而是一种破旧立新的全方位改革,这种改革为教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十二大任务:一是研究教育思想;二是研究教育理论;三是研究课程结构;四是研究课程标准;五是研究教材体系;六是研究教学方法;七是研究教学手段;八是研究教学过程;九是研究学习方法;十是研究课外活动;十一是研究考试方法;十二是研究教学评价。下面笔者就简单谈谈普通高中在教科研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1 确立科研目标,搭建科研平台

新课程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特别注重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基础上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观念的更新。这就要求普通高中不但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规范提升教育行为,促进质量的提高,更要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搭建一个可施展个性才华的舞台,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其目标是“建教学指导中心,筑科研兴校平台”。

怎样构建“科研兴校”平台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确定一个研究的中心,课改是本世纪最大的教科研课题,是目前最重要的教科研活动,据此,普通高中就应以课改研究为中心;其次是要规划一批研究课题,尤其是以课改研究为中心的群课题;第三是建设好能起典型示范作用的课改科研实验基地。这样,以科研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课改工作,使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实验园,科研兴校的示范园,素质教育的百花园。在新课改的研究中做到领先一步,辐射一片,带动一方,以科研带课改,以课改促特色,走出一条“科研驱动,龙头带动,区域领先,特色发展”之路。

2 健全科研制度,优化科研机制

教科研工作制度是开展教科研活动的保证。制度的建立应遵循“观念求新,要求从严,过程从细,方法求活,效果求实”的思想,突出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激励性、导向性和人本化特点。健全的制度可使教科研工作做到规范有方,激励有法,保障有据,指导对路。教科研管理制度,主要应包括科研计划制度、督导检查制度、课改工程制度、科研探究制度、科研交流制度、科研开放制度和科研网络制度。

3 研究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它对教育实践具有认识功能、预见功能、异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和反思功能。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因此,对教育思想的研究应成为当前教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研究要树立新的课程观、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教育观。改变过去哪些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验、重升学轻生活、重学科轻学生、重过去轻发展的思想倾向,用新的教育思想引领新课改向纵深发展。

4 研究课程结构,加强学科建设

课程结构反映了课程各部分和各要素的配合与组织,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课时的比例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强调超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有机整合高中教育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的双重功能;二是强调奠定高中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历,养成其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三是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强调高中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统一与融合。

5 研究教法学法,提高教学效益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内涵发展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那么普通高中如何做到“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这就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探索教学模式,改进教法学法,通过教师的“巧教”和学生的“善学”来完成。可以说教师的“巧教”和学生的“善学”是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的真正法宝,这一“法宝”只能来自教育科研。在目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理应成为新课改的试验田。教法、学法的研究理应成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教育科研应抱着科学求真的态度自始至终介入其中,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在教学中寻找问题,在问题中确立课题,在课题中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波普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矛盾是开展学校教科研的起点,以问题为线索进行追踪和探索是学校教科研的基本形式,解决问题而得出的结论就是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又运用于教学实践,指导学科教学,促进了学科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就是说“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结论即成果,成果即成长”是学校教科研的基本思维模式。研究可通过听课、观察、调研、测评等显性手段来进行。

6 研究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评价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评价的监督、调控、规范、导向、激励作用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教师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是从变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到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成长师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而新的评价标准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依靠教科研,对评价的研究重点应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应注重课堂教学行为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体现正确的教学观念,包括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质量观,体现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教学目标,体现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研究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研课题的评价篇4

[关键词] 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评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1(c)-123-04

我国的科研管理工作,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正在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迈进。课题评估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课题管理的全过程。课题管理通常包括课题立项评估、执行情况评估、绩效评估三个阶段。

课题执行情况评估一般采用书面检查、现场考察、学术活动报告的形式。评估的目标是准确抽取项目过程管理中的动态因素和指标,进行价值评定和趋势分析,目的是将评估结果反馈到项目内部,以控制项目的进展。也有文献认为,执行情况评估就是依据立项合同书的内容、指标、研究进度、阶段性成果等进行检查评估,从而实现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约束功能,其中进度安排及完成情况、阶段性成果则是重点评估的主要内容[1]。笔者认为,不同来源的课题因资金投入量大小的不同,主管部门对其期望值、要求也就有所不同,其评价指标体系应各有其特点。

课题执行情况管理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科研项目能否取得较好的成果,与选题的新颖性、科学性乃至实用性有着密切关系,也与研究课题的全面开展和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科研管理量化评估研究仍是难点,在评估中如何减少主观性增加客观性,至今尚无公认的评价方法和模式。现有的课题管理和评价体系多集中在前期的立项评估和后期的绩效评估,有关课题执行情况评估系统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尚未见有专门针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的较为全面和完善的评估体系。

1 课题执行情况评估体系的构建

我省卫生厅科技计划形式多样,主要有一般计划、推广计划、重大招标、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领先建设学科、省市共建计划等,2005~2007年年度经费均为170余万元,其中以一般计划占整个科研经费额的50%以上。近年来,我省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人员申报卫生厅科技计划的积极性高涨,申报一般课题项目数逐年递增,2005~2007年3年间的申报数量分别为608项、772项、868项,每年所列课题(包括未有经费的指导性计划)呈逐年增加趋势,2007年度达380项(其中指导性计划140项),而经费支持强度降为每个课题0.4万元。为进一步加强江西省卫生厅课题的科学管理,构建适合我省省情的卫生课题执行情况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现有课题经费支持强度的特点,我们按照省卫生厅课题研管理的要求,结合《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课题申报(合同)书》的内容,遵循客观性、独立性、可比性、简易可行的原则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首先,组织学科专家和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座谈,根据座谈情况筛选出课题执行过程的关键点并逐级分解,分解为一、二、三级指标,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科研进度和阶段性成果、目前研究水平、研究资料、经费使用和配套、组织管理、单位支持等情况。

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2],将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指标转化为调查问卷,对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进行调查,让他们给课题执行过程各项评价指标打分(采用百分制)。发放调查表15份,回收15份。见表1。

我们将上述各项评估指标的分值汇总,采用专家直观判定法计算各项指标平均权重[3]。适当调整评估指标权重系数,将不同的定性指标转化为量化指标,赋予一定权重范围,各项评估指标权重最大数值相加为100分。初步制订江西省卫生厅课题执行情况评估表,并用于每年一度的卫生厅课题执行情况检查。通过检查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历次课题检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在研课题量大,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学科专家参与,课题的水平及先进性仅听取课题组成员的介绍,先进性难以把握;经费不足,无经费配套或无经费,难以修改计划以跟上学科发展形势等。对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修改、调整、完善。再次发放调查表对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发放调查表20份,回收17份。见表2。

并将该体系评估指标由原表5项一级、23项二级、19项三级指标,改为2个一级、7个二级、26项三级指标(见表3)。并对三级指标予以详细说明。设有带“”号的开关指标两项,即未执行和中止,既课题未开展或申请中止评估分均计为“0”分。

2 年度课题执行情况评估检查

2005年以来,江西省卫生厅科教处每年定期组织科研管理人员,采用本评估表对省卫生厅课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强化科技计划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我省医疗单位课题规范化管理,掌握课题的进展情况,督促科研人员高质量的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检查均将已超期还没有结题和当年即将到期的课题为检点,当年立项的课题不进行检查。对超期课题限定完成时间,延期再不能完成者,目前仍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督促其限期完成,已无研究意义和价值的课题则提出中止或取消建议,为课题主管部门科学化管理及决策提供依据。检查结果见表4。

对每项指标按要求填写完整、没有缺项的2007年度科技项目执行情况评估表进行整理,评分结果见表5。

3 课题年度执行情况评估体系的特点

①该评价体系采用100分制,细化了评分标准,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②该评价体系可用于同一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类型科技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能准确、客观地反映本年度科技计划完成情况的优劣。③课题负责人可根据本评估表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自评,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④科研管理部门可应用该评价指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管理评价,协调解决课题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⑤督促课题承担单位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为科研计划的完成保驾护航。

4 课题申请延期、中止或取消的主要原因

①实验试剂已无供货来源,研究无法继续开展。②标本、病例获取困难。课题组主要成员调离原岗位或退休,标本、病例没人收集;属罕见病例,病例来源少;所研究病例治疗费用高,一般家庭难以承受。③科研经费不足。在课题执行情况检查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多少会反映课题经费不足,以基础性研究课题居多。这类课题往往涉及购买试剂、实验动物、实验设备使用等,费用往往超支,其中有不少指导性计划(经费自酬课题)或承担单位未按上级主管部门政策要求给予相应经费配套。④课题负责人长期出国、下乡、支边、病休,未将有关科研资料进行交接,指定课题组其他成员继续完成该项目;课题负责人调离原单位,未将有关科研资料进行交接,或课题组成员对该项目研究内容不了解,或课题经费已用完,接替者无法继续开展相关研究。课题负责人工作调整(调离原科室),患者治疗资料难以收集。⑤在研项目与上级主管部门在研项目发生冲突。如:江西省疾病预防控中心的“疫情地理图形分析”与卫生部所立项目类似,且将来要采用卫生部的分析系统,课题负责人申请中止该项目,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及经费浪费。⑥等待。有的课题负责人按计划合同书早已完成课题研究内容,待即可结题。但课题负责人认为自己课题研究水平较高,论文只投部级专业期刊或核心期刊,而不愿意稿投其他杂志,由于部级期刊或核心期刊所受投稿量大,论文质量要求高,发表时间周期长,以至延期2年,至今仍无法结题。⑦修订、调整计划,影响课题进度。⑧没有实验条件。失去原有研究条件,仪器损坏、实验室暂时撤消及其他原因;原定购买的设备未到位而影响研究开展。⑨课题负责人责任心不强,重申报轻科研。⑩有部分课题第二、第三成员只是挂名不出力,坐享受其利,并不参与或协调与课题相关的日常工作,而列与其后的课题组成员没有积极性;课题负责人除了承担繁重的临床、教学任务外,还要抽出时间进行科研、收集整理病历资料,严重影响到课题的进度。

5 建议

①课题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要严把申报关,对仪器设备未到位(只有购买意向)的课题不予申报。②强化课题承担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积极与本单位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进行工作协调,对将调离本单位或长期支边、医疗下乡、进修、读研、访问学者等承担有课题负责人,已按科技计划要求已完成者令其限期结题;在研者,进行项目经费审计,作好课题及科研资料的移交工作,并指定该课题组其他成员继续实施;或与单位达成协议,在新接收单位继续实施,完成成果属原单位,以保证计划按时完成;课题没有开展或已延期进展缓慢或难以完成者,则申请中止或取消,并进行财务审计,按有关规定处理。办完有关课题交接手续后,人事部门才予放行。③课题负责人要慎重选择课题组主要成员,把具有真才实学,能为课题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员放在重要位置,实行利益与责任挂钩的原则。④我省高校、研究院所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对卫生厅科技计划没有按政策要求给予经费配套,而教师、科研人员所申报的课题多为基础性研究,需购买试剂和实验动物,利用他人实验设备等,经费需求较大。因此,他们所申报的基础性研究不宜列入指导性计划。⑤指导性计划应以花费资金少,病例、材料、资料易收集的临床、管理课题为主。⑥基础性课题研究费用往往要高于临床研究课题,在经费分配上应予以倾斜,不要搞一刀切。⑦对研究周期内要退休的人员(3年内)主持人申报的课题,原则上不再审批。⑧职能部门在职称评聘时,业绩评估应以课题的结题、验收、鉴定多少作为参考指标,而不以承担课题的多少作为参考指标,以扭转重申报轻科研的现象,维护科研的严肃性。⑨建立完善科研信用管理机制。将检查结果记录到个人科研档案(科技管理数据库)中,并作为其以后课题申报、立项的重要依据;课题未能完成者,不能再申报相同级别计划;课题取消或中止者,近3年内不考虑其科技计划立项。对课题完成情况好单位与差的单位在今后课题立项上将有所侧重。以督促课题承担者按时完成科技计划项目,督促课题承担单位切实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工作。⑩将年度检查结果以发文的形式反馈给各承担单位,并在全省通报。

[参考文献]

[1]向亚萍,刘武男,杨晖.科研项目评估研究现状与方法[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6:79-81.

[2]李俊勇,刘民,周丽,等.医学科学研究项目评估概述[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2):78-8.

科研课题的评价篇5

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课题《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历经两年多的研究,现已完成了课题任务,形成了预定的研究成果。下面分四个问题报告如下:

一、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归根到底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上,课堂教学评价无疑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重中之重,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最重要的热点之一。这是我们课题组将《教师发展性评价》的课题研究方向最终定位为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的原因。

1、建立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

2、重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师生互动的评价内容。

3、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多元的评价模式。

5、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

二、确定研究的步骤及采用的方法

1、准备阶段(**.9—**.1)

制订课题实验方案,设计各种实验表格,制订业务等级标准,成立课题组,明确责任分工。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制定评价方案。

2、实验阶段(**.3—**.8)

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按“学习—实践—诊断—反馈—反思—措施—再学习—再实践”的模式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操作,使被评价者逐步实现发展目标,同时积累研究资料,完善实验方案。

3、总结阶段(**.9—**.11)

进行课题研究的全面总结。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及各种评价工具,使之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组织有关人员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和各种鉴定文档;请我区科研室对有关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召开结题会,向省规划办提请课题鉴定。

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进行。

三、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完成了有关论文和评价方案的制定。教师对发展性评价有了充分的认识,克服了传统的单纯以奖惩为目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弊端,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实施发展性评价,是社会转型的呼唤,是素质教育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评价体系发展的需要。

2、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校管理方式的民主化、科学化。

科研课题的评价篇6

【关键词】体育科研方法 教学评价 档案袋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档案袋评价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1Y41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18-02

1.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评价现状

体育科研方法作为高职体育院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乃至今后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管理等领域各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然而,相当多的学生在科研方法学习过程中感到选题原则、研究方法等学了一大堆,等到实际做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时却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于选一个“合适”的课题都困难,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造成这种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与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是传统评价方式——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用期末考试成绩评价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而如何既能体现学生的科研水平高低,体现学生科研方法掌握的过程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又能反映学生如何选题、如何选择样本、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如何具体实施研究计划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这些问题很难用一个量化的分数去评价,需要一个过程的判断和一些定性评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档案袋”正好能“系统的、有组织地收集相关证据,以监控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发展。[1] ”

2.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有意收集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时期学习过程中的有关材料,以学生现实表现来判断学生在该领域中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价方法[2]。档案袋最开始是各类艺术家和文字工作者将自己的作品等汇集起来用以展示和保留的一种工具,使人们对自己所作的事情的一种归纳和记录。

档案袋评价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是为了取代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评价,以体现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的评价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评价”。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将其不断运用到不同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去,目前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很快发展,在中小学活动性课程中应用较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比例较小。

档案袋评价作为质性评价方法之一,它具有强化过程评价、评价内容丰富、评价主体多元化、突出个性等优势,这种评价方式尤其适合以阶段活动为单位的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在5年多的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保健等专业的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尝试档案袋评价取得较好的效果。

3.档案袋评价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特点决定其评价适宜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

就课程性质而言,体育科研方法课作为高职体育院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基本原理,学会设计课题,掌握收集与分析统计资料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重在操作与应用,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实用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兼顾。

就课程目标而言,学生通过完成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考查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是如何建构的,不仅检验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过程。

就课程主体而言,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课程的学习主体、参与主体、实施主体等都应该以学生为本。

4.档案袋评价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的应用

4.1档案袋类型的选择

档案袋的类型有很多,根据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目标,我们选用过程型档案袋,目的是为记录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成长发展的证据,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及时掌握学习进展状况,描述和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4.2档案袋主要内容

档案袋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收进自己的档案袋中。学生档案袋中所汇集的材料应该做到“是学生某一时期内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的真实可见的呈现” [3],涵盖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过程。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体育科研方法课中所学的知识技能主要通过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形式体现,是学生科研方法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完成的主要证据。各种笔记、学生个人情况表、文献资料摘录、文献综述、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样本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实验数据、录音带、光盘、软盘、照片、视频、统计图、统计表、参考文献、教师指导记录表、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草稿、初稿、修改稿、完稿……这些原始资料,既是完整呈现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也是一种对教学活动的评价。

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对档案袋的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整理、分类,编排次序和目录,以便随时查阅参考。

5.档案袋评价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的作用

5.1有效地促进教育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考试通常都是在一学期教学结束后进行,很显然考试与课堂活动相分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无法意识到自己在哪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和是否取得进步。档案袋中学生相关资料的收集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进行的,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必专门腾出时间来进行评价。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其评价的过程是与学习、教学过程同时产生和发展的,评价活动与教学过程是有机结合的。从这一点上讲高职课程教学中档案袋的应用既是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教学工具。

5.2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档案袋积累学生科学研究过程中有关各种数据与信息,记录科研方法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使教、学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5.3注重整体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以统一的评价内容,统一的评价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档案袋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内容比较灵活性,在某种意义上 ,每个档案袋都是一个评定学生在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中自我表现的个案,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化的资料库。

档案袋记录着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研究进度,反映着学生科研能力的形成过程和技能水平,教师通过科研档案袋全面了解学生科研方法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整个的成长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前后比较看到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轨迹,评价会更加注重过程、突出评价的发展。

5.4注重教师与学生合作反思相结合

档案袋呈现的资料是学生自主进行收集的,这种记录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成长见证,阶段性的档案袋整理和总结可以促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检查自己是否完成学习计划,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和策略,实施具体的改进措施。看到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的过程,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学生的自我反思,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学生对自身成长过程的思考。

档案袋的内容成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最基本的资料,通过档案袋信息的提取,任课教师能及时了解课程教学效果,了解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运转情况,随时对自己的教学态度、课程的设计、教学步骤与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档案袋”是课堂教学的产品,提供给教师与学生合作反思教学的机会,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6.结语

从我校5年多来在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保健等专业开设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实践来看,学生做科研的水平确实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非常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科研论文设计与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检查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回顾和梳理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找到了真实的研究点而不是书本上的案例。学生完整地体验了撰写论文的过程,独立的做出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过程体验收获是很大的。尝试着采用档案袋评价《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档案袋评价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由于每个学生的研究课题都是不同的,针对个性化课题所选择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统计图表、问卷调查等都不相同,教师和学生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一一沟通,有限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指导教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指导五花八门,造成与主讲教师的要求相距甚远,学生往往不知该听谁的。

虽然档案袋评价面临很多困难,但随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落实、质性评价理论的推广,“档案袋评价必将成为发展和衡量学生素质的一个有效而必不可少的评价工具”[4]。在高职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评价手段,对档案袋评价在课程教学评价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的发挥档案袋评价在提升高职教学及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光扬.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档案袋评价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马海涛.美国教学档案袋评价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1.

科研课题的评价篇7

一、校本研究总体思路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本次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教育思想、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课改工作的实质是一项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是一项宏大的教育科研系统工程。所以,我们确定的校本研究总体思路是:以新的课程观念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和保障作用,以课改实验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和积累新课程的教学规律为目的,以省市级规划课题为龙头,以校本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做到课改与校本培训结合,与校本教研、科研结合,以研促教,以研促改,提高教师的素质,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

二、我校课程改革的特色

1、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增强教育科研的先导和保障作用

20*年6月8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教育部教基[20c]17号文件的形式下发。此时,恰逢*市教育科研“十五”规划的开局阶段,由于形势需要,我们校于20*年10月在全区小学中率先组建了教育科研室。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较好地发挥了对学校教育科研的设计、指导、培训、总结和推广的作用。“十五”起步阶段,我们以《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市级课题为龙头课题,带动起全乡其它4个市级课题和3个区级课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为当时即将开始的新课改做了舆论上、素质上、观念上的准备。经相关部门验收,我们的4个市级课题、2个区级课题获奖。

20*年,我们又开展了以教师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为切入点的《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以此来带动《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两个市级课改滚动课题和各校的校本课改实验课题。

在科研工作的认识层面上,我们注重树立五种意识:先导意识、主动意识、服务意识、过程意识、创新意识;在管理层面上,我们注意三个结合:系统管理与阶段管理相结合、操作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走进管理与走出管理相结合;在操作方法层面上,我们注意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研究结合、研究成果与工作成绩结合、长与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校本研究主要解决的是当前问题,而重点课题解决的是长远问题。校本研究是分散研究,重点课题是集中研究。

我们注重规范以课改实验为核心的校本课题研究。在校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区科研室的指导下,注意了以下科研兴校模式的探索,即问题课题化、课题常规化。问题课题化,目的是实现教与研的统一。就是通过从课改实践中提炼出问题,加以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是一个“提出问题,提炼课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推广成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提炼课题的过程中,需要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听评课)扎实开展,从中找到可以提炼的问题。课题常规化,就是建立教育科研保障机制,制度要完备。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崎说,看一所学校好不好,不是看它有没有大房子,有没有好的设备,而是有没有好的教师。所以,课题研究,贵在培养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几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师和科研骨干,先后到全国十几座大中城市参加学术活动和培训。请师校的领导和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

(2)积极参加学术团体的活动。作为省创造力开发专业委员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我们积极参加了该委员会组织的活动。我们还积极参与了区教育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3)结合校本培训和课题研究,以在岗提高为主要形式,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和科研能力。

2、加强校本教师培训,让学校成为教师培训的主阵地

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

千头万绪抓根本。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坚持以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为核心。为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我们校由科研室负责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在校本培训中,坚持以校为本,四位一体(教研、培训、科研、管理),课题牵动,分科推进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各有关方面形成合力,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中,学校领导先后为教师做了《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行为的关系》、《有关课改几个问题的解读与思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实效性是学校德育的生命》等专题讲座。

课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师队伍是学校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教师是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对课改认识是否到位、理解是否深透、操作是否娴熟,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校本培训中,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及个人专业发展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选取培训内容。在培训形式上,采取了骨干培训、讲座、研讨会、教研沙龙等多种形式。具体方法有:组织学习、学者引领、树立典型、互动合作、外出考察、强化评价等。

3、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全面创新,理想课程实现的需要凹显出教师教研的必要性,提供了教师自主教研的广阔空间,提出了教研走向校本的全新要求。我们认为,校本教研要以教学和教师素质现状为研究起点,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改进教学,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任务目标,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在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以课题为牵动,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以教学反思为载体,扎扎实实开展校本教研,引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走研究之路,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抓学习,是为了奠定研究基础;抓设计,是为了创造研究的契机;抓反思,是为了提供研究的时空。

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学校是教研的基地,教师是教研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研的直接目的的基本理念,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素质的迅速提高。

4、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张扬个性

为了使课程更好的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我们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注意从学生本位出发,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重视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多元化和趣味化,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责任和义务意识,关爱和合作意识。在课程开发中,以生活本位、学生中心、注重过程、强调开放、体现综合为原则。采用课程引入、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新编等开发方式,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校的校本课程中,入选区小学教研室的《校本课程汇编》的有数学、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音乐、自然等。其中,品德与生活科的《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紧紧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以水为线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学科综合性。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

三、课程改革的过程考核

课改的过程考核(评价),在课改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归根到底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上,课堂教学评价无疑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重中之重。课程是教育的心脏,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在20*年启动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省级课题,20*年4月正式开题。

我们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结合起来,采用教师自我评价、管理人员评价、同事评价的策略,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评价采用的方法有教学反思、课堂听课、评价访谈、教师成长记录袋等。我们为此编制了相应的评价工具(量表),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评价都采用量表,并按照评价流程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生评价方面,我们在区小学教研室的指导下,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宗旨,遵循以下原则: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承认个体差异,注重结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实践中,我们采用笔试、口试、操作、成长记录袋等多种方法,做到考试与其他课程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在学校评价方面,我们注重中心校的自我评价和对下属村小的课改评价。因为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通过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估,可以促使学校提高实施课程的能力,并有利于形成促进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我们每学期都要对各校的课改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平时还要下各校进行专项调研,准确掌握课改进程,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四、课程改革的基本成绩

1、课改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我校先后被评为区“九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十五”中期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东北地区教育情报工作先进集体、省创新教育先进学校,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先进体育组。区科研室先后3次在我校召开现场会。多次为区小学教研室提供活动现场。曾代表我区接受市小学教研部调研、科研部中期检查。

2、课改提高了教师素质

课程改革和实实在在的校本研究,促进了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我校现有部级创造教育骨干教师2人,市级先进12人,市区学科骨干18人,市优课教师14人,区级先进15人,区科研骨干11人。2人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7人被评为区课改标兵。在区里组织的规范化评优课评比中,我校有16人获奖,另有部级创新课1节,省级3节。在市区组织的基本功大赛中,1人被评为市一等奖,4人获区级奖励。全校教师共撰写市级以上优秀论文260多篇。

3、课改促进了学生发展

课改的实施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近几年的质量监测成绩在区内均名列前茅。学生在英语、体育、艺术及其他各项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课程改革的有关经验

1、几年的课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课程改革必须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贯穿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必须以科研为先导,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以教师素质提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

2、教师的素质,是学校的智力资本,是最主要的无形资产。学习化的社会,要求学校首先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教师和孩子们一样,也需要成长和发展,学校是教育机构,但教育不应只是为了学生的。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六、课程改革的不足之处

科研课题的评价篇8

关键词:课题研究;动态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10-0041-02

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当下,中小学教育研究蓬勃开展,广大教师纷纷投身课题研究,显现出一派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工作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景象。在这种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也存在着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不够,课题研究质量欠佳,课题成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下中小学教科研进一步提升的瓶颈。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是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缺失。而只有加强课题研究的中期管理,才能使课题研究成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真实开展的研究活动,才能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那么,如何加强课题研究的中期管理呢?

一、认清当下中小学课题研究缺失“中期管理”的原因

(一)课题管理部门管理模式滞后导致课题中期管理的缺失

作为县市教科所,由于人手不足的原因,教育科研的管理都处在相对滞后状态。目前课题管理的现状是比较重视立项管理,以及结题报告的评审,无力兼顾其他,造成管理过程的缺失,从而出现“只顾立项、结题两头,不重视课题的研究过程”的现象。虽然每个课题在立项后,市教科所都为每项课题配有《立项课题管理手册》,其中对整个研究过程的许多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但《管理手册》也只是在结题的时候上交,作为评审时的一个参考依据,所以其管理监控的效果基本无法显现。

(二)中小学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的很大原因在于职称评聘的需要,基于这一原因,不少教师对开展课题研究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功利的驱使,从而出现在课题申报时兴致盎然,结题时东拼西凑的现象。看似长达两年的课题研究,其实只有一头一尾,没有中间的过程研究,而课题的过程研究,是对课题所对应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的实践操作,如果没有这一实践过程,我们所开展的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种设想,其在结题报告中所展示的所谓的策略,以及研究成果则不可能真正指导实践。所以,对课题研究认识的不到位,会导致课题承担单位自身对过程管理的缺失,从而无法真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更无法用课题成果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开展过程管理的评价,使课题研究实实在在地开展

(一)科学设置课题过程管理的时段和点,让管理更有效

课题实施的过程一般都有1―2年,对于这样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里,只有合理划分时段,并在每个时段设置一两个管理点,才能让管理更加有效。

依据课题研究的大致过程,即:开题论证――调查研究――活动设计与实施――实施中的问题及调整――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这样一个课题开展研究的过程,来进行时段划分,对于每个时段设置阶段性成果和阶段性活动资料,这样两个管理点保证课题实施过程的真实开展和研究方向的准确性,保证研究过程真正为课题研究目标的实现服务。即使在过程中出现偏差,也能及时调整,具体设置见表1。

(二)对已设置的管理过程的时段和点进行科学管理,开展过程性的动态评价,保证各个时段的管理优化

课题研究设置时段和管理点的目的在于使课题研究真实、扎实地开展,在研究的各个时段和管理点,必须开展与此相匹配的跟踪评价,才能使过程管理到位和有效,所以评价务必及时跟进,促使管理不断优化。

1.积分制管理,对课题实施过程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按比例设立分值。根据完成情况的程度给予计分,即时显现,最终按一定分值比例纳入结题评审(奖)当中,也就是说把课题研究过程与评审(奖)直接挂钩。

2.分时段管理,根据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合理划分时段,按时段进行管理,每个时段设置分值,及时评价、及时公布。

3.课题研究过程中档案的实体分类管理,以学校教科室主任为主,设置课题管理协管员,充分发挥协管员的作用,对省、市级课题进行跟踪,对课题研究实施中的档案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并进行评价,同时对协管员同样进行考核,使课题管理实实在在地开展。

(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优化课题管理网络的运作

对于上述的动态评价,仅仅依靠市县教科所的管理显然是无法到位的,依靠基层学校的教科室主任来担任课题协管员也是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通过构建优化的课题管理网络平台,实现过程管理的优化。该平台使处在不同级别的课题管理者均能够及时地得到市教科所的评价反馈。通过课题管理网络的优化,使新立项的课题在限定的时间内注册入网,及时认证反馈,而课题研究者可以登入平台,呈现课题研究的基础资料,通过网络平台,查询学习,借鉴相关研究资讯,提交疑问,寻求帮助,并根据市县教科所的评价反馈,及时做出调整,改进课题研究,这是一个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课题评价―反馈―改正的“点对点”的管理过程。其次,通过网络协管员借助网络管理平台,对指定下辖的课题进行全程跟踪协助,检查课题研究进行,适时提供下辖的课题的研究动态统计数据及评价,并报告县市级教科所。这种定向协管的评价是一个对课题进行“点对面”的管理过程;通过这一课题的动态管理及评价,使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到位强化,从而有效提高课题过程研究的质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