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竞争力调研8篇

时间:2023-06-28 10:01:16

企业竞争力调研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1

(一)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分析

1.2005年7月21日~12月31日汇改半年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自2005年7月21日起实施,截至2005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为8.070 2,升值2.56%。上海进出口贸易统计:2005年出口90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亿美元;进口95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0.2亿美元,贸易逆差由2004年的130亿美元缩减到49.02亿美元。其中,2005年下半年出口480亿美元,较上半年出口427亿美元,增加53亿美元;下半年进口511亿美元,较上半年进口445亿美元,增加66亿美元。2005年出口增速23.42%,较2004年的出口增速51.70%下降了28.28%。

2.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汇改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007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为7.304 6,期间累计升值13.30%。上海进出口贸易统计:2007年出口1 439亿美元,同比增长303亿美元;进口1 390亿美元,同比增长251亿美元。贸易顺差48.43亿美元。出口较上年增速1.5%,进口较上年增速2.87%,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人民币升值导致上海企业的汇兑损失达1 022亿元。

2007年出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增长1.98%,高新产品增长0%,纺织产品下降1.71%;进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下降0.36%,高新产品增长2.81%,纺织产品下降0.63%。

3.2008年7月21日汇改3周年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008年7月21日汇改3周年,人民币汇率为6.827 1,累计升值21.23%。上海进出口贸易统计:2008年上半年出口805亿美元,进口771亿美元,较汇改前2005年上半年同期相比,出口下降了1.33%,进口增长14.58%,贸易顺差33.70亿美元。

2008年上半年出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增长4.87%,高新产品增长4.07%,纺织产品下降5.08%;进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下降1.99%,高新产品下降3.38%,纺织产品增长1.73%。汇改对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有略微的影响。

(二)汇改对调研样本企业进出口的影响及分析

课题组对纺织服装、高新技术、钢铁、其他等4大行业的13家进出口企业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1.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13家进出口企业中:国有企业8家、外商独资企业3家、股份制企业1家、民营企业1家,分别占61.54%、23.08%、7.69%与7.69%;

从企业类型分:贸易企业10家,生产企业3家,分别占76.92%与23.08%;

以出口产品分:纺织服装行业4家,高新技术行业4家,钢铁行业2家,其他行业3家。分别占调研企业总数30.77%、30.77%、15.38%和23.08%;

在调研企业中,进出口规模1亿美元以内3家,1~4亿美元8家、4亿美元以上2家。其中:出口占50%以上的11家,进口占50%以上的2家;

这些企业中员工人数200人以下的6家,200~1 000人的4家,1 000人以上的3家;

从出口市场看,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与欧盟(占出口额44%以上)的企业8家;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与港台(占出口额87%)的企业1家;东南亚1家,占出口额75%;东盟与非洲1家,各占出口额50%;非洲1家,占出口额60%。本次被调研的行业,13家进出口企业比较具有代表性。

2.人民币升值(2005~2008年)对企业整体及主要产品的影响

(1)根据调查问卷提供的信息显示

①纺织服装类企业出口额下降8.49%,年换汇成本下降16.58%,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6.85%,利润总额增长15.18%。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333 888万元。

②高新技术类企业出口额增长201.76%,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102.35%,利润总额增长347.21%。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30 100万元。

③钢铁类企业出口额增长38.41%,换汇成本下降21.53%,经营现金净流量下降491.63%,利润总额下降7.71%。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5 792万元。

④其他行业类企业出口额下降64%,换汇成本下降19.03%,利润总额下降0.13%。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40 139万元。

(2)调查分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各企业的影响因各企业进出口比率、企业业务性质、风险转嫁能力以及金融避险准备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在人民币作为记账币种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净进口企业,而不利于净出口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中,汇率带来的风险主要由企业自行承担,而业务中的汇率风险则可以通过谈判与供货方和购货方协商由3方共同承担;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技术专有程度越高,则企业转嫁风险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不同行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呈现分化态势

(1)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行业负面影响较大,企业承受能力弱。纺织服装行业是一种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劳动密度高,产能较大,结构雷同,市场重叠,议价能力差,加上国内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人民币快速升值后,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内外两头挤压,价格优势逐步减弱。一些企业为不放弃国际市场,考虑用其他业务弥补主营出口业务的亏损。

(2)钢铁行业受汇率的影响目前不十分明显,钢铁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人民币升值有较强的承受力。今年上半年钢铁产品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卖方的议价能力较强,其出口产品有提价的空间。另外,钢铁原材料进口比重大,人民币升值节约了大量的进口成本,汇兑收益大于出口汇兑损失。

(3)高新技术类企业短期内对汇率影响能承受。高新技术类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附加值高,利润较厚。产品通过升级换代,可以逐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

(一)根据调查问卷信息显示

1.汇率调整方式选择:13家进出口企业中选择“缓慢渐进,小步慢步升值”方式的12家,占92.31%;选择“一次性调整,相对稳定”方式的1家,占7.69%。

2. 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的态度选择:选择“不放弃外贸业务,考虑用其他业务弥补外贸业务的亏损” 的12家,占92.31%;选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到6,本企业考虑放弃外贸业务”的1家,占7.69%。

3.在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上门走访了一些企业,听取了企业老总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意见。他们认为:进出口企业代表的不仅仅是我国成千上万家进出口企业本身,而是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水龙头”。这个“水龙头”开关后面关系着成千上万家外贸生产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关系着几亿农民工兄弟的劳动就业问题。而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最大的区别、特色与优势就是13亿人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就是以出口为导向、廉价劳动力为支撑、引进外资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格局,现在想剧变为以内需为导向、品牌技术为支撑、对外投资的发达大国的经济格局,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今年以来,上海地区经济发展从前几年的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演变为高增长、高通胀、低就业的不利趋势。企业及员工收入略有增长,但由于受通胀影响,人民币表面升值、实际对内对外都贬值,这样的宏观调控没有得到良好的实效。

(二)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和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是有预计的,并可以承受人民币升值缓慢渐进,即小步慢步升值。大部分企业对人民币快速升值有一定的准备,除尽早结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影响外,还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各种措施。

1.一般企业采取的措施

(1)调整企业经营。一是更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二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价格,提高自身议价能力;三是调整贸易发展方式;四是培育自主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2)增加贸易融资和结算币种的选择。通过银行提供的进出口押汇、福费廷以及保理等结算融资方式提前收汇;有不少企业在出口收汇方式中,以预收货款的方式来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部分企业增加了非美元结算币种。

(3)利用金融避险工具,减少汇兑损失,控制汇率风险。汇改后,境内外人民币远期价格的差距逐步缩小,企业进行远期结售汇交易的积极性增强。远期结售汇交易是当前企业运用的最为直接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之一。

2.大型企业采取的措施

(1)加快贸易结构调整、自主品牌建设、“走出去”三大战略的实施步伐,不断提升贸易发展的质量。

(2)加快打造设计打样研发、生产供应销售网络、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大平台的产业链,不断提升贸易发展的能级。

(3)加快改革改制、搞活体制机制、领军人物建设三大抓手的运作,不断提升贸易发展的活力。

此外,还有不少企业为不放弃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亏损,“痛并忍受着”,采取多方措施:对外与外商客户在签订进出口买卖合同时争取到“汇率保值条款”,明确汇率变动时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内与加工工厂在签订进出口加工合同时也要争取明确“汇率保值条款”,内外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的链条。有进出口企业反映:2008年各项成本上涨约30%~35%,而企业自行消化约5%~10%、外商提价约3%~5%、工厂压价约3%~5%。企业承受已到极限。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部分中小企业对汇率调整预期不足,签订合同时对汇率风险有所忽视。目前虽想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利润损失,但由于企业产品议价能力较低,如出口企业的产品处于买方市场,又缺乏竞争力的,贸易磋商的难度较大,造成客户流失,企业被迫关闭或转行。

三、调研对策建议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上门走访、座谈讨论、咨询专家、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民币升值及其外汇风险防范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首先,在要素上涉及战略战术思想的运筹帷幄;其次,在空间上涉及政府相关部门、银行、企业等相关组织;另外,在时间上涉及到交易风险、换算风险与经营风险等,这就需要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企业为主体、银企合作、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等齐抓共管,始终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三大总体战略指导原则,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市场沉浮、以稳代升的三大战术对策措施,并建立能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反馈的人民币升值及其外汇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对策建议如下:

(一)要素方面

1.战略战术――人民币升值及外汇风险防范工作是一项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战略及其国际贸易分工发展紧密相关的战略性、长期性、重要性工作。只是目前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才体现得尤为突出,表面上看起来是一项阶段性工作,实质上是一项事关我国经济安全、社会就业、涉外企业的转型与发展等热点话题并带有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大事,这项工作归根结底取决于我国在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实力与作为。有实力才有话语权,因而应对人民币升值,我国一定要确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战略战术思想,始终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总体指导原则。正因为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然的、长期的趋势,为此,外汇风险防范工作也是一项必然的、长期的工作。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要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及改革进程、涉外企业的承受程度及转型速度相匹配,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及时间的回转消化余地。

2.理念意识――根据当代最新管理理论,任何一个国家或一家涉外企业(包括外贸企业),其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显而易见一个国家或一家涉外企业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正确与否决定其行动与结果的成败。目前,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客观环境,面对人民币升值及外汇风险防范,外贸企业首先应该从观念上给予重视,可以通过增加未来预期现金流、降低汇率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通过风险管理稳定企业的经营收入或支出,确保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借鉴和引进国外和成熟市场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经验,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加强风险培训,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来化解汇率变化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冲击。

3.人才培养――做好外汇风险防范工作,政府及涉外企业要培养熟悉国际金融游戏规则、外汇管理和外贸经营的专业人才。从国际经验来看,衍生产品市场的高速发展需要大批从事相关设计、估值、交易、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目前,中国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还非常匮乏。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开设了诸如金融工程、世界金融、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但国内在这个领域内的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与国外金融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强本土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单位和外贸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引进和储备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空间方面

1.政府部门――齐抓共管

人民币升值及外汇风险防范工作不仅仅是涉外企业一家需要转变经营发展方式,而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管理,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经济发展转型的难度这个实际出发,结合国际贸易发展形势,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及其外汇风险防范工作,制定可行政策。在坚持自主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总体指导原则下,各部门齐抓共管,以确保我国经济安全与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2.银行金融――开拓创新

加快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完善一年期以上避险产品。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多,企业对这些产品的应用则更少。仅有的远期结售汇业务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银行要结合国际贸易发展及我国外汇管理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发更多更好的防范外汇风险的金融新品种;开发涉外中小企业融资品种,并提供融资便利。

另外,涉外企业要主动与银行开展长期的、双赢的银企合作。有一定进出口规模的外贸企业,都可以与银行就结汇汇率(争取高于买入价)、开证通知费及其他手续费等进行优惠政策谈判。一年创收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以上,效益十分可观,也有利于银行业务的稳定与集中。保险企业也可以结合外汇风险及进出口业务风险等新形势,不断开发新的保险品种。

建议结合国务院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真正实行人民币汇率从1996年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真正实行从过分依赖虚拟的美元及债券到依赖自已现实的有实物平价购买力的人民币及一揽子货币的转变。考虑采取“以稳代升”的战略转变,强调宏观调控与市场运行的有机结合。

由于我国广泛采用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贸易结算制度。汇改3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导致企业汇兑损失严重,仅2006、2007年两年人民币升值导致上海企业的汇兑损失就达1 022亿元。我们的银行、金融机构及管理部门是否可以研究“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问题”,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认为,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也是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在开放的情况下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当然,研究这一问题涉及面很广,结算流程再造,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政策的支持。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必然发展之路。

3.中介机构――服务贸易

各类咨询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要抓住机会,主动为涉外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会计和评估等配套服务工作;各涉外企业协会、会计学会等组织可开展有关人民币汇率改革及防范外汇风险方面的知识性讲座,做好行业政策协调与防范外汇风险的教育、培训、宣传及经验交流工作;帮助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以适合企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标准为基础,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方法,作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执行工作的依据;其次,成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明确其任务,并在执行安全管理工作方面赋予相应权利,以保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真正发挥其价值;最后,借助必须的工作流程系统,监督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工作的状态、过程和最终结果,以体现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存在的价值。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从各部门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测定企业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把监控和测评的结果反馈给企业的决策层以及相关部门,防范企业风险。

4.外贸企业――强化管理

强化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1)改变经营运作和结算方式。在人民币汇率处于单边上扬趋势下,企业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内销比重是规避汇率风险最直接的办法。对于进出口频繁的外贸企业来说,可以通过配比(Matching)的方式来实现货币风险管理。配比,即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保持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币种、金额和收付时间上完全相同,从而抵消汇率变动影响。在结算币种的计价选择方面,原则上使用“收硬付软”,即在出口贸易中力争硬货币计价结算,在进口贸易中力争软货币计价结算。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和货币结构防范汇率风险。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出口商应尽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证、跟单托收结算,少使用赊销结算,争取尽早收汇;进口商应尽量多使用远期信用证或延期付款信用证、D/A跟单托收、赊购结算,争取推迟付汇。

(2)灵活运用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有利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利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当前,我国比较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有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交易等等。在我国,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是除贸易融资之外,企业使用最多的汇率避险方式。但我们也应看到,金融衍生产品作为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也是把“双刃剑”,其本身固有的风险性和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复杂性似乎有些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应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行为,以既定的制度和应急措施来防范意外冲击,从而有效地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风险。

(三)时间方面

对于外汇风险可根据经济活动中的时间不同、阶段不同,采用多种方式防范。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Exchange Rate Risk),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行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外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外汇风险可分为交易风险(Transaction Risk)、会计风险又称换算风险(AccountingRisk)、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3种。

1.防范交易风险

(1)远期外汇买卖(包括择期外汇交易)。外汇买卖双方据外汇买卖合同约定的日期、汇率进行交割,以固定的进出口成本来避免外汇风险。

(2)掉期外汇买卖(包括货币、利率掉期)。外汇买卖双方对货币、利率进行短期与远期的掉期防范汇率风险。

(3)外汇期权交易(包括买入、卖出期权)。在金融市场上以相对固定的代价获得在一定期限内以约定汇率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额的某种外汇的权利。

(4)调整流动资金余额法。可通过减少流动资金余额中的软货币比例,提高硬货币比例来防范汇率风险。

(5)调整信用期限法。出口时若计价货币看涨,则应延长支付信用期;进口时则相反。

(6)选择合适货币法。出口货物时用硬货币收汇,进口货物时用软货币付汇结算。

(7)再开票中心法。国际化或集团型企业条件下,可建立再开票中心,既可以抵销部分交易风险,又可节约固定费用,并争取汇率优惠。

(8)货币互换法。进出口货物时使用可能带来利益的货币替换可能带来损失的货币。

(9)汇率保险法。西方发达国家均有此种保险做法,现在我国外贸企业集团中的海外企业可参考该种做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相信不久的将来国内也有此种保险做法。

(10)易货贸易法。当人民币汇率升值时,可采取易货贸易、引进设备及原料等方法,减少结汇风险。

2.防范换算风险

(1)外币资产净暴露法。当所在国货币升值时,应增加该种货币资产、减少该种货币负债;贬值时则相反。

(2)配对管理法。这是一种使外币流入与流出在币种、数额、时间上相互平衡的方法,包括同一种货币的资产与负债、收汇与结汇的自然配对及不同货币的正相关配对。

(3)净额结算法。当人民币汇率升值时,用进口付汇轧抵出口结汇,减少出口结汇的净额,减少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损失。

3.防范经营风险

(1)多元化战略(包括经营多元化、资金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包括产销地点、贸易伙伴、产品品种、产品结构等多元化,资金多元化是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的多渠道、多去向、多区域等,以减少汇率变动的风险。

(2)营销管理战略。国际化或集团型企业条件下,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时,母公司指令其扩大销售额或提高产品定价来增加销售收入,部分抵消母公司现金流入减少的损失;升值时则相反。

(3)生产管理战略。国际化或集团型企业条件下,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时,母公司指令其扩大生产替代成本上涨的进口投入品,减少成本、提高利润收入,避免汇率变动风险;升值时则相反。

课题组组长: 王晓华 上海市外经贸会计学会

课题组成员: 陈小五 上海市金融学会

瞿志明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郑步芬 上海市对外经贸委员会

徐志龙 上海世博(集团)会展管理部

钟哲天 上海外经(集团)有限公司

戴继雄 上海兰生(集团)有限公司

戎 蓉 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金姝 上海汉森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孙国民 上海浦东进出口有限公司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2

1.管理者自己能够完成制定决策的职责并制定了正确的决策;

2.管理就是可以氛围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这样一前一后两个过程;

3.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制定决策,而执行决策则是下属的职责。也只有当这三个先决条件拥有之后才能够实施所谓的执行力。

企业或部门的发展速度要加快、规模要扩大、管理要提升,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各层环节中的良好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

在这里我们再来谈谈如何能提高执行力,执行力在团队里的作用。也就是假设前面的先决条件都已经成立,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去执行,去完成那个目标或者任务。

1.团队精神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目标和方向,是虚的无意识的,而执行力是通向这个目标和方向的路径过程,是实际和感触并能够作用到的。企业的执行力是一个系统、组织和团队。一个企业是一个组织,一个完整的整体,企业的执行力也应该是一个系统、组织和团队的执行力。执行力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只要企业有好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管理执行力就一定会得到最大的发挥,企业就会实现“办一流企业、出一流产品、创一流效益”的经营宗旨,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在员工中打造一流的执行力。一个执行力强的企业,必然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具有高素质员工队伍的企业或部门,必定是充满希望的企业或部门。

2.执行力是部门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具体到执行力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工作中,领导者首先需要明确实现的目标。此目标经过科学策划是切实可行的,并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员工正确地做事,并一步一步接近目标。员工会看到希望,并从工作中得到快乐,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执行力,如果目标有误,不能保证员工正确地做事,就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企业执行力就会削弱。

3.是要加强检查和指导。仅有明确的目标、工作热情和责任心还是远远不够的,管理者要检查和追踪其所安排任务的执行情况。执行过程中有无偏差、还存在哪些问题?要不断地和执行者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对不熟悉的流程或需提高技术的执行者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执行者的执行能力,保证其能正确地做事。执行者会从执行的过程中得到成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执行力。

4.是要有效的沟通。事情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就会产生误解,甚而相互埋怨,影响到了团队的合作性。只有有了有效的沟通,才能使大家相互了解,坦诚相见,才能真正了解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有利于于问题的解决。

5.培养团队精神。只有优秀的团队,其成员的工作激情才会高涨。融洽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员工创造性的发挥。大家形成互助的同时,才具有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工作中好的经验会共享,遇到的问题会得到大家的共同关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来使任务得到解决和完成。有好的理解力,才会有好的执行力。好的沟通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沟通,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可以在执行中分清战略的条条框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通过自上而下的合力达使企业执行更顺畅。

6.定期进行考核与信息反馈。对好的执行者进行奖励,不断提高其执行能力。对执行不到位的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帮助其提高执行力。考核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作为一名员工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公司的一员,时刻以主人翁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对上面分配的任务要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对安排的事情不懂的要多问、多想,不能盲从。对一些事情,有好的观点、方法时,要敢于提出建议,以便事情能够顺利解决。执行的好坏要经过反馈来得知。市场被动反馈或者市场主动调研。而反馈得来的效用可以用具体而细致的数据来展示。同时我们又从数据形成的曲线中了解走势等情况,以趋利避害。

提高执行力就要做到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从实践中去理解并得到知识和真理。正确执行公司和部门的指示、指令,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内强化现场管理,坚持科学合理地生产,始终走在全局的前列。现实中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所以更加的要求我们务实地完成,更加科学地决策,更加积极主动地努力工作,去创造出新的成绩。总之,执行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提高执行力,精心打造这一核心竞争力。要达到这一切须注意以下二点:

1.不怕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千方百计消灭问题,结果是圆满完成任务。

2.面对问题,一筹莫展,不思进取,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任务也不会完成。

反思对待问题的两种选择和两个结果,我们会不由自主的问到,同是一项工作,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做得很好,有的人却做不到呢?关键是一个思想观念认识的问题。我们常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转、天地宽,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成功企业也认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效果。观念转变,思想解放具有“核裂变”效应,能够产生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企业才能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才能始终充满蓬勃旺盛的精力。

执行力实质是一种企业文化——执行力文化,要想有效提高执行力水平,只有把执行力工作提升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要按照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性、模式和方法去构建企业的执行力。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建设或者说执行力建设主要有以下特征:设立目标,建立系统;领导重视,从上到下推行;发动员工,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针对目标,定期督查。了解了执行力建设的特征,我们按照这种特征展开工作。

首先,企业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工作小组,对企业急需解决的执行力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出企业执行力改善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建立执行力规划体系。

其次,领导要高度重视,带头按照企业的执行力要求去做,带头进行广泛宣传,把这些要求传递到中层,再由中层传递到员工,一级带动一级,一级负责一级,从上到下,层层推进。

再次,广泛发动员工,进行全员大讨论,明确每个员工的责任和义务,把执行力要求和每个人的工作结合起来。

再者,要有长期的观念,执行力不可能一朝一夕就会提高,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执行力建设过程中要按照近期、中期、长期目标进行逐步推进,不可急噪,一步一个脚印,每步都要取得相应的成果。

最后,要根据企业执行力建设目标建立督查制度,建立从上而下的督查机制,并根据执行力提升情况进行奖惩,真正把执行力工作落到实处。

崇尚和谐,体现和谐,致力推进企业的人本文化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和企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和谐企业最大的特征是人的和谐。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员工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启动员工的兴奋点,开发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员工的积极作用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环节。制度管理强制人达到最低标准,文化管理引导人达到最高标准,给员工以希望,给工作以意义,使组织有前途,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化管理能使企业管理达到和谐境界。企业以人为本、传播人文思想,包含着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崇尚人性、实现自我等多方面的文化精髓,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以维护员工利益为基础,以发展推动和谐,以创新推动和谐,以公正求得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因此,我们在推行文化管理方面,就要把“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作为基本出发点,强化和谐理念,树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取向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和谐的思想认识问题,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以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尽可能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树立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把企业与员工凝结成为命运共同体;建立起顺畅且无障碍的沟通渠道,培养“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团队精神;开发多种员工价值分流渠道,帮助员工实现自我,努力把和谐基因孕育到员工潜能开发的各个积极因素中,以价值观驱动其产生强大持续的前进动力。

团结协作,展现爱心,合力倡导愉悦工作的快乐文化

如何才能有效地推进企业转型,让员工理解转型、参与转型、提升转型执行力呢?只有在继承传统“家”文化的基础上,以围绕“提高管理能力”为中心,创造一种“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才能有效降低员工的压力,消除当前企业与员工的某些对立情绪。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将为企业努力工作看做是愉悦舒畅之事,最终促使员工自觉地投入到企业的转型实践中来。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有这样的思路:首先,描绘共同的愿景目标。只有描绘出一个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愿景目标,让员工感到美好的企业前景,才能提升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感召力。其次,导入企业的危机感。企业的危机是转型的重要契机,危机的存在是员工行为改变的有效催化剂。面对环境变化,企业的适时转型是必然的、无法逃避的,员工只有为适应转型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与企业未来的发展合拍同步。再次,培育利益共享的价值理念。设计一个强调企业与员工利益共享的价值理念体系,强化员工的企业意识。转型必然意味着承担风险和利益的调整,企业要通过构建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使员工安心,并乐于为企业成功转型而奉献。企业要营造一个同舟共济,尊重历史,尊重员工,领导与员工同心同力、共享荣辱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西方著名学者马斯洛说:“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同样,***员工的最大快乐也应是自我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倡导快乐文化,我们就应心情舒畅,展现爱心,引导、鼓励、激发、帮助员工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为适应***企业的成功转型,我们就必须拥有一种“寓学于乐”、“寓工作于乐”的气氛,让所有的企业员工都能从学习、提高中得到成就感,并享受工作;

并在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同时,尊重别人的创造活动和创造成果,为此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团结协作、宽松融洽的良好氛围。这样,***企业的发展就会有无穷活力。

构建执行框架

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领导人的品质和企业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好的管理体制在权力结构上有一个合理、恰当的设计,并能激发出蕴涵在企业领导人和员工身上的企业家能力。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能够使管理者扁平化沟通,但也容易使管理者之间责任不清、权利不明;民主性较强的管理模式,能够较好地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但管理的约束力较弱。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员工素质及所从事的产业等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但不论何种管理模式,企业领导人必须努力营造管理执行的有效氛围,形成执行框架。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有一个比喻:“企业的组织就像是一幢房子,当一个组织变大时,房子中的墙和门就越多,这些墙和门就阻碍了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为了加强沟通和协调,你必须把这些墙和门拆除。”这就是执行组织框架的全部意义。

因为现代企业的运行不仅仅依赖于部门团队的沟通和协调,更要依靠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事实上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关键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架构,而在于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这就要依靠企业的执行流程来保证。同时,应该赋予员工统一的执行工具,来保证组织中的所有员工使用相同的语言进行沟通。

建立有执行力的管理团队

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领导人的品质和企业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好的管理体制在权力结构上有一个合理、恰当的设计,并能激发出蕴涵在企业领导人和员工身上的企业家能力。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能够使管理者扁平化沟通,但也容易使管理者之间责任不清、权利不明;民主性较强的管理模式,能够较好地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但管理的约束力较弱,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员工素质及所从事的产业等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但不论何种管理模式,企业领导人必须努力营造管理执行力的有效氛围,形成具有有效执行力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是否协调,发挥作用如何,首先取决于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其次取决于这个团队的价值取向和整体素质。

如何培养团队,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营造有效的管理执行力?从客观上讲,要努力营造一种“团队协作”的整体氛围,强调工作中的“三办事”原则。即: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执行程序的人要对“事”负责,而不是对“人”负责,淡化个人的作用,强调遵守同一条规则,直接完成工作的终端。在这个问题上,团队的核心人物尤为重要,其本人不要打破已制订的规则和程序,更不能违反客观规律,从而实现有序管理。同时,被领导者更不要迎合事物发展的态势和个人,遵守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从主观上讲,团队成员都要增强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不要强调“自我为中心”,而应该强调“整体利益为先导”,当发生不协调时,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多找共同点。在工作中应发扬“有人负责我服从,无人负责我负责”的精神,但不主张盲目而越位负责,特别是本职工作做不好而盲目越位负责的人,会严重影响管理的执行力。

明确管理层的责、权、利

管理层责、权、利是否明晰对执行力的影响较大,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拥有权力、利益,应与其相承担的责任密切相关。有的企业主要领导提倡“约束大于激励”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担心给予个人的权力过大而难以控制管理局面,有意识地形成一种监督机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领导人为达到控制的目的,派专人进行“一对一”的监督,被使用者做任何事都不放心,要求监督者及时汇报被使用者的一切行为。事实上,这种尴尬的局面,由于监督者汇报的情况和被使用者汇报的情况有一定的出入,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矛盾就由此产生了,被使用者无法坚持工作,逆反心理增强,此时的执行力为零。企业领导有必要界定一下所有管理者应尽的责任,也很有必要提倡各级管理者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明确分工合作,共担风险和责任,形成坚韧不拔的团队。

制定执行流程

企业的执行流程包括: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营流程。其中,人员流程才是企业执行流程的关键。人员流程不仅保证企业能为今天的战略实施找到适合的人才,同时也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储备足够的未来人才。此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必须提供一个完善的论功行赏机制,确保在正确论功的前提下,再进行正确的行赏。

人员流程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及时发现那些绩效差的人员,并区分出哪些人应该离开公司,哪些人应该调换岗位,并为他们制定技能培训计划。可以这样说,人员流程是企业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的基础,它是企业执行流程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摩托罗拉做得十分出色,它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人事管理,而人事管理=绩效管理。为此,摩托罗拉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这是这个家族企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立管理机制

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领导人再用类似车间主任管理车间的那种方式来管理企业已经彻底行不通了,要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要夯实制度管理的基础。企业领导人经营企业,信誉是第一位的,但仅有信誉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才行。因为员工需要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管理制度,需要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更重要的是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的管理制度,增加内部管理的公平性。在企业持续发展阶段缺少“人本管理”并不可怕,而缺少行之有效、人人平等、贯彻始终的制度管理才是可怕的,它会导致管理流程混乱。因此,企业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才能将管理职能化、制度化,明确管理者的责、权、利,避免“多头领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执行力。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3

当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的食品医药产业正在经受一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这种大环境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面临的不仅是如何帮助企业积极应对经济危机,走出困境,赢得主动的发展问题,而且是如何实施科学监管,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后者责任更加重大。在此紧要关头,如何把握主动,化“危”为“机”,推动食品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笔者以为,企业努力是根本,部门支持是关键。要在充分调动食品医药企业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同时,依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从协调服务、营造环境、规范引导等方面给予的全力支持,携手企业共克时艰,创新破难,促进食品医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要引导企业在争取主动上寻找新突破。当前,影响食品医药行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间同质化竞争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营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旦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就容易陷入困境。这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就要在第一时间深入企业现场,了解企业当前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拿出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同时要引导企业争取主动,另辟蹊径,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尽可能地为企业创设宽松的外部环境,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促进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步伐,鼓励企业通过拔术创新,转移经济风险,赢得新的机遇。

二是要帮助企业在提升竞争力上下功夫。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无论是在面临经济危机的关键时期,还是处于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平稳阶段,加强质量管理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保证食品药品安全放心的坚实保障。所以说,越是环境趋紧,越是困难当头,越要强化质量战略意识,夯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从“危”中占“机”,“危”中抢“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以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为重点,督促企业在许可准入、生产经营规范管理等关键环节抬高标准,从严要求,并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的业务培训和服务指导,帮助企业改进完善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解决影响和制约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使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真正得到提高,使质量品牌真正成为企业化解危机的商战利器。

三是要在科学监管与促进发展有机结合上见成效。为有效应对经济危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以协调、服务、指导为重点的规范引导工作对促进解决企业的现实困难,提升企业内在竞争力确实起到了固本强基的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放松了依法监管,降低了必要的监管力度,因为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还需要强有力的整治,离不开集中有效的专项治理;只有让那些不遵规守法的企业受到应有的惩处,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才能得以不断净化,规范诚信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为这些企业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不过,在实行依法监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正确把握科学监管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依法行政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对那些违反有关规定但行为情节较轻的企业,应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促其从速改正,自律规范。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动态能力;动态演进;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20-04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1990年,英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Prahalad)与其学生哈默(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1]。此后,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逐年增多,从而开启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篇章。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进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是基于企业能力的概念,而自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产生后,便有了对于企业能力的研究,而后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1925年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又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的思想。此后,艾迪斯·潘罗斯于1959年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企业绩效的基础,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2]。自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提出以后,它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多位学者对于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构成,比较具有代表性有包括基于协调整合观、知识观、资源观以及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代表是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两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为一种组织内的集团学习能力,是一种如何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各自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生产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协调技能和整合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应用于企业多项业务并为其带来和提供价值,且不会因为使用的增多而减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是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对其技能和技术的协调整合能力。Durand认为企业的能力不仅包括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知识、技术和技能,形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能力[3]。

(二)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的战略管理学家D.L.Barton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人物,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思想来源于理查德森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而后,Barton发展了企业知识基础论,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巴顿还认为,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4]。国内学者刘冀生和吴金希研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知识管理能力,企业通过对其知识链的管理能够获得竞争优势[5]。芮明杰和陈晓静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隐性知识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键因素[6]。

(三)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企业基础资源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标志是沃纳菲尔特1984年发表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一文,早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于企业资源观的研究目标也是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以也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范畴。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7]。荷兰学者杰恩·巴尼对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1991年的论文《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一文中认为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性。企业资源具有非完全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只有当自由具备有价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者四个特征才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路径依赖性、社会模仿性和因果模糊性使得企业资源难以模仿,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8]。而后,皮特瑞夫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其认为企业只有通过异质性战略、不完全流动性战略、事前限制性战略和事后限制性战略的组合才能获得竞争优势[2]。

(四)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构成,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与知识,是日常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构架能力是运用这些元件能力,以新的灵活方式把他们整合起来,发展新的构架和整合能力。拉法和佐罗研究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由操作子系统、企业文化子系统和企业环境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2]。

(五)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由于核心能力形成是一个内生的长期积累过程,历史事件、实践经验及企业传统都是影响核心能力构建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因而表现出历史依存性和一贯性;而核心能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保持企业发展的内在一致的动力机制,从而限定企业的战略选择空间和业务活动范围。1992年,著名战略管理学家D.L.Barton研究发现核心能力虽然可以为企业创造出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但是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已有的核心能力可能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表现出不易被改变的核心刚性特征,从而提出了核心能力刚性的问题[9]。1994年,美国学者达韦尼提出了超级竞争的概念,其认为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动态化和复杂化,企业无法有效地保持其竞争优势,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形成一系列的短暂优势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针对企业逐渐处于超级竞争环境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问题,战略管理专家蒂斯、匹萨诺和苏安三人于1994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正式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蒂斯等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能力也就是一种在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实现其核心能力更新的能力[10]。Dosi认为,动态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格,动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11]。Catherine和Pervaiz通过研究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重新整合、配置和制造资源与能力,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从而以适应环境变化以维持竞争优势[12]。

(六)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在世界工业的发展史上,每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技术革命都能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技术,自从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就开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多位学者从协调整合观、资源观和知识观等角度,进行了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Radhakrishnan从协调整合观出发,认为企业通过IT的有效应用能够影响其运作过程和管理,从而形成独特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无法流动的运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论的角度出发,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时,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3]。Wade的研究认为,企业当IT的资源同时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适合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流动性条件的IT要素,才能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14]。Melville结合企业资源基础论和整合协调论的观点,IT资源与企业的其他组织资源互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企业的业务过程绩效[15]。而Ravichandran研究发现,企业IT部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能够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构建,进而为企业获得良好的绩效[16]。王念新等基于中国29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PLS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在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17]。曹红军和王以华利用层次回归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了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包括资源的获取、整合和释放能力)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18]。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的动态演进

早期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为主,比如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通过对NEC和GTE的企业案例的比较分析,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描述和诠释。除了案例分析之外,归纳与演绎方法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中也是常有的方法,比如巴尼的《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蒂斯等人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都是通过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形成其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Kesler通过矩阵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描述,根据每项技能对每个产品或部件的贡献程度,可以构建技能—产品相关矩阵,在根据每个产品对各项技能的依赖程度,构建产品—技能相关矩阵。Klein利用图示法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其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集合,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公司的技能网络,其过程为:技能图技能网核心能力[3]。刘满凤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10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力构建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肖慧和包钢利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的累积效应进行了分析[19~20]。随着企业所处环境趋于动态化和演化分析在管理学中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学者开始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化过程研究。中国学者毛武兴等就对通信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演化分析,并对朗讯科技和华为技术的能力演化过程的差异进行了比较[21]。范新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静态评价,并基于马尔科链模型对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评价[3]。

四、结论

综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结论,可以发现,企业基于协同整合、知识和资源等角度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但是,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化和动态化,成为超级竞争环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凸显,并且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使得企业无法保持竞争优势,而企业通过其动态能力的培养,能够克服其核心能力的刚性,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更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的进展,最初的研究以定性的分析为主,只能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诠释,并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借助图示的方法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研究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试图形成一套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该技能的标准,并基于评价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包括AHP、模糊评价、主成分分析、DEA评价等方法,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改进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措施。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分析也开始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包括演化分析和随机过程(马尔科夫链)方法的应用。纵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动态进展,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如何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具体化,从战略决策层下发到部门操作层、如何克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保持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基于IT进行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塑(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 C K Prahalad,Gra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6):79-91.

[2] 许可,徐二明.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J].经济管理,2002,(2):10-18.

[3] 范新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演化及评价[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8.

[4] Barton D L.The Factory as Learning Laboratory[Z].1992.

[5] 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2,(1):68-72.

[6] 芮明杰,陈晓静.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系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2):15-22.

[7] Wern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71-180.

[8] J.Barney.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9] Barton D L.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10]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7) :509- 533.

[11] Dosi G.Dynamic competence and firm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1997,6(2):1-22.

[12] Catherine L W,Pervaiz K A.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35-37.

[13] Melville N,Kraemer K,Gurbaxani V.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Value[J] .MIS Quarterly,2004,28(2):283- 322.

[14] Radhakrishnan A,Zu X,Grover V.A Process2orien2ted Perspective on Differential Business Value Creatio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 Emp irical Investigation[J].Omega,2008,36(6):1105- 1125.

[15] Ravichandran T,Lertwongsatien C.Effe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on Firm Performance:A Resource 2BasedPerspectiv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5:21.

[16] Wade M,Hulland J.The Resource 2based View and Information[J].Systems Research:Review,Extension,and Suggestion for FutureResearch[J].MIS Quarterly,2004,28(1):107-142.

[17] 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52-64.

[18] 曹红军,王以华.动态环境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提升的路径: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1):1-7.

[19] 刘满凤.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33-35.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5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出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作出了基本界定,从而强调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以及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识别;培育

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1990年C.K.Prahalad和Carry Hamel在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书中提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积累性的学识(collective learning),特别是组合发散的生产技能和承继多种渠道的技术”①。但是两位学者只是提出了一个笼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系统。以后的学者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一) 国外学者的部分观点

以Prahalad和Hamel,Coombas,Coyne、Hall和Clifford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能力,是存在于企业核心产品中的以技术和能力为基础的一种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这种观点特别重视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特别能力,或者是它们的组合,但是层次性较差。

以Henderson和Cockburn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这种理论从能力的角度较为全面的概括了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侧面性较强,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以Stalk、Evans和Shulman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侧重点在于企业的价值链,即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这种理论强调了以低成本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二) 国内学者的部分观点

以吴敬琏、林志扬、李悠成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的技术技能。除此之外,吴敬琏还强调了资本和机制的重要性,李悠成则强调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整合。

以陈杞国和王秉安为代表,他们都强调了产品、技术和管理在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它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

周星和张文涛则侧重于产品、技术和营销,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②。

以史东明为代表,强调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分布企业组织的能量,通过核心能力表现出来,而其赢得竞争的能力核心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除以上知名学者的研究观点外,“2012采购调查数据揭示了我国采购领域的特点与趋势:采购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在扩大,逐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 。

综合来看,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他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都侧重于某一个或多个方面,而没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描述,他们的理论都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完善的。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

二、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尽管各位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识有所不同,但对其识别却是相对较为类似的。综合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1、 价值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和价值,能够更好、更全面的满足顾客需要,为企业带来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竞争优势,增加企业的利润。

2、 独特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培育、发展形成的,为企业所独特拥有。

3、 难以仿效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丰富经验,善于提炼总结,不断创新得到的,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超越的。

4、 难以替代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能够帮助企业依靠特色赢得顾客的充分信任而形成垄断市场,是其他能力难以替代的。

5、 持久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持续发挥优势和作用,是一种长期性的资源和能力。

6、 延展性。企业可以通过核心竞争力在原有竞争领域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也可以利用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关产品和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等方式拓展市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7、 动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以适应市场、增强竞争优势的,否则必然会被其他企业所代替。

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各位学者的观点不一而足,但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或者仅是对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强调。这里,笔者综合介绍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1、 内部开发。企业内部开发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资源,主要指企业内部独立开发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营销方法、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等方面。

2、 外部获取。即企业通过外部的并购或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营销网络等资源。

3、 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企业要统筹规划,将自己的核心产品、技术、管理、市场等要素整合在一起,将分散在组织中的独立要素能力,协同为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四、结语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理论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涉及企业的技术、知识、组织、价值链、管理、创新、营销、文化等内容,综合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其特征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以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有效培育和应用核心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主要是通过内部开发、外部获取和核心竞争力整合三种方式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效培育和应用本企业所独特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拓展市场,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以便于不断发展壮大。(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 and Car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May-June: pp.79-91......

[2]徐阳华.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前瞻[J]. 华东经济管理,2005.

[3]林志扬. 正确认识和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 中国经济问题,2003,(2)

[4]张新华,范宪. 识别、构建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J]. 复旦学报(社科版),2002,(5)

[5]周星,张文涛. 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与创造持续竞争优势[J] . 经济与管理研究, 1999,(1).

[6]徐向艺. 企业战略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7]胡恩华,单红梅,陈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机综合模糊评价[J].系统工程,2004,(1).

注解

①C.K.Prahalad and Car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May-June: pp.79-91.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6

核心竞争力理论回答的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要素的问题,即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从整个企业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经由集体学习而积累起来的,有助于帮助企业为客户带来价值的能力和技术的总和”(Hamel和Prahalad,1990,1994)。核心竞争力是属于组织共有的学识,而不属于个人或业务单元专有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技能协调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即需要管理的介入,通过有计划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有效营销体系和方法,确保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技术性。

保险企业有着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征。由于保险商品无法申请专利,同时监管机关要求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因此,竞争对手的模仿非常便利,从而,在保险业以新产品为手段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不可靠的。因此,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具体而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大的晶牌塑造能力;适应市场细分的、定价定位合适的产品开发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与能力;灵活的市场反映和风险防范、控制、处理能力;强大的资金运用和增值能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扩展应用潜力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也有一些文献对保险业内某些部门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和描述,例如,把人寿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寿险公司长期形成的,建立在先进的经营要素基础上的相互融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整体运作的能力”;把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创新能力、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把保险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界定为“适应市场细分的战略定位、强大的技术运作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内部机制的适应能力、特色的客户服务体系和资金运用增值能力”。

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对于帮助企业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有着巨大的价值。西方学者的研究认为,就一般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1)学习能力与战略的灵活性;(2)技术管理能力;(3)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学习型企业能够快速地获取、创造和转移知识,并能针对新形势和新知识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战略。学习型企业不是一夜之间就创造出来的,它需要在企业内形成鼓励学习的环境,并消除一切影响思想交流的障碍。从长远来看,学习能力与战略灵活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体现为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更迅速地通过学习调整自己。

技术是关乎企业增长和获取业绩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获取到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企业活动的技术,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成功的技术管理需要特殊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能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把个人动机与企业目标有效结合的管理能力、建立一个善于学习的员工团队的能力、维持一个能有效应变的管理团队的能力(Wisher,1994)。

具体到保险企业,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分为外部来源与内部来源。外部来源包括市场结构、产业竞争程度、产业政策和保险需求;内部来源则包括制度、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管理、技术、企业文化、信息化和保险产品等。由于外部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保险企业应主要从内部来源考虑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从经济学角度看,核心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主要路径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更关注自身的根本优势,因为只有不易被他人模仿和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扩张起着战略指导作用,企业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大小;三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动态成长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机制和创新机制(薛可,2001)。

对保险业来说,随着保险业人世保护期的全面结束,我国保险业将面临全面开放的新形势,核心竞争力对保险企业也将具备更为重要的功能。首先,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从市场分工的角度来看,分工将不断细化,最终将迫使保险企业修理“枝蔓”,强化“主干”,以主干的竞争力优势即核心竞争力强化或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第二,保险企业为了保持和巩固自身的市场定位,必须集中全力,调动所有的资本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强化自身最具优势的特色——核心竞争力;第三,核心竞争力将引导新的经营理念,即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过分关注市场份额,而是关注市场价值,不再强调垂直一体化,而是强调产品研发与保险服务提供的内部化、销售的外部化。因此,总体来看,后WTO时代,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呈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四、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内涵解析法、模糊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综合指数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首先选取若干一级指标并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然后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进一步选取若干二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根据各指标的取值及权重计算所有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即为企业的竞争力总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自1990年起,使用300多项指标对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10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排名,并合作出版年度《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他们的研究在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我国,焦谨璞(2002)以WEF和IMD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并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2004)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对2003年北京市的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外资银行竞争力强于内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竞争力强于国有银行的结论。

也有一些学者对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进行了研究。姚壬元(2004)从保险公司的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三个大类中选取了9个基本指标及40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一个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徐爱荣(2004)则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基础,从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及资本管理两个方面选取了15个具体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景丽英(2006)则从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三个方面,通过分别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五、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应是企业战略的重心,培育与提升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国内学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论述与研究,总体来看,研究的视角包括企业内部微观视角与外部宏观视角,其中以企业内部视角的文献居多。

从企业内部来看,对保险企业而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举措,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资金运用创新、销售渠道创新等方面。此外,保险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外部环境来看,完善市场环境、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保险企业构建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从保险市场的进出制度、保险业税收政策、保险投资政策以及保险服务贸易政策四方面调整保险产业政策,为中资保险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王文祥和魏华林,2002);就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而言,发达的保险中介市场对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监管机构应从发展中介市场体系的角度出发,完善中介市场监管制度(姚庆海,2005)。

六、总结、评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数量不多,且研究重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目前,从一般企业管理层面介绍、引进和研究国外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把一般理论与行业特征相结合才能深入进行。许多学者在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来源、作用、识别与评价、培育与提升的文献并不多,系统性研究的文献更是少见。

(二)在已有的文献中,较为多见的是把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简单地应用到保险企业,而在保险企业的行业特征基础上研究其核心竞争力的文献较少。保险企业作为专业经营风险的企业,其产品形态主要表现为无形的产品,其与客户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可能长达数十年之久,其产品销售主要依靠中介机构与人进行,其利润来源包括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其稳健经营有赖于充足的偿付能力,作为中国的保险企业,还面临市场规模迅速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分别占据了寿险和非寿险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等外部环境。上述保险业务的特性、保险企业经营的特征及保险市场的结构特征都会对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如何把这些特征与一般理论进行良好的结合,构建适合中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仍是一个需要解决与完善的问题。

(三)对保险企业竞争力的评价过多地依赖于财务指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终会体现到其财务指标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保险企业,其财务指标会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较好的流动性保持能力和充足的偿付能力。然而,财务指标更多的只是反映了过去或当前保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它是过去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和反映,但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能完全通过财务指标得到评价。例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完善、公司创新体系的建设都属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但其成果在短期内未必会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另一方面,在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迅速增加、未开发市场空间较大的情况下,从增长趋势来看,部分保险企业的销售规模、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看上去可能比国际保险业巨头还要高,但实际这些数字并不能反映保险企业的真实竞争力水平。特别是在评价和比较来自不同国家的保险企业的竞争力时,过多地依赖财务指标,有时可能会得到不真实的结论。

(四)研究方法有待完善。总体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这一问题导致的结果之一,表现为不同的文献对相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对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也往往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

上述问题的存在实际也提示了未来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在此,作者主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一个符合保险行业特征和中国保险业市场特征的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框架需要得以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识别、评价以及提升,都需要与中国保险企业及保险行业的实际紧密相连。为此,需要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保险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并分析这些特征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其次,在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面,除了对国内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比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国际视野评价中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国际视野进行评价,就需要使用特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剔除当前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空间较大这一因素对核心竞争力评价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做,评价的结果才更客观,其提示的实践意义以及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的改进建议才能够在全面开放的中国保险市场中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7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引言

喀斯特地区典型的特性就是“溶岩地貌”,具有溶蚀特性的水冲击岩石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特殊的地貌。本文研究的喀斯特地区主要指贵州生态脆弱地区,该地区地貌特征复杂,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滞后。由于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山地特征,发展规模小、数量多、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小微企业也就成为了必然选择。小微企业具有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符合山地环境等特点,是喀斯特地区“量身订做”的必然的可行的经济发展载体。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喀斯特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貌特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影响更为明显,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研究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的生态竞争力不仅对企业本身有利,而且对整个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国内经济趋势趋缓背景下,小微企业面临政府法规日趋严格,消费者生态需求偏好强烈变化的现状,生态竞争力显然已成为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微企业自身的运营管理方式和外部环境变化对生态竞争力都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将基于现有的理论研究,根据因子分析法构建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为我国小微企业提高生态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证的支持。

二、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研究综述

(一)小微企业概念研究

国内外关于小微企业的概念,由于各自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角度不相同,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定义。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2011年7月四部委联合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这一次把中小企业为划分成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同时规定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划分标准。由此可见,小微企业通常具有营业收入低,从业劳动人员少,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多存在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成熟行业、适应性强、形式多样等特征。在国家鼓励创业的背景下,国家放宽了市场准入门槛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小微企业的数量得以迅速增长,小微企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带动人口就业,技术改革创新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小微企业在各类型企业中的比重也逐年增长,2015年两会公布的数据中,小微企业对全国GDP的贡献超过了65%,税收贡献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过了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业。同时,小微企业也有短板和劣势,由于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也是企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小微企业可以概括为具有规模小、资金量少、抗风险能力弱、行业分散、形式多样、从业人数不多等特点的企业。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由于得到国家支持,发展迅猛,数量众多,是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喀斯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生态竞争力内涵研究

生态竞争力的内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波特提出了与以前生态环境管制对竞争力有消极影响的相反的假说,即“波特假说”,生态环境管制不仅会促进被管制小微企业创新,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而且会提高小微企业竞争力。金天皓从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认为,生态竞争力是小微企业在充满竞争的供应链环境中,以合理配置环境资源的方式,生产出比市场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在创造价值、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和竞争力内涵,可归纳得出以下观点:生态竞争力是指小微企业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小微企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将生态化理论运用在小微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以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方式,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地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三)生态竞争力评价研究

小微企业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新模式带动生态竞争力的提升,评价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生态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支持。关于生态竞争力评价问题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王军、耿建采用主成分分析模型,确定主成分和指标体系,对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评价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提供了定量化方法和新的视角。袁瑜、王建明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例,利用DEA法建立评价模型,反映了生态竞争力的内涵,分析并得出了提升生态竞争力的对策方法。

三、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的建立

本文从小微企业生产营销的角度结合管理理论分析建立了生态竞争力的结构框架。其中,小微企业生产制造能力是小微企业运营的根本,企业强调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益并重;成本控制能力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基础,主要从运作成本方面分析财务绩效对生态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市场营销能力是小微企业生存的关键,利用营销数据测算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是反映生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环境改造能力是小微企业运行的重心,注重从生态效率角度来审视自然资源利用率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程度;创新发展能力是小微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创新管理、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反映小微企业变革的决心和执行力,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保障,从而保证生态竞争力的提升。在学者以前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喀斯特地区特点,考虑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因素,设计出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其中小微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小微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小微企业环境改造能力、小微企业成本控制能力是五个一级指标,宏观的评价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各指标的联系和重要程度。根据上述一级指标的建立,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调查法设计出15个二级指标,共分为五组,通过对指标赋予权重,建立评价模型,如表1所示。

四、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评价

(一)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设计了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了15个相关性问题,问卷中指标的测量采用Likert5级量表,分为不重要、比较重要、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五个等级对应1、2、3、4、5分,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对问卷中指标的重要性打分,问卷选择了喀斯特地区68家小微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现场发放和网络调查的方式,并详细向参与调查者说明问卷中指标的含义,以保证问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18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68份,问卷有效率为91.8%。本次调查的小微企业中,制造业20家、占总数的29.41%,采矿业12家、占总数的17.65%,建筑业11家、占总数的16.18%,计算机信息软件12家、占总数的17.64%,其他行业13家,占总数的19.12%。

(二)因子分析

本文对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使用KMO测度检验是否适合因子分析,KMO适当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越接近1说明越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次检验结果为0.890,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而后使用SPSS20.0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采取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进行处理。得出的结果中,前2个因子变量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54.371%,说明前2个变量蕴含着原始15个指标说能表达的足够信息,同时通过观察碎石图,可以提取两个新因子作为原来15个变量的主因子,相关数据列于表3。这两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0.176%,24.194%,提取的因子能表达初始变量54.371%的信息,基本满足因子分析法用变量子集来解释整个集合的要求,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3。本文根据成份得分系数矩阵中指标的因子载荷情况,分别命名2个主因子为低能耗成本运营、产品市场渗透。另外把主因子没有包括的信息设为Xn,它的贡献率为45.629%,可以列出评价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表达式为:X综=0.30176X1+0.24194X2+0.45629Xn。

(三)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因子分析结果

根据因子分析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构成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最主要的部分是“低能耗成本运营”,因子贡献率为30.176%也是各因子中最高的。小微企业大多是发展中的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缺少资金的支持,因此必须要考虑成本的消耗情况。“低能耗成本运营”不仅能让管理者清楚地看到小微企业运营的情况从而及时地调整决策,同时也是小微企业能够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小微企业自身情况不尽相同,但是都十分注重成本的能耗和控制,因而,“低能耗成本运营”相较于其他因子更受小微企业的关注。这一实际情况与本文的分析结果较符合。“产品市场渗透”因子贡献率位排在第2位为24.194%,说明该因子与客户需要的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密切相关,客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了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该因子直观反应了产品的销售情况对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影响,本文认为小微企业应加强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从而增强产品品牌的认知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提升小微企业的生态竞争力。例如,对小微企业主打产品投入更多的广告和渠道促销费用,从而为小微企业快速打开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以上分析表明,在所调查的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中,大多数小微企业已经有意识地对提升生态竞争力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对产品技术、行业交流以及管理层沟通方面还未有过多的重视和实践。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被调查对象为小微企业有较大关系,一方面,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少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制度不完善,小微企业部门组织不复杂,导致小微企业管理方面缺乏规范,影响了整体竞争力的的提升。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把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回顾、模型建立、调查统计三个阶段完成研究,简单定义了生态竞争力的概念,并且从小微企业生产营销的角度结合管理理论分析构建了包含15个二级指标的生态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同时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而后应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最后得出分析结果。结论如下:在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里,“低能耗成本运营”、“产品市场渗透”在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中占据主导作用,是影响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主体变量。其中,“低能耗成本运营”因子的贡献率最大,所占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权重最大,是构成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最主要的部分;“产品市场渗透”因子直观体现了产品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对生态竞争力的重要影响,是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竟争力的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根据研究分析结论和调研统计结果,针对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生态力方面现存的问题,本文对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以下建议:

(一)减少材料消耗,控制预算成本

小微企业最基本的职能是生产产品,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在面对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更需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获得最大效益。例如,生产工艺创新,摒弃低效的生产流程,引入高效率的生产技术,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对废弃物进行收集处理利用,根据废弃物种类的不同,分类收集,集中处理,最高效地利用废弃物;减少仓储和运输环节,通过行业上下游的通力合作,合理利用资源,互帮互助,争取实现小微企业的双赢。此外,小微企业管理层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制定决策,最终获得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提升。

(二)加强产品促销宣传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

产品销售是小微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小微企业有必要加强产品的促销宣传力度,通过降价促销,增加终端销售网点,区域商等等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另外,小微企业销售出去的产品仍要跟踪,做好售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争取能够获得“回头客”的再次光顾;利用口碑营销、饥饿营销、网络营销等方式,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利用最小的营销成本,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效益;树立产品品牌形象,创新产品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品牌知名度;加强企业管理层与基层员工的沟通,及时高效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的生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曾春花.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的三维合力模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4):129-135.

[2]王俊峰,王岩.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2,425(9):86-93.

[3]曾春花.生态型小微企业与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匹配性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5):71-74.

[4]PorterM.E.,LindeV.,Class.TowardaNewConceptionofthe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Relationship[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5,9(4):97-118.

[5]金天皓.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及其评价实证研究--以杭州市重点小微企业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12,34(1):42-46.

[6]王军,耿建.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小微企业管理,2012,370(22):169-171.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8

关键词:竞争情报;服务;需求

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规则发生了本质变化,企业对竞争情报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为科技信息机构的情报服务业务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国外学者较早对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进行理论探讨,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竞争情报服务理论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西方国家的中介服务体系、竞争情报服务管理与创新等内容。二是竞争情报服务主体研究,着重探讨了服务主体的服务模式及创新 。三是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其中较为典型的是Mammo对图书馆情报服务能力的探讨,以及Chen对情报服务20个关键成功因素的实证研究。与之相比,国内的研究尚不全面,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是企业竞争情报需求的实证研究,例如,吴华珠研究了竞争情报的需求和供给存在的障碍 ;郑彦宁分析了江苏、湖南两省企业的竞争情报需求。二是图书馆类情报服务机构开展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如陈峰从共性角度指出提供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竞争情报服务是图书馆拓展和创新情报业务的必然方向。总体而言,国外对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研究较为深入,但针对竞争情报需求和满意度的定量研究较少。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情报需求探讨为主,缺乏从服务视角开展的针对不同情报服务主体的研究。

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的方法,从多主体协同和客户服务感知视角开展研究,以了解我国竞争情报服务需求及发展现状,并分析各类服务主体现存的服务障碍问题,进而为完善我国科技信息机构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一、实证调研

研究方法以问卷法为主、半结构化访谈法为辅的方法了解竞争情报服务现状。共计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1375份,回收率为59.8%。

本次调查将竞争情报服务主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公共信息机构,包括区域性科技信息机构、行业科技信息机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二是商业公司,包括产品及咨询类公司、竞争情报软件及在线监测服务公司;三是政府及相关中介,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科技业务中介等。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企业对各种情报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和满意度

如表1,从需求程度看,整体介于“比较需要”和“一般需要”之间从满意度看,整体介于“不太满意”和“比较满意”之间。

整体而言,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并不匹配。企业对高知识含量信息服务需求较高,但满意度一般,这是由情报服务项目层次低且实用性不足造成的。此外,中小企业尚处于初级或转型阶段,对情报服务的需求不高,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模式的创新,该需求会日益增加,满意度亦会提高。

(二)竞争情报服务渠道的使用

如表2,企业对所有的服务渠道都有使用,但其使用频率不同。而根据调查,企业对各类服务渠道的使用一般,整体满意度不高。

(三)竞争情报服务质量评价

本文统计了8种使用较多的情报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其中行业协会、商业咨询公司、行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各项情报服务质量相对领先,专利服务机构、本行业科研院所和政府的服务质量次之,图书馆和省市科技信息所的情报服务最为薄弱。

(四)各类情报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各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情报服务项目少,服务质量不佳,企业难以寻找合适的中介服务机构。此外,在被访企业中,42.5%的人认为行业协会较为缺乏服务创新意识,38.1%的人认为咨询公司的情报服务价格过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情报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也影响了企业对各服务机构的选择。

总体而言,各类服务主体的整体服务层次较低,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不高,不同类的情报服务机构和同类机构中不同服务个体的服务差异较大,缺乏满足企业深层次发展需求的服务项目。例如,一位CEO表示,日常运营所需的外贸、技术、市场等各种情报难以有效满足,深层次的情报产品、情报体系导入、培训等服务不到位,市场上尤其缺乏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情报产品和服务。究其原因,现有的情报服务业务很少或能力较弱或其业务没有被企业所熟知,大多机构处于业务战略转型期,其技术情报服务仍有待加强。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调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对策。

1. 我国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整体供需矛盾突出。鉴于此,各类服务主体要不断创新运营机制,实现服务内容由单一的、低层次的信息服务到综合型、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的转型,不断拓展企业情报服务项目的层次。

2. 各类情报服务机构的整体情报服务运营能力不强。因此,服务能力偏低的机构可以购买科技与商业信息资源库,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知识管理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拓展服务品种,革新营销方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全程式的、免费和低费的、全面的竞争情报与知识服务。

3.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资源不足。鉴于此,各类服务机构要围绕提升服务能力的主线,整合各种服务资源,协力提升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主要包括:整合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力量,完善公共竞争情报服务平台和企业专业服务平台;整合企业服务平台和情报服务专业服务平台,搭建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统一入口;扶持其他类专业服务平台,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等,作为专业情报服务的支撑和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补充等。

4.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环境有待改善。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及各类服务中介要增强情报服务意识,强化情报服务职能。此外,政府要建立健全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相关法规制度,并培育商业化竞争情报服务市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情报与知识融合的服务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访谈与问卷调研对企业竞争情报需求与服务进行了深入探讨,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还处在初级或启动阶段,竞争情报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矛盾严重,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对此进行改善。由于调研规模较大,问卷回收率较低。此外,本文的研究以现状调查为主,尚未深入探讨竞争情报服务的相关影响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详细探讨。

参考文献:

[1]Craig S. Examining Differences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actice: China, Japan, and the West[J].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9(03).

[2]Bouthillier F. The provision of business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public libraries: A review of trends and issues in six selected countries[C].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CAIS/Actes du congrès annuel de l'ACSI, 2013.

[3]Mammo Y. Haramaya Universit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Looking back to look forward [J]. 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 2010(01).

[4]Chen M K, Wang S C. The use of a hybrid fuzzy-Delphi-AHP approach to develop global business intelligence for information service firm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0 (11).

[5]吴华珠,赵斐.江苏省中小企业竞争情报需求与供给现状研究[J].情报杂志, 2012(04).

[6]郑彦宁,赵筱媛,刘志辉.我国中小企业竞争情报需求调查与分析――以江苏、湖南两省企业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3(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