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研项目特色8篇

时间:2023-06-28 10:01:32

科研项目特色

科研项目特色篇1

一、音频修复项目建设成果

云南是世界上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积累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历史音频文献,特别是云南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厅、广播电视厅、云南艺术学院等部门和单位都集中保存了大量历史音频文献,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予以妥善、完整地数字化保存,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也必将对整理、传播文化遗产起到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一)音频修复项目研究为各方人员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2011年,云南艺术学院正式启动珍贵历史音频修复项目,在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整个研究项目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为音乐专业人员、社会历史研究人员、文化历史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工作者及音乐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交流欣赏的平台。首先,项目组已修复并数字化保存珍贵历史音频资料100套。项目组在保留原有介质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音频采集与修复技术,对一些珍贵的、使用胶木制作的戏曲资料和音乐老唱片资料进行修复,累计修复时长为100小时;对一些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磁带音响资料也进行了修复和调整,总时长为100小时以上。经过修复的唱片和磁带资料,从声学角度来讲,频响带宽由一般100hz~3Khz,扩展到70hz~6Khz以上;爆点噪声下降6dB;持续高频噪声下降3dB;背景低频噪声下降8~9dB。从听觉角度来说,所有唱片和磁带的音质明显得到改善,音声清晰度得到较大提升,已基本接近当代人的音响审美感。其次,项目组建立了“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文献资料库”。项目组在前期修复过程中,不仅整理并筛选出第一批急需抢救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目录,且根据已修复好的音频资料,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专门向专业技术人员开放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文献资料库”。该文献资料库主要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唱公司为云南歌手录制的一些老唱片,如黄虹录制的老唱片《弥渡山歌》[4]《小河淌水》以及中唱公司录制的民族器乐曲《大寨红花遍地开》等。文献资料库的管理系统对已经过数字化采集和进行过音频信号降噪、修复、输出的各种云南民族文化音乐资料音频文件提供主要信息编目、整理及存储等功能,同时对已存储的数字化音频资料进行综合利用,采用网上试听和下载格式[5],对访问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第三,交流平台的搭建。项目组修复珍贵历史音频资料和建立“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文献资料库”,除了传承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历史以外,还在于为各行各业人员提供一个可交流与探讨的平台。当代,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数字化、网络化、云技术等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打破传统音乐交流的模式。以往欣赏音乐只能亲临现场或者购买唱片、CD等,想要聆听老版或绝版唱片也有诸多不易,尤其是想要欣赏云南音乐历史上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及歌唱家的演唱等更为困难。而现代通过网络链接,各地专业技术人员、音乐教师、学生以及音乐爱好者随时可以登录资料库查找所需音频资料,选择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专业音乐人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对音乐的欣赏、研讨、创作、制作等全方位的合作;音乐历史研究者尤其是民族音乐史的研究人员,则更需要这个平台来获取自己所需。可以说,这种为音乐的交流与合作而搭建的平台,不仅有助于将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推而广之,大大促进人们对云南珍贵历史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还将加强不同学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极大地提高民族音乐交流的范围和水平。

(二)“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的拟定珍贵历史音频修复,目的在于再现历史,原汁原味地向听众展示以往音乐作品的特点、歌唱家的演唱风格以及不同的民族风情。因此,历史音频修复对于修复后的音频资料有更高的要求,也就是经过修复后的音频和原有音响资料是否一致,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目前国家对于音频修复标准并没有确切规定,业行会也较少涉及,散见于报端及各行会网站的多为一些音响标准、建筑声学标准以及噪声标准等,而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6]及《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等书中也未找到相关规定。因此,在没有可借鉴的局面下,此次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根据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7]、语言声学[8]、心理声学[9]及音乐声学测试[10]等,初步拟定出“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的拟定不同于目前国内一些高校正在进行的类似研究,例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古琴音乐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数字文献,它提供的是音乐数字化服务的标准体系;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项目侧重的是音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贵州大学“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与研究中心”则关注的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而云南艺术学院项目组着重研究了“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该标准草案对修复后的音响资料在频响带宽、爆点噪声下降、持续高频噪声下降以及背景低频噪声下降等声学评价指标上都有确切的规定。例如在使用频响带宽评价修复后的音频资料时,主要从相对于某一频率或频段的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在要求的频率范围内、同一音量下,各频点的幅度是否均匀、均衡、饱满,频率响应曲线是否平直,声音的音准是否准确,是否忠实地呈现了音源频率或成分的原来面目等方面来进行。可以说,“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将结束目前修复技术和修复成果无据可依的现状,也将对规范未来音频修复产品的鉴定和认证起到积极作用。当然,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提高,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也将在专家及同行的努力下不断更新。

(三)音频修复项目研究对人才的培养此次研究中,共吸收了5位本科生和两位研究生参与初步的修复工作。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不同专业,不仅有音乐学院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音乐学(民族音乐和音乐美学方向)的学生,还有影视学院录音工艺及声音制作专业及美术学院艺术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参与。此外,为保障研究的顺利实施,项目组还专门聘请了声学专业教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师作为指导,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帮助项目组草拟“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从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专业学习结合学科交叉、应用技术结合创新实验”的综合研究项目仅依靠自身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是多专业、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才能保障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目前,项目组的7名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修复技术。此外,项目组除了培养出已具备基本修复技术的学生外,还建设完成了一个具备基本的声学测量分析仪器、专业录音话筒、音频采集卡、监听音响、监听耳机、64路数码调音台、乐器录音的专用话筒、录音机、CD播放机、老式留声机以及高性能的计算机等音频输入和输出设备的现代化音乐音响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不仅使老旧音响资料得到完整保存,还将形成一个服务云南及全国的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产业基地以及专业音频修复人员的培养基地。

二、特色研究项目对加快高校学科建设的意义

“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云南艺术学院与云南省科技厅合作的一个特色研究项目,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对我院学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加快高校特色学科的发展高等学校办学特色虽然具有多样性,但其最核心的体现还是在学科建设上。从某种意义上看,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在国内外占据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那么要想在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则需拥有一批具备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力的特色学科,也就是特色学科的生成、凝练与强化,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在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特色项目的研究和建设既是特色学科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又是特色学科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关系辩证统一。即特色学科支撑特色项目,特色项目又推动特色学科的发展,特色学科与特色项目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从云南艺术学院的办学定位来看,学习民间并传承民族艺术文化是其办学特色,音乐与舞蹈学既是云南艺术学院的特色学科又是优先发展的学科,那么树立“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的理念,设计“独树一帜、人无我有”的加快学科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应该说,“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特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第一,特色研究项目有利于特色学科地位的提升。特色学科与特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品牌形象的重要标志,二者良好的互动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共同发展。特色研究项目可以进一步提高特色学科的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以及培养质量。例如特色项目可以吸引一部分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借此培育一批科研水平高的教师组成学术团队,促进学科整体实力的提高。第二,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特色学科产学研结合。当代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大学的职能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学、科研。随着高校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校更多的被赋予了服务当地经济的职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音频修复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音乐与舞蹈学特色学科与音像出版业的产学研结合。以往,云南的音像出版业空守着巨大的音乐资源,却苦于没有技术优势得不到开发,使许多弥足珍贵的音响资料随着年代和时间的侵蚀,濒临消亡,而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技术和现代化音乐音响实验室的建立将有效改善这一局面。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更加开放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为云南音像出版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正形成一个产、学、研一条龙的合理、优化的产业模式。

(二)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推动高校跨学科建设除了有助于加快高校特色学科的发展以外,特色研究项目还有助于推动高校跨学科建设。基于心理声学、音乐声学、艺术审美与物理声学相结合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属跨学科综合研究,它要求操作者具备深厚的心理学、美学、声学、物理学等知识背景、技术能力及艺术素养,也就是既要有技术、艺术还要有学术。而这样的专业人员,已不再是传统的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学院就能够独立培养,必须是多专业、多学院、多学科的综合培养,才能铸就一个专业的音频修复技术人员。第一,跨学科建设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方向。从目前来讲,综合培养与学科专业建设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而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则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方向。现代大学的职能不仅是要进行知识创新、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成果、新方法来培养人才,再通过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知识创新与学科发展。可以说,这是一个循环的、良性发展过程。诸多优秀高校得奖的科研成果都是跨学科、跨专业群体合作的结果。这说明符合社会需求和高校发展的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必须通过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来培养。第二,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形式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尚属少见。纵观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办学历史和办学实践,长期都以单学科设置为主要形式,而这种带有明显社会产业分工烙印的单学科设置则是一种典型意义的专才教育。在以往,由于国家、社会的需求较为单一,专才教育亦能符合所需。但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时,社会经济和科技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综合学科、交叉学科也随之层出不穷”[11]的局面下,以往的专才培养机制、常年以来的单学科组织结构以及狭窄的专业设置,已造成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当前社会和市场所需的人才规格格格不入。第三,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形成大学科意识,推动高校跨学科发展。艺术是一门范围很广的学科,除了艺术学科门类下各专业可以进行的交叉研究以外,艺术与医学、社会学、法学、军事学、工科、农学等学科门类都可以开展交流与合作。“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就是集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音乐学、录音工艺及声音制作、艺术与信息技术、声学、音乐音响学等多专业人员共同完成。这样合作的结果不仅开阔了所有参与者的视野,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能动性和原创性,还可以增设新的学科和专业,培养新的复合型人才,推动艺术院校跨学科发展。

科研项目特色篇2

Abstract: There are two research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universities with national defense characteristics: military and civil, which are uniqu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Whether these is a professional team suitable for research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with national defense characteristic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of the universities with national defen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ack of compound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platform cooper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other recommendations. It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cultivating compound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关键词: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问题

Key word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compound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ersonnel;problem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202-03

0 引言

在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潮流中,以科研作为主要职能的研究型综合大学,特别是国防特色类高校在国家科技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高校科研管理是学校科研工作中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2]对于国防特色高校而言,存在着军用和民用两个科研发展方向,其科研体系更加复杂。在科研管理上,国防特色类高校需有别于其他类高校,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如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求具有行政与国防项目管理能力,要求具有与军方沟通协调与开拓能力,要求具有国防科研引导与服务能力,要求具有军民学科技术领域研究能力等,这无疑对国防特色类高校提出了需要具备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因此,分析和诊断现有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现状问题,讨论找出应对办法和建议,加强国防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培养形成一支数量充沛、国防特色鲜明、复合能力水平突出的专业化科研管理团队,对解放和推动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生产力发挥重大作用。

1 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现状问题

1.1 国防特色类高校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匮乏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大多为非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对科研管理的规律和特点相对陌生,理解不深刻,需要较长期的摸索和学习阶段;同时,大多数管理人员未曾接触过国防类项目,对于国防科研特点也知之甚少,因此一段时间内管理和服务能力较为欠缺。再者,高校科研管理尤其是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不是一般的程序性管理,而是针对科研项目的全流程、专业化、有输入和输出的管理,其专业化表现在于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作为直接管理者,不仅要求“擅管理”,还要求“懂科研”、更要求“能保密”。[3]由于国防科研等特点,现实中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渠道,国防特色类高校管理人员较难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防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擅管理”大打折扣;随着军民融合大潮流的发展,国家对军用和民用交叉学科领域投入进一步加大,这就要求了国防特色类高校管理人员对本校军用和民用两条科研发展方向均需有所认知,而现实中科研管理人员长期从事行政类工作,与一线科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无法真正做到“懂科研”;介于国防科研涉及国家秘密,国防特色类高校管理人员需掌握日常工作活动中的各项保密规定,履行保密义务。而实际工作中大量的机械的保密流程和手续极大消耗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精力和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和效果往往提高不上去,做到“能保密”却造成了其他方面的损失。

1.2 国防特色类高校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与协同机制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施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但目前,科技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还存在着所依据的制度相对滞后、监督不力而且有效办法少、执行难度大,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国防类项目尤为如此,由于存在等原因,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无法通过网络等便捷渠道获取管理政策文件,无法实时的对自己工作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往往都是“老带新”的模式,容易出现科研管理知识体系不规范不完整等问题。

同时,高校科研管理各部门之间协同不足。针对国防特色类高校而言,科技处(科研院)作为直接科研管理部门,在负责抓总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之外,同时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如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相关管理,人事处负责军用和民用两个方向的科研队伍人才搭建,国资处负责教育部或国防实验室和科研资产管理,保密处负责科研项目的保密管理等。然而,这种协同作用在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尚不紧密,目前仅停留在形式匹配,实质松散的阶段,缺乏积极沟通及有效联系,没有形成全校范围内的协同。部门间存在着管理漏洞与弊端,最终会影响项目的实施效率。

1.3 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和激励措施不健全,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按照院校二级管理制度,学校科研管理人员获取任务和信息后,一般通过各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科进行上传下达,这就造成了学校科研管理人员与课题组、具体教师交流不足,无法对实际一线科研情况全方位了解。同时,由于国防科研项目,信息化手段贫乏,管理起来流程手续繁重,加剧传递的不通畅和不及时,导致信息传达过程中的层层衰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环节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同时极大消耗了科研管理人员的精力,造成恶性循环。

现今,大多数高校人事考核制度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论文+项目型),然而科研管理人员长期处于科研与行政管理一线,日常工作繁重且多为他人做嫁衣,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科研管理岗位发展的需要。[4]尤其对于国防科研管理人员,日常主要进行技术类科研项目管理,与自身有关的国防领域管理类项目少之又少,存在着“发文章难,承担项目更难”的现象,在职称评审中处于劣势。同时,国防科研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之外,消耗大量精力在保密相关流程和手续上,巨大的工作量无法在人事考核评价制度中体现,许多国防科研管理工作很容易“被隐身”,极大打击国防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 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发展思路和建议

2.1 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学习,为培养国防特色高校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助力

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首先应加强政策类学习,包括党和国家的相关科技政策、国防科研项目管理政策、相关保密政策,以及所在高校对科研项目的具体配套政策制度等。这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为高校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专业的建议,为在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正确和专业的指导。

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同时应加强管理类学习,包括民用类,国防类科研项目管理体系与管理流程,以及本单位科研流程中每个环节和节点相关的管理方式。同时,通过学习在工作中形成“管理亦是服务”的思想氛围。[5]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丰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稳定科技服务团队和完善科研服务制度等,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科研服务水平,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帮助,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和谐发展。

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还应加强技术类学习。科研管理人员可以有选择的参加学校重大在研项目的评审会、研讨会,了解和掌握学校优势领域先进技术信息;组织、策划和参与学校大型科研讨论,牢牢把握学校军用和民用科研发展方向;利用好上级部门下发的各类项目指南资源,快速学习国家和军方的技术需求等。基于此,加强技术学习有利于高校科研管理者做好“对内服务和管理”和“对外宣传和推销”的工作,提高国防类高校在多个领域的影响力。

例如南京理工大学,作为工信部下属的国防特色类高校,在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学习培训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程度将人员分类为一般和重要人员,差异化进行专业保密培训;如科学技术研究院各业务科室(国防处、民品处等)定期进行业务汇报,以及相关领域政策宣贯,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业务认识和能力水平。

2.2 加强校内、校校、校企、校政平台协同,发挥国防特色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协调和开拓能力

校内而言,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各职能部门人员间的协同配合。科技主管部门作为唯一对科研项目全程跟踪的部门,自身应加强科研财务、科研人事、科研设备、保密等业务知识学习。与此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应有意识的积极连同高校财务部门人员、人事部门人员、国资部门人员,保密部门人员进行交叉业务强化学习,充分探讨和协商,建立协同合作管理平台,利用平台的公开性打破原有的资源壁垒,实现信息高效互通,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校内各部门共同协作推进高校科研项目前进。如南京理工大学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将校内与科研有关的财务、人事、国资等数据打通,使得各职能部门人员能够在平台上实时掌握数据,紧密跟踪科研情况,协同管理共同决策,利用现代化平台手段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效率。与学校之间,国防类高校作应与其他民用类或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如在科研团队共建,机构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和专利共用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如南京理工大学与同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类)、南京农业大学(民用类)等建立了“南京城东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各校分别在“航空、航天、民航”、“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农学和生物技术”等学科领域内形成鲜明的技术特色,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研究所、企业之间,国防类高校应与各大研究院所科研管理部门增加交流,进行战略合作,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科研管理部门之间座谈对接,加速高校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丰富高校人才培养途径等。在与政府、军方方面,高校作为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需求供方,应积极与上级管理部门对接汇报,向上输送技术,向下带回信息,发挥国防特色类高校军、民两类科研发展方向优势,在科研条线上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2.3 完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交流机制,为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融合提供平台和保障

大多数高校现有科研信息管理系统,能力帮助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年终数据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强化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交流功能,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与一线科研人员提供跟踪、学习与交流平台。科研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平台渗透到科研队伍中去,进行跟踪学习式管理,掌握基层科研生态,及时了解问题、提供建议、共同解决;同时,科研管理人员通过交流平台加大对科研人员的科技宣传和宣贯力度,铺面式(对学院)与直插式(对课题组或个人)宣传通知相结合,提升高校科研工作效率;此外,科研管理人员通过平台组织学院、课题组学习相关管理培训视频,了解科技新政策等,促使学院、课题组更好的对项目进行内部把控,形成良性的院校二级管理体系;积极利用交流平台,还能够引导一线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最新科研信息,把握和调整自身研究方向,顺应国家和军方科研发展规划。

2.4 完善考评制度以及激励机制,激发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和服务热情

为了保证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和服务热情,学校需要健全的职业晋升体系和管理人员考评机制等。尤其要多关心国防科技管理人员的职务职称,特别是不能让国防科技管理人员的职务晋升成为一块被遗忘的角落,如可以结合程度,根据国防科研项目的等级,构建合理、公平、透明的人事考核制度。同时配套相应的激励制度,如设定目标,进行目标激励;制定政策,进行政策激励;引入竞争,进行竞争激励等。具体的有,针对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出台相对明确的奖惩措施,对精于科研管理、优秀保密管理等方面有表现杰出给予奖励等。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有助于激发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创新性和主动性,推动整个国防类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3 结语

当前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尤其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的匮乏、管理体系与协同机制的不足、管理流程和激励的不健全等,这直接导致了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这主要是由国防特色类高校的性质决定的。因此,需牢牢把握针对国防特色类高校的特点,通过强化培训,加强平台协同,增强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交流机制,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等建议等多种途径,培养复合型国防特色类科研管理人员,充实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提高科研管理能力水平,把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张俊杰,姚虎,等.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现状及问题[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44-45.

[2]刘婷,齐楠.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14.

[3]滕潇烨.高校国防科技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和要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3(11):22-23.

科研项目特色篇3

〔关键词〕民族地方高校科研用户信息需求

〔分类号〕G25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 the Local National Universities and Satisfying the Nee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formation of Users

Li Hongyan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416000

〔Abstract〕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zing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of Jishou University, the Guizhou nationality college and so 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ionality?and ocalism?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 the local national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briefly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in the local national universities represent the direction of the users scientific research information needs, and that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base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formation to provide the services such as document resources service, studies location service, the research project tracking service and the retrieval training service.

〔Keywords〕local national universitiesscientific researchusersinformation needs

1研究民族地方高校科研立项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服务教学科研是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高校图书馆了解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本情况,深入研究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规律性,把握其信息需求的普遍性及特殊性,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既可以减少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前期劳动,为其节省时间和精力,又可以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层次,增强其服务的学术。为此,本文从调查民族地方高校的科研立项情况入手,对民族地方高校的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分析把握,以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

科研立项与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科研立项就有什么样的信息需求。任何一个立项课题从选题到论证、从开展研究到产出成果,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关信息的支撑。因此,研究用户的科研立项情况是了解和把握科研用户信息需求的重要手段,而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准确把握又是图书馆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2民族地方高校科研立项特色、成因及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

2.1民族地方高校的科研立项与科研用户信息需求特色

民族地方高校的科研立项特色往往是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特色。要了解民族地方高校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特色首先得摸清这些高校的科研立项情况。笔者通过网上咨询、查找资料、实地了解等形式对湖南吉首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吉林延边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等几所民族地方高校2001-2005年的科研立项情况进行了调查,对相关资料

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发现这些高校科研立项项目在选题上具有明显的共性――民族地方特色。其中湖南吉首大学和贵州民族学院这方面的特征尤为突出(见表1、表2)。

由表1可知,湖南吉首大学2001-2005年间共获上级科研立项课题415项,其中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的立项课题有252项,占全部立项课题总量的61%。从项目类别看,社科立项(指国家、省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联项目)123项,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的立项课题有98项,占80%;自科立项(指国家、省自科基金项目)29项,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的立项课题有11项,占38%;在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的立项课题中,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的立项课题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上。从时间上看,吉首大学获各级各类课题立项总体呈上升态势,2001-2005年立项课题数量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分18%、19%、21%、20%、22%。

由表2可知,贵州民族学院2001-2005年间共获上级科研立项课题136项,其中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的立项课题有72项,占全部立项课题总量的53%。从项目类别看,社科立项(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贵州省社科规划项目)33项,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的立项课题有25项,占76%;教育部、贵州省教育厅立项68项,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的立项课题有33项,占49%;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立项20项,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的立项课题有13项,占65%;在自科及科技项目上立项不多。

通过对表1、表2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吉首大学和贵州民族学院2001-2005年的科研立项具有共同特征,即社会科学立项数量明显高于自然科学,而且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的课题所占的比例很高,两校均在50%以上。其他民族地方高校如云南民族大学、延边大学也存在着类似的特征[3-4]。由此可见,民族地方高校科研的优势不在自然科学而在社会科学,科研特色在“民族”和“地方”。

综观各校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立项课题的名称,我们发现一般都是“举民族旗”、“唱文化戏”、“打物产牌”、“搭区域台”,即以当地民族、地方文化及物产或某个区域的某些方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2民族地方高校科研立项特色的形成原因

民族地方高校科研立项特色的形成,一方面是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扬长避短,发挥民族、区域优势的必然选择。

从学校的性质和任务看,民族地方高校是民族高等教育的基地,其主要任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与科技服务支持。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民族地方高校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对民族地方历史、物产、文化的了解和调研。同时,由于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关系,有的民族地方高校把科研项目作为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把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的有效结合视为学科建设生命线。如吉首大学的重点学科、龙头学科民族学,在学科建设上,就立足于学科前沿,把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地区的特色结合起来,服务于中国南方或西南民族地区尤其湖南民族地区;在科学研究上,对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组织、传统科学技艺、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7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5项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10多部,发表专业论文180多篇,其中6项获得省部级的科研成果奖励[1]。

从优、劣势来研判,民族地方高校一般都处在物质、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处在经济中心、文化都市的高校相比,研究“高、精、尖”的技术和“阳春白雪”类的都市文化,既无经费支持又无文化底蕴作支撑,因而,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反过来,以“民族”或“地方”作为切入点和支撑点来开展研究,则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地域优势。由于民族地方高校处在民族地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要善于观察,可谓言谈举止是文化、耳濡目染皆经济,许多零次文献、一手资料可以在不经意中得到,这是其他高校科研人员不易获取到的。其次是知识背景优势。民族地方高校许多教学科研人员很多人都是出生于本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本身就积累了大量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风物方面的背景知识,再通过直观审视和理性思考,研究民族地方的有关问题自然就得心应手,不会产生费解或曲解[5]。第三是资源优势,包括文献资源和自然资源。民族地方高校图书馆一般都设有民族地方文献中心,收藏有大量的珍贵的民族地方文献。如吉首大学有以收藏土家族、苗族文献为主的民族地方文献中心;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的云南民族地方文献。在自然资源方面,那些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才能形成的物产和自然景观等,也无疑给科研人员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方便。

2.3民族地方高校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

信息是科研立项的前提和依据,也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保证,任何科研活动离开了信息的支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有什么样的科研立项课题,就需要有支持课题研究的相关信息。在科研活动中,如果说用户在其课题立项前,对某方面的信息需求还处于零散、朦胧状态的话,那么立项后其信息需求就会变得明朗化和系统化。前已论述,民族地方高校的科研立项具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征,这就决定了民族地方高校科研用户信息需求也带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具体表现在:

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喜爱。主要体现在对反映当地或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的喜爱。如吉首大学的科研用户就热衷于土家族、苗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因而,这两个民族聚居地的一些统计年鉴、调查报告、方志、史料等文献倍受青睐。

对实物信息的偏好。即偏重于实物考证,通过对实物的考证获取相关的研究信息。如吉首大学李汉林、王焕林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百苗图〉研究》、《里耶秦简校诂――探寻湘西失落的文明》研究工作开展的前提,就是要对《百苗图》册页、里耶秦简进行考证。

对零次信息和第一手资料的重视。由于民族地方高校的科研立项多以民族地区的物产、旅游、宗教、民俗等作为研究对象,使田野调查成了开展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许多研究人员,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通过用口头交流、文字记录、录音、摄影、摄像等手段获取零次信息和第一手资料。如吉首大学重点学科――民族学就在湖南省境内建立了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维吾尔族、白族、汉族七个田野工作点。科研人员每年有计划地利用的寒暑假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获取学科建设和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

3满足民族地方高校教师科研信息需求特殊性的方式方法

3.1加强民族地方文献的采集和深加工,建设特色馆藏和特色数据库

民族地方文献是民族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一大亮点,是其打造特色馆藏和特色数据库的基础。加强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建设特色馆藏和特色数据库,既可以体现民族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其信息竞争能力,又能满足科研用户的特殊信息需求。因此,民族地方高校图书馆应经常派人深入民族地区收集地方文献;直接采集零次文献进行整理加工;经常跟地方名人保持情感联系,利用名人的故乡情节或亲情关系获取捐赠。通过购买、获取捐赠、交换、整理加工等多种渠道尽可能将其搜集齐全,充实和完善特色馆藏。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将已有的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加强对网上地方文献信息的整合,建立多种专题的书目或全文数据库,提供网上检索。通过信息数量的增加和检索效率的提高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5]。

3.2开辟绿色研究室,提供场地、设备、资料及咨询一体化的服务

为科研服务,一方面要为科研人员提供借阅资料的方便;另一方面要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理想的科研场所[6]。前者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后者则可以满足其者个性化需求,更能体现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图书馆可以仿效交通、金融部门的“绿色通道”、“VIP室”,专门为科研用户建立“绿色研究室”,供科研人员在某个时间段集中精力开展课题研究之用。室内配备电脑、桌椅、书架,方便他们检索、写作、暂时存放图书资料;开通研究室与图书馆咨询人员的网络电话,以便他们随时跟咨询人员联系,及时获得帮助。科研人员使用研究室期间图书馆在书刊借阅数量及借阅时间上给予优惠政策。这样,既可以节省科研人员时间,还可以即时享受到图书馆的各种服务。

3.3建立“科研用户服务档案”,开展课题跟踪服务或参与课题研究

图书馆咨询人员根据学校的科研立项情况,主动跟科研人员联系,了解他们的服务需求。对于需要服务的用户,要建立“科研读者服务档案”, 记录他们的科研项目、服务需求、电话、E-mail等, 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用户信息需求及其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服务策略,准确、快捷地为其提供所需信息,并不断根据他们反馈的信息进行补充和改进[7]。

此外,图书馆还可以直接参与科研,主动向科研领域渗透,使信息服务工作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科研提供动态信息。由于身临其境,能随时了解科研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便于发挥信息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8]。

3.4加强对科研用户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通常是指用户在需要时能够识别、查找、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图书馆在满足用户需求过程中,为用户提供现成的信息固然不错,但如果能够提高用户的信息获取能力,则更能体现对用户信息需求专业性和精确性的满足。

因此,对用户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十分必要。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获取信息的手段与途径的了解与掌握;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敏感度的提高;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的培养等方面[9]。通过培训,提高用户自主获取信息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可以随时跟踪专业、学科前沿,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创新研究。与委托图书馆员服务相比,不仅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节省时间,而且可以避免由于馆员自身学科背景知识的欠缺所造成的检索疏漏和失误。从这层意义上讲,开展用户培训,不失为一种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较好的策略。

参考文献:

[1][2006-11-23].jsu.省略/kjc/kt.asp.

[2][2006-11-23].kyc.gznc.省略/kyxm/kyxm.php.

[3][2006-11-23].ynni.省略/mzxy/kexue/ky.htm.

[4][2006-11-23].kjc.ybu.省略/.

[5]李鸿雁.解读民族地方高校教师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学刊,2006(6):60-61.

[6]晏小敏,立启平.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学科研服务.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7):173-175.

[7]姜纯,李晓芳.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功能.现代情报,2003(10):190-191.

科研项目特色篇4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library in the library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around the school specialty, ke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with plans and destination. Mad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design concept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library, and finally carried out detailed discussion on realizing methods, playing maximum value for the university library.

关键词: 特色库;信息;数据库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library;information;database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29-02

0 引言

特色数据库是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加工、存储,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数字化并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特色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也是使图书馆这一信息资源系统发挥最大价值的关键环节。

随着网络化建设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方向转变,数字图书馆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数字化的建设程度主要表现在特色资源的建设方面。特色资源建设也就是特色馆藏建设,是指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地围绕学校专业、学校特点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期、分批逐步形成自身的与众不同的馆藏结构与体系,有效地、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依据本馆进行大量的图书馆特色信息数据采集与研究工作,进行了数据信息挖掘,也围绕我校重点学科及重点课题馆藏信息资源调查分析,掌握资源分布情况,从而提出收集与处理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形成了特色项目信息资源库。

1 特色库设计理念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体现,需要文献资源,但那些大众化的、静态的信息资源本身并不能直接形成竞争力,它是需要被加工和整合的。高校图书馆应通过重点学科知识的挖掘、特定用户群知识的整合,佣有某一类别或某一专题的信息资源,才能实现核心价值。特色馆藏是形成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基础,科研特色馆藏构成图书馆核心能力的独特性。科研特色资源库(以下简称科研特色库)建设正是以打造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为宗旨,围绕学校的科研项目,开展相关课题的科研成果等特色资源的收集、整合、建库、,利用校园网进行高速链接,找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增值服务[1]。

特色库实现的可行性分析: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校园网已经普及,功能完善的图书馆局域网和大型电子阅览室也应运面生,同时拥有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和应用系统,询、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及服务。

2 特色库实现的基本思想

2.1 先进性 首先科研特色库的内容必须反映学科前沿水平和热点问题,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价值,能引领重点学科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带头羊作用,拉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其次是采用先进、成熟的建库技术,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2.2 特色性 开发重点学科领域及相关信息资源,选题建立在馆藏基础上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专题特色,具有填补学科导航空白的作用。既要围绕本校科研项目进行搜集、贮藏,还要兼顾其它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资源建设情况,避免重复建设,从而失去竞争优势。

2.3 可扩展性 科研特色库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缩放性和升级能力,能兼容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网络平台,要符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保证技术、软硬件配置和数据资源在各实施阶段的一致性及可扩展性[2]。

3 特色库的建设

3.1 特色库实现 建成两个独立的资源库:一是科研项目专题特色资源库。主要是指围绕科研项目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信息收藏,包括已经完成的和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能基本满足该专题领域独立研究及查新的需要。二是学术成果特色资源库。指本校教师撰写的学术著作、论文、教材、讲义、会议论文集等特色文献库。

3.2 特色库实现流程

3.3 数据采集 一是采集、保存与科研项目有关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促进在校园范围的有效利用;二是采集学术成果。在资源类型的选取上持学术性原则,即选择的资源能直接服务于教师、学生与相关研究人员;坚持科学性原则,各种资源类型的划分内涵与外延明确,能够方便用户的获取;坚持可操作性原则,便于资源的跟踪与收集,保持连续、系统、动态的整合过程[3]。

3.4 前后台资源提交模式 首先学术成果特色资源库采用用户自存档模式,即作者本人将未曾发表或已经在传统期刊中发表过的论文作为开放式的电子档案存储在特色库中,既可以克服现有学术交流模式的弊端,实现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和非正式交流,又可以由图书馆来长期保存学校的研究成果,具体可以采用分布式提交方式:用户通过网络进入特色库提交页面,依据提交规则,选择或输入研究成果的元数据,并将元数据连同成果一起提交到特色库中。该模式完全由用户本人提交与管理个人的研究成果,简单、方便、快捷。

其次科研项目专题特色资源库采用以下两种提交模式:①学科馆员后台提交模式。要根据研究课题,主动搜集包括本馆纸质文献信息、网络数据库信息以及网络免费资源等信息资源并全权负责资源的审核建库工作。学科馆员可以查阅重点学科及我院师生发表开发的科研成果,论文,论著,通过邮件等方式进行认证反馈后上传。模型如图2。②读者前台提交模式。研究生与导师是一种导学关系,基本上是在参与导师科研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多数时间是在一种查阅资料的自学过程中。查阅文献本身就是学习,学会有效查找文献并综合利用是对其自身科研能力的一种培养。很多院校在研究生入学后都明确规定“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因此,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导师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与我们开展科研特色库建设的需求是一致的。具体可以采用集中式提交方式:即研究生馆员将个人或其导师所收集科研专题信息通过WBE主页上传入库。

4 结束语

特色馆藏是图书馆在长期的文献信息收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它是最能体现一个图书馆存在价值的重要馆藏。随着网络的普及,资源共享程度的提高,满足特别需要,突出特色资源,将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志静,陈强.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2):17-18.

科研项目特色篇5

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组成立了以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教师为主体,并有知名学科专家参与的研究团队;石景山区共有14所中小学作为项目实验校积极开展研究,实验校包括北京九中、北京市苹果园中学等8所中学,以及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六一小学等6所小学。在专家的引领下,项目组立足课堂教学,关注教师成长过程,与教师一起探讨有关绿色课堂的理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困惑,不断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项目管理与运作

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的工作团队包括管理组及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组在内共七个子项目组,项目组已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建立层层递进的高效管理模式

第一,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机制。

绿色课堂改进组的沟通机制包括北师大项目组与石景山区团队的沟通、与绿色教育其他子项目组的沟通以及项目组内部的沟通。每学期初及学期末,项目组都会邀请石景山区教委、教育分院相关领导及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参加工作研讨会,与石景山区各学科教研员、北师大专家组共同进行总结和计划,至今已成功举办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研讨会6场。

课堂改进组非常重视子项目之间的经验交流,负责人梁威教授每月定期召集各学科组专家联席会议,分享经验;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每学期召开多次秘书工作会议,检查档案整理情况等。同时,课堂项目组也十分注重与教育学部其他项目组之间的交流,及时把握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各路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色教育的目标、绿色课堂的元素。

第二,建立阶段性工作计划和总结机制。

项目组配合每学期的工作研讨会,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总结机制。具体包括制作每月工作简报、每学期活动纪实及每学年年度工作报告等。项目组每学期初都会对三个学科六个子项目组进行新学年工作计划报告和新学期工作计划详表的汇总。工作计划是在北师大专家与石景山区教研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项目组通过实践摸索,逐步加入活动“针对问题和预期效果”及“活动后的反思”,以便项目组成员在活动实施后及时反思实际效果。

第三,完善秘书和档案管理机制。

秘书管理机制,是指6个学科组研究生秘书协助各学科组负责人,在管理组带领下充分发挥协助和沟通作用,通过亲身参与下校活动、听课研讨等,及时在各项目组专家及实验校之间上传下达。档案管理机制重在经验的及时总结,计划的及时实施和成果的及时展示。项目管理组统一了各学科组档案样式,定期检查档案整理工作。绿色课堂改进组现已形成档案18本,照片纪实集7册。各学科组通过整理档案的形式,汇总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活动纪要和工作总结,管理组统一管理档案,并把各组的活动汇编成每月工作简报,将大事记和工作反思汇编成册。完整的档案的整理全程记录了项目实施的点点滴滴,便于日后回顾和总结。

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效工作流程

第一,用数据说话,做好调研工作。在项目启动之初,石景山区教委与北师大项目组就达成共识,每轮活动实施之前,都要针对实验校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前期准备,主要是进行石景山区语、数、外课堂教学情况的现状调查。课堂改进项目各学科组的负责教师制订具体的调研计划,通过下校听课、与石景山教研员研讨等形式进行实地了解。

第二,研讨总体方案和计划。在调研的基础上,6个学科组分别制定自己的一套完整、独立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形成定期与石景山区教研员、教师交流,制定学期计划、学年计划的良好机制。管理组作为组织协调者,每学期初和学期末都会定期召开绿色课堂改进项目工作研讨会,邀请石景山区教委及教育分院领导、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与石景山区各学科教研员和北师大专家组共同研讨新学期工作计划。至今已成功举办项目研讨会6场。

第三,项目实施。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的下校实施开始于2010年6月。项目组在两年的实施过程中,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形式和课题;在合作过程中,项目组专家也与石景山区教研员和实验校教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各学科组积极探索各种实施形式。如,中学语文组在前两年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将下阶段实施的着力点放在了备课组建设上;中学数学组通过不断沟通和调查,已初步形成“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积极组织面向师生的专题讲座;中学英语组则通过行动研究,关注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组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小学数学组举行特级教师讲座,并关注一线骨干教师的成长;小学英语组举办了高校学科专家讲座,同时注重优秀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第四,总结、反思和再次调研。经过总结和反思,项目组通过每月专家联席会议研讨、每月汇编工作简报和每学期与石景山区团队共同研讨交流等形式,及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项目组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环环相扣、循环发展的模式。总结出的改进方案及工作计划,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实地调研来论证和完善,从而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项目举措及成效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课堂改进组在多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项目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注课堂教学改进——打造绿色教育课堂

第一,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为课堂改进研究打下基础。进入实验校常态课堂进行课堂观察是项目组活动的主要形式。如小学语文组在负责人易进教授的带领下,专家们在过去的两年里到6个实验校观察了40多节语文常态课,涵盖高、中、低各个年级,并在课后立即与教研员、实验校校长和教师进行座谈交流。这样的课堂观察结合及时的小范围研讨,针对性强,容易聚焦于学校的真实问题,为项目的深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探索绿色课堂教学模式。项目组努力探索适合石景山区的一般性教学流程。许多学科组已形成了适合石景山的一般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并通过书面成果或总结汇报的形成对绿色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第三,打造精品课例,探索绿色课堂的元素。项目组为切实改进教学,打造优质课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与区教研员和实验校教师一起,反复钻研讨论,一起打磨精品课;进而通过公开展示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推广,力图展现绿色课堂的特色元素。在项目组专家引导下,各学科都已研磨出若干节精品课,使授课教师和观摩课堂的广大教师都得到了帮助和提升。

第四,进行课堂改进行动研究。项目组专家从项目启动伊始就鼓励各实验校根据已有研究基础和教师研究兴趣,确定自己的行动研究主题,充分利用教师的力量解决课堂如何改进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在6个实验校都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行动研究主题。专家组还为每所实验校指定了研究生助理,协助教师与项目组专家及时沟通交流。这样的课堂改进行动研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改进中的作用,并使教师更加自主、理性地审视和改进课堂教学。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力量

第一,选择富有特色的研究课题,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各学科组专家的引领下,实验校教师依托自身学科特点和石景山区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课题研究。如今,这些课题的研究已初见成效,并有成果陆续问世,各学科组现已发表书面成果16篇,另外有待发表成果6篇。通过实施课题研究、发表研究成果,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第二,探索实效的教师研修模式,提高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绿色课堂改进组在开展活动时,非常注意加强教师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在研究中形成了教研团队。如中学语文组形成了教师行动学习小组,建设高一语文备课组工程,探索符合石景山实际情况的语文教师研修模式;中学数学组通过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教师合作的团队研修模式,完善了区域化教师发展的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力也更大。

第三,开展主题培训和专题讲座活动,开阔教师视野。项目组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培训活动和系列讲座活动,包括邀请项目组专家教授或特级教师进行讲座,邀请特级教师进行公开课演示,以及邀请新课标修订组成员讲解新课标基本理念等。其中,中学数学组除了安排面向教师的主题讲座外,还为高三年级的学生安排特级教师的讲座,开阔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这些丰富多彩的培训和讲座,真正满足了实验校师生的需求,使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提升。

关注评价体系改革——打造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两年多的不断修订和检验,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已初步成形。项目组力图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充分体现课堂改进的绿色元素,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制定为实验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参考依据,也使得绿色教育理念的落实具有了可操作性。

第一,研制、实施和修订各学科的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组在对师生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现在,各学科都已初步形成相应的绿色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如中学数学组为制定指标,前期对实验校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小学语文组进行了教师教学现状和学生初始学情调查;小学数学组引导教师自下而上探索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特点的指标和改进途径等。

科研项目特色篇6

关键词:纵向项目 地方高校 申报

高校是社会组成的有机部分。知识经济的到来使高校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全方位地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进步。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科研水平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高校间竞争的加剧,以及综合性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长足发展,使地方高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急迫感,怎样发挥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促进、引导和服务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地方高校纷纷进行着深入细致的规划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其中基于现实、讲求策略、积极争取纵向项目立项是地方高校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

1 纵向项目立项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影响

地方高校在生存和发展面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此,众多专家、学者和大学管理者的一致看法是:拥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其实这一看法的同一表述应该是通过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向社会证明其存在的价值。

纵向项目立项往往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科研评价体系中,也具有比横向项目更高的权重系数。地方高校要体现自己拥有的优势学科和特色,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学术声望,就必须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上聚集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加强具有比较优势学科的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争取站在该学科领域的最前沿,获得更多的该学科领域的纵向项目立项。

在地方高校争取纵向项目立项的过程中,原有的许多潜在问题充分暴露了出来。比如,地方高校教师对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教学和科研本来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教师忽略科研创新而单纯完成教学任务,那么高校不仅会失去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力,也难以实现高等教育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然而,许多地方高校教师满足于给学生授课、搞培训讲座,对于科学研究活动缺乏积极性,这种状况不仅对实现高校的整体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也对教学水平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还有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自发性和研究方向分散性问题。在传统的体制和制度框架约束下,地方高校教师科研的自发性较为突出。主要采取单枪匹马、各自为战的模式,没有形成联合攻关的协作机制,更缺乏跨学科、跨单位的科研合作,不仅使研究方向分散,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也使本来就力量薄弱的科研难以聚集合力实现在某一研究领域的突破。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地方高校争取纵向项目立项的过程中充分暴露出来,使地方高校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开始逐一寻求解决措施,以不断推动地方高校的进步。

2 影响地方高校纵向项目立项的因素分析

地方高校在争取纵向项目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众多,有学术水平、管理经验、研究力量、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也有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社会声誉等方面的,还有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等方面的。但是,下列因素是影响地方高校纵向项目立项的最主要因素:

第一,科研优势和特色是否突出。纵向项目一般要求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现实性、针对性,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尊重基础研究规律,发挥研究者的主体作用。激励研究者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潜能,营造稳定支持、长期积累、鼓励探索、保护创新的环境,促进创新思想竞相进发。可见,纵向项目的申报要求研究老围绕自身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提出。

第二,科研方向是否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纵向项目的申报要紧密适应社会需要及其发展规划,地方高校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来制定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真正把高校自身的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才有可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凝练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科研方向,逐步参与、渗透和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流,并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项目论证是否科学、合理、充分。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地方高校在纵向项目申报论证中存在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充分性问题。比如,研究基础的薄弱和前期研究积累的不足必然导致项目论证的乏力,不能从变化和发展趋势角度准确把握项目的制高点,更难以清晰阐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也会导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逻辑不清。甚至脱离实际。

第四,研究团队是否具备协同攻坚能力。各种纵向项目都在逐步完善联合资助机制,发挥导向作用。推动科技资源整合,促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纵向项目的申报在研究团队的组建上是否符合上述导向,具备协同攻坚能力是评定项目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五,科研政策是否能产生足够的激励作用。虽然众多高校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都有相应的奖励办法,但主要集中在对科研成果的奖励上,而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及过程缺少有效的量化考核办法,为科研所付出的劳动难以计入工作量,这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项目申报的前期投入和申报的数量。如果地方高校能够对一些优秀选题给以必要的前期资助,并对一些虽然落选但具有潜力的项目进行校内立项推动研究。那么将为纵向项目的立项形成必要的积累和激励。

3 地方高校申报纵向项目的策略选择

3.1地方高校方面的策略选择

(1)开放入主流。地方高校要积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把社会需求、国家目标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高校自身的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其培育优势学科、塑造社会声誉、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在优势学科领域抢占制高点的现实选择。同时,地方高校要鼓励校内各院系、各学科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主动吸纳校外优秀科研人才加盟学校科研创新团队,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科研创新体系。这是地方高校争取纵向项目的环境条件。

(2)整合出特色。重视学科建设,特别是加强具有比较优势学科的基础研究,从而站在本学科领域的最前沿,形成本国或世界一流的学科,是综合性大学能够办出特色的成功经验。地方高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也能够办出特色,但其

关键不在独创而在于整合。这种整合应该包括校内院系之间、不同高校之间以及地方高校和社会资源之间三个层面的整合,整合的目的在于紧密结合、团队攻坚,优势互补、强强协作,相互融合、互利共赢。通过整合,使地方高校在某一或某几个学科领域具有相对优势和特色,从而为地方高校争取纵向项目提供实力条件。

(3)激励上水平。如果说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落后是机制和体制问题,恐怕多数地方高校的科研人员都会认同。固守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意识,缺乏适应新形势的制度创新。没有坚定的改革开放心态,是地方高校科研水平落后的症结所在。从发展的角度讲,没有科研体制的创新就不会有科学研究的创新和进步,解决地方高校科研水平落后的问题应该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宗旨、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充分激发广大教师踏实积累、凝聚力量、突出重点,以率先在某些优势领域产生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进而带动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这是地方高校争取纵向项目的制度条件。

3.2科研人员方面的策略选择

(1)认真做好申报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第一,认真研读相关文件。确立申报选题前应认真研读“管理条例”和“项目指南”等相关文件,准确把握项目申报的指导思想、申报范围和申报要求。第二,查阅有关信息。把握历年立项的基本情况,以免重复选题;查阅文献信息,经过梳理总结、权衡比较,确定研究方向。第三,确定选题大致方向。结合本院校的研究优势、自己的研究专长,合理确定研究选题,选题应符合文件的主旨思想。

(2)周密设计申报书主体框架。这是纵向项目申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主要应该做好五个方面的设计。

第一。选择一个好的题目。好的题目既要体现自己的研究专长,又要围绕“项目指南”,抓住当前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并突出新颖性。题目应紧跟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倡小题大作、小题精作、小中见大,以突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般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的题目比较受欢迎。

第二。立项依据要充分。研究的意义不能含糊其辞,要直接精炼地概括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要综述的是研究的现状而不是问题的现状,避免跑题;二、全面概括、突出重点。能清晰地反映申请人对该领域的了解程度,要体现综述清晰,就必然要对文献进行分类综述,并且要使用一些过渡词句;三、对文献综述一定要进行评价,评价要有理有据,评价时避免使用“极不深入”、“填补空白”等容易引起误解的词,参考文献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文文献,应有较新的文献,要尽量引用权威性来源的文献。

第三。研究内容要详述。详述不是要长篇大论,是要所想一定要有所言,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全面阐述。阐述过程应把握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翔实具体、重点突出的原则,准确精炼地告诉评阅专家自己准备做什么、如何做。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应紧扣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且不宜太多。最好不要超过3个。否则专家会对项目能否完成产生质疑。但不能没有或含糊其词,否则专家会对申请者的研究能力产生质疑。

第四。研究方案、工作思路和可行性分析要准确清晰。研究方案要周密、具体,文风上体现简洁明快,避免使用宣传性的语言。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实施项目的办法,包括理论分析、实验论证、操作程序等一套完整的计划方案,应注意突出方法的新颖性和可行性。技术路线最好用流程图,以显得思路清晰。可行性分析的重点要放在研究方案、研究思路的分析上,而不是仅仅说明学校在人财物方面对项目的支持。

第五,研究特色及创新点要鲜明。不仅要体现近期的研究成果,更要突出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应从立论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实验方案等方面进行概括,要从本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方面明确回答创新在何处,避免盲目使用“填补空白”、“国内外首创”等词。研究特色及创新点不可过多,一般不超过3个较好,关键在“特色”和“创新”上。

(3)组建优势研究团队。要切实整合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要考虑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和前期研究成果是否与拟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相吻合。团队成员的年龄、职称、学历等搭配要合理,既要注重综合实力的展现,又要注重与拟申报项目的相关性。一般说来,主要成员8人左右合适。高级、中级、一般技术人员及研究生都要占一定比例。组建研究团队成员时要注意一些项目申报的限项要求。

现在的项目越来越看重多单位联合申报,应力争同其他有关单位加强信息交流,组织联合串报,做到取长补短,强强合作。提高项目获取的竞争力和开展研究的综合实力。

科研项目特色篇7

关键词:优势项目;特色项目;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2-001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这里所说的特色学校是在学校形成鲜明办学风格、学生学有特长的基础上,将其拓展成学校的办学个性,成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富有特长的学生,并在一定区域内有广泛影响的学校。下面结合我校近年来在特色学校创建方面的做法,谈谈如何通过抓优势项目创建特色学校。

一、选准优势项目。打造成特色项目

学校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要在与同类学校的比较中分析出自己的特点和差异,找准优势项目作为创办特色学校的突破口。选择优势项目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一要联系学校实际。要对本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认识自身的劣势和优势,构筑学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优势项目的确认,不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专长和愿望,还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诸如本校的地域文化、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

我校始建于1991年,地处黄骅市市中心,由于受外部环境和校舍面积的制约,学校功能教室不足。自2007年开始,我们结合学校实际,选准艺术教育做为学校的优势项目来发展。自筹资金聘任4名艺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充实我校音、美教师队伍。在开全上足艺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办多个艺术类兴趣小组,使我校的艺术教育有了长足发展。

二要坚持素质教育方向。特色学校创建必须坚持素质教育大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只有这样,脚下的特色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几年的办学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学校仅有艺术教育特长是不够的,特色学校创建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一方面,我们充分挖掘我校教师资源,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并通过成立绿地文学社,调动学生主动阅读、写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利用与河北海盐博物馆相邻的有利条件,通过成立少年科学院(分设自然科学、环境科学、应用数学、实用英语等六个研究所),带领学生开展海洋生物、海盐科技、气象科学等方面的科普研究,吸引了近400名学生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学、爱科学兴趣,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要服从公众需求。学校创特色其实就是创优的过程,就是学校给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化服务的过程。因此,选择项目必须建立在学生兴趣和愿望的基础上。

2009年9月我们通过向家长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决定在抓好艺术教育、书香校园和少年科技的同时,把养成教育和阳光体育列为学校优势项目来抓。学校制定了各学段养成教育目标,并充分利用班主任、家长和市关工委老同志资源,以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我们把群体性体育做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提出“阳光60分,快乐每一天”的口号。一方面自聘3名体育教师补充在编体育教师的不足,保证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设;一方面通过自编学生喜爱的健身操,组织学生晨练、晚练,收到良好效果。

二、抓好特色项目。创建特色学校

学校有几个特色项目,不等同于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是多种特色项目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出学校独特的整体风貌。特色学校着眼于提高育人的数量和质量。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甚至是全体学生参与,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由特色项目向特色学校发展,是一个由局部向整体推进的过程。

我校充分培育在艺术教育、养成教育、书香校园、阳光体育等方面的几个特色项目,努力扩大学生参与面。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保证特色项目的有效实施。2008年利用我校被确定为河北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验学校的契机,充分挖掘学校内外的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了阅读与写作、舞蹈、声乐、书法、绘画、科技、气象、篮球等20多门校本课程教材。使每一名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选修学习。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发展学生社团,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我校承担部级科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学生社团开发与管理的实践研究》的契机,先后发展了海鸥艺术团、绿地文学社、少年科学院、雏鹰广播站等十余个学生社团。其中,海鸥艺术团拥有团员300多名,经常参加市级文艺演出;绿地文学社拥有社员500多名,先后编辑出版《绿地文学》社刊6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读书写作的积极性。同时,我们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为爱好文学、艺术、体育的同学搭建展示的舞台。

几年来,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学校在办学、教育、教学、课程、活动、管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逐渐形成了以养成教育、艺术教育、群体性体育和社团建设为特色的办学模式,学校的社会声望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被评为沧州市文明单位、沧州市教育科研先导型学校、沧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沧州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2011年学校被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三、树立质量意识,保障特色学校创建

教学质量是特色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要搞好特色学校创建,就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没有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就培养不出高水平的特长人才,也难以建立特色学校的信誉和品牌。我校从创建特色学校以来,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主,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具体工作中,紧紧抓住教学这个中心,做到千变万变,以教学为中心决不能变,工作头绪再多,也决不允许冲击教学。

科研项目特色篇8

〔中图分类号〕 G5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20—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张掖中学在挖掘办学优势的基础上,按照“优势项目、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步骤,对特色学校建设进行实践和探索,使学校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特色学校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特色学校建设需要校长理念的更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的领导首先应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作为学校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程度,对特色学校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所富有特色的学校必然有一位创新意识强、办学思想独特的校长。因为“观念的转变比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特色学校的核心在于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校长管理和领导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育特色的核心,也是学校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张掖中学从管理、文化、科研和德育等特色项目的确立,到学校特色的形成,直至特色学校的成功构建,校长的特色意识和教育思想起着主导作用。

二、特色学校建设需要教育科研的引领

特色学校建设也是教育科研的过程,没有教育科研的个性化,也就没有办学的特色。张掖中学采取“科研带动”策略,树立问题意识,抓住特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要求对特色建设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有针对性地推动学校特色工作的开展,确保学校特色创建的科学性、广泛性和连续性。课题研究既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又培养了教师的个体素养和合作能力,有利于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使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提高。

三、特色学校建设需要加强对优势项目的把握

特色学校建设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办学特色研究要立足学校层面,深入学校实际,抓住学校的办学优势,重新审视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观及学校教育特色,找准适合于本校的突破口,才能确立符合自己的办学之道。张掖中学从学校实际出发、把握好教育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对学校办学优势进行深入挖掘,确定优势项目,开展研究、实践,从而使学校走上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品牌发展之路。

四、特色学校建设需要一流师资的支撑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骨干力量,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学校的特色主题,要靠一支特色教师队伍来实现。只有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蔡元培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张掖中学紧紧围绕学校的特色主题,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通过师魂工程、校本培训工程、继续教育工程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的事业心、高度责任感、先进的教育观念和较高知识修养的特色教师,并启发指导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创造性地为特色学校创建服务,培养他们成为创办特色学校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

五、特色学校建设需要学校文化的建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