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8篇

时间:2023-06-29 09:32:01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1

(一)地域性

主要体现小型企业在该地域一定范围内,小型企业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独特性并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相区别。小型企业产品包装文化品牌形象设计产生于本地,小型企业文化的变迁也是以地域文化自身的基本特征为基础而变化,并以本地为源向地域外部传播和扩展,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传说及遗存地方文化等,还是社会道德、风俗、价值观等文化,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二)传承性

小型企业文化主要是连续性和传承性的地域文化,是地域文化经过漫长的发生和发展演化过程而形成的。小型企业文化都是在改良、发展、完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企业文化,都会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因此,这种不同的区域小型企业文化之间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过程上、时间上的延续性特征,在小型企业各自吸纳了不同的其他文化时,他们在长期发展历史的中承继了不同的传统文化,这就是地域文化传承性和连续性特征的作用效果对小型企业文化影响的。

(三)可塑性

小型企业文化代表了这个地域的典型的和突出的文化特征,一旦形成便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小型企业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可塑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但小型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通过传播、交流等方式,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不断深化与升华,小型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在类型上、内容上、结构上的日趋合理,这些都体现了可塑性的特征,同时从主观上引导小型企业的产品设计,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

(四)多元性

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小型企业文化的差异性。第一,全国各省份或地区都有不同的社会地域文化类型,产生繁多的小型企业文化种类;第二,小型企业文化对地域文化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是语言、艺术、民俗、宗教等;第三,同一地域的小型企业内存在不同形态的文化差异性特征,小型企业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语言、艺术、民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又不仅仅表现在不同地域小型企业文化之间,在不同省份、不同地域,小型企业的内部也存在多元性特征。

二、地域文化对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观念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个体经济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是个人作为小型企业的主体,在一定社会生活的区域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小型企业全部员工的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都会受到小型企业的环境影响。每个员工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攀比效应,呈现出一定的示范和模仿效应及小型企业价值观的约束,因此,在小型企业中每个员工之间会形成一种压力,使每个员工不断提出新示范和模仿的目标,从而使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直接作用,而通过媒介的传播会产生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二)当代性对地域文化在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中创新与进步的影响

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当代性,进而影响到小型企业产品包装的发展。小型企业产品包装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有两种形式:第一,地域文化对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自主技术创新的影响。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的当代价值观有助于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并获取利益。第二,地域文化对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外来技术引进的影响。小型企业通过物质文化内容影响并引进外来技术。小型企业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与外来技术的接受能力有紧密的关系,如果小型企业引进的技术水平与本企业发展水平相差过大,则会加大吸收与引进技术的难度。如果小型企业引进的技术文化同本企业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使引进的技术能够快速吸收并产生生产效率,实现小型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地域文化在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中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对地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习惯实现的。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第一,可以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地域的经济活动交往。产品包装形象主要倾向于人们道德上社会交往活动和规则。另外,在制度变迁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机会主义还可以弱化人们行为,如偷懒行为的道德行为等,由此可以促进和增加制度所产生的绩效。第二,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与习惯,甚至可以起到协调、代替正式规则的作用,从而使小型企业降低运行交易的成本,促进小型企业发展。

(四)地域文化在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中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对小型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起到直接作用,而小型企业文化通过小型企业管理来产生作用。小型企业管理的良好的合作意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它能够使利益的矛盾逐渐消融,减少企业各环节之间摩擦行为,使生产经营功能得到提高,提高小型企业管理水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效率。

(五)地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小型企业在社会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都是小型企业文化的独特特征。小型企业文化理念具体反映小型企业的宗旨、道德、精神、经营和价值观等,是企业在社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内部和外部的多种行为的企业文化,具体反映在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制度、宣传活动和企业内部文化活动及模范人物、特质状况、识别标志、文化传统等等。是在长期社会经营发展过程中小型企业维持企业生存、提倡企业精神的结果。一个小型企业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特别是这个地域的人文特征和商业特征。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会通过对企业创新、技术发展、企业管理等方面影响小型企业及区域文化的发展,从而对小型企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三、当代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对地域文化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中的当代性在新经济网络中无主次、无边界、无中心、无贵贱,这将对小型企业文化、产品包装形象设计权威带来严峻挑战。地域文化中的小型企业经济的增长一般依赖于资本、经验和苦干精神,部分地域的个别小型企业过分看重经验的结果,缺乏创新、因循守旧。在培训方面与外资企业相比,其投入理念、资金、时间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然而,当代小型企业应向全球吸纳优秀人才,产品包装形象应向全球寻求高新技术,企业设计师们都拥有全球化眼光,小型企业应向全球融合资金。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的当代性对于传统文化局限于“五缘”范畴的家族制企业是最大的挑战,这将利于小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品牌形象的基本路径

当代背景下小型企业文化的构建基本上是以小型企业创建者长期的经营思想积累为核心,以创建者的经营决策理念和管理理念为治理特点,这种小型企业文化本质是以人情代替制度,抑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力和创造能力。要克服这种管理和经营文化现象,就必须充分发挥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文化的积极作用,要实现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品牌形象的基本路径主要为四步:第一步:要建立小型企业创造财富的核心价值观,产品包装形象的设计、管理实现小型企业的三大决策分辩。即:小型企业价值观和家族价值观分辩;小型企业利益与家族利益分辩,小型企业经营权和家族所有经营权的分辩等。实现这些“分辩”才有可能塑造真正的现代小型企业文化。第二步:要建立当代小型企业形象工程,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奉献,质量第一创造高效益,讲求诚信实现高境界的小型企业。建构小型企业文化,把管理方式由现象管理深入到灵魂管理,努力形成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第三步:要树立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双赢”的经营理念,实现小型企业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的理念;实现小型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抢占市场的理念;实现小型企业敬业和同甘共苦的理念。实现小型企业产品“双赢”的经营理念,提倡人本管理,使员工都要有危机意识和创新理念。第四步:实现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三个转变:第一,小型企业的产品技术向知识型转变。第二,在小型企业的刻苦攻关、合作竞争的企业文化向科技型转变。第三,企业人才竞争向树立、培养、发挥人才能力型转变。

五、结语

(1)小型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小型企业文化影响、个体经济意识和个体经济行为上,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文化影响小型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小型企业文化影响区域发展的制度环境、劳动力的供给、企业管理,小型企业文化还会作用于经济活动的软环境。

(2)小型企业管理和发展要真正树立起小型企业发展观,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观念,团结企业人才、留住人才,真正发挥各自人才的能力,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要求企业设计师们拥有全球化眼光,面向全球寻求高新技术,突出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生命周期;阶段

我国民营企业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国有或集体制企业的最大差别是它的生存状态完全取决于自身适应市场的能力,其平均寿命的长短是自然的结果,不受非市场因素的作用。如,某些国有或集体企业,其自身能力与实际运营状况,可能已经破产,面临死亡,但现实中可能由于多种因素作用,它仍然还活着,有的甚至还活得“很好”。因此,要探讨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找到不同阶段中民营企业容易患的不同病症,针对性地提出治疗措施,以实现我国民营企业由生存期向发展期,由发展期向盛年期提升。

一、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在企业生命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阶段,或者说不同的时期,这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逻辑前提设定。国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也多集中在阶段论上。本文认为,可将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生存期、发展期、盛衰期、再生期。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第一,它较好地将企业生命的自然特征与社会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企业有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这其中包括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就这一点说,企业生命与人或其它生命体的特征是一致的,可以把它称为企业生命的自然特征。同时,又看到,企业生命与人或其它生命体又有重大的差别,即它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这个社会特征表现在: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它是可以通过再造获得新生的,而这对于人这样的生命体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将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生存期、发展期、盛衰期、再生期四阶段,前三个阶段体现了企业生命的自然特征,后一个阶段体现了企业生命的社会性特征。第二,四阶段既较为适中也易于把握。四阶段较之其它阶段论更为适中。二或三阶段显得过粗,有许多二或三阶段论者又将每一大阶段分为几个小阶段,而如何明确区分出这些小阶段在实际操作中是很有难度的。而超过四阶段的划分,又显得过于臃长,实际操作中也有很大的难度。四阶段划分与人或其它生命体的自然阶段是最为接近的。它实质上是对大量存在的四阶段的改进。这样划分有利于对各阶段分期标准与特征的把握。第三,再生期的位置独具特色。我们提出的四阶段,将再生期放在最后,这与其它的阶段论有很大的差别。企业作为一般的社会组织,既有其内部因素作用使其发生变化,又有外部因素作用可能使其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就人或其它生命体而言,进人衰退期意味着不断向死亡逼近,不可能再生了。但企业却不一定是这样,它既可能像人或其它生命体一样逼近死亡,也可能完全再生。

二、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主要特征

(一)生存期特征

民营企业处在生存期的特征是:已正式注册,生产刚刚起步,打开产品市场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企业在生存期所获得的结果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规模扩大,产品销路较好,企业较好地解决了生存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快速积累,特别是将大部分利润资本化,增加投资,从而使企业较快地进入发展期。一般而言,这个时期大约在3~5年。二是企业在生存期显得较为艰难,没有很好地抓住扩大再生产时机,生产规模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原有水平上,企业的制度形式也从未有过改变,管理水平与层次也基本保持不变。企业一直在维持比简单再生产稍好的生产状态,又由于这种状态使企业处在一种较为灵活的决策空间中,如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它干脆停下来一段时间,或者迅速地转做其它。所以,这种侏儒症企业并不会轻易死亡,相反,它可能也活得较久。三是企业生存非常艰难,由于某个因素如资金或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一蹶不振,难以为继,只有停业、破产,走向死亡。一般说来,这类企业的寿命大约在5年左右。

(二)发展期特征

民营企业处在发展期的特征是:企业产品的市场完全打开,产品的种类增加,有的甚至涉足多元化。企业就像年轻的小伙子,精力充沛,生机勃勃。然而,由于企业发展很快,规模扩大了许多,管理总是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才储备较原来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协调还不够,职业经理人开始介入企业管理,但往往感到难以适应。中高层次人才流动频繁。企业经营战略有个大概的轮廓,但具体实施的路线还不清楚。品牌的意识较为强烈,品牌建设也有明显的绩效,但还缺乏长远与整体的战略构思。企业的发展期一般比较长,大都超过10年以上的时间。 转贴于

(三)盛衰期特征

民营企业处在盛衰期的特征是:企业规模还在扩大,但完全在战略计划的掌控之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强,潜在的利润增长点多。抗御风险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管理形成了规范、系统的机制。企业不会因为一个领导者或高层的缺失而出现较大的震荡,它已经具有一套自我调节与修复的机制。慢慢的企业规模难以扩张,利润水平呈下降趋势,核心竞争力逐渐丧失,创新能力及激发创新能力的机制也逐渐丧失,没有谁愿意承担风险,而管理的官僚化现象已形成为一种常态。盛衰期企业最后有两种结局:一是企业总能处理好“变”与“不变”即稳定的关系。既能与时俱进又能保持自己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创新与承担风险的能力总能较好地保持。所以,企业已经将这种高稳定的状态转变成了一种常态。二是向死亡逼近。利润越来越低,规模不断缩小,亏损出现且不断加大,人心涣散,流失频繁,最后或被其它企业兼并或破产终结生命。可能进入再生期。面临衰退,企业或从内部或在外力刺激下,全方位进行改革,尤其是经营战略、管理体制等方面甚至完全打破传统格局,使企业进入再生时期。

(四)再生期特征

民营企业处在再生期的特征是:企业因全面的改革带来巨大的震荡,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一样,首先需要一个调适阶段,待身体的元气完全得到恢复才能更好地工作。不过,这个调适阶段不会很长,应在二年左右。在新的发展战略引导下,企业可能进行与原来不一样的产业、行业或生产不同的产品,创新意识重新回来,创新能力与承担风险的能力愈来愈强,管理的官僚化现象得到了改变,企业又呈现出勃勃生机。企业上下非常重视这个再生的机会,所以再生期的企业很快会跨过发展阶段重新进入盛年期。

三、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中应解决的问题

(一)使民营企业顺利由生存期向发展期提升

我国近几十年产生的民营企业主,大多是由农民转变而来的。我国社会数千年形成的小农意识,从多方面影响着他们的经营行为。它限制了企业主的发展眼界,使他们的冒险意识与创新意识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同时,特定的产业结构、经营模式、竞争环境等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所以,首先要解决好企业主的人生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上的提升问题。力求从小农意识中摆脱出来。由最初办企业为了个人及家庭生存、过上好日子,向创造财富、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方向提升。通过市场竞争与社会引导两方面,不断将企业主的冒险精神与创新意识刺激起来,通过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促使民营企业实现产业更新,用高科技武装传统产业。

(二)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困惑,使民营企业实现发展期向盛年期提升

民营企业进入发展期后,将会碰到一系列的烦恼。首先,是企业产权制度的烦恼。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创业时所形成的单一的家族所有制,该不该变、如何变成为企业主反复思考的问题。其次,是管理与人才上的烦恼。企业快速发展,管理的宽度与深度与日俱长,原来的那种完全凭创业者个人集权决策以及直接用有血缘关系的人进行管理的模式碰到许多问题,它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了,如何分权?如何运用“外人”来参与管理?如何激励员工与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如何得心应手地找到所需要的人才并留住人才?这些都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再次,是发展战略上的烦恼。企业的市场、产品虽然不断扩大,但从战略上将如何突破、需不需要建立一套长远的整体的发展战略、如何建立也成为企业现实中的困惑。最后,是文化上的困惑。处在发展中期的企业,过多地沉溺在繁忙的生产、销售工作中,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积累。尤其是在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与所有者、员工、顾客、社会等全方位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上没有认真去总结与思考。在解决这些烦恼的过程中,仍然是以企业主的人生价值观与企业理念不断提升作为前提的。社会方面、政府组织等应尽可能地形成一个良好的促成企业自主改变、提升的环境。大力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以刺激企业向盛年期提升。

(三)预防过早老化,保持盛年期的活力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历史较短,从总量上看,已经进入到盛年期的企业不多。从目前已经进入盛年期的企业来看,部分企业开始出现了过早老化的现象。如,有的企业只是凭过去的业绩所获得的成功形成的知名度,利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大量运用在政治上的话语权、在市场资源配置上、在国内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垄断优势,来获取利益,而将创业时那种敢想敢干的大无畏的冒险精神以及发展期的那种敢于改革的创新精神慢慢放弃。预防盛年期企业的老化,需要企业领导层具有危机意识,即使在企业最风光的时候,也要每天有“如履薄冰”的感觉,丝毫不得松懈,尤其是企业的冒险意识与创新意识一刻也不能丢。要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优势,建立一种自觉反省的机制,见微知著,将老化的苗头扼杀在萌芽之中。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3

论文摘要:本文沿用以往的文献,将当前的企业经济背景划分为工业经济时代和新经济时代,并提出了新经济时代的四个主要特征: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本文又分别对这四个特征进行描述,并分析研究了四个特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最后,概括分析了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大流派,然后再将这十大流派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概念,这其实是用静止的观点来认识战略,因为“战略的本质是人们对企业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各个流派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战略管理思想本身,也不在于研究者所采取的视角,而在于不同历史时期企业环境的变化”(周三多,2002。)不同的时代背景,战略管理的思想和范式都会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对于战略管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从战略发展的纵向、动态的角度出发,才能把握住战略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进行战略管理,就首先要对战略管理的时代背景,“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战略管理的背景,是因为战略管理本质上是企业与变化着的背景与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背景不同,战略管理的观念、理论、范式及其应用都将随之改变。”(周三多,2002)当今的时代背景与以往的时代背景,有着较大的不同。为区别于工业经济时代,当今朝代更多地被描述为“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等,无论使用哪个概念,都说明当今的经济背景已经明显的区别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为便于区别于工业经济时代凸现时代的变迁特征,在本文中将采用“新经济时代”这一概念。

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

新经济时代背景出现了四个重大的特征,被称为“四化”,也即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李维安,2003)。

信息化。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转移的最直接的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时空结构,降低了交流沟通成本,企业的组织和工作方式也由此发生了改变。

知识化。知识化是新经济时代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知识对价值创造的贡献比例日趋增长。在工业经济时代,以自然资源和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方式,也逐渐被新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价值创造方式所代替。知识逐渐成为企业所拥有的真正的异质资源,这种资源不能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购买,不易被转移和模仿,因此成为维持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依赖因素。

网络化。这里指的网络化,要明显区别于从技术层面所指的互联网的狭义网络化。从组织层面理解,主要是指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的网络化。为适应外部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满足消费者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网络组织型的企业将逐步取代以往企业科层式的组织结构,网络组织也将打破以往市场、企业的二元资源配置方式,而成为介于市场和科层组织企业之间的一种新型资源配置体系。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整个社会各个组织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网络,企业网络组织只是嵌入在这个网络组织内的一个“子群”。

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社会现实。社会经济活动、生产要素、最终产品和服务,已经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更加高效与合理的配置。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市场已经没有国内外之分,企业的竞争对手来自全球各地,因此企业战略制定一开始就要从参与全球竞争的角度出发。

新经济特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一)信息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迈克尔·波特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竞争优势》中认为,信息技术主要在三个方面改变了企业的竞争内容和竞争方式。首先,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价值链信息技术出现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改变了价值活动的执行方式与活动之间联结点的本质。它同时影响了竞争范围,并重新塑造产品符合客户需求的方式。第二,信息技术改变了产业结构。笔者从“五种竞争力”的角度,定义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这五种竞争力,而改变整个产业结构。第三,信息技术改变了产品与业务范围。大多数产品都兼具实体和信息两项要素。传统上,产品的实体要素比信息要素更重要,然而在新经济环境下,信息技术可以在提供产品的同时,也提供更多信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只供

应信息而没有实体产品逐渐变得可能。许多产品也在一般功能之下增加了信息处理的功能。沿用迈克尔·波特竞争景框的概念,国内学者(陈立敏,谭力文,2003)从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景框的影响角度分析认为,信息技术从四个方面改变企业的竞争景框:细分景框缩小,从大规模生产到敏捷制造;地理景框扩大,从区域化到全球化;产业景框缩小,从多元化到专业化;纵向景框缩小,从纵向整合外包联盟。

(二)知识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知识化是指那些难以编码的知识在价值创造活动中核心地位的凸现(周三多,周建,2002)。由于知识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占的贡献比例越来越大,与传统的生产要素相比,知识要素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如何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资源的开发、转化、运用,将成为未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知识管理也将成为制定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这将导致未来组织结构的重大变化。首先,对于企业内部组织而言,企业的管理重心将下移,企业不仅要实现组织扁平化,而且要求组织内部的各组织单元成为具备更大自主决策权的具有半自律或半组织功能的企业微观单位,企业内部根据能力要素的分工更细,同时组织单元间的联络更强,这其实也是企业组织的内部网络化的一种表现。第二,对于企业外部环境而言,为了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要求企业通过股权安排或者契约安排与外部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这其实也是企业的外部网络化过程。通过将企业的内部网络嵌入到更大的外部网络环境中,为企业的知识产生、转移、转化、利用等塑造更好的战略环境。

(三)网络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互赖关系是网络化合作的常态且居于主导地位,正是这种互赖关系使合作各方的经济行为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由此可以认为,网络组织的性质派生出网络组织战略,即“外紧内松”、“厚内薄外”的锁定战略,其特点是对内的吸引力与对外的排斥力并存,表现为成员的准入原则。网络协同效应将成为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互动合作的基本驱动力量,各个节点企业将凭借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参与到网络组织的分工体系当中。未来的企业不再是独立企业问的单打独斗,而是企业大联合体之间的群体竞争,未来市场份额的分割将在企业联合体之间定格,网络组织将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在网络经济时代的“核心一节点”新组织结构中,企业都必须采取更加专业化的战略,才能充当好“部件”的角色,成为企业网络中一个不可替代的节点,从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生存和竞争。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型竞争战略的特点是专业化、全球化和联盟化,他们之间是紧密相关、环环相扣的,新型竞争战略的特征框架可以用图1表示。

(四)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根据南京大学周三多教授对经济全球化内含划分,经济全球化对于企业而言从四个层面产生了影响:第一,是企业需求的全球化。在全球信息化的支持下,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和消费自己喜爱的产品,因此出现了跨国界的全球消费需求。第二,竞争的全球化。由于需求的全球化,导致了企业的跨国界经营,进而导致了竞争范围的全球化。第三,供应的全球化。企业的需求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要求企业从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获取,以满足全球需求和竞争的需要。第四,战略全球化。需求全球化、竞争全球化和供应全球化,直接推动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与战略全球化相适应,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全球性的企业边界扩张,从组织能力支持企业的战略全球化,以达到对企业内部资源全球配置的优化状态。在战略全球化的框架下,企业内部要建立和保持三种依存关系,来支持和保障全球化战略的执行。这三种关系分别是:规模的相互依存、企业的运行相互依存和企业的知识相互依存。

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的发展趋势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4

关键词:企业特征 分组研究 事件研究

一、引言

企业特征是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相关决策的结果,但是反过来,企业特征也决定了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可以合理地预期,对于相同的变化,具有不同特征的企业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资本市场中交易费用的变化是一个系统风险因素,大部分乃至全体上市公司都将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它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要求的报酬率水平,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资本成本。中国资本市场有―个频繁调整交易费用――印花税水平的历史。迄今为止,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已经先后七次调整印花税税率,在这七次印花税税率调整中,2007年的这一次印花税税率调整非常独特。在监管机构的刻意安排下,这次调整几乎完全出乎市场的意料,因此产生了重大的市场影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企业特征是否影响到了上市公司对事件的反并应――是否存在某些企业特征,使得具有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事件有不同的反应。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基于企业特征的分组研究,以期能够有所发现。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案本文是一个在事件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分组研究。事件研究通过考察事件发生前后证券异常报酬率(AbnormalReturn)的期望是否统计显著来判断事件造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证券的日报酬率数据,选择上海市场和深圳市场的“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流通市值加权平均日市场回报率”作为市场报酬率,利用市场调整模型来确定证券的异常报酬率。同时以事件日(2007年5月30日)为事件时刻,选取事件日前后各15个交易日为事件期间,因此事件期间共包含31个交易日。最后,使用截面检验来考察证券的异常报酬率是否统计显著。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根据资本市场研究中数据筛选的一般原则,本文剔除金融行业和保险行业的公司、在2007年上市的公司以及在事件之前被ST/PT处理的公司,同时要求在事件期间至少有20个交易日的数据,得到的样本包含1162家上市公司。研究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SMAR、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统计分析全部使用STATA 9完成。

(三)企业特征变量的确定学术界对企业特征并无清楚明确的定义。为了不失一般性,本研究打算考察这么几个企业特征:规模、资本结构、经营绩效和成长性。对于每个企业特征,本文选择一个量化指标作为它的变量对研究样本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选择位于低端的400家企业组成关于这个企业特征的“低组合”,位于高端的400家企业组成相应的“高组合”。对于两个组合分别利用事件研究方法考察其对2007年5月30日的印花税调整事件的反应,通过对比分析以判断在低组合和高组合之间,即具有不同企业特征的上市公司之间对事件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1)企业规模变量的确定。根据公司金融理论,本研究使用上市公司的总市场价值作为企业规模的变量。具体而言,考虑到市场价格的波动性,以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各个上市公司由日收盘价确定的“日个股总市价”的平均作为企业规模的变量。(2)企业资本结构变量的确定。对于资本结构特性,选择“资产负债比率”作为其变量。因为从CSMAR数据库中只能得到年报数据,所以采用根据2006年年报计算得到的资产负债率作为变量来进行分组。(3)企业经营绩效变量的确定。能够用来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变量的指标有很多。考虑到股东财富最大化是股份制公司的终极目标,本研究选择和股东利益结合紧密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变量。同样,因为从CSMAR数据库中只能得到年报数据,使用根据2006年年报计算得到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变量进行分组。(4)企业成长性变量的确定。对于这个企业特征本研究选择标准的企业成长性指标――“市盈率(P/E比率)”作为变量。具体而言,考虑到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以及只能够获得利用年报数据计算得到的市盈率,因此取2000年至2006年六年的市盈率平均作为最终的分组指标。同时,从总样本中剔除了市盈率为负的33家上市公司,样本规模减少到了1129只证券,但是企业成长性“高组合”和“低组合”的样本规模保持不变,都是400家公司。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企业规模特征对印花税调整事件的反应本文对于按照规模特性分组,得到的低组合称为“小规模企业组合”,高组合称为“大规模企业组合”。对小规模企业组合,企业规模的期望为1371823(千元),而在大规模企业组合中企业规模的期望为16200000(千元),前者为后者的8.47%。通过一个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在1%的置信度下拒绝“小规模企业组合和大规模企业组合具有相同的企业规模期望”这样的零假设,这表明在两个组合中企业的规模显著不同。小规模企业组合和大规模企业组合对2007年印花税调整事件的反应分别见(图1)和(图2)。结果发现,对于2007年的印花税调整事件,小规模企业组合有明显的反应――在事件日(5月30日)之后,可以观察到为负的、统计显著的异常报酬率;但大规模企业组合则不然,在事件日之后并没有观察到有统计显著的异常报酬率,因此可以认为大规模企业组合对事件并没有反应。可见,不同规模的企业对2007~5月30日发生的印花税税率调整事件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小规模企业有显著的反应但是大规模企业则没有反应。

(二)资本结构特征对印花税调整事件的反应本文对于按照企业资本结构特征分组得到的低组合称为“低杠杆企业组合”,高组合称为“高杠杆企业组合”。在低杠杆企业组合中,企业资产负债比率的期望为0,3005;在高杠杆企业组合中企业资产负债比率的期望为0.6779,前者为后者的44%。通过一个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在1%的置信度下拒绝“低杠杆企业组合和高杠杆企业组合具有相同的资产负债比率期望”这样的零假设,这表明在两个组合中企业的资本结构显著不同。低杠杆组合和高杠杆组合对事件的反应可以分别参见(图3)和(图4)。可以发现,无论是高杠杆企业组合还是低杠杆企业组合对2007年的印花税调整事件都有显著的反应。进一步地,本文进行了非配对检验,分析在事件期间两个组合的异常报酬率是否有统计显著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在整个事件期间高财务杠杆组合与低财务杠杆组合的异常报酬率有统计显著差异的只有9天。更加重要的是,在从5月30日至6月6日的6个交易日内都不能拒绝“两

个组合具有相同的异常报酬率期望”这样的零假设。因此本文认为,对于2007年5月30日的印花税税率调整事件,高财务杠杆企业和低财务杠杆企业的反应相同,即企业资本结构特征的不同并不会导致企业对印花税调整事件有不同的反应。

(三)企业经营绩效特征对印花税调整事件的反应本文对于按照企业经营绩效特征分组得到的低组合称为“低绩效企业组合”,相应的高组合称为“高绩效企业组合”。在低绩效企业组合中,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期望为-0.0724,高杠杆企业组合中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期望为0.194。通过一个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在1%的置信度下拒绝“低绩效组合和高绩效企业组合具有相同的净资产收益率期望”这样的零假设,这表明在两个组合中企业的经营绩效显著不同。低绩效企业组合和高绩效企业组合对事件的反应可分别见(图5)和(图6)。可以得到与企业规模特征分组研究结论相似的结果,即低绩效企业组合对事件有显著的反应,但是高绩效企业组合对事件则基本上没有反应。

(四)企业成长性特征对印花税调整事件的反应本文对于按照企业成长性特征分组得到的低组合称为“夕阳企业组合”,相应的高组合称为“朝阳企业组合”。在夕阳企业组合中,企业市盈率的期望为22.332,而在朝阳企业组合中企业市盈率的期望为236.278,前者为后者的22%。通过一个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在1%的置信度下拒绝“夕阳企业组合和朝阳企业组合具有相同的市盈率期望”这样的零假设,这表明在两个组合中企业的成长性显著不同。夕阳企业组合和朝阳企业组合对于事件的反应可分别见(图7)和(图8)。可以看到,无论是夕阳企业组合还是朝阳企业组合,在事件日之后都能够观察到为负的、统计显著的异常报酬率,但是从图中也可以观察到,两个组合对事件的反应程度不同――朝阳企业组合对事件的反应似乎比夕阳企业组合的反应强烈。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精确的分析,本文对两个组合的异常报酬率进行了两样本不配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夕阳企业组合和朝阳企业组合对事件的反应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在从事件日开始的6个交易日内,只有2个交易日不能拒绝“两个组合具有相同的异常报酬率期望”的零假设,但另外4个交易日却可以在l%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上述零假设,因此本文认为虽然夕阳企业和朝阳企业对2007年5月30日的印花税税率调整事件都有显著的反应,但是朝阳企业的反应程度要比夕阳企业的反应程度大。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5

随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等政策的出台,碳披露、碳排放、碳交易等内容已经发展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特别是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已纳入“十二五”规划,碳指标作为一种衡量标准,影响着国家政策的制定及绩效的考核。企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体,在低碳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碳盘查等方面均有涉足。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由气候变化而引发的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会给企业带来风险,这种风险是现阶段许多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也是许多企业进行碳信息披露的主要原因。那什么因素会促使企业披露碳信息,具有什么特征的企业会披露碳信息来规避环境风险呢?

目前,碳信息披露属于企业自愿披露的行为,国家并没有对碳信息披露形式、内容及途径等方面做相关的规定,碳信息披露的价值、作用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可以使企业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我国碳信息披露的现状、碳信息披露的价值及影响因素,便于企业管理者进行低碳管理及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便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环境风险和机遇,以便做出“绿色投资”;有利于政府监管部门更好地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充分发挥碳交易在资本市场上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及研究理论的分析,本文将从股权特征、公司财务结构特征、业绩特征及市场特征四个方面研究公司特征与碳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股权特征用股权性质衡量;公司财务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公司规模、财务杠杆、资产结构;业绩特征主要包括:盈利能力、成长能力、流动性;市场特征的衡量指标是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一)公司股权特征与碳信息披露水平。霍少博(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更高。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控制着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掌握着重要的资源,是国家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其行为受控于国家,其经营行为要符合国家政策。因此,国有企业会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任务,积极披露碳排放等相关信息。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水平更高。

(二)公司财务结构特征与碳信息披露水平。

1.沈洪涛的研究指出企业规模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股东人数越多,信息需求的差异化越大,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政府监管机构、媒体、环保组织、社会公众对大公司节能减排及碳信息披露等环境信息的关注比小公司要多,为降低碳信息披露不足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公司会积极披露碳排放等相关信息。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公司规模与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2.就财务杠杆与碳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而言,Matsumura et al.以2011年CDP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财务风险与碳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公司财务杠杆越高,银行等债权人需要企业披露与环境相关的“绿色信息”,以便了解企业经营的环境风险,预测未来收回贷款的可能性,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因此,财务杠杆越高,企业会更积极主动地披露碳相关的信息。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财务杠杆与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3.从委托理论角度分析,固定资产比率越高,企业需要购买新资产的机会越少,人通过职权侵占公司资产或谋取额外利益的机会变少,委托人监督成本越小,需要披露的公司信息也越少。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资产结构与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负相关。

(三)公司业绩特征与碳信息披露水平。

1.从信号理论的角度分析,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为了与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相区别,会更加积极地披露企业信息。事实上只有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才有更多的财力去承担更多的信息披露。本文认为公司盈利能力越好,说明人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企业价值。为获得更高的报酬,人会通过信息披露来传递其履行的职能及付出的努力。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盈利能力与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2.企业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会经历起步、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发展过程,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需要继续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才能向成熟期迈进。而规模的扩大、市场的开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为吸引投资者投资,企业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规避环境风险,积极披露环境相关的信息。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6:成长能力与碳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3.流动能力强,意味着企业流动资金充足,需要外部筹集的资金比较少,来自外部的压力比较小,企业花费额外的资金来披露详细的碳信息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不高。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流动能力越强,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越低。

(四)公司市场特征与碳信息披露水平。相对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度、独立性及职业能力更好,信息披露得更加规范、严格、详细,因此,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更高。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8: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碳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2012―2014年沪市A股制造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和ST公司,最后得到133个样本。实证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国泰安数据库。本文利用SPSS 21.0和Excel 2013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被解释变量为碳信息披露水平的衡量(CDI)。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样本企业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进行分析,参照碳信息披露项目、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气候风险披露倡议等国际组织对碳信息内容的鉴定,参考我国学者关于碳信息内容及框架的研究,从五个方面对碳信息披露水平进行衡量,主要包括:碳信息排放机遇、风险,企业碳排放量,企业碳减排目标,企业碳减排措施与绩效,其他。定性披露得1分,定量披露得2分,不披露得0分。单个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的得分是五个方面加总,最终的得分范围为0―10分。解释变量的指标主要包括股权性质、公司规模、财务杠杆、资产结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流动性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调节变量为行业,根据王建明(2008)的研究发现,相对于非重污染行业,我国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更高。因此,本文把重污染行业设为1,非重污染行业设为0。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CDI=α0+α1OP+α2SIZE +α3LEV+α4FR+α5ROA+α6GROW+α7LR+α8AUD+Indus+μ

其中α0代表常数,αi代表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i取1―8,Indus为控制变量,μ为随机干扰项。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从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因变量碳信息披露指数(CDI)的均值为3.95,标准差为1.906,说明我国碳信息披露水平不高;股权性质的均值为0.65,说明样本中有65%的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均值为0.3769,说明样本企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不高;净资产回报率的均值为-0.0901,说明样本企业总体的盈利能力不足;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均值为0.09,说明样本企业中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少,大部分企业聘请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

(二)相关性分析。通过下页表3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指数与股权性质、公司规模、财务杠杆、资产结构、行业性质显著正相关;与流动性显著负相关;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碳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不显著。

(三)线性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模型中有5个解释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3个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1)有三个变量与假设相一致且显著,其中,股权性质、公司规模与碳信息披露水平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通过假设1和假设2,说明国有企业和大公司更愿意披露碳相关的信息;流动性与碳信息披露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通过假设7,说明流动性越好的企业披露水平越低。(2)有两个变量与假设不一致但显著,检验结果显示资产结构与碳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说明固定资产比率越高,是制造业企业的可能性越大,而制造业是碳排放的大户,受国家环保部门的监管越严,碳信息披露水平越高;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碳信息披露水平显著负相关,由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较好、专业能力强、信誉度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较高,只有经营较好的企业才会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并不需要花费额外的资金披露相关的碳信息以增加企业报告的可信度。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碳信息披露水平越低。其他变量如财务杠杆、盈利能力、成长能力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R2为0.312、说明回归模型的相关性一般,对于社会类的回归分析,只要R2大于0.1,其模型的解释变量能力就可以被接受。方差膨胀因子VIF最大值为1.737,当0

五、结论与启示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6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成长;内涵;外延;本质特征;多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8-0013-06

在企业管理和相关经济学的文献中,企业可持续成长是经常用到的概念,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理论界还没有给出它们的确切定义,从而造成了概念的界定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理论研究。本文的目的是对“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界定,揭示其本质特征,从多维的角度对“企业可持续成长”进行明确、科学的定义。

一、企业可持续成长内涵

1. 前人学者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定义

就本文笔者所能掌握的外文文献来看,国外学者极少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给出明确的定义。彼得・德鲁克从创新的视角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使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 实现长盛不衰战略目标。在不断扩大市场和利润份额的同时, 坚持与环境变化相适应, 在内部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上, 持续的增加盈利和扩大企业规模。[1]英国学者菲利普・赛德勒(Fillip Sadler,2004)曾经从可持续性的经济范畴把企业可持续定义为“是为充分满足投资者对企业发展所做投资的预期回报,并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以及创造充足的附加值的能力”。[2]从这个定义看出,赛德勒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本质上是一种能力体现。

国内早期学者对企业可持续性主要使用“企业可持续发展”一词进行分析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刘力钢把企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企业在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要企业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保证企业长盛不衰。[3]芮明杰等认为,所谓可持续发展, 是指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在更大规模上支配资源, 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取得良好的发展。[4]

近年来国内学者更多使用“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来刻画企业可持续性。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李占祥认为可持续成长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5]汤学俊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是指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的持续存活过程。[6]

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论述,大多只给出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一个较笼统的文字定义,描述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过程和表现,或者说只给出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某一两个维度的定义刻画。最常见的分析是仅仅从企业规模的单一维度进行分析,正如国内学者张维迎等也认为企业成长,最显而易见地表现在规模的持续扩张。经济学家对企业规模变化的经验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吉布拉(Gibrat,1931)①。[7]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以往研究的不足,Birley and Westhead(1990)就批评企业成长问题的以往学术研究仅仅考虑企业规模单一维度的企业成长概念,主张采用多维的标准。[8]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多维概念框架。

本文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一词已经在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里被使用了若干年,在绝大多数场合,它并没有得到精确的定义。它只是被当成长寿公司、公司永续生存、公司基业长青或者可持续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等概念的替代,甚至是可持续成长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2. 本文的“企业可持续成长”定义及概念模型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问题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企业在面对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甚至自然环境变化时怎样才能取得持续成功的问题。从这个实质上分析,本文认为从创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动态能力观等理论的视角看,企业可持续成长是企业在动荡且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下,在市场竞争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为持续生存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存,并为其所处的复杂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面②带来价值增值的一种动态过程与能力。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四个维度的内涵:

(1)时间特征维度(“持续性”维度)。这个维度体现企业成长的持续性,即企业成长时间上表现为持续生存。人们常说的长寿公司就是从这个维度分析的。企业可持续成长所涉及的时间范畴应该是没有期限的,因为本文认为企业虽有生命体特征,但并不简单等同于生命体,企业本质上我们认为是一个有机与无机混合的复杂系统。

(2)空间特征维度(企业“物质成长”维

度③)。这一维度体现企业成长的数量和质量特征:一是量的扩大,即企业经营资源单纯数量的增加,表现为企业人员的增多、资产的增加、产能的提高等,企业对资源的配置规模呈相对增大,企业规模由小变大;二是质的提高,表现为企业经营资源的质量改进、资源分配创新、结构的重构等。即企业成长在空间上表现为在市场竞争中由弱变强。换句话说就是企业更有效率地在更大规模上配置资源,配置效率与企业实力都呈相对增强(由弱变强)的趋势。

(3)动态特征维度(企业“精神成长”维

度④)。动态特征包括两个方面:①企业面临的成长环境是动态且不确定的。企业为持续生存首先必须适应这种复杂的环境,这一环境因素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政治法律等各种生存环境。②企业可持续成长就是企业不断突破成长上限,不断超越自身的一种动态过程与能力表现。即企业成长如果要可持续需要具备不断自我超越的动态能力。

(4)价值特征维度(“利益兼容”维度)。这表现为企业为持续生存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存,并为其所处的复杂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面带来价值增值。企业要可持续成长,必须与其周围的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并不仅仅为企业本身或股东带来价值增值,也要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价值增值,即所谓的“利益兼容”。⑤

因为这四个维度都很重要,本文构建了一个概念模型试图把四个维度联系起来。同时,为了能够刻画和计量时间维度外的另外3个维度,本文也尝试着给出了这3个维度的刻度化描述。

空间特征维度刻画了企业的“物质成长”,表现企业成长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具体包括规模、实力和效率三项内容。规模反映企业成长的数量特征,包括资产、人员、产品生产能力等细分内容。实力反映企业成长的质量特征,包括资本实力、人力资本水平、盈利能力等细分内容。效率则同时反映企业成长的数量与质量特征,包括资金利用效率、劳动效率、物质资源利用效率等各种资源利用效率的细分内容。建立空间维度的理论基础是企业资源基础观和创新理论。表1显示了空间特征维度(企业“物质成长”维度)分解成的三大部分:规模、实力和效率。

动态特征维度反映了企业的“精神成长”,表现为企业在动荡且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下,不断突破成长上限,不断超越自我的一种动态过程与能力。这一维度包含知识、能力、创新、企业家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建立动态维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企业知识基础观、学习理论、动态能力观以及创新理论。图1划分了动态特征维度(企业“精神成长”维度)的五个方面。

图1所示的金字塔形状表示企业“精神成长”的层级递进关系。企业“精神成长”首先表现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企业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各种能力,继而进行基于知识的创新。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认为基于知识的创新非常重要,是真正的创新。同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彼得・德鲁克还曾说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一种行动,但并不是人格特征。[9] 因此,创新是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积累而学习的。企业家精神是通过创新过程体现的,是企业的一种“精神成长”的行动。企业“精神成长”的最高形式和境界则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或者称为公司精神。吉姆・柯林斯等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精神和不需要外部调整的永恒原则。[10] 本文认为企业作为一种人格化组织,其“精神成长”本质就是企业在为适应复杂环境生存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动态成长过程。其成长动因和机理在于企业本身在成长过程中基于知识学习而积累的动态能力。

价值特征维度说明的是企业在持续生存过程中,为其所处的复杂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面带来价值增值过程。这一价值增值过程要求企业并不仅仅为企业股东带来价值增值或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且要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价值增值,即“利益兼容”。这种“利益兼容”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它隐含着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这个目标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价值最大化。它改变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企业理论的根基和前提假设,即利润最大化原则,Friedman(1962)曾经带有敌意的说这是一种“颠覆性的学说”。 ⑥ 但是企业的演进史告诉我们,21世纪的现代企业,就企业可持续成功而言,“利益兼容”将成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的因素。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鼻祖Freeman(1984)认为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商业组织和服务组织都在经受动荡。团体和全球的问题对于组织影响深远。只需将产品与服务推向市场的“过去的好日子”不再有了,在产品―市场框架下强调效率的管理理论也失效了[11],如本段所分析的一样,建立价值特征维度的理论基石之一正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同时,本文认为“利益兼容”实质上是为各利益相关者带来价值增值,从价值创造的源泉来看,是企业的创新在起作用,所以价值特征维度的另外一块理论基石是企业创新理论。

同前面2个维度类似,价值维度也包括多项内容。它们是:投资者价值(包括股东和债权人)、顾客价值、雇员价值、供应商价值、其它利益相关者价值。⑦ 图2表示了价值特征维度(“利益兼容”维度)的五个方面(图中比例只是象征性表示)。

实际上,分析不同类型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特点应有不同。垄断性行业,政府可能是关键的利益相关者,而竞争性行业,顾客的作用相对就大一些;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关键利益相关者也不一样。创业阶段主要面临生存危机,股东、债权人和顾客可能是攸关企业生存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而当企业处在成熟阶段,商业竞争更趋复杂,企业需要更多外部资源时,作为能提供各种许可和信息的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就成为关键利益相关者。企业跨国经营,面对不同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又有不同特点。因此不同阶段和行业企业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不同,在进行企业“利益兼容”研究时要注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位于的行业等因素的影响。

时间维度揭示了企业的生命历程。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1988)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把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分析了企业成长的本质特征。伊查克・爱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成长期、盛年期和老化期。[12]生命周期理论正是从时间维度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出于对经典理论文献的尊重和继承,也为了简便说明,本文这一维度的刻画沿用爱迪思的三阶段划分法。⑧(见图4)。

自此,本文对“企业可持续成长”进行了完整、明确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四个维度的涵义,每一维度的内容在上面也一一进行了介绍。为了方便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学习和理解,并增强可视性,我们这里构建了一个反映四维概念的立体模型,该模型把企业可持续成长定义的四个维度内涵都包括了进去。图3和图4联合构成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模型,表示了概念四个维度的内容。(图3是除去时间维度的一个三维框架;图4展示了加上时间维度的情况。)图3称为企业可持续成长三维模型(Three-dimension sustainable growth of firms Model,简称TSGF);图4称为企业可持续成长四维模型(Four-dimension sustainable growth of firms Model,简称FSGF)。

图3所示的三维长方体模型中,立方体的长表示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动态特征维度(企业“精神成长”),该维度由知识、能力、创新、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五部分构成,模型中依次从左到右显示。立方体的宽表示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空间特征维度(企业“物质成长”维度),该维度依次由规模、实力和效率三项内容组成。立方体的高表示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价值特征维度(“利益兼容”维度),该维度则包括了投资者价值(包括股东和债权人)、顾客价值、雇员价值、供应商价值和其它利益相关者价值五个方面,模型中依次从下往上表示出来。

需要强调的是,上面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三个维度,每一维度都包含了各自不同部分,这些部分在每一个维度的权重应该有所不同。但本文只是构建一个概念模型,目的是为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所以这里的三维模型中,只是在价值特征维度中对投资者价值和顾客价值的权重做出了定性的直观展示。⑨ 在另外两个维度(空间特征维度和动态特征维度)上均作出等分化描述。

以往学者在研究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时往往基于一种理论作为基础进行分析,本文的模型则整合了以往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学习理论、动态能力观、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创新理论。

Wernerfelt(1984)在Penrose等人观点基础上形成的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内生性比较优势远远胜过它拥有的市场优势,导致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获利能力取决于企业本身拥有的能够产生潜在租金的战略性资源。[13] 以Prahalad & Hamel(1990)为代表的企业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理论对企业资源论进一步引申,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决定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整合各种资源、技术的核心能力,企业的这种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成长的一种动力。[14]PeterM.Senge(1996)提出“学习型组织”,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PeterM.Senge还提出了“成长上限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反馈的环路系统,该环路系统存在促进企业成长的增强环路和限制企业成长的抑制环路。企业从孕育、诞生、成长到成熟,成长过程总会碰到各种限制与瓶颈,增强环路和抑制环路是“企业成长上限”形成的原因。[15]

Teece(1997)等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提供了动态成长的视角。认为企业须建立具有动态的能力结构来保证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下成长,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16] Densetz(1998)的企业知识论是对能力理论的引申,认为决定企业能力的是隐藏在能力背后为企业掌握的知识,这种知识带来的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成长。[17]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开创了创新管理理论。[18] 后来学者广泛地研究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类创新,丰富了创新管理理论体系。创新管理理论重点强调了创新就是创造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强大动力。世界上“长寿企业”的成功大都来源于创新。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存在前提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创新理论在分析企业问题时,改变了传统经济学关于企业存在的前提,认为企业存在的前提是增加企业的价值(股东价值最大化或顾客价值最大化)。该学派认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首先需要经营模式的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 如George Stalk等(1996)提到的打破行业惯例[19],Mehrdad Baghai等(1996)指出的克服惯性、打破锁链。[20] W. Chan Kim等(1997)的突破行业的传统限制和创造新的价值曲线。[21]

本文的四维模型中空间特征维度(企业“物质成长”维度)的建立理论基础是资源基础观和创新理论。动态特征维度(企业“精神成长”维度)主要以学习理论、核心能力观、动态能力观、知识基础观和创新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的。模型中时间维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前面已经提到,是伊查克・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中构建价值特征维度(“利益兼容”维度)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创新理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模型价值维度提到的增加企业的价值与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存在的前提是增加企业股东价值或顾客价值不同,这里认为企业可持续生存的前提是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共同价值最大化。

于学术而言,本文希望这个模型能够深刻地洞察出以往文献中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各种不同定义的基本核心,整合出一个完整的定义,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全面性。对于企业实践管理而言,这个模型能够帮助管理者们理解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表现不仅仅指企业长寿,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成长内涵。另外,这个模型还能够帮助管理者们认识到企业生存和经营的目的不仅仅是只为股东创造价值,还存在一个“利益兼容”的使命。

二、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本质特征和外延

1.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本质特征

在上面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定义中,四个维度体现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外在表现是不同的。时间特征维度是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中的“可持续性”的表现形式,直观表现为企业长寿。空间特征维度则是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中的“物质成长”,直观表现为企业长大或变强。即企业规模扩大或质的提高等企业物质层面的成长。动态特征维度体现为企业的一种自适应能力,是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中的“精神成长”,表现为企业在动荡且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下,不断突破企业成长上限,不断自我超越的一种动态过程与能力。

对于价值特征维度,本文认为它体现了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存,并为其所处的复杂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面带来价值增值过程,即所谓的“利益兼容”。换句话说,价值的“利益兼容”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本质特征。

2.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外延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外延是指“企业可持续成长”这一概念所概括的企业的数量或范围。即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性质或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换句话说就是包括世界各国的各种类型企业。具体来讲包括4方面范畴含义:一是企业的性质范畴。即包括各种产权性质的企业,如国有、股份制或民营企业等等;二是企业的地理范畴。即包括各种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三是企业的规模范畴。即包括各种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四是企业的行业范畴。即包括各种行业的企业,如制造业企业、金融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等。有了这一外延,我们可以探讨大企业诸如国外跨国公司的可持续成长,也可以研究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私营企业等各种性质的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

很明显,在界定了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外延后,今后我们在研究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时,就应当注意到各种类型的企业在可持续成长性方面固然有其共同属性和特征,但毕竟不同企业在上述4个范畴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也就有其各自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分析研究。而这一点,在以往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中,绝大多数场合也被不同程度的忽视了。

三、总结

本文为企业可持续成长进行了明确、全面的概念定义,对其内涵、外延和本质特征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构建了一个四维的概念模型作为企业可持续成长这一复杂概念的分析框架。

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模型包涵四个特征维度:时间特征维度、空间特征维度、动态特征维度和价值特征维度。每个维度的构建都有其经济学或管理学理论作为基础,各自又包含一些反映该维度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容。这个模型试图通过一个概念性框架清楚地表达企业可持续成长4方面维度的关键问题,希望成为学者们和企业管理者们的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这个概念模型企图澄清和整合以往文献上已经出现的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定义的各种观点。另外这个模型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们对企业可持续成长有个概念的理解,系统化地思考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进而更好地制定企业成长战略和诊断企业可持续成长领域出现的问题。

为了完成这些目标,本文模型的提出希望能为今后学界精炼和改进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模型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 R. Gibrat,Les inQegalitQes Qeconomiques,Librairie du Recueil Sirey,Paris,1931.

② 或者称利益相关者,Freeman把利益相关者称为任何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企业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见参考文献11)。

③ 本文作者提出的概念,把企业这一维度的成长形象比喻成生命体物质存在介质的成长。

④ 本文作者提出的概念,把企业这一维度的成长形象比喻成生命体精神或智力的成长。

⑤ 一种兼顾所有利益关系人的需要与期望的经营策略,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当然还有投资者的利益。

⑥ Friedman(弗里德曼)所言的“颠覆性的学说”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请参考其名著《Capitalism and Freedom》(Friedman,Milton.1962,Capitalism and Freedo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⑦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至今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Freeman 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企业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并把股东、债权人、消费者、雇员、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相关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全部归入此范畴。从而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见参考文献11)。本文为便于构建概念维度并不扭曲理论的基础上以Freeman的经典分析框架为基础把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了文中的归纳划分。

⑧ 实际上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有不同观点,本文就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所涉及的时间是没有期限的。这里在不影响模型分析的原则下采用最经典的爱迪思的三阶段划分法。

⑨ 企业理论关于企业存在的前提假设一般都认为投资者的重要性最大,其次是顾客等。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菲利普・赛德勒. 持续竞争力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3.

[3]刘力钢. 企业持续发展论 [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37.

[4]芮明杰,昊光飙. 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 [J].中国工业经济,2001 (3):49.

[5]李占祥. 矛盾管理学 [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48.

[6]汤学俊.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6-40.

[7]张维迎,周黎安,顾全林.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及其影响因素:分位回归模型的一个应用[J].管理世界,2005(10):94.

[8]Birley, S., Westhead. P. Growth and Performance Contrasts between 'Types' of Small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7):535-557.

[9]彼得・德鲁克.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M]. 北京: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1974:62.

[10]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 基业长青 [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53.

[11] Freeman,R.Edward.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 Pitman Publishing Inc.,1984:5-10.

[12]伊查克・爱迪思. 企业生命周期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62.

[13]Wern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5(2):171-180.

[14]C.K.Prahala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May-June):79-91.

[15] Senge, P.M.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s [M]. New York: Doubleday, 1990.

[16]David J.Teece, Gary Pisano, Amy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August 1997, 18(7):509-533.

[17]Densetz,H. The Theory of the Firm Revisited[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8, 4(1):141-161.

[18]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店,1990.

[19]George Stalk, Jr., David K. Pecaut, Benjamin Burnett. Breaking Compromises, Breakaway Growth[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September-October):131-139.

[20]Mehrdad Baghai, Stephen Coley, David White. Staircases to Growth [J]. The Mckinsey Quarterly, 1996(4):39-64.

[21]W. Chan Kim , Renee Mauborgne. Value Innovation:The Strategic Logic of High Growth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January-February):103-112.

Interpretation of Connotation, Exten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ustainable Growth of Firm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 Framework

WuZhongchao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1130, China)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7

一、引人注目的高技能人才“航天现象”

世纪之交以来,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就是在中华技能大奖评比表彰中,每届都不乏航空航天人的身影。航空航天部门在1998年以来四至九届中华技能大奖评比中,共有16人获奖,占全部获奖人数的18%。

航空航天工业属于高技术产业部门,也是我国的一个新兴工业部门。十几年来,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国GDP比重1‰左右,占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也仅为2‰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这是笔者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公开统计资料计算的结果。可能会由于统计口径方面的问题导致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稍有偏低,但即使存在这一情况,也不影响本文的结论)。在经济规模仅为全国工业2‰左右的航空航天制造业,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比例却达到18%。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现象。认真研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蕴含的规律,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对高技能人才开发问题的认识,更好地开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四密”企业: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

所谓“四密”型企业,就是资本、技术、技能、劳动四项要素同时密集投入的企业。这类企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高技术与复杂手工操作并存,从而决定了单位产品生产必须依靠要素投入的高强度和要素投入结构的相对均衡。在一定的资源投入水平下,这类企业能够同时容纳较大规模的资金、技术、技能和劳动。“四密”型企业虽然是本人提出的一个概念,但它在现实生活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且在未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如第一产业中的部分高科技生态农业企业,第二产业中的现代装备制造、航天航天器制造、高速机车制造、高端汽车制造、现代船舶制造等各类企业,第三产业中的保健康复、咨询服务和动漫游戏制作等企业,均具“四密”型企业的特征。笔者所调查的一些企业,如北车、南车、中国航天等,均属于典型的“四密”型企业。这类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一方面它们都属于高科技企业,其技术先进程度在行业内甚至在世界上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与这种领先的科技地位相适应的,是生产有机构成中资本比例较高;另一方面,这类企业的产品往往具有单件技术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和生产规模的小批量性,很多产品往往只生产数件或数十件,而每件产品在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中要聚集大量的人力,包括管理人员、科研技术人员、生产服务人员等,从而这些企业又都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特征。而且,由于生产过程中大量依靠手工操作的方式而不是自动化流水线或劳动密集型流水线的方式来完成大量重要的工序任务,其中相当数量的手工操作有着很高的技能难度,需要操作者有高超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因而这类企业又具有典型的技能密集特征。

过去,人们往往把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相互对立起来,认为一个企业要么是劳动密集型的,要么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不可能既是劳动密集又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实际上,要素投入的相对结构指标只是在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要素构成结构特征,不同企业的内部要素构成状况既体现在各类要素的相对比例上,也体现在不同要素的绝对规模或者说投入强度上。因此,单纯依据企业劳动、资金、技术、资源等主要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结构特征,把企业简单地区分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各类形态,有时并不符合实际。企业作为项目的载体,应该也能够以特定项目所容纳的各类要素容量大小或者说各类重要要素投入强度来进行企业类型划分。在这种以项目为观察单位的企业类型划分范式下,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和技能密集是完全可以并存的和彼此相容的。

产业集聚区“四密”型企业为何能够高技能人才辈出,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这类企业新产品、新任务层出不穷,不少新产品属于研发与生产同步进行,一些关键的工艺技术问题只能在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中去发现和解决,因而技能人员承担着重要的研发协作和技术攻关任务,技术人员与技能人员的结合十分紧密。产、学、研相结合,是这些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在航天部门,这种特征不仅体现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而且体现在企业的组织形态上。很多企业本身既是科研机构,又是生产机构,还是人才培养基地。这类企业的创新性比一般企业和传统企业要突出得多。我们注意到,很多传统的加工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一贯制,往往一件产品要生产数以万计的数量,一个型号要生产数年时间,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往往是成熟和定型的,并且工人的任务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因而这类企业技能人才面临的创新压力要小得多,接受新挑战、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机会也小得多。而“四密”企业的技能操作者每天面临的是“变”、“新”、“高”的工作环境和生产任务,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能完成这种生产新产品、攻克新工艺难题的任务。“四密”型企业技能操作人员从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产品的直接孕育者,他们的创造性劳动直接决定着生产产品的结构特征和技术性能,而且他们的工作和作用往往是不能为其他生产设施和手段所替代的。

二是这类企业生产的都是高附加值和高精尖产品,每一步关键的技能操作往往关系着整个产品的质量甚至生产的成败。北车和南车等企业生产的高速机车的最大时速达到380公里/小时,这么高的速度对产品的精度和性能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的瑕疵或失误,都可能导致产品报废甚至引起诸如安全问题等严重后果。因此,每个操作者都要掌握高超的技能,并保持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种源于独特的岗位职责特征的态度要求,本身也是促进技能人才自身不断成长的重要条件。

三是这类企业多是高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密集,知识环境和学习氛围好。在这样的环境下,技能人员有着较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交流机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结合紧,彼此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技术人员与技能人员在生产和技术攻关中各自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技能人才聚集度高,便于技能人才互相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提高技能人才开发的规模经济效益。在这类企业里,无论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还是知识技能型人才还是复合技能型人才,都有着良好的成长土壤。

四是这类企业往往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竞争优势比较突出,因而具有较好的职业稳定性和人力资源开发条件。这些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一般较高,人均占有资本数量较大,因而容易有较为宽松的收入分配条件和教育培训机会。

五是产业集聚区高技术产业链比较完善,企业之间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协作更多,知识更容易扩散,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触发灵感,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形成一种不断强化的正反馈机制,人的素质能够快速的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产业集聚区“四密”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最好摇篮,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好学校。产业集聚区“四密”企业的发展,将与高技能人才成长相伴相随。

当前,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信息化、自动化和数控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的组织形式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社会的职业活动方式、职业结构体系、职业素质要求等也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相应地,高技能人才的本质和内涵正在发生嬗变。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不仅“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线逐步被打破,而且技能操作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边界也逐步趋于模糊,技能人才知识化、技术化、复合化日益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参与研发和技术攻关的能力日益成为高技能人才的突出素质特征。这类人才在国外被称为“工程技术师”(“Practical Engineer”)。在知识经济时代,“能文能武”(所谓能文,是指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体系和良好的思考能力;所谓能武,是指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参与技术攻关的能力)将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特征。显然,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将日益依靠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于一身、产品开发生产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四密”型企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四密”企业:新时期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增长点

当前,我国“四密”型企业已广泛分布于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不同部门。“四密”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以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消费者极品意识和精品意识日益增强以及部分高精尖产品的小批量高价值和手工制作为主要特征(如迈巴赫汽车全年仅生产1000辆左右,其产值却超过100亿美元。由于基本上依靠手工制造,技能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属于典型的“四密”型企业),也与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不断改变生产组织形式,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有关。以高技术、高资本为依托的劳动和技能密集型产业,不仅不是传统和落后的代名词,而且是现代和未来社会的新“宠儿”。

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新形势下,“四密”型企业将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际比较优势的重塑而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并带动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发展、新跨越。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发展“四密”型企业,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包括制度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等。第一,我国拥有雄厚的资金积累,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居民储蓄率也居世界前列。第二,我国拥有相对完整的教育和科学技术体系,我国科技人员的数量已居世界前列,部分领域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三,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特别是教育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第四,我国人工成本依然相对较低。第五,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内需潜在的拓展空间巨大。第六,积极扶持和促进高技能密集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和改善就业,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导向,因而能够得到我国政府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时期,“四密”型产业将成为我国最具成本比较优势和技术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

“四密”型企业本身属于典型的高技能密集企业,同时由于其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因而必将成为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增长点。

四、实现人力开发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良性对接:把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与开发高技能人才有机结合起来

“四密”型产业的发展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四密”型企业的发展需要解决好高技能人才规模不足和层次偏低的矛盾。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体上短缺接近1000万,其中以高层次技能人才短缺最为严重。因此,必须切实提高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高技能人才建设效率,努力满足包括“四密”型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更加注意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要特别重视发挥“四密”型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要统筹制定高技能人才发展政策和相关产业政策,实现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良性互动,实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家产业体系建设的协调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四密”型企业在扩大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促进高技能人才开发方面的潜力,个人以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是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产业集聚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密”行业作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选择有实力有特色的“四密”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开发示范基地,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积极鼓励“四密”型企业创新高技能人才开发方式,积极推广“四密”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的经验。完善税收和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等相关方面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四密”企业在实训和实习方面的作用。

第三,在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上发挥“四密”行业的作用和积极性。

第四,加强“四密”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环境、机制、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第五,建立“四密”型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合作和互动机制。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8

Abstract: Since Teece & Pisan ha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the paper of "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firm: An introduction" in 1994, the dynamic capability has been receiving mor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This paper carried out dynamic capabilities sampling survey among 61 SMEs in Inner Mongolia by SPSS and other tools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determine the dynamic decision environment and non-dynamic environment and dynamic environment, dynamic simple environment and dynamic complex environment.

关键词: 动态环境;中小企业;判定;分析

Key words: dynamic environment;SME;determinati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100-02

0引言

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成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Prahalad和Hamel教授核心能力理论已经成为指导企业建立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理论。

因此,对企业动态能力所包括的要素和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对在不同环境状态下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进行实证研究,推动动态能力理论向可操作化方向发展,指导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和动态竞争优势的建立。并且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作用。

1内蒙古中小企业动态环境与非动态环境判定

1.1 变量设计:本文设计了十个指标用以判定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否为动态环境。具体如下所示:

X1:消费者偏好变化幅度;

X2:消费者偏好变化速度;

X3:技术(创新和发明引起的技术变革)变化幅度;

X4:技术(创新和发明引起的技术变革)变化速度;

X5:产业政策变化幅度;

X6:产业政策变化速度;

X7:竞争(潜在和现有的竞争对手的行为)变化幅度;

X8:竞争(潜在和现有的竞争对手的行为)变化速度;

X9:供应商(贸易伙伴的行为)变化幅度;

X10:供应商(贸易伙伴的行为)变化速度。

以上每一变量的答案均有五个:非常大(快)、比较大(快)、一般、比较小(慢)和非常小(慢)。根据前文的判别标准(非常快和比较快归类为快,一般、比较慢和非常慢归类为慢)分别为每一个答案赋值为:1、1、0、0、0,具体见表1。

61家企业的相关变量值(省略)。

1.2 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具体分析过程略,分析结果树状图如下所示(见下页图1)。

由图1可知,61家企业共计分成两大类,其中40家企业处于典型非动态环境,21家企业处于典型动态环境。该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2动态简单环境与动态复杂环境判定

对于处于动态环境的21家企业继续进行简单环境与复杂环境分析。

2.1 变量设计根据前文可设计两个变量(指标)用以判定企业处于动态简单环境与动态复杂环境。具体变量(指标)如下:

X1:出现新的竞争对手的速度;

X2:目前国内产业集中度(前三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总和)。

为便于数据处理,各变量取值如下:

X1的取值分别为:非常快(1)、比较快(0.8)、一般(0.6)、比较慢(0.4)和非常慢(0.2);X2的取值分别为具体百分数值。

21家企业动态简单(复杂)环境判定变量值

根据调查数据及赋值标准可得变量值(省略)。

2.2 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以上聚类分析结果按所划分的四个类别绘制象限2如图2。

由图2可知,以竞争对手出现速度变量X1=60%(一般),国内产业集中度X2=30%为界限,可将21个企业所处的动态环境分为四个象限Ⅰ、Ⅱ和Ⅲ,其中Ⅰ象限中的企业处于典型的动态复杂环境,象限Ⅱ中的企业处于典型的动态简单环境。

3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动态能力调查概况与特征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上万家中小企业中的61家进行的抽样调查,根据产业集中度的高低和新竞争对手出现速度的快慢,我们把企业所处环境分为动态简单环境和动态复杂环境。从61家企业中筛选出21家企业,其中有1家企业明显处于动态简单环境和有19家企业明显处于动态复杂环境。针对这21家企业,我们选取其中11家企业做了进一步的重点调查。分别从企业概况、动态能力的测评、动态能力特征和该企业动态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四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3.1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分布情况(表2)

3.2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动态能力特征企业是否存在动态能力的判定,及其水平或程度差异的判定,还不能够完全说明企业之间在这一能力上的差异。动态能力特征差异的识别,可以进一步解释不同企业之间这一能力的差异。

衡量动态能力特征的差异可以使用定类尺度中的类别尺度(nominal scale),因为类别尺度可作为对变量的不同状态的度量。动态能力特征实际上是动态能力表征构面不同状态的度量的反映,是动态能力表征的进一步具体化。以环境构面为例,对环境变化不同状态的度量,可以以两个类别尺度衡量:机遇型尺度(出现多机遇/少困境)和困境型尺度(出现少机遇/多困境),由此可衡量动态能力具有机遇型特征还是困境型特征。因而动态能力表征构面的类别尺度,可以作为其特征差异识别构面的尺度。

通过对内蒙古中小企业的调查及其所具备的动态能力特征构成,可以从整体上发现,有近73%的企业所面对的是多机遇少困境的外部环境,这里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企业对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直接有关;其次,内蒙古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资源当中尤以能源(煤碳,电力和天然气等)为主要优势,对吸引外部投资和外部资源的引入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以上原因的促使下,给我区尤其是大型重点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基于大好机会,我区重点企业有近91%的企业及时调整和改变企业战略,对企业组织和技术进行创新,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内部整合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以及与企业原有技术的融合提升为主;外部资源整合以建立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为主。通过对机会和困境的识别和把握,可以看到有70%的企业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近30%的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了竞争优势。这也体现了企业动态能力对于企业具有长期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icharda.D'Aveni,许梅芳译.超优势竞争――新时代的动态竞争理论与应用[M].台北市: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3-62.

[2]Georges.Day,Davidj.Reibstein,Roberte.Gunther,孟立慧,顾勇,龙炼译. 动态竞争战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26.

[3]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2):77-85.

[4]秦伟,吴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90-97.

[5]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3-5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