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8篇

时间:2023-06-30 09:23:13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教育;作用

一、核心素养教育与音乐教育概述

(一)核心素养教育

核心素养教育(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指导规划,强调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既要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教授,又要做好学生心理核心素养和德育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化、综合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核心素养教育的展开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够为后续教育工作的施行提供指导。

(二)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各个阶段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音乐理论、器乐的演奏、以及歌唱技巧等方面。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可以陶冶音乐情操,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意义重大。伴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入人心,对于传统的音乐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强调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核心素养教育作为教学活动核心,保障音乐教育工作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二、核心素养在音乐教育中的诠释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的音乐教育也从原先的音乐知识教授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新时期的音乐教育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专业的知识结构与文化内涵,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养、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一)专业素养

首先,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学习并掌握音乐技能(演唱、器乐的演奏、舞台表演等等),能够把掌握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进行演奏;其次,学生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学习环境下能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不仅能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素养

将核心素养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学生可以按照系统的方式,对音乐学科的起源、音乐流派的差异、音乐结构的变化与发展、以及不同音乐的特点等内容进行学习,并且还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种类进行研究,深化自身的音乐文化内涵;学生还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乐器进行学习和演奏,从中学会运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素养

此处的心理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时候,通过演奏技能的掌握以及音乐文化知识的学习,达到提高自身心理核心素养的效果。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和音乐技能表演可以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面对众人眼光的时候也能够发挥出正常的水准,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且临危不乱,保障整个演奏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

三、核心素养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核心素养和音乐教育结合能够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

和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现代的音乐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曾经提到过:“通过音乐的学习,能够发现生命中最美好的快乐,音乐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清流,还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音乐对于人们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要如何才能够把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呢?首先教师要摆脱传统的说教式音乐教育模式,然后再把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内涵(即为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与核心素养教育模式相结合,并将其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丰富学生的德育内涵。除此之外,在核心素养教育模式下,音乐教育可以让音乐作品中积极、上进、阳光的内容渗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情感,坚定意志力,完善自身的性格。同时,用激励和奋进的情绪引导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就以德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为例,《FateSymphony》(即命运交响曲)中的主题是“与命运抗争到底”,能够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一生的曲折与坎坷,激进而又充满变化的曲调能够唤起学生心中不屈和坚毅的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坚定自己的方向与目标,才能够挣脱命运的枷锁;在《pastoralsymphony》(田园交响曲)中则展现了人们对自然景色的期许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特别注重对红色经典音乐的鉴赏,并且努力要求学生每人必须能够演唱或者演奏10个以上红色经典曲目。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个关键时间点,音乐教学把红色经典作为了主要内容,我教学的班级集体或学生个人在各种庆典和比赛场合获奖很多。通过红色音乐经典教育,学生们对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认识得到了明显提升。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核心素养除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之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的理想情怀和思想水平得到特别提升。

(二)核心素养和音乐教育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

把核心素养模式引入到音乐教育中,可以把单一化的音乐教育变得更加健康、向上,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完善人格,提高音乐修养,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审美观和综合核心素养影响深远。除此之外,教师把核心素养理念带入到音乐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欣赏音乐,从中感受到音乐独特的魅力和艺术美感,这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是极为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往往包含了大量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这些形象能够让学生在心里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号召力和审美情感。在核心素养的环境下,学生在接受音乐学习的时候,能够伴随着音乐中的节拍、旋律以及节奏的变化慢慢地形成一种艺术修养,而这是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首先教师要从音乐基础知识方面进行着手,与学生共同分析音乐作品里潜藏的美学因子与艺术内涵;随后再通过合唱、即兴演奏等形式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完善自我,又可以全面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核心素养和音乐教育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

俄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要把人类智慧宝藏的门打开,需要拥有这三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数学,第二把钥匙是文学;第三把钥匙就是音乐。”通过对学生的音乐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把音乐教材里的教学内容转移给学生,对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和想象力的培养并不关注。而把核心素养模式引入到音乐教育中,就能够把教学模式变得更加个性化、灵活化,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的深度开发。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结构,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以器乐为主),能够让学生的双手变得更有协调性和灵活性,对于学生大脑右半部分机能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右脑被专业人士称之为“音乐脑”。除此之外,把核心素养和音乐教育相结合之后能够锻炼学生的听力功能,而且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或者进行音乐活动的时候,需要调动自身的思维能力、记忆力、情感等心理和身体上的活动,这对于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后表明,人类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是青少年阶段,若是在这个时期把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做好,对学生的大脑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刺激,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解除脑部的疲劳,让大脑发育变得更快、更协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也会得到明显提高。我曾经对自己17年中职音乐教育的毕业学生做过调查,基本结论能够印证以上观点。

(四)核心素养和音乐教育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催化剂,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具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充满着感人的力量,它无形但又真实影响人们的思想,是语言和武力所无法替代的。就以举世闻名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例,热烈而又坚定的旋律和情感激励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所以在我国的建国初期就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1984年的11月底,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时又一致同意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我国的国歌。在2019年年初国家教育委员会推行的《全国音乐教育落实纲要(试行)》中就着重强调:“唱国歌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社会责任,还是所有公民传递、表达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在升国旗以及一些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时都要演奏国歌并且齐唱国歌。”“成年后的公民以及中职的学生都要会唱国歌,并且能够理解和表达出国歌里的内容和背景。”由此可以看出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个人的情感和思维,对于民族乃至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歌颂伟大祖国、歌颂党、歌唱家乡和美好生活的歌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意识,对于统一民族思想和提升民族气质也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许多学生在听过或者唱过《黄河大合唱》之后,都会被歌曲里激进、欢快的旋律和豪迈的民族情感所震撼,那慷慨的乐曲声里既包含着黄河的磅礴气势,还有华夏儿女奋勇抗敌的英姿,让学生们从中深刻体会到民族的自豪感与爱国精神。近几年在红色歌曲经典教学中,《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是学生必学必唱曲目,而学生们普遍反映乐意把这首歌教会给家人和身边的人,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的传递。

四、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音乐教育成效的建议

(一)重视学科建设与资本的投入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提升音乐教育的成效,除了教师要做好音乐教育工作外,学校方面还需要加大音乐学科的建设与资本投入力度,这样才能够把音乐核心素养改革全面落实。1、学校的领导以及音乐教师要积极地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思维,这样才能够冷静、客观地深入认知核心素养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2、在核心素养和音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把核心素养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唯一方向;3、对于现有的音乐教材、音乐教学策略进行调整,重视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内举行座谈会,或者对音乐课堂进行现场教学指导,组织音乐教师多参加音乐核心素养改革研究活动,并给予课题支持。

(二)设置公开性的音乐核心素养课堂

通过设置公开性的音乐核心素养课堂,可以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变得更加有成效。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现有的音乐师资队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公开性的音乐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中既包括了理论教育内容,也涉及到了一些常见乐器的教学。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就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乐器的演奏和歌唱技巧,而学校也可以依据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分,并把学生在公开性的音乐核心素养课堂里的表现情况和学生学期期末的成绩进行挂钩,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鲜明的色彩。

(三)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举办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并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学生共同排练一些节目,为学校的文艺活动或者周末汇演做好准备,这样既能够培养班级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向心力,还能够把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近十年来,我在学校组织的校园歌手争霸赛,是历届毕业生回校访问时,最乐意谈论的话题。学校重视和其他兄弟学校进行音乐活动相关的交流活动,中职学校相互之间的很多比赛、职业技能交流,都可以加入音乐元素。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知名度,还可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才艺展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一举多得。

(四)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清晰,“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让他们在阳光下“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在现实的中职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教师还有着浓厚的应试教育思想的惯性,包括中职音乐等教学课程,都无故被其它重要专业主科课程占据,甚至有的中职音乐课成了摆设,原有的中职音乐教学进度缓慢或者停滞,根本无法让中职的学生们真正接触音乐和节奏,更谈不上培养他们的音乐才华和音乐能力。中职音乐老师们既要争取必要的音乐教学地位,也要不断探索适合现代课堂发展的教学模式,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才能使音乐这门课的作用得到发挥。中职音乐课程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作为审美教育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作为能为一生奠定基础的中职阶段,开展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尤其是在发现美、创造美上起着尤为明显的作用。但如今来看,大部分学校,中职音乐课堂的作用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中职音乐课堂的应有地位同样也没有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足够重视,致使音乐课堂的作用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不过,随着核心素养教育逐渐在全国推广,人民对这一理念认识的不断加深,相信音乐教学的改变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田中瑞.核心素养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8,(04).

[2]穆瑞芝.浅谈核心素养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J].音乐天地,2019,(08).

[3]王惠来.核心素养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文教资料,2016,(04).

[4]李晓迪,霍楷.中国贫困地区高校音乐核心素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20,(10).

[5]宋珍欢.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及建议[J].卷宗,2019,(04).

[6]常萌.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模式改革[J].智库时代,2019,(11).

[7]王婷婷.高校音乐教育艺术特征分析——以核心素养为背景[J].北方音乐,2019,(01).

[8]赵秀臣,杨瑞萍.浅析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J].艺术评鉴,2019,(15).

[9]宋彬.高校音乐教育艺术特征分析--以核心素养为背景[J].艺术评鉴,2019,(05).

[10]游天宇,赖海燕.大学生核心素养中音乐教学的作用探析[J].艺术评鉴,2019,(16).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音乐鉴赏;音乐素养;课堂教学

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学生音乐学习的意识、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生音乐学习的水平。本文首选分析了培养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希望能对初中音乐学科的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S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人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人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初中音乐课堂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适可而止。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急,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在初中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音乐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音乐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音乐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音乐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音乐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

探究微课程在提升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作用和策略,首先就要清楚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课件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利用PPT课件的时候,可以是单一的PPT课件,进行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转变保存方式,把PPT转化为视频,供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渠道学习。初中音乐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图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在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

结语:

音乐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案,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音乐课堂;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在各行各业都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不甘落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渗入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课堂教学的主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其融入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音乐学科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每位音乐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重构课堂标准,打破教学与学生素养脱离的局面

一般的音乐课课堂,都是教师教学生简单的唱完课本上的歌曲就算完成了课堂任务,学生只要上课学会了一首歌就算是最大的收获。现《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音乐课时要从审美、兴趣、个性发展、弘扬音乐文化等各个方面出发;针对每个年级段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想要上好一堂音乐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好音乐课也不是只要教会学生歌曲这么简单。音乐科教师需要重构课堂标准,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应着眼对学生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如:现在学生喜欢流行音乐,随着各种电视节目传播,《中国好声音》、《超级女声》等受到学生们的追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需要老师的点拨。教师应该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流行音乐带到课堂来,指导学生鉴赏,使音乐课堂成为时代潮流与价值精神的展现舞台。实践证明,中小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要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音乐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如《保卫黄河》有着非常鲜明、生动有力的音乐形象,它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它的声调特征,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的奔赴抗日救国战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巨浪的热烈场面,生动的刻画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在这一刻学生一定会受到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出爱国主义热情,以及顽强的斗志。又如欣赏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梁祝》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的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此外,课外音乐教育环境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达到神与形的完美统一等等。我们必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向学生进行音乐教育。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素养

新的音乐课标为音乐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潜能的广阔空间和一个更有意义的教学领域。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一回事。表演的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表演是另一回事。鄢、爱跳、爱表现这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这种天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渐渐地被磨灭了。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教师必须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地歌唱、表演,就是一种自信心的培养,一种做人的勇气的培养,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机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地结合。其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性,音乐课程应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就没有了艺术。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手拉手”,通过《让我们手拉手》、《大家来唱歌》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感受,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达到情感体验和提高审美素质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进个性发展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探索

G633.951

在各行各业都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不堪落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渗入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课堂教学的主流,随着核心素养的培养走进每一门学科的教学,对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每个音乐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 教师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是前提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课改理念,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开阔视野,不仅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艺术修养,对音乐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习有关艺术修养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文学修养,为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奠定必备的基础。教师的气质是学生是否喜欢这门学科的前提保证,教师需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注重自身形象,衣着合体,语言风趣严谨,和蔼可亲,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有些音乐课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教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明确音乐的内涵和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从学生兴趣出发,比如对学生喜欢的一些流行音乐,他们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学生的认识常常只停留在表面上,这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创作、音乐表达的内涵去重新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作为音乐课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更能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展现音乐作品的相关内容,比如创作背景、有趣的音乐家故事,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例如小学教材中的《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儿童歌曲。歌词描述了小朋友之间的真挚朴素的友谊,歌曲旋律轻快活泼,节奏紧凑,歌词言简意赅,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对家禽类的小动物比较熟悉,但有的城市孩子并没见过,这时用准备好的课件在大屏幕上把歌词及其所描述的意境显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所描述的场景,生动逼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开展一些和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起一定作用。列如听音乐会、看演唱会,组织歌咏比赛等,让学生说出自己欣赏后的感受,例如可以组织一次以“迎七一,歌颂祖国歌颂党”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对参演的歌曲、乐器表演,除了评选委员会给出评比结果外,还可以让在场的所有学生进行投票,对作品给出自己的客观评价,考察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人文底蕴

所谓“人文底蕴”就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人文底蕴是促使一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的综合体。

(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

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在讲乐器时,可提及古筝,通过古筝的种类和艺术表现形式,了解古筝的由来,分类、分布地区等,通过古筝的传承过程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从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旗国旗真美丽》、《祖国颂》时通过对歌曲的背景、创作意图、赏析等,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有些内容的教学,可通过创设一定的氛围,加强人文教育,比如通过多媒体,显示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要表达的情感等,让学生有更多地了解,从中学到相关的人文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对一些歌曲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显示歌曲描述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例如在赏析歌曲《青藏高原》时,通过观看大屏幕上的歌词和歌曲所描述的意境,青藏高原的山川相连、威武庄严不禁让人心潮澎湃,这种情境下,教师可及时抓住机会,“我伟大的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山河,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需要我们学习并传承下去。”

三、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通过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给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及歌曲欣赏和演唱的同时,逐渐渗透珍爱生命、勤奋学习、团结协作、乐观向上、乐于助人、正确面对挫折等教育,加强扬善惩恶、尊老爱幼等传统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音乐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案,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黄奇美. 运用情感教学实施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杨彩霞. 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文学素养培育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3]翁爱萍. 试论人文素质视域下高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53-56.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师范院校 音乐专业 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虽然绝大部分积极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素质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行为方面较多的局限于经验型和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这也跟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有直接的关系。

一、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1、师范性

这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也是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是既能“上舞台”,又要能“上讲台”的一专多能的通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要掌握系统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备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课程外,还应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材教法等课程。

2、综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做出了如下规定:“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首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其次,在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因此,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应注重其他姊妹艺术人文学科等音乐相关文化课程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掌握和具备从学科综合的整体来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能力。

3、专业性

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音乐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它必须突出音乐的、艺术的、审美的特点,又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与教学能力,欣赏分析乃至创作乐曲的能力,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工作。

4、多元化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应是多元化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不断开辟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专业和课程,开设职前培训或就业指导性课程,增强学生在未来生存环境中的竞争力。

因此,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培养目标应从过于技术化向人文化、文化化转变。

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的若干设想

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教育方向,影响教育全局、体现教育价值的关键。根据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机制本体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目前应该是复归、体现以师范性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无疑应该是高等的水平、师范教育的性质。就音乐专业来说,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各专业,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者应呈平行、并列状态,而非从属或包容的关系,更无高低贵贱之分。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达不到音乐学院那种单一而精湛的专业水平,但音乐院校的学生也难以胜任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因此,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努力寻求自己办学的主体意识,不与专业音乐院校去攀比“一专”,而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综合素质”之路。

2、建立起有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综合素质不是全能,综合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精通一切音乐艺术门类与知识的人才,而应该是在造就合格的普通学校音乐师资的大前提下,施行以多学科,多技能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除了切实开好现有的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外,还应增设一些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有益,与音乐艺术相关,特别是现代音乐文化新学科方面的课程,如艺术哲学、艺术美学、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生理、音乐文学等,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艺术修养,哪怕是讲座形式,也会大有裨益。

3、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考核评价体系

(1)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对学生采用观赏实践性考核方式,改变以往专业课由任课教师或学科小组闭门考核,采用班级或年级小型演唱会、汇报演出的考核方式,组织学生观赏,教师打分。B、大奖赛式的评分标准。由于专业特点、声乐、器乐、舞蹈等技能等多以小课形式授课(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考核中不免出现偏爱现象,为达到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不妨采用大奖赛的评分方式,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得出平均分。C、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音乐教学的成绩评价可分为:平时、期中、期末、总成绩的评价,如可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检查、舞蹈创编、即兴伴奏等方式进行,加大平时评价在终结性评价的比重。D、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通过互相观察与评价,相互帮助与启发,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

(2)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各种教学文件的齐全与质量、备课、教态、有无不断学习和创新的意愿;B、是否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技术;C、课堂上是否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恰当评价;D、是否热爱音乐教育、尊重每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E、将教师能否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师资、基础教育的学科带头人、社会实用人才做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

三、结语

一切教育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的目的都是为了准备未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杜会,音乐教育也应毫无例外地树立与加强未来愈识,切实把如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提供有效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智力与能力放在首位,不断修正与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人才教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万珍,王天宇.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56.

[2]吕丽娜.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4):56.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 审美 音乐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经历了从“音乐美育”到“音乐审美教育”,再到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确立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转变,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实质及其确立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十年课改始终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音乐审美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应用于新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新《课标》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头条理念得到凸显,同时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品格和创造,这是对传统音乐教育极端功能化的深刻反思,是音乐教育科学本体价值的回归。

《课标》将“音乐审美”的内涵明确定义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个界定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也和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戚戚相关。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之初确立的音乐美育思想,其诞生就和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他们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音乐美育是辅助德育的重要手段,这种美育观深深受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乐以修身养性、以乐教完成德育”文化传统的影响。“礼为德育、乐为美育”,蔡元培的西方美育思想中国化的尝试,将中国古代的礼乐思想与西方美育思想融合,赋予了中国古代乐教以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了中国美育的普及。

音乐美育的思想也随着现代美育理论的深入研究而不断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美育观念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初期的美育有鲜明的不同,从着眼于现代教育的完整性而提出的美育是德育和智育的辅助,发展到现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强调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转变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美育本质和作用的认识,也确立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教育”的思想。20世纪末的素质教育改革,明确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突出了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不仅凸显了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独特价值,它作为一种具有陶冶情操、促进德育功能和文化理解的综合教育理念,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中促进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 如何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2.1 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实现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文化认知的有机融合

音乐课程的审美性以及审美作用的凸显不是指要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丢弃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反,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依赖于音乐实践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和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音乐的创作表演有其艺术特性,决定了音乐的欣赏、表演和教学都有特定的实质与技能要求,这是由音乐学科特性所决定的。而只有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认识多元的音乐文化,正确理解各种艺术表达形式,而这也正是音乐审美体验和认知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音乐音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有组织的音响能激起人的不同的情绪情感反应,对人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它精细人的感知,深化人的思维,丰富人的情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感受与理解音乐,才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重视在“音乐情感体验”中增进“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可以理解为音乐能力的总和,包含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以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即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过程。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应在掌握一定程度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在音乐本体的艺术实践中,在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艺术门类的探究与感知中,在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中形成。

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密不可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而“音乐审美”不是空洞、虚幻的目标或口号,其内涵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其中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依靠的是建立在音乐听觉能力之上的对音乐艺术的有效理解。沟通和交流离不开以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为主要形式的音乐表演活动。“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则需要有“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简言之,音乐素养是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根基,正由于“音乐素养”对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值得重视。

2.3 重视“音乐本体”,倡导有效的音乐教育

“音乐本体”即音乐自身,它可以泛指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文本(乐谱)或音乐作品的音响,可以是指音色、旋律、节奏、节拍、调式、和声等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也可以指构成音乐作品、形成某种音乐风格或表现特点的内在规律。

在课程改革之初,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音乐教育对于“知识与技能”要求矫枉过正,过于忽视音乐学习的技能要求,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效果,满足于学生课堂层面上的广泛参与,把音乐课上成了一堂“综合课”,或者使得音乐课堂成了一堂娱乐活动课。在音乐教学中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音乐文化认知等各面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局限于浅层次的场景描绘,将对学生的音乐要素把握要求降低到只要学生参与其中。这是忽视音乐本体的表现,致使音乐课堂游离在音乐之外,音乐本体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提不上去,因此,要科学认识音乐教学规律,正视音乐本体的重要性,倡导有效的、使学生真正受益的音乐教育。

2.4 重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课标》要求系统学习母语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特别需要学习的,便是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最具民族音乐特征、自幼耳闻目睹受到习染的民族传统音乐。这就要求音乐教育者从我国五大传统音乐精粹中,发掘和建立适宜学生学习的本土民间传统音乐资源库,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时代,更是创新人才的时代。教育的核心是获取应用知识尤其是创新知识的能力,发展以培养获取、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为此中学音乐教学应树立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思想,发挥中学音乐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的特征

创新教育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并主张因材施教提倡发展个性的教育方法,主要特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新形势对高科技经济时代的挑战,应着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素质高、能力强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各类人才。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培养创新人才的这一核心环节,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挖掘学生的潜能,依据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大胆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参与中学音乐倡导重在参与的精神,参与是中学音乐教学创新的落脚点。中学音乐教学以集体练习为基本方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大都通过参与练习来实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充分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参与练习,参与交流,推进教学进程,保持课堂旺盛的生命力。

(二)自主中学音乐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原则,而学生自主是创新教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培养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探索的欲望及其成功的内在喜悦感,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三)合作创新教学的基木特点之一就是合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努力创造合作式学习环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二、中学音乐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思想创新中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掌握一些终身受益的艺术素养和陶冶情操的方法。

(二)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创新中学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现代音乐教育中,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材内容,构建适合现代音乐教育思想的教材体系,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学生喜受的、难度小的题材为教材内容,以变革传统中学音乐课的枯燥和单调。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前提,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是教材内容的创新。

(三)中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学会学习是教育终身化的要求,其本质是一种创造性学习。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音乐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重新审视中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探索适合现代化培育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摒弃“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打开桎梏音乐教师发挥、修正、发展、创造的枷锁。同时,从多年的目标、计划、结果的统一标准等一系列教学详尽指令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音乐作为特殊的艺术学科,只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争鸣,不同的创造,才能推陈出新得以发展。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活动,应改变过去教师占主体地位的上课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标准的诞生给中小学音乐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营造“民主、融洽、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其想象力+增强学生创造意识等新的教学理念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研究、创造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讲清课堂的目的要求,学生可在课下自编、自导教学内容,在课内的自由练习时间,可以自定规则,组织小型多样的比赛,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热情。课外以多种形式参加学习活动,不但对音乐课起到了延伸作用,而且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音乐知识、技能得到了消化。课外活动,主题鲜明,形式灵活,有广泛的参与性。这些音乐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又发展了全面素质。音乐教师创造性地挖掘课程中的创造因素+创造性地教学+就会培育出创新人才。

(四)考核的创新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文化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07-02

《音乐课程标准》中把音乐教育定位于文化层面,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体现了教育理念的重大提升。很长时间以来,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我国的音乐教育重视技能教学忽视了文化教学,尤其是忽视了德育价值,使得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实际上,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其文化素养。这才是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文化意识,开拓文化视野,丰富文化内涵,是音乐教育亟需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音乐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

美育作为大学音乐赏析最直接的形式,音乐将历史、现实和未来完美的融合在了多种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中。生动的音乐旋律,将客观世界的美丑艺术化,使欣赏者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加深对美的认识。多少人文内涵蕴藏于音乐之中,思想、价值、情感、道德尊严艺术素养等人文特征都被包含在音乐里;各个国家由于历史的不同,其社会、民族、时代、风俗也大不相同,孕育在音乐中的内涵也不相同。由此可见,在人文教育的领域里,音乐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传统的音乐教法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这种教法只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技巧的训练,使有些学生学习感觉枯燥、难学,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优化音乐教学,将音乐与人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历史多方面相融合,让学生体会不同时代的音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多进行音乐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音乐的发展历史上讲,处处都体现着音乐与经济、宗教、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通过音乐展示出来,尤其是与时代文化的联系,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艺术形象性和情感性”,与多种艺术相互的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共性。这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和表现构成,让人们以艺术的各种形态表现形式,在音乐的情感意境中感受和体验内心升腾的美,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操,将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

二、在音乐情感体验和音乐意蕴中体会和培养文化美感

在灵动的音乐中,利用音乐情感,来感悟文化的美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音乐课的内容,结合现在学生对音乐的感触,以情感人借用音乐来寻找与学生之间的共鸣,激发学生内心的音乐情感,展示音乐在情感上的表达,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主动的去欣赏、感受、表现、创造;以美育人,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之中,感受美的传达,像一股清泉淌入心间。将学生置于音乐情感体验和音乐美感的享受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培育,内心升腾那种美的高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每一个时代的音乐,都有其深刻的音乐意蕴。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展示喜剧舞蹈、歌唱表演、音乐小品,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释放出来,而不拘泥于形式。学生在表达中自由翱翔、乐于创新,从而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对音乐中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变的自然、流畅。领悟了文化内涵,提高了文化素养。

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扩大文化视野

聆听是音乐的魂,是思想放飞的基础。音乐要遵循“以听为主”,让学生在听之中将自己的个人魅力散发出来,用音乐来撞击学生的心灵。当前音乐的流行使音乐无处不在,学生每天主动、被动的都要接受很多的音乐信息,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交叉聆听,容易使学生将听变得很随意,养成了不良的听觉习惯。可见,为学生创建音乐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如何去听,学生应该多实践、会实践,将学生置于广大的音乐海洋中,感受音乐、聆听音乐,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以纠正学生在随意听上造成的不良习惯,使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感受和鉴赏音乐,融合众多音乐之美,在这种音乐的氛围中修炼文化素养。

四、整合多学科渗透音乐赏析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音乐的学习范畴不在拘泥于音乐本身。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有一些无形的桥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和相关学科进行综合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中领悟音乐的独特性和魅力,把握音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顺应音乐发展的潮流。具体的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有: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美术、音乐与自然、音乐与舞蹈戏曲,音乐与物理等。多学科的相互结合丰富了音乐课堂,进而推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强化音乐文化与其它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补作用

创造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不仅仅是重复的劳动者,还要有自己的创新,自己对美的理解。可见,高师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审美能力和教学素质的提升。在教学实践、教学管理中逐步的向学生渗透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计划、内容、教材、教法的各个环节中。然而,在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大工程,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做到高度协调、密切配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在组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知识和技能的相互互补统一。在课堂上,要进行不断的更新教学模式,深化人文素质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使其更具实效性、鲜活性,突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教师要认真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结构,从素质教育的全局出发,建立高效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单就整合来说,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将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相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拼接,只有相互有机融合,才能发挥多合一的优势,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浅谈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J].艺术教育.2010(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