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职业院校的特色8篇

时间:2023-07-02 08:23:38

职业院校的特色

职业院校的特色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特色专业 系统化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81-03

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是人们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共识。高职院校的特色是通过专业特色体现出来的。拥有特色专业、专业有特色是实现高职院校创建品牌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科学研究功能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实现都是高职特色专业的能量释放的延伸。当前,不同类别的高职院校正努力在一定范围内创造自己的特色专业,使主干专业有特色。创建专业特色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系统化建设理论,努力形成适合地方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的理论与思路。

一、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内涵。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教育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类型教育,其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过程中,不断调整、锤炼而形成的一种优势或强势专业。特色专业“特”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同类型院校中大家兴办的比较多的专业中,自己办的专业质量最高、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此类专业称为“优势专业”;二是在同类院校中大家基本上没有举办的但是市场用人需求量大并且自己办得有声有色的专业,此类专业可称为“急需专业”;三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备一定办学规划,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服务区域产业行业方面颇具示范的专业,此类专业可称为“特色”。这三类专业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能服务好区域内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等。

(二)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构成要素及结构模型。评价高职院校专业是否有特色是看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的需求。严格来说,高职院校特色专业评价标准应围绕八个方面进行,即专业设置、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监控与评价。这八个方面即为特色专业的构成关键要素。图1是特色专业的结构模型。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必经之路、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环境和中心环节。专业设置是基于高职院校现有软硬件资源和办学经验,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新增或调整或淘汰专业。课程建设实现高职院校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形式、教学场地、教学效果评价等中观环节与具体实践工作岗位(群)对接的程度体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从微观环节探讨高职教学与工作任务对接的一种改革。实习实训是实现特色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技能和综合素质与即将工作的岗位要求对接的最后一环。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从团队合力和个人综合职业能力角度考虑如何建设师资的问题。社会服务是体现特色专业服务社会的价值所在。监控与评价是从精细化管理角度的长期活动。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和监控与评价贯穿于特色专业建设整个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社会服务是目标,监控与评价是保障。特色专业是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以专业设置为方向,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实习实训为驱动,以服务社会为目标。这些因素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校企合作是宏观建设、课程建设是中观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手段为微观建设,其他是背景和支撑的必要条件。

二、特色专业的建设机制

(一)建立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的专业设置机制。高职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从源头上看,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很好就业就是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否围绕区域支持性产业、重要产业、新兴产业来设置专业。高职院校要建立起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教师企业挂职、招聘会、产业园发展、市场调研、国家政策等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办学情况来开设新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坚持长线专业等。专业建设区分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按不同类别进行建设与发展。

(二)建立特色专业建设精细化管理机制。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头戏,不应只是一个团队或哪个部门的事,应当成为学院各部门重点关注并给予支持的对象。首先,特色专业建设应当纳入学院今后3~8年的发展规划,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面向,使特色专业有一个明晰的发展方向。其次学院出台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同时每个特色专业应当有其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明确1~3年为阶段的具体发展措施及需要的资源支持,进而将特色专业建设细化到学院每年的工作计划,使学院内各部门都能清楚自己的年度任务,从而能分工合作,形成合力。特色专业建设要以项目方式明确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团队,在建设之初应保障、人员、信息的支持,教学管理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验收。

(三)建立专业团队发展机制。结构合理、能力强素质高的协同专业团队是特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学院层面应当建立专业教师成长的通道,制订专业教师发展规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等,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育纳入学院今后发展中的重要事情常抓不懈。教师的发展应同专业发展协调同步,让教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成长,让专业建设成为教师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载体。另外,制定青年教师考核与奖励机制也尤为重要。

(四)建立特色专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特色专业建设是作为高职院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重点,是学校特色和品牌实现的载体。学院建立对特色专业经费投入的制度,确定好3~8年来专业建设的目标、经费分阶段或分项目的投入比例,确保学院对特色专业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五)建立特色专业考核评价机制。特色专业是通过学校外部的评价和认可来体现其社会价值的,故特色专业建设成效应当由校内外专家、合作企业骨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毕业生共同给予评价。特色专业评价标准可以是分层次的,即有国家层次、省级层次、校级层次或区域层次。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色专业发展阶段提出不同层次建设目标,以便科学合理开展专业建设,实现阶梯式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不同层次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可以分别参考国家、省级有关特色专业建设标准进行个性化制定,其中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最低层次并适应当时学校专业建设背景。

三、北海职业学院特色专业系统化建设的实践

北海职业学院是一所公办高职院校,自2003年升格为高职以来,努力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行业产业、支柱性产业和新兴产业设置和调整专业,突出海洋经济特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一)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突出海洋经济特色。2010年广西政府明确提出打造“14+4”产业集群,北海市也明确提出了三大千亿元产业和十大重点发展产业。北海职业学院围绕这些产业进行了认真细致调研,科学分析自身优势,修订了学院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以海洋经济为特色,以电子信息技术、旅游商贸、经济管理、文化与传媒类专业为主体,构建宽口径专业平台,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体系。

(二)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系统推进教学改革。为了带动广西高等学校的专业及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广西于2011年开始推行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北海职业学院围绕北海作为港口经济、旅游经济成功申报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为区财政支持的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北海职业学院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趋势,从2011年起开始建设一批院级特色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专业对接北海历史文化名城和良好的自然风光环境、物流管理专业对接北海港口与物流产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对接北海房地产业、营销与策划专业对接北海商贸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接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目前这些特色专业已有较好影响,在招生、就业和社会声誉方面都已显示出其特色。2013年北海职业学院将启动第二批院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

(三)实施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培育专业建设骨干。中青年教师是高职学院特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针对北海职业学院青年教师较多、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学院系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中青年教师的能力提高计划,有效、有序开展教师培训。2011年9月北海职业学院出台了基层教学管理团队设置方案,以专业(群)为主体来组建教学团队,聘任专业主任,明确教学团队工作职责,充分调动不同层面教师的积极性,培育教学团队、提高管理效率。2012年学院又进一步修订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提出了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的明确考核要求,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师提升能力。2013年学院将教师不同类别的培训、学习、挂职纳入学院重点工作,对教学单位和人事部门提出了量化考核要求。

(四)搭建专业与行业对接的桥梁与平台。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深入合作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北海职业学院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搭建的校企对话平台,得到了政府从政策、经费和信息方面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北海五大园区(北海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高兴技术园区等)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将五大园区拓展成为学院校企合作和学生就业的重要平台。

(五)突出特色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特色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其广泛的社会价值,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评价专业建设效果的根本标准。北海职业学院特色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与合作企业采取订单班形式、企业课程嵌入形式开展深入合作,确保特色专业的人才适合企业需求,如酒店管理专业与香格里拉酒店合作、港口专业与北海港钦州港合作。二是教师以科技术开发类项目为载体解决企业技术难关,如港口专业承担市科技局和企业委托的科技研发项目。三是开展面向社会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四是主动承担或参与市级重大专业类比赛、调研课题及会展,如2012年完成了市级调研课题1项。五是实训室对外开放,如酒店管理专业将实训室与对外经营的咖啡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中实训。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当系统化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根据形势发展修订学院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建设任务,通过制度建设协调各部门关系,努力形成合力,力求每个院校形成一定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一批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蒋主力.“特色强校”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本[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李业明,李桂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

[3]曾宪文.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溯源及其启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周建松,王琦,方华.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金顺姐.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5)

[6]孔德兰.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化建设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7]黄昀,冉荣,朱国铭.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课程体系创新探索[J].大学教育,2012(3)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Z194)

职业院校的特色篇2

关键词:高职农业院校;特色农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71-02

1引言

浙江是一个特色农业大省,近年来,浙江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建设效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发展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浙江特色经济的发展, 需要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和基层职业技术人员。据浙江省农业厅调查:全省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只有1153人,平均每个县(市、区)只有13名。农村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作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农业院校,如何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1]。

2浙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水果、茶叶、水产品、竹笋、畜禽、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蚕茧、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出现了名茶、食用菌、杨梅、毛竹、中药材、珍珠、花卉、奶牛等一批专业乡镇,经国家有关部门命名的“特产之乡”已达到120多个,浙西南蚕桑、浙东南蔬菜、浙北油菜、浙中茶果等产业带也初步形成。2011年,浙江产茶16.97万t,水果712.36万t,蔬菜1815.61万t,水产品519.8万t。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总面积近133.3万hm2,各项产量居全国之首。

虽然浙江特色农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有一些问题引人关注。

(1)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目前专业合作社成员仅占农户总数的2.7%;合作社注册资金在5万元以下达50%,辐射带动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者99%都是农民,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有限,对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大都模糊不清,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

(2)营稍意识淡薄,盲目生产。目前农产品市场一般产品居多,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产品大多为同质产品。而且由于信息缺乏,盲目生产, 什么赚钱种什么, 经常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农产品市场波动。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对如何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等方面的认证知识相当缺乏,导致农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

(3)农产品整体质量不高,农业标准化明显滞后。浙江特色农业的发展正逐步面临国际化的压力。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绿色壁垒,诸如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屡屡成为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口设限的武器。绿色壁垒造成了浙江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下降,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产品出口形势,很多企业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应对。浙江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尚未达到规模化生产,技术不高,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与国际标准不接轨,农业检测体系落后,使得浙江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

3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确定人才培

养方向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地之一,农业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新兴优势产业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2]。针对浙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可以新开设如合作经济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等与特色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就业方向上加强市场调研, 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3]。

(1)合作经济管理专业,面向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涉农的基层组织,开设“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专业,专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开设合作经济、合作社管理、市场分析技术、农产品营销、项目管理、网络营销、创业管理等主要课程。

(2)农产品营销专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可以设立“农产品营销”专业,为农业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培养既掌握先进营销理论知识,又掌握农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现代营销意识、国际视野和创业意识,面向农业生产,能解决农产品销售与流通问题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3)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专业,面对目前市场上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专业,培养一批既能掌握农产品的生产、农产品质量监督与农业经营管理的方法, 了解农产品标准化运作,又能进行农业企业策划和自我创业的新型农业应用型人才。

4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担当的基本社会责任。

农民职业教育可分为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大类。高职院校可以整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担当这一重任,借助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 等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储备人才资源。参考文献:

[1]成海钟.励志耕耘“一枝花” 树木树人惠“三农”[N].中国教育报,2007-04-19(4).

职业院校的特色篇3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培育途径这一中心,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明确专业定位、注重校企合作、完善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培育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主要途径。

培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鲜明特色,不仅是“十一五”期间全面迎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的一项必要工作,而且是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能力持续增强的重要途径。20世纪末21世纪初,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速度、规模和水平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至此,面对日益竞争的外部环境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注重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建设,创建有持久发展后劲的专业群体,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高职院校深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内涵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分析,借鉴国内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特色通常是指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优于其它专业的,科学的特性、思路和举措,是对专业较长时期发展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在这方面,国内众多学者有过科学的论述,著名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要有所创新,要有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院长严正广指出:“办学特色专指学校的办学者根据自身条件及社会的的需要,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表现风格、机制等”。归纳起来,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理念。一般地说,专业发展理念是指导专业实践活动,并在不断探索与创新过程中形成专业特色的基础。如果在专业建设中,不能很好地做到观念超前,意识领先,就无法用创新的思想和探索的行为指导专业实践活动,甚至始终跟在同类院校专业建设的后边,这样就不可能形成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国内著名学者潘懋元指出“之所以在高职人才工作水平评估中,对A类专业要侧重特色项目的评估,就是要用建设特色专业这一要求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走出自己的新路”。具体地说,首先要用创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把人才培养同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树立“让专业建设适应社会、服务行业、督导学生”的人本教育理念,打破“一切由学校说了算,一切让社会、学生围绕学校转”的传统思维模式。在这方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该校的所有专业都以特色建设为主线并以此推进专业教学、管理和其他工作的开展。其次,要有社会意识和市场观念。专业建设要富有特色,办出生机与活力,形成广阔的生源面向和就业面向,就必须立足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和把握市场动态。把人才培养工作的最终结果能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否带动相关行业、企业效益的提高,做为衡量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的设立要有充分的行业、企业专家论证,专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社会经济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效益要接受社会相关组织的检验。据2006年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表明,凡是在培育和塑造专业特色方面依托行业力量付诸艰辛努力,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高职院校,其相应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入学率都比其他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处于良好的发展水平。反之,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背离或忽视行业、企业需求,处于较低水平的院校,其相应专业学生的入学率和就业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先天不足。再次要运用逆向思维,在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出专业发展与创新的内在规律,从实践活动中概括并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内容,以此指导专业建设与发展。

2.稳定互助的产学合作机制。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具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必须有行业、企业相关专家的参与。从国内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培育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强化,这也是从根本上构建高职专业特色的要求。为此,还要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形成校企互动的双赢机制。首先,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的参与,要紧跟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动向和素质要求,把定单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注重工学结合,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同行业、企业的需求一致。其次,根据行业需求确立招生、就业的发展面向,解决好专业培养的入出口问题。再次,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对口实习实训,参与各种实际问题的研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

3.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区别就在于,在必要的教学内容讲授和知识积累的情况下,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社会、行业或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宗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建设。要体现“厚基础、强专业、多技能、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要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个符合职业要求的知识平台,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架构,有对核心能力起系统支撑作用的基础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应用技能,将社会和行业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若干个细小的专业模块,各个专业模块实践的集合就构成了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

二、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基本特征

结合国内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研究,其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科学性。专业特色不是对专业某一行为活动的简单概括或描述,必须是在长期的理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科学的内涵,同时有相关知识、能力的支撑。既要符合国内教育发展的规律,又要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相结合。如果离开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长期概括和提炼,人为地为一时的目的或目标而总结或拼凑出来的内容或行为,就不能构成专业的特色。专业特色在科学的基础上要体现先进性,要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专业特色要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同行业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2)独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所提炼、总结出来的独特的做法和经验,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模式,又有别于一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此外,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应体现鲜明的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其参照物应是同类高职院校,只有相对独立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做法和经验,才能称为特色。从哲学意义上讲,特色是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不能离开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这是共性的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与其职能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共性基础上的不同才是独特性。

(3)持续性。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办学风貌和发展模式,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工作过程,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方面的主观追求及客观效果上的和谐统一。其一旦形成并确立起来,应能够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伴随专业建设与发展得到持续性的增强,就不能构成专业特色。

(4)创新性。专业特色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新特色应建立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在发展中紧密把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并在些基础上,紧扣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间断地探索创新。要不断总结专业建设的最新成果和经验,不断研究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他人尚未认识的理念和观点。

三、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养途径

1.明确专业定位,强化素质培养

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在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认识不清,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不够准确,这就直接影响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力度和水平。高职院校学生,准确定位应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是行业、企业第一线的技术骨干,也可以是行业、企业一线的组织管理人才。为此,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要围绕这一主线努力打造专业目标和培养计划,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反复研究和领会国家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文件精神,把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始终作为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此确立相应的课程群系,明晰各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应有的知识层次,另一方面又强化了相应的技能。从而以素质培养为龙头,统领专业各项人才培养工作。

职业院校的特色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 体育课程 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67-01

一、我国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据2007年教育部统计,全国普通高校共1867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81所,占52.5%。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左右,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说明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重要的一翼,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满足学生身心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而且还具有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等功能。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或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或是中职院校的“发面馒头”,体育教学没有体现职业体育教学所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职业生涯服务。没有根据培养目标,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教育模式。

2.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评价方式太简单、教学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环节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长期效应。

3.体育课内容设置和安排上随意性较大;体育教学资源明显不足,而且资源和利用的水平也亟待提高;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方向和目标不够明确;理论研究过于肤浅,不够深入,许多研究仅仅局限于教学方法和经验总结上。

二、建立高职院校特色体育课程的出发点

1.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我国职业院校体育课程一直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没有根据高职院校自己的特点和学生职业特点,选择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目标体系。体育课程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而应该根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特点设置与职业院校特点相符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职业院校的教育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因此,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必须以服务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为出发点。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地增加与专业相关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达到发展学生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的目标。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体育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到职业劳动中人体局部重复操作的负荷强度,选用对应肢体活动的保健体育教学,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

2.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为出发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教育的本质属性,简言之,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旨意所进行的培养人们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终身体育思想主要是指个人终身主动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参加体育锻炼。高校体育教育是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之前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作为学生体育的最后一站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3.以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1)目前多数职业院校都存在体育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缺乏,体育教师学历偏低、年龄偏高、教学思想和方法陈旧等实际情况。这必然造成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很多体育项目无法开展等问题。

(2)职业院校学生来源较为复杂、起点较低。职业院校生源主要以未能考上本科院校学生和对口招生学生为主。这些学生在入学时的起点就比本科院校要低,而且在入学后以技能学习为主,以文化学习为辅。

(3)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制大多是2年或者3年。体育课时数主要有64学时~72学时;96学时~108学时;128学时~144学时,其中以第一种为多,第三种最少。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一般是边上课边实训,使体育课教学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时数。

针对上述状况,职业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体育课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形成自己的特点。

三、对未来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的预见

1.职业院校未来的体育教学突出学生的职业性特点,向“生涯体育教学”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转变。

2.未来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将更加突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3.未来职业院校体育锻炼逐渐生活化。生活化就是指社会行为的形成并融入个人或家庭生活的过程,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行为。体育生活化就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健康,使体育活动行为渗透到个人或家庭生活中,成为家庭生活支出构成的一种日常行为。生活化就是指社会行为的形成并融入个人或家庭生活的过程,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行为。体育生活化就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健康,使体育活动行为渗透到个人或家庭生活中,成为家庭生活支出构成的一种日常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云伟、张 抒.基于耗散结构的研究生体育社团有序发展的研究[J].青年科学,2009.9

2 逄湛江、张冰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0

职业院校的特色篇5

【关键词】特色专业 高职 系统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62-02

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共识。特色专业是具备一定办学规划,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服务区域产业行业方面颇具示范的专业,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能服务好区域内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等。

我院是广西最早创办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的高职院校。该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办学规模、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由于该专业与北部湾沿海港口产业紧密联系,服务北部湾沿海,突出海洋经济特色,走出了一条独特发展之路,开展了特色专业系统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监控与评价等开展。

一、校企合作,开展系列的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必经之路,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中心环节。在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习实训等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校企合作,以确保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对接。

(一)校企合作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每年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港口物流产业人才规格及岗位需求,按照港口物流设备操作工、港口物流设备维修工、港口物流设备电气维修工职业岗位标准,在充分调研论证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外行业企业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和先进检验,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适合北部湾港口产业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

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及内容,建立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加强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训课程采用“模块化”进行教学,根据职业性、应用性和复合性的原则,将实训项目内容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和创新技能训练模块。且实训项目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符合度达100%。

(三)校企合作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建设实现高职院校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形式、教学场地、教学效果评价等中观环节与具体实践工作岗位(群)对接。课程标准是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年召开课程建设委员会会议,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的变化,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新调整和审核。在制订课程标准时,以能力为本位,以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为目标。对于操作类课程,根据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内容。对于维修类课程、港口电气设备调试类课程,根据设备的应用、调试和维修项目来设置课程内容。

(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

与北海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叉车操作员》《港口变频器与可编程控制应用》《维修电工》等教材,与武汉湾流新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的物流工程学院港口机械系合作开发门机操作工课程,与深圳经世致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叉车操作员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对于操作类课程,比如叉车操作、铲车操作、挖掘机操作和门机操作等,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对于港口电气设备调试和维修课程,比如港口变频器和可编程应用和维修、门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与维修、桥吊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与维修等课程,采用项目导向方式来开展教学,形成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于门机操作,因设备复杂昂贵,目前在学校无法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到企业去进行实践教学受企业工作时间、工作任务的限制。因此,我们购置门机模拟器,模拟仿真教学。另外,为了学生能自主学习,开展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六)实习实训教学改革

港口设备与自动控制实训基地获自治区专项建设经费100万,学院自筹资金投入357.65万,基地总建设经费457.65万。利用专项资金,购置了大批实训设施,新增实训室4个,新增实训项目54项,完善了专业实训项目,使我院的实训基地得到了充实,提升和丰富了实训基地的功能,满足了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对实训条件的要求。

对于港口起重机操作工、场内集装箱起重工、崖边集装箱起重工、桥式抓斗式起重工、通用桥式起重工、门座式起重机操作工等培训项目,采用先在校内进行虚拟实训,通过模拟操作考试合格后方能到企业去进行现场的操作,这样可为企业节约人力、物力、培训用的资金和时间,最主要的是,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另外,由于实训室只购置了模拟仿真操作,对于门机电器线路的维修无法进行,为此,自行研制门机模拟器的电器线路,企业、师生共同完成此项目,该项目获得了广西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立项。

(七)教学监控与评价

特色专业是通过学校外部的评价和认可来体现其社会价值,特色专业在教学监控与评价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特色专业建设成效采用了第三方评价的模式,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对我系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进行评价。

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比如:采用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联系起来,既关注小组活动的展开,又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方式,在采用这种评价方式时,教师可尽量利用实践性的问题进行考评;网络考核方式。

(八)特色专业经费管理

特色专业建设经费是特色专业建设能否按时完成的资金保障。为此,学院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按1:1实施配套。根据建设项目不同,经费分年度、分阶段投入,确保建设项目能如期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近年开展的新课题,在经费管理上,学院成立了特色专业经费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指导项目主持人和执行人如何使用经费,并且制订了特色专业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分阶段进行经费审查,以确保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中,项目主持人和执行人能合法使用建设经费。

二、实施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培养专业骨干教师

中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012年我院修订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提出了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的明确考核要求,以促进专业教师能力的提升。

(一)教师的业务能力的培养

通过委培、国培、就业跟踪、参观考察等方式,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加速培养造就教学名师。

(二)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创建创新工作室,申报科技项目,以项目带动专业教师参与科研课题,开展一系列研究,通过研制创新设备,形成科技成果,申报发明专利,填补北海职业学院科技创新的空白,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使教师逐步成为创新型的专业教师。通过下厂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改工作,申报横向科研课题,以项目促改革,以项目带动师生开展科研工作,逐步向创新型教学改革迈进,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技能。

三、突出特色专业服务社会能力的建设

(一)合作办学

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是北海职业学院与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专业,于2005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至今为广西北部湾沿海、区内外港口企业输送了5届毕业生,特别是为北海港、铁山港、钦州港、防城港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二)技术项目研发

由我专业教师主持、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2项,分别是:中小型渔船自动操舵仪研究与开发、甘蔗自动种植机研制与制造。这些项目的研制成功,将给广西中小型渔船的自动操作、广西甘蔗自动种植带来福音。另外,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

(三)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本专业的实训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训基地功能不断增加,培训鉴定工种数量从4个增加到7个,培训鉴定人数从2011年的1353人增加到2012年的1489人。另外,基地面向企业员工、下岗职工、复退军人、农民工等社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鉴定,培训鉴定人数从2010年199人到2012年319人。此外,实训基地成为北海市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比赛场所,每年北海市总工会、北海市人社局联合举办的维修电工、PLC职工职业技能比赛在我院的示范性实训基地举行。

特色专业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实训条件、课程建设等开展了系统化的教学改革,使本专业的实训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课程体系趋于优化,符合企业要求,建成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使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蒋主力.“特色强校”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本[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 黄昀,冉荣,朱国铭.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课程体系创新探索[J].大学教育,2012(3)

[3]金顺姐.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5)

[4]徐文俊,刘志民.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1(3)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2JGZ194)

职业院校的特色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苏区职教;办学特色

一、江西苏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自鸦片战争之后,《天津条约》的签订使江西与全国各地一样饱受列强的欺压,人民群众生活困苦,加之维新思潮的影响。维新派思想家文延式告假回到江西,向官员们倡导教育改革,对旧有的传统书院进行了革新,不仅引进了西方学科,还请来了洋老师传道授课。同时开辟新学堂,实行新式教育。彼时,清政府颁布了第一个法定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虽未能实施,但初步建立了一个的职业教育制度,将职业教育划分了等级。1903年的《奏定实业学堂章程》,确定了实业学堂的办学宗旨,于1904年开始颁布实施。此时江西苏区的职业教育虽然已经起步,但一直发展艰难缓慢,一度出现生存危机。

到了民国初期,旧的学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和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壬子葵卯学制》。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壬戌学制》就是此时诞生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学制。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教育的地位大大提高,教育改革也随之而来,1938年颁布了《国立中学增设职业科办法》。在1928~1932年间,通过了“戊辰学制”,随后颁布了《中学法》、《师范学校法》和《职业学校法》等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江西苏区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27年至1932年间,黄炎培先生曾两次到江西,帮助江西职业教育发展进步,以至于江西全省拥有职业教育院校8所。到了1940年,江西职业院校更是多达22所。

二、江西苏区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区域性

江西苏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造船基地,同时也是部分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然而,江西苏区的职业教育也因地制宜,优先发展农产业,农副产业,林业以及景德镇特色陶瓷业。1927年时,农业类院校数量就占总数量的40%,林业类院校占院校总数量的10%,陶瓷类院校占院校总数量的10%。不仅如此,在校址的选择方面,也是尽量贴近实地,最大限度利用当地产业资源进行实地教学。比如省立星子林业学校坐落在庐山枯岭,景德镇陶瓷大学位于千年瓷都景德镇。这样的区域性使江西苏区的职业教育能够方便寻找实习实训的场所和合作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的经济链接能够互相推进发展,使教育-经济-生产相对来说能更紧密的连接起来。

(二)多样性

江西苏区的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主,多种成人教育为辅的一种教育形式。1940年,在江西苏区22所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中,包括省立3所,高级省立5所,初级省立4所,私立6所。这6所私立院校包括女子初级职业学校,园艺职业学校,多省联合创立的中国陶业学校等。对成人的教育培训主要包括补习教育、成人教育、特种教育以及百业教育。这种政府办学为主,省立、县立、私立、联立等多种办学形式联动的形式,为江西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多样性。

(三)灵活性

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学年的选择这三个方面,充分体现出了灵活性。省教育厅长陈立江在1928年的《改造江西教育计划中》说“修业年限,一至四年可以伸缩。难者便多习几年,易者便少习几年,总以合乎该项科目需要的适当年限为标准”。这使得江西苏区的职业教育在学年方面具有一定的弹性。虽然1932年在学制上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这种学年的灵活性还是得以保持。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实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更适应经济发展变化。在课程设置方面删减了一些无用的普通课程,增设了实用型更强的职业课程。将课程按性质划分为:普通职业课程、特殊职业课程和技术职业课程。普通和技术职业课程为必修,特殊职业课程为选修,选修课程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责任,帮助学生发挥其特长。

三、如今的苏区职业教育特色

(一)规模扩张迅速,层次结构多样

在2002-2005年的四年时间里,江西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由四所增加到十所,招生的生源数也从7224人增加到30000余人。2009年,江西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增加到近20万人,校均规模增加到20000余人。当时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历史短,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办学质量都良莠不齐。到2008年,江西全省拥有50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占全省高校的72%,在校生达41.7万人,约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55%。有独立或半独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有独立或半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

(二)高等职业教育地位从边缘化向主流化转型

从创建职业大学到高职教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在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下,江西苏区职业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就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而言,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直到近年来,江西高等职业教育才逐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才逐渐确立了在江西高等教育版图上"半壁江山"的历史地位。

(三)办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型

在经费筹措上,政府拨款不再是学校唯一的经费来源;在办学体制上,国家办学的单一形式被取代了,公办、民办、企业办学成为了新的主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由传统单一模式向工学结合新模式转变,"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产学研体化"等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黄炎培.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MI.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

[2]张邦琏.江西苏区的职业教育.[J].职教史研究,1987(03).

[3]吴宗慈.江西通志稿:第23册}z1.南昌:江西通志馆,1949.

[4]李建明,汪冰.基于江西高职院校办学现状的理性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

[5]王才友.50年来的江西苏区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10(06).

职业院校的特色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职院校;职业特色;教学改革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207

0 前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已经迈开了改革的步伐,但仍然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欠缺。如何将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突出职业特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园期间的成长,更对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是教育改革需要着力探索之处。

1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早已迈开步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包括教材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器材及资源的增加等,这些都将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美中不足之处却恰好是职业特色的不突出。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以基础体育教学为主的阶段,能够关注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以及审美需求等方面的发展,但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程度反而不足,这就导致体育教学始终停留在基础学科地位,并且与学生的整体教育相分离,不能以实践支援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诸多困惑[1]。

在具体方面,则有一些相应的方向上的不足。首先体现在教材体系上,高职院校所采用的体育教材,仍然与普通高效的教材相一致,具有普及性却缺乏特别性,不能突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特色。在教学体系构建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已经逐渐开设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以及专项课程等完整的教学体系,但对于学生的课程选择没有明确的指导,使学生除了兴趣使然外没有其它选择参考;在教学评价中,高职体育教学仍然采用最终的考核评价法,未关注到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使学生在“一刀切”的评价模式下只能看到分数,却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2]。

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体现职业特色

2.1 构建新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体系

当前职业院校选用教材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内容主要为体育学科基础内容,并不能体现出职业院校特色,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上的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组织中要加强自身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与职业院校相适应的体育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上,除了体育教学应当承担的学生身心健康维护,还要承担起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教材中一些基本内容的保留,还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探索与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包括所学专业的对某些身体素质的要求,体育精神与专业素质相适应之处,并进行有效开发,使体育教学中突出职业特色。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从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征以及课堂学习效果、技能性评价等综合进行评价,打破传统上以单纯的某次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3]。

2.2 体育教学改革注重以人为本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强调职业特色,需要教学中更加关注到学生,关注到学生的发展。因为职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体育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也许体育教学与学生相伴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的影响却是无限的。体育素养、体育精神,以及在教学中探索出的体育对职业的影响,都将在不自觉中伴随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而这种精神的养成是一段内化的过程,需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培养。在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学科对身体素质,包括体能与协调性等方面的关注,反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特征的关注。在未来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到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使体育教学不局限于外化的体育技能的训练――并将这一点毫无质疑的传递给学生。

2.3 设置一些专业课程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程设置,形成层级教学体系。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学已经包括基础课、选修课等,可以将这些课程内容更为细化,分化出一些专项课。专项课是指从某项体育项目,或者是某种体育课应当承担的素养入手,为学生提供专门的课程。在内容种类上,除了专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课程设置,还应该逐渐扩展领域,增加一些如网球、体育舞蹈等非常规项目,这些项目的融入,不仅是给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丰富体育教学,更在于能够扩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选择与自己未来职业相适应的体育科目。例如在舞蹈专业对形体以及美感要求较高,还有一些服务业对于形象气质等要求,就可以选择体育舞蹈。一些与商业相关密切的专业学生,就可以选择网球等运动。在学生选择专项课程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提示学生哪些课程能够对未来的职业有所帮助,但这种指导并不是强制,否则专项课与选修课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

2.4 增强体育教师职业特色的传递

体育教学改革向着职业化方向发展,突出职业特色,不仅要对教学体系加以完善,更要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实现。现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多数都是专业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体育专业知识,并且了解新课改的动态,但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的融合的经验。职业院校要想突出体育教学的职业性,就要帮助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转变,在思想上认可并主动探索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融合的路径。定期的教学培训,是实现体育教师转变的重要方式。加之增强职业院校凝聚力,引导各学科教师向着实现“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培养”方向努力,形成职业院校特有的氛围。

3 结论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融合职业素养,这是职业院校体育发展的方向,需要从院校及教学工作者入手进行转变,进而在实践中探索与完善职业素养渗入体育教学的实践。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的,职业教育各学科的发展,除了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素养外,也要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房庆华.基于职业体能特色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1,10(01):67―69.

[2]刘琼,杜雪玲.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以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为例[J].中国学校教育(高等教育),2014,17(11):36-39.

职业院校的特色篇8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 特色 校园文化

一般认为,职业技术院校是培训技术工人的场所,在文化理念方面似乎不必强求过高。其实,这是不对的。无论什么院校,都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对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素质的培养,对任何院校来说,都是第一位的任务。因此,即使是职业技术院校,也应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因为对于正在学校学习的青少年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是他们在人文精神方面健康成长的催化剂。那么,职业技术院校如何才能打造出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呢?本文就此问题谈点浅见。

一、在对接企业文化中寻求独特

第一,职业技术院校一般都采用“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在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很强的生产仿真情景中进行教学。这就可以使我们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相协调,将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或项目活动与教学内容挂钩,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企业“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既是校企技术的对接,也是校企文化的对接。在这种对接中,职业技术院校就可以逐步吸收一些企业的优质文化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校园文化之中。

第二,职业技术院校师生还可以通过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通过企业的厂景、厂貌、文化宣传、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现状等介绍,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直接接触、把握和理解企业文化。也可将某一企业的文化作为专题在校内进行展示,或将几个或多个企业的文化成果进行综合展示,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还可邀请企业文化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这样就能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渗透,彼此借鉴,发展成为一个和谐的、独特的整体。

第三,职业技术院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一是定期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来校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加深了解所学专业工作的性质、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并使学生经过实训,掌握必需的基本操作技术,获得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二是通过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更深地了解一线岗位的技能要求,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通过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技改项目,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这些活动,能使师生更深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从而把企业文化的优质元素引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在建立实训文化中寻求独特

实训本身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色,为了突出这一特色,职业技术院校要特别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实训基地一要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数量和场地足够的、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和服务场所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位;二要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技能技巧,同时要能给学生提供反复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反复训练中不断提高技能熟练程度;三要使实训教学贴近高科技企业的实际,更适应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对人才的要求,以能力训练为主,淡化原理性验证,突出实用性。对于那些不能搬进实训室的大型流水线和重型设备应进行模块化处理,使之既具备实物的一切特征,又能放在实训室里作为训练操作对象,这样既有助于教师的讲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以往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那种职业氛围。

校外实训基地就是与学校协议挂钩的企业。学校与企业要通过签订协议,明确供需关系和条件。校外实训基地要设立组织教学的专门机构,负责制订并实施实习计划。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基地后,按所制订的培训计划和实训教学任务进行实习。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要有详细的实习日记,实训结束时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给出评语。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是顶岗培训,既是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员工,具有双重身份,需要完成学习和生产的双重任务。也可以说,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是院校教师领导之下的企业员工。

而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学生在实训基地都是学习如何当好一名符合现代企业职业要求的企业员工。因此,基地要仿照企业的生产车间设置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明确职责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这种情境之中,学生是员工,但又不完全是员工;教室是车间,但又不完全是车间;教师是师傅,但又不仅仅是师傅;校长是企业家,但又不完全是企业家。这种直接围绕着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而展开的实训,是任何一般学校所不具备的,这就是职业技术院校的特色。而围绕着这种实训所必然要衍生出的文化现象,也就是我们职业技术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元素之一。实际上,学习好职业技术,以便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也就是学习谋生。在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中,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融入一股浓厚的“谋生文化”氛围。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要使自己的学生在这种“谋生文化”的熏陶下,比一般大学生更懂得珍惜工作机遇,更早成熟,并更会当家做主。

三、在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中寻求独特

推荐期刊
  • 职业
    刊号:11-4601/D
    级别:部级期刊
  • 职业时空
    刊号:13-1349/C
    级别:省级期刊
  • 职业技术
    刊号:23-1509/TU
    级别:省级期刊
  • 职业圈
    刊号:11-4103/G0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