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金融经济研究8篇

时间:2023-07-04 09:27:47

金融经济研究

金融经济研究篇1

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加大对金融企业执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和效果的跟踪审计力度,促进金融企业调整优化资产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通过跟踪审计信贷资金投向,揭露与反映金融企业违规向“两高一剩”、房地产、资本市场及国家禁止或限制发展的产业发放贷款等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大问题,促进金融企业切实将信贷资金用于实体经济发展,更多地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有效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着力揭露和查处金融领域重大违法违纪、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金融企业既是高风险领域,同时又是经济案件高发区。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资金、关键环节及关键部位的审计,查处违规放贷、内外勾结骗贷、挪用贷款、贪污私分、以贷谋私以及失职渎职等造成银行资金流失的问题。扩大案件线索的核查范围,不仅查处金融企业的违法问题,还要将查处对象拓宽到所有与金融企业密切联系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对非法转贷、非法集资、大规模洗钱、POS机非法套现、操纵股市及内幕交易等新型金融犯罪的查处,有力地打击金融犯罪。以提高金融企业运营水平为目标,开展资产质量审计。金融资产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金融企业资产运营水平。金融审计要抓住金融资产质量这个关键,切实监督评估金融资产质量的等级,促进金融企业改善资产品质,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以提高金融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开展经营绩效审计。要把绩效审计贯穿于所有金融审计项目之中。

一是围绕贷款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评价具有朝阳性信贷方向、潜质性信贷方向和信贷需谨慎投入方向趋势前景;二是围绕重大经营决策分析可行程度,界定实施决策在企业实现效益中所起的作用;三是围绕市场营运状况开展绩效审计,促进金融企业由适应市场向引导、驾驭和开拓市场的转变。关注金融企业综合化经营风险问题,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面对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金融载体的不断丰富,金融审计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目标,关注影响和冲击金融稳定的各种因素。一是关注贷款风险,增强对不良贷款的分辨力、预测力,增强对风险的超前应付能力;二是增强对风险的揭露功能,及时、准确、尖锐地揭露资产不安全风险、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等隐患,堵塞管理漏洞;三是增强对风险的排解功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整改,严把放贷关口,提高贷款投放的安全度,提高金融企业抵御、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金融审计要跟上金融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进程,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审计技术方法,不仅局限于数据的简单查询与分析,还应逐步建立电子数据库,构建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开发更多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对金融企业财务核算、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等海量业务数据与借款企业工商登记信息数据、纳税信息数据等进行关联分析、深度分析,查找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和资金运行中存在的异常,发现疑点,确定重点,大幅扩展计算机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由审计抽查变为审计详查,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一是建立一支由多个专业领域人员组成的数据分析团队。二是加大数据分析力度。三是积极探索联网审计。结合“金审工程”,依托商业银行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处理的有利条件,逐步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信息定期传输到审计信息数据库,及时全面了解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管控情况,实现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全流程监控和跟踪检查,从源头上制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或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四是加强金融企业信息安全审计,评估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防范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攻击,而造成金融系统瘫痪的风险。

三、不断创新金融审计的组织方式,科学整合金融审计资源

金融审计要整体谋划、系统安排审计项目,按照清晰统一的审计目标,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结果报告的层次和水平。一是加强行业审计。上下结合,统一行动,有效整合地方金融审计资源。二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力度,拓展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发挥专项审计调查的优势,从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等多个角度,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形成带有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的高质量审计成果。三是经常性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把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切入点,加强对金融企业的审计监督,为政府、组织、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四、重视金融审计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金融经济研究篇2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2

一、引言

如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尽管程度各不相同,但已毋庸置疑地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成为引发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加入WTO至今,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问题,在我国也存在,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稳、持续运行。尽管在学界早就有学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截止目前,尚未有实质性的解决对策被提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步伐都变得滞缓,基于此,在这个“后金融危机”时代,本文研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特点及原因,并探讨解决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能为世界各国走出经济阴霾,促进世界经济健康、良性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特征

总体来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并非是朝夕即成的,而是有一个逐渐累积、形成的过程,其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金融危机的产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开始出现了失衡现象,其明显的表现,就是二者的数量比例不均衡,与实体经济部门数量相比,金融经济部门的数量增多迅速,并且在在资产、规模上也更大。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缺失,而原本处于辅助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地位的金融经济,已经超越实体经济而占据了主导位置,并逐渐开始脱离实体经济,实现独立发展。金融资产系数、金融资产与金融交易量比率等,是衡量二者之间分离程度的指标。如果这些指标上升的幅度越大,说明二者之间的分离问题也就越严重。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兼并行为导致经济体过度集中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更加频繁,在实现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风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大型金融机构依靠自身强大的资源与竞争实力,逐渐开始兼并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机构,这种优胜劣汰导致的规模较大的兼并行为,使资源与资产逐渐集中到少数较大的金融机构受众,这就使得全球经济体分布过于集中,从长远来看,将对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从层面来说,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将使金融机构中的高层管理人员,产生功利性心理,过度追求更高薪资。如果大型的金融机构发生破产,那么,为了维持经济稳定,政府就不得不伸出援手,出于这种考虑,大型金融机构对破产的顾虑更加忽视,甚至做出很多与正常经营及自身发展目标相悖的风险经营行为。

2.经济活动过多地出现在金融经济中

与实体经济相比,金融经济无论在规模、资金,还是发展实力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基于这种优势,很多经济活动都趋向于在金融经济领域进行,其导致的结果,便是实体经济遭受金融经济的挤压日益严重,制约了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使二者比例逐步失去均衡,从而发生分离。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纯粹投机行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金融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剧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

3.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衡

金融经济的片面强大,以及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直接导致了二者在数量上出现比例失衡,而且,在金融经济中,还存在大量的投机因素,这些投机因素影响了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导致很大一部分的价格指数,均无法得到客观、真实的反映,从而也无法准确地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价格指数丧失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反映与指导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其原因在于,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不均衡,使实体经济受到了金融经济的严重损害,社会资本不断地从实体经济中流失,并注入金融经济领域中,不仅使金融领域中的投机行为更频繁,也使经济发展呈现出虚假繁荣的现象。这种虚假繁荣的现象,掩盖了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降低了国家宏观指导策略的科学性、正确性,甚至会导致宏观指导错误,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消极影响。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利弊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金融经济的独大及片面过度发展,使金融经济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并占据了主导。而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却因为金融经济的强盛而日益降低,世界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转变。整体上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出现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从有利方面来看,随着金融经济地位不断提升、重要性日益凸显,大量的社会资本及资源流入金融经济领域中,使得金融经济在整体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同时,由于资本及资源的强力整合,金融经济对社会资本及资源的大规模流动与优化配置,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中介与配合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金融经济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良性发展。如果二者发生比例失衡或分离,不管对金融经济来说,还是对实体经济来说,都将带来空前的破坏性。因此,如何对二者之间的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促进二者之间协调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探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背后深层次原因,将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控制二者的分离。

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表面原因,主要是金融经济在规模、数量、地位等方面,极大地超越实体经济。但是,其深层次原因则远不止这些。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金融资产增多加剧了分离风险

从出现的时间顺序上来看,显然,实体经济是先于金融经济出现的,金融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而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贡献上,实体经济也是起着根本的作用的。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金融经济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进行自身发展。同时,实体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也需要金融经济的支持,可以说,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中介与桥梁作用。由于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要相对滞后于金融经济的增长速度,适当的金融资产比率增加,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对二者分离的影响

从技术角度看,科技就是生产力,技术的创新程度会极大地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实体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现在全球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具有国际性的。金融经济的发展,也收到技术的影响,但是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提升金融经济发展速度及金融资产比率方面,显然更易见成效。从制度角度看,因为制度的相对不完善,对于金融经济的发展缺少有效的制约,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缺少有效的支持,导致金融经济发展强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

3.金融管制自由化与弱化的影响

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不可否认的直接直接因素之一。由于国际上解除了金融管制,这就使得国际资本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同时,有的国家内部,对于金融管制未加重视,甚至解除了金融管制,导致金融交易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4.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来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失衡、地位的颠倒,是导致二者分离的最重要的深层原因。金融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发展,它需要基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尽管金融危机是存在于金融经济领域,其实质却是金融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导致的后果。金融机构自我强大趋势过于强化,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干扰,并使二者产生了分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金融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支撑,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才能有效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五、结论

综上所述,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早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新的腾飞。金融机构必须要坚持自身的服务地位与本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金融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实体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阚伟志.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4,02:39.

金融经济研究篇3

【关键词】金融经济学理论 研究方法 研究论述

对于金融经济学来说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金融经济学的构建,是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在金融经济学当中,其依据的主要原理包括偏好原理、优化原理、无套利原理以及市场均衡原理等,而对于这些内容都是通过建立完美的市场假设基础上才能完成的。

一、金融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分析

金融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其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包括在市场主体决策行为下的金融市场运行状况、金融资产定价问题等。金融经济学在经济学当中的含义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其最初的含义主要就是说政府通过税收、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等对其进行管理使用的主要行为。其次,包括货币信用、银行等形式的理论以及实践等。最后,进行股票、债券和票据等内容的出售等其他形式,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为企业新建和重组筹集一定的资金。而对于这里所讲的金融经济学,主要就是第二种含义上的理论形式。其主要的定义就是研究如何能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有效的使金融资源进行跨时期配置,的理论和学科。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之前,并没有完善的金融经济学内容,其理论界只是停留在描述和统计的形式对股票现金流和股价运动的规律进行评估等形式。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好七十年代左右,各种各样的理论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在极短的期限内制定了金融经济学的框架和基础内容等。直到1968年到1973年五年的时间内,通过三位金融学家的不懈努力,完成了金融经济学理论的制定。其主要的内容包括四种理论体系,包括资本结构理论,这是确定公司财务的主要理论之一;证券组合理论的提出为CAPM的提出奠定了非常有利的基础;对于CAPM理论来说,主要是从理论上对金融进行分析最主要的理论内容;期权定价理论,提出了金融工具的主要定价公式。

二、对于金融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分析

对于金融经济学的研究方面,人们逐渐发现,其中不是不会存在问题或不足,是欠缺有效解决问题的工具和策略,这也就使得金融经济学在进行研究时,数学工具的运用,显得尤为突出,这也使得金融经济学的研究也在促进向抽象化转变。通过经历一个相对简单的微积分到概率论,再到拓扑理论的整个形式,在微观金融领域当中会运用到最新的微分拓扑理论来完成。所以对于工具的兴衰会与能否有效的在探索目标中有效适应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并且在现代的科学当中,数学的运用已经不是说不可能的了,并且也被广泛的运用在金融经济学研究当中,虽然有些还是无法接受这一形式,但是在实际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内容当中明显的看出这一点。首先,就是因为出现社会科学的许多分支定量现象;其次,在社会科学的理论当中,虽说是通过运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可是通过借助数学形式对其进行分析与比较,能够为其提供非常有利的帮助;再次,对于那些主题相对比较模糊、难以得到确切信息的概念来说,数学形式能够有效的为其提供合理的领会手段等形式;最后,对于社会科学所关注的并不单一的是描述发生了什么,还包括其中所隐藏的有效或是无效的决策等,对于这些决策来说,能够通过借助数学形式进行表达与研究,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让人们所作出的决策是通过知识和相应的科学内容来完成的,而并非是通过推测来完成的,是提前的决策能够更加科学性和完善性,为下一步工作能够奠定坚实基础。

也能够有效的分析出金融经济学在进行定价以及资产管理研究时,主要就是通过将所观察到的和思想组织成为概念体系进行统一,之后通过逻辑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在制定和坚实相对完善的理论。而对于数学家来说,数学的主要对象通过抽象概念,而逻辑主要就是最后判断正确与否的关键标准所在。而如果将数学运用在经济学当中,那么就必须要明确和考虑到其在实际当中的检验问题等。换句话说,主要就是使现实世界作为一个逻辑范畴,理论这是一个逻辑范畴,对于两者来说如果其中无论从内涵或是从外延来说都保持相,那么这两个概念就是等价的,这样就不能对两者之间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而对于这样的形式,该科学研究就将会失去其本质上的意义。只能通^将理论内涵进行缩小处理,才能获得相当比较宽泛的外延,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现实世界逻辑推理和预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金融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科学主要就是通过实践需要而不断产生和形成的,通过实践需求的不断发展而随着不断的进步,而对于金融经济学来说,是人类对金融领域相当比较“理性”化的认识,更多人们进行金融现实理性思考的基础部分。但由于金融现实存在着复杂性的特点,对于这样的理论框架的运用时间还相对比较晚,对于这一点的框架揭示的金融本质也会受不同因素而限制。因此人们必须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并制定合理的手段对金融经济学进行有效认识和研究。

对于金融学行为角度进行分析,金融学的发展给经济学带来很大的挑战,并且一直坚持理论基础就是理性人假设。可是对于金融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来说,其思维方法的逻辑创新方面等,并没有相对合理完善的理论形成,并且对市场的解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所以在研究方法上,必须要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更好的满足金融学的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对金融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金融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当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应该合理对金融经济学进行有效研究与分析,并掌握其研究方法,从而更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晔.金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河南科技,2010.

金融经济研究篇4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

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1973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浅化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他们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这两个不同角度,将货币金融理论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全面论证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

二、由分业管理机制向混业发展的原因

1.从需求方面考虑:首先,众所周知,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固定汇率制度崩溃,打破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平稳状态,金融业进入到了动荡期。金融业的风险激增,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要求金融业必须实行混业经营。其次,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为了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金融业不得不扩大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金融分业管制模式限制了各个国家金融业的发展,使他们在全球竞争中逐渐落到下风,因此,这些国家纷纷放弃了分业管制政策。

2.从供给方面考虑:首先,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导致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各类经济主体为了防范风险,对保险业的依赖增强了;与此同时,经济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增加了企业效益,这使得他们拥有更加充足的财力支付保费。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推动保险业快速发展。其次,以计算机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大大降低了金融通讯和数据处理成本,从而促进了金融信息传播和科学管理,为金融机构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打下了基础。最后,近年来人们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银行倒闭、股市崩盘等相关事宜做的分析表明,分业管理也并非是恢复公众对商业银行体系信心、化解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作冲突和预防银行垄断的唯一法宝,因此,从理论上也给了混业经营以发展空间。

三、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情况

1.逐步走向国际化。从全球十大银行以及金融集团排名的巨幅波动我们可以看出,全球都被卷入了兼并浪潮之中。兼并范围不断扩大,兼并金额不断上升,可见混业经营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

2.大型金融机构大力推动混业经营。大型金融机构所青睐的超级复合体对于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的效果显而易见,在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大力推动下,“金融超级市场”、“金融百货公司”不断涌现,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3.金融业走向全方位、一体化。随着兼并浪潮席卷全球,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在兼并过程中结合而成的“金融百货公司”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都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已经走向全方位、一体化的道路。

4.网络金融的发展。在国际兼并的浪潮下,网络金融对传统跨国金融机构的冲击越来越大,迫使传统跨国金融机构步入全面重构。一方面跨国金融机构需要在加速兼并中弥补跨国银行在网络金融投资上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兼并而强化的全球体系给跨国银行赢得了调整的时间,以应对来自网络金融带来的冲击。

5.分业经营的金融企业面临改革。虽然很多大型、超大型金融集团已经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但是各种形式的分业经营管理的金融企业仍然占绝大多数份额,并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这些企业一面在坚守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一面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改革之路。

金融经济研究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

高等教育中,财经类专业囊括的范围较广,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经济与管理类。这些专业之间都有宏观、微观、市场、政策、核算的联系,这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整个的财政经济体系。因此,选择财经界的任何一个专业,其他一系列的财经知识也都是有必要涉足的。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缺乏金融、经济知识的原因

基于知识的全面性和财经知识的贯通性,本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对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进而研究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当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对学生多学科涉猎、全面发展的认识不够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到的多是会计类知识,因为会计专业将来就业机会多,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契合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目标。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深受就业市场和学校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会计知识关注度较高,对财务管理专业课不甚重视。

(二)学科划分过细

过度细分的学科,相互之间的纽带被强行割裂,知识体系不完整、不衔接。事实上,这些专业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行为,在选择投资项目之前,了解国家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需要财政学的相关知识;但了解国家的政策还远远不够,整个经济环境的概况要熟悉,经济学会来解释市场规律;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或者项目来进行投资,金融学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派上了用场;会计核算负责记录和监督经济行为,进而指导其后的经济决策。由此可见,一项理财投资想要做好,需要几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学生对金融学、经济学兴趣不高

本人入职高校不久,身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了解到本专业的学生只对会计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财经新闻从来不看,原因是看不懂、没意思。经济常识、金融理论都知之甚少,更别说将其理论用于实践和理财规划了。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学院没有为财务管理或会计类学生开设经济和金融相关的课程,而是因为学生甚至老师都觉得这些课程是外专业的,没多少作用。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们只钻研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考研、考证热度不减,其他的知识懒得学习甚至懒得了解。但是,我们要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记录和核算,要将眼光放长远、视野开阔,从整个经济形势着手,旨在核算准确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创造价值的决策能力。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以外的其他财经专业课,尤其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个学科既是基础也是热门。

二、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概念及关联

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而金融学便是经济学的货币表现形式,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不可分割,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近几十年,金融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金融市场生机勃勃,不断创新,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大高校也都越来越重视金融学学科的建设。主要开设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世界经济概论、金融工程学、国际保险、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统计分析、国际结算、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里,有一半属于经济学的内容。

三、将金融学和经济学知识融合注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

从对金融学和经济学的介绍可以看出,要想在金融学界和经济学界有所专长,精通上述主要课程是首要之举。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本身对经济和金融的敏感度偏差一些,基础不牢,在继续学习中难免会吃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财务管理专业非经济、非金融科班出身,学生们并不需要太过专业的金融经济知识,只是为了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算、决策工作提供帮助。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选择从兴趣培养入手,慢慢带入,多加实践,寓教于乐。

(一)培养兴趣

笔者平时浏览微信平台发现了一个财经新闻的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意思,是通过画图、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财经事件,十分生动形象。课堂上跟学生说起本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经济和金融的敏感性,顺便把这个公众号推荐给学生们。一段时间以后,有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该公众号,从最开始的新鲜好奇,到现在每天都会特意翻看当天的财经信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途径把财经信息介绍给他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金融学与经济学理论融合教学

从教学顺序上来说,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和重要理论,是继续学习金融学之前要夯实的基础。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发动学生们亲自去查找相关金融学和经济学案例,结合理论基础,小组分析讨论,再进行汇报总结。

(三)多增加实习实践环节

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网络,校企合作项目多推荐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只是会计职位的工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也可以推荐学生加入,一方面,消除他们对金融行业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对所学的金融学和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对各类相似或迥异的知识进行巩固,莫过于将之结合实务加以运用,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金融、经济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从兴趣出发,夯实理论基础,多加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该给: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4).

金融经济研究篇6

摘 要 金融套利指的是通过非正常的手段从金融经济当中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套利有三种模式,一是跨商品套利,二是跨市套利,三是跨期套利。在现代生活中,这种行为普遍存在,它的存在让市场的稳定性变差,对金融管理造成了影响。但是,金融套利也提高了市场的定价和制度效率,对于金融套利活动,除了要对它进行控制以外,还要利用它提高市场的运行质量。

关键词 金融套利 金融经济 制度

金融套利在社会中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对于金融套利,我们要全面的进行了解,充分发挥金融套利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好处,抑制它的负面影响。当然,市场运行质量并不是只有金融套利这一个因素,本文只研究金融套利对市场的影响。

一、金融套利的内容和分类

(一)金融套利的内容

金融套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套利是指在金融市场运行时,利用非正常的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狭义的金融套利指的是金融价格套利,所谓的金融价格套利就是通过各种金融工具之间的市场价格联系以获取利益的行为。

(二)金融套利的分类

金融套利包括很多种类,主要包括价格套利、制度套利、风险间套利、交易成本套利以及比较优势套利。

金融价格套利指的是通过利率和汇率以及各种资产间价格的不平衡来获取收益的行为。

制度套利指的是企业或者是个人通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不适应从而转变外部制度约束,或者因为制度障碍的开展而不能直接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

风险间套利指的是,因为需要购买高风险资产,所以通过售卖低的风险债务来筹资,从而获取当中的利益。风险套利实际上是利用风险的非对称性特性,比如保险和再保险就能充分说明这个特性。

交易成本套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商业银行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它主要指的是套利者通过自己在交易成本上所有的优势来吸收因为交易成本问题不能进行有效投资的分散资本,然后进行集中投资的行为。而交易成本套利利用的是不同市场上的主体在交易成本中的非对称性。

比较优势套利指的是套利者通过自己在金融活动中某一个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来对换交易的行为。

二、影响套利的因素

影响金融套利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进步、金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一)经济环境变化

经济环境往往能够决定套利的机会,套利运行方式对投资者利用套利机会等都有十分大的影响,而影响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主要有金融经济的发展,市场一体化以及金融自由化。金融经济的形成改变了套利的运行方式,促进了新的套利形式的产生,套利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市场一体化和金融的自由化对市场的整合起到了促进作用,解决了资本流动的困难,金融管制也大大放松,从而减少了市场之间的摩擦,交易成本也明显下降,套利的机会得到了增加。在扩大市场和放松管制时,金融竞争也愈演愈烈,而竞争越激烈,就会促使众人去发现套利机会。

(二)科学的进步

套利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保障套利活动的物质条件,也能提供套利工具。通过科学技术,可以降低套利的成本,让复杂的交易在网络上简单化的完成。科学技术还能够促进投资群众提高数值分析能力。当今社会,套利所设计的运算十分复杂,然而,通过计算机就可以进行估价。

(三)金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金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套利的发展,通过现代金融理论,套利从古典套利扩展到现代套利,从静态套利扩展到动态套利。

三、金融套利的主要模式

(一)跨期套利

跨期套利也是利用运行不平衡状态获利的行为,因为市场的变动,某种商品在不同时间会出现价格差异,而套利者就是利用这种特性获取利润,跨期套利的价格波动往往指的是特殊情况下的价格变化,而不是指商品正常波动的情况。跨期套利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高利的房贷或者是低利息的融资来获取高额利润。

(二)跨市套利

有些时候,套利者则是因为空间位置不同而引起的不均衡从而进行套利行为,这种方式就是跨市套利。不同的市场会有不同的价格,市场制度、政策法规等一些因素都会引起市场价格的不同,套利者则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套利行为,从而获取利润。

(三)跨商套利

跨商套利指的是通过相互联系的商品在价格上的波动实现获取利润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建立在有合适的商品基础上。

实现以上三种模式的套利,首先要在不均衡的状态下,如果市场均衡发展,那么就不存在套利行为。但是实际上,市场很难实现均衡发展,它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完善和相互适应。所以,在当今社会上,套利的必要条件很容易就能满足。

四、金融套利管理办法

金融套利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促进了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对金融套利的管理应该考虑到它为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一)加强有关金融设施的建设

市场套利活动的进行,是建立在金融交易网络的高效和通讯的便捷上的,因此,为了套利活动更好的进行,要根据市场的发展,有必要升级网络系统,提高信息效率。

(二)适当的推动金融自由化

在我国金融稳定的基础上,积极的推动金融自由化进程,让资金流动在市场内部和市场之间,降低市场整体运行的成本。对金融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强打击力度,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三)建设市场主体

我国的四大国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大的比例,因此,要对民营银行采取鼓励政策,解除市场的垄断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合理的制度。

金融套利活动的负面影响只有在健全的体制下才能够逐步消除,因此在市场上开展金融套利活动时,有关人员要加强监管和制度的协调。

结束语:金融套利在市场上十分的常见,它能够促进市场的发展,因此应该充分了解金融套利,制定适合市场的制度,以保证市场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董巧云.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安全问题.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金融经济研究篇7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以及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的研究,探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从理论上探索金融支农的可行性,为后期研究民族地区金融精准扶贫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民族地区

农村经济增长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7017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我国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3年来累计脱贫人口达到5564万,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贫困发生率下降达5.7%,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文献进行研究,为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找到突破口,更好落实党中央十以来关于精准扶贫新部署。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学界,对于二者相关性的探讨和研究,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国外以古典经济学派以及克鲁格曼等为代表,国内以叶志强等学者为代表,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无相关性或者只具有弱关联性。早期的古典经济学派主要是基于货币中性理论,认为通过货币的供给的增减,只能对经济社会的物价成相应比例产生变化,并不能对社会的投入、产出以及就业产生实质上的影响。Krugman[1](2003)通过对拉丁美洲等国家金融自由化失败案例进行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不具有必然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只具有弱关联性。叶志强[2](2011)通过对1978—2006年中国各省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金融发展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扩大,因此他认为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具有相关性。而另外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各自的研究却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性,金融发展不但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并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该论述最早可追溯到Bagehot(1873)和Schumpeter(1912)。西方在该领域先后对微观和宏观2个领域进行了研究。最开始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与产业以及企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上,期间以1912年Schumpeter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为代表,通过论证其认为金融系统在工业革命中能起到关键作用。Rajan和Zingales[3](1993)将不同产业的成长过程与金融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通过其研究发现,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性。在金融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学者通过构建一系列数理模型进行了研究。Romer[4](1986)、Lucas[5](1988)通过构建经济增长数理模型,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性,认为金融发展通过对资本积累进程产生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Diamond[6](1983)等通过构建流动性风险模型,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风险管理实现的。国内学者在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谈儒勇[7](1999)、李广众[8](2002)等先后通过各自的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性,金融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米建国、李建伟[9](2002)通过研究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高互动性,并且金融适度发展是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反之金融抑制或金融过度发展都会损害经济增长。郑常德[10](2008)通过研究论述了金融发展不但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能够改变居民收入分配,并最终减缓贫困的发生。

2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深入,学者对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M.T.Belongia和R.A.Cilbert[11](1990)通过建立农业产出的市场分析模型,分析了农业融资对于农业产出的影响,认为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国内最早从实证角度分析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是徐笑波[12](1994),其通过实证研究认为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性。冉光和、张金鑫[13](2008)通过收集1981—2005年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并建立帕加诺经济增长模型加以分析,最后发现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也发现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H•T•Patrick[14](1966)通过对欠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发现欠发达国家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农村金融不但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农村贫困的产生。行怀勇[15](2008)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农村资本配置不合理。林毅夫[16](2000)则认为由于我国各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资金缺乏横向流动等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存在较为严重的体制性矛盾。学者就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不协调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E.S.Shaw和R.L.Mckinnon(1998)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普遍存在金融垄断,农村金融垄断导致农村金融市场运转效率低下,从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JacobYaron等认为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我国学者在探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失灵原因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何广文[17](2006)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存在主体产权改革不充分,农村利率市场化不足等问题,农村金融体制方面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E.S.Shaw和R.L.Mckinnon(1998)指出打破农村金融垄断的必要性。JacobYaron等认为政府应减少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直接干预。杜晓山[18](2003)提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先应当从金融体系内部入手。黄勇、谢朝华[19](2008)提出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并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实现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3金融发展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在国外相关文献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某一特定民族或者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国外更多是针对社会中某一特定少数人群进行研究。在我国,为促进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探讨并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地区金融制度,以扶持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郑长德[20](2007)通过对我国五大自治区以及青海、云南等多民族省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后,指出当前我国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廖群云[21](2005)认为当前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不协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金融支持弱化,而金融支持弱化体现在信用环境不高、政策引导不力以及法制建设落后等多方面。侯晓荟[22](2005)通过对恩施地区的研究指出,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支农体系无法适应各民族地区的差异性,从而导致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也就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政策建议。徐珺[23](2003)认为在西部民族地区的金融支持方式,应当采用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合作金融形式,从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郑军、周运兰[24](2012)更是提出从民族地区企业自身、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扶持等三个层面进行优化,共同发挥金融支农的作用。伍艳、黄煦凯[25](2006)针对自治区的金融抑制现象,则提出了发展寺庙经济的建议,通过发挥金融的作用促进寺庙经济对外的辐射力,建立当地特色的寺庙经济。

4结语

纵观以上研究成果,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通过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以及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现阶段的文献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关于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真正深入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四川凉山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还有待学者进一步深入。二是关于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市场失灵以及运行机理、传导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虽然陆铭宁、吴江[26](2011)以及陆铭宁、陈璐等[27](2016)先后通过构建信贷交易合约模型以及其后对模型进行修正完善,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抑制的产生机制以及传导机制进行了探索,但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三是目前不少学者对促进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但真正具有创新意义,以及符合民族地区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措施较少。目前正值我国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通过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以及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关系,为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找到突破口,以便更好地落实十以来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新部署,也是本项目以及本文的研究出发点。

参考文献:

[7]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8]李广众.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界,2002(3):52-59.

[9]米建国,李建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4):23-30.

[10]郑常德.中国的金融中介发展、收入分配和贫困减缓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部商学评论,2008(1):68-83.

[15]行怀勇.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4):13-15.

[16]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7]何广文.社区导向型金融合作应该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时期合作的主要内容[J].人民论坛,2006(9):40.

[18]杜晓山.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步骤——《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出台[J].中国金融,2003(17):18.

[19]黄勇,谢朝华.城镇化进程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J].理论探索,2008(3):91-93.

[20]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54-58.

[21]廖群云.民族地区金融支持弱化问题及其强化对策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73-75.

金融经济研究篇8

关键词: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32-01

一、概念的界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也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国际贸易中,并和周边国家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经济联盟或经济圈。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北亚经济圈。这些经济联盟与经济圈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范畴,所以,本文着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并将概念界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金融支持范畴内。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和“金融创新论”。这些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是因为“金融压抑”带来的融资渠道堵塞与资金成本的扭曲,只有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进行金融创新才能缓解资金短缺问题。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有区别的区域金融政策,从金融政策、金融组织及金融工具等方面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

2.金融约束论。赫尔希曼、斯蒂格勒茨等经济学家认为,金融约束论是介于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并且比它们更有吸引力的模式。金融约束论认为,对于发展中区域而言,政府安排一种有差别的特定的金融政策制度比竞争性制度更能促进地区发展。

三、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1.从研究的角度看,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侧重点不同。目前针对中国-东盟研究的角度比较广泛,有从区域经济合作对策的角度出发的,如庄芮(2009)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张莎(2013)的《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阮锟(2013)的《促进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的金融对策研究》;有从贸易效应、经济效应的角度出发的,如史智宇(200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李占卫、李皖南(2004)的《试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和投资效应》。针对东亚经济圈的研究角度比较少,主要是从发展前景和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研究的,如陈淑华(2001)的《经济安全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吕超(2008)的《中国确立东北亚安全环境的战略选择》,谢岩(2006)的《东北亚经济圈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李光(2009)的《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展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