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8篇

时间:2023-07-06 09:28:12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1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情况等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很好的保留,至今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少数民族沿袭已久的生活习惯和艺术活动,而这些艺术活动,又几乎是这些少数民族与生俱来的必然行为,是源于他们本性的自然活动。所以,这种“原生态”的艺术活动,往往具有超现实与超自然的创造性思维,是渗透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处处是极具符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一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图腾崇拜、自然风景、民族信仰等,都会通过各种艺术符号呈现出来,其中就包括日常服饰。这些超越语言的表达,一直使我国各民族之间得以互相了解和互相沟通。

服饰,常被称为人类的“第二肌肤”,当然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显著象征。服饰中的“文化”,既表现在服装的基本款式上,又体现在服装的装饰上。其绚烂的色彩搭配、别致的款型以及多样的图案,特别是那些象征诗情画意的民族故事、民族传统习俗的符号点缀,都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的艺术创意天分。如苗族服饰中富有强烈代表性的银冠上就有很多用来象征大自然各类事物的符号,表达出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风调雨顺的向往。而苗家刺绣,更是拥有悠久的历史,它除了具有美化装饰的意义之外,还兼具其替代文字表达的作用――以叙述性的艺术符号进行组合,将苗家的历史自然融入各类服装与饰物的设计中,尤其是其丰富的颜色,饱满的图案,几乎可以形成一部用图形表达的叙事诗。由于这种传统制衣法代代流传,苗家的历史故事、传统习俗也就以如此特殊的形式传至如今。

苏联美学家卡刚在他的《艺术形态学》一书中指出,艺术是原始人生命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他们的劳动创造与艺术创造是并行的。因为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就是通过服饰的艺术符号产生象征意义来构建社会文化的,他们将诗一般的文化叙述穿戴在自己的身上去劳动、去对歌、去舞蹈,这些服饰就如同一部色彩鲜艳、图案别致的民族历史叙述诗浪漫而美丽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不禁感叹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是如此丰富、如此鲜活自然。同时,这些美丽、自然而又神秘的、充满了强烈生命意识的、源于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原生态艺术符号,也即成了现代服饰设计的新启示,且越来越成为世界服装设计热捧的时尚设计元素。

作为综合艺术、整体艺术的戏剧,服饰一直是戏剧表演艺术中极具象征性的艺术符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具有帮助演员塑造形象、烘托舞台整体氛围、帮助观众理解人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作用。近几年来,舞台服装设计受到更多重视,已逐浙成为舞台演出的看点和评判全剧是否成功的依据之一。

在舞台上,观众需要通过人物的服饰来感知人物身份、性格特征、命运演变等。所以,一个图案、一个造型、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甚至是一个发饰的变化,都能作为表达人物性格变化、剧情发展和艺术情感的符号。例如京剧中生旦净丑的化妆造型与服装配饰、颜色,都有固定的样式,但京剧戏服的款式,则是主要来源于明代生活服饰,不过经艺术化处理之后,早已脱离了当时生活的自然形态而带上了强烈的虚拟感,所以可以表现任何古代人物,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靠”为例,“靠”即戎服,为武职将官所用,但每一种“靠”都代表一种身份。黑靠表示性格粗犷,气质彪悍,多用于勾黑脸谱的莽将,如张飞,焦赞,而红靠则表示身份地位高或性格正直,如廉颇等。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2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剪纸/文化/传承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理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变,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征、文化品格各异、审美情趣独特的的经济文化特征。

一、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征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由于生活地域不同,习俗不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而服装、服饰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被承传,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徽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

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剪纸的联系

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各民族的服饰均采用抽象和变形的纹样,所采用的纹样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我们追其根源不难发现这些服装装饰图案主要源自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演变,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纹样。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内部联系,他们之间转换的媒介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民间剪纸艺术。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地位相对独立,受生活习俗,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粗犷豁达的民族性格。而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来展现其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希望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现人们对和谐、康乐生活的美好企盼,如传统的云卷纹样剪纸、团花纹样剪纸和别具创新的“南绰萝花”纹样剪纸都以简单、粗犷、明快的风格著称。

云纹形态形式多样,应用极为广泛,灵活多变的曲线给人以古朴流畅之感,是一种非常多见的象征吉祥的剪纸纹样。

团花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间剪纸中利用率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团花纹样的内涵是吉祥,它不仅表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还表达了北方少数民族力求改变生存环境,努力征服困难的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

“南绰萝花”图案脱俗而高雅,有清幽闲淡之姿,堪称一绝。虽然很难考证南绰萝花究竟是哪一种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意义超越了自身的观赏价值,有着极为丰富的深层内涵。

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是艺术的,更是民俗的,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代表性门类的剪纸,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是民族审美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民间剪纸艺术是北方少数民族最直接的艺术表达形式,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领域得到了长期的运用和发展,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珍贵的组成部分。

三、民间剪纸艺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运用

服装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几千年来,在各民族互相影响渗透及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

北方少数民族通常采用点线结合剪刻出云纹、羊纹、枪纹、花草、鸟兽、鱼虫、山川、树木等,其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给人以均匀、协调的美感。这些剪纸纹样被广泛用于神偶的制作或贴缝在衣服的袖口、长袍的下摆开口处及鞋帽、枕头等物品上。

(一)云卷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北方少数民族常将其装饰在服装的胸前、背部、衣领等处,也被大量的刻印在桦树皮制品上。另外还有一些极富个性的云形纹样,例如云卷状和云头状的纹样,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最爱,这些形态各异的云纹经常成为图案的主题,是北方少数民族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

(二)团花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团花纹样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圣的一面,同时还具有其深邃的现实意义。那些花草丝缕、桃符纹样,其深层的装饰动机是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达的是一种对安定、和谐及康乐生活的企盼。

(三)南绰萝花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应用

代表着北方少数民族坚贞和高尚的情操,象征着姑娘美丽纯洁,也象征着爱情和幸福。正是这样一种纹样,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的人格理想,是北方少数民族形象化、物态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因此,也是自觉约束的伦理意识和追求的基本目标。

以上各纹样都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些剪纸纹样,具有代表性,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象征符号。透过这些淳朴的纹样,我们看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这些纹样对民族的文化传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纹样的开发与利用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纹样,在民族文化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但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向往、体验、获取或投资,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追求,如何发展和展示民族文化品牌,开发民族文化服饰服装及艺术品市场,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随着国家交通设施的完善,到北方少数民族区旅游也将成为一种时尚,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旅游产品的开发势在必行,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当为首选,而这些旅游产品中民族图案和工艺水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价值及文化的体现。

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提高对民族文化品牌产品的认识,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研究者也应加强对特色民族文化和艺术品的研究和开发,使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老艺人手工技艺者,给予支持扶持,确立传承人,保留传统技艺,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民族之灵魂。

参考文献:

[1]段梅 东方霓裳 解读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2004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3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剪纸/文化/传承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理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变,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征、文化品格各异、审美情趣独特的的经济文化特征。

一、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征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由于生活地域不同,习俗不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而服装、服饰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被承传,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徽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

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剪纸的联系

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各民族的服饰均采用抽象和变形的纹样,所采用的纹样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我们追其根源不难发现这些服装装饰图案主要源自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演变,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纹样。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内部联系,他们之间转换的媒介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民间剪纸艺术。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地位相对独立,受生活习俗,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粗犷豁达的民族性格。而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来展现其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希望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现人们对和谐、康乐生活的美好企盼,如传统的云卷纹样剪纸、团花纹样剪纸和别具创新的“南绰萝花”纹样剪纸都以简单、粗犷、明快的风格著称。

云纹形态形式多样,应用极为广泛,灵活多变的曲线给人以古朴流畅之感,是一种非常多见的象征吉祥的剪纸纹样。

团花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间剪纸中利用率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团花纹样的内涵是吉祥,它不仅表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还表达了北方少数民族力求改变生存环境,努力征服困难的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

“南绰萝花”图案脱俗而高雅,有清幽闲淡之姿,堪称一绝。虽然很难考证南绰萝花究竟是哪一种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意义超越了自身的观赏价值,有着极为丰富的深层内涵。

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是艺术的,更是民俗的,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代表性门类的剪纸,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是民族审美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民间剪纸艺术是北方少数民族最直接的艺术表达形式,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领域得到了长期的运用和发展,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珍贵的组成部分。

三、民间剪纸艺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运用

服装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几千年来,在各民族互相影响渗透及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

北方少数民族通常采用点线结合剪刻出云纹、羊纹、枪纹、花草、鸟兽、鱼虫、山川、树木等,其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给人以均匀、协调的美感。这些剪纸纹样被广泛用于神偶的制作或贴缝在衣服的袖口、长袍的下摆开口处及鞋帽、枕头等物品上。

(一)云卷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北方少数民族常将其装饰在服装的胸前、背部、衣领等处,也被大量的刻印在桦树皮制品上。另外还有一些极富个性的云形纹样,例如云卷状和云头状的纹样,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最爱,这些形态各异的云纹经常成为图案的主题,是北方少数民族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

(二)团花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团花纹样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圣的一面,同时还具有其深邃的现实意义。那些花草丝缕、桃符纹样,其深层的装饰动机是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达的是一种对安定、和谐及康乐生活的企盼。

(三)南绰萝花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应用

代表着北方少数民族坚贞和高尚的情操,象征着姑娘美丽纯洁,也象征着爱情和幸福。正是这样一种纹样,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的人格理想,是北方少数民族形象化、物态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因此,也是自觉约束的伦理意识和追求的基本目标。

以上各纹样都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些剪纸纹样,具有代表性,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象征符号。透过这些淳朴的纹样,我们看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这些纹样对民族的文化传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纹样的开发与利用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纹样,在民族文化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但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 开发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85-02

一、基本情况及背景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滇中北部,是由滇入川的"北大门",素有"三水一江之地,彝歌苗舞之乡"的美誉。全县辖13个乡镇(街道)、160个村(居)委会、41.16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回、黎粟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17万人,占总人口的32%。少数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民族发展的“活化石”。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是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的色彩、精巧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大众的喜爱,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既能满足日益增大的旅游市场的需要,又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连带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可以促进银饰工艺发展、银饰款式的开发与创新以和其它材质饰品的开发与创收。

二、我县少数民族服饰开发利用的前景

1.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一种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商品,市场前景很好,不管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和文化产品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群众生活必需品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吹糠见米的效果,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建立一些少数民族服饰设计加工厂,促使民族服饰产业形成有一定规模、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县的政府部门,意识到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不仅要在表面上下功夫,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更能推广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服饰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积极把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利用纳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中,在政府积极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不流失的措施下,民族服装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2.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遗产,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交融的资源,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例如我县的彝族服饰,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也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因而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在古老服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集民族服饰特点和现代元素于一体的民族休闲类服装,必然会吸引无数消费者的眼球,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3.它的开发利用也是一种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可避免,要让民族服饰不被市场经济冲垮,唯有将民族服饰产业化。将民族服饰与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既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又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对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传统少数民族服饰大多为手工制作,且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配饰都是银制材料,因此,缝制出一套服装来成本也就相当高,因此做工精良的少数民族服饰已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稀品,这几年价格上涨得很快,这成为了少数民族服饰销售的瓶颈。

2.目前少数民族服饰市场给人的感觉是“吃力却无收益”,由于没有太多的创新设计,所以在图案、材质、工艺等方面都沿袭古老服饰的制作,这一市场虽然对于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可以说很有利,但从经济收益来说却无利可图,所以经营少数民族服饰的商家大多正转向经营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的项目。

3.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少数民族服饰已经逐渐消失,传统民族服装的缝制后继无人,如何来保护民族服饰,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首先,现在农村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而小孩要上学,没有时间学习刺绣,使得这项手工艺术面临窘境,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72%的人回答说少数民族家庭中很少有人会或都不会刺绣,而没有人回答都会。根据访谈,会刺绣的妇女也主要集中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以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失传或即将失传的少数民族服饰尽最大努力给以恢复、保护、收藏、再制作,努力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其次,目前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原本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注入了活力并带来了现代化新潮时装的信息,一些传统民族服饰已经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一是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不少少数民族人民觉得自己的民族服饰跟不上时展的潮流,且穿戴不方便,所以只有部分老人还保留穿戴民族服饰的习惯;二是由于大多少数民族服装用料多,装饰繁琐,工艺复杂,制作困难,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已不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认为买“汉装”便宜又实惠,即使会做又何必费时费工又费钱的去做。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引导下,当前禄劝县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生产有了大的思路,从品种、质量、款式、市场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如今民族风格越来越受到现代人推崇,但是要想让民族服饰艺术真正的具有生命力,真正的走向市场、走向世界,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开发性和创造性的研究,即在继承和发扬原有艺术精髓,把握和保留原有民族特色和神韵基础上进行一些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再创造,将民族艺术的精华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和形式表现出来,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中去,体现民族服装款式与时尚的结合。但目前单纯凭借着民族服饰做工的考究和选材的精细还不足以打开整个市场的局面,如何能够将这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推广出去,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少数民族服饰的设计研究。目前的少数民族服饰,几乎都属于民间的传统工艺,样式多种化,品种多样化,值得深入研究。应当从款式、规格到图案装饰、花边的镶嵌、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等等,都加以认真探讨研究,努力发掘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在服装式样、制作工艺等方面努力创建品牌,同时开发挎包、围腰、马甲等小件饰品的旅游纪念物。

2.加强对民族服装开发生产的扶持力度。依托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因地制宜的进行出租或销售民族服饰,用古老的民族文化去打动消费者,许多游客为领略到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会对少数民族服饰情有独钟,他们就会将自己喜欢的民族服饰买回家,可是我县少数民族服饰专卖店屈指可数,因此要把少数民族服饰资源转变为服饰文化资本,党委政府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扶持和助推。一方面鼓励现在从事少数民族服饰制作的民间工艺生产者的发展,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另一方面要将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生产列入扶持内容,在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调查、收集、收藏、设计、技术培训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例如2014年12月,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妇女掌握刺绣技能,禄劝县撒营盘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举办了少数民族刺绣技能培训班,聘请民间刺绣大师为大家讲解少数民族手工刺绣原理、选材、设计、绘图、制作等知识,加大了对手工艺人的扶持力度,激发他们的从事民族服饰工艺事业的热情,充分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服饰开发利用的重视。

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展示民族服饰。以禄劝县为例,在我县可以充分利用彝族的“火把节”和苗族的“花山节”等传统节日来展示宣传民族服饰,既开发了民族服饰旅游资源,又促进了县域经贸活动的开展,还可扩大销售范围和知名度。

4.强化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服饰的重视。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说“物质文化只有通过人,同人一道,随着人,在人身上,特别是在人的心上,才能传播”。所以要实现对禄劝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利用,首先要改变人的观念,唤醒我县境内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服饰的重视与热爱,才能使得民族服饰有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5.获得利润是促进少数民族服饰开发的目的。在少数民族服饰产业开发中,要使少数民族服饰经营者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和实惠,这才是他们心中最大的追求,所以我们要通过政府行为激发他们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意识,使少数民族服饰既能获得利益又对民族服饰文化起到保护的作用,把保护传统工艺和商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6.民族服饰要得到传承与发展,必须加强创新。在与汉民族服饰的交流中,积极吸收新的内容,在保持其民族特性的同时,注意吸收现代化的元素。可以说少数民族服饰只有加强创新,与时尚接轨,使其符合新的审美要求,才能得以传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7.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教育中,可将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引入课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更好的继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有利于将来培养更多的民族服饰手工艺继承者。

总而言之,目前少数民族穿着本民族服装的频率、人数都在减少,由于缺乏群众基础,民族服饰的开发、传承与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积极努力,重视少数民族服饰和文化的发展,把各族人民对自己本民族服饰的开发利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相信我县的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开发事业一定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昆声、周文林《云南民族服饰》2002云南艺术出版社

[2]民族工作编辑部《民族工作手册》1985云南人民出版社

[3]罗钰:绚丽的花朵 特殊的技艺――昆明翰荣轩艺术博物馆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一瞥[J];美术观察;1999年05期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5

现代平面设计技术,是以眼睛“视觉”作为表现和沟通的方法,结合可视化的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技术来组合和组织图片、文字等元素,同时结合设计人员的其他创意,以及时尚的流行的影视和娱乐元素,来表达某种思想或特定信息的视觉角度的表现方式,是艺术性和专业性的组合。平面设计专家一般采用视觉艺术、字体排印版面等方面的专业性技能和方法,通过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艺术创意、数字技术和美术知识的结合加以实现,以此完成创作目的,从而实现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平面设计的意义有两层,一是指平面设计制作时的相关过程,二是指在设计师的创意下最后完成的平面设计作品。现代平面设计技术经常使用到的工具软件有Photoshop软件、Illustrator矢量软件平面、CorelDraw矢量软件等制图类软件。平面设计技术有两种重要功能,一是外在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二是向平面设计技术产品的消费者提供一种信息和理念。平面设计技术需要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在平面设计中传达一种视觉方面的享受,让消费者首先取得视觉的满足,进而消费者会在这种视觉满足的基础上,去了解平面设计产品所传达的积极的信息,所以,现代平面设计技术的基本要素可以归结为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意是平面设计技术的首要要素,这是由平面设计的艺术性决定的,好的创意是平面设计发挥其他方面作用的前提,相反,如果缺乏好的创意和想法,就难以出现好的作品。其次,构图是平面设计首要解决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构图不仅要考虑到文字、图形和色彩间的空间关系,还要注意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空间关系可以解决平面设计的比例问题和宏观搭配问题,注重逻辑关系就避免出现常识性和常规性的错误。第三,色彩是平面设计技术的第三个重要因素。不仅要注意色彩间的调和对比,还要注意色彩之间的平衡与节奏。好的色彩搭配是平面设计产品成败的重要前提,不仅是一个宏观的问题,也是具体设计中的微观细节,需要得到设计师的高度注意。

二、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介绍

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源远流长,各民族在其不同模式的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历史文化,为中国文化发展奉献了各自的重大力量,需要强调的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各具自己民族独特的特色,这些文化是今天中国艺术形式的重要构成元素,同时也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设计人员们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可观的经济价值,尤其需要得到现代平面设计技术人员的重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的没有多少固定形象,这些图案在形态上有着不同的变化,不论是图案的样式,还是图案的颜色,都有很多的变化。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犬腿、驴嘴、虾眼、狮鼻、牛头、鹿角、鹰爪、猫耳等,更多的是几种不同图案的组合体。这些不同图案的组合,更增添了图案的形象性和艺术性,同时也增加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复杂性,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此外,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形态独立,不被任何个体和组织占有,它们多变的形象决定了图案的神态是千变万化,千奇百怪,兼具了少数民族图案中图腾崇拜的性质。而且,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意境也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表现手法使图案非常生动和多彩,更使图案具备少数民族的气质,讲究均衡式的对称形式,相辅相成。

三、现代平面设计技术在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中的运用

少数民族服饰中现代平面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简单的计算机设计软件和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对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进行了一些较小的修改,虽然服饰图案不断地出现在一些平面设计的作品图案当中,但大多仅限于简单性的拼接和裁剪,这不仅是因为平面技术设计师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肤浅的认知和感知,也是因为当今平面技术的不够成熟和精进,所以说现代平面技术在传统中国少数民族民族服饰中的应用的程度还不够深,应用范围还不够全面,故而迫切期待现代平面技术和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结合和深度探索,以促进现代平面设计技术在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中的深度组合和运用。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当代,设计师总想让本土民族独特艺术气息大放光彩,以独到的视觉和思维表现方式来引领我们这个时代平面设计趋势,创造独到的平面设计艺术。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实力和话语权逐年拓展和提高,只要我们不断发展,解放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思路,同时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发展,把现代平面设计技术与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相结合,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能把现代的平面设计艺术融入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之中,把平面设计技术和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融入到世界平面设计技术的发展潮流中。基于上述论述所表达的少数名族服饰的特性,也是因为现代平面技术使计算机软件、数字化和艺术创造的结合的特点,以及因为现代平面设计技术本身需要大量的抽象和模糊的创意,故而现代平面设计技术是可以做到和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结合并运用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中去。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不管是在构思方面、外型方面,还是颜色搭配方面都是现代平面设计技术中可以应用的绝好的艺术材料,在平面设计技术的大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保存的大背景下,今天中国平面设计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平面设计技术优化组合运用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之中,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将迎来少数民族服饰创新保存发展的新时代。从造型上说,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大多是中国的传统图案,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平面设计工具,把这些图案进行加工、变形、创意,就会形成兼具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和现代特色的图案。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民族文化价值,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不仅特点鲜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平面技术和少数民族服饰的结合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对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6

1.毛南族服饰装饰艺术特征及表现形式

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及滚边裤子,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帽。毛南族男子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毛南族男子服饰上都镶嵌有代表力量、征服、雄壮等象征意义的图腾图案,猛禽、飞鸟、走兽等,图案会加以简化或形变,图案会绘制于服饰显眼之处,或大或小,而色调则采用与蓝色和青色互补的颜色,总体看来非常服饰色彩及图案能达到相较融洽、和谐,之所以有此搭配也是毛南族人民在长期的朴素生活中总结出的艺术经验;而出席祭祀的民俗节日时,道公特制的服饰则装饰鬼神、龙虎的图案以凸显神秘、尊贵之意,服饰背景颜色为黑色,而图案颜色一般会使用显眼的黄色和红色,两种颜色对比鲜明,无时无刻不彰显威严;而到欢快的民俗节日时,毛南族人民则穿上蓝色、青色的服装,以红色或其他欢快的颜色作为点缀,表现出一派祥和、愉悦的气氛,图案也以植物、动物、祥云图案为主。服饰的装饰主要以首饰为主,毛南族妇女都喜欢佩戴首饰,特别是银制品,银器具有光泽,不仅是高贵、富丽的象征,还被毛南族视作辟邪的吉祥物,具有消灾祈福的功能,如银发簪、银梳、银牌、银腰带、银手镯等,这些装饰为主的首饰佩戴主要是在参加婚礼或其他喜庆场合,平时一般不佩戴。

2.毛南族服饰装饰艺术与其他民族服饰艺术之关联

毛南族与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紧密,特别是近现代的民族大融合。因此,毛南族服饰装饰艺术与其他民族服饰艺术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1)实用性。西南产棉少,从古至今都属于贫困境地,无法拥有四季衣。所以多制棉布单衣,粗厚的单衣经磨耐用,且利用率高。毛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喜欢使用质地粗厚的自纺棉布,究其因,主要是实用。而服饰色彩上采用的青蓝其实也体现了实用的功能,青蓝色能耐脏,而制作染料的原料兰草遍布山野,易于采集,这种传统的染色方法也成为一种传统流。(2)装饰性。少数民族较注重体面场合中的衣着打扮。在各类民俗活动中,都需要专门的针对性服饰,如上文所提毛南族的祭祀活动中所穿的道公服饰,分龙节所穿的欢快服饰。各类服饰都有特定的装饰图案、纹样,且各类装饰图案及纹样都有相通之处,都有浓郁的装饰性。(3)理想寄托。少数民族服饰不但反映出各族人民对物质文明的创造,而且体现了更深层次上的精神活动,服饰文化中蕴含有对社会理想、道德理想和对人生的愿望、追求与向往。如服饰特别讲究装饰,装饰图案大多喜用艳丽的、吉祥的、美好的、充满生机和诗情画意的题材,其中寄寓的情感内涵多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她们把对生活的坚定乐观信念和美好的愿望、理想倾注入服饰装饰图案纹样中,使服饰物化了人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具有崇高美。

3.毛南族服饰装饰艺术应用

在毛南族聚居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功被设立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毛南族服饰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中。包括环境设计行业,其服饰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展厅设计中,现在各种人文景观中都屡见毛南族服饰装饰艺术的元素;在广告设计行业中,各类图案纹样被应用于各种LOGO、海报封面等等;而毛南族元素依然成为该县城的宣传名片。毛南族服饰装饰艺术已然应用于各类行业中,但应如何应用得更加贴合实际、广泛,还是设计从业者应该思考的课题。

4.结语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艺术 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情色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2]林惠芬.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艺术 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情色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2]林惠芬.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