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3-07-09 08:25:02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服务外包 商业银行 金融体制

一、引言

当前全球金融业服务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 金融服务外包的规模也快速增长。尤其是自2007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金融机构面临着削减成本谋求发展的巨大压力,商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辅后台业务如数据处理、资金清算、应用开发、银行卡业务、呼叫服务等成为服务外包热点。而随着西方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模式逐渐被引入国内,大型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开始介入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另外全国各地不断兴起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以及拥有先进经营水平的外资银行进驻都使得中国商业银行业的的竞争日益激烈。此时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以减少经营成本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内商业银行增强盈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由此开始在中国推广开来并加快发展。本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发展的大致现状,并在下文中从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

二、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现状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外包业务涉及范围仍较小,主要集中在IT项目、后勤服务以及信用卡销售业务(见表1)。其中IT相关业务近几年来是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的主要业务,主要涉及到IT业务系统设计与维护等,然而出于自身安全的风险考虑,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仍采取自营方式;相比与IT服务外包,包括押运、安保、员工餐饮的后勤服务外包则属于商业银行的传统外包业务;信用卡销售业务外包1977年便首次被中国人民银行采用,发展到目前,已经被作为商业银行信用卡销售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目前国内部分商业银行支行已经开始尝试将柜台操作业务进行外包,即通过与劳务公司签订外包合同并由其提供具有业务水平的工作人员在银行网点进行柜台操作。这种柜台业务外包使得商业银行不必为劳务公司的派遣工人支付大量的工资以及缴纳保险发放福利,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

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外包在实际经营中表现并不突出,包括后勤服务、IT系统研发维护等外包业务在商业银行地区性支行的实际经营过程中几乎处于被忽略地位。由于服务外包的权力掌握在总行手中,导致了地区性支行的管理者对服务外包业务没有积极创造和主动发展的热情,而且其对服务外包的认识也稍显缺乏,各地区支行的管理者目前和未来较长时间段内所注重的银行发展问题仍聚集在存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上。这就突出了中国商业银行存贷利息差比例高的的体制问题,中国的商业银行长期靠吃利息差来经营盈利,导致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下。而且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往往承担了许多国外由财政负担的社会功能,银行长期以来的多数业务流程几乎全部自己负责,使得非核心业务也大量占据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国家政策限制、商业银行内部体制问题、以及商业银行的风险顾虑都影响了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发展潜力巨大,并开始逐步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发展又受制于体制内外的诸多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这种现状展开分析。

三、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 国内服务外包商成长迅速,价格较低

近些年来国际和国内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认同度不断提升,谁来分享中国金融IT领域的服务外包已经成为国内外IT企业争夺的焦点。随着国内服务商技术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的快速提高,加之具有成本较低,便于沟通,熟悉国内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等优势,频频在竞标中击败IBM、HP等国际公司取得各大商业银行外包合约。三泰电子作为近几年国内服务商的典型已经在取得包括中国五大商业银行总行以及招商银行总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行、华夏银行总行等国内全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外包合约。

(二)良好的投资和政策环境

中国目前的服务外包产业以年均25%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一系列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相继出台,北京、大连等20个城市被列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08年来,国家对包括金融服务外包在内的服务外包产业关注和支持进一步提升,并在融资、税收、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与一系列政策支持。200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金融机构抓住国家产业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其产业的金融支持,为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逐渐从事务性外包向战略性外包转变提供够力支撑。国家政策上扶持力度的逐步增加对于体制依赖性较强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是促进其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利好因素。

(三) 市场优势

尽管中国目前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并不大,但却潜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我国商业银行正呈现出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标准流程业务和非标准流程业务加快分离的趋势,网络运营后台的建设和以各类后台为载体的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了各商业银行领导者的关注,从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上来看,银行网点的柜台业务外包正成为一个潜力增长点。中国政府已经把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作为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组成,而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业的绝对主体,其市场地位被进一步提升。同时中国又具有市场、成本等方面超过印度的优势,如果抓住这个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通过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对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真正使中国商业银行依靠竞争力而非吃政策福利来走向国际市场,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四、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风险管理体系不成熟,体制弊端严重

首先,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其资产风险管理的主要重心在于存贷资金的管控上,而对于更为广泛的、增大的服务外包业务范围量,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却无法有效控制其风险。因此国内的商业银行在风险无法有效控制的条件下不敢更多的扩大服务外包业务量,成为了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业发展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建立了符合自身特色的风险控制理论框架。然而,由于风险控制评估工作却要求非常高的前瞻性和实际操作性,商业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遇到风险分析科学完整程度较低、外部风险评估受利益影响、评估内容不真实等因素影响。

此外中国目前的大型商业银行都是属于国有控股的上市企业,其经营决策权往往受制于国家意志力,国资委对于商业银行的控制行为使得商业银行本身的创造能力弱,最高决策层在无法得到政府的批准下不能开展更多或更深层次的服务外包。而在商业银行内部,总行对于各级支行的管控也很严格,受到体制束缚的商业银行无法像国际银行业那样在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上大施拳脚。

(二)相关法律不够健全,监管制度不成熟

2002年10月,高阳公司与深圳发展银行签订灾备外包服务协议,该合同持续10年,总额约3亿,成为国内银行业第一个IT系统外包大单。随后,2003年1月,国家开发银行开创银行业合作先例,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网络外包框架协议。此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开始发展,然而发展期间,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指导约束,直至2009年9月,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才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2009年3月,中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中,对外包风险进行了规范。而近几年中央的最新统一规范文件尚未出台,地区性政府虽带支持包括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的外包产业发展却限于商业银行体制问题无法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等配套政策出台时间较短,导致商业银行决策时过于保守,在被大多数同业证实了IT外包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风险可控的状况下,商业银行才谨慎的尝试外包。此外,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加大了商业银行服务外包过程中的道德风险,中国商业银行的IT服务外包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将数据中心外包就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其外包面临的道德风险极大。而且,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一旦与外包服务商产生纠纷时,就无法取得法律及相关处理程序和制度的援助,这也制约了银行外包服务的发展。

(三)外部经济环境影响,银行举动谨慎

2007年的金融海啸导致的经济危机使得一些老牌的金融企业破产倒闭,过度的金融创新是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而至2012年为止,国际经济仍未全面走出经济低谷更是使得本来就不善于金融创新、缺乏外包积极性的国内商业银行不敢做出更多的服务外包调整。此外,2012年前两季度中国的GDP增速低于8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得不加大对贷款资产的控制,防止不良资产的增多。这使得商业银行一方面想要寻求包括服务外包在内的更多经营手段,另一方面却对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服务外包业谨慎小心,除已经具有外包经验的业务外,很少轻易涉足更深层次的服务外包。

五、结语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诸多因素阻碍着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服务外包想要快速发展必须先从金融体制上解决问题的根结。为此必须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且加强其实际操作性,使得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另外在加强服务外包业务的内部监管力度同时,推动政府加快在商业银行服务外包上给予法律法规的保障;并提升自身的市场观察能力和敏锐度,适当加强金融创新力度。然后利用所处的环境优势,提升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动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宫冠英,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分析: 基于人力资源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1,4(14):91-94.

[2] 陈福明,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风险和策略分析[J]浙江金融,2010,6(28):52-54.

[3] 姜荣春,群球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及中国策略[J]上海金融,2010,3(9):40-43.

[4] 产业经济学院,2010-2015中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R],摘要.

[5] 朱高洁,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对策——以商业银行为例[J]求实,2011,S2(43),101.

[6] 王钰,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研究[D]2005/9-2006/4,29.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经济;不良资产;成因;商业银行;治理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7.10.061

金融行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中处于重要位置,但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较高的现状给现代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商业银行如若出现大量无法收回的银行资产,将会大大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与此同时,如果不良资产影响范围较广,极有可能造成公众的恐慌,导致公众对银行支付失去信任,久而久之,会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恶劣的影响,甚至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会降低其资产收益水平、增加其呆账准备金的提取,进而降低其竞争力。分析对比国外的文献资料,发现其他国家也曾经出现过因为银行不良资产影响银行发展,进而产生银行危机的现象,可见,不良资产的问题普遍存在于许多国家,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严重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改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已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提出优化建议,首先需要了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及其性质特点。

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述

银行不良资产具体是指银行产生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信贷业务中,如果合同到期不能够完整地将本金和利息全额回收,会给银行带来损失,称为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银行不良资产的主体是银行,银行不良资产的债权人是银行,这笔款项是银行的资产,最终追回的收益归银行所有。第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以从侧面反映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商业银行可以对不良贷款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判断银行贷款质量状况,并且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改善这一指标。第三,银行的不良资产的划分还没有定性的标准,银行在进行贷款分类时,通常要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来划分,对于风险的判断又是基于对当时的宏观经济的判断以及对获得的贷款企业的信息真实可靠性等因素预测,这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所以银行不良资产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第四,不良资产不具有绝对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中,不良贷款的状态是可以改善的,当借款人的经营状况改善或增加担保等因素提高安全等级,不再是不良贷款。

银行不良资产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对银行产业发展来说,直接产生的损失则是不良贷款中的信用贷款部分,通过其他方式将信用贷款部分变换成资金,也还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不良贷款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影响银行现有的商务项目的发展,严重的状况下甚至会导致银行出现支付困难,从而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致使银行自身业务运转出现危机。此外,商I银行不良资产会影响银行的财务状况。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会造成银行资金的支出,银行账面的财务状况会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不良资产率越高,影响越严重,带给银行的损失越大,财务状况每况愈下,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降低商业银行在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外部原因来看,第一,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造成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产生。首先,企业在进行注册时就存在着预算约束软化的问题,在资金的处理方面就存在着不足,如果国有企业以重点项目的名义对银行贷款进行拖延,则会形成不良贷款。同时,在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国有企业的发展可能受到各个方面的干预,也会造成预算约束软化,从而形成不良资产;其次,法律制度不健全也会形成严重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我国相应的法律制度不健全,银行业务在许多业务方面没有规范的制度可以参考,许多企业利用这些灰色地带进行银行贷款,从而形成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国家推出的许多政策与法律相矛盾,这也为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伏笔。

从内部原因来看,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还需要进行改善和加强。商业银行应该认清现如今的经济形势,树立起风险防范和提高效益意识,把银行当作自负盈亏的实体,要学会依法维护银行自身的权益,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充分的认识,对一些投资风险高的国有企业谨慎地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这样可以加强银行资金的管理,有效地避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同时,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导致其资金与规模脱节,不利于等闲防范。且银行缺乏一套系统的风险预警系统,往往容易造成短期贷款长期化,这一系列因素均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

除此之外,在金融监管方面和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也造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在逐步地走向成熟,各个部门也开始注重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但是较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水平来说,我国的监管体制还是不太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出于合理的规范之内,但是缺乏相应的风险监管意识。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缺乏敏锐的市场敏感度,其解决措施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并不能达到及时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如果没有风险监管意识,那么当遇到金融风险时,就不能及时地应对,对风险的处理机制不够完善和成熟。现如今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手段主要是采用现场检查的方法,监管人员对商业银行的检查和处理不够全面和规范,监管质量也得不到保障,监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通常有着非正常往来,会严重影响监管的公平公正性。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也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信息采集的内容、方式和范围都有待于完善。我国的信用机制不够完善,自然缺乏群众的信任,企业的信用也越来越得不到保障,加速了不良资产的形成,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治理对策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合理的市场机制才能够很好地规避金融风险,所以深化体制改革是从国家方面起到对银行经济的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朝着健康稳健的方向发展,健全各种配套制度,逐步改善现有的经济环境,这样才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

第二,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法律制度相矛盾,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要减少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改变以往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管理方式,间接地对银行进行调控。政府要减少对企业的政策性贷款,规范贷款制度,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制度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企业贷款,保持政府、国有企业和银行平等的经济合作关系。除此之外,政府要注意保持银行所处的环境,努力为银行的发展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环境,可以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对环境进行约束,对于不讲诚信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违规企业和银行进行严肃处理。

第三,国有企业要通过改善自身的经营状态来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一方面,国有企业可以进行资产重组,通过兼并和收购等形式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集约化生产的企业集团公司。企业集团公司是当下流行的一种企业模式,通过将企业组合在一起的形式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将生产力聚集到一起,实现单个企业难以实现的组合效应,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要适应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的发展要顺应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故国有企业要积极努力地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紧跟时代的发展,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技术设备上,要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扩大企业的发展。由于现在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贷款,所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所以进行国有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够减少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减少不良资产行为的发生。

第四,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首先,应对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进行改善,引进优秀的监管人员,提高金融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这对金融监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次,金融监管要从行政管理主要转向法治为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金融监管,加强风险监管,注重风险意识的培养。要实行以现场监管为主导其他监管为辅助的监管方式,认真考核银行的各项指标,提高监管的科技含量。此外,也要约束银行进行自我的监管,根据银行的业内规则和管理进行银行自身的管理,通过银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和银行内部监督并行的方式作为督导。

第五,整治信用环境,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环境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工程的建设则应提上日程,早日启动。要重视起市场经济的诚信教育,提高经济主体诚实守信的自律性。对于企业的信用制度要有严格的规范制度,一旦企业涉及违反诚信信用的行为,要对企业实施相应的惩罚制度。加快信用信息采集数据共享的建设,同时还应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社会整体的信用环境需要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视起信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自觉地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真正地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4 结 论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我们从“不良资产”的概念、成因、现有的处理措施出发,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介绍分析,最后给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治理对策,当然这些对策中必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是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治理,规范银行的贷款条件,促进商I银行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13.

[2]何爽.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索[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金;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

1.引言

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未来全球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5%,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将受到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目前银监会要求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中小银行要达到10%;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10%,中小银行要达8%。对此,我国大多商业银行采取了相应措施,致力于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2010年,中行、建行、工行在内的11家上市银行再融资额超过4000亿元,2011年伊始,多家银行抛出了再融资方案,如民生银行拟通过增发融资214.79亿元,农行、兴业银行准备通过发行次级债,融资500亿和150亿元。银行业新一轮再融资大潮将再次涌起。

2.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状况与其资产规模快速增长、业务高速发展的状况呈现出背离,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

(1)资本金总量少、规模小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大,资本金是为抵制金融风险而设置的,而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却没有随着金融风险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这与快速增长的资产规模和所承担的风险极不相称,与世界大银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削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2)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金来源渠道狭窄,盈利水平低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极为单一,结构也十分不合理,其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实收资本,资本构成中,核心资本占主导地位,附属资本比例很低,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总体上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都不理想,资本的内源融资能力较差,使其资本充足率提高很难,当银行出现经营亏损时,银行资本相应减少,又没有补充渠道,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手段和杠杆非常有限。

(3)资产质量较差,对商业银行资本侵蚀程度严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大量的呆账核销更是侵蚀银行资本的基础,使提高资本充足率变得更加困难。

3.提高商业银行资本金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提高的途径主要有内源资本策略和外源资本策略:

(1)内源资本策略

作为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提高资本金的根本途径应是内部挖潜、提高财务效益,从利润中留存积累,通过法定程序转作资本金,积极培育商业银行自身的造血功能。造血功能增强了,商业银行就会有更多利润充实资本金,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1)提高资产质量

加强风险管理,压缩风险资产规模,减少资产对资本的消耗。同时,努力提高资产利润率,增强资本、资产的获利能力,以使更多的利润转化为资本。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并以此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不足10%,这项业务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这就为商业银行盈利带来了机会。我国加入WTO后,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竞争早已拉开序幕,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致力于中间业务的研究和发展,中间业务的品种在不断创新,范围在不断扩大,收入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提高,利润结构将得以改善,从商业银行的内部增加资本就有基础。

(2)外源资本策略

1)股份制改造后上市

上市公司是股份公司的最完善组织形式,通过股份制改造后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国外银行的挑战、提高资本金的有效对策。股份制改造,能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组成的现代金融企业,能使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地充实资本金,建立起规范的资本金注入制度,能使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上市后的实践证明,股份制改造后上市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的有效选择。

2)发行长期次级债券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现实市场情况分析,目前通过发长期次级金融债券补充国有商业银行附属资本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可行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还能促使其增强资本金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3)引入战略投资者

引进战略投资者,是指通过引进外资资本来增加核心资本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有效、稳妥地通过资本市场引入资金,同时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我国银行海外上市融资的成功率。目前,一些中小银行,特别是那些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较多地利用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一形式来扩充资本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在其股份制改造中也成功引入了战略投资者的概念,使这一形式在我国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补充资本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

4)引进民间资本

目前,我国虽然允许并欢迎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我国金融业,但出于对国家金融安全的考虑,在吸纳非国有股股东方面,不可能让外资在股份制改造后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占有过大的比重,这就为民间资本进入国有商业银行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要单独设立民营银行还受到很多法律和政策的限制,但是,民间资本参股商业银行是受到鼓励的,而且民间资本参股商业银行的热情还非常高。当前民间资本的规模巨大,如果能够积极引导,那么引入民间资本将成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

4.小结

最低资本充足率是《新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的核心,其他两大支柱分别是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中国银行以过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以及其他方式补充资本金,资本充足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信贷扩张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商业银行仍然需要改善经营状况,增强自我积累能力,实现内源融资;同时,商业银行还有必要利用外部渠道补充资本,如增资扩股,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可转债券等。最后,商业银行还需要强化内部控制,剥离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资产风险。

参考文献

[1]詹细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6).

[2]曹乾.当前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2009(3).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4

一、银行稳健性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想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进行探讨,首先需要对稳健性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有一个整体把握。在1998年,约翰林杰瑞等人就对银行的稳定性下了一个较为准确同时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个定义,那就是“大多数银行有偿付能力,而且可能继续具有这种能力。有偿付能力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净值是正数。……保持具有偿付能力依靠的是银行盈利,管理好、资本充足能抵御消极事件。”也就是说,稳健性应该是银行保持流动性和持续盈利性的一种能力,它使得银行的运营不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过多干扰。在面对恶劣的环境冲击时,银行依旧能够满足市场或是存款人对资金的要求,它是属于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它更是维护金融秩序,使得银行适应经济发展,进行更好的金融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银行稳健性定义的研究可以发现,银行稳健性对于银行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如今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现代经济的主要核心就是金融业,而对于我国而言,金融业的核心部分就是银行,由此可见,银行的稳健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银行作为货币资金流动的主要载体,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命脉,虽然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整体体系是由保险、银行以及证券组成的,但是通过相关数据表示,银行业在我国的整个金融体系中,不可能被其他两个行业所取代的。这是因为,我国银行机构的总资产占据了全部金融机构体系的百分之八十九[1]。除此之外,能够对我国整个社会资金进行配置的最好方式就是金融体系,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全社会资金配置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除了关乎银行的自身发展和运营之外,更是对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稳定十分重要,一旦银行的稳健性发生突变,那么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上属于经济大国,假如银行的稳定性发生变化,甚至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以及汇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状况

我国银监会根据相关依据,将我国的商业银行具体分为了三个大类,分别是由5家大型国有银行(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组成的第一类,由12家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组成的第二类以及由地方性商业银行(如宁波银行等)组成的第三类。目前,国际上对于银行稳健性的研究一般是以CAML的评级系统为参考依据,并分别从盈利水平、资本状况与质量以及流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然而,通过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大小有逐年下滑的趋势。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同样可以从那四个评估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根据近年来各大银行的资本状况上面来看,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07年相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一方面这是因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银行的各类业务(如业务、理财业务等)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减少,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来自股票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股票是进行资本金补充的良好方法,而股票市场的不景气,使得商业银行资金补充受到了影响,导致资本状况不佳。除此之外,国家的货币政策也给银行稳健性的保持带来了不小的冲击[2]。当然,除了资本状况,资本质量、盈利状况以及流动性水平的变化,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同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比如说,资产质量中的不良贷款、盈利状况中的盈利能力等,这些因素的大幅度波动,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保持带来了不小的问题。而正因为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才使得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状况不容乐观。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带来的影响

从1995年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危机的阴云就始终消散不去,不论是次贷危机还是房地产泡沫,都给全球的经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市场想要独善其身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需求的减弱使得我国产生了一系列如企业效益下降等问题,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速明显有放缓的趋势。银行作为我国进行宏观调整的最主要载体,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考验[3]。从静态方面来看,由于我国及时推出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暂时是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的,然而,根据相关数据表示,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部分已经快要接触到警戒线,所以,调整相关的政策或是管理手段来稳定银行的运营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动态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指标受到了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盈利水平的下降和贷款量的猛烈增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有了明显的下降。国际市场上的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是影响其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国际上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状况有所缓和,但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根据相关数据推测,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可能会受到这两个市场所埋下隐患的强烈冲击。当然,除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之外,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问题也对稳健性的保持造成了影响,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良贷款、资金补充不及时等问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自我管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风险,而想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效稳定银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自我管理是不可忽视的。

四、结语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5

(一)巴塞尔协议与资本监管

为了强化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提升国际银行的公平竞争力,巴塞尔委员会在1988年公布了资本协议,该资本协议原则上仅适用于十国集团的国际性大银行,但后来却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演变为一种国际惯例,成为市场参与者评估银行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对协议作了补充,将市场风险纳入到资本监管的范畴。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2003年5月公布了征求意见第三稿,2003年最后定稿,2006年将在十国集团正式实施。新资本协议由三部分组成(又称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新资本协议在处理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方面更加全面,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新资本协议还保持了总资本水平不变,即资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8%。在新资本协议中还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10%以上。

我国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内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1995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1996年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对资本定义、风险资产、风险权重、表外业务、资本充足率(最低值)等进行了明确。同时在金融运行过程中,监管者还采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或降低风险,或增加资本金。

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一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来行使。2003年4月28日正式由新成立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行使其监管职能。银监会专门分设了监管一部、监管二部和监管三部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进行监管。2003年6月,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公布了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以引导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这也说明我国的监管职能在进一步加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究竟需要多少资本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银行已开始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向国际市场挺进,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遵照并执行新资本协议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入竞争行列的基本条件或资格,否则难以与外资银行相抗衡。

但是,我们应看到一个特殊的现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不高,但却能抵御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由于我国大量企业经济效益欠佳所造成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金融风险较为严重的时候,国有商业银行不仅没有破产倒闭之险,反而使其信誉有所增强,人们更愿意把钱存人国有商业银行。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制度有其特殊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无论是在业务运作还是在管理制度、经营绩效以及银行体制、产权设置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我国商业银行究竟需要多少资本?资本充足率应为多大比率?是8%这个底线,还是高于这个底线,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资产结构、风险种类、风险程度、风险资产的数量、管理控制能力、社会信用环境以及国家对银行的保护程度、国家对推进银行改革的决心和进程等诸多因素。具体来讲,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影。向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多少的因素有以下十个方面。

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比较大,需要更多的资本来支撑。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大主要表现在不良贷款比例太高。按照我国正式对外公布的数据看,按四级分类标准,2002年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1.4%,按五级分类标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6.1%。如此高的不良资产需要大量的自有资本才能消化。

2.未来我国银行业仍将呈快速发展之势,资产规模扩张较快,也需要更多的资本做基础。尽管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会抢去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发展之中,对银行业务需求仍然很大,银行资产规模仍可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388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4586亿元。这意味着资本充足率公式中的分母扩大,要保持或扩大原有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增加分子项——资本金。

3.伴随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风险暴露会逐渐表现出来。为了弥补风险损失,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储备。

4.我国银行业正在进行资产结构的大调整,从传统的单一信用贷款转变为贷款、证券投资以及各种金融创新业务。资产结构的转变、业务种类范围的扩大,可能引发新的风险。这也需要有相应的资本储备做后盾。

5.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引进和运用,可能会强化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能力,风险暴露程度可能降低,对资本金的需求会减少。

6.在我国经济发展呈强势发展的未来若干年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会显著增强,有可能在当年内核销部分呆坏账,不需要太多的资本金。如2002年末我国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账面盈利385亿元,比上年增加245亿元。盈利能力的逐步转强,有可能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

7.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技术和方法的探索,为银行处置风险资产提供了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快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的步伐。尤其是国家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下了每年降低3%-4%的不良贷款率指标,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确实在按照要求逐年降低。这种发展态势又会减轻银行的资本金压力。

8.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是近期重点。从已披露的有关信息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是分三部曲:股份制公司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市。为推动商业银行改革的顺利进行,减轻商业银行负担,不排除国家采取类似于1999年的做法,再次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降低对资本金的需求。同时,在股份制改革中,通过发行股票,又可筹集数量可观的资本金。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必要增加太多的资本金储备。

9.财政政策的变动也是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金数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税收的调整、利润的分配办法、有关会计处理方法的调整等直接影响资本金的提取和补充数量。

10.国家信誉对于商业银行资本金的隐含补充和保障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制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有8次降息,加上储蓄征税,但我国的储蓄存款仍然呈平稳上升之势,目前已逾10万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达三分之二以上。这些说明国家信誉吸引了居民存款,而这两者则共同充当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一部分资本金,这部分资本金随着国家信誉的增强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可低一些。但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以及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家的依赖将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充足的银行资本还是需要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商业银行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监管者的素质还不是很高。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应多一些,资本充足率应高于8%的水平才是合适的。况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指导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原则也明确指出,银行实际的资本水平最好要高于最低资本标准,而监管部门应有能力要求银行持有更多的资本。

目前我国要达到这个要求有一定困难。1989年以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9%以上,多数年份超过11%,1996年跌到4.34%。1998年我国发行了2700亿元的长期特别国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问题,1999年又成立了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曾一度有所提高,中国工商银行8.89%、中国农业银行7.06%、中国银行9.80%、中国建设银行9.85%。但后来由于资产的扩张和风险资产的增加,加之新增不良资产没能很好地控制,资本充足率再次出现降低,2000年为4.62%,2001年5.57%。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积极进行改革,不良资产每年降低2%-3%,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盈利,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是有可能的。

(三)筹集并保持我国商业银行充足资本的措施

1.内部积累

无论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都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特别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未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条增加银行资本的途径更为重要。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通过内部来增加资本,还可减少筹资成本。但以多大比例留存则取决于财政税收政策的许可程度以及利润在股东和银行内部的分配。

商业银行能否从内部增加资本首先要看银行的创利能力,即银行有没有利润。若银行没有利润,从内部增加资本就是一句空话。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还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资产质量不高,风险资产较大,不良贷款比例较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增加利润,一是要提高资产质量,二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并以此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平均不足10%,这项业务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这就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了机会。我国加入WTO已一年多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竞争早已拉开序幕,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致力于中间业务的研究和发展,中间业务的品种在不断创新,范围在不断扩大,收入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提高,利润结构将得以改善,从商业银行的内部增加资本就有基础。

2.外部筹集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增发新股也是筹集资本的一条途径。但能否成功发行,发行价格是多少,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以及管理者的政策。从我国银行业市场发展状态看,外资金融机构参股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外资银行参股,可大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我国目前最大的四家商业银行并非股份制银行,要想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还需进行股份制改造。应该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目标和程序已基本确定,应认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迎接这一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

另外一条从外部增加资本的途径就是增加附属资本。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中可看出,其资本主要是由核心资本构成(即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缺少附属资本。因此,只要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就可通过发行债务性资本来增加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主要是有国家信誉作保证。凭借国家信誉,商业银行的存款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这又使商业银行增加附属资本更为可能。我国债券市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广大投资者在股市中经历了太多的风险,银行存款利率又太低,企业债券在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市场并不发达。对投资者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有国家信誉做保证的带国字号的各种债券,如国库券、金融债券、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的债券等,民生银行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成为资本市场的抢手货应给我们有更多的启示,对于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和准备上市的银行都可积极准备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筹集资本的选择途径。

3.加强金融监管

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新成立的银监会将在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紧急风险的处置等方面进行监管。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银监会的成立将在监管理念、制度、方式和技术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1)银监会可会同商业银行一道,制定一整套与我国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资本水平的程序和评估方法。根据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看,采用内部评级法比较合适。中国工商银行已开始着手开展这项工作。

(2)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及时了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对风险较大的商业银行,要及时给予风险提示,并派专人跟踪风险发展态势,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限期改善风险状况或减少风险资产。

(3)评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监管部门所需的最低标准要求。若低于最低标准,则要求商业银行或增加资本金或调整资产结构、压缩资产规模、出售一部分风险资产等。

4.加强社会监督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供应链 融资业务 现状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现在的1000多家企业中70%为中小型企业,它为我国的总体生产总值做出了绝大部分的贡献,为我国的继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保持我国中小型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是必要的,同时也应该提供相应的便利服务以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筹资融资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从而增加了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不能为它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种绿色环境。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现状

其实,不管在政策上还是程序上,现在的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不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是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的。其中,包括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结构的不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政策的制约以及市场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领域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下面将详细介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在中小型企业发展缓慢。

就目前我国银行贷款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总额占总发放额不到15%。而且,从近几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额即使在政府出台的刺激政策下也只是小幅度的增长,并未达到真正的目的。所以,总的说来,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在中小型企业中发展不快,并且未得到普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下:

第一,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重视不够。现在商业银行在选择客户对象时更倾向于大型企业或者好企业,这样可以降低银行承担不良资产的风险,为银行的正常运作提供了一个保障。同时,对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业务时需要深入了解该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及资产情况,从而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评估,而这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并且,中小型企业受自身发展的限制所需的资金数额不多,进而不能够对商业银行产生很大的兴趣。所以,在选择客户时很多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融资没有投以足够的关注力度。

第二,对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缺乏战略部署,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就目前商业银行的营销方式而言,他们更多地采用争抢大客户、个别营销等手段,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型企业的了解和合作中,从而对整个市场的环境以及结构缺乏了解。同时在银行营销内部,通过定指标、派任务等方式促进业绩,从而也使得营销人员对大型企业的追捧和对中小型企业的忽视。如此一来,依靠营销人员与终端客户的关系维持融资业务的营销模式使得营销人员不愿意花费时间争取不多的中小型企业融资业务,进而影响他们对企业的真正深入的了解。

第三,基层客户经理对中小型企业融资业务缺乏兴趣。在商业银行中,基层客户经理是压力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承担着造成不良资产的风险、承担着融资失败的风险。但是,就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来看,它们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没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来说,基层客户经理不愿意接受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业务,进而影响了营销人员客户目标的选择。

第四,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不足。由于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不够重视,所以在金融产品方面没有很好的开发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产品,进而对中小型企业在选择融资对象时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针对中小型企业的金融产品的开发不足包括新产品品种不够、推销力度不强、营销手段不丰富等等方面。

(二)外资银行的大肆入侵。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已经对中国这块肥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近几年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外资银行大肆入侵,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及压力。其中在中国设立分行的就有许多世界大银行,如花旗银行。

由于这些入驻我国的外资银行多为世界性的大银行,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实力。在对中国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以后,纷纷针对我国企业开设了不同的融资业务。并利用自身优势,以更具诱惑力的条件吸引了大批中国企业的参与。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无法比拟的,进而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的发展。

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这样的国际银行也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显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本土银行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的名气以及自身实力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广泛的认可。从而使得我国大型企业以及跨国公司都纷纷向外资银行投出了橄榄枝。所以,在这种竞争面前我国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了现在的金融危机时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名声。虽然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但是并不能直接与外资银行进行抗衡。这就需要一个过程慢慢积累,不可一触而就。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趋势分析

如今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发展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应对世界其他银行的发展是现在我国银行解决自身问题、提高业务能力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时,在外资银行不断渗透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现状,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简单分析。

第一,加强灵活性,培养优质中小型企业客户。现在的大型企业以及跨国企业更愿意选择条件优越的外资企业,从而减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把重点逐渐转移到对中小型企业的业务开发中,以争取更多的业务来源。从我国现在的发展现状而言,这是可行的。因为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同时政府为了保证中小型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惠利政策。但是,中小型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在选择中小型企业客户时应该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深入了解,能对该企业形成正确的判断。通过对这些中小型企业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挑选出优质的中小型企业客户以构建中小型企业客户群。

第二,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利用现在政府出台的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政策,结合银行自身发展特点,开发一些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业务以增加中小型企业的客户流。这里的全方位融资服务不仅是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对中小型企业申请融资业务流程的简便处理。只有通过这些惠利政策,才能让更多的中小型企业选择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

第三,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创新奖更受重视。在同外资银行以及国内各大银行竞争过程中,客户信息资料是十分关键的数据,对业务的开发十分重要,其中有些数据涉及到企业的机密信息。因而加强银行的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对于银行业务的开展以及进行是举足轻重的。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运用的普及,未来更多的业务流程将直接在计算机客户端进行,这样既简便了业务办理流程,也减少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而这些都依赖于以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创新,所以以后银行在这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小结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还存在外忧内患的状况,所以及时调整自身战略方向、完善银行营销手段以及提高技术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对商业银行关于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还望后续工作者在这个领域继续努力,为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良策。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公司银行部)

参考文献:

[1]周小川.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财富论坛,2005(5).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理财业务 发展现状 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居民们无论是在理财意识和理财意愿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我国陆续进入全民理财的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理财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资产的质量还是在资产的数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市场亟待进一步的完善,创新发展动力也需要稳步增强。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既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又要面对重大挑战,但发展方向很明确,只要我们认清方向、看准趋势,抢抓有利时机发展理财业务,定能在中国理财市场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最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顶梁柱。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他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银行业能否经得起外来的冲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发展明显滞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又要面对巨大的挑战。但方向是明确的,只要我们认清方向,看准形势,抢抓有利时机发展理财业务,一定可以在我国理财市场激烈的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受2008年美国华尔街暴发的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内的理财市场面临的难题日益显现,包括: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现象,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理财市场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在这个危机中,我们不难看到,不仅是中资银行暴露出了在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外资银行的产品也表现出在结构设计上越来越复杂,而产品的投资价值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具体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理财产品多为初级的产品,设计缺乏差异化

(二)理财市场不规范,导致恶性竞争

(三)理财人员知识结构不健全,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

(四)理财市场的产品无法满足需求

(五)理财产品营销不规范,产品透明度低

三、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金融服务市场蕴涵的巨大商机和潜力,使得国内各家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对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拓和占领。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理财业务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为增强其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满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不断发展中间业务以扩展其经营范围。

首先,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业务提供了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私人财富不断积累。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200倍,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0%,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其次,理财业务连通了投资与融资。银行是融资型的中介机构,理财是直接投资行为,银行理财业务,将投资与融资连通在一起,改善了银行的业务结构,缓释了金融风险。金融业务增长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理财业务连通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与银行的创新冲动。国内居民财富迅速扩张对金融服务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银行自身为实现战略转型必然产生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然而理财业务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满足了双方的需求。[8]

第四,理财业务连通了银行内部整个流程的再造,推动银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体系,推进包括投资交易、营销推广、客户关系管理、市场细分等在内的银行全面能力建设。特别是理财业务考验着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也不可能会根本消除风险,而是识别、计量与控制风险。随着竞争的加剧与深化,银行业务的利润更多地来源于对风险的管理能力。最后,商业银行成长的环境十分特殊。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中,商业银行都被设定为特许经营货币资金的经济组织,是整个经济体系中资金运转所不可或缺的心脏。此外,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内的商业银行都有理财业务需求。

四、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地球村”这一概念被运用到经济领域,我国商业银行也不得不应对国外银行的挑战,以期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市场地位。产权制度造成的“所有者缺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国外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有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1)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在政府的行政性约束之下,并不能保证其独立产权主体的法律地位和独立的经济利益,是一种非经济性的委托关系。(2)在激励机制方面,主要实行的是官本位的激励机制,通过行政级别的升迁来实现激励,干部的任免、奖惩以政治觉悟、思想品德、任期政绩为主要内容,从而造成银行高级管理层注重短期政绩,实际工作中短期行为明显。如出现过分追求资产规模,盲目扩张机构,不考虑风险发放贷款,不计成本吸收存款,不管资产质量和银行的长期发展,不重视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等现象。监督机制方面,监督是通过政府监督进行,主要依靠党纪政纪,缺乏股东监督和资本市场监督。迄今为止,银行行长除在形式上仍由政府或主管部门任命外,几乎得不到任何有效的监督约束,使得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扭曲,发生了大量挥霍公款、铺张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机会主义行为。由于政府与行长的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常常出现行长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牺牲委托人利益的现象。学习西方先进的发展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无疑是我们应对以下挑战的最后办法。

   总结

   在目前,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内的商业银行都有理财业务需求,因此对此进行探讨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理财业务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现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客户或者客户群的金融服务需求,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规划、资金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化、个性化的一种服务方式。总之,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勇于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开拓进取,才能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丽娟.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

[2] 李 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中小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发展展望

一、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演变

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理念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在该阶段,计划经济下的银行基本上是财政的出纳,资本和资本管理的观念基本没有。在这一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集中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垄断了几乎所有金融业务。它既是一个国家管理机关,又承办对工商企业和居民的各种金融业务。同时,在银行的内部实行“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即基层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上缴总行,贷款则由总行统一核定计划指标,逐级下达,基层银行几乎没有任何自。第二阶段,1978年到1999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金融体制也开始松动,我国逐渐建立了竞争性的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逐渐由被动的贷款规模控制向建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概念演进,风险管理开始提上日程。1979~1992年,主要针对“大一统”体制统得过死的弊病,初步构建起新的金融体系。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首次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在此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专门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建立或恢复。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了综合性、股份制的交通银行,以后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一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商业银行,此时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体系。这一时期尽管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有所提高,银行同业之间、上下级之间、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可以进行借贷,但由于统一计划的存在,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仍然有限,仍然基本不具备资本管理的意识。1993年12月国务院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帷幕,以现代商业银行作为国有独资银行的改革方向,是新一轮银行改革的主要内容。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先后建立,他们既是国家政策合理配置资金和资源的强有力的工具,更为国有独资银行剥离政策性业务、专门从事商业性经营以有效配置资金和资源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国有银行改革加速和中小商业银行快速发展,资本约束强化,资本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上市、引进外资战略参股、次级债发行等作为重要的资本补充方式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意识不断增强,资本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这一阶段监管方面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3月银监会成立。2004年2月,银监会推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体现了对银行经营要素的综合评价,包括对资本充足状况、资产安全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和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的评级,以及在此基础上加权汇总后的总体评价。

二、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定位展望

(1)顾客定位―中小企业、工薪阶层消费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目前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相对突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瓶颈”问题也是中小型商业银行生成和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2)产品、服务组合定位。中小商业银行应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围绕现有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和不同产品间的交叉补充,重点开发金融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力发展非信用、非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在简化手续、产品创新、风险控制、定价政策和业绩考核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3)企业文化定位、品牌定位。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解决如何在外部生存以及内部如何生存发展,是以企业家群体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企业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灵魂,也是与其他企业的本质区别。由于银行服务具有无形性和可模仿性,银行服务差异化的创新,竞争对手可以模仿,而银行以高质量服务是建立员工素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的,是其他银行短时间里无法模仿的。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型商业银行核心如何在竞争力占得一席之地,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小银行的内部控制。是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洋.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回顾与展望[J].人口与经济.2010

[2]王伟亮.我国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J].对外贸易.2012(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