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8篇

时间:2023-07-13 09:23:17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篇1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措施

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给国内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供求失衡,建筑市场还不规范,法律制度、企业内部机制等尚不完善,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施工企业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关键在于施工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建筑施工产品具有固定性、多样性、投资大、生产周期长、露天和高空作业比较多等特点,工程概况、现场环境、招投标、监理单位等各个方面的不利因素,都将给建筑工程带来风险。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投入使用,各种各样的风险是必然存在的。施工企业的常见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履约风险、投标报价风险等几种。

1. 合同履约风险。在我国建筑市场不规范和投标过程中各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企业面临着工程质量、工程款拖欠、材料价格等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合同的不规范签订和不正当履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市场上,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等。这些不平等条款使企业在财务上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陷入合同陷阱,直接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

2. 投标报价风险。投标是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手段,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业主做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

3. 诉讼风险。建设单位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施工企业就只能拖欠分包工程款和供料货款。拖欠之风蔓延,一拖再拖,日积月累,数额大了,施工企业随时都面临被分包商和供应商诉讼的风险。近两年,拖欠农民工工资被曝光的施工企业也屡见不鲜。这类诉讼危及施工企业的商业信誉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4. 资金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必定处于毁灭的边缘。因此资金风险是关乎施工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在企业经营中垫资和拖欠工程款是施工企业无法避免的现象,又不得不承受的一个重大风险因素。业主会将风险转移给施工企业,使大多数施工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风险。

5.. 法律风险。企业经营中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6. 管理风险。许多施工企业基础管理薄弱,机制不活,人员效率低下,管理漏洞较多。比如,现场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丢失;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返工现象时有发生;工程预决算工作松散;分包工程管理、材料设备管理不到位,效益流失,使企业加大工程成本,利润流失,企业效益低下。

7. 物资供应风险。物资涨价风险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大,时间长,投资数额大,建筑材料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

二、施工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施工企业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合理减少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施工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

1. 科学分析,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建立合同评审制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实行合同的集中审查、审批和管理,规范并形成精细、严密、标准的合同文本,减少并逐渐杜绝在合同内容上出现大的漏洞。从合同的订立上防止经济纠纷的产生,降低合同风险。

合同签订前,企业法律顾问要介入,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

工程开工时要组织大家进行合同交底,明确承包人的合同责任和工程范围。在发生合同条件变化时,要及时搜集会议纪要、工程图片、变更通知等重要资料,为合同争议准备证据,也为工程索赔打下基础。

2. 理性分析决策,防范经营投标风险工程招投标是施工企业的重点工作,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能性和可靠性。

要对建筑项目出资人有一个科学的分类。第一类是政府项目,第二类是国有单位项目,第三类是民营项目,即私人企业、民营开发商等作为出资人。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三类建筑项目,应该对其作严格的风险评估,对他们的信誉度、经营业绩、项目本身的利益空间等,作准确的了解和分析。施工企业必须把项目内存在的经营风险作为取舍项目的先决条件。

3. 建立民主科学的承接项目的决策机制。决策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建筑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法律政策知识、合同知识,并能够对各类风险有预见性识别。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完善而严格的承接项目程序,并在投标时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靠性,以对资金到位率低、盈利水平低、风险较大的项目坚决否决,最大限度地防范承接任务的决策风险。

4. 强化资金管理,化解分包商和供应商的诉讼风险首先,施工企业必须十分重视资金管理,完善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建立企业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集中开户,统一管理,编制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严格审批制度,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则,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提高履约能力。其次,施工企业应根据不同工程合同中约定的工程款收取条件,在与工程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力争列入支付分 包工程款和货款的限制条款,使分包商和供应商充分明了工程的 低价中标带来的效益风险。

资金状况,以建设单位资金支付程度为前提或按相同比例付款,并不因此追究施工企业的违约责任;或力争让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对分包商和供应商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以回避分包商和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的诉讼风险。

5. 加强防范,把好法律风险关首先应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健全法律事务机构,加大普法力度。其次建立企业法律事务人员参与机制。施工企业应把法律工作的重心从事后补救转移到事前防范,加大法律咨询论证的力度。第三应加强诉讼管理。施工企业应将案件处理与改进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把侧重点转移到防范和控制上来,重视案后的分析与总结,避免错误重复发生。

追求过程精品,强化项目管理在生产组织和现场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小。

把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效益的源头,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项目部首先要把质量、安全、工期责任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大力开展标准化作业,坚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以一次成优确保全面创优,从而有效规避对业主承诺的质量风险;再者,要选准适合企业实际的核心技术作为培育对象,使之发挥持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后,要把项目管理效益最大化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强化检查控制,消灭亏损项目。

6. 严格采购管理,防范物资采购风险要想防范物资采购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篇2

关键词:煤炭贸易企业;经营风险;防控

一、煤炭贸易企业概念

煤炭贸易主要是指法人或自然人依据相关购销合同或协议,通过采购或销售煤炭等物资实现经济收盈。身为煤源单位和电力化工用煤单位供应者,煤炭贸易企业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然而,随着各电力化工企业经营转型,国家对空气质量、环境等要求提升,煤炭贸易企业经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打压,严重妨害了其后续的经营与发展。

二、煤炭贸易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一)信用管理薄弱,内部基础管理不牢。当前我国煤炭贸易企业受到管理风险意识和短期利益等相关因素驱使,其对客户信息管理较为忽视,并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真实经营情况及资金情况,进而在销售煤炭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一些煤炭贸易企业并未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构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导致内部基础管理不够牢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弱化了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责职能工作的具体管理与约束,提升了经营管理风险的发生。

(二)资金管理粗放,账款回收不够及时。煤炭贸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较为重视其销售量情况,而对自身资金管理多采取粗放式模式。为了眼前利益和销售量增加,对一些客户采取赊销方式进行销售进而使得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度增多,降低了资金持有量与利用率。同时,我国绝大多数煤炭贸易企业在资金管理和应收账款回款方面管理不够规范,未制定合理的账款管理奖惩制度,账款追讨、回收不够及时,造成企业大量资金被长期占用,并有可能转变成坏账损失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

(三)市场把握不准,存货储备不够准确。煤炭是国家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然而,我国煤炭行业2015年亏损面超过了90%,这种情况发生主要由于各国煤炭需求量大幅度下降,我国煤炭企业对市场需求情况把握不够准确,进而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现象严重。

三、经营风险存在原因

煤炭贸易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经营存在明显不同,其一,煤炭贸易企业属于经营大宗散装交易,资金需求量普遍较大,在市场需求趋势下降的条件下,其极易发生资金风险;其二,煤炭贸易企业并不是煤炭的最终使用用户,并且煤炭质量容易受到运输途中季节环境的影响,交易过程中易由于质量问题而引发双方异议,进而造成结算价格下跌的风险;其三,煤炭贸易企业作为矿产企业和需求者之间的中间环节,一般交易战线和环节较长且复杂,囤积存货过多容易受到行业波动因素的影响进而造成经营风险;其四,煤炭运输多以铁路运输为主,当处于运输期高峰时,很难保证按时交货,或是发生运输风险,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在很在程度上增大了煤炭贸易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

四、煤炭贸易企业经营风险防控对策

(一)完善客户资信基础管理。首先,应当定期对供货企业煤炭价格,经营情况等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和了解,确保产品质量,掌握市场价格波动;其次,完善客户企业相关资信档案,对客户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和评估,根据客户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制定合理的赊销限额,按照规定进行交易与管理;最后,加强煤炭贸易企业内部管理,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职责,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合理统筹安排资金运用。一方面应加大应收账款回笼,加强回收管理与考核,督促销售部门及时对销售款项进行结算,并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算,以确保货款数额正确,避免形成呆账坏账,影响资金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应坚持量入为出原则,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化调配资金。煤炭贸易企业是供应商与客户企业的中间商,应在充分考虑企业短期和长期效益之间关系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资金收益与资金风险之间的关系。

(三)全面分析市场需求变动。由于受到各国煤炭需求变化的影响,我国煤炭行业交易呈现明显下滑趋势,各煤炭贸易企业应当在当前的行业特殊局势下拓宽自身视角,增强风险防范控制能力,充分且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行业发展和实际市场需求变动情况。以行业市场经营发展为导向,与自身企业经营情况相结合,提高企业经营前瞻性和预见能力,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并通过对经营管理目标的控制与考核,有效防止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发生。

五、结论

煤炭贸易企业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不可避免的。加强对其经营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应及时、准确的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通过利用互联网网络及时了解各国及本国行业变化情况,利用其经营前瞻性,制定科学经营目标,提升资金利用率,实现煤炭贸易企业的持续经营与长远发展。

作者:李林 单位:华电煤业集团运销有限公司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篇3

Abstract: The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domestic construction market is imbalance,and the competition is firce,at the same rule of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is not regulate. All these result in many business risk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o how to use legal mean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aovid operational risk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survival,stability,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busines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hould strive for winning the lawsuit to get interest,but also should establish the management idea that predicting and avoiding risk through the pre-contract survey and demonstration and us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control business risks and safeguard corporate interests.

关键词:施工;企业;风险;对策

Key words: construction;enterprise;risk;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124-02

0 引言

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风险,甚至面临巨大风险,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降低经营风险,维护正当权益,应该成为施工企业经营的题中之义。

1 经营风险

1.1 签订合同风险 招标单位的声誉不佳风险。业主提出苛刻的条件,包括业主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垫资、带资,降低工程造价,提高预留工程保修金等的苛刻条件或要求,使以后中标施工增加极大风险。业主尚未办全各种招标手续而参与投标风险。缩短施工工期致使严重影响施工,造成提高施工成本而损失过大的风险。投标工程造价过低的风险。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差的风险。地方政府文件和承诺可靠性风险。业主其它过于苛刻的条件造成风险。通过私刻公章、利用原职务虚张声势、一张收据盖多家公司印章等手段实施合同诈骗风险。

1.2 合同履行期风险 设计变更过大,业主或监理工程师不及时配合签字导致工程款大幅度增大风险。因业主工程款拖欠,不按时支付风险。因业主原因延长工期风险。发包人迟延提交设计图纸影响施工并由此引发施工费用增大和延长工期风险。发包人拖延工程验收风险。业主不及时签认工程联系单风险。项目审计与工程结算相差造成风险。因工程质量验收意见不同产生风险。因业主人事变动产生的工程结算风险。

1.3 实例

1.3.1 某公司承包了一高档商住楼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某法院贴出公告将该在建工程查封,涉案金额3000多万元,如果继续施工,公司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损失,经公司初步结算,发包人尚拖欠工程款1081万元。

1.3.2 某公司承包了一土建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设计发生变更。基于此变更,公司提出了增加工程款的书面要求。但发包人坚持等工程结束时一起结算。

1.3.3 某公司承接某企业的办公楼项目,工程尚未完全竣工,发包人急于入住,即通知对未竣工的办公楼先期投入使用。在公司将全部工程施工结束后,通知发包人进行工程验收,但发包人不但不进行工程验收,而且拖延支付应付工程款。

1.3.4 某公司为一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一别墅群,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即交付使用,其后发包人房产公司以审核、审计等理由将竣工结算拖延了两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结算完成。结算过程中,发包人对公司提交的结算报告,结算意见只接收但不签字。

2 对策

2.1 对招标人的声誉和诚信进行调查 了解招标人历年在社会上声誉和资信状况,银行评估诚信等级,招标人的资金实力等。

2.2 搞好市场调查,避免盲目投标 施工企业承揽工程业务时必须对该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如该工程是否经国家正式批准立项,是否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资金来源渠道是否正当,资金到位情况是否良好,建设用地是否征用,施工环境如何等。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工程是否可承接,再论证本企业技术条件能否满足施工要求。

2.3 施工企业通过各种手段维护自己权益 有法律规定的依据法律,没有法律规定的依据双方约定,因为双方约定纳入合同法保护,地方政府制订各项政策或部门规章要写入合同作为一种约定,因为只有法律、行政法律有强制力,大量的地方政府所发的文件或规章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只有纳入合同为约定才能对双方有约束力。合同中工程结算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因为法律对工程结算细节没有明确规定,要约定工程造价程序和计算方法,包括工程价款确定办法,采用何种定额和取费标准,工程量如何确定,由业主哪个部门负责人签发,设计变更施工图纸增加的工程量如何确定价款和对工期影响,工程价款的支付方式和期限等规定。凡实行项目投资法人责任制应查明项目投资法人是否真正组建起来,注册资本是否确实到位。由于项目新组建的投资法人通常还没有业绩,此时应调查其管理水平,诚信程度和道德素养等。

2.4 保证材料供应质量

2.4.1 招标方业主供应材料,如何对其质量标准认定、价格与管理费计取,供应时间是否影响施工工期,特别材料质量问题造成工程质量影响与验收,供货延期对进度影响均应写入合同。

2.4.2 投标方采购建材,包括红砖、装饰材料、门窗等材料供应商,当业主不及时支付工程款,总承建商只能被迫拖欠分包工程款和材料货款,从而发生被诉讼的情况,如何处理写入合同中,可提出与分包商、供应商,树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理念,也就是提出与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应力争支付分包工程款与业主支付工程款同步的条款。当材料供应商提供自行拟定的格式合同,这些格式合同其中有些是对承包商不利的,如果不加以审查,应会给总承包企业以后带来严重的隐患。如果诉讼法院为材料供应商所在单位的所在地,按《民诉法》规定,因合同纠纷提出的诉讼,通常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可以争取在本方所在地打官司,大量案例说明打官司选择何处法院受理是关键一环。因为关系到本地经济利益、人际关系影响,本地诉讼效果较好,而异地诉讼阻力较大。合同书面约定承包违约需付违约金,而没有提及建设方违约应付违约金,或对承包方义务非常明确,甚至非常苛刻,但对建设方义务却非常含糊。这对施工企业损害极大,要采取合同起草权,避免以后遇到麻烦。

2.5 合同时效风险 《民法通则》规定,一般的诉讼时效为二年。工程竣工结算后,业主如不能在约定期限内付清工程结算款时,要防止债权过期。对有履行能力,只是一时资金困难的,可与业主签订还款协议,以书面形式确认欠款数额和还款计划,并要求对方提供担保,以利债权实现;对信誉较差,有大量外债甚至有资金链断裂现象的,应立即,并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

有的发包方为拖延付款,拒不组织验收,或故意出具不合格的验收报告,要求工程交工却不竣工,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和合同法等法规建设工程款优先受偿权的规定,只要申诉材料齐全,证据充分,证明工程已按合同要求完工,应要敢打官司,申请法院予以竣工确认。

2.6 控制合同履行过程中风险 打官司重证据,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要重视对各种施工资料的保存与收集,建立严密的施工记录数据库,如施工日记、设计变更联系单、来往信函、气象记录、记工卡片、工程进度记录、工程进展照片与录像、工程验收记录、返修记录、材料出入库、化验、施工机械进退场使用记录等。对于同监理工程师、发包人讨论进度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应做好文字记录,并要求与会者签字作为正式文档资料,尽一切可能积累相关证据。一些施工企业在施工期间不设档案专管人员,一些施工资料没有留存而造成遗失,企业在诉讼中无法申辩。在与业主、监理工程师、分包商交往中,绝对不能盲目签字,导致自身利益受损。在收集档案资料时要注意证据保存,与对方交涉应及时采用快件或挂号信形式递送,并留存根联。尽量不用口头形式,如口头交涉、电话交涉、传真交涉会因为对方拒不承认而形成举证不能,故要及时形成书面材料。

合同签订后,项目经理应向工程施工人员进行合同交底,如权利、义务、工期、质量、重点、难点、要求、追究违约责任的条款等。将合同洽谈中发现的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条款等统统向施工人员交底,使施工管理人员心中有数,在施工过程中加以注意,严格按合同约定的条款履行。

要充分认识补充协议、会议纪要等的重要作用,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慎重签订补充协议、会议纪要。

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方与项目部往往就许多事项达成补充协议或会议纪要,这些协议、纪要构成了施工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对工期、付款方式、结算方式、违约条款等内容做了重大修改,而这些协议、纪要往往是以项目部名义盖章的,随意性较大。从实践看,有时往往凭一份补充协议或会议纪要而导致案件的胜诉或败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合同履行过程中所作出的补充协议或会议纪要的重要性,项目部作出补充协议或会议纪要或向业主作出书面承诺时,一定要及时报告公司分管领导审查后再签字盖章。

2.7 提高增强工程的结算意识 工程价款能否如数按期收回,直接影响项目经济效益。因此施工项目部必须将工程款结算作为施工的重点中重点来抓。尤其是主要领导和财会人员,一定要牢固树立资金滚动时间价值观念,增强工程款结算意识,搞好各方面的关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达到工程款如数及时回收,加速资金周转的目的。

2.8 加强工程合同管理 项目部经营人员一定要熟练运用经济合同等法规法则,在起草与审阅合同内容时要考虑周全,反得推敲,细致分析,合同用词恰当,即使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细节都认真考虑,将验收计价、工程款结算的时间、方式、方法一整套程序以及工程款不能按时结算的违约条款填写清晰明确,切忌用模棱两可毫无约束或无时间约定的的词语,避免发生合同纠纷,给项目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防止工程款的拖欠事件发生。

按照以往经验编制计价报表,及时进行工程价款结算。每月底,项目部要及时按照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认真准确编报,工程验收计价报表及时找监理工程师签认,找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签认,然后按工程合同要求甲方划拔工程款,对不能及时收回的那部分工程款,及早及时提出签认,并要收取滞纳金。

2.9 在合同基础上进行结算编制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第一,要注意进度结算。按形象进度完成工程量进行结算,要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提交结算报告,做好签收记录。如发包方延期付款,应以书面形式提交催款报告,做好签收记录。第二,变更价格结算。如图纸变更、工程量增加等,应及时做好相应签证,并做好签收记录。第三,竣工结算。作为项目部要严格按合同约定时间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和结算资料。如合同条款未约定“发包人收到承包人递交的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28天内进行核实,给予确认或提出修改意见,逾期视为认可竣工结算文件”的,我们在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和结算资料时,可另附一份报告,把以上条款再次约定明确,并要做好签收记录。

工程价款不能及时回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施工企业应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收账方式。施工企业为了占领当地市场,所欠的工程款,可不急于收回,以免将来失去当地建筑市场。对工程计价合理,投资渠道好,商业信用稳定的业主,如因资金一时紧张,应给予支持,可暂时垫资进行施工,以获取业主好感,取得较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对工程施工利润低,业主信誉低的工程项目,要及早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签认手续,并由专人负责催收,建立收款责任制。对通过各种渠道仍无法收回的拖欠款,可通过仲裁和司法程序解决,此时要注意诉讼时效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到有理有据,达到胜诉目的。

2.10 注意及时维权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后,应当及时维权,不可一味垫资施工,丧失最佳索赔期。在向业主发出书面催款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依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可行使以下权利,进行维权:

第一,行使代位权。如了解到业主方有到期债权,而业主又不去主张权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合同法》第73条之规定,行使代位权。也就是说,施工企业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讼,代替业主方向业主的债务人主张债权。

第二,行使撤销权。如发现业主将自己的财产无偿或明显低价处理给第三人时,可根据《合同法》第74条之规定行使撤销权。把业主作为被告,受益人或受让人作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讼,请求法院撤销业主的该行为。

第三,行使优先受偿权。根据《合同法》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在竣工之日或合同约定的竣工之日起六个月内,施工企业享有工程价款的优先受偿权。优先权是法律对施工企业的特别保护。优先权不可放弃。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优先受偿权不能对抗已支付或大部份款项的买受人。诉讼中提出优先权时,一定要申请法院对已建工程进行查封。因为不查封的话,房屋仍可转让,而一旦转让,就失去了优先权的基础。

2.11 承包商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要经常向业主和监理反映工程施工进展情况,征求施工质量、安全、进度方面意见,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积极主动地与业主和当地质监站等政府部门配合,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使工程价款能及时得到回收。

发包人是工程项目的代表,对项目具有特殊的权利与责任,要取得项目的成功运作,必须获得发包人的支持。项目经理首先要理解工程质量、工期总目标和发包人的意图,熟悉合同与相关文件。必须了解项目工程特点和施工技术难点,了解工程设计和决策背景,否则会给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如果项目管理与实施状况与管理层或发包人的预期要求不同,发包人将会干预。所以,项目经理必须谨慎研究发包人的意图,研究合同目标要求。

让发包人一起关注工程施工全过程,而不仅仅是给他一个竣工的工程。尽管发包人有预定的质量目标,但项目实施必须执行发包人的指令,让发包人满意。发包人可能是其他专业人,对项目工程技术要求懂得很少,关键在于使发包人了解项目和项目实施的过程,减少不恰当的非专业和非程序干预;项目经理作出决策时要考虑发包人的期望,经常了解发包人所面临的压力以及发包人对项目关注的焦点;尊重发包人,随时向发包人报告工程施工情况;让发包人了解和理解承包商非专业干预的后果,从而达到顺利完成工程施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S].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9.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篇4

关键词:造船企业;经营风险;对策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到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全球造船产能过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船舶市场持续低迷不振,行业内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国内船舶生产经营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经营风险,并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国内造船企业有必要对各类经营风险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对策去规避经营风险或将其控制在适当程度。

一、造船企业经营风险概述

风险一般是指不确定性,具有普遍性、可预测性、与收益并存呈正相关关系的特征。经营风险指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由于企业遇到的经营问题而导致的风险。造船企业的经营风险涵义广,与商业风险一样涉及诸多因素,如宏观经济、行业竞争、外汇等方面,并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船舶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建造合同金额大、生产周期长、批量小、技术复杂、配套设备多、质量要求高、造船规范和规则多,而船东和船级社对设计图纸的审查与确认、建造过程中对施工工艺和质量的监督与检验十分严格,并且船舶的经营环境受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国际航运业动态、汇率变动等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很大。另外,国内造船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其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更多更大。

二、国内造船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围绕着影响国内造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风险主导因素,可以将造船企业的经营风险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市场风险、生产和技术风险、商务风险和财务风险。

(一)市场风险

市场是决定船舶价格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影响造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重要因素。船舶市场的好坏取决于市场上对船舶的需求程度,而影响世界船舶市场供需平衡关系的外部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航运市场波动、行业竞争、社会发展需求等。

1.宏观经济环境风险

宏观经济环境风险是指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造船业是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的周期性行业,总随着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调整而调整。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造船产量从1990年至1997年的七年高速增长迅速转为“萧条”期,代表性的巴拿马型散货船(7万载重吨)从每艘3300万美元订单价格跌破2000万美元,跌幅达45%。而2003年至2008年,在世界经济、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以及贸易全球化等因素带动下,全球经济贸易繁荣昌盛,造船业迎来了一波高速发展周期,但2008年下半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蔓延,世界经济贸易环境迅速恶化,造船业也受到了沉重打击,至今仍萎靡不振。

2.航运市场波动风险

作为造船业的下游客户和终端用户,航运市场的波动直接关系到造船企业的订单需求量。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强周期行业,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产业链关系理论来看,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必然引起国际贸易的变化,造成国际航运市场的波动,最终导致船舶产业波动,形成船舶订单需求风险在所难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衰退、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航运市场也随之不景气,航运业大面积亏损,运力过剩使航运业复苏遥遥无期,而船市亦出现拐点并持续疲软,加上恶性竞争,许多船厂面临倒闭的命运。下图为近五年航运业的经济指标即波罗的海综合指数(BDI)走势图(由国际航运及造船业权威咨询机构-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编制)。

波罗的海综合指数(BDI)走势表(2008-2013)

同样,衡量船市景气与否的新船价格指数也呈现了与BDI指数基本一致的走势(见下图)。

新船价格指数表(2008-2013)

3.行业竞争风险

造船行业竞争风险主要指因全球造船产能过剩问题而引发的价格竞争风险。自2004年国内造船业进入黄金时代后,船厂数量飞速增长,2006年至2010年间,30万吨产能船厂从7家增到33家,10万吨船坞船台从17个增到59个,仅浙江台州一带就有200多家船厂,其中近60%是在2004年后成立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国内造船产能严重过剩。2012年底,我国造船产能达8010万载重吨,而2013年全国造船完工量4534万载重吨,产能利用率仅为57%。同时由于国际经济长期不景气,航运市场持续低迷,造船订单需求量相应减少,造船业间掀起“割喉式”减价战以争取订单,甚至韩国等国船厂也纷纷降价抢单,国内企业不得不保本经营甚至亏本造船,一些企业接不到订单只能关门倒闭。据统计,金融危机以来国内约四成船厂一单未接,而那些承接了订单的也难以盈利,新船价格持续下滑,总体水平较危机前下跌30%,部分船型跌幅达40%~50%。

4.社会发展需求风险

除了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船舶市场也与社会发展需求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船型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推动了对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节能船型的需求,此类船型应用了一些绿色技术,如船型优化、采用清洁能源、混合电力推进、加装减排设备及应用新型材料等。又如,世界能源危机使国际社会对油气等能源需求不断加大,刺激了海洋油气产业的开发与采掘,致使油船、LNG船和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船的需求量也相应加大。

(二)生产和技术风险

对造船企业而言,市场风险是外部因素,企业无法控制只能预判,而生产和技术风险则属内部因素,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在船舶建造过程中,无论是生产管理还是技术开发,都具有工作量大、繁琐、要求高、问题多、责任重等特点,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深刻影响。

1.新船技术开发风险

新船技术开发对造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新船技术开发顺利,企业可利用开发取得的先进技术,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足够的竞争优势,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也是造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一旦新船开发不成功,或设计迟迟无法完成,或因设计失误导致新船存在致命缺陷而无法交付使用,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并带来经济损失。

造船是典型的订单式定制生产,需严格按照造船合同和技术规格书的规定及要求去设计和生产,若因企业自身技术力量不足或盲目接受过高的技术要求等原因,导致无法满足合同的技术要求,企业将面临索赔、信誉损失,甚至遭到弃船。如,国内某船厂1999年承接瑞典船东2艘1600米车道高速车客滚装船,该船型在性能、操纵性等方面要求极高,建造技术难度很大,而船厂却错误地认为只是在建过的滚装船上面加上客用设施,低估了船价,且签约前未吃透技术规格书要求,技术储备也不足,在建造过程中不得不全力攻克各种技术难关,最终造成一年多的交船延期,承担了巨额的违约赔偿责任。

2.生产管理风险

国内造船企业在船舶建造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复杂的生产问题,而船舶产品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工,最终取决于生产环节。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企业要着重考虑建造拖期、安全生产、人员队伍齐整等方面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风险。

据克拉克松数据显示,按载重吨计近年来全球交船脱期率平均为 10 %,而中国造船企业的建造脱期率相对较高,大致为 10 %~ 20 %。国内一些新进入造船市场的企业因技术力量不足、生产管理薄弱,导致即使建造技术要求不高的散货船也会出现建造质量达不到合同规定要求的现象,最终交船脱期,企业不得不承担船东罚款、弃船等经济损失。

船舶生产建造现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作业环境,工种多、工艺复杂,现场呈多方位立体交叉工作状态,同时,建造过程中常常有高空作业、密闭舱室及有限空间作业多,这使得生产安全成为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克服的最大问题之一,处理不当将危及生产人员的生命以及船舶的安全,也将影响船舶的建造进度和交船计划。

同样,造船企业的人员队伍是否齐整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近十年,国内造船业发展迅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同期国外造船企业也纷纷进驻中国,使得国内造船行业原本就不多的造船人才骤然紧缺,企业之间人才竞争加剧,员工的流动和流失更加频繁,搅乱了企业正常的生产节奏,不利于企业制定和实施长期稳定的生产经营计划。

(三)商务风险

在造船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包括了船东资信调查,前期询价、估算与报价,技术、质量、工期论证,合同评审与签订,材料设备采购,增加工程,履约纠纷处理,货款清收等商务环节,而这些商务环节中不可避免存在着各类风险,主要可分为:合同风险、船东风险和材料设备采购风险。

1.合同风险

造船企业的合同风险不仅包括了合同和技术条款本身存在的风险,还包括了船价估算、交船期等风险。

1)合同与技术条款风险

合同是造船企业和船东权利义务的载体,一般出口船的建造合同和技术规格书都是以英文书写,大多适用英国法。如果企业缺少精通英语、英国法或船舶建造的经营和技术团队,一旦合同和技术规格书的条款无法吃透,将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被动局面并由此承受经济损失。尤其在世界经济低迷背景下,一些船东面对航运业长期亏损经营、船价跌幅严重时,为减少损失会想方设法利用合同和技术条款达到降价、弃船目的,将市场风险推给造船企业。因此,国内造船企业接单时一定要注意对合同与技术条款全面审核,尽量剔除或修改对企业不利的条款或字眼,明确技术要求及规定,尽可能避免掉进合同的陷阱中。

2)船价估算风险

国内造船企业在接单时对船东的最终报价是在船舶的成本估算基础上,综合考虑市场行情、汇率走势、行业竞争等情况而确定的。船舶成本价格的估算非常复杂,要按照技术规格书的内容,分系统逐项估算。如果没有吃透技术规格书,遗漏了某些项目或设备,对配套设备功能、档次了解不深入或者某些项目的估算存在较大偏差,就会使整个报价偏离实际,导致要么报价偏高失去订单,要么报价偏低使企业利益受损。例如国内某造船企业承接2艘1600米车道高速车客滚装船,当时欧洲报价为每艘9000万至1亿美元,而该企业没吃透技术规格书,只报每艘5500万美元,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3)交船期风险

船舶建造合同一般会约定一个固定的交船期,大多有一个月的交船延期免罚期,但再之后的延期每天都须缴纳数额不菲的罚款,直至弃船期。尽管合同大多会规定一个罚款上限,但交船延期终究给企业带来众多不利影响,除了赔偿罚款、甚至弃船等风险,还导致企业后续船舶的生产计划受到影响,从此恶性循环、损失巨大。因而造船企业在确定合同的交船期前,一定要客观评估企业的设计及技术能力、船台能力、生产与质量管理能力、配套设备的纳期、不可抗力等因素,制定详细的生产滚动计划,并经技术部、生产部和物资部等部门确认后再定。

2.船东风险

船东是造船企业的客户,作为合同的一方必然全力维护自身利益。船东的信誉很重要,现在多数船东是以单船公司名义与造船企业签约,而一些船东加入船东保护协会后是由协会承担仲裁费用,其不用担心仲裁成本和败诉的任何风险。这样,一些信誉不好的船东在签约时会设下一些合同陷阱,为今后提起仲裁埋下伏笔;或者在履约过程中想方设法找到合同漏洞,制造纠纷提起仲裁,或以仲裁威胁造船企业达到其不良目的。如,希腊某船东在马绍尔群岛注册几十个单船公司作为签约主体,2003年到中国下单造船,仅53800DWT散货船一个项目就相继与三家船厂发生仲裁。而有些船东在航运市场低迷时,会以质量问题为借口制造交船障碍,故意拖延交船时间,不仅可获延期罚金,还可低价接船,甚至弃船。因此企业在与新船东合作前,必须做好对新船东资质、信誉、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信息搜集与调查工作。

3.材料设备采购风险

材料设备采购风险主要体现在价格波动、交货期、质量、技术等方面。在船市繁荣期,世界造船量迅猛增长,钢板、主机等材料设备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甚至有钱买不到或交货拖期。2003~2004年间钢材价格大幅涨价,大部分造船企业在2003年前承接的订单出现巨额亏损。另外,受融资能力限制,一些造船合同签订后过了很长时间才生效,而材料设备的订货一般在合同生效后才正式进行。尽管企业在船舶报价前对主要设备做了询价,但往往合同生效后,却发现设备价格已远远高出当初报价,甚至交货期已不能满船期的要求。如,某船厂承接的2600TEU集装箱船,签订造船合同时主机厂家报价3000多万元,合同生效后主机却已涨到5000多万元。而有的订了设备合同,但设备厂家却无法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交货,导致企业交船延期。现在船舶建造周期短,一个船台一年要造6、7艘船,一艘船延误了,后续船就会连锁反应。还有,设备的质量问题、软硬件接口一致性等技术问题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经济效益。某船厂在建造10500吨滚装船时选用一种新型主机,而该主机存在严重的设计和质量缺陷,结果给船厂带来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四)财务风险

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国内造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倒闭的各种财务相关的风险,主要包括:汇率风险、融资风险和成本控制风险。

1.汇率风险

国内造船企业签订的出口船合同一般以美元计价,而船舶产品属远期交货,汇率变动将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盈利状况产生巨大影响。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从事实上盯住美元转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以来,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就基本呈单边上升趋势,从实施初期中间价1美元兑8.2765人民币,到2013年12月31日的中间价6.0969,累计升值了26.33%。单单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3.03%。而近年来造船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3~5%左右,人民币升值直接蚕食了企业的利润率。另外,船市低迷时船东较强势,合同规定的预付款比例很低,交船前仅支付合同价的30%以内,这就迫使企业去融资采购进口设备,融资成本与人民币升值所减少的采购成本基本相抵(视预付款比例、进口设备占比、企业财务状况而不同,但差距不大),而交船时收到的大部分美元尾款则受人民币升值影响,直接减少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

2.融资风险

国内造船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主要指融资环境和利率变动给企业的经营造成的影响。随着国内造船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加强了对造船产业的调控,银行业相应地收紧了对企业的信贷规模。一些银行要求企业签订更谨慎的造船合同才能获得贷款,这使得原本就竞争激烈、订单不足的企业又处在“融资难”的不利环境中,举步维艰。而利率变动对造船企业利润的影响则是因企业经营过程中支付贷款利息引起的,利率的上升将导致企业贷款成本增加。在当前船市低迷背景下,船东预付款少、订单价格低,造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融资风险。

3.成本控制风险

成本控制是指造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单船既定的成本管理目标,对构成船舶产品成本的一切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进行严格的计算、分析、调节,以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船舶的建造周期较长,在这期间原材料及设备的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影响。

由于原材料及设备为主的采购成本占了造船成本很大比重(60%~70%),因而物资采购也成了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目前我国造船产业利润不高与采购成本比较高有直接关系。而企业对物资供应商和采购环节的管理、材料设备价格的波动、设备质量、合同厂商表对供应商的限定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实际采购成本。

近年来国内造船业的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也造成一定压力。中国造船业近几年之所以赶日超韩,主要是成本上有竞争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最为突出(中韩造船业平均工资水平差距在1/7~1/8)。企业一方面要留住人员维持正常的生产,一方面又要控制人工成本,二者如何平衡,将考验着企业管理层的智慧。

另外,造船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据报道,韩日在钢材等原材料的利用率超过90%,而中国造船业的钢材利用率在85%~88%;还有,中国造船业在生产效益上是韩日的1/3~1/4,均有提升空间。

三、国内造船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对策

在国内造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风险无处不在,如何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降低风险或者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系统性的经营风险防范体系,不仅要对各个风险因素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还应从全局出发,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整体有序的风险防范机制,点面结合、全面有效地防范已经存在或者今后可能发生的各种经营风险。主要的防范对策及建议如下:

(一) 建立全面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任何一家造船企业,若想全方位提高企业的内部风险防范能力,就必须科学地建立一个全面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首先,要强化造船企业全体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企业经营管理高层,无论是船舶接单、履约还是售后等经营环节,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参与者与决策者,必须将风险预估在决策前,所做出的每个决策都要进行风险分析并有相对应的化解措施。对于企业中层管理者,应当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业务专长,做好具体业务把关工作,不断总结风险防范经验,规避潜在风险或将风险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而对于企业广大员工,应当培养遵规守纪的工作习惯,以规章制度作为行为准则,严格遵守规程、按章作业,避免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造船企业要制定和完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无论是企业接单报价、合同把关、技术研发、建造周期控制、安全生产、质量检验、物资采购、财务融资、售后服务等各种生产经营工作,还是小到印章管理、文件档案管理等等,造船企业都必须相对应地制定一套严谨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并且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订完善。

最后,造船企业还应加强风险防范管控力度。在造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要规范各类工作流程以降低风险发生率,还应加强对风险防范的管控力度。企业可以设置独立的审核监管机构,如内部法务机构,对生产经营重大决策、合同审核、履约纠纷、各个工作流程涉及的风险点等方面严格把控,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控制风险。

(二) 战略决策果断,产品定位明确,及时转型升级

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眼光紧密相关。造船合同履约时间较长,因而船市受到宏观经济、供需关系等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能够高瞻远瞩,及时抓住宝贵的调整期,认清当前经济形势、船市行情及周期变化,充分分析市场风险,研究把握市场机遇,果断做出战略决策,确定未来几年内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向和产品定位,并适时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如,此轮船市调整,传统三大主力船型: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都遭受了致命打击,尽管期间出现回暖,但还是处在水深火热中。而眼光独到的韩国企业,早早看到海工市场的商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发展海工业务,从而处于遥遥领先地位。中国造船企业则紧随市场主流方向做出相应调整,尽管落后一步,但凭借成本优势也取得了不错成绩。2013年我国海工订单金额超过180亿美元,排位上升至世界第二,占全球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13.5%上升到2013年的29.5%。

(三) 适应市场变化,大力推动技术研发

无论是目前火热的海工市场,还是LNG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市场,都要求造船企业具备过硬的技术研发能力,否则只能临渊羡鱼或者勉强承接而陷入无法交船的被动局面。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国际船舶新规范的陆续生效,船舶市场需求也是倾向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节能新船型,这也要求造船企业有足够深厚的技术支持来设计、建造及完工交船。因此,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船舶市场,国内造船企业只有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研发水平和生产设计层次,优化船型设计,掌握高技术、开发出高附加值的船型,才能获取订单、赢得市场。而对于新船型开发等技术风险,造船企业则应因企制宜,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品开发战略,认真做好新船型技术储备,多承接成熟产品,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承接高技术产品。

(四) 科学防范合同风险

船舶建造合同,包括技术规格书,特点都是条款繁多、内容复杂,并且通常采用英文格式,因此合同本身存在许多风险点。这要求国内造船企业除了需要熟练掌握英语的经营和技术人员,还应培养熟悉法律和英语的法务人员。企业有必要去建立一支扎实严谨、稳定实干、富有经验的精通船舶专业知识、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经营队伍,参与到合同的接单报价整个过程中,并充分发挥经营、技术和法务人员的作用,在技术、商务谈判及签约环节,尽可能地消除合同条款存在的陷阱或风险点,提出控制与化解风险的防范措施。

对于造船合同中最重要的船舶价格条款,企业应当在报价前对建造成本进行科学合理地预估和测算。船用设备应逐一询价,成本要素考虑全面,还需合理预估汇率变动影响、材料设备价格波动、企业利润等。对于首次承接的新船型,在报价之前,应让企业的技术部门先消化技术规格书,并与经营部门充分沟通,对那些新出现的规范、材料、设备要及时向厂家询价;在技术规格书谈好之后再进行商务谈判,技术人员要把签字版的技术规格书与报价所依据的技术规格书的不同之处及时反馈给经营人员,以便经营人员及时调整报价。

(五) 灵活规避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国内造船企业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加以规避。一是除了在报价时要考虑人民币和欧元升值对船价的影响外,可以采用多种币种计价的方式来降低汇率风险,比如将来如需从欧洲进口设备,可采用美元和欧元共同计价,这样进口设备(约占造船合同总价40%左右)的汇率风险得以规避;二是与船东协商增加预付款比例、当人民币升值超过一定比例时与船东共担汇率风险等措施来减少汇率风险。此种方法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在船市繁荣时较易实现,而在当前船市低迷期则基本无望;三是借助专业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如远期结售汇、掉期交易等,减少汇差损失;四是缺口的建造资金采取向银行贷美元,再以收到的以美元支付的交船款归还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汇率风险;五是企业通过预测汇率变动趋势,提前或延期结汇,可以避免汇兑损失或获得收益,同样也是控制汇率风险的有效方法。

(六) 强化生产管理,狠抓建造质量

国内造船企业应当强化生产管理,推进生产管理精细化,努力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同时狠抓质量管理,确保所建造船舶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工,防范交船拖期风险及杜绝质量问题。

要强化生产管理,企业必须转变造船观念,按照现代先进的造船模式,树立精益造船目标,在生产管理和技术工艺上努力创新、总结经验,不断革新,合理利用制造技术,改革传统工艺,加强生产组织和物资供应、劳务保障、生产设计等生产前准备工作,不断优化造船主流程,加强计划指导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使船台周期和码头周期不断缩短,提升关键节点的实现率,全力保障船舶生产建造进度。有效做法很多,如企业可以推行分段总组造船法,合理配置分段总组制造场地,扩大分段总组数量和重量,船台合拢前移到平台,减少船台中分段搭载工作量,缩短船台周期;推广分段、总组预舾装技术,尽量提高预舾装率,提高分段、总组上船台前的安装完整性和船舶下水前的安装完整性,采用机舱分段盆舾装、上层建筑整体吊装等先进舾装技术工艺,缩短船台安装时间;推广造船精度管理与控制技术,以补充量代替余量,实现船台无余量搭载合拢,以质量来保进度;采取提高钢材预处理生产线的作业质量以及跟踪补涂等手段,减少分段二次除锈工程量,提高涂装效率的先进涂装技术等等。

同时,造船企业还应强化各类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船舶建造合同和技术规格书的要求,加大过程巡检、自检力度,加强过程控制,提高现场服务配合意识,以及通过更新设备和工装、优化生产设计、提高图纸质量、加大预装量等措施,把握生产节奏,确保船舶的建造质量;严格贯彻执行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强化焊接等各道工序质量、外协分段、外购件质量控制和现场质量控制,提高一次交验合格率;加强与船东驻厂代表、船级社验船师的沟通与合作,报检环节中确实应由企业承担的质量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因质量问题出现交船难的情况。

最后,企业还需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规范生产作业流程,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员工上岗前的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员工按照流程标准化作业,杜绝生产事故发生。

(七) 加强成本管理,降本增效

在国际船市低迷期,国内造船企业要想生存发展,除了需要具备技术力量、建造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同样也需要成本优势。这就要求造船企业必须重视成本管理,苦练内功、降本增效。

在成本控制方面,首先要加强对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一是造船企业可以与上游产业战略合作,降低采购成本。例如,为规避钢材涨价风险,造船企业可以与大型钢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一方面可以争取到最优惠价格,同时供货、质量的稳定性也得到保证。二是加强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通过不断增加合格供应商的数量,促进物资采购完全竞争,从而节省采购成本。三是在争取船东认可,采购国内同等质量的船用设备来替代进口设备。

其次要加强对造船物耗、能耗和工人效率的控制。企业可以通过专门的课题研究,依靠设计优化、技术进步、工法改进、流程优化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提高钢材、油漆、焊材等主要材料的利用率,以及合理配置、优化使用各项生产资源,促进节能减排;同时优化人员配置,推行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

最后,应推进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造船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编制年度预算和月度预算,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强对资金预算的管理,将各种费用性支出严格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

四、结语

总之,现今国内造船企业身处在低迷不振、竞争激烈的国际船市中,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为了生存与发展,企业就必须深刻认识各种经营风险的发生几率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性,同时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及薄弱环节,主动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去规避和防范,争取将经营风险消除或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更重要的是,国内造船企业应当适应船市变化,抓住危机中蕴藏的机会,以战略的眼光采取正确发展策略,科学做好产品定位,及时转型升级,加强科研开发,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如何看待未来船东新船投资的驱动因素[J].船舶经济贸易,2014(02)

[2]李飞.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56-81

[3]郑新聪,冯志农,张长春,陈秀香.船舶经营风险防范调研报告[R].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2007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篇5

论文摘要: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我国现阶段面临着各种风险,文中着重介绍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存在的业务经营、管理 、技术等风险因素 ,同时提出应对风险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速公路 企业 风险 对策 高速公路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性产业,投入成本大,现金流量大,相对利润高,在我国属于方兴未艾的朝阳行业 ,国家也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高速公路行业的建设中来。但是 ,高速公路行业也有其自身的风险因素,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高速公路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并提出应对风险的对策。 1 业务经营风险及对策 1.1 收费标准限制因素及对策 高速公路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车辆通行费收入,由于收费标准的调整必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即使政府允许调整,但收费标准调整幅度是公司所不能控制的。因此,收费标准是否能随成本、物价水平等的变化而得到及时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经营收益 。对此 ,可通过专题研究,根据项 目的经营成本、投资回收期及物价水平等的变动情况,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收费标准调整申请,以保障公司收益水平的稳定。 1.2 收费经营期限制因素及对策 作为自主经营的高速公路公司,其经营期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一般为 3O年(含建设期和运营期),因此,公司公路权的经营收费权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在公司现有的高速公路收费期限届满前,公司可以积极通过收购或投资收益稳定增长、有发展潜力的高速公路、大型和特大型桥梁等经营性交通基础设施的资产或股权,规避经营期限风险,实现资金和项目的滚动发展。同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投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利润较高的新兴相关行业 ,保持股份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 1.3 主营业务单一因素及对策 高速公路公司主要从事高速公路的投资、经营管理,业务结构相对集中,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因此,公司可在致力于稳定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加强为公路建设和管理提供配套服务,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投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利润较高或能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的新兴相关行业,分散业务结构相对集中的风险,构建更为合理的业务格局,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 1.4 经营场所相对分散因素及对策 高速公路公司属于线性工程,地理跨度区域大、沿线收费站分散、相互之间距离较远,如管理制度不完善或管理不严,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以下对策。 (1)制定有关管理制度,杜绝因收费站之间距离过远而导致的管理问题 ,并且根据公司的发展状况不断完善股份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 ,加大监控核查力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2)采用自动化收费并设立监控系统,保障通行费征收合法、规范。 (3)通过岗位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公司收费管理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提高工作质量。 (4)积极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保证信息畅通,加强监管力度,加强统一管理。 1.5 路桥建设及维护因素及对策 高速公路、大型和特大型独立桥梁的建设存在建设工期长、资金投人大的特点,建设期内的施工成本与其使用的原材料价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出现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工成本上涨等情况,将导致公路施工总成本的上升。另外,公路建成通车后需要对道路表面进行维护,以保证 良好的通行环境。如果需要维修的范围较大,维修的时间过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篇6

一、造船企业经营风险概述

风险一般是指不确定性,具有普遍性、可预测性、与收益并存呈正相关关系的特征。经营风险指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由于企业遇到的经营问题而导致的风险。造船企业的经营风险涵义广,与商业风险一样涉及诸多因素,如宏观经济、行业竞争、外汇等方面,并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船舶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建造合同金额大、生产周期长、批量小、技术复杂、配套设备多、质量要求高、造船规范和规则多,而船东和船级社对设计图纸的审查与确认、建造过程中对施工工艺和质量的监督与检验十分严格,并且船舶的经营环境受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国际航运业动态、汇率变动等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很大。另外,国内造船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其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更多更大。

二、国内造船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围绕着影响国内造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风险主导因素,可以将造船企业的经营风险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市场风险、生产和技术风险、商务风险和财务风险。

(一)市场风险

市场是决定船舶价格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影响造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重要因素。船舶市场的好坏取决于市场上对船舶的需求程度,而影响世界船舶市场供需平衡关系的外部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航运市场波动、行业竞争、社会发展需求等。

1.宏观经济环境风险

宏观经济环境风险是指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造船业是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的周期性行业,总随着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调整而调整。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造船产量从1990年至1997年的七年高速增长迅速转为“萧条”期,代表性的巴拿马型散货船(7万载重吨)从每艘3300万美元订单价格跌破2000万美元,跌幅达45%。而2003年至2008年,在世界经济、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以及贸易全球化等因素带动下,全球经济贸易繁荣昌盛,造船业迎来了一波高速发展周期,但2008年下半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蔓延,世界经济贸易环境迅速恶化,造船业也受到了沉重打击,至今仍萎靡不振。

2.航运市场波动风险

作为造船业的下游客户和终端用户,航运市场的波动直接关系到造船企业的订单需求量。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强周期行业,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产业链关系理论来看,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必然引起国际贸易的变化,造成国际航运市场的波动,最终导致船舶产业波动,形成船舶订单需求风险在所难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衰退、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航运市场也随之不景气,航运业大面积亏损,运力过剩使航运业复苏遥遥无期,而船市亦出现拐点并持续疲软,加上恶性竞争,许多船厂面临倒闭的命运。下图为近五年航运业的经济指标即波罗的海综合指数(BDI)走势图(由国际航运及造船业权威咨询机构-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编制)。

波罗的海综合指数(BDI)走势表(2008-2013)

同样,衡量船市景气与否的新船价格指数也呈现了与BDI指数基本一致的走势(见下图)。

新船价格指数表(2008-2013)

3.行业竞争风险

造船行业竞争风险主要指因全球造船产能过剩问题而引发的价格竞争风险。自2004年国内造船业进入黄金时代后,船厂数量飞速增长,2006年至2010年间,30万吨产能船厂从7家增到33家,10万吨船坞船台从17个增到59个,仅浙江台州一带就有200多家船厂,其中近60%是在2004年后成立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国内造船产能严重过剩。2012年底,我国造船产能达8010万载重吨,而2013年全国造船完工量4534万载重吨,产能利用率仅为57%。同时由于国际经济长期不景气,航运市场持续低迷,造船订单需求量相应减少,造船业间掀起“割喉式”减价战以争取订单,甚至韩国等国船厂也纷纷降价抢单,国内企业不得不保本经营甚至亏本造船,一些企业接不到订单只能关门倒闭。据统计,金融危机以来国内约四成船厂一单未接,而那些承接了订单的也难以盈利,新船价格持续下滑,总体水平较危机前下跌30%,部分船型跌幅达40%~50%。

4.社会发展需求风险

除了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船舶市场也与社会发展需求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船型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推动了对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节能船型的需求,此类船型应用了一些绿色技术,如船型优化、采用清洁能源、混合电力推进、加装减排设备及应用新型材料等。又如,世界能源危机使国际社会对油气等能源需求不断加大,刺激了海洋油气产业的开发与采掘,致使油船、LNG船和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船的需求量也相应加大。

(二)生产和技术风险

对造船企业而言,市场风险是外部因素,企业无法控制只能预判,而生产和技术风险则属内部因素,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在船舶建造过程中,无论是生产管理还是技术开发,都具有工作量大、繁琐、要求高、问题多、责任重等特点,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深刻影响。

1.新船技术开发风险

新船技术开发对造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新船技术开发顺利,企业可利用开发取得的先进技术,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足够的竞争优势,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也是造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一旦新船开发不成功,或设计迟迟无法完成,或因设计失误导致新船存在致命缺陷而无法交付使用,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并带来经济损失。

造船是典型的订单式定制生产,需严格按照造船合同和技术规格书的规定及要求去设计和生产,若因企业自身技术力量不足或盲目接受过高的技术要求等原因,导致无法满足合同的技术要求,企业将面临索赔、信誉损失,甚至遭到弃船。如,国内某船厂1999年承接瑞典船东2艘1600米车道高速车客滚装船,该船型在性能、操纵性等方面要求极高,建造技术难度很大,而船厂却错误地认为只是在建过的滚装船上面加上客用设施,低估了船价,且签约前未吃透技术规格书要求,技术储备也不足,在建造过程中不得不全力攻克各种技术难关,最终造成一年多的交船延期,承担了巨额的违约赔偿责任。

2.生产管理风险

国内造船企业在船舶建造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复杂的生产问题,而船舶产品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工,最终取决于生产环节。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企业要着重考虑建造拖期、安全生产、人员队伍齐整等方面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风险。

据克拉克松数据显示,按载重吨计近年来全球交船脱期率平均为 10 %,而中国造船企业的建造脱期率相对较高,大致为 10 %~ 20 %。国内一些新进入造船市场的企业因技术力量不足、生产管理薄弱,导致即使建造技术要求不高的散货船也会出现建造质量达不到合同规定要求的现象,最终交船脱期,企业不得不承担船东罚款、弃船等经济损失。

船舶生产建造现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作业环境,工种多、工艺复杂,现场呈多方位立体交叉工作状态,同时,建造过程中常常有高空作业、密闭舱室及有限空间作业多,这使得生产安全成为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克服的最大问题之一,处理不当将危及生产人员的生命以及船舶的安全,也将影响船舶的建造进度和交船计划。

同样,造船企业的人员队伍是否齐整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近十年,国内造船业发展迅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同期国外造船企业也纷纷进驻中国,使得国内造船行业原本就不多的造船人才骤然紧缺,企业之间人才竞争加剧,员工的流动和流失更加频繁,搅乱了企业正常的生产节奏,不利于企业制定和实施长期稳定的生产经营计划。

(三)商务风险

在造船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包括了船东资信调查,前期询价、估算与报价,技术、质量、工期论证,合同评审与签订,材料设备采购,增加工程,履约纠纷处理,货款清收等商务环节,而这些商务环节中不可避免存在着各类风险,主要可分为:合同风险、船东风险和材料设备采购风险。

1.合同风险

造船企业的合同风险不仅包括了合同和技术条款本身存在的风险,还包括了船价估算、交船期等风险。

1)合同与技术条款风险

合同是造船企业和船东权利义务的载体,一般出口船的建造合同和技术规格书都是以英文书写,大多适用英国法。如果企业缺少精通英语、英国法或船舶建造的经营和技术团队,一旦合同和技术规格书的条款无法吃透,将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被动局面并由此承受经济损失。尤其在世界经济低迷背景下,一些船东面对航运业长期亏损经营、船价跌幅严重时,为减少损失会想方设法利用合同和技术条款达到降价、弃船目的,将市场风险推给造船企业。因此,国内造船企业接单时一定要注意对合同与技术条款全面审核,尽量剔除或修改对企业不利的条款或字眼,明确技术要求及规定,尽可能避免掉进合同的陷阱中。

2)船价估算风险

国内造船企业在接单时对船东的最终报价是在船舶的成本估算基础上,综合考虑市场行情、汇率走势、行业竞争等情况而确定的。船舶成本价格的估算非常复杂,要按照技术规格书的内容,分系统逐项估算。如果没有吃透技术规格书,遗漏了某些项目或设备,对配套设备功能、档次了解不深入或者某些项目的估算存在较大偏差,就会使整个报价偏离实际,导致要么报价偏高失去订单,要么报价偏低使企业利益受损。例如国内某造船企业承接2艘1600米车道高速车客滚装船,当时欧洲报价为每艘9000万至1亿美元,而该企业没吃透技术规格书,只报每艘5500万美元,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3)交船期风险

船舶建造合同一般会约定一个固定的交船期,大多有一个月的交船延期免罚期,但再之后的延期每天都须缴纳数额不菲的罚款,直至弃船期。尽管合同大多会规定一个罚款上限,但交船延期终究给企业带来众多不利影响,除了赔偿罚款、甚至弃船等风险,还导致企业后续船舶的生产计划受到影响,从此恶性循环、损失巨大。因而造船企业在确定合同的交船期前,一定要客观评估企业的设计及技术能力、船台能力、生产与质量管理能力、配套设备的纳期、不可抗力等因素,制定详细的生产滚动计划,并经技术部、生产部和物资部等部门确认后再定。

2.船东风险

船东是造船企业的客户,作为合同的一方必然全力维护自身利益。船东的信誉很重要,现在多数船东是以单船公司名义与造船企业签约,而一些船东加入船东保护协会后是由协会承担仲裁费用,其不用担心仲裁成本和败诉的任何风险。这样,一些信誉不好的船东在签约时会设下一些合同陷阱,为今后提起仲裁埋下伏笔;或者在履约过程中想方设法找到合同漏洞,制造纠纷提起仲裁,或以仲裁威胁造船企业达到其不良目的。如,希腊某船东在马绍尔群岛注册几十个单船公司作为签约主体,2003年到中国下单造船,仅53800DWT散货船一个项目就相继与三家船厂发生仲裁。而有些船东在航运市场低迷时,会以质量问题为借口制造交船障碍,故意拖延交船时间,不仅可获延期罚金,还可低价接船,甚至弃船。因此企业在与新船东合作前,必须做好对新船东资质、信誉、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信息搜集与调查工作。

3.材料设备采购风险

材料设备采购风险主要体现在价格波动、交货期、质量、技术等方面。在船市繁荣期,世界造船量迅猛增长,钢板、主机等材料设备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甚至有钱买不到或交货拖期。2003~2004年间钢材价格大幅涨价,大部分造船企业在2003年前承接的订单出现巨额亏损。另外,受融资能力限制,一些造船合同签订后过了很长时间才生效,而材料设备的订货一般在合同生效后才正式进行。尽管企业在船舶报价前对主要设备做了询价,但往往合同生效后,却发现设备价格已远远高出当初报价,甚至交货期已不能满足交船期的要求。如,某船厂承接的2600TEU集装箱船,签订造船合同时主机厂家报价3000多万元,合同生效后主机却已涨到5000多万元。而有的订了设备合同,但设备厂家却无法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交货,导致企业交船延期。现在船舶建造周期短,一个船台一年要造6、7艘船,一艘船延误了,后续船就会连锁反应。还有,设备的质量问题、软硬件接口一致性等技术问题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经济效益。某船厂在建造10500吨滚装船时选用一种新型主机,而该主机存在严重的设计和质量缺陷,结果给船厂带来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四)财务风险

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国内造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倒闭的各种财务相关的风险,主要包括:汇率风险、融资风险和成本控制风险。

1.汇率风险

国内造船企业签订的出口船合同一般以美元计价,而船舶产品属远期交货,汇率变动将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盈利状况产生巨大影响。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从事实上盯住美元转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以来,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就基本呈单边上升趋势,从实施初期中间价1美元兑8.2765人民币,到2013年12月31日的中间价6.0969,累计升值了26.33%。单单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3.03%。而近年来造船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3~5%左右,人民币升值直接蚕食了企业的利润率。另外,船市低迷时船东较强势,合同规定的预付款比例很低,交船前仅支付合同价的30%以内,这就迫使企业去融资采购进口设备,融资成本与人民币升值所减少的采购成本基本相抵(视预付款比例、进口设备占比、企业财务状况而不同,但差距不大),而交船时收到的大部分美元尾款则受人民币升值影响,直接减少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

2.融资风险

国内造船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主要指融资环境和利率变动给企业的经营造成的影响。随着国内造船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加强了对造船产业的调控,银行业相应地收紧了对企业的信贷规模。一些银行要求企业签订更谨慎的造船合同才能获得贷款,这使得原本就竞争激烈、订单不足的企业又处在“融资难”的不利环境中,举步维艰。而利率变动对造船企业利润的影响则是因企业经营过程中支付贷款利息引起的,利率的上升将导致企业贷款成本增加。在当前船市低迷背景下,船东预付款少、订单价格低,造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融资风险。

3.成本控制风险

成本控制是指造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单船既定的成本管理目标,对构成船舶产品成本的一切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进行严格的计算、分析、调节,以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船舶的建造周期较长,在这期间原材料及设备的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影响。

由于原材料及设备为主的采购成本占了造船成本很大比重(60%~70%),因而物资采购也成了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目前我国造船产业利润不高与采购成本比较高有直接关系。而企业对物资供应商和采购环节的管理、材料设备价格的波动、设备质量、合同厂商表对供应商的限定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实际采购成本。

近年来国内造船业的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也造成一定压力。中国造船业近几年之所以赶日超韩,主要是成本上有竞争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最为突出(中韩造船业平均工资水平差距在1/7~1/8)。企业一方面要留住人员维持正常的生产,一方面又要控制人工成本,二者如何平衡,将考验着企业管理层的智慧。

另外,造船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据报道,韩日在钢材等原材料的利用率超过90%,而中国造船业的钢材利用率在85%~88%;还有,中国造船业在生产效益上是韩日的1/3~1/4,均有提升空间。

三、国内造船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对策

在国内造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风险无处不在,如何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降低风险或者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系统性的经营风险防范体系,不仅要对各个风险因素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还应从全局出发,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整体有序的风险防范机制,点面结合、全面有效地防范已经存在或者今后可能发生的各种经营风险。主要的防范对策及建议如下:

(一) 建立全面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任何一家造船企业,若想全方位提高企业的内部风险防范能力,就必须科学地建立一个全面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首先,要强化造船企业全体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企业经营管理高层,无论是船舶接单、履约还是售后等经营环节,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参与者与决策者,必须将风险预估在决策前,所做出的每个决策都要进行风险分析并有相对应的化解措施。对于企业中层管理者,应当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业务专长,做好具体业务把关工作,不断总结风险防范经验,规避潜在风险或将风险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而对于企业广大员工,应当培养遵规守纪的工作习惯,以规章制度作为行为准则,严格遵守规程、按章作业,避免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造船企业要制定和完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无论是企业接单报价、合同把关、技术研发、建造周期控制、安全生产、质量检验、物资采购、财务融资、售后服务等各种生产经营工作,还是小到印章管理、文件档案管理等等,造船企业都必须相对应地制定一套严谨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并且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订完善。

最后,造船企业还应加强风险防范管控力度。在造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要规范各类工作流程以降低风险发生率,还应加强对风险防范的管控力度。企业可以设置独立的审核监管机构,如内部法务机构,对生产经营重大决策、合同审核、履约纠纷、各个工作流程涉及的风险点等方面严格把控,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控制风险。

(二) 战略决策果断,产品定位明确,及时转型升级

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眼光紧密相关。造船合同履约时间较长,因而船市受到宏观经济、供需关系等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能够高瞻远瞩,及时抓住宝贵的调整期,认清当前经济形势、船市行情及周期变化,充分分析市场风险,研究把握市场机遇,果断做出战略决策,确定未来几年内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向和产品定位,并适时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如,此轮船市调整,传统三大主力船型: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都遭受了致命打击,尽管期间出现回暖,但还是处在水深火热中。而眼光独到的韩国企业,早早看到海工市场的商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发展海工业务,从而处于遥遥领先地位。中国造船企业则紧随市场主流方向做出相应调整,尽管落后一步,但凭借成本优势也取得了不错成绩。2013年我国海工订单金额超过180亿美元,排位上升至世界第二,占全球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13.5%上升到2013年的29.5%。

(三) 适应市场变化,大力推动技术研发

无论是目前火热的海工市场,还是LNG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市场,都要求造船企业具备过硬的技术研发能力,否则只能临渊羡鱼或者勉强承接而陷入无法交船的被动局面。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国际船舶新规范的陆续生效,船舶市场需求也是倾向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节能新船型,这也要求造船企业有足够深厚的技术支持来设计、建造及完工交船。因此,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船舶市场,国内造船企业只有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研发水平和生产设计层次,优化船型设计,掌握高技术、开发出高附加值的船型,才能获取订单、赢得市场。而对于新船型开发等技术风险,造船企业则应因企制宜,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品开发战略,认真做好新船型技术储备,多承接成熟产品,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承接高技术产品。

(四) 科学防范合同风险

船舶建造合同,包括技术规格书,特点都是条款繁多、内容复杂,并且通常采用英文格式,因此合同本身存在许多风险点。这要求国内造船企业除了需要熟练掌握英语的经营和技术人员,还应培养熟悉法律和英语的法务人员。企业有必要去建立一支扎实严谨、稳定实干、富有经验的精通船舶专业知识、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经营队伍,参与到合同的接单报价整个过程中,并充分发挥经营、技术和法务人员的作用,在技术、商务谈判及签约环节,尽可能地消除合同条款存在的陷阱或风险点,提出控制与化解风险的防范措施。

对于造船合同中最重要的船舶价格条款,企业应当在报价前对建造成本进行科学合理地预估和测算。船用设备应逐一询价,成本要素考虑全面,还需合理预估汇率变动影响、材料设备价格波动、企业利润等。对于首次承接的新船型,在报价之前,应让企业的技术部门先消化技术规格书,并与经营部门充分沟通,对那些新出现的规范、材料、设备要及时向厂家询价;在技术规格书谈好之后再进行商务谈判,技术人员要把签字版的技术规格书与报价所依据的技术规格书的不同之处及时反馈给经营人员,以便经营人员及时调整报价。

(五) 灵活规避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国内造船企业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加以规避。一是除了在报价时要考虑人民币和欧元升值对船价的影响外,可以采用多种币种计价的方式来降低汇率风险,比如将来如需从欧洲进口设备,可采用美元和欧元共同计价,这样进口设备(约占造船合同总价40%左右)的汇率风险得以规避;二是与船东协商增加预付款比例、当人民币升值超过一定比例时与船东共担汇率风险等措施来减少汇率风险。此种方法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在船市繁荣时较易实现,而在当前船市低迷期则基本无望;三是借助专业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如远期结售汇、掉期交易等,减少汇差损失;四是缺口的建造资金采取向银行贷美元,再以收到的以美元支付的交船款归还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汇率风险;五是企业通过预测汇率变动趋势,提前或延期结汇,可以避免汇兑损失或获得收益,同样也是控制汇率风险的有效方法。

(六) 强化生产管理,狠抓建造质量

国内造船企业应当强化生产管理,推进生产管理精细化,努力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同时狠抓质量管理,确保所建造船舶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工,防范交船拖期风险及杜绝质量问题。

要强化生产管理,企业必须转变造船观念,按照现代先进的造船模式,树立精益造船目标,在生产管理和技术工艺上努力创新、总结经验,不断革新,合理利用制造技术,改革传统工艺,加强生产组织和物资供应、劳务保障、生产设计等生产前准备工作,不断优化造船主流程,加强计划指导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使船台周期和码头周期不断缩短,提升关键节点的实现率,全力保障船舶生产建造进度。有效做法很多,如企业可以推行分段总组造船法,合理配置分段总组制造场地,扩大分段总组数量和重量,船台合拢前移到平台,减少船台中分段搭载工作量,缩短船台周期;推广分段、总组预舾装技术,尽量提高预舾装率,提高分段、总组上船台前的安装完整性和船舶下水前的安装完整性,采用机舱分段盆舾装、上层建筑整体吊装等先进舾装技术工艺,缩短船台安装时间;推广造船精度管理与控制技术,以补充量代替余量,实现船台无余量搭载合拢,以质量来保进度;采取提高钢材预处理生产线的作业质量以及跟踪补涂等手段,减少分段二次除锈工程量,提高涂装效率的先进涂装技术等等。

同时,造船企业还应强化各类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船舶建造合同和技术规格书的要求,加大过程巡检、自检力度,加强过程控制,提高现场服务配合意识,以及通过更新设备和工装、优化生产设计、提高图纸质量、加大预装量等措施,把握生产节奏,确保船舶的建造质量;严格贯彻执行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强化焊接等各道工序质量、外协分段、外购件质量控制和现场质量控制,提高一次交验合格率;加强与船东驻厂代表、船级社验船师的沟通与合作,报检环节中确实应由企业承担的质量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因质量问题出现交船难的情况。

最后,企业还需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规范生产作业流程,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员工上岗前的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员工按照流程标准化作业,杜绝生产事故发生。

(七) 加强成本管理,降本增效

在国际船市低迷期,国内造船企业要想生存发展,除了需要具备技术力量、建造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同样也需要成本优势。这就要求造船企业必须重视成本管理,苦练内功、降本增效。

在成本控制方面,首先要加强对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一是造船企业可以与上游产业战略合作,降低采购成本。例如,为规避钢材涨价风险,造船企业可以与大型钢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一方面可以争取到最优惠价格,同时供货、质量的稳定性也得到保证。二是加强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通过不断增加合格供应商的数量,促进物资采购完全竞争,从而节省采购成本。三是在争取船东认可,采购国内同等质量的船用设备来替代进口设备。

其次要加强对造船物耗、能耗和工人效率的控制。企业可以通过专门的课题研究,依靠设计优化、技术进步、工法改进、流程优化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提高钢材、油漆、焊材等主要材料的利用率,以及合理配置、优化使用各项生产资源,促进节能减排;同时优化人员配置,推行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

最后,应推进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造船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编制年度预算和月度预算,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强对资金预算的管理,将各种费用性支出严格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篇7

【关键词】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

一、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1.对外贸易进出口方面保持着稳定增长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迅速,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总体形势良好,远远超过了我国的总体贸易平均水平。2005年以来,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突飞猛进,至2011年末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0463.17亿美元,同比增长12.67%,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增长态势。同时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所占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从贸易产品的结构上来看,占主要地位的依然是计算机类、通信技术类、电子技术类、光电技术类和生物技术类等高新技术产品。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贸易对象主要集中在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美国、东盟和欧盟等地区。

2.对外投资的资金实力有限、规模偏小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额度逐年提高,在提高企业自身盈利和优化产业结构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与实际利用外资的程度相比,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金额远远达不到工业化过程中起飞阶段所需要的引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的弱势产业群,在对海外投资实力方面更低。我国走出去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较少,同时投资规模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规模。

二、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风险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风险和高收益等特点决定了与其他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不仅要面临一般企业所要面临的政治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等,还要面临经营环境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等高新技术企业所特有的风险。

1.经营环境风险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要面临的经营环境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政治风险是由于政治性事件或政府行为的突发性给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造成的影响,特别是产生的不利影响。此类风险具有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不公平性等,高科技企业往往涉及一些尖端技术和产品,出于防止技术泄露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无论是东道国还是母国,都可能对高科技企业的国际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干预。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投资回报率及股利的变动而给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所带来的财务损失。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等。对于我国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资金的筹集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投入企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伴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企业的自有资金有限,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障碍也较大,并且企业的经营状况不稳定,财务制度和会计管理模式不健全,因而致使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难加大,因资金短缺而造成企业国际化经营失败的屡见不鲜。

3.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技术水平方面存在差异而对国际化经营进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技术风险主要包括产品开发风险、技术外泄风险、技术引进风险和技术壁垒风险等。由于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低,技术积累不够深厚而开发能力又极其薄弱,仿制国外知名产品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仿制别人又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责任问题。

三、造成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

1.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国际环境因素

首先,国家和地区间的政治关系、国家局势突变的发生等国际政治因素,东道国的政府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国家利益等与母国不同,由于对东道国的政治体制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更加难以判断和预测,直接影响了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其次,外汇市场、世界经济周期和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距等国际经济环境因素,给企业国际化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不同国家在物价管理、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和外汇政策等方面不同,也将给国际化经营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经营风险。再次,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法律体系,这使得国际化经营企业处在一个多重的和复杂的法律环境之中,也必将给企业的国家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

2.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部环境因素

一是企业融资困难。高新技术企业比一般的企业在融资能力方面困难更多,尤其是那些处于初创期和扩张期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往往由于资金不足陷入了严重的融资困境,最后直接导致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失败。我国高技术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机会很小,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很低,不到融资总额的10%,而发达国家直接融资这一比重通常在60%左右。二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基础研究不足,自我创新速度缓慢,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足够的专利和核心技术,加之我国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引进层面受到限制,这些也给企业的国家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三是创新人力资本缺乏。我国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科技人才的严重缺乏,己经成为限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四、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对策

1.政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政府应建构统一的、符合市场规律政策予以扶持,为企业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经营环境。一是改革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机制。要加快货物实时跟踪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口岸”联网工程,企业提供便捷、周到的通关服务;二是搭建规范化的经营国际化企业财税、金融支持体系。调整出口信贷政策,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和领域,支持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公司,对企业境外参展、海外注册商标、申请国际通用认证标准等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三是妥善处置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和争端。要掌握和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通行方法,健全统一、协调的多、双边解决机制,鼓励走出去企业应对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完善外贸运行监控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此外,政府应该利用国家的综合实力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收集、整理和传播对企业有用的各种信息,对企业提供各种咨询和相关培训,使企业可根据足够的市场信息来进行决策。

2.拓宽融资渠道

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或扶持来解决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例如提供专项贷款、贴息、延长还款期限、一定时期内降低税收等金融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应该充分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为成长型和有潜力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应设立对外投资基金、扩大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担保基金,为处于创业和成长期的企业融资增加企业资信;适当放宽对外投资购汇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必须完善资本市场,优化我国的投资营商环境,从诸如证券巿场等融资渠道上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3.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政府带头促进科研经费在全国经费中的投入比例,以此来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地位,同时也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调整资源的分配结构,加大对基础和关键的技术的投入比例。这样能够有效的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保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坚实基础。其次,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提升技术水平。企业可与高校科研院校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也可以与国内相关产业的企业进行联盟研发,不断的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技术;另外,一些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通过在发达的国家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利用国外人才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4.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分散国际化经营风险

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应该对不同国家风险的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投资方式。如对于政局不稳的国家和地区,可采取可以减少政策风险的合资方式,而对政局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则采用独资的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来分散风险,特别是我国许多民营髙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品种单一,可以通过东道国的多元化、进货渠道及合作伙伴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还可以通过资金筹集的机会将风险分散给东道国企业、国际金融机构等。

参考文献:

[1]许晖.企业国际化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篇8

关键词:电网经营;电力营销;风险;对策

一、电网经营企业电力营销风险研究

1.财务风险

由于我们国家的电力电能的主要销售方式是消费在前、付费在后的赊账型销售方式, 所以就会出现某些用户恶意拖欠电费的问题。在当前厂网分开的电力运行体制之下, 由于用户欠费所造成的风险被直接转到了电网公司, 而且会对电网公司的信誉以及公信力造成影响。

2.窃电风险

窃电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它会给电力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还会给其他用电户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破坏了电力市场的安全稳定,同时也可能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当电力行业实施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后,大大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管理难度,难以对窃电行为形成有效管制。

3.市场运作风险

我国当前的电力市场是卖方市场,整个市场是由相互独立的发电公司与电网营运企业进行主导的。这种市场的整个交易模式趋于一种“单一购买”模式, 就是说相互竞争的一些发电公司把电力资源交给电网公司进行销售, 需要用电的用户是不能直接和发电企业签订合同购买电能,而是需要向电网公司去购买电能。由于电能这种资源很难长时间保存,所以为了平衡电力系统中输电者和用电者之间的功率,电网公司需要先预测用电用户所需要的负荷, 和发电企业签署相关的供电合同。一旦发生预测的负荷不准的情况,因为在市场上销售的电价一般会比合同里的电价要高,这样就会影响发电企业的利益。

4.市场环境的变化

首先,在电力行业采取政企分离的经营模式后,国家对电力企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加,尤其在物价以及税收方面的监管,同时国家对电企进行审查、追补各种费用,给电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窃电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直接导致电力设备维修费用的增加,同时也导致大量电能的损失。最后,部分与电力建设相关的优惠政策被取消,导致电网建设和电力服务工作缺乏足够的启动资金。

二、电网经营企业电力营销风险对策研究

1.完善企业法律意识,善用法律武器

企业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用法律法规来武装自己,以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企业需要确保供电合同的科学完善,以免在运营中出现不必要的合同纠纷,同时如果出现窃电、恶意拖欠等情况时,电力企业要学会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确保自身的利益,避免自身的经济损失。

2.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

根据不同的管理职责和工作属性来进行安全责任分配,分别控制不同的安全风险与风险类型,此外,在不同的管理层次中各个部门有各自的安全风险,不同的职位与不同的工作位置都有各自不同的安全风险,在实际安全风险控制过程中,需要将这些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位。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电力企业的主要责任就是防止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状况,要严格控制出现大面积停电的风险,而电力市场运行的整体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各个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并且严格高质量控制风险,除了供电中断事故风险以外,还需要严格控制人身伤亡风险与设备损毁风险。基层工作人员还需要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等各种作业安全风险。

3.建立电费风险的企业内控机制

企业在构建电费风险方面的内控机制时需要考虑到下述几方面的内容:构建电费内控岗位责任机制,其需要涵盖的内容有内控岗位授权、 内控报告、 内控批准以及内控责任。这些都属于电网企业领导层的工作责任。企业领导要做好电费风险的分析和研究,授权企业中相关单位制定电费风险管控政策,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确保企业运营的稳定,将电费风险的影响降至最低。电费内控技术审查机制需要肩负其电企内电费内控工作的审查、考核、欠费预警和法律援助工作。这是电网企业内控操作水平的直接体现。高水平的电网企业可以非常顺利地完成上述工作,同时还可以根据风险变化制定出有效的管控措施,因此它也可以作为电企内部监控的一个途径,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执行能力进行科学的监测。

4.规范电力营销稽查行为

为稽查人员配备统一服饰,进行礼仪培训,加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形象;要严格规范稽查行为,在稽查营销服务差错和事故处理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查清原因和性质,找出责任人,总结教训,采取措施;当发现重大或特大营销服务事故,应逐级上报;稽查人员应做好资料证据收集工作,做好谈话记录,保管好相片、录像、录音等资料,实现单据化、规范化。

5.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相关员工对安全风险管理的认识,需要加强对日常安全工作和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培训学习,拥有及时发现风险和控制风险,预防事故发生的警觉意识。电力运行过程中的危险源非常难预防和控制,通常的危险源主要分为显在和潜在两种危险源,显在的危险源通过仔细考察分析可以发现并且加以预防控制,潜在的危险源需要进行科学辨识、预防和控制。尽管潜在的危险源难以预防控制,只要相关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便可以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做好风险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