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世界经济现代化8篇

时间:2023-07-16 08:54:40

世界经济现代化

世界经济现代化篇1

论文关键词:国际,营销,经济全球化

 

1、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原因

1.1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创造了政治和社会条件。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即涵盖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亦即世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日益兴趣。其主要表现,即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包括了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的全球化。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资本向全球扩张来推动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高度发展和产业资本向全球扩张(其具体表现是工业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世界范围内便兴起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具体而言,90年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国际分工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和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

1.2现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推动现代生产力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取得一系列突破和进展,主要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随着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从科学发明到技术创新再到生产中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即所谓“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表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极为迅速。有关资料表明毕业论文的格式,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的周期,在18世纪约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初期为30年,20世纪中期为10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化周期已经缩短到5年以内。据发达国家的测算,手工业、传统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10:10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占5%~20%,在50~60年代占50%,在80年代占60%~80%。现代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扩散,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1.3国际水平分工深入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国际水平分工是在第3次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国际水平分工。一般说来,当达国家之间、新兴工业国之间在工业生产上的分工,属于水平型国际分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也逐渐参与了工业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例如,现代波音客机(约有450万个零部件),就是建立在国际水平分工基础上的高科技产品。有7个发达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分布更多国家的1.5万家(其中包括中国)中小企业参与协作制造龙源期刊。目前全球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是当代各国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础,是当代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和扩大的基础,它将各国生产过程密切结合起来,使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这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根本原因和坚实基础。

2.国际营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1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或核心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必然会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增长。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转移和扩散,会改造和优化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推动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在今后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意味着世界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随之改革,使国际分工日趋合理,促进国际分工。各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发展,优化世界资源的配置,可提高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还可优化国际经济关系结构。

2.2推动世界经济有序运行。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从而要求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各国之间进行合理配置,要求在国际范围内按照经济合理的的原则组织生产和经营,要求有关国家协调它们之间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在当代这种再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又是建立在民族国家利益基础上的。这样,便产生了再生产国际化过程中的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正是为了缓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这种矛盾,于是,以国家和国际机构出面组织的国际经济协调便应运而生。在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国际市场活动受到3种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各国政府单独制定的自主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调节;在国际协商基础上若干国家政府的联合调节,即国际经济协调。在这3种调节机制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在当代世界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毕业论文的格式,因为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矫正,而各国的调节政策也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协调(如关税政策的协调等)。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成功与否,则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兴衰。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营销和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3.1世界经济进入全球竞争。

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正处在两大潮流之中。一是现代高科枝的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显示出当代世界经济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二是世界各国,包括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适应前一个潮流即现代高科技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谋求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展开了一轮高科技发明权、领导权和控制权的争夺战。这都表明,80年代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卷入了争相发展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的大潮之中。展望未来,21世纪上半叶这种国际竞争将会更加发展、深化和激烈。

3.2世界各国在竞争中求合作。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合作的关系也日趋增强。其根本原因是现代高科技、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产业的国际转移的迅速发展。在国际分工日益发展和深化的基础上,各国民族再生产过程日益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同时,任何一国都不可能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先进技术,也越来越难于垄断技术,一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产要素配置越来越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才能实现。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原则来决定取舍,充分发挥国际分工和各国技术、经济互补性的国际经济效益。因此,在现代科技和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同时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的成败则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冲突和合作、停滞和发展。这可以说是当代和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

4.国际营销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4.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本主义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阶段和地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划分是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历史来看,发达国家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不发达状态。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资料划分,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属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工业国)的仅有22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爱尔兰、荷兰、新西兰、冰岛、挪威、卢森堡、西斑牙、瑞典、瑞士、葡萄牙。而不发达国家则是原来经济落后、现在正逐步发展(民族经济)的国家,一般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是过去受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龙源期刊。据世界银行有关资料统计,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16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在内)。

4.2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实际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是利益和风险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经济。所以毕业论文的格式,从总体上看,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共同机遇主要有:第一,提供了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因为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和经济发展。第二,给各国提供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机遇。第三,给各国经济体制趋同带来了机遇。这是因为,全球化实际上是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建立能够相互融合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共同挑战主要有:第一,优胜劣败的挑战。既然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国卷入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有竞争就必然存在优胜劣汰的法则。第二,金融动荡的挑战。金融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金融全球化,是各国间的金融活动的关联度日益密切,一旦某个国家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其他国家便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4.3 发达国家在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斗争与协调

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主要是由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关系构成。

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欧共体之间在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日趋激烈,即所谓的“投资战”。发达国家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约占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80%左右,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约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

世界经济现代化篇2

论文关键词:国际,营销,经济全球化

 

1、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原因

1.1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创造了政治和社会条件。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即涵盖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亦即世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日益兴趣。其主要表现,即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包括了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的全球化。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资本向全球扩张来推动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高度发展和产业资本向全球扩张(其具体表现是工业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世界范围内便兴起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具体而言,90年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国际分工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和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

1.2现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推动现代生产力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取得一系列突破和进展,主要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随着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从科学发明到技术创新再到生产中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即所谓“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表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极为迅速。有关资料表明毕业论文的格式,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的周期,在18世纪约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初期为30年,20世纪中期为10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化周期已经缩短到5年以内。据发达国家的测算,手工业、传统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10:10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占5%~20%,在50~60年代占50%,在80年代占60%~80%。现代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扩散,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1.3国际水平分工深入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国际水平分工是在第3次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国际水平分工。一般说来,当达国家之间、新兴工业国之间在工业生产上的分工,属于水平型国际分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也逐渐参与了工业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例如,现代波音客机(约有450万个零部件),就是建立在国际水平分工基础上的高科技产品。有7个发达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分布更多国家的1.5万家(其中包括中国)中小企业参与协作制造龙源期刊。目前全球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是当代各国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础,是当代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和扩大的基础,它将各国生产过程密切结合起来,使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这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根本原因和坚实基础。

2.国际营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1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或核心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必然会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增长。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转移和扩散,会改造和优化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推动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在今后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意味着世界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随之改革,使国际分工日趋合理,促进国际分工。各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发展,优化世界资源的配置,可提高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还可优化国际经济关系结构。

2.2推动世界经济有序运行。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从而要求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各国之间进行合理配置,要求在国际范围内按照经济合理的的原则组织生产和经营,要求有关国家协调它们之间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在当代这种再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又是建立在民族国家利益基础上的。这样,便产生了再生产国际化过程中的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正是为了缓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这种矛盾,于是,以国家和国际机构出面组织的国际经济协调便应运而生。在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国际市场活动受到3种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各国政府单独制定的自主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调节;在国际协商基础上若干国家政府的联合调节,即国际经济协调。在这3种调节机制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在当代世界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毕业论文的格式,因为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矫正,而各国的调节政策也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协调(如关税政策的协调等)。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成功与否,则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兴衰。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营销和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3.1世界经济进入全球竞争。

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正处在两大潮流之中。一是现代高科枝的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显示出当代世界经济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二是世界各国,包括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适应前一个潮流即现代高科技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谋求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展开了一轮高科技发明权、领导权和控制权的争夺战。这都表明,80年代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卷入了争相发展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的大潮之中。展望未来,21世纪上半叶这种国际竞争将会更加发展、深化和激烈。

3.2世界各国在竞争中求合作。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合作的关系也日趋增强。其根本原因是现代高科技、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产业的国际转移的迅速发展。在国际分工日益发展和深化的基础上,各国民族再生产过程日益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同时,任何一国都不可能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先进技术,也越来越难于垄断技术,一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产要素配置越来越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才能实现。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原则来决定取舍,充分发挥国际分工和各国技术、经济互补性的国际经济效益。因此,在现代科技和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同时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的成败则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冲突和合作、停滞和发展。这可以说是当代和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

4.国际营销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4.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本主义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阶段和地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划分是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历史来看,发达国家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不发达状态。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资料划分,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属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工业国)的仅有22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爱尔兰、荷兰、新西兰、冰岛、挪威、卢森堡、西斑牙、瑞典、瑞士、葡萄牙。而不发达国家则是原来经济落后、现在正逐步发展(民族经济)的国家,一般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是过去受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龙源期刊。据世界银行有关资料统计,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16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在内)。

4.2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实际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是利益和风险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经济。所以毕业论文的格式,从总体上看,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共同机遇主要有:第一,提供了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因为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和经济发展。第二,给各国提供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机遇。第三,给各国经济体制趋同带来了机遇。这是因为,全球化实际上是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建立能够相互融合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共同挑战主要有:第一,优胜劣败的挑战。既然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国卷入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有竞争就必然存在优胜劣汰的法则。第二,金融动荡的挑战。金融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金融全球化,是各国间的金融活动的关联度日益密切,一旦某个国家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其他国家便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4.3 发达国家在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斗争与协调

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主要是由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关系构成。

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欧共体之间在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日趋激烈,即所谓的“投资战”。发达国家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约占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80%左右,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约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

世界经济现代化篇3

前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简要回顾

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1925年提出的经济长波理论,把经济长波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两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为20 30年。尽管此后长波理论各学派对经济长波不同阶段的划分及其功能有不同的观点,但从18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四次经济长波中我们可以发现历次经济长波上升期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一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795至1825年。在此次上升期中,发端于英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基础技术创新,推动了纺织和运输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在这些新兴产业中纺织业增长最快,成为当时最为成熟的产业。由于生产力变革首先发生于英国,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并迅速成为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

第二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出现在1850至1873年。冶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当时的英国率先进入钢铁时代,钢铁制造业的比重大幅攀升,成为推动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进一步调整,产业现代化运动在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先后实现了经济起飞,在这次上升期中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其经济实力接近并超过英国,世界经济重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世界经济格局也由此发生重大转变。

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890至1913年。电气、汽车制造等技术的创新不仅使电气、汽车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工业化国家产业的升级,并最终把汽车工业培育成当时的主要产业。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垄断财团成为当时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垄断财团的出现标志西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美国最早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非凡是随着技术和产业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转移,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等欧洲国家也进入资本主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时期。

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1945至1973年。这一时期科技创新来源于更多的领域,电子计算机、生物、航天和新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品向“高、精、尖”和“轻、小、薄”方向发展。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相继进入国家垄断时,世界经济重心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走上经济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同时,根据此次经济长波上升期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征,适时地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尽管在历次经济长波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进入上升期的起点不尽相同,但那些在经济长波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都能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和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条件,适时地调整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只有那些对本国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适时调整的国家,才能抓住技术国际移转、产业结构空间布局重新调整的机遇,加快本国生产组织和经济制度的创新,从而实现本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在历次经济长波中只有少数国家才能利用经济长波中的有利国际经济环境推动本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正逐步形成

尽管学术界对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终点和第五次经济长波起点的时间尚有争议,但我们认为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说21世纪头20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

第一,从世界经济增长变化的时间来看,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转折时期。世界经济自1973年以来遭遇一系列事件,如经济“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拉丁美洲债务危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苏东集团解体等的冲击后,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停滞、80年代的低速经济增长和9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低速增长的时间已持续20多年,这个时间数字和长波下降期的时间数字基本相符,过去的20多年可以认为是第四次经济长波的下降期。但随着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逐渐好转,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应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转折期,即第五次经济长波的起始时期。

第二,生产技术和经济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的一系列改变,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基础技术创新,导致了一大批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转移的速度日益加快,和之相适应,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重大变化,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等跨国垄断集团成为企业生产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形式。跨国垄断集团的产生使西方国家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非凡是基础技术创新“领头羊”的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经济霸权”,并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依托,以全球为资源、生产和销售地点,进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从而推动长达近120个月的“新经济”增长,引发了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 第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逐步改善,为技术和产业的国际转移带动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国际经济交往的壁垒不断撤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日渐完善,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功能。市场经济制度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协调制度的健全为经济长波的国际传递,非凡是技术的国际转移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提供了条件,也为其他国家利用技术的国际转移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重新调整机遇来发展经济提供了基础。

第四,从世界经济增长的现实和趋向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已初现端倪。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96年到2000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为4.1%,4.3%,4.6%,5%和4.7%,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长相对平缓的时期。虽然2001年世界经济出现了“增长性衰退”,增长率为2.2%,但2002年世界经济又有所恢复,增长率达到2.8%,2003年经济增长达到3.8%,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上升到4.1%,世界银行认为2004至2008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可望达到3.2%,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已在逐步形成。

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

21世纪头20年既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新技术的产业化和技术国际转移的加速,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的空间布局将会重新调整,这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第一,为我国引进技术和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新机遇。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处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智能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些技术首先在一国发明和应用,但随着技术产业化的成熟和产品的标准化,这些技术逐步通过国际技术贸易或国际投资转移到其他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为我国充分利用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第二,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利时机。当技术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成熟而行业利润不断下降时,这些国家为了保持行业的高利润就会进行产业国际转移,在世界范围内对产业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世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对我国国内企业利用本土比较优势,参和国际生产过程或生产环节,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了契机。

第三,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示范功能。在历次经济长波中一些国家之所以能抓住上升期所提供的机遇,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能在生产关系上作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保持新生产力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凡是在这次经济长波上升期中,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制度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组织(如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功能。

第四,为我国进一步利用经济长波上升期所导致的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而带来的区位优势提供了机遇。20世纪80年代亚太地区就进入了经济持续高涨时期,尤其近年来亚洲经济发展中“中国因素”凸现,中国成为东亚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国家,也是世界经济中持续增长的国家之一。随着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的出现,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的逐渐转移,为我国进一步在亚太地区发挥区位优势以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如何紧紧抓住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这一重要机遇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社会全面发展。在现有基础上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紧紧抓住我国面临的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这一重要战略机遇。

世界经济现代化篇4

论文摘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深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动荡。20世纪末发生了科索沃战争,新世纪伊始又引发了阿富汗战火,现在巴以冲突又愈演愈烈。而这些事件都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多极化趋势深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就使人们不得不认真地思考,思考这样一个关系全人类命运和世界文明走向的重大课题——全球化、多极化与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全球化、多极化是否有利于把人类引向和平与发展?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化”一词成为国际社会应用最普遍的概念之一。所谓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系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消除各种壁垒和阻碍,以至于国别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来越多地纳入一个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也由此增强。经济全球化包括信息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等等,其核心是资本和金融市场全球化。

以经济全球化为主流的全球化趋势在今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它决不是始于今天。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兴起之时,它就已开始了自己的历程,只不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更加突出及其趋势大大加强而已。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所以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端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时.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开始了它的又一轮加速发展的进程。经济全球化也就成为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那么,为什么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向世人显示出它的汹涌澎湃之势呢?

因为这一时期,世界的潮流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轨道.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首先,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相互对抗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个世界力量中心和地区力量中心,各力量中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了多层次、相互交叉、变化频繁的复杂组合。战争已不再是世界主要大国相互间取得自己利益的有效手段,经济科技已确立了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有意愿、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这样,由于美苏争霸而酿成世界大战的危险已不复存在。世界大战的可以避免性虽然并不表明天下完全太平,但毕竟提供了一个总体上和平的国际环境。可以使其他国家更着重于发展自身,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速自身的经济发展上。

其次资本主义侵略、掠夺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要对外扩张,但各国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等迫使它不得不放弃旧的用裸的战争手段去进行扩张的做法,而采用新的殖民主义方法。这种新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发达国家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以促进发展的名义,通过合作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手段及文化交流等其他手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控制,并输出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烈地增长着的扩张本性迫使其不断强化和扩展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以经济交流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交流,从而促使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步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背景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扩张的要求。

再次,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又迫切需要利用资本主义所取得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以便于凸现其自身优势,发挥“后发效应”,而这一目的只有通过相互问的交流、接触与合作才可能实现。这种交流与合作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凭着互利发展的愿望才可能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为这种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时代环境。正是在这种适宜的环境下,不同类型国家间的交流、接触、合作越来越深入,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因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和平与发展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二、多极化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虽然这一进程异常艰难复杂,但这一趋势却是不可逆转。这是由新旧世界格局转换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所决定的。多极化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首先,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新时期。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从而确立了正确的时代观。邓小平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一方面,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不仅不得人心,而且愈加力不从心。80年代以来,包括苏美两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对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反对超级大国军备竞赛、反对战争的群众运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左右、影响世界的能力在日益减弱。另一方面,广大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壮大了世界的和平力量。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是不希望战争的,他们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所以,邓小平得出结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既是世界战略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又是90年代以来新旧世界格局转换的时代背景,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条件。

其次,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不少国家和地区利用苏美争霸的空隙在经济上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一极,给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以巨大的物质驱动。

随着日本、西欧的异军突起,在世界经济领域,已呈现出美国、西欧、日本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凭借战后初期以绝对优势而建立的经济霸权,随着美元地位的下降和失去对世界石油的控制而丧失,美国控制世界经济事务的能力日益减弱。同时欧、日要同美国分享权力,享受平等地位,美国与欧、日的贸易战频繁发生。这就使得世界经济权力中心由美国独占逐渐向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中心转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实力雄厚,而北美、东亚和第三世界等区域集团的经济实力也不容忽视,他们都将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极,世界经济权力中心已由美国独占走向多极。经济上的多极化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政治上的多极化。

再次,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及国家集团日趋活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进程。如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在解决地区冲突、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在增强,许多区域性组织和国家集团的积极影响和作用都在提高。如东盟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政治安全保障为宗旨,作用不断扩大,地位明显升高;再如,非洲统一组织在加强非洲国家团结与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国际组织和国家集团的发展中,洲际问的合作不断加强,涌现了许多跨洲际的国际组织或国家集团,如亚太经合组织、亚欧首脑会议等。各种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及国家集团的空前活跃,既是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具体体现,又对多极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全球化、多极化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现在世界虽然仍很不太平,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荡,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多极化趋势的日益深化,整个世界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首先,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和经济联合的程度日益加深。

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已经把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了它的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造成了商品、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将整个世界联成一体。这一切使各国之间相互渗透,交往、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这种局面下,没有哪个国家能长久地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与世隔绝地谋求自己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全球化带来的人类共同利益的扩大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还面临许多超越国别和社会制度的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如人口增长,粮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与世界各国有关并且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或进一步恶化。不仅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而动荡的国际局势不仅不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甚至会使之进一步恶化。所以,各国本着从整个人类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彼此尽可能地搁置争端、冲突和私利,从而为通过磋商、谈判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这种共同利益的强化也必然会加强人们追求和平的心理愿望,成为制约大规模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将会促进世界的稳定与发展。

再次。多极化趋势下的大国经济实力均衡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表明,由于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当今世界大国经济实力绝对优势已经丧失。而日本、西欧的实力却大大增强。日本现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而且日本在许多科技领域都已经超过美国。欧元区的建立及欧元的流通表明欧洲各国在一体化的道路上又踏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欧盟各国的经济实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经济实力,虽然现在在经济上已跌入谷底,无法与美国抗衡,但俄罗斯依旧是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仍然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力,以发展的眼光视之,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教育与科技基础.一旦政治稳定、经济理顺之后,必将重振大国雄风。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种经济多极化趋势下的大国经济实力均衡化。虽然加深了大国间的矛盾,但也对矛盾的激化起着抑制作用,总体来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最后,多极化趋势下大国关系的新变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世界经济现代化篇5

15世纪末至16世纪前半叶:地理大发现为经济全球化打下基础

15世纪末到16世纪前半个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奠定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

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等人开辟了从欧洲抵达亚洲的海上航线,麦哲伦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宣告了东西半球互相隔绝的时代结束,同时也为西欧国家向世界各地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从那时起,资本的全球扩张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探险与贸易的热潮,欧洲列强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扩张活动不仅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也打通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交往的通道,这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基础。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启动经济全球化

18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陆续发生以蒸汽机为动力、以纺织业为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这些国家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本国工业不断创造出远远超出本国市场所能消费的大量商品,于是大量廉价的、过剩的工业产品突破国家边界,涌向世界,推进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这一过程伴随着欧洲殖民者对新发现疆域的扩张、侵略和殖民掠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中英鸦片战争,世界市场也由此从欧洲拓展到美洲、亚洲和非洲等许多地区。

正是在这一时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经过工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量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容量。有数据显示,到19世纪中叶,英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销往国外,国内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原料也要靠国外供应。这种情况在纺织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英国所生产的棉织品的绝大部分销往国外,生产所需的棉花来自美国、印度、巴西、埃及等国家。在这一时期,英国不仅是世界消费品的主要供应者,也是生产资料――机械设备的主要供应者。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有人认为,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的半个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最突出的时期,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蒸气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从以纺织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时代进入到以钢铁、石化、电器、机械、汽车为代表的重化工业时代。在这一时期,电车、汽车、火车成为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电话、无线电、电报成为新的通信手段,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凭借工业革命所创造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瓜分世界的殖民扩张。至20世纪初,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

三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国际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其触角已经伸向世界各地。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掠夺殖民地资源,不仅向其大量输出商品,而且开始进行投资。当时的英国和法国是主要资本输出国,到“一战”前,它们的国外投资已分布在亚、非、拉、大洋洲等地。资本输出的增加,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的扩大,标志着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标志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从商品交流的外在联系发展到了生产分工的内在融合。

“一战”至“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的大约40年间,曾出现过多个阻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事件,如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1937―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鸬取U庑┦录以不同方式阻遏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停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作为稳定和调节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运而生。

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出现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将工业化进程引向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即所谓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197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为止,长达20余年。这个被西方发达国家称为“黄金时代”的时期,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

也正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亚、非、拉的殖民地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同时也与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获得了空前发展,贸易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将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关系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时期。

“冷战”结束:离经济全球化终极目标更进一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经济全球化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且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更进一步。其突出标志包括以微电子、生物工程的大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进一步深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跨国公司不仅在数量上、规模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而且其经营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地体现在企业跨国并购的形式、数量和规模均有了重大发展,许多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移向海外,世界经济融合的程度空前提高;市场经济成为涵盖整个世界的经济体制;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使世界经济运行日益规范化和规则化,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知识流全球畅通。

世界经济现代化篇6

论文摘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深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动荡。20世纪末发生了科索沃战争,新世纪伊始又引发了阿富汗战火,现在巴以冲突又愈演愈烈。而这些事件都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多极化趋势深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就使人们不得不认真地思考,思考这样一个关系全人类命运和世界文明走向的重大课题——全球化、多极化与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全球化、多极化是否有利于把人类引向和平与发展?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化”一词成为国际社会应用最普遍的概念之一。所谓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系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消除各种壁垒和阻碍,以至于国别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来越多地纳入一个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也由此增强。经济全球化包括信息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等等,其核心是资本和金融市场全球化。

以经济全球化为主流的全球化趋势在今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它决不是始于今天。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兴起之时,它就已开始了自己的历程,只不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更加突出及其趋势大大加强而已。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他在中明确指出:“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所以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端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时.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开始了它的又一轮加速发展的进程。经济全球化也就成为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那么,为什么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向世人显示出它的汹涌澎湃之势呢?

因为这一时期,世界的潮流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轨道.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首先,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相互对抗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个世界力量中心和地区力量中心,各力量中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了多层次、相互交叉、变化频繁的复杂组合。战争已不再是世界主要大国相互间取得自己利益的有效手段,经济科技已确立了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有意愿、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这样,由于美苏争霸而酿成世界大战的危险已不复存在。世界大战的可以避免性虽然并不表明天下完全太平,但毕竟提供了一个总体上和平的国际环境。可以使其他国家更着重于发展自身,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速自身的经济发展上。

其次资本主义侵略、掠夺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要对外扩张,但各国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等迫使它不得不放弃旧的用赤裸裸的战争手段去进行扩张的做法,而采用新的殖民主义方法。这种新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发达国家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以促进发展的名义,通过合作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手段及文化交流等其他手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控制,并输出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烈地增长着的扩张本性迫使其不断强化和扩展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以经济交流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交流,从而促使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步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背景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扩张的要求。

再次,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又迫切需要利用资本主义所取得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以便于凸现其自身优势,发挥“后发效应”,而这一目的只有通过相互问的交流、接触与合作才可能实现。这种交流与合作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凭着互利发展的愿望才可能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为这种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时代环境。正是在这种适宜的环境下,不同类型国家间的交流、接触、合作越来越深入,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因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和平与发展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二、多极化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虽然这一进程异常艰难复杂,但这一趋势却是不可逆转。这是由新旧世界格局转换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所决定的。多极化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首先,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新时期。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从而确立了正确的时代观。邓小平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一方面,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不仅不得人心,而且愈加力不从心。80年代以来,包括苏美两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对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反对超级大国军备竞赛、反对战争的群众运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左右、影响世界的能力在日益减弱。另一方面,广大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壮大了世界的和平力量。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是不希望战争的,他们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所以,邓小平得出结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既是世界战略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又是90年代以来新旧世界格局转换的时代背景,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条件。

其次,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不少国家和地区利用苏美争霸的空隙在经济上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一极,给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以巨大的物质驱动。

随着日本、西欧的异军突起,在世界经济领域,已呈现出美国、西欧、日本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凭借战后初期以绝对优势而建立的经济霸权,随着美元地位的下降和失去对世界石油的控制而丧失,美国控制世界经济事务的能力日益减弱。同时欧、日要同美国分享权力,享受平等地位,美国与欧、日的贸易战频繁发生。这就使得世界经济权力中心由美国独占逐渐向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中心转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实力雄厚,而北美、东亚和第三世界等区域集团的经济实力也不容忽视,他们都将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极,世界经济权力中心已由美国独占走向多极。经济上的多极化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政治上的多极化。

再次,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及国家集团日趋活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进程。如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在解决地区冲突、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在增强,许多区域性组织和国家集团的积极影响和作用都在提高。如东盟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政治安全保障为宗旨,作用不断扩大,地位明显升高;再如,非洲统一组织在加强非洲国家团结与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国际组织和国家集团的发展中,洲际问的合作不断加强,涌现了许多跨洲际的国际组织或国家集团,如亚太经合组织、亚欧首脑会议等。各种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及国家集团的空前活跃,既是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具体体现,又对多极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全球化、多极化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现在世界虽然仍很不太平,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荡,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多极化趋势的日益深化,整个世界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首先,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和经济联合的程度日益加深。

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已经把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了它的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造成了商品、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将整个世界联成一体。这一切使各国之间相互渗透,交往、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这种局面下,没有哪个国家能长久地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与世隔绝地谋求自己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全球化带来的人类共同利益的扩大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还面临许多超越国别和社会制度的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如人口增长,粮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与世界各国有关并且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或进一步恶化。不仅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而动荡的国际局势不仅不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甚至会使之进一步恶化。所以,各国本着从整个人类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彼此尽可能地搁置争端、冲突和私利,从而为通过磋商、谈判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这种共同利益的强化也必然会加强人们追求和平的心理愿望,成为制约大规模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将会促进世界的稳定与发展。

再次。多极化趋势下的大国经济实力均衡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表明,由于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当今世界大国经济实力绝对优势已经丧失。而日本、西欧的实力却大大增强。日本现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而且日本在许多科技领域都已经超过美国。欧元区的建立及欧元的流通表明欧洲各国在一体化的道路上又踏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欧盟各国的经济实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经济实力,虽然现在在经济上已跌入谷底,无法与美国抗衡,但俄罗斯依旧是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仍然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力,以发展的眼光视之,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教育与科技基础.一旦政治稳定、经济理顺之后,必将重振大国雄风。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种经济多极化趋势下的大国经济实力均衡化。虽然加深了大国间的矛盾,但也对矛盾的激化起着抑制作用,总体来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最后,多极化趋势下大国关系的新变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世界经济现代化篇7

1.科技革命空前高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科技的发展,国际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科技领域。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曾发生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二战后爆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技术、合成材料的发明、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从40年代末开始,60年代不断高涨,80年代初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至今仍方兴未艾。这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两次的是它持续的时间长、范围广、影响更大,是世界性的全方位的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引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阶级结构以及物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而言,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2.世界政治显着进步。二次大战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股潮流,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政治民主化首先表现在国际关系方面。战后,一大批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政治上取得独立,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新独立国家逐渐形成第三世界,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这和战前的强权政治、殖民主义相比,显然是一个大的进步。战后,世界各国国内的政治民主化也不断向前推进。经济与政治不能分割,不同类型的国家在进行经济改革时,都涉及政治民主化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民主化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也吸取沉痛的历史教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许多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也进行了民主改革,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当然,当今世界仍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人干政等现象,政治民主化将是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

3.思想文化异彩纷呈。战后世界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同时也表现在思想文化层面。思想文化的发展既折射出当代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它本身也是现代世界文明不断前进的组成部分。战后世界文化高度发展,各种思潮、不同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相互竞争,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此外,新科技革命创造了更高的社会文明,人们可以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介物中得到各种文化信息。据统计,从1945年到80年代末,全世界平均每年发表科学论文500万篇,平均每天约1.4万篇。70年代以来,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平均每分钟就有1本新书出版。当代世界思想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从最普遍的人类观念到具体的社会发展理论,从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理念到各类学术思潮,从文学艺术到宗教,不同类型的思想文化交融碰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既统一于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又展示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多样性的统一是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4.全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是指关系全人类利益、涉及全球范围、对整个国际社会都构成威胁的消极事态,它需要世界各国一致行动,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此概念由罗马俱乐部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提出,罗马俱乐部将全球问题又称作“人类困境研究”,专指那些可能导致现在和未来“人类困境”的若干重大问题。全球问题的特点是全球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牵制相互影响,例如人长、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生态恶化等等。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增长的极限》,使全球问题日益引起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强烈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只靠个别国家或组织,只有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靠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前苏联学者马克西莫娃认为,全球问题具有如下性质:具有真正的全球的、全世界的性质,涉及一切民族、所有国家及国家集团的切身利益;具有对全人类的威胁性,如果不能求得解决,或将导致文明的毁灭,或将引起人类生活条件的退化、生产力的倒退;具有紧迫性,要求解决,不得延误;具有协作性,要求所有国家、民族、全世界共同努力、协同解决。

二、世界当代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将世界当代史只当作国别史、国际关系史,还应注意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影响。受苏联教学观念和我国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我国高校对于世界当代史教学长期只注重国别史、国际关系史,教学内容侧重于: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等国战后的发展演变;美苏冷战的形成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第三世界的发展进程。这样,就把世界当代史变成了国别史加国际关系史的综合。由于世界当代史时期发生的事件与现实密切相关,很多内容就是当前世界发展的现实,因而不少学者甚至认为世界当代史不是一门学科,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范畴。这种看法也影响了世界当代史的教学。实际上,世界当代史与国际政治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此,彭树智先生指出:“国际政治学着重研究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现状,比较直接地为国家现行的对外政策服务……历史学(包括当代世界史)是通过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帮助人们理解过去和现在,并预测未来。当代世界史与国际政治学不同之处在于从历史基本规律方面提供论据,而不是直接从理论上提供论据;在于较强的教育性,而不是强烈的资政性;在于求系统、深入的探讨,而不是及时性、敏锐性。”世界当代史除了讲授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战后发展演变外,不能忽视战后世界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影响。

战后科技革命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内容、新特点,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当前,重大科技发明、科技发现不断涌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战后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也不断加深;战后各种

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层出不穷,指导了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战后思想文化也出现许多新潮流、新变化,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对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思想文化的繁荣,学生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和切身体会。笔者在授课时,除了用专门的章节介绍战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在讲述有关国家时,也注意阐述相关国家科技、思想文化的概况及影响,如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的科技政策,西方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新流派等。而各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概况更是授课时的重要内容,如苏联的经济恢复、美国的经济调整、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改革、“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等等。 2.不能将世界当代史当作各地区、国家、民族历史的简单相加,应从宏观视角进行整体分析。二战结束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史学家开始以全球眼光来反观人类社会的进程,形成了以整个人类或全球为研究视角的“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由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首倡,是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种观点提倡在世界历史的研究中,要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平等地考察世界上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的历史,同时要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从全球宏观和联系的角度进行考察。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说的:“世界历史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研究世界历史所形成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所形成的观点。”但当前我国世界当代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体系总体上仍较为陈旧。

世界当代史的教学,主要仍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大体系、三种力量、各个地区和国别的发展演变,而从全球角度来考察和论述当代世界显得相当薄弱,对于全球性问题涉及很少。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变和世界当代史教学的现状,使得用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建构教学体系成为世界当代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以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指导世界当代史教学,首先必须抛弃“欧美中心论”,把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放在平等地位,置于全球和世界整体视角之下。因此,在世界当代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不能否认欧美发达国家在战后世界历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但更要看到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变化及其在世界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其次,要从整体史学思想出发,不能仅讲述纵向的时间演变,还要考虑横向的联系,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比较,重视世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进程;冷战后世界的一体化与多样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的作用等。第三,要重视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并从全球视角阐明世界各国共同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世界当代史教学中,除了关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传统内容外,对当前影响人类生活甚至生存的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环境灾难等全球性问题应予以重视,并从全球视角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分析了科学发展所造成的全球性问题:生态不平衡、环境污染、人炸、城市化问题,大规模的移民而产生的混乱和紧张局势。他特别强调这是“全球的责任”,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必须要有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感。3.不能将世界当代史只当作外国当代史,还应注意当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历史专业中中国史与世界史教学处于较严重的分立状态。中国史教学较少提及世界史内容,世界史教学也较少联系中国史知识,历史学教育因此很难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缺乏对中外历史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理解。要改变这一状况,从事世界史教学的教师应注意从世界史视角对中国史问题进行解读。世界史教学应努力向学生阐明中国史与世界史一体及互动的观念,即中国史是世界的中国史,世界史是中国的世界史。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世界当代史的重要内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中国的诞生使美国在远东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是二战后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中国的成长壮大,促使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改变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中国的成长壮大,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威望,也进一步加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力不断提升,当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因此,讲授世界当代史,不能对中国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影响视而不见。笔者认为,在世界当代史教学中,至少应在以下方面讲述中国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诞生对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改变;新中国成长促使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对第三世界权益的支持与维护;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参与。

世界经济现代化篇8

前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简要回顾

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1925年提出的经济长波理论,把经济长波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两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为20 30年。尽管此后长波理论各学派对经济长波不同阶段的划分及其作用有不同的观点,但从18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四次经济长波中我们可以发现历次经济长波上升期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一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795至1825年。在此次上升期中,发端于英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基础技术创新,推动了纺织和运输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在这些新兴产业中纺织业增长最快,成为当时最为成熟的产业。由于生产力变革首先发生于英国,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并迅速成为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

第二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出现在1850至1873年。冶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当时的英国率先进入钢铁时代,钢铁制造业的比重大幅攀升,成为推动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进一步调整,产业现代化运动在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先后实现了经济起飞,在这次上升期中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其经济实力接近并超过英国,世界经济重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世界经济格局也由此发生重大转变。

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890至1913年。电气、汽车制造等技术的创新不仅使电气、汽车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工业化国家产业的升级,并最终把汽车工业培育成当时的主要产业。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垄断财团成为当时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垄断财团的出现标志西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美国最早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随着技术和产业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转移,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等欧洲国家也进入资本主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时期。

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1945至1973年。这一时期科技创新来源于更多的领域,电子计算机、生物、航天和新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品向“高、精、尖”和“轻、小、薄”方向发展。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相继进入国家垄断时,世界经济重心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走上经济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同时,根据此次经济长波上升期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适时地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尽管在历次经济长波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进入上升期的起点不尽相同,但那些在经济长波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能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条件,适时地调整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只有那些对本国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适时调整的国家,才能抓住技术国际移转、产业结构空间布局重新调整的机遇,加快本国生产组织和经济制度的创新,从而实现本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在历次经济长波中只有少数国家才能利用经济长波中的有利国际经济环境推动本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正逐步形成

尽管学术界对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终点和第五次经济长波起点的时间尚有争议,但我们认为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说21世纪头20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

第一,从世界经济增长变化的时间来看,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转折时期。世界经济自1973年以来遭遇一系列事件,如经济“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拉丁美洲债务危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苏东集团解体等的冲击后,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停滞、80年代的低速经济增长和9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低速增长的时间已持续20多年,这个时间数字和长波下降期的时间数字基本相符,过去的20多年可以认为是第四次经济长波的下降期。但随着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逐渐好转,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应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转折期,即第五次经济长波的起始时期。

第二,生产技术和经济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的一系列改变,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基础技术创新,导致了一大批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转移的速度日益加快,与之相适应,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重大变化,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等跨国垄断集团成为企业生产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形式。跨国垄断集团的产生使西方国家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基础技术创新“领头羊”的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经济霸权”,并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依托,以全球为资源、生产和销售地点,进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从而推动长达近120个月的“新经济”增长,引发了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

第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逐步改善,为技术和产业的国际转移带动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国际经济交往的壁垒不断撤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日渐完善,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制度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协调制度的健全为经济长波的国际传递,特别是技术的国际转移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提供了条件,也为其他国家利用技术的国际转移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重新调整机遇来发展经济提供了基础。

第四,从世界经济增长的现实和趋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已初现端倪。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96年到2000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为4.1%,4.3%,4.6%,5%和4.7%,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长相对平缓的时期。虽然2001年世界经济出现了“增长性衰退”,增长率为2.2%,但2002年世界经济又有所恢复,增长率达到2.8%,2003年经济增长达到3.8%,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上升到4.1%,世界银行认为2004至2008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可望达到3.2%,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已在逐步形成。

 

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

21世纪头20年既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新技术的产业化和技术国际转移的加速,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的空间布局将会重新调整,这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第一,为我国引进技术和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新机遇。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处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智能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些技术首先在一国发明和应用,但随着技术产业化的成熟和产品的标准化,这些技术逐步通过国际技术贸易或国际投资转移到其他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为我国充分利用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第二,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利时机。当技术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成熟而行业利润不断下降时,这些国家为了保持行业的高利润就会进行产业国际转移,在世界范围内对产业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世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对我国国内企业利用本土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生产过程或生产环节,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了契机。

第三,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示范作用。在历次经济长波中一些国家之所以能抓住上升期所提供的机遇,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能在生产关系上作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保持新生产力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这次经济长波上升期中,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制度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组织(如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第四,为我国进一步利用经济长波上升期所导致的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而带来的区位优势提供了机遇。20世纪80年代亚太地区就进入了经济持续高涨时期,尤其近年来亚洲经济发展中“中国因素”凸现,中国成为东亚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国家,也是世界经济中持续增长的国家之一。随着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的出现,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的逐渐转移,为我国进一步在亚太地区发挥区位优势以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如何紧紧抓住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这一重要机遇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社会全面发展。在现有基础上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紧紧抓住我国面临的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这一重要战略机遇。

首先,要抓住本次经济长波中技术国际转移的机遇,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积极促进科学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特别是把国外技术引进与我国生产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我国新兴生产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要抓住本次经济长波中产业国际转移的机遇,根据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我国产业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同时,积极推进我国现有产业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要把我国利用外资方式的战略性调整与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来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

推荐期刊
  • 世界
    刊号:11-1305/Z
    级别:部级期刊
  • 世界针灸
    刊号:11-2892/R
    级别:CSCD期刊
  • 世界汽车
    刊号:12-1234/U
    级别:部级期刊
  • 精品世界
    刊号:11-5718/G0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