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项目发展8篇

时间:2023-07-20 09:21:26

农业项目发展

农业项目发展篇1

所谓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是指在发展农业方面一国与它国相比,在外延上,发展该农业产业项目的条件较为有利,从而使其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农业产业项目,在内涵上,面对一国国内农业产业的各门类,该农业产业项目在全面推动整个农业发展中起主导性作用并占优势的农业产业项目。根据这一科学认定标准,综观我国农业整体发展状况与水平,笔者认为,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是我国农村农业产业中的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是正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这是因为:

从农产品市场价格上看,我国这一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生产的农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世界经济年鉴》资料分析显示,我国的蔬菜生产成本低,国内菜价约为国外的1/5至1/8,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系数为09129,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能力,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西瓜、水蜜桃、葡萄等优质产品的市场价格比国外市场低四至七成,除禽肉外,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766%,牛肉低651%,羊肉低54%,水产品和海产品更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从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看,许多人都认为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产品是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例如,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早已指出,中国农业不怕入世,对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如蔬菜、水果等,中国是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农产品价格低廉;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也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进口资源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和油料,从而腾出一些农业资源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来自国家计委、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农业问题专家也分析认为,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农产品特别是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因而决定了农业的粮食生产是一切生产的基础,经过建国以来的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富裕的自给程度,加入WTO组织,又给我国从世界粮食市场购买低于自身粮食生产成本的粮食资源提供了条件,因此,我国在重视本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新项目,并逐渐发展成为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事实上,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起来的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项目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并占有了一定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份额。

二、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具有战略意义

1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入世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反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反映。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和农村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农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才能使我国农村农业尽快地发展起来,其中,发展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事实上,近几年来,通过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的大力实施,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2有利于妥善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城市下岗及企事业单位富裕人员总数达66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现有水平条件下,城市在未来10―20年内,要消化吸收城市劳动力都十分困难,更不可能全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我国城市每年只能从原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转移299万人,未来20年将转移走5980万人,因而城市化对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是,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实现转移,全部转移将需56年,也就是说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将长期沉淀在农村被白白浪费掉。我国广大农村具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如果将这一资源浪费掉,对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状况的农民群众乃至国家而言,其损失不可估量。所以,必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寻找新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大力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事实上,我国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必然会极大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充分、合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提供条件。

3有利于缓解城乡就业冲突和城市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

农业项目发展篇2

一、项目工作的组织实施

*区委、区政府将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制定配套方案,明确工作责任,使得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力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实施。在项目启动前,区委组织部人才办会同区农业局、牧业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区农村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项目启动时,按照《吉林省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区适时成立了项目办,将办公室设在区委组织部人才办,并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负责对全区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和指导。通过制定《*区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同时,我区主要领导密切关注项目工作进展情况,亲自组织召开科技副职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接大会,以及项目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为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对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给予了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努力搭建选派干部为农民干实事的工作平台。

二是强化工作措施,建立健全服务团队管理机制。为科学规范科技副职及服务团队的日常工作行为,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从强化管理、完善机制入手,先后制定下发了《服务团队考勤制度》、《选派科技副职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使科技副职和服务团队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更加清晰明确,在调度各服务团队工作进展情况时做到了便捷高效。针对选派干部工作实际,我们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狠抓科技副职及服务团队的教育培训,先后聘请省、市专家围绕十七大报告、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实用法律法规等知识进行重点培训,切实提高选派干部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和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通过组织参观考察先进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成果,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副职和团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区委组织部人才办还经常与选派干部交流思想,及时了解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科技副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两年来,全区共召开项目工作调度会8次,现场会6次,有力促进了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的健康开展。

三是加大典型宣传,营造服务现代农业良好氛围。为了确保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区委组织部人才办按照省、市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工作要求,认真总结和提炼在实施项目建设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培养和选树科技副职和服务团队先进典型,并通过全面总结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所取得的工作成果,不断加大信息宣传报道力度,进一步扩大了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影响力。

二、项目工作的开展和取得成效

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实施两年来,我区选派的干部能够立足本岗,真抓实干,在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贡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是发挥自身优势提供科技服务。为了能更好地给农民提供及时、快捷的农业科技服务,选派的科技副职及服务团队配合区农业局建立完善了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网络,通过搞好与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衔接,积极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碰到的实际困难。自服务团队组建以来,共接待农民咨询和技术服务电话500多个,为20余个养殖场、300多名农户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农业技术指导。

二是贴近农民实际开展科技培训。只要有前景、有市场,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技术,科技副职就带领队员们采取集中授课、专题授课,地头班、炕头班等多种形式,想方设法让农民听懂、学会、用上。两年来,全区共举办农、林、牧科技培训43场次,受训人员4168人次,印发科技资料6800份,发放农业技术手册720本,开设“农家书屋”四处,共计投放书籍2000余册,真正使农民培训走上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学发展。科技副职及服务团队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农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他们通过带领农业科技示范户到农业发达省、市进行参观考察等途径,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视野。在组织农民参加山东寿光蔬菜博览会、长春农业博览会、丹东草莓种植基地等项活动后,共为全区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0余项,大大提升了农民种植农业经济作物的信心。两年来,他们结合我区农业发展实际,先后参与完成了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一带两区、一个孵化基地”的总体规划和沼气池项目建设、小流域治理以及牧业小区建设等一系列农业发展项目,为提高全区农业的产出效益和农民收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确立长远规划促进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技副职和服务团队勇挑重担,开拓创新,把挖掘和培育农业科技项目作为服务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广泛收集农业科技信息,建立农业科技项目库,力争把农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两年来,科技服务团队共参与完成全区新农村建设项目27项,其中:产业项目7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6项。同时,他们还积极引导支持农村各类实用人才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区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协会8个,发展会员152人,辐射农户600余户,其产营销协会、党员养猪合作社等运行规范,作用发挥较好。

三、几点认识和体会

1、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通过选派科技副职和服务团队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既有利于年轻干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又有利于提高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使年轻干部在经受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中快速成长起来。

2、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是解决基层人才短缺的有效措施。目前,农村实用人才匮乏,农村工作力量薄弱,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从党机关、事业单位选派科技副职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对培训当地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干部素质,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项目发展篇3

一、扶持项目、规模及奖补标准

(一)大榛子产业

围绕建成全省最大的大榛子种植基地目标,做大做强大榛子种植产业。鼓励集中连片发展大榛子种植,集中连片种植面积10-20亩(每亩667平方米,以下等同),每亩奖励60元,连奖2年;20-50亩的,每亩奖励80元,连奖2年;50亩以上(含50亩)不足150亩的,每亩奖补100元,连奖2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150亩以上(含150亩)的,每亩奖补120元,连奖2年。

(二)中草药种植产业

鼓励集中连片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种植面积20亩以上(含20亩)不足50亩的,一次性奖补每亩100元;种植面积50亩以上(含50亩)不足100亩的,一次性奖补每亩150元;种植面积100亩及以上的,一次性奖补每亩200元。

(三)平菇、香菇产业

鼓励集中连片发展平菇、香菇产业,除享受市里补贴政策外,对集中新建连片平菇、香菇棚达到10栋及以上规模(单个菌棚不少于667平方米),并投入生产的,每个菌棚当年一次性奖补3000元,或配套相应价值的基础设施。

二、奖补要求和优惠措施

(一)上述一大类产业项目,集中连片经营面积达到100亩以上规模的,在土地流转时,同等条件下镇政府优先办理产业项目用地。

(二)达到奖补条件的,政府负责协调信用社、邮政等金融信贷部门提供贷款支持。

(三)对达到200亩以上的镇政府设立产业园区,优先安排申报国家建设项目补贴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资金。对园区规划、用地建设、办理建设审批手续的,镇政府安排专人帮办,属于镇政府主管部门直接收取费用的,根据建设规模投资情况将给予适当减免优惠。

(四)大榛子产业奖补分2年发放,第一年成活率85%以上发放奖补,第二年补植率(补种树苗)100%且总体成活率达到90%以上发放奖补。符合国家清理林地还林补贴政策的,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三、奖补范围、对象及考核办法

(一)奖补范围。发展扶持项目是指文件后规定的2020年新发展的农业产业项目。

(二)奖补对象。生产经营者主体不受限制,镇外户籍投资项目生产经营者,必须提供相应的土地流转合同、协议等相关材料,方可享受本方案规定的奖补政策。对新发展产业化项目实施转让、流转的,给予实际经营者(以工商执照为准)奖补。

农业项目发展篇4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业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学先进,赶先进,立足南通,进位争先,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规模化、高效化、外向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非农化,不断开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推进粮油稳定发展和蔬菜优质化,20*年全县优质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粮食产量50万吨;双低油菜播栽面积10万亩以上,总产2万吨;蔬菜设施栽培面积3.8万亩。

推进蚕桑生产标准化和畜禽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全县桑园面积15万亩,蚕茧产量1.8万吨;生猪饲养量11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商品猪占60%以上;家禽饲养量4500万羽,出栏2100万羽,产禽蛋20万吨;山羊饲养量78万只,出栏4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16.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2万吨。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20*年全县新(扩)建投资额超100万的现代农业园区160个,投资额超2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0个。

推进“三资”开发农业,20*年全县吸引“三资”开发农业投资总额5亿元,其中县外民资1亿元,新批注册外资额2000万美元,注册外资到账额500万美元。

推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20*年全县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万人,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份额达80%以上。

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建设,20*年全县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个以上,品牌农产品超市销售额2亿元。

推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

三、工作重点

1、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资源是决定项目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和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立和培育十大特色产业,即: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蚕桑、家禽、家畜、水产、蔬菜、海洋特色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

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建立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三大产业的优质高产示范基地。20*年,全县在河北里下河地区建立2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河东、河南地区建设2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和1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推广种植弱筋小麦“宁麦9号”、“扬麦13号”;油菜推广“秦油7号”;玉米大力推广种植“苏玉19”;水稻推广抗条纹叶枯病的“扬粳9538”,淘汰抗病性差的“武育粳3号”。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产业配套的发展思路,全力提升蚕桑主导产业。加大桑园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大力组织实施桑园更新改造和填平补齐新扩工程,加快老桑更新步伐,着力消除水旱互包,在河北里下河适度发展新扩成片桑园,稳定桑园面积15万亩。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小蚕共育率90%以上、方格簇使用率95%以上。实施桑园合理套夹种,提高夹种指数,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

大力培育家禽、家畜产业,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规模蛋鸡养殖场良种普

及率达100%,二元母猪存栏提高10%,三元商品瘦肉猪出栏提高8%,食草动物肉鹅、羊子等存栏提高20%以上。同时围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规范畜禽生产环节,强化产品质量监控,扩大市场份额,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畜禽产品占生产总量的70%以上。大力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档次,2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增加1~1.5万亩,发展设施栽培面积确保3.8万亩,力争4万亩。充分利用河道沟塘,大力培育水产养殖产业,20*年全县河豚养殖450万尾、鳗鱼养殖3000万尾、鲟鱼养殖20万尾、双季虾养殖2000亩以及6万多亩的“四大家鱼”的养殖。大力培育海洋特色产业,开发利用浅海滩涂发展紫菜、贝类养殖,全年海水养殖面积10万亩,其中紫菜养殖2.5万亩,贝类养殖7.5万亩。开发深度加工,着力提高紫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围绕改善优化投资和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林业产业,进一步加强城镇绿化,完善绿色通道,实施镇村绿化示范工程。全县成片造林3000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万亩,四旁植树50万株。

2、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强化项目农业建设载体资金是发展项目农业的基础,要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积聚和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猛攻农业招商引资,投资项目农业建设。突出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鼓励引导投资者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连带扩散效益。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特色、区域优势,集聚各类资源,整合生产要素,限制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其中20*年全县建立各类生产示范区90个,即粮油业建成万亩无公害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万亩无公害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千亩无公害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蚕桑业建成万亩蚕桑标准化示范区2个、千亩丰产桑园示范区5个、百亩优质高产高效桑园示范方50个;畜牧业建成禽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无公害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小区5个、新建标准化万羽鸡场5个,标准化千头猪场5个,标准化百只羊场5个;水产业建成无公害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5个。

二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实施品牌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20*年全县要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各1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全县年销售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6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5%。严禁发展简易大米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四种类型的龙头企业。

(1)催生一批劳动密集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围绕蚕桑、畜禽两大支柱产业,鼓励投资者兴办农产品深度加工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

(2)培大一批有科技创新开发能力的成长型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引导中洋集团、家惠油脂公司、康德生物制品公司等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抓好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

农业项目发展篇5

[关键词]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工作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

近几年来,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开发,充分发挥项目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本人从二00五年开始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监理,根据此项目的特点,谈谈具体监理工作的开展:

一、 监理组织机构人员配备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跨度大、工程散、工作量大、交通困难。虽然每个项目规模小、造价少,但仍要求必须严格把好材料关、工序关。关键、重点部位采取旁站措施,控制工程质量。所以,监理人员数量的安排必须充足、专业配备必须齐全,并且人员各方面素质要高、责任心要强。

二、 监理合同的履行

经监理招投标,监理合同一经签订,公司迅速组建项目监理组,认真履行监理合同中约定的各项监理业务。根据委托监理合同的要求及时安排人员进驻现场实施监理,行使监理的义务、职责,实施现场的“三控制”“两管理”和“一协调”工作,完成合同约定的全部内容。

三、监理任务完成情况自我评价

1.进度情况:严格按合同要求实施控制。工程开工前,审查总进度计划报审,是否符合施工合同工期要求。每月要求报月进度计划表,定期检查、纠编,并及时向建设单位汇报。

2.质量控制情况:该工程合同约定的质量等级目标为合格,最终验收达合格标准。

在施工准备阶段:监理组积极地熟悉掌握图纸,对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向建设单位汇报;及时、详细地对施工单位进行了施工监理书面交底;严格要求施工与资料同步;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图纸设计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图纸等。为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打下了基础。

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监理组关严把材料。履行材料报验手续,对进场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审查质保资料,对要求复试的原材料,监理员见证取样、送检、复试,复试合格后方准使用,杜绝不合格材料使用在本工程上。

在严把材料关的同时,严把工序质量关,履行工序报验手续,凡未经监理工程师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严禁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等。

在施工阶段监理过程中,正确运用监理工程师联系单、通知单等,及时与业主、承包单位进行沟通,得到了业主的支持和承包商的共同配合,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工程竣工扫尾阶段,监理部组织工程预验收。对预验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通知承包单位进行整改。在承包单位进行了认真的整改,在自检合格的情况下,监理部组织再验收。在资料、工程实体全部合格的基础上向业主作竣工报告。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竣工验收。

3.工程造价控制情况: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计量工作,按实提供给审计单位进行扣减,并参加最终审计结算工作。审计结余资金根据实际需要,增做项目。

4.安全情况:每日巡视必查安全,检查安全防护、安全警示标志、工人是否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等,杜绝安全隐患。

四、 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农业资源开发局、财政局、监理单位、承包单位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下,工程才能正常顺利开展。在施工过程中,对发现的有关质量、安全、进度等问题,第一时间同施工单位进行交涉,要求落实、整改。对拒不整改的,签发整改通知单并与向农业资源开发局汇报,请求建设单位的支持。

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监理工作难度

1、由于目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还无验收规范及标准,结合本工程特点,在监理工作中,先后查阅水利、市政、国土项目等规范、资料标准,进行了参照、对比、学习,结合实践寻求适合本工程的验收和资料要求,但仍需完善。

2、本工程施工队伍数量多、素质不一,管理较困难。有时,一个小问题需要苦口婆心说若干次结合书面要求。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同施工招投标有很大关系。只有规范招投标市场,杜绝无施工资质的人员挂靠资质,非法中标,才能规范施工、监理。虽然在建设单位的共同督促下,各施工队伍的自身意识和工程均有较大的改善。但某些方面很难实施,如施工技术资料与工程很难同步,无法改变。许多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误认为施工技术资料属于监理资料范畴,由监理负责收集、整理、完善等。

3、在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经过与业主领导、各施工单位的多次沟通、交流之下,大家的质量、安全、资金意识、责任心等都有很大的提高。

要求监理在工作的每一步,都要求严谨、认真,发生问题要及时提出、要求整改。时时提醒自已,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会给别人造成什么影响,我该尽的责任做到了吗?由于自己的疏忽,出了问题要勇于担当。许多时候,工程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监理均要承担无可推卸的相应责任。

农业项目发展篇6

安徽百思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一企联多村”模式,与镇域10个村开展联建,携手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村企共建、合作共赢。

基层组织共结。与石固村、练山村成立2个联合党支部,全年累计参与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美丽村庄建设等活动21次。

项目联建共赢。积极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及投资入股等多种经营模式,分别与石固村、复兴村联建“精品苗木花卉园”、“精品花卉展示馆”项目,10个联建村筹资554.5万元入股共建“苗木基地管护”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达53.17万元。

素质提升共培。先后邀请21名盆景大师、林业专家进行技能培训,共为全镇10个村500余名苗农举办21场讲座,有效提升了苗农种植技能。

为民服务共助。百思德公司主动提供面向本地用工岗位,全年共提供常年岗位40个、季节岗位100个,带动农户“家门口”就业。

农业项目发展篇7

关键词委内瑞拉农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V74 文献标识码:A

1农业发展概况

委内瑞拉以石油生产为主,在经济结构方面,其优势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等行业;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发展,包括农村社区、农业基地、灌溉系统和灌区道路等。2001年,中国和委内瑞拉建立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此后双方在农业、能源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

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委内瑞拉高级混合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双方一致同意,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中委农业合作力度,并同中国水电等知名企业签署了多项农业项目合作文件,内容涵盖农牧区灌溉、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农业生态园、河道疏浚、船厂码头等项目。

2项目管理模式

查韦斯政府大力推行“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高度重视并鼓励发展农业。农业项目建设属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类似于“基建处室型”:常年有建设任务的政府部门,由其代替政府行使部门业主职能。农业发展项目业主单位是农业部下属的国家农村发展局,具体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管理,项目建成后交由地方政府(部门),或国营农场,或农业合作社或农户使用。

3项目管理特点

3.1建设程序

中国——委瑞内拉农业项目合同是一个框架合同,只有可供支配使用的资金,所实施的诸多工程都是概念性的功能叙述,没有工程量清单表,基本属于EPC项目的范畴。随着对项目研究的深入,每项工程的具体实施内容逐步确定,项目所需资金也逐步明朗。如果项目合同所列工程需要的资金超出可支配资金,则优先实施其中的部分工程,未完部分留待下一批“中委基金”开发项目内。

首先,项目合同实施前,出于对中国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了解,业主单位往往要求承包商集合中国专家的力量,站在政府的高度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研究,形成中长期农业发展概念性规划并阐明项目可能取得的效益(农业产出、社会就业等),以赢得政府对项目的了解和支持,并为战略决策服务。

实施中,承包商首先根据当地农业开发工程的需要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工作内容并上报报价,待批准后再进行工程的详细设计,然后才可施工。业主对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的审核是初步的,诸多工程的开展,实际是采取边确定内容、边勘测设计、边报价、边施工、边结算的逐步推进的模式进行组织实施。这样做既可满足业主对工程形象的要求,也能为项目施工组织赢得时间。

3.2组织管理

业主单位项目经理和职能部门常驻首都加拉加斯总部,在项目实施区域派驻协调员1名,负责执行业主的指令、收转合同双方来往文件和地方协调等。

监理工程师由业主指定,代表业主对实施工程进行监督和检查,通常由协调员从当地招聘,二者没有明确的委托关系。

承包商书面任命驻地工程师并取得业主认可,具有委内瑞拉工程师学院颁发证书,代表承包商在现场实施工程,签认工程结算和验收移交等文件。

3.3工程项目报价

采用委内瑞拉国家的有关定额,定额中的效率不能调整。业主指定报价格式和取费标准,规定的取费费率为25%(现场管理费和总部管理费15%+利润10%);不允许勘察设计费单独列项。

业主指令规定,项目预算总额的2.5%用于不可预见的紧急工程。该类工程通常由业主指定的分包商实施,对紧急工程提供的发票支付时,只能把10%作为利润的幅度。

3.4工程分包

承包商从当地选择的分包商,除审核和考察其资质、经验和能力外,尚需报业主审核批准。一般的,如分包商没有较明显的政治倾向,业主也只是备案而已。

3.5进度管理

工程开工前,业主一般没有明确的节点目标和工期目标要求。承包商根据工程特点、规模、施工资源和气候特征等进行施工组织,业主对呈报的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基本不回复。因此,承包商基于总合同目标、完成投资和信誉等方面的考虑,自行进行控制。当地的工程建设速度,通常都比较拖沓,比国内项目的建设周期长2-3倍。

3.6质量管理、工程验收和结算

建筑施工规范遵照COVENIN(委内瑞拉工业标准委员会)标准或设计文件指定的其它标准,大多为ASTM(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水泥、钢筋等原材料使用国家国营工厂产品,只需提供厂家合格证明,不需进行进场检验。当地工程师大多对规范内容了解甚少,施工质量控制以承包商自控为主。

工程验收程序比较简单,按业主的解释,有了设计图纸,只会签工程完工证书、临时接收证书和最终接收证书即可,不进行中间环节比如单元(工序)工程和隐蔽工程等的验收程序。结算所需资料为工程量计算、试验数据和施工照片等。

4项目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4.1业主的组织管理

业主职能部门均在首都加拉加斯,各农业项目区域只设协调员;业主部门合并和人员更换频繁,各部门工作效率不高,对设计文件、工程结算审批周期长,承包商须及时跟踪和催促。

4.2“本土化”设计

由于国情、历史和建设习惯的原因,对于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详细设计,中国公司在起步阶段往往难以适应当地的习惯,设计成果很难得到批准;特别是对于较复杂的专业性工程,由于缺少必要的水文、气象和地质等资料,使得设计更是难以下手。因此,应考虑引进当地有资质和有能力的设计公司进行前期规划设计,同时加强对设计公司的管理引导,融入国际工程及中国工程的建设理念,待条件成熟时,有必要引进中国公司的设计,做到取长补短,弥补当地公司专业性不强、不深入、不细致的不足。

4.3“多元化”施工组织

农业发展项目合同,往往将某州或某一区域做为项目群,施工区域大,施工内容繁多且分散,大多项目技术难度低,单项工程投资金额小。为了达到便于管理、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减少投入,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需按照政治目标强、当地政府或社区(农户)需求、施工专业性复杂程度等区别对待,合理采用自主经营施工、分包施工等不同组织型式。自主经营的项目,以中方人员管理当地劳务为主。

4.4“本土化”现场管理

当地施工分包商工作能力普遍较弱,履约意识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项目进展。为能和当地施工分包商充分有效的沟通,并按当地习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可根据项目管理实际,考虑从当地聘请驻地工程师、造价师和律师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按“本土化”原则对项目实施全方位管理,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有效的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5其它应关注问题

5.1政治、政策风险

委政治社会矛盾尖锐,查韦斯政府积极推行“玻利瓦尔社会主义”革命,制定政策和出台法律随意性强,导致连续性、协调性、透明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朝令夕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承包工作的开展。

5.2汇兑风险

委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长期实行固定汇率,承包商与委方签约应争取以美元方式结算工程项目款,尽量规避汇兑风险。

5.3劳工状况

委对劳工过度保护,工会势力强大,罢工事件经常发生。劳工问题较为突出:工人技术熟练程度低,工作效率低,工资成本、福利待遇高,辞退困难。政府对外籍劳工管理严格,须办理许可,并严格执行外籍雇工和本国雇工1比9的比例,增加了工程预算成本。发生事故或职业病,不管是谁的过错或疏忽,雇主都必须支付雇员赔偿费。

5.4通货膨胀

委物价高涨,建筑材料、食品等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较高。委内瑞拉央行最近公告说,2012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0.1%,连续第六年超过20%。

5.5安全风险

委社会治安极差,持枪抢劫和绑架等恶性治安事件时有发生,首都加拉加斯尤为突出。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和防范,注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是承包商的一项重要工作。

6结语

中国企业在委农业发展项目市场上已有一定基础,随着农业发展项目不断发展和中国企业管理经验渗透,借鉴国内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经验,笔者认为,现有农业发展项目管理模式,即投、建、管、用多位一体的模式,应逐渐向职能分离模式转化,可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代建制”是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一种创新,可实现专业化建设管理,最终达到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的。代建制的模式主要有“专业建设”和“公司代建”两种,即由政府专业部门的建设和社会上具有相应资质公司的建设。就委内瑞拉当前的客观条件而言,政府投资的农业发展项目建设应该大力推行“专业建设”的模式,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项目建成后移交给使用单位或管理单位;对于水利、交通工程等亦可采用“公司代建”的模式。

农业项目发展篇8

一、项目实施情况

在资金投入方面,2008―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63.46亿元,其中:获得中央补助和奖励资金15.39亿元,自治区配套资金10.51亿元,盟市旗县配套资金6.31亿元,整合资金12.24亿元,社会投入资金19.01亿元。实现了中央投入1元钱,引导地方和社会投入4.8元的效果。

从项目实施效果看,2008年17个旗县、2009年19个旗县、2010年28个旗县、2011年43个旗县、2012年57个旗县,先后实施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形成了大兴安岭东南沿线、西辽河平原、燕山丘陵中部4个盟市16个旗县玉米产业带;浑善达克沙漠南部、大青山南北麓两线4个盟市10个旗县马铃薯产业带;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大草原草原畜牧业、沿黄河两岸农区及半农半牧区舍饲畜牧业5个盟市17个旗县肉羊产业带;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中心城市4个盟市17旗县蔬菜产业。目前,内蒙古已成为全国优势主导产业带最集中、跨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受益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

通过5年的集中建设,内蒙古16个玉米产业项目旗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0.2万亩,平均亩产提高200公斤以上,受益农民38.2万人;10个马铃薯产业项目旗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1.8万亩,平均亩产提高1000公斤以上,受益农民44.3万人;17个肉羊产业项目旗县建设肉用种羊核心场190 个,育肥园168个、家庭牧场及杂交繁育场5249个,建设标准化棚圈 64.53万平方米,受益农牧户1万多户;蔬菜17个旗县共新建设施面积9.5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

据统计,2008―2012年,内蒙古项目区新增玉米产量35.9亿斤、马铃薯产量123.3亿斤、蔬菜产量124.9万吨、肉羊出栏 1133万头(只)。项目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0元,现代农业项目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3%。

二、基本经验

(一)统筹规划,在项目选择上求特色。自治区在充分调研和对比分析各地农牧业区域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产业基础好、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玉米、马铃薯、肉羊、蔬菜作为优势主导产业。各项目旗县对项目实行统一谋划,统一决策,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做到规划跟着产业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突出重点,在支持环节上求实效。按照“看得见、摸得着、能量化、能考核”的要求,分别选择一两个关键环节支持。如对玉米、马铃薯产业,重点支持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肉羊产业,重点支持高标准育肥园区、杂交繁育场以及标准化家庭牧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蔬菜产业,重点支持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建设。

(三)突破传统,在支农方式转变上求创新。

各项目旗县因地制宜,自主创新,用活政策,用活资金,普遍树立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念,实现“要”为“我要干”。自治区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财政补助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基层政府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各地积极创新支农方式和资金管理机制,提高项目建设成效。对项目旗县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地方领导的重视程度、资金整合力度、资金管理成效和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和意愿等情况,实现项目的退出和准入。

(四)改革创新,在项目管理机制上求突破。

在部门协作上,注重部门间的联动,发挥整体效益,如财政部门通过资金引导把龙头企业引进来,帮农业部门进行土地整理,集中连片;在资金使用上,财政部门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入,把现代农业的基础打牢;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县级为主、市级监管、省级备案”,将项目立项审批权完全赋予地方,由地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自主确定立项产业、支持额度、支持环节、支持区域和具体项目,并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

三、存在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对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偏差,指导思想不明确,态度不积极,主动性不够强。

二是个别旗县对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缺乏深刻理解,把该项目视为简单的项目资金,没有充分发挥部门联动、资金整合的优势和积聚效应,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是受现行制度及部门条块分割等体制影响,一些涉农部门不能积极主动参与,仍然存在部门利益化。

四是上下之间和部门之间联动措施不够,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是在旗县级进行,上级部门特别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没有同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

四、工作建议

(一)坚持“中央宏观调控、地方自主选项”的基本原则不变。现代农业项目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政府主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有效工作机制,取消项目申报制度,下放审批权限,完全由地方自主选项并组织实施。

(二)推行“中央宏观指导,县级为主、市级监管、省级备案”的监管新模式。中央层面应加大制度建设,如报账制管理办法、资金监管办法以及建立资金使用动态反馈机制。省级层面应细化实施方案编制内容并量化到统计表,按照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和“看得见、摸得着、能量化、能考核”的原则以县级实际执行数进行编报和审查,可有效增强资金可预见性和灵活性,并与下一年度资金分配挂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