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干部交流方式8篇

时间:2023-07-21 09:14:56

干部交流方式

干部交流方式篇1

(一)加强领导,注重完善交流机制。省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干部交流的指导思想和交流对象、范围、工作程序、纪律及配套措施。一方面,把干部交流作为人事安排方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虑,加强对干部交流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工作,统筹考虑各级领导干部的调整、轮岗交流和年轻干部的培养交流,努力推进干部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另一方面,从科学合理配备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发挥干部专长和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知识、专业等结构的需要出发,注重做好各级领导班子的结构分析,根据领导班子结构的缺项与不足,加强州、县领导班子成员的交流,尤其是领导班子换届期间的干部交流工作,切实做好各级领导班子的科学合理配备。

(二)明确重点,注重完善交流措施。一是立足于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需要,适时做好调整流。重点做好正职领导干部、关键岗位的干部、有培养前途的干部以及因工作需要回避的干部交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了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二是立足于提高干部素质的需要,抓好干部挂职交流。对长期在领导机关工作而缺乏基层工作经验、长期在基层工作缺乏宏观管理经验和在同一部门或岗位工作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通过挂职锻炼、下派锻炼、轮岗等形式进行交流,通过实践锻炼有效增强了干部工作能力。三是立足于增强干部队伍活力的需要,认真做好年轻干部的培养流。选派年轻干部到省直机关工作等方式,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流。同时,为进一步充实基层干部队伍,从**年开始,先后选派8批314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乡镇和法检部门工作,推动了基层后备干部力量的培养和储备。四是立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注重做好回避流。干部合理有序的流动,是防止和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截止目前,全省各州(市地)、县的党政“一把手”、组织部长和公、检、法等部门的领导干部避籍任职率达到80%以上。

(三)拓宽渠道,注重丰富交流形式。一是通过竞争上岗加大内部交流力度。按照“5+1”文件精神,普遍推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使竞争上岗逐步成为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二是结合公开选拔进行干部跨部门交流。开展公选领导干部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干部跨部门、跨地区交流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拓展与外省干部的交流和沟通。2002年以来,先后有29名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业干部交流到我省任职、挂职,30余名博士服务团成员来我省挂职、服务,及时利用这部分人力资源优势,为联系和选派我省各级各类干部到发达地区交流学习和挂职锻炼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1990年以来,我省先后选派234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另外,结合辽宁省对口帮扶工作,先后组织153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赴辽宁省开展挂职锻炼。

研究和分析近年来的干部交流工作实践,我们得到以下启示:开展回避性干部交流,可以有效解决少数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和部门工作而受人情网、关系网的干扰和束缚,甚至出现消极腐败现象的问题,有利于净化干部干事创业的环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开展竞争流,有利于拓宽选人视野,探索用人渠道,发现人才,重视人才,更加有效地培养、锻炼优秀干部,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开展需求流,有利于解决各地各部门各行业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开展轮岗流,有利于解决全省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使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干部的新观念、新思路、新经验与欠发达地区干部踏实苦干的良好作风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制约干部交流。从工作实践看,对从一般岗位向关键岗位和重要岗位交流以及提职交流的,干部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平职交流,或者从关键岗位和重要岗位向一般岗位的交流,社会舆论首先认为是干部有了问题,而很少有人认为是工作的需要和培养锻炼干部的需要,被交流的干部在思想上也不太情愿,行动上也不太积极。另外,一些地区和单位怕“耽误”工作而坚持“保留骨干”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交流。

(二)交流干部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当前交流干部的管理、考核、监督措施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存在重交流、轻管理、缺成效等现象。个别地区和单位应付差事的做法,致使干部交流工作流于形式,尤其是在省内挂职交流的干部中比较明显。

(三)干部交流渠道不畅和过于频繁的现象并存。一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干部交流渠道狭窄,范围不广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干部过于频繁交流,产生短期效应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四)干部交流工作不平衡。全省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六多六少”现象。即:提拔交流的多,平职交流的少;横向交流的多,纵向交流的少;同岗交流的多,轮岗交流的少;党政干部交流的多,事业单位干部交流的少;处级正职干部交流的多,副职和一般干部交流的少;综合部门干部交流的多,专业部门的干部交流的少;向党政机关交流的多,向企业交流的少,等等。

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二是干部交流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够规范,操作方式也不够灵活。三是制度执行不够到位。四是干部管理机制、体制上的障碍。五是地区环境之间的差别和单位与岗位职能之间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

三、对进一步完善干部交流工作的几点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通过加强干部交流这一有效措施,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理清思路,明确重点。结合我省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实际,交流干部应掌握以下重点:一是因工作需要的、通过交流轮岗锻炼需要提高工作能力的、在一个地方和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按有关规定需要回避的领导干部;二是州(市地)、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纪委、法检以及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领导成员和群众团体等部门的在正职岗位工作满10年的领导干部;三是省、州(市地)、县(市区)机关干部,在同一职位工作满5年的应当进行轮岗交流,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至多不超过10年。

(二)规范程序,健全机制。按照科学、合理、适用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应紧密结合构建和谐青海和各地各部门实际,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改善领导班子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党的事业需要与发挥个人专长相结合,探索总结干部交流的最佳任职时间。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相配套的制度措施,突出科学性,进一步细化干部交流的范围、形式、时限、对象、条件、程序以及交流的纪律等有关规定,减少随意性,使各级各类干部在比较规范的制度约束下实现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各地、各单位也应从全省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局出发,积极探索干部交流调整和任职回避相互支撑的制度措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坚持把干部交流与《公务员法》的推行和干部的升降、奖惩、回避相结合,不断完善交流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努力把最有发展潜力、最有可塑性的干部交流到多岗位进行锻炼,使用到最能加快发展、最能提高能力的位置上,做到因人而异,扬长避短,科学交流干部。

(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立足当前全省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在保持领导班子任期内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机制,着力解决好推进干部交流和保持工作连续性的问题。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横向交流与纵向交流一起抓,同岗交流与轮岗交流一起抓,基层干部交流与机关干部交流一起抓,综合部门的干部交流与专业部门的干部交流一起抓,不断加大干部交流的“跨度”和系统内干部轮岗交流力度,积极推进条块单位与地方党政机关之间的干部交流和“热”、“冷”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同时,应立足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需要,本着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原则,制定长远规划,注重抓好党政“一把手”和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流,加强对副职、一般干部的轮岗、需求流,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四)严肃纪律,确保交流。一是各地、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等法规,把交流作为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工作的整体规划,坚持做到常抓不懈;二是各级党委(党组)必须严格履行干部交流程序,集体研究确定交流对象,杜绝近年来个别地区存在的个人或少数人指定交流对象,把干部交流作为赏罚干部的手段,以及借干部交流突击提拔干部和对干部进行打击报复等不良现象。三是严明干部交流工作纪律,做好服务工作。任何单位都要坚决执行上级关于干部派进、调出的决定,教育引导交流干部积极服从组织决定。派出和接收交流干部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应本着关心干部、团结干部的态度,认真负责地做好干部有关材料的转接、审核和岗位安排工作,为交流干部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并安心工作创造条件,做好服务。

干部交流方式篇2

一、加大干部交流任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领导干部交流是指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调任、转任、挂职等方式,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从交流范围来看,可以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和部门之间,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之间交流,也可以在同一单位或系统内部交流;从交流时限上看,可以定期交流或不定期交流;从任职方式上看,可以提拔流、平职流、培养流和回避流等。领导干部交流对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1、贯彻落实上级干部政策规定的需要。20__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第五十二条规定: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因工作需要交流的;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在一个地方或者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因其他原因需要交流的。交流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成员。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十年的,必须交流。党政机关内设机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时间较长的,应当进行交流或者轮岗。干部交流可以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进行。20__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一章“交流与回避”也作了相关规定。20__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对党政领导干部交流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如《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中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新提拔的一般应易地交流任职。副职领导成员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我们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都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政策规定,加大领导干部任职交流力度。

2、提高干部能力素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需要。实行干部交流,一可以培养锻炼干部、提高干部素质。如今干部的成长,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特别是多种环境、多个岗位的磨炼。而长期以来,很多干部很少有机会转换岗位、转变角色,有的干部甚至一辈子都在一个单位一个科室工作,使得阅历单纯,经验欠缺,这无益于提高干部能力、增加干部经历、丰富干部经验。干部经过几个不同岗位的锻炼,使其担负更重大的工作就比较有把握;二可以改善领导班子结构。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干部有时难以满足领导班子专业、年龄、性别、经历等结构方面的要求。加大干部交流,可以更好地弥补不足、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使班子结构更趋合理,切实增强领导班子活力和整体战斗力;三可以完善领导执政水平,交流干部能够带来新思路、新方法,防止思想老化和僵化,给领导班子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3、增强干部队伍活力、调动干部积极性的需要。现在有些干部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在一个单位或乡镇工作,处于一种固定的工作、生活环境,时间长了,思想疲劳就会引发懒散、厌倦的心理,容易凭经验、惯例办事,在工作目标、思路和人际关系等问题上形成思维定势,时间越长,对事业发展的动力就会渐渐丧失,工作激情就会渐渐降低,导致干部队伍的活力大大减弱,不利于事业的发展。实行干部交流任职后,通过跨岗、跨部门工作与异地交流,在新岗位上没有固定工作模式,没有经验可循,必须对新岗位工作从头认真学习,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工作新鲜感,激发工作积极性和活力,才能找到事业发展突破口,打开工作局面。

4、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净化党风政风的需要。当今社会,诱惑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领导干部稍有不慎,就会堕落成为腐败分子,沦为国家、历史、人民的罪人。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或单位任职,特别是担任重要职务,掌管人、财、物的部门领导,容易滋生腐败。通过交流干部到一个新的地域、单位任职,一定程度上可以排除外界环境对干部工作的影响,摆脱亲朋好友对于公务的干扰,减少滋生腐败的土壤,促进领导干部秉公办事、廉洁从政。

二、我县在干部交流任职方面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积极推进领导干部任职交流工作,不断加大干部任职交流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1、建立较为完善的干部交流制度。在总结我县过去干部交流成绩的基础上,参照中央出台的新制度规定,20__年县委常委会会议纪要规定“凡在同一单位担任正职满8年的领导干部,原则上要进行岗位交流。在同一执法执纪和管理人、财、物的单位任副职满8年的,也应当予以交流。需要交流的正职或副职,其年龄离改非年限不足2年的,可不交流”。“借鉴其他县市的作法,结合我县实际,乡局级单位正职男性年满53岁、女性年满51岁和副职男性年满51岁、女性年满49岁改任非领导职务”。“对工作年限满30年的,或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或因病长期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干部,要研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提前退休”。20__年4月县委常委会议通过的《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日常管理的意见》第16条规定“按照《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结合 干部考察考核结果,加大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使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在同一单位领导班子中任职满8年的,原则上要交流。在同一个单位担任领导班子成员满5年的,有计划地交流。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原则上交流任职。加大平职交流调整力度,有序推进科级领导干部在乡镇之间、县直单位和乡镇之间、同一单位不同职务之间的任职交流。需要交流的领导班子成员,距改任非领导职务年龄不足2年,或身体健康原因,可以不交流。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非领导班子成员,参照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轮岗交流”。并明确了科级领导班子成员任期、任职回避、谈心谈话等相关制度,为加大干部交流任职、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制度依据。

2、多种方式推进领导干部交流。一是提拔流。县委不断探索完善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加大干部考核考察力度,对业绩突出、表现良好、群众公认的干部给予提拔重用。根据个人能力特长和班子结构需要,交流部分干部到新单位任职。二是平职流。把在同一单位任领导班子成员满5年的干部列入计划交流范围,把在同一单位任领导班子成员满8年的干部列入重点交流对象,促进领导干部多岗位锻炼、丰富工作经历,不断优化党政机关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三是培养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把缺乏基层工作经历或缺乏艰苦环境历练的党政机关优秀干部、年轻干部,选派到乡镇基层任职,安排到重大项目建设一线和部门挂职锻炼。四是公选流。有计划地组织公开选拔科级干部活动,推进干部跨身份、跨部门、跨系统交流,为优秀年轻干部修建成长快车道。20__年以来,我县公开选拔乡镇领导成员和县直机关科级干部6次56人。五是回避流。县委依照《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把需要任职回避的干部列入必须交流范围,把好任职回避关。20__年以来,全县共交流科级领导干部624名,其中20__年78人,20__年86人,20__年112人,20__年149人,20__年199人;属提拔流282名,占交流科级领导干部总数的45%;属平职流305名,占交流科级领导干部总数的49%。截止20__年,全县任同一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满8年的仅有10人,占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总数6%;任同一县直单位党政正职满8年的仅有8人,占县直单位党政正职总数8%;任同一县直单位领导班子副职满8年的尚有38人,占县直单位领导班子副职总数9.6%。

3、不断拓宽干部交流任职范围。一是加大乡镇之间或县直部门之间横向交流。利用集中换届、届中调整等时机,不断加大乡镇之间或县直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对新提拔干部尽量交流。20__年以来,我县乡镇领导班子之间交流任职136人,县直单位之间交流科级领导干部97人。二是加大同一单位内部轮岗交流。包括同一乡镇或同一县直单位班子成员、科长的转岗调整(不含实职改非和退休);同一单位的科长进入领导班子成员。20__年以来,乡镇内部转岗交流科级领导干部83人;县直单位内部转岗交流科级领导干部132人。三是加大乡镇和县直单位之间的纵向交流。主要是有计划地从县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从乡镇选调优秀年轻干部到县直机关任职;照顾年龄较大、业绩突出的乡镇领导干部到县直单位工作。20__年以来,在乡镇和县直单位之间交流科级干部154人。四是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力度。通过组织部门安排挂职、不转人事工资关系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农村基层和企业、到上级机关或发达地区、到部门挂职锻炼。20__年以来,全县共选派300多名县直机关科级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选派35名机关科级干部担任企业党建指导员,选派56名干部到中央、省、市直部门和发达地区挂职或招商,选派48名科级干部到县局挂职。

三、干部交流任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我县实施干部交流任职的实际效果看,近年来虽然不断加大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全面盘活干部队伍、全面提升领导班子功能、全面适应工作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也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矛盾。

第一,干部交流有思想观念障碍。少数干部安于现状,不愿交流,认为在现在单位工作得心应手,人事熟悉,工作环境好,担心到一个新单位新岗位不熟悉业务、不熟悉人缘,工作上有压力,人事关系上不好处理,甚至怕眼前利益受到损失,顾虑重重,求稳怕变。特别是少数职能较强、待遇较好部门的干部不愿交流,离县城较近乡镇的干部不愿交流。少数单位领导的思想也不畅通,不积极支持干部交流政策,不认真推荐交流对象,对真正作风好、能力强的干部不愿推荐交流出去,而对有些不喜欢、能力较差的干部当作甩“包袱”的机会。从而造成一些能力较强、有发展潜力的干部缺乏多岗位锻炼,少数职能较弱部门和边远乡镇的领导班子得不到优化和强化。

第二,干部交流有待遇保障障碍。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体制的制约,加之有些单位内部管理不规范,不同单位和部门的干部职工福利待遇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干部往往不愿从公务员管理单位交流到事业单位,县直部门干部不愿往乡镇交流,更不愿意交流到艰苦地区和职能较弱部门工作,即使组织安排到艰苦地区或职能较弱部门工作,自己也会思想有包袱,工作不安心。由此造成全县县直部门与乡镇、机关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干部逆向交流难。

第三,干部交流有体制机制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上、向外交流干部难。受干部层级管理限制,县委管理的科级干部,想向市直单位、向外县调动交流干部非常难,干部交流只能在县内循环。二是地方干部与垂管干部无法交流。越来越多的县级部门实行省级垂直管理,这些部门虽然设在地方,但其人财物都上收到省一级,垂管部门与地方之间很难互相交流干部。三是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交流较难。受身份限制,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也有难度。干部交流主要集中在同性质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岗位职位有限,选择余地很小。

四、推进干部交流任职的对策建议

加大干部交流是干部工作的大方向,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做好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工作,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放眼未来;既要发扬成绩,又要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干部交流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加强思想引导,营造良好环境。针对干部队伍交流任职中思想不畅的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 宣传中央、省市和县委关于干部交流政策规定,加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力度,凡是不的信息都要及时公开,让广大干部和社会更多地了解我县干部调整总体情况和干部交流的明显成效,引导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干部交流的积极作用,消除不正确的思想情绪,真正理解和支持干部交流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部交流的阻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各单位党组织和主要领导的引导作用,坚持各单位领导同志经常与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广泛听取单位领导对交流人选的建议和交流干部对任职意向的合理诉求,引导他们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正确对待干部交流任职,消除单位领导“舍不得”和“甩包袱”的不良心态,确保干部交流任职顺利推进。

干部交流方式篇3

干部交流轮岗工作,在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干部的培养、锻炼结合起来;通过交流轮岗,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干部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建设现代化城市、加快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干部轮岗交流注重市干部的综合执政能力培养。以前的干部工作是不需要轮岗的,有的干部甚至在一个部门干10年以上,使得许多干部只精于自身本职工作,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此次轮岗,就是要打破这种一尘不变的工作方式,让干部在各个岗位上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在决策和办事上更加体现纵观全局的能力和预见发展趋势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也充分表现出来组织工作中更加注重培养干部的综合执政能力。

干部轮岗交流模式,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为我们大家营造一个纯净的政治环境和和谐的干群关系。

干部轮岗交流模式,杜绝干部在一个地方长期工作,以防日久会产生厌倦和懈怠情绪,轮岗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同时重视和培养年轻干部,提倡40岁以下干部轮岗,以期与年轻干部交流、传授其经验,多岗位轮岗可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现代化执法管理人才和执政新锐。

干部轮岗交流给全市大范围的单位带来了清新的夏日劲风,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有利于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其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充满激励和竞争的现代执法部门用人机制。

二、干部轮岗交流的心灵感悟

执法干部大规模地轮岗交流,使得干部经历了全新的角色转换,也带来了许多不一般的微妙心态。

参加轮岗交流的干部,最初经历了“一开始睡不着”的焦虑。在制定轮岗交流方案时收集内部意见,部分干部表示“担心不适应”、“在原部门更熟悉情况”,或干脆直言“希望暂时不交流”,甚至有人还有抵触情绪。

这种情形在预料之内,事实上它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轮岗交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针对处级干部启动大规模的轮岗交流。旨在用制度来完善这批干部的多岗位适应性,进而全面提升其能力素质和主动性。

许多轮岗交流干部,回忆起刚接到通知时的情景,觉得太突然了,而且马上要求上岗。随即而来的,还有种种挫败感。大部分干部,在原部门工作了许多年,各个环节驾轻就熟,许多基础数据都能够信手拈来。到新的职位后,大量专业知识要补课,领导询问某个数据,还得回去查询。加上还需和部门新同事协调磨合,轮岗干部大部分表示,手忙脚乱,当时很是郁闷了一阵。

干部交流方式篇4

一、影响县域干部交流的不利因素

《条例》对干部交流的对象、重点、方式、范围、纪律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对照《条例》要求,做好县域范围内干部交流工作,在实际运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区域狭小缺乏选择性。受地域限制,县域干部(指县市本级管理的干部)的交流,一般不可能异地进行,交流的范围局限于城乡和部门之间,交流的空间相对比较狭窄。在交流中,作为组织交流实施的单位,对干部交流的流向,提供可供选择的机会或余地较小,而作为被交流的主体对象本身,也难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识和特长,自由选择一个交流后适合自己施展才能和本领的岗位与舞台。

2、体制封闭缺乏灵活性。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县域干部的条块分割问题,导致县域干部交流的跨度小,不平衡。一般来说,干部的交流换岗在本部门、本系统进行的,相对而言就容易组织实施一些。如果干部跨系统进行交流换岗,接受的部门或单位,则往往会片面地认为,干部交流占了领导班子职数,限制了本部门或单位干部的提拔,不利于本部门、本单位干部的成长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对交流的干部,在接受的过程中,思想上持一种排他的消极应付态度,为干部的交流工作因部门和行业上的差异,人为地设置了一些障碍和壁垒。特别是县级有不少单位实行的是垂直管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的划分,单位人事任免调配权不在地方,而在上级主管部门。双方在干部的交流和调配上,相对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状态,大家各管一块,缺乏统筹和协调,垂直管理单位的干部不好调出,地方管理的干部也难以派进。

3、计划不周缺乏连续性。干部交流是一项计划性较强的工作。在交流实施前,要组织交流具体对象的推荐工作,掌握被交流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性格特长、适应能力、发展潜力等个体素质,摸清被交流者的真实意愿。在实施交流工作中,要把握交流的时机,选择交流的流向,使交流工作尽量合理。在交流实施后,要做好跟踪考察和培养,等等。这些具体问题,都需要组织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大量的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县域干部的交流工作还存在不系统、不完善的状况,整个交流工作缺少长期规划,连续性不强。比如,交流工作与选任工作相脱节,推荐对象的个体素质与交流岗位的要求不适应,等等。有的干部跨行业交流后,不能较好地适应新的岗位环境,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干部,特别是有些单位的工作骨干,则长期得不到交流锻炼提高。

4、导向不明缺乏激励性。干部交流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优化干部成长和工作的环境,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增强领导班子活力。推进县域干部交流工作,需要县域范围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站在长远和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干部交流的目的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以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社会舆论环境,形成干部交流工作的正确导向。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没有真正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干部交流工作不重视,不支持,不出以公心。有的觉得自己培养起来的干部,熟悉,好用,舍不得交流,有的则借机甩包袱,对差的、弱的、平时表现“不听话”、爱挑刺或毛病多的干部,进行“组织处理”,赶快交流出去。这些做法违背了交流的初衷,也给干部交流工作涂上了一层消极的色调。

5、瞻前顾后缺乏主动性。一些干部在交流中,心存疑虑,顾虑重重。比如,有的认为,经济发展、区域位置不同的乡镇以及效益条件不同的单位部门,其工作环境、收入水平不尽相同,干部交流,特别是好到差、近到远、城到乡的“逆向交流”,影响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的担心自己交流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岗位环境,人际关系不熟悉,工作毫无基础,许多东西需要重新开始,对自己能不能适应和胜任信心不足;有的干部,特别是那些通过交流进行培养锻炼的年轻干部,对干部交流的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对组织缺乏足够的信任,认为自己交流后,今后的发展世事难料,个人的前途未卜,等等。干部对待交流的这些思想阻力,使他们对交流工作热情不高,参与不够,从而也直接影响了县域干部交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做好县域干部交流工作的几点建议

县域干部在交流中出现的上述种种不利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慎重对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趋利避害,切实把《条例》关于干部交流的精神在县域干部的交流实践中认真贯彻好,落实好。

1、完善交流计划。要切实把干部交流工作作为干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经常性的研究,根据各类领导班子建设、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的需要,按照《条例》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详细的、操作性强的交流规划和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划定对象范围,确立原则要求,规范程序方法,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保证整个干部交流工作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加强考察,了解干部,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特长、性情喜好考察清楚,在此基础上,把干部交流到合适岗位、合适班子,使人尽其才,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要突出交流的重点,对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起着关键作用的干部加大交流力度,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要把握好干部交流时机,尽可能地把干部交流工作同换届选举、年度集中调整领导班子结合起来,同时,为避免一次交流过于集中,平时调整干部,也针对性、指向性地作一些交流,防止造成积淀,做到既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又保证交流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2、畅通交流渠道。《条例》明确规定:“干部交流可以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进行。”县域干部要在《条例》规定的范围内比较自如地流转,首先必须畅通流转的渠道。一是扩大交流层面。要在干部选拔任用和交流工作中,坚持五湖四海,打破部门与行业差异造成的壁垒和障碍,克服地域观念和排斥外来干部的不良倾向,通过加强地方与部门之间的统筹与协调,抓好县域范围内干部跨行业、跨系统、全方位交流的宏观调控,改变某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干部调不出、派不进的状况,使县域干部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流。对专业性较强的部门,上级党组织也可以牵头,统筹考虑,进行县域之间的交流,使干部交流有更多的选择性,不断扩大干部交流面。二是丰富交流形式。要区别干部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方式对干部进行交流。对于能力较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实行提拔交流;对于政治素质欠佳、事业心不强、自身要求不严、甚至影响班子团结的干部,实行降职交流;对年纪轻、水平高、潜力大的干部,实行培养流;对于年龄偏大或身体不好,不宜在班子中工作的干部,实行非领导岗位的安置流;对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的干部,实行换岗流;对任职需要“避亲避籍避熟”的干部,实行回避流。要真正把干部交流作为干部选拔任用、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多法并举,实现干部交流形式的多样化。三是健全配套制度。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干部交流的各项配套制度,包括干部任期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干部回避交流制度、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干部试用期制度、交流干部实绩考评制度等。要通过用制度来规范行为,使干部交流更加科学、规范、合理、顺畅,确保交流工作正常进行。

干部交流方式篇5

误区之一:追求“遍地开花”、“大换血”的“大手笔”。

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加大干部交流的力度,意指增强全面性、科学性、实效性。但一些地方简单地理解为增加数量和增大幅度,要么长期不流动,要么一流动便是“遍地开花”,人事大调整,干部大变动,一味追求“大场面”、“大手笔”。在以往的换届选举工作中,曾有少数地区的换届选举被党员群众戏谑为“换届秀”,将换届工作作为展示领导“魄力”的机会,不顾客观实际,片面强调班子“大换血”,要求通过交流让各部门、各单位的广大职工都能看到“新面孔”,把换届选举中的常规干部交流弄成了“形象”工程。其实,干部交流工作纷繁复杂,牵涉到岗位调整、人员配备、工作衔接等诸多事宜,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不顾实情,一味贪大求多,必然会影响干部队伍的稳定和部门职能的正常发挥。

误区之二:热衷“划杠子”、“一刀切”。

在干部交流中出现教条主义倾向,简单地凭借学历、工龄、年龄或任职年限“划杠子”、“一刀切”,而缺乏耐心对每一名被交流对象的工作实绩、群众基础作具体的分析研究。无论你在原岗位上干得多好,反正到了规定的时间、年限就要被交流掉。即便你毫无建树,到了时间也照样可以换个位子继续“混”。如此“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交流模式,将会使换届选举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负面影响。原本,我们党的换届选举工作强调的是“要有鲜明的用人导向”,要通过换届,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同志选进班子、选到适当岗位,从而换出生产力、换出民心、换出党的凝聚力。而如此“一刀切”的做法,是与我们党的用人导向背道而驰的,将会大大削减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误区之三:偏重“小圈子”内的“内循环”。

在不少地方,干部交流在换届选举工作及相关的人事调整工作中,是作为硬性工作任务进行考核的。为达到既完成交流任务,又尽量减小交流“阻力”的目的,一些地区往往避“重”就“轻”,尽量减少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的交流,尽可能在同一区域、同一单位内各个岗位之间进行轮换,以此来确保换届选举工作的“积极稳妥”,来确保“组织意图”的顺利实现。这类在区域、单位、部门“小圈子”内的循环交流,难以达到既定目的。其一,在同一区域、同一单位的交流,有悖《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关于干部交流的原意,此类交流不能产生“异地效应”,熟人、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必然“人情关难过”、“关系网难破”。其二,把干部限在某一区域、单位、部门的小空间流动,难以令干部开阔眼界、创新思维。其三,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式的干部交流形式,不利于区域、单位、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不利于整个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组合。

误区之四:力求“短平快”。

干部交流方式篇6

【关键词】轮岗 交流 培养 锻炼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57-02

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干部轮岗交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着眼于锻炼和培养干部,使干部更多了解与掌握各职能科室工作的基本特点、规律,提高干部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本领的有效途径。首先,在思想上对干部轮岗交流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轮岗是有意识地自我锻炼,每个人体内都有一种神秘的潜能,闻名于世的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估计一个普通人仅使用了这种潜能的10%~20%。轮岗交流就是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其次,要树立全局观念,自觉服从安排,增强协调意识,在工作中不断凝聚合力,凡事要从有利于工作,科室之间、同事之间都应团结协作积极配合。再次,要增强争先创优意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潜能,不仅要完成工作任务,还要创出更多的工作特色。

2 分析干部队伍现状

医院党委对干部队伍进行了分析,认为一名干部什么时候最想干一番大事?那就是刚当干部的时候;一名干部什么时候最能自律?那就是在刚到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一名干部什么时候最不易犯错误?那就是在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在一个部门、一个岗位待的时间长了,其工作的一些“堕性”就会显露出来,工作上就容易出现疲沓;其心理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同时难免会受到各种干扰,工作打不开局面,思维容易形成定式,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动力,也不利于干部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磨炼自己,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所以,干部轮岗交流可以保持干部以下几种能力,一是“再创造能力”,新的工作岗位必将激励他们有新的作为,二是“继续自律”,新的工作岗位与环境一般会使干部自律做人,三是“相互监督能力”,新的人事关系必然使大家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谁都会在这种“大家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环境中”努力工作,四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容易被纠正,工作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医院党委充分认识做好干部轮岗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从培养高素质卫生管理队伍出发,并以此作为培养与锻炼干部,增强队伍活力的一项措施。

3 建章立制完善轮岗

3.1 根据《党政领导班子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和《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精神,结合医院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实践,认真研究制定医院管理人员轮岗工作规划,明确管理人员轮岗交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程序、方法要求、组织纪律等,使干部轮岗交流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明确要求干部轮岗交流工作与平时考核、年终考评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干部轮岗交流工作中,我们认真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充分研究酝酿,对轮岗干部的思想状况、能力特长、工作实绩等进行全面考察,综合比较权衡,力求取得最佳效果。二是严格规范程序。在制定方案、确定人选、征求意见、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我们按照《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和《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的规定,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在轮岗的实施过程中,始终把握三条原则: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凡是轮岗问题,特别是确定轮岗人选,要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一人说了算,要公道正派地对待每一位干部。二是坚持适才适用的原则,轮岗工作不能简单的为轮岗而轮岗,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坚持适才适用,在轮岗中既要考虑轮岗的需要,又要根据每个干部的才能和特长,把其安排在比较合适的岗位上。三是坚持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一旦组织做出轮岗决定,轮岗部门和轮岗人员必须执行。

3.2 医院从2004年着手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工作,这种干部轮岗交流局限于专业技术岗位,一是三级岗,二是总务护士。由于受到专业技术的限制,干部轮岗交流局限在专业技术人员与病区之间相互流动。三级岗与总务护士是培养科主任与护士长的人才梯队,他们都是在全院公开竞聘上岗的,其自身素质较好,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们坚持把干部轮岗交流与培养锻炼干部相结合,与加强队伍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干部轮岗交流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2006年9月份全面推动干部轮岗交流,干部轮岗交流工作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制定规范的、操作性强的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对干部轮岗交流的目的意义、对象条件、范围形式、程序纪律等各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减少随意性,使干部交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干部任期制、干部试用期、后备干部培养教育管理和专业技术职位任职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妥善处理好干部轮岗交流与干部发展方向的关系,防止出现交流而交流的现象。加强考察,全面了解掌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特长、脾气性格等,根据各人的不同特点和工作需求,分别制定培养计划。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轮岗交流,人尽其才,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对工作能力强、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要抓紧培养,尽快放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任职。对经历单一的年轻干部,通过轮岗交流,把他们放在最合适、最能发挥特长的岗位上去,不断增长才干。

4 轮岗提升个人素质

4.1 轮岗交流改变干部精神风貌,逐步形成良好和谐关系。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尽管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但另一方面,知识和经验受到限制,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容易形成定式,容易形成“坐井观天”的模式,视野狭窄,创新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在工作中难以开拓创新。缺乏全局观念,科室之间沟通协调不够主动,往往强调本科室的重要性,工作中仍有扯皮和碰撞现象,不利于问题与矛盾的解决。轮岗交流,随着工作环境及岗位的改变,原有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被激发出来,从被动沟通协调为主动沟通协调,较好地克服了经验主义和工作中的惰性。在新的岗位上,要适应岗位需要,自身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习是不断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不断充实与提高自我,才能驾驭新的工作环境。

干部交流方式篇7

据第三方权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州机关干部认为推行干部交流有必要的占83.8%、工作成效满意率为74.1%,黔南干部交流工作实现从“青蛙效应”到“鲶鱼效应”的提升:

干部交流打破了干部“能进不能出”的壁垒。通过干部流动,打破了干部“部门所有”的传统观念和体制,建立了机关中层及以下干部“能进能出”的有效通道,把中层及以下干部从部门“业务骨干”提升为全州的“干部资源”,把机关干部的进退流转从“体内循环”变为“内外循环”,为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了条件。

干部交流搭建了干部成长成才的实践锻炼平台。科级以下干部交流对干部个人而言,可以对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岗位进行重新审视,使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对组织而言,在给干部提供展现舞台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发现和使用干部。

干部交流实现了干部资源优化配置和能力再造。通过推进干部资源的合理流动,使交流干部个人特长与整体优势有机结合,做到年龄结构形成梯次,专业特长搭配适当。第三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干部感到交流后接触的面宽了,面对新的工作有了新的压力,自觉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主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干部交流促进了部门之间优势对握和困难解套。干部交流,实质上是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交流,有益于各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发展。通过交流干部链接,加强了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经济技术协作与联合,有利于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优势对握。

与此同时,各单位在原有比较恒定的干部管理模式下,均不同程度存在超编、空编或干部资源配备不科学等问题,机关中层干部长期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工作,甚至有的“一岗定终身”,形成公认的“中梗阻”现象。干部交流通过采取“出一进一”或“进小于出”等方式,及时调整消化部门超编问题,有效改善部分部门干部队伍结构,有效破解了机关效能“中梗阻”现象。

干部交流方式篇8

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立健全干部交流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干部交流工作,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干部素质,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干部交流对培养锻炼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激活人力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使干部交流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当前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制度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对交流工作的政策规定都比较原则,有的地方在执行中有一定的随意性。在交流干部的管理、征求调出调入单位意见的形式、与交流对象谈话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还有不够规范的方面。2、对交流干部的考核监督和管理教育机制不够健全,缺少经常性的严格督查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选派交流轻管理教育的现象。个别交流干部在原单位很优秀,但在交流后,组织上跟踪培养的措施没有跟上,影响了交流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干部的成长进步。对挂职干部的管理比较薄弱,有的挂职干部原单位管不了,现单位很少管,放任自流,形象欠佳。3、干部交流面比较窄。领导干部交流的多,专业干部交流的少;副职和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多,主要领导干部交流的少。4、干部交流保障措施比较滞后。由于各种保障措施跟不上,出现了从落后地区交流到发达地区、从经济效益差的单位交流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容易,反之则比较难的现象。5、交流干部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影响困扰着交流干部安心工作。干部交流自然涉及到家属就业、子女升学、老人赡养等实际问题。目前,交流干部家属随调的不到四分之一,交流干部的父母不愿离开故土,有的还无人照顾,既给交流干部又给家属带来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这些情况,造成交流干部一方面有尽快熟悉新环境、新情况、干好工作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又时常因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承受着感情和道义上的心理压力。6、交流干部的住房问题比较突出。工作交流调动后,在新单位一时安排不到房子,不少交流干部长期住招待所或住办公室,既不利于干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又加大了干部交流成本。二、加强和改进干部交流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交流管理工作,既要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又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既要使政策措施有约束力和严肃性,符合时代要求,又要使政策措施有人性化,符合“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精神;既要继承传统,积极稳妥地做好交流工作,又要开拓创新,使干部交流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1、加大政策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优化干部交流的社会舆论环境。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搞好干部交流工作的基础。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干部交流的重要意义,在领导干部中开展服从大局、服从组织决定和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精神的教育,使干部交流政策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系统形成共识,为交流干部施展才华、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各级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群体,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激励交流干部安心工作,教育其他干部理解和支持交流干部的工作。2、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是要明确交流的对象及条件,减少随意性,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交流的重点对象应当是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和管人、管钱、管物的领导干部,以及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领导干部。在地域范围上,县局城乡之间的交流,应充分考虑住宿和上下班交通条件。并科学确定交流比例。为避免因交流造成某个部门新手急剧增多而影响工作的现象,应根据干部的不同职务和工作性质确定交流的比例。科(分局长)级领导干部每年交流人员不少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25;掌握“实权”部门的人员不少于50;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少于30。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交流导向,不搞照顾性交流,使有限的岗位资源和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最佳结合。三是要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力度,注重选拔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的地方和岗位去磨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3、完善奖惩措施,激励交流干部勤奋工作。要对交流干部跟踪考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坚持以党性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适当的待遇激励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鼓励和压担子,促使交流干部充分发挥潜能,创造佳绩。一是在干部交流的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经济收入上要拿出政策,减少干部交流的阻力。二是把推进干部交流与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干部的升降、奖惩、回避等结合起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要严肃纪律,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执 行组织交流决定的要给予免职或降职处分。4、加强宏观管理,形成有效的干部交流调控机制。一是要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计划性。防止干部交流时紧时松或连续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二是要严格干部交流工作的程序,确定交流对象要防止由少数人说了算和不按干部交流政策办事的问题,要根据考察情况,集体讨论决定。多方位、多方面地了解干部,要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特长、年龄性情考察清楚,在此基础上把干部交流到合适岗位、合适班子,使人尽其才,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三是要建立交流干部跟踪培养制度,严格对交流干部的监督。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及时将干部交流的时间、学习和工作情况、职务变动情况以及交流后的现实表现记入档案,使被交流干部的情况明了,便于组织上了解掌握。当工作取得成绩时要予以鼓励,当工作出现失误时,要及时打招呼,促使交流干部在实践中健康成长。5、创造条件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一是妥善解决好交流干部家属、子女的工作安排和入学问题。二是统筹解决好交流干部的住房问题。三是重视艰苦地区交流干部的医疗保健和工资收入等问题。6、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教育引导交流干部安心工作。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是一个单位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要以交流增活力,以“适度”保稳定。一方面要避免大进大出,掌握好交流的比例;另一方面,要适当确定交流年限,进行干部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干部交流的“大气候”,减少交流阻力,又有利于统筹考虑培养锻炼干部和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的双重要求,克服盲目性和短期行为。20xx年10月24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