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8篇

时间:2023-07-27 09:28:40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1

一、全市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介绍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从数量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是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为更好地进行宏观经济监测,评价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而建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主要指标:

一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总量和结构状态的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以及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收支、就业状况、价格总水平等等。

二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包括行业利润、资金能源利用效益、劳动生产率等等。

三是国民经济资金状况的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资本市场交易状况、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状况、外汇市场运行状况等。

四是反映国际经济环境的指标,包括世界经济增长状况、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状况,以及主要商品市场运行状况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帐户、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政府财政收支平衡表和货币概览等。

1、生产总值核算介绍

社会生产总值(也称社会总产出)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一年、季度)生产活动的价值总和。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生产要素的相互投入,社会生产总值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社会生产总值的计算:全社会生产n种商品,第i种商品的产量为Qi,商品价格为Pi,那么第i种商品的产值就是Qi*Pi,所有的商品产值的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在实际统计中,往往按产业部门计算社会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一年、季度)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由于扣除了中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是世界各国核算的主要内容。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核算。

把各种产品的产值扣除原材料(也称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就是产品的增加值。所有产品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在实际统计中,按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如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合计为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按生产投入的资源、固定资产、劳动等要素贡献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税收+营业盈余+资源租金。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按收入以后的支出去向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净出口。消费按消费主体区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2、我委测算中主要考虑的因素

多年增加值率:统计部门计算当年价是在固定统计指标框架、指标体系范围内,根据相应的产值、增加值统计办法汇总而成。速度是根据可比价格(在90价基础上调整)计算总量后对比测算得来。我委因无相应的统计指标来源,对GDP及其构成的测算只能抓住工业、农业、投资、消费等关键指标进行。首先考虑多年平均增加值率。即利用统计公布或部门预测的各行业产值以增加值率计算相应的增加值,如:一产增加值率一般掌握在60%~62%幅度内;二产中,工业增加值率掌握在40%左右,建筑业增加值率掌握在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中除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用增加值率参照计算外,其余主要根据行业发展状况用增长速度测算。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率掌握在45%左右。各县的情况可能有所差异,具体的增加值率要根据本地的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如:第一产业增加值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率=建筑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行业发展速度:除按增加值率测算外,行业发展态势及其产值发展速度又是一重要测量指标,以保证产值与增加值增减相一致,正确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方式为一产、二产按增加值率方法分别计算出增加值后,对照农业、工业、投资增长速度调整平衡;三产当前更多是以速度测算。

物价指数:我委对GDP的测算大多数是测预期数、当年价格数,其测算必须考虑物价指数。计算公式为:现价生产总值=基期生产总值×(1+增长速度)×物价指数。反过来,可测算增长速度。

其他考虑的几个比例关系:规模工业增加值约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7~70%;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72%。各县的实际情况也有差别,要通过历史统计数据进行计算。

进行必要的预测结果校验:经济指标间存在一定的恒定关系。如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增长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期第一产业的比重×第一产业增速+基期第二产业的比重×第二产业增速+基期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增速;同样三次产业的预测数据也可通过类似关系进行校验。

贡献率的测算:投资贡献率=投资增量/GDP增量;消费贡献率=消费增量/GDP增量;三次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也可根据上述计算方法类推。

二、主要经济运行分析方法及实践运用

1、主要经济运行分析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常用的一些具体分析方法有: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不带有价值判断,主要是陈述事实,讨论经济运行怎么样;而规范分析则带有价值判断,主要讨论经济运行应该怎么样,可能与经济现实本身无关。经济分析更大程度上倾向于实证分析,但是也包含了规范分析的内容。例如,在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本身是实证分析,但是在评价这种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的时候,则带有了价值判断的色彩,而在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时候,则更多带有价值判断的倾向。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所谓静态分析,也称为均衡分析。所谓均衡,是所分析的经济系统内各个变量经过彼此之间的调整后,在外部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维持稳定。而静态分析或均衡分析则是指不考虑时间变动,仅对各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动态分析,则是探索经济变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在经济监测中,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不是处于均衡状态,而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的程度和趋势,则是经济监测中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常的增长率分析,就包含了动态分析的成分。

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在经济监测过程中,对经济变量或经济事件的给出性质变化的判断。如对投资状况,给出的判断是平稳增长,或者是加快增长。定量方法,是指在经济监测过程中,对经济变量或经济事件给出具体的度量,如2006年我市投资为223亿元,这就是从数量上说明了投资的规模,或者说投资增长15%,这也从数量上界定了投资的增长率。

2、经济运行分析实践

如何分析好经济形势,写好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材料,是发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现结合我委工作实际,将一些经济运行分析的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总供给方面,从三次产业分析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

首先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要有一个初步了解。三次产业的划分就是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作出的,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不断提高的产物。因此,对应的发展阶段也有三个。一是农业经济时代。人类从依靠阳光、水、土地,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到种植狩猎,以自己的体力从事简单的劳动,最后到驯养家禽家畜来繁衍后代,来发展自然经济。农业时代的生产比较弱,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十分的缓慢,主要是依靠农业劳动以及其他的手工劳动发展生产。二是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经济的产业革命,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的时代(从英国工业革命起始到现在为止大致上300年左右的时间)。主要表现在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优势,生产力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为改观,人们的生活水平已逐步由初期解决温饱向中后期的发展型迈进。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即处于这一阶段。三是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只需要少数劳动力从事第一、二产业就可以创造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大量的劳动力从一、二产业中转移出来,从事各种各样的服务行业,服务业作为一大产业逐步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主导产业,人们的生活也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迈进。如今的发达国家基本处于这一阶段。

如何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一产业,一是要把握气候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二要看结构调整形成的新增因素,如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增加,畜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产业化推进情况等。三要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对农业生产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产业,主要分析工业运行的情况,一要看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可分轻重工业或行业进行分析;二要看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产销率来反映;三要看是否有新增生产能力、市场状况是否有利于扩大生产以及煤电油运资金等生产要素供需情况。

第三产业,主要分析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发展形势,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快,可对其详细分析。

第二,总需求方面,从投资、消费分析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消费、投资、进出口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表明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协调和相互促进,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投资、消费是内需,净出口是外需,三者被经济学界称之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按照三大需求口径来看,我国近十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具有突出的“投资打头、消费殿后”的特征。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格局的形成是由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必然带动投资增长,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投资增长不是无限制和无止境的,同时,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也容易产生盲目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带来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在分析三大需求时,应当积极地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本轮国家宏观调控,主要目的是要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其特点又是结构性的调控,不搞“一刀切”。对于农村、西部和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要加大投资力度;对于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投资,要保持一定的规模,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而对产能过剩行业和盲目低水平的扩张则要严格控制,以期达到平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因为投资需求不是最终需求,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新的供给能力,如不适当予以调控会导致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运行。

从我市来看,主要是分析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具体讲:投资主要监测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包括总量和增速。一是从投资性质看,分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三类。二是从投资来源看,分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三是从重点项目实施情况来分析。

消费主要监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包括总量和增速。一要看消费能力是否提高,二要看消费预期如何,三要看消费环境是否有所改善,四是看有没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

第三,效益方面,从三大收入分析经济效益。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2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业绩评价 应用 问题

企业的不断崛起,虽然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却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企业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经营下去。业绩评价是一家企业重中之重的问题,不是随便采用一个传统的方法,而是要用最好的,最能精准计算出企业投资回报率、生产经营成本、净利润等关系到企业今后规划和发展的财务问题。经济增加值做为衡量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和生产经营效益的指标,比任何一个业绩评价指标都要更具优势,它能够真实、全面反映一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借用财务指标,更客观地将企业的业绩信息最大反映出来。

一、经济增加值的概述

(一)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经济增加值也叫做EVA,简单地说,经济增加值所指的就是扣除所有成本以后,剩下的纯收入。它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EVA=税后经营业利润-全部成本或经济增加值=税后经营业利润-全部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二)经济增加值的优势

(1)用经济利润代替会计利润。在EVA出来前,企业计算剩余利润用的都是会计利润的方法,但是,实际上,用会计利润的方法计算,与企业真正的剩余利润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经济增加值是将费用予以资本化,在其可以预期的有效周期内进行分摊撤销,用经济利润的方式核算企业的剩余利润,更准确。

(2)全面考虑企业的长期投资。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中,企业家和高管主要都是借用了网络传播信息的时效性来促进企业的内部运作,密切地将企业和客户,以及供应商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说企业借用微信营销模式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现在正被企业广为运用,这是时代变化下的产物,也是企业家跟进时代步伐的收益。相反的,经济增加值却可以更为全面、准确地对企业经营模式和其所剩余的成本进行度量和核算。也就是说,企业以前所使用的会计利润,只简单地把企业所节约的成本计算出来,而经济增加值除了能够计算出企业节约的成本,还能够将企业因节约资本所带来的收益都展出出来,这就是企业使用经济增加值的优势,更能准确地将企业的业绩展示出来。

二、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

时代的快速发展,企业更需要用好的核算方法计算自身的业绩,这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采用经济增加值,计算的结果更能将企业为投资者所创造的剩余财富精准地反映出来。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经济增加值的应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计算企业资本成本率

在企业经营当中,其资本成本率计算的正式与否,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之下,资本成本率的计算结果又会受到影响,比如项目风险等因素。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不能对存在的风险做准确计算,也就不能真实计算出企业的资本成本率了。而经济增加值则能够将企业市场价值的变化更全面得反应出来,在计算资本成本率的时候,能有效避免发生资本成本漏算,使得企业的资本成本率计算结果更为精准。

(二)用于制定企业激励计划

经济增加值客观地反映出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为投资者所创造的剩余财富,之所以说经济增加值可以用于制定企业激励计划,就在于此。运用经济增加值所计算出来的结果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企业的目标更为明确,能帮助企业经营者制定激励计划,根据经济增加值的部分收益比例进行反馈,收益高,那么反馈也就更高。

企业内部需要设立奖励机制是毋庸置疑的,合理的奖金非配,能够促发业务员或者其他员工如期完成企业定下的任务,甚至还会超前完成,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为此,企业更需要利用经济增加值来分配奖金,并采用“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激励措施。具体用图形表示的可参看图2-1所示:

(三)用于企业经营决策中更为理性

以往的业绩评价指标和会计指标决策,在计算企业营业利润,对业绩进行评价时,发现结果小于总资本成本的时候,企业就会抽出部分利润以配股等方式筹集资金,继续投资,这样的方式,最后利润即使提升了,但企业为投资者所创造的剩余财富并没有随之增加。使用经济增加值完全不会有这样情况的发生,它剔除了企业私利性投资的方式,而是在企业经营决策中,采用更为理性的方式来指导其为投资者所创造出的剩余价值。

经济增加值的运用使得管理者充分意识到,只有在收益扣除了所有的债务资金成本和权益资金成本之后,且有的真实剩余财富才能反应出来。下面我引用著名学者刘芍佳的一个图形来加以说明,具体如图2-2所示:

从图2-1中可以知道,随着资本规模的扩张,当利润还在上升的时候,企业的经济增加值则出现下降的趋势(B-C1段);而当利润还是为正值的时候,经济增加值则

三、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造成核算失真

虽然,经济增加值是采用经济利润代替以往的会计利润,但是在计算的时候,如果没有对营业利润和权益资本做调整,那么会由于会计惯例而给核算造成失真,企业业绩评价也就不够真实。

(二)单纯的经济增加值在衡量企业的非财务目标上不尽完善

经济增加值虽然避免了传统会计指标的诸多问题,但不管怎么说,经济增加值依然是财务指标的一种核算方法,它同样更多局限于对货币的度量,对于企业的非财务目标虽有涉及,但也大多倾向于财务风险等因素的计算,对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还没办法做评估,这也正是经济增加值自身的缺陷。

(三)对现金流量指标缺乏考虑

经济增加值所计算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业绩和绩效评价,更多的是考虑到企业的短期剩余价值,而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却忽略了,比如说对企业现金流量指标就缺乏考虑。

四、应用经济增加值的建议

(一)在计算经济增加值之前对部分核算做调整

虽然EVA核算时包括资本成本,但由于资本成本的核算更要凭借历史数据的分析,因而对于EVA有可能给企业的核算造成差额的情况下,企业在计算经济增加值的时候,有必要对企业的营业利润和权益资本做一个调整,避免会计惯例对核算造成失真,给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具体的调整内容,在保证将企业研究和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的基础上,将本月的利润与未来可能发生的资本划分开,同时,企业家投入的权益资本也要将本月投入和后期投入的划分开,调整好后,在做本月经济增加值计算。将企业研究和开发费用作为在可以预期的有效生命周期内分期摊销。

(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

针对经济增加值不能对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做准确评估的问题,有必要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比如平衡计分卡)相结合在一起,这样做,对完成企业战略目标有很好的帮助,最终帮助企业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平衡计分卡是美国著名管理大师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所提出来的一种管理业绩评价的工具,其建立在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基础之上。具体看下图4-1:

经济增加值可以作为平衡计分卡的财务指标,其原因指标的提升同样可以依靠平衡计分卡的其它指标。详细看图4-2所示:

(三)和其它评价指标相结合

现金流量财务指标包括现金流量与当日债务比率、债务保障率、现金在投资比率、全部资产现金收回率等,反映的是企业的全面经营和财务状况。经济增加值对现金流量指标的考虑较为缺乏,因而,企业在业绩评价过程中,不能够单独使用它,而是要和其它的评价指标结合起来做一个综合评价,才不会导致一些不利于企业业绩核算、激励机制等存在差异化情况的发生。

五、结束语

经济增加值作为新时代下的财务指标,比传统的会计指标、业绩评价指标等都要来的创新和更具优势。企业之所以要引进经济增加值,正是为了能够对企业自身的业绩评价有着更大的帮助,同时也是为了能够促进企业和客户、供应商、投资者的密切联系,在彼此之间构建起长远发展的桥梁。经济增加值对企业资本成本率、激励计划的制定、企业经营决策更趋理性等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和帮助,能更好为企业的业务部门提供准确的业绩考核标准做参考,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经济增加值也并非没有瑕疵,针对其在企业业绩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在使用经济增加值的时候需要采用一定的措施加以避免,才能发挥其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宁.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3,05

[2]林俊.经济增加值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07,06

[3]宿金明.经济增加值在我国商业银行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中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05.

[4]李凤英.EVA经济增加值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北方经济,2010,01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3

摘 要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产权市场交易日趋活跃,传统的估值方法已不能满足基于并购行为引起的资产价值公允评估的需要。对此,国外已经把经济增加值(EVA)引入了价值评估领域,通过对失真会计数据的调整和剔除,合理地考虑投资者的资金成本,使企业价值的确定更加贴合实际。本文针对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运用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合实际提出了经济增加值价值评估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 经济增加值 企业 价值 评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合理企业价值评估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评估的三大基本方法:市场法、收益法及成本法已不能满足评估企业公允价值的需要。目前,国外把作为企业业绩评价和管理主要指标――经济增加值(EVA)引入了价值评估领域,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力求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在我国,2010年起中央企业开始全面施行经济增加值(EVA)业绩考核体系。2012年12月29日,国资委出台了最新《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与2010年出台的考核办法相比,除军工、科研及石油等行业的中央企业外,其他央企经济增加值所占考核的比重由40%提高到了50%,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经济增加值在业绩考核中的重视。

一、经济增加值的理论依据及计算方法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通常译为经济增加值,指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NOPAT)与所投入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EVA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济利润,当时,马歇尔在书中写到:“在扣除当前利润下的资本利息之后,所有者拥有的利润可以被称为其工作或者管理的利润。”马歇尔认为,企业的利润中不应当包含投资者所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20世纪50年代,通用电气公司大举推行在经济利润的基础上发展的剩余收益法。20世纪末,美国的 Stern Stewart 公司以经济增加值(EVA)取代了剩余收益,通过对会计数据进行调整,首次以EVA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一种方法,并为其注册了商标。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400家企业采用EVA作为价值和业绩评价的指标。EVA在企业业绩评价过程中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 Stern Stewart 公司多年实践研究,为使 EVA 更好地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在实际计算 NOPAT 时需要对会计报表的项目进行调整,主要包括长期费用的资本化、准备金的转回、递延所得税的剔除以及对商誉摊销的调整等。在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时,需要分别计算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然后根据两者所占的权重计算出总的资金成本。一般债务资本的大小由贷款利率的大小决定,而权益资本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计算。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表述为:K=Rr+β×(Rm-Rf)其中,Rr为无风险收益率,Rm为市场收益率,β 为风险系数。

二、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运用

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当投入资本回报率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经济增加值为正值,说明企业创造了正的现金流,企业价值增加;当投入资本回报率等于平均资本成本时,EVA 的值为零,说明企业创造的价值刚好弥补股东的资本成本,没有额外创造价值;当投入资本回报率小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即使此时企业的会计利润为正值,企业依然没有为股东创造额外价值,而且还在不断消耗股东的资本。由此可见,企业价值是否增加取决于企业所创造的 EVA 净值。运用 EVA 进行企业价值评估,需要将未来企业创造的 EVA 净值折现,故首先应当明确所评估的企业价值类型为继续使用价值,而不是清算价值等。其次,本文所称的企业价值指企业整体价值,而不是部分股权价值。企业未来预期创造的 EVA值折现率一般采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运用 EVA 方法评估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模型为:

三、对经济增加值方法运用的评价

(一)经济增加值方法以经济利润为基础,重新定义了企业利润及价值创造能力。将股东的资金成本在会计利润中予以扣除,使得企业价值的评估更加符合实际。一般情况下,EVA 值的大小代表着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强弱。

(二)经济增加值方法成功地把企业决策与企业业绩评价联系在一起。现实中,一般采用现金流量法判断一项投资决策的好坏,而业绩评价则以权责制下的会计利润为基础,EVA 方法使投资决策与业绩评价统一起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问题。

(三)经济增加值方法通过对部分会计报表项目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会计方法选择造成的结果失真现象。降低了对公司利润的人为操控性,使得企业价值更加客观、公正。

四、经济增加值方法在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的问题

近年来,国外EVA在企业整体价值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方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在我国,EVA方法却发展的很缓慢。主要问题存在以下方面。

(一)由于某些财务报表中存在着大量虚假数据,致使EVA的结果有失准确性。EVA对报表项目的调整只能降低由于会计方法选择的不同而造成的会计失真,而对于弄虚作假的财务报表则无能为力。因弄虚作假而被曝光的银广夏是一个典型事件,其公司创造的 EVA 值竟然排全国第 14 名,主要原因就在于数据不透明,报表数据严重作假。

(二)资本市场的资金利用缺乏效率。在我国,由于信贷体系不健全,缺乏有力的市场监管,使得资金纷纷流向上市公司及大型国企,致使许多需要资金的公司筹不到钱,而不需要钱的大公司却为银行、股市所青睐,大量资金闲置,资金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虽然近几年“一股独大”的现象有所改变,但公司治理结构仍需完善,应当逐渐减弱政府对于企业运营的影响,从而使EVA指标更具有可比性。

(三)由于受经济环境影响,在我国应用EVA所需调整的项目过多,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而且通货膨胀及资金成本等指标的测算不易客观准确,使得EVA指标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五、运用经济增加值方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改进

(一)将EVA的计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精简所需调整的会计指标,加强其实施性与操作性。在计算过程中引入非财务指标,降低因财务数据不透明所引起的EVA值失真现象。目前,Stern Stewart 公司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EVA+”的概念,在进行会计调整时,大约只需调整10余项主要的财务指标,即能得到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EVA值。

(二)合理地完善资本市场。只有完善的资本市场体制,才能精确测算权益资本成本及通货膨胀。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及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促使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合理流动并被有效的利用,这样才能使资金成本的测算更加可靠。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率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央企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限为5.5%。

(三)正确地理解经济增加值理念,建立以价值为核心的企业评价制度,促进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合理配置企业资源。适宜、稳定的企业内部结构,是预测企业未来创造EVA值的基础。如果企业处于成长期,内部各方面制度均不完善,且所处的外部环境也不是很稳定,此时对于企业未来创造的EVA的测算必然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雷奕敏,马超群.经济增加值法(EVA)与企业价值评估.现代管理科学.2009(10).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4

1问题的提出

草原生态建设中牧区水利作为基础设施,是通过灌溉工程,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饲草料,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牧区水利灌溉工程经济效益计算一直套用农田灌溉经济效益计算法,即把牧草增值作为灌溉效益。这种单纯套用农田灌溉粮食增值的计算方法虽然简单,但没有把水利建设与保护草原和畜牧业结合起来,不能真正反映牧区水利在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因此,正确计算和评价牧区水利经济效益尤为必要。

2解决方案的基本思路

畜牧业生产是将牧草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畜产品为最终产品。而牧草属于畜牧业生产的中间产品,不能作为计算畜牧业的产值标准,只有通过牲畜转化为畜产品时,才是有价值的。[1,2]在草原生态建设中,牧区水利灌溉工程的经济效益应以灌溉饲草料地产量的增量和提高天然草原饲草产量的增量,转化为畜产品的增量和增值为最终效益,才有实际意义。依据草、畜物质能量转化原理,提出草原生态建设牧区水利灌溉工程经济效益计算方法。3经济效益计算。

3.1经济效益分类及内涵

草原生态建设中牧区水利效益主要体现在通过灌溉工程设施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重点讨论经济效益的评估与计算。图1列出了草原灌溉工程经济效益分类及其内涵。在上列效益中,由于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草原处于恢复和保护阶段,草原生态资本增值效益可视为零;考虑灌溉工程实施后增加牧草产量避免了畜牧业灾害发生,水利防灾减灾效益已在一级效益中体现,故不作重复计算。

3.2计算原理

根据能量流动基本原理和热力学定律,天然情况下,我国处于生长期的牧草平均1kg干物质含热能约180@105J。能量从饲草营养级转换到畜产品营养级,总有一些能量消失不能被利用。目前,我国草原按单位面积草地上饲草产量的可利用量提供的肉、毛、皮主要畜产品测算,草畜能量转换率约为015%~1%。以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牧区典型草原调查数据为例,100kg干草含热能约180@107J,产肉0165kg、毛012kg、皮1/5张,含热量约14917@105J,转化率为0183%。[2]全国牧区每公顷草地产肉、奶、毛量约为118kg、316kg和415kg。[3]

3.3计算原则

(1)根据草原生态建设牧区水利不同发展模式,按工程/有无对比0的方法分别计算饲草料增量。(2)按照我国畜牧部门确认的草畜能量转化率目前为015%~1%,到2010年,转化率可提高到2%左右,分别计算畜产品转化量。[3](3)牧草增产量、草畜能量转化、畜产品加工为商品后的效益均应进行水利效益分摊。(4)畜产品价格应按当地物价部门有关规定综合分析确定,可分为牧民出售初加工畜产品市场价和深加工市场价两种。

3.4计算程序与公式

3.4.1计算程序

草畜能量转化水利经济效益计算程序见图2。

3.4.2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计算公式:

直接经济效益计算公式:式中:Bz为直接经济效益;Bj为间接经济效益;Yk为各种灌溉模式牧草干物质可利用量之和;Yi为牧草干物质增量;YiB和YiF分别为水利项目实施前、后,某种灌溉模式或天然草场单位面积年平均干物质产量;Ai为不同灌溉模式灌溉面积;Kl为牧草干物质利用率(%),人工饲草为90%,天然草原利用率取60%;[5]Bi(u,p,g)为草畜转化为肉(毛、皮、其他畜产品)的经济价值;Bi(u,p,g)为草畜能量转化率,即牧草等值能量的肉(毛、皮等其他畜产品)的转化率;Pi(u,p,g)为肉(毛、皮及其他畜产品)的单价;Nz为直接经济效益水利分摊系数;Nz=ncnx,nc为项目实施后通过灌溉饲草料地获取的饲草增量水利分摊系数(014~016);nx为牧草转化成畜产品饲草分摊系数,根据试验及测算为70%,其余为供水、管理、养殖及其他效益;[5]Nj为间接经济效益水利分摊系数。即项目实施后,天然草场饲草增量的水利分摊系数,根据草场自然恢复所需时间、围栏设施,降低草原载畜强度等因素,水利分摊系数为0114~0121。

3.4.3二次效益

二次效益计算是在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对已分摊给水利的那部分的畜产品进行增值计算。为简便计算,通常把直接经济效益的一个比率作为二次效益,称为二次效益计算率。该值利用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增值分摊比例等系数确定。[4]计算公式:式中:B2为畜产品加工转化为商品后水利分摊的二次效益;ki(u,p,g)分别为肉(毛、皮及其他畜产品)二次效益计算率;H为畜产品的商品率,取H为50%;Ni(u,p,g)为某畜产品应分摊增值率的比例,以主要畜产品材料费占总材料费的百分率来表示。例如:制革厂的皮革产品增值中,皮革应分摊的增值比例。Ai(u,p,g)为某畜产品加工转化的增值率,即畜产品经过工业加工后所形成的净产值与生产总成本的比率。例如皮革厂皮革产品的增值比率。通过调查,参照国内类似行业和部分省(自治区)农、畜产品生产成本收益调查资料分析、汇总,提出牧区灌溉工程二次效益计算参数值,列表1供参考。

4经济效益计算实例

以5全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6(以下简称5规划6)为例,采用草畜能量转化法计算经济效益。

4.1直接经济效益

5规划6给出牧草干物质可利用量(见表2),饲草转化畜产品量和直接经济效益计算见表3。水利分摊的直接经济效益为621683亿元。

4.2间接经济效益

5规划6给出项目实施后可利用天然草地提供的可利用饲草干物质增量约2237亿kg。转换畜产品增量及畜产品增值见表4,水利分摊间接效益为751116亿元。

4.3二次效益

根据二次效益计算公式,求得灌溉工程二次经济效益为151622亿元,见表5。

5经济效益计算评估

采用草畜能量转化法计算牧区灌溉工程效益,其直接经济效益较5规划6采用的农田灌溉经济效益计算方法计算的经济效益(4918亿元)约增加25%,并提出间接效益和二次效益水利分摊值。这种计算方法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把水利经济与草原生态建设、畜牧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客观地反映了牧区水利在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率。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5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6

【关键词】林业;产值计量;分析探索;应用方法

一、林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林业增加值是林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体现,是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部分。林业增加值不仅真实的准确的反映了林业生产活动的成果和效益,还是林业企业的重要经济向导。而林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分为生产法和分配法。

1.生产法

林业增加值的生产计算法就是以生产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增加值而进行计算,即林业总产出减去林业生产消耗便是林业增加值。林业总产出是林业生产活动所生产出的林业产品总量,林业生产消耗是林业生产活动中所消耗的物质价值和非物质价值。种苗、农药、肥料、农具、等均属于物质价值,非物质价值则主要包括保险费、广告费等。

2.分配法

林业增加值的分配计算法是从分配的角度出发,以生产成果中所应得的收入为根据来进行计算,即林业增加值为林业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相加的总额。

二、林业产值的分析和应用

1.林业发展水平分析

林业总产值为一定时期内林业生产活动所得产品总量的体现,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和生产规模。因此,要分林业发展水平,就需要计算出林业总产值。

以资兴市2011年和2012年林业行业总产值为例,如下表所示:

据上表数据显示,资兴市的林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由2011年的林业行业产值280266万元增加到2012年林业行业产值380040万元,增幅了35.6%。尤其是第三产业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值增幅79.18%,这充分体现了林业事业在这两年的快速发展。

2.林业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

林业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林业生产能力增加,而使林业经济生产成果增加。林业经济的增长在不同时期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对林业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分析需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入手,而林业产值是反映生产成果的指标,对林业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图为资兴市2011年到2012年营林和林业行业增长变化情况。

如图可见2011年到2012年资兴市的林业行业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各个产业的增幅程度不同,但就增幅的速度来看,资兴市林业第三产业2011年为60000,2012年上升到120000,增幅达到50%,可见资兴市林业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之快,反映出资兴市对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旅游行业的重视。

3.林业经济效益分析

林业经济效益在林业产值分析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林业产业的各方面计划有着直接关系,比如林业的投入与产出。只有在林业产出大于林业投入时,林业生产才具有经济效益。虽然林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但针对营业性的林业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经营者的投资风险,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提高国民经济总值。如:对资兴市2011年到2012年营业性林业经济收益情况进行分析,2011年竹笋干产量720吨,2012年竹笋干产量是950吨,相比增幅31.94%;2012年的山苍子、棕片、油桐产量与2011年相比增减幅不大;2012年油茶籽产量是3850吨,与2011年油茶籽3000吨相比增幅28.33%。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林业营业性行业的发展是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并不稳定,这与正处于改革困境的林业行业相关。因此,相关部门在分析林业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地区林业产业和效益情况,还要及时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

三、结束语

对林业产值计量的分析和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林业产值不仅反映林业生产活动的成果,还反映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际的林业产业计量时,既要结合实际情况,也要分析相关数据。

参考文献:

[1]赵春飞.北京市园林绿化产值计算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2]尹G.林业增加值核算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3]荀龙巧.林业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3.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7

现代企业的业绩评价是一个深受各方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问题,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业绩计量方法。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企业的判断标准也不尽相同。从19世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出现以来,企业目标经历了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三个阶段。1982年,美国思腾思特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概念。经济增加值是近来最引人注目和广泛应用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经济增加值又称经济附加值,是企业税后经营业利润扣除企业全部资本成本后的余额。他是把会计基础和价值基础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通过对财务会计报表资料加以调整,用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指标。

经济增加值的定义看起来很简单,但他的实际计算却较为复杂。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应当取得企业一定时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及其附注等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计算,然后对企业利润表中的会计利润做出一系列调整,计算出税后净营业利润,。分析确定企业投入的全部资本价值总额,计算企业全部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测算企业全部资本的成本。根据经调整计算出的企业税后经营业利润和经分析测算的企业全部资本成本,计算企业经济增加值,用于比较评价经营绩效。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为税后经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经济增加值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其中的利息支出在企业的报表中财务费用下的“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的用调整项是企业报表中管理费用项下的“研究与开发费”和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其中对于获取国家战略资源,勘探费用较大的企业,可以将其成本费用表中的看摊费用是同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按一定的比例作为加项,但是一般不能超过50%。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指变卖业主优质资产收益,但有一点要注意,在二级市场增持后又减持取得的收益不包括在内;主业优质资产以外的非流动资产转让收益,与主业发展无关的资产置换收益,与经营活动无关的补贴收入等。

资本成本=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锡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这个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的资料灵活运用,调整后资本=平均资产-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还可以调整为=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有息负债-平均在建工程。公式中的无息负债一般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利息“等,在实际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可以视同为无息负债的是因承担国家任务‘专项应付款”科目余额比较大的。

经济增加值相比较与传统的企业评价方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面,经济增加值框架下的综合财务管理系统将业绩评价指标与全面财务管理薪酬激励体制相结合。经济增加值的优势在于他把资本预算、业绩评价、和激励报酬结合起来。原先的评价指标只能评价一个考核目标,比如用内部报酬率评价资本预算,用每股收益评价企业业绩等,领导们在做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很多指标,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以经济增加值为依据的管理,其经营目标是经济增加值,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生产经营效益衡量指标是经济增加值,资本预算的的决策基础是一折现率折现的经济增加值。这种管理简单、直接、统一、明了、流畅。经济增加值是一种独特的薪酬奖励制度的关键变量,它第一次真正把管理者的利益和股东利益统一起来,使管理者站在股东的角度去行动和思考。制定目标时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经营实际、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参照企业,从而确定目标值。经济增加值是一种很好的培训员工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所有的员工都有明确的目标,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态度进行工作。经济增加值得业绩评价该方法避免了会计利润存在的局限性,有利于消除或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机会,比较全面地考虑了企业的资金成本,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量和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在经济增加值的制度下,对投资者也很有利,就按照经济增加值得大小选择投资公司,简单方便而且准确性很高。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8

一、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的逐步完善

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起源于垂直专业化比率的计算。2001年,美国普渡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哈默斯等提出了出口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ation)这一概念,并运用投入产出测算一国出口中包含的进口成分和一国出口中作为中间产品被其他国家进口的成分,得出该国垂直专业化程度。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说明出口产品中进口中间产品所占比例越大。但垂直专业化比率的计算方法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不管最终产品用于出口还是国内消费,其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程度相同;二是所有进口中间产品都是由国外增加值构成。这两个假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举例来讲,如果一国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较大——如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所需要的国外投入品比重远高于一般贸易,则第一项假设不成立。再比如,如果本国向另一国家出口中间产品,经后者加工后再作为中间投入品由本国进口,则第二项假设不成立。为了克服上述方法的局限性,WTO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库普曼等提出了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这一方法是通过多国投入产出表,测度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国内和国外价值增值的贡献程度。多国投入产出表提供了不同部门产品的交易情况,并将这些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加以区分。目前的多国投入产出数据库,主要有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全球价值链数据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WTO的增加值贸易联合数据库、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IDE-JETRO)开发的亚洲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库、美国普渡大学建立的GTAP数据库以及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等。增加值贸易核算弥补了出口垂直专业化方法的不足,成为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体系下更加科学、有效的贸易分析工具。

二、增加值贸易消除

中国外贸统计幻觉传统的贸易总值统计方法大大高估了全球贸易的规模和贸易失衡的程度。在新的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下,中国的贸易规模和中国对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均大大减少。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大幅下调。在新的核算体系下,中间产品多次出入海关的重复计算被剔除,全球贸易总额统计结果大大减少。2013年2月,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全球价值链和发展:全球经济中的投资和附加值贸易》报告指出,在全球出口中,一国进口的商品中仅仅为了生产某种出口商品或服务的中间产品的比例,占到全球出口的约28%。以2009年为例,全球出口总额为19万亿美元,其中重复计算的有5万亿美元。这种重复统计形成的虚高成分,对于主要以加工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更为显著。根据OECD-WTO增加值贸易数据库统计,2009年作为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按照总值统计的出口额近1.3万亿美元,而按照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仅为8386亿美元。可见,增加值贸易方法的统计结果仅为传统方法的65%,也就是说中国规模巨大的出口中,留在国内的增加值只有65%。基于增加值贸易方法计算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结果也显示出口规模的大幅缩减。根据OECD-WTO增加值贸易数据库统计,200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规模按照总值口径计算为2899.6亿美元,而按照增加值口径计算则为2012.5亿美元,减少了31%。二是中美双边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全球贸易失衡、尤其是中美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甚至被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中国与贸易伙伴庞大的顺差,也加剧了中国与其的贸易摩擦。新的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有助于从更加科学的角度解释全球贸易失衡,厘清中国在其中的责任。2011年,WTO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在《贸易模式和东亚的全球价值链:从货物贸易到任务贸易》报告中,以增加值贸易方法计算了中美贸易顺差。相比传统统计方法,2000年、2005年和2008年中美贸易顺差额减少了20%~27%。如果考虑加工贸易因素,同期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程度将会进一步缩小40%以上,2005年甚至达到53%。2013年,OECD和WTO联合增加值贸易数据库,按照增加值贸易方法计算的2009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减少了25%。并且,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也存在虚高成分。初步结果显示,以增加值贸易计算的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减少约三分之一。中国商务部《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研究报告(2014年度)》也得出相似的结果。可见,经过增加值贸易的重新核算,中国对美欧贸易失衡的状况并没有那么严重。而形成这种明显统计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进行分析。随着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特别是深度参与东亚地区的价值链,“三角贸易”的格局逐渐形成,中国在东亚地区价值链条中处于加工组装的环节,因此实际上承担了整个东亚地区对美欧的贸易顺差。

作者:耿楠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