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8篇

时间:2023-07-30 08:52:13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农村电商;精准扶贫;需求与制约

一、引言

为了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提出“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扶贫开发理念。精准扶贫的路径有很多,如金融扶贫,发展产业扶贫等,本文主要从农村电子商务研究扶贫工作。电商扶贫主要是依靠互联网思维,帮助贫困户提升电子商务运用能力,并对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以及包装,促进长期销售,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以便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

二、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

(一)“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农业是我国传统的基础产业,部分农户在偏远的山区,交通的不发达,导致运输成本太高。随着“互联网+”的提出,使互联网+农业产生巨大潜力。但是要把互联网与农产品联系起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中要解决电商人才培养、产品标准化、服务体系、以及政策坏境的系统等问题。亟需用现代化手段改善。农村电商联合物流业正推动农业的现代化M程,从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到配送整个流程实现互联网化操作和管理[1]。与政府共同构建集约化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在区域内形成多种协同能力结构,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为本地商贸、农贸、电商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和数据化供应链服务。截止到2016年8月底,菜鸟网络已经在全国28个省市区,覆盖了430个县、1.9万个行政村,为农村物流的打通做出了重要探索[2]。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打通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户生产效率,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二)建立淘宝村精准扶贫

淘宝村是指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10%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村庄[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14年年底为止,中国国内的上网人数规模已经达到6.49亿左右,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4]。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购物,在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购物的人数已达到7714万,年增长率为40.6%,从中反映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快速发展,给建立淘宝村创造了条件。建立淘宝村,使得电商入户,各农村网商主要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自己组织进货、生产和销售环节,并通过淘宝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经营,鼓励贫苦户自主创业。乡镇政府部门可以整合乡村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产品,并进行统一标准化生产,使该产品更好的投向市场,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其中,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为龙头的电商企业也为建立淘宝村创造了机会。阿里巴巴集团于2014年10月推出了以“千县万村”计划为主体新的农村战略,这个计划将于未来的3到5年内,以100亿元建立一个完整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该体系将覆盖1000个县、10万个行政村。

与此同时,京东、苏宁等国内著名电子商务平台也推出了各有特色的农村电商计划[5],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助力。根据阿里研究院统计,截至2016年8月底,在全国共发现1311个淘宝村,广泛分布在18个省市区。这样农村网商可以通过电商创业,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三、农村电子商务在扶贫工作中的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知道,随着互联网普及,城镇化发展及相关政策落地,农村居民也开始有了运用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购物的习惯,一则价格实惠,二则方便快捷,给贫困户们省去多余的成本开销,下面从两点进行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在扶贫工作中的需求:

(一)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需求分析

农户在种植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以及农业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来完成。一般来说,贫困户生产规模较小,市场需求量大,贫困户生产的产品自己销售的话,不但效率低,而且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都极其高。但是市场回报率低,与所付出的成本不成正比,而使用电子商务便能很好的解决贫困户与市场的对接问题,使之降低贫困户的购买成本,在销售环节实现规模化和统一化,使得贫困户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从网络购买农资降低成本、通过透明生产提升质量、通过网络平台互动提升价值、通过减少流通环节,以此提高农民收入[2]。

(二)电子商务在农村生活方面的需求分析

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且没有大型超市、商场等购物场所,但是却不能每天到县上或镇上进行购置物料,使得购物或娱乐十分不便。贫困户的收入较低,若是能有实惠的价格且便利购物的条件,对贫困户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如今,电子商务网站以较低的商品价格和快捷的运输正在吸引着更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不仅给贫困户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降低了贫困户的生活成本。

四、农村贫困户在应用电子商务时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贫困户生产技术有限,当地产品特色不明显

电子商务推动精准扶贫,抓手就是推进电商与农村、农业、农民相结合,特别把电商与农产品市场相结合,但在电商充分融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制约瓶颈。由于贫困户身处偏远地区,接受的知识有限,能力有限,生产技术无法跟上现代化,再加上各贫困户是分散种植,属于小规模经营,无法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导致各贫困户生产出来的产品种类不一,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无法与外部市场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户在网上销售的规模不断扩大,有许多农户开始“跟风”生产,导致大量的农产品涌现,其中不乏有相似的农产品。不仅影响了当地产品的特色形象,还很难保证网上市场上的产品的质量,导致网友们不知从何挑选优良的特色产品,使得贫困户生产的产品在同行业市场上缺失了竞争力。这样不但影响了当地农户的收益,而且损害了当地产品的品牌价值,不利于贫困户稳定脱贫。

(二)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投入力度不足

现今,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整体推进难度大。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位于偏远地区,农村互联网建设跟不上,公共上网资源有限导致信息不畅,媒介难以渗入到农村偏远地区。交通设施方面,许多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还较差,限制了物流的发展。由于农产品需要保持新鲜,使得农产品在储存时间和配送时间都需付出极大的成本。

(三)农村电商融资困难

扶贫工作的主要推手在于资金的支持,电商扶贫作为新生扶贫工程,更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特别是财政支持[5]。如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比较良好,市场需求较大,但因农村电商发展和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一些金融机构没有给予过多的支持,致使资金成为农村电商扶贫的瓶颈,很难扩大经营,导致农村电商发展停滞不前。

(四)农村电商人才缺乏

由于农村教育水平有限,农民受到的教育较少,尤其是七八十年代的农民,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再加上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深,不愿去接受电子商务的出现以及使用。农村地区对于电商扶贫的培训机构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培训机构管理混乱,在培训规模、培训能力上都o法满足农村电商扶贫的发展。

五、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品牌战略,主打特色产品

建立农产品品牌,能够在市场上有标识度,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促进标准化生产管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品牌:

1.创建农产品商标注册

农产品的品牌代表其市场价值,农产品的商标也具有区别功能,便于消费者进行识别。因此,贫困户在网上经营特色产品时应积极注册商标,维护品牌形象和网店声誉,奠定在市场上的地位。

2.打造特色产品

选择当地优良的品种来种植,主要打造一种当地产品来进行外销,打响市场。其次,质量也是不可疏忽的,是农产品创建品牌形象的根本。可以请外来农产品专家进行种植指导,使当地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利有利于销售。

(二)丰富金融形式,拓宽融资途径

扩大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首先,政府部门应把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为贫困户争取到更多的政府对农村电商扶贫的资助,使贫困户可以减少对资金的担忧,大力发展自己的农产品产业。其次,增加小额信贷和金额机构的支持。同时乡镇政府部门应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使其能够放宽对贫困户的贷款额度以及评估信用机制,加强对贫困户电子商务创业的支持。此外,为了增强金融机构对贫困户的支持力度,还应增强社会借贷的信用体系,宣传农户需信用消费。

(三)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

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知识普及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广的前提,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之一是缺乏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知识,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加强农村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农民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电子商务的应用,充分调动农民对电子商务的热情;乡镇政府部门应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或具有电子商务知识的人员对贫困户进行培训,使贫困户能够基本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以及可以运用,从而能够为贫困户经营电子商务网站奠定基础。

乡镇政府部门应引入水平高且能让贫困户们听懂的电商培训机构,同时也对对培训对象进行一些甄选,对其中一些素质相对好,文化水平相对高的农户进行重点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这方面的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成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先锋,进而引导更多的贫困户深入了解电子商务的使用。

六、总结与展望

通过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下的需求是极大的,随着互联网的覆盖深度和广度的加强,电子商务对于扶贫工作的开展是有帮助的。同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物流系统的不断发展,都有利于贫困户销售当地产品,提升当地产品效益。另外,创造特色产品的品牌形象,能够有利于打响市场,增加品牌带来的产品溢值提高贫困户的收入,能够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于津津.“互联网+农业”助推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业蓬勃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6(16).

[2]阿里研究院.“新农业・新乡村――农业电子商务论坛”在苏州举办.2016-09-07.

[3]王嘉伟.“十三五”时期特困地区电商扶贫现状与模式创新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6(04).

[4]阿里研究院.农村网络消费报告[J].中国电信业,2015(12).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2

通过基层调研,

了解农产品行情

李固是山西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的一员,从事农产品市场信息调研分析工作多年。近年来,他一直关注并深入分析山西各地农产品供求、价格变动等情况的变化,对于信息化对农户的帮助他深有感触。

运城市作为山西省苹果的主产区,2012年苹果产量大丰收,可由于苹果价格不及往年,出现了“增产难增收”的情况。

2012年11月份,李固等人去运城市农委和果业局,深入田间地头对运城苹果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由于没人收购,一些农民家的院子里和地窖里堆满了苹果。农户告诉李固,苹果虽然丰收了,但销售量和去年差不多,零售商收购量跟往年没有区别。通过调研,李固感叹道:“老百姓太可怜了,苹果虽然丰收了却没人收购,且老百姓没有市场话语权,挣不了钱。”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他们与农户、批发市场负责人开了一个小座谈会。综合分析其滞销原因,李固认为由于2012年苹果丰收,全国产量有所增加,再加上国际形势抑制出口,出现供求不平衡;2011年苹果出现卖难现象,2012年收购商怕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不敢收购,两方面原因造成苹果“增产难增收”的现状。

李固告诉记者,在调研中,他深深感受到“产地市场严重落后”这一情况。他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加强与全国各大、中型市场沟通,及时掌握供求信息,分析市场行情,研究价格趋势,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及网络向果农、果商全国各大市场果品供求信息及价格行情,为果农提供服务和指导。政府可采取公益性投资,建立冷藏设施或采取收购措施,保证果农利益。

据李固介绍,他们每次调研的时间平均为一天,一般能去5-6个地方,最少2-3个地方。每次调研之前,农业厅市场信息处通过三个系统,了解地方农业信息,这三个系统分别是综合统计调查系统、物价调查系统(包括批发市场价格、集贸市场价格、产地价格、马路市场价格)和成本调查系统。同时,他们还建立专门的qq群和邮件系统,收发地方的电子信息,内容包括简报信息、报价信息等。

李固每次去的调研地点是固定的,主要有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基点县等。调研对象包括:1个综合统计调查县,负责全年农作物播种调查、粮食产量调查等内容,调查员50名;15个物价基点调查县,采集和报送原粮、经济作物、成品粮、农资、畜产品等县一级集贸市场出售价和农民出售价,每半月一期,调查员30名;10个蔬菜生产者价格采集县,100个信息采集员通过全国12316平成蔬菜产地价格的采集和报送工作,调查员110名;23个集贸市场和23个大型超市,价格采集每周一次,监测全省城市主要农产品价格,特别是鲜活农产品价格,调查员52名;1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价格监测,发现市场异动,调查员24名。

“要想知道这些信息,必须到基层去调研。”李固说。

了解农民诉求,

帮助农民办实事

河南省作为我国产粮大省,粮食是否丰收直接关系着全国整体粮食产量。魏萍是河南省农业厅市场处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农业分析师,她经常陪同领导深入农户,了解其生产、投入和收益情况,深入加工企业、粮食收购企业等地进行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有用的建议。

2012年6月份,在河南省夏粮收购期间,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运行监控处蔡萍处长等人前来河南南阳新野县和社旗县调研,作为河南省农业厅的一员,魏萍也成为此次调研中的一员。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和农民经纪人家中,与粮食收购等部门开展座谈会,了解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质量和面粉情况以及当地粮食收购点的布置情况。他们还向在路边卖粮食的百姓了解情况,询问家里有几口人、种多少亩地、收成如何、小麦质量如何等。

通过调研,他们发现很多农户反映粮食收购点较少、农民卖粮不方便等问题。会后,他们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沟通信息,提出解决对策,建议中储粮增加一部分收购点。没过多久,当地的粮食收购点增加了,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2009年,河南南阳夏粮正处于收获时节,突然下了一场雨,使一些麦子变成了芽麦,湖北与河南交界的地方损失严重。通过农业部市场司的调研,国家将当时夏粮收购标准中小麦不完善粒由6%扩大到20%。解决了农民的发愁事,农民虽然受灾,但小麦仍然可以收购。芽麦每年发生的范围比较小,为让农民种的粮食能卖出去,国家下发文件,授权省级政府解决芽麦问题。鉴于芽麦对面粉厂的影响较大,对酒精加工企业的影响不大,河南省农业厅深入当地酒精加工企业,采取给予企业补贴的方式,鼓励他们收购芽麦,为农民解忧。

做精确调查,

指导农民生产

刘通是新发地市场统计部的一员,每天早上7点,刘通便准时来到工作岗位,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他的任务是做市场调查,统计有用数据,分析新发地市场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为各单位、农户、商贩等群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每天早上7点到9点半是刘通和同事做市场调查的时间。刘通告诉记者,在做市场调查时,他们需要与农户沟通,选择有代表性的商户做调查。9点半左右,他们将调查结果填入调查表,然后发送给电子交易中心,由他们把调查信息放在网上,供市民了解。还将统计的数据发送给农业局、市场收费组和几个配送公司,包括新发地菜篮子公司和车载市场公司等。10点半到11点之间,他们为政府部门和一些媒体做报表。11点开始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哪些农产品价格上涨或下降,并分析原因。下午2点准时上班,将上午的分析整理成文字放在网上,并向各部门报送,由于要求数字和信息的准确性,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

这种流程式的工作和作息时间,看似轻松,其实需要足够的耐心。如何把数据做得精准呢?刘通说,他们在做调查之前,心里要有三个知道:第一知道上期价格水平,这样才能判断出调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还是下跌。第二知道每天的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第三知道找哪些人来问,当商户正在交易时,他们一般很少去打搅。

对农户来说,刘通和同事所做的工作是不容忽视的。通过适当预警可指导农户选择何种农产品进行种植,并确定种植多少。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

在大数据环境下,湖南农产品消费者的心理也出现了大的变化,他们在购物的过程中越来越表现的比较主动。而作为农产品营销者,他们不仅要严格的考虑到消费者要求的提高、差异的不同,同时还要严格的把握农产品生产的时节、地域差异性以及成本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不断地加快农产品营销者观念更新,加快营销手段的改进,尽量让消费者能够广泛的参与到营销的过程中来,从而更好的构建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促进农产品更好的走向国际社会,拉动经济增长。

一、大数据环境对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的影响

(一)湖南农产品特征

湖南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在湖南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南的农产品种类相对丰富,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区域特色。湖南的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环境有着很大的依赖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湖南农产品受到区域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少,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湖南农产品的发展仍旧受制于自然环境。新时期,农产品的效益与产量是密切挂钩的。湖南农产品凭借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光照条件,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居住于湖南省内,因此受少数民族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得湖南农产品在制作方式上呈现的特色比较明显。湖南省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给农产品戴上了“土特产”的称号,通过礼物发放的方式,使得湖南农产品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湖南农产品营销现状

湖南省由于闭塞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的农产品发展模式,因此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湖南信息技术与其他东部相比相对落后,大数据环境也相对落后,无法真正促进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

从2003年以来,湖南省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在湖南建立了农产品特色生产网,为湖南农产品向外发展,开展多重的营销提供了有利的支持。随着大数据环境的逐步建立,商汇网、资源网等进一步的覆盖湖南农产品,面向中东部市场的大数据平台逐步建立。从2009年以来,湖南先后开展了以水稻、柑橘为主题的专项营销活动。猕猴桃、李等通过相关平台,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也不断的走向北方市场。通过大数据环境,湖南农产品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湖南省有望在新时期,充分的利用各项大数据技术,从而更好的促进湖南农产品精准化营销。

(三)大数据对湖南农产品营销的影响

大数据环境下,湖南农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消费者不再像过去一样无法灵活的获取信息,而现在,随着信息渠道的畅通,他们能够更加广泛的提取相关农产品信息,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自主理性的做出选择。同样,对于营销者来说,他们也需要在大数据环境下,系统全面的分析市场需求,收集必要的信息,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偏好,从而精准的进行湖南农产品营销。

大数据环境是一个面向广大的农产品而不断的提供信息的系统软件,通过大数据环境影响,湖南农产品将会面向更加的空间,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湖南经济发展。

二、大数据环境下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的构建

大数据环境为湖南农产品打开了新的市场,能够帮助营销者获取相关的市场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更好的开展农产品精准化营销。大数据的实现,能够赋予湖南农产品朝着更加生态、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构建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显得迫在眉睫。

(一)湖南新兴营销模式的建立

1. 在原始数据的收集、分析过程中,都需要依托于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平台中,通过运用大数据高性能的存储技术等进行原始数据存储,并且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从而形成下一个全面的数据分析库。大数据环境下,一些市场信息和数据都能够得到切实的掌握,从而能够帮助湖南农产品实现精准化发展。

2. 利用数据库平台能够从其他不同的途径获得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时进行统计。利用多种软件和技术,实现数据格式的整合,通过对消费者、市场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在这一基础上构造出顾客喜欢的特征和类型,建构湖南农产品的特征模型。大数据平台的设计需要在对湖南农产品的相关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顾客需求信息,进而有效地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准确的营销战略模式,构建新型的营销方案。

3. 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特征进行分析,对农产品市场进行把握,通过准确进行定位,架构出湖南农产品的生产营销模型。根据大数据营销场景,并且结合一些精准化营销方案,形成内容库和营销方案的相互匹配。通过个性化的定制,利用一些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品牌设计,确保渠道多样化设计,实现产品的个性化推荐,有效的利用大数据开展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

(二)营销模式构建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 在湖南农产品营销中,需要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划分。在这一前提下,需要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和需求进行分析,严格促进农产品质量有效得到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湖南农产品展现民族特色。此外,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力度,促使湖南农产品能够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在运输成本、以及保鲜方面进行有效的保障,以此促进农产品优势得以发挥,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市场合理划分在营销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需要受到营销者的重视。

2. 在进行消费者数据分析时,要严格重视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要在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之后农产品工作的精准性提供必要的支撑。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时,要尽可能的采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在自身的平台上浅薄地处理,而忽视了当前技术的先进性,从而影响营销的结果。对于影响湖南农产品营销因素,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一方面,农产品本省的特性和品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消费预期也会深刻影响到营销效果。因此,在进行精准评估时,要加强方法的优化,提高评估的标准,从而促进精准营销模式的优化。

3. 在精准营销模式建立过程中,离不开大数据平台的支持。大数据平台不仅能够提供多种类型具有价值的数据,而且还能够实时进行监控并分析。这就要求农产品营销的主体能够拥有强大的资金,并且还要对市场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合适的契机,利用成熟的大数据平台开展精准化营销。营销者资金支持,市场保障,时机适合才有可能真正促进湖南农产品精准化营销,从而促进农产品合理占据市场,得到广阔的出口途径。

三、结语

随着大数据环境的构建,湖南农产品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新时期下,充分利用大数据环境影响,加快技术的提升,利用相关网络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把握市场的个性、消费者的爱好,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处理,从而构建湖南农产品精准化的营销环境,为湖南省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和技术支持。而未来大数据环境的发展,其是否能够一直满足农产品的推广,则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龚映梅,曹新波. 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

[2]颜蜜如.基于精准营销的怡清源黑茶经营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3(24).

[3]龚映梅,曹新波.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云南省农产品精准营销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5(18).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4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精准营销,就是企业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制定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国内有关精准营销研究主要集中在精准营销的定义、特征、意义以及实现形式等方面。如伍青生、余颖、谭恒松(2013)等从精准营销的定义方面展开了研究。 

而从烟草行业角度研究精准营销的文献比较少,主要有杨云峰(2010)提出了精准营销要与市场有效结合;吴建荣等(2010)认为应优化营销模式;廖爱国(2010)认为应以精准营销为抓手,促进卷烟上水平。钟鲲(2011)通过卷烟品牌精准营销价量分析数学建模与应用,提高卷烟精准营销的精准度。刘铁英(2013)则提出了烟草商业企业的精准营销流程。 

综上所述,从理论研究来看,目前精准营销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统一的概念,也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它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思想和方法。而关于烟草市场精准营销研究的文献极少,且缺乏深度与系统性。 

二、县域卷烟市场的现状分析 

1、县域市场分析 

县域市场是指在县域行政范围内,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县域居民为主体的所有产品需求与产品供给的关系的总和。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起着基础性作用。据统计,我国现有县和县级市2000多个,县域国土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4%,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和县级市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73%左右。研究表明,县域市场潜力巨大,它比大城市市场更加具有活力,特别是在城镇化的推动下,愈来愈多的农村消费者涌向城镇,并且逐渐形成与城镇相一致的消费习惯,其消费档次也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而提高,县域消费市场却更多地体现出都市消费文化和乡村消费文化的融合。 

2、县域卷烟市场分析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卷烟市场消费能力发展后劲充足,它将集中全国50%以上的购买力和50%以上的零售商品总额,成为举足轻重的潜力市场。原因如下。 

第一,随着城镇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外流人口不断增加,卷烟消费季节性起伏态势明显。目前,农村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事实上造成了农村卷烟消费群体的流失,消费群体流失造成农村卷烟销量下降,结构也偏低。与此同时,外出务工者一般会在春节、中秋、农忙等时节回归,带动农村卷烟市场销量的显著增长和品牌结构的明显提升。 

第二,供需结构不够均衡,紧俏品牌供不应求。以长沙县市场为例,市场存在紧俏品牌供不应求的问题,在紧俏品牌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时,部分消费者会选择次受欢迎的品牌代替。市场上存在部分消费区段的竞争过于激烈、而部分区段的需求又得不到有效满足的供需结构不均衡的现象。 

第三,从现有消费行为来看,消费者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月均收入与消费卷烟品牌的关联较大。以长沙县市场为例,低端卷烟品牌消费集中在老年消费者中,中高端卷烟品牌消费集中在中青年消费者中。消费者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卷烟品牌的档次也逐步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消费者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会使得县域市场卷烟结构有较为可观的提升空间。但受社会宏观经济影响及产业布局、劳动力流动、县域地区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县域卷烟市场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三、县域卷烟重点市场“1+7”精准营销模式创新 

作为基层单位的县域市场,不仅数量大、范围广,而且人口也相当多。而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总是有限的,面对数以千计,甚至上万的客户,必须区别对待,方能提高管理效率。做为企业管理者,必须清楚卷烟市场的构成与结构。根据销售情况、利润贡献、发展潜力等因素,准确识别出企业的重点市场与重点客户,并根据其表现的差异性来科学合理地配置企业的资源,并提供相应的能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因此,烟草公司应依据客户地理位置、经营规模、售卖方式、管理信息化程度及诚信守法程度等因素来细分出重点市场,明确县域卷烟重点市场。在此基础上,为精确管理目标客户,创新提出卷烟“1+7”精准营销模式。其核心是建设现代终端,突出强化精确信息、精准定位、精敏投放、精彩形象、精细管理、精诚服务、精干团队等七大精准营销手段。如下图所示。 

1、建设现代终端是核心 

(1)建设现代终端的基本要求 

在建设标准要体现“三性”,即现代性、时代性、特色性的要求。要以严格规范为前提,合理控制建设数量,做到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对现代终端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开展功能终端评价,及时调整功能客户。工商双方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确定选择标准和流程,确保现代终端能同时满足工商双方对品牌培育工作的实际需要。经营管理中要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形象元素、经营设施、业务模式、服务标准、商品价格、财务核算。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5

蒜薹滞销,蒜价猛涨

最近以来,蒜薹价格直线下降,在菏泽、聊城等蒜薹种植区,雇人拔一斤蒜薹要1块钱,而1斤蒜薹才卖8毛钱,不少种植户喊出“提蒜薹免费送”的口号,还有部分蒜农只能直接将蒜薹扔在河里或者路边。

与此同时,大蒜价格在去年11月后不断飙升。截至4月28日,根据中国农业网的消息,国内一些批发市场的大蒜的价格甚至攀升至每公斤27元,在滕州批发市场,大蒜的批发价格在每公斤20元。

“蒜你狠”引爆了种蒜热情。有报道显示,目前金乡周边的菏泽、临沂、聊城等地区新蒜区预计增幅较大,而徐州及周边地区的大蒜种植面积增加近几十万亩。除此之外,河南、云南等地大蒜种植面积增幅甚至达20%~30%。

卓创资讯2015年对金乡大蒜的研究报告显示,干大蒜收购价格的安全边际线在每亩2600元,数值越低,安全系数相对高;如果干蒜收购价格在每亩3100元以上,就会出现风险,且收购价格越高风险越大。目前,干蒜的收购价格已超过每亩1万元,再加上大蒜价格经历了2015年、2016年两个蒜季的连续上涨,风险不容小觑。

对于2017年蒜价走势,业内人士普遍判断,由于大蒜种植面积增幅显著,今年大蒜价格将出现大幅回落。

大蒜和蒜薹两条价格曲线冰火两重天,类似事件并不鲜见,都暴露出了同一个问题――农业信息不对称,导致供需严重失衡。

全国性大数据才能号准“脉”

那么,现在最火的“互联网+”能否用到农业上,利用农业大数据,准确预测和判断未来生产情况,而不是跟着经验和感觉走?农业大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否破解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难题?

去年7月,山东省物价局了鲁花食用油价格指数。相关数据是由国内最大的花生油加工企业――鲁花集团提供的。

鲁花在全国215个商贸分公司中选择了63个数据采集点。每天,这63个采集点都会上报当天各个油品分类的销量、价格,还会到超市等终端了解实际售价上报。

在鲁花指数之前,山东省物价部门还制定了寿光蔬菜、临沂商城、金锣生猪、烟台苹果、青岛橡胶等价格指数。不过,这些价格指数能否准确反映行情变化,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销售作出精准指导?拿鲁花食用油价格指数来讲,它能否达到指导农民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花生种植面积的作用呢?

业内人士告诉笔者,以鲁花指数为例,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是我国四大食用油品种,其中花生油只占食用油消费总量的8.4%,且鲁花也只研究、参考了自己企业所涉及的花生油数据。

事实上,一个价格指数如果仅仅面向山东或者某个地区就没多大意义,只有面向和能够引领国内乃至国际食用油市场,它才有价值。依托龙头企业打造的行业指数,其影响力大小,取决于这个企业对上游原料的掌控能力、生产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等。

大数据精准分析早已开始指导生产、创造价值了。近日,互联网家装公司爱空间899元/平方米的新品首发,在天猫经过一周预热后正式开售,不到一天销售额就破亿。

撒手锏正是大数据。天猫提前一个月通过高德地图的大数据,在有爱空间分公司的10个城市圈定有装修需求的精准人群。目标人群的行为轨迹包括买新房、去房产交易大厅以及所有能和装修发生交互行为的地方,通过关联性分析将其锁定为目标人群。然后,天猫通过所有的流量入口,把爱空间的新品推荐给这些目标人群。

各环节都有数据,打通信息孤岛是门槛

那么,大数据分析为什么在农业领域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呢?

笔者观察到,目前,国内农业还处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这使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及时准确、充分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同时,这些分散的农户信息也无法及时收集上来,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至关重要。

那么,精准农业涉及的行业大数据有多少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汪懋华表示,农业大数据类别复杂,从领域来讲,核心领域涵盖种植、上下游产业(饲料、化肥、农机、仓储、屠宰、肉类加工等),还需整合宏观经济数据,包括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气象和灾害数据等;从地域看,以国内数据为核心,包括全国层面数据、省市数据、地市级数据,同时还要借鉴国际农业数据;从广度看,还有投资信息、地理空间坐标信息等。所有这些信息涉及多个部门,光搜集整理,打通信息孤岛都是一大门槛。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获取方式;农业大数据;环境监测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农业发展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国内一直极为重视农业发展,并开始将多种科学技术运用到了农业领域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大数据价值开始凸显。但由于农业大数据存在着结构较为复杂且形式变化多元等方面的特征,导致处理难度相对较大,因此为对大数据进行准确获取与合理运用,首先应对“农业大数据”概念进行明确,以便大数据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1农业大数据

所谓农业大数据,就是指大数据理念与技术等,在农业领域中的实践与运用。数据中融合了农业季节性以及地域性等方面的特征,并在融合与转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类型多样以及来源广泛等特有特征,直接加大了数据分析与处理的难度。数据包含农业领域多个环节,像育种、耕地以及播种等,都会产生一定量的数据,相关人员需要跨业务、跨行业对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以保证数据可视化效果。按照产业链条而言,国内农业大数据目前集中在农业管理、环境、资源以及生产等领域,其中环境与自然资源,以气象资源以及水资源等数据为主;生产数据则以养殖业与种植业生产数据为主;而市场数据,不仅包含市场信息与价格,同时生产资料以及供求信息等内容也涵盖在其中。事实上,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数据管理,能够成功推动国内农业信息化步伐,能够通过将大数据技术和其他农业领域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为农企业发展与农业科研等相关工作,提供新思路与精准数据,这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极为有利,可以有效消除农业信息化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2农业大数据获取

在对大数据进行获取时,有关人员需要对农业大数据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要以此为依托,逐渐探索出适合的数据获取方式,以保证最终数据获取质量。在进行数据获取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按照数据类型,采取相应的收集手段。(1)在对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进行获取过程中,可以利用传感网以及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对动植物生长相关因素,向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土壤温湿度等进行监测与收集。随着传感器基础以及其他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目前农业环境数据检测精准度以得到切实提升,而传感器终端成本费用却在逐渐减少,该数据收集方式发展前景较为理想。(2)在对变量信息进行采集过程中,要对农田内土壤含水量以及作物病虫害等动态化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一般会通过非接触式遥感技术或接触式传感技术等,对信息进行获取。由于变量信息主要是为农业精准化工作进行服务的,要保证信息的精准性与实时性,以保证变量信息收集质量,确保可以为精准化农业生产做出准确指导,进而为各种精准化农业种植手段开展打下坚实基础。(3)“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指的是,对动植物活动以及生长等规律进行感知的指标数据,向动物运动轨迹以及植物生理信息等,都属于该感知范畴。目前较为常用的感知技术主要包括机器视觉技术以及热红外技术、光谱技术等,这一指标能够改善以往过度依赖人工检测数据获取的弊端,感知结果更加准确、智能,能够将动植物自身情况以数据化形式展现出来,以便相关人员对检测对象进行监测与管理。(4)在对市场经济数据进行收集过程中,要对产品生产成本、生产以及进出口实际情况等内容实施动态化采集。由于数据获得过程需要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流通以及农产品价格等内容,动态性以及突发性特点较为突出,所以数据收集流程也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将专业群体、智能终端以及通信网络等内容组合在一起,而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该类型数据采集也开始转向智能终端,4G基层农技推广平台就是典型的市场经济数据收集方式。(5)网络数据抓取模式,是指通过对网络数据抓取技术,像“爬虫”等技术的运用,完成对博客、网站以及论坛等涉农数据的提取,以实现对各项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定向化收集。例如运用“爬虫技术”进行信息获取时,能够以每月几十亿网页数据收集的频率,对相关数据量进行处理,可以通过分布式的排布方式,保证该项技术数据收集质量。此种网络数据收集模式更加符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数据规模也相对较为庞大。

3农业大数据利用

(1)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其可以通过在生产现场布置传感节点的方式,对所在地土壤化肥浓度以及环境温湿度等内容进行监测,并完成对相应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能够从中挖据出有利信息,以帮助人员明确生产环境状态,进而结合经济以及持续性发展等因素,构建起智能化产业发展模型。而相关人员可以按照这一模型,进行追肥或提高土地含水量等处理,并会按照土地情况,进行科学选种、育种,实现精准化农业种植,可以真正做到精准防控病虫害以及灌溉、施肥等处理,保证农产品生产品质与数量,以便为种植户带来更多客观的经济收益。(2)在生产环境监测中的运用。农业生产环境因素较多,整体环境监测体系属于系统性工程,需要涉及自动化控制、农业信息获取以及网络通信等多项技术。通过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在进行水产养殖以及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对传感器技术的运用,对养殖以及种植环境进行全面性监测,并会对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将其以数据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保证人员对作物生长环境营养成分以及动物生长环境状态进行明确,以做出针对性环境改善方案。技术人员要对数据传输精准度以及效率等进行保证,要确保在数据综合程度不断增强的条件下,可以合理对大数据技术进行运用,可以对动植物展开长期性动态监管模式,进而为动植物工厂化以及集约化管理的开展做好铺垫。(3)在食品、产品安全监测中的运用。由于农副产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社会极为注重农产品以及食品安全,有关部门会对产品与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重点控制,所以农业大数据也会在产品与食品安全检测中进行运用。有关部门会对食品、产品生产环境以及仓储加工等环节进行监控,并按照所得数据与相应标准进行比照,以判定是否存在超标等不合格问题,并要就可能问题进行预警,进行展开危险源查询以及消除等一系列处理,从而实现对产品安全性的高效管控。(4)在农情监测中的运用。实施农情监测的主要目的,与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农业生产与管理进行服务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建立农情检测系统的方式,对农业数据进行合理处理,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数据信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对遥感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农业灾害以及农作物长势等情况进行监控与分析,并会做出综合性评定,以为农业生产进行服务与辅助。但这一监测系统不仅有着远程监控与管理的优势,同时还存在海量数据融合处理方面的弊端,加之农业信息数据量的不断增加与传感器分辨率辨识度要求不断升高等方面诉求,都为遥感数据分析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这也是今后技术人员需要进行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此外,在开展农情监测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历史天气变化情况,构建起相应的天气变化识别模型,要利用该模式对一段时期内的天气状况与气候特点进行直观性分析,并以此为前提对将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进行预估,从而为农业生产与管理提供正确指导。(5)在产品市场追踪中的运用。农业大数据在市场追踪中的运用较为明确,就是会利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品销售价格以及销售需求等数据进行调查与分析的方式,明确各农副产品在市场中的实际供求情况,进而判断出农产品今后的价格变化情况与市场整体销售情况等,进而准确帮助种植物与养植物,对农副产品品种进行挑选,从而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进行农业产业链普及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诸多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达到理想化产品市场追踪目标,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对各种相关技术进行创新与完善。(6)在农产品物流中的运用。国内物流行业发展极为迅猛,为农产品物流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助力,民众可以足不出户品尝到本地以及其他地区的新鲜产品,切实对农产品销售范围进行拓展,这对于国内农产品市场发展而言是极为有利的。为保证农产品物流运输质量,物流部门应对农业大数据进行合理运用,要通过对产品配送、收购以及包装等环节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准确分析出物流各环节实际开展情况,进而完成对消费需求主体与农业主体的完美衔接,确保农产品价值可以得到切实提升。同时合理的数据分析模式,也能及时认识到物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出产品最优配送线路以及物流中心位置,进而实现理想化物流管理模式。

4结语

通过文章对农业大数据相关内容的论述,使人们对农业大数据概念、特点以及类型等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相关部门也应认识到大数据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要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各农业数据类型,采取相应的数据采集技术,保证数据信息采集质量。同时要对大数据进行合理运用,要将其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以及环境监测等多领域之中,确保大数据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挖掘,进而实现智能化农业生产与销售模式,为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雷风.面向农业领域的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2]谢润梅.农业大数据的获取与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30):383-385.

[3]王文生,郭雷风.关于我国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的设想[J]大数据,2016,(1):28-34.

[4]李俊清,宋长青,周虎.农业大数据资产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大数据,2016,(1):35-43.

[5]汪琛德,王楠,曹丹星.农业大数据给商品交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大数据,2016,(1):76-85.

[6]王东杰,李哲,张建华,等.农业大数据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3):1-6.

[7]韩家琪,毛克彪,夏浪,等.基于空间数据仓库的农业大数据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5):17-24.

[8]李秀峰,陈守合,郭雷风.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创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4):10-15.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发展模式;精准扶贫

一、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概况

吉林东部地区具有广大的面积,和众多的人口基数,其区域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形地貌多样,气候环境复杂多变,区内拥有大量的绿色农业自然资源。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拥有较多的贫困地区,具有许多国家和省级重点扶贫开发县。农村人均收入较低,如据国家统计部门显示2015年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7901元,在全国的农村地区当中排名较为落后。到2018年统计显示,吉林省东部地区的贫困和特贫人口约为187.71万,在这些落后贫困的区域主要的经济产业为传统的农业,同时由于其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基础薄弱,于此同时其自然灾害频发,因此造成了区域整体农业水平很低,几乎没有任何的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下,造就了该地区的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1]。

二、吉林省东部地区农业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模式分析

(一)区域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我么你可以发现,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下几点问题和不足:首先,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非常的不完善,缺乏基本的生产劳作的条件。这就会造成农业产品无法及时进行加工和销售造成农户的经济损失。其次,产业信息化步伐慢。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和外界的信息交换障碍,很难及时了解农户、企业及产业的生产、销售、农民需求等信息,在市场变化波动当中处于被动状态。其三,劳动力严重外流、劳动力质量低下。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文化水平高、懂技术的人少。

(二)农业产业发展

吉林省东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特色资源,具有十分突出的中药材、林业产品、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近年来,该地区开始大力开展和升级农业产品,逐步开始打开了以绿色农产品为主的特色农业市场。伴随着特色农业市场的逐步打开,吉林东部的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开始走入了全国广大消费者的视野当中,并被广泛的接受和热爱,于此同时也成功的带动了当地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成为制约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大制约因素。主要变现为该地区基础设施力量薄弱无法进行农业产品的深度精加工,目前普遍采用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存在着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的缺陷,同时也具有较低的风险抵御能力,市场竞争力较低的问题[2]。

(三)产业扶贫

就目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项,当地政府也相应的提供了许多的政策倾斜和指出,也进行了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来共同面对产业发展和贫困问题。这些扶持措施具体如下[3]:1.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要想把特色农业市场做大做强,首先就是需要加大力度扶持和帮助企业和专业大户使其做到做强进而使其充分发挥市场带领作用,即通过鼓励和扶持大户、经纪人、企业等做大做强使其能够承担起地区的龙头作用,实现全方位的精准扶贫。需要指出的是做大规模,努力拓展产业链条,发展农业的上下游产业集群,是发展强大的特色农业的基本方向。在政策上需要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给与更过的政策支持和扶持,经济上需要给其提供跟多的资金扶持以及优惠政策。在龙头企业成立之后,便可以广泛的开展“公司+贫困农户”以及“专业大户+贫困农户”的帮扶模式来实现精准扶贫。2.融资扶持很多贫困农户由于其贫穷的家庭实际情况,在面对良好的发展机会时往往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而错失良机。在目前的扶贫过程当中,资金的主要能源来源为国家相关部门,个体户很难再社会上拥有其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法。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信贷机构往往都会优先选择具有相对抵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对于个体散户往往是很难获得资金的支持和扶持的,这就造成了较为突出和矛盾的“扶富不扶贫”的现象发生。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为贫困的农户提供低利率的小额信贷金融服务,来帮助贫困农户能够借助特色农业长夜来实现脱贫致富。于此同时也需要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降低个人的贷款和融资手续和时间,来最大可能的帮助农户实现快速融资。3.特色产业扶持目前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特色农业大多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因此这对发展惠农利贫而言,具有十分天然性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吉林省东部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来实现精准扶贫具有十分巨大的优势和成功概率,因此对本地区而言要想实现精准扶贫就继续加大对发展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吉林省东部地区现有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说明,当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化之后,不仅仅可以极大程度上发挥特色农业的集群效应,同时也可以大大的降低农民的生产资料、科技服务的成本,提高利润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为广大贫困农户提供一条崭新的增收致富的通道。

三、关于吉林省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精准

扶贫的几点建议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根据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其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下几点精准扶贫的建议[4]:

(一)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化市场当中,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模式是无法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只有通过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才能够提高抵抗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生产成本。因此,在精准扶贫过程当中,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来优化农村有限的资源配置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自古以来农业都具有非常低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在面对自然环境改变的时候显得格外的脆弱性,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如今农业在市场化变革的时候也往往是没人任何的抵抗能力。在自然和市场两方面的风险共同影响下,也会造成特设农业及时拥有足够的资金也无法发展壮大。因此,为广大农户制定出科学完善的防范自然和市场风险的措施,构建起健全的防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商业保险制度来为农业发展提供兜底保障。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积极的探索和发展农产品价格保险,来降低市场风险。最后政府还需要积极的开展各种农业补贴来降低农民的成产成本,提高其自身的抵抗风险的能力,以及实现集群化发展,通过报团取暖的方式来降低风险损失。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8

一、产业扶贫的内涵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利用贫困地区所特有的资源优势,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持续稳定地带动贫困农民脱贫增收。跟踪审计中发现,主要有以下五种组织模式。(一)公司带动型。这种模式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一种产品,实行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二)中介组织带动型。这种模式是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由贫困农户参与决策和执行扶贫行为的活动,并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共存、实现良性循环的一种扶贫方式。(三)商品基地带动型。这种模式即把开发资源与建设商品基地结合起来,根据本地实际,选好重点产品,建立一个商品基地,培植一个优势产品的一种产业化扶贫。(四)优势产业带动型。这种模式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以“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群和产业链。(五)乡村旅游。这种模式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

二、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目前,我国产业扶贫的模式较为成熟、多样,在精准脱贫的实践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审计中发现由于全国贫困面广,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不优,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管理模式较为“粗放”等原因,产业扶贫推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其绩效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政府管理模式简单、“粗放”,“中间人”角色作用发挥不明显。笔者在审计时发现,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模式有时候较为简单、“粗放”,基本上是政府直接托管给企业,对于企业的运作管理以及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的效益发挥并无明确的监管和后续考核机制。一旦遇上“天灾”或者“人祸”,则颗粒无收,政府的扶贫资金就彻底打了“水漂”。(二)扶贫产业对群众增收贡献率低,精准扶贫对象有偏差。由于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程度不高,新技术在生产实际中应用不够,生产过程中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导致扶贫产业收入占群众全部收入比重较低。另外,审计过程中发现扶贫产业所雇用的农民很多并不是贫困户,导致精准扶贫对象有偏差,对贫困地区的脱贫效果带动不够明显。(三)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扶贫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以被审计抽查的Z县辣木籽产业为例,全县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特别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技术人员、科研机构。政府将产业项目承包给企业,企业对种植地土壤的勘测、未来天气的预判以及病虫灾害的防范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最后辣木籽树苗存活率极低,产业扶贫绩效不明显。(四)地方扶贫产业规划与布局缺乏科学规划。科学的产业规划和布局,是产业精准扶贫成败的基础。产业规划必须因地制宜,产品应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才能达到产业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以被审计的Z县为例,地方政府忽视市场研究,盲目上马火龙果产业,由于国际国内火龙果市场基本趋于饱和,最后造成产品供大于求,产品积压,产业扶贫适得其反。

三、推进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针对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实现脱贫致富,就必须因地制宜,通过产业开发,大力推进发展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特色产业,着力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发展的观念推进产业扶贫。农民脱贫致富最根本的就是农民实现不断增收。农民要实现增收,需要有稳定的收入门路,有基本固定的产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物流运输等第三产业,依靠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必须特别注重产品市场前景分析和投资效益分析,发展市场前景好、投资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切不可盲目跟风,发展产品供大于求、市场饱和的产业。例如辣木籽产业,2014年、2015年全国市场不太景气,销售渠道不畅,产品过剩积压,效益较差,产业扶贫绩效不明显。因此,今后辣木籽产业的发展,不能追求产业规模扩张,而应放在提高质量、品牌建设、提高效益上。(三)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大力推行校、县、企和院、县、企三方合作,上级政府可支持贫困地区建立相关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与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在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时,充分考察产品市场需求,充分征求专家、教授意见,对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综合考评,特别是对产品市场前景进行翔实的分析,坚决做到精准扶贫不偏向、产业扶贫不走样。(四)坚持完善制度建构。针对产业扶贫项目管理简单、“粗放”等问题,地方政府应积极建立完善、严格的产业项目申请、考核、验收与监督体系,可适时引入产业扶贫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同时可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通过各种财政奖补以及政绩提拔等激励的方式,提高地方政府参与扶贫治理的积极性。

作者:吴永荣 单位: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员办事处

参考文献:

[1]杨国涛,尚永娟.中国农村产业化扶贫模式探讨(A).乡镇经济.2009(9).

[2]覃业飞,杜芳林.石门县产业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作物研究,2016(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