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8篇

时间:2023-07-31 09:21:03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篇1

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保障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4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正在迅猛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产量、改进品质、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等,这些均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希望。

1 生物技术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1.1 推进良种选育,改善作物品质

生物技术可以推进良种选育、改善作物品质,为人类生存提供基本保证。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在提升农作物蛋白质、氨基酸、油脂、淀粉含量具有较大的优势。

1.2 提高作物抗性,推行生物防治

可以提高农作物抗性,使有益的基因资源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比如在抗虫育种、抗病基因工程、抗逆育种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在生物防治、抗虫草剂、抗重金属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

1.3 繁殖有用物种,保护稀有物种

利用生物技术在保存创新种质解决资源枯竭,保存原有物种以及利用现有物种创造出新的种质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细胞核多次移植技术,可以生产出许多在遗传上完全相同的生物。

1.4 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循环

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人们有效地降解或除去水中的有害物质,完成污水的生物净化和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而且利用可以积累重金属的转基因植物使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得到改良。

1.5 合成新型生物材料

生物技术已发展到了分子水平,打破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界限。比如,人们用转基因植物来生产塑料,通过使用价格便宜的糖类来降低塑料,不再依赖煤和石油作原料,解决了矿物能源消耗和污染问题。

未来的农业将会是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愈加紧密,转基因技术不断成熟,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基因工程疫苗技术成为畜禽重大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生物农药、肥料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选择;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生物修复技术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农业生物质能将会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技术。

2 生物技术的劣势和不足

2.1 基因资源争夺呈白热化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发达国家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争夺,其核心就是对基因的争夺。谁掌握了基因,谁就掌握了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2.2 经济利益纠纷不断升级

从当前来看,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他们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和产品而获得利润,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2.3 给人类带来的困扰和危害

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基因污染、基因治疗的不确定性和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等产生潜在风险。转基因生物作为食品进入人体,很可能出现某些毒理作用和过敏反应,它的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性。转入食品中的生长激素类基因可能对人体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有些影响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表现和监测出来。转基因微生物可能与其他生物交换遗传物质,产生新的有害生物或增强有害生物的危害性,以致引起疾病的流行。

2.4 生物技术引发的环境问题

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但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是物种灭绝。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生产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如,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2.5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转基因生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后,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动植物引起当地严重的生态问题,比如,引发自生作物成为严重的杂草、转基因作物通过杂交后产生杂种等问题。转基因抗除草剂植物田间种植的潜在危险性决定于被改善作物的农艺性状种类、所使用的除草剂的种类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为此,先进国家也曾引起过尖锐的争论,说法不一。

3 如何利用和完善农业生物技术

3.1 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宏观引导

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是一个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等环节的整合。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全面整合政府资源,制定产业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强宏观引导,紧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潮流,从政策上主导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综合实施,并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对外交流。

3.2 建立健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法规

不断完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市场的法制建设,健全农业生物技术专利制度,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标准,坚持用有效的法规制度来促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立法保护我国种质资源。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实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审制度,规范转基因农产品进出口秩序,确立转基因农产品标识制度。防范和治理外来生物入侵所造成的生物灾难和损失,建立和完善外来生物疫病预警预报与应急反应系统。

3.3 积极构建农业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模式

加快建立农业生物技术的公共平台,着力解决农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和个性关键技术。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农业生物科研机构,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立适应农业生物产业要求和符合农业生物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出更多划时代的拥有自主专有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品牌。同时,在运行模式上,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的现象,以提高转化效率和发展速度,尽可能的实现对全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协调发展。

3.4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物技术评价机制

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对政策环境非常敏感,直接影响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的进程。应积极建立权威的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评价机构或基地,构建相关转基因产品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组织相关的科研单位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建立相关的重点实验室,把生物技术安全纳入到国家战略,为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过程研究把握产业技术创新的整体,兼顾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知识等特点,从产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的转化产出能力、创新政策支撑力等几方面构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的评价机制。

3.5 加强技术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

农业生物技术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加以调整。对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非道德使用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需要法律加以防治。解决农业生物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要看到它的眼前的正、负效应,又要看到它长远的正、负效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是消除错误观念的前提,是克服科学运用中副作用的根本所在。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它的创新发展正在孕育新的科技革命,承载了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正在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而强劲的动力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现代生物产业蓬勃发展。在这场新的科技革命中,把握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生物农业产业发展,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也是保障农业安全的迫切需求。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技革命,必将成为维护食物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

参考文献

[1] 高毅,邱平.保护与管制并举的农业生物技术立法[J].科技与经济,2008(1).

[2] 李铁军,李德.发达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及其启示[J].生态经济,2010(1).

[3] 沙宏.生物技术两面性的哲学认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 李瑞国.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

[5] 张国斌,周万祥.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J].现代园艺,2008(11).

[6] 马春艳,马强.我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0(1).

[7] 朱文涛,郭键.关于生物技术与农业发展的思考[J].福建论坛,2010(4).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篇2

关键词: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可促进性

前言

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绿色种植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清洁生产,同时这对农业的稳定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某地区农场生产为例,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绿色的种植技术,并加强其推广力度,从而积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严格管理以及监督,同时加大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提倡绿色种植,从而在提高第一生产能力基础上,有效提升农场产量。

1现代化农业发展弊端分析

1.1地表水污染

由于受到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因为杀虫剂,化肥,除草剂等化学品大量使用,从而造成了地表水污染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农场生产管理员以及农业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肥料,例如:氮素化肥,它具有水溶性强的特点,由于被冲刷到河流、湖泊中,然后通过灌水,降雨等方式被溶于井水中[1],工作人员认为这是造成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氮素化肥,不仅增加了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还导致了水环境富营养化。在生产过程中带来了水污染问题不仅对农作物灌溉工作造成威胁,还造成了多个区域水资源连环污染问题。这个问题的发生对农场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形成恶性循环[2],同时对人员生命健康也造成严重威胁。

1.2作物抗逆性下降

在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作物抗逆性下降,从而导致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由于无法保证农产品质量,因此对人员健康带来威胁,影响到农场的稳定发展。如:农作物自我调节能力以及防御能力丧失,最终导致了农产品自身营养物质流失,继而引发农作物质量不合格问题,再加上药物长时间在作物内积累,最终药物进入人体内部[3],直接影响到食用者身体健康。

1.3土壤酸化现象

由于化学药物的过量使用,使得土壤在化学作用下丧失了活性生物,最终导致土壤结块以及酸化现象出现,同时对土壤生产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农作物无法吸收到营养成分,同时在化学肥料作用下,最终形成营养大量流失,长此以往,土壤酸化的面积不断增加,大大降低了土地面积利用率,以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实例分析绿色种植技术应用措施

2.1采用多样化种植方式

比如农场工作人员积极采用:稻-油,稻-麦,绿肥或冬闲-稻,等多种种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轮换种植,在此过程中由于考虑到该地区处于长江入海口,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作物,因此可以采用稻麦,稻油,稻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轮换耕种,同时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积极发展生态种植。从而充分体现地区农场种植结构的多样化,有效丰富作物多样化,这样做可以大大改善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以此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4],这对提高土地的培育能力,提升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等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2采取多种代替种植措施,提高化肥利用率

从2011年开始,该地区就开始全面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从而使得土地应用面积在不断扩大,根据工作人员统计,目前该地区积极全面实现测土配方技术的应用,大力提倡绿色种植技术,从而使肥料利用率提升了5.5%~6.8%,同时田地中氮肥使用量也减少了2.5kg/667m2,因此管理人员采取全面开展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活动,加快绿色生产,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得土壤有机质提升了7.8%,肥料利用率提高了8.3%。

2.3采用绿色防控技术

农场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按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5],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手段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为害。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根据田间病虫实际发生情况,严格把控防治指标,科学合理制定防治措施。种植芝麻、大豆,向日葵等显花植物,种植香根草,利用性诱剂、杀虫灯诱杀害虫,从而有效降低害虫防治成本,大大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真正实现了绿色种植。

3加大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力度,积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

3.1实现特色种植,提升人员收益

积极采用绿色种植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同时还积极探索稻田绿色生产模式,通过采用这种模式,工作人员发现,自2015年来,某农场稻田绿色种植面积明显增加,全年稻田绿色种植面积就已经达到829.13hm2,社区认养稻田18.6hm2,生态稻田体验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发展,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3.2加大绿色种植模式推广力度

比如工作人员在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网上信息,印制宣传手册,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组织职工群众会议等多种途径来进行,大力引导进行科学种植,科学施肥,合理控制农药使用量,有效避免因为种植技术不够科学,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茁壮生长,最大限度减少肥料,资源浪费,从而在提高人员专业种植水平的基础上,积极促使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3大力培养经营主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场的原有人员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人员流失等严重制约日常生产经营的情况日益突出,尤其这几年有着加快的趋势,在原有的土地上实现绿色种植变得越来越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农场种植管理人员大力培训职工,提高基层主体的种植水平和经营能力[3],以此方式积极促进了新型农场经营主体的有效更替与专业种植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从而为提高农场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3.4制定奖励制度

提高人员热情,使用项目资金,同时采用资金奖励制度来调动农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力开展绿色,节约型生态农场,及时对表现好的经营单位进行表扬和适当的奖励,这样做能够有效提升绿色种植技术的应用率。

3.5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传统生产中,农场工作人员通常采用的是大水漫灌技术,采用这种方法不仅造成了水资源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结构,因此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场工作人员提倡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小水渗灌技术[6],采用这种方法后,工作人员发现可以节约40%水源,同时还降低了田间湿度,这样做不但有效提高了作物抗病能力,还避免了污染问题的出现,大大减少了杀虫剂使用量,以此将环保工作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落实。另外采用小水渗灌技术还有利于浇水管理,将土壤和灌溉水接触面积有效减少了65%,从而防止了水土流失,更好保护了土壤结构。

4结束语

由于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同时与人们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大力提倡绿色种植技术,同时作为农场管理人员必须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有效调动人员主动性,并给予工作人员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加强对绿色种植技术的大力推广,积极开展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农业,这样做可以大大提升土壤生产能力,从而在提高人员专业技术同时,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海维,方文杰.推广绿色种植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基层农技推广,2016(11):25.

[2]郭鹏.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264.

[3]刘锋,赵昌胜.积极推广农机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确保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J].新农村:黑龙江,2014(2):190.

[4]王振东.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J].新农村:黑龙江,2014(14):32.

[5]韩海军,邸娜,赵志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2013(10):56-58.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02-02

1 科学技术的发展

5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利用火的技术,从而导致了制陶术、冶炼术,出现了铜、铁制工具,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16世纪中期,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拉开了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序幕,太阳中心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7~18世纪,蒸气机的发明,人类社会工业文明有了大发展。19世纪,法拉第划时代的发现奠定了电机的理论基础,为人类打开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大门。随后,不仅是电动机取代了蒸气机,而且相继发明了电报、电话、电灯、电影、电视、电脑,并于20世纪初进人第三次科学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繁星闪耀的世界。

而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相应的三次技术革命也与科学革命一道,使生产规模和劳动生产率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60%~80%是依靠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取得的,有的工业部门甚至是100%地领先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在当代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往往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因此,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2 生命的产生和人类社会进步

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农业资源均是以人为主体的条件下来进行讨论、研究的,离开了人这一主体也就无从谈其他。人的历史较之地球的发展则显得特别的短暂,我们现在所生存的地球是距今46亿年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之初至距今37亿年前,地球上没有生命,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在南非距今37亿年前的变质岩中发现的蓝绿藻遗迹。原始生命的出现,改造了地球环境,先是使还原性的原始海洋变成氧化性,然后是消耗大气中的CO2,释放出O2。这是地球上生命参与地球演化的一次革命。

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生命形态的产生、演化、绝灭,都是与环境的演变密切相关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演化、发展的趋势是: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适应能力由弱变强、生存空间由小渐大。最终在200~300万年前,地球上人类从哺乳动物猿类那里分化出来.在50~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利用火的技术后,地球环境中就明显地留下人活动的烙印。而地球到目前为止是人类借助先进的仪器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宇宙探测器等所能观测到的150亿光年之内的无数星球中唯一具有生命的一颗星球。

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过程为:在距今4万多年前的中石器时代初期,全世界有约300万人,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约500万人,在8千年前还不足1000万人,此后随着农业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至纪元初期世界人口约2亿,1650年前后约5亿,1830年10亿。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快速发展。之后加速发展,到1930年达20亿,1960年30亿,1976年40亿,1987年50亿,目前近60亿。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速度也非常的快,1664年1亿,1762年2亿,1790年3亿,1834年4亿,1949年5亿,1954年6亿,1964年7亿,1969年8亿,1974年9亿,1981年10亿,1988年11亿,1996年12亿,2000年13亿,用1956年美国人口学家赫茨勒在其《世界人口危机》一书中提出的“人炸”来描述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再确切不过的了。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创造出人类社会所不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系列问题。

3 农业资源及其危机

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内人口的粮食等必须品的来源,要维持一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仅食物消耗就需1斤菜、1斤米、1斤水,燃烧1斤煤及向环境中排泄1斤废弃物。那么从1830年以来人类为生存从地球环境索取了3.4×1018(g)物质(相当于现存于陆地生物量的100倍,土壤总有机质的30倍)、排泄物达8.5×1017(g)。其中前四项的内容几乎都属农业资源,由此一项,农业资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国的农业资源曾经一度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人炸”,人均资源量极少。

3.1耕地资源

总土地面积9.60×106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南北长5500公里,东西宽5000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2/3,平原占1/3,人均土地面积不足15亩,耕地仅为世界的1/9,1.33×108公顷,人均耕地仅只1.2亩,离人均耕地下限的0.8亩为时不远。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少.1958年~1993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2.57亿亩,年均净734.3万亩,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071.8万亩,减少数量比上年增加14%,其中国家、集体、个人建房占用206.9万亩,占19.3%自然灾害毁地185.1万亩,占17.3%。而减少的都是优良高产耕地。目前中国耕地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国已有1/3的省(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才0.5亩左右。面积减少、耕地质量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肥力衰竭、土地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中国土地的安全。

3.2水资源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不含台湾)6.19×1012立方米,相当于年水汽输入总量1.82×105立方米的1/3。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中国降水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雨季越来越短,降水量越来越少,降水集中性越来越强,降水变率越来越大。地表水多年平均2.71×108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8.288×1011立方米。我国淡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占有量只233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的问题日益严重,1993年全国570个城市中300个不同程度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而我国水环境中78%的淡水污染物超标,40%的水资源已不能饮用,500多条较大河流中已有400多条被污染,大小湖泊2.4万多个,80%以上受到污染的危害,地下水的污染总量也达到50%。

4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由于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资源不足,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然而人在地球系统中,只是系统中的一分子,人生活的环境是由众多成分共同组成,中国古代就已辩证地明晰了天一地一人的关系,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也证明“天人合一”现在是而且将来也是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而可持续思想在人类社会造成了各种灾难之后于1992年重新提出,立即受到全世界的响应,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是其他持续发展的基础。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呢?

4.1资源的高效利用

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率和生产力,通过合理布局和技术应用,使各项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完善和统一。

4.2资源的节约

由于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各种资源均严重地不足,而资源的浪费对其可持续发展是一极大的阻碍,如粮食浪费,中国每年生产5.0×106吨白酒,耗粮1.25×107吨大米,生产啤酒6.54×106吨,耗粮1.5×106吨。酿酒用粮相当于全国1个月的口粮,相当于3500万亩粮田的产量总和。因此资源的节约是可持续利用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4.3资源保护

资源受损,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于恢复的,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即是如此,而这些资源可能就是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生产率;

②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

③用一种较丰富的资源代替另一种紧缺的资源,或用别的资源替代农业资源;

④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既要保护也要开发,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才符合现代的人地关系;

⑤在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保护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⑥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模式的生态农业;

⑦开发新的资源来源,森林、海洋等具有极大的潜在供应食物的能力,如海洋占据地表79%的面积,贮存着数量惊人的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A、生物资源:从食用价值来说,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能满足300亿人口一年的食用;B、盐类资源,仅食盐总量就达5亿亿吨以上,够人类用十几亿年,已探明的元素达80余种,而且含量十分巨大。如黄金550万吨、白银5亿吨、镁2100万亿吨、铀45亿吨、钼137亿吨、锂2470亿吨……,在陆地上可供开采的许多元素濒于枯竭的情况下,海洋无疑是柳暗花明的新天地;c、矿产资源,前景广阔。如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海岸滩涂的砂矿以及洋底锰结核矿和被誉为“海底金银宝库”的热源矿床。

⑧加强污染治理,使环境污染对农业资源的破坏减少。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篇4

近几年我国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民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人工点种,牛耕田”的传统耕作方式,再加上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一些特殊机械、设备、设施的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没有其他更好的就业方式,人闲着不挣钱,不合算;二是政府部门指导思想有些偏差,重工轻农倾向依然存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工作重视不够;三是多数农民收入低,购机有困难;四是机械适用范围小,配套指数低、价格高,满足不了一机多能的要求;五是推广力度小,目前仅仅依靠农机推广部门一家组织落实该项工作,从人员、设备到社会影响力等诸方面,也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实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在我国是对我国传统耕作方式的一次改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强有力的改进和提高,各级各部门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到议事日程,并根据当地情况下大力气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各个技术环节落实到位,确保该项技术迅速推广普及。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加速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应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化领导,积极宣传

首先有效地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大力宣传普及发展保护相耕作的技术及重要意义,力争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次,各级领导首先提高认识,层层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强化领导合组织,把加速普及保护性耕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的工作目标,作到任务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地块;三是实实在在抓好县乡村三级保护性耕作试验田、示范田、对比田,举办培训班,召开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等,让农民亲眼看到保护性耕作的效果,让活生生的事实说话。

二、政策引导,多错并举

2004年以后,国家开始实行对农机具补贴的政策,虽然补贴资金量小,不能实现普惠制,但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鼓励作用,所以必须利用好这些资金。一是对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补贴款保证专款专用,农机经费入农户。二是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金融部门多方筹措资金,用于保护性耕作的机具的购置。三是以抵押贷款的形式,鼓励农机大户、专业户购机。四是提倡社会多方集资,以国家拿一点、大家凑一点的方法,积极兴办股份制农机服务公司或农机协会。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部门联动,服务到位

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在主动与计划、财政、金融、科技、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搞好协作,争取更多支持的同时,加强对农机生产商及农机产品的监督管理,对假冒伪劣的农机产品进行严格查处,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优化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市场环境;督促农机研究部门尽快研制出一机多能、质量过硬、价格合理、适宜农艺的机具,最大限度降低作业成本。

农机主管部门要加速普及力度,结合极具生产厂家及农机培训学校,抓好购机者、使用操作手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与指导,传授机具使用、维修、保养知识,以提高作业质量及机具使用寿命。

作物良种培育供应部门,要抓好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品种的繁育和供应。如培育抗倒伏,早熟高产适合机收作业的小麦、玉米等作物良种对推动保护性耕作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四、健全队伍、提高素质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篇5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38-02

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必要性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现有灌溉面积3.77万hm2,其中农田灌溉面积3.17万hm2,林草地灌溉面积0.60万hm2。全县水资源总量(包括过境水)为15.73亿m3,其中允许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5.39亿m3(地表水4.07亿m3,地下水1.32亿m3),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4.38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 772 m3,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人均占有量2 576 m3,平均10 785 m3/hm2。由于受黑河来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地域条件、调水、调蓄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表水水资源引用量逐年减少,生产、生活用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地表水供水不足的情况下,大量提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城市用水、农村人畜饮水也基本全部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地下水的供水比重不断提高。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对高台县生态环境影响严重。在农业灌溉用水上,由于水资源配置不科学,农业灌溉方式不合理等原因,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水分生产效率差,目前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水的利用率在50 %以下,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了制约高台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是探索实用高效农田节水灌溉途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问题的必然选择,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更符合当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高台县节水灌溉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节水灌溉农业发展现状

高台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主要开展了水库、塘坝、渠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和微喷灌以及平整土地、大畦改小畦等节水灌溉技术得到较快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县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个(大型灌区1个,中型灌区4个),建成中小型水库19座,总库容5 072万m3;配套机井4 300眼。

2012年在全县8个乡(镇)135个村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32万hm2,占任务1.29万hm2的101.8 %。其中膜下滴灌累计面积达到302.47 hm2,占任务的113 %,主要在制种玉米、日光温室蔬菜、棉花、洋葱等作物上实施;落实垄膜沟灌12 173 hm2,占任务的101.4 %,主要在玉米、蔬菜、加工番茄、制种瓜菜、马铃薯等作物上实施;落实垄作沟灌686.07 hm2,占任务的103 %,主要在小麦、马铃薯上实施。建立高效农田节水示范点16个,示范面积达到0.13万hm2,落实各类农作物节水试验、示范43项(次)。

2.2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节水技术应用单一,综合效应发挥不够 高台县灌区普遍采用渠道衬砌防渗、大块改小畦、小畦浅灌、低压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措施,而对农艺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重视不够,渠系水利用率仍然较低,没有达到节水技术标准。现有的高新节水技术结构不尽合理,多适用于高产值的设施农业区,况且有的设施农业区配套的滴灌等节水设施没有得到很好应用,而适用于大田粮食作物的节水技术主要以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主,适用于经济作物的滴灌等技术由于资金等因素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尤其缺乏将各种节水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示范效果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强。

2.2.2 农民的节水意识不够 高水高产观念仍然存在,缺乏科学灌水意识,灌溉技术水平低。发展节水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农田节水新技术引进滞后,缺乏发展后劲。

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点

3.1 节水、增效

根据高台县多年试验示范情况,膜下滴灌技术相对于地面灌溉一般节水3 000 m3/hm2以上,节水率可达50 %左右,同时该技术集灌水、施肥于一体,节肥、节药率达20 %,增收3 000元/hm2左右。垄膜沟灌技术中,全膜沟播沟灌一般节水1 800~2 250 m3/hm2,增收1 500元/hm2左右;半膜垄作沟灌一般节水1 500 m3/hm2,增收1 200元/hm2左右。垄作沟灌技术一般节水900 m3/hm2,增收750元/hm2左右。平均节水约1 500 m3/hm2左右,增收约1 200元/hm2左右,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 减轻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量

传统的地面沟灌、畦灌、自流漫灌,要大搞平整土地,增加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工作量,而在土地集中区、农场、荒漠区农田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可减轻水利建设的工作量,促进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3 节省劳力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滴灌、喷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可大大节省劳力,采用滴灌灌溉方便轻松,可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使农民外出务工不受农田的约束。而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引进应用小麦玉米大型联合收割机、制种玉米去雄机、棉花采摘机、全覆膜播种施肥铺设滴灌一体机等先进机具,可大大节省劳力,实现农业机械化。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篇6

关键词: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应用;效益

1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释义及功用

1.1 释义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目前已经日益成熟,是按照生态学原理,以建设沼气为纽带,将畜牧业的下脚料、种植业的尾料等科学合理地配比在一起,经过农业资源整体优化,使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

1.2 功用

沼气是一种生物能,是自然界的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合成有机物。人畜把合成的有机物消化掉后,还有一半左右的能量又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把人畜粪便的能量进行再利用,就能转换回收而得到廉价的可燃性气体,这就是沼气的转化生产过程,同时可以得到发酵后的沼液和沼渣。有关资料表明:沼肥是优质的有机肥,人畜粪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后,全氮保存率达114%(敞口堆沤肥全氮保存率仅为68%),其中氨态氮增加20%以上,磷钾没有明显的损失,以沼肥作为农作物的肥源,比直接施用人粪尿和化肥产量有明显的提高,其增长幅度分别为:粮食作物5%~8%,经济作物8%~16%,蔬菜增产幅度高达20%以上,且在品质上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将沼气用于塑料大棚增温和补施CO2气肥;将沼液用于农作物根外追肥、用于农作物的浸种消毒剂、杀虫杀螨剂,将沼渣用于栽培有机农作物、蔬菜等的生产。

2 沼气技术的应用保证生态农作物生长

2.1 农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CO2气体肥

蔬菜生长靠吸收CO2,并且CO2浓度要在0.1%左右最为最适宜,但空气中CO2含量是0.03%,日光温室里作物光合作用旺盛期的CO2只有0.0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农作物的生长所需要的CO2远远满足不了作物生长的需要,为此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就需充分利用沼气的作用,燃烧沼气来提高CO2气体肥,确保农作物的需要。有关实验表明:无论是叶菜类还是果菜类,在CO2浓度增加时,除了植株的光合速率明显提高外,其株重、叶面积及干叶比均有增加。大棚黄瓜在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后,黄瓜早期产量增长36%,产值增长44%,总产量增长29%。番茄和青椒在定植后开始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增产效果也很明显。番茄较对照可平均增产21.5%,青椒较对照增产30%,坐果率可增加20%左右。

2.2 沼气发酵是生化众多微生物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氨基酸、微生素、蛋白质、有机质、腐植酸等成分。在蔬菜上喷洒沼液可以被植物植株直接吸收利用,能加快叶绿素的合成,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作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提高农作物吸收肥水的能力,使农作物生长健壮旺盛,从而产生明显的增产作用和抗病虫能力。温室蔬菜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后,不但增加了蔬菜产量和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改善了蔬菜的品质,深受消费者欢迎,经过对黄瓜和番茄果实进行分析,果实中V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有所增加,黄瓜的可溶性糖比对照增加13.8%,病虫害也有大幅度降低。

3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2006年沂水县统计局资料:建1个8~10m3的沼气池,日产沼气1.5~2m3,可满足一日三炊及照明用能。被调查户的沼气池平均使用寿命在30年左右,初次需投入成本1226元。年均建池材料成本为132.88元,年均维护费54元,年均投入沼气原料费为116.11元,年均其他费用为3.24元,共计306.23元。以前使用其它的燃料费用年均煤炭用量为693.75kg,按0.65元/kg计算,要花费450.94元;农作物秸秆用量为1062.5kg,按0.1元/kg计算,要花费106.25元,柴枝用量为475kg,按0.39/kg元计算,要花费185.25元,液化气用量为5.44罐,按每罐78.3元计算,要花费425.95元,共计1168.39元。从花费情况看,使用沼气每年可以节省862.16元。利用沼液、沼渣施于农作物,每年可节省化肥350kg,减少化肥支出约1200元;利用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发展热带水果、冬季瓜菜和其它经济作物,增加了种植业收入。

3.2 社会、环境效益

人畜粪便投入沼气池发酵后,能有效地将寄生在人畜粪便的细菌性病源、病毒性病源、寄生性病源及蚊蝇虫卵沉降杀灭。人畜粪便直接投入沼气池发酵,在沼气池密闭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物质和能量代谢呼吸释放出惰性物质可在池内循环利用,不存在堆沤方法产生的环境污染;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可直接用做无机肥料、养殖等,不产生二次污染;农村使用沼气,还能有效地减少传统炊事烟熏火燎所带来的红眼病、哮喘病等疾病。

参考文献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农业与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我国历来都是农业大国,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自身自然环境、地理区位以及经济基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深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制定与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且积极调整与优化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1 农业经济可持续的理论基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旨在让全球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可持续农业被正式提出。研究者G.道格拉斯于1984年提出了可持续农业是环境的重要性、食物的充足性以及社会的公平性之间的相互结合;1987年,学者B.J.布朗则提出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持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联合国粮农组织则认为,可持续农业是不会导致环境退化,在技术上适宜、经济上可行,而且能够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的一种农业发展形式,强调的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农业生态生产间的相互协调,且这一协调一定要建立于持续、发展、公平以及共同性的基础上。持续性就是应当保护农业发展中的资源基础,从而让农业建构于生态可持续基础之上。因此,可持续农业理应成为再生农业,是各类让环境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实践的过程。对于发展来说,应当提供充足且可靠的农产品,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鉴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人类所具有的消费水平也应当不断地提升,消费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公平性与共同性则是指应当确保人们在农业资源的利用、农产品消费的占有与收入分配上能够尽可能地实现机会上的均等与公平,主要包括了代内与代际之间的平等。

2 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十分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注重化肥却忽视农肥、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森林的覆盖率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业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

3 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3.1 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业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业废弃地,从而巩固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业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之保护。

3.2 落实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一是要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二是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业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要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环保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要积极控制农业污染废弃物排放的总量以及单位产出造成的污染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运用产出效率的提升,合理运用环境的容量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协调,进而实现双赢目标。

3.3 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措施选择上,要切实遵循适宜性与可持续两重标准。前者是指选用合理的技术。要依据不同区域中的资源、生态、技术以及投资等具体状况,选用合理的技术类型;要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为先导,优先选择富有实效性的传统农业技术、工业式农业技术以及可替代农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合理结合。要跨越单一化的农技科学,从而实现多和学科领域中相关技术的组合以及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指农业技术的选择应当具有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以及共同性等原则。要尽可能地选择低污染或者无污染,并且有助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型农业技术,使用较少或者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者盐碱化等副作用的农业技术和其他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的良好技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消费品利用成效的技术以及能够提升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

3.4 健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

一是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与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机制。要建立起更加完善、更为配套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资源科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了对农业自然资源环境所进行的定期普查、动态监测以及信息化管理机制、农业资源产权保护制度、农业资产管理制度等;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市场流通机制以及消费管理机制等。二是要健全农业发展规划与政策。要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综合性发展规划,包括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市场以及农产品消费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使其能够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依据;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我国现代农业政策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了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区域性政、加快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等。三是要健全行为准则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现代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习俗与常规等基本行为准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是和现代文明进步保持一致的,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加以弘扬;还有一些非正式制度因素是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离的,将会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3.5 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将农业的发展建立于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上。所以,在农业科技工作当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健全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改进与优化农业科研系统结构,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为有效的农业科研应用机制,真正做到农业机构的轻型化、农业队伍的精干化、农业成果的产业化、农业企业发展的集团化、农业运行机制的高效化。二是要依据现代农业发展之所需,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科技视为社会公益事业加以对待,通过财政拨款加以扶持。三是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来推广示范性科技成果,要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不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关注力度,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业产出的效益。

3.6 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的核心系统之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子系统的各组之间虽然具有一定联系,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遵循相互依存与制约的生态学规律。为此,要充分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高产化、优质化、稳定化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调控的原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原理、彼此依存与制约原理以及生物竞争性原理等来安排与组织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具备比较高的生产力、可持续性以及可塑性。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而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则是我国当前与今后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4 结束语

总之,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全局。所以,这就需要得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从而全面制定与实施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切实调动起农民群众以及各方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夏新燕.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0(6).

[2]孙凡. 中国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周训惠. 略论贵州农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农业会计,2011(7).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篇8

(一)提倡农业自然资源的科学使用和保护

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物资,应该重点保护,比如在城市化发展中,要尽量不利用耕地,要节约使用非农业的废弃土地等。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一些能够有效发挥水资源使用效果,又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生产方式来保护农业的生物资源。

(二)加强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

在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控制施用量,避免对水资源和土地造成影响,同时,使用农膜和其他物品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周边的土壤、水源。要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能源利用后排放的污染物质,要秉承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原则,对于生产过程中使用能源后排放和残留的有害物质,一方面,要在源头上控制能源的使用量;另一方面,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选择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必须要秉承两个基本的标准:一是适宜性标准,二是可持续标准。适宜性标准首先要求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必须要使用符合当地条件的技术,选择的指标主要有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技术力量、投资资金、社会情况等,根据这些要素来选择技术的种类。其次,适宜性标准还要求农业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选择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类型。最后,适宜性标准还要求农业技术的选择要积极吸取其他行业的技术优势,从而不断提高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可持续性标准首先要求农业技术的选择要体现出可持续性、公平性、发展性等原则。因此,要选择那些不会破坏环境,又能够有效增加农业经济收益的技术,避免农业生产中出现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等不利情况。其次,可持续性标准还要求使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者经济利益的技术、提高农业市场系统运营效率的技术、提高农业消费系统产品利用效率的技术和提高农业管理系统的管理协调效率的技术。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战略选择

(一)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

主要包括了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农业综合发展规划,农业资源利用规划,以及农业生产—销售—消费一体化营销规划,为农业的科学合理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立健全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