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境外经营风险8篇

时间:2023-07-31 09:21:05

境外经营风险

境外经营风险篇1

企业作为当前市场竞争的主体,在逐渐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日益激烈,随之企业财务风险也不断增多。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现已成为问题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和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规避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成为当前企业经营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企业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出发,对财务风险的内涵、表现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并针对企业财务风险问题提出了风险控制管理对策。

关键词:

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29-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企业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其经营管理模式。在经营方式的复杂与企业信息的多元形势下,企业的经营风险相继出现,尤其反映在企业的经营财务上,风险尤为突出。企业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与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其风险的产生受外部环境因素及内部管理因素的影响,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其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就应该了解财务风险的成因,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管理。

1 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其财务活动中遇到的由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带有破坏性的事件及问题。财务风险产生后,会使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范围内获得的财务成果蒙受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财务风险隐患较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企业无法消除,只能合理规避。另外,企业财务风险还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与隐蔽性,财务风险并不等同于经营风险,其多由负债所引起,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 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由于企业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全过程,因此财务风险则可能产生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资金筹措、投资、利润分配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问题的产生。总结起来讲,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第一,企业筹资风险,此风险的产生是由资金供需市场及宏观经济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额过程中给财务成果造成不确定性,主要包含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及再融资风险等类型;第二,企业投资风险,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进行对外投资后,由于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而使得最终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引发投资风险;第三,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产品生产、供应及销售等环节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资金运转之后,进而导致发生经营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主要包含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及存货变现风险等;第四,流动性风险,此风险主要从企业的变现力和偿付能力上考虑的,主要是企业在支付和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产生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工作上,首先要明确财务风险的具体类型,在分析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将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

3 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企业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是企业财务活动开展的背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及制度环境。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环境的整体形势、国家政策、银行利率及国际金融状态都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影响。而外部环境变化是企业难以预见和改变的,企业的财务活动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银行利率的变化会产生利率风险,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债务,还会导致投资风险的发生;而通货膨胀则会使企业资金供给短缺,货币资金贬值,资金成本增加等。当前我国较多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意识较为淡薄,不能对财务进行分析,财务管理停留在账务处理工作上,陈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导致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更无法有效的预测、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

3.2 企业内部管理因素

3.2.1 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我们知道,企业财务风险客观地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但是从目前的很多企业来看,其在高利润的追求下,忽略了财务风险,普遍存在财务风险意识薄弱的问题,当出现产品滞销现象时,企业利用大量赊销产品的方式扩大销售,导致应付款项增加;与此同时,受客户信用额度的影响,有些企业不能及时收到偿还资金而出现因现金流量不足导致的财务风险问题。此外,受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经济模式的影响,企业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理念的认识不足,面对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不能有效的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规避风险或减小风险带来的损失。

3.2.2 资本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使用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的自由资金和外界筹集资金,在这一资金构建过程中,只有合理分配自有资金和负债资金才能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在资金构建的决策上存在问题,筹资规模不当,企业的资金负债率过高,导致企业资本结构的严重不合理现象。筹集的资金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但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企业筹借的资金需要按合同期限还本付息,一旦你企业负债率高无法偿还债务,就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4 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管理对策

4.1 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

面对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宏观经济环境,企业必须增强其对外部环境适应性与应变性。为了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要对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握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财务管理策略,调整自身财务管理方式,以满足突发状况需求。同时,企业要强化各项财务基础工作,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大防范财务风险的力度,进而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减少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境外经营风险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经营风险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者以维护企业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和财务活动合法以及促进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为主要目的,在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自我调整、检查和约束系统。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负面偏离,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内部产生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企业能够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来控制内部财务风险,防止或降低财务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防范财务风险,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企业经营风险与内部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经营可分为资本经营、商品经营和货币经营三种方式。企业的三种经营方式各有自身不同的经营风险,其财务风险也不同。商品经营的风险来自市场供求关系所引起的市场需求和价格不稳定对经营收益的影响,与商品经营相关的财务风险主要是企业筹资成本变动、投资收益不确定以及存货和应收账款变现困难等原因造成的。相对于商品经营来说,货币经营具有较高的风险,其风险不仅来自于商品市场,而且来自于货币市场。

企业经营风险与内部财务风险的关系体现在内部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体现,经营风险是财务风险的诱因。

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经营风险,特指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运动,包括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资金分配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相对生产经营的实物运动,企业的资金运动具有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随着企业资金运动的日趋复杂,财务活动已具有其自身经营对象,企业可以从事期货、证券等投资活动并从中获利。在现代市场环境中,企业经营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经营,货币、金融工具都可以是企业经营对象,财务活动不是游离于企业经营以外的另一种方式,而是对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反映和控制手段。

二、财务管理与其他专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财务部门管理的是企业财务风险,其他专业部门管理的是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密切相关,财务管理与其他专业管理能否协调运作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防范有着重要意义。

(1)财务管理受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制约。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和作用的发挥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企业财务管理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部分。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由市场经济体系相关的制度、政策组成,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则,相关的制度、政策又对企业财务管理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内部环境指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和制度约束。企业财务管理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关系是外部环境决定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应始终适应外部环境。

(2)财务活动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条件而不是其本身。财富的增加来源于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生产过程形成产品和价值,会计工作只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控制,就其本身而言,并不能形成产品价值。财务活动与会计工作者有着同样的性质,也不具有生产力的性质,更准确地说,其不仅不是一个增值过程.反而是一个消耗过程。财务管理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作用体现在其为企业价值增值提惧了实现的手段,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资金保障,为实现商品价值的最终跳跃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研究企业利润实现、财务风险等问题必须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

(3)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对财务管理中心论的看法。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财务管理居于从属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工作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同时一些理论工作音提出了财务管理中心论,认为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应在观念上统帅其它专业管理,在制度上制约其它专业管理,在利益上奖惩其它专业管理。

我认为,对财务管理中心论应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财务管理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存在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盈利为前提,这些都最终表现为企业财务成果,然而我们也应该认清财务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不能将重视财务管理演化为财务工作中心论、财务管理万能论,而应将其理解为财务管理的有关理念如财务观念应被各专业管理部门接受并在企业经营中得到运用。

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的集中体现,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一定会有经济风险。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在充分认识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采用一定的管理方法、管理措施,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

(1)建立风险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一套严密而科学的内部决策机制,对风险较大的经营决策和财务活动,要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中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论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作用,尽量避免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风险。

(2)建立风险预防制度。可以按稳健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如坏账准备等。加强对客户信用的调整和甄别,对信誉不良的客户,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调查措施,当客户由于经营不善而导致资不抵债时应及早收回货款,并停止供货,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的风险预防制度,把财务风险降至最低,以减少损失。

(3)建立风险分散制度。企业对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建立风险分散措施。如可以通过多方位、多元化经营来分散市场竞争的风险。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一产品经营战略有较大的风险性,要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稳定程度,可采取多路出击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4)建立风险转嫁制度。在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企业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把风险转嫁给其他单位承担。如通过签订远期合同,将风险在一定时期内转嫁给对方,通过承包经营将风险转嫁给对方,通过保险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等。

参考文献:

[1]孙桂华,孙鹏.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及创新[J].经济与管理,2012,(10).

境外经营风险篇3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加快实施,以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追求高起点的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的这种能动性越来越强,外派劳务人数越来越多。但当前国际社会各种政治、经济矛盾错综复杂。部分地区和国家政局动荡,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国际恐怖活动日益加剧。因此,企业走上国际经济舞台的风险日益加大。从全国来看,劳务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伤害的案件时有发生。建立对外劳务合作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亟需摆上政府和企业的议事日程。

一、对外劳务合作的风险类型及成因

对外劳务合作风险多种多样。按发生地域有境内风险和境外风险之分;按危害程度有一般风险和重大风险之分;按形成原因又可归纳为操作风险、合同纠纷、政治风险、交通风险、职业风险、金融风险和自然灾害等。操作风险和合同纠纷是发生最多、处理起来较复杂的风险。这两种风险的形成大多与企业经营的内在原因有关,常常成为测量企业经营水平的寒暑表。政治风险、交通风险、职业风险、金融风险和自然灾难等风险是企业经营的外在原因造成的,相对前述两种风险,有些处理起来较为简单。

现按形成原因区分的风险类型及危害分述如下:

(一)操作风险

1.违规操作或冒险开拓。这种操作受错误指导思想支配,其根本原因是无视国家的政策法规,为谋求企业利益而不择手段。例如,本世纪初,国内数家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为美国客户在中国招募大量农业工、护理工,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但这种做法不符合美国移民法规,所以大多不成功。此外,商务部曾多次提醒,马来西亚严格限制外籍劳务进入,除政府批准项目外,未对我国开放普通劳务市场。但有的地方仍不断有一些劳务人员在不法中介帮助下持旅游或商务签证,甚至是伪造签证入境。入境后不是待遇低、条件差,无法适应,就是无劳可务,非法滞留。2004年4月,马来西亚一次遣送61名中国劳工回国,遣返旅费由劳务人员所在地政府代经营企业垫付。

2.咨询客户资信不到位。有些企业向政府报审项目前,轻信客户提供的资信资料,缺乏认真的可行性研究,与不合适的客户合作,或选择了不合适的项目,从而造成损失。2002年底,一家经营企业派出的9名人员被用人单位拖欠或挪用工资约合人民币116万元。履约期满回国前,企业突然宣布破产。经交涉未能获得补偿,最后由国内派遣企业给予了适当补偿。

3.境内合作者缺乏资质。这类合作者大多未经所在地政府批准,非法从事劳务中介,而且经营水平低,无管理协调能力。这类合作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选送劳务人员素质差;向报名或拟派劳务人员乱收费;为劳务人员提供证件时做手脚,甚至提供伪造证件;不能配合经营企业做好劳务人员的境外管理。

4.服务质量不达标。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对境外客户的服务质量主要体现于选派劳务的素质及后续配合管理。服务质量问题除牵涉到国内经营企业的资质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选审劳务人员缺少必要的程序和手续,把关不严;外派劳务人员培训走过场;委托国内合作者收费,收费失控;申办护照、送审项目、申请签证、劳务人员出入境接送等环节出现纰漏;疏于境外管理,甚至只派不管;应对劳务人员突发事件缺乏控制、协调机制;企业领导及其员工缺乏必要培训,操作管理水平低。

由于服务质量不合格,可能出现以下风险与危害:劳务人员不能安心履约,项目难以为继;劳务人员不堪重负,引发境内或境外纠纷;个别人违法违规,甚至持假证出境,导致企业乃至整个地方劳务外派受阻;对境外事故苗头失察,或发现后不能妥善处置,酿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合同纠纷

作为操作风险的一种特例,合同纠纷是合同当事人为维护自身权益与其他当事人发生的争议。合同纠纷既可按发生地归类,也可按合同权益主张人归类。围绕外派劳务人员的合同纠纷主要表现为:因本人或非本人原因不能正常出境履约;凭短期签证出境后未能转为长期签证,没有合法的工作、居住身份;违反当地国家法规,或违反雇主规章制度、或违反合同其他规定,损害当事人权益;无法适应环境、管理或人身权利受到侵害;对工资标准、工资晋升、加班费以及医疗、保险、假期等待遇及住宿条件不满意;履约期间自行脱岗、中止履约,或被提前解雇;因雇方企业破产或其他原因无法继续履约;拖欠经营公司的职业介绍费或服务费;回国后债权、债务不能了结,伤残抚恤得不到满意解决。

这些问题大多能按合同调解解决。少量的调解失败后,进入法律诉讼程序。极个别的导致反复上访,甚至引发。

此外,经营企业与境外雇主、中介商、境内合作者也会发生争议。这些争议因当事人对权益的主张而暴露出来,大多通过协商,少数通过诉讼得到解决,一般不会引起突发事件。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包括:劳务合作国关系变化,拒发中国劳务人员入境签证,遣反正在履约的劳务人员等;当地国家政局不稳,发生或战争;恐怖活动频繁,内部治安混乱,危及外籍劳务人员安全;当地国家法律调整,就业矛盾加剧,为保护本国人就业,对外藉劳务设置障碍;世贸规则变化,相关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劳务合作随之动荡;因民族隔阂、文化差异引发群体性冲突,有时矛盾激化,甚至会导致罢工、示威等活动。

(四)职业风险

接触易燃、易爆、有害气体、放射幅射物质,从事采矿、海洋地质勘探、海上运输、远洋捕捞、空中服务、高空作业等高危职业,都会给外派劳务人员造成伤害。

(五)金融风险

受外派国当地货币贬值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劳务人员的收入受到影响。通常,普通劳务人员对金融危机造成的汇率损失很难承受。

(六)交通风险

旅行有较高的风险概率,空难、海难、陆上交通事故有可能造成群体性伤害。外派劳务人员在当地交通事故中的伤亡人数在劳务人员境外伤亡总数中占有一定比例。

(七)自然灾害

地震、山体滑坡、地表坍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涝、台风、雨雪、雷电等气象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瘟疫等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以及其他险恶境遇随时威胁劳务人员的安全。

二、防范劳务合作风险的原则和措施

经营企业要把有效防范对外劳务合作风险作为衡量本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尺。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建设,从端正经营指导思想出发,依法经营,规范操作,落实防范措施。通过标本兼治的途径,防患于未然。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切实端正经营思想。

企业“走出去”寻求发展,要求员工特别是经营者加强学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端正经营思想,提高经营水平。应该做到:不得无视政府预警而盲目“开拓”,要增强政策观念和风险意识;不单纯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有社会责任感,处理好国家、企业和劳务个人三者关系,把维护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作为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现社会效益过程中获取企业经营利润;不能在违避政府管理、变通行业规则上费苦心,要在改进服务质量,提高企业信誉上下功夫;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国家利益或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要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不能就事论事地总结经验教训,要着眼于练好企业内功,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遵守有关政策法规,切实依法有序经营。

严格遵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利;遵守项目所在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平等互利,守约保质;推动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这是经营对外劳务合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依法经营还要熟悉并遵守下列具体政策和规则:经营对外劳务合作业务,需经政府主管部门核准、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管理劳务市场的国别政策、劳务工资标准、服务收费标准,以及禁止外派工种的规定;商务、公安、外事有关管理劳务人员外派的办法;人事、劳动部门管理人力流动的政策;海关、边防、检疫、外汇等部门相关的管理政策;行业自律的各项规范性规则,包括各市场的管理办法;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有关违规处罚的规定。

企业的规章制度中要有执行政策,依法经营的要求,明确对违反政策、损害企业利益的人和事的处理原则。除接受商务部、地方外经贸委领导外,还须接受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地方外经协会的协调,遵守有关协调规则,自觉维护行业经营秩序。

(三)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切实规范外派操作。

1.招揽劳务合作项目。不得为获取项目而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劳务人员利益或其他企业利益。对目标项目进行可靠性、可行性调研和风险评估。绝不认可或默许境外企业、自然人及驻华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招收出境劳务人员的活动;绝不为其招募人员办理出国劳务手续。按规范要求对外签订劳务合作合同。

2.建立国内合作关系。建立国内合作网络,共同防范风险,分散风险责任。国内合作包括委托其他企业或单位代为招收、培训外派劳务人员或选送本单位职工出国劳务。在确定合作关系时,可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与受托企业或单位签订《委托招收外派劳务人员协议》,并向其出具《授权书》,报外经贸委备案。合作伙伴必须是企业法人或事业法人。不得与自然人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不得委托个人招收外派劳务人员。不得与非法劳务中介组织发生合作关系。合作伙伴不能同时兼外方雇主或中介机构的代表。明确合作方法和形式。如果要求所派人员必须在职的项目,需选择适合外方条件的企业负责实施选派事务。从外省市直接招收劳务人员,须将本地外经贸委出具的项目审查意见(具有自办签证权的企业自行出具项目审查意见)报劳务人员所在地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备案。按委托权限确定合作伙伴的职责,用委托书确定合作伙伴的权利,不得为其他企业、单位或个人外派劳务业务,也不得接受其他企业、单位或个人“挂靠”经营或承包经营外派劳务业务。

3.选审外派劳务人员。无论委托协作单位招募出国劳务人员,还是向社会广告招募,介绍劳务项目情况必须真实,不得以虚假广告、虚假承诺欺骗合作伙伴及劳务人员。选派出境劳务的对象必须持有真实的身份证件,具备许可出入境劳务的资格,符合客户所需的各种条件。经营企业要经过必要程序,给予认真核对,保证正确无误。须在劳务人员出境前,根据与境外雇主签订的《对外劳务合作合同》,直接与劳务人员签订《外派劳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切实维护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企业不得以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为名,进行或协助他人从事非法移民、等活动。

4.统一通过外事部门申请签证。经营企业按规定的程序和手续统一委托外事机构为劳务人员办理前往国入境签证。经营企业对国内合作单位提供的有关申请签证的材料,必须严格审核把关,以免造成被动。

5.规范收费。要把控制公民出境劳务成本视为经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措施。严格控制劳务招募机构(或所在单位)对报名费、考工费和出境后的档案管理费的收取金额,不允许巧立名目乱收费。

6.组织劳务人员出境。只能在劳务人员取得符合当地法律规定的入境手续后方可派出,不得以旅游、商务考察等非工作签证派出劳务人员。经营企业的项目经办人须赴机场或码头审核出境人员身份,目送出境,防止人、证偷换调包,杜绝偷渡事件发生。

7.支付国外中介费。在允许中介从事外籍劳务经营活动的国家,经营企业从境外劳务中介商获得项目,可支付中介费。中介费包括在向劳务人员收取的服务费之内,不得另外收取。严禁境外劳务中介机构直接向劳务人员本人收取。中介费应在中介商为劳务人员办妥签证后分期支付,最终付清宜在劳务人员出境上岗三个月之后。

(四)加强劳务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劳务素质。

必须在出国前对外派劳务人员进行适应性培训。培训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包括风险防范和反恐、生产、交通安全、疾病预防等内容。通过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素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防自救的能力。

(五)严格项目境外管理,切实落实防范措施。

必须按政府和行业组织规定,加强项目跟踪管理,包括在劳务人员出境后,协助劳务人员与雇主签订《雇佣合同》,并承担境外管理责任,及时掌握雇主经营情况和外派劳务人员的动态,维系合作纽带,及时妥善处理劳务纠纷或突发事件,保护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六)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切实加强企业建设。

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对外劳务合作的经营管理水平。近期需要落实的制度包括:

1.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制度。企业自行组织员工培训,组织员工参加政府、行业组织或社会教育机构举办的培训。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须按规定接受承包商会举办的外经贸业务培训,取得国际经济合作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资格证书。

2.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督促企业通过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切实按此体系运作。

3.落实各项保险措施。组织出境劳务人员为自己投保短期健康、意外伤害等保险;购买国际旅途的航空或航运人身安全保险。与外方签订的合同中要包含雇主为劳务人员办理保险的条款。海运企业要为自己的船舶和船员办理相关的国际通行保险。

4.执行对外劳务合作备用金制度。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缴纳备用金,用于解决突发事件所需款项,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5.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包括风险信息的搜集、分析、报告;防范风险决策的形成、实施;处置突发事件的原则、程序等。

三、政府防范劳务合作风险的主要措施

政府在规范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时,有两项十分紧要的任务:一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防范对外劳务合作风险;二是应急处置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建立对外劳务合作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就是为了实现规范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个机制中,风险防范部分须由以下内容组成:

(一)明确主管协管部门职责,完善齐抓共管合作机制。

1.明确主管协管部门职责。地方商务部门负责本地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管理与协调,主动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和完善对外劳务合作齐抓共管的长期协作机制。地方外事办公室、发展改革委、公安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委、海关、工商行政管理局、外汇管理局等部门从各自分管业务角度出发,负责管理外派劳务所涉及的事务。协助商务主管部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共同维护经营秩序,防范风险,处置突发事件。行业协会从行业规范角度对防范外派劳务风险事务进行指导、协调、服务、监督。

2.建立齐抓共管联络制度。每个部门指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日常信息搜集,并随时和相关单位进行交流。在正常情况下,由外经贸委负责每年召集一次年会,回顾情况,协商工作。

3.争取驻外使(领)馆和承包商会的配合。商务部门和外经协会要主动报告需要配合的事项;高度重视驻外使(领)馆和承包商会通报的事项,快速反应;出访团组主动拜访驻当地使(领)馆,听取有关劳务人员的情况反映和工作意见。

4.取缔非法经营。对未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未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未经经营公司授权并与之签订《委托招收外派劳务人员协议》,擅自招收或外派劳务人员的企业、单位或个人,由外经贸委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转有关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打击违法经营。对违法经营,已不具备经营对外劳务合作规定条件的企业,报请商务部撤销其经营资格。对违反政策,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任人,由所在企业给予外罚,直到解除劳动合同,并由行业协会予以通告。在一定期限内,任何企业不得聘用其从事对外劳务合作业务。

(二)规范管理做到依法行政,强化行政管理监督机制。

1.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订本地防范对外劳务合作风险的政策,以供行政机关、行业组织、经营企业共同遵照;严格执行现行法规,督促企业依法经营,为企业防范风险把关;认真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违规导致的突发事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2.严格执行IS0 9000质量管理系的贯标办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确保外派服务质量,降低因劳务素质引发的风险。

3.执行对外劳务合作备用金制度。备用金由经营企业按规定交纳,作为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备用资金。交纳备用金表明了经营企业具有抵御风险,维护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经营能力。

4.执行项目审查、管理制度。对经营企业的外派劳务项目进行审查,对企业防范风险加设关口。项目审查主要核验:项目的可行性、真实性是否向我国驻项目所在国使(领)馆征询了意见;与外方签订的劳务合作合同、与劳务人员签订的外派合同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外派劳务人员是否经过培训,考试合格。严格审查向安全状况欠佳的国家派遣劳务人员的申请,并提醒经营公司充分考虑安全形势,缓派或不派劳务人员,或者督促企业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在经营企业派往某国家或地区的劳务人员较多(100人以上)时,督促经营企业派遣专职管理人员或设立代表处,切实做好劳务人员出境后的安全管理和服务工作。

5.实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按诚信等级分级分类管理企业,运用市场机制规范企业行为,优胜劣汰。

6.执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年审制度。在商务部指导和监督下,每年对《资格证书》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给予相应处罚,直至报请商务部注销其经营资格。

(三)发挥行业组织功能作用,建立行业发展自律机制。

要充分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协会对外派劳务行业进行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的职能,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树立行业良好形象,从根本上增强行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应该利用网站、内部刊物、研讨活动、接待咨询等渠道和方式,为会员企业防范风险提供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开展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业内员工队伍素质。修订对外劳务合作行业行为规范,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督促会员企业执行政策、规范操作、公平竞争。协助政府查处会员违规行为。完善对外劳务合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保险机制的功能作用,增强经营企业及其外派劳务人员安全保障。

(四)创高素质劳务品牌,健全劳务培训考核机制。

制订高素质的劳务品牌标准,向企业公示,使之成为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监督和检查经营企业开展外派劳务培训情况,包括培训设施、师资、教材配置;教育大纲的实施;培训质量和效果。监督和检查外派劳务考试中心的考试工作情况。

(五)运用社会商业保险功能,构建风险防范保险机制。

要求企业在签订对外劳务合作合同时,必须在合同中包含雇主为劳务人员办理保险的条款,并要求雇主在劳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场所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共同保障劳务人员的安全。在此基础上,要引导企业投保各类商业保险。要求行业协会引导经营企业出资或部分出资为外派劳务人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及相关附加保险,并进一步促进开发新的险种,利用社会保险机制,提高风险防范和善后救助水平。

(六)用各种手段和信息渠道,构建防范风险预警机制。

境外经营风险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识别;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10-02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其中一些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以谋求更大发展。但民营企业在从事国际化经营时,面对的是比国内市场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大。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成为其国际化经营的障碍,例如,民营企业经营机制与模式不够先进,家族式经营色彩较浓烈,不能完全适应跨国经营的国际惯例,企业难以对国际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在产业结构上偏重初级产品的产业,加工项目较多,高科技项目较少,且忽视生产资料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民营企业海外融资与投资能力较低,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跨国投资和经营,等等。正是因为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其在国际市场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面临着比其他类型企业更多、更复杂、破坏力也更强的国际风险。因此,在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有必要明确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其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以降低风险损失。

一、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分析

(一)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通常是指因东道国政治事件或政府政策不续性而导致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赢利及经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政治风险主要来自于民营企业与东道国在目标上存在冲突,以及东道国政府有关法规与企业经营上的冲突,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非歧视性干预,即东道国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而采取干预措施控制中方企业。如,设置有利于东道国税收的转移定价规则;规定企业的最高管理职位和董事会的成员必须由本国人担任等。二是歧视性干预,即东道国出于保护民族工业的目的给予本国企业某些特权和优惠政策。比如,制定针对外国企业的特别污染法、特别劳工法等法律。三是歧视性惩罚,即东道国采取强烈的干预措施使中方企业在该国的分支机构处于无法盈利的状态。比如,限制外国企业利润汇出、资本抽回;征收高额税收或其他费用等。四是财产和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一般是由东道国发生内战、边境战争、骚乱,以及与政治因素有关的恐怖事件所造成。这类事件带有突发性,并且一旦发生很难控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一般也难以得到补偿。

(二)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财务系统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财务风险与一般的国内的财务风险并没有本质区别,不同之处在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跨越了国界之后,财务管理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诸如各国的法律制度、政治环境、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等不同。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遭受财务风险比较多见,比如,民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后,投资者发生经济损失和不能收回投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即所谓的投资风险。通常,投资环境、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投资项目的管理经验、规模、项目周期等因素都会对投资风险产生重大的影响。投资风险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相当大,其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长。再如,民营企业在负债经营中,由于投资收益不确定、利率变动、资本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产生的因不能还本付息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可能性,即所谓的筹资风险。筹资风险的发生将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造成很大的冲击。另外,民营企业在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以及存货管理等方面也面临不确定性,即所谓的营运风险。

(三)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汇率风险

当民营企业走向国际舞台,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因汇率波动而给经营管理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一是汇率变动使民营企业无法事先确定进出口货款或外币贷款清算时的本币数额,从而对企业的财务预算带来困难并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二是汇率波动可能会使民营企业的海外资产遭受价值损失。三是汇率波动会影响企业的产销量、价格、成本,引起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营运现金流发生增减。四是汇率变动可能会引起民营企业进口原料或零部件的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增加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五是随汇率变动以外币计值的产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企业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并对企业保持市场份额、维持原有的市场地位以及开拓新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四)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信用风险

国际化经营中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与企业交易的客户不能履约或存心诈骗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国际市场上各类企业鱼目混珠,如果民营企业急于求成,没有详细考察交易客户的资信情况而盲目进行交易,则很容易遭遇信用风险。比较常见的情况是资信不佳的客户在合同到期时却不能及时履约,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再比如有些客户在签约之初就存心诈骗,他们利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的毛躁心理、欠缺对客户资信的详细调查,要么在合同中做手脚,要么在合同签订后骗走货物,造成企业直接重大经济损失。

(五)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由于文化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相背离,甚至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文化风险的根源是文化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语言、宗教、价值观念、教育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文化风险也成为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成功拓展的潜在障碍,表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国际化经营的海外企业管理人员可能会由于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偏见地对待异国文化而产生风险。其二,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方人员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差异,对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如果不了解本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会带来管理上的风险。其三,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乃至消费行为都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决定市场需求差异。民营企业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仅从自身文化出发来从事国际化经营活动的民营企业将难以生存和发展。其四,由于不同国家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就会产生差异,甚至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在文化、信仰、价值观处于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信息沟通就会遇到重重困难甚至导致沟通的误解,这些误解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得到解决,就会严重影响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的效果。

二、对策与建议

由于风险来源及影响的多样性、复杂性,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遇到较大障碍。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民营企业防范国际风险的能力,有效提升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

(一)增强风险意识,制定风险防范战略

由于没有专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跨国经营全国机构,风险宏观管理缺位。民营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常常处于单打独斗的孤军奋战局面,加之缺乏对风险管理评价和有效的协调管理,导致许多民营企业对跨国投资环境及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屡屡碰壁。因此,民营企业应增强国际化经营的风险意识,制定并实施风险防范整体战略,在对各种风险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准确评估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各种内部和外部不确定的因素,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防范和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加强风险研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为有效抵御国际化经营的风险,民营企业在从事国际化经营之前必须加强对风险的研究,提高自身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所谓风险识别,是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并明确描述这些风险及其特性。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在国际风险管理中非常缺乏对影响和制约企业经营的国际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的前瞻性,缺乏全面、系统识别国际化经营风险的方法体系,从而导致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难以规避甚至造成大量损失。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将国际化经营实施风险防控的重点放在企业“走出去”之前,放在事前的风险识别、判断和预控上。

(三)建立并完善国际化经营风险预警机制

要进行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首先必须建立一套能评价民营企业经营状况的“企业经营预警指标体系”及相应的风险额度。其次,预测并计算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将指标值与预先设定的额度进行对照以评定风险。如果风险在正常额度内,说明经营正常,可继续执行已经制订的计划;如果风险超过正常额度,则启动预警管理,即编制检测报告,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启动管理与控制措施。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及其权重进行必要的调整,使预警系统更全面、更客观。在实际中,为保证国际化经营风险预警机制能有效运行,必须根据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具体情况,结合国际化经营具体风险的特征,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四)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立法和金融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已出台多项相关的扶持和保护措施,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防范国际市场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在政策、立法和金融方面还要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鼓励政策。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海外投资项目等涉及跨国经营事项,应进一步完善鼓励政策及风险审查。其次,完善有关海外投资法律法规体系,为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有利的法律法规支持环境。最后,加强金融服务政策。如对从事海外资源开发或投资较多的民营企业,提供外汇或人民币优惠贷款;政府通过适当降低资本市场的准入条件,规范资本市场运作等措施,为我国民营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提供便利,降低筹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许晖,余娟.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关键风险的识别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4):92-97.

[2] 唐爱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策略[J].中国市场,2007,(26):30-31.

境外经营风险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模糊综合评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073-03

[作者简介]刘秀荣,天津职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经营与管理。(天津 300402)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意义更加重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走出去”对国际竞争环境的不了解,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构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可以化解和规避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这是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内部环境因素。本文确定了八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企业外部因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东道国的政策和政局的稳定性对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在东道国政治环境稳定时,企业才能对未来的经营环境进行合理的预测,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才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如果东道国政策经常改变、政局不稳定,企业无法进行良好的运营,风险很容易出现,甚至使中小跨国经营企业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证。

2.文化环境。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满足东道国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的需求,要与来自不同于本国文化背景的各类组织机构合作,要聘用与管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消费需求、价值观念、处事原则、思维方式等都是以其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解、文化冲突会导致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进而演变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排斥,从而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人力资源风险。中小企业一般都没有跨国经营的经验,对于如何输出跨国管理人才、如何在当地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只能边摸索边改进。这就为国际化经营带来了风险,因为一旦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问题,国际化的经营就有可能面临风险,企业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4.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行业竞争情况对于跨国经营企业非常重要。当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时,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行业情况调整自身战略。与竞争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避免价格竞争;与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当中小企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时,风险就会产生。

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还需要和外界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首先企业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当地媒体向消费者传递跨国企业产品的信息,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次,要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一方面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供应成本,节约供应时间,从而使生产和流通得以顺利进行;其三,要与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最新的标准和政策,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危机极易产生。

5.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要受到东道国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跨国经营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中,要根据东道国的经营环境,不断更新企业的营销观念,按照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全球营销观念等作为经营活动的指南,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向东道国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证明自己能够在经营活动中把东道国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获得东道国社会的认同,实现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社会形象等的最大化。

6.企业外汇情况。中小企业在跨国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都面临着外汇风险,一般将其面临的外汇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会计风险和交易风险。为了避免外汇风险,企业必须对外汇风险进行分析、研究,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把外汇风险控制在最小、最合理、最安全的范围内。

7.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良好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企业信誉、生产效率、员工士气、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员工利益等。在企业内部,必须做到生产过程安全,保证员工的利益不受侵害。

8.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部指标。稳健的财务状况有利于企业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支付能力、财务结构状态、财务运营能力等。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对以上风险因素的分析,本文构建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并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目标层A;第二个层次是准则层B,由八个准则层构成,即:政治环境B1、文化环境B2、人力资源情况B3、市场经营环境B4、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B5、企业外汇情况B6、企业内部管理水平B7、财务状况B8;第三个层次是措施层C,措施层则由各准则层之下的33个相关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这些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可以对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及时预警。

设U={u1,u2,…,uq}为q个因素或评价指标,V={v1,v2,…,vp}为p个评价等级。设第i个指标ui对评语vj的隶属度为rij,这样可得到对指标ui的评语集:Ri=(ri1,ri2,…,rip),其中,i=1,2,…,q,∑rij=1

设各因素在综合指标U的权重为Wi,则得到权重模糊向量:W=(w1,w2,…,wi),

其中,∑wi=1,则得到对综合指标U的综合评判:B=W・R,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得到对指标U的综合评判,从而根据评判结果对中小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情况进行预警。若综合评判结果为较差和差,说明企业跨国经营中已经存在着风险,需要通过三级预警机制,及时作出反应,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以便尽快消除风险;若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或较好,说明企业跨国经营状态良好,当前状况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要及时关注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若综合评判结果为一般,这时也应引起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关注其变化趋势,一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应立即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效地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避免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见下表)

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管理

为了防范和规避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实施有效地管理,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三级防范机制。(见下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三个层面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一级风险防范层面是由风险评价中心来负责日常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风险评价中心由信息部、诊断部、预警部三个部门组成,而且这三个部门的人员互相沟通,相互制约。风险评价中心是企业评价风险、预警风险,化风险为优势的重要职能部门。二级风险防范是由企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专门负责监督企业风险评价中心的风险管理工作,对风险评价中心的工作进行指导。三级风险防范是由中小企业高层领导组成,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有关企业风险的信息,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指导。

四、实例分析

2007年底对我国北方某中小跨国经营企业风险情况进行了分析,按照上述指标体系聘请行业内的十名专家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情况进行了测评,运用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跨国经营的风险情况进行了如下的分析(企业背景资料略)。

1.确定因素集。由下表可知该指标体系将全部因素集分为三层如下:

A={B1、B2、B3、B4、B5、B6、B7、B8}

B1={C11、C12};B2={C21、C22};B3={C31、C32、C33}

B4={C41、C42、C43、C44、C45、C46、C47、C48};B5={C51、C52、C53、C54、B55}

B6={C61、C62、C63};B7={C71、C72、C73、C74、B75、C76、C77};

B8={C81、C82、C83};

2.确定评价集。在该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系统评语中,选取如下的备择集:

V={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3.确定评价因素的模型权向量。通过行业专家评判得到评判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计算过程略。通过由上而下逐层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最低层元素重要性的总的相对权重以及整个递阶层次模型的总的一致性比率。

总的权重系数W=(0.00950.02850.00640.0317 0.00390.00980.02420.01470.0147 0.01470.1489 0.08260.0370.0370.0370.01090.01860.0293 0.05478 0.10060.06220.01770.02210.00420.00420.0042 0.0406 0.0222 0.0104 0.01040.06220.0177 0.0221)1×33

总的一致性比率:CR=0.0169

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以及总的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说明各级判断的一致性较好,通过一致性检验。

4.对应于备择集,由10名行业评价专家针对33项评价指标分别隶属于各等级的程度进行评价,最后得到相应的评价矩阵R。

5.计算出综合评价结果。通过计算模糊合成并归一化得:B=WοR=(b1,b2,b3,b4,b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0.750.180.060.010)

根据以上计算得出的结果为“很好”的隶属度为b1=0.75,属于“较好”的隶属度为b2=0.18,属于“很差”的隶属度为0。本例中b1=0.75>0.5,由最大隶属度原则,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说明企业当前跨国经营状态良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还要及时关注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企业经营策略作出调整。

总之,加强风险的预警与管理对中小企业安全经营、稳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马春光.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4]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境外经营风险篇6

摘要:外贸企业风险包括战略层面风险、经营环节风险和财务风险。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机制,其目标在于合理保证外贸企业财务报告等经济信息的真实、完整,合理保证外贸企业战略和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合理保证外贸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合规,合理保证外贸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以及促进外贸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视角,外贸企业风险的控制对策包括优化内部环境、加强风险评估、健全控制活动、强化信息与沟通和完善内部监督。

关键词:外贸企业风险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控制对策

一、外贸企业核心业务和关键风险

外贸企业是指专门从事对外贸易(进出口)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注册地,这些企业对产品和服务有合法的进出口经营权。它的业务往来重点在国外,通过市场调研,把国外商品进口到国内来销售,或者收购国内商品销售到国外,从中赚取差价。外贸企业的核心业务主要由出口和进口两部分组成,简称进出口业务。笔者认为,外贸企业风险是指外贸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经济主体,在存续期间内受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真实业绩与企业目标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关于外贸企业风险,现有文献的梳理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外贸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

(一)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外贸企业经营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经营风险的极端形式是经营失败。从广义上分析,外贸企业经营风险包括:(1)战略层面风险。是指外贸企业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其战略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包括政治风险、贸易壁垒风险、政策风险、投资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2)经营环节风险。即狭义上的经营风险,它是指外贸企业经营环节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包括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等。

(二)财务风险。董峰(1996)认为,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按其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筹资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与收益分配风险。朱威(2005)认为,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决策风险、投资决策风险、股利决策风险、外汇风险(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企业重组风险等。吴晓庆(2010)认为,外贸业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外汇风险、结算风险、现金流风险、反倾销风险。葛维璐(2012)认为,外贸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非关税壁垒风险。张小宇、王庆敏(2016)认为,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包括信用风险、融资风险、流动资金不足风险、汇率风险等。笔者认为,从狭义上理解,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外贸企业由于负债融资而形成的风险,或称资不抵债风险。而从广义理解,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它包括资不抵债风险、坏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等。 除此之外,外贸企业风险还可以区分为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企业特有风险)。外贸企业风险的存在往往会给外贸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视角,加强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研究非常重要。

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

(一)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和目标。关于内部控制理念的演变,经历了内部牵制(20世纪40年代以前)、内部控制制度(20世纪40―7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1988―1991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2年至今)等阶段(宋夏云,2003)。1992年,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下属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达成以下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财务报告的可靠(可靠性);(2)经营的效率、效果(效率效果性);(3)法律和法规的遵循(合规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以下目标的过程:(1)企I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2)资产的安全;(3)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4)提高经营效率、效果;(5)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是指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预期效果或理想状态,是构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定义为受外贸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旨在实现以下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1)外贸企业财务报告等经济信息的真实、完整;(2)外贸企业战略和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3)外贸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合规;(4)外贸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5)促进外贸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

(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COSO(1992 & 2013)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以下笔者分别对其进行讨论。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设定了外贸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调,直接影响到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对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功能定位。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外贸企业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与权责分配、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沟通与落实、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强调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外贸企业选用定量和定性指标,在风险预警模型构建和优化基础上,对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战略层面风险、经营环节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科学评估,并及时外贸企业风险的预警信息。即风险评估过程的作用是识别、评估和管理影响外贸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外贸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措施和方法,努力将外贸企业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控制活动有助于合理保证外贸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提出的风险管控指令得到充分执行,其内容包括授权、职责分离、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和实物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外贸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加工、汇总和传递与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有关的信息,确保各种控制指令在企业内外部之间进行有效传播和沟通。其中与外贸企业财务报告等信息可靠、相关的信息系统通常包括以下职能:(1)识别与记录所有的有效交易;(2)及时、详细地描述交易;(3)恰当地计量交易;(4)正确确定交易生成的会计期间;(5)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地列报交易的结果等。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对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情况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外贸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机构等职能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专门的评价,找出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优势和缺陷,并提出补救建议。

三、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视角的外贸企业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部环境。外贸企业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有效性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环节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理想的风险管理模式,需要外贸企业按照风险发生的轻重缓急进行有效排序。例如,对于战略层面的风险,外贸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应该高度关注,一旦决策失误,其前景堪忧。对于经营环节风险和财务风险,企业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内部环境的优化,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及时找出关键风险因素,按照风险程度高低进行正确处理。笔者认为,内部环境属于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是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外贸企业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优化内部环境,其内容包括治理结构与权责分配、治理层对内部环境的重视、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沟通与落实、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强调、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等,并确保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得到有效运行,进而合理控制其风险。

(二)加强风险评估。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风险不断凸现,时刻威胁着外贸企业的安全。对于战略层面风险,应该引起外贸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共同关注。外贸企业可以采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Porter五力分析法,对外贸企业的战略及其潜在的风险进行诊断与分析;对于经营环节风险,外贸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可以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不同经营环节的风险预警模型,对其风险进行评估和应对;对于财务风险,外贸企业可以采用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的评估模式,在指标选取和指标赋权基础上,合理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外贸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动态、精准评估。笔者认为,风险评估是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外贸企业风险有效应对的关键。在条件允许情形下,外贸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管控机构,对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及时提交高质量的风险预警报告,以最大可能减少外贸企业的损失。

(三)健全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外贸企业对其风险进行正确识别和评估后,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政策、程序、机制和措施,对其风险进行有效应对,其最终目的在于将外贸企业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例如,对于外贸企业的系统风险,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应该事前评估和科学应对。对于系统风险或市场风险,必须承受的,坚决承受,不能承受的,可以选择放弃,或者退出战略;而对于外贸企业的非系统风险或企业特有风险,外贸企业管理层可以考虑事先设定一个合理的风险承受水平,选择风险分担或者风险转移策略。笔者认为,控制活动属于外贸企业风险应对的重要机制,其关键要素包括授权、职责分离、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等。为了有效降低外贸企业风险,企业可以考虑建立以下控制机制:(1)对于重大投资活动,应该由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共同做出科学、民主的决策;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可以由企业管理层进行自主决策;(2)对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外贸企业应坚持责分离的原则,尽量避免出现失误,甚至欺诈行为;(3)为了避免出现人才流失、业务流失等风险,外贸企业可以建立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外贸企业可以适时构建合理可行的业绩评价体系,对外贸企业业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做到赏罚分明,并努力留住人才;(4)对于外贸企业,尤其是外贸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信息披露,其管理层应该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5)外贸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实物资产的有限接触制度,以确保外贸企业重要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强化信息与沟通。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是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在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应该精诚团结,共同肩负着各自的职责。为了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外贸企业风险,企业应该强化信息与沟通过程,做到企业各个层次的人员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包括对战略层面目标、经营环节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及其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了解与认识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应的功能,并能够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活动中。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尤其需要外贸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清晰地认识与理解企业风险控制活动的目的、机制、模式和方法,而如何强化外贸企业的信息与沟通能力,是实现企业风险控制目标的关键。

(五)完善内部监督。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企业战略层面目标、经营环节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及其风险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这要求外贸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及时监控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状况。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必要环节,外贸企业应设置独立的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科学、有效地评估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报告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重大缺陷,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修补。外贸企业的内部监督包括主管部门的监督、外部审计的监督和内部审计的监督。其中内部审计监督在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着基石作用。内部审计可以合理保证外贸企业遵循国家的政策与法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企业投资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性,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环节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等。正因为如此,外贸企业应当不断拓展和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增强其独立性,提升专业胜任能力,督促外贸企业优化内部控制的运行机制,以合理保证外贸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X

参考文献:

[1]胡通海.试论外贸企业经营风险类型及内部控制的建立[J].国际商务财会,2013,(10).

[2]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1).

[3]钱剑婉.外贸企业风险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2).

[4]宋夏云.刍议内部控制的运作机制[J].审计与理财,2003,(9).

[5]吴晓庆.我国企业外贸业务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徐芳.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宁波地区的研究[D].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徐珂.基于企业财务视角的外贸经营风险防范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袁玉霞,张璐,王霞.外贸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

[9]朱威.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境外经营风险篇7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预算管理;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它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浓缩和集中体现,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的期间内,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资金流)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企业都是一个开放的、有人的主观行为参与的经济系统,所以,引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或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企业系统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系统内部主观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对大量企业经营情况的实地调查表明,当前,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引致企业财务风险,较大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技术环境变革的不确定等,内部因素主要源于较低的企业资金管理决策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现代财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财务管理要求企业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风险。将风险与财务问题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财务风险,它构成经济风险的一个组成部分。财务风险是贯穿现代财务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表现在:

第一,财务风险是一种可度量的可能性。即它以认知风险为前提,如果对风险无法加以度量,就不能真正认识、驾驭并转移和分散风险,从而也就不能降低和减少风险的损失。换言之,人们在采取某种行动之前,能预先知道所有可能的后果及各种后果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能认知并测度风险。若用概率来描述,则体现为结果的概率分布特征。

第二,财务风险是与风险报酬(收益)直接相通的,风险程度与风险报酬的大小成正比。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任何收益的取得,都要付出相应的风险代价,风险同收益有替代效应。财务风险,实际上就是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的变异程度及其概率。这是科学决策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财务风险的种类

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有以下三种。

1 投资风险

企业的投资按照投向可分为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按照投资形式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有价证券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按照投资期限可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投资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

2 筹资风险

企业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求和实际筹资效果的不确定,导致企业行为无法达到预计效果的风险。从筹资方式来说,有债务筹资和股票筹资之分。

3 现金流风险

现金流风险就是指企业某一时点的存量现金不能够满足企业当时的支出需求,而产生的阻碍企业正常运行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一旦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突然变化,重大政策调整,各种自然灾害或其它突发性风险事件发生,企业可能因为业务萎缩、资产缩水或重大财产损失而陷入困境,当企业出现现金流风险时,企业并非资不抵债,也不一定与经营亏损相关,只是由于资金周转不灵、现金流量分布与债务到期结构分布不均衡等原因暂时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三、产生财务风险的成因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目前,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我国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5 资本结构不合理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类型。第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第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这种情况的出现。

四、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1 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

第一,风险规避,即企业在进行风险决策时或在实施风险方案过程中,对超出企业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第二,风险降低,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

第三,风险分担,即企业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通过借助

他人的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第四,风险承受,即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减轻损失的策略。

企业应根据风险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合企业实际的风险应对策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 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①要对单位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重点是对单位的经营性质、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组织体系、机构设置、人员、资金、物资、设备、技术信息沟通情况和经营管理状况以及单位所处的外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进行调查。

②根据调查结果,按照系统理论和方法的要求划分单位内部结构,通常包括:行政领导体系,包括行政领导的设置,各个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设置等;构成要素体系,包括人、财、物资、设备、技术、信息沟通的所属系统;经营体系,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等系统;管理体系,包括会计、统计、审计、电子信息和网络监控等系统。

④根据划分的各个所属控制系统确定系统运行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风险控制点,同时制定每一关键环节控制要点的有效控制方法和操作规范,特别关注高风险环节风险控制点的控制,防止产生财务风险。

④针对具体业务与事项实施相应的控制。具体业务事项的控制一般涵盖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和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通常包括对采购、生产、销售、预算、担保、合同协议、业务外包、企业合并、资产重组、投资融资、货币资金、存货、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控制,要特别关注重要业务事项的控制,防止财务风险的产生。

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对不相容岗位实行分离控制、相互牵制。对财务风险隐患较大的业务(如担保、对外投资)制定专项业务操作流程,并对相应岗位进行特殊培训;对重要的担保业务、重大对外投资项目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并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测,防止财务风险的产生。

对内部控制执行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制度缺陷,适时进行修订完善,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

(2)实行预算管理

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所要控制的就是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财务目标)的偏离程度。财务预算是财务目标的细化,财务预算作为企业预算的一部分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定立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也为生产经营控制和业绩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尺度。企业整体是一个责任中心,每个部门、每个班组甚至每个人都是各自独立的责任中心。这些责任中心被要求完成特定的职责(目标、任务),也被赋予一定的权力,以便对该责任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向下层层分解细化、下达预算目标任务和赋予权力,将预算目标层层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班组甚至每个人。然后实施预算的事前、事中控制,一旦发生偏差,及时分析问题,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纠正偏差,从而达到预算目标。

境外经营风险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勘测设计企业;风险管理

一、引言

大型国有企业已经是中国的重要经济支柱,大型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伴随中国水电等基建设施的不断完善而逐渐成长壮大,创造出一个接一个的世界级精品设计工程。

但是,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其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如何完善和有效解决企业内部控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A企业作为中国大型国有勘测设计企业,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实践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也反映了整个勘测设计行业内控建设体系的共同困境。所以本文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总结范式,将经验推广至整个勘测行业,希望对于解决其他同类企业的内控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A勘测设计企业特点

A勘测设计企业作为中国大型国有水电勘测设计企业,是以科研设计人员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其生产经营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包括:(1)水电项目规模庞大,需要高端营销,与国家基建设施投资力度同步发展,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水电项目融资巨大,传统大型水电项目主要由五大发电集团投资,现部分大型水利工程由当地政府采用BT、BOT、PPP等方式融资建设,因此,投资方或施工企业需加强应收账款及存货(已完施工尚未结算)管理;(3)国内市场萎缩,需大力开拓国际水电市场,需加强境外资金管理、汇率管理、人才国际化及工程项目管理等风险管理;(4)转型为投资方,由于勘测设计及项目施工均为阶段性工程,企业需要持续发展需逐步转型为投资方。需加强投资风险管理。

A勘测设计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内部控制设计和要求也有其独特性。

三、A勘测设计企业基于风险管理下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根据A勘测设计企业在2014年年初提出的关于风险管理工作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2014年2月到2014年10启动实施并相继完成了相关的风险评估工作。分析当前风险总体形势,围绕公司年度重点工作,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确定了公司2015年需重点关注和防范的前6项重大风险,分别为:①海外运营风险、②应收账款及存货风险、③市场竞争风险、④投资风险、⑤资金管理风险、⑥工程项目管理风险。

1、海外运营风险

风险源:随着国际业务萎缩,由企业境外投资项目、EPC项目和工程项目产生的战略性风险。

存在的风险:一是境外经济环境变动存在不确定性;国际经济环境变动可能导致境外业务开拓机会变少、项目投资报酬率变小等。二是国家对境外业务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保险覆盖面较窄,无法保证因国外政局动荡或者战争等带来的损失。三是海外业务所在国政治、法律、社会以及自然等环境复杂多变,政治更迭、环境保护、劳工罢工等存在不确定性。四是我国对境外业务政策的变化可能导致境外业务融资困难、业务量萎缩、难以达到预期收益甚至造成损失。

2、市场竞争风险

风险源:因国内水电站建设市场不断萎缩,公司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存在的风险:一是市场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缩小,可能导致企业的市场不断萎缩,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降低。二是传统业务发展相对平稳,市场竞争的激烈,造成国内电力施工板块份额减少。三是由新业务开拓难度较大,有的需要投资带动或垫资,基础设施竞争较为激烈。

3、投资风险

风险源:为保证企业持续经营,A勘测设计单位开始转型进行电站投资,可能带来投资风险。

存在的风险:一是投资项目前期论证不足可能导致投资项目预期收益和成本估计不准确,直接影响项目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二是由于投资项目较多,若过程监控不到位,成本管控不严,可能导致已投资项目进度延缓、预期投资回报难以实现等情况发生。三是若缺乏对投资项目责任的追究机制,可能导致企业对投资管理人员缺乏激励和约束,无法有效提升投资项目质量和投资管理水平。四是若缺乏项目后评价工作,可能难以为后期同类投资积累经验,尤其是海外及新能源等新进领域。

4、资金管理风险

风险源:公司及成员企业生产经营与投资活动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

存在的风险:一是资本结构优化控制结果不尽合理。二是难以对未来资金缺口进行有效预期,融资规模无法合理确定,对融资额度控制能力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三是应收账款管理不善,资金结算周期过长,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造成企业资金管理成本和资金使用成本大幅提高。

5、工程项目管理风险

风险源:成员企业EPC项目和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运营风险。

存在的风险:一是投标前调查不充分,或者招标方有意隐瞒;投标报价预计不足,或过程变化超过预计;项目建设工期不科学压缩。二是项目经营班子能力不足,项目管控能力有限;管理制度不健全,考核机制和手段效果不明显。三是分包商选择不当,分包商履约过程监管不到位,延误工期或成本上涨。四是业主方资金不到位,或项目未能符合开工条件;工程结算不及时,或结算资料不完备。

四、基于风险管理下完善A勘测设计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1、海外运营风险对策

(1)风险管理策略:A勘测设计企业应当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深化、优化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实行有效措施控制、降低国际化业务运作风险,通过金融、保险运转转移海外运营风险。

(2)内控解决措施:一是加大国际业务管理指导手册的宣贯推广。二是编制企业国际业务风险防范指引。三是建立海外业务经营环境分析评价体系。四是通过合同约定及保险等方法降低风险。五是加强海外业务资金管理。首先,建立海外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其次,建立企业海外业务统一融资平台;第三,公司采取降低税务风险并合理节税,完善项目前期税务筹划。六是加强海外业务监管工作。

2、市场竞争风险对策

(1)风险管理策略:研究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实施高端营销战略,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央企、大型民企等潜在客户资源;积极实施多元化营销战略,应对传统市场萎缩,开拓非传统领域市场;积极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实现品牌经营,防止品牌风险;重视资质管理,避免资质管理不当风险发生。

(2)内控解决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机制。建立EPC、高端营销等项目的内部协同合作机制,明确市场规则、标准和操作程序。二是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目前单位的技术资源,建立以规划设计为龙头,水电项目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发挥水电行业一体化优势。三是加强市场营销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公司的市场营销统筹协调,规范内部竞争行为,引导成员企业理性竞争、合理报价。四是推进高端营销工作。通过高端营销与各地政府、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并大力推进具体重点项目。五是完善内部合作机制。构建内部模拟市场,完善内部合作的利益分享机制。

3、投资风险对策

(1)风险管理策略:对投资项目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其决策、建设、运营中的投资风险须可控、受控和在控。

(2)内控解决措施:一是加强投资项目宏观管控。完善投资项目评审机制,坚决放弃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不符合投资主体的功能定位、经济指标达不到企业最低要求、风险不可控的项目。二是加强投资项目的指导与监督。三是加强投资项目前期风险管控。《投资项目建议书》须有详尽的投资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材料。对于收益性固定资产、特许经营权投资项目风险分析,应有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征地拆迁风险、环境和生态风险、接入系统及外送风险(电源项目)、法律风险、社会与政府风险等内容。四是加强投资项目建设风险管控。五是加强投资项目运营期风险管控。

4、资金管理风险对策

(1)风险管理策略:公司对资金管理风险采取风险降低策略,通过融资规划,保持资本结构稳健,保证战略实施所需资金的可靠供应,保持负债与资产在利率、期限、币种等方面结构上的匹配,自然对冲风险。对公司影响重大的利率风险,通过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发行长期、固定利率债券控制风险。督促所属单位加大应收账款回收力度,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提升利润空间,通过集中管理、实时监控,防范资金风险。

(2)内控解决措施:一是防范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所带来资金链条风险。利用公司企业的整体优势,对外加强融资的议价能力。积极利用已建立的海外融资平台,加大境外融资的份额,进一步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开展公司的结算平台的建设。二是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实现融资规模的合理控制。转变融资管控模式,利用银企高层对接办法,由资金管理部门牵头组织银行来设计融资方案,创新融资模式。三是创新BT项目回购方式。对BT前期筹划、项目实施到资金回收各个环节和关键要素的控制方式和控制手段进行研究,创新BT项目回购方式的专项研究,提升投资效能、促进BT投资与创新融资有机结合,防范BT项目回购风险作为管理提升创新型举措。四是提前模拟财务公司的运作模式。

5、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对策

(1)风险管理策略:采取风险控制、风险转移策略。对于可预判及控制的风险,如技术风险、合同风险等,要充分策划、认真研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小损失幅度。可采取其他积极方式,将项目风险有意识地转给项目合作方,例如分包合同、商业保险、租赁合同等。

(2)内控解决措施:一是加强项目经理队伍建设。督促提高项目前期的投标与策划工作质量,选择优秀的项目经理和经营班子。二是完善项目经营责任体系。建立权利和责任、成本和收益、业绩和激励相匹配的项目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对项目经理及项目经营班子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合理配置项目资源。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了解项目周边社会资源情况,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分包合同、劳务合同的编制与管理水平,合理转移有关建设风险。

参考文献

[1] 赵京.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生产力研究,2007,06.

推荐期刊
  • 精武
    刊号:23-1016/G8
    级别:省级期刊
  • 对外经贸
    刊号:23-1578/F
    级别:省级期刊
  • 外向经济
    刊号:37-1181/F
    级别:部级期刊
  • 国外财经
    刊号:43-1088/F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