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化学专业课程8篇

时间:2023-08-02 09:26:31

化学专业课程

化学专业课程篇1

关键词:化学;本科教学;生物化学;课程设计

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科学观念的更新,知识的融合,学科之间的划分没以前那么明显,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的趋势越发的明显。生物化学是一门涉及知识范围广,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非医学的很多重要领域。在生物学和化学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很多非医学院校的化学系专业没能开设生物化学课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的空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适应能力遇到严峻挑战,本文就非医学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生物课程的必要性做一浅谈[1-2]。

1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化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探讨蛋白质、糖、脂肪三大生命元素的结构和其在生命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从分子水平解释生命科学的现象。从早期对生物大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如今通过对分子结构的精细研究。目前,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学上主要依赖于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在化学方面,应用光谱技术分析生命物质的结构,同位素标记技术标记不同生物,同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观察生命的组成,通过化学分离的技术对重要的生物分子进行分析来说明生物大分子特定的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的关系,通过对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揭示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生命的奥秘中的化学变化。使学生在化学专业基础上通过生物化学的课程,认识化学领域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乐趣。

2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系统

生命活动的本质就是生物分子在机体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从化学元素到分子物质的化学组成,再到生命活动进行的化学反应。生物化学课程中,学生能认识到的生物分子的不同化学组成会有特定的生理功能,C、N和O等元素的相同的组成成分但不同化学结构会有截然不同的生理效果。相同的化学基团与其他元素组成不同的生物分子,亦能显示出相同化学基团的功能,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的化学反应才会有酶的活性,去磷酸化会功能沉默。由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组成的糖类物质,有些能直接提供能量,而有些通过糖原储存能量。同是脂类油性物质的脂肪,有的化学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在特定环境下能够通过化学反应转变为糖类物质,有些化学结构使其具有存储、和保温的功能。学生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不但认识到物质组成性质和结构的变化规律,亦能了解生命机体内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机体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统一性和特殊性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系统。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启发化学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思路。近年来逐渐兴起一门学科叫化学生物学,是通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的现象、生命过程的化学基础。以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学信息学、生物物理化学和仿生高分子材料为研究方向、发展方向,探索和调整生命机体过程的途径和机理,为新的化学药物的发现提供必要的理论证据,化学生物学使用小分子作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的问题,正在由化学分子学、化学遗传学而且向化学基因组学的方向扩展,构成了现代生物学与遗传学的重要技术基础[1-3]。

3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拓展化学生毕业后就业渠道

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是从事农业、牧业、医疗、环保或食品营养等相关行业,这些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有牢固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求从业者掌握和懂得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很多化学专业的科研工作者亦经常碰到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化学问题,毕业后还得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补充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化学专业设置生物化学课程知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化学专业毕业生,让学生在化学专业原有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具有坚实的化学与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化学与相关生物学实验技能,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能成为在化学生物学、化学、生命、医药、材料、化工、环保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2,4]。遗憾的是化学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难度和教材皆不尽如人意,生物化学是涉及知识范围广的学科,教材主要针对生物学或医学专业的学生,因此花费过多的篇幅介绍相关的基本化学知识,容易使化学专业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教材生物学知识的起点较高,化学专业学生对体内代谢等缺乏系统的掌握和了解,导致化学专业学生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这样的学习失去了生命科学的特色,学生的收获也会不大[1,6]。因此适合化学专业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显得很重要。

3.1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要灵活

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巧妙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讨论式、提问等互动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提供的一些类似于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动画和蛋白及核酸等分子的三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图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性。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纲要信息图表法出示比原有知识更为简洁的纲要信号,以简化信息,提高学生认知的清晰度,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教学时通过一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在讲糖代谢和三羧酸循环时联系我们日常的糖尿病患者,因其胰岛素不足或发生胰岛素抵抗,糖原转化功能受诉,导致血糖的升高,把复杂的知识生活化,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物的学习热情。

3.2教学内容上要适宜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上对化学专业已经学过的糖、蛋白质和脂类结构等内容上简单性回顾精讲适宜,不宜花很多篇幅和时间。增加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结构,细胞器的功能等内容,让化学专业学生打好学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机体生物转化和规律,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内容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与原有化学专业的知识体系衔接,在突出生物性的前提下,将庞杂的知识点分成难、中、易三个等级,因人制宜,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不同区别对待,使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适应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化学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是知识交叉、学科渗透的科技时代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化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是化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迫切需求。但是,对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方法和讲授内容上还必须不断的研究,使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设计能够符合化学专业的实际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聂俊琦.化学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初探[J].广东化工,2014(22):150,161.

[2]苏欣.浅谈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J].才智,2015(30):151.

[3]唐咏.谈基础生物化学教学的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1992(4):44-45.

化学专业课程篇2

一、引进绿色化学和绿色分离工程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化学,即利用高选择性的化学反应,提高反应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选择性,实现零排放。绿色分离工程指的是分离过程绿色化,主要包括两种途径进行实现:第一,优化传统分离过程,降低甚至消除分离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第二,开发和使用新的技术,例如,膜分离技术。分离技术贯穿于整个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分离过程绿色化对于未来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具有重大意义,是社会现代化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分离技术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对于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经济发展在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不能威胁子孙后代的未来。根据现有发展基础、条件,在不损害地球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资源并产生足够的财富,以满足社会合理的经济需求。绿色分离工程等新型分离技术在高等分离工程课程中的引入,必将引领学科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与全日制研究生不同,在职研究生来自于化工企业,一般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相关岗位的管理者,有些甚至已经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项目负责人等,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致力于知识转化,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在职工程硕士来说,他们既要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更要培养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习的核心就是提高知识的有用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理论化,如果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学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教师通过工程中的实际案例解释相关的原理或者理论,侧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教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要紧凑,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层层递进、详细透彻,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课堂上使用启发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诠释;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及模拟仿真系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最终实现该课程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根本性提高,使其达到培养专业型人才的综合要求,建成学而有用、学而会用的核心课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结合高等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的特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

1.优化教学方案、完善多媒体课件。教师要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适当加入新的教学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多媒体课件是目前高校授课的必备工具,目前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方法,没有系统的模拟仿真系统和实践设施,因此为提高授课效果,应对该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加入基本原理的动画和实际生产的视频,以保证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由学生提出本单位现场分离设备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各自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验证。

3.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采用AspenPlus、Pro/II等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对化工分离过程进行设计和模拟,建立典型案例库,模拟化工分离的过程、分离过程中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离工艺中相关设备的直观演示,开发相关的计算软件以解决分离工程中大量计算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工厂实际中分离设备存在的问题,并收集现场数据,进而设计程序,得出计算结果,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5.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技术人员需要广泛了解科技发展动态,了解学科的前沿性技术并掌握其发展趋势。在职研究生平时在单位工作,只有节假日才能到学校上课,因此建立师生互助平台和网络信息库势在必行,不仅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还能加强学生与学生的联系。教师在学校将专业的最新信息录入信息库内,为研究生开辟获取信息的渠道,学生将遇到的技术困难提交到平台,教师与同学一起通过讨论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再用于实际生产进行验证。

三、注重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双林等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可控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教学环节和管理体系三大部分,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3、0.53、0.14,说明教学环节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职研究生虽然参加工作一段时间,社会经验和工程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回到学校后,往往会存在些许的陌生和拘谨,尤其是在教室内安静的听老师讲课,往往很难。因此,对于这些学生的授课方式,要以互动交流为主,鼓励学生提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石油化工过程中针对硫含量过高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去查阅文献,以化学法和物理吸附法为基础,设计出脱硫的方案,大家以基本理论为依据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验证。

四、优化教师队伍

化学专业课程篇3

关键词:专题化 系统化 教学相长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0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object of teach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special topic is an integrated teaching system by dividing teaching contents into several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opic. The thesis discusses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 topic” --broad application field, regular executing process, flexible methods and win-win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pecial topic teaching is used on two professional courses, < Control components and transformation >, and teaching effect is obvious. It can be seen that special topic teaching shows more advantages than traditional course teaching in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also, it would be model of modern teaching mode to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special topic;systematization;win-win;Innovation ability

1 “专题化”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各高校提倡和重视的话题。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考试模式改革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可以看出,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最终目标,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达。

我校近年来提出课程“三化”改革措施,即“综合化”、“专题化”、“实践化”,是将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与高等教育最终目标相结合的重要体现。然而目前我校许多课程并未在2012版计划中提出课程“三化”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当多的授课教师并未真正体会“三化”的真正内涵。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人心,关键在于它可以保证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为人师者的本职工作。但就单门课程而言,特别针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许多课程教材陈旧,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之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脱离实际,成为“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有悖于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

与此相比,“专题化”的教学模式以“引导”代替“灌输”,学生通过对专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自主思考专题和准备专题的过程中,提升个人能力。正是由于这个优势,使得“专题化”教学对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知识底蕴,特别是对专题化讨论的开展与实施有很好的掌控力和实施力,提出较高要求。

2 “专题化”教学特点

熟悉“专题化”教学特点是有效开展和实施教学改革的基础。总体而言,“专题化”教学是将课程教学模式由原先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针对某个或某些知识点的共同探索和深入思考。因此,相对于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模式,专题化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教师需要以课程内容为引导,选定“专题”切入,启发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故而,其教学特点包括四个方面,适用范围较广,开展途径有规律,实施手段较灵活,有效促进教学相长。

首先,专题化教学适用范围广。许多高校都已对马哲、毛概等政治类课程尝试开展专题化教学,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2]。结合我院现状来看,学院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而言,也不例外。这些课程具有工科专业课程的共同特点,即逻辑性、条理性和连贯性,许多课程知识点之间既有联系和交错,又相对独立[3],如图1所示。因此,适合开展专题教学和讨论。

其次,专题化教学的开展途径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选择专题----准备专题----实施专题-----总结专题。如图2所示,各个阶段及其作用和把握的要素各有侧重。选择专题,即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拟定专题知识点;准备专题,即深入分析各知识点可探讨研究的内容,把握专题的方向和重点;实施专题,即采用有效的实施手段,开展专题的研究和讨论;总结专题,即明确每个专题的落脚点,使学生对内容本身及其重要程度有整体的认识。

第三,专题化教学的实施手段相对灵活。课程的性质和教师的教学特长决定了专题化教学多样的实施手段。而学生对专题化教学的配合程度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与实施手段密不可分。课程按照教学大纲,其讲授内容是相对固定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跟随时展产生的新应用。不同课程在这两方面的侧重稍有不同。因此,在开展专题化教学时,应根据课程类型来把握实施手段[4]。整体来看,专题化教学的实施手段,如图3所示,首先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分割,其次依纵向对各知识点分别从概念和仿真应用两方面深入,第三是建立横向综合知识点间的联系使课程体系完整化,最后将课程与现实应用和设计挂钩。工科专业课程,理论与应用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应把握内容的“整体化”,不能将知识点完全割裂开来,既要体现相对独立,又要使横纵向相互结合,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识,明确课程在现实的应用。

第四,专题化教学必然促进教学相长。上述分析表明,专题化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熟悉教学内容,有仿真、应用及设计等综合能力,才能对课堂有很好的掌控力,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力和指导力,从而把专题化教学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将有很大提升,而且通过不断总结和分析,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会得到逐步提升。学生在专题化教学中,成为了主体[5],通过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专题化教学应用实践

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控制元件与变换》开展了专题化教学。

《控制元件与变换》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元件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执行元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选型设计方法、性能参数计算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组成(信号获取、信号转换、信号输出)、工作原理、选型设计与性能参数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控制元件与变换技术的发展方向、设计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应用这些设备与系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将课程内容分成执行元件和传感元件两个大专题,将执行元件分成变压器、直流电机、交流电机三个小专题;将传感元件分成位置测量、速度测量、角度测量三个小专题。学生分组,分别对各自小专题进行研究和展示,运用各组之间的多问一答式,活跃课堂氛围,教师掌控课堂,对回答错误或未回答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解答,最后将大专题下小知识点进行串联总结,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该课程的专题化教学仅试用一次,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参与度高,许多问题在提问-回答-总结一系列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6],但由于课时紧张,在专题化的深度上稍显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

4 结语与展望

总体而言,展开“专题化”教学模式就是以研究探讨的形式组织教学,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培养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所拟定专题的深入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将课程“专题化”,准确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合理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及自身科研、教研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专题化”是把双刃剑。它是适应社会、科学发展的课程改革措施。对学生而言,“专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老师而言,“专题化”有助于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学校而言,“专题化”有助于学科建设更好发展。但是,“专题化”在实施时,也容易出现讨论深度不够等问题。如何使“专题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匡一,论专题化教学模式在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2.第26卷 第6期:252-254

[2] 胜令霞,概论课专题化教学要抓好四个环节,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146-149

[3] 张书真,专题化教学模式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实践,现代计算机,2011.1:54-56

[4] 邵江樵,以专题化训练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9年第2期:50-52

化学专业课程篇4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化学;课程改革;现状;措施

引言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化学教师必须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实现专业化的发展,与新课程同行。

1.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2.化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

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

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2.2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1年出版的初中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基础化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课程改革时代。自2001年起的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历次课程改革当中力度最大的一次。新课程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在学习技能和方法、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等方面的培养。新课程同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说,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化学教育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广大化学教师而言具有明显的挑战性。

2.3我国化学教学硬件资源匮乏,化学教师学历参差不起、起点低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科,其任务是分析物质的机构,研究物质的性质,从而利用它们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化学教学与研究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支持。化学实验室、化学实验的基本仪器、化学实验药品药剂等这些最基本的化学教学研究的“生存资料”,很多中学很难完全保证。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接触到实验,实践的机会完全没有了;化学教师通过实验提升教学研究的水平的可能也没有了。至于化学教学的其他辅助工具,比如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许多的学校根本没有,甚至于许多化学教师不知晓,更不能应用这些工具。这对化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化学教师应当具备过硬的化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相关联的知识。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有一定的学历基础,同时化学教师要受过全面的教师教育,掌握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然而,很多中学化学教师的队伍中,在学历上,有中专的、大专的、大学本科的,有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有的根本没有受过任何的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起点低。有很多的化学教师甚至是转行过来教化学的,这其中有的以前是教数学的、教语文的,有的甚至以前不是教书的!在这里,我们的教育专门机构的管理体系松散,管理漏洞多,监管力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为许多的非化学教育人员进入化学教师的队伍提供了可能。

2.4化学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式落后

我国当前的化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阶段。许多的化学教师总以为一切只是为了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了就意味着化学教学的成功,化学教育的主管机构也就依照这样的教学评价标准给了这样的教学结果以高分!这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严重缪解,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另外,化学教师资源的配置严重匮乏。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许多的中学以为“化学是副课,要为语数外让道”,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一个化学教师往往带三四个班级,甚至是五六个班级,化学教师也“顺其自然”地把化学当成“副课”了。在教学方式上,只注重理论讲授而不重视实验教学;只注重知识识记而忽视应用知识能力;重视教而忽视学;重知识掌握而忽视道德情感及个性的健康发展。化学教学的内容仍然停留在做题讲题、再做题再讲题的阶段,实施题海战术。对于化学实验教学,完全以讲授灌输为主,在黑板上画出实验草图,一个劲地讲,根本不进行动手实验教学!

2.5化学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不够

作为基础自然学科,化学教学是教与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过程。许多的化学教师头脑中似乎没有了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对化学前沿知识、化学边缘知识不甚了解,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自觉继续学习的压力。对于化学教学研究领域,许多化学教师还是一片空白,只在意“教”,而“忘记”了教学研究,这是提升化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所忌讳的。在这里,教育专门机构在对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存在政策衔接不够,措施不到位。

3.面向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师专业化应如何发展

广大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教师素质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条件。新课程为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也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个机遇,从各个层面进行全面提升,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要求。

3.1在思想上,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良好的教师观念始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应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思想上彻底祛除应试教育的各种不良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它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喜爱,对新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清楚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化学教师面对迎面扑来的新课程浪潮,不退却,充满改革的热情和勇气去迎接挑战。化学教师要做到“教育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引导并帮助学生学习化学,让化学学科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自然学科的优势,对每个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技能、实践能力、道德观念、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化学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学习、化学科学研究、化学教学研究等,做一个化学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实践着、反思者。

3.2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学历层次

专业素养是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立足之本。新课程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化学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加之信息技术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积极钻研,努力从高的观点、用新的方法去解释中学化学问题,身体力行地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化学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宽广、教学技能过硬的“专家教师”。化学教师必须掌握大学化学专业所涉及的经典化学知识,并对化学前沿知识和化学边缘科学知识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化学教师还应当掌握教学和化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心理学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化学教师必备的化学叫学技能。能结合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资源、水源及食物等焦点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解决未来生活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化学问题。必须接受过必要的关于教育教学的专门教育,并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的、合格的学历标准。

3.3化学教学技能与策略

要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一般教学知识、教法知识,充分了解学生及其特点,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及学习风格等,充分熟悉教育环境、教育目的、教与价值等教育哲学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实施学法指导、探究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问题、为学生认识化学知识和为学生检验化学知识以提供化学事实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因此要十分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做到化学实验的生活化、探究化、绿色化、现代化、人性化。

必须在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基本原则之上,,淡化教师主体化,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化,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当务之急,努力提高驾驭现代化学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努力改善化学教学策略,实现自主学习、愉快学习的教学策略,关注差异性,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

3.4注重从道德、习惯层面进行教学;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做到终身学习,主动探究

科学素养是新课程事实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科学的追求,对化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从化学与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等多方面加以体现。化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化学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理解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要积极提升自觉学习、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到教与学并重,积极地参与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经验,构建新模式。

3.5把握新课程本质,加强同行交流

要在专家引领过程中更直接地把握新课程的本质。专家引领主要指教师与专家共同研讨新课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在专家启发下将自己的感受或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继而形成观念。但是,化学新课程涉及的问题很多,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涌现的,具有“动态”的特征,教师要增强自己的专业自信心,努力形成自己的“专业再生”能力。同行交流是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教师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对华学课程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至今共同切磋、分享经验、吸取教训,彼此互相支持,能少走弯路,有助于教师共同成长。同行交流伴随着教师的自我反思,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

3.6构建良好的管理体制,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有力保证。“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合格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化学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机制。首先,应该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把好化学教师专业化的第一关,保证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化、正规化。其次,努力改善化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机制,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不断改善化学教师的专业教育,努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地位,从而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强调化学教师的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以至终身教育,注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再次,对于化学教育的硬件配置,要尽可能绝对保证,要保持化学教师师资的平衡,促进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另外,调整化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化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五个方面: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化学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化学教育技能、化学教育实践。

学校应加强化学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化学课程资源,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化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高质量的化学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化学学科的专家,而且是化学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对化学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祖浩,王磊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宋心琦,《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

化学专业课程篇5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留学生;全英文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是我校化工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基础实验课。分析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熟悉了解分析化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严格树立培养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实验习惯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的提高,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化工、化学、生物科学等专业本科生教学[1]。

1课程建设介绍

1.1教学师资

为了给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就读体验和学习效果,对教师的选拔也是非常地严格和认真的。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是全英文授课,学校遴选了一批专业知识和英语功底扎实优良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除了加强口语发音和表达的能力之外,作为分析化学实验的实操课,不仅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如何做实验,还可以对各个实验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详细地用英文传达给学生。

1.2教材选用

本门课是全英文授课,因此,教材的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考察与严密的筛选,选择了由黄应平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分析化学实验》英汉双语教材。此教材的内容深入浅出,特别采用英汉两种语言编写,能够使学生在充分学习了解分析化学原理、基础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同时,还可以了解许多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有益于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1.3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如下要求:1)正确、熟练地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并掌握典型的分析方法。2)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培养手脑并用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3)确立“量”、“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学会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4授课方式

由于留学生人数的限定及上课效果的考量,《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采用小班授课的教学方式,师生比大约为1∶15,这样有利于课堂的交流沟通,能及时发现并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包括两部分,为滴定分析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其中,由于滴定分析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操作十分繁复,学生在做过几次对比实验后就会感到鼓噪乏味,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多加入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分析实验内容,减少单纯的化合物的滴定分析。比如测定水果中的维生素含量或者牛奶中的钙含量的测定等。这样,即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做的实验内容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乐趣。这样的实验教学尝试得到了留学生的一致好评,由于教学效果的极大提升,留学生们也能更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实验任务[2]。1.5考评方式《分析化学实验》每学期的成绩考评方式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确定。例如对留学生分析化学部分采用综合成绩进行评估:其中作为考查每次的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约占总成绩的60%,而实验结束后采用闭卷考试的成绩约占总成绩的40%。留学生的考评方式也同样采用了一般本科生的一贯的考评模式,但是由于留学生的表现方式、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中国的学生有一定差别。所以,在实际的测评中,考虑了留学生的平时的出勤情况,并将出勤情况也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查重点,并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3]。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通过对留学生一年的全英文小班授课,授课教师通过与其他学院或者院校的老师交流沟通经验,并查阅了大量的双语教学的材料,对留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习惯、教学条件和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和水平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成果,并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但是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和考核方式以及提高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需要授课老师加强和努力的方向。

2.1加强软硬件平台资源的建设

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很多复杂更有趣的分析化学实验无法开展,同时,许多简单易学、资源丰富以及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资源比较稀缺。为了与国内外诸多优秀的大学在留学生教育教学上接轨,这一部分的平台也需要加强建设。

2.2教师的素质提高

学校虽然遴选出了众多优秀的教师参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但是,整个教学队伍的后备力量不足,创新型不够,课堂不够生动活泼等问题突出。因此,学校在这方面要多派出更多优秀的年轻教师参加出国培训,多多参与更多国外优秀高校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可以提高英语交流的能力。

2.3优化课程内容现有的分析

化学实验的普遍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动手做实验。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之前预习好将要做的实验,并在做实验之前提问学生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对此次实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样能避免学生的一些不爱思考等一些不好的实验习惯的养成。

化学专业课程篇6

【关键词】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05-02

物理化学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结合,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已渗透到药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该课程是一门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公式多、应用条件严格并且比较抽象,因而无论是理科学生还是工科学生普遍感觉物理化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1]。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学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和效果。在医药专业物理化学理论课时不断减少的现状下如何使枯燥、难学的物理化学变得有趣、易学,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好此门课程如何能提高物理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这些问题是广大师生共同所关注的。我们结合山西中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实验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本校的物理化学课程是为中药学、中药分析、制药工程、临床中药等理工科类专业每届200多名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根据我学院培养合格的药学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学生需要比较扎实的理论化学知识目标要求:本课程开设目标定位于使开设《物理化学》课程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的内在关系,牢固掌握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和物理化学原理以及其行为条件与相关的理论计算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物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化学理论基础。针对本课程面向我校不同专业实际及其专业课程需求的情况,课程授课内容分为两个方向,并制定了相关的大纲及基本要求。第一层次面向药学类理科专业,要求较全面掌握物理化学课所涉及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应用于药学相关领域研究进展新动态,例如穿插物理药学、生物药剂学等等相关专业知识及科研应用推广。第二层次则面向制药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课程授课内容除了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外,重点在于化学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计算和制药工业新进展的内容,以适应其工程类专业学习知识的需要,提高其从化学角度出发的工程设计能力。按照以上教学目标设定我们重新编排物理化学教材:

首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先进性与基础性的结合,精选出国内经典教材中的物理化学学科基础内容掺入本专业各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及推广,内容的编排与选择体现出物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兼顾知识体系的科学规律和教育规律。

其次,在教材章节的处理上注重专业性与普适性相结合。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专业教学的特点和统一性。为增强教学内容的普适性,各专业教学内容的编排均超出了本专业的教学大纲,授课教师可依据具体专业要求灵活地进行节选。

再次,建立专业全面的物理化学题库。依据各章知识点、测点及对各专业学生的不同要求,分类编排了选择、填空、简答、计算及证明等多种题型,各类题目编排由易到难,题目数量大、内容涉及面广,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自生活实际、生产现场,有些则来自最新的科技期刊。并选出一些优秀的应用性试题做为例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化学在药学上的应用拓展。

最后,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使得整个教材立体化。将课件设计为开放系统,教师可根据专业所需增加或删减有关内容,对授课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件所提供的媒体资料以及自己所需添加的相关内容组织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特色课件,从而体现教师个人教学的个性和特点。我们搜集了大量丰富的教学素材,利用动画影音播放等形式辅助理论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准备,针对课程内容、专业需求、课堂气氛适时调节等问题,在电子版书的文字、画面、速度等问题上仔细进行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就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此我们在课程伊始的绪论介绍中就向学生阐明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课程内容和特点,并特别注重介绍物理化学原理在药学研究、制药工业中的实际应用。例如物理化学可为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2],混悬液、乳状液、胶体等剂型的药物配制都需要应用表面化学和胶体的知识点。比方说固体分散体是提高药物吸收效果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利用物化中的低共熔相图原理,使药物与载体以低共熔比例共存时,制成的药物具有均匀的微细分散结构可大大改善其溶出速度。如灰黄霉素—酒石酸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比纯灰黄霉素的大2.7倍;48%尿素与52%磺胺噻唑制成的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是纯磺胺噻唑的12倍。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意理论教学贴近生活,适时地列举一些活生生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节流效应过程时提出“空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在学习化学动力学时提问学生“为什么夏天牛奶、食物容易变馊”、“为何生病吃药时要求每天要定时定量服药”;在讲授界面现象时可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 “为什么玻璃管中水呈凹面汞却成凸面”、“气泡、小液滴、露珠为何呈球状”等等实际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课程的设计师,依据课程内容以及不同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多样以及方便性,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讲熵函数时,由多媒体动画动态模拟气缸中气体的做功过程,再由卡诺定理、可逆循环、不可逆循环,演绎得到熵增加原理、熵判据,说明隔离系统总是自发趋于平衡,趋向于无序;再如讲相平衡时,通过气液平衡仪、精馏装置等动画动态模拟实验进行状态,使同学对气液平衡、混合物的精馏分离有直观的认识,加深同学对不同气液平衡体系相图的理解,利用灵活的超连接功能,对相关相图进行对比、分析,即节省时间又直观具体。

3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同时我们还在积极寻求网络教学平台的合作建设。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网络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3]。在网络辅助教学中,教师根据现阶段的教学条件和教学需要,通过网络来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将丰富、齐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化,使得概念性强、学习难度大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可以在网上远程开展,给学生创造了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地域限制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依托数字化资源信息承载量大、信息呈现方式多样的特点,用网络平台辅助进行课堂教学和考核改革的实践,拓展了教改渠道。我们可以将多媒体课件、教科书、参考书、教案、习题答疑以及笔记等都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不同的资料,这也满足了不同水平同学对知识的需求[4,5]。网络答疑系统、网上讨论组等辅助功能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得以拓展、深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及时,成为教学的第二渠道。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教学录像、综合思考题、试卷标准答案等资源上网,配合开展研讨式、迁移式、问题式等课堂新模式教学的研究。

4实验教学的改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将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典型实验的设计、分析和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学习,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操作能力。目前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课主要由训练基本技能、强化课堂内容的验证性、经典性实验为主。现行的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还没有完全摆脱“化学模式”的影响,有关药学方面的内容很少,这就使学生难以认识到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重要性,从而逐渐产生轻视物理化学课的想法[6]。我们积极调整实验内容,适当缩减经典物理化学实验课的内容,增加近代物理化学实验技术;并准备将一般验证性实验采用附有文字材料的多媒体教学,而集中有限的经费重点开设好难度较大的综合性实验;补充一些和药学关系密切的药物稳定性预测、药物溶解度影响实验等,改善药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并准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制作形式精美内容前沿的实验课件,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教师也可以从大量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对有限的实验教学课程非常重要。在毕业论文设计实验中增设一些药学相关内容的综合性实验,题目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使学生在查阅资料,文献,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归纳处理,实验结果讨论等方面受到很好的训练。开放实验室,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增加动手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管理的改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任课教师要严格遵守理论和实验教学大纲、物理化学课程安排表、物理化学实验等制订的计划去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新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可随时上网获得系统共享信息,进行网上交流,通过学生反应来随时更改教学进度和调整教学重点,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有活力[7]。进入实验室采取登记制度对药品和防火等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将来也可以通过网络来登记老师学生出入。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设计适合的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出合理的评价,也是广大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8]。我们主要采取了开卷与闭卷、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并积极了解学习国内优秀院校及国外大学物理化学考核办法。如由华南理工大学谢逢春教授介绍的美国田纳西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的结构性考核[9]。结构性考核由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是课堂问答与讨论,将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及回答正确与否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课堂测验,调用课件中的相关试题进行章节测试,起到了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培养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终结性考核是指课程全部结束后的期末考试。结构性考核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于整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也能为大多数同学所接受。我们正在调整课程设置,希望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运用结构式考核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程。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改革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物理化学教研室还需不断改革,把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借鉴各兄弟院校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大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物理化学教学效果。可以相信通过努力,通过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不断改革,我们可以培养出具有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秀学生,使他们养成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验的科学作风,从而为学习药学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改革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期望一挥而就、一步到位,只有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把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为科教兴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树坤,高绍康,庄乃锋,王彬.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7-39.

[2]穆筱梅,梁世强.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研究[J].广东化工,2009,36(1):107-108.

[3] 王芳珠,杨国华.物理化学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99(1):96-98.

[4] 刘庆波.物理化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化工时刊,2011,25(10):52-54.

[5]于丽梅,高占先,姜文凤,陈宏博,王梅.有机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大学化学,2008,23(6):16-18.

[6]王周玉,蒋珍菊.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J].高师理科学刊,2008,28(6):66.

[7]石恩娴,田青平.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9(3):253-255.

化学专业课程篇7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改革;化工专业;实践导向

0引言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制药、材料和生化等专业的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物理化学”课程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手段来解决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在化学变化中所遵循的规律.物理化学是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尤其在理科、工科化学系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内容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1-2],同时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小,造成学习的畏惧感,学习效果不理想.鉴于物理化学在化工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尤其对后面要学习的“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和“催化原理”等课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物理化学”课程的建设对高质量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多年来,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化学课程组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完成“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验收工作,成效显著.“物理化学”课程团队被遴选为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实践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侧重工程实践导向

相比而言,我校开设化工专业的历史较短,所用物理化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我校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使用的《物理化学》(第五版、南京大学傅献彩等编写)教材,以相应的《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孙德坤和沈文霞等编写)作为学生的指导资料.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也积极拓展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与化工实践过程联系不密切的矛盾.但随着我校化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继续使用偏重理论教学的物理化学教材显然不合时宜.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契机,基于实践导向的新教材的选用成为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2014开始,精选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五版)[3]工科教材作为我校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天津大学编写的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增加许多与实际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点,如真实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二组分液体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和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以及多相化学反应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科思维的养成.另外,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将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和电解与极化作用3部分内容合并为电化学,将化学动力学基础(一)和化学动力学基础(二)合并为化学动力学,既优化教学内容,又适当降低理论深度,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实践视野.本教材在我院近几年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学生良好的反响.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对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注重通过演示与基本原理相关的实验现象对接实践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直接关系[4],更好地突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除讲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还注重把从事物理化学方面的科研体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到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物理化学在生活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加快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5].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实例说明理论

由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与生产实践更加紧密相连,所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物理化学内容抽象、公式多而杂,在课堂讲授中要更加注重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理论内容,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讲授界面现象中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时,用他们所熟悉的人工降雨和暴沸现象来说明开尔文公式,只有水蒸汽液化凝结成新相小液滴(凸液面),小液滴逐渐长大才能从天上落下雨滴.由于新相小液滴刚开始很难形成,即水蒸汽的过饱和蒸气压pr非常大,天空中的水蒸汽气压很难达到pr,因而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提供小液滴形成时的凝聚中心,大幅度降低pr的数值,使雨滴顺利形成.同理,液体受热气化形成新相小气泡(凹液面),小气泡逐渐长大才能从液体里逸出,但新相小气泡开始很难形成,即液体过热也不沸腾,是因为液体中的小气泡压力很小达不到外界大气压的数值,因而需要向液体中加入实验中常用的沸石(孔中含空气)增加初始小气泡的大小,使气泡压力很快达到外界大气压值,保证气体从液体中顺利逸出,避免形成过热液体,引起事故.总之,利用具体实例讲授比较抽象的物理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更接近实际生产和生活,激发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潜能.

3多方位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动脑与动手能力

伴随着物理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将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反应热的形成,如果不能及时地移除多余的热量导致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将对化工生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测量与调控在化工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温度计(如玻璃温度计、贝克曼温度计、热电偶等)用于测量反应体系的温度.作为温差测量的贝克曼温度计,广泛应用在恒温槽的组装和性能测试、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实验中.由于精密电子温度测量仪器的普遍使用,使得贝克曼温度计在实验中的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它仍可以作为一种简便的辅助仪器使用.另外,温度效应常常在实验中有所体现.如醋酸-水-氯仿三组分系统的相图绘制实验,其成败与温度的关系比较密切.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也并不清楚隐含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温度影响到各组分间的溶解度,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无法观察到明显的浑浊现象,导致不能很好地判定滴定终点.因此,如果能够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相图,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萃取过程,理解相图中物系点和相点的概念,对于化工产品分离条件的筛选起到良好地指导作用.其他的实验项目,例如: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温度的影响均不可忽视.合理的安排实验是保证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的前提.但由于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较多,普遍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循环的方式开展实验.如果物理化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在同一学期开设,在循环实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实验项目早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则显得非常被动,对实验理论一知半解,造成他们更多地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只动手、缺乏动脑,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将实验课的开出时间较理论课程滞后一学期,先让学生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再开展相关实验.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试讲实验内容、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依托我校的安徽省化学工程实训中心,还可以进一步开设与物理化学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化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化学专业课程篇8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学习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49-02

一、改革总体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总体指导思想是关注专业英语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关注知识传授与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兼顾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设置。体现课内与课外、模拟和面向岗位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思路,在符合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达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地。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岗位技能、科技文献翻译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基本技能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专业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旨在培养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必备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技能。岗位技能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印染厂生产技术交流、产品销售及技术支持、国际展会产品技术交流、产品检测、产品说明书撰写等。从行业职场需求和应用角度,以职场工作的具体情景、工作过程,行业技术术语、文件和职场交流为背景素材,把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与职场工作情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英语科技文翻译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英语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文献翻译和科技论文撰写,旨在拓展学生视野,了解科技前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创新人才。通过这几个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很容易将学到的专业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纺织印染行业培养技能娴熟、善于交流合作、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2.课程教学方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优化组合精讲、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灵活运用教师讲授、辅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Seminar等多种教学模式。课堂外教学采用组建学习团队、自主学习、开放实验室、查阅文献学习等主动探索学习的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二、具体实施细案

1.单元1?摇Fibers。单元知识点:(1)Overview;(2)Natural fibers;(3)Manufacturing;(4)Chemical fibers。教学模式:教师精讲+任务式+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扩展阅读。创新点:精讲与任务式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实施任务,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进行科技文献检索、阅读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2.单元2?摇Textile。单元知识点:(1)Textiles;(2)Yarn and spinning;(3)Weaving;(4)Knitting;(5)Nonwovens。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学习团队+任务式+Seminar。创新点:通过组建学习团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深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交流学习心得,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个性和积极情感的全面发展。

3.单元3?摇Fabric preparation。单元知识点:(1)Desizing;(2)Scouring;(3)Bleaching;(4)Heat setting。教学模式:精讲+学习团队+交际式+任务式。创新点:交际式教学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兼顾了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将前处理工艺分解成任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焦点和目标,可以激活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组建学习团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报告讨论的主动探索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4.单元4?摇Dyeing。单元知识点:(1)stock dyeing;(2)yarn dyeing;(3)piece dyeing。教学模式:精讲+启发式+案例法。创新点:采用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并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5.单元5?摇Printing。单元知识点:(1)flat printing;(2)rotary-screen printing;(3)pigment printing;(4)digital printing。教学模式:精讲+团队学习+任务式。创新点:围绕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学习团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由表达、获得知识和乐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协调,强化学生团队意识。

三、课程学习团队实施方案

1.组建理念及方式。组建理念:组建学习团队,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以及与别人的交流构建新的知识,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探究自身思考和行为模式,使教师由主导变为指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研究性和拓展性学习。组建方式:将每个班分为6个团队,每个团队人数5~6人,采用随机自由组合方式,小组长通过小组成员讨论产生。

2.课程学习团队运作及管理方案。①教师作为学习团队的指导者,参与和指导团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学习团队的创建、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学习过程讨论的参与、团队活动效果的评价。②团队小组长负责负责定期组织讨论学习活动,负责团队的沟通、协调和考勤,组织团队成员就团队目标、计划方案、任务分配、合作方式等达成共识,参与团队成员考核评价,与其他团队沟通等。③制定团队学习活动记录表、团队成员个人成绩评价表、团队成绩评价表。

3.考核方式。期末总成绩=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平时成绩=个人平时成绩(10%)+团队成员个人成绩(30%)。其中:个人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报告、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构成。团队成员个人成绩=团队成绩(10%)+个人成绩(20%),团队成绩由老师评价、团队互评共同组成,权重分别为50%、50%;团队成员个人成绩由个人自评、团队成员互评、团队组长评价共同组成,权重分别为40%、40%、20%。

轻化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课程教学应体现知识本位和素质本位相结合的原则,体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使专业教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杰,迟宇风.任务教学法在IT行业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5):93-94.

[2]汪静.基于德国“行动导向”理念的案例教学法模式研究[J].世界技术职业教育,2013,(3):11-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