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8篇

时间:2023-08-03 09:19:40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1

>> 船舶压载水的处理现状及进展 绿色船舶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船舶建造工艺发展现状及分析对策 船舶减摇水舱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船舶压载水的扫舱技术 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的现状研究 论协调WTO规则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立法 海洋特种船舶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LNG燃料动力船舶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船舶压载水 浅谈船舶压载水自动调平系统的应用和管理 基于有限元法的船舶干坞状态下注入压载水坞墩受力分析 浅析船舶产业现状及中远造船船舶企业发展 关于水的再生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水回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建筑中水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船舶建造工艺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安装使用及常见问题 压载水管理解读及现状公约 国内船舶涂料的技术现状及销售发展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mene=true.

[2] Anil, A.C. “A perspective of marine bio-invasion”. I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p. 203-313, TERI Press, India. 2006.

[3] 胡承兵.阻止“搭乘”于压载水中的外来生物入侵者[J]..交通环保,1999,20(4).

[4] 张硕慧,张爽,费珊珊等.??压载水公约履约中船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A]. 2008船舶防污染管理论文集[C]. 2008

[5] 国际海事组织网站,http:///About/Conventions/StatusOfConventions/Pages/Default.aspx

[6] 吴春杰.浅析我国压载水管理的法律体系[A].海浪海啸与实用航海技术[C].2006.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石化行业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相对应的污水处理技术是目前极具关注度的问题,将会影响到石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想推进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完善污水处理技术,本文中简要阐述石化处理技术的实际情况,并且针对现状进行分析,并简要分析了其发展趋势,促使污水处理效果较好,推动国民经济快速进步。

1石油化工污水流程及处理工艺

石化行业是当前的热门行业,而污水处理技术则属于石化行业的重中之重,必须要在当前的污水处理基础上进行深化,以提升污水处理技术的实用效果,让石化企业的整体经济效能得够得到改善。伴随石油化工工艺的发展,其中部分生产工艺对水质要求并不是非常严格,将其他工艺排除的废水和新鲜水按照相应比例混合,然后将其视作工艺进水。伴随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工艺排水水质比较复杂,难以处理,而针对另外工艺排水水质相对简单的部分,依据水质的不同,给予污水单独处理,相较于污水混合处理具有极强的工艺性,更为经济合理。对于石化产品而言,生产时间持续较久,因而需要设备种类较多,并且在数量上也很多,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势必会造成很多的污水,污水中含有的物质主要有:硫、氨氮等等。由于石化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性,此外,对于石化企业来说,其在以下方面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原料来源、检修及开停车等等,由此导致污水水量有所递增,与此同时,相对应的污染物含量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对水质要求的区别性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一般来说体现在生产环节,引导排除的污水及新水资源,将两者予以有效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节约用水[1-2]。

2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处理含硫污水石化行业生产会形成较多的水污染,对环境将会造成破坏力,因而必须运用污水处理技术,从而根本上降低污水排放量,减少污染排放,强化石化企业经济效益。从目前情况分析,石化生产形成的污水中,其中的含硫量逐步递增,所以针对未来发展而言,污水处理技术需要不断完善,重点研究祛除污水中的含硫量,防止硫含量的增加。现阶段的工艺中,含硫量处理具体措施如下:氧化法、碱吸收法等等。石化企业而言,应用较多的是以下两种方法:即氧化法、气提法,上述方法而言,具体应用过程优势性较为突出,从而减少污水中含硫量,此外,在以往污水处理的前提下,延伸出新的方法,也就是物理除硫法,具体的实施方法有:空气氧化法、催化湿性氧化。物理处理工艺相较于其他方法具有优势,从而实现最佳氧化处理成效,所以在今后的石化处理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度[3]。(2)处理有机污水石油化工污水中不仅含有大量硫,还存在一定数量有机物质,而它们的含毒性程度并不相同,由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针对以后的污水处理技术,必须要将重点转向到有机污水处理方面,由此降低污水中毒性程度。而基于现状分析,应用较多且效果相对明显的是厌氧-好氧组合,具有极强的污水处理效果,这种处理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特别是针对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具有极好的效果,存在极好的优势性。基于厌氧的状态下,能够达到极强耗低效果,与此同时,还能够进行能量的回收,最终形成最低污泥量[4]。(3)加速污水深度处理,强化回收从我国发展现状分析,水资源缺乏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而石油化工企业将会产生诸多的污水,如不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将会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而从发展趋势层面分析,则需要把握石油化工污水处理的深度,并且进行有效的回收,这样不会造成过多的水资源浪费,还能降低环境污染。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过程中,针对新鲜水资源中的一小部分,这部分含量以蒸发的形式消失,但是大部分还是经由处理,从而能够实现达标排放[5]。所以从现状发展分析,达标排放污水这一目标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体方向,促进企业能够实现水资源回收与利用。

3结语

总体来说,石油化工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促使其健康发展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而从现状分析来看,优化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则是重中之重,这有利于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文章中简要阐述了目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情况,并针对发展现状阐述了污水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促进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从而推动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能够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

参考文献:

[1]尹晓军.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03):92-93.

[2]李丹,俞磊,陆祺.关于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化工管理,2014,(32):270.

[3]韦浩.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化工管理,2014,(32):273.

[4]孙晓琳.浅析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14,(05):179-180.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空间非均衡;Dagum基尼系数;Markov 链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7-0145-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7.018

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要求中国农业现代化能够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起到大力支持作用,走出一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然而,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于其他“三化”的发展,因此,在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等,其中,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表现最为突出[1-2]。准确掌握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分布特征和长期演进趋势及规律,不仅是科学制定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且也可以为中国今后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翔实的理论依据。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相关话题已经成为了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国外学者主要研究了农业现代化与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3-4]。中国学者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结论,经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从研究视角和方法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辛岭等[2]从农业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而定量测算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且指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周迪等[5]则在辛岭等[2]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且分析了中国2001-2012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和演变特征。也有学者基于灰色优势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趋势分析[6]。第二类:从理论上阐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夏春萍等[7]、周战强等[8]、陈锡文[9]通过对“三化”发展的现状和理论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需要协调统一发展;徐大伟等[10]则利用协同效应与机制设计理论,针对“三化”同步的内在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并且指出“三化”需要同步发展。尹成杰[11]则认为要坚持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牢牢把握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色;也有学者认为“三化”发展须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协调”有机结合起来[12]。第三类,通过实证方法,阐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吴振明[13]在分析“三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三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王贝[14]对中国“三化”之间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协整检验,分析了中国“三化”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内相互影响关系。

钟水映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动态演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通过分析上述文献,可以发现,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三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发展政策,而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及其演进过程,国内鲜有学者对其进行分析。为了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第一,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村生态发展水平等四个维度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客观分析方法――熵权综合指数法测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用该指数衡量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第二,利用 Dagum 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计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同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解,从而揭示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构成及其来源;第三,运用了Markov链方法考察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内部动态演进过程。

1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多维度去识别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测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但是目前中国尚未形成相对统一和相对完整的用来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学者们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辛岭等[2],周迪等[5]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社会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李丽纯[6]则从收益和成本两个角度构建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综合性、重点性、可行性、代表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同时重点参考了辛岭等[2],周迪等[5]的研究成果。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生态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其中,农业投入水平方面,主要从动力、水利灌溉、化肥、资金、技术人员等角度出发,选取单位耕地面积总动力数、有效灌溉面积比、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劳均财政支农投入、农业技术人员比重等指标进行衡量。农业产出水平方面,主要从农业生产技术和人均收入角度出发,选取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人均GDP、农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进行衡量。农业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主要从改进农业生产、生活设施的角度出发,选取人均粮食产量、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用电量、人均住房面积、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进行考察。农业生态发展水平方面,主要从农业生态改善角度出发,选取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率、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面积占比、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占比等指标进行衡量。最终构建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水平X17森林覆盖率%X18水土流失治理率%X19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面积占比%X20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占比%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1熵权综合指数法的原理与思路

熵(entropy)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在1850年提出,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各指标数据集合所提供的某种信息熵值的大小,客观地确定各指标权重的赋权方法,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主观因素在确定权重时产生的影响。熵权综合指数法的理论建模步骤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依次为建立决策矩阵、决策矩阵标准化、计算特征比重和信息熵值、定义差异系数与确定熵权以及计算综合指数。由于熵权综合指数法应用极其广泛,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 详细的建模步骤读者可以参考苏静[15]一文。

2.2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

Dagum基尼系数是Dagum C在1997年提出。在考察空间非均衡问题上具有其非常独特的优势,已经有不少学者将该方法运用到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16-17]。Dagum基尼系数的定义如公式(1)所示:

G=∑kj=1∑kh=1∑nji=1∑nhr=1|yji-yhr|2μn2(1)

其中,yji(yhr)表示j(h)地区内任意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μ表示全国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n表示考察对象的总个数,k表示划分的地区数,nj(nh)表示j(h)地区内省份的个数。在计算Dagum基尼系数之前,还需要对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平均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如公式(2)所示:

Y―l≤Y―h≤…Y―j≤…Y―k(2)

按照Dagum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可以将基尼系数分解成三个部分,分别为:地区间差距的贡献Gnb,地区内差距的贡献Gw以及超变密度的贡献Gt,且满足:G=Gw+Gnb+Gt。

2.3Markov链方法

Markov链方法是通过构造Markov转移矩阵,描述各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其基本原理:Markov链是一个随机过程{X(t),t∈T}的状态空间,假设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转移概率只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i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j有关,与n无关,就可以得到时齐的Markov链[18-19],如公式(3)所示:

P{Xn+1=j|X0=i0,X1=i1,X2=i2…,Xn-1=in-1,Xn

=i}=P{Xn+1=j|Xn=i}(3)

如果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划分为N种类型,通过Markov链就可以得到一个N×N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P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满足pij≥0,i j∈N,∑j∈Npij=1,i j∈N。Markov链分析过程中,重点就是求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中的每一种状态转移概率pij,根据最大似然估计可以得到pij=nijni。nij表示考察期内由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i转移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j的出现次数,ni表示第i种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出现的总次数。Markov链分析当中,下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判断Markov链的平稳分布,假设Markov链中Yt为1×L的行向量,表示t时期考察变量的分布状态概率矩阵,如果满足Yt+s×Ps=Yt,则说明Markov链服从平稳分布,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到Yt的稳态分布Y。

2.4数据来源与区域划分

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国泰安、中经网等数据库资源。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考察的时间跨度为1997-2013年。截面单元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不包括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同时,考虑到分地区讨论更加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采用了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

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来源为了进一步刻画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笔者根据Dagum在1997年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别计算出1997-201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并且进一步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进行分解,同时测算出中国三大地区的基尼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3.1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描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差距的演变趋势,可以发现,从1997-2013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演变趋势。具体来看,总体差距由1997年0.244 2大幅度上升到2001年达到最大值0.282 4,而2002年开始又转为下降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极小值0.253 9。随后开始上下波动,并且在2011年达到最小值为0.242 0,2013年则上升到0.254 1。若以1997年为基期,2013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年均上升0.25%。

3.2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及其演变趋势图2描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及其演变趋势,从图2可以发现,在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呈上升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则呈下降表2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趋势。具体来看,在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内差距一直呈现出上下波动趋势,由1997年0.087 1上升到2002年达到最大值0.133 1,而2002年之后,则不停的上下波动,2013年达到0.132 0。中部地区内差距波动较为明显,其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7-2005年,由1997年的0.210 9波动上升至2001年达到最大值0.220 5,然后逐渐下降至2005年的0.141 9达到最小值,下降幅度达到33.25%。这主要是因为河南、山西、湖南等省份在1997-2005年之间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出现较大提高,与其他中部省份的差距逐渐减小。第二阶段从2006-2013年,由2006年的0.145 2小幅度上升到2013年的0.163 7(除了2008年之外)。这主要因为吉林、江西、山西等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此期间发展较慢,与其他中部省份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增大,从而导致中部地区内差距有所提升。西部地区内差距变化趋势跟中部地区较为类似,其地区内差距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7-2006年,地区内差距由1997年的0.212 6先上升至2001年达到最大值0.217 9(除了1998年之外)。随后不断下降,在2006年达到0.155 4,相比1997年而言,2006年下降幅度达到26.90%。这主要是因为宁夏、、四川等省份在1997-2006年之间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快,与其他西部省份的差距在不断减小,从而使得西部地区内差距有所下降。第二阶段从2007-2013年,西部地区内差距呈微弱的上下波动趋势,2010年达到最小值0.146 4,图2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基尼系数的演变趋势

而2013年又上升至0.172 0。这主要是因为青海、发展水平较快,而贵州、广西等省份发展较慢,从而到导致西部地区内差距有所上升。若以1997年为基期,2013年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年均上升2.63%,而中部、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年均分别下降1.57%、1.32%。

3.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差距及其演变趋势图3描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差距及其演变趋势,从图3可以发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差距较为明显,从总体上来看,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其次是中西部地区间差距,而东中部地区间差距最小。

从演变过程来看,东中部地区间差距由1997年的0.177 3,波动上升至2005年的0.219 5,达到最大值,随后出现微弱的下降趋势,2013年达到0.191 0。东西部地区间差距由1997年的最小值0.377 0,波动上升至2007年的0.467 0达到最大值,而2007年之后,呈下降趋势,2013年达到0.424 3。中西部地区间差距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7-2001年,在此期间地区间差距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0.336 8上升到2001年达到最大值0.358 8,上升幅度达到6.53%。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如四川、、广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快,与中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如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慢,两者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其地区间差距有所上升。第二阶段从2002-2013年,其地区间差距出现上下波动趋势,由2002的0.343 4波动下降到2011年达到最小值0.288 6,而2013年又上升为0.306 7。这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提升较快,与其他中西部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减小,使得中西部地区间的基尼系数有所缩小。若以1997年为基期,2013年东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地区间差距年均分别上升0.47%、上升0.74%、下降0.58%。

3.4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来源及其贡献率图4描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来源及其贡献率。从1997-2013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变化不大,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具体来看,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最小。

从演变过程来看,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从1997-2013年变化非常平稳,基本维持在20%左右。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波动较为明显,其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7-2005年,在此期间基本上呈现出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67.08%上升到2005年达到最大值81.83%。第二阶段从2006-2013年,一直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2013年达到75.93%。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在考察期内,其演变趋势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7-2005年,由1997年的12.39%下降到2005年达到最小值1.84%。第二阶段从2006-2013年,一直呈现出

率年均上升0.78%。

4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Markov链分析结合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况,同时借鉴了周迪等[5]29做法,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划分为5种类型,其中,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的 50%称为低水平省份,用类型Ⅰ表示,区间为(0,0.1];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平均值的50%-75%之间称为中低水平省份,用类型Ⅱ表示,区间为(0.1,0.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平均值的75%-125%之间称为中等水平省份,用类型Ⅲ表示,区间为(0.2,0.4];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平均值的125%-150%之间称为中高水平省份,用类型Ⅳ表示,区间为(0.4,0.5];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50%称为高水平省份,用类型Ⅴ表示,区间为(0.5,1]。

表3给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转移概率计算结果,表3充分展示了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内部动态性信息。根据表3可以看出,对角线上的转移概率明显要高于非对角线上的转移概率,说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之间流动性较低。具体来看,表3的第2行说明有85.71%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当年年末仍然保持在低水平状态,而有14.29%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则上升到中低水平状态。表3的第3行说明有88.19%的省区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当年年末保持仍然保持在中低水平状态,而有9.72%的省区上升到中等水平状态,并且有2.08%省份下降到低水平状态。表3的第4行说明有89.79%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当年年末仍然保持在中等水平状态,而有5.53%的省份和1.7%的省份分别上升到中高和高水平状态,并且有2.98%的省份下降到中低水平状态。表3的第5行说明有69.49%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当年年末仍然保持在中高水平状态,而有10.17%的省份上升到高水平状态,并且有20.34%的省份下降到中等水平状态。表3的第6行说明有60.87%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当年年末仍然保持在高水平状态,而有26.09%、13.04%的省份分别下降到中高水平状态和中等水平状态。

表4则显示了1997-2013年的初始分布和Markov链的稳态分布,根据表4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长期均衡状态将处在中等、中高、高水平状态,其中,中等水平最高,达到57.19%,其次是中低水平,达到17.52%,再次是中高水平达16.07%,而高水平、和低水平分布较少,分别为6.66%和2.56%。相对于初始分布状态而言,稳态分布中处于低水平和中低水平的省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高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上升了6.66%,中高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上升了16.07%,中等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上升了18.48%达到57.19%,中低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下降了27.64%达到17.52%,而低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下降了13.57%达到2.56%。这也表明了中等以上的水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长期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会逐步向中等以上水平发展。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1997-2013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综合指数法测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且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内部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

(1)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先上升、后下降演变趋势。从三大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呈现出上升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则呈现出下降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首要原因,并且其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呈波动上升趋势;而超变密度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演变趋势,地区内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变化较小。

(2)Markov 链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流动性较低。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低水平省份将逐步减少,总体向中等、中高和高水平状态的趋势发展。针对本文实证结果,由此得到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回归。根据本文实证分析结果可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排名最后的五个省份均分布在西部地区(分别是贵州、青海、、宁夏、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本身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东中部而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依靠国家和其他地区的支持。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应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回归。通过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条件,进而为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

第二,加强区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省区之间的协同效应。根据实证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中西部地区可借鉴东部地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技术经验、管理经验来提高本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以缩小区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差距,进而降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程度,最终实现全国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均衡发展。

第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有效发挥特色农业现代化。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利用区位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集约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中部地区可以依托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势,加强土地制度创新,适当调整土地经营政策,进而推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多样化规模经营方式。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很多农业生产难以实施,因此,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化农业。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曾福生,高鸣. 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2013(1):24-39. [ZENG Fusheng, GAO Ming. A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 factor, with a perspective of modern agriculture[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3(1): 24-39.]

[2]辛岭,蒋和平.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6):646-650. [XIN Ling,JIANG Heping. Setting u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6):646-650.]

[3]GIBBONS D S, KONINCK R, HASAN I.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regions of malaysia and indonesia[R]. Westmead, Farnborough: Teakfield LTD,1980.

[4]BAHIIGWA G, RIGBY D, WOODHOUSE P. Right target, wrong mechanism?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uganda[J]. World development, 2005, 33(3): 481-496.

[5]周迪,程慧平.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趋同演变[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25-35. [ZHOU Di, CHENG Huiping. Evolvement of convergence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1): 25-35.]

[6]李丽纯. 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 7-14. [LI Lichun. The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postmodern agriculture[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3(12): 7-14.]

[7]夏春萍,刘文清.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2(5):79-85. [XIA Chunping, LIU Wenqing. A empirical research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based on VAR model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2(5): 79-85.]

[8]周战强,乔志敏.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0):12-15. [ZHOU Zhanqiang, QIAO Zhimi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2(10): 12-15.]

[9]陈锡文.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J]. 经济研究,2013(2):4-6. [CHEN Xiwen. Build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3(2):4-6.]

[10]徐大伟,段姗姗,刘春燕. “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协同学和机制设计理论[J]. 农业经济问题,2012(2):8-13. [XU Dawei, DUAN Shanshan, LIU Chunyan.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n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ollaboration and mechanism design theor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2(2):8-13.]

[11]尹成杰. 关于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几个问题[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6):5-9. [YIN Chengjie. A few questions about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rural economy and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1(6):5-9.]

[12]王永苏. 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 中州学刊,2011(3):73-76. [WANG Yongsu. Try to talk about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11(3):73-76.]

[13]吴振明.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协调状态测度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7):101-105. [WU Zhenming.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as an example[J].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 2012(7): 101-105.]

[14]王贝.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 城市问题,2011(9):21-25.[WANG Bei.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China [J]. Urban problems, 2011(9): 21-25.]

[15]苏静.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107-108.[SU Jing. China’s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D]. Changsha:Hunan University, 2015:107-108.]

[16]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4):515- 531.

[17]刘华军,赵浩.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均衡与极化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5):44-53. [LIU Huajun,ZHAO Hao. Spatial inequality and polariz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J]. R&D management, 2013(5):44-53.]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水务行业;发展现状;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水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水务的变革历来牵动着人们的心。对水务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必要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发展的趋势,以便迅速寻找到应对之策。

一、水务行业的发展现状

成立于1987年的扬子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水厂,主要承担扬子石化公司工业用水、周边居民用水的供给和各类工业废水的处理任务。同时承担着扬子巴斯夫公司、南京化学工业园水务服务。现拥有三套大型生产装置,日取水能力80万吨,供水能力66万吨,污水处理能力8.28万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给排水处理厂之一。经过数次扩容改造,现已成为专业优势突出、装置种类齐全、工艺技术先进、服务信誉良好、规模效益显著的一流区域性水厂。但是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是我国的水力资源整体处于短缺的状态,水利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人均水利资源有限,特别是在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

二是水污染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是水污染仍然十分的严重。特别是在重化工区域,河水污染问题依然比较普遍的存在,水污染问题的存在也在一个方面反映了污水处理能力的短缺,水处理标准和水处理的能力不足[1]。

三是水资源的浪费问题突出,虽然在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人们的节约意识得到了增强,但是水浪费的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还广泛的存在,节水设施恶化节水设备不够完善。

总之,水务行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对我国的水务行业进行充分研究,了解我国的水务大环境,知晓水务行业的家底。

二、水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水务行业的发展关系着居民的生活用水和企业的生产用水,因此不仅水务部门关注水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居民和企业也在时刻关注着水务行业的发展动态。

一是水务行业的市场化是水务企业首先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像扬子石化水厂这样的大企业,要想在市场紧急的大潮下勇敢的求生,就需要紧紧盯着水务行业发展的方向,成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个体。让水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搞活企业的经济[3]。

二是水务行业的竞争加强,随着水务企业的市场化,水务行业的盈利空间加大,盈利的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水厂参与竞争,因此企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又来自水厂改制的挑战,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有来自企业外部的挑战,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其他企业都想在水资源的盈利中分一杯羹。

三是水务行业的职能和对行业的要求提高,我国的用水数量在不久的将来必然要平稳的增加,因此水务行业要对水厂的生产能力进行提高,来市场的更高要求。其次水厂的污水净化能力也要相应的提高,水务行业在盈利的同时也要做更多额外工作。对区域内的污水进行净化是污水处理厂的职责。需要在提供纯净水源的同时,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必要的净化,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4]。

总之,水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在水务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的思考,寻求企业发展的良策。

三、扬子石化水厂的发展对策

1.培养高素质的水务人才

扬子石化水厂是大规模的水务企业,因此对时代的发展更加的敏感。在水务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十分的重要,只有培养更加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企业的变革中生存。扬子水厂加强技术活动组织和人才队伍培养,通过组织年度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年度工作调研会和技术专题会,清醒掌握技术管理工作重点和主线;通过开展科研技术交流和调研把握水务技术脉搏;通过每季度召开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会,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提高技术人员业务;通过命题论文和调研报告,促进技术人员思考能力。接下来还要重点提升技术人员技术资料检索查新、工程图纸审核、单元技术钻研深度等能力,举办涉及和项目管理相关知识学习班;组织攻关调研,并开展工程技术人员年度技术业绩测评,其结果和职称评审、聘用、职业生涯晋升挂钩。[5]

总之,人才的培养在扬子石化水厂的未来发展中十分的必要,需要对水务行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对水务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2.加大技术创新

水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的创新才能让水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扬子水厂坚持科技先导,持续开展前沿和实用性科技开发,自1999年成立微生物实验室,组建科研团队,通过多所高校合作,至今已开展科研近20项,获专利授权16项,专利受理登记10项,开发实用性专有技术15项,在集团公司处于领先地位。扬子水厂一直坚持以业务需要为导向的研发策略,如《BYC污水特征污染物排查及对策研究》、《扬子石化污水总磷排查及反硝化处磷生物技术》等,不仅为解决生产瓶颈和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使扬子水厂始终能够紧盯国内外水务科技前沿,把握世界水务技术发展动态和规律。

此外,扬子水厂在科研先导和反复中试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多项技措,效果显著。如《污水深度处理提标改造》、《生态 处理生化尾水项目》、净一装置恶臭治理项目、净二沼气回收项目等。扬子水厂还在水厂历史上开起了高端污水回用大门,采用国际先进的浸没式超滤和反渗透吐着工艺建成400吨/小时处理能力的废水一起回收装置,一年可减少用水和减排污水各100万吨以上,使清净下水和工业污水成为可再生利用的资源。

结束语

水务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水务行业的发展趋势中需要水务企业进行大的变革,因此扬子石化水厂要在时代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就要进行积极的变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冠.黑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24(3):16-18.

[2]洪乐伟.山东省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探究[D].山东大学,2013,10(1):10-12.

[3]石中杰.天津供水业务集团化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2,24(3):16-18.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旅行社;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44-02

一、提出背景

中国旅行社业“小、散、乱、差”的行业状态已经维持了很多年,而且一直未得到改善,行业利润率逐年降低。同时,在国际化、信息化以及游客需求个性化的大背景下,旅行社必须积极做出反应,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旅行社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求中国旅行社业必须进行变革。

二、旅行社业发展现状

1.水平分工体系,行业利润率逐年降低

中国旅行社分类是由政府主导的水平分工体系,各个旅行社都参与到了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游客接待活动整个过程中,旅游产品雷同,利润率不断降低。这种水平工体系造成旅行社之间业务重叠,限制旅行社的品牌发展。目前,中国旅行社业现状依然是“小、散、乱、差”。整个行业以中小旅行社居多,存在大量“夫妻店”;整个行业高度分散;各旅行社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大打价格战,不注重产品创新。

2.国际化对旅行社业的冲击

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业务虽然对外开放缓慢,但是未来出境旅游业务全面开放是大势所趋。目前出境游一般是当地旅行社组团,再通过与境外地接社合作共同完成接待,相应利润也就分流很多。与国内旅行社相比,国外旅行社实力雄厚,有很多优势:更加熟悉境外景点、文化的包装;在营销、宣传上也具有品牌优势;批发零售体系十分完善,研发能力强;吸引旅游人才。一旦国外旅行社进驻中国,全面开放公民出境旅游业务,国外旅行社自己就可形成组团、接待一条线,将利润独占。

3.信息技术给旅行社业带来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网上预订旅游产品越来越方便。而且,近年来手机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猛,成为人们帮助达成旅游的新工具。

旅行社主要担负着沟通游客和旅游产品供应商的桥梁作用和向消费大众传播旅游信息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在线旅游企业和在线预订系统的完善,传统旅行社业受到严重冲击。调查发现,中国用户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有亲朋好友的推荐、专业旅游网站、搜索引擎、传统媒体、综合门户的旅游频道、社交网站和旅行社。其中,有45.2%的人会选择去专业的旅游网站获取信息,排在第二位;而到旅行社咨询却排到调查问项里面的第七位。人们不但可以通过在线旅游网站获得专业的旅游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站上的互动区域,对旅游信息进行更新、留下意见和建议。在线旅游网站可以及时掌握游客的需求,不断改善服务。此外,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性能的提高,在线获取旅游信息和预订旅游产品的游客会越来越多。

4.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通过旅行社购买旅游产品,在旅游中大多充当被动服从的角色。在新时期,随着旅游产品多样化和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现代旅游者不仅要求享受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还要求自己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来,这也就要求旅游产品和服务要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三、未来的旅行社变革趋势

1.形成更完善的垂直分工体系

中国旅行社未来发展趋势将是,少数大型旅行社形成大的旅行社集团,在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发挥其在产品开发,实地接待等方面的优势;中型旅行社社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大量的小型社作为大型社的零售网络经营点[1],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分工明确的垂直的“批发―零售”体系。不同规模的旅行社应该发挥自己在不同环节的优势,扭转目前因缺乏分工而导致的混乱竞争、整个行业利润低下的现状。为了形成更完善的垂直分工体系,政府部门应该放开对旅行社业的管制,让市场自己调节旅行社行业,而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旅行社行业的分工体系。

2.集团化、专业化趋势

旅行社业集团化是世界旅行社业发展的趋势,旅行社集团可以快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增强中国旅行社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旅行社都要向着集团化发展。为了发挥成本优势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大型旅游企业可以发展集团化;而为了满足特定细分市场的需求,中小型旅游业则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游客提供特色产品与服务,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3.差异化和品牌化

目前国内旅行社对于同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设计,几乎互相照搬,没有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差异化的设计,缺乏特色。在内地游客越来越成熟以及激烈的行业竞争背景下,旅行社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将产品向差异化方向拓展[2]。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旅行社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已经无法生存。有实力的旅行社应该走品牌经营的道路,进行旅游产品创新。中国的旅行社必须大力发展名牌战略,否则将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败[3]。

4.信息化趋势

信息技术与旅行社业务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线下业务和线上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前面提到,旅行社的基本角色之一就是信息的传递和搜集,而网络最强大的优势就是对信息的汇集和再分散。作为专业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在信息收集、处理以及在分散上的优势[4]。国家旅游局、部分地方旅游局和旅游企业已经尝试性地发展智慧旅游或者智慧城市,提供旅游信息。另外,信息化可以使旅行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可以和其他的电子金融服务、网络电信服务结合,为旅行社顾客提供延伸的增值服务[5]。

在信息化和游客需求不断更新的时代,旅行社应该以旅游者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成为“围绕客源整合资源”的服务型企业。

参考文献:

[1] 苟胜东.旅游经济发展与旅行社模式调整[J].中国商贸,2010,(11):142-143.

[2] 张辉,魏翔.对中国旅行社业的经济分析与再定位[J].旅游学刊,2004,(5):71-76.

[3] 董红梅.国际化背景下旅行社业发展趋势[J].中国国情国力,2010,(2):57-59.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 平顶山

平顶山市地处河南中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发利用和深加工近年来始终位居经济总量的70%左右,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558.29亿元,居全省第7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56元,居全省第9位。随着该市及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不断加大,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城市发展转型已迫在眉睫。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科学评价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已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对象。

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根据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目前情况,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借鉴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已经取得成果,充分体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各自特点,既有描述性指标,又有评估性指标,以充分反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为此,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三层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为科学评价分析上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需要选用一种既能反映某一时点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又能综合对比出可持续发展层的动态状况的评价模型。笔者主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这种评价模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和计算综合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根据《平顶山市统计年鉴》(1996-2005年)及其他有关资料,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平顶山市1996-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经济发展子系统、环境保护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资源开发利用子系统的综合发展程度和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综合发展程度。

从1996年到2005年,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状况总体上呈逐年好转的趋势。从经济发展水平的波动幅度上来看,波幅不大,这也表明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逐年好转的迹象。从各项指标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6年4518元到2005年11351.6元逐年递增;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百分比先由1996年28.1%开始上升2001达到峰值32.7%,之后开始逐年回落,2005年降为2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少数年份增长率较小,1999年出现17.5%的负增长,这主要受国经济波动影响;煤炭总产值增长率和非矿产值比重十年内波动不大。在各项指标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发展子系统中权重较大,在其他指标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决定了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平顶山市在1996年至2005年之间的环保程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平顶山环境保护发展水平的波动幅度上来看,1996至2000年环境改善较为显著,以后各年缓步提高。分析具体指标: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废渣综合利用率两项指标改善最为显著,分别由1996年70.7%和40.7%逐年提高到2005年97%和66%,其他几项指标也有一定程度改善。经过几年的水污染治理和废气排放控制,环境较前几年重度污染有明显改善。2000年以前这两项指标的提高速度明显快于以后各年。2000年以后,平顶山市开始注重工业废气净化处理和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环境逐年有所改善。但与其他城市相比环境治理的各项指标总体水平偏低,污染仍较为严重。

从1996年至2005年平预山市的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经济衰退的1999年,其社会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从社会发展水平的波幅来看,波动幅度不大,这也正说明平顶山市的社会发展水平呈现一种稳步上升的态势。指标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除1998、1999两年略有回落外,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有加速趋势;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999年以前变动不大,2000年后有较大改善;初中入学率基本呈稳步增长趋势;城市人口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两项变动虽然不大,但2003年开始有所下落,这对近几年的社会发展速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1996年至2005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呈现先迅速下降然后缓慢爬升的趋势。1996年由于煤炭、水资源保有量较大,当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值明显高于以后各年。1997至2005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体变化不大,逐年略有提高。这说明平顶山市在矿产开发利用方面仍然粗放经营,能耗高,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煤炭单位产值平均能耗先增厚降,近两年改善较为显著。其他指标十年里变化不大(可能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综合后,呈现先下降然后缓慢爬升的趋势。

从1996年到2005年,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平稳。平顶山市正朝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但与其它资源型城市相似,未来都要面临资源枯竭问题,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应该及早作转型的准备,找出一条适合平顶山市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结论

由于煤炭产业的固有特征,煤炭城市不能不面临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与资源枯竭等问题,对于新兴煤炭城市平顶山市来说,研究其发展动态和可持续发展对策意义重大。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数据管理;智能化

一、新时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

1.1数据管理技术。该技术根据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管理者作出各项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提高决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管理数据库的过程中,常用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分类、数据排序、数据检索和等工作过程,每个环节对工作效率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在推动技术改进和完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据管理是新时期计算机技术所呈现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和支撑,绝大部分计算机应用都要对数据库实施管理,满足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

1.2科学计算技术。该技术的应用比较早,在新时期也得到广泛应用。常用科学计算技术处理各种数学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解答疑惑。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数据处理工作,并且有时候数据十分复杂,难度相当大,人工计算和分析方式难度较大,而且容易出错[1]。而采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数据处理分析效果,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计算机科学计算功能的发挥,轨道距离计算、工程设计、天气预报等各项工作,都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计算。

1.3过程控制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采集相关数据,做好数据分析工作,按照预定的目标控制对象,进行自我控制和完善。在过程控制技术的支持下,有利于提高计算机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增强控制的准确度和实效性,促进工作效率提高。目前过程控制技术主要应用在生产开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电力企业等方面,对推动这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应用范围呈现不断扩展趋势。

1.4相关辅助技术。常见的为CAD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在教学和方案设计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技术融入其中,有利于促进工作水平提升。不仅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理解。例如,PPT、Flash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率提高。

二、新时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发展和进步,科研工作深入,技术攻关力度增强,计算机技术取得不断改进和完善,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微型化。计算机的体积变小,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计算机从诞生以来,经历了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个不同发展阶段。最开始运行速度慢,可靠性差,到后来发展到运行速度快,可靠性强,计算机运行成本也降低,体积呈现微型化发展趋势。方便人们携带,功能也变得更为强大,有利于计算机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2.2智能化。计算机具备一定的人脑功能,可以从事一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虽然其逻辑性较差,显得比较笨拙,但毫无疑问,智能化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研究全新的计算机设备,能模拟并从事人脑的一部分功能,推动计算机朝人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便利人们日常生活,促进计算机技术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2]。

2.3全面化。全面化也是一种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向人们生活和工作各领域不断渗透,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提高,便利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计算机技术不仅为生活和学习服务,在道路交通、工程施工、航空航天、远洋探测等方面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

2.4专业化。嵌入式设备、工程计算机出现和应用,促进计算机专业化水平提高。各种终端设备,车载电脑等,给各行各业带来极大便利,有利于促进工作效率提高。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计算机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大大便利工作和学习,促进效率提高。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计算机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后应该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重视技术创新和攻关,顺应新时代和新要求,更为有效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熊民敏.新时期计算机网络通信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4):80.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 酒店产业 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酒店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我国酒店产业的发展现状做一些梳理并从酒店业的现今状况中得出一些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酒店业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拟从我国酒店产业的产业规模、供求状况、经营及竞争现状入手来分析酒店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将来发展的可能趋势做一些预测。

二、我国星级酒店产业发展的现状

1.产业规模及结构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饭店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涉外饭店仅200多家,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饭店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据2009年国家旅游局的数据,到08年末,全国星级饭店总数已达14099家,拥有床位293.48万张。到2008年末,全国星级饭店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353.25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8.30%,营业收入总额1762.01亿元 。具体数据见如下两张表:

表一 2008年全国星级饭店规模及经营情况

饭店数(家) 客房数(万间) 床位数(万张) 营业收入(亿元) 客房出租率(%)

合 计 14099 159.14 293.48 1762.01 58.3

按经济类型划分

国有企业 5686 65.46 125.32 692.81 58.23

集体企业 872 7.98 15.53 66.12 56.63

股份合作企业 345 3.49 6.38 33.83 60.82

联营企业 75 1.06 1.86 12.17 57.87

有限责任公司 2903 35.18 62.52 398.51 58.46

股份有限公司 703 8.93 16.47 98.51 59.92

私营经济 2643 21.31 38.95 161.03 57.89

其他企业 311 3.57 6.7 46.42 59.49

港澳台投资经济 339 7.3 11.97 144.22 57.65

外商投资经济 222 4.86 7.78 108.4 57.84

按饭店星级划分

五星级 432 15.69 25.35 227.96 57.27

四星级 1 821 36.96 63.97 356.8 59.89

三星级 5 712 64.7 122.05 350.44 58.47

二星级 5 616 39.15 76.85 495.97 57.19

一星级 518 2.64 5.25 330.84 50.97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

表二 2008年全国星级饭店的地区分布

地区 饭店数(家) 房间数(间) 地区 饭店数(家) 房间数(间)

合计 14099 1591379 广西 393 49768

广东 1126 127320 山西 349 32921

浙江 1118 134064 江西 345 36699

云南 904 77130 陕西 332 43219

江苏 895 96938 上海 310 61264

北京 836 134090 黑龙江 285 25957

山东 810 99874 甘肃 280 27415

湖北 597 52786 贵州 279 22605

湖南 569 59743 海南 260 40265

辽宁 551 61465 吉林 243 20682

四川 532 48645 重庆 242 28190

河南 488 57882 内蒙古 242 20718

安徽 451 47387 青海 117 10703

河北 441 50428 天津 114 15780

福建 426 50633 86 7606

新疆 421 43707 宁夏 57 5495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星级酒店设施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从其产权主体、档次结构和区域分布来看有以下特点:

首先,国有企业占据产权主体较大比重,但盈利能力低于平均水平。我国旅游饭店构成中,无论从饭店数还是客房数上看,国有饭店均占据很大比重,而集体饭店、外资饭店和其他类型的饭店相对来说规模尚较小。但从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看,国有企业则处于劣势。笔者统计了上述各投资主体类型的营业收入与客房数之比,全国平均水平为11.07亿元/万间客房,而国有企业仅为10.58亿元/万间客房。相比之下,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商及投资经济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盈利能力远高于国有企业,分别为19.76亿元/万间客房和22.30亿元/万间客房。由此不难看出,国有企业虽占据了很大部分的饭店及客房设施,但盈利能力及竞争力却远不及外资企业。

其次,档次结构已经形成。各类饭店在2008年末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五星级饭店客房数占总体的9.86%,四、三、二、一星饭店分别占23.22%、40.66%、24.60%和1.66%。五星级和一星级饭店数量较少,市场主要被三星级饭店占据,中低档的二星饭店和中高档四星饭店占比大致相同。

再次,区域空间分布阶梯差异明显。笔者将各省市按照拥有星级饭店数分为三类,第一类超过800座,第二类拥有300至800座,第三类少于300座。划分结论是我国饭店业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三级阶梯状态:第一阶梯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第二阶梯是中部地带,第三阶梯是西部地带,整个态势是东多西少。

2.供求状况

近些年来,饭店设施的持续建设导致旅游饭店数量增长较快。“80年代,每增加10万间客房需4-5年时间,但1994年以后,每年增加的饭店客房数就达10万间以上” 。尽管国内外客源的消费需求也在逐年增长,但增速相对缓慢。过快的供给增长使得目前饭店供求关系比较宽松,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消费者已成为主体,有着充分的选择权和消费决定权,饭店业已完全转入“买方市场”。

3.经营及竞争现状

(1)经营管理水平

全国目前一万四千多家涉外饭店,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两级分化的倾向。只有四五星级和部分三星级饭店具备现代企业制度及思维方式,这些饭店也普遍集中在合资或外资企业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地区。而更多的中低档饭店还是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思想,许多企业还没有把饭店管理当成一项技术性工作来对待,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有待于大幅提高。

(2)竞争情况现状

关于我国饭店业的竞争情况现状,不少学者在这一方面做了成果颇丰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达成的共识是:“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是现阶段我国饭店业竞争现状的主要表现。其中,过度竞争是指饭店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是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能从这一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 。但在这种“过度竞争”的状态下,仍有大量的新饭店进入这一行业。竞争不足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效竞争手段不足。我国旅游饭店的竞争主要还集中在价格竞争层面上,非价格竞争程度低。为了争夺客源,很多饭店都卷入了恶性的“削价大战”中。第二,独立竞争主体不足。我国饭店业中缺乏独立的经济主体,企业的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地限制。第三,一些细分市场竞争不足。饭店业内某些细分市场中进入企业数量较步,缺乏竞争。

三、我国酒店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酒店发展走向集团化、品牌化

(1)推进集团化发展

集团化将成为我国现代酒店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运作模式。我国旅游饭店目前的集团化程度还比较低,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酒店产业未来的趋势之一就是国有旅游饭店改革。通过加快产权多元化的进程,解决集团化进程中的体制,对国有饭店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并进一步建设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酒店企业集团,进而提升酒店产业的整体结构,以期获得更好的国际竞争力。

(2)品牌建设将成为酒店发展的重要部分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日益成熟,感性消费时代的来临以及酒店市场的日趋规范化,中国酒店业将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竞争的核心是客人的满意度、忠诚度和酒店的知名度、美誉度,关键是把握住消费时尚,抓住消费心理,打动消费者从而赢得信任和青睐。在未来的酒店业竞争中,酒店的品牌建设将成为酒店发展很重要的部分,谁赢得了消费者的心谁就赢得了市场,就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品牌的经营是一种100-1=0的系统模式,良好的品牌可以为企业带了巨大的效益,但任何一次突发的品牌危机都有可能毁掉之前苦心经营的成果。所以,品牌竞争的时代要求酒店更加重视每一个细节,是对酒店长期保持良好稳定的管理服务水平的考验。

2.经营管理人性化,服务定制化

(1)人性化管理成为主导经营管理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不仅是生产要素,更是企业宝贵的资源。酒店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人的资源。因此,酒店将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密切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人本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规范员工的行为,而是创造一种员工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新型人事环境。因此,未来的酒店企业将更加注重提高员工的知识含量。建立一套按能授职、论功行赏的人事体制,通过员工的合理流动,发挥员工的才能。通过目标管理,形成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做到自主自发。通过酒店企业文化,利用文化的渗透力培养忠诚员工,确保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

(2)定制化服务满足不同客人的不同需求

市场竞争带来了更多样的选择,也培养了更加成熟挑剔的消费者。他们对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种市场导向使得定制化服务将成为酒店产业今后发展的趋势之一。这要求酒店对客人的需求要有更充分的了解,既掌握客人共性的、基本的需求,又要分析研究不同客人的个性需求;既注意静态需求,又要在服务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动态需求;既把握显性需求,又要努力发现客人的隐性需求;既满足当前需求,又要挖掘潜在需求。

另外,随着消费观念的进步,酒店所扮演的角色也应当有相应的进步。酒店已不仅仅是人们晚间休息的地方,它的功能角色趋向于更加复杂多样,它还将承担起交流、商务、休闲度假等更多新的角色。所以,酒店的经营管理应当根据市场的需要积极转型,尽力去满足消费者对于这些新功能的要求。

3.产品形态更加多样化,竞争深入到新的细分市场

酒店市场的日趋成熟将使市场竞争向更细、更新的方向推进。相应地,产品和服务的形态也将更加多样化。在近两年酒店业整体发展势头并不好的情况下,经济型酒店的异军突起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未来的酒店产业发展中,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下去,随着人们对产品精神价值的逐渐重视,文化酒店、创意酒店、主题酒店等产品形态也将会有更进一步的成长。敏锐的市场眼光将成为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寻求、引导潜在的市场机会并迅速占领新的市场空白点将成为酒店业竞争的又一主要内容。

考文献:

[1]费寅:《中国饭店业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4卷第2期:75-76

[2]张辉、秦宇、厉建新:《对我国饭店业竞争现状的深层思考》[J].《旅游学刊》.2000年第3期:19-24

[3]魏小安:《政企脱钩工作对旅游市场的影响》[J].《旅游调研》.1999年第5期

[4]李飞:《我国饭店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科技信息》2008年第4期:148-149

[5]杨怡:《我国饭店业的绿色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48-4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