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金融风险管理的特征8篇

时间:2023-08-06 09:01:04

金融风险管理的特征

金融风险管理的特征篇1

作为金融经济的主体承载者,金融机构在金融经济风险防范方面的水平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金融稳定性水平。就当前我国的金融经济稳定性水平以及风险防范能力来看,实在不容乐观。尽管我国的金融机构根据当前市场发展态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国外资本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性防范,但是从效果上来看,依然收效甚微。尽管前期的风险防范水平整体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金融经济的风险防范水平确实在稳步提升。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有关金融经济中市场的开放性元素以及有关自动性的元素在金融市场风险中的应用,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管理水平也逐渐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金融经济的风险与防范水平,必须根据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风险特征以及风险形势进行深入剖析。

一、金融经济风险特征以及风险形式分析

(一)金融经济风险防范中的特征分析

对于金融经济的方法防范工作,最为基础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金融经济的风险有哪些,又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此,笔者根据自身的金融工作经验具体整理如下。

其一,金融经济风险社会性特征。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阶段,金融经济风险往往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就风险的大小、规模以及严重程度等,还是可以通过一些防范措施而得到有效控制的,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金融经济风险的社会性特征。所谓社会性特征,就是指在社会发展中,由于金融机构与其他的行业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由于其在资本方面以及资金来源和资金链等方面可以说是把控着经济的命脉,而从根基上来看,绝大多数的资金却是来自于借款或者说是贷款,那么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其社会性的特征。由于金融经济机构掌握着社会的要害,对于各种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承担着各种民间借贷以及民事之间的资金往来,一旦金融机构遭遇风险,毫不客气地说,就是社会遭遇到了风险。所以说,金融经济对于社会轻易造成冲击,自身利益受伤害就会反作用于社会,这就是金融经济的社会性特征。

其二,金融经济的风险周期性特征。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金融经济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和根除的,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简单来讲,当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整体社会的金融经济事态良好、企业有钱赚、人们有钱花时,金融风险出现几率就很小。如果国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结果就是人们都不舍得花钱、企业运营亏损面临破产,那么金融经济的风险就会越来越大。对于宽松与紧缩,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市场的自我调节行为,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经济金融风险到来时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信号,通过分析类似的信号,我们就可以得知如何去面对经济金融风险。这也是金融经济风险的周期性特征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

其三,金融经济风险的可控性特征。金融经济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代表风险发生时就无法控制。由于金融风险发生前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征兆,包括投资环节、经济矛盾、社会经济整体运营状况等等,在通过对这些各种风险因素进行了解与把控并及时做出处理和规划,往往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带来的各项损失,如果调解得当完全避免损失也是有可能的。由于金融的经济风险具有一定的扩张性,也就是说,如果前期控制不好,后期的影响会传播得十分迅速,如果体现到了诚信危机层面上,往往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以至于动摇国家的金融经济走势也不是危言耸听,而可以是要成为事实。

(二)金融经济风险形式分析

从金融经济风险的出现方式、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经济风险具有多变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从金融会计风险到人员风险以及核算风险等等,不一而足。由于金融会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内部监管失准造成的内部问题,所以一般来说只会造成操作上的风险或者造成一定的利润水平降低,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面。但是一旦发生金融核算风险和人员风险,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波及整个社会金融经济市场,其影响是无法控制的。

尽管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金融管理市场也在搞管理创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所谓金融管理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由于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不是普通的企?I管理,其影响面十分宽广,任何一个行业决策都有可能会对整个社会发展阶段进行重新洗牌,有可能会造成企业的大规模发展,也有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企业倒闭关门。除此之外,尽管金融经济管理可以通过后续的调控手段进行市场调控,从而降低创新管理带来的风险,但是有些活动在当前的资本市场下往往会调控难度非常大,比如汇率风险以及金融市场不稳定等等,都是创新管理带来的风险问题。

尽管如此,进行创新性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进行创新,金融市场早晚会出现与市场经济不匹配的现象,也一样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说,如何搞好创新,避免风险超过可控制的范围,才是金融经济风险防范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二、金融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防范的主要措施

(一)金融经济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活动中出现意外不可控因素的几率,几率越大,不可控制性就越强。金融经济风险的产生往往是具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不但包括当前金融机构内部重组、资产过分单一化因素,还包含着金融机构的固定资产构成和占股比例问题、受到经济结构不合理化的影响与冲击问题。

此外,行政干预也是当前出现金融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由于行政干预也是迫于市场的压力,所以一般我们会把行政因素归咎于市场因素。由于行政干预影响下一些企业会出现各种经济问题,而金融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就会在这个时候暴露出来。尽管金融机构在自身的建设上往往也存在问题,但是由于行政干预发生的金融经济风险也不在少数。总体来说,为了预防金融经济风险,从金融机构内部寻找原因,提高抵抗力,才是当前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金融经济风险防范手段。

(二)金融经济风险防范的措施探究

对于金融经济的风险防范工作,不要把所用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必须要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理论分析,并且要注意防范的多样化原则。首先,就要从金融机构的内部体制改革入手。由于许多金融机构内部体制过分陈旧、人员工作不思进取、缺乏基本的防范意识,在风险到来时往往没有形成一定的预见性,对于风险事件没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和处理经验,这都直接导致了风险的扩大。所以说,金融机构内部体制改革也是当前较为有效的一种风险防范方式。除此之外,通过重视信贷规模,提高居民储蓄的稳定性,也是重要的风险防范手段之一。在信贷过程中增加居民的储蓄稳定性,一方面是要通过政府以及国家政策的调节,另一方面还是要金融机构内部进行商业调控,平衡金融经济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储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强化金融管理手段,加强内部监督。金融机构往往会与大量金钱打交道,一部分从业人员财迷心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也是常有的事情。为了解决类似情况,还是要加强金融经济的内部风险防范控制,提高监督的强度与力度。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内部开设培训课程,强化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工作责任意识,做到责任到人;对于工作过程中越权行为以及擅离职守的行为都要进行严厉的查处,绝不姑息。从法律意识层面以及技术修养层面同时强化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提高其服务水平。

为加强金融经济风险防范,应完善审计部门的设立以及权责制度。由于金融经济风险本身就是审计活动下出现的一种突发事件,所以审计部门对于金融经济风险的出现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审计部门还是要根据当前的市场形势,逐步完善审计工作的各项细节计划,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在审计部门内部建立健全?嘣鹬贫龋?调控好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对于擅离职守或者中饱私囊的行为绝不姑息,坚决处理。

金融风险管理的特征篇2

关键词:银行;私人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在当今的金融环境中,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有着更多的经济发展空间,同时他们对个体性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私人金融业务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并且也已经成为了当前各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对于银行来说,私人金融业务和传统的业务如公司业务和储蓄业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它的兴起势必要求着银行必须更加深入地掌握私人金融业务的特征。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着重分析银行私人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并且根据风险特征探讨具体而系统的管理措施,从而更好促进银行私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银行私人金融业务风险特征

第一,风险的分布面较广。相对于传统的公司金融业务而言,银行私人金融业务最明显的风险特征便是风险的分布面较广。一般而言,公司的金融业务所关涉的对象通常是有限的。毕竟,一间公司的成立本身便会经历种种的考验。然而,对于私人金融业务来讲,几乎每一个公民个体都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并且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业务服务。因此,私人金融业务的客户源跟传统的公司金融业务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差别。其次,由于不同个体的经济状况各不相同,他们对财产的估测和承担的能力也没有公司强,一旦个体的生活发生什么意外的情况,他们很难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兑现对银行的财务承诺。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会在私人金融业务上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由于客户源覆盖面的扩大而导致分布面的扩大。然而,在现实的环境中,这种风险特征是银行所无法规避的。因为银行只有在不断扩大业务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所以银行在日后的发展中必定需要不断地提高私人金融业务的覆盖面。

第二,风险的牵涉范围较大。在私人金融业务中,银行所要面临的另一个风险特征便是风险的牵涉范围较大。在当今的金融环境中,各种业务之间无时不刻在产生着各式各样的联系。银行在处理私人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往往会跟其他的经营环境产生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得私人金融业务和其他的经营环境形成一个环状的联结结构。在这个联结结构中,一旦某个连接点出现了问题,其他的领域也会相应地被受到牵连。例如在私人金融业务不断扩大的现实背景中,银行可以扩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那么,一旦私人金融业务发生问题,银行和企业的合作也会附带着面临一定的危机。或者,当合作的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时,银行在私人金融业务上也难以继续顺利地开展下去。另外,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银行也在不知不觉之间茁壮成长,并且为私人金融业务提供相应的服务。然而,如果网络银行在技术安全上出现了难以控制的问题,私人金融业务也会马上面临严重的危机。由此可见,在各种业务不断牵连以及网络银行不断发展的现实环境中,银行的私人金融业具有牵涉范围较大的风险特征。

第三,风险的复杂程度较高。对于传统的公司金融业务而言,它在时间的考验和经验的积累,各方面的发展已经相对完善,并且也形成了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管理体制。然而,对于私人金融业务而言,它毕竟还是处于正在成熟发展的阶段,与之相关的制度和环境也正处于逐渐磨合的阶段。因此,对于银行来说,私人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加复杂。首先,与私人金融业务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正处在不断更新和探索的阶段中,一旦政策的导向有所改变,那么与之相关的业务办理情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银行也会相应地面临着对应的风险。其次,私人金融业务当中的信誉问题依然是当前的银行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由于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因此银行也会随时面临着客户各式各样的问题,甚至会直接和客户产生一定的纠纷。在当前的环境中,纠纷的产生不仅会影响银行的正常运作,还会给银行的信誉带来不可估测的消极影响。因此,银行在私人金融业务中势必需要面对复杂程度较高的风险。

二、银行私人金融业务管理措施

如上所述,私人金融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分布面较广、牵涉范围较大、复杂程度较高的风险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私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银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业务的管理。

第一,完善风险管理思路。面对私人金融业务所具有的风险特征,银行应该充分地分析该项业务和银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为私人金融业务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思路。对于银行而言,它们已经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为传统业务制定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然而,由于私人金融业务有其自身的特征,并且也在现实的发展环境中面临着种种复杂的问题。因此,银行应该在原先的管理制度之上,针对私人金融业务的特征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制度。银行可以在对私人金融业务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采取专人负责的制度,通过不同领域的分工和合作使私人金融业务的管理形成一种网状的联结体系。例如,为了更好地跟进私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进度,银行可以指定专门的人员对私人金融业务进行专业研究,从中总结出私人金融业务发展的核心矛盾点。针对这些矛盾点,银行可以灵活地运用相关的技能和安排特定的人员进行解决。又如针对私人金融业务的政策变动现状,银行可以指定相关的人员专门负责对政策进行解读,并且预测该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这样银行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相关政策的发展。通过专人负责和分工合作的方式,银行可以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中不断地完善风险管理思路,从而促进私人金融业务和银行的良性发展。

第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在完善风险管理思路的基础上,银行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具备完善制度的基础上,银行要将这种思路和想法真正落实到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在日新月异的现实环境中,银行工作人员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他们也需要在现实的需求面前不断丰富自身的眼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只有银行的工作人员真正提高了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银行才能够在私人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面前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更多更好的机会。为了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银行可以通过定期总结和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管理意识,在一种专业分析和相互探究的环境中为应对风险开掘新的方式和途径,全方位地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私人金融业务作为银行的发展业务,处在一种前进和成熟的阶段中。因此,银行的私人金融业务本身便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和其他领域产生着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中,银行的私人金融业务依然处于茁壮成长的阶段,客户源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因此也便具有风险分布面较大的特征。同时,由于私人金融业务和其他的经营环境、网络银行等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同领域的波动定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私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因此它便具有风险牵涉范围较大的特征。最后,由于私人金融业务还处于不断探索和成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变数难以预测,因此它也具有风险复杂程度较高的特征。针对银行私人金融业务的这三大风险特征,银行首先要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思路,从根本上为私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确切的保证。接着,银行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切实地保证了私人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只有这样,私人金融业务才能在面临各种风险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风险管理的特征篇3

【摘要】由于受到全球金融经济动荡的影响,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防控问题也变得十分严峻。就我国当前金融经济的风险特征以及相关的理论加以阐述,并且结合自身经验针对当前的防范现状以及后期的发展趋势做一个整体的预测,以期能够提高我国金融经济风险的防范意识,降低风险发生率,提高金融的整体稳定性。

【关键词】金融经济;金融机构;金融风险

一、金融经济风险特征以及风险形式分析

(一)金融经济风险的特征表现

金融经济风险的特征主要包括:第一,金融经济的风险周期性特征。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金融经济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和根除的,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简单来讲,当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整体社会的金融经济事态良好、企业有钱赚、人们有钱花时,金融风险出现几率就很小。第二,金融经济风险的可控性特征。金融经济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代表风险发生时就无法控制。由于金融风险发生前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征兆,包括投资环节、经济矛盾、社会经济整体运营状况等等,在通过对这些各种风险因素进行了解与把控并及时做出处理和规划,往往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带来的各项损失,如果调解得当完全避免损失也是有可能的。

(二)金融经济风险形式分析

从金融经济风险的出现方式、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经济风险具有多变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从金融会计风险到人员风险以及核算风险等等,不一而足。由于金融会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内部监管失准造成的内部问题,所以一般来说只会造成操作上的风险或者造成一定的利润水平降低,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一旦发生金融核算风险和人员风险,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波及整个社会金融经济市场,其影响是无法控制的。

尽管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金融管理市场也在搞管理创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所谓金融管理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由于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不是普通的企业管理,其影响面十分宽广,任何一个行业决策都有可能会对整个社会发展阶段进行重新洗牌,有可能会造成企业的大规模发展,也有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企业倒闭关门。除此之外,尽管金融经济管理可以通过后续的调控手段进行市场调控,从而降低创新管理带来的风险,但是有些活动在当前的资本市场下往往会调控难度非常大,比如汇率风险以及金融市场不稳定等等,都是创新管理带来的风险问题。

二、金融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防范的主要措施

(一)金融经济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活动中出现意外不可控因素的几率,几率越大,不可控制性就越强。金融经济风险的产生往往是具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不仅包括当前金融机构内部重组、资产过分单一化因素,还包含着金融机构的固定资产构成和占股比例问题、受到经济结构不合理化的影响与冲击问题。

此外,行政干预也是当前出现金融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由于行政干预也是迫于市场的压力,所以一般我们会把行政因素归咎于市场因素。由于行政干预影响下一些企业会出现各种经济问题,而金融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就会在这个时候暴露出来。尽管金融机构在自身的建设上往往也存在问题,但是由于行政干预发生的金融经济风险也不在少数。总体来说,为了预防金融经济风险,从金融机构内部寻找原因,提高抵抗力,才是当前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金融经济风险防范手段。

(二)金融经济风险防范的措施探究

对于金融经济的风险防范工作,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必须要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理论分析,并且要注意防范的多样化原则。首先,就要从金融机构的内部体制改革入手。由于许多金融机构内部体制过分陈旧、人员工作不思进取、缺乏基本的防范意识,在风险到来时往往没有形成一定的预见性,对于风险事件没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和处理经验,这都直接导致了风险的扩大。所以说,金融机构内部体制改革也是当前较为有效的一种风险防范方式。除此之外,通过重视信贷规模,提高居民储蓄的稳定性,也是重要的风险防范手段之一。在信贷过程中增加居民的储蓄稳定性,一方面是要通过政府以及国家政策的调节,另一方面还是要金融机构内部进行商业调控,平衡金融经济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储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强化金融管理手段,加强内部监督。金融机构往往会与大量金钱打交道,一部分从业人员财迷心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也是常有的事情。为了解决类似情况,还是要加强金融经济的内部风险防范控制,提高监督的强度与力度。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内部开设培训课程,强化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工作责任意识,做到责任到人;对于工作过程中越权行为以及擅离职守的行为都要进行严厉的查处,绝不姑息。从法律意识层面以及技术修养层面同时强化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提高其服务水平。

为加强金融经济风险防范,应完善审计部门的设立以及权责制度。由于金融经济风险本身就是审计活动下出现的一种突发事件,所以审计部门对于金融经济风险的出现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审计部门还是要根据当前的市场形势,逐步完善审计工作的各项细节计划,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在审计部门内部建立健全权责制度,调控好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对于擅离职守或者中饱私囊的行为绝不姑息,坚决处理。

三、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防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近些年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市场波动,能够控制到现有局面也实属不易。但是还希望风险防范工作者能够戒骄戒躁,继续做好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工作,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季潇然.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英文)[J].中国外资,2011,(16)

金融风险管理的特征篇4

一、衍生金融工具内涵分析

1.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

从当前这一研究领域的现状看,关于其定义尚未给出统一的界定。以金融学研究角度出发,可将这一定义简单的总结为:是以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基础,在金融市场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衍生而来,价格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合约范畴。对于此层次的定义,其过于范范,对这一内涵的阐述并不具体。其次,以会计学这一研究视角出发,所给出的定义为:其会随着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包括一定时期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化等,对于初始净投资并未进行限制,采取未来结算方式。而在我国,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财政部是以新会计准则为基础,结合国内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给出了适合中国当前实际发展需求的定义内容,其所给出的定义为: 衍生金融工具,指具有其价值随特定利率、商品价格、金融工具价格、汇率等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的金融工具。

2.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

这一金融工具的主要功能为:通过投资套利来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实现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规避、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以及实现对金融市场价格的有效监管等。具体来讲,实现对其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对负债等的有效预防,进而发挥出自身的“保护伞”作用,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比如:套利投资这一作用的实现,当前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套利机会,但是,相应的风险也随之增大,而企业则需要通过风险相对较小的工具等来实现利润空间的最大化。同时,由于企业管理者会借助信息不对称来实现自身利润的获得,而这就在无形之中侵害了所有者的权益,为了实现信息的对称性,便可以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来实现,以逐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与风险

1.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首先,合约性。从上文定义的分析中可知,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合约性特征,也就是说交易双方需要通过合约条款的束缚,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要落实双方自身的责任,充分的行使自身的权利;其次,杠杆性。这一特征主要是基于在实际交易的过程中,对于初始净投资并没有限制,所以能够通过杠杆性来实现对相应融资风险的有效规避,但是,这一特征的存在也使得其对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再次,风险性。这一工具的使用是以未来结算来实现操作的,因此,相应的不确定因随着增加,加上杠杆性这一特征的作用,使得预期收益越高,相应的风险就越大;最后,复杂性。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作用下新兴衍生工具的不断诞生也使得其具备了复杂性的特征,与开始之初的衍生金融工具相比,尚无法实现有效的市场监管,因此,以其为媒介的交易风险也就随之加大。

2.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在实际应用这一新金融工具的过程中,虽然其能够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与规避,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这一工具的使用同样会带来新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如下四方面:

(1)违约风险

基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性特征,如果合同双方中有一方没有按照合同的约定来履行自身的责任,进而导致违约问题的出现,就会产生相应的信用风险。在认定其是否属于违约风险时,需要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否是因为财务危机而出现的违约,其次是相应违约一方的合约价值为负。一般情况下,这一风险的大小直接受到合同期限的影响,如果期限长,那么相应的风险就大,同时,还受到交易地点的影响,通常来讲场外交易的风险要相对较大。面对当前形式多样的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其还存在着复杂性等特征,所以选择的金融工具不同,那么相应的信用风险也就存在一定差别。

(2)市场风险

这一风险主要通过如下三种风险形式来呈现:货币、利率以及价格风险,被合称为基础金融风险。在以这一金融工具来实现交易的过程中,基础金融产品的价值是其预期价格的基础,但是,如果最终实际结果与预期不符,就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这一风险是无法实现量化定位的,如果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选择与应用这一金融工具,那么相应的市场风险就会加大,也正是基于这一风险的不可量化性特征,在杠杆性特征的作用下,企业会试图通过短期投资套利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市场风险特征的存在就无形之中进一步加大了风险,相应的风险承担者可能会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

(3)营运风险

这一风险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一方面,如果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在决策上的失误会导致营运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技术应用上的偏差也会导致营运风险的产生。因此,在实际运用这一金融工具的过程中,如果企业相应的管理者无法实现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全面认识与深刻剖析,就会导致企业营运风险的发生,同时,除了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外,个人的经验与素质也同样会影响到营运风险的产生与否。

(4)流动性风险

这一风险主要包括了业务流量风险以及资金流动风险。其中,业务流量风险的产生是基于合约的不完善,由于合约是约束双方履行自身权利义务的媒介,而合约的不完善会导致最终变现或平仓的风险产生;资金流动风险的产生是基于其中一方因为自身出现资金紧缺的问题,进而无法按照合同的规定来实现支付,这就会因被迫平仓的出现而遭受经济损失。一般情况下,这一风险主要发生在场外交易中,同时新兴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也同样会造成这一风险。而当合同越标准,相应的流动性风险就越小,同时,如果相应的市场交易原则较为完善,那么相应的流动性风险也就随之变小。

(5)法律风险

这一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基于现有法律的完善程度,如果现有法律无法实现对合约条款的有效保护,那么相应的合同双方可能就会遇到这一风险。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下,新型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不断增多,而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无法实现与其相适应的完善,那么就无法形成对合同条款的有效保护。同时,也正是因为法律制度存在空缺,致使合同双方中的受益者会钻法律空子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1.国际金融市场背景下这一应用的现状

与国内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相比,在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这一市场的发展相对较为完善,相应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较多,应用的范围相对较大,在此背景下,其市场与政策等宏观环境要相对能够更好的适应与满足这一工具的应用,因此,发达国家企业财务管理在应用这一工具上的范围较广,可参考的经验较多。从当前发达国家应用这一工具的现状看,近百分之七十的企业都使用了该金融工具,而使用汇率与利润类金融工具产品的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按照使用的行业来分析,在农业以及矿业等企业中使用这一金融工具的企业达到了近百分之七十五,而制造业与服装业使用率相对较低,但也达到了近百分之四十以上。而面对当前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形势,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企业已经加大了对这一金融工具的重视程度,纷纷尝试将其应用到财务管理中,试图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以拓展自身的利润空间。从国外的现有研究看,可以总结出如下结论:基于市场自身的不完善性,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能够确保实现企业业绩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整体的利润点,同时,通过这一工具的使用能够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企业资金的利用价值,通过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并实现对相应风险的有效控制。

2.国内应用现状

在衍生金融产品的运用上,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直到中国加入WTO后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在落实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出现,财务管理风险加大,为了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衍生金融工具逐渐被各个企业所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到了企业的投资、融资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为了实现对相应风险的有效控制与规避,并降低财务成本支出,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逐渐将这一金融工具应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之中。然而,当前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尚未成熟,相应的金融工具无法得到有效应用,同时由于在境外期货交易资格上的审批过严,进而使得相应的衍生金融产品使用途径绝大部分是依赖商业银行来获得,相应监管较严,所以这一金融工具的种类较少,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化,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衍生金融产品的基础较为扎实,只有不断的实现模式的创新,迎合金融市场发展需求,才能为企业实现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有效应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四、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效应用的建议

1.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以拓展使用空间

当前,我国企业在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理念过于保守,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所存在的风险认识存在偏差,片面的认为这一金融工作的使用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事实上,将其应用与财务管理中能够在规避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完善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相应的抗风险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从目前国内企业应用这一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风险看,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存在着投机与违规操作,因此,人为原因占据了绝大部分。因此,面对这一金融工具的发展形势,将其应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乃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在创新财务管理理念的同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进而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这一金融工具的作用与价值。

2.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

要想确保将其有效的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就需要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来实现对应用行为的规范,确保企业能够合理选择这一产品的种类,实现对其进入市场后的有效跟踪,以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并要将审批与操作的权利予以分开下放,以实现高效的管理。与此同时,要以相应调整政策的制定来实现对产品进入市场后流通情况的有效跟踪与监管,以确保及时且准确的做出决策。此外,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结算与审核制度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提高企业风险意识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

首先,在风险意识的提升上,要求企业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全面的剖析,要在充分掌握其优势作用的基础上,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辨别,通过对风险的计量与分散来实现对风险的规避,以确保这一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够从根本上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于这一金融产品所存在的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面对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形势,企业必须要全面的做好风险规避工作,以实现应用这一金融工具的价值。其次,基于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应用上起步相对较晚,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过于保守等一系列因素的存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相应的风险经营理念过于淡薄,在企业财务出现风险的过程中,其依旧被拘束在原有的管理理念之中,排斥将这一金融工具应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与此同时,除了现有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素质偏低外,还面临着综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致使其在应用这一金融工具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规避。因此,这就要求要加大对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升其专业能力素质,并要通过对相应人才的引进来提升财务管理队伍的整体力量。

4.打造完善的外部发展环境

金融风险管理的特征篇5

关键词:征信;借款人;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1-0084-03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相当一部分以金融机构这一“特殊”债务人身份存在的信贷资产回收困难,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不良资产。事实上,如果仅仅只是简单地通过资金的调剂,来满足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并实现处置金融风险、提供政策性支持的目的,而不将金融机构纳入借款人的有效监管范围,无异于将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货币化,不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削弱央行的信用独立,而且还可能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强化基础货币发放的倒逼机制,这与央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初衷背道而驰。

如何对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的风险量化管理及动态监测,从而使以金融机构这一“特殊”债务人身份存在的信贷资产得以规范运用,最大限度地处置、维护和保全已发生的不良债权,并确保切实、有效地防范新的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新问题应全方位、多角度地予以思考,并从新思路、新角度加以解决。从征信这一崭新视角看,可以依托企业征信系统强大的信息及共享功能,以“定量+动态”的方式对以金融机构这一“特殊”债务人身份存在的信贷资金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测和动态管理,真正建立起金融机构的借款人管理模式,从而使金融机构的借款人风险管理定量化和可控化。

二、创设背景

(一)风险的量化管理和动态监测,使金融机构以借款人身份纳入征信系统具有现实需求

一是有利于充实征信系统的信息资源。企业、个人两大征信系统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长期、序列地保存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使借款人过去的偿还历史对其未来新的信用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当前,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扩容工作正处于起步及探索阶段。通过对金融机构这一“特殊借款人”进行规范管理,逐步纳入征信系统,将其所发生的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再贷款等业务信息进行整理、与共享,不仅可快速有效地充实征信系统的信息资源,进一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可利用系统强大的辐射力及威慑力,建立相应的不良贷款披露与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形成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有益补充,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全国有资产及存款人权益,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二是有利于共享信息资源,进一步规范金融信用行为。央行担负着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尚未真正建立以前,中央银行有能力也有义务对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予以救助。但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将金融机构这一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信贷活动纳入人民银行的有效监管之中,不仅可以维护和增强中央银行自身的独立性,提高相关货币政策决策机制的透明性,还可通过对金融机构借款人信用行为的长期、序列观察。在动态监测、进一步规范金融信用行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运行的安全系数,从而有效防止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切实维护存款人权益,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真正实现央行债权保全与职能履行,以及国有资产安全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二)系统以机构代码为标识归集企业信用信息的方式,使“特殊借款人”信贷业务对接征信系统具有可行性

一是政策层面有据可依。人民银行新增的征信管理职能,为金融机构信贷信息纳入征信系统提供了政策依据。2008年8月,国务院出台的人民银行新的“三定”方案中明确指出,人民银行“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金融机构借款人信贷信息理应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被纳入,并对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形成有益的补充。

二是操作层面具可行性。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归集,是以借款人的某一字段作为唯一标识来进行的。目前,企业征信系统主要采集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在金融机构的贷款、担保、冲销剥离等信贷信息以及欠息、诉讼等大事信息,并将同一借款人在全国所有商业银行的这些信息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进行统一的汇集及显示。因此,若要将金融机构的借款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可将商业银行作为一类特殊的企业进行处理,以其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进行相应的贷款卡核发和信息归集流程,这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是技术层面可以保障。人民银行及各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数据安全和数据库建设水平为金融机构借款人管理模式的构建及信息的传输、对接提供了完备的技术保障。

三、模式构建

以金融机构为债务人存在的信贷资金,与企业、个人等一般借款人相同,也分为正常与不良两种形态。在实践中,以正常形态存在的金融机构“特殊借款人”信贷资金,主要包括那些正常发放与回收的再贷款,如近几年的支农再贷款等,按约定期限及利率拆入和拆出的同业拆借资金等;而以不良形态存在的金融机构“特殊借款人”信贷资金,则主要由对清理整顿或已关闭破产的金融机构发放的再贷款所形成。包括清理整顿或已关闭的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向中央银行的正常借款、保全支付的紧急再贷款和中央专项借款以及为治理金融“三乱”和社会上各类基金会等所发放的再贷款等。

1、总体方案构想。

当前,可考虑先选择一、两个地区作为试点,将已形成不良资产的率先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并在试点经验成功的基础上,推而广之,逐步普及到支农再贷款、金融机构同业拆借等正常资产,从而充分利用企业征信系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大限度地监测资金动态,保全信贷资产,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大局。

2、具体操作流程。

第一步,先以各金融机构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为其核发相应的贷款卡编码。在金融机构借款人管理模式中,共涉及发放再贷款的各级人民银行、资金拆出机构、各受贷金融机构(或资金拆入机构)三方,其中前两者以债权人身份存在,而后者则以债务人即借款企业身份存在;第二步,为所涉及的有担保关系的相关企业或各级政府配发贷款卡。如,泉州市2亿元不良再贷款中,不仅有信用贷款,还有担保贷款(其中:85%由城信社股东企业的财产提供抵押,15%由股东企业提供担保)。为此,为城信社提供担保的企业,其担保信息也应相应地纳入到企业征信系统中。为担保企业配发贷款卡时,有组织机构代码的核发实卡,而无组织机构代码的则配发虚拟卡。各相关企业均以担保人身份存在;第三步,对以金融机构借款人身份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遵循“谁发放,谁管

理”的登记原则,分别在企业征信系统中进行录入(具体操作流程详见《金融机构借款人管理模式示意图》)。

四、管理金融机构借款人的新思路

1、依托征信系统“一级数据库”的统一信息共享模式,提高金融机构“特殊借款人”管理的约束性和告示效应。

当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的集中式数据库管理模式。“一级数据库”的优势在于,通过对以金融机构这一“特殊”债务人身份存在的信贷资金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不仅可实现对央行再贷款资金的全面、动态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地保全、维护国有资产与央行债权,同时通过数据库自身强大的信息及共享功能,可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借款人管理的约束性和告示效应。未能及时归还再贷款或拆借资金的金融机构。其在拆借市场上可能无法进行正常的流动性补给,或需承担更高的拆借成本,如以更高的利率或更短的拆借期限拆得资金等。

2、遵循风险量化的原则,平衡金融机构借款人管理模式中央行兼具的债权人及履职人的双重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再贷款业务除了基础货币调控职能以外还增加了诸如提供政策支持(如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新农村经济建设等)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如承担金融机构关闭成本等)的职能。再贷款虽是央行履职的必要手段,但其在发放过程中却存在可能影响中央银行信用独立、资金安全存有隐患、冲减货币政策调控效应以及易引发道德风险等系列问题。这样,如何使再贷款真正成为最后的资金来源渠道,降低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对中央银行资金的依赖,降低再贷款发放的倒逼压力,从而平衡金融机构借款人管理模式中央行兼具的履职人及债权人的双重身份,就成为重中之重。为避免危机处理中来自各级政府的压力,确保中央银行再贷款业务有章可循,防止中央银行滥用国有资金,消除公众对中央银行公正性的疑虑,中央银行不应仅仅将再贷款等同于政策性借款、扶贫贷款,而应提高再贷款业务管理的透明度和风险意识。可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依托,通过优先选择抵押或质押贷款的方式。建立再贷款发放和收回的量化考核体系,以此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实现中央银行资产安全和职能履行中的协调与平衡。

金融风险管理的特征篇6

【关键词】网络借贷 个人信用 信用风险 研究综述

一、引言

作为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借贷业务的新型借贷模式,网络借贷属于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姚海放等,2013)。主要模式有P2P网络借贷模式和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等。P2P网络借贷是个人对个人,不以传统金融机构为媒介的借贷模式。电商供应链金融是电商平台将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有效对接,为平台上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形式融资服务的借贷模式。而网络众筹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借贷模式。网络借贷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信息获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缓解了小微金融市场的信贷失衡现象。据统计,2015年全年网贷成交量达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了288.57%,然而2015年全年问题平台达到896家,是2014年3.26倍。目前监管细则落地、不完善的征信体系、借贷利率虚高、务结构不合理等原因造成问题平台突出,凸显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问题。

二、网络借贷信用风险与个人信用风险

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向投资人支付本金、利息的风险和债务人未按约定向公司支付款项的风险。资金需求方主要以小微企业或者个人为主,因而网络借贷的风险问题更多地归结为个人信用风险问题。个人信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个人信用指消费信用,即将贷款用于个人或者家庭的消费型活动,广义个人信用泛指以个人名义发生的借贷关系,其目的除个人或家庭消费外还用于生产经营。因而无论担保与否,P2P网贷中发生的借贷关系兼可归为个人信用问题。而以B2C模式和B2B模式为主的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中,信用关系的维续也存在着个人信用问题。

三、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研究

(一)网络借贷个人信用体系

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业务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贷前,对借贷人信用信息掌握不全面等原因会使得银行偏向于为能够接受现有利率水平的客户发放贷款,因而风险较大的客户会为银行带来较大违约风险,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在贷后,则存在将款项用于非银行指定用途以及未按约定还本付息等道德风险问题。因而,为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小额信贷是依赖于征信环境、信用评估技术等个人信用体系的全面发展。个人信用体系包括个人信用征信、信用风险评估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等多个环节。同时需要外部的法律监管和内部行业自律来指导其健康发展。征信完成对个人信用数据的收集并构建个人信用数据库,信用评估对信用数据建模分析来提供信用评分供需求者使用。最后,信用风险管理通过对信用风险的计量、预警和转移等手段来揭示和管理信用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不对称问题依于大数据等信息挖掘技术优势而有所缓解。但信息技术的辅助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用风险,网贷平台上诚信环境的构建同样依托于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作为新型金融,网络借贷发展初期处于法律空白和监管盲区,亟需法律监管更新和行业自律控制。同时,融资者多数属于传统金融机构的边缘客户群,现有征信系统尚未覆盖或掌握信息存在时滞,这便对信用体系基础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在无抵押信用借贷模式中,需要借助信用评分来辅助双方的借贷决策,而贷后信用风险管理是进一步对借贷风险的揭示和防范。因此,网贷平台的信用风险具体细化在个人信用体系的各个环节,同时各环节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信用风险防控。如图1为网络借贷信用管理体系各环节的具体内容。

(二)信用管理内外部约束

1.传统领域。个贷行业发展需要来自主体外的立法建设和行政监管。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和披露,个人隐私界定与保护,个人破产保护等一系列法律制度。行政监管负责对征信机构、信用数据库、信用评估机构的监督管理、违法行为监管以及公民诚信意识宣传等。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使我国征信市场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条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为国务院监督管理机构,同时对个人信用信息开放与保护等问题做出相关规定。但较之信用制度健全国家,立法体系落后于实业发展、法律法规实施不到位、缺乏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信息共享机制尚未确立、失信惩罚机制落后等问题突出,制约着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

2.网贷领域。网络借贷发展中的潜在法律风险,可从网贷平台、贷款人、借款人和第三方支付等方面划分。网贷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应视为融资居间合同的居间人,不介入借贷双方交易。但一些偏离纯中介模式的网贷平台面临着额外的法律风险,表现为非法吸存和非法集资、非法经营、从事违法的居间活动、违反保密义务、“洗钱”、非法公开发行债券、以及涉及担保项目可能违反有关融资担保管理等风险。网贷贷款人面临的法律风险包含电子合同合规性、出借人债权合法性、出借人隐私权以及借助平台非法公开发行证券风险等。网贷借款人作为融资方,面临着与网贷平台类似的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面临的法律风险表现在资金托管法律问题和沉淀资金法律问题。此外,道德风险也是制约行业健康发展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在监管政策上,已明确由银监会管理P2P网贷发展。目前P2P网络借贷在市场准入标准、退出机制、资金管理、信息透明等运营方面缺乏统一标准,运营风险的增大会进一步影响信用风险。在行业自律方面,目前已形成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等区域性自律组织。

网络借贷发展对于立法建设和监管探索的要求,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姚海放等学者(2013)认为,我国网络借贷行为应置于民间借贷范畴内,提出应将民间金融阳光化等思考。林荣琴(2014)从借贷关系法律界定出发,提出完善中介平台准入制度和中介平台信用评级制度,以增强中介平台信息透明度和建立行业协会自律组织等建议。杨振能(2014)提出明确网贷行为规则和法律责任的监管思路,并辅之以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管理要求。刘绘(2015)提出规范信息披露和消费者保护等行为、过程控制式监管规则、完善以征信与评级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等监管建议。网络借贷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的内外部约束,是由于信用观念、意识等因素,作为根源的传统个人信用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内外部保障所致。

(三)信用数据基础建设

1.传统领域。信用数据基础建设是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部分,主要有信用数据征集和数据库组建两部分。信用数据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交易信息和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在征信模式发展方面,杨晖(2011)指出我国已形成公共征信和私营征信并存互补的征信格局,作为行业和地方征信机构的补充,私营征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公共征信机构通过行政力量收集信息,私营机构通过协议方式采集公开渠道信息。但在发展过程中,隐藏着征信标准化滞后、信息共享机制缺失、信息安全等问题。

2.网贷领域。传统征信报告提供借贷人基本信息、贷款申请记录、还款情况等。在网络借贷领域,金融消费的精细化营销、个性化服务和批量处理将成为主要运营模式,因而新型金融催生着新的征信需求,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则为征信产品的创新升级奠定了技术基础。袁新峰(2013)在互联网征信研究中指出,除建立同业数据库外电商平台通过对累积客户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作为客户消费授信的评价依据,大数据征信已初见端倪。

对于大数据征信的发展研究,吴晶妹(2014)认为传统征信覆盖人群有限、数据反映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而网络征信以海量数据刻画信用轨迹,通过记录信用行为状况和综合信用度来预测个人偿还能力和信用风险,目前中国征信体系建设中心已逐步向网络征信过渡。杨坚争等人(2015)认为网络征信数据来源包括社交媒体数据、网络借贷数据、网络购物数据、其他相关数据,其中社交媒体数据包含微信、微博等社交数据用以确认用户身份,网络借贷数据可提供逾期记录等信用信息,网购数据则提供以往电商网站购物记录和交易流水等财务数据,其他如打车记录、O2O生活行为记录、违章记录等生活数据均可用于大数据征信。刘新海(2014)借鉴美国新型网贷公司大数据技术,指出多元化征信不仅包括传统信用数据,还包括可用于挖掘个人性格、行为特征等网络数据,进一步说明了 “一切数据兼信用”。魏强(2015)提出大数据征信可包括挖掘多渠道数据源的信息特征、寻找变量间关联性、信用特征再归类、特征权值设置、计算综合得分等步骤。孔德超(2016)认为大数据征信具有数据来源广泛、市场定位清晰、应用场景多样化等优势,但在个人隐私保护、数据所有权、控制权、收益权问题仍需要在现有法律政策下进一步探讨。

(四)信用评估技术

1.传统领域。信用评分技术作为信用管理体系的核心,包括数据预处理和信用评分模型建模两个阶段。在预处理阶段,原始数据普遍存在噪音数据、遗漏数据、不一致数据等问题,需要进行数据清洗、数据变换和数据规约等预处理。其中,数据清洗是对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缺失数据填补技术、异常值检测处理、重复数据整合等;数据变换通过对连续数据离散化和不平衡样本结构优化来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将其转换为适合建模的形式;数据规约则是在将数据清洗和变换后,在不丢失有效信息的前提下对数据降S。

在评分建模过程中,首先需分析个人信用的影响因素,确定反映个人基本情况、偿还能力、偿还意愿等各方面的评分指标集,经排序加权后形成评分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保证了评分模型数据输入的稳定性。同时在初选过程中,需要借助统计方法评估指标识别能力,并根据宏微观因素对指标体系不断修正和优化,保证评估的多维性和动态性。评分模型的检验包括模型精度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其中模型精度是指评分模型判断个体类别的能力;稳健性强调模型对建模之外数据的预测能力。

具体的模型发展有统计学模型和非统计学模型两个发展阶段。在统计学评分模型发展中,先后出现了线性回归方法、Logistic回归方法以及Probit回归等方法,但因解释性不足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后相关学者们将最近邻法、决策树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引入到评分模型中,逐步调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健性。在非统计学评分模型发展中,先后出现了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方法在处理非线性化特征变量问题具有明显优势。之后,Baesens等人(2003)较早将支持向量机方法引入到评分模型中,认为较神经网络方法支持向量机方法性能更优。Bellotti等人(2008)将支持向量机算法引用到信用评分和重要特征属性发现研究中。Terry(2014)基于传统非线性支持向量机的缺陷,将聚类支持向量机(CSVM)算法引入到信用评分领域,经比较后认为CSVM模型可达到更优分类表现。

此外,通过组合将单一模型的优势互补以达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已成为信用评估领域的研究趋势。Tian-Shyug(2002)将判别分析预测结果和其他特征变量一起作为输入单元建立神经网络模型,认为组合模型可以提高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和预测精度。石庆焱(2005)提出基于神经网络和Logistic回归的混合两阶段评分模型,并将神经网络输出结果和其他特征变量一起作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结果显示组合模型的稳健性和预测精度较单一模型更优。姜明辉(2007)将Logistic模型和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分类结果通过线性方法组合起来,结果表明组合模型在预测精度上较优。David West(2005)基于Bagging和Boosting方法构建了神经网络集成模型,Mariola(2009)利用Bagging和Adaboost算法集成了决策树模型,认为模型在信用评分预测精度和稳健性表现优良。

2.网贷领域。借贷评审是网贷平台最关键的技术,而信用风险在贷审环节的体现就在于贷款项目和信贷额度的控制。P2P网贷同样采用信用评级的方式,基于信用数据建立信用评分模型对违约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近年来,国外信用风险评分技术在机器学习领域和数据挖掘算法领域不断深入。Malekipirbazari(2015)建立以随机森林为基础的分类方法预测借款人状态,并基于美国借贷网站借贷数据展开实证研究,认为随机森林算法在识别优质借款人方面优于FICO信用评分。Maria等人(2015)运用流数据挖掘技术,在传统评分模型基础上建立基于历史数据流的动态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实验证明该动态模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Fatemeh等人(2015)建立基于特征选择算法和集成分类器的数据挖掘组合模型,实证认为在评分性能方面基于非参数设置的数据挖掘组合模型优于基于参数设置的单一模型。美国网贷公司ZestFinance则基于集成学习和多角度学习的模型设计思路,设计身份验证模型、欺诈模型、还款能力模型、还款意愿模型、稳定性模型等从不同角度预测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克服了传统单一模型考虑因素的局限性。

在国内柳向东(2016)选用具有平衡效果的SMOTE算法对非平衡数据预处理,运用多种数据挖掘算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实证得出随机森林模型算法对于违约项目的识别能力最佳。林汉川等人(2016)将随机森林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组合模型,实证认为模型有效克服传统模型数据噪声敏感问题和变量容量问题。

(五)贷后信用风险管理

1.传统领域。贷后信用风险管理是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下游部分,旨在通过信用风险计量、预警和转移,实现信用贷出方的最大安全性。传统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据2005年实施的《新巴塞尔协议》。《新协议》提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三大支柱,其中对最低资本要求的计算包含了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度量。信用风险转移是指借助特定金融工具把信用风险转移至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转嫁方式,常见金融工具有资产证券化、信用担保、保险等。

2.网贷领域。网贷平台中信用风险管理偏重于贷前征信和贷审模型研发,对于贷后信用风险计量和转移尚未得到广泛关注。杨从正(2015)在P2P借贷风险管理体系研究中,认为借贷平台对事后的违约补偿可采取融资担保方代偿、保险公司信用保证保险赔付、风险准备金补偿等方式。逄明亮(2015)指出宜信公司在贷后风险担保方式上推陈出新,推出国内首例保险、信托、小额贷款三方合作。通过发行信托产品并向保险公司投保,险种为金融机构贷款损失信用保险,此项信用保险措施与信托计划的信用增级措施共同作用达到多重增信目标。向明(2015)分析美国网贷公司Kabbage在贷后风险管理经验,通过设立拖延还款惩罚机制,除收取一定延迟费外还保留向其他机构报告的权利。庞淑娟(2015)则认为数据挖掘技术可实现信用风险预警,譬如分类与预测可基于历史数据形成预测规则,孤立点分析可用于欺诈行为预测等。尹丽(2016)从第三方资金托管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网贷第三方资金托管发展现状、模式及现存问题,提出应明确第三方托管主体和托管机构的权利与义务等建议。

四、结语

基于以上综述,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是网贷信用风险研究的主要领域。对法律和监管细则的探讨正指导着网络借贷向合法合规化发展。个人征信业的研究逐步向大数据征信及网络征信聚焦,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普惠金融的强大引擎。在评分模型研发环节,现阶段单一评估模型中新技术的不断探索、组合评估模型精度和稳健性的提升以及基于大数的动态模型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借贷平台的信用风险管控。同时大数据技术为贷后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将大数据动态监管融入到现有贷后管理体系中。网络借贷的商业模式已逐步成型,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将会在网络借贷的发展,乃至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演变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海放等.网络平台借贷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学家,2013(05).

[2]2015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J].金融世界,2016(02):第90-91页.

[3]林荣琴.论我国P2P线上网络借贷的法律风险控制[D],2014,中国政法大学.第50页.

[4]刘绘与沈庆.P2P网络借贷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2).第56-61页.

[5]杨振能.P2P网络借贷平台经营行为的法律分析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11).第25-41页.

[6]张雨辰与杨坚争.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征信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2016(05).第55-56页.

[7]魏强.大数据征信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分析[J].金融经济,2015(08).第11-13页.

[8]杨晖与卢昊.中国特色征信体系模式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04).第1-4页.

[9]刘新海与丁伟.大数据征信应用与启示――以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ZestFinance为例[J].清华金融评论,2014(10).第93-98页.

[10]葛志苏.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业市场化发展研究[J].武汉金融,2014(12).第33-34页.

[11]孔德超.大数据征信初探――基于个人征信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6(04).第39-41页.

[12]袁新峰.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的思考[J].征信,2014(01).第39-42页.

[13]吴晶妹.2015展望:网络征信发展元年[J].征信,2014(12).第1-4+83页.

[14]向晖.个人信用评分组合模型研究与应用[D],2011,湖南大学.第131页.

[15]帅理.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拓展研究[D],2015,电子科技大学.第 144页.

[16]孙亚南.中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2008,中国人民大学.第178页.

[17]Sousa,M.R.,J.O.Gama and E.Brand O,A new dynamic modeling framework for credit risk assessment[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6.45:p.341-351.

[18]Harris,T.,Credit scoring using the cluster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5.42(2):p.741-750.

[19]Kozeny,V.,genetic algorithms for credit scoring[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5.27:p.11-23.

[20]Koutanaei,F.N.,H.Sajedi and M.Khanbabaei,A hybrid data mining model of 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s and ensemble learning classifiers for credit scoring[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15.27:p.11-23.

[21]宋丽平.张利坤与徐玮,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评估[J].财会月刊,2015(35).第94-96页.

[22]夏立明.边亚男与宗恒恒,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13(10):171-177页.

[23]柳向东与李凤.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评估――以人人贷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05):第41-48页.

[24]刘新海与丁伟.美国ZestFinance公司大数据征信实践 [J].征信,2015(08):第27-32页.

[25]杨从正.P2P借贷风险管理魔方体系构建研究[D].2015,云南大学.第56页.

[26]李宁宁.P2P资金第三方托管问题研究[D].2015,华南理工大学.第52页.

[27]赵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2007,华东师范大学.第158页.

[28]逄明亮.我国P2P网络货款平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2015,山东大学.第76页.

[29]庞淑娟.大数据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征信,2015(03).第12-15页.

[30]尹丽.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托管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01).第86-90页.

[31]杨大楷与俞艳.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状况及风险防范研究[J].金融论坛,2005(07).第45-50+63页.

金融风险管理的特征篇7

随着互联网金融涉及范围的扩大与相关内容的日益丰富,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开始由表象逐步深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衍变的过程,其内涵会在互联网技术向金融领域不断渗透的过程中随之不断变化,而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以及人文社会等宏观背景也会对互联网金融表征产生相应的影响,中国情境下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显现出与国外网络金融在内涵上的显著差异性。此外,受互联网金融数据信息的体量大、多样性、实时性强等因素影响,我国互联网金融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未来遭受不确定损失的可能性”,即互联网金融风险。  

 与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也面临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形式。其中,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目前面临的主要考验。此外,互联网金融还面临特有的信息科技风险以及长尾风险。   

 (一)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脱媒特性在提高融资、理财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投资方甄别虚假信用信息的难度。这种信用信息的不对称情况以及信用体制不完善问题更容易加剧由互联网金融受信人无法履约而造成的信用风险。尽管拍拍贷、红岭创投等我国知名P2P借贷平台已自主开发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系统,并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进行了对接,但这些平台仍面临日趋严重的用户违约情况redlw.com。因此,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融资方偿债能力评级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道德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P2P网贷平台的道德风险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的“野蛮生长”造成现阶段我国各类P2P平台资质良芳不齐,构建资金池、进行虚假增信、捏造虚假债权甚至是设计庞氏骗局等违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e租宝”、“融宜宝”、“中晋系”等百亿级P2P平台欺诈案件的频繁发生也说明,对P2P网络借贷道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已成为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亚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信息科技风险    

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信息科技风险主要包括由于计算机病毒、金融钓鱼网站、硬件瘫痪、软件故障、网络病毒、数据传输和处理偏差等造成互联网金融损失的风险。这些信息科技隐患一旦被恶意用户利用,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就可能受到较大威胁。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信息科技风险主要由信息系统软件缺陷、硬件缺陷、信息管理机制漏洞等多方面原因造成。     

 (四)长尾风险

 互联网金融为“长尾群体”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使该群体面临长尾风险。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所服务的客户通常投资额小并且分散,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纪律容易失效。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服务人群的金融知识、风险识别以及承担能力相对欠缺,个体非理性和集体非理性的情况更容易出现,形成羊群效应。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覆盖范围广、涉及金额巨大,且负面消息传播速度快,极易造成社会动荡redlw.com。因此,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长尾风险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手段进行管控。

结论及建议   

金融风险管理的特征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行业特性 风险管理 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3.007

P2P贷款的风险问题与信息经济学理论

在互联网产生之前,P2P贷款的前身被称为民间借贷。其主要功能是家庭内部和家庭之间在发生资金短缺时互相借贷,这可以视为P2P贷款的纯线下模式。民间借贷存在的基础,是由于银行的业务范围往往不能够涵盖某些个人的贷款需求。当然P2P贷款和传统的民间借贷有很大的不同。许多民间借贷并不一定通过合法的公司来进行,可能主要是发生在个人之间,或者通过地下公司来进行。P2P贷款的纯线上模式,最初产生于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借贷环境。比如,阿里巴巴开发了P2P贷款来资助它的小微淘宝网商。因为阿里巴巴非常了解淘宝网商的现金流和经营情况,所以这种纯线上的贷款模式,其风险也是相对可控的。然而对于其他的P2P贷款公司而言,由于缺乏对贷款人偿还能力的了解,纯线上模式就不太行得通。因此,大部分P2P贷款公司采取线上出借流程与线下贷款流程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的O2O模式。此模式的特点,就是利用线上出借流程来降低管理成本,同时线下贷款的管理流程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坏账风险。

和其他信贷业务的风险一样,P2P贷款风险可以用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人道德风险理论来分析①。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说,交易的双方对风险的认识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借款方的偿还能力,借款方本身一定比出借方知道的多些。而且,借款方常常有意识地隐瞒或无意识地忽略一些相关信息。可能会导致出借方对贷款的风险估计不足。人道德风险理论,是指贷款公司内部的某些个人为了促成贷款交易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出借方的利益。特别是在大型的P2P贷款公司,其雇员、派出单位或分公司,都有可能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或削弱风险控制。

尽管所有的金融公司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控制风险,P2P贷款业务的风险比传统的金融企业还要大些。这是因为银行往往已经掌握了风险比较小的贷款业务,而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业务,才会进入P2P贷款的业务范畴。因此,P2P贷款的风险管理有很多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中没有涉及到的复杂性。因此,本文会重点探讨P2P贷款风险的特殊性问题。另外一个和风险控制相关的新兴经济学研究是源于生态学研究的信号学理论。信号学理论主要研究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的特征。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 model)指出通过可观察的行为,市场的各个主体可以传递商品价值或质量的确切信息,信号甄别模型(Screening model)指出市场的各个主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甄别信息的真实性。

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目的不是探讨信息经济学,而是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现有概念来理解P2P互联网金融中的现象。比如,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人风险理论让我们更加容易地理解各种金融风险的必然性,信号学理论让我们更加容易地理解大数据征信的价值。

P2P贷款体系中的经济关系

P2P贷款体系的基本模式其实十分简单易懂。它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出借方、中介公司和借款方。出借方的经济目的是通过贷款来获得收益。借款方的目的是通过借款取得资本来完成自己的经济行为。中介的功能是帮助出借方和借款方取得联系并建立合同,通过收取手续费来获得收益。对于出借方,中介具有获取高质借款方的功能,甚至包括追债功能。因此,中介需要对借款方的还债能力及各种相关信息作深入了解。但是,由于出借方、中介、和借款方的种类不同,特别是中介的服务内容和功能不同,就产生了形形的商务模式。出借方的种类,包括个人出借方和实体出借方。不同种类的出借方的风险承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同时对出借利率的追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出借方对借款方的要求和对中介的要求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中介的种类可以根据功能来进行划分。首先,商务流程可以分为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的融合。其次,它的服务内容可以分为客户推荐、客户对接、风险保障及催款服务,等等。而且,中介的种类理论上又可以分为有资金池和无资金池两类。(当然,从2016年起,政府已经规定P2P贷款公司不得设资金池。)最后,贷款公司内部的结构,也很值得关注。因为这些因素对公司的运作效率、运作成本、和运营风险都有很大关系。

借款方的种类首先可以分为个人家庭用款和小公司经营资本借款。同时,还可以分为有担保借款和无担保借款。其次,借款的多少可以分为小额、中额和大额。最后,借款的时间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诸如此类,不同借款方的种类会导致借款风险的不同和借款利率的不同。了解这些因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贷款公司的种类会变化多端。对于出借方来说,其目的是要选择一个比较好的贷款中介,获得风险比较小的借款人。对于平台监管单位来讲,不同中介所产生的风险不同,因此风险监管的策略和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P2P贷款的风险来源分析

P2P贷款的风险来源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类是由于出借方的贪心与无知所导致的受骗上当。比如,已经被封闭的易租宝竟然可以从几万人手里骗取几百亿人民币的出借款。易租宝只是打着P2P贷款的幌子,干得却是庞氏骗局的把戏。如今,政府已经整治了易租宝之类的假P2P贷款公司。此类风险已经大大减少。另外一个也已经被查封的中晋系案例,虽低于易租宝的融资总量,但与其庞氏骗局的手法如出一辙。为了摆脱融Y客户数量的限制,中晋系竟然成立了200多家分公司来实现总融资量。

互联网金融风险舆情分析与监督,是一个新兴的金融现象。一般来讲,舆情分析需要搜集来自各类新闻媒体及微博、博客、论坛等社会化媒体的相关数据,包括监管类信息、引导类信息、投诉类信息等。通过对大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走向,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P2P贷款的信息流模型

为了提升P2P贷款风险的管控能力,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人道德风险理论提出一个P2P模型(贷款信息流风险控制模型如下)。本模型的目的是:(1)让出借方不容易受骗上当,(2)让中介不能经营庞氏骗局,(3)帮助中介提高经营水平,(4)让借款方合理借款,(5)让坏账率最小化,(6)支持监管机构的高效率工作。

图中的P2P贷款的信息流风险控制模型包括了九项主要实体:出借方,中介公司、借款方、征信公司、风控机构、银行、律师、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图中的粗箭头标志了目前大部分P2P公司已经实现了的信息链,细箭头标志了目前仅有少部分P2P公司已经实现了的信息链,虚箭头标志了目前大部分P2P公司还没有实现的信息链。下面是图中主要信息链的基本情况:

(1)征信公司向中介提供个人征信资料。征信公司可以包括传统的征信公司,比如银行,同时包括新型的大数据征信公司。

(2)风控机构向中介提供财务担保信息。风控机构可以是中介的子公司(如宜人贷),也可以是中介的加盟公司(如融友财富)。无论如何,中介必须和风控机构有一致的经济利益,以避免或减弱人道德风险。比如,融友网的风控机构就是它的加盟店。每一个加盟店,必须交纳一定量的加盟费和保证金。

(3)中介公司向出借方推荐合格的借款方信息。而借款方的选择,是依据了征信公司提供的个人信誉资料和风控机构提供的财务担保信息。同时中介公司还可能通过非常手段来掌握独特的借款人信息。比如,中介公司可以和借款人同时到银行去打印个人银行信息。

(4)一旦出现借款方拖延付款的情况,风控机构必须及时进入追讨程序。同时把追讨信息及时传递给中介公司和出借方。

(5)中介公司及时向监管机构提供报备信息,包括资金流动信息和恼寺市畔。

(6)中介公司要向行业协会及时提供行业标准信息(简称行标信息),包括借款方黑名单和其他相关信息。

(7)银行和有关实体之间的财务信息链,主要包括贷款往来信息。此类信息可以有效地反映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业务情况。

(8)律师和有关实体之间的法务信息链,主要是贷款合同信息。此类信息可以有效地映射互联网金融中心的新业务开展情况。

上述信息流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目的是集中展示P2P贷款的风险及管控手段。从技术角度讲,行业内已经有个别公司实现了某些部分的功能。也就是说已经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它的贯彻和落实还需要技术和管理上的磨合,以及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深入改革。无论如何,该模型可以用来展示和探讨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金融风险控制的问题现状和解决路径,从而帮助管控前面本文中所提到的四类风险。

首先,上述的中介公司的跑路风险和经营不善风险,可以通过中介和监察机构之间的信息链来解决。有了这个信息链,监察机构就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把中介公司的非法经营如庞氏骗局显示出来。在国际上,审计公司用人工智能方法来监察公司的经营状况,已经成为常规做法。这一点,应该是目前对政府监察功能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中介公司的经营不善风险,也可以通过本信息链来显示。具体方法,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对下属银行的监管办法,同时加入人工智能的手段来降低操作成本。

对中介跑路风险和经营不善风险的有效规管,就会从实际上降低或消除出借方由于对金融市场的无知和追求高利率所造成的金融投资风险。同时,政府监察机构还可以规定,当投资数目超过一定数额的时候,必须经过投资律师的参与,以避免上当受骗。政府还可以进一步间接或直接提供专业投资服务,让民众能够选择较好的P2P贷款公司,以取得比较合理的投资收益。

征信公司和风控机构与中介公司之间的信息链,可以分别用来降低”选择借款方”和“管控借款方”的双重风险。解决了这两个风险,好的中介公司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出借方和借款方,从而进一步提升规模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因此,政府的监管机构也可以在这个信息链上做文章。通过掌控信息链的带宽和质量,来降低中介公司的运营风险,从而稳定中国的金融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裕的资金。这对万众创业和全民创新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P2P互联网金融信息流和大数据征信技术

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以来的迅猛发展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产生了新的趋势。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的风控是以央行征信报告为主要依据,通过专业经理人的评判,采用定性的风控方法来降低坏账率。其弱点是容易错失很多客户,而且服务的分类与定制化程度不足。同时,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所掌握的客户信息有限,风控经验和风控手段都比较薄弱,其逾期率和坏账率都比较差。新的商业机会是,移动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导致人们大量的数据“足迹”,使大数据已经成为传统和新兴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

上面的P2P互联网金融信息流展示了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中,各个相关人员和组织之间的潜在的信息流动链条。利用这些信息链中所包含的各种有关个人行为的信号,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就可以得到个人的征信评价。这就在传统的银行个人征信方法之外,产生了一个称为大数据征信的新方法。大数据征信与传统征信有很大不同。首先,传统征信主要从银行和政府掌握的交易数据计算出来的,而大数据征信是从非传统数据中推导出来的。其二,传统征信主要服务于信用比较好的人群,而大数据征信主要服务于信用偏低或者尚未建立信用的人群。其三,传统征信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而大数据征信技术正在发展中。

另一方面,大数据征信可以至少在三个方面弥补传统征信之不足。首先,通过使用数以千计的参数,大数据征信的数理模型使得信用评价更加精准。这是因为大数据比传统征信涵盖了更多的行为信号,同时提高了信号学中提到的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的能力。其次,因为纳入了更为多样性的行为信号使得大数据征信对借款人行为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为深入。最后,由于大数据征信的数理模型可以纳入时间参数并区分大量参数的时间效益,大数据征信产生了更具时效性的信用评判标准。

在金融创新方面,成立于2009年的ZestFinance已经筹集了超过250亿美金。该公司的一组前谷歌工程师,利用谷歌的机器学习和数据的科学技术,已经创造了两个新的互联网金融服务,ZestCash和BASIX,前者是针对次级借款人的紧急贷款服务,BASIX是为新的人群提供贷款服务,旨在为信用分数略低于理想水平,并且几乎要符合正规银行贷款标准的人。据报道,在这个区间的美国人有数百万之多。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部分人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服务,因此被Q为银行的“近贷人”。意思是说,他们常常被分析,却总是和得到贷款失之交臂。BASIX的产生,使这部分借款人更容易地找到价格实惠的贷款。在服务推出后的前三个月,BASIX已经获得相当快速的成长。拥有约$70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之一Fortress投资集团,和BASIX签定了1亿5千万元的融资协议,主要用于BASIX的贷款业务提供新的资金。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大数据征信带来的社会效益。尽管直接受益者只有几百万人,BASIX让投资集团利用人工智能能够准确地找到他们,为其量身定做新的服务模式,这就是大数据征信的意义所在。

P2P互联网金融信息流和区块链技术

P2P互联网金融信息流的局部或整体实现,需要大量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努力。金融信息流的经济价值,有赖于跨公司以及跨行业信息流工程的可靠性和廉价性。同时,此类系统需要跨越大量的数据库和管理体系。因此,金融信息流的实现必然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体系。这是对传统的集中管理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体制的重大挑战。幸运的是,派生于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的发展方向⑤。

区块链技术于2016年6月27日被世界经济论坛选入了2016年度十大新兴技术。该榜单由论坛的新兴技术理事会编译,与《科学美国人》杂志合作出版。入选十大新兴技术的标准是必须可以改善人们生活、推动行业变革和维护地球生态等领域。此前,记录比特币的分布式电子交易账本,使用了区块链技术。比特币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展示了区块链技术支持无中心分布式商业网络的功能,从而引起了风险投资对区块链技术的热捧。2015年,风险投资企业对区块链行业投资金额突破了十亿美元。区块链技术的战略意义在于,它可以改变市场及政府的工作方式,从而产生深远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在技术层面,区块链可以化身为一个无中心的全分布式数据库。在这个系统中的用户,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任何一个交易的产生和存在,但是交易的内容经过加密,只有相关人员才可以解读交易的细节。同时,该系统中所有人都可以证明该交易的存在,且交易内容没有经过篡改。通过加密、分布式计算等关键技术,区块链保证了数据的安全,解决了不可信任网络上节点之间的信任问题。另外,区块链没有中心节点,只要有大部分服务器不中断,这个系统就会持续运转。由于区块链拥有这些特色,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来打造安全高效的商务系统,同时避免比特币的某些弊病,如高能耗和低计算能力。比如,总部位于纽约的纳斯达克交易所清算所已经推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纳斯达克私慕股票交易市场来连接机构投资者与尚未上市的公司。该系统提供的服务包括发放、转让和管理私募公司证券。除了金融应用,区块链还被应用于健康、保险和娱乐。

本文的金融信息流的运营环境,和区块链的特征完全匹配。首先,P2P互联网金融信息流涵盖很多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是一个不具备管理中心的信息网络。因此,金融信息流的管理体系,必须是分布式的。同时,因为金融信息流融合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和企业信息,相关信息必须使用加密技术,同时又要支持监管机构的合理功能。当然,金融信息流的具体实现技术,必定要二次开发,不可能照搬。

从历史观点来看,P2P网贷可以说是传统的民间借贷在互联网时代的升级版。尽管在发展初期,鱼龙混杂,泥沙下,但P2P网贷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和无可替代的贡献。因此,对于涵盖了P2P网贷的互联网金融来说,争论的焦点不应该是互联网金融能否存在,而应该是政府如何允许和协助互联网金融健康地发展壮大。正如历朝历代的银行和民间借贷一直是相辅相承的,互联网时代的银行和网贷一定是应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未来中国金融的两个方面。银行采用的是蓄水池模式,集融资和放贷两大功能于一体。而互联网金融采用的是红娘模式,其主要功能是提高民间借贷的效率和安全性。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高效率和灵活性。因此,互联网金融可以用来提供更多个性化和特殊化金融服务。另外,互联网金融还可以用来提供慈善服务和普惠金融服务。

注释

MBA智库,信息经济学,http:///wiki。

新浪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于2016年3月25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其主要职能为按业务类型制订经营管理规则和行业标准,http://.cn/zt_d/nifac。

人民网,云计算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论坛(文字实录),http://.cn/note.php?id=120160525214029_ctdzb_001。

Jiaqi Yan,Wayne Yu,and J. Leon Zhao (2015),How signaling and search costs affect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P2P lending: The economics of big data, Financial Innovation. https:///about/editorial-board.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