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价值取向8篇

时间:2023-08-06 09:01:20

企业价值取向

企业价值取向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价值取向时代指归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群体组织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其价值诉求与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基于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这种时展的视阈来确立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企业文化的核心应当是“以人为本”。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不能仅仅关注企业文化的功利性,更重要的是关注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企业应该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否真正体现这一点,是检验企业文化优良与否的一个“试金石”。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主张“企业即人”,企业中的人、财、物的管理应当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人”则势必处于管理的中心。在现代企业中,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在企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即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中,惟有人力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具有深度的可再开发性,具有可转化为其他社会财富的“增殖力”和“扩散力”。要努力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将企业文化建设同管理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用文化手段建立员工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用人、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新制度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企业推进自身文化建设的重点。

构建人本指归的企业文化体系,一要重视企业先进文化的培育。杰克?韦尔奇认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发展先进企业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帮助企业员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和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崇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成为普遍风气,使企业员工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信用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二要把握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导向。企业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努力的方向,以及个人行为的准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提高员工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把这些内容和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和通俗化,建立本企业的“企业道德”,使每个职工都能够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层次上,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利益。三要重视企业民主建设。民主是企业人全体参与创立企业文化的条件。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企业人才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被爱护,才能调动企业人参与创立企业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民主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层次。四要重视企业人的培育。重视企业人的培育,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精髓所在。要大力堤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企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智力支撑,把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使企业成为支持人与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五要重视对企业人的精神激励。企业文化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对企业全体成员精神的激励,使企业人的精神力量在激励下转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制度,形成人力资源

市场化配置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竞争与流动的制度环境,使企业文化资本化。

二、和谐融洽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体现。“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的动力,企业的和谐发展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进程。因此,在企业中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职工对和谐企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企业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相比,更具有以人为本、兼收并蓄、富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它能在企业与员工、企业与部门、企业与市场和企业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的内外部人文环境,促进企业在和谐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和谐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发展人文性,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强调发展应当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因素的协调共同发展,指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同一指向性,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从根本上科学地规定了发展的方向,从而保证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和谐发展。二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基石。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应强化对企业内的利益矛盾协调的导向。阶级、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社会分化而形成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的增加等等,都会在企业中得到反映。其中,劳动关系矛盾的增多已经成为影响职工队伍团结稳定、成为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引导员工用和谐的观点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员工的共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和谐的理念成为整个企业的重要价值取向。三要通过培育共同的理想信念把全体员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着力重视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把铸造企业发展之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绿色生态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把绿色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理论中,使企业的各方面都灌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创造绿色生存环境,塑造绿色企业形象,营造良性循环的生态品牌经济。绿色企业文化它要求企业达到企业与环境、企业人际关系和企业员工自身心态三种和谐的统一。在这三种和谐的统一中把握企业机体的活力和动性,赋予企业以自然有机性的生生和谐、环境适应性的协变和谐和价值合理性的臻善和谐,从而使企业富有竞争力和长期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拥有和使用这种绿色文化,它将在拥有千姿百态的文化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文化建设要求企业一是重视绿色生产。在选择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必须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技术选择。中国企业已越来越重视加速科技进步,但是,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远未上升到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现阶段我国绿色文化对技术和产品导向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到“既经济又环保”,化解这个“两难选择”的唯一现实的途径是大力开发“绿色技术”,实行技术创新。二是要求实施绿色战略管理,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绿色管理以绿色文化观念作为价值导向。实施企业绿色管理,要求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将企业的清洁生产作为主要目标;将建立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主要手段;将绿色营销、建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为最终目的;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特别要通过实施iso14000和sa8000等认证体系,通过实施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管理,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为企业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迈进奠定基础。三是强化绿色意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要以绿色为标志重塑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渗透到企业的理念识别(mi)系统和企业的行为识别(bi)系统的每一单元。以绿色为纽带把企业和社会、消费者、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四、节约增效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把建设节约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节约型社会”是人类一种良好的价值诉求,也是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必然逻辑。企业真正成为节约型企业需要文化的整合和良好的价值导向。应该特别地重视文化的力量——建立良好的节约文化的价值诉求,大力倡导和普及节约型文化,营造节约型文化氛围。

建设节约型企业并把它打造成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全体职工的认同和执行,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一是领导应率先垂范,成为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带头人。因为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领导地位,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决策者思想意识及价值观的反映,领导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关系到企业文化的走向。企业领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站在大局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快建设节约型企业的重要性,把建设节约型企业摆上重要日程,在构建企业文化中要走在前列,担负起企业文化的倡导、示范、整合和变革的责任。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观点和认识问题。要从建设节约型企业的文化内涵、重要性与迫切性、目标和基本原则、实施方法和步骤等诸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形成可行的操作方案或指导意见,以此确定建设节约型企业在企业文化中应有地位。三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职工在思想上树立节约意识,树立勤俭办企业、节约资源光荣、浪费资源可耻的新风尚。建设节约文化的核心在于把节约理念融入企业。四要把节约文化建设和节约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建设节约型企业必须有严格的法规和制度约束。在社会生产领域,强调发展生产与保持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在建设流通领域,强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节约型企业和社会。

五、安全文明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安全文化,是以保护人的个体生命为价值取向的人类活动之总和。高度注重安全文化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命价值这个核心,已成为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企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不仅仅反映在经济指标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职工群众生活的质量指标上,反映在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环境上。抓好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潜能,构建和谐的企业安全文化,实现安全生产的良性互动。

创建安全企业文化要着力从加强设备硬件建设投入是基础;完善并规范地执行管理制度是关键;提高人员素质是根本保证三个层面来构建企业的安全文化。要看到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是以人为本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营造企业“关注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强化群体的安全意识,提高其技术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感,构建和谐的制度文化、执行文化和人文文化,切实解决当前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职工找到安全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安全决策和安全操作的目的过程。

参考文献:

企业价值取向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价值取向时代指归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群体组织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其价值诉求与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基于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这种时展的视阈来确立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企业文化的核心应当是“以人为本”。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不能仅仅关注企业文化的功利性,更重要的是关注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企业应该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否真正体现这一点,是检验企业文化优良与否的一个“试金石”。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主张“企业即人”,企业中的人、财、物的管理应当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人”则势必处于管理的中心。在现代企业中,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在企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即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中,惟有人力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具有深度的可再开发性,具有可转化为其他社会财富的“增殖力”和“扩散力”。要努力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将企业文化建设同管理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用文化手段建立员工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用人、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新制度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企业推进自身文化建设的重点。

构建人本指归的企业文化体系,一要重视企业先进文化的培育。杰克?韦尔奇认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发展先进企业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帮助企业员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和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崇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成为普遍风气,使企业员工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信用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二要把握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导向。企业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努力的方向,以及个人行为的准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提高员工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把这些内容和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和通俗化,建立本企业的“企业道德”,使每个职工都能够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层次上,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利益。三要重视企业民主建设。民主是企业人全体参与创立企业文化的条件。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企业人才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被爱护,才能调动企业人参与创立企业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民主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层次。四要重视企业人的培育。重视企业人的培育,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精髓所在。要大力堤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企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智力支撑,把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使企业成为支持人与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五要重视对企业人的精神激励。企业文化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对企业全体成员精神的激励,使企业人的精神力量在激励下转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制度,形成人力资源

市场化配置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竞争与流动的制度环境,使企业文化资本化。

二、和谐融洽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体现。“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的动力,企业的和谐发展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进程。因此,在企业中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职工对和谐企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企业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相比,更具有以人为本、兼收并蓄、富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它能在企业与员工、企业与部门、企业与市场和企业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的内外部人文环境,促进企业在和谐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和谐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发展人文性,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强调发展应当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因素的协调共同发展,指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同一指向性,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从根本上科学地规定了发展的方向,从而保证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和谐发展。二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基石。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应强化对企业内的利益矛盾协调的导向。阶级、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社会分化而形成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的增加等等,都会在企业中得到反映。其中,劳动关系矛盾的增多已经成为影响职工队伍团结稳定、成为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引导员工用和谐的观点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员工的共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和谐的理念成为整个企业的重要价值取向。三要通过培育共同的理想信念把全体员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着力重视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把铸造企业发展之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绿色生态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把绿色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理论中,使企业的各方面都灌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创造绿色生存环境,塑造绿色企业形象,营造良性循环的生态品牌经济。绿色企业文化它要求企业达到企业与环境、企业人际关系和企业员工自身心态三种和谐的统一。在这三种和谐的统一中把握企业机体的活力和动性,赋予企业以自然有机性的生生和谐、环境适应性的协变和谐和价值合理性的臻善和谐,从而使企业富有竞争力和长期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拥有和使用这种绿色文化,它将在拥有千姿百态的文化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文化建设要求企业一是重视绿色生产。在选择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必须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技术选择。中国企业已越来越重视加速科技进步,但是,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远未上升到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现阶段我国绿色文化对技术和产品导向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到“既经济又环保”,化解这个“两难选择”的唯一现实的途径是大力开发“绿色技术”,实行技术创新。二是要求实施绿色战略管理,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绿色管理以绿色文化观念作为价值导向。实施企业绿色管理,要求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将企业的清洁生产作为主要目标;将建立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主要手段;将绿色营销、建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为最终目的;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特别要通过实施ISO14000和SA8000等认证体系,通过实施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管理,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为企业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迈进奠定基础。三是强化绿色意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要以绿色为标志重塑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渗透到企业的理念识别(MI)系统和企业的行为识别(BI)系统的每一单元。以绿色为纽带把企业和社会、消费者、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四、节约增效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把建设节约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节约型社会”是人类一种良好的价值诉求,也是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必然逻辑。企业真正成为节约型企业需要文化的整合和良好的价值导向。应该特别地重视文化的力量——建立良好的节约文化的价值诉求,大力倡导和普及节约型文化,营造节约型文化氛围。

建设节约型企业并把它打造成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全体职工的认同和执行,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一是领导应率先垂范,成为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带头人。因为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领导地位,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决策者思想意识及价值观的反映,领导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关系到企业文化的走向。企业领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站在大局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快建设节约型企业的重要性,把建设节约型企业摆上重要日程,在构建企业文化中要走在前列,担负起企业文化的倡导、示范、整合和变革的责任。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观点和认识问题。要从建设节约型企业的文化内涵、重要性与迫切性、目标和基本原则、实施方法和步骤等诸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形成可行的操作方案或指导意见,以此确定建设节约型企业在企业文化中应有地位。三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职工在思想上树立节约意识,树立勤俭办企业、节约资源光荣、浪费资源可耻的新风尚。建设节约文化的核心在于把节约理念融入企业。四要把节约文化建设和节约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建设节约型企业必须有严格的法规和制度约束。在社会生产领域,强调发展生产与保持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在建设流通领域,强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节约型企业和社会。

五、安全文明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企业价值取向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价值取向时代指归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群体组织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其价值诉求与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基于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这种时展的视阈来确立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企业文化的核心应当是“以人为本”。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不能仅仅关注企业文化的功利性,更重要的是关注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企业应该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否真正体现这一点,是检验企业文化优良与否的一个“试金石”。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主张“企业即人”,企业中的人、财、物的管理应当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人”则势必处于管理的中心。在现代企业中,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在企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即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中,惟有人力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具有深度的可再开发性,具有可转化为其他社会财富的“增殖力”和“扩散力”。要努力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将企业文化建设同管理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用文化手段建立员工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用人、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新制度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企业推进自身文化建设的重点。

构建人本指归的企业文化体系,一要重视企业先进文化的培育。杰克?韦尔奇认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发展先进企业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帮助企业员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和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崇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成为普遍风气,使企业员工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信用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二要把握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导向。企业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努力的方向,以及个人行为的准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提高员工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把这些内容和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和通俗化,建立本企业的“企业道德”,使每个职工都能够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层次上,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利益。三要重视企业民主建设。民主是企业人全体参与创立企业文化的条件。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企业人才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被爱护,才能调动企业人参与创立企业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民主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层次。四要重视企业人的培育。重视企业人的培育,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精髓所在。要大力堤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企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智力支撑,把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使企业成为支持人与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五要重视对企业人的精神激励。企业文化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对企业全体成员精神的激励,使企业人的精神力量在激励下转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制度,形成人力资源

市场化配置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竞争与流动的制度环境,使企业文化资本化。

二、和谐融洽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体现。“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的动力,企业的和谐发展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进程。因此,在企业中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职工对和谐企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企业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相比,更具有以人为本、兼收并蓄、富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它能在企业与员工、企业与部门、企业与市场和企业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的内外部人文环境,促进企业在和谐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和谐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发展人文性,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强调发展应当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因素的协调共同发展,指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同一指向性,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从根本上科学地规定了发展的方向,从而保证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和谐发展。二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基石。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应强化对企业内的利益矛盾协调的导向。阶级、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社会分化而形成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的增加等等,都会在企业中得到反映。其中,劳动关系矛盾的增多已经成为影响职工队伍团结稳定、成为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引导员工用和谐的观点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员工的共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和谐的理念成为整个企业的重要价值取向。三要通过培育共同的理想信念把全体员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着力重视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把铸造企业发展之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绿色生态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把绿色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理论中,使企业的各方面都灌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创造绿色生存环境,塑造绿色企业形象,营造良性循环的生态品牌经济。绿色企业文化它要求企业达到企业与环境、企业人际关系和企业员工自身心态三种和谐的统一。在这三种和谐的统一中把握企业机体的活力和动性,赋予企业以自然有机性的生生和谐、环境适应性的协变和谐和价值合理性的臻善和谐,从而使企业富有竞争力和长期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拥有和使用这种绿色文化,它将在拥有千姿百态的文化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文化建设要求企业一是重视绿色生产。在选择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必须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技术选择。中国企业已越来越重视加速科技进步,但是,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远未上升到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现阶段我国绿色文化对技术和产品导向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到“既经济又环保”,化解这个“两难选择”的唯一现实的途径是大力开发“绿色技术”,实行技术创新。二是要求实施绿色战略管理,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绿色管理以绿色文化观念作为价值导向。实施企业绿色管理,要求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将企业的清洁生产作为主要目标;将建立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主要手段;将绿色营销、建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为最终目的;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特别要通过实施ISO14000和SA8000等认证体系,通过实施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管理,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为企业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迈进奠定基础。三是强化绿色意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要以绿色为标志重塑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渗透到企业的理念识别(MI)系统和企业的行为识别(BI)系统的每一单元。以绿色为纽带把企业和社会、消费者、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四、节约增效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把建设节约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节约型社会”是人类一种良好的价值诉求,也是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必然逻辑。企业真正成为节约型企业需要文化的整合和良好的价值导向。应该特别地重视文化的力量——建立良好的节约文化的价值诉求,大力倡导和普及节约型文化,营造节约型文化氛围。

建设节约型企业并把它打造成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全体职工的认同和执行,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一是领导应率先垂范,成为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带头人。因为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领导地位,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决策者思想意识及价值观的反映,领导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关系到企业文化的走向。企业领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站在大局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快建设节约型企业的重要性,把建设节约型企业摆上重要日程,在构建企业文化中要走在前列,担负起企业文化的倡导、示范、整合和变革的责任。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观点和认识问题。要从建设节约型企业的文化内涵、重要性与迫切性、目标和基本原则、实施方法和步骤等诸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形成可行的操作方案或指导意见,以此确定建设节约型企业在企业文化中应有地位。三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职工在思想上树立节约意识,树立勤俭办企业、节约资源光荣、浪费资源可耻的新风尚。建设节约文化的核心在于把节约理念融入企业。四要把节约文化建设和节约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建设节约型企业必须有严格的法规和制度约束。在社会生产领域,强调发展生产与保持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在建设流通领域,强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节约型企业和社会。

五、安全文明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安全文化,是以保护人的个体生命为价值取向的人类活动之总和。高度注重安全文化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命价值这个核心,已成为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企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不仅仅反映在经济指标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职工群众生活的质量指标上,反映在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环境上。抓好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潜能,构建和谐的企业安全文化,实现安全生产的良性互动。

创建安全企业文化要着力从加强设备硬件建设投入是基础;完善并规范地执行管理制度是关键;提高人员素质是根本保证三个层面来构建企业的安全文化。要看到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是以人为本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营造企业“关注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强化群体的安全意识,提高其技术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感,构建和谐的制度文化、执行文化和人文文化,切实解决当前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职工找到安全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安全决策和安全操作的目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永芝:邮政企业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思考[J].中外企业文化,2003年12期

企业价值取向篇4

关键词:非理性因素;现代企业管理

一、现代企业管理中注重非理性因素的必然性

企业管理的中心,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对管理要素的分析,核心也是对人的因素的分析,也最终表现为对人的因素的分析。因为只有人才能实现管理的各项目标。人的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欲望、意志、信念等因素,这几方面的因素构成了人的非理性因素。人的非理性因素渗透在人的整个活动过程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制约着人的实践和管理活动。

就我国企业管理和研究的状况看,目前还主要局限于“理性模式”,即片面注重于理性因素,而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企业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以及奖惩办法等,都着重于对物或事的管理以及定量研究分析。当然,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必要的。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却经常被人们忽视,即忽视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企业管理以及企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既不利于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道德观,难以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又不利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不能使职工的企业主人翁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企业管理的对象并不是纯生物人,而是外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是具有情感、意志的活生生的“高等动物”。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主体又是企业的客体,企业的一切发展目标(包括管理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广大职工的行为去完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相互反馈、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广大职工的反馈及作用不可避免地渗透着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往往影响着职工对各项管理措施的认识、影响着管理者在职工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职工的行为。所以,企业管理过程始终渗透着各种情感和意志的非理性因素,这种因素对人的各种行为的支配和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然的。

二、现代企业管理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业管理水平较低,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除了必须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通本行业业务及理论知识与科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这些正是管理者所缺乏的。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主要还是用经验和权力去硬性贯彻落实既定的各项目标。实践中,他们只看到权力的作用和规章制度的硬性约束力,而忽视或看不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在企业运行中的作用。

(二)有利于管理者改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根据理性模式培养的管理人才往往缺乏开阔的眼界,缺乏对整体的直接感受和总体管理能力,从而也成为一架推行各项既定管理措施的“机器”。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注重非理性因素的研究和运用,可以促使管理者改善组织结构,加强文化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培养优秀的工作作风,潜心研究管理艺术,提高管理水平。

(三)能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的活力。作为管理者来说,要真正从政治、思想、生活、家庭、婚姻等方面去关心职工,加强同职工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彼此视为知己。同时,尊重、理解和信任广大职工,承认他们合理的个人价值并创造条件鼓励其去实现。切实实行民主管理,积极采纳职工的合理化建议,自觉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使全体员工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观,进而转化成一种合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对被管理者来说,通过强化情感、意志等,将广大企业职工的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力量,转化为实践活动的动机和动力,激发其工作热情,使他们潜在的和现实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激发起整个企业的活力。

三、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优化非理性因素的对策

(一)加强情感管理。领导者在管理制度约束人的行为,达到组织规范化的基础上,要加强情感投资,创造宽松、温馨的工作环境,培育亲密的人际关系,以情感为纽带,加强正面激励,注重双向沟通和交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知人善任,使员工得到自尊的满足,减少挫败感,增加工作热情,从而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等高级的需求,真正实现符合人性的管理。目前,我国组织尤其是企业中的情感管理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仅停留在以激励为主的感情投资阶段,并没有深刻理解管理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发挥的作用,并没有真正从情感管理入手,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发挥,来提高管理效能。

(二)加强沟通协调。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沟通要求组织减少官僚作风,形成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寻找信息的最佳流动方式,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组织的使命及其理念通过各种有效的沟通途径形成组织成员的趋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培养组织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最后内化为信仰和组织的文化无意识。

(三)满足人性需要。人本管理不仅要求尊重人,也要发挥人的能力和价值,满足人性的需要。人本管理要求正确对待员工,树立管理者、员工和企业是有机地统一体的观念,增强组织员工的归属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工作生活质量运动”就是将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工作需要和尊重人性结合起来,并寓于每日实践之中。强调组织放弃一味追求效率的做法,重视组织成员个人价值在工作中的体现,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反过来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宁,冷桥勋.管理中的非理性及其扬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高文武,张西林.管理思想的演进与对理性和非理性认识的深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6

企业价值取向篇5

关键字:价值取向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职工,研究职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新变化,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国企职工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新时期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职工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首先必须承认,我们职工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主流总体是好的,队伍是比较稳定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的、有害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职工。

1、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不顾道德准则甚至法律规范的约束,对人对事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考虑社会、企业、他人利益。无大局意识,工作中不听从调遣安排,甚至与上级唱“对台戏”。

2、拜金主义。很多职工有金钱至上的思想,唯利是图,工作中斤斤计较,“精打细算”,有“好处”好说话,没“好处”不办事。产生与企业的对立情绪,难与企业同甘共苦。

3、悲观主义。信仰缺失,失去理想、追求,对现实迷茫、彷徨。工作中畏惧困难,外部市场形势稍有变化或企业效益稍有下滑就惶惶不安,无心工作。

4、享乐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思想严重,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工作中拈轻怕重,投机取巧,办事拖拉,相互推诿。缺乏进取心,满足于按部就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懒于学习,不愿动脑筋,工作敷衍了事或应付式完成。

二、形成职工价值取向发生偏离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它在发挥着巨大正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效应。由于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和趋利性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价值取向在讲求效益、以利益激励人们的同时,也容易滋生极端利己主义思想。职工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关注自身利益使他们趋利避害的人生态度表现明显。

2、国企改革不断推进。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能,有明确的盈利目标,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按经营业绩和劳动贡献获取收益,管理中更多关注在经营任务上,而忽视了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被打破,收入逐渐出现差距,全新的管理模式、分配方式、激励机制对人的价值取向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职工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3、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以曲解。把竞争理解为“不择手段”,把讲经济效益理解为“单纯追求利润”,把讲个人利益理解为抬头向“钱”看,低头向“我”看。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和职工身边个别丑恶现象对某些职工产生了影响,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和政府产生疑虑甚至失望,也让职工感到无所适从。

三、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对企业造成的危害

1、损害职工队伍形象和企业利益。一方面,一些职工思想颓废,精神萎靡,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部分职工不安心工作,寻找跳槽机会,造成企业职工思想波动大,职工队伍不稳定等现象,较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执行力减弱。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想共识,职工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性差,对企业的发展不关心,对于企业出台的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对自己有好处的就接受,对己不利或者关系不大的,就抵制或敬而远之。

3、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部分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工作中只要求能应付过去,不精益求精。遇到技术问题不寻根问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闲暇时间用在牌桌上、电脑前,不愿学习专业知识,不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四、正确引导职工价值取向的几点建议

正确引导职工价值取向,“针对病根下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1、加强全员思想教育,摆脱落后思想束缚。“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是中油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决策和行为的价值取向。企业要结合单位生产经营案例和员工的思想工作实际,对“诚信”、“创新”、“和谐”、“安全”等做出深入浅出的解释,诠释价值观的意义,通过层层发动,层层动员,普遍教育,使全体员工能够熟知熟记企业价值观,能够明确如何践行企业价值观,能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从而自觉把言行统一到企业价值观上来。要重点关注青年职工的思想动态。主席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到:广大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可见,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2、培育国企特色文化。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挖掘企业文化底蕴,弘扬优良作风和传统,形成企业职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可以通过编写《企业年鉴》、《企业组织史》,《企业文化手册》,组织观看励志、警示宣传片等,让职工认识、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去遵守、维护。二是加强企业远景规划,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制定、完善企业发展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等重点发展战略,使职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希望,更加坚定留在企业发展的信心。三是打造不同文化品牌。根据企业不同的作业区域、经营方式、生活场所等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在遵循共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下,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让员工既感受到大家庭的发展远景,又享受到小家庭的欣欣向荣。

3、拓宽宣传渠道,增强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当代信息传递手段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泥沙俱下。我们要抢占思想宣传阵地和制高点,除了利用好宣传窗、纸质刊物等传统宣传载体外,还要适应形势,利用电脑、手机、网络等新的宣传工具和手段,正面引导,传递正能量,弘扬正气,鼓舞士气。为适应新的形势,可以创建网上青工论坛、思想动态、专业技术等专栏,及时国家、企业的大事和重点、热点问题,随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正确引导思想变化趋势,避免消极和不健康的思想认识在职工队伍中广泛传播。

企业价值取向篇6

财务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和综合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近几年来,理论界对财务目标的价值取向一直存在很大分歧,至今尚无定论。主要观点有:产值最大化、职工收入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活动是在一定理财环境下进行的,财务目标的价值取向也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前提,相对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上述各种目标的价值取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正因为它们仅仅以一定环境为前提,不能考虑整个财务发展的历史进程,故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对当前企业财务目标价值取向几种主要观点的评析

国内外财务管理学者对财务目标的价值取向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利润最大化

起源于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说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是西方经济学界的传统观点,时至今日这种观点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然而从历史上看,由于企业在各历史阶段的经济环境不同,这一价值取向又表现为不同的提法:一是生产论或产出论。20世纪20年代以前,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这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产品匮乏、物资供不应求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产品生产出来,销售一般不成问题,从而企业利润应可以达到最大化。二是销售论。它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持续到50年代,企业把销售更多产品作为管理目标。这是因为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对企业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供大于求的经济萧条状况使销售受阻,商品价值不能实现,销售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矛盾。企业仍然是围绕争取最大利润这一目标来行动的,多种多样的营销术,如开展市场调查、进行市场预测、开发新产品、开展售后服务等等无不是追求最大利润的手段和措施。三是争取顾客创造用户论。这一观点是销售目标的翻版。创造用户的目标无非是多销售产品,用户多了,销售收入多了,利润也就多了。可见以上三种提法都可归结为利润最大化目标,都是从企业微观利益出发的。

但是,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来看,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价值取向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利润最大化未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和资金时间价值;其二,利润最大化未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可能导致财务人员不顾风险去追求最大的利润;其三,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而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从而出现资源掠夺式经营和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

由于利润最大化未能直接反映企业与投资人的财务关系,后来人们又用股东权益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来代替它。西方国家比较推崇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价值取向,其理由是股东作为资本供应者,是企业的终极产权所有者,享有企业最终的财产权与收益权。同时,股东又是企业最终风险承担者,企业的一切活动要求资本供应者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服务。

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有不足之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只是站在投资者或股东的角度说明企业财务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忽略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这样会导致财富最大化目标难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其一,股东财富最大化需要通过股票市场最大化来实现,而事实上,股价受外部环境和管理决策两方面因素影响。从企业管理当局的可控因素来看,股价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报酬率和风险,而企业的报酬率和风险,又是由企业的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决定的;其二,股东财富最大化对规范企业行为、统一员工认识缺乏应有的号召力,会加剧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承认企业是具有法人财产权的法人实体,就必须承认企业是一个具有独立利益的实体,它既要维护股东的权益,也要保障债权人的权益,还要顾及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并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定义意味着:一是从财务意义上讲,企业是由不同收益索偿权持有人构成的,如普通股东、债权人等;二是企业价值是企业在其未来经营期间内所获得现金流量的函数;三是除了现金流量以外,影响企业价值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对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的折现率。

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企业关注:一是现金流量;二是加强风险管理,根据世界知名品牌跨国公司资料分析,保持长久可持续发展的秘诀之一是稳固地提高企业现金实力,尽量少地承担财务风险,将负债比率降低到足够低的程度;三是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企业制度化的建设,在团队建设中通过法制代替人治。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考虑了影响企业财务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入良性循环。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目标最终价值取向。

二、我国企业财务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我国现行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为基础的竞争经济,企业财务目标的价值取向的确立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财务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保持一致,以便通过开展财务工作促进企业管理最高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将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确立现代企业财务目标价值取向首先考虑的问题。

第二,财务目标必须是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经济目标强调企业的经济责任,谋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由经济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性目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是由市场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第三,财务目标必须是所有者利益与其它主体利益的最佳兼顾。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除所有者外,还有债权人、职工、供应商、消费者及政府等。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强调的是“双赢”。无论制定何种财务政策,都必须合理兼顾企业所有者利益与其它主体的利益,绝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经济关系,使财务政策保持动态平衡,获得各利益主体的信任与支持,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并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三、国有企业财务目标选择的价值取向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以为:企业财务目标的确立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价值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即“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所谓“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及政府。如前所述,因为存在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来增加股东利益的可能,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不能保证“社会财富最大化”,只有当参与企业的各方利益都实现最大化时,资源的配置才达到了“帕累托”效率;当每个企业的资源配置都达到了“帕累托”效率时,才可能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但必须指出:价值最大化是指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经过企业主观努力所能达到的目标,这种“最大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表现。价值最大化中的“价值”不是一个纯粹的量的概念,它同时具有量和质两方面含义。从量上看,体现着利润的逐年增加和对国家贡献的增加,以及对职员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质上看,体现着企业信誉的提高,形象的优化和内部职工凝聚力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增长,以及对国家财经法纪的遵守等。企业价值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目标,不能像前述两个目标能够在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中被经常揭示,只有对企业做出专门评价才能真正确定其价值,衡量上存在不经常性和实际操作的困难性。评价时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方式做出,存在估价不易准确的问题。尽管如此,企业价值最大化,更能综合体现财务目标的价值取向,把它作企业财务目标,其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国有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以及技术投资的利益兼顾,将会促进这方面的投资,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基础,才能使国有企业恰当地衡量投资风险,保证国有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企业价值取向篇7

一、努力营造和维护公平竞争氛围

竞争是市场经济社会必然存在的现象。只有公平竞争,才能迫使企业把眼睛盯在市场上,不断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降低成本和价格,不断改进服务。也正是竞争才使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得以实现。企业在享受市场竞争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正在被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所困扰。如,市场进入的不公平、竞争手段的不公平等。为营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1.公平竞争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所形成的市场机制维持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其中公平竞争是使资源沿着其合理流向流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市场机制中,竞争规律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

2.企业经营行为的合法性是公平竞争的保障。企业之所以从事商品经营或赢利,无疑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些企业为谋取自身的经济利益采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的不正当手段,这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所以,必须不断解决企业的盈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处理好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此,经营者应做到两点:一是企业应恪守职业道德,不得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二是企业应当遵守法律,不得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提升诚信,夯实企业根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在《论语》中孔子就以形象地比喻给人们指明了诚信的重要性,诚信伦理也就成了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摇篮,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因为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信用经济,它的一切交易工具、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无不是信用的体现。企业的诚信要求企业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企业尤其应该明白: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法则。诚实守信作为企业职业道德规范,就是真实无欺、遵守承诺和契约,这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道德保障之一。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动力就是利益,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更应该知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自身利益追求与道德操守是共生共存的社会现象,二者缺一不可。

2.诚实守信是企业的无形资本。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规定,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它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在市场经济中,许多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在诚实守信上下功夫,并将其贯彻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之中,借以树立企业形象,以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企业要勇于开拓创新,以创新求发展

1995年5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的能力上不去,一味靠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上面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一个民族要发展需要创新,同样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作为企业必须清楚一切经济价值、经济增长和战略实力都与开拓创新紧密相连。

1.优质高效的生产和服务本身就对企业具有极大的创新要求。 不论是国内竞争还是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创新作基础的。创新应以优质高效着眼与下手。

2.企业发展要创新。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必须依赖创新,朱基总理说过,经济建设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有赖于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企业价值取向篇8

在宋江入伙梁山之前,以晁盖为头领的梁山好汉所形成的价值观基本上是:打家劫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等短期(过一天是一天),有时甚至是危害社会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被好汉们长期认同,付诸行动,潜移默化,好像无可厚非。但在《水浒传》的四十二回,情况发生了悄然变化,宋江梦到了九天玄女,“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梁山这个企业精神世界的一场变革悄然来临,《水浒传》在此处的安排很有深意,宋江要到梁山,要对梁山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那这场变革的最高精神追求是什么呢?原本是宋江自己要变革梁山,但被安排成天意。这样的安排让人感到,宋江的“替天行道”并非空穴来风,颇有“天授其道”之意,这既为“替天行道”增加了神秘性,又为“替天行道”增加了一抹正当的色彩,众位好汉即使在开始的时候不认同,也找不到反对的理由,晁盖心里面并不认同“替天行道”,表面上也不好反对。在宋江成为梁山头领之后,“替天行道”正式成为梁山企业文化的精神主宰。那宋江的“替天行道”又在什么地方比“打家劫舍”更高明呢?

一、“替天行道”是对低俗企业文化的一种超越

虽然不能说现在我们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低俗的,但从企业实际运行的企业文化来看,其实际发挥作用的企业文化与写在手册里的企业文化显然是两回事,这从宰客、欺诈、以次充好、不讲诚信的诸多新闻报道中就可略见一斑。

梁山在宋江到来之前虽然没有写过什么企业文化手册,但肯定有一组支撑其行为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地做事,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导向、约束、激励等功能的发挥。这些价值观是什么呢?不外乎就是对抗朝廷、打家劫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等,有些价值观从贫苦百姓的角度看有其合理的方面,但大部分的价值观难脱低俗之嫌。我们且不评价“对抗朝廷、打家劫舍”的对错,仅就“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来看,就是短期行为,看着惬意、快意,但这样的“企业”能生存多久的确是个问号。

一个企业的文化既要能激励一般人,也要能激励高人。“替天行道”就具有这样意义追求的功能,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之下,已经很巧妙地弱化了“对抗朝廷”,因为这里的“天”就有朝廷之意,苍生百姓之意,这面大旗并不完全排除“打家劫舍”,但已经部分更新了内容,是“打”富人的“家”,“劫”富人的“舍”,主要针对的是贪官污吏。一个“替天行道”的植入就将原有的企业文化来了个翻天覆地的更新,打造出了一个2.0的升级版,它既部分融合了原有的文化,又有创新和超越,这样既稳定了原有的价值认同,又能吸引一些“高人”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等的追随,不可谓不高明。

二、“替天行道”反映了企业领导人的精神境界

能在企业文化中提出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理念的领导人,其自身的胸怀境界就与众不同。宋江虽然是山东郓城县的刀笔小吏,但“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水浒传》第十八回),这为他日后起事打下了深厚的人脉基础。他又在浔阳楼题反诗表明了自己平生的志向:“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要是遂了我宋江的愿,哪天如果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凭我宋江的驾驭能力,黄巢又算得了什么。但如果依此发展下去也不过就是一个山头大王,社会又多了一份不安定因素而已。不要忘记宋江是一个自幼熟读经史,“又且于家大孝”之人,“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宋江是个儒家,起码也是一个具有儒家情怀的刀笔小吏,这就与晁盖这种纯粹的鲁莽出身完全不同了。那又怎样解释其“反叛”之心呢?因为依他的出身和经历走正常仕途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只能“剑走偏锋”,先走反叛之路,拉起队伍,闯出名声,再回归正途,报效朝廷,这可能既是他的心路历程,也是他为之奋斗的实际路径。这就不难解释他一方面“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另一方面又在上梁山之前就迫不及待地由九天玄女梦授“替天行道”了。

由此可见,宋江的价值取向历来就高出梁山的众多好汉,他的“替天行道”和最后的归顺朝廷是他内心追求的必然结果。在团队和企业发展的进程当中,企业领导人在企业文化意义上的“拔高”反映了企业领导人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但仅有这些就想成就一番事业还是远远不够的,有这样高尚人文情怀的人也不在少数,也未见多少人成就了事业。就宋江而言,除了境界追求高远之外,他还有不可或缺的优良素质――就是胸怀宽大(也是境界的一部分)。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似乎这个道家鼻祖在一千多年前就为宋江写好了这一段,宋江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了事业能将个人恩怨放弃,能超越个人情仇容纳众多英雄,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许刚才还拔刀相见,怒目而视,非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只要投降,宋江纳头便拜,称兄道弟,心理素质好到将刚才的不快全部抛到九霄云外。这就是江海善处下,能容纳百川,最后称王的道理。让别人成功的人,自己的成就最大,这也是另一类的胸怀和境界了。

三、“替天行道”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社会价值的认同

组织管理学认为,组织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五大基本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间,时间因素不好谈,其他四个应该都与组织的生存环境有关,也就是组织在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着人、财、物和信息方面的交换,而且片刻都离不开环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组织这个小系统与周围环境这个大系统应该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不过就是一个更大系统之下的两个子系统,所以和谐、相互容纳才是共存之道,共生之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