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健康发展8篇

时间:2023-08-07 09:23:30

农业健康发展

农业健康发展篇1

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快速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市场供应充足。针对老茶园面积较大,品质效益提升不快等问题,农业部近日下发《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同时,加强老茶园改造,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指出,目前,我国茶园面积达3500多万亩。一些地方加快发展,面积呈扩大趋势。农业部要求各地深入实施《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容量,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生产,积极推进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优化,保持茶园面积的基本稳定。

《意见》强调,着力提高茶叶品质和效益,是促进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亟须改造树龄在30年以上的茶园。整合项目资金,引进龙头企业,加快老茶园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一批沟渠路配套、灌溉设施齐全的高标准茶园;加快无性系茶树良种的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改造低产茶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力争到2015年高标准茶园比例达到20%,提高5个百分点,无性系茶树良种普及率达到60%,提高9个百分点。结合开展茶叶标准园创建,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大力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生态栽培技术,降低种植环节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支持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在优势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茶叶龙头企业。在集中产区和销区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广的批发交易市场,创响一批茶叶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论文网]

农业部第一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

农业部今年一季度组织开展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季度例行监测,共监测了31个省(区、市)153个大中城市的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4大类产品78个品种87个参数,抽检样品9641个。监测结果显示,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1%、97.2%、99.6%和94.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平稳。

农业部已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要求对监测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有针对性地跟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单位,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农资打假等6项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查处和打击蔬果生产以及畜禽、水产养殖中非法添加、违规用药等问题。同时,积极推进监管示范县创建,进一步强化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探索有效管用的监管模式,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升监管能力。

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八成须用于设施建设

农业健康发展篇2

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快速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市场供应充足。针对老茶园面积较大,品质效益提升不快等问题,农业部近日下发《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同时,加强老茶园改造,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指出,目前,我国茶园面积达3500多万亩。一些地方加快发展,面积呈扩大趋势。农业部要求各地深入实施《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容量,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生产,积极推进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优化,保持茶园面积的基本稳定。

 

《意见》强调,着力提高茶叶品质和效益,是促进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亟须改造树龄在30年以上的茶园。整合项目资金,引进龙头企业,加快老茶园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一批沟渠路配套、灌溉设施齐全的高标准茶园;加快无性系茶树良种的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改造低产茶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力争到2015年高标准茶园比例达到20%,提高5个百分点,无性系茶树良种普及率达到60%,提高9个百分点。结合开展茶叶标准园创建,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大力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生态栽培技术,降低种植环节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支持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在优势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茶叶龙头企业。在集中产区和销区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广的批发交易市场,创响一批茶叶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农业部第一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

农业部今年一季度组织开展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季度例行监测,共监测了31个省(区、市)153个大中城市的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4大类产品78个品种87个参数,抽检样品9641个。监测结果显示,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1%、97.2%、99.6%和94.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平稳。

 

农业部已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要求对监测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有针对性地跟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单位,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农资打假等6项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查处和打击蔬果生产以及畜禽、水产养殖中非法添加、违规用药等问题。同时,积极推进监管示范县创建,进一步强化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探索有效管用的监管模式,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升监管能力。

 

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八成须用于设施建设

财政部、水利部日前下发通知,明确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八成须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二成用于日常维护支出,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购置交通工具等与农田水利建设无关的支出。

农业健康发展篇3

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快速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市场供应充足。针对老茶园面积较大,品质效益提升不快等问题,农业部近日下发《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同时,加强老茶园改造,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指出,目前,我国茶园面积达3500多万亩。一些地方加快发展,面积呈扩大趋势。农业部要求各地深入实施《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容量,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生产,积极推进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优化,保持茶园面积的基本稳定。

 

《意见》强调,着力提高茶叶品质和效益,是促进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亟须改造树龄在30年以上的茶园。整合项目资金,引进龙头企业,加快老茶园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一批沟渠路配套、灌溉设施齐全的高标准茶园;加快无性系茶树良种的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改造低产茶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力争到2015年高标准茶园比例达到20%,提高5个百分点,无性系茶树良种普及率达到60%,提高9个百分点。结合开展茶叶标准园创建,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大力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生态栽培技术,降低种植环节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支持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在优势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茶叶龙头企业。在集中产区和销区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广的批发交易市场,创响一批茶叶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农业部第一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

农业部今年一季度组织开展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季度例行监测,共监测了31个省(区、市)153个大中城市的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4大类产品78个品种87个参数,抽检样品9641个。监测结果显示,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1%、97.2%、99.6%和94.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平稳。

 

农业部已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要求对监测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有针对性地跟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单位,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农资打假等6项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查处和打击蔬果生产以及畜禽、水产养殖中非法添加、违规用药等问题。同时,积极推进监管示范县创建,进一步强化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探索有效管用的监管模式,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升监管能力。

 

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八成须用于设施建设

财政部、水利部日前下发通知,明确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八成须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二成用于日常维护支出,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购置交通工具等与农田水利建设无关的支出。

农业健康发展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化;健康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对于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农业机械补贴也越来越大,使得很多农民都享受到互惠政策,农忙季节也节省时间外出务工。随着联合收割机使用增加,很多驾驶员操作不是非常规范,就导致了联合收割机事故出现,这就需要加强对于农机收割水平,提高农业机械收割对策和措施。

1农村的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问题

(1)农业机械管理中农民没有相对应的技术培训,没有联合收割机使用驾驶凭证,这就导致农民不能按照联合收割机规范进行操作,导致了很多人身事故发生。本身联合收割机的机体比较大,作业时候机械活动都受到视线限制影响,特别是夏天和秋天的时候,作业人员会由于繁忙导致农田收割容易出现线路故障问题,另外灌溉机井和电力设施也会容易导致以外事故出现。(2)农忙季节为了能够抢救时间,会忽视安全问题,驾驶人员会连夜操作导致事故问题发生,驾驶人员会由于驾驶技术落后导致安全问题出现,另外就是接粮食人员缺乏安全常识,就会使得在收割机收割过程中出现堵塞问题,收割粮食过程中会出现不当操作问题。(3)农业驾驶人员在跨区域收割作业过程中会由于受到驾驶技术影响,在交通路况运行中会出现行驶不顺畅问题,另外受制于农机械设备运行不稳定因素影响,导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4)农机械设备没有缴纳强制保险也是事故发生最重要问题,需要按照交通管理规定的模式对于交通事故管理,保证农机运行通常,还要对于道路路况情况做好及时清晰信息数据分析。及时对于农机设备做好注册、登记和检验工作,如果出现事故问题要及时处理,农机设备责任人要对于事故有效解决,同时还要做好对于事故管理和监督工作,在实际执行和运行过程中造成的执行问题要及时处理,保证对于农机机械高效管理,防止出现农机管理事故问题。

2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促进农村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措施

(1)通过对于农业机械管理存在问题研究,需要对于农业机械管理案件做好合理审核执行,减少农机管理事故问题,对于农机机械管理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加强管理同时,还要树立高效安全管理意识,提高农业法律知识和守法意识。首先要对于农业机械做好规范化管理措施,驾驶人员要经过农机管理部分对于操作农业机械人员定期技术培训,操作人员取得合格证书后,驾驶人员才能够很好提高对于农机设备管理,同时农机设备还要做好田间管理水平,严格处理好农机机械驾驶问题,提高对于农机机械设备高效管理。如果出现无证驾驶问题要严格处理,保证农机机械设备高效性和安全性。(2)农业农机操作人员要增加安全责任意识,每次农机作业过程中按照农机使用说明书进行保养,如果出现故障问题要及时处理,保证农机人员合理维修,在农机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提高农机设备管理水平。田间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施,切实做好对于农机设备维护工作,在农机使用过程中提高对于驾驶员作业水平高度维护,保证农机设备良好运行状态。加大农机设备管理力度,提高驾驶人员安全意识、交通常识和管理规划化。(3)最后要强制对于农业机械做上保险,农机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管理,提高农机设备物质保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农机设备管理制度。积极交纳农机设备保险,建立完善农机设备管理模式,利用农机增加交通安全意识,促进农机交通安全管理模式,提高农机事故处理策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威化好农机设备和谐稳定性,提高各级农机管理部分对于农民使用过程中指导和管理方法。极大维护好农机设备高效性,逐步把农业机械运用到对于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中,提高对于农机设备安全管理措施,有效保证农机设备正常化和法制化进行,保证农机设备合理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

(1)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趋势,利用高科技实现对于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生产成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要从根据上建立先进农业机械管理体系,强化农业机械设备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康发展。有助于农民增产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共同实现,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要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经济利益,强化机械管理模式,带动农民应用农业机械化发展积极性,提高农民增收。(2)农业机械设备管理水平提高,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稳定增长,有助于优化农村劳动力发展,实现对劳动力合理利用,还可以强化农业机械管理水平,实现接线使用效率提高,有效的提高农民有时间从事第二职业,为社会创造更多利用,保证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快速发展,保证农业经济水平提高。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竞争和挑战问题,在管理过程中要实现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高效管理,保证农业机械设备快速发展模式。及时解决需要面临各种农业机械设备问题,采取合理措施解决农业机械设备问题,优化农业机械设备管理和生产,提高产品结构、研发和销售环节资金投入,降低机械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成本,实现农业机械设备管理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莹.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6(05);

农业健康发展篇5

下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首先,我代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关心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想重点就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发展的思路与重点等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风向标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上世纪末,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产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后,开始大规模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由此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拉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突破10万亿元,比“十五”末增长约1.5倍,年均增幅20%以上,超过“十一五”规划年均12%的预期。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达2500多万人,比“十五”末增加了400万人;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农民直接增收2800亿元。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十五”末的1.1∶1提高到1.6∶1左右,食品工业比重从“十五”末的40%提高到47%,方便、快捷、休闲和营养保健食品发展迅速,很多企业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组织生产,形成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苹果加工、沿海优质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创新步伐加快,以农业部认定的200多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专用原料基地日益扩大,按照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建设了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全球经济加速融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和我国经济启稳向好,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总体有利的环境。从有利方面看:一是消费拉动。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是食品消费结构加快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迅速上升的阶段。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城乡居民对加工食品的消费需求将进入高速增长期,这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二是政策推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和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三是现代农业带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日益紧密,为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新科技驱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酵工程、酶工程、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与装备和一些新材料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这些新技术为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当前,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全球范围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呈现了明显的趋势性特征。一是农产品加工跨国企业的全球重组十分活跃,通过独资、合资、并购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规模化、全球化;二是加工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术装备水平和加工转化精深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逐步实现高新化;三是随着全球化石类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国生物能源开发热情高涨,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在能源领域发展的超常化;四是为提高加工效益,实现低碳减排,大力推进资源的高效精深加工和副产物有效开发,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可持续化;五是为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建立了科学完整的产品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严格的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推行标准化。

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面对国内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两大类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第一类问题,从产业内部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起点低、发展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从产业内部看,一是大而不强。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约是农业产值的3~4倍,而我国仅为1.7倍;总体上约80%左右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仍处于20世纪末的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不健全,部分标准陈旧,有些领域仍无标准。企业管理落后,生产管理不严。二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规模以下企业数量约占76%,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而且各行业内部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三是产业链不健全。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少,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产后损失大、安全隐患突出;市场发育不良,物流设施较差,流通业态落后。四是资源利用不充分。我国每年有7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玉米芯、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麦麸和700万吨的蔗渣等植物纤维资源和果皮、果渣、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物亟待深度开发利用。

第二类问题,从外部发展环境看,首先是生产要素制约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包括信贷、土地、技术、人才、原材料等各方面生产要素制约,融资难、用地难、技术瓶颈、人才不足、专用原料缺乏等问题广泛存在。其次生产成本快速增加,人民币升值、原料、能源和劳动用工价格的持续上涨、通胀预期等因素,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压缩。三是节能减排的压力大,我国农产品加工物耗、能耗、水耗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产业和环保政策门槛将提高,技术改造、升级面临成本大幅上升。四是国际竞争加剧,跨国企业正伺机进入我国粮食、棉花、肉类、饲料加工等行业,挤压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空间;此外,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日趋体系化,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很大制约。

三、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重点

初步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可以保持年均13%增长速度,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超过2∶1。

(一)主要原则

1 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通过大力开展产地初加工,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加快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2 坚持培育领军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相结合。支持领军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支持金融信贷、信用担保等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引导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

3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大力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逐步实现从技术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

4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鼓励领军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建立境外项目和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基地,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点工作

1 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目前,由于农民在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浪费十分严重。据专家测算和实证分析,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每年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损失300亿~450亿斤;产后损耗蔬菜为15%~20%,水果为10%~15%,马铃薯为15%~25%,产后每年损失蔬菜约1亿吨,水果约1200万吨,马铃薯约1400万吨。如果粮食、果蔬每吨按2000元计算,马铃薯按每吨1000元计算,折合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按目前单产水平计算,相当于全国年浪费1.4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同时农产品产后腐烂变质,蚊蝇滋生,污染环境,影响产品品质。由于这些初加工环节生产分散、季节性强、投入大,且设备综合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以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及农村微小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初加工格局不会有明显改变。减少产后损失,相当于增加供给;增强农民贮藏能力,可以平衡市场供应,实现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推行科学贮藏、加工,能够有效防止腐烂霉变和细菌污染,提高品质和等级。因此,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可以实现“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促进增收”一举多效的目标。我局组织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筛选了一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易操作、适合一家一户农民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并进行了成熟度、适用性的反复论证和多地的试验示范,具备了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条件。争取国家尽快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的办法,鼓励农民建设先进实用的初加工设施。近期,重点在玉米烘干和储藏环节、马铃薯窖藏环节、苹果预冷保鲜贮藏环节、果蔬烘干环节建设一批产地初加工储藏、烘干、保鲜设施。

2 大力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

主食是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米粉等。我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期的农业种植选择,时至今日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别形成了面制主食和米制主食体系。

纵观我国谷物主食的发展历程,远在农耕文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摘谷物种子,从那时开始,谷物就成为先民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加工条件的限制,当时谷物都是粒食。从农耕文明开始到精密加工设备和技术出现的这几千年的岁月中,谷物逐步确立了主食的地位。在碾子、石磨等工具出现后,谷物被加工成粒状的大米和粉状的面粉,从而为我国众多食品种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从城市到农村,主食生产已逐步由家庭自制,向社会化供应转变。但是,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量的比例不高,我国目前主食的生产方式落后,加工以小作坊为主体,由手工完成,生产设施简陋,食品的安全、卫生无法保障,老百姓喜爱的餐桌主食品,在城市处于地摊位置,常被工商、质检、公安取缔和媒体曝光。这与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享有的盛誉极不相称。

中国政府实施“米袋子”工程,解决了全民主食和温饱问题;推进“菜篮子”工程,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副食和营养平衡问题;下一步应该实施“餐桌子”工程,以满足全民健康、食物营养与安全、方便快捷的需要,推进“厨房革命”。大力发展主食工业化,可以节约能源、节约粮食、保障安全、增加花色品种、促进全民健康。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主食工业化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开展相关活动,加强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全面推动工作。

3 大力推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都位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主产品的加工精度不深,导致产品品质不高;副产品被大量废弃,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是致使我国农业效益低下的部分重要原因。农产品中大多含有碳水化合物、淀粉、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花青素、油脂、蛋白质等多种成分,借助于现代技术和装备可生产各种附加值高的产品,实现“吃干榨尽”。

以蛋白为例:我国年产豆粕2826万吨、菜籽粕769万吨、花生粕245万吨、棉籽饼粕400万~500万吨、麦胚300万吨、米糠1000多万吨、玉米黄粉100万吨、碎米2000多万吨。这些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蛋白含量丰富,均为非常好的优质蛋白资源,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利用,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提取分离、生物处理等精深加工技术,可以将上述蛋白类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生产出许多功能显著的健康食品,或者消化率高、有利于家禽健康的生物饲料。

以苹果为例,首先用苹果制成苹果汁,制汁后剩下的皮渣,再采用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可以生产酒精。剩下的果渣可以用黑曲霉发酵生产柠檬酸。剩下残渣可以提取纤维素,生产粉状苹果纤维素,可作为膳食纤维,是固态保健食品中的重要基料。最终剩下的废物,还可以经厌氧细菌发酵,生产沼气,用作燃料。以上各部分合计,苹果可以利用的部分达到96%以上。

工作措施:加强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鼓励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加工产业链,吃干榨尽各种可利用资源。

4 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升级

农业健康发展篇6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市共落实粮食播种面积475.25万亩,全面落实各项增粮措施。预计粮食总产222.8万吨,新增5.69万吨,增长2.9%实现连续8年增产。

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新增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启动实施五个一工程。总面积达到205.5万亩,总产量558.5万吨,实现产值45.9亿元。

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组建成立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协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协调担保贷款4.688亿多元。积极开展银企对接,落实扶持贷款4.57亿元。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54家,带动农户46.25万户。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登记注册548家,总数达到588家,合作社会员4.54万人,带动农户24万户。

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全市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机综合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机生产。狠抓农机春耕及三夏三秋生产,累计投入农机具7.4万台,完成机耕244.5万亩、机播44.05万亩、机收40.57万亩,机械深松耕58.2万亩,机械深施化肥248.5万亩,机械铺膜42.95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55.6万千瓦,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收入6.54亿元,纯收入2.956亿元。

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项目49项,通过省市鉴定验收58项,20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5项达到省内领先水平,29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或农牧渔业丰收奖。培育航天蔬菜新品种5个,总数达到56个,航豇5号在第十一届中国农业园区论坛上被评为精品奖。

农业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共申报农业项目24批次266项,狠抓项目建设。总投资24.22亿元。争取到省以上无偿投资农业项目69项,总投资4.54亿元,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2项,总投资4.8亿元,拟引进资金5.96亿元。储备各类农业项目90项,总投资25亿元。

农业健康发展篇7

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三农”工作“1155”的战略思路和“135+X”的产业发展重点,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协调引导,创新发展模式,优化配套服务,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产品入市的试验平台、农业项目建设的实施平台、农村民主管理的示范平台和政府与农民互动的沟通平台。

(二)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的财产所有权;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农民大胆实践;坚持依法办社,促进有序规范发展;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市级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优先支持重点区域和重要环节;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遵循经济规律,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

(三)总体目标。到2012年,力争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6000个,其中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00个、县级示范性合作社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年均纯收益增幅在30%以上,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覆盖面40%以上,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0%以上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50%以上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和销售,60%以上的市级主导优势产业重点村至少建成1个示范性合作社。到2017年,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突破8000个,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的规范化、标准化种(养)殖格局;农户参与面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规范,服务农民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四)引导多元化发展。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基层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基层供销社、返乡创业农民、各类专业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和鼓励以多种要素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流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获得且已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的“四荒”地,可以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五)加强规范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对符合条件且已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的规定,切实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完善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运行机制,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强化档案管理,推行社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完善产销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以及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经营发展模式。对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且已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组织农业、工商等部门指导其依法改制或变更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确保发展一个、规范一个、见效一个。

(六)推进示范化建设。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个一”示范化建设:即一个良好的产业依托、一个灵活的运行机制、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一个团结能干的领导班子、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市农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可操作的具体建设方案,加强业务指导。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示范化建设标准,选择符合农业产业导向、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先期试验。从20*年开始,依托市、区县(自治县)、镇(乡)三级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活动。各区县(自治县)要紧密结合柑橘、生猪、蔬菜等市级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每年培育3―5个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里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每年从区县(自治县)示范社中优选50个进行试点,重点开展体制、机制及制度创新与产业链条延伸试点,着力探索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农业项目贷款、农村治理机制、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培育、合作社风险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质量安全优、品牌效益高的示范专业合作社。

三、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大平台”建设

(七)建设产品入市的试验平台。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聚集生产要素、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作用,把其作为落实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打造产业入市的试验平台,实现“依托产业发展合作社,做强合作社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发展产业中,重点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切实做到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

(八)建设农业项目的实施平台。牢固树立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就是扶持和服务农民的观念。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与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农业财政扶持项目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自觉接受成员的监督。要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创建*市及国家农副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项目建设效益。

(九)建设农村管理的示范平台。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事务。基层组织在召开农村管理相关会议时,可邀请所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参加。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参训范围可不限于专业合作社成员内部。支持农民专业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十)建设政府与农民的沟通平台。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定期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相关信息创造环境和条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召开会议、设置信箱、开通网络等方式,建立与农户之间的诉求通道,收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馈给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对成员的政策宣讲,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组织及时解决好所涉农户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化解相关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十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09年起,市里将逐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成员教育培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申请农产品质量标准及认证,进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营销等。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财政支持农业的重点之一,积极加以扶持。市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城乡统筹总体方案,对符合政府投资补助政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优先向国家申报或安排投资。科技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科技推广项目纳入科技计划支持范围,并通过“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等措施,重点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性合作社;有关部门的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技推广、农业标准化、农村信息网、农机具购买补贴等建设项目,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十二)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全市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持重点,帮助解决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资金需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品、销售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以及土地附着物等抵(质)押担保贷款,允许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成员开展互保共保。农发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加大信贷投入,支持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销售和出口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制度。将符合产业导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市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研究、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保险模式。

(十三)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81号)要求,全面落实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免征营业税。

(十四)进一步优化有关综合服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用地,在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养殖小区和从事农产品收购、初加工临时用地,符合临时用地条件,可依法办理临时用地手续;需长期使用建设用地的,可依法报批办理建设用地手续,有关收费标准按市政府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衔接,扩大“绿色通道”政策实施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种养基地和从事农产品收购等需要的农业用地,可由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动员群众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优先予以解决。工商部门要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窗口和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免收登记费等扶持措施;交通部门要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交通条件,畅通农产品运输渠道;市外经贸部门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商业部门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参与现代商业业态提供政策性扶持和帮助。

(十五)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大力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多重形式的技术合作。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其中,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的,不再保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份及工资待遇,按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报酬;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的,保留原身份、工资待遇,允许按其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与《*市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相结合,鼓励选派到乡镇、村任职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与发展工作。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全市各级人事部门要为其提供人事档案保管、户籍管理、党团组织关系挂靠等服务。加快建立市、区县(自治县)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体系,落实专项资金,举办多形式的专题培训,着力培养一支懂理论、会干事、有责任心的辅导员队伍和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五、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的领导

(十六)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市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分管副秘书长、市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交委、市科委、市商委、市供销总社、市政府金融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予以统筹、协调和指导,研究解决推进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适时制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规划。全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综合、协调、指导和维权职能,做好组织引导、技术指导、监督管理和统计监测等工作。市工商、税务、财政、金融、质监、供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明确工作任务,确定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组织开展调查研究,细化和落实扶持政策。从2009年开始,市政府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列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建立以入社率和销售比例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农业健康发展篇8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市场开拓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如何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合作发展缓慢

合作社数量较少、规模偏小,社员与合作社联系较为松散,带动能力弱。主要原因是:一是全县各地一村一品发展缓慢,农业主导产业弱小,产业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缓慢;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群众对合作社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导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较少,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较少,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2.成立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重成立不重运作和发展。为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注册成立方面门槛较低(不验资、不收费、不年检),农民在筹备成立时,大部分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进行操作,只是按照规定准备好相关材料而已,相关的制度也不健全;所以即使形式上“一窝蜂”办理了法人登记,也没有结合本乡镇、本村、本行业的实际进行运作、发展壮大合作社,从而带领村民致富。大部分合作社处于“休眠”状态。

3.合作社成立时没有发展目标

有的合作社成立时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跟风成立,看到其他地方成立了合作社,也跟着成立合作社,成立后无所事事,形成“空壳社”。国家出台财政支农资金向合作社倾斜后,有的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国家重大项目的资金而成立合作社;有的仅仅是为了得到国家的合作社发展项目补助资金。这些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徒有其表,并没有按照合作社法开展业务,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

4.缺乏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多是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多数是村组负责人或当地的种养大户,多数凭经验做事,且仅限于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经营,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没有品牌意识和产品定位,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合作社会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化生产、管理、经营的能力不高,以传统经验、老方法管理,陈旧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时还难以改变。

5.合作社扶持资金较少

各级政府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数额有限,项目扶持资金额度小,项目建设规模小,项目建设内容受限,建成的项目规模较小,项目直接效益不明显。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但难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得到金融方面支持。

二、r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宣传它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创建和发展的成功典型、政府的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等,调动农民创建和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引导农民自发创建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政府要多组织一些合作社创建和发展方面的外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合作社之间相互交流活动,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平台,实现“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促进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共同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2.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进一步细化分工合作,强化农产品营销及深加工方面的合作

分工合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现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现在最担心的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在合作社里卖一个好的价钱,能否保证基本销售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未来发展中要重视合作社品牌的创建和保护,从合作社产品质量、包装和宣传等方面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实现农超对接、直销店或者自主开店销售等,减少销售环节,减少成本,提高价格竞争优势;重视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规模化和产业化是农产品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农产品加工来保障农产品的需求稳定性,丰富农产品的需求层次性,提高农产品可利用效率。农产品的品牌创建、销售渠道及网络建设和农产品加工的建设都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的智慧和领导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需要农户的理解和支持。

3.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法化的金融地位,确定农业生产资料的抵押品属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使得融资困难,影响合作社的扩大再生产和发展壮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农业合作社自身的建设入手,规范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农业合作社稳定盈利的经营现状,使得金融机构认识到农业合作社的盈利现状和发展前景,打消对贷款风险的顾虑;其次要从政策上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放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力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的解决还需要从农业生产资料的资产属性和抵押属性的认知和法律地位确定方面入手。土地、经济林木和其他农业半成品及成品等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主要资产,而这些农业资产却不能作为抵押品用来抵押融资,不能够实现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功能。国家应首先从法律方面给这些生产资料以合法的地位,使其具有抵押品的属性,从而实现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融资功能,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