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8篇

时间:2023-08-08 09:22:32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篇1

一、提速发展文化产业是落实市委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重要要求的战略之举

高丽书记在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把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作为着力点。强调要全面增强天津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强调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要实现更大发展,既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也要有强大的文化实力。明确提出了全力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抢占文化的制高点,实现文化实力更大提升的任务和要求。这为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加快文化发展繁荣、增强文化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明了方向。

我们认为,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之一,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切实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战略的眼光,准确把握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了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人们空前地把眼光聚焦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明显呈现出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重要趋势。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极其快速的发展势头,增幅已连续4年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近两年,天津的文化产业推进力度越来越大,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已经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强势增长点,成为提高天津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制胜一招。

我们河东区是老工业区,实施工业战略东移,为河东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河东区实际,确定了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漂亮起来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发展起来,就是项目和产业,包括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繁荣起来,就是商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也包括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漂亮起来,就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包括文化产业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要同商业文明、文化积淀结合起来。我们按照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确定了“始终坚持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漂亮起来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下大力气调结构,坚定不移促转变,又好又快,求变求快,全力推进提速发展、全速发展、超常规发展,着力打造宜商宜居活力城”的工作基调,这个工作基调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下大力气调结构,坚定不移促转变。调结构重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金融业、物流业、商务商贸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我们体会到,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当今时代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是必须大力扶持和提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全力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的必然要求,是落实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重要要求的战略之举,是快速提升城市价值和增强综合实力、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加大力度、快速推进、提速发展。

二、河东区提速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近两年来,我们按照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和“金贸河东”功能定位要求,着眼于河东未来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地深化对区情的认识。明显感到,一方面,河东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是天津市“一主两副”空间布局规划,河东区的南站地区、天钢地区分别处于天津城市主中心和副中心,特别是我们与和平区、河西区共同承担着建设天津城市主中心的历史任务,随着南站中心商务区的逐步建成,我们应该成为天津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二是高铁开通,机遇河东,京津两大都市同城化的效应,将会使河东区成为北京高端服务经济的聚集区。三是河东区紧邻滨海新区和空港物流加工区,便捷的交通优势将使我们成为滨海新区生产生活的服务区。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河东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全面提升中心城区载体功能和服务功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河东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区域内的大直沽具有800多年的历史,素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是天津城市的原生点和发祥地。大直沽天妃宫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妈祖庙之一,被誉为“天津第一庙”。以漕运文化、妈祖文化、庙祠文化、酒文化等为主要内涵的直沽文化,积淀了天津独特而又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河东区还是近代中国北方洋务运动的基地,清朝末年的北洋机械局、北洋武备学堂、北洋水师学堂都始建于河东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曾在河东区度过他光辉的时光,李鸿章、张伯苓、等众多历史名人在河东区留下过足迹,拥有珍贵的洋务文化资源。河东区还是全市音乐教育特色区,区域内坐落着天津音乐学院、天津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音乐中学、音乐小学,音乐教育链条全市独一无二,具有独特的音乐艺术文化资源。同时,工业战略东移后,区域内留下了大量的老工业厂房可供开发利用。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这些历史文化和旧厂房资源,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

三、河东区提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用力方向和着力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的要求,我们坚持把提速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变,提升城市价值,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总结自身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提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区位功能和资源优势,突出保存量、抓增量,建亮点、显活力,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用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著提升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我们提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用力方向和着力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以做强“天津音乐街”为核心,大力培育发展音乐艺术产业

2008年河东区创新工作机制,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文化产业办公室和创意产业办公室,重点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以培育音乐艺术产业为突破口,仅用5个月时间建成了“天津音乐街”并于2009年国庆前满铺开业。这是全国首个以区校联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开发建成的音乐艺术特色街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文化产业“短平快”重点项目,也被称为“中国音乐第一街”。“天津音乐街”一期工程沿街300余 米,欧式风格商业门店共124间,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音乐街建成开街后,各方反响很好,客流量每日激增至万余人,各种乐器购销两旺,成为天津最大的音乐文化时尚街区。

高丽书记给我们很大鼓励。兴国市长、栋梁常务副市长都对建成音乐街给予充分肯定,作出重要批示。兴国市长在批示中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加强管理,注重效益,就会进一步产生积极效果。要建一个集音乐乐器交易、演艺道具交易、创作剧本交易、全国演出团体经纪交易、动漫电视剧制品交易、艺术论坛讲座、文化艺术类人才交流、猎头公司等为一体的国际性的大平台,成为全国唯一的。可以找一座老厂房改造,请一家企业参与策划,搞充分的市场调查,如可行就干。”兴国市长的批示,不仅给我们出了非常好的息路,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下一步,河东区将以“天津音乐街”为依托,以做优、做强、做响“中国音乐第一街”为目标,进一步提升音乐街整体发展水平,拓展音乐街发展空间,提升音乐街经营业态,扩大音乐街辐射影响,切实把音乐教育资源优势变成音乐艺术产业优势。

今年上半年,我们在音乐街附近开办天津市首家旧乐器道具“跳蚤市场”,作为音乐街市场的补充。尽快启动音乐街二期工程,建设“河东区音乐演出中心”,引进国际国内一线的高端音乐艺术主流品牌和知名品牌文化公司,培育形成天津独有的视听音乐艺术中心和综合性文化活动平台。加快盘活和整合一座老厂房,搞好可行性调研论证,尽快拿出实施方案,抓紧建设全市首家音乐艺术产业园区,培育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强势吸引一批文化领域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全力打造国际性的全国唯一的音乐文化综合交易平台。

2.以建设“直沽妈祖文化城”为重点,大力发展商贸文化旅游业

直沽妈祖文化城总建筑规模50万平方米,位置优越,特色明显,是天津市重要的商贸文化旅游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河东区将全力以赴加快“直沽妈祖文化城”建设,加快推进天妃灵慈宫、东达国际广场、直沽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突出直沽妈祖文化特色,形成商贸文化旅游业聚集高地。

按照“商业文化相得益彰、旅游休闲消费一体”的工作思路,一年见亮点,两年大变化,尽快使河东区商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火起来、旺起来。结合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绿化当中要有文化,整治当中要建景致,环境当中要显意境,彰显城区文化特色和品位。积极运作10家以上国内外特色餐饮企业落户河东,引进一线知名品牌;加强天津音乐街、地中海风情街等已建成特色文化街区规范管理,提升市场运营水平;新建珠宝街、“老地道”民俗街等6个商贸文化特色街区,扩大特色商业影响。抢抓天津市做大做强“近代中国看天津”核心旅游品牌的机遇,加快挖掘整合河东近代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商旅文融合互动,拟积极筹建严复纪念馆,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引进品牌书店、音像店、音乐咖啡厅等,发展文化短平,快项目。加快推进河东万达广场、红星国际广场等高端服务业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河东万达广场34万平方米商业部分11月底竣工并满铺开业,红星国际广场项目年底商业主体封顶,尽快形成规模大、功能全、品位高、影响广的城市新商业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3.以提升“创意桥园”影响力为目标,大力培育创意产业新经济增长点

“创意桥园”是河东区2009年全市“看亮点”活动的重要项目,得到了市领导的较高评价与肯定。桥园在西班牙巴塞罗那2009年世界建筑节上代表中国公园首次荣获“全球最佳景观奖”。“创意桥园”与全市十一所高校创建了“区校企创意创业联盟”,建立了全国首家博士创意工作站,建立了七个创意公司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被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大学生实训基地”和部级“创业促进就业实验区创业园”。园内举办了两项大型模特大赛,为打造全国名模训练展演基地积累了经验。下一步,我们要加大规划和招商力度,尽快引进战略伙伴,着眼长远发展,真正盘活桥园,扩大“创意桥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继续抓紧做好“飞鸽八八”、“太阳树”两个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培育工作;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尽快启动一纺机创意产业园开发建设,努力使创意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4.以“开心麻花”驻场演出为依托,大力繁荣河东区演艺演出市场

为培育发展全市文化演出新市场,我们与市总工会和天津报业集团密切合作,于2009年下半年成功从北京引进“开心麻花”舞台剧,成立了自由元素天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去年8月20日进行首场演出以来,“开心麻花”在二宫剧场已上演了《江湖学院》、《阿翔》等剧目,并引进国家话剧院青春剧《都市迦恕贰O利搞笑的台词,夸张的肢体表演,华丽的舞台场景,为津门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视听盛宴。“开心麻花”推出以来,各方反响强烈,容纳1100人的二宫大剧场每场演出的上座率均达到80%以上。据统计,共演出近30场,累计售票近20000余张,票房收入近百万元。有2000多名观众加入“开心麻花会员”俱乐部,千余张“开心麻花”经典剧目演出光盘销售一空。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76-02

作者简介:白雪艳(1971-),女,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经济政策。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非正式约束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实例检验”的阶段性成果(10YJCZH058)。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已将其作为重点支柱性产业来发展,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体发展的新动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模式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和城市决策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目前文化产业模式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区域文化产业模式是根据其地区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文化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历史机遇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目标、方式和样态。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区域从自身优势出发,从一开始的盲目模仿型、随从型向自主型、特色型转变。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雏形正在显现,但是还存在已成为制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如市场嗅觉不够灵敏、市场推广能力不足,使得文化原创能力方面的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和文化贸易优势;文化原创能力不强,原创人才结构单一、文化产业链前端原创不足,中端生产环节集约化程度不高,终端营销能力不强等,缺乏品牌包装和主流文化品牌,细节执行能力不强;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智力要素和市场意识;智力与产业的有效结合不够,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协调,文化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创新;在旅游演艺、节庆会展和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文化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这将导致未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失调,为有效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应加快制定可行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积极探索各种特殊的区域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选择多样化的模式提供空间,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经过了11年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04—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3%,区域经济的进步有赖于文化产业的贡献,不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本文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区域经济中反映文化产业的贡献)的主要变量来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该地区人口对文化消费平均支出,从事经营性文化产业的部门数量,非盈利性文化产业机构数目,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

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远未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截至2010年底,纳入统计的全国各类文化机构共计31.35万个,比2009年增加7776个;从业人员210.79万人,比2009年增加12.38万人。分类型看,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机构62172个,比上年增加1713个,全年收入合计696.33亿元,比2009年增长16.1%;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机构251368个,比2009年增加6063个;全年营业收入1244.1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实现利润403.39亿元,同比增长9.6%。按照国际人均收入和支出平均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l万亿元,存在较大缺口。

文化事业费总额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323.06亿元,比2009年增加30.75亿元,增长10.5%,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仅占全国的24%;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36%,比2009年下降了0.02个百分点。近年来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0.4%以下徘徊且不断下降。2010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0.3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一)集约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就一个地区而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既不局限于以地理划分的自然区,也不拘泥于国家管理的行政区域划分,而应遵循文化自身的“超时空”特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经济规律。可根据文化资源、行业特征、技术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等对文化产业进行整合,使文化产业优势得到最大发挥。集约化模式是当代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模式之一,不仅包括行业内跨部门重组,也包括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组合,从而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生产模式。整合或者集约经营会使区域的文化价值实现共享,提升各自经济效益。通过文化产业并购或重组,可以迅速形成文化产业链,产业集聚使文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在一定区域内高度集聚,有利于整合文化资源,产生规模效益。通过地域接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产业间的整合,形成高度专业化的企业协作,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文化产业区域间的整合与集约,有助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提高创新效益。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篇3

关键词:区域文化;特色文化;文化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的特色文化产业存在盲目开发、粗放式发展的问题,如何实现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区域特色文化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破坏就难以修复。因此,社会各界要重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策薄弱、市场投入较少、专业人才匮乏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本文将主要研究分析我国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对策,希望能够给我国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我国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保护区域特色文化。我国各地都有区域特色文化,这些特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结晶,是一种不可逆的文化资源。在如今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区域特色文化因为跟不上时代潮流而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很多区域特色文化正在消亡。为了传承和发扬区域特色文化,需要通过文化产业的方式开发和保护,让更多现代人看到区域特色文化的魅力,并喜爱上这种文化,自觉地保护和传承区域特色文化[1]。其次,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有众多地域特色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目前,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已经与地域特色旅游产业融合,很多游客会在旅游地爱上当地的特色文化,也有很多游客会因为某种地域特色文化来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优化,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再次,有利于文化输出,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地域特色文化有其独特性,能够丰富世界多元文化内容。而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1年就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提出“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重要”的观念,来保护各国各地独特的文化[2]。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化,不仅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号召,也是以文化产业的形式向世界输出我国的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树立我国文化大国的国际形象。

二、我国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格外关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早在2005年颁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指出,2006年到2010年要大力发展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文化产业。这为我国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政策基础。2012年颁发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明确指出:“提出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引导各地深入研究评估当地可业开发的特色文化资源,提出资源利用和转化规划,创建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3]另一方面,各地根据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自身文化特色纷纷制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纷纷响应中央号召,寻找当地的特色文化,并招商引资,为当地特色文化发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举办文化节、加强地域特色文化宣传等,使得我国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遍地开花,极大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规模突破86624亿元,并保持10%的增速增长。分产业类型看,2019年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36739亿元,比上年增长3.2%;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4726亿元,增长4.4%;文化服务业35159亿元,增长12.4%[4]。

三、我国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区域特色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小、分布散乱、产业链不完善、资源优化配置不到位的问题,导致经济效益差,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我国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政策缺乏针对性,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难以面面俱到,难以将政府政策落到实处,导致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多特色文化企业缺少融资渠道,难以将企业做大做强。还有地方政府缺乏文化产业管理经验和能力,不能从大局出发为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制定整体规划,文化企业难以形成合力,在当地形成规模效应,自然打不响地域文化产业的品牌,也就限制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市场投入比较薄弱

市场对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投入比较薄弱。区域特色文化产业要想形成规模就要建立产业园区,要想提高知名度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但是很多当地企业没有投入资金建设产业园区,宣传力度不够。同时,社会缺少对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与投入,不积极参与当地举办的文化节或消费当地的文化产品,民间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贷款门槛较高,当地文化企业贷款困难,导致文化企业缺乏资金来源,企业运转难以为继[5]。

(三)缺乏专业人才

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专业性人才,因为地域特色文化需要专业人才来挖掘其商业性和卖点,并通过创意设计来提高地域特色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性,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和喜欢上地域特色文化。目前,很多地域特色文化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且大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或者一些乡镇农村,这些地区往往缺乏创意设计和文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区域特色文化企业给不了专业人才良好的薪资报酬和福利待遇,专业人才往往会去大城市工作和深造;另一方面,很多地域特色文化企业所在地区比较偏僻,工作环境较差,硬件设施难以满足人才的需求,难以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创意设计和文化管理方面的能力,导致地域特色文化企业的人才流失率较高。而且我国地域特色文化博大精深,需要研究很长时间才能窥得一角,研究地域特色文化初期投入大,成效低,耗费精力,很多人只研究了皮毛,领悟不了地域特色文化的真谛自然就无法对其进行创意设计,也就难以使地域特色文化产生商业价值,难以带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四)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迅速,南方比北方发展迅速。因为东部地区和南方经济比较发达,民间融资方便快捷,且这些地区的其他产业都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可以效仿这些产业的发展模式快速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做大做强。而北方和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域特色文化企业融资困难,且其他产业难以形成助力,本地的小型文化企业缺乏产业化和规模化意识,难以做强做大。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也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不仅可以提供政策支持,还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政府投资兴办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并加大宣传力度,凭借城市本身的影响力可以很快让全国消费者了解该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进而前来消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依然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基础建设和宣传,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难以发展。

四、促进我国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

首先,政府要制定支持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国家设置专项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向国家财政部申请扶持资金,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扶持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在营业税、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减免或先征后返的方式减轻地域特色文化企业的税务压力。其次,制定促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地使用政策。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将一些荒地的使用权出让给区域特色文化企业,并加强对申报企业的监督,避免出让的土地被挪作他用或进行违法操作。同时,制定严格的特色文化管理和保护制度,对当地的文化古迹、传统手艺等进行全面的规划与保护,妥善处理人民居住环境与古建筑和古迹的关系,避免古建筑和古迹遭到人为破坏。再次,制定地域特色文化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建议当地政府将地域特色文化产品列入政府采购单,烟酒茶、手工艺品等文化产品都可以采购,当作政府开展公益活动时的慈善品或举办庆典、纪念活动时的礼品或点缀办公室的装饰品,政府带头,号召当地人民消费当地的特色文化产品,拉动当地特色文化产品内需,带动文化企业发展。同时,政府在各类、慈善活动、庆祝活动中可以宣传当地文化产品,借助官方的公信力提高区域特色文化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强化资金保障

国家可以出台小微企业融资扶持政策,降低区域特色文化企业小额贷款的门槛,并降低贷款利率,由政府部门与各大金融机构合作,扩大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确保各大区域特色文化企业都能高效融资,企业能够正常经营。政府部门还要充分利用财税政策的金融杠杆效应,通过以大带小的方式,让当地龙头企业参与到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凭借大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并利用项目合作、股份制和兼并收购等方式整合区域特色文化企业资源,使各个特色文化企业形成合力,扩大当地特色文化产业规模和影响力。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区域特色文化产业融资的监管力度,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审评,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社会融资主渠道优势,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区域特色文化失去灵魂,以及单纯追求利益的文化投机者对区域特色文化的利益透支,以免对历史悠久的区域特色文化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

(三)培养、引入专业人才

人才是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首先,相关高校要设立相关学科和课程,以现实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为教学方向,并按照地域、文化种类等不同进行学科细分,确保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某地域特色文化的内涵。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文化创意和文化管理的实践能力,确保培养的人才毕业后能够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有用武之地。其次,区域特色文化企业要高薪聘请一些国内外顶尖的文化创意和文化管理人才来企业进行学术演讲和指导,为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再次,区域特色文化企业要定期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文化管理和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培训教育,提高管理者的综合能力,让管理者能够在深入了解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找到其商业价值,融合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让区域特色文化得到消费者喜爱。

(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要想做大做强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就要提高其规模和知名度。政府要加强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兴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研究所等基础设施,有文化古迹的要加强古迹周围的厕所、路面、照明和绿化建设,这样才能吸引游客。除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强当地特色文化服务,例如绿色环境,增加公益导游服务,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特色文化。餐饮住宿服务要满足游客的需求等。在提高文化知名度方面,需要政府在一些、庆祝活动上展示当地文化产品,以官方的公信力来宣传。政府或民间组织还可以拍摄当地文化专题片投放在各大媒体,让全国甚至全世界了解当地文化。还要积极召开博览会、招商会和推介会,招商引资,促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最终提高当地特色文化知名度,形成特色文化品牌。五、结语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消费,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但是很多区域特色文化由于信息闭塞、审美差异等原因,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区域特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需要经过现代的包装设计,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目前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存在的扶持政策不完善、市场投入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需要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加大资金、税收、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扶持政策,整合区域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只有充分激活区域特色文化市场,引入民间资本,扩大区域特色文化企业融资渠道,才能确保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跃.安徽省文化产业区域化特色化集聚发展研究[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9(1):14-17.

[2]郝英良,杨杰.辽宁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今传媒,2018(4):93-94.

[3]顾博.黑龙江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魅力中国,2018(22):61-62.

[4]纪峰,王建彦.宿迁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9):42-43.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战略

21世纪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快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各省市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制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 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 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 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与传统产业链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链是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产品的创造,创新产品的营销,并通过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创意是核心价值,产业链通过创意的“价值扩散”来实现――原创企业通过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者版权转让形式,把创意的核心价值扩散到周边关联产业中,形成长线生产能力,扩大产业链的规模。湖南省的卡通、动漫产业领跑全国同业,拥有国内第一个卡通原创驰名商标“蓝猫”以及“虹猫”、“山猫”等一系列原创卡通形象,年产值13亿元。这些主体产业如果能与儿童玩具、文化用品、儿童服饰、体育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链接,产值可能达50亿、100亿甚至更多。横店集团以影视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带动了与文化创意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带动了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在内的大文化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信息:金融、商贸、物流、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篇5

1.“文化产业”的界定及历史溯源

文化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47年就由德国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最早是指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生产销售各种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行业集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传统文化艺术转为消费性商品的方式,将艺术文化通过商品化的包装与营销,使文化创造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从决策层的高度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把文化产业作为美国经济的重要产业来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定义本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但各国的政策侧重不尽相同。在日本,文化产业主要指娱乐观光业。在英国,文化产业主要指创意产业。欧盟则认为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并正式提出发展政策则相对较晚。近几年来,党中央提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都明确提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发展文化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一系列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说明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此背景下,各地的区域政府在开发区域经济时,也开始不同程度的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文化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种种问题,比如,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人才瓶颈等等,需要做系统的研究和规划。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深入探讨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

2.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

河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从自然经济条件来看,河北地貌具有多样性,高原、山地、平原、湖泊全国各大地域特征河北均有;从资源支撑角度来看,河北境内矿产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150多处,探明储量的有120多处,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52处,煤、铁、石汕、金等矿产在全国都占有优势,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具有建设相关产业的优势;从开发建设空间来看,土地面积是18万9千多,以及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整顿了沿海的滩涂和盐碱荒地400多万,有开发建设的土地优势,同时河北省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程度比较大,同时河北又是京津两大城市的经济辅力,发展空间相对广阔,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大;从发展前景看,河北省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与我国工业化冲击趋势相吻合。

3.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篇6

文化如果与产业结合可使产业富有灵性,为产业的竞争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从而促进区域发展。长沙县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体会,近年来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其中就有文化产业的卓越贡献。

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要素,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把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素,定位于区位交通优势,政府投资力度和财税政策的倾斜程度,因而人们往往只注重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和环境的改造。其实,上述条件不可或缺,但还须着眼于对文化产业的挖掘和积累。

湖南省长沙县在区域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日益美化,2004年突破20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评估中已位列百强县的第53位。长沙县的成功在于她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同时又高度重视文化对产业的支撑,文化渗透层面较深。如湖南星沙湘绣城是2003年初经艺术家倡议并组织“星沙湘绣文化产业发展论证会”后筹建起来的,他们的所属企业2003年产值才2000万元,2004年一跃到4800万元,2005年l至10月达1.6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00万元。

区域经济与文化共荣

火药是战争的专利品,湖南浏阳人却把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与光彩、造型、声响、节奏、韵律和纸张文化与工艺融合,构成了情境、意象与市场广褒无垠的花炮文化产业。如今它成为年产值逾50亿元、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奇观。浏阳花炮不仅成为主宰浏阳县域经济的产业,还催生出一大批工艺美术大师和文化科研成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沙人就以针当笔,以线润色,将传统的绘画、书法、金石等多种艺术与刺绣工艺融为一体,创造了绣艺精湛、手法传神、图案精巧的湘绣工艺美术,并把工艺美术品开发为人们欣赏和生活消费的商品。如今湘绣产品远销国外,成为长沙文化产业出口的“拳头”产品。精明的台湾儒商何国庆先生和韩国高丽会社林起大社长都掷巨资来长沙开发这一工艺美术产业。

长沙人善于种茶,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到长沙品味当地产的绿茶,见形态、汤色、味感神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朝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长沙县人一直追求茶叶的经营和效益,近年来,长沙县提出茶文化与产业的嫁接,2003年首次成功举办“茶节”;2004年转办为“星沙茶集和茶文化艺术节”;2005年组织作家、书画家到产地茶艺风。金井的“金茶”、“湘丰茶”相继获得了国家生态有机茶和农博会金奖等殊荣。2003年全县茶叶产值达5000万元,2004年达1.2亿元,2005年将达2.8亿元,其产值连年翻番,其品质不断优化,正朝着到2010年产值过10亿元台阶的目标迈进。

打造文化产业平台

文化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生态污染,可重复开发的相对独立的产业,又是一门由众多产业多元组合的整合性产业。它把文化生产系列化、标准化,精细化。把文化消费大众化、市场化、经济化。让文化产业化就必须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构筑发展平台与教体。

为此,长沙县在“一区带六园,园区带全县”的经济发展核心区规划中,规划了12平方公里的“黄丰”轻工文化产业区,用以发展轻工工艺美术和文化产品加工业,同时还规划了东八线以东3000亩用地的群众文化艺术馆等四馆四中心和生态公园;规划了滨湖路以北,捞刀河以南2万亩松稚胡民俗风景文化区;规划了用地300亩的星沙湘绣城;用地500亩的卡通,茶艺产业基地。在安沙、开慧、北山发展民间湘绣基地,在春华,高桥、会井打造茶园,茶艺走廊,在跳马、黄兴、干杉建设花木园艺和衣家乐基地,实行政府组织,市场运作,分期开发,梯度推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展有形的空间。

湖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亦是多民族的省份。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湖湘子民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创造丫极富内涵的湖湘文化体系,创作了商周青铜器“四羊方尊”(宁乡)、“人面鼎”(亍乡),汉代帛画、漆器、陶瓷,创作了1919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的“浏阳石雕”,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湘绣绣像,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1986年在摩纳哥、199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数次艺压群芳,连连夺魁的浏阳花炮,还有瑶族桃花裙、龙山土家织锦、江永女书、民族山歌、花鼓戏、目莲戏、棕编、抽纱、蜡染,木竹雕刻、剪纸、卡通动漫等等。每一个工艺都浸润着文化与创造,每一类产品都可以开发出一个红红火火的大产业,每一位艺人都应当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此,在星沙湘绣城内,筹建一座省内民间艺术博物馆,拟以此为载体,作为湖南省内民间工艺美术家们切磋技艺,展示才华、留存业绩、鼓励后人和联谊活动之家,成为工艺美术节和民间工艺美术论坛的稳定场所。

湖南省内外的工艺美术专家、经营业主凡来长沙县投资开发文化产业,都将按照对外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同时凡到“黄丰”轻工工艺美术小区办厂的,土地价格按照工业用地和协议供地方式子以优惠优先;凡到星沙湘绣城投资兴业的均享受政府已经出台的龙头市场的税收扶持政策;凡生产在外地、经营公司来长沙县注册办公的,可享受政府已经出台的楼宇经济的优惠政策。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篇7

吴友石1 黄 莺2 白晓燕2

(1.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2.张家口市社会科学联合会;075000)

【摘要】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既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

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强力支撑,又是历史文化资源得

以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张家口的历史文化资源厚重而丰富,

对于充分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有重要的现实作

用和必要性。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县域;产业;对策

一、张家口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张家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有200 万年前

古人类遗址阳原泥河湾文化,有4700 年前炎、黄、蚩“三祖”在

涿鹿合符的文化;有汉、满、回、匈奴、蒙古等多个民族聚居、征

战的游牧文化,有长城、大境门、元中都、清远楼、鸡鸣驿、张家

口堡等一大批古堡、古城文化;有重要贸易通道和物资集散地“张

库大道”的商贸文化。

同时张家口也是一座有着辉煌革命历史的城市。革命先驱李大

钊、爱国将领冯玉祥等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狼牙山五壮士”

之一的马宝玉、战斗英雄董存瑞等革命先烈在这里为革命献身;察

哈尔省会被誉为“第二延安”。我们这方热土曾为民族的解放、国

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为张家口的历史谱

写了壮丽的篇章。

此外,张家口还有许多令世人赞美的文化遗产和民俗,如蔚县

的剪纸、打树花、拜灯山和康保的二人台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得到充分的发扬和传承,而且在张家口县区文化产业发展中起

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是依托这些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和雄浑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县

域文化产业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厚重的文化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对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些悠久的历史资源,在张家口这块大地上,

新兴的文化产业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源迅速崛起。历史文化资源是打

造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文化命脉,博大精深的张家口历史文化自身

的魅力和内涵为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动力源

泉。

近年来,张家口市委提出了“打造大好河山张家口形象品牌”

的战略,从人文到历史、从军事到商贸、从古城到古堡等,文化品

牌建设处处闪耀着区域历史文化的光辉。利用区域历史文化打造县

域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就是要挖掘张家口历史文化资源、培植县

域文化产业、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品牌。

1. 历史文化是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阳原泥河湾古人类遗址群和涿鹿黄帝城遗址(我省三大历史文

化名片)。我市及县区有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军事城堡以及古

建筑群。如标志性建筑——大境门、有“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古

商道——张库大道等,这些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张家口从

远古走到今天的历史文化积淀。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挖

掘整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史,是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

业的重要资源。

2. 良好的生态资源是发展县域生态文化产业的根基

张家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使其具有了丰厚并独特的

自然生态资源——广袤的坝上草原、天然的地热温泉、独特的天然

雪场、凉爽宜人的避暑圣境、令人神往的蓝天白云。因此,可利用

独具特色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

3. 独特的民俗资源是发展县域民俗文化产业的途径

张家口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如大境门节庆庙会、蔚县的“打树

花”、张北的草原音乐节、崇礼的滑雪节,怀来赤城县的“温泉节”

和“葡萄节”等,这些都是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支柱。挖掘和利用

好这些民俗文化是做大做强县域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文化支撑

目前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家口蔚县剪纸,已成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标志,每年的中国蔚县剪纸艺术节

已享誉海内外。该县通过“小剪纸”已走出一条特色文化产业的“大

品牌”,剪纸“小艺术”已闯出国内外闻名的“大舞台”,剪纸“小

产品”已带出完整的“大产业”链条。康保县的东路二人台2006

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充分利用“二人台”这个“艺

术之乡”的美誉名称出台了许多扶持措施和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

全县二人台民间艺术团体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

非遗文化,助推县域文化产业不断走向世界。

5. 农业资源优势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文化产业的基础

张家口有着广袤的土地,农业的生产在我市经济占有很大的比

重。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

使农业“小产品”汇成“市场大产业”。张家口“杂交谷子”已与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齐名,享誉世界。宣化区传统葡萄园种

植有近千年历史,是典型的地方土特产。在今年5 月份日本石川县

召开的“第四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宣化区葡萄

园种植正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成为河北第一

家入选项目,全球第一个以“城市农业文化遗产”命名的传统农业

园。这一申遗成功,不仅为宣化区贴上了国际标签,实现了我省全

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也为各地推动特色农业文化品

牌建设带来有益启示。农业资源优势为张家口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

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三、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对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在政策选择明确后,政府相关部门建

设相应配套的政策体系支撑平台尤为重要,以确保文化产业政策在

有效的实施平台上沿着健康、规范的轨道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互为弥补的。我

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

2020)》及《张家口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2010—2015)》等文

件,明确提出到2015 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2%,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以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

济增长点。有的县区已达到这一目标,如蔚县、张北等。

二是借助外力创新发展。要想让文化资源成为生产力,必须解

放思想,借助外力创新发展,盘活文化资源这盘棋。让更多外企和

经销商选择来张家口投资,各县委政府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不断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县域文化产业只有走市场化道路才是

县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使得文化更大众化,更有创造和

传播的活力。同时,也逐渐让经济越来越有了文化的内涵。各级政

府来必须努力引导、推动、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走市场化道

路,使政府成为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借冀台经济

合作洽谈会连续在张家口举办的机会,我市和逐鹿县紧紧围绕三祖

文化这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祖活动,

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前来寻根探源。张北草原音乐节集文化、经

济于一体,成为中外摇滚音乐的视听盛宴。崇礼国际滑雪节让四海

游客畅享滑雪激情,欣赏天然雪景,亲身体验极速运动所带来的刺

激与动感。这些都有力助推了县域文化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是发挥项目引领作用。县域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可以为

社会、为县域经济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要用龙头产业作支

撑,引领县域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如蔚县通过丰富年节文(转下页)

(接上页)化,演绎“中国式狂欢节”。怀来县、蔚县、崇礼、阳原、

涿鹿等,都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实施重点项目引进,对历史文化

资源进行产业化转化与开发,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国家生态文明战

略,实现国民经济“绿色增长”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日前,

我省文化产业“三个十”评选中,张北县被评为“省文化产业十强

县(市、区)”;涿鹿中华三祖文化产业园被评为“省十大文化产业

集聚区”;崇礼县文化旅游新区被评为“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这

是我市多年来积极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喜人成果,对促进全市重点

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文化是经济的灵魂,具有极强的渗

透力和辐射力。文化创意无边界,能够与不同产业、产业内不同产

品及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进行无缝对接,既可以与传统产业融合,

也可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因此推进传统文化

元素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中具有广阔的作用

空间。近年来,总投资30 亿元的张家口节庆文化产业基地项目、

总投资10 亿元的怀来官厅公共艺术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项目、

张北元中都博物馆项目、泥河湾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等,都是近年来

我市大力推动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融合、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快速发

展的生动体现。

六是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功能,强化

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认知,研究探索文化产业自身发

展的规律,探寻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的联系,培强壮大现代产业结

构,使历史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到现代文化产业的生产、发展、壮大

的进程中,为做大做强县域经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历史文

化资源的永续保护和传承提供强大的物质依托。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 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 区域经济 作用 路径

当前,中国的经济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和谐,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中国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段。当很多国家将文化产业作为立国战略中心时,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当科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已经转向文化产业方面。而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伴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文化产业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带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力量在不断增长,我国文化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增长期,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基于此,本文立足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如何以文化产业全面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探析。

一、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析

(一)文化产业的支柱性特征

在一些发达国家,传统产业无论是在发展速度上还是在财富创造能力以及产业规划上,都已经无法和文化产业相抗衡,文化产业已经显现出强大的增长实力。以美国为例,航空航天曾经一度是美国的主要换汇产品,但现在已经逐渐被视听产品所代替,而日本最强大的汽车工业产值也已经被娱乐业超越。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提出了新的文化产业建设目标,东南沿海城市和广州、深圳等地也制定了文化产业建设战略规划。进而,在进入“十二五”初期,以吉林省为核心的东北地区也将本地的文化产业建设当作刺激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种种迹象证明,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正呈现出了全新的支柱性特征。

(二)文化产业能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区域经济结构只有不断进行优化升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优化升级的进行中,文化产业凭借其知识化、智能化特点,其产品价值短期内就能够实现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的升值,随着文化产业在三大产业比重中的迅速提高,它成为了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它使就业渠道得到有效扩展。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文化产业链条中找到自己的就业岗位时,文化产业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劳动就业的“储蓄器”,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产业输入更好劳动力和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带动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多地区,文化产业不再是单纯的以娱乐产业为主,而是在诸多领域进行了无形渗透,例如进入科技产业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信息产业;与旅游业结合后,又形成了新型的文化旅游产业;进入城市规划、餐饮服务、美容等领域后,就又形成了多种产业分支和新兴的产业形态。

(三)文化产业能帮助区域经济的竞争风险得到有效规避

需求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只有市场需求,产业才能进步,才能在竞争中创新,并做大做强。但市场竞争也会带来风险,而文化产业则能够帮助区域经济的竞争风险得到有效规避。以吉林省为例,吉林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在重工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着的压力不言而喻。在这种状况下,需要省领导班子转化思路,寻求转嫁风险的有效途径,而这一途径即文化产业。一方面,吉林省工业发达,经济繁荣,而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早已转化成为了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重工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能够转嫁工业产业压力,同时为工业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产品差异是产品在市场上保持持久发展的关键,而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存在差异正是其独特的优势所在,它成为了区域经济稳定、快速、持久、健康发展的“内驱力”,而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和地域性特质,也使区域经济的竞争风险大大降低。

二、以文化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

(一)发挥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优势,加大区域经济发展中对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力度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的经济进步,只有人民生活富足,才有余力继承并发扬本地文化,而文化产业的崛起即源于此。进而,在当代中国,很多地区都在纷纷探索具有地方特色与传统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不断加大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事实证明,只有从丰富的区域性文化着手,使区域特色得到充分彰显,为区域经济涂上浓厚的文化色彩,才能让文化与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跨越的目标。

(二)注重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内涵

文化产业如果想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就必须要打破存在于地域、行业以及相关部门、制度之间的界限,通过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要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内涵,打造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不再单独的是某个行业,而是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产业体系。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有着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发展遭遇了阻力,一方面要全力克服,征服困难;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寻找转嫁策略。而综上分析,文化产业正是转嫁竞争压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区域经济,应将文化产业建设当作重头戏来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济快速增长,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