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8篇

时间:2023-08-15 09:26:36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1

[关键词] 河道整治 生态 防洪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镇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现状河网水系淤积严重,影响通航,引、排水受阻,水质环境也严重恶化,要使河道周边环境和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必须要在整体质量控制上进行相应的调控,搞好河道整治工程,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从而进行水利河道整治规划的设计标准。

⒈河道整治工程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河道治理需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其强调工程应顺应自然生态,故在进行实际的河到工程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找出设计河道本身存在的问题,明确治理目标,其次要根据现有河道的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的地理优势,采用合理的总体布局,选取合理的河道平面走向、设计适宜的河道纵横断面,最后对河道进行护岸和景观的设计,其主要设计理念如下:

1.1功能理念

满足城市河道防洪、排涝、航运等的基本功能,同时保护、美化周边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1.2生态理念

充分顺应自然的水生态环境,维持区域内的生态完整性,与自然环境达到有机结合,创造舒适、优美的滨水绿化空间。

1.3人本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及河道水生态系统,凸现城市滨水特色,形成环境优美、贴近市民、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城市绿化开敞空间。建造城市特色滨水景观带,为周边市民提供适宜的休闲娱乐场所。

1.4文化理念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设计力求将现念与地域文化完美融合。

2、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

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作为划分依据,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作为划分依据时,河道整治规划可分为以下3类:即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和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1)库区河段整治规划。该规划方案主要是针对水库回水变动区进行的整治。因此,为了研究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必须先进行水库回水变动区的研究。天然河道和水库是水库回水变动区的重要特性。有效认识这重要特性对于库区河段整治规划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了进行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工作,必须采取的工程措施为修建整治建筑物、疏浚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工作。2)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该规划对于改善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径流式枢纽或航运枢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想很好的进行坝区河道整治规划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防洪、航运和发电等效益。3)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进行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工作时,要对水位下降,河势变化,河段防洪等等问题做出有效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合理有效的整治方案和整改措施。才能更好的完成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工作。

3、河道整治中,防洪排涝能力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重要内容

3.1防洪护岸堤线布置原则

(1)堤线一般沿明江河岸布置,选择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而且房屋拆迁量较小的线路布置,以节省工程投资。

(2)堤线布置尽可能与城区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城区土地开发相结合,堤防工程和城区规划道路相结合,形成临江大道――江滨路,既能防御洪水,又便于城区交通,并使城市景观和环境条件有所改善。

(3)防洪护岸堤线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避免与河流顶冲迎流,使护岸的修建不至于造成河道过水断面缩窄,影响河道的行洪。

(4)防洪护岸堤线力求平顺,各堤段平缓连接,在不影响河道过水断面的前提下,部分河段可按河势裁弯取直或局部拓宽。

4.生态理念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的几项主要应用内容

4.1在传统的河道整治工程治导线设计中,往往只是从防洪的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将那些丰富多彩的河流粗暴地予以裁弯取直、去散取一等处理方式,最终导致自然河流当中的浅滩与急流、主流与支流等格局被人为地改得面目全非。如果仅仅从工程量与工程造价上来看,这样做似乎无可厚非,既能缩短工程周期,又能降低工程成本,但是,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就比较大。首先,在那些被废弃的原有河道附近,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就将急剧恶化,甚至农田灌溉也将受到极大影响;其次,新开的河道也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要尽量维持河道的生态功能,在其整治工程设计中就要尽可能地保持河道的既有状态和周边环境,即便要做局部的调整,也应当进行充分地论证。

4.2生态修复水工程。 第一步是水污染控制。所谓开源节流,对于城市河道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污染源多种多样,多源于内部污染源,通过截污清淤措施可基本解决,而其他污染如有机污染则需要生物修复技术(如曝气增氧、生物滤床、微生物投放等)处理。第二步是水量和流态调节,主要是通过全面开源补流、稀释净化保证生活娱乐的需水量,综介调水使水体有序流动和适当置换,机械推流促进水体流动,调节水动力以提高河道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促进水质的活性发展。第三步是加强绿化,构建生态缓冲带;重塑绿色生物长廊不仅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还可以降解环境污染、防止土壤侵蚀,促进生态平衡。第四步是建造河道护岸,进行拆旧补新,改用具有耐久性、渗透性、亲水性、抗侵蚀性、抗冲性材料加固河岸,营造水陆交错的柔美生态岸线。第五步是改造河道形态结构,拓宽河道,修建多孔质岸坡,制造岸线,营造脉冲以保持连通性。第六步是控制水生物群的更替,在本土化原则下适当引进,促进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第七步是生态修复与景观、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通过恢复河道纵横断面、河床和边坡结构形式、水动力条件以改善水质;另一方面借助于生态恢复技术并加强河道绿化,提高水生态系统恢复与净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整理河岸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及历史文化构建美好的护岸景观、生态长廊、开放空间、慢行系统,营造通过水系旅游景观和人文景观。

结语:

河道防洪整治工程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重要举措,河道整治是一项系统科学化工程,重视城市河道防洪的整治工程。做好河道整治工程设计的生态管理,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绿化建设,可促进河道生物的恢复,实现岸绿水秀以及河道水系生态化和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杜德军.对某河道防洪工程防洪提设计布置的探讨[J].大科技.2012年第04期

[2]刘向荣,彭艺艺,余润生,等.城市河道综合整治设计新理念[J].工程建设与管理,2010(4),31-33.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2

关键词:PPP模式;河道治理项目;运作模式;资金结构;优势;问题及建议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城市水环境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截止到2021年6月,据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数据显示,全国PPP项目数量为25691个,其中环境治理方面的项目有2350个,有不少项目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云南大理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PPP项目,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湖、湿地生态水系治理工程PPP项目,安徽灵璧县城区水环境治理工程PPP项目等。这些项目都使得当地的水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是河道治理PPP项目的成功典范。河道治理是一项复杂性极高的任务,需要系统的技术、管理体系及持续的资金支持。虽然近些年河道治理PPP项目快速发展,但由于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以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问题,PPP模式在河道治理项目的应用仍然相对较少。

1PPP模式的概念、特征

1.1PPP模式的概念

PPP模式的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官方机构和学者都有各自的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号)指出,PPP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有学者认为,PPP模式是指在政府与民营资本方合作过程中,民营资本方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政府职能的同时,也为其自身带来利益。综合各方定义,笔者总结出:PPP模式就是政府通过给与社会资本方一定的收益,使其代替政府为公众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1.2PPP模式的特征

PPP模式有三个重要特征: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1)伙伴关系是PPP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伙伴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即以最少的成本投入,最大化地实现公共服务。在此目标下,私营部门可以实现利益的追求,公共部门则可以实现社会综合效益的追求。(2)合作的目的是利益共享,这便是PPP模式的第二个特征。所谓利益共享,并不是合作双方分享利润,而是公共部门在保证私营部门一定收益水平的前提下,会控制私营部门可能获取的高额利润。这是因为PPP项目大多带有公益性质,不以实现最大收益为目的。共享的利益除了项目的直接可观收益,还包括项目潜在的长期稳定收益。(3)PPP模式的第三个特征是风险共担。PPP项目一般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合同复杂,过程中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很大。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各司其职,各自承担善于应对的风险,如项目运营后,私营部门达不到预计收益,则公共部门可以通过津贴补助等方式来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在管理领域,私营部门则可以发挥其优势,承担大部分的管理职责,从而规避公共部门易发的“道德风险”,由此将项目整体风险最小化。

2河道治理PPP项目的运作模式及资金结构

2.1项目概况

济南市济阳区大寺河河道治理综合提升PPP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位于济阳区西北部,北至正大波村、西至劳市望村,南至药谷庙村、区城乡水务局,包括大寺河流域及两岸区域。本项目总投资88365.75万元,项目工作内容包含大寺河河道修整工作、河道桥梁建设、相关绿化工作等。本项目的回报方式为“政府付费”,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BOT)的运作模式,政府与中标社会资本方的合作期为17年。项目合作范围包括对大寺河河道进行设计、建设以及运营。设计阶段由社会资本方进行大寺河河道的设计工作,完成后报济阳区政府审批,初步要求项目河道长度为4300m,蓝线宽度为300m;桥梁工程共建设跨河桥梁5座,其中光明街桥、新元大街桥拟设计桥宽为50m,永康街桥、开元大街桥、富阳路桥拟设计桥宽为40m;河道两侧景观绿化占地约900000m2。建设阶段主要包括河道整治工程、桥梁建设工程以及项目范围内的道路硬化、广场铺装、设施配套等景观绿化工程等。运营阶段主要进行河道维护,相关设施设备巡查及检修,环境绿化清洁管养等工作。

2.2运作模式

本项目采用BOT的运作方式(见图1)。济南市政府授权济阳区城乡交通运输局作为项目的实施机构,与中标的私人企业一起出资建立PPP项目公司,并签订合同。济阳区城乡交通运输局负责协调相关部门配合项目建设过程中办理相关手续资料,同时负责项目的监督、考察、拨款等工作。项目公司负责办理运营过程中的相关手续、投融资、建设以及一定期限内的运营直至移交给政府。项目合作期满后,项目公司要将项目的全部资产及运营维护权、收益权等全部无偿交给政府或政府指定机构,并且要达到双方约定的移交标准。图1BOT运作模式图

2.3项目资金来源及出资比例

大寺河河道治理PPP项目总投资88365.75万元。PPP项目公司注册资本为18365.75万元,占总金额的20.78%,其中济阳区城乡交通运输局出资代表占股3%,金额为550.97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自有资金;中标社会资本占股97%,金额为17814.78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自有资金。项目总投资与项目资本金的差额部分占总投资的79.2%,拟由项目公司通过银行贷款、信托、基金等渠道筹集。项目完成后,年平均运营补助为11120.94万元,年平均经营成本为781.58万元。

3PPP模式在河道治理项目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3.1本项目采用PPP模式的优势

(1)缓解政府财政及管理压力。本项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耗资巨大,且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PPP模式的引入使得政府从项目建设的参与者转变为监督者,责任更加明确。本项目在运营的前4年风险较大,由济南政府对中标社会资本方进行补贴;4年之后,政府将不再承担PPP项目的任何风险;项目运营8年之后,社会资本方要按照合同规定的标准,逐步返还政府的前期补贴。这不仅弥补了政府的资金缺口,而且极大缓解了政府的管理压力。(2)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河道治理项目关系到民生及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基础设施落后会导致河道环境变差,直接影响河流的防洪排涝功能。PPP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民营部门在管理、技术、效率、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以最低的成本投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且大寺河河道治理PPP项目有可观的收益空间,给社会资本带来了投资动力。(3)风险分担体系合理。正如前文提到的,PPP模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风险共担,本项目建立了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合理评估并分摊不同类型的风险,比如法律的调整、变更,政府的信用等风险,由政府承担;融资、市场等方面的风险,社会资本方的控制能力会强于政府部门,且关乎其利益,所以由社会资本方来承担。对于不可抗力风险,政府和社会资本方都有能力承担,根据设置的相应的分担机制一起分担。

3.2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政策法规不健全。本项目耗资巨大且回收成本时间较长,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长期可持续发展。PPP项目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2014年之后,国家陆续颁布了一些支持PPP项目的指导文件,这些文件在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中有着宏观指导意义,但由于PPP项目的复杂性极高,建设周期较长,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时,发挥的作用便相当有限。比如本项目中关于社会资本方的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就引发了争议,因为没有具体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投资回报率应该是多少。政府通过市场调查并咨询了相关金融机构的意见,最终确定投资回报率为6.47%。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推进PPP模式在河道治理项目中的应用的保障,应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监督体系,明确在合作中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权利义务,保障各方利益不受损害,特别是公众的利益。政府对PPP项目的干预不宜过多,应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同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新型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自主投入到河道治理建设中来。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要注重法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若朝令夕改,政策的随意性过大,则社会资本方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2)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及专业人才。从管理机构来看,目前PPP项目一般由各部门自行管理。在本项目招标采购阶段,政府部门内部由于分工不明确、缺乏相关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导致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内部管理混乱,大大降低管理效率。加之PPP项目通常周期长、涉及专业广泛、复杂性高,需要一大批具有法律、金融、财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全面型人才,但每个PPP项目都有其独特性,能够担此重任的人才凤毛麟角。PPP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胜任这项工作的必须是涉猎广泛的复合型人才,而PPP项目人才匮乏已成为行业内普遍现象,因此要鼓励高校、社会企业或其他机构组织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并有渠道地输送到我国PPP项目中,逐渐形成一个符合我国PPP项目要求的人才培养与输送模式。同时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鼓励国内相关人士去国外学习先进经验。(3)加强机构建设,增强项目的开发与储备能力。在本项目中,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没有统一的部门,且在公共部门层面分工不明确,加之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及经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所有的PPP项目进行统一管理,机构内部再对各项目进行细分,对地方政府普及PPP项目专业管理知识,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进而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及管理专业性。设置的专门的管理机构同时要负责PPP项目的开发与储备,也就是PPP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工作。进行PPP项目的建设不能盲目跟风,特别是河道治理项目大多耗资巨大、风险高且复杂性极大,若对PPP项目的适用性理解不到位,则很有可能直接导致PPP项目的失败。只有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确保PPP模式的适用性,才能在项目的建设中提高运作效率,并且充分发挥PPP模式的优势。

4结语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3

近期,本人深入基层联系单位和镇村就我市河道的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河道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各级引排河道863条、总长1871公里,其中市级河道26条、总长363公里,镇级河道287条、总长1026公里,村庄河塘2800多条、总长1700多公里。我市河道、河塘绝大部分都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建设的,已运行了30多年,期间基本没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疏浚整治,也没有进行规范的日常管护,几乎所有的河道都存在河床淤积严重,河坡塌方严重,河面杂草杂物履盖严重,沿河违章行为严重的问题。

20__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碧水工程(文秘站:),已经连续5年强势推进河道疏浚整治,共计疏浚河道595条、完成土方1926万方,整治村庄河塘1898条、完成土方710万方,农村水环境得到了改观。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市目前的碧水工程仍停留在土方工程清淤清杂,虽然水面清杂了,河底清淤了,但存在河坡上杂草芦苇丛生、杂物乱堆乱放,生活垃圾随处倾倒、无人清理,违章搭建、扒翻种植混乱无序,河线不顺直、青坎高低不平、不成形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碧水工程的整体效果难以体现,对新农村建设难以起到整体推进的积极作用。河道长效管护、环境整治保持既是一项面广量大,常年实施的持久性工作,又是一项面向基层的群众性工作,此项工作必须体现出长效与全民的要求,从调研分析看,目前河道整治存在上述普遍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广大干部群众对河道整体环境管护的主观意识还不强。河道在广大群众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就是引排水用的,近几年河道都经过了疏浚,河道的基本功能达到要求就行了,至于河道环境整治和保持,则没有一个与新农村建设相统一的认识基础,认为河道环境是城市河道美化的需要,农村家前屋后的河塘不需要管理得那么严格,做得那么整洁,从而产生一种农村河道靠家前屋后的就各家乱侵乱填,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靠各家田边的就各自为阵,乱扒乱种,这些认识,在社会上较普遍存在,是河道管护工作难以上水平出环境的主观根源。

第二,镇村两级经济实力差距,带来河道管护上的差距。河道管护工作涉及到每个镇村,工作任务都基本相当。但是镇村经济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强度。从市镇两级选的试点村看,都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因此工作能够较顺利推进。相反,经济实力较弱的,对于一般性的河道保洁工作都很难维持,经费问题成为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此项工作整体推进。

第三,河道疏浚清障整治标准不高,给日常管护工作造成后续影响。有些河道在清淤过程中土方上岸离河不彻底,二次流失严重,清障杂草就地堆放,造成再次大面积滋生漫延,芦苇清除不彻底给后期管护造成先天不足的隐患。

第四,管护资金的固定渠道难以真正明确到位。管护资金需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渠道长期保证,但从目前看,碧水工程资金主要用于河道疏浚工程,日常管护经费未能落实明确的渠道来源,投入机制不固定,易导致管护工作不稳定。

第五,长效管护机制未能建立健全。一是管护队伍未能真正组建运行到位。二是河道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专业化程度。三是相应的管理设施未能配套到位,突出反映在沿河垃圾箱和垃圾填埋场的布设未能按要求到位,无法做到集中投放、定期清运,难以杜绝河塘上污染源。

三、河道综合整治及长效管护必要性、迫切性

全市各级河道承担着我市灌溉和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是我市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工程既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一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整治好河道、管护好河道、美化好河道,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管护好河道是充分发挥我市河网体系整体抗灾效益的保证。我市河网框架布局成形、河网成系,河道规划是按照一定的抗灾标准统一制订的实施的,但是,河道日常管护工作跟不上,即便年年疏浚河道,河道的效益仍会逐年削弱,无法达到防灾抗灾的要求,因此必须形成“三分工程七分管理”的意识,强化管理长效化、制度化,用长效管理来保证河道效益的长效发挥。此外,河道工程效益依靠的是整体发挥,各级河道都是重要的环节,管护责任应分级落实到位,市、镇、村三级联动,保障河道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2、管护好河道是改善水质、增强河道自我净化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河道水质逐步恶化,已经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一条关键因素就是河道自身的“免疫功能”削弱了,一方面河底淤积物很大一部分是污染沉淀物,自身就是污染源,另一方面,河面水生植物覆盖水体,造成水体负氧化严重,净水也变成腐水。再一方面,河道淤积后,过水断面缩小,河坡坍塌,绿化湿地减少,造成河道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不足。综合上述因素,管护好河道,提高河道运行质态是体现碧水工程效益的最基础、最长效、最根本的举措。

3、管护好河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生产耕作制度的改变,过去罱泥积肥,捞草沤肥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没有了,加之河道建设管理未能很好地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致河道变成“死水沟”、“垃圾池”,河水基本不能饮用,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和老百姓的生活,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标准,河道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载体,因此,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做好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惠及广大百姓的一项民心工程、惠农工程,意义重大。

四、几点建议

20__年,是我市碧水工程建设的关键之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20__年我市要创成__市首家“省级农村河道疏浚达标市”,“十一五”期内河道河塘疏浚整治任务必须在今冬明春全部结束,20__-20__年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确保全市河道、河塘疏浚一遍。为确保我市碧水工程建设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建议:

(一)健全河道整治管护投入机制

农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是社会公益事业,既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又要依靠受益群众的投劳,要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群众参与、社会捐助”的办法,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所需资金。20__年,全市碧水工程建设需要市镇配 套资金约800万元,要解决资金瓶颈,必须要在投入机制上求得创新。

1、首先明确财政投入为先导。河道疏浚有具体的补助标准,对于河道整治与管护也应该制定一个明确的补助政策,建议市级财政要在财政预算中专门确立,各镇要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农发基金、抗旱排涝费等资金渠道用于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与管护。

2、用足义务工投入。河道管护是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公益事业,应该充分动员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对于镇村河道,义务工日应是投入的主体,因此,各镇应将2至3个义务工日要足额用于河道,请农工办对此投入进行督查,并适时地根据农村新形势,请上级制定专门的农村河道义务工日投入政策。

3、多种渠道筹资,引进市场机制。把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综合开发相结合,通过堤林、水面发包,建立以堤以河养河的良性管理护投入机制。

(二)优化河道整治管护运行机制

一要真正建立起河道管护队伍。在保洁站管理框架的基础上,明确管理要求,制定考核办法,落实工资报酬,受聘的管理人员确保调得动,留得住,用得好。二要明确河道整治与管护的重点。把水面清杂、垃圾清理、制止违章乱占作为重点,明确各项的具体要求,实行专人负责,专业管护,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农村环境管理制度。三要建好相应的管理设施。重点要建好垃圾箱和垃圾填埋场,确保沿河村庄每村设一处垃圾收集点,沿河村庄每10-20户建一座垃圾池,通过集中投放、定期清运,从源头上消除河道的污染源。四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农村环境管理的具体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生态意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三)强化河道整治管护考核机制

层层落实责任,按受益情况明确管护义务是河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保证。就我市情况而言,一方面,对市管的管护,建议体现市管河道市管,由市财政拿出专项管护经费,水务局负责将管护任务落实给所在地的水务站实行专业管理,水务局负责督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下达管护资金;另一方面,对镇管河道,应按河道管理办法规定,由各镇落实河道管护工作。各镇应强化河道保洁站的职能,充分发挥河道保洁站的作用;对村组河道及村庄河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村组管护责任。对镇村河道管护工作考核,一是建议市政府将这项工作作为市里对各镇年度百分考核时水利方面工作打分的主要评分内容,二是建议将这项工作与下达各镇各项水利经费补助挂钩,三是建议将这项工作作为今后各镇申报水利工程项目,争取水利支持的一个重要参考方面。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4

中图分类号:F294.1;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5-0119-05

Study on BOST Financing Model and Operatesubsidize

Model Design in Quasiopera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ake a River Channel Regulation Project in Xuzhou as an Example

WANG Linxiu1a,2, GUO Bin1a, YU Muxi1a, CHANG Jiang1b

(1a. School of Mecha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

b.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2.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PPP financing model appli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OST model in the channel harness project on the basis of the PPP model conno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t takes a channel harness project in Xuzhou for example to build the framework of BOST model which is consist of operation process, system framework, contract structure, risk sharing and soon. By introducing the new ways of operation and subsidy to wi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it provides valuabl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prospective busines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Key words:BuildOperateSubsidizeTransfer model; channel harness project; project finance; Operatesubsidize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道工程存在的防洪能力差、水污染加剧、河道功能单一、治理投入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充分发挥河道治理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基础作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提升城市总体形象,对河道进行治理已势在必行。河道治理工程是纯公益性项目,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规模小的瓶颈制约着河道治理进程。因此,如何创新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值得深思。

经文献研究发现[1~3],大量学者对PPP模式在水利工程

的应用做了相关研究,而针对河道治理工程盈利渠道拓展、补贴机制创新研究较少。本文立足河道治理工程PPP模式发展现状,从运营、补贴两个角度创新PPP运作模式,为提高河道治理等准经营性水利项目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项目可持续运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河道治理工程PPP模式创新――BOST模式

1.1 PPP模式内涵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通常译为“公私合营”模式。私人部门参与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始于19世纪,PPP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97年英国经济学界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项目管理会议上对政府特许经营与社会资本各类合作模式的总结[4]。PPP作为动态、不断演变的概念范畴,在国际上并无统一定义[5~7],为明晰研究思路,本文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并结合中国PPP发展[8, 9],定义本文PPP模式概念,即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财政补贴、价格机制等实现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提供基础设施产品或服务,基于利益共享和风险共??建立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但不限于BOT、BOST等。

1.2 河道治理工程BOST模式

河道治理是为提高防洪除涝能力,提升沿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供市民休闲娱乐,具有生态性和公益性,满足公共产品消费非竞争性和受益非排他性特征,具有政府付费基础。基于此,本文从PPP众多操作模式中,选择在水利项目应用较成熟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并加入政府财政补贴环节,提出河道治理工程BOST模式。

BOST即建设―运营―补贴―移交,政府通过特许权协议授权社会资本进行项目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建成后经营项目获得收益,同时政府以财政性资金或其他形式给予补贴,特许期满,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

2 徐州某河道治理工程BOST总体框架构建

2.1 项目概况

2.1.1 项目背景

该项目是黄河故道流经徐州境内河道,黄河故道河床土质为砂性土,抗冲刷能力差,在以往治理过程中,由于拆迁等因素,有4.15km河段尚未防护。河道两侧房屋林立,建筑物众多,一旦发生塌坡,损失惨重,影响社会安定,为保障区域防洪安全,改善人居环境,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综合系统治理。

该河道治理工程已列入《徐州市铜山区段黄河故道干河治理工程》,2014年4月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以苏发改农经发〔2014〕311号批复了防护、水保、环保等工程相关内容。

2.1.2 建设内容

该项目工程内容包括针对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的防护工程和水保工程;针对改善人居环境的环保工程、景观工程。其中,防护工程投资4742.56万元,环保工程投资11.55万元,水保工程投资41.90万元,景观工程投资14472万元,总投资19268.01万元。

2.2 徐州某河道治理工程BOST运作模式构建

2.2.1 运作流程

基于上文对河道治理工程以及PPP模式的分析,结合项目特点,将该项目BOST模式运作流程分为建设、运营、补贴和移交,如图1。

建设。徐州政府通过招投标确定项目投资者,投资者组建项目公司,对防护、水保和景观等工程进行招投标,确定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并按项目合同进行管理,确保项目按预期投资、规模、工程质量有计划进行。

运营。在运营阶段(即建设完成至特许经营期满)项目公司可自主运营或通过招标与专业运营商合作运营,项目公司基于特许经营协议创新运营方式,拓宽盈利渠道,回收成本并获得收益,并对项目设施进行维修与保养。

补贴。运营方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非经营基础设施没有现金流量的瓶颈,但并未彻底改变河道治理工程盈利能力差的局面,项目公司单靠运营收益难以维持正常运转,还需依靠财政补贴,综合考虑成本、运营费用等因素设计具有激励性的补贴模型,政府根据补贴模型给予投资方补贴以弥补其维护成本和投资期望。

移交。特许经营期满,政府根据特许经营协议,对河道治理工程项目进行验收,确保项目处于良好状态。运营收入和财政补贴满足了项目公司投资收益,项目公司将项目无偿移交给徐州市水利局。

2.2.2 系统框架

项目系统架构是指围绕项目联系在一起的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如图2)。对于该BOST项目的实施,徐州市水利局发起项目,徐州市政府为其提供政策支持,投资者组建项目公司并负责项目具体投资、融资、建设和管理工作。徐州市政府委托授权徐州市水利局赋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项目公司基于特许经营权,结合项目特点,在景观、水保等工程建设内容基础上,开发旅游产品、户外广告、土地和房产等可经营产品,获得投资回报;项目公司还承担对防护、水保和景观等工程的日常维护管理,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根据服务质量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市政府授权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公司进行监督,根据民意调查结果给予项目公司财政补贴。

2.2.3 合同结构

BOST模式作为一种投融资建设模式,其内容涉及投资、融资、建设、监理等一系列活动,涉及众多参与者,该项目利益相关者涉及徐州市水利局、社会资本投资方、项目公司、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各利益相关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均要通过合同加以明确。所涉及的合同包括特许经营协议、贷款合同、咨询合同、建设工程合同、保险合同等[10](如图3)。

2.2.4 风险分担

河道治理项目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基于风险共担原则建立的伙伴关系,政府关注公益性和社会性,社会资本关注经济效益,双方参与项目的目的和关注存在巨大矛盾。此外,BOST项目投资大、回报小、参与方众多、合同关系复杂的特点使项目在运作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风险分担的合理性直接关系项目成败。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PPP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风险因素,形成风险因素初步清单[11, 12];其次对该BOST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访谈相关人员,根据项目特点调整初步清单;最后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归纳风险清单为前期风险、建设期风险、运营风险和补贴风险等(如表1)。根据风险分担与控制力对称原则,合理设计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分担(如表1)。其中,建设、运营风险,项目公司可通过合同谈判,与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运营商等进行风险分担。

3 徐州某河道治理工程BOST运营补贴模型设计

3.1 运营模式

河道治理工程因无直接现金流,社会资本参与程度较低,阻碍河道治理工程投融资模式创新发展。通过对项目运营,赋予项目现金流,有利于缓解财政资金压力,保障项目成功实施。项目公司可借力相关政策文件,创新盈利渠道,平衡项目现金流,弥补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费用。结合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创新运营方式。

(1)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徐州历史人文背景,将其融入景观工程,优化组合艺术、趣味、休闲、观光,营造轻松的都市休闲环境;在不影响防洪功能的前提下,开发河道观光船、游艇等旅游产品,垂钓、儿童水上乐园等收费项目,实现有效?营,扩展盈利渠道。

(2)户外广告。通过特许经营获得两岸户外广告经营权,创新户外广告形式,如草坪广告、指路牌、垃圾箱、阅报栏、休息座椅等,通过授予企业冠名权,收取广告费用。

(3)土地开发。为稳定投资回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创造条件,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规定可将其与经营性较强项目组合开发或按流域统一规划实施为其配置土地等经营资源。项目公司可以此为契机,与政府协商,争取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下获得部分沿岸地块开发权,与项目捆绑开发。

(4)房产开发。沿岸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将赋予沿岸房产得天独厚的开发价值,可利用环境优势,整体规划开发,设计低层商业房产,对外租赁或运营等。

3.2 补贴模型

BOST项目中,补贴方式的创新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河道治理工程的生态性、公益性决定“政府付费”的特性,政府以财政补贴弥补项目投资以及合理的投资回报。基于对项目的深入分析,建立以差额补贴为主,绩效补贴为辅的补贴模型。

(1)差额补贴

受消费非竞争性限制,运营方式的创新不足以使项目完全按照市?龉嬖蛟擞?,需构建具有激励性的补贴机制,以补偿社会资本的投资期望以及运营成本。依据维持项目可持续运作的要求,设计差额补贴机制,即将成本和运营收入的差额作为补贴额。

假设项目一次性投入总投资TI,特许经营期T年,借鉴固定资产折旧理念,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利用资本回收系数将项目建设初始投资按折算为特许经营期内等额成本支出,结合年营业收入和年运营成本,计算特许经营期内差额补贴额。

由资本回收公式A=P(A/P,i,n)=Pi(1+i)n(1+i)n-1得:

其中,I表示初始总投资年折算额;TI表示项目总投资;i表示投资者与政府协商的投资收益率;T表示特许经营期。

设项目特许经营期第t年差额补贴为St,则补贴模型如下:

其中,Ct表示特许经营期第t年的运营成本;Bt表示特许经营期第t年的运营收入;Smin 表示最小差额补贴额;Smax表示最大差额补贴额。

该差额补贴模型体现了社会资本期望投资回报与运营实际收入的差值,当项目公司运营不能实现预期收益,以致项目无法可持续运作时,政府给予其补贴;当项目自身盈利能力得到提升,政府则降低补贴额。此外,为防止项目公司投机取巧,仅靠政府补贴而不扩宽盈利渠道,补贴机制中设置了最大补贴额度Smax;为激励项目公司最大限度地扩宽盈利渠道,当项目公司收入充足时,设置了最小补贴额Smin,即:

(2)绩效补贴

为提高项目公司运营效率,完善补贴机制,制定长期持续稳定具有激励效应的补贴方案,在差额补贴机制的基础上,借鉴公司绩效考核制度,设计绩效补贴机制,对防护、景观工程等建设内容和项目建成运营管理质量进行绩效考核,动态调节对项目公司的补贴。本文以创新绩效考核方式为理念,采取政府考核与社会第三方考核机构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考核。政府考核即政府相关部门对项目排洪、排涝、水环境治理等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的考核,例如环境部门不定期对河道治理段水流进行取样检测,以检测水环境治理效率。

社会第三方考核。引入第三方考核机构,采取民意调查方式,对沿岸居民进行走访或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附近居民对项目满意度,根据提供服务的质量,动态调整补贴。

3.3 运营补贴模型模拟

基于上文运营方式的创新以及补贴模型的构建,参照江苏省类似项目数据,结合本项目特点,走访徐州水利局等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资本投资方,该项目投资回报率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上浮20%(即i=4.9%×1.2=5.88%)、特许经营期为20年。本文为该河道治理工程项目设计了以差额补贴为主,激励补贴为辅的补贴模型,此处主要通过对运营收入和运营成本的估算,具体说明差额补贴模型的应用。

(1)运营收入和运营成本估算

上文中对该河道治理工程盈利方式进行创新,为其设计旅游产品、户外广告、土地开发、房产开发等多种可经营项目。营业收入根据项目盈利点估算,各计算指标均在参照国内同类项目经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该项目区域实际情况进行相关修正得到运营期第一年收入估算(如表2)。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5

关键词: 中小河流;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P3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城市发展的关键资源和环境载体主要来自于河流,其不仅制约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还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没有城市河流作为点缀,没有丰富的水面与城市景观相映衬,城市的文化内涵就不能充分展现。而且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生态建设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为城市生活和生产提供就近水源,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基地。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各城市河流的开发现状参差不齐,致使河道萎缩严,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 中小河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河流现状

1.1 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的城市河流由于大量承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都比较严重。在主城区河段,穿堤排污管道多而乱,而且向河道排放的大多是未经处理的污水,再加上沿河两岸居民及工商企业密集,居民任意向河道倾倒残土、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使条河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

1.2 河流水面被缩窄

由于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城市河流水面不断被人为缩窄,或者是水质污染严重时一埋了之。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城市调节雨洪的能力越来越低,一遇降雨,到处积水,损失越来越大。河道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重了内涝发生的机率。

1.3 河流被硬化、渠化

当前,我国国内的城市河流治理工作已经投入重大力量,但其中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出,以往的河道治理工程一般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河堤年年加高,且大都采用混凝土、块石等方式护砌,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使人类自动放弃了数百年来的亲水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 存在的问题

2.1 防洪设施较弱,河道萎缩严重

由于我国国内的中小河流防洪设施太少、标准还比较低,其中很多都是处于不设防状态中,遇到一般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不合理的采砂、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2 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滞后

中小河流缺乏系统的规划工作,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薄弱,基本情况不清,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河流沿岸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财富日益聚集,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都对防洪保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已有前期工作远不能满足河流治理和管理的需要,难以有效指导近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

2.3 投入严重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长期以来,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近年来,有关“两工”政策取消,群众投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日趋减少,使中小河流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 整治中小河流的对策与措施

1 对策

1.1 统筹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1.2 做好资金筹集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于工程量较大的工程,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或依靠群众自筹资金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扶持一点加以解决。

1.3 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以及防洪与抗旱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对防洪除涝的要求,并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1.4坚持高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工程的使用年限和效益的好坏,狠抓工程质量关,是治理河流的关键。

2措施

2.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

河道治理不单纯是水利部门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搞好中小河流治理,首先应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扎扎实实地加大《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使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中小河流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树立河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2 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先制订出流域的综合规划和各河流的独立规划,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批实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实施。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流域治理为目标, 以生态治理为主线,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

2.3 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发源于山丘区,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坝等以减少河流泥沙,调蓄河道径流。

2.4 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

一是依法做好开采河道资源费、采砂管理费、排污费等各种政策性收费的征收工作,提高河道管理部门的自身生存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治河专项资金,并积极筹措市、县配套资金,搞好社会融资和群众投工投劳,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加强资金管理。

2.5 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流水质的好坏,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绝不应该是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接纳地,这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因此治理河流要标本兼治,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河流治理的根本出路。

2.6 要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行四项制度

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在项目建设中严把质量关,工程建设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和规范标准,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在工程建设中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质量监督部门要随时跟踪检查督导,同时要把工程建设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加大监督力度。各级质量监督机构,要健全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切实抓好质量管理工作。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6

关键词:安阳河;环境影响;效益分析;水环境保护;建议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4-0114-01

1 安阳河综合治理工程概况

安阳河是流经安阳市区北部的一条河流,从1991年开始治理,至今已完成了市区西段、市区中段、市区东段的综合治理任务。主要工程项目包括河道堤防、3座橡胶坝、污水截流治理、洹滨南路建设、平原路桥建设以及沿线征地拆迁、路灯亮化和两岸绿化等。

2 环境影响评价

市区东段河道,特别是高速公路两侧河岸坍塌,凹凸不平。河道左堤残缺,由于沿堤乱建房和堆存垃圾,不仅影响行洪安全,同时环境也遭到破坏。印染厂、造纸厂等污染源的污水排放,使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沿河群众的健康受到了一定损害。

东风坝以上市区段治理后,修建了洹水公园、河滨游泳场,沿河新建的绿化带,水面游船的增设,美化了城市,净化了空气,环境大为改观。

通过本次市区东段的河道治理,沿河林带、草坪、河滨大道等建筑的修建,使市区人均绿地占有量由原来的3.43 m2增至5.36 m2。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美化了市容市貌,于曹橡胶坝修建后,与殷都坝、东风坝形成梯级坝,蓄水后可形成36.18 hm2水面,使水质得到淡化,补充地下水源,增加水上景观;污水截流工程的实施,截流污水4万t/d,可使每年1 375万t的污水截流于东区污水处理厂,避免了污水直接排入安阳河乃至污染卫河造成的危害。随着水质污染问题的逐步解决,沿河群众的健康、生活环境得到保护。

3 效益分析

3.1 社会、环境效益

安阳河治理主要是减少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属社会和环境公益性质的建设项目。治理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确保了安阳市区、京广铁路、107国道、殷商文化遗址和京珠高速公路的防洪安全,减少了受灾机会,保证市区经济的发展。

安阳河河道治理后,打开了洪水出路,为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河道边坡和两岸植树绿化及水面面积共99.763 hm2,对于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梯级坝的形成,补充了地下水,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安阳河的治理使安阳河市区段洹的绿化长度达到10.13 km,可促进古城安阳的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对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也有重大意义,安阳市将会形成一个独特的休闲、娱乐场所。

洹滨南路、平原桥的建设,完善了东部道路路网结构,改善了该区域的交通,还将带动道路周围的建设及土地增值,推动了经济发展。

3.2 经济效益

安阳河市区经济效益费用比1.224,净效益7 443.10万元,内部经济回收率8.98%,敏感性分析(投资增加10%)益本比也达到1.113,内部经济回收率8.03%,从经济分析看,是合理可行的。因此,要加快对该段河道治理的步伐,通过治理将造福安阳人民。

4 综合评价

安阳市区东段综合治理工程是改善我市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形象建设工程,是增加城市防洪能力的需要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安阳河市区经过治理后,必将进一步增加我市的防洪减灾能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改善我市的水环境,塑造优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并带动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相关的发展,拉动我市经济的增长。同时可形成水面36.18 hm2,加上河道两岸绿化带共形成绿地98.825 hm2,将构成我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全市人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5 河道水环境保护建议

5.1 加强河道水资料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和法规,大力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河道水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严格实行污染废水的达标排放,对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染源要坚决进行严格处理,并限期达标排放,制止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倾向,把污染控制在源头。

5.2 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

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规划、设计、整治安阳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好安阳市的城市绿色景观体系,保护好安阳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健全生态示范点的检查考核制度,以确保生态保护政策得到正确实施。 (编辑:王昕敏)

Analysis of the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nyang Rive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rojec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Sun Xiaoyong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7

【关键词】生态理念;中小河流治理;设计应用

1 前言

对于生态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而言,根本目的并不是将所有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全部消除,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融入各项生态理念,来达到尽可能地避免各种设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设计单位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理念的认识和应用水平,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生态问题,并对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措施,从而将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各种设计问题,所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点。不仅要确保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内容的圆满完成,同时也要相应提高工程设计的生态效益。可以说,生态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使建设单位赚取可观的利润,同时它也会带来非常重要的无形效益,包括加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与统一。如果生态理念能够因地制宜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应用与实施,不但可降低一定工程造价,而且是促进整个河道整治工程行业乃至全社会良性循环、繁荣发展的最佳途径。

2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生态设计原则

2.1 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必须尊重河流生态的自然属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2.2 坚持多角度分析考虑的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多角度分析考虑。河道治理不能仅仅从防洪、排涝的角度考虑,必须要从人文、经济以及社会效应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生态要求,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统一。河道治理设计除体现出河道的防洪、排涝功能外,在生态的基础上,乡镇河道还需考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有利于水生态环境恢复;城市河道还需考虑人文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区布设,使沿河两岸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3 坚持因地制宜、适当超前的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当超前”的方针理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中,应按照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随风就俗,河道治理的标准在与地方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条件下满足当地审美要求;中小河流治理作为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因此,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需要有适度的超前性,可按生态原则将起点和标准适当提高一些,这样有利于持续发展。

2.4 坚持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持与修复的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其原有各项综合功能设施不受破坏,根据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确保工程效益发挥的持久性。一般河道治理包括疏浚、筑堤、护岸、亲水台阶及绿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河道生物群落做好生态调查,并提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要注重保持及修复河道原有生态系统。

3 生态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3.1 在治导线设计中的应用

为避免洪冲水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历史以来,治理河道在确定治导线及河道断面时,往往只是从防洪的方面进行考虑,以河道保证断面顺利泄洪为主,治导线设计也以顺直为准则。从而将那些自然、保水、生态而丰富多彩河流粗暴地予以裁弯取直、占滩筑堤造田,最终导致自然河流当中的浅滩与急流、主流与支流等格局被认为地改得面目全非。洪冲水毁的情势得到了暂时缓解,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就比较大。首先,在那些被废弃的原有河道附近,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就将急剧恶化,甚至农田灌溉也将受到极大影响;其次新开的河道也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导线设计中,要尽可能地保持现状河道既有状态,在保证安全泄洪的基础上,做到保持河道自然宽窄、坑塘、弯曲形态,尽量保护周边环境,维持河道生态功能。局部确实需要调整的,也要加以分析论证其影响情况。

3.2 在堤岸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堤岸结构是河道的骨架,是确保河道防洪安全的关键所在。单纯的河道防洪治理,为抵御设计洪水侵犯和冲刷破坏,河道堤岸结构是通常采用土料筑堤,然后在其迎水面加设一道浆砌石护坡或者干砌片石加混凝土预制板护坡作为防护,来控制水流,达到减灾目标。结果导致河岸硬化,堤岸植物减少,河道水生物栖息地破坏,河道水生态系统逐步失衡。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出生态河道治理。生态治理设计通过对自然仿生原理的积极应用,采用围绕河道自然形态,对堤岸加高培厚,适当固堤防冲,再在实施草皮等乔灌木结合的植物措施,建成生态堤岸。如我县采用钢筋串石防冲,预设空隙栽种根系发达的大叶柳措施。由于其植物根系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而植物茎干又能够有效地提高过水断面的粗糙度,既达到防洪保安,还能够有效降低原有河道自然面貌的人为改变,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形象。当然,对于这种生态堤岸的植物选择也必须科学合理,应当从当地气候及水土条件的适应性、耐旱耐涝的生命力以及防护植物本身的经济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3.3 在河滩地设计中的应用

单纯的河道防洪治理,大多按照防洪设计要求将河滩地围垦,达到设计洪水通过即可,这样既破坏了河道含蓄水源能力,也减少了水生物的栖息繁衍环境。在治理设计中,维护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应当充分利用河岸滩地能够滞洪和含蓄水源等方面的优势,选择耐水淹植物对其建设发展,保持水土,增强含蓄水源能力。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利用适宜水淹植物防护的河滩地,既起到了较好地保持水土的作用,也有效减低了洪水对堤岸的冲刷破坏力,水生生物也获得了一定恢复发展。

4 结束语

由于受河道所处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复杂性限制,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所受到的制约因素也非常多。要把生态理念融入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首先必须对拟治理河道各个环节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提出针对性设计方案,尽量防止设计问题导致人、财、物损失或给子孙后代生息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充分宣传发动,提高河道生态治理的认识,真正做到确保河道整治工程的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工程进度乃至工程效益的综合统一。应用生态理念设计实施的河道治理工程,应建立科学的生态管理体系,只有做好河道整治工程设计的生态管理,才能较好地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8

河道机械疏浚技术是一项集农机、水利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技术,即克服了人工开挖河道的缺点又兼备了省工、省力、省成本的优点,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水环境、保护农村水生态,营造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农村河道机械疏浚整治。2013年至2014年,百步镇共完成机械疏浚县乡河道144条,长141.17公里,土方101.37万方,岸坡整治8.23公里,总投资2223.98万元。

1、百步镇河道机械疏浚的现状、问题

1.1现状 百步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东临于城,北接嘉兴秀洲区,西和海宁相连。其间河流纵横,地势低,雨水多,人均耕地仅0.08公顷,平均水位0.98米。其中95%以上为农村河道,河道属自然形成和农民人工开挖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共有河道216余公里,206条,水体面积345公顷。水体容积691.2万立方米。截止2014年底完成机械疏浚河道141.17公里,144条。

1.2农村河道机械疏浚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河道淤积问题突出 河道淤积是自然和人为活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河流长期处于疏淤动态平衡之中,因此河道机械清淤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政府主导的河道疏浚,特别是河道机械疏浚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未及时建立和健全,全县大部分河道淤积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行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等基本功能被大大削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环境。

1.2.2农村河道行洪排涝能力薄弱 百步镇实施圩区防洪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后,保护区域安全为主的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在保障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显著效益。而农村和农业防洪保障能力还十分薄弱,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2009年前海盐县实施“河道整治、沃土清淤”等人工工程,无奈面积不多,示范辐射效果不明显。河道行洪不畅,村庄和农田防洪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1.2.3水污染问题严重 八十年代初期,百步镇工业得到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乡镇工业环保设施简陋甚至配套不全,加上监管不力等因素,导致大量工业污水任意排入河道,对农村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各级政府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污水处理率得到不断提高,但污水排放量仍保持增长势头,导致河道水环境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畜禽养殖污染逐渐成为影响农村河道水环境的重要因素。农村水环境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2.4河道脏乱差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大幅增长,同时长期以来受城乡经济二元化结构的影响,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不足,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垃圾收集等设施配套不全,农村垃圾没有出路,加上许多陈规陋习尚未彻底改变,农村垃圾倒入河道、池塘现象十分严重。

1.2.5农村河道占有现象较多 七十年代,百步镇农业学大寨围填河成田导致农村河道水域大量减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空前膨胀,交通建设、村镇建设包括土地整理等填占河道的现象十分普遍。地区许多小河小浜由于垃圾弃置、脏乱差现象突出,最后导致填埋的现象比比皆是。

2、百步镇河道机械疏浚效益分析

2.1社会效益

2.1.1河道机械疏浚显著提高农村河道行洪排涝能力

通过清淤、机械疏浚等措施,百步镇提高了河道泄洪排涝能力,村镇和农田的防洪排涝标准得到提高。将河道清淤与圩区堤防达标有机结合起来,既有效地解决了淤泥的出路问题,也使整治后的河道两岸防洪标准大大提高。建成了高标准的效益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和民心工程。

2.1.2增加河网调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河道是天然的蓄水水库,通过河道机械疏浚,增加了百步河网的蓄水能力,从而提高农田灌溉和抗旱能力。今年,百步镇实施了“河道疏浚机械化施工”工程,就是把河道疏浚出来泥块修筑圩堤,实现疏浚河道和修筑圩堤一举二得的效果。

2.1.3消除河道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清理淤泥、清除漂浮物、疏浚水系,改善了河道水质;通过清理垃圾,清除杂物,绿化岸坡,改善了河道环境功能;通过建立保洁制度,实施长效管理,巩固了清水河道建设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2.1.4缓解河道水质污染,逐步改善水生态环境

百步镇工业化和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有一个发展过程,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面源污染严重,尚处在污染控制和处理的初级阶段,因此河道水体污染还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碧水蓝天建设通过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清淤、绿化、驳坎、引配水、保洁等综合措施,改善河流水质,消除了河道黑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2.2经济效益

百步镇2013——2014共疏浚河道141.17公里,144条。区域内共涉及面积36500亩水稻。通过疏浚后,灌溉机站水源得到了保障,根据抽样统计,百步镇粮食产量比去年提高一个档次,每亩增产200斤,按每斤1.5元计算,增收1095万元。结合疏浚、又加固加高圩堤20.5公里,岸坡整治8.23公里,河边绿化20公里,产生效益明鲜。

2.3生态效益

河流具有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生态、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通过河道疏浚等水环境治理措施,充分发挥河道工程的灌溉排水、观光休闲、生态保护等多种综合作用,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进一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

3、大力发展河道机械疏浚的对策

3.1要统筹规划、系统规划 开展农村河道机械疏浚整治必须从整个水系通盘考虑,用统筹的观念、全局的观念、系统的观念,尽快形成全镇完整的水系规划体系,扎实有序推进河网水系建设,使水通起来、流起来、活起来、清起来。大力引进河道疏浚机械,确保农业机械在河道疏浚中的重要作用。

3.2要综合治理、综合利用 要打造“碧水蓝天”,着力推进清河全面机械清塘,积极建好配套工程,提高河道引排能力和自净能力。要 建设“绿色通道”,大力开展河塘沟渠堤坡植树造林,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地养林、以林护岸。要开辟增收渠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从多方面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来源。通过机械疏浚,把泥块做圩堤,实现疏浚、圩堤有机结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