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发展策略8篇

时间:2023-08-15 09:26:45

经济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策略篇1

关键词:建筑经济;发展策略;绿色建筑

1前言

要想有效推进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更大的推动力,要对整个建筑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建筑行业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展,推动建筑设计施工总承包方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完善建筑行业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营造出一个统一且开放的秩序。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表示,新型城市化带来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PPP(公私合营模式)新一轮投资热潮,将构成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行业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对企业“走出去”投资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为我国在开发海外建筑市场和建筑工程承包业务方面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表示,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建筑行业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希望广大建筑业企业加快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的研发和推广,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倪虹在2016年10月31日举行的中国建筑协会成立30周年暨建筑业改革发展交流经验会上提出,随着PPP项目的深入推进和相关政策的日趋完善,建筑业企业要通过积极参与PPP项目,提供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提升综合经营能力,拓展盈利空间,实现由“承建商”到“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转变。住建部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发展呈现稳健运行态势。我国建筑业累计完成总产值77461.8亿元,同比增长7.0%;累计完成增加值19877.8亿元,同比增长7.5%。

2建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引入市场经济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体制发生了改变,引入了市场经济,并且鼓励私营经济进入建筑行业中,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规律。建筑企业组织结构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为建筑经济的发展添砖添瓦,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可以调节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的繁荣昌盛,并使其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是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2.2完善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

我国建筑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还需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优化建筑行业的经济结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要对那些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施工建设中的建筑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绿色环保低碳材料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对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制定优惠政策,推动中小型建筑企业朝着大型建筑企业发展。为使我国建筑企业更加规模化与国际化,还要提高建筑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经济促进了建筑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使其规模发展壮大,进而推动了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进步。

2.3科学合理应用神经网络

(1)造价预算。在建筑企业中,工程造价预算尤为重要,神经网络主要应用在对建筑工程成本的预算。我们使用BP网络来制定出建筑工程成本的预算模型,对建筑工程在建设施工、工程管理等每个流程都进行科学合理的模拟,并且分析研究工程成本的组成部分,进而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追踪,掌握建筑工程成本的变化规律,对整个建筑的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在使用神经网络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网络系统对该建筑工程的特征进行分析预测,并且从网络存储的以往的大量建筑工程资料里找出预算规律,进而完善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资料,保证建筑工程预算资料的可行性。神经网络的数据处理大大提高了其运算速度,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可以尽量避免资金短缺问题。(2)风险预警。建筑经济管理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风险,如市场、金融、企业内部财务等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网络预测这些将要发生的风险,尽量把建筑经济管理风险降到最低。我们可使用神经网络对建筑工程经营风险进行预测,神经网络是投资决策使用的工具,我们要有效利用神经网络系统中非线性的映射模式分析创造的能力,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动态风险预警系统,把风险的来源输入到神经网络系统中,进而分析出风险等级,最后计算出风险有可能发生的区域,以便提前做好预防措施,确保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3)建筑工程投标。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建筑企业必须在投标之前对投标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进而在竞争中获胜。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当前的市场条件以及该建筑工程的具体信息等,由于这些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变量,因此往往无法判断出该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但是,神经网络系统在建筑企业招投标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招投标带来的影响因素,并且能够合理预测出该建筑工程的合理报价。承包商可以依照这个预测数据来制定招投标的方案,结合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数据合理估算出投标价格,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从现在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神经网络系统的合理应用已取得了较大效果。很多相关的神经网络系统被应用在建筑工程招投标中,我们只需将建筑工程中相关资料输入到系统中,就可以计算出该建筑工程的投标报价率。

3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展望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对周围环境尤其是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建筑企业在人们的期望中不断进步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建筑经济的发展有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巨大。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侧重点是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化建设中建筑工程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也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大大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策略篇2

从近年百强县的评比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的强县数量虽然连续几年保持稳定,但却已明显落后于浙江、江苏和山东三省。面对这样的结果,广东开始警觉。从强县的比重来看,广东只有约10%的县入选100强,而江苏超过25%,浙江更是接近50%,广东强县的比重明显低于后两者。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紧靠大中城市,形成广佛深城市圈。在过去的20多年内,珠三角借助外资和政策倾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吸引内地外来劳动力前来就业,使得城市经济迅速膨大,而分布在其的各县市,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从强县入选的原因看,浙江凭借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强县遍地开花。江苏凭借强劲的苏南板块占了6个席位,综合指数都超过80分,处于苏、浙的“夹攻”下,不走特色路线的广东县市并不能占绝对优势。无论是1994年开展的静态百强排名,还是近几年的动态百强排名,粤东、粤西、粤北均无一个县进入百强。粤东、粤西和粤北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均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通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而形成主导产业,以致这些地方县域经济发展比较慢。

郡县治而天下安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接合部,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广东改变之前对县域经济“给资金”的方式为“给政策”,四把火加热县域经济发展。

──新政策的出台,为广东68个县带来了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广东省出台了一项被誉为“强县新政”的激励型财政政策,建立激励型财政机制,调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重心下移,能放都放。对68个县全面放权,其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县一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自觉性,实现新跨越。

──挖掘县域潜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综合实力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政府近期向20家装备制造重点企业授牌,把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并确定集中资金、技术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的高尖端产品、整机产品,并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建立完善的装备制造业研发机构,开发高精新产品,并增加科教文卫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增强发展后劲。

经济发展策略篇3

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

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应该认清市场化所讲的市场,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即各类产品、要素的市场,更强调并包括国家的市场型管理体制,而且包括了市场主体即企业,是一个广义的市场概念。西部地区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陵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获取竞争优势为日标,利用高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深加工和利用特色优势资源,以“名、特、新、高”产品开拓并占领市场,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机制,使潜在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中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大量产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经济发展策略篇4

关键词:私营经济;私营建筑业;持续发展

纵观世界范围内各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史,在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建筑行业的发展都是与当地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实现工业化目标为主要任务,给予建筑行业巨大的发展机遇。由于公有制建筑经济体受到各种自身短板条件的限制,其市场适应能力差,市场适应能力强的私营建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顺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私营建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其一是私营建筑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整体建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需要得到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是客观要求所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私营建筑经济所占比例还在不断提升,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在新时期形势下其存在的重要意义不断得以体现,对于缓解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有重要作用,同时在目前经济转变过程中,在维护就业稳定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作用显著。因而我们需要整体上准确把握建筑行业发展方向和时代机遇,全面认识发展好私营建筑经济的重要性,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满足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其二是公有制建筑经济体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历史发展的需要,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甚至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建筑经济整体健康持续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实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行业改革的必然结构,经历了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而茁壮成长起来的经济实体,具备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发展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促进了公有制建筑经济体的改进和完善,对于整体市场具有极强的推动力,两种所有建筑经济共同发展,对于实现我国建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其三是我国私营建筑经济体也存在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私营建筑经济体给人们造成的不好印象,解决不好这些问题,既影响我国建筑经济成体形象也会对私营建筑经济体长远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实施监管,另一方面需要私营建筑经济体约束自身行为,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进步。

二、完善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在整体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建设生产能力、行业技术水平、生产经营效益等方面均已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进步是巨大的,发展速度空前快速,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关注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因素,需要综合全面的发展才能健康持续长久。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完善和进步,私营建筑经济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挑战。这就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实现私营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在思想认识上重新定义私营经济地位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增长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私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剔除影响私营建筑经济健康发展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公有制建筑经济体对私营建筑经济体的认识上,过于担心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国有经济受到影响,特别是公有制建筑经济主导地位的受到动摇,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主题地位。从而给私营建筑经济制造各种各样的障碍,打压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前景。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做好建设私营建筑经济的积极推动工作,将私营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深化国企改革和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经济统一起来,为私营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私营建筑经济的促进政策探究

在总体上我国现有的建筑经济法规相对已经完善,但是再具体到私营建筑经济法规管理方面相对缺乏,尤其是在具体执法方面更是缺乏明确规定。这首先需要确定私营建筑经济的法律主体地位,建立全面有效的法制环境,将私营建筑经济体管理提升到法制范围之内,避免简单管理、粗暴执法现象的发生,执法有据、执法严明,杜绝以罚款代替执法管理等现象的出现。再者就是作为建筑行业管理部门需要认识到私营建筑经济的重要地位,其发展进步不仅仅将继续得到迅速发展,并且作为公有制建筑经济的重要补充将长期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应当从整体建筑业良性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兼容并包的适应建筑经济长远发展规划,做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指引工作,最大限度地跳动和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是需要解决私营建筑经济面临的最大障碍———融资政策,需要制定政策,推动私营建筑经济体在资质审批、贷款融资等受到公平对待,为解放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政策束缚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对于创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政府应当做好监管工作,确保市场秩序稳定有序,促进私营建筑经济在市场化环境中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对私营建筑经济不合法行为进行有力整顿,引导私营建筑经济在合法、规范的市场机制中良性运行;其次需要对私营建筑经济体社会诚信和社会责任意识建设进行完善工作,从其自身内部促进健康良性思想建设,为其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意识基础,同时建立对于企业社会诚信和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严格的奖惩机制,提高对于社会责任差,诚信度低企业的惩罚力度,减少私营建筑经济体失信行为的发生,降低私营建筑经济体的社会负面影响。

三、增强私营建筑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

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就是掌握行业核心竞争能力,现阶段我国私营建筑行业粗放式管理水平、盲目扩张等行为,还停留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阶段,政府应当予以引导,企业自身应当认真反思,针对不足,完善能力,突出企业强项,建立核心业务发展规划,增强企业核心业务能力不断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其一,作为管理者和决策者,私营建筑经济体经营者在机遇面前也应保持清醒认识,以新的理念,掌握市场规律,适时地调整企业市场运行战略,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在挑战中促进企业不断向前进步。其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创新支持力度,转变企业效益增长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创立企业市场口碑,提高企业服务水平,提升企业内在价值。扩大企业业务范围,积极对企业业务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积极调整,做精做强企业经营策略,不断提高企业运营效益,增加企业利润。其三,完善企业人员素质提升,市场的竞争源动力来源于人才的竞争。加强和完善人才管理,做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人才能尽其用,才能得以发挥,能持续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对于人才的培养,加强专业能力和职业德行建设力度,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使人才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实现共同进步,营造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自身特色核心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苏锋.以发达国家私营建筑经济看中国私营建筑经济[J].商场现代化,2008.24.

[2]徐革明.现代私营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0.11.

[3]张培波.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探究[J].财经界(学术),2010.5.

经济发展策略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其在提升民众收入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城镇化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步入经济新常态阶段之后,乡镇经济长期粗放发展所积累的一些问题开始不断暴露,严重威胁到了乡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结合自身乡镇工作经验,对于当前乡镇经济发展问题、思路以及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乡镇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更多的理论指导。

一、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工业质量待提升目前很多乡镇地区工业经济存在大而不强、质量不高的典型问题。我所工作的乡镇尽管工业发达,工业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规模快速扩大,但是发展质量却不是很高。乡镇经济工业发展质量的欠缺主要体现在企业效益不高、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差、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社会效益低等,实质上反映出来了乡镇经济发展依然走的是一条粗放发展道路。加上近几年经济发展状况不景气,导致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意识不强,从而逐步形成恶性循环。再者,虽然我所处乡镇拥有较大工业园区,但是厂区之间产品合作不明显,不能形成很好的产业链以拉动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只局限于个体发展而忽略了群体产业的共同进步。2.环境保护不力随着乡镇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乡镇发展重心局限于经济建设这一领域,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的理念根深蒂固。举例而言,在招商引资工作开展中,对于引资项目的环境危害不管不问,没有设置环保层面的招商引资门槛,导致一些重污染企业的落户,同时也不注重本地区企业污染方面监察,结果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生态承载力濒于崩溃。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乡镇园区周围居民的生活,从而导致环境纠纷时有发生。近期国家制定环保政策严格控制产业准入机制,企业也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周边环境及控制产业“三废”的排放。3.特色产业落后特色产业强调“人无我有”,这是乡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乡镇地区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重视不足、支持不够,结果导致了特色产业的落后,并给乡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发展潜力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举例而言,一些乡镇虽然在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等方面有着突出优势,但是这些特色资源并没有得到较好开发利用,没有形成特色产业。我所在的乡镇拥有大型化工厂及地炼产业,但由于贸易范围很少涉及本区域,从而带动不起相关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导向指引。

二、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1.发挥比较优势乡镇经济发展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通过SWOT方法来对于乡镇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明确自身的优势以及劣势,把握好发展机遇以及威胁,集中精力发展自身所具有优势的产业。举例而言,如果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交通区位优势等等,就需要围绕这些优势来大做文章,这样乡镇经济发展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更好的应对其它地区的竞争。2.注意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可以带来规模效益、协同效应、聚集效应等等,这些都会给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因此乡镇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产业聚集区的打造,重点选择某一优势产业,围绕这一产业来打造产业聚集群,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充分享有产业聚集效应,全面提升这一产业的竞争实力,推动地区经济更好的发展。3.重视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是乡镇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乡镇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这意味着乡镇经济发展中需要统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招商引资中注意投资项目的筛选,对于那些环境危害大的投资项目要果断拒绝,从而保护好地区生态环境。

三、乡镇经济发展具体策略

经济发展策略篇6

由于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全球气温变暖,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近年,我国气温较往年在逐年上升,而且连续21年出现全国性的暖冬,各种极端天气、干旱、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在我国出现,水资源污染、短缺以及区域性的不平衡逐年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出现了巨大的损失,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加大,海平面处于持续上升趋势,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因环境恶化导致的空气问题“雾霾”近年也频繁出现,我们每呼吸的空气都带有毒性物质,人们已经无处可藏。面对着环境恶化导致的全球气温持续变暖以及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二、绿色经济视域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绿色环保经济理念为基础,避免资源以及能源的高消耗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换取GDP的一时增长。人类不能用生命的作为代价,经济发展再快,环境严重恶化、空气变成了雾霾、水都带着刺鼻的味道,这已经背景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也不符合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因此,以绿色环保经济为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大力宣传低碳经济,提高社会认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并非政府部门与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借助电视、网络、杂志、报刊等各种媒体,通过大范围的舆论宣传,将导致环境污染、气候恶化、自然灾害增多的各种影响因素广泛宣传开来,形成低碳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使得全民都形成绿色环保意识,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大力发展低碳城市,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当中,要将低碳理念融入到设计规划当中,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的布局。在设计城市建筑时,就要与低碳理有效结合,大力推广太阳能的使用,建筑物内部设计要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建筑的制冷及取暖系统要选用节能型设备,尽量选择保温材料,还要在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力推广节能电器、节能灯的使用,在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使日常生活的碳排放有效降低。

3.大力发展低碳交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购买及使用大国,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成为了污染空气,降低空气质量并形成雾霾的罪魁祸首。因此,我国的公民出行以及交通运输方式必须积极改进。首先,要提倡公民绿色出行,如路程较近的提倡步行及自行车,稍远的可以骑电动车,路程过远再选择开汽车。其次,交通运输必须建设完善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的物流管理,使货物运输工具降低空驶率,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有效减少碳排放。再者,还要加强研发混合燃料汽车、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尽量使用清洁能源,使交通运输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降到最低。

4.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有学者指出,国家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将建材、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彻底抛弃,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较大,这就需要大批的水泥、钢材、电力等能源给予保障,同时,高耗能的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产业,而国际市场又无法满足我国的巨大需求,高耗能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些高耗能产业地区不适宜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如果发展这些高耗能产业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相悖。因此,必须积极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与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5.必须加大高碳产业技术的攻关力度,将高碳产业转向低碳化发展

其实,高碳产业与低碳产业是相对发展的,并非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高碳产业,虽然高碳产业碳排放量较大,可是减排的空间也非常大,重点就在于通过技术将高碳产业的碳排放量降到最低。所以,产业调整,必须发展高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低碳技术以及低碳产品的大力研发,通过技术革新带动我国的产业升级。还要鼓励各大企业将节能减排比较先进的技术引入到企业当中,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6.国家要积极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低碳产业发展

经济发展策略篇7

1建议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还是1995年财政部颁发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存在着随意性大、程序公开度不够、地方财政支配权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为规范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行为,缓解地区、区域间发展的不协调,建议国家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就财政转移支付的宗旨、原则、适用范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形式、责任等加以明确规定。

2制定《区域合作开发法》实践中区域合作主要是通过行政协议、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开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力,合作的效力和责任的承担难以有效约束,影响到合作的效果。对此,国家层面有必要制定一部《区域合作开发法》,对区域合作主体、合作开发原则、合作协议的缔结和履行、纠纷解决机制、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实现保障区域合作的顺利实施,促进各地区共赢发展的目标实现。

3制定《生态补偿法》甘肃现阶段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湿地面积萎缩、草场退化等诸多问题,生态形势严峻,迫切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通过立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补偿的原则、标准、方式、责任等作出规定,建立均衡合理的跨区域的补偿机制,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一是确立流域水资源补偿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由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地区进行补偿;二是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及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对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补助系数,支持甘肃省进行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对“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大型项目占用土地和损害环境现状进行生态专项补贴。四是在补偿方式上,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外,更鼓励采用“造血型”补偿。

4健全国家支持与援助机制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各级区域发展中的责任,包括国家对地区发展支持和援助的方式,以及地方在援助资金和项目分配中的原则、标准,保证援助项目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公共投资和地方投资的评估系统。由政府组织相关评估组织对投资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作为是否需要继续支持的参考依据。三是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对资助项目的审批、资助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等关键环节,要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防止腐败行为滋生。

二、制定促进甘肃经济协调发展的单项法

1培育区域特色经济方面的法律从一定意义上讲,区域特色经济就是优势经济和优势产业。当前,甘肃农业优势产业培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农业品加工水平不高以及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对此,应制定甘肃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推进农业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农产品基地转移,促进农业优势产业的布局优化。同时,完善相关立法,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项目的引进、中介组织、资金支持、培训教育、政府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以立法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引导区域间农业优势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化。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立法一要认真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一步推动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着力建成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和培育16条产业链,实施72大类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二是完善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立法。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使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立法的形式稳定下来。引导、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鼓励资金向新兴产业流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新材料、生物工程、农产品深加工以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型产业。

3鼓励自主创新与人才积累方面的立法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求利性、外部性等特点,使得投资者在看不见收益的情况下,很难愿意为其承担高风险,而市场本身难以造就一个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政策的引导、激励,以及法律制度的供给和安排。对此,第一,创新激励机制。制定《甘肃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对技术研发与成果创造、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人才开发与积累、激励与保障等方面做出系统规定,创造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良好的法制环境。第二,建立人才形成与积累的良性机制。通过立法对人才的开发、配置、使用、激励、价值积累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着力培育多元化的人力资本市场主体。第三,加大支持力度。国家要在科研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地方政府也要强化科技投入的法律机制,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

4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立法当前,在我国文化产业立法尚不成熟的条件下,甘肃可在其立法权限内现行制定《甘肃省文化产业促进法》,并重点就以下问题作出规定:一是明确文化产业主体地位,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鼓励发展和投资文化产业,促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类法律制度。包括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扶持制度、税收优惠制度、促进文化产品生产流通的管理和激励制度、人才培养及发展环境建设等制度。三是规范文化产权交易制度。在明确文化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化产权的交易主体、交易程序进行规范,使文化产权交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立法甘肃区域法治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制度。首先,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通过法律手段,将自然资源的管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特别要将甘南临夏草原湿地、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白龙江流域综合治理、祁连山水资源涵养区的保护等纳入法治化保护范畴,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全面推进甘肃生态环境的治理。第二,以地方立法促进经济行为的生态化。将生态理念引入立法,通过生态发展与经济行为的藕合可以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方面,鼓励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回收、循环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新型环保技术,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第三,引导节约的消费模式。通过法律和制度对能源节约、消费模式、节能应用等进行导向和安排,形成合理的社会节能机制。

三、甘肃经济协调发展法律制度的确定

1科学规划制度规划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安排。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及时制定科学的区域开发和发展规划,是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对于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来说,明确主体及其职责、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制定、实施的程序、步骤、适用范围和时间等是关键因素。甘肃在当前经济发展中,不论是已经开展的部级战略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还是甘肃省已制定实施的省级经济发展规划,都有必要从权利义务主体、主体职责、关系、进度要求、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赋予规划更强的法律约束力,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2区域立法协调与共享机制立法协调与信息共享是和谐法律体系之必需,是执法协调、司法协调的基础。甘肃区域立法协调与共享机制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甘肃区域协调立法的主体应包括政府之间以及区域内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合作。考虑到区域内有权立法的主体较多,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和政府法制办共同设立立法协调委员会进行立法工作,从宏观上引领甘肃经济发展的方向。二是就立法合作机制,有必要设立一个强有力的、跨行政区之上的机构负责组织立法协调工作,并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可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就甘肃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关事项进行交流与协商,待条件成熟时,再设立专门机构,如“甘肃立法协调委员会”,负责跨区立法协商事项。三是立法协商的内容,应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急需立法的一些共同事项,如发展规划、产业转移、投资合作、劳务转移、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四是在立法方式上,应探索开展区域内共同立法。

经济发展策略篇8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林下经济;现状;策略

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生态环境、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采集业、林下产业等。四川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林地质量总体不高,“林业、林区、林农”三林问题比较严重,传统的木、竹材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新世纪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为促进林区开发和农村经济繁荣,维护区域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发展的发展必经之路[1,2]。探讨四川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是提振四川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

1四川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2011年实现产值76.26亿元,其中林药、林菌、林粮、林果、林菜、林草、林茶、林葛根、林笋、林竹、林桑等模式的林下种植面积17.91万hm2,实现产值17.6亿元;以林禽、林畜、林蜂、林蛙、林麝、林蛇等林下养殖模式,参与林下养殖户达426.19万户,2011年实现产值40亿元;以松茸为代表的林下产品的采集业实现产值6.96亿元,参与农户26.95万户;以野生动物观光、森林、湿地、草原为主题的森林景观利用产值达11.7亿元。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和“生态优、百姓富、林业兴”为四川现代林业发展目标的提出,四川省林下经济产值逐年提高,2015年林下经济年产值已突破600亿元。

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绿色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滞后性

绿色产业体系注重生态系统生态链,而从目前四川省的绿色产业体系来看,林下经济生产方面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3],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林下经济多余原材料初加工或者初加工为主,技术和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和林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4]。第二方面就是有些地方的林下经济的种植、养殖指标等都是行政命令下达,没有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没有结合零售、分销商等处提供的消费者对产品、颜色、口感风格等喜好的数据及分析,从而出现一定程度上林下产品越多、损失越大的局面。

2.2资源与区位优势不明显

林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当地到底哪些资源非常丰富,也没有认识到当地发展林下经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当地林地资源方面的优势,寻找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没有在发展引导方面体现适度性与超前性,导致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生产的林下产品销售不出,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该区域林地资源的浪费。

2.3林下经济重点工程不突出

林下经济重点工程主要包括林下种植、养殖、林下采集业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很多区域仅是单一发展某种林下经济模式,从而不能全面推进林下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增收[5]。有些地方,由于林下经济重点工程建设不到位,没有依托当地的区位优势,虽然已经实施了某种林下经济工程,但是因为重点不突出,在当地起不到引领性作用,还是停留在规模较小的林下经济发展阶段。

3林下经济发展策略

3.1大力发展林下产品贮藏和深加工业,健全产业化体系

目前四川省的林下养殖、种植和采集业等生产基地,大多数依然依靠原始产品的销售,产品多以自产自销、地产地销为主,林下产品的贮藏、保鲜和深加工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化生产的需要。随着四川省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量的不断增加,重点要在林下产品系列开发和深加工上下功夫,在相对集中的主产区积极引进和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贮藏保鲜、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户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激发农户的养殖、种植热情,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从而真正走出一条依托龙头企业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的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二建立专业化的营销网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产品的宣传工作,为种植户、养殖户提供详细的市场信息、产品方向、市场动态,避免“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3.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发展林下经济,要全面突出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特别是在选取林下经济模式时,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当地的水文、土壤、气候、动植物资源等自然情况,选取适宜当地林下生长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进行科学种植与养殖。不能单纯为了强调经济效益而盲目选取不适合当地情况或者与生态系统结构相互抵触的动植物,这样不仅不能突出资源优势,还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实际上是对区位优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5]。另外,在物种的搭配方面,要遵守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在时间与空间等方面实现高效利用,逐渐形成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林下经济生态系统。

3.3建设林下经济重点工程

实行国家重点林下经济重点工程项目投资与当地财政投资并举的重要方针,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林,实现山区林果化、郊区园艺化,当地园林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真正做到让山川增添绿色,为农民拓宽经济财源。一是加快优质种苗、禽苗和采集品种的建设。近几年,四川省加大了对林下优质种苗、禽苗和采集项目品种的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品种老化的问题,但还不能适应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对优质种植、养殖资源品种的需求。因此,要加快优良品种的基地建设,提高优良品种的供应能力。同时,加大对优良品种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尽快形成能够满足区域发展的新品种。二是林下经济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建设。林下经济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对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营造集约化经营示范区教育和辐射地区,实现林下经济的集约经营和高产和稳产。通过示范区的引导和示范,使林下经济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一个新的突破和大的发展。

3.4创立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3.4.1出台相关林下经济的优惠政策一是根据“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谁经营”的经营方针,做到产权清晰、权属清晰,真正落实管护责任制。二是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水利部门需要在渠道建设、机井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电力配套方面电力部门进行一定支持,林业部门在规划设计、苗木调配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支持当地龙头企业申请国家扶持资金,开展“企业+专业性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科学发展自主品牌,逐渐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地。3.4.2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力度,并且创建林产品专业市场与林权交易中心,积极发展抵押贷款,大力推进森林保险,进一步拓宽融资路径,积极支持当地生态林下经济发展。根据渠道多样以及捆绑使用的基本原则,将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等项目,在资金使用上给予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向当地政府提业发展资金,并且充分利用拨款中的一部分来给予扶持,将林业发展纳入到发展规划之内,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大林产业投入力度,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另外,为了更好推动当地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还需要当地的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联合担保贷款等业务,加大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切实发挥政府财政贴息政策的引导与带动作用,政府财政对符合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1(3):47-48.

[2]周立江.四川林业跨世纪发展目标与任务研究[J].四川林业科,1999,20(2):23-39.

[3]张蕾,陈玉忠,齐联等.林下经济是全面深化林改的新活力—陕西省宁陕、蓝田两县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11(3):17-20.

[4]徐华龙.郎溪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林业科技,2013(3),200-2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