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8篇

时间:2023-08-16 09:19:39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篇1

关键词:广东;农业;农村发展;对策

引言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广大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东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整体实力雄厚,但是,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了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发达外,位于粤东,粤北的大部分山区经济发展仍相当缓慢,经济还比较落后。如果农村问题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妥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我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本文专门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广东省农业发展现状

(一)牧业渔业发展迅猛,农业林业发展放缓

广东省2010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据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广东省2003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第一产业,2009年达到119.89亿元产值。发展趋势见图1:其中牧业产值、渔业产值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而农业产值和林业产值呈现下降趋势。农业产值的变化从1987年的69.30%下降到2009年的46.47%,降幅22.83%。林业产值占比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由1978年的5.79%上升到1985年的8.73%,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2.65%。牧业和渔业分别从1978年的18.59%、6.31%上升到2009年的27.48%、19.81%,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亟待加强

目前广东省靠天吃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由于水利设施的不足和严重老化,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为1359.44万亩,占总面积不到六成。加之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渠系水利用的系数仅为0.4.农产品市场布局存在重复建设、不合理建设的现象。2010年的城乡收入进一步拉大,达到3.45:1.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很大。公路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电网仍未得到有效整治,尚有800万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合作医疗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建设亟待解决。

(二)农业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

广东省农业增长方式依然以粗放经济增长为主,全省农药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农业污染严重,其中农药使用量2009年达到10.37万吨,相比2005年增长了25%的使用量。农业科技竞争力处于劣势,农产品加工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相比其它发达省份还存在较大差距,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不明显。

(三)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

广东省第一产业从业人数1521.76万,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口的88.6%,其中文盲占3.2%,小学文化23.7%。中专文化占据10%,高中10.3%,大专及以上仅占0.3%。从业人员中50—75岁的占据80%以上,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外出打工劳动力占据全省劳动力30%以上。在从业人员中都是依靠老经验,学习能力差,知识结构固化严重。

(四)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广东省人均水资源总量仅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2200额立方米平均水平,同时广东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失衡,人均水资源在1700立方米的警戒线下的地区占全省的近50%。加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用水需求在不断的上升,年均用水量已经突破400亿立方,而由于对水资源的保护不足,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尚待健全,水资源配置的工程体系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导致水污染严重。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水需求,另一方面是不断减少的水资源。广东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农林牧渔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回归分析

本文截取1978年—2009年3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导入数据勾选相关选项。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四个板块与总产值概率均小于0.05,均呈现显著。其中,农牧渔三大产业对总产值有正向作用,回归系数分别为0.424、0.377、0.233.而林业呈现负相关,为-0.031。表明,广东省第一产业发展依赖于农业、牧业、渔业的发展,林业发展则相反。

三、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广东省农业发展应当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化建设为主线。将政府的规划和管理以及财政进一步向农村进行延伸,扫除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制度障碍,整合资源,最终实现均等的公共服务。同时应当把农村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纲要中,统筹安排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在交通、能源、供水、水利、生态建设等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衔接,为农村发展、农民安康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和环境。

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的含量和农民的劳动效率。增加对农村技术、机械的投入和扶持。实证分析显示农业对第一产业的影响程度为0.424,因此应当以农业为龙头,并根据广东省农业的特点,大力发展农业和牧业渔业,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大发展。

(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要载体

结合广东省的实际,小城镇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结合点,是实现广东省农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实施以繁荣小城镇经济、促进小城镇发展为目的的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有效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合理划分政府的财政和权利。形成“规划统筹、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深化农村事业单位的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和人员,集中财力解决能够直接受益于农村的项目,对于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基础设施不足,农机械的普及程度低等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遵循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投入逐年增长,逐步形成农村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

(四)加大科技信息投入和人才培养,解决人才荒

信息工具的落后影响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农产品绎营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加之,农村科学信息传播渠道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先进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应当充分扩展信息的传播渠道并加强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提高技能。通过农民技术员、合作社带头人等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扩大培训效果,解决农业发展的人才荒。(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耿静超,胡学冬.改革开放30年广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回顾[J].南方农村,2009(1):10-14.

[2]万俊毅,彭斯曼.企业与市场的联盟组织机制:文献综述及其引申[J].改革,2009(9):99-104.

[3]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8(11):4-7,26.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篇2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构建“产业+产品”的目标体系,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

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运用各项政策法规,把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能力、完善经营效益分享,充分发挥带领农民增产增收共同致富建设现代化农业。坚持以“产业+产品”作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就是要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农业农品经济效益的不断扩大,走中高端农产品的供给路线,走绿色发展的产业道路,将会是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着力点。制定农业经济产业发展路线,传统单一、零散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显然无法适应供给侧改革下的市场经济环境。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路线,就是要以“绿色经济”为主线,“特色经济”为色调,依托农业经济发展资源,构建有特色的农村经济产业。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同时,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职能,通过好的政策措施,帮助农产品龙头企业。

(二)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的桥梁纽带,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保障。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其对贫困群众的组织和带动作用,是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的重要举措。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整个地区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品生产规模化和集团化。农业经济快速的发展,必然会拉近城乡之间距离,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全国范围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环节。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的农村经济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超对接”、“农企对接”销售网络,通过帮助农民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网站进行产品和形象宣传,产、供、销模式满足了市场需求,伴随专业合作社的壮大,产业链将会逐步延长,对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丰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三)依托农业大数据,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体制

农业技术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的运用及平台建设,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思路和理念,有利于政府为涉农问题决策,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有效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相关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富裕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一些设施依赖较高,科学技术正以大数据的形式向各类农业领域渗透,行业整合变为农业生产模式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生产要素已改变,当前,数据应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有力抓手,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交易系统平台成为大家交易的主要手段。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宣传推介各类特色农产品,效果十分乐观,所以必须要保障农村网络畅通。大数据收集各种生产生活的相关数据,通过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寻求价值,指导生产,帮助政府进行决策。因此,对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新农村 农业电子商务 发展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战略手段,不但关系到了亿万农民的利益,还关系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党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战略的主要目的,就要以此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革当前传统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电子商务是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其主要优势就是能够使农业产业化的程度有所提升,对农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减少交易的成本,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提高产品的销售范围,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农业与电子商务如果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就会发挥出巨大的力量,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也能够让新农村建设保持活力。

一、当前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确的农业电子商务观念。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经济形式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让农业企业和农户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市场需求的信息流通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当前,大部分的企业将实体市场与实体交易作为竞争的重点,并没有认识到网络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多的农民还只将农业电子商务当做一个虚拟的理念,并不能对农业生产与产品销售有所帮助,甚至还觉得进行农业电子商务会给自身的经济带来风险。农业企业还是将实体交易与实体市场作为重点,对农业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业电子商务只是实体交易的一种辅助手段,采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应的效益。

(二)没有健全的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农业电子商务是一项涉及到信息技术、商务知识、农业知识等多部门、多领域相结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来建设完善、健全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站。建立优良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和平台必须要有完善、功能齐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当前,我国的信息基础建设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由政府财政部门进行投入的,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与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导致不能及时的应用到先进的软件系统以及网络基础设备,而农村的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以至于农村的网络普及率和上网速度都不能得到保证,当前的网络资费较高,又直接的影响到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

(一)改变传统农业电子商务的观念。

要想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快速发展,就必须要让农民彻底抛弃老旧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民与农业企业的意识。政府要将宣传、推广农业电子商务作为首要任务,加大宣传的力度,不但要采用广播、电视等宣传方式,还可以在乡镇建立宣传电子商务知识的机构,定期走到田地中向农民宣传电子商务的优势以及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让广大的农民能够具体了解到农业电子商务所能带来的好处,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还可以进行农业电子商务试用活动,将每个村子作为一个单位,并对应用和宣传农业电子商务成绩最为优秀的村子进行奖励,还要以这个村子为代表进行经验推广。让政府出面对当地的农业企业进行鼓励,让农企能够运用农业电子商务进行业务,对表现好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奖励。

(二)加强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想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就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以便能够快速的建设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进行大幅度提升。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出相应政策来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以及覆盖范围,提高对“电脑下乡”政策的支持。与电脑供应商进行协商,使其能够提供大量的高品质、高性价比的电脑网络设备,为农民上网打好基础,帮助农民尽快熟悉网络,让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电子商务活动中,为农民建立起多种类型的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咨询处,让农民不懂就问,提高农民的使用信息手段的能力。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和财力状况等具体情况,创立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基金,使在进行农村信息建设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政府要与信息部门等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尽可能的让农民的上网费用能够得到降低,并且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让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能够被完全使用。

(三)为农业电子商务培养人才。

农业电子商务想要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农业电子商务人才,这也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组织的必要条件。首先,要加强培养在农业电子商务进行工作的工作人员,不但要提高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而且要重点培养工作人员农业、贸易、营销等多方面知识,使其成为技能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全能型人才,成为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政府部门还要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让更多的大、中专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投入到农业电子商务工作中。

三、结语

现在,传统的农产品实体交易模式已经逐渐转变成为使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设施利用网络进行交易的这种新模式,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把握住这次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热潮,发展带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让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发挥出更大的能力。本文就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的办法,为我国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卫明,廖丹萍.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2).

[2]陈超.论电子商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电子商务,2011,(8).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篇4

一、二〇〇八年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0__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比上年增长6.0%,与建市5周年农业平均增长水平相当,达115.54亿元以上。经市农业局测算,预计20__年农村收入总额137.09亿元,生产总费用46.26亿元,纯收入总额90.83亿元,以农民总人数330万计算,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2754元,比20__年增长12.5%,人均增306元。农民收入增长渠道主要来自种植业、渔牧业、劳务和政策性增收等,其中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在20__年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农业农村经济不可能出现超乎国家控制的发展速度。前段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两防”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防止明显通货膨胀”,说明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由“从紧的货币政策”取而代之,这是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说明国内经济形势已有较大变化,加息等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持续出台,此必影响到第一产业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延伸;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受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其产量、营销量等势必同时受到不利影响,从而抵消部分惠农政策带来的发展驱动力。因此预测,20__年农业农村经济不可能出现超乎国家控制的发展速度,应以当前的发展速度作为预测数较为理性。

第二,其中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深入实施“__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20__年预计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20__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

第三,农村其它行业促农增收仍较明显。如畜牧业新增种草改草面积8万亩,增加肉猪出栏10万头以上;林业发展笋材两用竹子、高效八角基地、低改油茶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80万亩,预计除种植业之外的农村其它行业增收3.14亿元,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95元。

第四,劳务产业继续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全年预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新增10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新增2.09亿元,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63.3元。

第五,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收。继续加大支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增加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并改进补贴政策和方式。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办法,探索建立粮食综合补贴制度。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稳定农民种粮收益。加大对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支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大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救助等一系列助农、惠农政策力度,全年预计政策性增收3.5亿元,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6.7元。

项目名称收入总额

(亿元)增收额

(亿元)人均增收

(元)总费用

(亿元)纯收入

(亿元)人均纯收入

(元)

一、种植业收入55.964.3213122.3633.61019.2

二、农村其他业收入59.23.149523.9035.31070.2

三、其它劳务收入18.432.0963.318.43558.5

四、政策性收入3.50.5516.73.5106.1

合计137.0910.130646.2690.832754

(注:各项指标以20__年全年预计为参照数;农民总人数以330万人为基数,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市统计局预计数2448元作参照。)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为完成以上经济任务指标,20__年需按照以下执行: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支农惠农政策。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集群产业。创新培训农民模式,加快培育综合素质高的农民带头人。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园区经济及龙头带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具体思路:抓好农业发展的“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一轴两翼即以建设__河谷果蔬长廊为轴体,以南部山区烟桑富边长廊和北部山区生态茶叶长廊为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三条发展路子即农业农村内发的自身发展路子、农业主导产业加劳动力转移的拓展空间发展路子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反哺农业发展路子;四业并举即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农业、科技农业和开放农业;建设五个基地即深入建设粮食、蔬菜、糖料蔗、水果和新兴产业五个百万亩优质生产基地;六个龙头即基地、企业、市场、协会、大户和品牌六个产业化发展龙头。

(三)七项措施。

为完成以上经济任务指标,20__年需重点做好七项工作:

1、增强责任感和机遇意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继续把推进新农村建设当作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围绕“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认真统筹好全市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要求重点落实五个百万亩基地年度实施方案,完善县(区)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每个试点村都要有具体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并开展相关评比,争取用5年时间,建成120个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显

著的专业村(屯),20__年要建成25个。以农村产业的新突破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新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2、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方针政策。二是严格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政策,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三是切实抓好村务财务公开,进一步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四是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对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管,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五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严格保护耕地。继续深入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坚决纠正各种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坚决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六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建立和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鼓励和规范大户承包,扩大经营规模。

3、优化四个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优化调整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途径。20__年主要通过四个调整优化我市农业发展结构。

一是调“稳”粮食。通过推广超级稻、增加复种指数等,千方百计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将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80万亩,粮食总产量提升并稳定在118万吨以上。

二是调“佳”产品。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扩大优质高产、市场适销、高效增收品种的种养规模,提高良种覆盖率。同时,通过发展无公害、绿色和生态农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科技含量等,提升产品品质;加强植物疫病防控,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调“活”模式。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推进循环农业、庭院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多样化发展,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推进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资源化利用,鼓励发展木薯等能源作物,大力推广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技术,推广以“猪-沼-果-鱼+灯”生态模式,在__河谷逐步扩大推广“超级稻-再生稻-秋冬菜”等粮经轮作种植模式,积极推广同一亩田一年实现“吨粮万元田”的新模式;南、北山区县则重点发展“稻-油菜”等模式,扩大复种指数。

四是调“优”服务。立足于健全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革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逐步完善服务功能;抓好科技服务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360万亩、水稻免耕抛秧80万亩、玉米免耕70万亩、马铃薯免耕2万亩、“三避”技术推广200万亩、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面积200万亩、农田灭鼠示范面积50万亩、其他经济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面积50万亩等农业科技推广任务,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4、抓“六大龙头”促辐射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抓关键是促进工作成功的重要方法,“龙头”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一抓龙头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五个百万亩基地”,确保取得实效。粮食基地中,超级稻推广26万亩,亩产550公斤以上;优质稻推广100万亩;玉米良种推广面积170万亩,其中优质高产30万亩,亩产450公斤以上。蔬菜基地中,全市蔬菜生产142万亩,秋冬菜计划140万亩,与20__年基本持平;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推广120万亩,其中认证面积60万亩,分别比20__年增长20%和32.3%;启动人民菜市、向阳菜市的无公害蔬菜专销区。蔬菜基地中,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18万亩左右,争取进厂原料蔗达480万吨,与20__年持平;继续加大推广良种良法力度,“双高”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万亩,占总面积的85%以上,实现甘蔗平均亩/:请记住我站域名/产4吨,平均蔗糖分含量达到15%以上。水果基地中,水果新种15万亩,实现总产量48万吨,其中优质果品产量37万吨,低产果园改造面积25万亩,良种覆盖面积200万亩,实施水果标准化生产应用面积60万亩,建设示范果园25个,芒果高接换种完成3万亩。新兴优势产业基地中,桑园新种5万亩,总面积超过20万亩;茶叶生产争取落实乐业县草王山万亩有机茶场项目建设;油料作物播种26万亩,总产1.21万吨,其中:油菜20万亩、花生6万亩,打造北部山区“山上茶海,山下油海”,“宜茶则茶、宜果则果”生态发展格局。

二是积极参与__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龙头产业、龙头基地、龙头经济组织、龙头大户、龙头品牌,争取用5年时间,培育1家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支柱龙头企业,培育10家自治区“百强”骨干龙头企业,培育50家龙头企业群,100家运作规范、带动面广、效益明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20__年全市要重点培育和新增龙头企业12个、龙头经济组织25个、龙头大户225个,创自治区级龙头品牌5个,推进农村工业化,全力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5、强化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一是积极开展农业技术科技培训,以“农家课堂”培训、“农村能人技术技能巡回演示”等模式为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年内完成20万人次农民科技培训,争取每村每年培训技术骨干100人次以上。二是联合劳动保障局、扶贫、畜牧等部门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实施“阳光工程”培训等为抓手,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本系统全年培训转移2万人次,其中阳光工程7000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6、全力投入,确保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区农民运动会。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篇5

(邹平县长山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山东滨州256206)

[摘要]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通过阐述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作用,分析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并对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257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深入,村级政务公开举措逐步加大,由村级为构成单位的农村会计也正不断迈向职业化发展道路。村级会计人员管理长期以来均为农村管理的重要难题,其涉及农民的切实经济利益,倘若处理不当便会对党群、干群关系构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研究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作用

1.1为基层群众民主权利需求提供保障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能够逐步改善农村会计管理水平,强化村民对于村会计的监督能力,从根本上对基层群众民主需求予以贯彻落实,提升村领导工作透明程度,进一步确保村民民主权利。此外,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还能够改善农村会计管理水平,强化村民对于村财务的监督能力,从而培养起村民民主参政意识,强化村民身为新农村建设下主人翁的精神。

1.2对农村集体资产展开调控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集体资产由土地资产、一系列集体收入构成。现阶段,大部分农村面临村领导擅自卖农田建设工厂,私吞政府粮食补偿经济款项,极大地破坏了村民的利益,给党、政府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鉴于此,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全面强化农村会计管理水平能够对农村集体资产展开调控,加强党、政府在农村村民心中的公信力,进一步积极促进全面建设我国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目标得以实现。

1.3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脚步不断深入背景下,摆脱城市农村二元体制、拉近城市农村距离俨然转变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2]。为了进一步切实建设起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各项利益需求的新农村,其中最为基本的要点便是强化农村会计管理水平,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能够自资金角度发挥对村级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监督管理的作用,确保每笔费用均花在农民头上,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2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

2.1农村会计工作不受重视

现阶段,我国农村会计工作不受重视,而且农村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处于弱势地位,各方面会计事务均通过村级领导一人经手,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无法有效展开;还存在部分农村资金开支未配备专人核准,长期不进行记账、结账、交账工作,对农村会计管理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尽管存在部分地区配备有专人对会计工作进行管理,然而往往受会计制度不规范的影响,引发村级会计账簿不完整以及账目设置不规范等不良现象。

2.2农村会计人员团队不牢固

现阶段,我国农村村支部书记、主任均可获取国家公务员薪酬待遇,但农村会计薪酬则通过农村内部发放,受经费紧张的影响,薪酬待遇并不十分可观,会计人员权衡自身切实利益问题,均不愿到村委工作。此类因素致使农村会计人员团队出现不牢固局面,对农村会计工作开展造成不利影响,村级会计工作开展不到位进一步导致国家集体资源形成损耗,相关人员贪污等引发负面影响。

2.3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

现阶段,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未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工作展开监督管理。现存农村会计人员聘用并未形成一定的体制化、法律化,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意识,任人唯亲的长期传统管理理念,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科学性、合理性构成严重负面影响[3]。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很大程度上对农村会计开展科学性、合法性及系统性构成了制约。

3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热点关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3]。如何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强化对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认识

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深入,村级财务会计工作势必会被提出职业化发展的严格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学习相关法规制度,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重视力度。经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农村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是管理好农村经济行为、强化农村会计管理工作的必经之路;使农村群众深刻认识到,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及自身监督所能够起到的作用[4]。

3.2规范农村会计管理体制

自规范农村会计管理体制角度出发,提升农村会计团队管理力度,充分对农村财务予以公开,达到农村财务管理有序开展的目的。现阶段存在一些农村采用会计兼职体制,这一方法虽然能够为农村会计管理带来便利,但是其某种意义上是在降低农村会计的专业职能。为了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可实施会计机制,构建会计委托、委派体制,通过农经站对外招募、考核上岗及择优聘请的前提下,构建起一个专业的会计团队,为聘请的农村会计综合管理使用,给予农村科学到位的会计服务。

3.3健全农村会计管理制度

从不同农村的实际情况着手,结合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各农村的村级会计管理制度展开有效健全。在对农村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健全期间,可实施会计相关人员岗位职责制度,充分厘清会计管理人员责任,清楚认识管理职责,同时严肃、严格追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对一系列经济行为活动予以明确的规定,包括资金管理、财会账目管理以及会计档案信息管理等,积极促进农村会计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5]。

4结论

总而言之,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6],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有效性,相关人员务必要清楚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作用[7],全面分析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不断钻研,“强化对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认识”“规范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健全农村会计管理制度”等[8],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向职业化方向发展[9]。

参考文献:

[1]陈建中.村级会计委托制实施情况与完善对策——来自浙江乡村的情况调查[J].会计之友,2011(11).

[2]张笑涓,丁佳俊,万嫱.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8).

[3]师高康,黎阳.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在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中稳步发展[J].农村财务会计,2019(6).

[4]徐翾,康胜.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会计事务的创新发展探析[J].科技与经济,2011(9).

[5]黄明哲.对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多样化形式的思考[J].江西农业经济,2012(2).

[6]许所芬.陇川县城子镇村级会计委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6).

[7]韩立红,魏根良,冯志平.辛集市多措并举培训农村财会人员效果显著[J].河北农业,2015(3).

[8]李红.加强农村集体财务审计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6).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和不足;关系

目前,我国依然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如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和人民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书籍发现,目前对农村金融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农村金融指以信息为前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金融交易手段。

一、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剧,国家对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等更加重视,反而忽视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农业经济的比例显著下降。大部分农民放弃原有的农业劳动,而是选择进城务工等方式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农民劳动的积极性降低。虽然国家为了保持工农业的平衡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农业资金技术的短缺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其发展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

(二)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金融开始建立。但由于农村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从发展至今,农村金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农村金融的關注度与日俱增。但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有限,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早已不适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村的科学技术水平滞后,导致金融电子产品的使用局限性增大。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分析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间关系的方法

(一)通过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分析

在通过变量(VAR)对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分析的过程中,先使用经济计量(Economicmeasurement)分析农村经济增长的趋势和相关指标[1],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以相关的数据为基础创建variable模型对变量进行定义,从而分析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二)通过选择合理指标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选择能够体现二者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能够对农村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握。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可以选择金融相关率对农村金融中信贷资产等进行评估[2],从而有效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通过线性协整方法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二者关系的检验过程中,通过变量进行检验的方法存在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可通过线性调整的方式可对检验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的调整。线性协整方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线性协整方法已经逐步改善传统线性机制的不稳定因素,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三、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农村金融规模的壮大可激发农业经济的提升

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尚不成熟,导致其发展规模较小,无法有效消除供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保障农业生产活动中各种资源的使用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整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改善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减少农村合作社资金的不合理运用情况,从而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农村金融结构的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利保障

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是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有利保障。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形式较为单一,仅仅通过农民的存款以及贷款两种交易体现农村金融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两种融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根据不同农村的资金情况以及村民的金钱支配能力扩大金融服务形式,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结构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三)增强农村金融部门的投入和产出,为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分布不集中,从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农村金融的管理工作中,由于资金和技术支持欠缺,导致相关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的缺失,从而无法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由此可见,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对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和产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要对相关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力量。

四、结语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针对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保障农村金融规模的壮大以及农村金融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强化金融部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增强农村金融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胜梅.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解析[J].农业与技术,2014(8):104.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篇7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农村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其不仅能够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但要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要清楚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以此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对此,笔者将在下文中就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及相关政策制定予以重点分析。

一、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发生一些改变,这使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之所以说,农村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主要是农村的农户已经从单一的耕种者的身份转化为经营者、耕种者等多重身份。因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意识到农业经济利益的获得不仅仅有耕种这一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来获取经济利益。所以,在很多地区农村出现农户经营土地或成立农业企业等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这使得农村农业经济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这使得原本单一的经济体系向多元化经济体系转变。而这也就意味着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所以说,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这一特点。复合架构内的新颖产业结构,被划归农业经济范畴的侧重部分,支持着群众平日之中的常规生活以及日常生产。基于经济进展的态势下,应能明确复合产业之中的若干要点,在这种根基之上,拟定最适宜的、完备的有关机制。唯有这样,才能支撑住总体框架内的经济进展,不断改善生活,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三)农村经济关系趋于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到来,我国以往农业计划经济发展的形势逐渐消失,而市场化的农村农业产品生产经营正逐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农村农业经济市场。同时,这也标志着传统的农村经济关系被改变。在现代化的今天,各种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逐步迈向市场化。经济关系特有的市场化倾向下,应当变更偏旧的认知及思维,接纳新颖的市场思维,才能促进增收。采纳新颖品种,依托新型种植测验来让农民体悟出市场化架构下的创新理念。与此同时,还可设定定期特性的专家讲解,为村民解析新式技术特有的必要价值,接受科技兴农。建构市场化特有的培育基地,让村民亲身来感悟新式技术,真正体会出新颖技术独有的生活及生产便利。这种市场化之中的典型做法,可以渐渐转变认知,提升认识水准。

(四)农村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增强国民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此点,我国政府在近些年中出台了多项支农扶农措施,如降低农业税、实施农业补助等。这使得农户耕种或生产经营得到良好发展,相应的农村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

二、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促进农村区域之中的经济进展,应当拟定适宜的完备政策,促进信息互动。信息技术时代之中,建构农村区域特有的总体网络,有助于在最短时段内,让村民接纳新近的科技信息,例如作物信息等,以便指引村民来做出适宜的经营决定。采纳科技兴农这一根本指引,助推宏观范畴中的农村经济进展。与此同时,着力提升现有的村民素质,让村民了解多层级的经营法规、经营中的科技思路等。

(一)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利用科技来优化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促使广大劳动人民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那么,如何树立科技兴农思想观念呢?首先,应当是解放思想,也就是通过农业科技产品展示、新型品种种植实验、专家座谈讲解农业新技术等活动来使广大农村群众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其次,建立实验基地,让农户参与到农业新技术使用当中,促使农户真切的体会到农业新技术的作用。进而逐渐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使农户逐步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

(二)重点培育特色产业。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各地区尤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各地区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培育与之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这可以大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因为,在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当下,种植和生产特色农产品,这可以使其在农业市场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并且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相应的农业经济将不断提升。所以说,把握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将有待实现。

(三)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体系是实现农村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多存在农业经济体系不完善的现象,或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致使市场运作不规范,买卖无序的情况;或存在质量标准欠佳,不能科学合理的规范农业市场中的农产品质量等现象。所以,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持续良好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是相当必要的。对于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笔者认为采用如下方法:其一,加快农业信息网的建设。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下,构建农业信息网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农业信息,并对农业信息加之以分析和判断,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科学、合理的实施,这将大大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其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对农副产品基地中的农民或农业企业中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促使农民或工作人员在农业生产、生产经营、法律、商贸等方面有新的认识和了解,相应的农民或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这对于促进农业发展非常有利。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篇8

关键词:移动支付;农村金融;农村发展

随着3G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终端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移动支付方式如手机钱包、短信支付、手机刷卡支付、扫描二维码支付等发展迅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据《2012-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达1511.4亿元,同比增长89.2%,预计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万亿,达到13583.4亿元(艾瑞咨询,2013)。

所谓移动支付,是指用户利用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常是手机),通过运营商的移动网络和移动支付系统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周筱瑜,2012)。目前,我国已有的移动支付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移动远程支付,包括网上银行、短信支付、电话银行、手机应用支付等形式。移动远程支付要求使用者自行操作,不需要高端复杂的硬件支持,因而目前远程支付应用较为广泛;二是手机现场支付,包括二维码扫描、手机刷卡支付等形式。手机现场支付需要一定的专门技术,对手机功能的要求也较高,手机刷卡支付还需要配备与银行相连的设备,如POS机等。与移动远程支付相比,手机现场支付设备要求高,目前在农村地区应用较少。

目前,我国有关移动支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移动支付安全机制、发展制约因素以及产业链模式的分析。周慧峰(2009)通过对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目前主要采取的产业链模式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进行合作的方式,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终端标准且无法实现跨行移动支付,使得营运成本居高不下,需要引入第三方来进行帮助以协同解决这些难题。陈元志和陈劲(2012)运用分类学方法对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银行网络、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商和移动终端制造商这四大利益方对移动支付产业链影响方式的不同,将移动支付分为“‘运营商绝对控制型’篱笆公园模式”、“‘强运营商―弱银行联盟型’篱笆公园模式”、“‘支付网络―银行联盟型’直销网购型模式”、“‘篱笆公园―直销网购’的混合模式”、“‘第三方支付’的经纪人模式”、“‘第三方支付―微支付集成型’经纪人模式”、“‘移动设备制造商―微支付集成型’的经纪人模式”等七种商业模式类型,同时指出中国移动支付产业成功的要点在于以消费者和用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芦阳(2012)通过分析我国移动支付的关键资源以及移动支付产业链的相关各方对关键资源的掌控能力,指出移动支付运营商是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和整个产业的核心推动力,它需要加强与产业链各参与方的竞争合作,才能探索出高效创新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李艳华等(2013)通过对移动手机近场支付创新案例的研究,分析了手机支付资源与能力的优劣势和相关的外部创新环境,认为导致移动支付创新失效的因素非常复杂。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关于移动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而针对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研究成果较少。尽管有一些学者开始讨论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可行性问题,例如白晶等(2013)通过运用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对农村地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农村移动支付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优势明显的结论。王君等(2011)通过对农村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环境、发展优势以及市场价值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归纳出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困境,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改进方法和建议),但仍缺少针对具体地区实践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四川省郫县战旗村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一、移动支付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移动支付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支付需求、切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方便快捷的新型业务不仅在城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国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支付结算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地区,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推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普惠、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移动支付以其低成本高效益弥补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落后的现状。出于对运营和维护成本的考虑,一些金融机构的分支网点仅延伸到县级支行营业部,乡镇营业网点很少,导致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功能尚不健全,服务能力弱,农村金融生态亟待提升。鉴于移动支付具有使用便捷、灵活的特点,且运营成本较低,技术也较为成熟,实际可行性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

(二)践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发展水平极不协调,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落后正是导致城乡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张立军和湛泳,2006;王修华和邱兆祥,2011;王征和鲁钊阳,2011;付荣,2012)。2013年,中共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所以,在农村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可以让农村地区居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和城市人口一样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可以作为创建普惠性金融体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

(三)提供便捷的支付渠道,释放农村消费潜力。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素质和人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地区的消费能力也得以快速提升。同时,伴随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农村居民也开始通过网络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和网购所需商品,这也催生了对相关支付服务的需求。显然,移动支付凭借其简单易操作的特性,给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支付渠道。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结算,农村居民还可利用移动支付缴费、购票,甚至预约医院挂号、农资结算及购买涉农保险等。因此,在农村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对农村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无论是从政策倾向还是市场前景来看,农村移动支付都具有突出的优势,如果能成功推广,对于促进农村金融的跨越式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四川郫县战旗村案例分析

战旗村位于四川郫县、都江堰市、彭州市三市县交界处,属于典型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设施极度匮乏,战旗村及周边村镇普遍都只有一两个金融网点,村民如有存取款需求,只能到村上的便民服务中心或更远的镇上邮储银行办理。银行的自动取款机都分布在商业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镇主干街道,村、组、大队则几乎没有网点覆盖。同时,自动取款机的功能普遍单一,通常只具有取款功能。在此条件下,在战旗村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具有很大的潜力。自2012年始,我国开始进行农村移动支付试点,同年7月,战旗村移动支付业务试点正式启动,目前已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因此,本文选取战旗村作为调查对象,来分析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状况。

(一)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规模。战旗村目前试点的移动支付业务,主要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汇易达”手机支付业务,在类别上采取的是移动远程支付方式。比较而言,该村移动支付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覆盖率较高。据统计,截至2013年4月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汇易达”手机支付业务共发卡238张,战旗村的发卡覆盖率接近60%。使用者通过移动支付渠道办理的行内转账、跨行转账、密码汇款、按址汇款、助农取款、便民缴费等各类转账业务交易笔数共计485笔,交易总金额已达25万余元。

(二)移动支付模式及流程。战旗村的汇易达移动支付业务流程共分为四步(图1)。首先,拟使用者需要办理开通移动支付业务,把“汇易达”贴膜卡粘贴到手机SIM卡上,并与其邮储银行卡进行绑定;然后下载应用程序并安装到手机上,就可按照指定流程使用相关移动支付功能。当有取款转账需求时,使用者只要通过手机里的汇易达支付应用程序进行操作,按提示输入卡号、密码、金额等,即可完成每次1000元以下的现金支取,所支取的资金直接到村上便民服务中心领取。当需要转账时,直接按照指令输入相关信息,便可完成每次10000元以下的转账服务。显然,通过这种方式,村民不再需要定期到附近集镇的银行一次性支取较多现金备用。不过目前来看,尽管汇易达移动支付业务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十分方便的金融服务,但其当前涉及的业务种类十分单一,业务主要限于小额取款和转账,还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业务运营模式。调查发现,战旗村现有的移动支付试点,主要是嵌入当地政府便民服务部门或超市、便利店等商业体的营业网点。由于政府性质的服务站点具有很强的信用保证,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超市和便利店对农村居民来说也具有较强的信誉保障,所以这种运营模式更能得到村民的认可。村民通过“汇易达”下达了取款指令后,便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村上便民服务中心取现;在村上较大的超市购物后,也可通过“汇易达”向该超市账户转账来支付相应款项。调查中了解到,当地移动支付运营商未来也打算向战旗村更多的商店植入移动支付业务。

(四)使用者的满意度或感想。根据对战旗村已使用过“汇易达”移动支付业务村民的交流采访发现,大部分人表示移动支付确实方便快捷,满意较高,并打算以后更多地尝试使用移动支付,但仍有一部分居民表示当前移动支付操作流程稍显繁琐,并且对这一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存有担忧。就移动支付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这个问题,近九成村民认为不安全和个人信息容易被盗是最主要的不足,另有约10%的受访者表示应简化操作流程,避免多次输入类似指令。

(五)村民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在使用意愿方面,超过60%的村民有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意愿,但不同年龄、学历层次村民的使用意愿也有一定差异(表1)。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居民,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意愿也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高学历人群往往更能熟练地使用手机,并更容易掌握相关支付流程,他们也对移动支付这一新型支付方式更加了解和信任。而对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来说,不愿意使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他们不会操作甚至根本不使用具有相关功能的手机;二是移动支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虚拟”的支付方式,没有直接到银行办理业务或者用现金支付可靠。从使用移动支付意愿的年龄分布来看,年轻人普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中年人大部分认为可以尝试,老年人则几乎不愿意使用。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接纳程度明显高于老年人,同时,使用手机支付购物、缴纳水电费等事情也通常由年轻人来做,因此老年人不愿意尝试移动支付业务具有合理性。这无疑表明,随着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将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且能够使用移动支付业务。

三、农村移动支付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支付环节的安全性有待提高。一种新的支付方式要获得认可有两大关键因素:首先是安全性,其次是便捷性。支付环节的安全性是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尤其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来说,资金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对安全性的担忧表面上是使用者因不了解安全技术而存在不信任感,但本质上,安全标准和监管制度的缺位才是导致安全性担忧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国整个移动支付产业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导致各种支付工具的安全性参差不齐。此外,政府也尚未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移动支付的相关监管措施十分不健全,诸如短信诈骗、网络入侵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伤害了使用者的信心。因此,改善支付环节安全环境已刻不容缓。

(二)现金收支的支付结算方式仍占主导,传统支付观念一时难以改变。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目前基本仍以传统的现金支付结算方式为主,现金支付作为农村居民一直以来使用的支付结算手段,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惯。同时,农村地区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目前以借记卡、汇款等为主,只有极少数人接触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农村居民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些新工具且熟悉使用较为困难。显然,使用传统现金支付方式的习惯一时难以转变、知识水平偏低、安全性忧虑和支付结算环境落后导致了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仍持观望态度,一部分人还不太愿意尝试这种新鲜的支付方式。

(三)新型支付服务知识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已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地区推出的功能单一,不足以吸引农村居民。事实上,目前农村地区并非完全没有如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例如在郫县战旗村,移动支付业务早已试点,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表示对其并不知悉,即使是村上负责移动支付业务办理的相关负责人,也还不能十分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这与对移动支付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有莫大关系。根据郫县战旗村的试点情况来看,现有的移动支付服务仅为手机转账、小额手机支付和取现,诸如更为便民的手机缴纳水电费、充话费、手机挂号等业务并未开通,且当地运营商也表示暂时还没有开通此类业务的计划。移动支付缺乏多元化的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无疑使得移动支付对农村居民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还有很多缺陷,但这同时意味着这一领域蕴藏着机遇和潜力。移动支付产业链各方可以深入挖掘其潜力,在结合试点效果的基础上,探索出合理有效的农村移动支付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村移动支付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四、促进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移动支付优势明显,是信息时代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战旗村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村移动支付业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业务种类单一、居民观念难以转变以及缺乏安全保障几个方面。基于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

(一)推出符合农村使用习惯的多样化移动支付业务,加大宣传力度。运营商应首先满足农村人口转账、小额支付等基础性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扩展业务范围,逐渐扩展到缴费充值、社保支付和更具特色的银医服务、购买农险、农事查询等,发展符合农村人口消费特点、切实惠及农民的多元化业务种类。运营商还应加强移动支付的宣传力度,尽量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各种业务及其便利性,宣传形式上也要积极创新,不宜仅以宣传画等传统形式宣传,可先小范围地进行宣传讲座,或者首先要求人工金融网点的员工熟悉操作流程,然后由这些员工来开发客户和进行推广。对于多数农民担忧的操作流程繁杂问题,运营商要继续大力研发新技术,制定出简单易操作的支付方式。

(二)强化银行间、电信运营商间以及银行与运营商间的合作。目前,农村移动支付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间、电信运营商间以及银行与运营商间应当进行合作,形成协同效应,依照各方优势详尽分析农村市场特征,深入挖掘农村市场潜力,制定战略目标共同开拓农村移动支付市场。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运营商应当加强配合,通力合作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促进农村居民改变传统支付观念。采用合作运营的形式,有利于提高移动支付的信誉度和安全性,使农村居民更易接受,同时能避免某个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率先进入市场后形成的局部垄断,促进农村移动支付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监管,保障资金安全。安全性问题是农村移动支付使用者最关注的问题。政府应当发挥其监管优势,统筹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监督各相关参与方严格保密用户的个人信息及资金信息,加强对从移动设备终端供应商到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再到银行金融机构整个产业链的监管,保障支付流程安全及资金安全。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移动支付相关生产标准和技术标准,统一业务操作规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此外,政府应通过补贴、奖励等激励措施鼓励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鼓励运营商研发更加安全简便的支付工具,吸引更多实力的企业进入农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白晶,魏霄,陈婧.钻石模型与农村移动支付发展可行性分析及方案研究[J].江苏商论.2013,(8):10-12。

[2]付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2,(2):12-15。

[3]李艳华,邢新主,刘建兵.移动支付创新失效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3,(1):68-73。

[4]芦阳.浅析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选择与构建[J].改革与战略,2012,(4):57-59。

[5]王君,陈军.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的可行性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11):15-19。

[6]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2):71-75。

[7]王征,鲁钊阳.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7):55-62。

[8]张立军,湛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34-39。

Th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Mobile Payment Busines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Zhanqi Village of Pi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LU Zheng ZHAO Yifei SONG Limin

(School of Economics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