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8篇

时间:2023-08-18 09:33:20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篇1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准则。吴娴兰、高霞认为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去考虑,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应当在认知的基础上增设情绪领域的教学目标。曾骊认为课程目标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着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协调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当前学者们虽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论述不同,但是观点比较一致,都将目标定位为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预防性目标为辅,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自助助人”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黄金来根据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证调查,认为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以相关心理学分枝为拓展和以系列专题讲座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是一种较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邢静南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显现出“三大模块”的特点,即主干课程模块———以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为主导;支撑课程模块———以应用心理学课程为支撑;活动课程模块———以专题活动类课程为补充。可以看出,当前大多学者认为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以专题讲座、心理训练实践等为必要补充,多维度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研究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习者的需要为主导,整合学科课程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标准、环境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生涯辅导、挫折教育、网络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多是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教材或是任课教师自编的讲义,理论知识过多,缺乏趣味性、可读性,大多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因此,在选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因素,构建多层次的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邱开金、周晓玲通过对浙江、江苏、云南、河南、广东、湖北等六省42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函调查,认为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以学制为纽带,不同年级教授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知识,整个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通识类课程、职技类课程、心理健康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吴娴兰、高霞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很多,但侧重点不同、针对性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时应当以多种教材作为基础,同时针对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时应考虑以下三点:一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知识,二是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三是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

(四)课程实施的过程研究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性要素,二是条件性要素,三是过程性要素。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要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授活动中是主体,他们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并发挥着自觉能动性。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总量匮乏,二是教学参与态度不积极,三是专业化水平不高。黎凤环基于教师胜任力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选择有利于提高胜任力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加强培训的组织实施,开展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水平,提高工作绩效。应金萍等人借鉴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资格准入。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要素主要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的教学环境。教学的物质条件作为一种有形环境,主要指教室及其配套设施等课堂教学环境。教学的精神条件是一种无形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课堂教学的状态与气氛等。王慧秋认为高职心理健康教学环境应该生活化,和谐的互动式心理环境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色,它通常能引发学生的认同感、缺失感,激感共鸣,诱发行动愿望。同时,她强调了对话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陈丽华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三大要求:不应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课,而应是联系实际的应用课;不应是教师的理论“说教”课,而应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同时,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研究者们在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要素中集中探讨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学生自我教育的特点,因此,该课程的教法就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采用讲授式、自学式等教学方式,而只能另辟蹊径。教师通常运用自我述评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开放平台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也有研究者探讨了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如心理社团、团体咨询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五)课程效果的评价研究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学者们围绕两种方式,探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一是传统意义上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考察,二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针对学生成绩考核,应该扩大考核范围,降低期末考查成绩的比重,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把期末考查成绩与上课出勤守纪情况、课堂讨论、作业质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调查研究等平时成绩和表现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温娟娟采用自然教学实验法将随机抽取的4个教学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半年的心理课程“整体教学”干预实验,探讨心理课堂教学对提高高职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实际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高职生总体自我和谐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实验班学生的总体自我和谐发展(t=-2.101,P<0.05)较对照班有了显著提高。这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干预措施,心理健康知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六)课程管理的机制研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有完善的课程建设保障体系。首先,管理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工作诸多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其次,教师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游戏课,同时也要加强师资水平培训。再次,学生层面也要更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看法,不是应付性的学习,而是为自我发展的学习。另外,发挥由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心理工作站、学生心理自助组织与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监、管、办的职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文来自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反思

从上述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时间较为短暂,但还是涉及了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构建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此应予以肯定。但是,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一)研究内容方面首先,已有研究大都从研究者所在学校从事的教学实践出发,对课程实施进行探索或者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侧面展开研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较少。其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尽管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研究也多为自下而上的经验总结,但深层次、系统性的理论提升尚显薄弱。

(二)研究视角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应该是健康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交叉研究。但是,目前研究者多从健康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普遍缺乏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视角,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科学而深入的开发与设计。其次,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共性为基础,但是也要看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准职业人”特殊心理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较少。

(三)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方法还局限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调查法。总体上讲,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应该采用相对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中缺乏对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走向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87-0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正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至今,仅公办院校发生的跳楼事件的学生付出死亡的代价就多达两位数。由于民办高校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又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遭遇的各种问题,同时还承受着比公办学生更沉重的压力(如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偏见带来的认同压力等),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民办高校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也频频出现。由此看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远比公办院校令人担忧。

当前对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每年因各种原因自杀的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重视和发展的过程,不可否认,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和力度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不平衡,由此可以看到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严重

虽然有的民办高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还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但在执行时仅停留在口号上,有名无实,尤其是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上。认为只要学生不出大事就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底层。仅有心理健康咨询室,但设备简陋,基本上没有心理测试的软硬件,即是有也比较落后,得不到更新。

(二)专业队伍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规范管理,人员流失严重,心理咨询教师严重不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专业人员是指精神医学、心理学的专业人士,他们主要负责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赖丽在2008年调查的13所高校中,共有61.5%的高校配备有专业人员。在重点本科中,配备有专业人员的有83.4%,而所调查的民办高校均没有配备专业人员。

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和职称评审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老师基本上都是行政编制,既不能纳入政工系列晋升专业职称,又不能走教师系列评审职称。因而,民办院校的心理教育人员不但难在现有岗位上寻求发展,而且待遇往往得不到落实(报酬低),造成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处于恶性的环境之中。在欧美国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要求很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都是硕士生或者是博士生,对心理疾病相关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另外,目前我国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的培训工作不足,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要求,培训时间长短

不一,缺乏实习和实战,结果一些只懂理论而不懂操作,或只懂操作而理论基础不扎实的心理咨询人员大有人在。心理教育的专业化是影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因。

(三)在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

我国民办高校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误区,弱化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特性认识不清;二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诊治、轻预防;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方式的调查。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欠灵活

目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以个别辅导为主,致使心理辅导不普及。个别辅导又以提供就业信息消除对前途渺茫为主。应当说,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辅导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构建团体心理健康的氛围是大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人文环境,所以采取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学生心理障碍个性、共性需要,是当前民办大学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化多样化的需要。

心理学课程是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不但能普及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培养良好心理意识,而且能使学生的正确认识挫折,及时调整心态。据陕西省2011年统计,该省(除师范类专业)95%的民办高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至于定期举办心理学专题的讲座更是寥寥无几。个别民办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只是课堂灌输,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得还不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尚未得到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为了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学校等有关部门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好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同时,更应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特点,积极主动开展各种适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活动,采取有效可行的教育方式,促进民办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化建设

要积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举办专题讲座、报告等方式,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设立“5.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在校园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现场咨询、心理沙龙、知识竞赛、论文征集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要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摸索着前行,只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概念才能更好地走出一些误区。

1.正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又有差别,其理论基础、任务、内容和方法不能混为一谈。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心理学为主体,运用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技术,面向所有人进行的特殊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源于心理学理论,而德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其任务主要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其任务主要是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指导人们的行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正确自我意识的养成、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性心理教育、耐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教育等。《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强调,德育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一般采用个别交谈和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对咨询者采取自愿的原则,并为咨询者保密。德育工作通常以报告、讲座、座谈、评比、竞赛、参观、访问等公开的集体形式为主。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

2.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评审制度。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真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真正成为学生可以依靠的知心朋友。二是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建立异常情况报告和应急处理快速通道,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学生心理社团的作用。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能动性,构筑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要将学生班长、楼长、宿舍长等大学生骨干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对他们进行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设定心理联络员,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及早解决。比如加强对失恋学生、特困生、毕业生和生病学生等重点人群的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压力期、敏感期和心理危机高发期为重点时段,加强大学生心理防范教育。三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有效地开展跟踪服务,巩固心理咨询的效果,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四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激励机制。鼓励他们从事业务研究和学习,(下转196页)(上接188页)奖励成绩突出的心理教工人员,在竞聘岗位、评定职称等事项时给予优先考虑。并且,每年安排一定时间,让心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接待日常咨询的人员)能够及时宣泄心理垃圾,缓解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自我教育意识,使追求健康心理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提高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和自我认识的能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影响不断扩大和深入。

3.引导学生利用适合的心理求助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使用得当的方法,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制止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可以在新生入学时通过问卷调查,逐个访谈等形式,密切关注学生希望的求助方式,了解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心理,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家庭背景,及时了解当前学生心理状况,掌握他们可能想要的求助方式,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完全的认识,使学生能敞开心扉,主动咨询寻求帮助,这样以便于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叫“心理发展中心”,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切合实际,一方面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纠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即认为来心理咨询的都是有心理疾病的想法)。再次要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偏差。在开展大型现场咨询工作时,笔者注意到好多学生对坐在心理咨询师面前的学生或是嗤之以鼻,或是一笑而过,或是如同躲避虎狼一样,迅速逃开,这说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我们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如同国家搞普法教育一样,慢慢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学生心中。

(四)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特别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咨询或辅导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残疾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事情的传统观点,让其他部门的人员加入进来,多一些了解和支持,促进全员参与。同时咨询中心和各个院系之间需要加强配合,经常沟通,确保信息得到很好的反馈和利用,及时纠正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另外,高校应充分发挥各校的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其环境潜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和环境属于学校潜在课程范畴,它的作用有时比正式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还大,因此,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和环境的建设,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施加良好的影响。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 教学目标 发展措施

一、前言

健康主要是包括人的精神、身体以及社会现实生命的一个系统,从理论上来看,其主要包括心理学、生命科学、人际关系以及行为科学、智能学等方面的学科科学认识。而从实践来讲,其是极为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主要包括保健、医药、娱乐以及休闲、环境生态、旅游等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是体育卫生模式,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比较缺乏,导致健康教育的发展有较大的局限性,开设的课程也仅是局限在将讲座或选修课,多数高校未能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列入相关的教育计划以及评价体系中。

二、学校健康教育的定义

学校的健康教育,指的是通过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以促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采取益于自身将抗发展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达到减轻或者消除影响身体、心理等健康的不安全因素的目的,有效地预防疾病。很好的促进身心的健康常发育。

三、高校体育健康发展过程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 健康教育的观念不强,健康意识不高,缺乏岁健康教育的认识

据相关的研究报道表明,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中,有58%的大学生对一般的健康常识有所了解掌握,有39%的大学生觉得有无健康教育课程都不重要,有35%的大学生表示是被迫接受大学的健康康教育的。由上述可知,当前,我国的教育领域仍未对现代的健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对其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也对高校健康教育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的认识不足,未能够全面认识健康教育涉及到得关于卫生、心理健康、体力、人格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基本内涵,在理解上比较滞后,健康教育观念仍未统一。而在构建高校的健康教育模式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健康教育主要以体育卫生模式为主,未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给予它地位上的保证,导致高校的健康教育发展缺乏统综合的、系统的规划以及设计,健康教育没有能未形成科学、独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完善教学模式。

2 高校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完善,阻碍其的发展

据了解发现,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首先是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方面,部分高校的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有的高校在编写教材时,出现一味地借鉴收录其它学校的教材内容,未能和自身实际发展相结合。缺乏创新,而且内容编排缺乏有效地衔接性。有多数学生学生仅是参加健康教育课程,未得参加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来说,部分高校是纳入行政部门中,部分高校则是纳入思想教育部门中。可见,高校未能明确定位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的具体行业角色,高校的健康教育尽管已实施多年,但是在管理方面,缺乏系列化和多元化、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相关规划制定以及检查考核等方面,未能向着法制化方向建设发展。

3 高校缺乏专业的健康教育人才,师资队伍仍有待完善

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到体育学、社会学、生物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观阶段,在我国的多数院校中,健康教育的课程通常是体育老师担任,有的高校出现由部分校医或是别的科任教师担任,导致由于受到授课者的知识限制,或者是由于教学经验不多,健康教育教学的广度以及深度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并且现有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及技能不强,无法有效进行健康教育。

四、加强高校健康教育发展的措施分析

1 更新观念,树立信念

我国各大高校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及学习,应对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高度的认识,坚持树立健康教育的信念。要明白,在高校进行健康教育不仅是历史使命,还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体现。除此之外,还应能够正确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定义和内涵,及时更新教育的观念。高校的健康教育必须要转变单一的理论知识教育,从提高学生的保健意识入手,把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健康行为习惯作为着眼点,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要促使大学生始终坚定健康的信念,不断增强自我的保健能力以及提高保健知识,为我国培养健康型人才。

2 不断健全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要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信念以及形成健康行为,需要节能管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单靠院校以及教师是难以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监督管理的。因此,目前,必须要将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大学生形成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吸收健康协会以及卫生保健协会等社团人员,一同参与到健康教育的管理监督工作中,形成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3 加强对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

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到体育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生物医学、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对授课者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必需具备一定的生物医学学科知识,还需有效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其它学科知识。所以,我国各大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在医学院校或者是体育院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专业,培养具有专业卫生健康知识和保健技能的专业健康教育人才,有助于本院校健康教育的开展。

4 应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高校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知识传授,而且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开班会以及征文、文艺表演、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可有效吸引学生对健康教育的关注,可以让学生实时地接受各种健康知识。除此之外,健康教育课程的进行应和当地的卫生防疫相关工作有机结合,跟进形式发展,通过开展讲座,为广大学生提供健康咨询以及健康帮助等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转变单一的健康教育模式,给学生传授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篇4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误区

中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之一,许多学校纷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室。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人们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这些误区存在于社会,也存在于学校;存在于一些普通教师中,也存在于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中。我们在思想上还应该有一个较大的转变,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误区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病

造成这种误区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内容还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对于心理咨询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在一般人看来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神经病”,加上社会上一些人对精神类疾病患者持歧视态度,学生怕被人们认为是“神经病”而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同样,我们的一些教师也对心理健康的内容缺乏了解。有的学校简单地将原学校医务室改牌为心理健康教育室,将里面布置得像医院里的病房一样,心理教师也要求穿白大褂,让学生一见就感到害怕,更谈不上去要老师解决心理问题了。甚至有的学生心理本来很正常。只因一次考试怯场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生性活泼好动,教师就凭主观臆断把其定性为有“毛病”,动辄“障碍”、“疾病”、“分裂”、“多动症”、“孤独症”等等。这些,就更加加重了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

误区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一切心理问题

在许多人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因此。有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都应该迎刃而解。这种误区产生的根源在于:过分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学、医学临床心理学及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心理治疗,更不是医院的心理门诊,有一些心理疾病并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例如:精神分裂或严重的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就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能解决的。其次,即便是心理治疗、医学临床心理学在现阶段也不可能人们解决全部的心理问题。

误区三: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

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少数问题学生,而不是针对全体学生。产生这一误区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在应试教育中,学校的各种活动都是为应试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人们往往忙于抓两头“小”而忽视中间“大”,即重视“尖子”学生和问题学生而忽视中间大多数的一般学生。在这种观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很容易就被定位在少数心理和行为“有问题”的学生上。这样就违背了教育的全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还是在选择具体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都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学生。

误区四: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师的事情

在许多学校校长和其他教师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理所当然就是心理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因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常是心理教师孤军奋战。产生这一误区的根源在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孤立化,没有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环节之间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合力的作用,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都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每一位教师实际上都应该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在学校以外,在社会、在家庭也都在对学生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

误区五: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品质问题

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思想问题或品质问题,从德育的角度人手,很少从心理角度着手进行疏导,导致工作上脱离学生心理发展实际,教育上主观片面、牵强生硬的政治说教,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手段。产生这一误区的根源在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人的素质要求过于强调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而忽视了人的心理素质。

误区六:心理健康教育是形式,可有可无,是学校的门面

存在这一认识误区的人很多。虽然现在各个中小学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却多数是浮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阵风”,不能持之以恒。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但却是一种时尚,可以显示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可以使学校上一个档次,用于应付检查或吸引生员。在一些学校腾出一间屋子,摆上几把椅子,找上几个政治老师,就算心理健康教育了。产生这种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真正意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或是虽然认识到了意义,但却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不愿花时间、精力、财力去实施。改变这一误区的关键是从根本上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同时加大评估检查力度,进行规范化管理。

误区七: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门学科课程

在一些学校,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误区: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数学一样是一门学科课程。在学校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上,教师和上其他学科课程一样,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心理学方面的各种知识,在期末通过考试来考查学生对于心理学概念的掌握情况。他们认为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通过记住概念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产生这一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性质,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仍旧以传统的教育观念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篇5

2009年4月,本刊记者就“四不做”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7-0011-04

记者:俞教授您好。首先,想请教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的问题。您认为,“无人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教师到校长、从各级教育研究机构到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应如何解决“无人做”的问题?

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从教育部1999年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至今,仅有短短的十年时间,难免会存在一些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无人做”就是其中之一。

“无人做”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四点。第一,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尚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意见》明确指出:“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也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下,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俗话说得好,“学生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确实,“人”字两撇,身体一撇,心理一撇,缺了哪一撇都不行。在“德育为先”思想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很好的抓手,但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是德育工作不能替代的。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首先在政策方面,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比较宏观,缺乏相配套的制度保证,比如编制、职称、人员、课时、大纲等方面尚缺乏可操作的硬性规定。其次在学校方面,《纲要》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但到底由谁主要做,谁主要负责?如果责任不明,责任分散,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再次在教师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初期,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凭着一种良心和热情在做,他们有较高的积极性并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但不能以教师的良心和热情来替代保障机制。总的来说,目前的状况是,政策要求软性的多,硬性的少;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人多,负责的少;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多,专职的少。

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专业准备。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储备太少,专业技术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大学学习的心理学知识比较散乱,不成系统,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熟悉,教学中可能出现讲授心理学概念和学科知识的倾向。

第四,缺乏一支健全完善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我认为,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的根源。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职责不够明确,教师通常既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在政教处任职,有的还兼任班主任,或者承担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面对着多重角色的心理教师,学生会降低对这些教师的信任和认同。同时,身兼多职的心理教师固有的角色冲突,不仅使他们难以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而且也不利于解决和疏导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被分化、架空,徒有虚名。

当然,这些情况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会出现的问题。要建立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解决“无人做”还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学校领导要端正认识,要从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感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有趣、有用、有效的。其次政府要加强制度保障,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督导,甚至法律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再次要建立教师培养机制,逐步培养出一支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依靠高校进行专业培养,而不是培训,现在的培训机构很多,但短期培训治标不治本。我建议可以在高校教育硕士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现在已经有部分师范院校开始这样的尝试了。

记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愿做”的问题。您认为,教师“不愿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能使教师从“不愿做”到“主动做”?您预计这个转变过程将需要多长时间?

俞国良:我们知道“愿意”与“不愿意”牵涉到的是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层面,教师之所以“不愿做”,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学校领导不力。学校领导没有从落实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支持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支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

第二,关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解决,如编制、职称、评聘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存和职业发展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从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工作成果难以得到认定,学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奖罚制度。这一系列的缺失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学习与成长中所占分量难以量化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学校、社会受应试教育的指挥,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偏见,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或者至少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中考或高考所涉及的科目,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被边缘化。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不愿做”转变为“主动做”,需要从教师的外部和内部来创造条件,其中尤以外部条件的创造最为重要。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首先,需出台政策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编制和评聘的机制,并以此为突破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必须要有一套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考核和评估的合理制度及奖惩措施,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能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再次,需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做出明确规定,比如城市学校要求师生比达到1:1000,有条件的可以1:800,农村学校可以1:1500。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领导要从落实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规划中。学校领导要在全体教师中加强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使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师德”的要求和体现,以此来提升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从教师层面来说,积极乐观的职业心态非常重要。一个人不可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和主宰自己的心态。如果教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幸福的期待时,他就会把这种心态投射到工作和生活中,他的工作和生活就会轻松美好。所以,教师应该致力于使自己工作、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初期,各方面条件难免有不完善的情况,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自己充满信心,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自己的职业发展。

当然,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这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好几年的时间,如果外部条件创造得不好,这个过程还会延长。但过程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

记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会做”的问题。您认为教师“不会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什么机制能保障教师从“不会做”转变为“会做”?

俞国良:教师“不会做”的首要原因是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方法技能有限,教师在“摸着石头过河”。当然,教师“不会做”和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有关系。在高校,心理学课程多为公共课,教师仅靠这点知识储备显然不够,因此必须依托高校建立系统的培养机制,培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方法、思维方式和服务实践的意识。此外,教师“不会做”也与国内一些决策者对心理学缺乏了解和重视有关。在美国,心理学非常受到重视和普及,美国的1200余所大学中,心理学系就有1600余个,学士学位点的数量在美国高校各专业中排名第一,博士点的数量排名第二。国内高校要广泛地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还需要决策者给予心理学足够的重视。

要保障教师从“不会做”转变为“会做”,需要培养一支能发挥专业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来从事该工作,或者对选拔出的一批非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从专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第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机制,可在高校的教育硕士中设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从系统的培养开始。第二,对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解决现阶段师资缺乏的问题。第三,教育部应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上岗资格认证做出规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持证上岗。

记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真做”的原因有哪些?您理解,什么叫做“真做”?“真做”需要哪些条件作保障?“真做”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专业能力?

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真做”源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错误认识。第一,错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混淆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以为开展了德育教育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三,错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测量,有些学校或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测量。第四,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目前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搞活动、装门面,应付检查的现象。

“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使大多数学生学会心理调解方法,使全体学生的心理潜力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幸福指数得到提升,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匹配,个体和谐统一。“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对该工作要认识到位、定位清楚、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兴趣,要愿意做,能从工作中感到快乐,收获阳光。“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校领导有“以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规划和重要日程中,在学校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有效开展的条件,我归纳为五点,可称为“五子登科”。第一,“房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比如咨询室、活动室、家具、电脑等;第二,“票子”,即经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经费的投入,包括硬件、软件的配备、教师的报酬、活动的经费、培训的经费等等;第三,“位子”,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其职位编制,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全校开展心理活动时,需要一定的权利才能协调好各方的参与和配合,比如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安排为德育校长助理,要给其位;第四,“儿子”,此指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后顾之忧,如解决职称、评聘、报酬等方面的问题;第五,“车子”,指教师要参加“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培训和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真做”,离不开校长、教师、各级教育行政及科研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实在在地开展下去。

“真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自身心理素质。专业能力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能力,具备诊断和判别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类别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方法的能力,有对重大生活事件或危机事件进行干预的能力。道德素质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心理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师德。自身心理素质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亲和力、自我展示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记者:从您个人的角度看,在目前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谁在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校长、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着什么角色,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

俞国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开始是一批有良心的责任者在做,现在主要由少数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大多数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做,主要包括心理学工作者、德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等。就实施效果而言,还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更加准确、顺利地开展工作,班主任、校长、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及教育行政干部则更多是起辅助和监管作用。一般来说,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施的主渠道,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专家、教育行政干部、家庭和社会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因此,在这项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核心,班主任是主体,校长是领导者,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是指导者,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是评估者。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对“谁”来做?做的效果如何评估?

俞国良:毫无疑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未成年人、学生在做。具体地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其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学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仅针对个别学生;其积极的,也是更重要的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目前我国有部分省市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也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方案,比如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等。这些省市的评估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其评估标准也是很好的探索。我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看学生自身某些心理指标有无变化,如学生的人格特征、情绪、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是否有良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家长反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获得,也可参考思想品德课的一些考评方法;二是看心理健康教育资料是否丰富、恰当,教师教育方法是否有用、有效、多样化,教师可对自己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三是看是否合理使用教育资源,是否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可采用纵向跟踪式评估,比如每年年初为学校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然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每年再测一两次并存档,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直到学生毕业。此外,还可以采用成长记录、情景测验、观察法、道德评价等几种方式。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今天,基层广大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希望,在《意见》和《纲要》之后,出台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文件,以提供科学、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您认为,这样的文件在《意见》和《纲要》的基础上应该补充哪些刚性内容?

俞国良:1999年的《意见》和2002年的《纲要》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其颁布在当时和现在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内容比较宏观,不便于基层具体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为了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现在需要教育部制定一系列中观层面的、有明确内容规定的、责权清晰的、易于操作的文件。

为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尚有很多内容需要加以明确规定,如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编制、评聘、资格认证问题,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但目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确立课程地位,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德育课程体系,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评估等做出统一规定。通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这一抓手,来带动该工作其他方面的突破,实现良性发展。

记者:《纲要》指出要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和课程化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一门课程,那么其教学大纲应包括哪些方面?您认为,目前流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是否包括了教学大纲应包含的内容?

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主要是指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的概念和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不恰当地按照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来规定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学生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背书、做作业,有的甚至还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考试,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指学校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课程与学科不同,比如数学在中小学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而中小学的社会实践课,是课程,却不是学科。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关键是要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教学,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一门课程,其教学大纲应包括五部分的内容:一是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二是教学目标,包括教学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三是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同年级需做出不同的规定;四是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课时计划与分配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五是教学评价与考核,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

目前全国各省、市、区县、学校都在编制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品种五花八门。这些读本代表了编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但缺乏对《纲要》的解读,而且有的读本受利益驱动,由非专业人员编写,没有通过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质量很难保证,还有的读本存在抄袭现象。当然,这些读本的出现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萌芽阶段是具有积极意义和探索作用的,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其进行规范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部应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推行规范教材,缓解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混乱的状况。

记者:最后,请俞教授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寄语。

俞国良: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撑起一片守望幸福的蓝天,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一项温暖人心的事业。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问题时,其心理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影响。有些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要接受一些繁重的课外辅导课程,不仅要学习本应学习的知识,还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可以说,我国的现象教育制度的缺陷,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不堪重负,出现强迫、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敏感,严重的还出现自杀等心理想法,学生的这种心理的负面想法,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令学生极易犯下大错。从上述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在高校学生教育实践中由于意识缺乏,鲜有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素养提高的重要手段,也鲜有人会在解决学生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用心理的手段去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只是最后才想到的解决方法。日常工作中,只要学生不出事,基本上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一旦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而用常规方法不奏效时,又寄托于心理咨询与辅导,把它看成是能“医治百病”的良方。

2.心里健康标准的混乱。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偏差时,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只是将其认作是学生青春期的表现,或者是认为学生本身的性格内向而导致的。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往往会将一些高校学生的规章制度标准和道德的标准归纳到心理健康标准中,这就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并不全面,也很容易出现错判的情况。另外,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的标准也不一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同一个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看法,说明了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一致,这就也就体现出了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混乱性。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科教学”化现象。目前,承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的一般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化师资,也没有定期的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得不到切实的指导,往往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或主题班会形式来施教,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感悟和体验,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一般文化学科知识灌输类同,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的完整性,课堂结构的合理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成了学科知识灌输课,学生得不到体验,反而感到乏味。

三、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大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要以主动, 热情的心态来进行。 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为高校学子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并形成成熟完善的工作模式。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科研的方式在小范围开展工作是可以的,但要在大范围开展,离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推动是很困难的。高校领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决定着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基本条件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所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即高校学生内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主要指校内机构的组建、管理层之间的权限分配等问题。在高校学生内部,管理体制合理与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应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3.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创造快乐与幸福。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之外去搞多少新花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渗透在高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是从高校教育的各种活动中“塑造”出来的。高校学生教育从事的一切活动者日不可避免地带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以前可能是不自觉的现在教育者要自觉地把所有教育因素都变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就要严格挑选或聘任心理咨询教师。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科学的管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心理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结合起来。为此在制定高校教师培训计划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5.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创设健康的学生心理成长环境。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将其订入学科教学计划,纳入课表,每周一课时,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课。二是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科教师在制定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方案和教学计划时,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根据主题活动和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三是设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室,由心理教师在固定时间对有轻、中度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训练;四是办好家长高校学生,家校协同,共架育人桥梁;五是开通心理热线,提高“危机干预”的机智和能力,对学生提供最全方位、最直接、最及时的心理援助;六是加强宣传,使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家长都认识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认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给学生一个心理成长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策略

应各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需要,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展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而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但从实践的角度和取得的效果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详细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积极有效的策略改善,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的偏差,许多高职院校将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导致其心理健康教育以医疗取向为主,去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相关辅导,这样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等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除此之外,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只是通过简单地办讲座等形式,进而忽视了对学生情绪管理等心理素质的训练。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的认知偏差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者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看作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还有的很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认为是道德认识偏差所引起的问题,没有对心理教育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或是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相补充以及共同促进的作用与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缺陷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这种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在于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利用心理学知识来维护,进而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往往生搬硬套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将心理将抗教育的课堂变为了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性特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发挥。

(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并形成了以兼职教师及辅导员为中心的教育团队,但是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低以及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领域做的相关探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强化心理素质训练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是一门体验性课程,所取得的实效取决于学生是否产生了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大小,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是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应重点强化包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地位,通过自主的认知、体验以及反省来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同时,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根据其出现阶段性心理问题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施。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注重学生心理道德与思想道德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能厚此薄彼。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学生优良品德以及人格的完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确立关系紧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作为生活的主导,所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德育相互结合和补充,共同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和自我调节能力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调节三部分组成,学生的自我整合程度越高,相应的心理障碍就越少,也会使学生自我对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调节能力越强,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进而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帮助学生今早的完成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化的具体形式,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老师要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融入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进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性心理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适应性、心理应激等共性问题产生的心理困扰采取相应的帮教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纳自己及他人,并进一步进行意志力和情绪调节的训练,扩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让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解决了心理障碍,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当前主要运用的方法有团体性心理教育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教育的时效性和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要积极运用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模式,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娟梅.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3,35.

[2] 刘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解决路径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篇8

【关键词】 健康状况;知识;组织和管理;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479 G 4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20-03

我国政府历来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予以高度重视。自1990年至今,先后下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各级政府和学校也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笔者对杭州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完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有效策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中小学及公办、民办等性质分层抽取杭州市区中小学校9所,选取9所学校的部分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作为调查对象。发放教师调查表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8份,应答率为96.6%,教师平均任教时间为(10.6±8.2)a;发放管理人员调查表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94.3%,管理人员平均在教育系统工作时间为(16.9±9.3)a;发放学生调查表1 610份,收回有效问卷1 580份,应答率为98.1%,其中小学生460份,中学生1 120份。

1.2 方法 查询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并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现状调查表”进行无记名调查。内容包括:(1)学校机构、规章制度建立情况;(2)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关注情况、有关知识培训及需求情况;(3)学生健康保健知识主要来源。

1.3 资料分析 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对极大值和极小值进行核对,对明显不合逻辑的异常点和缺失值及时纠正并补充。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教师与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认识程度 调查显示,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均认为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管理。98.2%的教师与92.4%的管理人员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投入一定的人员和经费来管理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见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认识比较明确。

2.2 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和知晓情况 所有学校均能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包括安全、卫生、定期体检等制度)、制定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卡、定期给学生体检,并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做好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工作。

但调查发现,10.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制定了有关学生健康管理制度;34.9%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建立了系统的学生身心健康卡片;23.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4.5%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清楚所在学校是否有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教师。

2.3 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学生健康管理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知识培训及需求情况 93.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消防知识讲座,82.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77.9%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预防交通事故知识讲座,60.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急救包扎知识讲座,55.3%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溺水预防及急救知识讲座,51.5%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爆炸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知识讲座。

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知识60%以上来源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40%左右来源于学校培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和处理中,39.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最困难的问题是判断事件所需的专业知识,48.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见表1,2。

2.4 教师和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 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日常巡视、同班同学报告等途径发现和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见表3。一旦发现学生身心状况异常,55%左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会马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身心治疗并通知家长。

平时,当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74.3%的教师会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93.5%的教师遇到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与其沟通。当发现学生有危险行为时,56.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会立刻阻止。

2.5 对学生健康教育的认识 57.4%的教师会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41.7%的教师会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主要通过班队活动、宣传栏、健康教育课、卫生小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86.4%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不要随便在校门口买食品吃;81.7%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不要与校外不良分子来往;66.9%的教师能经常关注学生做作业的姿势;58.9%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下课后要运动和休息。

2.6 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反应 69.6%的学生认为已经掌握的健康保健知识来自于学校教育(表4);60%左右的学生认为经常能从学校学到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表5)。

3 讨论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变化最大的时段[1],学生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对他们一生中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2-3]。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管理有着不断加强的趋势,但调查显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重要性虽然认识充分,但宣传、学习和贯彻不够。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身心管理的重要性,所有的学校都设立了有关机构、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和预案。但由于宣传、学习和贯彻不够,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还不了解。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组织学习,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2)学校对学生健康保健和突发卫生事件预防处理知识培训虽然有所重视和加强,但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感到健康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系统学习机会。建议在师范类学生培养中增加“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防制策略”等知识的课程;对非师范类毕业生,新进入教育系统工作的人员需进行岗前培训,增加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知识。

调查结果还显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自我保健和预防身心危机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较多,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改革健康教育方法,运用比较形象或模拟训练,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

4 参考文献

[1] 傅新光.关于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思考[EB/OL].[2005-12-29]省略.

[2] 王淳,魏景芳.身心健康教育新理念构想.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92-59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