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8篇

时间:2023-10-27 10:40:57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篇1

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罗森塔尔把教师期待的效果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人的期待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会发生很大作用。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时期尚未形成对自己稳定的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父母和教师对自己评价而得来的。常常受到表扬、鼓励的孩子更有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它能激励孩子战胜自我、完善自我。成人对孩子寄予某种希望时,就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的一举一动,在不知不觉中给以肯定与鼓励,这样日积月累,孩子也就产生了对成人的信赖,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向成人期待的目标发展。

如何认识和对待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每一个家长都要面临的教育的核心问题。现代的儿童观要求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天性。卢梭认为,儿童首先是一个“人”,他们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受社会上功利思想和浮躁氛围的影响,当前的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教育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许多家长缺乏爱的能力和艺术。赏识教育正是解决了当前家庭教育的诸多弊端,提倡科学认识儿童、正确对待儿童,提倡在对儿童的尊重、理解、信任、激励、宽容的基础上开发儿童潜能,使儿童增强自信,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在家庭中实施儿童赏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了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儿童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越无法抗拒家庭教育给予的一切影响,因而儿童早期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家庭环境中多种教育因素的综合影响和渗透有很大的关系。在家庭中实施赏识教育,就是要求家长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在爱的情感支配下,通过表扬和激励等方式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儿童发挥潜能,为儿童的发展创设出一个被理解、被关注、被接纳、被支持的宽松环境。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父母对孩子的爱属于人之常情、天性使然,但是真正的理智的爱需要学习,需要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以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儿童身上.不承认儿童的主体地位,有意无意地挫伤儿童的自尊心,有时当众羞辱甚至苛求孩子。儿童是在爱的环境中获得安全感、满足感,获得激励和信任,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理智的爱应该是包含着热爱、理解、尊重、信赖、鼓励、严格要求、期望等在内的复杂的情感体验。赏识教育要求父母一定要懂得爱和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看到他们的努力,欣赏他们的成就,在尊重、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家庭中实施赏识教育,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主动地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予赞许并适当放大,激励孩子发挥优点、克服缺点或弥补不足,让孩子一直有取得成功的动力。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设定一个个“够得着”的小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不断地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赏识。在孩子遇到了困难和失败时,对孩子要宽容,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要积极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尽快让孩子从沮丧中摆脱出来。家长只要把握好时机,赏识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篇2

【摘要】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早期教育,在教育的各个层面,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教育是三岁之前的家庭教育,孩子出了问题,大多是家长出了问题、家庭关系出了问题。如果错过教育的黄金时期,想要弥补事倍功半且效果令人失望,家庭教育被称为最关键却又最被忽视的教育。

【关键词】儿童 早期教育 家庭 应用

现在的家庭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特别注重这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极其强烈。从开始的胎教到孩子出生后的早教再到以后的教育,家长们都非常关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儿童的早期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早期教育在家庭中的误区

1.1 错误的将学习知识等同于早期教育:现在的早期教育内容过于片面,家长比较重视智力知识的教育,忽略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态度、审美、习惯等的教育,而情绪智力是儿童今后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1]德国的卡尔•威特认为,教给三岁以前的儿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我们现在是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小儿全面发展的。片面地灌输儿童以知识,只会使儿童对知识产生抵抗情趣,丧失了探索接触新知识的信心与欲望,长此以往,我们的早期教育还不如不进行。

1.2 早期教育的现代化现象严重:儿童早期教育现代化教育过于严重, 儿童的天性是爱玩,他们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很强。忽略儿童的天性,过分干涉孩子,把孩子看做是成人的缩小版,去儿童化现象严重。我们应该注重儿童的心灵与智力的和谐发展,保卫儿童的儿童化,无论孩子具有怎样的潜能都应得到尊重,自由地发展,我们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时间,等待他们的心智成熟。

二 早期教育在家庭中的正确运用

2.1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就是以夫妻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家庭关系,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胜过任何教育理念的实施。通过爱心观察、体会孩子的言行,以增加对孩子的理解;学会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声音;满足孩子生理需要,学会和孩子游戏等,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最初的学习就是模仿,而且是毫无选择的,这种模仿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可能持续一生[2],有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就决定了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将来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是否健康快乐。而对于教育而言,如果把教育孩子的成果比作100 分的话,那么超过80 分的努力是良好的家庭关系及亲子关系造就的,就是说教育孩子成功80%的努力来源于亲子关系,只有不到20%的努力来源于教育方法和科学理念,我们再多的说教和监管都比不上我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有着如何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来的重要。因此做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 让孩子身心自由健康的成长。

2.2 给孩子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对儿童而言最好的东西就是自然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可以给儿童更多美的感觉,在自然中儿童可以更好地去探索,体会自己是自然中的一分子,更好地保护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儿童早期教育要保卫儿童化就应该让儿童充分接触自然,注重引导儿童理解和认识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和和谐关系,教育儿童用特别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引导儿童热情细心地对待自然中的动植物,就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热爱自然,让这种爱根植于心灵的深处,滋养心灵,提升感受能力。

2.3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动物研究表明,在脑发育的关键期内,某些脑功能的形成与发展比其他时期更容易受损,一旦受损,也可表现出更强的康复或补偿的能力。但是如果在这个时期儿童受到不适宜的刺激,也将会产生永久性的伤害。过早地进行学习,在孩子的脑连接还未成熟之前效率是很低的,此外,在非注意状态下,儿童可以对周围环境的信息保持敏感,并逐步习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内隐学习的方式,不仅占用的资源少,而且习得的内容能保持较长的时间。就像母语的习得一样,极少通过专门的学习获得,而是通过交往过程实现的,因此做为家长不应该把眼光放在孩子在读、写、算等方面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不应急于求成,强加一些内容给儿童。

2.4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儿童早期通过动作去看世界,凡是儿童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家长提供这个环境就可以。不能让儿童丧失动手的能力,这样儿童才会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儿童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只有儿童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己探索,接受刺激,他的大脑才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2.5 家庭进行早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智力发展有一般规律,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婴儿能力的发展是以神经系统发展到相应程度为前提的,只要孩子的发育在正常发展范围内,家长就不必为此担心[3]。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讲究奖罚的艺术,更要善于去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给以表扬,奖惩要适度,形式多样化,孩子会时刻得到进步的动力,才能够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增加,不良行为减少。

三 结束语

天才的养成不是靠单方面的教育完成的,成功的早期教育包括身体、习惯、品质、交往、意志、情感、自信、勇敢、爱问、表达、思维等各方面的成长。我们的儿童早期教育要遵从规律性,贴合儿童天性,保卫儿童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早期教育才不至于是揠苗助长的教育,我们的儿童才能更健康愉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3] 鲍秀兰0-3岁中国宝宝早期教育与潜能开发指南

[2] 陈达光0-3岁婴幼儿智能开发与教养

[1] 朱燕平. 高知家庭幼儿早期教育浅议[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 杨瑞春. 家庭早期教育方法新探[J]. 嘉应大学学报,2000,(5).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篇3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待学前儿童的态度和要求不一致。

中国自古就有“严父慈母”一说,家长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时容易出现两种不同的态度。例如当幼儿犯错误时会出现一方批评一方维护,当儿童提出过分要求时一方主张满足一方主张拒绝等父母教育意见不一的现象,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父母双方因为对子女教育意见不一致而争论的事件。

2.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过于溺爱或过度严格要求。

家长对子女倾注过多的爱,娇惯孩子,使孩子越养越弱,自理能力不强,独自克服困难与处理事务的能力低下。有些家长奉行“不打不成器”,当子女犯错误时,不分性质与场合就批评孩子,甚至打骂。

3.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过早进行各种技能培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家长的普遍心态,不考虑儿童身心特点,争相送去上特长班,所学的科目数量过多,内容过于复杂,超过儿童可接受的范围。

二、提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1.家长在态度和要求上要协调一致。

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对儿童的态度应一致,如果出现分歧,应该双方之间事先沟通好,拿出明确的教育方案,最好不要在儿童面前出现对立的状况。

2.家长应理性施爱、要求适度

家长应该理性的对待子女,理性施爱。严爱合一,既不一味地娇惯、放纵儿童,又不过分地要求子女,限制、压迫其天性。当子女做错事情时,可以批评其所犯的错误。但是方法要合理,不应该打骂儿童,可以适当地采取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暗示提醒等做法进行教育。

3.家长应正确看待儿童成长、理性对待儿童未来。

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制定目标,不能罔顾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盲目揠苗助长。每一位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每一位儿童都有长处与短处,家长不能盲目拿自己的子女与其他儿童比较,要根据自己子女的年龄特点与兴趣要求等,理智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方法给儿童提供科学的教育。

总之,关爱子女是父母的天性,父母应该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关爱子女,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不仅对儿童个体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丹红.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齐齐哈尔工程学报,2012-12(6).

[2]吴小红.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3]张兴峰.德州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功利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4]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杨晓玲.浅谈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J].魅力中国,2009(08).

[7]方秋堂.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篇4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家庭教育 早期潜力教育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教育问题时说过的一句话。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内养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都将对幼儿日后健康成长和身心发育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幼儿学前教育将直接影响幼儿一生的品格与行为。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有社会其他群体不具备的优势,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得很好,对幼儿早期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由于幼儿在家里受到父母良好的第一教育,则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性。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长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树立“德智并举”的学前儿童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结合日常生活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各种行为习惯,在日常养成教育中教给幼儿对待人生的基本准则,培养幼儿对人生的良好心态和积极态度,这些最为重要,家长对儿童的学前教育必须与儿童独特的学习方法相适应,让儿童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只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懂礼貌、讲文明、尊敬长辈、有爱同辈的好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

二、坚持理智施爱、严而有格的学前儿童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孩子时除关心和热爱孩子外,需要理智地严格要求孩子。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发展。首先,家长在教育实践中要做到理性施爱。家长通过无私的爱感化孩子,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对其进行教育,既不拔苗助长,又不放任自流,既不一味溺爱,又不过分限制、压迫孩子,而是一种受理性支配的爱。其次,家长要做到要求适度。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但严格要求不等于过度苛刻、不合理的要求,而是从教育目标出发,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再次,家长要做到严爱结合。严要出于爱,严要合理,爱要适当。

三、培养学前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为大多数家长所忽视,幼儿不仅参加劳动的机会少、劳动技能差、自理能力不足,而且劳动观念淡漠,表现为不爱护公共财物、浪费粮食、怕吃苦、不能勇敢面对困难等。应从小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在教给孩子安全知识的情况下,先让幼儿做自己的事,然后教育孩子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和优良的劳动品德,从小教育幼儿形成自尊、自重、自强的性格。这样幼儿成人后才能正确对待挫折,适应能力强。

四、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利用一些困难情境训练学前儿童。

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家长利用自然情景进行挫折教育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和机会,让幼儿得到各方面锻炼。为了提高幼儿的挫折承受能力,家长可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幼儿逐步经受磨炼,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耐挫力。如远足、劳动、竞赛、批评、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游戏时可设置一些人为障碍,让幼儿自己解决……如让幼儿到暗房子里取东西;和小朋友闹矛盾怎么办;户外游戏时引导幼儿走“独木桥”,爬障碍物;角色游戏中安排幼儿分别扮演人际关系冲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

五、为学前儿童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炼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六、家长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表率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大量需求高尖端人才的时代,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尤其加强幼儿教育,因为它是人生中的启蒙教育。那么幼儿教育中最初的教育是在学校还是家庭?最先的教育者是老师还是父母?一些专家认为幼儿最基本的教育是在家庭,显而易见,最先的教育者应该是家长而非老师。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长参与子女教育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现代幼儿教育不仅包括幼儿园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家长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共识。父母要做好幼儿的表率,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幼儿,幼儿对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想学,父母的语言、行为、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会对幼儿起到很大的作用。

儿童的早期潜力发展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时期,需要好好把握,孩子的发展是一维的、不可逆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种育人艺术。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把握好学前教育的方向,走出学前教育的误区,陪伴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从而为孩子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华.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2]李红.走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篇5

[关键词]美国;贫困儿童;贫困家庭;救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2-0053-04

美国是经济强国,但也存在贫困儿童问题。虽然美国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减少或是根除贫困,但是收效并不大,美国贫困儿童问题依然存在。当前,贫困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关注的重点。本文将对美国贫困儿童问题的现状、原因及美国相关政府部门的有关对策作简要介绍与分析。

一、美国贫困儿童问题的现状

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最新数字,美国2005年划分的贫困线标准(FPL:Federal Poverty Level)是:单身人员年收入低于9570美元;两口之家年收入低于12830美元;三口之家年收入低于16090美元;四口之家年收入低于19350美元。根据这个标准,美国的贫困人口近几年基本保持在3500万人左右。在美国,如果家庭年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即为贫困家庭(Poor family)。本文把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儿童称为贫困儿童(Poorchildren)。

美国的儿童贫困化问题非常严重。弗罗里达州粮食部门的一位官员曾说:“儿童仍然是美国穷人中最贫困的群体。虽然在过去的30年里成年人的贫困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儿童的贫困状况仍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目前,全美18岁以下儿童共计7300万名,其中近1300万名儿童生活在贫困家庭,约占全美儿童总数的18%。在这近1300万名贫困儿童中,0~6岁学前贫困儿童约有500万名,约占全美0~6岁学前儿童总数的20%(全美目前共有0~6岁学前儿童2400万名)。

二、造成贫困儿童问题的原因

有调查表明,造成贫困儿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如下。

1 家庭收入低

儿童尚无独立经济来源,他们同父母一起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家庭密切相关,家庭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生活质量。经济上的拮据使贫困家庭面临着食物短缺、无法支付房租等多重物质生活困难,贫困家庭的儿童很难享受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优质教育、医疗保健等服务。

2 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就业情况不乐观

相关调查表明,在父母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家庭中,有40%的儿童生活在贫困线标准以下;而在父母大学毕业的家庭中,只有3%的儿童生活在贫困线标准以下。有关父母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在所有贫困儿童的家庭中,56%的家庭中父母只有一方全年从事全职工作,25%的家庭中父母只有一方一年中部分时间从事兼职或全职工作,19%的家庭中父母双方都没有工作。美国国家贫困儿童中心(NCCP: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2007年11月的最新调查报告表明,如果父母受教育程度过低,即使全年从事全职工作,工作收入也不高,很难帮助儿童摆脱贫困状况。

3 单亲家庭数量增加

由于离婚率、非婚生育率的持续攀升,美国单亲家庭数量迅速增多。因为绝大部分单亲家庭都只有一名成人拥有经济收入,所以大部分单亲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目前,美国的单亲家庭以女性家长占绝大多数,在这些单身母亲家庭中有55%的儿童生活十分贫困,而在双亲家庭中只有10%的儿童生活贫困。

4 种族背景影响

美国国家贫困儿童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各种族贫困儿童占本种族儿童总数的比率差异明显(见表1)。

5 移民数量增加

相关研究表明,在美国,生活在移民家庭中的贫困儿童越来越多。父母一方为移民的18岁以下儿童占美国儿童总人数的比率在过去35年中增长了3倍。目前父母一方是移民的儿童中有57%的儿童为贫困儿童。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移民受教育程度不高,通常收入较低。

6 制度不完善

根据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一项调查,在底特律拥有一个学前儿童和一个学龄期儿童的单亲家庭每年需要至少34000美元才能基本满足该家庭一年的日常开支,而这是一份每小时16美元的全职工作一年的收入总和。然而,密歇根州相关制度明确规定,以每小时7.15美元为最低工资标准,当单身家庭的父/母工资达到每小时9美元时,该家庭便不再符合享受公共医疗保险的条件:当工资达到每小时11.5美元时,该家庭便不能再领取儿童保育补贴。由于一系列诸如此类的严格规定,单亲家庭随着父/母收入的提高会失去许多重要的福利待遇,以至于即使单身家庭中父/母的工资达到每小时16美元,该家庭的生活状况也很难有所改观。

大量研究明确指出。经济上的困难与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心理发展结果息息相关,这些不良结果将制约儿童潜能的发挥,限制儿童未来的发展。在经济拮据的家庭中,父母在培养儿童时的投入十分有限,许多儿童因此无法享受同龄儿童所拥有的良好的早期保教服务、丰富的活动机会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等。此外,经济困难还会使父母的压力增大,从而影响父母的育儿质量。压力过大还容易使父母心情沮丧、意志消沉或是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0~6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发育的时期,人的未来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品质等大多是在这一时期打下基础的。经济上的良好保障、积极的早期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保证儿童早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儿童来说,他们无可选择地承受着多重生存风险,成长压力更大。

三、美国政府解决贫困儿童问题的对策

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推行了许多针对18岁以下贫困儿童,尤其是0~6岁贫困儿童的救助行动,如最早的家庭救助项目“援助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计划”、针对儿童尤其是贫困家庭儿童的“贫困医疗补助制度”、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学前教育“开端计划”、“学校免费早餐计划”、亚历山大市学前教育社区网计划等。

在贫困儿童数量有增无减的严峻形势下,面对贫困儿童日益增长的经济、健康、安全等多方面需要,尤其是1300万名贫困儿童的教育需求,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力求解决学前儿童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增加儿童享受优质教育和其他服务的机会,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1 体察国民生活现状,重新审定国家贫困线

标准

美国国家贫困儿童中心副主任南希・金・考森在2007年8月召开的“美国贫穷测量听证会”(Hearing on Measuring Poverty in America)上承认,许多收入超过现定贫困线标准的家庭仍然面临着多重经济困难。她强调。在重新划分国家贫困线标准时有一个重要事实不容忽视,即各州和各地区之间的显著经济差异。以一个四口之家一年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例,休斯敦市为36000美元,芝加哥市为40000美元,哈特福特市需要至少49000美元。因此,在重新界定贫困线标准时必须考虑地区经济差异这一重要因素。

2 将对早期教育的投入与改善贫困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相结合

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儿童贫困的首要原因。家庭经济没有保障,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投入就无从谈起。因此,若要增加贫困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改善其受教育质量,除了有针对性地增加早期教育投入之外,还必须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其中,帮助儿童父母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是提高家庭经济收入的有效方式之一。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采取以下措施用以帮助贫困家庭的父母有更多机会进一步接受教育:(1)增加向接受教育的贫困父母提供财政支持的途径。(2)为正在接受教育的贫困父母分担儿童保育费。此外,各州政府还制定并实施了多种支持性政策。比如,美国有36个州已经免除了贫困单亲家庭的个人所得税,有28个州为绝大部分贫困家庭免除了占家庭总收入10%的儿童保教费用。

3 通过多种方式为贫困家庭父母提供援助

帮助父母就是帮助孩子。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贫困儿童的父母进行援助:(1)将提高最低薪资待遇、调整税收制度和增加福利待遇三方面结合起来,从而增加父母的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2)为父母提供身体和心理治疗机会。部分低收入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导致他们心理负担过重。这严重影响了育儿质量和亲子关系。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改善。(3)保证父母与婴幼儿相处的时间。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有益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美国政府致力于以制度形式保证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时间,为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提供机会。

4 增加贫困儿童及其家庭享受重要支持与服务的机会

儿童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性条件,比如营养、健康、早期保育和教育等。为了让贫困儿童不输在起跑线上,美国各州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致力于让贫困儿童享有同其他儿童一样的教育机会和服务。美国80%的州为贫困家庭的儿童提供公共医疗保险服务;39个州认识到幼儿入园前学习准备的重要性,纷纷开展全州儿童入园前教育计划,等等。不过,这类政策还不完善,而且不同州和地区的儿童享受的支持与服务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保证让更多贫困儿童享受到重要支持与服务机会的制度与措施还有待完善。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儿童全面发展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2-4岁儿童;涂鸦世界

一、不解涂鸦的世界赵

忠心认为,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由于涂鸦(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把涂鸦期界定为2-4岁)主要存在于家庭这个特定的场所中,所以家长对待涂鸦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儿童的涂鸦世界。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当儿童第一次拿起笔开始涂鸦的时候,大多家长持娱乐的心态看待自己孩子的涂鸦作品,并认为其无意义。有些家长担心涂鸦的笔戳了眼睛,脏了小手。甚至有些责备批评孩子的涂鸦弄脏了雪白的墙面和干净的衣服。庆幸的是,有些家长认识到涂鸦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于是,这些家长大致的做法是:加强儿童的美术辅导与练习。可想而知,以上做法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家长对待儿童涂鸦时所做的不解言行,某种程度上牵制了孩子往前发展的进程。

二、理解涂鸦的世界

鲍里索娃等人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简单形状(圆形、线条、方形)阶段,3-4岁儿童的画具有这样的特点;(2)复杂形状阶段(将各种图形组合中组合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形状,比如房子、树等),4-5岁儿童画具有这样的特点。根据此划分及早期儿童涂鸦的特点,2-4岁儿童经历了以游戏为主的点、线涂鸦(早期涂鸦),有控制的平面涂鸦(中期涂鸦)和表征的立体涂鸦(后期涂鸦)这三个涂鸦世界。儿童的第一涂鸦大多呈现出:以点为基,顺点画线,线中有点。点的建立,点出了涂鸦世界的原点,即代表了涂鸦的主体(儿童本人)及点中的涂鸦世界。所以说,最早的涂鸦世界就是点。点的世界不断地涂鸦,出现了线的世界。在线的世界里,更多地描绘了主体在涂鸦中的动态路径,以游戏的方式存在。动态路径的重复及偶然的改变,衍生出曲线的轨迹,开启了简单形状(圆形、方形)的平面涂鸦世界。儿童在平面的涂鸦世界里能够有控制的涂鸦,改变涂鸦方向,建立起二维坐标,是对线的平面延伸,演绎了二维视觉印象。而涂鸦的后期,儿童能够组合图形,命名所画的涂鸦,明确涂鸦世界的主题,呈现了立体的涂鸦世界。综上所述,每个时期的涂鸦世界都继承了先前涂鸦时期典型的元素,诠释了儿童在不同时期的成长变化。

三、走进涂鸦的世界

不同时期的涂鸦世界是对涂鸦疆土的不断扩张,是对主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不断展现。这也对家长的教育与引导不断地提出了挑战。那么,家庭教育如何走进儿童的涂鸦世界中呢?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提倡解放儿童身心,注重幼儿本位、本能、环境及自身体验的教育理论,其儿童美术教育观以家庭为本位,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家长应给2-4岁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平时多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尤其是现实中的涂鸦活动。

1.建关系,多沟通

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该花费一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这样才能与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为家长走进涂鸦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2.赋角色,定原点

家长进入儿童涂鸦世界之前,应赋予自己一个角色。最好的角色就是同伴。因为同伴关系在认知方面不存在差异性,所以家长以同伴的身份进入,就不会误解儿童的涂鸦行为。扮演同伴角色,就是要求家长摒弃自己现有的认知与态度,以接受与欣赏的心态走进儿童的涂鸦世界。在确定好角色之后,应该定好涂鸦世界中的原点。具体的定位应根据涂鸦作品的具体情况来定。

3.探轨迹,赏童趣

从涂鸦的原点出发,探寻涂鸦的轨迹,从而欣赏轨迹中的童趣。点、面世界的涂鸦是兴趣使然。因此,涂鸦的轨迹是一种游戏式的,凭兴趣画点、线。点、线的的痕迹清晰,反映了儿童涂鸦时的开心指数。这种开心的痕迹在中、后期的涂鸦作品中依然存在。在平面的涂鸦世界里,儿童的涂鸦轨迹能够改变涂鸦的方向,从一维的世界进入到二维的世界,交替表达了儿童的两种心理感受。第二维的涂鸦轨迹则是对儿童控制欲的表达,是长大的一种表现,突破了原有的涂鸦风格。但是在立体的世界里,由于儿童对涂鸦作品有明确的主题,所以在涂鸦的世界里,他们能够画出生命,罗列事物的顺序,表达了内心的想法,表征了对事物的印象。

4.多倾听,善总结

儿童在涂鸦时自言自语,或是对涂鸦作品进行解释的时候,家长在旁边应耐心地倾听,并观察他们说话时的语态和神情,并实时地把有效信息输入大脑,对其进行整理加工。然后,参照所加工的信息,可以对之前涂鸦世界的理解进行比对,也可为再次进入涂鸦世界进行再感受与理解提供更全面的参数。比对或再感受之后,应善于总结,以便下次更好地理解涂鸦的世界,以及涂鸦的主体——儿童。

四、丰富涂鸦的世界

涂鸦世界的构绘是基于儿童对现实的认知。在某种意义上,认知的程度承载了涂鸦的丰富与否。因此,家庭教育应该丰富儿童的现实生活。首先,在给儿童讲童话故事时,尽可能地让儿童接触色彩鲜艳的图画。其次,经常组织户外亲子活动,有助于儿童再认识周围的世界与人,不断深化对外部世界的印象与理解。最后,多用鼓励与欣赏的方式,引导儿童动手动嘴动脑,增强其涂鸦时的协调能力。

五、结语

儿童在不同时期构绘的涂鸦世界,见证了儿童从游戏到表征的成长历程。早期的涂鸦世界在点、线中蕴含着游戏的乐趣,而中、后期的涂鸦世界表征了外部的视觉印象,富有童趣。结合一线美术教学实践以及对学前儿童绘画研究,笔者从纵向方面对如何走进涂鸦世界进行了一定的阐释。然而涂鸦世界的意义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家长们对待儿童的陪伴与关心是否用心。

参考文献:

[1]曹高峰.基于学前儿童实施家庭美术教育的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李彬彬.学龄前儿童家庭自发绘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3]李甦,李文馥,杨玉芬.儿童绘画与与语言关系的发展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3):205-208.

[4]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1993.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篇7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教育;身心特点

幼小衔接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所必须面临的挑战。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李华就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有关于幼小衔接的教育问题,他提到幼小衔接事关儿童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因此幼小衔接需要家庭、幼儿园、小学这三方的共同努力[1]。家庭,是每个孩子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拥有它特有的权威性、感染性,并且它是任何一种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及家庭特有的教育环境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的状况。在英国,“教育优先区方案”中就有关于家庭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方案明确规定了家庭早期教育的任务,即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要为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从而为孩子进入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做充分的准备。美国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明确了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认识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连续过程,而非阶梯式过程,不同的阶段,有差异的同时也有交叉。这表明,幼儿园和小学虽然是有区别的,但也有相似之处。家长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但在实际生活当中,不少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会对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抱有较大的期望,而初入小学的孩子一般都达不到家长的期待,家长的过分苛责便会使得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

(二)不清楚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区别

与小学相比,幼儿园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机制,还是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上都截然不同。这里我们用德国哈克教授的六大断层理论来描述它们的差别,即师生关系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这六大断层将是幼小衔接的重点,而家长对此了解不足,势必会阻碍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开展。家长只有对这两个阶段的差别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的家庭教育[2]。

(三)片面看待幼小衔接

很多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教授小学的内容,家长的这种认识一方面导致了现在教育部极力反对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另一方面也没有抓住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幼小衔接不应该只涉及包括孩子智育上的衔接,同时还应该包括孩子在德、体、美、劳等的衔接;当然,幼小衔接也不应该只是知识衔接,还应包括孩子品质、习惯、兴趣、心理健康、独立能力等方面的衔接。

二、幼小衔接中给家庭教育的建议

(一)充分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过程。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开展好幼小衔接工作,才能避免要求过高,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充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二)全面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

家长要对幼儿园和小学进行区别,如学习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作息时间的变化、教学方式的不同等有深入的了解,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前考虑到孩子入小学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衔接,确保孩子进入小学能很好地适应。

(三)全面看待幼小衔接

家长要转变观念,幼小衔接不是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而是让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身心都能有一个很好的适应。首先,家长要陪伴孩子加强身体锻炼,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使孩子的身体适应能力增强;其次,要注重发展孩子的交际能力,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最后,要全面看待幼小衔接,注重对孩子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加强入学后的指导

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要多与其沟通,了解孩子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现状,对孩子有困惑的地方积极耐心的讲解,多鼓励孩子。同时,也应该给予孩子属于自己的空间,指导要多于干涉。

三、结语

幼小衔接中的家庭教育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应该引起广大家长的注意,家长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重视幼小衔接中的家庭教育,给儿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J].早期教育,1998(1):32-33.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篇8

你我都曾是幼儿。幼儿长大后,又成了你我。

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发展水平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也折射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近年来,国家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但现状依然堪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日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对香港学前教育进行全方位介绍,希望能给内地的学前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在人们的心目中,幼儿园(香港称“幼稚园”)应该是孩子们享受快乐、感知爱心的地方。幼儿时期的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未来。近期内地频发的“虐童事件”震惊社会。许多家长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深深的担忧。香港幼儿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东西方教育理念的精髓在此汇聚。在儿童保护工作方面,香港有哪些好的作法可供内地借鉴呢?

香港有比较完备的儿童保护法律条例

谈及浙江温岭“虐童事件”,香港教育学院儿童研究与创新中心总监郑佩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事学前教育逾20载,她从未听说过香港幼稚园的老师如此粗暴对待学生的情况。纵然以前的学前教育同现在相比对待学生会严厉许多,但也从不允许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香港社会在保护儿童方面做得不错,这可能得益于香港具备一套完整的、成熟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

从法律规定上看,香港关于防范虐待儿童的法律大致分为三大类:惩罚性质的刑事法、补偿性质的民事法及保护性质的保护条例。无论是相关的法律政策,还是具体服务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体系。相关法例包括《保护儿童及少年条例》、《证据条例》、《雇佣条例》、《刑事诉讼程序条例》、《电视直播联系及录像记录证据规则》、《教育条例》、《领养条例》、《掳拐和管养儿童条例》、《刑事罪行条例》、《侵害人身罪条例》、《防止儿童色情物品条例》等。

2007年,香港社会福利署颁布了《处理虐待儿童个案程序指引》,将虐待儿童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其他制度、机制作了明确的规定,对评估模式、调查程序、保密原则等各方面都做了细致严格的说明。其中有这样一些细节――“首要确保有关儿童的实时安全”、“不应要求怀疑受虐的儿童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向不同人士或在不同场合重复描述受虐事件”,而关于如何判定父母对儿童“疏忽管理”,《指引》里从“身体物质指标”和“行为指标”两方面规定了二十多条标准。

社会组织在保护儿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香港,儿童虐待防治工作主要由社会组织承担。从服务数量看,社会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大约提供全港五分之四的社会福利服务,而另外的五分之一由政府(社会福利署)提供。政府与社会组织除了是协同关系外,还是一种商业伙伴关系:政府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雇用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实施。社会组织以企业模式经营,并要面对来自其他同类组织的竞争。

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便是较有影响力的一个社会组织。1978年,10岁女孩黎淑美独自步入香港观塘的一间警署,当时黎淑美遍体鳞伤,头发被人扯下,身体有多处骨折,体重不足40磅。这件事引发全港对儿童的关注,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由此成立。

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是提供高素质防范及治疗性的保护儿童服务的非政府机构,其使命是为儿童的理想成长及发展,拓展潜能而创造关怀备至、无暴力的环境。防止虐待儿童会建议政府一方面从预防着手,加强援助年轻父母、单亲家长、精神健康有问题家长与贫穷家庭,教导正面管教方法,同时继续检讨和完善保护儿童的法例。

除此之外,非政府机构如社会家庭福利会、香港学生辅助会等,秉着为儿童创造关怀备至、无暴力的环境,用自己的力量支持着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些机构常态化为儿童维权,一旦发现虐童事件,将派社工上门了解家庭背景、受虐情况,视其情节诉诸法律,绳之以法。

幼稚园禁止严厉斥责小朋友

与香港的幼儿专家、幼稚园校长、老师和家长谈及儿童体罚和虐待问题时,她们无一例外地流露出费解的神情。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张煊昌幼稚园潘慧平校长分析说,幼儿期是充满活力、蕴藏潜能的时期,但同时又是非常脆弱、非常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充满爱心,和言细语,循循善诱,才是合适的教学管理方式。在香港幼稚园,不要说体罚,就是严厉斥责小朋友也是被禁止的。

内地有些幼儿教师甚至认为,通过打骂来教育孩子是非常正常并且正确的行为。他们用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判断小孩的行为是否应该受到处罚,就算打红孩子的屁股,也不认为这是体罚,更不知道这是违法。如果一个幼儿教师不知道每一个小孩都是需要被尊重的个体,爱护儿童不是发自内心,那他(她)已经失去了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前提。对于这类幼儿教师,触犯法律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孩子属于家庭,更属于社会。

多年前,电影《刮痧》曾引发东西方文化在儿童保护观念方面的激烈碰撞。保护儿童免受伤害,除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也需同力协作发挥作用。

香港媒体曾报道过一则“疏忽照顾儿童”的虐童事件。一天凌晨,一位母亲将其未成年儿子独留家中而被举报,虽然警方到场发现男童正在熟睡并无异样,但因属于“疏忽照顾儿童”的虐待行为,母亲以涉嫌虐待儿童罪被警方拘捕。

父母独留孩子在家,一方面是缺乏意识,另外则是因为经济原因,父母要外出工作,请不起保姆,社区也没有适当的托管设施,或者是舍不得花钱去托管中心。而独留儿童发生意外这个话题,被媒体以及社会舆论关注之后,香港政府推出了社区保姆计划,鼓励志愿者服务,倡导邻里之间的相互守望。民间团体也为一些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帮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