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态文化对林业科学的价值

时间:2022-07-17 10:35:12
摘要:完善生态林业的培育与建设不论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性,加大资金建设投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来完善生态林业的构建,这对未来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 林业 生态文化 林业科学

生态文化对林业科学的价值

生态文化对林业科学的价值:探究发展生态林业经济科学化论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林业;创新;实践

【摘要】本文从建设的重要性、规划的科学性及效果的综合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论述了林业生态省建设是林业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河南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谋划林业工作,为实现林业更高水平、快速度的发展,建设文明生态,加快中原崛起,及时决策规划建设林业生态省。

构筑中原崛起的生态屏障,增加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满足第一人口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强劲需求,是河南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加快中原崛起的一个关键问题。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率先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科学决策。

一、林业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河南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扎实开展林业工程建设,林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林木资源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全省林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高于河南省同期GDP的增幅,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400多万立方米,大枣、板栗、苹果及茶叶等林产品生产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影响。河南省实现了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的“四增长”,“缺林少绿”的现象已成历史,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河南林业对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人民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薄弱环节。河南林业基础低,人口多,人均林木蓄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还有1100多万亩的宜林荒山荒地,447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802万亩平原区沙化土地。因此,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视觉,重新规划林业建设。

河南省地处中原,自然条件较好,南北植物并容,树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优势和潜力较大。2007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着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林业建设的正确思路、丰富内容、有效措施和实际效果,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科学决策,谋求林业更高水平、更快速度的发展,并通过林业减排作用拓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通过林业防护作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二、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河南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林业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关键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发展,集中民智,调查研究,并科学编制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作为今后5年全省林业发展的总蓝图和行动纲领,使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切实体现在规划的目标任务、建设工程等具体内容当中。

1、规划程序的规范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组织专家编制《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采取以县为基本单元,经过了自下而上、科学计算、逐级汇总、平衡优化、专家论证等环节,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规划体系。对涉及到的林业与粮食安全、节能减排等重大问题认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科学咨询论证,并及时吸收农业、水利、国土、城建、环保等有关行业的科研成果和业务规范。河南省政府邀请国内知名院士专家进行了论证评审,给予了高度评价。评审委员会认为“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指导思想科学,建设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处于国内同类工作的领先水平”。院士专家的论证评审意见,为省委、省政府的及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目标设计的系统性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的基本要求。规划的目标任务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具体目标,既有数量指标又有质量指标,既有造林规模又有效益价值。规划提出经过5年努力,巩固和完善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了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了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有林地面积达到5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84%,森林和湿地资源年固定二氧化碳能力达到8600万吨,林业年产值达到760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100亿元,使全省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省。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700亿元。所有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建成林业生态省。这些目标任务均经过集思广益,民主讨论,分析研究,科学计算,是科学可行的。

3、建设工程的合理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谋划生态省建设工程。在山区和平原区,统筹安排部级工程与省级工程,统筹安排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在突出宜林荒山荒地营造林木工程的同时兼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村镇绿化工程,在注重造林的同时兼顾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的改造。在规划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基础上,计划启动8个省级林业生态工程和4个省级林业产业工程。5个省级重点生态工程规划总任务5151万亩,包括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扩建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4个省级林业产业工程规划总任务324万亩,包括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经济林建设工程、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建设工程、森林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相互衔接、合理布局,形成了涵盖全省的林业工程体系。

4、保障措施的操作性

把良好的发展设想、科学的目标任务、合理的建设内容等变为现实,有赖于可靠的保障措施。为保障《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河南省政府文件明确提出了操作性强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规划执行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上级政府监督,严格考核。二是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确立林业投资机制。文件规定省本级财政对规划建设的投资,按照一般预算支出2%的比例列入预算。省辖市、县(市、区)分别按1.8%、1%的比例列入同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三是制定检查办法,强化核查稽查,完善工程管理机制。河南省制定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检查验收办法》、《河南省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作业设计编制办法》、《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稽查办法》等,把投资安排与《规划》实施情况和验收结果直接挂钩。改下达项目同时下达资金为检查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改单一的工程核查为核查与稽查相结合的复合型抽查,改林木休眠期核查为林木生长期核查。

三、林业生态省建设效果的综合性

林业生态省建设是林业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通过认真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加强资源培育、保护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落实责任,改革创新,贯彻科学发展观,现已取得林业生态省建设阶段性、综合性的显著效果。林业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生态建设协调推进,改革创新实现新跨越

按照《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全面启动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把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与省级重点生态工程统筹设计、协调推进、一起安排、一张图纸、一同督查。突出抓好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城市林业生态和村镇绿化等4个林业生态工程。坚持改革创新,实行全过程的“阳光林务”,对年度计划、投资标准、核查结果、奖励资金等一律在河南林业信息网公开。把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林业生态省建设的突破口,与林业生态省建设同步研究部署、同步落实责任、同步组织实施。对纳入2008年、2009年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的新造林地,及时明晰产权,颁发林权证。经过核查和稽查,2008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601万亩,是2007年的2.2倍。2009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715万亩,创历史最高。两年来,森林经营进一步加强,共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460万亩,提高了森林生态质量和综合效益。有52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20.16%,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加上灌木林、四旁树等林木资源,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6.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产业发展逆势而上,优化结构达到新水平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河南省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着眼于实现林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逆势而上,优化结构,积极推进林纸林板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促进林业产业前伸后延,拉长产业链,加强管理和服务,增强林业企业的竞争力。近两年,每年完成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30万多亩,全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已达800多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6.5万亩,全省经济林面积达1330多万亩,年产量670万吨。大力发展的苗木花卉总面积达85万亩。2008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27亿元,同比增长21%,高出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8个百分点。农民来自林业的人均收入达762元,比2007年增长9.6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7.1%,在林业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实惠。2009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3、生态文化异彩纷呈,丰富内涵彰显新魅力

依据河南省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紧密联系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设施。2008年、2009年,新批建部级和省级森林公园4处,完成了5处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组织了以“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为主题的“世界湿地日”活动;以“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的“爱鸟周”和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牡丹已成为洛阳经济建设的友好使者,牡丹文化已经成为河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鄢陵县是闻名遐迩的花木大县,是“中国腊梅文化之乡”。国家林业局与河南省政府在鄢陵联合主办了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参展客商650多家,参会客商2000多家,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及美、日、韩、荷等国,既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花木产业展示交流平台,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花木经营管理者探讨生态文化、花木产业发展的高层论坛会。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洛阳牡丹花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驰名中外。“洛阳牡丹花会”吸引八方来宾,以花为媒,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盛况空前,不仅是河南省确定的全省性重大节会,而且成为全国著名的地方节会之一。

生态文化对林业科学的价值:科学建设生态林业 维持地球环境生态平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问题也越发突出,生态林业的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过去,我国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使得生态林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不得不承认当前生态林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及需要改善的现状。

关键词:生态林业;问题;应对策略

林木是地球上覆盖面较广的植被面积,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初期,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大,大量的生态林木遭到砍伐,森林面积也在逐步的缩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林业资源的重要性。近些年来,生态林业的发展呈现出较好的态势,不仅林业面积有所扩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起到更显著的调节作用,不论是水土的涵养或是气候稳定的维持都得益于生态林业的积极作用。尽管生态林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不得不改善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具体分析了生态林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

1生态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部分生态林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林业资源的重要性。政府有关部门对生态林业的维护与发展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以及更大的支持力度。基于此,我国的林业面积相较于发展之初有了较大程度的扩展,然而由于早期缺乏对于林业的培植缺乏科学的研究,这使得部分人工发展的生态林存在种植树木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这种状况导致了部分林业没有起到较好的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而对当地的物种生存以及水分土壤的涵养等起到负面的影响。

1.2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

除了林木植物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外,生态林木的管理也缺乏完善有效的体系。有关部门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大多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影响下,生态林业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各类问题,不仅林业不能得到有效的建设,同时还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方式,森林的培育与综合利用都受到了严重的忽视。

2生态林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2.1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发展战略同样适用于生态林的建设与发展。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中,我国许多地区普遍采用传统粗放式的生态林建立与维护模式。在这样的方式下,生态林业的建设缺乏科学性,不仅难以达到预想的生态林业建设发展目标,还很有可能对原有的林木生长状况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对其他物种以及整个的生态系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想要更好地建设生态林,首先要树立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的第一理念,加大科研投入,建设生态林科研队伍,结合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针对林木本身的品种、荒漠化的治理以及森称灾害的放置等生态目标制定出科学、有效以及精细化的培植目标与具体的培植方案,以此来指导生态林的建设。

2.2继续坚持退耕还林

生态林的覆盖面积大幅度的缩小是我国自经济快速发展以来遭遇到的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经济林木遭到大面积的削减,一方面为了经济发展,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砍伐,砍伐的树木都被作为建筑材料或是其他经济发展消耗品,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在这段时间大幅度增长,为解决粮食等问题,更多的林地被开发为耕种用地。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基于此,为了缓解这一不利的生态状况,国家有关部门采用了退耕还林的策略来维护生态林的培育与发展。在今天,国家和地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仍然要继续坚持退耕还林,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达到了保障正常生态林的覆盖面积。

2.3完善生态林发展的法制建设

想要更好地促进生态林的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生态林建设的有效开展,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立法,为建设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法规建设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首先,需要明晰生态林业立法的现状,结合生态林业发展的现状,对于相关的立法工作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估,通过这样政府才能够更好的立足现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其次,结合生态林现下的发展状况,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出亟需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天然林的保护或是荒漠化的防治等。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林的建设,政府也应当加强林业建设执法维护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促进林业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对于林业建设的规范化操作也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生态林业的培育与建设不论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性,加大资金建设投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来完善生态林业的构建,这对未来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生态文化对林业科学的价值:发展生态林业提倡科学造林的分析

摘 要:生态林业是一种新型的林业生产方式,它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保护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向林业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投入物质能量,从而提高林业系统生产力和能量转换率的一项系统工程。新时期下,大力开展生态林业建设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提高林业社会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发展生态林业的意义和原则入手,对提倡科学造林的措施建议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态林业 科学造林 可持续发展

1 发展生态林业的意义和原则

(1)发展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

生态林业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林业生产力和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有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林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对稳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起着资源支撑作用。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可以帮助农民增收,扩展就业范围,延伸产业价值链,为促进小康社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其二,有利于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林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林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势必会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达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三,有利于践行低碳经济。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备清洁、安全、可降解等优势,开展生态林业建设可以将这项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物质保障。

(2)生态林业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生态林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因地制宜。生态林业建设要遵循生态系统规律,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合理规划生物种群,对林、渔、牧、农进行科学布局,保证生产结构以及林种树种的多样化发展;其二,优化组合。生态林业系统拥有丰富多样的物种,为了给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应当对不同类型的物种进行优化组合,使物种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三,经济效益。生态林业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并在其可承受能力范围内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合理利用森林、环境、生物等各项林业资源,实现最小化投入、最大化产出;其四,综合发展。生态林业建设要根据环境资源的生态位原理和特异性,实现不同林种、树种的相互协调,力求构建复合型林业生产生态系统,建立由多种层次构成的林业经营结构。

2 发展生态林业,提倡科学造林的措施建议

(1)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生态林业的发展离不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应加大以下工程的实施力度:首先,搞好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制定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目标,积极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其次,搞好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根据农田生产要求,逐步提高绿化标准,通过增加乔灌混合林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的作用,营造农林复合型生态系统。再次,搞好森林抚育工程。对于新造林地而言,必须加大抚育力度,提高新造林地中树种的成活率;对于中幼林而言,应实施科学规划、细心管理,保证林地具备良好的生产力;对于低效林而言,应加大力度改造生态区位重要的林区,力求达到公益林标准,使该林区具备完善的功能。同时,还应当对生态区位一般的林区实施集约化经营,提高商品林的产量和质量。

(2)制定科学的造林计划。

造林工程作为森林资源培植的重要实现路径,在工程建设初期,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计划,确保造林工程的有序实施,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在造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将造林计划作为主要依据,明确造林作业的重点和难点,强化造林工程的全过程管理。造林计划的制定要以深入勘察造林地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为前提,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状况以及当地树种生长习性,设计造林方案,并对造林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研究论证。

(3)科学规划造林结构。

在造林工程中,由于造林带林木产量、质量受林木树种分布的影响程度较大,所以必须对林木结构进行科学规划,使其满足造林要求。首先,在造林结构中分析不同树种选择与分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严格遵循造林标准强化苗木培育,根据造林地的地质条件与经济发展状况,合理选择树种、林种。其次,在种植林木过程中,为促进苗木生长发育,应当合理安排不同林木树种的种植地点,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再次,在考虑光合作用的前提下,均匀配置不同种类的林木,为林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林木自身生存能力。

(4)提高科学造林水平。

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必须将提高科学造林水平作为重要基础,摒弃快速成林的错误观念,通过实施合理选种、科学整地、优化树种配置等一些列措施,确保造林取得良好成效。林业部门要做好造林指导工作,根据林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推广与此相适应的科学造林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部门要推广使用高效、节水的先进造林技术,如容器苗造林技术、滴管造林技术等;在高山、高原的植被贫瘠地区,林业部门要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强化对乡土树木、灌木林和草本植物的保护。同时,科学造林还要根据当地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对造林密度和树种配置进行统一规划,努力营造可以容纳多树种混交、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的多层次复合型森林生态系统,不断提升造林的科技水平。此外,在造林过程中应积极引进良种壮苗,根据造林地的实际情况推广机械化作业,利用科学技术提高造林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我国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

3 结论

总而言之,科学造林是发展生态林业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林业建设要以科学造林为出发点,利用科学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为发展生态林业奠定基础。同时,林业部门要加大科学造林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加造林的科技含量,通过强化林木抚育管理,不断提高营造林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态文化对林业科学的价值:做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科学合理实施造林计划

摘 要: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也具备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发展林业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生态工程;林业;树种选择

山川秀美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上来看,生态恶化源于毁林,生态改善始于兴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提高造林质量,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林业生态工程是我国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树种选择是影响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林业生态工程造林的重要意义

工程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人类不断的毁林毁草开荒,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导致沙尘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只有进行宜林荒山造林种草、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来增加植被覆盖率。

工程造林(特别是退耕还林)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实施工程造林、加快植被恢复、扩大森林面积,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现有土地生产力,而且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行集约化经营;在造林过程中,国家投入的大量资金和物资,还有利于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产业化进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工程造林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工程造林后,随着林木的生长,农民可获得各种林木种子、木本粮油及各种干果、鲜果和牧草,同时可为后续的第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加工业的发展提供资源。

二、林业生态工程造林要重视树种的选择

(一) 要结合本地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树种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带,树木能否成活、生长趋势好坏取决于其生存环境中的土壤酸碱度、水分、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乡土树种是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它指那些长期生长于某地,相比于其他树种对本地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树种。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是造林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

(二)林业生态工程造林要选择水土保持树种

(1)根系发达,能笼络土壤。在表土疏松、侵蚀严重的地方采用根蘖性强的树种。

(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生长迅速,郁闭紧密以避免雨点直接冲击地表,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从而保护土壤。

(3)水土保持林应能适应不同地形的特殊环境;护坡林要能耐干旱瘠薄,防风林抗风力要强,不易风倒、风折及枯梢。

(三) 林业生态工程造林必须坚持乔灌草结合

工程造林必须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土地类型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做到乔灌草合理配置、农林牧相互结合,并科学地确定林种、树种、草种比例。在干旱的荒山荒坡,要重点发展耐旱灌木,恢复原生植被。在水土流失严重且坡度为25°以上的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石质山地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要全部营造生态林。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采取林果间作、林药间作等模式,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

(四)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坚持生态优先,在采取必要的水保措施的条件下,规划一定的经济林,选择经济林树种或兼用树种,并创新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林木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盂县总结推广的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花间作、先密后疏、效益接力、林草牧一体化等配置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选择树种时,还可考虑依托林木资源的后续产业。

三、提高造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要做好,除了树种选择,还要求林业部门树立责任心,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标准,制定林业绿化目标。

(一) 树立责任心,抓造林绿化质量

造林绿化是利国利民,荫及子孙,造福后代的公德事业。地球需要绿色,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绿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需要绿色,其一,林业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建设的根本任务,要保证有林地面积增大于减、森林蓄积长大于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其二,广袤的森林是社会环境的生态支撑,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存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必须加大造林绿化的工作力度。其三,只有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根治水土流失的危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 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绿化标准

把工程造林绿化标准高低、质量好坏作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命线来抓,把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贯穿于造林绿化的全过程。造林绿化工作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公益事业。一定要严把设计关,坚持设计高标准。造林作业设计是工程造林的前提,作业设计必须遵循统一规划、重点突出、集中治理、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并重、针阔混交的原则。

(1)清理土壤,严把整地关,坚持整地高标准。确保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稳定绿化成荫。土壤是森林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植物扎根的地方,是林木生长发育的环境,它不仅供给林木生活所需的营养元素,同时也供给水分和空气,支持着树体。所以土壤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着巨大的作用。整地采用挖水平槽或鱼鳞坑的方式,严谨全面整地,破坏原生植被的做法,同时,整地要与封山禁牧等措施相配合,提高荒山植被覆盖度,保持水土流失。

(2)严把苗木关,坚持苗木高标准。苗木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造林成果,抓住了苗木质量关就等于抓住造林成活的前提。Ⅰ级苗高生产、地径生长、造林成活率和翌年保存率最高,在造林时为保证造林质量、强调选用优良的Ⅰ级苗非常必要的。

(3)严把植苗关,坚持植苗高标准。植苗好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阔叶树坚持“挖大坑、放当中、多培土、浇足水、踩实成、不窝根、不透风”的实用技术,村屯、道路绿化人工植苗坚持横竖成行,斜上线。

(4)严把技术关,坚持科技高标准。林业生态工程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环境建设,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要想做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除了树种选择非常关键外,各级相关部门也要做好本职工作,树立责任心,科学合理、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造林计划。

生态文化对林业科学的价值:用加强生态建设的科学理念引领当代林业发展

摘要:为了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必须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笔者结合伊川县作为中西部地区丘陵地带的实际情况,对当地及周边林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明自己对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生态建设;科学理念;当代林业;建设和发展

一 树立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

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二 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笔者认为,应当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三 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

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

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四 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更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保障生态建设。

笔者认为,政府应把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纳入政府组织生产公共物品的范畴,将生态建设和林业行政管理以及执法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对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业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不分内外商,加大政府贴息货款扶持,延长贷款期,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

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我国人口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面积大,人为破坏资源的因素多,生态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没有强有力的政府行政机构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难以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因此,国家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机制,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政府在生态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加快生态建设。转换国有森工企业经营体制,发挥国有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