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8篇

时间:2023-10-08 10:16:11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篇1

关键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当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存在着很多不足,无法满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新需求。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

1.1当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适合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生态技术推广以促进农业增产及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并以增强农业与社会、经济效益为主要指导方向,并采取符合当地的技术推广措施与方法。由于我国目前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产生较大限制与影响。传统推广方式是国家统一管理,并通过试验、示范、培训等方式进行推广。但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发生分离,而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相互间难以协调。同时,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地区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功能并未真正发挥出来。基于此,要改变以往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并要尽快建立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体系。

1.2缺乏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良好的人才队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目前我国推广人员各方面素质不高,加之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及学习的机会不多,导致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掌握受限,也因此难以传授高新技术给广大农户,无法满足农户们对新技术的强烈愿望与渴求。同时,一些基层农科站所的农技推广人员不足以及设备不够完善的问题依然存在,对生态农业推广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与制约。

1.3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较单一

当下,我国许多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仍以传统的推广形式进行,如把农业技术以试验、示范为主,普及到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去。这种推广形式只注重单纯的技术推广,而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重要因素,也只在生产技术上做事,并未顾及到产前与产后的工作,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同时还存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等相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推广形式对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并非有利,而尽快建立与形成新型推广方式与机构,是当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1.4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在效益方面有一定区别,生态农业的远期效益较明显,因此需长期实施,有别于短期效益的传统农业,这也是导致相关部门对其关注度不够的原因之一。同时,通过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推广经费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较低,这无疑是对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产生影响与制约的主要原因,甚至有些地区用于生态农业推广的资费出现被挪用、挤占的现象,并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等。

2促进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2.1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

首先,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相互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其次,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把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和农户有机结合,避免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相互脱节。最后,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以确保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快速发展。

2.2加大资金与人才的投入力度

当下,资金是影响与制约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中,除了依靠国家政策资金之外,应积极扩展融资渠道,并广泛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时,还要加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素质培养,做好相关培训工作,以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2.3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培训机制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篇2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即政府直接领导,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的农业推广体系。该体系形式上功能健全,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分离;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功能仅仅是销售种子、农药及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形同虚设。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这种落后的推广方式和农业技术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种推广基本上是单纯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忽视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等问题,使农业技术推广仅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推广,最终导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场退化、水资源浪费及农产品质量低等种种生态问题。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业企业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近年来用于农技推广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况且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国目前仅占0.2%,差距相当大。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对推广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同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层农科站所“网破线断”的现象。另外,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仅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国生态农技推广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这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

我国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对策

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要以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为基础,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保证农民收入。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相互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与快速地发展。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间的自然情况不同,因此,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首先考虑到不同地区间的差异问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要确保以下两点,一是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交互网络平台,及时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成果传授给农户,并听取农民的生产需求。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倾斜,促成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投资主体多元化。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远期效益明显,因此,必须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积极发展合作推广,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篇3

1.1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合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很多地方农业推广服务基层仍沿用传统的推广体系,使我国生态农业推广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现阶段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主要由政府机构直接领导并统一管理,农业科研成果由乡镇示范点进行实验推广和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没有统一结合;科技、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体系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同时,在推广过程中忽视了对农产品安全问题和农业自然资源及环境的保护,特别是一些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其推广工作停滞不前,推广功能名存实亡,大多情况以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为主,不能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我国现阶段必须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推广机制,以改变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比较单一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仍沿用传统的推广形式,大多都以实验和示范为主,没有更好的把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这种推广形式往往只是单纯的重视推广过程,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仅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工作不管不顾,最终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看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影响。

1.3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建设从长远角度看主要是综合效益比较明显,相比于其他传统农业短期内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立足长远利益,长期推广实施。研究表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推广方面资金投入占到了其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占世界农业生产总值的1%,而我国目前的投资仅仅占到了0.2%,远低于世界农业推广资金平均水平。这将是严重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1.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是一门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产业,需要技术推广人员有扎实的农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但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工作者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学习和进行专业培训的机会很少,不能及时更新传统技术,新科研技术成果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农民朋友,使得生态农业在农村的推广缓步不前。同时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站点推广人员不足,设备配备不齐全,缺乏相应的推广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2.1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主要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依据,以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建立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依托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合作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使最新科研农业技术成果和推广专业人员及农民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有效解决研究和推广脱节的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制。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开放性、保密性差等特点,因此,要建立保护农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确保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和快速发展。

2.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农业在我国分布面积广泛,很多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和生产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建立不同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从而有效的解决我国不同地区的各种差异性问题。建立生态农业推广机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考虑,一是培训和宣传使农民了解生态学规律并学会利用,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和保持农村生态体系平衡发展;二是建立新型农业信息发展网络互动平台,及时公布国家农业政策和农业科研成果,指导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

2.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一系列政策补助优势,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依靠政府支持,积极促进发展合作技术推广,建立多重有效的投资机制。

2.4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生态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定期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做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奖励制度,对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绩的推广人员进行奖励。

3结语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篇4

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可以实现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的较好统一。当基本的温饱解决后,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升级,必然助推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升级。在处理数量与质量关系上,追求量的同时,要按生态农业的标准确保质的要求。可以选择从满足基本质量安全的生态标准,向较高水平的生态标准分类发展不同质量级次的生态农业。

二、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生态农业发展的直接主体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否选择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其决定因素仍然是市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配置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基于这一点,发展生态农业要顺“市”而为。当前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已初现端倪。生态农业经营者在面临传统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外,也会面临环境污染的生态风险,特别是他们精心营造生态产品的异质化、策划生态产品的市场细分时,还会面临其他不法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影响。为维护统一的生态环境和市场环境,需要政府发挥相应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环境污染实行零容忍,对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公共治理服务。其次制定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切实加强农业产品质量监管,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监督链条,破解市场主体因“囚徒困境”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三是通过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的标识认证,保护不同级次生态农业品牌,让农业生产通过更加生态的方式而有利可图。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就要让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互补而不跨界。从这方面看,生态农业发展应该是多元主体共建的过程。

三、技术与制度的关系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篇5

舒尔茨对原始技术与现代技术异质性的论述表明他已敏锐地觉察到从原始技术到现代技术进化中的断裂。随着技术的进化,经历了从原始技术范式到现代技术范式的转换,按照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可以列出3种不同的技术范式:原始技术范式、现代技术范式(末端治理技术范式、线性经济技术范式)和循环技术范式。现代技术范式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其显著特征,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视生态阈值为客观存在,认为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因而,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要求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的形成依据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建立在生态学、系统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它以技术哲学领域关于“技术范式”及其发展转换的研究成果为生成本源,以生态伦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耦合为支撑体系,以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及中华传统生态文明为文化渊源,形成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基本框架。

2.1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结构分析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是生态伦理学与现代技术的耦合体,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主体框架。基于循环经济的目标诉求,生态伦理学与现代技术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其生命力主要在于把人的生态伦理意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态伦理实践,使其提倡的生态维护、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道德原则对人类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只有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够把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经济思想变成现实。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分析,生态伦理学为现代技术提供了“生态观”的价值导向,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固而持久的道德关系;而现代技术则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载体”,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实践工具,二者交融互动,既推动生态伦理学的不断升华,也促进现代技术的理性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合理而长久的经济社会关系。循环农业作为一种体现生态环境价值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将人类技术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维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试图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道德关系的生态伦理学,与倡导提高经济效率的现代科学技术,就成为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臻于完善的耦合体,成为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支撑和本源,共同支撑循环农业理念和循环农业实践的深化。

2.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特征分析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科学生态伦理观是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决定要素,树立了技术范式的“生态哲学”或“生态学世界观”。

2.2.1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价值观认知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认知基于科学生态伦理观。它强调“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主张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向,承认“生态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权利,摒弃人类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这样的技术价值观指导下,技术创新的实践过程由技术效益化向技术生态化转换,倡导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

2.2.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特征属性

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等关键性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与各种现代技术耦合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技术“硬核”的理论基础。在其指导下,技术研究者建立基础性的技术类型选择与发展效果的评价体系,使技术创新活动始终实践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要求,使技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像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循环一样,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生产率最高。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因此其技术支撑重点体现在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生活环境建设几个方面。

2.2.3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共同体

从生态学角度看,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共同体构成已经突破一般性技术范式的技术共同体定义,把范围从“人-技术”关系扩大到了“人-技术-自然(环境与资源)”系统。在微观层次,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的组成;技术人员与生产人员(技术使用者,包括农户、农业企业等)以及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技术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之间的耦合方式。在宏观层次上,主要指循环农业的组织方式及其运行模式,包括:以生态农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及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农业模式。

3循环农业发展与技术范式升级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传统技术范式的变革。现代农业发展所依托的传统工业经济技术范式的逆生态性,使之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却导致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而且,这些问题在旧的技术范式下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将最终依赖于技术范式升级。需要探讨的是,从现代农业技术范式到循环农业技术范式,虽然是一次全新的技术范式选择,但这种变换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经纬,而且也仍然离不开现代工业化技术基础原理的支撑。尚未发生由于技术“硬核”变革导致的技术认知和共同体的嬗变。也就是说,还不足以引发一次技术范式的“革命”。

3.1传统农业技术范式的“理性回归”

中国古代“天人调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要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天人调谐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模式。剔除其包含的信仰成分,不难发现这与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科学生态价值观具有一致的思维原则和价值观。虽然循环经济符合天人调谐的理念,然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主要还是依靠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经验积累,靠直观的或表观的观察形成一套技术思想体系。传统农业技术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逐步完善,而且长时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状态一方面维持了传统农业的繁荣和传承,使中国传统农业和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又阻碍了技术革命和创新,使得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西方。因此,引进和结合西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对农业传统技术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提升,是实现现代循环农业的外部动力。可以认为,现代循环农业是在中国传统农业生态理念延伸基础之上对现实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既不是对传统农业技术范式的“回归”,也不是现代农业技术范式的“革命”。

3.2现代技术范式的“技术硬核”尚未突破

拉卡托斯(Lakatos)认为,一个技术范式体系的建构是在技术硬核和外层保护带基础之上的。其演进也有2种类型:一种是技术硬核的变革,称之为技术范式革命;另一种是技术硬核不变,只是外层保护带技术进行了完善和提升,从而改善了技术范式的支配效果。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等关键性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与各种现代技术耦合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体系的理论基础,在其指导下,技术研究者遵循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并据此建立基础性的技术类型选择与发展效果的评价体系,使技术创新活动始终遵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要求,最终使技术系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像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循环一样,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鉴于从技术形成与发展的本质特性来看,各种现代技术及其基本原理依然是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技术硬核”的主要部分,变化只是发生在技术间的组合方式与应用方法,属于完善和提升阶段,因此,尚不能够把这种技术范式的演进称为技术范式的“革命”。综上,从概念的内涵看,“进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内涵相当宽泛,不利于对现象的精确表达;而“创新”虽然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却又包含了明显的“破坏性”成分,必然会有人要经历痛苦的过程。同时为了避免与“技术创新”混淆,笔者认为把这种技术范式的转换称为“技术范式升级”更为恰当。

4结论

发展循环经济绝不能陷入对技术本身的盲目“崇拜”,而要透过技术表象看到决定技术效应的、最根本的、观念层次的价值和标准。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首先要求观念层次的变革,从注重技术的社会价值转到兼顾技术的生态价值,从注重技术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到兼顾技术的未来价值。而只有建立起新的生态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才能实现技术效益化向技术生态化的转换。技术哲学领域关于“技术范式”及其发展转换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认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建立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范式升级研究模式,可以看出,现代农业的“弊端”是技术范式的落后,现代农业发展所依托的传统工业经济技术范式的逆生态性导致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这些问题在旧的技术范式下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技术范式升级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循环农业技术范式强调在生态阈值的范围内,从原来的仅对人力生产率的重视转向提高资源生产率。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篇6

1.1农民观念上的排斥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和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广大农民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另外,由于资金投入、技术服务、文化素质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等方面的限制,造成农业新技术在推广应用中难度大、周期长、短期效果差。我国的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都因为质量管理不规范、资金保障与技术服务不到位等各种原因而先后衰落,给农民造成了思想上的阴影。

1.2沼气生态农业推广技术上的困难

沼气生态技术是以沼气应用技术为纽带,连接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各技术的综合体系,这套体系随着各种专门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也受到这些专门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组合方式的制约。在各地的实际推广中,形成了以甘肃省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五配套”模式、以辽宁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四位一体”模式、以广西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猪—沼气—果”模式。然而,在推广过程中,不同地区农民掌握沼气技术的程度不同,沼气配套技术的发展状况等因素,都对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实际困难。另外,不同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是自己先研究学习然后再进行本地示范性的推广,这一过程也不同程度地对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影响。

1.3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沼气生态农技推广同样也需要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况且沼气生态农技推广又是集沼气建设、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系统性的工程,就更需要丰富的资金支持,完善的政策支持。从目前来看,资金方面,虽然广大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但因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无法在农业发展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缺少政府财政的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无法保障。在政策方面,虽然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但目前国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法律体系来保障生态农业的顺利推广。在农村侵占耕地、乡镇企业污染等干扰着生态农业的建设,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行为仍很突出。

2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中的困难与对策

2.1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的生态农业观

为了解决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中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离不开宣传教育。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政府、学校及新闻出版单位等是教育宣传的主力,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及农民技术培训等渠道系统的分期的组织各级干部和农民,进行专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让他们认识到国家开展此项浩大工程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在内心引起重视,通过教育,让他们掌握生态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消除思想上的排斥。

2.2联系各地实际情况,加快技术研究

各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生态农业发展的全局为出发点,集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部门,抓住适合当地生态农技的关键性问题,规划好推广项目及资金,设置推广区域示范点,开展与之配套的相关技术研究。重点要研究出适合本地的沼气建池技术、种养配套技术、日常管理技术,研究出不同模式的沼气生态农技体系,让农民有选择的空间,用先进完善的技术来支撑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

2.3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国家把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任务,大幅增加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这是广大农民发展沼气农业难得的机会。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上,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的巨大意义和影响,积极争取国家的建设项目和资金,并切实的投入到应用推广当中,积极推出相关政策,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3结语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对策

生态农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化农业。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已遍布30个省、市、自治区,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发展进程较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特殊性,而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适应其推广,造成其发展缓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1 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合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现阶段,生态农业技术在我国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我国目前仍沿用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这种体系是由政府直接领导,功能完善,国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试验、示范、培训以及咨询服务等方式进行推广。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分离;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同时,忽视了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区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功能形同虚设,大都是以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为主。因此,现阶段必须要改变这种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早建立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体系。

1.2 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注重的是综合效益,需要长期实施,远期效益显著,这一点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短期效益明显。因此,也降低了相关部门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关注程度。有数据显示,一般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国目前仅占0.2%,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也是制约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原因。部分地区还出现挤占、挪用生态农业推广资金的现象,这更加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1.3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将现代的科学成果与传统的农业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技术,要求推广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现阶段我国的农科推广人员普遍学历较低,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不多,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掌握不够,无法将高新技术准确的传达给农户。部分基层农科站所还出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和设备不完善等情况,使得当地的生态农技推广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制约了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

2 发展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2.1 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要以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为基础,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保证农民收入。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相互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与快速地发展。

2.2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我国幅员辽阔 ,不同地区间的自然情况不同,因此,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首先考虑到不同地区间的差异问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要确保以下两点,一是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交互网络平台,及时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成果传授给农户,并听取农民的生产需求。

2.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政策倾斜,促成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投资主体多元化。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远期效益明显,因此,必须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积极发展合作推广,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

2.4 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建立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及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对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在编人员的学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奖励制度,针对在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并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重奖。

参考文献

[1] 陶战等.我国“十五”计划期间推进生态发展的目标和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3).

[2] 济民,刘春芳.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3] 张劲松.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食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12).

[4] 吴春梅.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中的政府与市场作用[J].经济问题,2003,(1).

[5] 张宝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与作用[J].农业与技术,2007,(27).

[6] 吕洪霞,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6).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篇8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使国内各行业技术及其它各方面能力均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而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个关键的构成部分,在技术发展中经过不断的研究与总结经验推出了一种循环式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并致力于将这种技术快速推广出去。

1 生态循环技术

所谓的生态循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构建一个无污染、资源可再次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生态循环技术是以保护生态平衡为目标,并由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共同构建出的一种生态系统环境,从而保证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生态链系统中。另外,在生态循环技术中,农业生产与生产之间的环境在不停进行着循环和流动,这使农业生产中赋予了农产品抗病及防御外界不良因子的能力。

2 推广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中实施及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对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的生产能力。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与实施可以快速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农业经济效益并重发展的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及实施循环生态技术可以使农村居民紧跟时展的步伐,并学会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自身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目的。

3 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措施

3.1 加强相关技术的转化,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在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及实施中,明白生态循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同时将与生态循环技术相关联的一些技术手段转化为具有研究价值的科技成果,从而为生态循环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加强对生态循环技术的创新能力,对生态循环技术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不断创新。同时,在建立生态循环技术与之相关的推广平台和推广体系。在进行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要有勇于突破瓶颈的理念,并且要加快速度在建设起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心,加大生态循环技术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构建力度。使生态循环技术能够通过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强化推广,从而保证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多样化以及技术化目标的实现,提高生态循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多方合作

在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政府的参与和扶持是十分重要的。政府要发挥出其主导作用,加强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及联系,使与农业技术发展创新的相关部门可以达成一致,协作共同推广生态循环技术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力度建设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和执行的相关机构,并制定出有关的推广策略和实施手段,同时对生态循环的推广工作进行定期的验收。另外,当地政府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给予在生态循环技术实施中较为突出的农民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农民群众对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实施的热情。另外当地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农民发放农业生产补贴的方式激发农民的生产与推广积极性。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制度。一般来说,生态循环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它在生产中具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政府政策以及投资导向,因此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也会直接影响着投资的准确性问题。由于生态循环技术具有导向性,因此在推广中关系着农业技术能否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当地政府要积极带动相关的科技产业也加入到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来,寻求多方的共同合作,从而达到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最终目的。

3.3 加强宣传引导,构建良好环境

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其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因此,当地政府要对生态循环技术推广起到积极主导的作用,促进农业生产者的自觉性。另外,相关农业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者要形成统一的协作关系,加大推广宣传的力度。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加强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力度的目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