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金融风险点防控8篇

时间:2023-08-21 09:25:34

金融风险点防控

金融风险点防控篇1

一、金融创新模式下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特征

依照我国银监会机构下发的《商业性银行金融创新指导》,金融创新工作的基本宗旨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配合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依托新技术的运用、新手段的采取、新市场的拓展、新职能机构的设置等,在发展战略拟定、管理制度建立、职能机构配置、业务人员安排、管控模式构建、业务程序运作及服务产品开发等各项工作上所增设的一些新内容。如今,我国的金融产业已经进入整体性业务开放的状态,金融产业增加了金融业务创新的力度,且创新趋势强劲,进而使金融创新业务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财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金融方面的投资业务产生兴趣,为了适应金融市场中新兴业务的需求,目前很多金融经营单位都开始在其金融业务范畴中增设了新的理财产品。此种服务产品的融入,促使了当今总体金融行业面貌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特别是使得当今金融产业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吐故纳新式的变革,且提升了金融产业的发展速度。从相关的调查资料可知,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金融经营单位都相继推出了理财产品,开展了各种相异类型的理财服务业务多达60余种,由此充分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产业正处在持续的产品创新之中。

(二)服务业务范畴

自从理财业务成为金融产业服务创新的重点突破口之后,金融产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也开始走向持续的拓宽和扩展,一些金融经营单位已经逐步脱离了有史以来即连续开展着的存款、信贷和汇兑等原始业务模式,而是更侧重转向于居民家庭理财、电子型支付银行等业务。依照粗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在已经有数十家金融经营单位设置了金融证券业务品种及保险服务品类,而且其业务运作期限已经扩展到最低一个月,最长不做上限。基于此,金融产业的业务范畴也变成了金融模式创新的一个范畴。

(三)金融业户大幅度拓展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获取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广大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持续提升。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前3季度,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66050亿元,和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1.7个百分点,我国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51元,排除价格波动因素,其实际上升为13.5%,所增加幅度高于2012年同期指标3.5个百分点。

(四)金融职能同质化

因为金融职能机构在其业务运作形式及组织架构上的持续革新,导致银行企业和保险机构、信托投资机构、证券公司等非银行性金融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变得越来越不明朗,整个世界上的金融服务单位也正在由分行业经营模式转向联合化经营的综合型模式。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真正自觉性的创新活动仍然很不充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不足,行业内照搬复制式的“创新”占了很大比重。

二、金融创新模式下金融风险管控面临的问题

(一)未建立完整的创新机制

就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而言,过去的金融业务考评过程均是依据金融单位的经营规模来实施的,并未关注金融经营单位的职能性业务创新情况。这样必然使金融经营单位服务产品及经营业务的创新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正是由于此种缺陷的存在,才导致了过去我国金融产业金融风险时常出现和不可避免性。

(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偏低

我国金融管理业务人员的技术素质偏低,并且不具备现代化的金融更新观念,由此导致其整个金融创新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金融运作的风险,然而其还不能正视金融风险的存在。过去在实施金融风险防控时,其重点是以防范金融产业的信用风险为主要内容,然而在具体的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过程中,大部分金融部门业务人员并未深刻认识到金融产品创新在整个金融创新工作中的价值性,也就不可能将金融风险防范观念应用到金融产品更新过程中。

(三)金融风险防控模式单一

就我国现阶段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而言,管控模式古板单调为其金融创新过程中不能轻视的一种问题。过去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一般都属于风险评定的运作模式,然而将此类运作模式运用到现实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不可能达到与国际运作规则完整接轨。所以,在每次国家颁布和金融行业运作相关的管理政策,均必引发金融行业震荡及业务开展规模的下跌,导致总体金融交易市场中暗藏一种走向不规范的资金流,最终引发整体金融产业中各类企业获利不平衡的情况。

(四)风险评估模式落后

在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风险评估模式的落后也很不利于总体金融风险防控的实际效果。比如,其时常表现出金融讯息沟通跟不上具体的运作节奏、金融政策调整滞后、考评过程控制不严谨等缺陷问题,如果在此阶段中有某些不法金融单位借机对金融交易市场搞一些小动作,就不能够快速圆满地将其平衡处置好。基于此,金融风险评估机制的落后也必然会严重影响金融风险的防控效果。

(五)缺乏诚信交流

“诚信”的信誉是任何一家金融经营单位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一般在具体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因为金融部门业务人员侧重追求经济利润而淡漠了彼此之间的诚信交流,金融企业所实施的诚信交流重点是针对于本企业上报的经营数据是否客观属实。由于在原先的金融交易市场上,常常暴露出金融经营单位造假上报材料的问题,由此造成我国金融交易市场中严重存在业务信息不属实、各个企业之间不能实现相互信任的问题。

三、国外金融模式下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经验做法

近年来,在规范化的市场监理、大量新开发金融业务的支撑下,金融经营风险及金融产业危机几乎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失去了缘分。不论是1997年泛滥亚洲的金融产业危机,还是在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拉美型”金融危机,那时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组织都能做到独善其身。然而,2008年,美国爆发的华尔街金融振荡使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产业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且巴基斯坦等欠发达国家几乎陷入了国家破产的境地。审视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应对过程,可以总结得出:完善科学的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是有效抵御金融风险来袭的“金钥匙”,故针对金融创新风险实施防控管理极为必要。在此介绍一下西方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依托金融市场开放及金融体制创新方面,达到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相关经验做法。

(一)美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及体制创新

美国选用渐进型的金融敞开政策,其开放历程长达近一个世纪。在20世纪前半叶,美国的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在其金融领域内推行分业式经营及金融利率管控制度,为了让美元变成国际市场的通用货币,美国拟建了“布雷顿森林金融管理体系”,且颁布实施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20世纪60年代,为了严格控制国内资本的大量外流,美国在金融领域内强化了对资本运作的管制,对外籍人贷款、商业投资及本国公民购买他国金融证券实施政策限制。20世纪后半叶,美国步入了金融产业开放的辉煌十年,先后完成了金融利率市场调节及汇率市场调节的业务模式变革。在金融汇率的市场调节方面,1974年,美国实施了开放的资本账户管理政策,废除了资本管控限制。美国的金融市场化特征体现在:扎实推行金融利率、汇率市场运作,以防严重冲击现行金融体制;遵从金融业务支撑于现实经济发展的行业准则,加大金融职能对经济发展的推进功能;强化拓展金融市场及完善金融机构职能,提升金融企业本身的竞争实力及风险抗衡能力。

(二)新加坡的金融产业开放及体制创新

作为经济发达国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它的金融产业变革在当今的东盟国家中是仅有的最为成功的一个,其全面防控了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对他国造成的冲击,其如此成功的秘诀即在于本国内大力实施了严谨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严厉的处罚手段。其一是在金融业建立了专属的账户,细致划分出涉外金融业务及国内金融业务,构建出本国银行及境外银行两大金融范畴。其后者是专营涉外的外汇金融业务,由此助推了新加坡这一国际金融平台的构建进程。其二是奉行对本国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业务开展严格化管理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虽然新加坡完全取消了对金融外汇的管制措施,然而其对本国的金融业务运作方式一直实行十分严格的管制模式。譬如,金融机构向非本地居民业户贷款或是把资金贷给国外的居民业户,其借贷额度达到500万新元之上的规模,一定要提前申请本地政府审核批准。其三是强化商业型银行内部的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其中涵盖控制贷款数额、提高非利息收益所占比率,最大限度的削弱金融资产风险水平等。

(三)韩国的金融开放及体制创新

20世纪80年代初期,韩国启动金融市场化变革,刚一开始的金融体制变革过程,以给国内金融产业经营过程放宽运作空间为主。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削减政府对金融产业运作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商业金融机构的自主运作活力,在国家金融机构中融进私有资本,持续减轻对金融利率的管控。在国有银行竞争实力逐渐强化之后,推进本国银行企业开辟境外市场,加入到国际金融竞争的行列中去,而且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选择性的开放本国的金融交易市场。历史跨入20世纪末期,韩国国内的金融创新速度显著提升,依托“先期贷款而后存款、先长期业务后短期业务”的程序推行了金融利率市场化运作。之后又依托拟建对美元货币的平均汇率管理模式,持续展示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汇率机制构建中的促进作用。为了有效管控短期型资金外流,韩国推行并落实了更为全面的金融开放及运作市场化,推行浮动式汇率管理体系,减轻对金融资本的流动形态管制。

四、金融创新模式下金融风险防控问题的处置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由金融风险防控问题去观察,为了达到总体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给金融经营单位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外界环境。就实际而言,即是指依托金融监管的职能来对金融运作模式创新过程实施相关限制,在给金融经营单位预留出相应的发展余地的同时,还需给金融经营公司所从事的某些业务实施严格化管控,特别是严格约束企业的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故此在当今的金融创新模式下给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外界环境,方可切实达到金融企业的稳健发展目标。

(二)强化企业内部风险管理

金融企业的内部运作管理,长期以来始终是其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然而在企业具体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时常会由于某些内部管理问题的出现,引发整体金融单位发生金融经营中的风险问题。就此种情况来说,可以选取强化企业内部经营风险防控,依托内控制度的实施来防范金融风险危害的发生,特别是指企业内部某些金融产品的盲目开发和推广问题,只要先由其企业内部开始防范此类问题的出现,就可以给金融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良机。

(三)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水平

在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也决定整个金融企业的发展,因此提高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可以带领金融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其次,为其引进一些与金融风险有关的培训,如AMA、RAROC等。最后,要加强金融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构建有效的风险管控模式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管控模式的构建,是为了可以更完整地增加整个金融公司的经营收益。第一是适于选取复合型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此类风险防控机制可以整体地把市场交易风险、金融信贷风险等问题整合到一块展开风险测评过程。第二是应针对业户信用风险拟定出一个单体的风险管控模式,这样才能圆满处置业户所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第三须注意咨询金融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士的一些相关看法,对其实施整体风险性的综合评判,进而达到企业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控,实现金融企业在创新模式下的健康稳定发展。

金融风险点防控篇2

内控防风险,就是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合规保平安,就是要通过提高合规意识,保证银行资产平安。对我们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每个员工来说,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加强金融风险意识

每个员工要努力学习,掌握金融风险发生的原因与规律,把警惕风险、正视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的意识深入自己的心中,在任何岗位,任何工作中,思想上崩紧安全一根弦,时刻不忘金融风险。

二要加强自身建设

每个员工要认真学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洁身自好,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夯实精神支柱,筑牢思想防线,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作风上高境界,杜绝一切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与腐朽作风。

三要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屏障,工作制度好比是家园的篱笆,篱笆扎紧了,野狗进不来。每个员工执行制度要不折不扣,毫不留情,做到制度上面无商量,制度上面无情面,把合规管理、合规经营、合规操作落到工作实处。

四要具有符合银行系统实际的内控文化

每个员工要认同我们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的内控文化,把内控意识和内控文化渗透到自己的思想深处,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深化对合规操作的认识,学习和理解规章制度,增强执行制度的能力和自觉性,形成事事都符合守法合规的工作标准,在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长城。

五要熟悉自身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

每个员工要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际,处处留心,事事关心,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存在的金融风险,通过合规守法,保证银行资产平安,实现最大效益。

农村合作金融系统要加强内控与合规建设,制定案件防控治理工作规划,健全内控与合规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案件防控治理工作。要梳理各类业务的关键风险点和关键风险指标,将各项规章制度手册化、流程化。强化制度执行,在全系统组织开展固定资产贷款、贷款风险分类真实性、贷记卡管理合规性、会计操作风险、计算机安全运行、安全保卫、内控合规、清算工作等检查,加大整改和问责力度。加强内控与合规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培训、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全体员工树立自觉合规意识,努力形成上下结合、全面执行的内控与合规文化,把防范金融风险工作做彻底,做到家,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授信业务管理,防止不良贷款反弹

加强对重点行业和大额贷款的监测,提高对信贷风险的预判能力。积极稳妥应对大额信贷风险,切实降低损失和负面影响。密切关注个人经营性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的操作风险。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业务的风险管理,做好贸易背景、保证金来源等真实性的调查,完善业务风险控制标准。加强贷记卡发卡审批管理,落实调查、审查和审批等岗位职责。

二要加强临柜业务管理,防范产生操作风险

充分发挥会计主管和检辅员的作用,多层次开展对重点业务环节、新员工等方面的检查、辅导专项活动,提高会计部位的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高银企对账质量,建立健全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的有效机制。修订完善会计基础规范化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事后监督系统,着手开发会计电子档案系统。

三要加强安全保卫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以防盗窃、防抢劫、防诈骗为重点,加强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强化工作检查和考核,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着力抓好远程监控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远程监管功能。

四要加强员工行为管理,提高风险案防基础

以防范员工道德风险为重点,抓深抓实员工行为分析。制定员工行为分析工作模板,对信息征集、分析流程、分析成果运用进行全面规范。探索实施分级家访制度,动态掌握员工行为细节。定期召开案情通报会和案防分析会,让员工了解作案的危害性,增强防案的自觉性。加强重要岗位特别是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的管理,落实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强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金融风险点防控篇3

中央为何如此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控?哪些领域存在风险点?该如何防控资产泡沫?就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先生。

防控金融风险事关改革成败

《中国经济周刊》:从最近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看,风险防范一直受到高度重视。2012年指出“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2013年部署“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2014年强调“要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2015年部署的几大重点任务之一,也包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016年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您认为,中央为什么一直强调金融风险呢?

连平:中央一直以来都重视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防范工作。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金融风险的政策思路,这与当前国际形势的演变以及国内金融业态不断丰富、金融创新不断增加的趋势是十分契合的。

由于与生俱来的杠杆特征和外部性,金融一旦爆发严重风险事件,其影响力较广,破坏力较强。当前国内正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国内又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诸多不确定性,更加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事关改革成败,尤为重要。

《中国经济周刊》:请您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连平:在国际方面,欧洲经济格局正在重构,“黑天鹅湖”似在呈现;日本刺激政策效果极为有限且处于低速增长;主要的国际风险和不确定性来自美国。

当前美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美国利率已步入加息轨道。从经济指标来看,美国经济增速在2016年三季度已突破3%,失业率也降到9年以来的新低4.6%,加之未来一年里特朗普就职后可能在减税及基建投资方面实施刺激计划,美国经济活跃度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美联储针对美国国内经济复苏的态度和货币政策收紧的步调,都会影响美国加息外部冲击的大小。美国政策调整对于我国的冲击又主要体现在汇率、利率预期、流动性等方面。当然特朗普对华实施限制性贸易政策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但这并不属于金融风险范畴。

在国内方面,尽管部分宏观经济指标显示出一些企稳迹象,但M1增量构成结构中企业活期存款占比并不高,国内货币供给发生新变化中都可发现当期国内市场资金交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偏好特征依然较强。民间投资增速处于低位和企稳回升缓慢,似可印证短期内资金回归“实体”积极性不高。

加之国内正处于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去产能”“去库存”任务艰巨。非金融企业和政府“去杠杆”虽已取得一些成效,但过去一段时间国内楼市和债市活跃,使得金融部门表外业务创新较快,居民部门杠杆率抬升。考虑到我国现在经济开放程度逐年提高,国内经济还承受着资本流出压力,种种困难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风险都可能成为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那只蝴蝶,带来系统性风险隐患。

“排雷”才能保障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

《中国经济周刊》:那我们该如何准确地理解中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呢?感觉语气很重、决心很大。

连平:“处置一批风险点”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具体,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求实施的具体体现。

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主体因资金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复杂的金融体系。这与过去相对孤立、简单的金融体系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风险传染性较过去明显增强、破坏力度显著加大。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都是现代金融危机的典型缩影。针对现代金融外部性和传染性较强的特征,必须要抓住重要风险点和环节进行防控,对一些存在重大隐患的风险点进行排除。形象比喻的话,就是“排雷”。只有及时将威胁安全的地雷起掉,才能保障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当前哪些领域存在亟须处置的风险点?

连平:国内当前需重点防控的风险领域分别为债市、股市、汇市。债市和股市作为国内资本市场主要的投融资渠道。两者和汇市的风险传染和对经济的影响机制有一定的差异。债市和股市的风险大多来自于部分投资机构、投资人激进地配置高杠杆可能带来价格大幅波动的市场风险。加之近年来国内市场羊群效应较强,股市、债市大幅波动的市场冲击力在增大。因此控制二级市场合理的杠杆率就是防控资本市场风险主要途径。当然债券还存在到期不能偿还的信用风险。

而汇市的影响机制主要由外汇价格变化进而对贸易和资本流动乃至于国内投资产生冲击。目前国际不确定因素较多和国内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相叠加,人民币阶段性贬值程度较大会导致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和投资信心的减弱。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维持汇率在一个相对安全合理的区间波动也是风险防控的重点任务。

需要处置的风险点和隐患也大多在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主要是一些可能对市场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的行为。比如利用“举牌”搞利益输送、虚假贸易隐匿资金外逃、中介服务机构违背职业操守等违法违规行为等等。

当前资产泡沫主要体现在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较高

《中国经济周刊》:资产泡沫一直是个热点话题,此次会议也提出“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您认为当前哪些领域存在资产泡沫现象?

连平:股市经历几轮调整,市场杠杆和泡沫已经大幅回归。而前一段时期借了利率下行东风的债市,近期也出现了幅度较大的向下调整,以至于一些非银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紧张局面。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格局下,债市缓慢进入向下调整去杠杆的轨道。

相比之下,部分城市主要是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较高,似乎是当前资产价格泡沫的主要表现。前期一些热点城市已经推出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近期市场成交量也出现比较明显的萎缩。

未来防止楼市泡沫化尤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在热点城市落实扩大供地的计划,以缓解存量土地出清周期过低的状况,引导预期合理回归;同时对土地出让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完善土拍机制,以减少高价地块出现。二是在差异化、精准化的分城市分区域施策的前提下,各地应增强政策相机抉择、双向调控的敏感度,避免市场大起大落。三是分批推进落地房产税和实现租赁等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中国经济周刊》: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一直是2016年热议的话题,此次会议也要求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请您分析一下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金融风险点防控篇4

一、网络金融风险的来源及特点

(一)网络金融风险的一般来源

第一,金融信息的数据传输系统被攻击。这种数据传输系统被破坏,容易引起金融系统的数据被窃,容易造成客户资料的泄露,将间接导致客户资金或证券交易价值损失。

第二,网络金融应用系统自身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往往来自于系统本身的设计,从而给不法分子留下攻击的漏洞,将直接影响客户和银行的资金安全。一般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有系统缺陷将愈加显现,如不及时进行系统升级,将危及金融系统的安全。

第三,网络金融系统防毒软件功能不强。这就容易造成网络中的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假如病毒侵入金融部门主机,并蔓延开来,轻者造成数据毁坏、丢失,严重的烧毁硬件,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特点

第一,内生性特点,是指风险一方面来自金融部门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内控能力,另一方面也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含义,它同时来源于市场价格的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金融企业软硬件配置和技术设备的可靠技术水平。

第二,外生性特点,是指金融风险来自于金融企业外部,决定于其选择的开发商、供应商、咨询或评估公司的水平,而不由金融部门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内控能力决定。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安全防范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

应当通过现代企业的营销手段,加强与客户的互动沟通,积极挖掘客户的潜在信息价值,有效、科学地制定金融运行的经营与发展策略,改善金融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增强客户的忠诚度,提高企业的金融竞争能力和风险抗御能力。

(二)坚持金融服务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原则

金融系统要通过改善硬件设施和办公条件,提高员工服务水平,提升对客户的个性化水平,最大限度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金融企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才能为风险防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强化技术防范的原则

网络金融安全防范中,技术保证是其中的关键。作为金融企业,必须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保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升级,形成协调、有序的网络运行系统,尤其在硬件配置、故障抢修、性能调试、安全防范、数据恢复等方面,应做到保证有力,快捷准确。

(四)坚持内容制度为先的原则

金融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人,要形成完善、严格的金融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规范管理,保证员工的尽职尽责,严守纪律,规范操作,科学管理。

(五)坚持系统工程原则

网络金融安全不是仅仅强调技术和制度,强化管理就能做到,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需要按照一定的科学管理程序和方法来完成的。这个过程应当包括金融风险的识别、评估,风险应对的控制方法选择、实施、监控、总结,进而完善、改进防控策略。

(六)坚持预警与应急处理原则

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重在预警评估与防范,作为金融企业,要设立风险预警的金融数据指标,专人进行数据和业务运行监控,一旦达到预警线,就要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在遭遇信息犯罪、信息威胁时,果断应对,实施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应急处理预案,提高对网络金融风险的实时处理能力。

三、网络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安全防范策略

网络金融企业的风险防范关键是信息安全的防范,包含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也就是要保证金融信息的有效性。而安全防范主要是对网络金融企业的计算机进行安全防范。从金融企业的实际和现代技术手段出发,安全防范策略应当包括:一是制定和落实金融企业安全策略。企业管理层要高度重视金融信息安全,组织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自身企业特点,制定和规划安全防范的制度和操作规程,要体现全面防范、重点防范,分层次、分阶段的防范原则,突出安全防范的系统性,找准防范的重点、难点和敏感点,制定不同层次的防范措施。二是加强金融企业硬件建设。要从金融企业网络机房的选址、防盗、防雷、防破坏入手,加强硬件配备,注重技术防范,安装必要的安全防范设施和监控设备,加强计算房的钥匙分级管理制度,严格网络登录口令管理等。三是加强金融企业网络技术防范。金融部门的技术安全防范是金融安全防范的核心工作。要把重点保护金融企业的服务器安全和数据传输中的安全方面,通过配备性能良好的内外网络防火墙、病毒防御与杀毒软件,不断进行定期升级等防范措施外来不法分子对网络的攻击。四是采用加密技术加强防范。要采用网络加密技术,设置交易中的客户身份认证和交易密码等措施,在保证网络金融业务中的技术安全,保护客户在办理金融业务中的绝对安全。应当通过采用合适长度的密钥和密码算法的途径,有效地防止系统传输中的信息和系统存储的信息被黑客破译,从而保证网上银行业务信息的安全。五是实施金融系统工作的标准化。作为金融企业要选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软件和硬件。在网络金融的主机系统应用方面,应当符合可持续运行技术标准,一旦出现软件故障,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启动备份系统,或不停机更换设备,保障系统的不间断运行,以维护整个网络金融的正常运行。另外,金融企业无论是技术人员、业务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要按照国家的安全标准,依法开展业务和风险管理。六是加强风险的评估与防范。要从网络金融业务风险控制出发,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内容安全评估与防范:第一,依靠政府部门制定或社会公认计算机技术评估机构,实施对拟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评估,并安装必要防护软件;第二,组织技术力量,进行金融企业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测试;第三,从组织监督检查的角度,由金融系统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对网络金融业务流程及系统运作情况的安全监督检查。

金融风险点防控篇5

当前,把握金融工作形势尤其是金融风险形势具有极端重要性。十八大以来,在金融发展方面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将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2017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把风险防控特别是金融风险防控作为未来3年重点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省市也相继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如四月下旬,根据省、市党委决策部署出台了《德州市金融风险排查工作方案》,对各县(市、区)重点风险、一般风险或潜在风险的企业、上市公司、银行机构、发债企业、地方金融组织、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等七项内容进行全面风险摸排摸排,由县(市、区)书记、县长为风险处置第一责任人,显示了各级党委政府对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而此次金融风险防控调研是响应国家、省、市对金融风险防控号召,对我县金融风险防控形势进行全面调研分析,查找问题、制定措施。

二、我县金融风险整体情况

从我县近几年金融风险情况看,整体风险可控,发生区域性风险可能性不大,但我县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从近几年风险数据来看,2013-2014年度我县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严格控制在1亿元和0.8%以下,金融风险形势非常好,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贷款政策收紧、经济形势下行等多方面影响,前几年企业盲目扩张、大举贷款及担保互保遗留的弊端开始集中爆发,数据如下:2015—2017年各季度不良余额、不良率(2015年1.05亿元、0.79%;1.64亿元、1.17%;2.23亿元、1.59%;1.64亿元、1.12%)(2016年1.88亿元、1%;2.32亿元、1.45%;3.33亿元、2.09%;2.88亿元、1.85%)(2017年3.33亿元、2.01%;3.22亿元、1.93%;2.92亿元、1.71%;3.62亿元、2.2%),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持续升高,不良形势严峻;二是潜在及隐形不良突增且高位运行。据银行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县不良贷款3.62亿元,这仅仅是表内不良部分,有很多转表外不良贷款、银行逾期贷款未列入不良部分等超过了15亿元,占全部贷款金额9%以上,加上个人贷款不良金额,我县各类不良贷款超过了16亿元;三是企业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严峻。我县信诺润滑油列入了省政府重点调度涉险企业,56家企业被全部或部分涉贷银行列为银行重点风险企业,19家企业全部或部分涉贷银行列为银行风险企业;四是企业担保圈风险高发。我县已对xx等主要担保圈进行摸排,涉及融资金融6亿元,担保金额7.4亿元,担保企业家数10余家,县内银行贷款企业涉及担保企业家数占全部贷款家数75%以上,因各担保圈之间也存在部分互保互担、企业可用流动资金少、担保公司较少、涉及市外银行、贷款时间跨度大等多种原因,担保圈风险处置进展缓慢,且部分企业受担保圈影响,已出现或会预见出现资金风险,担保圈风险存在蔓延、扩散趋势;五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持续暴露。当前我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其中,农商行不良率已达3%,xx银行不良率3.8%,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12%和全市2%不良率指标,风险形势不容乐观;六是非法集资和互联网金融违法行为高发。从全县看,虽然 2017年我县未新增非法集资案件,但因非法集资有隐蔽性强、涉及人数多、涉案金额大等特点,且无明确的监管政策和责任分工,我县非法集资风险依然存在,处置的难度依然较大。特别是近年来以“互联网+金融”名义开展非法集资、现金贷、网络贷、P2P等现象逐步兴起,这些互联网概念的金融活动不存在属地管理责任,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案件呈现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跨省案件增加的特点,一旦出现风险可能波及全国各地。互联网金融风险排查难度较大,没有有效的排查手段,一些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对于互联网平台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真正有效防控该类风险机构尚未明确。

三、防控金融风险采取的措施

(一)成立工作专办。成立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专门办公室。由县政府领导任办公室主任,集公安、法院、检察院、金融监管及银行机构等部门合力,进一步加强对全县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强风险防范处置合力,确保各项化解处置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推进金融风险处置工作高效开展。

(二)化解重点担保圈风险。协调处置重点风险企业信贷风险,重点推进了x有限公司信贷风险处置工作,制定了风险处置方案并上报市政府。协助x公司盘点了资产负债和融资情况,分类制定化解方案。摸底全县重点担保圈风险情况,针对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分类施策”的方法,逐步化解担保圈风险。

(三)搭建平台,帮助企业预防风险。为支持全县中小企业发展,有效防止和化解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维护全县金融环境稳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成立了xx缓释有限公司,由县财政出资2亿元作为续贷应急资金,为企业提供低息短期资金,缓解过桥压力。截止2018年一季度末,累计调查客户103家次,发放贷款60笔,放贷金额为33803万元。

(四)积极开展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动,防范和处置集资专项整治活动。在全县范围开展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动,在xx电视台播放了关于严厉打击恶意逃费银行债务行为的通告。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依法对全县各类恶意逃费银行债务、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自2018年4月至12月,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专项整治活动。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非法集资存量风险及时化解,增量风险逐步减少,人民群众对非法集资的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

四、防控金融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机制不完善。一是我县于今年刚成立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专门办公室,对建立信息互通、舆情引导、责任落实等运行机制方面不够畅通,在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动上,对失信企业和个人打击力度不够,多方参与的联合惩戒机制不完善。二是融资担保和应急续贷两项融资保障机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与全县企业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需求还无法适应。以xx为例,2017年末在保责任余额10.33亿元,接近净资产10倍的临界值,已无法新增担保额度,且xx对企担保大多没有尽到责任,银行对其缺乏信任。以xx公司为例,今年累计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3.38亿元,实现全部资金6倍投放,占全县年内累计投放贷款的10.6%,已不能为满足企业进一步过桥需求,同时xx公司仅能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受限严重。

二、银行机构处置金融风险能力欠缺。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我县部分银行机构存在等靠思想,主动对接上级行争取政策的意识不强,过度依赖地方政府,不能积极争取不良贷款核销规模指标及不良贷款和批量转让政策,没有做到应核尽核、应销尽销。

三、部门间不能形成有效合力,防范化解风险创新不足。一是企业一旦出险,往往由县政府安排部署,县金融办及各银行牵头处置,难以发挥群策群力防范处置风险的作用,且金融办职能单一,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中,只能发挥协调作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处置手段;二是金融办在摸排涉险企业资产负债情况时,尤其是涉及担保圈情况、高负债企业情况等方面没有审计、税务、公安等强有力的配合,只能通过各银行汇总一部分情况,无法通过行业管理部门和属地获取更多的有效资料,目前掌握的企业情况仅限于重点企业和出险企业,对于大部分的企业仍然无法全面掌握其真实情况,无法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一手资料。三是执法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存在诸多盲区,这就造成了在历次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动中,往往会出现举证困难、司法程序跟进滞后的现象。

五、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多措并举化解担保圈风险。各银行新增贷款要尽可能避免保证贷款,采取抵押、信用等其他贷款方式,逐步压缩保证贷款比例。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建设力度,由担保公司承接担保圈担保,减少企业间互保、联保,切断担保链条。加强合同约束,约定限制对外担保的条款,避免同行业担保圈,防止担保圈扩大。

(二)完善企业金融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各银行要重点监测信贷组合风险和重点客户风险,包括企业信贷变动情况,企业贷款、信用证等表外融资业务情况,特别是企业出现没有及时兑付贷款利息、账户资金异动、账户被执法机构冻结等现象以及担保企业出现上述情况的,人民银行和银监办应及早研判进行预警处置。各园区、各乡镇要充分了解辖内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投资情况,重点分析掌握企业投资资金数量、效益、对外投资出现重大失误与损失等情况;对负债率超过70%的企业,做好企业资金、运行情况分析并及早提出分类预警措施。实行企业风险监控月报制度,县政府、各主管部门、各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情况和融资表现进行定期分析,确定企业是否存在债务风险。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发挥各工作机构、协会、商会等一线工作力量,加强与职能部门、企业沟通联系,全面掌握企业情况,摸排负债过高的企业,制定分类预警措施。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宣传金融知识和非法集资的危害,切实提高群众投资风险意识和对非法借贷的防范能力,积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各类债务纠纷,防止出现违法行为。

金融风险点防控篇6

关键词:金融控股集团 风险管理 风险传染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38-01

一、引言

所谓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金融改革的深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比如,为四大商业银行处理各类不良资产而组建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政策性任务完成后,正在逐步转向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由于历史原因,这类集团下属企业繁多,业务范围广泛,涵盖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及资产管理、甚至还有一些实业投资,等等。这类集团不仅面临着诸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类风险,还面临着一系列特殊性风险,比如:由于金融业务的同源性导致风险的集中与传递,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的复杂性导致利益冲突与重复计算,等等。那么,如何对这两类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风险管理的重点

对于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而言,金融业务是其主业,可以说,她是天生就与风险打交道的。在一个相对完备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均衡的结果往往是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低风险意味着低收益。风险在带来负效用的同时,也酝酿着价值创造的机会。谁能在风险中发现价值创造的机会,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因此,对风险的定价和对价值的发现能力成为金融企业赖以生存乃至谋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对待风险主要有四种方法:回避、预防、转移和承担。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取决于风险自身的特性和企业自身对风险的偏好和容忍度。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各板块子(分)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对各类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以实现经风险调整后的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可以这样说,这些板块子(分)公司的真正的本事在于如何与风险打交道。更为直白一点,就是如何做到“火中取栗”。当然,他们在取“栗子”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被“烫着”。因而,风险与这类企业如影随形,关键是如何可控。那么从金融控股集团的集团层面来看,其管理的重点,一方面是建立健全下属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敦促其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以相对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来提升其“火中取栗”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要落在如何防范个别企业或者个别交易活动所伴随的风险向集团其他企业或活动乃至整个控股集团的传染和蔓延,即防止被烫着的手殃及全身。前者是基础性工作,后者是结构性工作,对金融控股集团而言,夯实基础和优化结构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同样重要,都是风险管理工作的要害所在。

三、风险管理的难点

对风险管理的这两大重点,一个自然的思路就是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下属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要在集团各大业务之间建立各种形式的“防火墙”和预警体系,比如对关联担保的限制、对关键业务如信托以子公司方式运作,而不是分公司,以隔离风险。

1.风险偏好难以确定。风险管理的首要问题是确定风险偏好,以及根据风险偏好确定风险容忍度,然后根据集团的风险容忍度,确定对下属公司的授权程度。然而,风险偏好本身是一种主观判断,其决定取决于金融控股集团的股东或者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国内绝大多数金融控股集团而言,基本上是国有性质。在实践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迫使多数集团采取保守的风险态度,即风险厌恶型。但这种偏好如果用来指导旗下金融业务似乎并不利于创新和发展。

2.缺乏对风险的可靠计量。风险计量问题一直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至今尚没有完全可靠、通用的计量方法,更不要谈金融控股集团层面的风险计量了。由于缺乏可靠的风险计量,导致金融控股集团在对风险的判断和认识上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往往依赖集团管理层的经验和直觉。加上集团层面往往官僚作风较为严重,决策迟滞、信息阻塞往往阻碍了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是集团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点。

3.“防火墙”不可置信。在金融控股集团的大屋檐下,各类子(分)公司存在着“战略协同”的客观需要,这往往成为他们乃至集团高层突破各类“防火墙”的借口。换言之,在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尽管出于防范风险传染的考虑而建立了各类“防火墙”,但往往由于同属一个母公司控制,这类防火墙在实施机制上存在着“不可置信”的问题。而这涉及到集团母公司自身的治理问题了。

4.声誉是天然的风险传导机制。由于同属一家母公司所控制,各板块公司无疑被打上某某系的烙印,在享受好的“集体声誉”的益处的同时,也会遭到坏的集体声誉的连带惩罚。金融控股集团旗下一家出了风险,会给公众带来诸多“联想”。比如旗下券商如果出现欺骗投资者的丑闻,会引起公众对其旗下银行存款的担心。声誉在这里,充当了天然的风险传导机制的作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难点。

四、对风险管理重点和难点的初步应对措施

1.要建立健全金融控股集团母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从集团层面进行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集团层面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可以为下属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提供借鉴和榜样,还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真正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人要求的风险偏好,有利于下属公司的创新和发展。此外,集团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还将有助于增强整个集团各类防火墙的可信度,从而有助于优化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资源。

2.要在整个集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包含几个方面:一是要发挥集团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制定集团风险管理政策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风险政策的制定和,统一集团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统一对下属各业务板块的风险管理要求;二是要在集团母公司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负责对整个集团风险政策的监督和落实,对整个集团风险的监测、计量和报告;三是要在各子公司层面逐步推广以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各下属公司将自身业务活动的风险内部化。

3.要重视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风险文化的培育。风险管理水平高低一方面有赖于公司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依赖于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风险文化的培育,归根到底是人才。要注重在使用中发现人才,在风险政策讨论中向全体员工灌输风险的理念,在绩效考核体系中体现风险发现能力高低所带来的不同价值。要努力通过经济的显性激励手段和文化的隐性激励手段来推动这个集团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松.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突破口选择.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金融风险点防控篇7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行,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金融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监测和分析银行金融风险,能够使其掌握、评估和判断金融运行状况,不仅是金融管理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同时也是金融稳定与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搭建金融信息化平台,通过多渠道实现金融信息采集,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从而实现金融信息的多领域、多途径应用,促进金融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和化解,维护金融稳定。下面本文主要阐述了金融信息化及其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金融信息化建设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

关键词 :金融信息化 风险防控 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104-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也获得了快速地发展,金融信息化的兴起受到了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的普及应用,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来对金融业信息化和互联网方面的专项法律进行健全和完善,通过法律的效力来对金融信息化应用环境进行硬性的规范和约束,并对金融信息化的特征以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金融信息化建设在银行风险防控中的作用。

1、金融信息化及其风险分析

金融业并不是一个新行业,很早就在人类经济社会中存在,并且还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核心部门,是社会的支柱。金融信息化就是对传统金融业进行了信息化变革,这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变革趋势。现在,在研究领域中各学者还没有对金融信息化形成统一的观点和定义。不过比较典型、受到众多人支持的观点认为金融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金融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变革,使其实现网络化、电子化和数据化,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化的优势,进一步分析大量的金融数据,从而为金融的管理信息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金融业经营效益的提高,促进金融业服务模式的改变。金融信息化到现在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金融机构内部的数据处理逐渐用计算机和电子数据来完成;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金融机构中各个独立的主体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了联通;第三个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对大量金融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为金融业的市场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1]。

随着金融信息化程度的加深,金融机构信息化框架也逐渐完善,信息技术在金融机构中的应用也更多,这也加大了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息化风险。信息网络结构比较复杂,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损失。金融信息化风险就是指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中,由于人为的、技术的或者自然的等方面的问题而对机构的法律、声誉、操作以及经济等方面造成了风险。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更加紧密,因此金融信息化面临着全球化的互联网安全风险,再加上其结构和环境都较为复杂,因此潜在的风险更大,具有难识别、难感知以及隐蔽性等特点。

2、金融信息化建设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分析

现在我国金融信息化已经在不断的完善,不过其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法律与信用环境不健全,信息科技治理机制不到位,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不足,主动防范工作不足等,从容导致金融风险事件不断发生。鉴于此,金融信息化建设要加强风险防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改善金融信息化风险防控法律环境。随着我国法律环境的完善,国家也对金融信息化风险管控领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以及《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等都对金融信息科技风险提供了法律指引和相关规范,这些都为金融信息化风险控制提供了依据。

二是,提高对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加强风险管理业务覆盖面。在新形势下,银行要从思想想要提高对金融风险防控的认识,正确理解金融风险防控的作用和意义,并对金融风险的特点、特征以及性质等进行全面掌握,加强对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从而为金融防范业务风险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保证。

三是,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化风险保障规范体系。现在国外已经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信息化风险保障规范体系,国内也有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和成果,在金融信息化建设中我们要积极利用这些经验、标准等,以完善风险防控理念和管理行为,并联系金融发展现状,积极构建包括信息安全运作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设计结构以及信息安全策略体系等在内的信息化风险防范体系,其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整个防范体系的中心。

3、结语

总的来说,从银行金融风险管理角度看,风险防控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金融信息化建设作为风险防控中一项战略性工作,必须要加强业务风险防控,加强对金融工作实际情况的研究和探索,在处理金融违法违纪案件的时候要形成有效的作用机制,从而为金融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实施提供保障,促进金融各项业务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风险点防控篇8

摘要: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直接影响到金融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充分运用会计核算工具可以有效应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问题,进而为金融理财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会计核算;金融理财;风险管控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安全性直接关乎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金融理财产品是金融业的核心组成部分,金融理财产品一旦发生风险问题,其会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经作者研究认为,会计核算具有强大的账务核算体系,其在金融理财风险防范与管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化利用会计核算工具加强金融理财产品风险防范与监控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职能具有风险防范与监控的功能

(一)会计核算功能具有风险识别功能

会计核算功能是会计职能的重要体现,它通过一整套严密的核算体系可以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当前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量的财会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企业环境分析、企业战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分析功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的核算功能已经不单纯的进行数据记录,它可以成为企业风险识别的利器。

(二)会计具有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以国家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是保证国家财政经济法律、法规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会计监督需要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会计监督涉及到多方利益,要维护好国家、社会公众以及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就有必要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从而对经济活动作出正确、合法、合规的判断。其次,会计监督存在多样化形式。为保证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各单位除了可以对其经济行为进行内部会计核算监督外,还可以接受国家审计、外部社会的审计监督。

(三)会计具有参与管理的职能

财务部门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门之一,通过财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最基本的支持与建议。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而言,集团总部可以利用财会手段对其下属公司进行管控。

二、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控重视环节有待拓展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可以从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市场环境、操作等几个环节来把控。但目前多数企业在其推出金融理财产品后并没有从这几个维度来考虑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因此,研究认为只有加强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市场环境、操作等对这些风险控制环节的重视才可能实现整个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

(二)缺乏全生命周期式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应该时时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评估。但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多数金融理财企业在金融理财产品推出过程中并不注重产品风险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多为“秋后算账”式管理。首先,在金融理财产品开发前,缺乏对相关产品的市场环境进行全方面探索,没有初步判断出该金融理财产品的市场空间,可能面临的风险情况。其次,在金融理财产品推出后没有重点考虑该产品的具体操作情况。整个金融理财产品操作过程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最后,缺乏必要风险评估机制。没有对风险问题进行很好的归纳总结,对后续工作不具有参考性。

(三)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理信息化手段应用水平低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但目前金融企业中较好应用信息化手段的企业还较少,而那些已经在企业内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同样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不具有风险管控标准。金融企业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已经不能满足只在财务管理环节上投入现代信息技术了,它需要拓展到企业运维的各个方面去。其次,金融企业产品普遍都是品类较多元、业务板块较多,因此其在推行信息化管理手段时并不总是同步的,这就容易形成信息化技术、管理标准不统一,制约了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发挥。

三、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控对策

(一)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监测金融理财产品的每个环节风险

要完善金融企业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的管理可以以金融理财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进行监控,有所侧重地提出重点改善对象。首先,在金融理财产品设计期,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内外部环境、产品的市场空间、政策支持力度等,依据环境分析开始走会计审批流程。其次,在产品开发阶段,每一笔费用都要达到凭证齐全。以会计核算准则为标准从不同的维度来把控理财产品的风险管控。最后,在产品推向市场后,可以从会计核算视角出发,分析每一项经营账目,从而可以实现风险的精细化管控,为极具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提出提供依据。

(二)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实现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管控

在每个会计核算期要对企业的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审核。而在预算计算的过程可以引用零基预算方法,即不以往年的预算为基点,机械地加上几个百分点形成后一年的预算。而是通过全面分析前一年的企业经营状况、金融理财产品运营情况,预测分析未来一年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以及相关金融理财产品的运营情况,从而做出零基准的成本预算。这种零基预算具有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我国金融企业的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

(三)创新风险防范手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完善我国企业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需要创新

风险防范手段,提高相关单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首先,利用会计核算工具统一风险管理政策。依据实际情况统一制定能够抑制金融企业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的管理政策。每个政策都必须从金融企业的特性出发,符合该组织的业务规范、经营特性、产品单元操作流程等。

并且在政策过程中要明显每种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的等级、标准以及应急策略。其次,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会计核算视角出发重点推进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从而为企业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控提供可行性路径。

总之,会计核算制度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有效防范和监控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研究认为在运用会计核算工具时可以引入全生命周期理论、零基预算等理论来强化金融企业的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防范与管控,从而推进金融理财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