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8篇

时间:2023-08-25 09:09:23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1

【关键词】 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整体护理;康复

【中国分类号】 R73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98-01

健康教育是以个人或群体为对象,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自觉采纳健康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作为现代临床护理模式――整体护理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愈来愈被医学界所推崇与应用。而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因其兼具侵袭性的特殊性,故更要求护理人员融健康教育于护理程序之中,给围手术期的病人提供连续的、全面的护理,使其正确对待所患疾病与所需手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期顺利渡过手术,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现总结如下:

1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失落、孤独等不良心理反应,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与耐受力。

术前针对性地健康教育,有利于病人对所患疾病与必需手术的认知程度,充分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病人对手术的依从性与耐受力。

1.1 用平易、热情的态度,简短的语言介绍病室及手术室环境,以减轻病人的紧张、孤独等不适心理,密切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

1.2 从病人自身特点出发,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性格、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情况,使用不同的方式,告知病人与疾病有关的知识,让病人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就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例如所患疾病能否康复,手术的安全度,手术的费用,手术医生的技术、医德等)给予恰当的讲解与答复,以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心理渴求。有些病人对手术室的环境及布局,手术的方法、麻醉的方法进行凭空设想,这时就要求护士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正确地引导与沟通,让病人放下恐惧、忧虑的思想包袱,以最佳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迎接手术,这对手术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1.3 介绍手术方法、麻醉方法、手术效果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手术的危险性,以及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及预后,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接受手术。

1.4 了解病人全身情况,既往史,手术史,过敏史;协助病人做好新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的检查;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精神状态;评估手术的耐受性,如遇异常,及早反应并处理。

2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1 协助做好术前各种检查,确保各种检查结果的准确无误,避免发生危及健康甚至生命的并发症或责任事故。

2.2 术前指导患者做好自身清洁卫生,并配合护士做好手术区皮肤的准备;告知吸烟患者于术前两周停止吸烟;告知病人术前良好的心理调节与休息的必要性。

2.3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的训练,以及床上排便的训练,防止术后发生肺不张或肺部感染以及尿潴留、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2.4 为防止术中呕吐造成污染或窒息,全麻、硬膜外麻病人或腹部手术者,应告知术前12h禁食,4h禁饮。胃肠手术者,术前1日进流质饮食,术前晚服泻剂或手术日晨清洁灌肠。

2.5 鼓励病人术后每小时作深呼吸5――10次以及早期下床活动,以及有效咳嗽、咳痰,指导并协助病人采取正确的卧位,以利于呼吸、引流,防止呼吸道并发症及腹胀等不适。

3 减轻术后不适反应,提升病人的满意度、安全感、舒适感和康复信心

3.1 指导并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为避免误吸和窒息,全麻未清醒者应取去枕平卧6h,能减轻头痛;颅脑、颈、胸腹手术且无昏迷无休克一般取斜坡卧位,可改善脑水肿,利于呼吸,减轻切口疼痛及水肿,以及利于胸腹内体液的引流及伤口的愈合;四肢手术后患肢酌情抬高,以利于改善血液循环。

3.2 由于麻醉和卧床的原因以及手术牵拉和手术部位的原因,有些病人常于术后出现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故应指导病人取半卧位,床上翻身和腹部按摩,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及早下床活动。

3.3 指导患者取舒适的,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及安慰,以帮助其减轻疼痛等不适。

4 缩短住院时间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2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显著,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学习及性格特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疏导可以有效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引导个体人格的完善,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党的重要工作手段,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既具有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同时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它以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培育大学生正确、科学、统一的政治观念、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1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样的人愿意与人交往,而且能用尊重、宽容、理解和友好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具备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即使在面对环境变化的时候,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心理健康的人也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开拓新的生活空间,建立新的友谊和新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情况是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最直接的反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我们可以这样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保证学生在知、情、义、行等方面处于一种心理健康状态,教育引导学生发展正常的智力,培养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等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日益纷繁复杂,我们面临的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的会多多少少的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国内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在大学生中,有将近 20%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有关键的作用。所以,高校的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基于这种现状,高校有必要对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健全其个性和品格,同时防患于未然,使其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是90后,我们这一代人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家长就倾注了太多的爱与太多的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这一代人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从理论上教育,更应该从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来疏导、教育学生。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采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更能从心理上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动态,并针对问题症结,有效疏通学生打开心结,引导其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清除障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使教育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到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能够更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所以,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心理疏导也可以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能落到实处,起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掌握学生的思想症结、心理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运用心理疏导来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心理方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找出问题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良好的人格是正确世界观、健康心理素质及个人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发展自己,完善自我的根本,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实现育人目标首先就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康人格的塑造需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对心理素质差、有思想障碍等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完善人格,提升德育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这要求学校要提高思政辅导教师素质,扩大具备心理学知识教师的队伍。造就一支具备综合素质高,熟悉心理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要注重对心理疏导师资的培养和补充,要逐渐建立以专业心理疏导教师为主,其它学科教师疏导为辅,专兼互补、相对稳定且素质较高的心理疏导教师队伍。

注释: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3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德育的首要任务

思想品德教育又称为德育。它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几方面。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和谐的精神状态。具体地说,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自我身心知觉明确,能正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特质,能保持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在健康教育课中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的急切需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德育中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小学生由于心智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模仿、可塑性强。低年级的学生刚离开父母走进学校,他们对老师和一些熟悉自己的学生的依赖性也很强。他们往往在行动上出现一些偏激的行为。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年级的小东、小华和小伟同学,在班上是很好的朋友。在一次下象棋中,小伟和小东大打出手。当时,老师没有发火,而是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分别询问原因。原来小东和小华正下棋下得入迷,小伟也正跟其他同学玩得开心,一不小心把棋局破坏了,有些棋子还掉在地上,跟他玩的同学还踩了过去。而这副象棋是小东的,他觉得委屈,就骂了小伟,然后他们就开始动手打起来。这时,老师跟他们分析了原因,让他们明白谁对谁错。劝告小东对待同学的错误既要文明礼貌,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教育小伟要敢于承认错误,更重要的是改正自己的冒失行为。最后,老师还要两个同学握手言和。这个案例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中经常会碰到的,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行为是无意识的违反。教师寻找原因,分析情况,循循善诱地教育为他们赢得了友谊。教师的个别指导和良好的心理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它在德育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德育的保障

从教育目标来看,德育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旨在培养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从方法和手段上看,德育是一个教导的过程,示范与社会学习是主要的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个别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教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才能达到育人目的。首先,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原则;其次,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再次,建立家、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最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这有利于我们收集、分析、总结、追踪学生的个人信息,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心理发展,以便及时教育。那么,为什么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成功的保障?

不言而喻,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我们常说:“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育人是根本。”充分说明了:加强德育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德育是一个综合和较为复杂的育人过程。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厌学、逃学、打架斗殴、早恋,甚至殴打老师、父母,毒害亲生父母或者自杀的事例已经屡见不鲜,特别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教育问题是举国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教育之痛也是国民热论不已的一个重要话题,诸如残杀4名同学的马加爵事件、成都16岁女生因中考不理想而跳楼自杀等,这已足够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观、价值观。坚持正面教育,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人格、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发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公平、公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是“以发展优先,预防为主。”教师应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教育教学的美好发展。

三、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校园育人环境极其重要。学校的校风、学风好;学生积极学习,集体奋发向上,爱校、乐学;那么,学生在心目中就会形成整体发展良好态势。反之,校风、学风不好;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是很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性的教育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应发挥德育这一主阵地。从这几方面的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落实责住,协调发展

人们常说:“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是深远持久的。这就要求我们言传身教,言行一致。家是学生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美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更是学生获得良好教育的关键,脱离了家长的耐心教育,学生就会目中无人,目无法纪,甚至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自信心,就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经不起海浪的冲击。有人把社会比作一个大家庭学生的很多的知识、信息都是来自社会实践中的。学校应把握这一点,正确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适当劳动、社会公益实践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活跃身心,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而且是缺一不可的。例如:某同学因爸爸妈妈出外打工,家里没人管教,缺乏了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他在学校里经常旷课、结伙闹事,不听从老师的教导。班主任经过多次跟他谈话后,这个同学还是不能将以前的坏习惯改正过来。于是,班主任主动找他家周边的人了解情况,与家长取得联系反映情况。家长知道后马上回到家里跟该生做思想工作。经过教师和家长多个星期的教育,这个同学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在班上,他主动为同学打扫教室,参加各类有益的活动,跟同学们一起学习。教师及时鼓励和表扬,平时留意他的思想变化坚持正面教育。最后,这个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了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好三者的关系,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教育,那么对我们能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就事半功倍了。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做到有领导、有指示、分主次,落实各个教师的责任,才会不断地推进德育工作的发展。如:学校组成了一个以校长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部分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各成员必须明确责任,以身作则,定期开展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还要及时反馈开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后的信息,对反馈的问题及时整改。

2.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宣传工作

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完善校园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学校进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园地”,快乐生活的“天堂”。清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文化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暗示着良好的道德规范、高尚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以教室为单位创设优美的室内的环境。因为教室是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育人环境。一个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布置”的美化教室环境,不但给学生以春风拂面的感觉,更有润物无声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因此,加强校内的德育工作宣传是优为重要的。在教室的黑板上方醒目处挂上国旗,让学生无时无刻记住“祖国在心中”,“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教室两侧悬挂一些名言名句等,让学生净化心灵、珍惜时间、奋发向上,形成团结、奋发、务实和求真的学风,有良好与正确的舆论。针对阶段性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展出专刊、黑板报,加以宣传好人好事。鼓励学生自主设立“图书角”或“报刊角”还有“学习园地”等场地,发挥了学生的长处,激发了学生阅读新知识的兴趣。

3.爱后进生,勤家访

后进生是一个班中的极少的部分。小学生由于受道德认识的局限,他们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破口大骂,甚至打人,犯下各种错误的现象。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用科学管理的方法,理智的手段与学生主动沟通,多谈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与此同时,要适时家访。家访是家长、教师、学生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的经常方式。张纪乐同学思想方面出现偏差,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和其他同学打架。班主任李老师经过了解后,详细地分析了情况。在班上,她既不训斥这位同学,也不讽刺挖苦他,而是以满腔热情来开导他,单独找他谈了几次话,从谈话中了解到这位同学的父母很少关心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李老师设计了一个进行家访的方案定时到他家进行家访。家访后,李老师又认真地把情况记录下来。在学校里,密切地留意这位同学的动向,尽可能地鼓励他投入学习中去。她经常跟同事说:“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心灵的创伤要靠循循善诱的‘良药’去医治,去抚慰的。”几次家访,使这位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到班集体当中去,把以前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改正了过来。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可以说“望子成龙”是普遍的社会心态。但是许多家长却在错误的教育思想左右下,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如娇生惯养、溺爱、纵容放任、强制压服、粗暴专横等,这些行为都违背了教育规律。对后进生的教育必须正确对待,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关爱后进生使他们跟上班集体发展的步伐,勇于改正缺点,发扬他们的长处。

4.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个别性教育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4

关键词:免疫接种;健康教育

免疫接种相应的疫苗能够使儿童的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以抵抗疾病的入侵,有效的保护儿童的健康,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因此,我院为进一步研究在免疫接种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特选取100例儿童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研究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免疫接种的100例儿童,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中男儿童25例,女儿童25例,儿童年龄在3~9岁,平均年龄(5.3±3.2)岁;对照组中男儿童22例,女儿童23例,儿童年龄在3~8岁,平均年龄(5.8±3.5)岁。确保两组儿童的一般临床资料均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实验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其方法为:为儿童解释并说明接种的原因及目的,及时为儿童及其家长解释其疑虑,可采用幻灯片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家长如何护理及处理免疫接种后遇到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安慰、呵护等,也可通过广播及讲座等形式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儿童全身皮疹、局部红肿、发热等各种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同时调查两组儿童家属的满意程度情况,满意程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

2结果

2.1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两组儿童处理后,实验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6.00%)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32.00%),统计学上有意义(P

表1 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两组儿童家长满意程度情况

对两组儿童处理后,实验组儿童满意程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满意程度(64.00%),统计学上有意义(P

表2 两组儿童家长满意程度情况[n(%)]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免疫接种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儿童需要经历的过程,为了预防某些疾病,预防接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显示,对两组儿童处理后,常规处理联合健康教育过程中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6.00%)明显低于常规处理的(32.00%),统计学上有意义(P

与此同时,常规处理联合健康教育过程中儿童满意程度(92.00%)明显高于常规处理儿童的(64.00%),统计学上有意义(P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免疫接种工作过程中,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其临床作用十分重大,能够使家长对免疫接种过程更为满意,安全可靠,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雅,乔媛.健康教育开展在社区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273-274.

[2] 钱阿林.健康教育在社区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8):183-184.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糖尿病;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10例,其中男62例,女48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2岁,平均67.2岁,文化程度:初中37例,高中39例,大学34例。职业:干部45例,工人38例,农民27例。并发症29例,其中糖尿病足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例,糖尿病肾病14例。将其随机分为教育组与对照组各55刨,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相同,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教育组:入院后通过交谈、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存在的问题,根据掌握的糖尿病患者的不同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措施,建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档案,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饮食计划及运动方案。采用住院教育及出院后追踪健康教育,住院期间采用床边讲解、示范、发放宣传资料,对于文化程度低及年龄在70岁以上或听力障碍者,采用图片、电视教学、示范、患者经验交流等易于接受的方式,而对照组不做系统干预。1年后,教育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查、及问卷调查,对末次了解的情况做对比分析,为保证统一的标准,所有健康教育处方的发放、口头教育及出院后随访等均由专人完成。

2健康教育

2.1糖尿病知识的教育

讲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使其认识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了解糖尿病目前的治疗手段,糖尿病控制的要求,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诱因及临床表现,预防和自救的方法等。

2.2心理指导

应对患者及家属耐心宣教,使之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不能根治,治疗需持之以恒,生活应有规律,戒烟和烈性酒,讲究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传授有关糖尿病知识,回答疑问,以此消除其对疾病的忧虑,理解和关心患者,使其心情舒畅,克服悲观沮丧情绪,多参加社会交往,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2.3饮食指导

主要向患者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并督促落实,教会患者根据自己的体重、身高、性别、运动量等个体情况,计算饮食量,保证合理营养,根据每日所需热量安排每餐食谱,自觉遵守治疗饮食的需要,制定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饮食,三餐热量分配可根据饮食习惯,选1/5,2/5,2/5,或1/3,1/3,1/3,但要求基本固定,每日定时定量进餐,每周测量体重一次,维持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食量过大者可增加粗粮成分,病情控制好的患者可适当进食水果,如200~250g橘子或苹果可代替25g主食,根据血糖制定糖尿病饮食。

2.4运动指导

依照患者情况选择运动种类:如医疗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球类等,最好采用有氧运动,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好在餐后1h,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及兴趣,选择运动项目,老年人最好选择打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量较低的活动,体重较重或合并膝关节炎者,最好选择游泳。既可消耗热能也不会增加膝部负担。运动强度以心率做为参考指标,年龄较大体质较差者最高心率为(220-年龄)x50%。运动频率:每周至少3次,运动时间30-40min/次。

2.5用药指导

对于药物治疗的患者,向其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介绍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的不同类型,用药要准确,特别是联合用药要谨慎,胰岛素治疗在饭前30min,必须按时进餐,抽取胰岛素剂量要准确,不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均应定时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由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同时防止患者乱用土方、偏方,以免影响治疗。

2.6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l1.0统计软件对两组观察指标做两样本率比较或两样本构成比比较,差异性检验用x2检验。

3结果

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情况一年后,通过问卷调查(10个问题,答对8个或8个以上为熟悉,3一7个为部分了解,0一3个为不了解)。发现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均较好,但教育组比对照组对糖尿病知识了解更多(x2=34.68,P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情况比较(达标:空腹血糖,一般老年患者≤7.0~8.0mmol/L,有多种并发症者≤8.0~10.0mmol/L,餐后2h血糖,一般老年人≤9.0~10.0mmol/L,有多种并发症者≤10.0~12,0mmol/L)。教育组较对照组血糖达标人数多,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意义(x217.62P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6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健康教育

2012年我科住院的36例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加强了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2年住院的糖尿病患者36例,健康教育普及率100%。

2 护理

2.1糖尿病的知识宣教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出现糖尿,继而引起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代谢异常。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及乏力等症状。常好发某些感染和血管、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

2.2心理护理 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对治疗缺乏信心,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应予以理解和关心,并且告知患者尽管糖尿病在医学上还不能根治,但通过科学的用药,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情绪都可以控制病情,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长寿[1]。

2.3饮食护理

2.3.1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所有糖尿病患者无论使用降糖药物与否,首先必须控制饮食。糖尿病饮食的计算方法 每日所需的饮食量,按患者的年龄、身长查得标准体重或者按身高(㎝)-常数(男105,女100)=体重(㎏)的公式粗略估计。饮食量的分配要与胰岛素的治疗相配合,最好饮食按6餐分配,早、中、晚为主餐,早与午餐、午与晚餐之间和睡前加3次小餐,这样可更好控制血糖,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3.2膳食调配注意事项 饮食中限制糖、水果、蜂蜜、巧克力、果汁类甜食和酒类:少食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内脏、全脂牛奶、蛋黄等;脂肪应以植物油为主,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食盐不要超过6g/d,合并高血压者应少于3g/d。提倡食用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尤其对易产生饥饿感者,食物中增加粗杂粮、豆类和新鲜蔬菜的量,不仅能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又可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增加饱腹感,有利于减轻体重。糖尿病患者能否坚持饮食控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应使患者理解其重要性,愿意执行。

2.4运动指导 适当疗法是糖尿病三大基本疗法(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之一。运动能促进糖代谢及提高胰岛素在周围组织中的敏感性,可根据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运动的方式可结合患者的爱好,如体操、打拳、慢跑、打球等,老年人以散步为宜,不应超过身体的耐受能力。

2.5药物治疗的观察 当饮食和适当运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应给予药物治疗,目前最常用的药物就是胰岛素。要指导患者准确使用胰岛素,熟练各种胰岛素的名称、剂量及作用特点,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注射。不可过少过多注射,过少不起作用,过多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出现肌肉颤抖,心慌、出汗、软弱无力、昏迷等症状。出现低血糖反应尽快补充糖分,如神志清楚者可以立即吃一些高糖饮食;如果病情重、神志不清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或者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并观察病情,检测血糖直到血糖正常。

2.6出院指导 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指导患者按医嘱服用降糖药物,不得少服、多服、漏服。还应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注射胰岛素,发生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紧急处理。随身携带治疗卡,必要时随身携带糖果,以备出现低血糖时食用。还要保持情绪稳定,生活有规律,不熬夜,不生气,适当运动以不感觉劳累为度[2-3]。

3 小结

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控制血糖,极大地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增加对糖尿病的认识,提高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程度和治疗的依从性,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疾病的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张良满.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18.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师资培训 制度保障 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在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大部分中小学都在实施素质教育。为了更好了解遵义地区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情况,我们对遵义各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作以下分析与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遵义县五所中小学,包括遵义县一小、遵义县三小、遵义县芦岩小学、遵义县五中、遵义县六中,整体随机抽取在校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发放问卷122份,收回问卷120份。其中小学64份、中学56份。包括小学女生30名,男生34名。中学女生27名,男生29名。三年级15名、四年级16名、五年级16名、六年级17名、七年级26名、八年级30名。

1.2问卷工具

采用自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通过对学生调查,了解遵义县各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本问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建议等方面。

2 结果

2.1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调查

调查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较高,占到了80.8%,有40%认为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有40%认为没有,有38.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育教学,53.3%没有,在学校的图书馆或阅览室的书籍、报纸杂志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只占10.8%,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只占16.6%,有76.7%认为没有,学校的橱窗文化中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只有20%,有46.7%认为没有,学校的广播中与心理健康相关只有21.7%,有50%认为没有。

这个结果说明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68.2%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每学期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宣传活动占58.8%认为学校只开展了一次,每学年、每学期,学校聘请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分别占3.5%、6.2%,学校从未聘请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占67.5%。

这个结果表明所调查中小学大多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与心理专家的心理健康讲座开展较少。

2.2学生心理健康观念统计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85%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对自身的素质很重要,只有4%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当学生心理出现困惑时,首先想到心理咨询的学生占到了65%,有1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中,经常接受个别心理辅导的学生占13%,从来没有接受个别心理辅导的学生占74%;当学生心理出现困惑时,主要通过心理咨询的占5%,通过心理健康教师的占7.2%,通过亲密朋友的占56%。

3 讨论分析

3.1总体分析

遵义县地域内各中小学大多数学校都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课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每学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学校的各科教学中基本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开展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

3.2年级及性别差异分析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在小学的三、四年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对学校的橱窗文化以及校园广播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太注意,意识到心理咨询重要性的学生较少。进入到中学的七年级以后,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增多,很多学生慢慢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会主动接受心理咨询以及个别心理辅导。

从性别上,我们发现女学生更加重视她们的心理健康,会经常接受个别心理辅导;多数男学生不太关注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他们更关注外面的世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不强烈。在小学阶段的女生较男生生理成熟早,而且性格乖巧、温顺,自我意识发展也早于男生,而小学阶段的男生好动,注意不稳定,自制性、坚持性都较差,有时还伴有不良行为,学习成绩、社会适应性也不如女生好,这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由此可见,在中小学,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存在差别与学生的性别有关。

3.3城乡差异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由于涉及的中小学有的是县城学校,有的是农村学校。我们发现县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较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各种途径中,城镇学校教育中都有所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也较高。乡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烈。

4对策思考

通过对遵义各中小学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各校都在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质量存在差别,这与我国发达地区的距离相差甚远。

4.1重视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遵义县各中小学,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须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一方面需要有一支能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通过他们完成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工作。同时班主任以及德育工作者,他们和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更多,承载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他们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理论,将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完成学校各科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承担着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果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得到保障。

4.2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逐步完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得到学生认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成效的学校不多。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学生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不是找我们的老师,而是更多依赖他们的朋友或自己。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太过于形式化,学校没有真正重视。由此组织领导应不断加强,由校级领导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具体的部门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定期向主管领导汇报的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对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成文上墙,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制度和聘任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的资格审定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既为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也是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

4.3发挥集体效应,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任务、运行操作到支持保障,每一部分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我们利用学校的墙报、标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在学校建心理咨询室,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通过学校电台对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专题讲座,为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营造充裕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的辐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使得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氛围。

通过对遵义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我们了解了遵义县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发现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小学教育中,只有我们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的根本保证,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8

关键词:健康促进;生命教育;个人与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16)01-0069-05

伴随医疗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寿命的延长,健康已成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健康首要是对生命的探索、价值的尊重与呵护,实现生命价值、体现生命品质的新时代已来临。而现实社会中青少年表现出无聊厌烦、挫折承受低、抗诱惑力弱、迷失生命的目标与价值,身处“存在空虚”的行为表征,及不重权威、失去对人与对己的热情及关怀,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等责任缺失现象普遍发生,诱发这种种道德困境的根源也是因意义感的丧失,生活没有意义,缺少方向感与确定性。生命教育融入是道德培育的重要环节,健康、生命和责任就成为了公民培育或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由此,要解决当今社会人文迷失、功利取向、价值混淆、责任缺失等道德脱离现象,唤起青年一代对健康的重视、生命的尊重、社会的认可将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1健康促进

1.1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价值之一

随时代变迁,健康的概念已有疾病观趋向整体观,由生理层面走向多元健康概念。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情绪、灵性和社会结构各层面的安适状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与世界对健康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自1986年11月加拿大渥太华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的召开,“健康促进”就成为公共卫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健康促进是种趋近行为,以自我实现为导向,引导个人增进或维持健康,自我实现与满足肯定的态度,并显现个人积极主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Pender,1982)。健康促进的目的在于建立个体与群体健康认知的观念,使其态度改变以致产生行为变化,达到生理、心理与社会完好的和谐状态。健康促进的行为包括运动休闲、适当营养、健康责任、压力处置、发展社会支持和自我实现等内涵。Pender的健康促进模式是研究健康促进行为最常使用的模式之一,健康促进行为的因素分为个人特质及经验(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特殊的认知和影响(知觉利益与阻碍、自我效能、社会环境与人际支持)、行为结果(行为计划与承诺、竞争性需求和爱好、健康促进行为)。青少年健康促进有两次重要转向:由早期疾病治疗的辅助手段向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制定健康公共政策的理论探索转向推行行动计划的实施。国外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成功范例有:“总统挑战杯”“动起来”、“5-2-1-0计划”、健康公民计划、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体育创新计划、健康改造计划、“塑造全新的你”“运动是良药”、欧洲健康促进学校网络计划以及“传递的足球”等。这些优秀的体育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具有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促进对象全面覆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推广政策主要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全民健身条例(2009)》等[1]。健康促进的策略有健康促进学校的实施与推广、身体干预、心理调试和营养膳食的多维发展格局,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动发展策略及建立与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的监测、评价、管理等多维监管机制等(汪晓赞,2014)。健康促进是一种社会教育[2],需通过学校体育的重视、家庭体育的普及和社区体育的广泛参与,不断落实体育的生活化,成为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内容才得以实现。

1.2健康促进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健康促进干预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以此改变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降低健康风险因素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3]这与以人体活动为手段,增进人们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体育之本质形同一体。并且健康促进的目标是改变人的日常行为方式,形成健康促进行为(合理营养、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心情舒畅),其中运动是健康促进最直接有效且简便的实现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即是健康促进的最佳路径。学校体育是健康促进实施的重要领域,是健康促进干预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各种学校体育文化活动,改善学校的体育物质与健康教育环境,增强个人健康技能,培养健康行为方式与习惯。所以健康促进又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2生命教育

2.1生命教育内涵及研究梳理

生命意义感是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与目的的知觉与感受程度[4],是个体在生活中以积极正向的人生态度与行为表现,以负责的态度自我超越,不断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并肯定自我的价值,进而完成人生的责任,而让个体感受其存在的意义。因立意不同,研究者对生命意义感的定义各异,基本归纳为:生命意义感是能够给予个体存在有方向感和价值感的目标,藉此目标的实现过程让个体可以获得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认同感[5](Crumbaugh,1973)、是个人存在的理由[6]、是生命的目标与存在价值[7]、是个体存在应尽的责任[8]。生命意义的内涵有生命热忱、生活目标、自主感、困境省思、未来期待(郑宛君,2011)。生命意义感具主观性和独特性,因人、因时、因地而随时改变,年龄、身份、宗教、健康状况都会使之转变。促进生命意义感最重要手段之一,即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的概念于1974年始见于澳洲,是为了要解决当地青少年严重的嗑药问题而拟定的教育与研究计划,生命教育中心已经隶属于联合国,是一个国际性的机构。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除感受自我存在的意义外,还要感受别人存在的价值以及万事万物应有的价值。并协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生命的理想,择善固执和具备世界公民的素养。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知情意行整合、发展多元智慧与潜能、生死智慧与尊严,涵盖人与己、与他、与环境、与宇宙四个向度。目前生命教育的研究大致归纳为:1)生命教育的概念、目的、内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量的研究;2)各宗教生命教育的研究,宗教是人类最早的生命教育系统,是经由信仰来教导人们认识生命与体验生命。如佛教以佛性或真心引导人内在觉性的启发,如陈木子(2001)[9]从佛教基本教理、佛教生活规范及佛教修行分析佛教生命教育。道教依知与行之配合有人生目标来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与道合一;基督教则是以身心灵达到天人之际的境界;3)生命教育的成效研究,如对生命意义感、自我概念、人际、生活压力、生活适应、忧郁、依附关系的影响。生命意义明确的人,自我接受、幸福感、情绪稳定性、自信心及自我控制较佳。

2.2体育教学生命价值的复归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延续有关,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内涵有重叠部分。生命教育是从爱惜自己的生命到尊重他人的生命、从提高挫折承受力到运用技巧因应环境、从了解生命的意义到充分的白我实现;从使个体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做起,进而推己及人,肯定、爱惜并尊重他人。学校体育是以人的生命为对象的,旨在提升人的生命活力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10],生命教育的主体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身心健康、品德培养、全人教育”不谋而合。人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生命具体而完整的存在,体育教学是生命教育的内在需求。人们对强筋骨、益体肤、延生命等身体发展的自然生命的需求是体育教学的直接目的;体育教学又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的行为期望与规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教化与修养品格,直接或间接关系着人的社会化进程,是人社会生命的需要;体育教学中提倡尊重、努力、合作等精神品质,又是人精神生命的需求。体育教学是生命提升的路径,体育教学作为一种身心融合发展的教育活动,既是对自身进行改造,使其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统一,又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照。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生命的可持续与协调发展。体育是滋生智慧,孕育精神、人格,提升生命意义和价值,生命发展的有价值的资源。[11]现代全人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发展观,使体育教学向引导学生生命发展的完整性维度转变。倡导生命化体育教学,以生命教育为核心概念体育课程的新设,除了可以活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内容,对解决体育的异化和工具性体育等问题大有帮助,是体育教育对个体生命完整性的弘扬和敬畏。冉学东(2012)也强调生命教育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要以自然生命作为学校体育的逻辑起点;以精神生命作为学校体育的价值追求;以社会生命作为学校体育的意义追求[12]。

3责任培养

责任是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过失。责任是一个人对自我、对群体和社会应尽义务的自觉状态,是社会成员自觉承担社会要求和任务的选择。是公民教育和品德培育的重要内涵。品德教育是人内在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形塑或矫正,因其内容空乏性和教育实践的宽泛性,一直是教学实践的难点。

3.1道德脱离:为体育教学发展品德教育的课程模式,赋予更扎实的学理基础

道德脱离指学生或运动员在体育课或运动竞赛中所产生的非道德行为。如目无师长,团结意识不强,意志品质薄弱。Boardly&Kavussanu(2009b)[13]则进一步将运动道德脱离定义为“个体在运动情境中,藉由改变认知的方式,为非道德行为辩护的心理机制”。Bandura(1999)具体描述了道德脱离的8项类别。1)道德辩护:改变自己的认知,将不当行为视为众人可接受的,甚至视为达成重要目标的合理手段。2)委婉标签:以不具有伤害性的言语来修饰自己的不当行为。例如,只是发泄情绪而已。3)利己比较:将不当行为与更严重的行为比较,使其看似相较轻微。4)责任转移:认为不当行为是他人或社会压力所驱使的。5)责任分散,将不当行为的责任分散给团队中的众人。例如,大家都这么做,我只是其中之一而已。6)后果忽视或扭曲:缩小不当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后果。7)去人性化:将不当行为归因于对方的非人性。例如,如是为对付对手的粗暴行为。8)责备归因,认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是起因于对方先前的不当行为。例如,这是为了报复对方之前的侵略行为。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故意违规、干扰他人、不尊重他人练习的权利、难以合作、不尊重师长等道德脱离情形,会影响其在日常生活中社会行为表现。这也为通过体育课现实活动的体验,感知、改变及产生品德行为提出可视化的途径。品格教育的教学策略有实践、体验和省思,品德即生活,做中学是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径。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提出品格教育的六E:1)榜样(example)要以身作则,身教、言教。福禄贝尔提到“教育无它,唯爱与榜样”。2)解释(explanation)认识良善,与学生真诚对话,解释疑惑及启发道德认知。3)勤勉(exhortation)品格教育可发挥规劝与引导功效,从情感上激励学生良善动机和道德勇气。4)环境(environment)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教师要营造尊重与合作的学习环境。5)体验(experience)做中学是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亲身体验或与别人交流中道德成长。6)追求卓越(expectationofexcel-lence):道德不是媚俗或外塑的行为,而是不断自我提升的历程,品格上设定标准,让学生知善、爱善、行善并止于至善。这些方法为品德教育的实践提供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行为和道德反省。而体育教学既有良好师德和体育明星等榜样的力量,又能通过意识谈话,师生共情倾听,解释良知。并且以身体活动参与为主要方式,以营造互尊、努力与合作教学情景为前提,体育课程成为品德教育成长的肥沃土壤。

3.2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TPSR):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化

责任是建立在道德情感基础上的,是通过交往与合作实现的。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DonHellison在1995年发展出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模式(TPSR),提供学生一个渐进式学习目标,在实际活动参与中协助学生学习责任,藉由自我决定责任改变行为,增加责任的培养。Hellison认为人都有或多或少基本的责任,程度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人成长背景和教育环境。该模式将责任的发展分为五个层级:尊重、努力与合作、自我导向、关怀与帮助他人、迁移。其中尊重和努力为起始阶段,是为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属于基本性责任;自我导向和帮助他人为进阶阶段,是为实现和扩展自我成功的学习经验;迁移是高级阶段,是学习经验的迁移和应用,将责任表现到现实生活中。目前对该模式的研究尚处于推动阶段,主要集中于课程模式的介入过程与成效研究。大多研究结果认为TPSR教学模式具有实际效能和正面效果,能营造积极正向的学习环境[14],减少偏差行为[15],且获得更多的责任行为[16](DeBusk&Hellison,1989)。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访谈、观察、田野、个案研究等质性研究,从学生课堂、日常生活行为表现来评估学生的责任成长情况。自Li(2008)、Watson等人发展PSRQ问卷,为检验TPSR教学效果提供量化工具,从而使研究深度大大增加。该模式在体育活动中融入责任内涵,经过行动体验将责任认知内化,然后迁移至生活中表现出责任。较契合Kolb(1984)的体验学习理论,符合由体验、反应、归纳及应用与实施循环的学习圈模式。

4健康促进、生命教育与责任培育三者关系的梳理

缺乏生命意义感会造成“存在的空虚”,生命意义来源受到社会期望、传统观念、宗教与生活经验的影响。与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17],当愈虔诚,生命意义得分越高(Burbank,P.M.1992)。此外,生命意义感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和达成,其中健康促进(饮食、习惯、休闲)作为生活方式行为与生命意义间的关系不容小觑,是从普遍性的生活细节处处为生命负责,研究证实,自觉健康状况与生命意义有正相关[18],健康状况越好,生命意义越佳[19]。因此,健康促进可提升青少年生命意义感,反之,生命意义感较强者会愈加关注自我、重视健康和发展自我。虽然生命意义具个人化与独特性,但意义是来自于个体所处的文化所提供的价值及信念,而后再经由个人的经验及选择而产生。因而,影响着人的决定与行动。即生命意义感影响着人的现实生活行为。生命意义感能预测利社会行为,生命意义感较强者,会表现更多的利社会行为(黄文玲,2006)。叶怡欣在当生命遇见融合:幼儿园实施人与社会向度生命教育之行动研究中发现,人与社会向度生命教育课程融入对幼儿人际互动有正向影响。[20]生命教育可提升学生尊重与关怀能力,能够认识与肯定自我,容忍、接纳与尊重、关怀他人[21]。三者是互通相长的关系。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价值之一,重视健康能促进生命意义,尊重生命亦能增进健康,健康和生命意义的提升引发个体表现对自我及社会的责任行为。1)目标统一:健康促进是以自我实现为导向,促使个体为维护或增进健康所采取行动;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与宇宙间的关系,认识自我,充实社会技能、认识生存环境、尊重生命,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即珍爱生命、发展生涯与自我实现;责任培养第三层级为自我导向,为己负责;第四层级为尊重与关怀,其最终目标也是追求个体价值的存在。三者在发展目标上保持一致性,以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为宗旨。2)内涵相通:生命态度内涵包括生命发展、成长、自由选择、责任、宽恕、爱与关怀、生活经验等认知与感受;健康促进则是对饮食、睡眠、运动休闲、压力等日常生活的管理与负责,对自我身心的关照;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发展有尊重、努力与合作、自我导向、关怀与帮助、迁移五个阶段。三者共通的内涵为对健康的重视、生命的尊重、社会的认可。3)教育策略一致:品格教育的教学策略有实践、体验和省思;健康促进为体验、改变与行动;责任教育是融入、自省、迁移。三者都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完成,以感受、体验方式认识价值,改变行为。

5结论

推荐期刊
  • 健康
    刊号:11-2185/R
    级别:省级期刊
  • 健康之友
    刊号:11-1460/R
    级别:部级期刊
  • 特别健康
    刊号:42-1852/R
    级别:省级期刊
  • 健康研究
    刊号:33-1359/R
    级别:省级期刊